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电和磁》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教案:《电和磁》教学设计
3.1《电和磁》(一)教材分析《电和磁》选自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
本课的安排是“重演”科学史上著名发现电磁现象的过程,让学生“发现”通电导线能使小磁针偏转,从而认识电可以产生磁。
主要围绕两个活动展开:第一,指导学生做科学家奥斯特做过的实验——通电导线使指南针偏转,经历对新现象进行分析、解释的思维过程。
第二,做通电线圈使指南针偏转的实验。
用线圈代替直导线做电产生磁实验,为理解电磁铁原理打下基础,也为研究玩具小电动机埋下伏笔。
同时,本课作为《能量》单元的起始课,要求适当渗透能量转换的思想,为本单元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此课之前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他们已经对电路知识和磁铁的性质有了初步的了解,这些都为学生本课研究电和磁现象奠定了基础。
多角度地了解电流产生了磁性,学生会有一种强烈的探究愿望。
(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电流可以产生磁性。
2.过程与方法:做通电导线和通电线圈使指南针偏转的实验,并能够通过分析建立解释,得出通电导线、通电线圈与指南针偏转的内在关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善于思考的科学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电流可以产生磁性。
教学难点:对通电导线使指南针发生偏转的现象通过分析做出解释。
教学准备:第一组:学生电源、小灯泡、灯座、开关、导线3根、指南针第二组:长约150厘米的绝缘导线。
教学过程:一、影响指南针偏转的因素1、引入: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是什么?(投影仪出示指南针)说明:当它静止的时,指南针能够指示南北方向。
因为指南针里面其实是一枚磁铁,可以叫它小磁针。
如果不用手碰它,你会发现小磁针不偏转。
2、讨论:不碰指南针,你有什么办法使小磁针发生偏转吗?(1)根据学生的想法师演示验证:①出示一枚铁钉:把铁钉的两端分别靠近指南针的一端。
②出示一块磁铁:把磁铁的两端分别靠近指南针的一端。
(2)思考:我们发现铁和磁铁都能使小磁针偏转,有没有不一样的地方?3、归纳:磁铁和铁能使小磁针发生偏转,但是偏转的情况还是不同的。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4.3电和磁》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4.3电和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4.3电和磁》是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的一个重要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电和磁之间的关系,通过实验和探究,让学生掌握电磁铁的制作方法,以及电磁铁的极性和电流方向的关系。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操作,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对电和磁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电磁铁的制作和电磁铁性质方面,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探究,自主发现电磁铁的性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电和磁之间的关系,知道电磁铁的制作方法。
2.让学生通过实验和探究,掌握电磁铁的极性和电流方向的关系。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电磁铁的制作方法。
2.电磁铁的极性和电流方向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电磁铁的制作过程和性质。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实验和探究解决问题。
3.小组合作法:让学生在小组内共同讨论、实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电磁铁、铁钉、导线、电源等。
2.教学课件:PPT或其他多媒体教学资源。
3.教学文档:教学设计、实验指导书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讲解或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电和磁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电磁铁的实验现象,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电磁铁的制作过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制作电磁铁,并观察其性质。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电磁铁的制作方法和性质。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电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见解。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电磁铁的制作方法和极性与电流方向的关系。
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科学《电和磁》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科学《电和磁》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电和磁》是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的一章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电和磁的基本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本章内容包括电流的形成、电磁铁、磁场的分布等。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初步认识电和磁,并在生活中发现和理解电和磁的应用。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能够通过实验现象来理解科学道理。
同时,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具有较强的求知欲。
但同时,学生对电和磁的概念理解较抽象,需要通过具体的实验和现象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电流的形成,知道电磁铁的原理,能够制作简单的电磁铁。
2.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磁场的分布,能够用磁场线来描述磁场。
3.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电流的形成和电磁铁的原理。
