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科特色诊疗规范标准
中医科老年诊疗规范
中医科老年诊疗规范
中医科老年诊疗规范是指在中医药领域对老年人进行诊断
和治疗的一套准则和标准。
以下是中医科老年诊疗规范的
详细内容:
1. 评估老年人的整体情况:包括老年人的生理功能、心理
状态、社会环境等方面的评估,以了解老年人的整体健康
状况。
2. 详细了解老年人的病史:包括既往病史、家族病史、个
人习惯等方面的调查,以帮助医生了解老年人的病情。
3. 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老年人的脉搏、呼吸、体温、血压等生理指标的测量,以及对老年人的头部、颈部、胸部、腹部等部位的检查。
4. 根据老年人的症状进行辨证施治:中医药是一门辨证施
治的医学,根据老年人的症状、舌苔、脉象等进行辨证施治,以确定治疗方案。
5. 综合运用中医药治疗方法:包括针灸、中药、推拿、气
功等中医治疗方法,根据老年人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
疗方法。
6. 注意老年人的饮食调理:根据老年人的体质和病情,合
理安排老年人的饮食,避免过食油腻、辛辣等食物,增加
对营养的摄取。
7. 关注老年人的心理健康:老年人常常伴随着心理问题,医生需要关注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并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
8. 定期复诊和随访:对于老年人的治疗,医生需要定期进行复诊和随访,了解老年人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9. 注意老年人的用药安全:老年人常常伴随着多种疾病,医生需要注意老年人的用药安全,避免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
总之,中医科老年诊疗规范是一套综合性的诊疗准则,旨在为老年人提供科学、安全、有效的中医药诊疗服务。
中医特色诊治规范
中医特色诊治规范1. 中医辨证施治规范辨证施治是指中医医生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分析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根据中医理论进行辩证,以确定疾病的证型,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为确保中医诊治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应遵循以下规范:是指中医医生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分析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根据中医理论进行辩证,以确定疾病的证型,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为确保中医诊治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应遵循以下规范:- 中医诊断要精准:医生应准确判断患者的证候,确保诊断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 解读病因要全面:医生应对患者的病因进行全面分析,明确病因的各个方面,以便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 辨证施治要个体化:根据患者的不同证型,灵活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和药物,使诊治更加有效。
- 注意副作用和风险:医生应了解中药和治疗手法的副作用和风险,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安全用药和施治。
2. 中医药安全使用规范中医药安全使用是指在中医治疗过程中,合理、安全地使用中药和中医疗法,以确保患者的身体健康和安全。
以下是中医药安全使用的规范措施:是指在中医治疗过程中,合理、安全地使用中药和中医疗法,以确保患者的身体健康和安全。
以下是中医药安全使用的规范措施:- 严格遵守药物使用原则:医生应按照中药使用规范,准确选择中药和剂量,并遵循用药禁忌和注意事项。
- 鼓励中药与西药相结合:在适当的情况下,可以结合使用中药和西药,但需要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
- 加强药物质量控制:中药的质量控制应符合国家标准,确保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健康风险防控:医生应对可能出现的健康风险保持警惕,及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并告知患者注意事项。
3. 中医诊疗信息管理规范中医诊疗信息管理是指对患者的诊疗信息进行科学、规范的记录和管理。
以下是中医诊疗信息管理的规范要求:是指对患者的诊疗信息进行科学、规范的记录和管理。
以下是中医诊疗信息管理的规范要求:- 记录准确全面:医生应对患者的病史、体征、辩证信息等进行准确全面的记录,确保诊疗过程的可追溯性。
三级中医医院中医药特色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细则
三级中医医院中医药特色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细则一、导言中医药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三级中医医院作为中医药服务的重要平台,其中医药特色是评价医院综合实力和服务质量的重要标志。
为了全面评价三级中医医院中医药特色,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价体系至关重要。
二、中医药特色评价指标体系1. 传统中医医疗技术指标- 中医诊疗能力:包括脉诊、舌诊等传统诊断技能的应用;- 中医治疗疾病疗效:中医药治疗各类疾病的效果和安全性;- 中医药预防保健能力:中医药在疾病预防和健康保健中的作用。
2. 传统中医科研创新指标- 中医临床研究水平:医院开展中医临床研究的数量和质量;- 中医基础研究水平:医院在中医药基础理论和现代科技结合方面的创新能力;- 中医药发展成果转化:医院的科研成果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情况。
3. 中医药服务体系指标- 中医门诊服务态度:医院中医门诊服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服务态度;- 中药房运营管理水平:医院中药房管理情况和中药品质量保障;- 中医药科室设置和发展:中医科室数量、专业化程度及发展规划。
4. 中医药文化传承指标- 中医文化宣传推广:医院中医文化传统的传承与创新;- 中医传统技艺传承:医院中医药传统技艺的传承与保护;- 中医药教育培训推广:医院中医药教育培训项目的开展和效果。
三、评价细则1. 中医诊疗能力评价- 门诊医生的中医诊断准确率及规范化程度;- 门诊患者的满意度和治疗效果评价;- 门急诊中医医生的服务态度和专业水平评价。
2. 中医科研创新评价- 医院承担的国家级中医科研项目数量和质量;- 发表的相关中医领域科研论文数量及影响力;- 参与的中医药领域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情况。
3. 中医药服务体系评价- 中药材采购及存储质量管理;- 中药房开药准确率和药品配比准确度;- 中医药科室门诊手术等服务的专业水平和流程管理。
