浅析罗生门的视听语言 宋春雷

合集下载

影视赏析———罗生门PPT学习教案精选全文

影视赏析———罗生门PPT学习教案精选全文
1、从影视创作时间上看2、从民族化风格体现上看3、从国际影响力上看
第7页/共13页
三、《罗生门》—— 经典赏析
(一)哲学主题: 1、人性的虚伪:描绘人的利己心和虚伪; 2、怀疑论哲学:关于客观真理、历史事实的不确定性。
第8页/共13页
三、《罗生门》——经典赏析
会计学
1
影视赏析———罗生门
主要内容
影片基本情况
2页/共13页
一、影片基本情况介绍
片 名:《罗生门》 出品时间:1950年制片地区:日本 大映公司京都制片厂导 演:黑泽明 编 剧 :黑泽明,乔木忠 芥川龙之介小说《竹林中》
第4页/共13页
二、关于导演 黑泽明
《七武士》(1954)
《乱》(1985)
第5页/共13页
二、关于导演黑泽明
1990年,在第62届奥斯卡颁奖礼上获得“终身成就奖”。 被誉为:“日本民族电影的象征”
黑泽明(1910~1998)
第6页/共13页
问题二:为什么黑泽明被誉为“日本民族电影的象征”?
第3页/共13页
二、关于导演 黑泽明
(一)代表作品:《姿三四郎》(1943)、《罗生门》(1950)、《七武士》(1954)、《蜘蛛巢城》(1957)、《德尔苏·乌扎拉》(1974)、《乱》(1985)、《梦》(1990)。 《罗生门》获得 : 1951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摄影金狮奖 1951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第12页/共13页
感谢您的观看!
第13页/共13页
第11页/共13页
四、课后思考与拓展
(一)《罗生门》这部电影的结构思想内涵是什么?(二)举例说明《罗生门》的镜头特点 。(三)对黑泽明编导评价“他的改编原则是使舞台的固定空间适应银幕空间”,请问你如何理解?(四)《罗生门》中音乐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及其它起什么作用。(五)为什么说黑泽明是“日本民族电影的象征”?

电影《罗生门》中镜头语言的表达

电影《罗生门》中镜头语言的表达

电影《罗生门》中镜头语言的表达
毛辉
【期刊名称】《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卷),期】2017(000)004
【摘要】黑泽明电影《罗生门》中镜头语言是实现多角度叙事的重要手段。

文章从构建故事结构、主观性表达、角色内心世界、塑造强烈的讽刺意味、人性反思五方面解析黑泽明电影《罗生门》中镜头语言的表达。

【总页数】4页(P49-52)
【作者】毛辉
【作者单位】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工业园区分院数字艺术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3
【相关文献】
1.电影《罗生门》中镜头语言的表达 [J], 毛辉;
2.镜头中的人与自然——浅析电影《小森林》的镜头语言表达 [J], 张钰笛
3.镜头语言在动画电影中的应用分析——以新海诚动画电影为例 [J], 刘明雪
4.电影《钢琴课》中通过镜头语言完成的情感表达 [J], 黄彬
5.论数字技术下的电影镜头语言表达 [J], 周婉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视听基础分析罗生门

视听基础分析罗生门

分析日本电影《罗生门》日本大映公司京都制片厂1950年摄制导演:黑泽明原作:芥川龙之介编剧:黑泽明桥本忍摄影:宫川一夫作曲:早坂文雄主要演员:三船敏郎(饰多襄丸)京町子(饰真砂)森雅之(饰金泽武弘)志村乔(饰樵夫)获奖情况:本片获1951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美国电影艺术学院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导演简介:1910年3月23日出生于东京品川区大井町,父亲曾经担任陆军军官,后转任中学理事,母亲的娘家在大阪经商,黑泽明是8个兄弟的老末。

虽然父亲是一个严厉的军人,但黑泽明从小就拒绝参加军训。

自幼即对绘画产生浓厚的兴趣,1928年初中毕业后曾热中于绘画,曾一度立志当一名画家,后为维持生计,于1936年他以助理导演和剧本撰稿人的身份进入东宝电影公司的前身PCL电影公司,投到名导演山本嘉次郎门下学习导演和编剧。

做了7年助理导演后,终于有机会于1943年执导处女作《姿三四郎》,此片在日本大受欢迎,因而令他一举成名。

与《海港花盛开》的导演木下惠介同被视为日本电影的新希望。

战后执导的第一部作品是左翼剧作家久板荣二郎编剧、反对军国主义的《无愧于我的青春》。

后与东宝电影公司在创作方向发生很大分歧,在离开之前1948年拍了《酩酊天使》,被喻为是他首部具有强烈个人风格的作品,这部影片的另一收获是黑泽明首次与三船敏郎合作,从此两人合作无间,开启了各自的电影黄金时代,是日本最强的电影拍档。

1950年,黑泽明拍了一部令他蜚声国际的作品,这就是《罗生门》,本片为他赢得1951年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不仅是第一个日本导演奖项,也是第一部闯入欧洲影展的亚洲作品,打破影展被欧美影片垄断的局面,由此黑泽明成为第一位受到国际承认的日本导演。

讽刺的是《罗生门》在全世界受到广泛赞扬和欢迎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才被日本慢慢接受。

在《罗生门》中,黑泽明以独特的手法探索了客观真理与主观真实的关系,内容是讲一个由三个参加者和一个旁观者以四种不同说法叙述出来的暴力事件。

《罗生门》影片分析

《罗生门》影片分析

全写镜头,下着大雨,淋过罗生门三个字,为了自己的生存或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不择一切手段,不惜与任何世俗礼法对抗,不理会任何道德准则的约束或规范。