2.磁场的分布和磁场线的画法。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讲授法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通过实验和现象,引导学生探究电和磁的原理。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电池、导线、铁钉、磁铁、铁屑等。
2.多媒体教学设备。
3.教学课件和教案。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电流实验,让学生观察电流的形成,引发学生对电流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向学生介绍电磁铁的原理,让学生了解电磁铁是如何产生的。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自己动手制作电磁铁,并观察电磁铁的吸引和排斥现象。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学生关于电磁铁的知识,让学生回答,以巩固学生对电磁铁的理解。
5.拓展(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磁场的分布,让学生了解磁场线的作用,并引导学生用磁场线来描述磁场。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让学生掌握电流的形成、电磁铁的原理以及磁场的分布。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道关于电和磁的实践作业,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和理解电和磁的应用。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电和磁》教学设计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电和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电和磁》这一单元主要包括电流的磁效应、电磁铁、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发电机原理等内容。
这些内容不仅具有很强的趣味性,而且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电与磁之间的关系,掌握一些基本的电学知识和磁学知识,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思考和动手能力,对于生活中的一些电现象和磁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的知识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学生对电和磁的概念比较模糊,有些学生对实验操作不够熟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电与磁之间的关系,掌握电流的磁效应、电磁铁、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发电机原理等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电流的磁效应、电磁铁、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发电机原理等基本知识。
2.难点:电与磁之间的关系,以及相关实验操作。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2.实验教学:教师学生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小组合作: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电流表、电压表、电磁铁、发电机等实验器材。
2.学具:学生实验套件、笔记本、彩笔等。
3.教学资源:PPT、实验视频、教学课件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与电和磁相关的现象,如电磁铁、发电机等,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提问:“你们知道电与磁之间的关系吗?”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板书,呈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电流的磁效应、电磁铁、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发电机原理等。
教科版科学六上3.1《电和磁》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上3.1《电和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电和磁》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了解电和磁之间的关系,通过实验和现象让学生感受电和磁的神奇力量。
本节课的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奥斯特实验、电磁铁、电磁感应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五年级已经学习了简单电流知识,对电流有一定的认识。
但电和磁的关系以及磁场的认识还是空白,需要通过实验和探究来逐步建立概念。
此外,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电和磁之间的关系,学会制作电磁铁,观察电磁感应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真理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电和磁之间的关系,电磁铁的制作和使用。
2.难点:电磁感应现象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究电和磁之间的关系。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电源、导线、电磁铁、铁钉、电流表、蹄形磁铁、线圈等。
2.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套件、记录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奥斯特实验引入,让学生观察到电流周围存在磁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电磁铁的制作和使用方法,引导学生思考电磁铁的原理。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制作电磁铁,观察电磁铁的磁性变化。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总结电磁铁的原理和特点,填写记录。
5.拓展(10分钟)介绍电磁感应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电磁感应的应用。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电和磁之间的关系。
7.家庭作业(5分钟)让学生设计一个电磁感应实验,下节课分享。
8.板书(5分钟)绘制电磁铁和电磁感应的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教科版科学六上《电和磁》参考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上《电和磁》参考教案一. 教材分析《电和磁》这一单元主要包括电流的磁效应、电磁铁、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发电机和电动机等内容。
这些内容既是对电磁学基础的介绍,也是对电和磁关系探究的深入。
