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导论06-06大一统中的怨愤传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学经典导论
如果说儒家的“诗言志”着重于政教的、讽谏的 社会功能,那么屈原的“发愤抒情”说则是侧重于诗 的主体个性的情感抒发与渲泄的作用。这个“怨” 不是个人的愁闷与怨怒,而是屈原对楚国的忠诚、 忧国忧民的思想受到邪恶势力打击压抑后的怨愤, 仍然带有很浓烈的政治色彩。
司马迁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 言”的皇皇巨著《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 唱,无韵之离骚”。
国学经典导论
司马迁是自觉认同于汉代当时的文化大一统趋势, 并自觉以自己的述作为之服务的。更值得重视的是, 正是在大一统的政治背景之下,司马迁提出了“发 愤著书说”:
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戹陈蔡,作 《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 有《国語》;孙子膑脚,而论兵法 ;不韦迁蜀,世 传《吕览》 ;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 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 ,故述往事,思来者。
国学经典导论
第六章 中国古代文学鉴赏
第六节 大一统中的怨愤传统
主讲 万平教授
国学经典导论
追溯中国文化的渊源,历史上很早就有言情的 传统。被称为中国诗论“开山纲领”的“诗言志” 说,其内核已经包藏着“抒情”的成分,只是由于 受到儒家道德的约束而显得循规蹈矩。中国诗史上 第一次使用“抒情”一词的是屈原的《惜诵》中 “发愤以抒情”。虽然屈原没有以文学评论的形式 来阐述自己对文学创作的看法,但他的“发愤抒情” 的创作实践,的确对后来的司马迁“发愤著书”、 韩愈的“不平则鸣”说以巨大的影响,与儒家的 “温柔敦厚”的诗教形成鲜明的对比。
来自百度文库
国学经典导论
司马迁所说的这种“愤”,是他对社会现实和 历史文化的认识和反思。也是从他自己写作《史 记》的切身体验和历史上许多重要作家的痛苦遭 遇中,认识到一切伟大的著作都是作家在“意有 所郁结,不得通其道”的情况下,为了“抒其 愤”、“遂其志”才得以产生的。固然包含了个 人怨愤的情绪,但更主要的是包含了一种穷且弥 坚的毅力,面对逆境的奋斗精神。从中,我们可 以感受到政治大一统与个人情怀之间的巨大张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