只凭借自己的信念或目的做自己想做的事。

前面几幅图一直下雨,使观众心情烦躁,也说明故事中的人物心情烦躁不安。

引出下面的说谎话的樵夫与僧人,二人心中不安。

远景,引出樵夫与和尚,二人坐着发呆,进入故事情节中景,樵夫书不明白,他的迷惑,是我们也迷惑“他不明白什么?”,引起观众的好奇心近景,和尚表情迷惑,和尚也是不明白,不明白人性的险恶。

远景,二人再次陷入沉默,也是观众好奇他们呢到底发生什么事。

下着大雨,表明樵夫、和尚心情的不安,心虚,烦躁,用雨来衬托人物的不安。

在雨中奔跑,更能说明雨下的很大,乞丐破旧的衣服能表现当时的社会背景很不好。

中景,乞丐跑到破庙,又多了一个人物,故事又有新的发展,接着从乞丐这转向和尚和樵夫。

全景,包括三人,乞丐看向二人,引出故事的下一步发展。

全景,乞丐看向樵夫,樵夫低头,乞丐就类似我们观众,好奇樵夫讲的故事。

中景,二人对视,一个人好奇,一个人需要一个人来倾诉。

中景,樵夫说“我从来都没听说过如此奇怪的事情”,这句话更能引起观众的好奇心。

全景,和尚说完,乞丐就说“我们这碰巧有个剥削的和尚”,和尚也是有故事的人。

和尚说死了一个人,死的什么人呢,更接近故事的发展,而乞丐的满不在乎,已经泯灭人们的善良。

说明当时社会的残酷与黑暗,人们心里没有一点醒悟,没有一点反省。

感叹社会的残酷,同时也点出和尚有同情心,人们的软弱。

中景,樵夫听到和尚说的话看向和尚,引出樵夫要说话和尚看向樵夫,接下来来有话要说。

镜头只有二人,从他们说的话,我们可以知道当时社会背景下人类的软弱无能,自私。

乞丐不想听他们反复说的这几句,也是观众不想听了,想要听故事。

樵夫想找个人倾诉,乞丐在剧中成了听众,而我们也成了听众,樵夫不仅是讲给乞丐的还是讲给我们的。

在一次出现罗生门,点出影片主体,,为了自己的生存或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不择一切手段,不惜与任何世俗礼法对抗,不理会任何道德准则的约束或规范。

多角度叙事的策略改进——浅析电影《罗生门》的叙事策略

多角度叙事的策略改进——浅析电影《罗生门》的叙事策略

文学评论・影视文学多角度叙事的策略改进——浅析电影《罗生门》的叙事策略姜雨萌 东北师范大学摘 要:在《罗生门》这部电影中,导演黑泽明通过对芥川龙之介小说《竹林中》的改编,以及与小说《罗生门》的结合,在承袭前者叙事手法的同时,融入了自己的特色与对小说具体内涵的理解对故事的真相进行还原,并为电影营造了一个光明的结尾。

本文试从反复叙事以及不可靠叙事与可靠叙事的结合的角度解析电影《罗生门》的叙事艺术。

关键词:反复叙事;不可靠叙事;可靠叙事作者简介:姜雨萌,女,辽宁沈阳人,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2-163-01电影《罗生门》以小说《竹林中》为基础进行改变和创造,故事很简单,罗生门下樵夫、和尚和仆人(由电影《罗生门》是结合小说《罗生门》创作而成,可知“路人”的身份是仆人)在躲雨,樵夫和和尚回忆刚才面对的案件:武将金泽武弘和他的妻子真纱在路上遇到了强盗多襄丸,强盗多襄丸觊觎真纱的美貌想要占有她,于是设计将武弘绑起来,并且当着他的面侮辱了真纱……然而故事的最后,金泽武弘死在了竹林中,他的死因就成为了所有人叙述的焦点。

而这个“焦点”却是众说纷纭,南辕北辙。

电影《罗生门》对小说《竹林中》的多角度叙事进行了策略性改进。

这部电影也同小说一样进行了反复叙事,剧情的每一次反复、每一个版本都颠覆了读者的刚刚形成的对事件真相的认知。

而二者最大的不同,就在于这部电影并没有完全给读者留下叙事空白,而是从旁观者(樵夫)的角度揭露了的故事的真相。

这就在《竹林中》不可靠叙事的基础上,加上了可靠叙事的成分。

一、反复叙事传统叙事学认为反复叙事由于其多重叙事视角,可使情节脉络清晰,易于排除各个叙事角度的局限性。

但是,这一观点却在电影《罗生门》中被解构了。

因为我们可以看到,通过不同的人——多襄丸、真纱和被武弘的灵魂附身的巫祝之口说出来得“事实”都是不一样的。

罗生门的分析

罗生门的分析

分析日本电影《罗生门》《罗生门》日本大映公司京都制片厂1950年摄制导演:黑泽明原作:芥川龙之介编剧:黑泽明桥本忍摄影:宫川一夫作曲:早坂文雄主要演员:三船敏郎(饰多襄丸)京町子(饰真砂)森雅之(饰金泽武弘)志村乔(饰樵夫)获奖情况:本片获1951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美国电影艺术学院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导演简介]黑泽明在国际电影界的崛起,是由于他的代表作(罗生门),这部影片连获两项大奖,使得他在国际影坛上声誉鹊起。

事实上,远在(罗生门》之前,黑泽明在国内便已是一些知名的导演,他的成名绝非侥幸所致。

1910年3月23日,黑泽明出生于东京的一个教师家庭。

在当时社会对艺术完全漠视的风气下,黑泽明所在的黑田小学的导师立川先生却是一个倡导美育的先觉者,对班上学生施行天才教育。

这种启蒙教育在黑泽明脑海中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他在绘画、映像方面敏锐、精确的素养亦由此而来。

