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养》优秀教案

合集下载

论教养教案及反思

论教养教案及反思

论教养教案及反思这是论教养教案及反思,是优秀的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论教养教案及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掌握文章的中心论点。

2.学习文章的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

3.努力改正没有教养的行为,学习做个有教养的人。

教学重点:1、理解作者的观点,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

2、理解本文使用的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作用。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举例论证时举例加分析的具体论证思路。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师谈话导入二、出示目标三、检查预习1.作者简介2.生难字词四、初读课文,理清作者思路。

1.怎样理解本文的题目?从题目中你能猜出作者要表达什么观点吗?“论”字确定了文章的议论性质;“教养”是本文的论题; 题目隐含着文章的论点,即“有教养”等。

2.找出本文论证的论题。

论题——什么是真正的教养3.理清论证思路: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对论题进行论证的?你认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划分文章结构层次,并概括层意。

五、研读文本,深层探究(一)论教养1.课文中作者认为教养首先体现在哪里?对此你怎么看?一个人是不是真正有教养,首先要看他在自己家里,在自己亲属之间的表现,看他和亲人们的关系究竟怎么样。

人往往注重外在的形象,在家里却不拘小节,表现更真实,从家庭入手就能看出一个人是否真正做到了有教养,而不仅仅是表象。

2.课文中没有教养的种种表现有哪些?@在家里懒得帮助疲惫不堪的妻子刷洗餐具;@动不动就对妻子儿女大发雷霆;@对自己亲人的性格、心理缺乏了解,对他们的习惯和愿望总是漠不关心;@把接受父母的关爱看作理所当然的事情,与此同时却看不到父母也需要关爱和帮助;@不管是不是有人在看书或做功课,都不管不顾地打开收音机或者电视机,并把音量放得很大,或者随心所欲地高声说话;@当着外人的面,跟妻子或孩子们开玩笑,不顾及他们的自尊心。

3.一个有教养的人又表现在哪些方面呢?@从心里愿意尊重别人,也善于尊重别人;@对别人一律谦让和礼让;@待人处事绝不会自吹自擂;@懂得珍惜别人的时间;@允诺别人的事一定尽力去做,不会摆架子、翘鼻子;@无论何时何地,言行举止都始终如一,稳重随和。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论教养》精选教案范文3篇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论教养》精选教案范文3篇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论教养》精选教案范文3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论教养》精选教案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论教养》精选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词语,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理解观点和支撑观点的材料之间、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3.培养独立阅读、认真探究、积极讨论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在快速高效的默读中,把握文章的结构,理解文章的思路,了解议论文中常用的道理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

2.体会本文语言严谨平和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意义,鼓励学生争做一个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人。

【教学重难点】1.掌握本文紧扣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论证思路以及运用事实论证的方法。

2.理解观点和支撑观点的材料之间的关系。

3.理解“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这一句话的含意。

4.品味设问句的表达效果。

【教学工具】教学PPT,朗读音频【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

2.互动探究法。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趣味导入同学们,一张白纸有四个角,假如你把它剪掉一个,它还有几个角?(3个、5个……这取决于剪的方法,可能是沿对角线剪,可能是只剪一个小角,也可能是弯曲着一个角剪……)可见,生活中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正如苏东坡的诗句所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每一种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结论也各不相同,这就需要我们具有创造性思维。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讲述这个道理的课文——《谈创造性思维》。

二、知识卡片1.作者档案罗迦8226;费8226;因格,1948年生,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

发表过《踢醒沉睡之心》《当头棒喝》等著作。

“唯一真正快乐的人们是儿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一部分人”是他的名言。

2.背景链接本文选自《中外母语教材选粹》(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初中语文《论教养》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论教养》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论教养》经典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准确运用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

(1)能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论点进行思考和论述。

1.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分析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讨论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教养的重视和认识。

(2)培养学生的自我反省和自我提升的意识。

1.2 教学内容本章主要教学内容是介绍课文《论教养》的基本信息和作者背景,并让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第二章:教学步骤与方法2.1 教学步骤2.1.1 导入:(1)利用图片或故事引导学生对教养的思考。

(2)介绍课文《论教养》的基本信息和作者背景。

2.1.2 阅读理解:(1)让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通过问题讨论和回答,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1.3 分析与讨论:(1)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

(2)讨论课文中的论点,并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论点进行思考和论述。

2.1.4 总结与反思:(1)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让学生反思自己在教养方面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自我提升的计划。