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电和磁之间的密切联系,以及电磁现象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本单元学习之前,已经掌握了电流的概念、电路的连接等基础知识,对实验操作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电磁学概念抽象,学生理解起来存在一定困难,尤其是电和磁关系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实验和实例,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电磁现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电流的磁效应、电磁铁、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发电机和电动机等基本电磁学知识,学会使用电磁铁、制作简易发电机等实践操作。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电和磁之间的关系,提高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电磁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热情。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电流的磁效应、电磁铁、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发电机和电动机等基本电磁学知识。
2.教学难点:电和磁之间的关系,以及电磁现象在实际应用中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问题驱动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通过实验演示、问题引导、小组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电流表、电压表、电磁铁、线圈、电池、铁钉等。
2.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3.学习资源:相关电磁学知识的书籍、网络资源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中的电磁现象实例,如电磁起重机,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电和磁。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电和磁之间的关系。
2.呈现(10分钟)介绍电流的磁效应、电磁铁、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发电机和电动机等基本电磁学知识。
通过PPT和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电磁现象,理解电和磁之间的关系。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3.1《电和磁》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3.1《电和磁》教案一. 教材分析《电和磁》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了解电和磁之间的关系,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掌握电磁铁的制作原理,以及电流的磁效应。
内容主要包括:电磁铁的制作、电磁铁的极性判断、电流的磁效应等。
这部分内容是小学科学教学中较为重要的部分,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对电磁现象有一定的认知。
但在电和磁的关系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疑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实验和讲解,帮助学生建立起电和磁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部分内容。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电磁铁的制作原理,能独立制作电磁铁。
2.让学生掌握电磁铁的极性判断方法。
3.让学生了解电流的磁效应,能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电磁现象。
4.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电磁铁的制作原理。
2.电磁铁的极性判断方法。
3.电流的磁效应及其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讲解法、讨论法、问答法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电磁铁、铁钉、导线、电池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电磁铁实验,让学生观察电磁铁的吸引和排斥现象,引发学生对电磁铁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电磁铁的制作原理,引导学生了解电磁铁的构造和作用。
讲解电磁铁的极性判断方法,让学生能正确判断电磁铁的极性。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自己动手制作电磁铁,并判断电磁铁的极性。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通过一些生活中的电磁现象,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巩固对电磁铁的理解和掌握。
5.拓展(5分钟)讲解电流的磁效应,让学生了解电流产生磁场的原理。
引导学生思考电流磁效应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电和磁》教学设计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电和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电和磁》这部分内容是对电学与磁学知识的整合,旨在让学生了解电与磁之间的联系。
通过这部分的学习,学生将认识磁体和电流的磁效应,了解电磁铁的制作和使用,并探索电与磁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验、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电学与磁学基础,对磁体和电流的磁效应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电磁铁的制作和使用方面,以及电与磁在生活中的应用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实践。
此外,学生对于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实验结果的准确性也需要加强指导和训练。
三. 教学目标1.认识磁体和电流的磁效应,了解电磁铁的制作和使用。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
3.引导学生发现电与磁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电磁铁的制作和使用方法。
2.电与磁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探究法、讲解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实验器材(磁体、电流表、导线、电池等)。