从京华中学毕业后,黑泽明进入一所美术研习班——同舟社。

除绘画之外,他在文学方面亦有着精湛的造诣。

所有这些,都为他日后在电影上的突出成就奠立了坚实的基础。

1936年,黑泽明考入PCL(东宝公司前身),开始了他的电影生涯。

在做副导演阶段,他撰写了大量剧本,如《航空兵的凯歌》、《达摩寺里的德国人》等。

这些剧本使得黑泽明以剧作家的身份闻名于日本,,但其中大部分却很遗憾的未被拍摄。

1943年,在黑泽明从影七年之后,他终于发表了他执导的第一部影片《姿三四郎》,一时间在电影界引起了广泛关注。

黑泽明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他的电影创作态度严谨到一丝不苟的程度,其精湛的技艺,深邃的理念使得他的电影绝大多数不仅在日本电影史上,甚至在世界电影史上均堪称不朽的经典作品。

例如,1948年摄制的《泥醉天使》,1950年摄制的《罗生门》,1951年摄制的《白痴》,1954年摄制的《七武士》,1957年摄制的《蜘蛛巢城》,1962年摄制的《椿三十郎》,1965年摄制的《红胡须》,以及1985年摄制的《乱》等影片。

电影《罗生门》分析

电影《罗生门》分析

电影《罗生门》分析
在黑泽明的经典电影《罗生门》中农夫,樵夫、和尚和农夫因为一场大雨而聚在一起。

他们为打发无聊的时间,讲述了最近发生的一件奇怪的案件。

全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它们都分别是案件知情人所讲的对同一件事的五个不同版本的故事。

影片通过它们,揭示了现实世界中人人自私自利的阴暗面。

影片以滂沱大雨为开头,这雨既是故事得以展开的缘由,同时那雨也与影片的主题相呼应。

大雨冲刷着世间一切,也包括世人的丑恶的心灵。

影片是雨停,樵夫为了忏悔自己的过错,领养被抛弃的婴儿,为结局的。

无论是雨停还是最后的婴儿,他们都是导演在努力向人们传达的一种乐观因素:你看到的并不代表全部。

片子采用人物回忆结构全片,有三个时空,可谓“忆中忆”。

而对同一件事,同一时空,却产生了多个版本。

这就制造了悬疑,也正是本片的焦点。

最后通过剧中人物揭示乃人的自私所为。

在“樵夫上山”一段影片充分运用了跟镜头。

从多个角度拍摄。

跟镜头强烈的视点感造成这个段落视点不明,产生冥冥中自有上帝注视的幻觉,呼应着扑朔迷离的故事氛围。

影片在构图上尤其令人称道。

且不说画面处处流落出美
感。

在竹林中三人位置的安排就很巧妙。

他们之间形成一个三角形,暗示和强化了彼此互不信任的关系。

此外,影片用了大量的运动镜头。

尤其林中奔跑的几个运动镜头,画面流畅,动感十足。

《罗生门》(全片)下

《罗生门》(全片)下

四、主要段落的分析(在读解《罗生门》的时候要注意影片创作者所采用的一个基调:镜头内的空间三角关系和镜头与镜头之间的空间三角关系。

这是读解该片的关键。

)1. 开端:樵夫的故事、强盗的故事字幕段落包括有十个从不同角度拍摄的倒塌了一半的罗生门的镜头(其中最后一个把我们的视线带到了一根粗大的柱子上),在字幕之后,我们看到一个用十分低的角度拍摄的罗生门的远景。

那僧人和樵夫沉默地坐在门里,凝视着空间。

接着是同一场景的中景:我们从较高的角度看到这两个人面对同一方向的侧面,这时樵夫说:"我不明白,我就是不明白。

"僧人抬起头来,没有反应,然后又转过头去。

当庶民来到门楼下时,他站在离其他两人稍远的地方;出现一个只有樵夫和僧人的双人中景镜头,然后是一个三人镜头。

这个三人镜头内的三角形关系值得注意。

黑泽明将从这个画面设计搞出织体细腻的三角形空间关系的奇迹,它和那三个人的不同组合的双人镜头相呼应。

在他的影片中的一个结构就是在精心设计的三角形空间关系上非同一般的一贯性。

庶民的问话("出了什么事?你怎么了?)是由他的两个伙伴来回答的。

那个僧人说,尽管他个人对战争、饥饿、抢劫和其它罪行有着丰富的经验,但这是他听说的"最古怪的"事。

而对樵夫来说,"它"简直是说不清楚的。

庶民受不了僧人的伦理对比,他走开去,并着手从门上拆下松动的木板想要生火。

但樵夫却激动得要爆炸了。

他必须说出来。

他走到庶民那里,在他的那堆火旁跪下来。

在那三角形空间关系的顶端是坐在背景上的僧人。

庶民同意听那樵夫想要讲的故事。

他跟樵夫说:"慢慢讲,这场雨还得下好一阵子呢。

"切到门匾的仰拍镜头。

倾盆大雨。

摄影机向下摇,揭示出画框中下面三个小小的身影。

在一次切换后,镜头就切到樵夫很近的特写,他把眼睛睁得大大的,仿佛陷入了某种回忆的感情之中。

他开始回想。

可以看到,在《罗生门》的第一个段落,已有效地为第一次闪回中建立了一种情绪。

从文字符号到视听图像r——对电影《罗生门》的叙事话语的分析

从文字符号到视听图像r——对电影《罗生门》的叙事话语的分析

从文字符号到视听图像r——对电影《罗生门》的叙事话语的
分析
杨志云
【期刊名称】《电影评介》
【年(卷),期】2017(000)014
【摘要】《罗生门》讲述了在日本古代一个武士被杀的故事。