2.2 教学方法2.2.1 阅读理解: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2.2 分析与讨论: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2.2.3 总结与反思:采用自我反思法,培养学生的自我提升意识。

第三章:教学评价与反馈3.1 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阅读理解测试:通过测试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自我反思报告:评价学生的自我反思和自我提升的意识。

3.2 教学反馈根据教学评价的结果,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和提高学习效果。

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和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课堂氛围和学习效果。

论教养教案优秀教学设计锦集三篇

论教养教案优秀教学设计锦集三篇

论教养教案优秀教学设计锦集三篇论教养教案优秀教学设计1每当我应对眼前一张张稚气未脱的脸蛋,我的内心明白孩子们其实什么都明白,什么都懂。

虽然有时他们表达的方式过于幼稚和天真,但他们却拥有一颗感受“爱”的鲜活之心。

这天放学的时候,教室里只剩下贝贝一位小朋友,贝贝平日里是个性格比较倔强的小男生。

当他看到小朋友都被带走了,就跑到我面前说:“刘教师,我爸爸什么时候来”我无意中觉察到孩子眼里起了变化,那是信赖和依靠的光晕,这与平日里是大不相同的,平时他很少与教师目光交流。

出于感动,我情不自禁地将他抱起,一边走一边说:“爸爸快来了,有教师陪贝贝.贝贝也开心对不对”“嗯。

”我抱着他慢慢走到走廊窗户前,我们一齐看窗外的风景,说了一些无关回家的事。

如他问我对面楼顶上是什么,我就告诉他是天线,他又问天线有什么用,我说是理解信号,能使电视更清晰……孩子那天说的话可真多,让我瞠目.原先孩子感受到你爱他时,他会自然而然地将爱经过某种形式流露给你。

当听到孩子在我耳旁的呢喃:“我要把我的枪带给你玩,我还要让你到我家吃好东西……”时,我明白伏在我肩上的小家伙已是十分地信任我、依靠我了。

我是无言的感动,心灵也为之震撼。

最终,贝贝的爸爸来接孩子了。

孩子飞快地跑向爸爸。

只见贝贝一手拉着爸爸,一手指着我,小声嘟哝着:“我最喜欢这个教师。

”孩子的话我是听得一清二楚,心里也是暗自欣慰。

而他的爸爸并没在意孩子的话语,因接孩子太迟过于自责,他匆忙离开了教室。

我坐在椅子上回味很久,想孩子的话语,想孩子的神情,真的,心里油然而生一种收获感,原先播撒了爱心,你会收获更多的喜悦。

论教养教案优秀教学设计2一、情况分析本班有部分幼儿已经度过一年的幼儿园的学习生活常规,可是还有一部分幼儿没有上过幼儿园的孩子对这些不是很掌握,对于一日生活常规比较混乱,不能与同伴友好交往,我们针对幼儿实际情况制订可行的教学计划,充分利用各种活动实现对幼儿社会情感、行为技能等方面的培养。

2024-2025学年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教案第二单元第9课《论教养》

2024-2025学年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教案第二单元第9课《论教养》

论教养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识记本文生字词。

2.朗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

3.理清文章思路,学习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4.体会本文的语言风格,揣摩重要词语的含义。

5.理解教养的本质,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教学重难点1.结合旁批注自主阅读课文,思考“教养”的真正含义,领悟怎样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2.本文观察细致,事例生动,说理深刻明晰,行文自然晓畅,学习时注意体会。

3.联系生活中的正反实例进一步理解“教养”对为人处世的重要性。

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

2.学生自主预习字词。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当你在电影院听到别人高谈阔论的时候,当你在校园听到同学大声喧哗的时候,当你在公交车上看到有人对需要帮助的老弱病残不理不睬的时候……你的心里首先冒出的念头是什么?(学生回答)对,你一定在心里想,这个人没教养。

那么,什么是教养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位“良心”作家的一篇文章——《论教养》。