4. 中医药文化传承评价- 中医药典籍和药物材料的收藏和整理情况;- 中医药传统技艺传授和培养情况;- 中医药文化活动开展及效果评价。
中医科特色诊疗规范
中医科特色诊疗规范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中医学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与日俱增。
中医科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医学科目,拥有丰富的诊疗经验和独特的治疗方法。
为了更好地推广和发展中医科特色诊疗,在此,我们将探讨中医科特色诊疗规范,以期进一步提高中医科的临床水平和服务质量。
一、中医诊断规范中医诊断是中医治疗的基石,准确的诊断有助于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
中医诊断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整体状况、脉象、舌象等进行综合分析,确定病情和病机。
为了规范中医诊断,以下是一些基本原则:1. 患者信息的收集与记录:医生需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家族病史等信息,并准确记录,以便后续诊断与治疗。
2. 四诊合参:四诊分别指望闻问切四个方面,其中望、闻、切为客观诊察方法,而问是主观诊察方法。
医生需综合利用四诊方法,辨别病情。
3. 病机分析与辨证施治:根据四诊结果,医生需要对病情进行详细分析,确定疾病的病机,并制定相应的辨证施治方案。
二、中医治疗规范中医治疗以中药治疗为主,兼顾针灸、推拿、按摩等辅助疗法。
在中医科特色诊疗规范中,以下是一些治疗规范的原则:1. 中药选择合理: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病机,医生需要科学合理地选择使用中药方剂。
该方剂应符合中医理论,遵循药物组方的基本原则。
2. 针灸操作规范:针灸作为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需要医生操作规范、技术熟练。
在进行针灸治疗时,医生应注意穴位的准确定位和刺激方法的正确使用。
3. 推拿按摩技巧熟练:推拿按摩是中医治疗的常用辅助疗法,医生需要熟练掌握各种推拿按摩手法,并结合病情进行综合运用。
三、中医康复规范中医康复主要包括针灸推拿、中药疗法、理疗等多种手段的综合运用,旨在促进患者功能的恢复和康复。
以下是一些中医康复规范的原则:1. 康复目标明确:医生与患者需明确共同确定的康复目标,并制定相应的康复计划。
2. 康复措施合理:根据患者的康复目标和具体病情,采用中医康复的相关手段进行康复治疗。
中医各系统优势病种诊疗规范
中医优势病种诊疗规范前言近年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为了贯彻落实《中医药事业“十一五规划”》和《中医药继续教育“十一五”规划》的有关要求,从中医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开展了“中医优势病种研究”这一重大项目。
所谓“中医优势病种”,是指在疾病总体和疾病的某一阶段、某一环节的防治上,中医的效果较西医为优的病种,开展这项工作,有以下几个重要意义:1、可以提高中医诊疗水平中医要发展疗效是关键。
作为中医院的医生,务必要充分了解和掌握本学科优势病种的理论知识和诊疗方法,临床做到运用自如,了熟于心,这样,方能成为一个造诣精深、医术高超的名副其实的名中医。
2、扩大中医临床阵地随着现代医学的迅猛发展,中医治疗的病种越来越显得狭隘,临床阵地渐趋萎缩,因此,必须努力研究中医的优势病种,开展专科、专病工作,扩大中医临床阵地,扭转中医临床阵地持续萎缩的局面。
3、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中医学是一门极富原创的学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中医优势病种研究的深入开展,必将大大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中医的前景一定会更加辉煌,有鉴于此,晋江市中医院根据临床各科近年来住院的收治病种,每科选择三个优势病种,就概述、临床诊断以及近年来我院对这些病种的治疗方案、难点分析、疗效评价等几个方面进行临床总结,编写《中医院优势病种诊疗方案》一书,供各科医生学习、掌握应用,今后将每年进行更新,切实将中医院的中医优势病种研究工作做好做实。
二0一二年三月目录第一章脑病科中医诊疗方案第一节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方案 (1)第二节眩晕(椎动脉供血不足)诊疗方案 (9)第三节头痛(偏头痛)诊疗方案 (14)第二章脾胃病科中医诊疗方案第一节胃疡(消化性溃疡)诊疗方案 (19)第二节胃脘痛(慢性胃炎)诊疗方案 (25)第三节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诊疗方案 (30)第三章心血管病科中医诊疗方案第一节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诊疗方案 (34)第二节病毒性心肌炎诊疗方案 (38)第三节胸痹(心绞痛)诊疗方案 (43)第四章内分泌科中医诊疗方案第一节消渴病(2型糖尿病)诊疗方案 (49)第二节消渴病痹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疗方案 (55)第三节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诊疗方案 (61)第五章肺病科中医诊疗方案第一节风温肺热病(非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诊疗方案 (68)第二节咳嗽(感冒后咳嗽或感染后咳嗽)诊疗方案 (73)第三节哮病(支气管哮病)诊疗方案 (77)第六章肿瘤科中医诊疗方案第一节肺癌诊疗方案 (83)第二节胃癌诊疗方案 (88)第三节乳岩诊疗方案 (92)第七章外一科中医诊疗方案第一节臁疮(下肢溃疡)诊疗方案 (95)第二节乳痈(急性乳腺炎)诊疗方案 (99)第三节肠痈(急性阑尾炎)诊疗方案 (104)第八章外三科中医诊疗方案第一节脱疽病(肢体闭塞性动脉硬化)诊疗方案 (107)第二节水火烫伤(烧伤)诊疗方案 (112)第三节附骨疽(慢性骨髓炎)诊疗方案 (118)第九章骨伤科中医诊疗方案第一节股骨粗隆间骨折诊疗方案 (124)第二节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方案 (129)第三节尺桡骨骨折诊疗方案 (135)第十章手足外科中医诊疗方案第一节掌骨骨折诊疗方案 (141)第二节指骨骨折诊疗方案 (143)第三节跖骨骨折诊疗方案 (146)第十一章妇科中医诊疗方案第一节盆腔炎诊疗方案 (148)第二节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诊疗方案 (154)第三节胎动不安(早期先兆流产)诊疗方案 (159)第十二章儿科中医诊疗方案第一节肺炎喘嗽(肺炎)诊疗方案 (163)第二节小儿哮喘(支气管哮喘)诊疗方案 (168)第三节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诊疗方案 (174)第十三章肛肠科中医诊疗方案第一节肛漏病(肛瘘)诊疗方案 (180)第二节肛裂病(肛裂)诊疗方案 (184)第三节痔(混合痔)诊疗方案 (188)第十四章针灸推拿科中医诊疗方案第一节项痹(颈椎病)诊疗方案 (195)第二节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方案 (200)第三节中风后遗症诊疗方案 (206)第十五章眼科中医诊疗方案第一节视瞻昏渺(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诊疗方案 (212)第二节瞳神紧小(虹膜睫状体炎)诊疗方案 (215)第三节青风内障(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诊疗方案 (218)第十六章耳鼻喉科中医诊疗方案第一节暴聋(突发性聋)诊疗方案 (222)第二节鼻鼽(变应性鼻炎)诊疗方案 (227)第三节慢喉痹(慢性咽炎)诊疗方案 (231)第十七章皮肤科中医诊疗方案第一节白疕(寻常性银屑病)诊疗方案 (235)第二节粉刺(寻常性痤疮)诊疗方案 (240)第三节蛇串疮(带状疱疹)诊疗方案 (245)第十八章急诊科中医诊疗方案第一节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诊疗方案 (249)第二节眩晕(椎动脉供血不足)诊疗方案 (253)第三节胸痹(心绞痛)诊疗方案 (257)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方案一、概述: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 , CI)是缺血性卒中的总称,包括脑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和脑栓塞等,指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而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
中医特色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诊疗技术名称]******法/*****技术[简介]诊疗技术的应用简介[适应症]该诊疗技术的适应症[禁忌症]该诊疗技术的禁忌症[操作规范]该诊疗技术的操作规范[注意事项]该诊疗技术的注意事项请各科室根据科室上报的中医诊疗技术目录制定相应的操作规范。
请勿必于2013年5月10日(星期五)之前上报医务科,逾期未交将根据相应检查奖惩进行处罚。
[诊疗技术名称]中药湿敷[简介]敷药法是将药物敷布于患处或穴位的治疗方法,古时又称贴敷。
使用时将所需药物研成粉加适量赋型剂制成糊状敷贴患处。
具有通经活络、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作用。
[适应症]适用于外科的疖、痈、疽、疔疮、流注、跌打损伤、肠痈等病。
内科的哮喘、肺痈、高血压等病也适用此法。
[禁忌症]1.一般内科疾病不宜使用。
2.大疱性皮肤病及表皮剥脱松解不宜使用。
[操作规范]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2.取合理体位,暴露湿敷部位,注意保暖。
3.遵医嘱配制药液,药液温度适宜并倒入容器内,敷布在药液中浸湿后,敷于患处。
4.定时用无菌镊子夹取纱布浸药后淋药液于敷布上,保持湿润及温度。
5.操作完毕,擦干局部药液,取下弯盘、中单、橡胶单,协助患者衣着,整理床单位。
6.整理用物,做好记录。
[注意事项]l. 纱布从药液中捞出时,要拧挤得不干不湿,恰到好处。
过干了效果不好,过湿了药液漫流。
2.药液不要太烫,防止烫伤。
3.药物组成可根据不同的疾病,作适当的调整和化裁。
4.在应用湿敷疗法的同时,还可根据病情适当配合熏洗、药物内服和针灸等疗法,以增强疗效。
5.注意保持敷料湿润与创面清洁。
中医特色诊疗技术操作规范(模版)[诊疗技术名称]中药灌肠[简介]诊疗技术的应用简介[适应症]该诊疗技术的适应症[禁忌症]肛门、直肠和结肠等手术或大便失禁、下消化道出血者、妊娠妇女病人禁用灌肠治疗。
[操作规范](1)保留灌肠前,嘱病人排便,以清洁肠道,便于药物吸收,尽量不采取大量不保留灌肠,以免刺激肠蠕动,使药液不易保留。
传统中医特色诊疗规范
传统中医特色诊疗规范摘要本文介绍了传统中医特色诊疗规范的重要性及其相关内容。
传统中医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宝贵财富,具有独特的诊疗方法和理论体系。
遵循传统中医特色诊疗规范,可以提高诊疗效果,保护中医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1. 引言传统中医在中国历史悠久,并且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可。
中医的诊疗方法和理论体系与西医有着本质的不同。
正因为如此,保护和规范传统中医的诊疗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传统中医特色诊疗规范旨在准确、科学地进行中医诊疗,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2. 传统中医特色诊疗规范的重要性遵循传统中医特色诊疗规范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 保护和传承中医文化中医作为中华民族的独特财富,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理论体系。
传统中医特色诊疗规范有助于规范中医的诊疗方法,确保其能够准确传承。
2.2 提高诊疗效果传统中医特色诊疗规范不仅可以保护中医文化,还可以提高诊疗的效果。
通过规范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可以更加准确地判断患者的病情,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从而提高治疗的效果。
2.3 发挥中医的优势中医与西医有着本质的不同,中医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
传统中医特色诊疗规范有助于发挥中医的优势,运用中医独特的诊疗方法,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3. 传统中医特色诊疗规范的内容传统中医特色诊疗规范包括以下内容:3.1 诊断方法传统中医特色诊疗规范对中医的诊断方法进行了规范,包括望、闻、问、切等四诊法。
遵循传统中医特色诊疗规范的诊断方法,可以更准确地判断患者的病情。
3.2 治疗方法传统中医特色诊疗规范对中医的治疗方法进行了规范,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治疗等。
遵循传统中医特色诊疗规范的治疗方法,可以提高治疗的效果。
3.3 注意事项传统中医特色诊疗规范还包括一些注意事项,如对特殊人群的诊疗要求、卫生操作规范等。
遵循这些注意事项可以保证患者的安全及诊疗的科学性。
4. 结论传统中医特色诊疗规范是保护、传承和发展中医文化的重要举措。
中医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中医科常见病诊疗规范中医药作为中国国粹,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并传承至今。
在中医学中,常见病是指临床上经常遇到的某些具有一定规律的疾病。
针对中医科常见病,中医学家们总结了一套诊疗规范,以便更好地治疗患者。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医科常见病的诊疗规范,促进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
一、感冒感冒是中医科最为常见的病症之一,其主要症状包括鼻塞、流涕、咳嗽、咽痛等。
中医针对不同体质和病情的患者,采用不同的诊疗规范,如下:1. 体寒型感冒:- 诊断特点:患者多怕冷,畏寒喜暖,鼻塞流清涕,身痛畏风,没有发热等症状。