就这个故事本身而言,并没有什么传奇性。

整个故事的实存即背景、人物、事件都清晰明白,一目了然。

电影由四个不同的叙述者讲述同一个故事,而观众却并不觉得厌倦,这恐怕是不能归
因于情节的精彩或者人物性格独特所产生的艺术魅力。

置言之,故事在讲什么已经
不再重要,因为大家已经了然于胸;于是,如何"讲述"故事,即讲故事的方式就成为真正吸引观众的内容。

【总页数】3页(P56-58)
【作者】杨志云
【作者单位】宁夏大学人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电影《罗生门》和《太阳照常升起》的叙事结构比较分析 [J], 屈小顺
2.文字符号与视听图像符号之间的华丽转身———文艺美学研究系列(1) [J], 史红玲
3.两生花:两个故事,一样风情——电影《智齿》的叙事话语分析 [J], 汤伟
4.风貌类视听新闻跨文化下的叙事话语分析——以BBC《中国新年》为例 [J], 姚

5.以电影《罗生门》的分析开启高中历史教学的第一课 [J], 陈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罗生门》电影影评

《罗生门》电影影评

《罗生门》电影影评在电影的开篇,罗生门的意象就已经奠定了整个故事的基调。

罗生门原为京都南城门,是进出京都的必经之路,由于天灾人祸而凋敝荒废,无人管理。

从影片中可以看出,城门之外并无围墙,城门早已失去它原本应有的守门之责,人们从城门或是荒野跨过这城界又有何异呢?而建筑本身也表现出这种荒诞之感,建筑已毁大半,稍间已不见踪影,却仍能觅得建筑之完型与轮廓。

心间大开,次间禁闭,明暗对比强烈。

若是将此门喻为“心门”,将此门所守之界限印证为“道德之界限”,此门的破败之感与三人避雨就有了相应的解释,三人之所以徘徊在这门边,是为在道德沦丧之世道重新寻找自己行事之道的犹豫表现。

若世间已不再遵守大义名分,个人的道德观又应依附何处而生?在罗生门下讲述的故事共有四个版本,每一个版本都隐去了对自己不利的一面,谎言是如此的明显。

但其中很有意思的是,每个人的“谎言”都以他人的“真话”作为掩饰,他们并非在撒谎,而是为自己编织了一个更贴切的故事。

一、盗贼的故事在盗贼讲述的故事中,盗贼受武士妻子言论鼓动,才将武士解绑,二人决战一番,武士死于盗贼刀下。

盗贼为夸耀自己武力高强,拔高武士的战力;为突现自己的英雄气概,强调自己不撒谎,人是他杀的;而为了表示自己盗亦有道,多次强调自己不想杀害武士,明示暗示他是受武士妻子的鼓动才动手的。

盗贼的故事里,由妻子主动挑拨两个男人决斗。

妻子确实挑起了两个男人的决斗,却是被动的自保,绝不是主动提出。

同时挑起决斗的理由亦非如此,这句话实际上是武士的言论为了成功挑起决斗,妻子给出的“诱惑”。

这个版本的故事的违和之处在于:盗贼为了得到武士妻子才与武士大战二十回合,但他最终并未表现出急迫想要得到妻子的欲望,他并未寻觅妻子的身影便潇洒离开,反而带着宝马和箭离开了。

只因武士之言,让妻子在盗贼心目中已不再那么重要。

二、妻子的口述妻子的故事是最短的,也是最蒙混过关的,但某程度而言,她是唯一说了自己“真话”的人。

在自己丈夫面前被盗贼强暴,却换来丈夫的冷嘲热讽和冰冷目光,妻子受到二次伤害。

罗生门 影评

罗生门 影评

罗生门影评
《罗生门》是一部由日本导演黑泽明执导的经典电影,它以其深刻
的剧情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而闻名于世。

影片以一起谋杀案为背景,通过不同人物的讲述,展现了各自不同的视角和记忆,引发了
观众对真相的思考和探索。

首先,影片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通过多个人物的回忆和描述来呈
现事件的发展,这种叙事手法使得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不断地怀疑和
思考,让人感到非常吸引和挑战。

每个人物的讲述都有其独特的视
角和情感,观众需要不断地去推敲和分析,这种交织的叙事方式给
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次,影片在探讨人性和道德方面也有着深刻的表现。

每个人物在
事件中都有着自己的动机和利益,他们的行为和选择都反映了人性
的复杂和多样性。

而导演通过这些人物的表现,对人性的探讨和思考,让观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和思考。

最后,影片的摄影和音乐也非常出色,黑白影像中的细节处理和镜
头运用都展现了导演的功力,音乐的运用也让整个故事更加感人和
震撼。

这些因素都让影片成为了一部经典之作,深深地吸引着观众。

总的来说,《罗生门》是一部非常值得一看的电影,它不仅在叙事上
有着独特的魅力,更通过对人性和道德的探讨,让观众在思考和共鸣上得到了满足。

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是一部思考人生和社会的艺术之作。

《罗生门》的两个中译本比较

《罗生门》的两个中译本比较

《罗生门》的两个中译本比较师彩霞【摘要】对芥川龙之介的代表作《罗生门》的两个中译本进行比较,通过对比两个译本相同的地方,说明文学翻译不能离开原文,它是“不逾矩”的;通过对比两个译本不同的地方,说明文学翻译是一种再创作,它是包含了作家的主体性的.【期刊名称】《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3(029)001【总页数】3页(P24-26)【关键词】芥川龙之介;《罗生门》;"不逾矩";再创作;主体性【作者】师彩霞【作者单位】河北北方学院文学院,河北张家口07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0-03《罗生门》是日本近代新思潮派作家芥川龙之介的代表作,也是深受中国读者喜爱的短篇之一。