首先了解一下作者。

2.介绍作者利哈乔夫(1906—1999),苏联文艺学家、文化史家。

生于圣彼得堡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卒于圣彼得堡。

1928年毕业于列宁格勒大学。

从1938年起,在俄罗斯文学研究所(普希金之家)工作,长期从事古代俄罗斯文学和文化研究。

他关心青少年教育,这篇《论教养》选自他为青少年写的《善与美书简》。

书中有三十封信,论述心灵美、行为美、自然美与艺术美,文笔亲切、平易、生动,深入浅出,联系生活阐述哲理,耐人寻味,论述的都是道德情操的修养问题。

代表作品有《善与美书简》《思考俄罗斯》《俄罗斯文化》等。

二、预习检查1.订正字音恪.守(kè)箴.言(zhēn)允.诺(yǔn)自吹自擂.(léi)妨碍.(ài)积淀.(diàn)遵循.(xún)矫.揉造作(jiǎo)愚蠢.(chǔn)汲.取(jí)谚.语(yàn)絮絮叨.叨(dāo)涵.养(hán)贸.然(mào)尴尬..(gān’gà)大发雷霆.(tíng)2.词语释义恪守:严格遵守。

初中语文《论教养》经典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论教养》经典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论教养》经典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论教养》。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结构。

(3)分析作者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学会欣赏和评价文学作品,培养审美情趣。

(3)学会运用课文中的观点,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2)培养学生谦虚有礼、注重教养的良好品质。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课文《论教养》的朗读与理解。

2. 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结构。

3. 作者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式结构。

2. 作者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2)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结构。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难点问题,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共同解决问题。

4. 探究学习(1)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2)让学生联系实际,运用课文中的观点,解决实际问题。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论教养》。

2. 结合课文内容,总结作者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3.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教养的理解。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朗读展示:让学生朗读课文,评价其语音、语调和表达准确性。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其对课文知识的巩固程度。

七、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设定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习兴趣。

《论教养》教案

《论教养》教案

《论教养》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核心观点,认识到教养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分析、概括、推理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重点词汇解析:解释文中出现的重点词汇,帮助学生理解文章。

3. 观点分析: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提出的关于教养的观点,并阐述自己的看法。

4. 案例讨论:让学生结合课文中的案例,分析教养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教养的重要性。

2.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 重点词汇解析:讲解文中重点词汇,帮助学生理解文章。

4. 观点分析: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提出的观点,并阐述自己的看法。

5. 案例讨论:让学生结合课文中的案例,分析教养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6.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观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观点阐述:评估学生在分析作者观点和阐述自己看法时的逻辑性和准确性。

3. 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在分析案例时的思考深度和观点独到性。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论教养》原文。

2. 相关资料:关于教养的其他文章或研究报告。

3. 投影仪:用于展示课文文本和相关资料。

4. 教学课件:用于辅助讲解课文内容和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六、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2. 案例分析法:利用课文中的案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教养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3. 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分享观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七、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教养的重要性。

2.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 重点词汇解析:讲解文中重点词汇,帮助学生理解文章。

4. 观点分析: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提出的观点,并阐述自己的看法。

第9课《论教养》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9课《论教养》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论教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

2.学习本文正反论证相结合的论证方法,体会其作用。

3.品味文章准确、严谨的语言风格,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

4.认识教养的重要性,培养良好的教养,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把握作者的观点。

(2)学习本文正反论证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2.教学难点:(1)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体会文章的语言风格。

(2)引导学生将教养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培养良好的教养。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教师讲述故事:有一次,列宁下楼,在楼梯狭窄的过道上,正碰见一个女工端着一盆水上楼。

那女工一看是列宁,就要退回去给让路。

列宁阻止她说:“不必这样,你端着东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现在空手,请你先过去吧!” 他把“请” 字说得很响亮,很亲切。

然后自己紧靠着墙,让女工上楼了,他才下楼。

2.教师提问:同学们,从这个故事中,你们能看出列宁具有怎样的品质?3.学生回答:列宁具有尊重他人、有礼貌的品质,他很有教养。

4.教师引导:那么,什么是教养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利哈乔夫的《论教养》,看看作者是如何论述这个问题的。

二、作者简介1.介绍作者德米特里・利哈乔夫的相关信息:德米特里・利哈乔夫,(1906—1999),是 20 世纪俄罗斯著名的知识分子之一,政治家、作家、文艺理论家。

长期从事古代俄罗斯文学和文化研究。

著作有《善与美书简》《思考俄罗斯》《俄罗斯文化》等。

他被誉为“俄罗斯知识分子的良心”“俄罗斯民族的良心”,被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称为“是唯一没有污点的人”。

作为文化大师,他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他的祖国,成为 20 世纪俄罗斯的知识象征。