- 治疗原则:温中散寒,通鼻解表。
- 常用方剂:葛根汤、麻黄汤。
2. 风热型感冒:- 诊断特点:患者有鼻塞、流黄涕,咽痛,咳嗽等症状,体温较高,口渴,舌苔黄腻。
- 治疗原则:清热解毒,解表散寒。
- 常用方剂:银翘散、小柴胡汤。
3. 阳虚型感冒:- 诊断特点:患者多汗乏力,舌质淡红,苔薄白,咳嗽声低微。
- 治疗原则:益气固表,温中散寒。
- 常用方剂: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
二、消化不良消化不良是指食物无法正常消化吸收,常伴有胃胀、腹泻、恶心等症状。
中医针对不同类型的消化不良,有着相应的诊疗规范,如下:1. 食积型消化不良:- 诊断特点:患者口中有异味,舌苔黄腻,腹胀腹痛,大便干结。
- 治疗原则:行气活血,化积消滞。
- 常用方剂:犀角地黄丸、枳实导滞丸。
2. 脾胃虚弱型消化不良:- 诊断特点:患者胃纳欠佳,脘腹胀闷,大便溏泄,面色萎黄,舌淡苔白。
- 治疗原则:健脾和胃,温中止泻。
- 常用方剂: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
3. 肝胆湿热型消化不良:- 诊断特点:患者胃口不振,口苦,口干咽燥,大便黄糊状,舌苔黄腻。
- 治疗原则:清热健胃,利湿解毒。
- 常用方剂:龙胆泻肝汤、黄连解毒汤。
三、高血压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也是中医科的常见病之一。
中医针对高血压患者,可以采用以下诊疗规范:1. 肝阳上亢型高血压:- 诊断特点:患者常常头痛头晕,面红目赤,耳鸣目眩,舌苔黄腻。
中医科特色诊疗规范
六、刮痧
适应症:合用于夏秋之间的各种急性疾患。如中暑、霍乱、痢疾等病证,以及感冒、胸闷、头痛等。
刮痧是应用边缘钝滑的器具,如牛角刮板、瓷匙等物,在患者体表一定部位反复刮动,使局部皮下浮现瘀斑的一种疗法。此法可疏通腠理,使脏腑秽浊之气通达于外,促使周身气血流畅,逐邪外出,到达治疗的目的。合用于夏秋之间的各种急性疾患。如中暑、霍乱、痢疾等病证,以及感冒、胸闷、头痛等。民间广泛流传于治疗发痧〔中暑〕、绞肠痧、吊绞痧等证。
3.2间接灸〔常用隔姜灸、隔蒜灸、隔据病情,放上鲜姜片或者蒜片或者附子饼1片〔事先将鲜姜或者独头蒜切成约0.6cm厚的薄片,中心处用针穿刺数孔;附子饼是附子研末以黄酒调和而成,厚约0.6-0.9cm,中心处用粗针穿刺数孔〕,上置艾炷,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尽或者患者感到灼痛时,那末更换新炷再灸,普通灸3~7壮。到达灸处皮肤红晕,不起泡为度。
2.作用:通便、降浊、排毒。
3、辨证用药:选取生大黄、蒲公英、木香、红花、生龙牡、丹参等药物,可根据病情气虚者加黄芪、党参,腹胀者厚朴、枳壳等药物加减
4、治疗方法:普通采用的有保存灌肠、高位灌肠、不保存灌肠等。
5、禁忌症:
②严重心脏病、严重高血压未控制者。
二、灌肠疗法标准
1、适应症:消渴肾病〔糖尿病肾病〕、消渴肠病便秘。
中药保存灌肠是在张仲景蜜煎导法根抵上不断开展和完善起来的中医外治法之一,符合“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开鬼门,洁净府〞的中医理论。而现代医学认为:直肠壁组织具有选择性吸收和排泄的半透膜及丰富的静脉丛,药液由肠壁半透膜吸入,经静脉丛,通过门静脉及下腔静脉进入体循环,吸入人体内病灶,并通过肠道渗透作用,也会在局部起作用。因此,中药灌肠不仅可以发挥药物的疗效,而且能直达病所,克服药物的不良反响。合用糖尿病肾病、消渴肠病便秘患者。
中医临床诊疗的规范与标准化
中医临床诊疗的规范与标准化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然而,在现代医学发展的背景下,为了确保中医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规范与标准化的诊疗过程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中医临床诊疗的规范与标准化,从中医诊断、辩证体系、治疗方法和诊疗记录等方面进行论述,旨在提升中医临床的质量和水平。
一、中医诊断的规范与标准化中医诊断是中医临床的核心环节,而规范与标准化的诊断过程能够确保诊断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在中医诊断中,应严格遵循四诊合参的原则,即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的结合。
在进行望诊时,医生应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搏等指标,并进行系统地辨别。
在闻诊方面,医生应听取患者的呼吸声、咳嗽声等,并从中获取诊断信息。
在问诊时,医生应仔细询问患者的病史、症状等,并结合患者的回答进行综合分析。
最后,在切诊过程中,医生应通过脉搏的触诊,进一步评估患者的病情和体质。
只有遵循这一规范与标准化的诊断过程,中医诊断才能准确无误地指导治疗。
二、中医辩证体系的规范与标准化中医辩证是通过对患者病情的综合分析和辨别,确定病机和证候,从而指导治疗的重要环节。
中医学有独特的辩证体系,如虚实、寒热等,医生应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准确判断其属于哪一类证候,并进一步确定治疗方法。
在规范与标准化的辩证过程中,医生应准确地评估患者的舌苔、脉搏等指标,结合患者的症状,推断患者的证候类型,进而选用相应的中药方剂和治疗方法。
只有辩证准确、标准严谨,中医的治疗效果才会更加显著。
三、中医治疗方法的规范与标准化中医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如针灸、草药疗法等,其中针灸作为中医特色疗法之一,对于一些疑难杂症有着显著疗效。
然而,规范与标准化的治疗方法能够确保治疗的安全和有效。
在进行针灸治疗时,医生应掌握准确的穴位定位和操作技巧,并遵循卫生规范,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
同时,在使用草药疗法时,医生应准确判断患者的证候类型,并确定配伍药物和用药剂量,以确保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
中医特色诊疗规范
中医特色诊疗规范艾灸艾灸是用纯净的艾绒(或加入中药)卷成圆形柱形的艾条,点燃后在人体表面熏烤的一种疗法。
此法利用温热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传导,以温经通络、调和气血、消肿散结、祛湿散寒、回阳救逆,从而达到防病保健、治病强身的目的。
适应症适用于各种虚寒性病症,如胃脘痛、腹痛、泄泻、风寒痹证、阳痿、早泄、疮疡久溃不愈等症。
禁忌症1、部分在头面部或重要脏器、大血管附件的穴位,应尽量避免施灸或选择适宜的灸法,特别不宜用艾柱直接灸。
孕妇少腹部禁灸。
2、凡高热、大量吐血、中风闭证及肝阳上元头痛症,一般不适宜用灸法。
3、过饱、过劳、过饥、醉酒、大渴、大惊、大恐、大怒者,慎用灸法。
操作规范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病人配合。
2、协助取合适体位,暴蹈施灸部位,注意保暖。
3、根据情况实施相应的灸法。
3.1直接灸(常用无瘢痕灸)先在施灸部位涂以少量凡士林,放置艾灶后点燃,艾炷燃剩至2/5左右,患者感到灼痛时,即用镊子取走余下的艾炷,放于弯盘中,更换新炷再灸,一般连续灸5~7壮。
3.2间接灸(常用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和隔附子饼灸)施灸部位涂凡士林,根据病情,放上鲜姜片或蒜片或附子饼1片(事先将鲜姜或独头蒜切成约0.6cm厚的薄片,中心处用针穿刺数孔;附子饼是附子研末以黄酒调和而成,厚约0.6~0. 9 cm,中心处用粗针穿刺数孔) ,上置艾柱,点燃施灸。