2.多媒体教学设备。
3.实验指导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有趣的电磁铁实验,引发学生对电磁铁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磁体和电流的磁效应,介绍电磁铁的制作和使用方法。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自动手制作电磁铁,并观察其磁效应。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操作错误,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讨论电磁铁的制作和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分享实验心得。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电与磁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电风扇、洗衣机等。
学生分组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电磁铁的制作和使用方法,以及电与磁在生活中的应用。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道有关电磁铁的实践作业,让学生课后动手制作一个简易的电磁铁,并观察其磁效应。
小学科学电和磁教案
小学科学电和磁教案【篇一: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电和磁》教案】小学科学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电和磁》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先用一段话告诉学生,科学家奥斯特在1820年做了一个很有意义的实验。
他发现了什么呢?书中没有说出来,这是为引起学生兴趣,自己来做实验发现。
第一部分:通电导线和指南针通电导线使指南针磁针偏转的实验,教科书分为两个步骤进行。
先用小灯泡电路中的长导线做实验,再用去掉了小灯泡的电路(短路状态)中的长导线做实验。
第一步是正常的电路,实验现象不会很显著,但可以让学生自主地多探索一会儿。
第二步用的是短路大电流,现象非常明显,但只能在老师带领下做一两次。
这样安排注重的不是只让学生看到现象而是经历探究的过程。
学生在第一步探究中有机会发现更多相关的现象,把前后两种不同的实验方法作比较,能初步意识到电流大小对磁力大小的影响。
把非正常短路电路作为特例处理也是恰当的。
把导线拉直放在指南针上方与磁针指向一致,接通电流,磁针偏转,电流越大,偏转的角度越大,最大是90度。
断开电流,磁针复位。
教科书要求分析观察到的现象。
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来思考,最后归纳出只能是电流产生了磁性。
第二部分:通电线圈和指南针教科书插图呈现了做线圈的方法。
在三根手指上绕线圈,线圈大小能套在一般大小的指南针盒上,大约要绕10圈,用一节电池效果已经不错。
让学生在实验中试一试,会发现把线圈立着放,指南针尽量靠近线圈的中心,指南针偏转的角度最大。
本课电生磁的实验,先用小灯泡电路做,再用短路电路做,最后绕线圈做,三个实验形成了一个活动结构——增大电流、增加圈数可以增加磁力的结构。
二、学情分析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研究过简单的磁现象,知道了磁铁的磁性能使放入磁场的磁针发生偏转;而且在四年级下册《电》主题单元的学习,对点亮小灯泡的实验有一定的认识。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 电和磁》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电和磁》教案一. 教材分析《电和磁》这一单元主要包括电流的磁效应、电磁铁、磁场对电流的作用以及发电机四部分内容。
这些内容都是电和磁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认识电和磁现象的基础。
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电和磁之间的关系,掌握一些基本的电和磁现象,为深入学习电和磁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周围的科学现象有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但是,对于电和磁这一抽象的科学领域,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主动探索电和磁的奥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电流的磁效应、电磁铁、磁场对电流的作用以及发电机等基本电和磁现象,学会使用简单的科学仪器进行实验操作。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认识科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电流的磁效应、电磁铁、磁场对电流的作用以及发电机等基本电和磁现象的理解和掌握。
2.难点:电流的磁效应、电磁铁、磁场对电流的作用等现象的内在联系以及发电机的工作原理。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引导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电和磁的奥秘。
2.实验教学:教师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电和磁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小组合作:教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熟练掌握电和磁的相关知识,准备相关的教学素材和实验器材。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预习电和磁的相关知识,了解电和磁的基本概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电流磁效应的实验,如指南针放入通电螺线管附近实验,引发学生对电和磁现象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电和磁(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
2. 请解释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生原理。
(3)应用题:
假设你有一个条形磁铁,请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磁铁的两极(N极和S极)是否存在。
八、重点题型整理
1. 填空题:
1. 电荷的两种类型是____和____。
2. 电流的形成可以由____、____和____等方式。
3. 磁场对放入其中的磁铁会产生____和____两种作用。
2. 当堂检测
为了检验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我们可以进行以下当堂检测:
(1)选择题:
1. 电荷的相互作用规律是:
A. 同种电荷相互吸引
B.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C. 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D. 异种电荷相互排斥
2. 电流的形成是由:
A. 电荷的移动
B. 电荷的堆积
C. 电荷的排斥
D. 电荷的吸引
(2)简答题:
2. 判断题:
1. 对