从鲁迅开始到现在,中国很多的译者都介绍过它。

以下主要对楼适夷译本(以下简称楼本)和文洁若的译本(以下简称文本)进行比较和分析,希望能借此进一步明确文学翻译的本质,把握处理好翻译中面临的各种问题,为建立中国文学的翻译理论提供一点思考。

在思想内容上,《罗生门》采用传统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描述了平安朝末期一个仆役被生存所逼做了盗贼的故事,表现了他从弱者到强者的心理历程。

通过这个故事,反映了现实社会利己主义的盛行,解释了人生的无可奈何。

对此两位翻译家是没有什么异义的。

所以,两个译本在内容构思、结构安排、形象塑造、语言基调、小说行文格调的灰色阴冷方面都没有差异。

这些相同之处的存在,体现了翻译过程中“信”的标准和原则,这是对译者的基本要求。

而“信”包括原作的内容和形式及形式中的风格。

译作是依附于原作而存在的,翻译不能离开原著,必须在原著设定的界限里进行,即钱钟书所说的“不逾矩”。

施康强认为:“这个矩,一是不能脱离原文,二是原文是文学作品,翻成了中文,也必须是一部文学作品。

‘不逾矩’即严复的‘信’,就是‘不倍本文’,要尊重原文,不能越过它。

”[1]11叶君健也认为,“作者有他的作品替他说话,我们做翻译,要了解原作者的感受,只能从他的作品的字面上去推测,去领悟字里行间所蕴涵的精神和意义。

罗生门美学特征

罗生门美学特征

罗生门美学特征理
《罗生门》的美学特征如下:
●荒诞性的镜头。

既烘托了悬疑的氛围,也暗示着每个人的叙事中
都有超越现实的部分,与主题回扣,暗示真相的不可知。

●离奇镜头的运用。

即是对现实性的反叛,也是对传统电影的纪实
风格的反叛,这种反传统的视听语言,是一种极具个人风格的荒诞美学。

●压抑之雨背后的苍凉。

影片的开头并没有流光闪烁、异彩纷呈的
美妙画面,相反的是被昏暗模糊、凄迷阴森的冷色调所占据。

●日本文化中的欲望、离奇与虚无。

无论是战国时代的武士精神,
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已迎来现代化的日本,其文化都有着含蓄的禁欲与欲望的暗喻相结合、在各种立场之间选择虚无与无意义的特征。

《罗生门》电影赏析

《罗生门》电影赏析

《罗生门》电影赏析《罗生门》是由黑泽明导演的一部黑白电影,在大师一生的电影创作生涯中,《罗生门》以其精湛的艺术手法和沉重的人文思索最为影迷称道。

这部创作于1950年的黑白电影时长88分钟,虽然没有《七武士》那样好看,也不如《用心棒》那样诙谐,但依然为成千上万电影人推崇备至。

《罗生门》的摄影风格以及剧情架构一再为后人效仿,而大师对于人生的反思足以让所有人沉浸其中扪心自问。

故事发生在战乱连绵天灾不断的平安朝代,罗生门就位于京都大城圈正南门。

黑泽明搭建的这个罗生门建筑风格很诡异,亦是对岁月时局和人生的象征。

故事开场天下着雨,樵夫路人和一个游僧构成三人组,开始对一桩发生在竹林中的凶杀事件议论纷纷。

案件围绕着一个强盗和一对路经竹林的武士夫妻展开。

对于黑泽明,《罗生门》无疑是其典型代表作。

从《罗生门》的整部电影结构来说,同一事件的反复讲述可能会让观众感到十分困惑和无聊,而这部电影之所以成为日本电影向世界影坛发展的引领作品,一方面是因为电影本身由简单到复杂给了观众诸多的思考空间,另一方面是因为独特的叙事视角让观众感觉十分新鲜。

黑泽明曾经表示,其通过电影《罗生门》主要是想揭示一些近在眼前却不为人知的道理,即很多人在长期的社会影响下,已经忘却真理的重要性,个人的利益成为自身生存的根本。

因此为了实现自身的利益,他们可以通过种种谎言来掩盖自身的本性,而即使是在面对死亡这一人生较为神圣的事件之一,个人利益至上的观念也不断增长。

由此可见,人类的罪孽深重并不是因为太过了解和适应社会本身,而是因为太过不了解自己和自身的罪孽想法。

所以无论是多么简单的事件,一旦涉及人的参与,就可能出现各种不同的版本,人类的自我本性和个人认知无法更正,社会事件也就无法得到还原。

一般来说,《罗生门》中主要有两个叙述层面,层叙述层面是砍柴人、僧人和杂役所做的故事讲述,第二个叙述层面则是在砍柴人、僧人和杂役所做讲述之中出现的强盗、武士妻子和武士的讲述,虽然层叙述人物均属于第三方的事件见人员,即他们可能并没有直接参与事件本身,但是由于个人的观念认知和道德标准的不一,因此叙述过程中可能也会出现各种事件出入。

《罗生门》电影影评

《罗生门》电影影评

《罗生门》电影影评黑泽明的《罗生门》作为世界电影史上一部不朽的作品,对日本电影走向西方甚至走向世界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而“罗生门”也不再只是一部电影的名字,它已经成了我们词汇的一部分,用来描述矛盾的目击证词使人失去判断能力的情况。