2.教师提问:从作者的简介中,你们能感受到他是一个怎样的人?3.学生回答:明确:作者是一个有学问、有思想、有责任感的人,他对俄罗斯的文化和民族有着重要的贡献。

三、字词积累1.出示本课的生字词:贸然(mào)涵养(hán)恪守(kè)自持(chí)汲取(jí)遵循(zūn)箴言(zhēn)彬彬有礼(bīn)大发雷霆(tíng)随心所欲(yù)一意孤行(xíng)自吹自擂(léi)矫揉造作(jiǎo róu)附庸风雅(yōng)忸怩作态(niǔ ní)随机应变(yìng)2.教师带领学生朗读生字词,纠正读音。

《论教养》教学设计(三套)

《论教养》教学设计(三套)

《论教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习运用具体事例论证观点的论证方法。

2.理解并学会运用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自主阅读,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相结合,指导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掌握议论文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是非观念,培养学生树立“有教养”的意识,做一个优雅有风度的人。

【教学重点】:1.学习作者运用生活中的实例进行论证观点及立驳相结合的方法。

2.体会本文的语言风格,揣摩重要词语的含义。

【教学难点】:掌握作者对有教养的论述,弄清有教养在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培养做有教养的人的意识。

【教法学法】:朗读法,语言揣摩法,读写结合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二、走近作者【利哈乔夫】(1906—1999),20世纪俄罗斯著名的知识分子之一,政治家、作家、文艺理论家。

三、检查预习字词积累【涵养】能控制情绪的功夫。

【恪( kè)守】严格遵守。

【箴( zhēn )言】劝诫的话。

【彬彬( bīn )有礼】形容文雅、有礼貌的样子。

【侧目而视】斜着眼睛看人,不敢正视。

形容憎恨或畏惧而又愤恨。

现也形容敢怒不敢言的样子。

【矫揉造作】形容过分做作,极不自然。

【絮絮叨叨】形容说话啰唆,唠叨。

四、整体感知朗读课文,抓住议论性的句子,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

给课文划分层次,理清作者思路。

第一部分:(1-3)开门见山,引入论题——良好的教养。

第二部分:(4-12)把有无教养的表现进行对比,指出教养的思想核心是尊重他人。

第三部分:(13-17)剖析优雅风度,指出一切优雅风度的基础其实是一种关照态度。

第四部分:(18)总结全文,点明我们必须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

第二课时五、细读感悟阅读第一部分,思考:第1段与第3段分别有什么作用?第1段的作用:直接引入论题——教养,用递进复句强调,“良好的教养”的养成更主要的是“得之于自身”,为下文的论述张本。

《论教养》 教学设计

《论教养》 教学设计

《论教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教养的真正内涵,明晰有教养的表现和重要性。

2、学习本文通过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阐述观点的写作技巧。

3、培养学生注重自我修养,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理解教养的本质。

(2)学习文章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增强说服力的写作特色。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将对教养的认知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提升个人素养。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阅读指导法、问题引导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评价一个人有没有教养。

那么,到底什么是教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利哈乔夫的《论教养》,探寻教养的真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圈画出文中的生字词,查阅工具书解决。

2、思考:作者认为教养的本质是什么?(三)精读课文,深入探究1、作者在文中列举了哪些有教养和无教养的表现?(1)有教养的表现:比如:一个有教养的人,必定从心里愿意尊重别人,也善于尊重别人。

对别人一律谦让和礼让。

再如:待人接物不骄不躁,风度翩翩,不目空一切。

(2)无教养的表现:比如:在家里从不跟亲人发脾气,不到外面招风惹事。

但是,在外面却毫无顾忌地逞凶霸道。

再如:习惯于把“我”挂在嘴边,自吹自擂,无视他人的存在。

2、作者通过这些事例,想要表达怎样的观点?通过这些具体的事例,作者强调了教养不仅仅是表面的行为举止,更是内心对他人的尊重和关爱,是一种自觉的道德约束。

3、文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1)举例论证:作者列举了大量的生活实例,如“一个人,如果对自己亲人的性格、心理缺乏了解,对他们的习惯和愿望总是漠不关心,那就不能说他是个有教养的人”,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2)对比论证:文中将有教养的人和无教养的人的行为表现进行对比,如“有教养的人懂得珍惜别人的时间……无教养的人却漫不经心,这就是一种很不好的习惯”,鲜明地突出了教养的重要性。

论教养教学设计(含五篇)

论教养教学设计(含五篇)

论教养教学设计(含五篇)第一篇:论教养教学设计“教养”很具体,因为它总是体现在言谈举止的细节中;“教养”也很深刻,因为它折射出一个人对自己和他人乃至对社会和自然的态度。

《论教养》作为一篇写给青少年的“书简”,透过众多“有教养”及“无教养”的现象,探究“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的本质,深入浅出,富有现实意义。