2. 对
3. 对
3. 简答题:
1. 磁铁的两极(N极和S极)会对铁屑产生不同的吸引力,是因为磁铁的N极和S极分别具有不同的磁性,N极会吸引铁屑,而S极会排斥铁屑。
2. 闭合电路中产生电磁感应现象的实验步骤和观察结果:将导体放入磁场中,导体中会产生感应电流,导致导体受到磁力的作用,产生运动。观察到导体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运动方向与磁场方向和导体运动方向有关。
总的来说,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是相当不错的。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提问,课堂氛围活跃。然而,我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在实验操作部分,我发现一些学生对实验的操作方法和步骤不太熟悉,这可能会影响他们对实验结果的理解。因此,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实验操作的指导,确保学生能够正确地完成实验。其次,在讨论部分,我发现一些学生可能没有充分理解案例的背景和特点,导致他们的讨论不够深入。因此,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注重案例的讲解和分析,确保学生能够充分理解案例的背景和特点。最后,在课堂小结部分,我发现一些学生可能没有完全掌握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导致他们对电和磁的重要性和意义的理解不够深刻。因此,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学习内容的回顾和强调,确保学生能够充分理解电和磁的重要性和意义。
教科版科学六上《电和磁》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上《电和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电和磁》这一章内容主要包括电流的磁效应、电磁铁、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发电机和电动机等知识点。
这些内容涉及到了电和磁的基本原理,对于学生理解现代科技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实验、探究、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电和磁的内在联系,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电和磁》之前,已经学习过了一些电学知识,如电路、电流等,但可能对于磁学知识了解不多。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实验操作有一定的兴趣,但同时也可能存在一定的恐惧心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学生的安全教育和实验操作的引导,同时通过生动有趣的实验和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电流的磁效应、电磁铁、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发电机和电动机等知识点,掌握电和磁的基本原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电和磁的知识,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对于现代社会的重要性,增强他们的科技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电流的磁效应、电磁铁、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发电机和电动机等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2.难点:电和磁的内在联系的深入理解,以及相关实验的操作和数据分析。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电和磁的现象和规律。
2.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发现电和磁的内在联系。
3.讲授法:对于一些难以理解的概念和原理,采用讲解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电流表、电压表、电磁铁、电线、电池等。
2.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3.参考资料:相关教材、论文、实验指导书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电和磁的现象,如手机充电、电动车启动等,引导学生关注电和磁的存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或黑板,向学生介绍电流的磁效应、电磁铁、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发电机和电动机等知识点,让学生对这些概念和原理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小学科学《电和磁》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小学科学《电和磁》教案一、教材分析本次教学内容为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能量这一章节第3课《电和磁》。
该课程主要涉及电和磁的基本概念、电路的构成和电流的运动规律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电和磁的基本概念,理解电路的构成和电流的运动规律,提高对电和磁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电和磁的基本概念;(2)理解电路的构成和电流的运动规律;(3)掌握电路中电流的方向和大小的测量方法。
2.能力目标:(1)能够通过实验观察电流的运动规律;(2)能够用简单的电路制作简单的电器,如电铃、电灯等;(3)能够通过实验测量电路中电流的方向和大小。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和动手能力;(2)增强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3)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电和磁的基本概念;(2)电路的构成和电流的运动规律;(3)电流的方向和大小的测量方法。
2.教学难点:(1)电路中电流的方向和大小的测量方法;(2)电和磁的基本概念的理解。
四、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小学六年级上册的第三节课,学生已经学习了电和磁的基本概念,对电和磁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在前两节课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电的基本概念、电路的构成和电流的运动规律等方面的内容,对电路的基本概念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本节课将进一步深入学习电路中电流的方向和大小的测量方法,对学生的实验精神和动手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五、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1)教师将一根铁钉放在一张纸上,然后将一根铜线缠绕在铁钉周围,用电池将铜线两端连接起来,观察铁钉的变化,引导学生思考铁钉为什么会变化。