当艾灶燃尽或患者感到灼痛时,则更换新炷再灸,一般灸3~7壮。
达到灸处皮肤红晕,不起泡为度。
4、艾炷燃烧时,应认真观察,防止艾灰脱落,以免灼伤皮肤或烧坏衣物等。
5、施灸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看。
整理床单,安置舒适体位,酌情通风。
6、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1、凡实证、热证、阴虚发热以及面部大血管附近,孕妇胸腹部和腰骶部,均不宜施灸。
2、艾绒团必须捻紧,防止艾灰脱落烫伤皮肤或烧坏衣物。
3、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
如灸后出现小水泡,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
中医科工作制度、岗位职责及诊疗规范标准
中医科工作制度、岗位职责及诊疗规范标准中医科是医院中的一个重要科室,负责中医药的诊疗工作。
为了保证中医药医疗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中医科必须建立科学的工作制度,明确岗位职责,严格遵守诊疗规范标准。
一、中医科工作制度1. 门诊工作制度:中医科门诊工作时间应设定在上午和下午各两个时段,医生应按时上班,保证门诊工作的正常进行。
门诊医生应遵守门诊规范,有条不紊地进行接诊、诊治工作,确保每位患者都能得到妥善的治疗。
2. 住院工作制度:中医科住院病房应设定专门的值班制度,24小时有医生值班,确保随时能够为住院患者提供医疗服务。
医护人员应按规定进行查房、护理和记录工作,保证住院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3. 手术工作制度:中医科手术室应按照手术流程和规范进行工作,手术医生和护士要认真核对病历和手术器械,确保手术过程安全顺利。
手术后应及时进行病人观察和护理,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二、岗位职责1. 主治医师:负责中医科的诊疗工作,对疑难杂症进行诊治,指导住院病房的医护人员进行病情观察和护理,负责开展科研工作和学术交流。
2. 住院医师:负责住院患者的诊治工作,每日查房,及时处理患者病情变化,保证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医疗安全。
3. 护士:负责协助医生进行诊疗工作,给患者进行护理和健康教育,做好病历记录和医嘱执行工作。
4. 技师:负责中医科的检查和检验工作,如中药煎煮、针灸治疗等,保证检查结果准确,确保治疗效果。
三、诊疗规范标准1. 诊断标准:中医科医生在诊断疾病时应根据患者的症状、舌像、脉象等综合分析,明确病因病机,确保诊断准确。
2. 治疗方案:中医科医生应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包括中药方剂、针灸配穴等治疗方法,确保治疗效果。
3. 用药标准:中医科医生在用药时应遵循中医药典籍和临床经验,确保用药合理,避免不良反应。
4. 随访规范:中医科医生应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追踪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患者康复。
中医科的工作制度、岗位职责及诊疗规范标准是保证中医药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重要保障,请全体医护人员严格遵守,共同努力为患者的健康贡献力量。
中医科诊疗规范
中医科诊疗规范中医是中国独有的传统医学体系,其诊疗方法源远流长,经过千百年的实践和总结,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规范。
中医科的诊疗规范是指在中医学诊疗过程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规定,旨在保障患者的健康和医疗质量。
一、中医诊断规范中医诊断是中医学治疗的核心,其准确性和科学性对于患者的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中医诊断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方法,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脉搏等,倾听病人的主观感受,询问病史和临床表现,以及触诊体会病人的脉搏等,综合分析和判断患者的病情。
中医诊断需要医师具备丰富的经验和深厚的中医理论基础,准确识别病情,从而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二、中医治疗规范中医治疗是通过中药、针灸、推拿等手段调理患者的身体,恢复和平衡机体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治疗强调个体化,即因人而异,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和药物。
中药的使用需要根据药物的性味、功效和归经,合理组方,并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调整剂量和治疗周期。
针灸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节患者的气血运行,缓解疼痛和改善病情。
三、中医处方规范中医处方是根据中医学诊断结果,在合理用药和遵循药物特性的前提下,制定出的治疗方案。
中医处方需要包括药物的名称、用量、用法和用药时间等详细信息,以确保患者正确使用药物,并减少不必要的药物风险。
在中医处方中,应尽量减少复方药的使用,避免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
同时,中医处方还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进行个体化调整,以提高治疗的效果。
四、中医治疗安全规范中医治疗安全是中医科诊疗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医师的执业行为和医疗机构的管理规范。
中医医师应具备合法的医师执业资格,严格遵守医疗伦理和职业道德,保护患者的隐私权和知情权。
医疗机构应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管理要求,确保医疗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医疗服务的质量安全。
同时,中医医师和医疗机构应加强对患者的教育,告知患者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和可能的不良反应,以提高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
中医诊疗规范标准
面瘫病〔面神经炎诊疗方案一、概述面瘫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一般症状是口眼歪斜。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瘫〔TCD编码:BNV1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神经炎〔ICD-10编码:G51.802。