1.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的观点。

2.理解教养的真正内涵。

3.通过讨论、合作探究,归纳本文的中心论点,掌握本文所采用的论证方法。

4.联系实际,谈谈怎样才能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一、新课导入播放社会上一些不文明现象的视频。

(画面:公共场合大喊大叫,随地乱扔垃圾,影院里看电影把脚跷到前排的座椅上,从公共花圃中剪折花朵……)在播放的过程中,我看到有的同学已皱起了眉头。

视频中出现的这些不文明的现象,你在生活中可能也遇到过。

这些现象比较令人反感,而做出这些行为的人也会让人觉得缺乏教养。

那什么样的人才是有教养的人呢?怎样做才是有教养呢?通过今天的这堂课,我们就能找到答案。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朗读课文,圈点课文的生字词。

恪守(kè)箴言(zhēn)自吹自擂(léi)允诺(yǔn)妨碍(ài)矫揉造作(jiǎo)愚蠢(chǔn)尴尬(gān)絮絮叨叨(dāo)积淀(diàn)谚语(yàn)大发雷霆(tíng)2.理解课文的重点词语。

贸然:轻率地,不加考虑地。

彬彬:文雅的样子。

涵养:本文中指能控制情绪的功夫;修养。

恪守:严格遵守。

矫揉造作:形容过分做作,极不自然。

矫,把弯的弄直。

揉,把直的弄弯。

附庸风雅: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文人,参加有关文化活动。

箴言:劝诫的话。

箴,劝告、劝诫。

絮絮叨叨:形容说话啰唆、唠叨。

疲惫不堪:形容非常疲乏。

堪,能忍受。

随机应变:随着情况的变化灵活机动地应付。

3.作者链接。

德米特里·谢尔盖耶维奇·利哈乔夫(1906-1999)是20世纪苏联著名的知识分子之一,政治家、作家、文艺理论家和基督教活动家。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论教养》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论教养》教案

中列举了无教养的例子, 17段集中列举了优雅风度的具体表现。这
些例子都鲜活地证明了怎样才是真正有教养和优雅的风度。
对比论证。本文多处使用了对比论证。比如5、7段都是通过假
设、对比,列举了没有教养的表现。文章的前半部分先谈“无教养”
的例子,再谈“有教养”的表现,这样对比起来,更能体现真正的
教养。
道理论证。如第12 段引用谚语,运用道理论证的方法,有力地
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一)
同学们,生活中处处显示着教养,请看播放的视频 ,根据你们的生活经验,说说哪些行为是有教养的, 哪些行为是没有教养的。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利哈乔 夫的《论教养》,深入地学习怎样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
新课导入(二)
当你在电影院听到别人高谈阔论的时候, 当你在校园听到同学污言秽语的时候, 当你在公交车上看到有人对需要帮助的老弱病残不理不睬的时候…… 你的心里首先冒出的念头是什么? 你一定在心里想,这个人没教养。 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过:“教养是有教养的人的第二个太阳。” 德国著名小说家格里美豪森说过:“没有教养、没有学识、没有实践的 人的心灵好比一块田地,这块田地即使天生肥沃,但倘若不经耕耘和播 种,也是结不出果实来的。”那么,什么是教养呢?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教 养的人呢?今天我们走进利哈乔夫的《论教养》一文, 一同寻找答案。
课堂总结
开门见山,引出论题——分析良好的教养来自哪里

什么是真正 无教养(反面举例)
有教养
有教养(正面论述)

基础:关照态度
养 怎样做到有教养
(优雅风度)
不大声喧哗 衣着整洁
以尊重的态度 对待别人
体现 不絮絮叨叨 敬重社会,珍惜大自
然、动物等
课堂总结

初中语文《论教养》教案

初中语文《论教养》教案

初中语文《论教养》教案教案:《论教养》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论教养》这篇文章,使学生了解教育的重要性和方式方法,提高对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力和思考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观点,培养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教学难点:通过对文章的分析和思考,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对教育的看法,并通过写作表达出来。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Warming-up通过提问学生,调动学生对教育主题的兴趣,例如:你觉得好的教育是怎样的?你遇到过什么好老师?2. Pre-reading教师出示《论教养》的标题,让学生讨论、猜测文章的内容和观点。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教养?”、“你觉得教养的重要性是什么?”等问题。

3. While-reading让学生预读文章,并给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进行思考:a.文章主要谈论的是什么?4. Post-reading让学生就前面提到的问题进行讨论,并和全班分享自己的观点。