(2)教师向学生介绍电和磁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了解电和磁的联系和区别。
- 教师:同学们,你们看到了吗?铁钉为什么会变化呢?这是因为铜线中流动的电流,经过铁钉的时候,产生了磁场,使铁钉发生了变化。
这就是电和磁的联系。
那么,电和磁有什么区别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
第3课:《电和磁》(教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
第3课:《电和磁》(教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一、文本分析本课主要内容为电和磁的相关知识。
通过引入实例和实验,让学生了解电的种类和电路的搭建,以及磁铁吸引物体的原理和磁场的概念。
同时,本课也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学习内容既涉及到实物观察、实验操作,又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和理解能力,受众面较广,教师应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教学。
学生的基础知识主要涉及到磁性物质和电的概念,对于电路和磁场的概念和应用的了解还需要加强。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本节课内容。
三、教学目标1.了解电的种类和电路的搭建方法。
2.理解磁铁吸引物体的原理和磁场的概念。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1.帮助学生理解电路的搭建方法。
2.使学生掌握磁铁吸引物体的原理。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教师问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用到哪些电器,它们都是如何使用的。
2.教师引入本课的重点——电和磁,带领学生探究电和磁的联系与区别。
二、讲授新知(35分钟)1.电的种类(10分钟)教师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直流电和交流电的概念和区别。
并让学生参与实验,自己搭建简单的直流电路。
2.磁铁吸引物体的原理(10分钟)教师通过引入实例和让学生观察演示实验,帮助学生掌握磁铁吸引物体的原理,以及针对不同磁性物质的情况,磁铁吸引的程度也是不同的。
3.磁场的概念(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磁场的概念,然后让学生通过实验,实践操作磁铁在不同位置下所吸引的铁粉情况,感受磁场的存在和作用。
三、课堂练习(10分钟)教师针对本课的重点难点,布置相应的课堂练习,帮助学生巩固学习内容。
四、总结反思(5分钟)教师让学生在黑板上一起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点和体验所遇到的问题,看看是否还有哪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六、板书设计1.电的种类:—直流电—交流电2.磁铁吸引物体的原理3.磁场的概念———————这里划线部分是可以电脑输入的,其它部分建议手写。
六年级科学电和磁教案(通用11篇)
六年级科学电和磁教案六年级科学电和磁教案(通用11篇)六年级科学电和磁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认识电流的磁效应。
知道通电导体的周围存在磁场,通电螺线管的磁场与条形磁铁的磁场相似。
理解电磁铁的特性和工作原理。
2、过程和方法观察和体验通电导体与磁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初步了解电和磁之间有某种联系。
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认识电与磁之间的相互联系,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界的奥妙。
重、难点:1、试验探究电流的磁效应的规律。
2、探究通电螺线管的磁场规律。
教学器材:电脑平台、磁体、小磁针、电源、导线教学课时:2时教学过程:一、前提测评:1、静止后的磁针指南的一端叫极,又叫极,指北的一端叫极,又叫极。
2、同名磁极相互,异名磁极相互;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发生的。
3、磁场的方向是这样规定的:小磁针静止时极所指的方向就是该点的;可以利用带箭头的曲线来描述磁场,这样的曲线叫做。
4、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获得磁性的过程叫。
二、导学达标:引入课题:试验“猜一猜”利用隐蔽的通电螺线管吸引小铁钉,让学生猜是什么物体?磁体对进入磁场的物体会发生作用,能否利用人工作用产生磁场、控制磁场?进行新课:1、电流的磁效应:试验:53页图8.2-2示,结果结论:通电导体的周围有磁场,磁场的方向跟电流的方向有关,这现象叫电流的磁效应。
(这试验叫奥斯特试验)思考:为什么手电筒、普通电线通电时吸引力好像不存在?……如何增强磁场?(做成螺线管,也叫线圈,如……开始的试验)2、探究:通电螺线管的磁场猜想:通电螺线管能否产生磁场,磁场可能与哪种磁体的相似?(1)试验:54页图8.2-4示(对比条形磁体)结论: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与磁体的磁场相似。
指出N极、S 极猜想:改变电流方向,磁场方向会不会变化?(2)试验:54页图8.2-4示,但电流方向相反结果:结论:指出图8.2-5中的N极、S极讨论:能否利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普遍性的规律?(参考55页提示)(3)安培定则:右手握螺线管,让四指弯向螺线管中电流的方向,则大拇指所指的那一端就是通电螺线管的N极。
六年级上册科学《电和磁》教学设计(精选5篇)
六年级上册科学《电和磁》教学设计(精选5篇)第一篇:六年级上册科学《电和磁》教学设计《电和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电流可以产生磁性。
2、过程与方法:做通电导线和通电线圈使指南针偏转的实验,并能够通过分析建立解释,得出通电导线、通电线圈与指南针偏转的内在关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科学史上发现电产生磁的过程,意识到留意观察、善于思考品质的重要,感悟到科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通电后的导线能使指南针发生偏转;电流可以产生磁性。
教学难点:对通电导线使指南针发生偏转的现象通过分析做出解释。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每组准备2节1号电池、电池盒、小灯泡、灯座、开关、导线3根、长导线一个、胶带纸、小刀、指南针。
教师准备:条形磁铁一个,大指南针一个。
教学过程:一、引入1、教师出示指南针,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吗?(指南针)师:指南针的指针是用什么做的?(磁铁)指针指向什么方向?师:在不用手碰指南针的情况下,你能用什么办法是指南针动起来?同学上讲台验证。
2、师:条形磁铁有南北极吗?你有办法知道这个条形磁铁的南北极吗?学生回答并上台验证。
并引出磁铁的性质。
3、归纳:磁铁的磁性能影响指南针,使它发生偏转。
刚才的小实验是我们以前学习的磁现象。
(板书:磁)1820年,丹麦科学家奥斯特在一次实验中,偶然让通电的导线靠近指南针,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
就是这个发现,为人类大规模利用电能打开了大门。