中医观点:面神经麻痹俗称面瘫,主要是指面部肌肉瘫痪,多由风邪入中面部,痰浊阻滞经络所致,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西医观点:面瘫由感染、特发性〔常称Bell麻痹、肿瘤性、神经源性等多种原因形成面部神经痉挛麻痹,导致面部肌肉完全瘫痪者,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露齿时口角向健侧偏歪等症。
二、诊断:(一)中医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XX。
〔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
〔2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
〔3一侧不能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
〔4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XX。
〔1病史: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
〔2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前2/3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
〔3脑CT、MRI检查正常。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15天以内。
2.恢复期:发病16天至6个月〔发病半月---面肌连带运动出现。
3.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上〔面肌连带运动出现以后。
〔三证候诊断1.风寒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兼见面部有受寒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继发于感冒发热,或咽部感染史,舌红苔黄腻,脉浮数。
中医科诊疗规范
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中医特色诊疗规范目前我中心开展走罐疗法、拔火罐疗法、针灸、挑疳积法、刮痧、特定电一、走罐疗法概述走罐疗法是以杯罐作工具,在杯罐口及病变部位涂以适量润滑剂,借热力排去其中空气,产生负压,使之吸着于皮肤,然后,用手推动杯罐在病变部位来回滑动,从而使皮肤产生潮红或郁血现象,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本疗法由古代拔罐疗法发展而来,为拔罐疗法中的一种,又可称为推罐疗法,现代应用较为广泛。
操作方法拔罐时先在所拔部位的皮肤或罐口上,涂上一层凡士林等润滑油,再将罐拔住。
然后医者用右手握住罐底,稍倾斜,在罐口后半边着力,前半边略提起,循着上、下、左、右方向推移,或以顺、逆时针走向推动,至走罐部位的皮肤红润、充血或出现瘀血斑时,才将罐起下。
走罐疗法一般分为局部走罐和循经络走罐两种。
1.局部走罐:以病变部位为中心,进行较小范围的上、下、左、右旋转推行。
如肩周炎,可以在肩部作顺逆时针走向的缓慢旋转。
2.循经走罐:以与病变相关连的经脉为主,进行较大范围的循经走罐治疗。
如腰肌劳损,即循经过腰部的督脉经和膀胱经作上下往返移动的走罐治疗。
禁忌症1.皮肤有过敏、溃汤、水肿及大血管分布部位,不宜使用本法。
2.年老体弱多病者,慎用本法。
注意事项1.本疗法应用于面积较大、肌肉丰厚之部位,走罐前,在罐口或皮肤上涂上凡士林之类的润滑油,现时便于推动,减少疼痛;二则避免皮肤损伤。
2.推罐时,动作缓慢,用力均匀,要求罐口有一定的倾斜度。
即后半边着力,前半边略提起,这样上、下、前、后、左、右地移动,就有会产生较大的阻力。
3.走罐疗法宜选用口径较大的罐子,罐口要求圆、厚、平滑,最好使用玻璃罐。
本疗法疗效确实,尤其对面积较大、肌肉丰厚部位的疾病,有其他疗法无法代替的功能。
但由于使用手法上有一定要求,加之病人接受治疗时又有一些不适感,因此,医生和患者之间的合作往往会成为能否取得疗效的关键。
二、拔火罐疗法火罐拔火罐疗法是我国传统的中医疗法相信许多人尤其是中老年人都不会对它陌生,因为其操作简单、方便易行,也曾经一度被老百姓当作是重要的家庭日常救治手法。
中医诊疗规范
中医诊疗规范中医诊疗规范是指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对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时所遵循的一系列规范和准则。
它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并发布,旨在保障患者的健康和安全,提高中医诊断和治疗的质量。
本文将对中医诊疗规范进行全面介绍和分析。
中医诊疗规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依靠辨证论治,即根据患者的整体病情、脉象、舌象等不同方面的症状和体征进行判断和诊断。
中医诊疗规范明确了各种疾病的诊断标准,保证了中医医生的诊断准确性。
其次是治疗原则。
中医治疗注重整体调理,强调“因病施治”,即针对不同病症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中医诊疗规范对各种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病的治疗原则进行了明确规定,保证了中医医生在治疗过程中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第三是药物使用。
中医药是中医诊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草药是最常用的治疗手段。
中医诊疗规范对中药的种类、用量、用法、用量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疗效。
此外,中医诊疗规范还涉及到治疗过程中的操作规范和医疗安全问题。
例如,规范了中医诊疗中使用的各种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技巧,以及防止交叉感染的措施等,这些都是保障患者安全的重要环节。
中医诊疗规范的制定意义重大。
首先,它能够提高中医诊疗的水平和质量,保证中医临床实践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在规范的指导下,中医医生能够更加准确地判断病情,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其次,中医诊疗规范有利于加强中医药的法制建设,整顿市场秩序,防止虚假宣传和治疗乱象。
对于推动中医药的发展和传承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然而,目前中医诊疗规范在一些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由于中医的特色和复杂性,一套统一的规范难以适应各个地区和医院不同的实际情况。
其次,中医药资源的匮乏和保护缺失也给中医药的规范化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此外,一些中医医生的专业水平和临床经验也亟待进一步提高。
为了进一步完善中医诊疗规范,有必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强对中医药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保证中药材的质量和安全性。
中医科诊疗规范
中医科诊疗规范中医科诊疗规范是指中医诊疗过程中需要遵循的一些原则和规范,旨在确保中医诊疗的专业性和科学性。