第二课时:1. Review2. Language focus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例如:教育、教养、待人接物等,并引导学生进行语法分析和词义理解。

3. Task-based activity分组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a.你认为什么样的教养方式更好?为什么?b.你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什么?c.你认为教育应该关注什么方面?4. Presentation让学生分组展示自己的讨论结果,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补充。

第三课时:1. Writing practice教师要求学生根据之前的讨论内容,以《论教养》为标题,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教育和教养的理解、认识和看法。

2. Peer review让学生互相交换作文,进行互评和修改,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论教养》教案

《论教养》教案

《论教养》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3)掌握课文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2)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3)通过写作练习,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尊重教育的态度;(2)引导学生认识到教养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3)激发学生自我修养,努力提升自身素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课文的理解和背诵;(2)掌握课文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难点:(1)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2)如何正确地运用课文中的观点进行论证。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和作者;(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2)学生通过思考题目,巩固对课文的理解。

3.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2)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进行论证。

5. 写作练习:(2)教师批改作业,给予评价和建议。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课文;2. 完成课后练习题;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3.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4. 学生价值观的树立和自我修养的提升。

六、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论教养》;2. 相关背景资料;3. 课件PPT;4. 视频资料(如果有的话);5. 作业模板和评价标准。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对课文中的重点内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2. 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3. 写作练习:通过写作训练,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4. 案例分析:如果可能,可以引入一些实际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课文中的观点。

第9课《论教养》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9课《论教养》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论教养》教案一、教学目标1.把握作者观点,思考“教养”的真正含义,能够领悟怎么样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2.体会本文观察细致、事例生动、说理深刻明晰、行文自然晓畅的特点。

3.联系生活中的正反实例进一步理解“教养”对为人处世的重要性。二、教学重难点1.体会本文观察细致、事例生动、说理深刻明晰、行文自然晓畅的特点。

2.联系生活中的正反实例进一步理解“教养”对为人处世的重要性。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导入语一个人的高贵不在能力,在于骨子里的教养。

在《傅雷家书》中,傅雷一直教育儿子要注意生活中的习惯和礼节。

例如:到别人家中,要脱下围巾,以示礼貌;见到师长或老年人,“手要垂直,人要立直”,以表敬重。

在他看来,一个人真正的高贵,不在于声名的大小,财富的多少,能力的好坏,而在于内心的教养与修为。

那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呢?获得教养的途径又有哪些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利哈乔夫的《论教养》一文,一同探讨什么是真正的教养。2.作者简介利哈乔夫(1906—1999),全名德米特里.利哈乔夫,前苏联学者、作家。

他把一生都奉献给了祖国,成为20世纪俄罗斯的知识象征,被誉为“俄罗斯知识分子的良心”“俄罗斯民族的良心”代表作有《俄罗斯思考》《善与美书简》等。3.文体解读议论文,又叫说理文,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常见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议论文的常见结构是提出论点——分析论点——得出结论。

(二)整体感知,理清层次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一个有教养的人,必定从心里愿意尊重别人,也善于尊重别人。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中心论点的?预设:第一部分:(1)开门见山,引出论题,分析良好的教养来自哪里。

第二部分:(2-12)分析讨论真正的教养的表现。

第一层:(2-10)从反面展开论述,列举“无教养”的种种表现。

第9课《论教养》教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9课《论教养》教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实践应用:将教养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为,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教师应设计相关活动,如情景模拟、小组讨论等,引导学生将教养原则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举例:
-难点1:文章中提到的“教养使人懂得尊重他人”,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情景,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体会尊重他人的重要性,并讨论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做到这一点。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教养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教养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完成《论教养》这一章节的教学后,我进行了深入的反思。首先,我发现通过提问方式导入新课,确实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对教养的重要性有更直观的认识。然而,我也意识到在理论介绍部分,可能需要用更生动的例子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养的概念。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论教养》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因为缺乏教养而导致的不愉快的情况?”(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教养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难点2:对于修辞手法的理解,教师可以选择文章中的典型句子,如“教养不是一时的兴起,而是日积月累的修炼”,分析其中的排比结构,并指导学生尝试仿写,加深理解。
-难点3:在道德修养的实践方面,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生活中遇到的教养问题及解决方法,以此促进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举例:如文章中提到的“礼义廉耻”,教师需详细讲解这些传统文化在教养中的具体表现,以及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实践。

《论教养》教学设计(三套)