奥斯特到底做了一个怎样的实验?他到底发现了什么呢?大家想知道吗?我们也来做一做这个实验好吗?二、通电导线和指南针1、大家看老师手上的小灯泡,你能用手中的材料使小灯泡亮起来吗?介绍所需的材料。
请两位学生到展示台,其余小组进行组装,教师巡视。
2、请同学说一说电流在电路中是怎样流动的。
是什么使小灯泡亮起来的?(板书:电)3、介绍实验方法:奥斯特就是在这样的一个电路中双手拿住长一些的导线拉直靠在指南针的上方,与磁针的方向一致,你想知道奥斯特发现了什么吗?同学们也来试一试。
教科版科学六上3.1《电和磁》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上3.1《电和磁》教案一. 教材分析《电和磁》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的一个重要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电和磁的基本概念,通过实验和探究,让学生掌握电和磁的性质和规律。
教材中安排了多个实验和活动,旨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电和磁的知识基础,对生活中的电和磁现象有所了解。
但学生对电和磁的深层次原理还不够理解,需要通过实验和探究来进一步巩固。
此外,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较高,通过动手操作和小组合作,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电和磁的基本概念,知道电和磁的性质和规律。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让学生能运用电和磁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电和磁的基本概念及其关系。
2.电和磁的性质和规律的实验探究。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安排多个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现象,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小组合作法: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电池、导线、磁铁、铁钉等。
2.课件:制作相关的课件,辅助教学。
3.教学场地:实验室或教室。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生活中的电和磁现象,如手机充电、磁铁吸引等,引导学生思考电和磁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呈现(5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呈现电和磁的基本概念,让学生初步了解电和磁的知识。
操练(15分钟)教师安排学生进行实验,如电池连接导线和灯泡,观察灯泡发光的现象;磁铁吸引铁钉等。
学生动手操作,观察现象,培养实验技能。
巩固(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电和磁的性质和规律,让学生通过实验现象,深入理解电和磁的知识。
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电和磁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发电机、电动机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和磁》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将“重演”科学史上著名的发现电磁现象的过程,让学生“发现”通电导线能使小磁针偏转,从而认识电可以产生磁。
增强学生学习活动的探究性、趣味性。
本课有两个活动。
第一,指导学生做科学家奥斯特做过的实验——通电导线使指南针偏转,经历对新现象进行分析、解释的思维过程。
第二,做通电线圈使指南针偏转的实验。
用线圈代替直导线做电生磁实验,为理解电磁铁原理打下基础也为研究玩具小电动机埋下伏笔。
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了简单的电现象和磁现象的有关知识,对磁铁、磁极、磁性有了初步知识,对学习电流的磁场这一新知识已有了认知基础。
从对磁体周围的磁场的了解到了解电流周围的磁场,学生会有一种强烈的心理愿望,渴望了解究竟。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电流可以产生磁性。
过程与方法:
做通电直导线和通电线圈使指南针偏转的实验,能够通过分析建立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科学史上发现电产生磁的过程,意识到留意观察、善于思考品质的重要。
教学重难点
重点:如何让通电导线使指南针发生偏转的现象更明显实验讨论和设计。
难点:通电直导线使小磁针发生偏转实验的提出、操作、观察和解释。
评价任务
1.做通电直导线使指南针发生偏转实验并对现象进行解释。
2.做通电线圈使指南针发生偏转实验并对现象进行解释。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电池、电池盒、小灯泡、灯座、导线(其中一根较长)、指南
针、长约两米的多股绝缘导线。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1.投影仪出示指南针:知道这是什么吗?有什么作用?(静止的时候指示南北方向)里面的指针是用什么制造的?(磁铁)(板书:磁)
2.我再来考考大家:在不碰到指南针的情况下,你能用什么办法让指针动起来?(预设:磁铁和铁类物质,学生说到磁铁或铁的时候就请上来演示)
3.小结:磁铁和铁能影响指南针,使它发生偏转。
那还有其它办法吗?(预设:如有学生说出电,师:你做过这个实验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做做这个实验,看看电是否真的能是指南针发生偏转)如学生说不上来,师出示一根导线并提问:导线能使指南针发生偏转吗?(教师演示,发现不能使导线发生偏转,导线是铜做成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想个办法,让导线也能使指南针发生偏转。
大家想不想试试。
二、通电导线周围有磁性
1.要想做这个实验,大家得先组装一个电路,使小电珠发光。
(ppt出示电路图)会组装吗?请拿出抽屉中的相关材料,马上开始组装。
2.学生合作组装电路,师巡视。
3.大家真能干,小电珠都亮了,那是什么使小灯泡亮起来的?——“电”。
(板书:“电”)
4.我们回忆一下,电在电路中是怎么流动的呢?
大家同意他的说法吗?(真了不起,过去学过的知识掌握得真好)
那电是否能使小磁针发生偏转呢?接下来,请大家先把灯给“关”了。
ppt出示:将指南针水平放在桌面上,等指南针静止后把我们刚才电路中的一根导线拉直靠在指南针的上方,与指针方向一致。
仔细观察:(1)接通电流之前,小磁针有没有变化?(2)接通电流时指南针有没有变化?(3)断开电流后又怎样?反复做几次并将实验现象记录在记录表上。
5.学生做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6.交流:通过实验,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请同学拿实验记录单展示汇报。
(接通电流,指南针偏转;断开电流,指南针又回到原来的位置。
)
7.是什么原因使小磁针发生了偏转呢?(电产生了磁)
如学生说出来了,反问:你为什么这么肯定是电产生了磁啊?如学生说不上来,引导:我们知道什么能使小磁针发生偏转?(磁铁或铁类物质)那导线是铜的,不可能使指南针发生偏转。
接通电流,指南针偏转;断开电流,指南针又回到原来的位置这说明了什么?——电流动过程中产生了磁性,切断电流磁性消失。
8.小结:通过实验和讨论,我们探究出了“电能产生磁”。
(师板书:电能产生磁)
三、怎样使指南针偏转现象更明显
1.师:刚才我们在做实验的时候发现指南正偏转的角度很小,那有办法使指针偏转角度大一些吗?