以下是中医科诊疗规范的主要内容:1.倾听和询问:医生应当充分倾听患者的主诉,并通过询问详细了解病情,包括症状的起始、持续时间、变化等。
2.望诊:望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医生应当仔细观察患者的面色、神情、四肢活动等,辨别患者体质和病情。
3.闻诊:闻诊是利用听觉和嗅觉辨别患者病情的方法,医生应当仔细倾听患者呼吸、声音等,并闻其口腔、身体发出的气味。
4.问诊:问诊是通过向患者提问了解症状和病情的方法,医生应当询问患者疾病的发展过程、既往病史、家族病史等。
5.切诊:切诊是通过触摸患者体表来辨别病情的方法,医生应当仔细触摸患者的脉搏、皮肤、肢体等,以判断病情和病证。
6.辩证施治:中医诊疗的核心是辩证,医生应当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进行辨证施治,采用针灸、中药等方法调理患者的阴阳、气血等,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7.守德尚行:中医医生应当具备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尊重患者的隐私和个人权益,保护患者的健康和安全。
8.严格遵循医学原理:中医医生应当严格遵循医学原理,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合理选用中医诊疗方法,不得滥用或过度使用药物,保证诊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9.定期随访:中医诊疗过程中,医生应当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定期进行随访,了解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效果,及时调整诊疗方案。
10.知识更新和提升:中医医生应当不断学习和更新医学知识,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和服务质量,不断改进和创新中医诊疗方法,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中医科诊疗规范的制定和遵循,能够提高中医诊疗的专业性和科学性,保证患者得到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提高治愈率和康复效果。
同时,中医医生应当注重与现代医学的交流和合作,借鉴现代医学的先进技术和理论,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和个性化的诊疗服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特色诊疗规范一、中药熏洗疗法规范1.适应症:消渴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双下肢血管病变)。
中药熏洗疗法:是将煎好的药汁待温后,只洗患处而不熏,适用于适用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引起的四肢麻木、疼痛、发凉、蚁走感等症状。
2.作用:温经通络,活血止痛。
3.处方:透骨草、桂枝、艾叶、红花、当归、川芎、威灵仙、当归、路路通,煎汤外洗4、治疗方法:中药煎汤,熏洗下肢及患处。
5.禁忌症①患处皮肤有感染者;②严重心脏病、严重高血压未控制者。
二、灌肠疗法规范1、适应症:消渴肾病(糖尿病肾病)、消渴肠病便秘。
中药保留灌肠是在张仲景蜜煎导法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起来的中医外治法之一,符合“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开鬼门,洁净府”的中医理论。
而现代医学认为:直肠壁组织具有选择性吸收和排泄的半透膜及丰富的静脉丛,药液由肠壁半透膜吸入,经静脉丛,通过门静脉及下腔静脉进入体循环,吸入人体内病灶,并通过肠道渗透作用,也会在局部起作用。
因此,中药灌肠不仅可以发挥药物的疗效,而且能直达病所,克服药物的不良反应。
适用糖尿病肾病、消渴肠病便秘患者。
2.作用:通便、降浊、排毒。
3、辨证用药:选取生大黄、蒲公英、木香、红花、生龙牡、丹参等药物,可根据病情气虚者加黄芪、党参,腹胀者厚朴、枳壳等药物加减4、治疗方法:一般采用的有保留灌肠、高位灌肠、不保留灌肠等。
5、禁忌症:①严重心脏病、严重贫血、严重痔疮者;②早期妊娠、肠道手术后、不明原因肠出血者;③精神障碍者。
三、耳穴贴敷疗法规范1、适应症:消渴(糖尿病)贴敷疗法可以缓解或消除糖尿病的临床症状,促进疾病的康复。
2.作用:调节内分泌,改胰岛功能。
3、选穴处方:胰腺、内分泌、三焦、神门、肺、肾、肾上腺。
4、禁忌症:①对帖敷剂或材料过敏者;②皮肤破损四、穴位注射1.适应症:消渴肠病(糖尿病肠病)、消渴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等。
2.作用:缓解消渴肠病引起腹痛、便秘、腹泻等症状;营养神经:改善消渴痹症麻木、疼痛、发凉、蚁走感等症状。
3.选穴:足三里4.治疗方法:消渴肠病腹痛:654-2穴位注射,以解痉止痛。
消渴痹症:甲钴胺、维生素B1穴位注射以营养神经。
5.禁忌症:①有晕针史者;②精神障碍者;③有出血性疾病者;五、中药贴敷1.适应症:消渴肠病(糖尿病肠病)适用于糖尿病肠病引起的腹痛、腹泻、便秘等。
各种病症眩晕(高血压病)。
2.作用:温阳止泻、散寒止痛等3.部位及选穴:肚脐、涌泉4.治疗方法:腹泻者:肉桂、车前子以温阳渗湿止泻。
腹痛者:附子、肉桂温阳散寒止痛。
眩晕(高血压病),吴茱萸、川芎贴涌泉穴。
5、禁忌症:①对帖敷剂或材料过敏者;②皮肤破损六、刮痧适应症:适用于夏秋之间的各种急性疾患。
如中暑、霍乱、痢疾等病证,以及感冒、胸闷、头痛等。
刮痧是应用边缘钝滑的器具,如牛角刮板、瓷匙等物,在患者体表一定部位反复刮动,使局部皮下出现瘀斑的一种疗法。
此法可疏通腠理,使脏腑秽浊之气通达于外,促使周身气血流畅,逐邪外出,达到治疗的目的。
适用于夏秋之间的各种急性疾患。
如中暑、霍乱、痢疾等病证,以及感冒、胸闷、头痛等。
民间广泛流传于治疗发痧(中暑)、绞肠痧、吊绞痧等证。
禁忌症:该诊疗技术的禁忌症操作规范: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 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暴露刮痧部位,冬季注意保暖。
3. 根据病情,确定刮痧部位。
常用部位有头颈部、背部、胸部及四肢。
4. 检查刮具边缘是否光滑、有无缺损,以免划破皮肤。
5. 手持刮具,蘸水或药液,在选定的部位,从上至下刮擦皮肤,要向单一方向,不要来回刮。
用力要均匀,禁用暴力。
6. 如刮背部,应在脊椎两侧沿肋间隙呈弧线由内向外刮,每次刮8-10条,每条长6-15 cm。
7. 刮动数次后,当刮具干涩时,需及时蘸湿再刮,直至皮下呈现红色或紫红色为度,一般每一部位刮20次左右。
8. 刮治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不适,观察病情及局部皮肤颜色变化,及时调节手法力度。
9. 刮痧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
10.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1. 病人体形过于消瘦、有皮肤病变、出血倾向者均不宜用刮痧疗法。
2. 操作中用力要均匀,勿损伤皮肤。
3. 刮痧后嘱患者保持情绪稳定,饮食要清淡,忌生冷油腻之品。
七、艾灸适应症:适用于各种虚寒性病症,如胃脘痛、腹痛、泄泻、风寒痹证、阳痿、早泄、疮疡久溃不愈等症。