《论教养》教学设计(三套)

《论教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习运用具体事例论证观点的论证方法。

2.理解并学会运用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自主阅读,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相结合,指导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掌握议论文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是非观念,培养学生树立“有教养”的意识,做一个优雅有风度的人。

【教学重点】:1.学习作者运用生活中的实例进行论证观点及立驳相结合的方法。

2.体会本文的语言风格,揣摩重要词语的含义。

【教学难点】:掌握作者对有教养的论述,弄清有教养在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培养做有教养的人的意识。

【教法学法】:朗读法,语言揣摩法,读写结合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二、走近作者【利哈乔夫】(1906—1999),20世纪俄罗斯著名的知识分子之一,政治家、作家、文艺理论家。

三、检查预习字词积累【涵养】能控制情绪的功夫。

【恪( kè)守】严格遵守。

【箴( zhēn )言】劝诫的话。

【彬彬( bīn )有礼】形容文雅、有礼貌的样子。

【侧目而视】斜着眼睛看人,不敢正视。

形容憎恨或畏惧而又愤恨。

现也形容敢怒不敢言的样子。

【矫揉造作】形容过分做作,极不自然。

【絮絮叨叨】形容说话啰唆,唠叨。

四、整体感知朗读课文,抓住议论性的句子,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

给课文划分层次,理清作者思路。

第一部分:(1-3)开门见山,引入论题——良好的教养。

第二部分:(4-12)把有无教养的表现进行对比,指出教养的思想核心是尊重他人。

第三部分:(13-17)剖析优雅风度,指出一切优雅风度的基础其实是一种关照态度。

第四部分:(18)总结全文,点明我们必须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

第二课时五、细读感悟阅读第一部分,思考:第1段与第3段分别有什么作用?第1段的作用:直接引入论题——教养,用递进复句强调,“良好的教养”的养成更主要的是“得之于自身”,为下文的论述张本。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论教养》教案(精选16篇)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论教养》教案(精选16篇)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论教养》教案(精选16篇)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论教养》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贸然、疲惫不堪、自持”等字词的音形义。

2.通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1.理顺文章的论证思路。

理解什么是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

2.理解本文使用的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确作者的观点,学会做一个真正有教养和优雅风度的人。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顺文章的论证思路。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使用的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作用。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大家都知道,有教养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不过,每个人对教养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

那么,在著名作家和文艺理论家德米特里·利哈乔夫的眼里,怎样才能算是有教养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论教养》这篇文章,探索这个问题的答案。

二、自主预习1. 背景资料德米特里·利哈乔夫(1906-1999),是20世前苏联著名的知识分子之一,政治家、作家、文艺理论家和活动家。

他生于圣彼得堡,目睹了十月革命。

17岁时进大学学习人类学与语言学。

1938年,入列宁格勒的俄罗斯文学研究所。

参加过惨烈的列宁格勒保卫战。

从1946-1953年,在列宁格勒大学任教授。

1971年,被推举为苏联科学院(现俄罗斯科学院)院士。

1986年,他开始重新寻找和俄罗斯文化之根。

苏联解体后其地位相当于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

作为文化大师,他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他的祖国,成为20世纪俄罗斯的知识象征。

2.检查预习(1)订正字音贸然(mào) 疲惫不堪(kn) 大发雷霆(tíng) 涵养(hán) 恕我直言(shù)自吹自擂(li) 恪守(kè) 允诺(nuò) 自持(chí) 汲取(jí) 矫揉造作(jio) 扭捏(ni) 箴言(zhn) 嚼(jué) 絮絮叨叨(xù) 尴尬(gn)原处(chù) 教书(jio) 困难(nán)处境(ch) 教养(jiào) 灾难(nàn)(2)词语释义漠不关心:态度冷淡,毫不关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 论教养
教养是什么?教养是表现在行为方式中的道德修养状况。

是社会影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个人修养的结果,尤指在家庭中从小养成的行为的道德标准。

“教养”很具体,因为它总是体现在言谈举止的细节中;“教养”也很深刻,因为它折射出一个人对自己和他人,乃至对社会和自然的态度。

1.掌握文章的中心论点。

2.学习文章的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

3.努力改正没有教养的行为,学习做个有教养的人。

一、新课导入
俄罗斯的20世纪,被称为利哈乔夫的世纪。

利哈乔夫被誉为“俄罗斯知识分子的良心”“俄罗斯民族的良心”,被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称为是“唯一没有污点的人”。