《罗生门》改编自芥川龙之介小说《筱竹林中》,讲述了一个谋杀的故事。

一、拍摄手法《罗生门》对快速跟拍、特写镜头以及光影效果的巧妙运用一直以来都广受称赞。

影片中森林的戏占据了大部分。

当强盗在森林中奔跑的时候,观众仿佛感受不到摄影机的存在,镜头平滑移动,就像是观众的眼睛在追随着强盗的运动轨迹。

特别是在 20 世纪 50 年代的技术条件下,能达到这样高超的表现效果是非常不容易的。

另外,影片的特写镜头也非常令人赞叹。

例如当强盗、武士、妻子三人对视在丛林中,视角在三人之间轮流转换,通过对人物面部表情的特写可以清楚地感受到他们的强烈的情绪强盗的傲慢、武士的屈辱、妻子的恐惧。

另外最值得注意的应当是影片中光影效果的运用。

影片中有多个片段都是阳光和树影的结合。

当妻子遭受凌辱时,镜头转向头顶晃动的树叶和零碎的阳光,即使是黑白片,我们也仿佛能感受到那阳光的温暖和让人眩晕。

另外就是在奔跑的场景里,通过光影的晃动也可以感受到影片紧张的气氛以及人物内心的慌乱。

这种手法直到现在也在被广泛的借用,如最近非常火热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的片头也是借用了这样的手法,借用阳光和树影的交错效果模糊了摄像机的存在,让人仿佛是随着剧中人一起经历了那场青春的盛宴。

二、情节分析《罗生门》是以倒叙的手法通过在罗生门避雨的三人讲述了一个发生在 12 世纪动乱的日本的故事:一位武士带着妻子远行,却在经过森林时被杀害。

但凶手究竟是谁?贪恋妻子美色的强盗、妻子还是武士本人?三人各有说辞,在最后樵夫也坦白说自己目睹了整个过程,于是共有四种说法。

三人对这桩奇怪的案件感到疑惑不解,纷纷感慨人心的复杂阴暗。

就在这时,三人意外发现了以为弃婴。

《罗生门》多角度叙事的艺术巧妙

《罗生门》多角度叙事的艺术巧妙

《罗生门》多角度叙事的艺术巧妙《罗生门》是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的一部短篇小说,是其代表作之一,以其精妙的多角度叙事方式而闻名。

通过多视角的揭示和交错,芥川龙之介成功地展现了人性复杂性和道德观念的多样性。

本文将从多角度叙事的定义、揭示角色内心世界、深化故事的复杂性等角度来探讨《罗生门》多角度叙事的艺术巧妙。

首先,多角度叙事是指通过不同人物的视角和经历,来叙述故事事件发展的一种叙事方式。

在《罗生门》中,芥川龙之介巧妙地运用了这种方式,使读者可以从多个角度了解故事中的事件。

在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三个人物的不同视角:妻子、丈夫和偷窃犯。

每个人物的叙述都呈现了他们自己的观点和经历,这使得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故事中发生的事件。

比如,妻子的叙述揭示了她内心的矛盾和无奈,丈夫的叙述展现了他的冷漠和自私,而偷窃犯的叙述则突显了他的愤世嫉俗。

通过这些不同的视角,读者可以逐渐拼凑出一个更完整、更真实的故事。

其次,多角度叙事在《罗生门》中还用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不同的角色对同一事件的看法和反应是不一样的,这也反映了他们各自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在小说中,妻子在面对丈夫的死亡和自己的生存选择时,表现出了对婚姻的绝望和对社会道德的质疑。

丈夫则通过自私的行为来保全自己的利益,而偷窃犯则将自己的行为归因于社会的不公和压迫。

这些不同的内心世界给读者带来了反思,引发了对人性和道德的思考。

此外,多角度叙事也为故事增添了复杂性和悬疑感。

通过不同人物不同版本的叙述,芥川龙之介巧妙地设置了故事的起伏和矛盾,使读者产生了更多的疑问和猜测。

比如,在妻子的叙述中,她描述了一个神秘人的出现,但在丈夫的叙述中,却没有提到该人物。

这种矛盾和悬疑感让读者陷入对真相的深入思考,引发了对事件背后更深层次的解读。

在小说的结尾,芥川龙之介并没有给出最终的答案,而是留给读者自己去思考和判断,这正是多角度叙事的巧妙之处。

综上所述,《罗生门》通过多角度叙事的方式,以其精妙的艺术巧妙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道德观念的多样性。

罗生门 影评

罗生门 影评

罗生门影评《罗生门》是一部由日本导演黑泽明于1950年执导的经典电影。

这部电影以其独特的叙事结构和深刻的主题而闻名于世。

观看这部电影后,我深深被其引人入胜的情节和深刻的思考所感动。

首先,电影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

它采用了多角度的视角,通过不同的人物来讲述同一个故事。

这种叙事方式让观众置身于一个迷宫般的情节中,不知道真相究竟是什么。

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版本和解释,这使得观众不断思考和推测,从而增加了电影的悬疑和吸引力。

其次,电影深刻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道德的边界。

通过展示不同人物的行为和决策,电影引发了观众对于真相和正义的思考。

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动机和目的,他们的行为和选择都受到了环境和社会压力的影响。

这使得观众在电影中找到了共鸣点,思考自己在类似情况下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

此外,电影还通过对于社会问题的探讨,揭示了人性的阴暗面。

影片中展示了贫困、欺骗和道德沦丧等问题,这使得观众对社会的现实感到震惊和不安。

电影通过这种方式引发了观众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并促使他们反思和思考自己对于这些问题的态度和行动。

最后,电影的摄影和表演也非常出色。

黑泽明运用了黑白摄影的技巧,增加了电影的视觉效果和氛围。

演员们的精湛表演也让人印象深刻,他们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和真实的表演,将角色和故事真实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总的来说,《罗生门》是一部思考人性和社会问题的经典电影。

它通过独特的叙事结构、深刻的主题和出色的表演,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观看这部电影后,我深深被其引人入胜的情节和深刻的思考所感动,同时也对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谎言的圆满——以完形理论浅谈电影《罗生门》中主要人物的谎言