艾炷灸是将纯净的艾绒用手指搓捏成圆锥状,小者如麦粒大;中者如半截枣核大;大者高约1 cm,炷底直径约0.8 cm,直接或间接置于穴位上施灸的一种疗法。
此法利用温热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传导,以温经通络、调和气血、消肿散结、祛湿散寒、回阳救逆,从而达到防病保健、治病强身的目的。
用纯净的艾绒(或加入中药)卷成圆形柱形的艾条,点燃后在人体表面熏烤的一种疗法。
禁忌症该诊疗技术的禁忌症操作规范: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病人配合。
2.协助取合适体位,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
3.根据情况实施相应的灸法。
3.1 直接灸(常用无瘢痕灸)先在施灸部位涂以少量凡士林,放置艾炷后点燃,艾炷燃剩至2 /5左右,患者感到灼痛时,即用镊子取走余下的艾炷,放于弯盘中,更换新炷再灸,一般连续灸5~7壮。
3.2 间接灸(常用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和隔附子饼灸)施灸部位涂凡士林,根据病情,放上鲜姜片或蒜片或附子饼1片(事先将鲜姜或独头蒜切成约0.6 cm厚的薄片,中心处用针穿刺数孔;附子饼是附子研末以黄酒调和而成,厚约0.6-0.9 cm,中心处用粗针穿刺数孔),上置艾炷,点燃施灸。
当艾炷燃尽或患者感到灼痛时,则更换新炷再灸,一般灸3~7壮。
达到灸处皮肤红晕,不起泡为度。
4. 艾炷燃烧时,应认真观察,防止艾灰脱落,以免灼伤皮肤或烧坏衣物等。
5. 施灸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
整理床单元,安置舒适体位,酌情通风。
6.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1. 凡实证、热证、阴虚发热以及面部大血管附近,孕妇胸腹部和腰骶部,均不宜施灸。
2. 艾绒团必须捻紧,防止艾灰脱落烫伤皮肤或烧坏衣物。
3. 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
如灸后出现小水泡,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
如水泡较大,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泡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4. 熄灭后的艾炷,应装入小口瓶内,以防复燃,发生火灾。
中医特色诊疗规范一、中药熏洗疗法规范1.适应症:消渴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双下肢血管病变)。
中药熏洗疗法:是将煎好的药汁待温后,只洗患处而不熏,适用于适用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引起的四肢麻木、疼痛、发凉、蚁走感等症状。
2.作用:温经通络,活血止痛。
3.处方:透骨草、桂枝、艾叶、红花、当归、川芎、威灵仙、当归、路路通,煎汤外洗4、治疗方法:中药煎汤,熏洗下肢及患处。
5.禁忌症①患处皮肤有感染者;②严重心脏病、严重高血压未控制者。
二、灌肠疗法规范1、适应症:消渴肾病(糖尿病肾病)、消渴肠病便秘。
中药保留灌肠是在张仲景蜜煎导法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起来的中医外治法之一,符合“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开鬼门,洁净府”的中医理论。
而现代医学认为:直肠壁组织具有选择性吸收和排泄的半透膜及丰富的静脉丛,药液由肠壁半透膜吸入,经静脉丛,通过门静脉及下腔静脉进入体循环,吸入人体内病灶,并通过肠道渗透作用,也会在局部起作用。
因此,中药灌肠不仅可以发挥药物的疗效,而且能直达病所,克服药物的不良反应。
适用糖尿病肾病、消渴肠病便秘患者。
2.作用:通便、降浊、排毒。
3、辨证用药:选取生大黄、蒲公英、木香、红花、生龙牡、丹参等药物,可根据病情气虚者加黄芪、党参,腹胀者厚朴、枳壳等药物加减4、治疗方法:一般采用的有保留灌肠、高位灌肠、不保留灌肠等。
5、禁忌症:①严重心脏病、严重贫血、严重痔疮者;②早期妊娠、肠道手术后、不明原因肠出血者;③精神障碍者。
三、耳穴贴敷疗法规范1、适应症:消渴(糖尿病)贴敷疗法可以缓解或消除糖尿病的临床症状,促进疾病的康复。
2.作用:调节内分泌,改胰岛功能。
3、选穴处方:胰腺、内分泌、三焦、神门、肺、肾、肾上腺。
4、禁忌症:①对帖敷剂或材料过敏者;②皮肤破损四、穴位注射1.适应症:消渴肠病(糖尿病肠病)、消渴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等。
2.作用:缓解消渴肠病引起腹痛、便秘、腹泻等症状;营养神经:改善消渴痹症麻木、疼痛、发凉、蚁走感等症状。
3.选穴:足三里4.治疗方法:消渴肠病腹痛:654-2穴位注射,以解痉止痛。
消渴痹症:甲钴胺、维生素B1穴位注射以营养神经。
5.禁忌症:①有晕针史者;②精神障碍者;③有出血性疾病者;五、中药贴敷1.适应症:消渴肠病(糖尿病肠病)适用于糖尿病肠病引起的腹痛、腹泻、便秘等。
各种病症眩晕(高血压病)。
2.作用:温阳止泻、散寒止痛等3.部位及选穴:肚脐、涌泉4.治疗方法:腹泻者:肉桂、车前子以温阳渗湿止泻。
腹痛者:附子、肉桂温阳散寒止痛。
眩晕(高血压病),吴茱萸、川芎贴涌泉穴。
5、禁忌症:①对帖敷剂或材料过敏者;②皮肤破损六、刮痧适应症:适用于夏秋之间的各种急性疾患。
如中暑、霍乱、痢疾等病证,以及感冒、胸闷、头痛等。
刮痧是应用边缘钝滑的器具,如牛角刮板、瓷匙等物,在患者体表一定部位反复刮动,使局部皮下出现瘀斑的一种疗法。
此法可疏通腠理,使脏腑秽浊之气通达于外,促使周身气血流畅,逐邪外出,达到治疗的目的。
适用于夏秋之间的各种急性疾患。
如中暑、霍乱、痢疾等病证,以及感冒、胸闷、头痛等。
民间广泛流传于治疗发痧(中暑)、绞肠痧、吊绞痧等证。
禁忌症:该诊疗技术的禁忌症操作规范: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 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暴露刮痧部位,冬季注意保暖。
3. 根据病情,确定刮痧部位。
常用部位有头颈部、背部、胸部及四肢。
4. 检查刮具边缘是否光滑、有无缺损,以免划破皮肤。
5. 手持刮具,蘸水或药液,在选定的部位,从上至下刮擦皮肤,要向单一方向,不要来回刮。
用力要均匀,禁用暴力。
6. 如刮背部,应在脊椎两侧沿肋间隙呈弧线由内向外刮,每次刮8-10条,每条长6-15 cm。
7. 刮动数次后,当刮具干涩时,需及时蘸湿再刮,直至皮下呈现红色或紫红色为度,一般每一部位刮20次左右。
8. 刮治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不适,观察病情及局部皮肤颜色变化,及时调节手法力度。
9. 刮痧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
10.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1. 病人体形过于消瘦、有皮肤病变、出血倾向者均不宜用刮痧疗法。
2. 操作中用力要均匀,勿损伤皮肤。
3. 刮痧后嘱患者保持情绪稳定,饮食要清淡,忌生冷油腻之品。
七、艾灸适应症:适用于各种虚寒性病症,如胃脘痛、腹痛、泄泻、风寒痹证、阳痿、早泄、疮疡久溃不愈等症。
艾炷灸是将纯净的艾绒用手指搓捏成圆锥状,小者如麦粒大;中者如半截枣核大;大者高约1 cm,炷底直径约0.8 cm,直接或间接置于穴位上施灸的一种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