20世纪的俄罗斯风云变幻,许多权柄在握、不可一世的人物,来去匆匆,成了时代的过客,唯独德米特里·利哈乔夫的名字屹立不倒。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位“良心”作家的一篇文章——《论教养》。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积累生字词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恪.守(kè) 箴.言(zhēn) 自吹自擂.(léi)
允.诺(yǔn) 妨碍.(ài) 矫.揉造作(jiǎo)
愚蠢.(chǔn) 尴.尬(gān) 絮絮叨.叨(dāo)
积淀.(diàn) 谚.语(yàn) 大发雷霆.(tíng)
(2)解释下面的词语。

贸然:轻率地,不加考虑地。

彬彬有礼:形容文雅、有礼貌的样子。

彬彬,原意为文质兼备的样子,后形容文雅。

涵养:能控制情绪的功夫。

恪守:严格遵守。

矫揉造作:形容过分做作,极不自然。

矫,把弯的弄直。

揉,把直的弄弯。

附庸风雅: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文人,参加有关文化活动。

箴言:劝诫的话。

箴,劝告、劝诫。

絮絮叨叨:形容说话啰唆、唠叨。

疲惫不堪:形容非常疲乏。

堪,能忍受。

随机应变:随着情况的变化灵活机动地应付。

2.作者链接
德米特里·利哈乔夫(1906-1999),苏联学者,政治家、作家、文艺理论家和基督教活动家。

他生于圣彼得堡,目睹了十月革命。

17岁时进入大学学习人类学与语言学。

1938年,入列宁格勒的俄罗斯文学研究所。

参加过惨烈的列宁格勒保卫战。

1946年至1953年,在列
宁格勒大学任教授。

1971年,被推举为苏联科学院(现俄罗斯科学院)院士。

1986年,他开始重新寻找基督教和俄罗斯文化之根。

苏联解体后其地位相当于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

作为文化大师,他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他的祖国,成为20世纪俄罗斯的知识象征。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熟读课文,梳理文章的结构。

【交流点拨】第一部分(1):开门见山,引入论题。

第二部分(2-17):从正反两方面对比说明论题。

第三部分(18):再次强调什么是真正的教养。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交流点拨】做一个有教养、有风度的人。

3.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交流点拨】①教养首先应该体现在家里;②要有优雅的风度。

(二)深层探究
1.文章第一段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开门见山,直接引入论题。

2.文章谈论“教养”,为什么要谈“风度”?二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交流点拨】一切优雅风度的基础其实是一种关照态度——时时刻刻要记住:一个人不应该妨碍他人的生活,要让大家都有良好的自我感觉。

这其实就是一种有教养的表现,是养成教养的基础。

3.文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①对比论证。

将没有教养的行为和有教养的行为加以比较,强调了教养应该首先体现在家里的观点。

②举例论证。

文章列举大量的例子说明哪些是有教养哪些是无教养的表现,增强了说服力。

四、板书设计
五、拓展延伸
查阅资料,说说利哈乔夫还有哪些代表作。

【交流】《俄罗斯思考》:书中开列了一张俄历史上的“不朽者名单”,罗列所谓各界精英一百多人。

但在列举国家领导人时,他列出了包括伊凡雷帝在内的许多沙皇的名字,却只字不提改变了20世纪俄罗斯整个历史面貌的列宁;他把国内战争中白卫军将领科尔尼洛夫、高尔察克称为著名军事统帅,对卫国战争中叱咤风云的斯大林、朱可夫则不屑一提;在列举著名作家时,他不提革命民主主义者赫尔岑、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甚至不提契诃夫,却列入列斯科夫、别雷这样的二流作家。

《论俄罗斯知识分子》:利哈乔夫不同意一般意义上对知识分子下的定义,即受过高等教育、有学问的人不一定是知识分子。

利哈乔夫在书中说:“知识分子应是内心世界自由的人,他们按照自己对生活、对世界的看法生活,按照自己的道德信念生活。

在我看来,那些行动和对事物的评价受制于他人,受制于制度或党的要求的人,不是知识分子,因为他们放弃了思想上的独立性(因而放弃了自己的一部分精神生活),扼杀了自身按照完全不受客观环
境、党派偏见、政治目的影响的独立信念行事的可能性。

因此,具有严格党性的人不是知识分子,他不过是一个专门从事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人。

根据我的生活体验,只有那些在信仰上不受约束,不受来自经济、政党、国家的压力左右、不屈从于意识形态义务的人,才算是知识分子。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