谎言的圆满——以完形理论浅谈电影《罗生门》中主要人物的谎言

谎言的圆满——以完形理论浅谈电影《罗生门》中主要人物的谎言——以完形理论浅谈电影《罗生门》中主要人物的谎言完形理论是格式塔心理学的另一个叫法,其强调人的知觉的整体性,认为人的一个知觉视野具有组织起来的趋势,呈现为一个完整的图形。

(高教版《文艺心理学》第45页)。

笔者看来,完形理论不仅可以用在知觉事物上面,同时还可以用在知觉人上面。

笔者的这个想法源于格式塔(完形)心理学治疗的一个“反动”。

既然完形理论可以用来治疗自我的心理疾病(从病人角度看问题),那么反过来,我们也可以用完形理论去了解怎样才能够是一个没有心理疾病的人,那样才可以找到一个诊断的法子(从心理医生角度看问题)。

在电影《罗生门》中,其实是出现了“病人”用谎言为自己完形,从而证明自己无病的;同时,《罗生门》也催生了很多如笔者这样子以完形理论去看待“圆满”的人物的。

《罗生门》的成功在笔者看来不在于其使用的艺术技巧的多寡(其把常用的八种蒙太奇手法都用上了。

复现蒙太奇——精美的匕首的多次重现;连续蒙太奇——忽略故事内容只从外层考虑则只是一次三个象征性的人物偶遇后的闲聊罢了;平行蒙太奇——卖柴的人的观看整个故事和取走匕首与整个故事可以说是平行进行的,只是隐含着不说而已;交叉蒙太奇——四个人说同一个故事却有不同的版本,线索错综复杂,迷离扑朔;隐喻蒙太奇——用罗生门的破败和风雨飘摇来隐喻社会的苦难和道德的败坏;对比蒙太奇——真实故事中各个故事叙述者的败坏坚守道义与出自他们之口的坚贞、不屈或者是名誉。

),而是在于演员的表演谎言中体现出来的道德定位和我们解读时的定位,而后者更是我们解读者更为重视的定位。

下面笔者将从剧中人使用谎言(犯罪故事的主要5个参与者)为自己自我圆满和我们解读者对于角色圆满的解读入手,用完形理论去解构电影《罗生门》。

首先,是汪洋大盗T ajomaru,他说谎是为自己的汪洋大盗的名声圆满。

他的恶或者是“病”的一面是不想把自己激于一个女人的话而起了杀害一个武士的念头,最终不仅失去了这个女人,而且还犯了一个被愚弄的罪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艺术学院艺术文化学院
《影视评论》
学期作业
宋春雷
专业名称:文化产业管理
学号:8
指导教师:**
提交日期:2013年6月20日
浅析《罗生门》的视听语言
作为日本着名导演黑泽明的成名作,《罗生门》这部电影的镜头运用与视听语言上处处闪烁着大师的光芒,全片中全景与特写镜头的巧妙运用,将整个故事的氛围与人物之间的故事渲染的淋漓尽致。

影片主要讲述了一名武士与他的妻子在路途中被强盗多襄丸所劫,强盗制服武士之后将武士的妻子强暴,事后发现武士离奇被杀,多襄丸又因中毒被官府捉拿。

真正离奇的地方是在公堂之上武士的亡魂、妻子真砂、大盗多襄丸三个人的证词完全不一样,从而让整个故事变的扑朔迷离。

而黑泽明通过隐藏在幕后的镜头将人性的贪婪、虚伪、自私自利剖析的淋漓尽致。

在本片的开头,是一个对罗生门这座破庙的全景镜头,镜头中,天色昏暗,大雨滂沱,而残破不堪的罗生门在大雨之中似乎摇摇欲坠。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镜头,首先,它奠定了整部影片昏暗、压抑的感情基调。

其次,罗生门在当时的日本是一个收容死尸的地方,被称为是通往地狱的大门,那么在风雨之中飘摇的这座破庙其实也就象征着当时的日本的战乱、政治的昏暗与人民的民不聊生。

随着剧情的发展,躲雨的农夫与大和尚和樵夫共同在一个庙宇之下,镜头内的画面十分的简单,让人感觉很纯粹,或者说你只会被影片中的人物或者故事所吸引,而不会被镜头内的其它事物所分心。

此时,三个人都在罗生门内,室内的光线十分的昏暗,鬼气森森,让人感觉十分的压抑,这是要为接下来的樵夫所讲的故事做一个铺垫。

因为从樵夫口中我们得知,这故事简直没法理解,真的是太奇怪了。

所以罗生门内阴暗的环境其实就象征着人的罪恶,故事中人物的罪恶,虚伪。

紧接着是对樵夫面部表情的一个特写,樵夫眉头紧皱,陷入深深的回忆,这个特写镜头很有意思,导演这样拍,仿佛是为了表现樵夫以下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真实的,或者说给我们观众这样的一个错觉。

镜头一切,转入了樵夫的回忆,往下的一大段都是樵夫一个人的主观镜头,或者说是主观蒙太奇。

首先是一个跟镜头,樵夫扛着斧子进山砍柴,在林间不断的穿梭,这个跟镜头持续了有接近两分钟的时间.那么,导演是想通过这种镜头逐渐的将观众带入到故事里,另外,它表现了一个十分普通的樵夫进山打柴的场景,正如日常生活中的普通场景一样,增加了整个故事的可信度。

樵夫意外的发现了死尸之后慌忙去报官,之后被传到官府录取口供。

这时候镜头的调度十分的奇怪,明明是署长在盘问樵夫,但是却没有给署长一个镜头,镜头中呈现的一直是樵夫的一个近景。

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想法,镜头本身起到了一个间离效果的作用,它让观众在面对镜头时会很不自觉的把自己当成署长来对这个事件来进行评判,从而可以让观众真正的融入其中。