预设:电池多几节。
(追问为什么?得出可以增大电流)
增加导线。
(引导增加线圈圈数)
2.师小结:同学们刚才其实是从两个思路去设计实验,一是想办法增大电流,二是增加导线圈数。
(板书:“增大电流”、“增加导线圈数”)
3.要增大电流我们可以增加电池数量,可现在每组就一节电池,你还有其他办法增大电流吗?(引导短路,教师演示简单的短路电路)
温馨提示:这样做很危险,会使电池、导线发热,甚至会烧坏电池。
(ppt 出示)
做实验时,小组成员相互合作,把一切准备好以后再通电,看到指针偏转现象后马上断开电路,时间不能过长。
反复做几次,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到实验记录单中,并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4.做通电线圈和指南针的实验的要求老师已经写在实验记录单上,请同学们先做短路的实验,做好后到老师这里领取线圈,再按照实验单上的提示完成实验。
5.学生实验,师巡视指导。
6.交流汇报实验。
师引导:短路时,指针偏转角度变大了,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电能产生磁性,增大电流也就增强了磁性,所以指针偏转角度就变大了。
)
师引导:用了线圈,导线偏转角度更大了,是什么原因?(线圈把磁性都集中起来了)线圈怎样放小磁针偏转的角度最大呢?(线圈立着放,用线圈的平面靠近指南针,或者把线圈套在指南针上,指针偏转角度最大。
)
教师板书小结:增大电流、增加导线圈数都能增强磁力。
7.同学们今天真了不起,今天这节课我们做的实验其实是一位著名的科学家在180多年前做过的,大家想不想认识他?
四、简介科学家奥斯特发现电磁现象的过程
1.(ppt出示奥斯特图片)介绍:1820年4月的一天,奥斯特在一次讲演快结束的时候,他把一条非常细的铂导线放在一个用玻璃罩罩着的小磁针上方,接通电源的瞬间,发现磁针跳动了一下。
这一跳,使有心的奥斯特喜出望外,竟激动得在讲台上摔了一跤。
但是因为偏转角度很小,而且不是很规则,这一跳并没有引起听众注意。
奥斯特是个有心人,他紧紧抓住这个现象,又反复做了几十次实验,终于确定了科学史上的一个重大发现——电流磁效应。
就是这个发现,为人类大规模利用电能打开了大门。
看来我们要向科学家奥斯特学习,留意观察周围的事物、善于思考、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
2.老师这里有节废电池,它已经不能使小电珠发光了(演示)。
但废电池里一点电都没有了吗?引导用什么方法来检测?(用线圈和指南针来检测。
磁针偏转说明废电池里还有电,磁针不偏转说明废电池里没有电。
)教师演示,或者留到课后。
五、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做了一回小奥斯特,学习了电和磁有关的知识(板书“和”)说说你有哪些收获?对于“电和磁”还想知道些什么?
电和磁之间还存在许多奥秘,我们下节课再去继续探究!
教学反思
本课“重演”科学史上著名发现电磁现象的过程,让学生“发现”通电导线能使小磁针偏转,从而认识电可以产生磁,增强学生学习活动的探究性、趣味性。
本课有两个活动。
第一、指导学生做科学家奥斯特做过的实验——通电导线使指南针偏转,经历对新现象进行分析、解释的思维过程;第二,做通电线圈使指南
针偏转的实验,用线圈代替直导线做电生磁实验,为理解电磁铁原理打下基础也为研究玩具小电动机伏笔。
两个实验的安排是为了让实验更具探究性、趣味性,同时孕伏了电流大小、圈数多少对磁力的影响的思想,为后继学习打下基础。
这节课的实验材料很多,例如有电池盒、电池、开关、导线等,如果哪一个小组电路出现了故障灯泡不亮,那么这个小组的实验将无法进行。
本人在试教中就碰到了电池盒接触不好,小组实验无法进行的情况。
因此在上课之前我将每一小组的实验材料都自己试过,确定是否正常,另外还多准备了3组材料,以防课堂上出现意外影响实验。
事实在课堂上的确有一小组因为操作不当,烧坏了电珠,教师及时给予了替换。
所以材料的准备是上好一节科学课的可靠基础。
课堂上我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将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放手让学生实验。
学生实验时,教师能深入每一小组,关注小组学习情况的指导。
教学中还存在着诸多的不足:
1.材料的收发做的不够好,一个实验完成后,有的同学意犹未尽,结果在汇报时出现了有的小组同学还在实验。
在进行下一个实验之前,有的同学又经不起材料的诱惑,摩拳擦掌,导致实验目标都不是很明确,对课堂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2.过多的环节设计。
活动的整合不够,虽然已经将短路和线圈的实验整合在一起,但总体看上去整节课还是感觉有点繁琐。
3.汇报交流过程中,教师过快的给予评价,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示,没有很好的在交流过程中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而给予引导。
4.部分学生参照了书本作了汇报,虽然汇报的正确,却不是经过对实验现象进行思考分析后得出的结论,限制了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