在导演的镜头中,树林一直是一个很幽暗,光与暗不停的交错的地方。

在多襄丸骗武士跟随他取宝物的时候,影片中用了很长时间的一个跟镜头,两个人快速的在林中穿行,光与暗在他们身上不停地交错,并且此时的音乐也十分的诡异,很好滴渲染了一种紧张的气氛,而且此时大部分镜头都是俯拍镜头,暗示着接下来将要发生的恶。

多襄丸奸计得逞,在强暴女子的时候,有一个很耐人寻味的空镜头,是对太阳的一个仰拍,通过女子的视角仰视空中的太阳,但是太阳却被林间的树叶不断的遮挡,光明时隐时现。

这应该隐喻着女子渴望自己得到正义的帮助,但是却没有,于是自己去顺从罪恶。

这个隐喻在接下来的镜头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接下里是对女子手里匕首的一个特写,原本女子用匕首去和多襄丸搏斗,扞卫自己的丈夫和自己,务必的贞烈。

但是在此时对匕首的特写中,女子那紧握着匕首的手却突然地松开了,匕首滑落到地上。

在我的理解中,黑泽明应该不是想凸显女子的绝望与无助,应该是想显示女子心理的一个转变,将女子本身中恶的一面显现了出来,女子要顺从这个强盗,从而对这个强盗没有了任何的防范之心。

镜头一切,更是惊起了千层浪,女子的手竟然主动的很温顺的去抚摸强盗的后背,我当时差点就以为这是他丈夫了,因为这个动作太亲密了…到这里,只能说这个女子已经将人性中恶的一面彻底的发挥出来了,她已经彻底的被自身的私心所控制了。

而在女子的叙述中,她的证词则和多襄丸所说的完全不一样。

所以每当镜头分别切入他们几个人的回忆的时候,影片中就会响起那一段略带些诡异的音乐,这暗示着镜头里面的事情都带有叙述者个人的主观性。

在强盗强行占有女子离开以后,画面中是一个远景,女子伏在地上轻轻的哭泣,武士低着头不知道在想什么。

然后镜头不断的推进,远景、中景、近景,折回收能很清晰的看到男子很一副很漠然的表情,武士和女子之间这时候在画面中仿佛有一道无形的屏障一样。

整个气氛压抑的可拍,它暗示着人物之间关系的变化和将要发生的一些事情。

然后是对男子表情的一个特写,男子的脸上仿佛是没有任何的表情,那么的冰冷,仿
佛眼前根本没有妻子这个人的存在。

然后镜头一切,妻子看到丈夫的表情以后,连上流露出一种极度的震惊又带点愤怒和极度伤心的很复杂的表情,这个特写镜头暗示着女子心境的巨大改变,对武士的极端失望和愤怒,两个人的关系已经彻底的决裂。

由于这个镜头的存在,也可以为后面女子用短刀刺死自己的丈夫做一个解释。

镜头再度切入到罗生门内三个人谈话的场景,镜头不断的在全景和特写镜头之间切换,罗生门内依旧光线昏暗,三个人之间的谈话也显得很压抑,在三个人前面燃烧着一丁点的柴火,那一丁点火光不断的在镜头间闪耀,这再度暗示着暗即罪恶在几人回忆中的蔓延。

镜头内突然电闪雷鸣,闪电的光芒在一刹那间照亮了罗生门内的黑暗,镜头切到外面,大雨滂沱,水流已经汇成了一条小河,镜头给了大雨中罗生门外一个恶鬼头像的一个特写,它同样隐喻着人的罪恶,更多的是暗示着接下来武士亡魂所说的话也是充满着罪恶与虚伪。

在武士的叙述中,他吧自己和强盗都塑造成了一个宛如快意恩仇的大侠搬的存在,暂且不论他所说的话是否属实。

但是在他话语的最后,当他提到有一个人把他胸口的短刀抽出去的时候,镜头一切,是对樵夫的一个特写,樵夫双手不安的动着,胸口较为明显的起伏,连续几次眨眼。

这个镜头隐喻着樵夫在这件事情上说了谎,短刀是樵夫从武士的尸体上抽出去的。

而更深入的想,一个人去抢死人身上的财物,并且是令武士死亡的伤口上的凶器,把恩性的贪婪表现的淋漓尽致。

此时罗生门内,路人说了一句在影片中至关重要的话,如今的世界,这样的事可有的是呢,连如今盘踞在罗生门内的恶鬼,都被人给吓的全部跑远了。

路人的这句话其实正是黑泽明想表现出来的主旨。

黑泽明通过表现四个当事人对同一事件的不同回忆,深刻的表现了人的虚伪与贪婪,连恶鬼都能够被人的恶所下走,那么人类的恶又达到了一种什么程度呢?人的话还有什么是可相信的呢?人性中还有任何的希望存在吗?可以所,整部影片都给人一种特别压抑的感觉,全程都充满了一种罪恶感。

但是在影片的最后,黑泽明又给了我们不一样的想法。

镜头中,罗生门内突然传来了小孩的哭声,三人发现了一个被遗弃的小孩,路人很残忍的抢走了孩子的外衣,之后扬长而去。

此时是对樵夫的一个特写,樵夫站在大雨之中,情绪激动,仿佛是在对自己的人性进行着反思。

这其实预示着樵夫的转变。

接着,樵夫很好心的领养了这个无家可归的孩子,此时对樵夫的一个仰拍镜头,并且樵夫的脸上还泛着光,是的没
有错,是阳光,镜头内樵夫带着笑容且周身笼罩在光之中离开了罗生门。

然后镜头内优势罗生门的一个全景,此时的罗生门也笼罩在光明之中,大雨早已停止,光明普照。

这几个镜头隐喻着人性的复苏,人性的希望。

人之中并不是充满罪恶,人还有善的一面,连一向盘踞恶鬼的罗生门都能够被光明笼罩,人性的复苏与善的回归还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