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晋江市子江中学2010-2011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省晋江市子江中学2010-2011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
高三
2010-12-06 23:18
福建省晋江市子江中学2010-2011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
高三语文试题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6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_______________,只是朱颜改。
(李煜《虞美人》)
(2)____________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3)潦水尽而寒潭清,_______________。
(王勃《滕王阁序》)
(4)外无期功强近之亲,______________。
(李密《陈情表》)
(5)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________,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
(6)后人哀之而不鉴之,_______________ 。
(杜牧《阿房宫赋》)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15分)
何铸,字伯寿,余杭人。
登政和五年进士第,历官州县,入为诸王宫大小学教授、秘书郎。
御史中丞廖刚荐铸操履劲正,可备拾遗补阙之选。
即命对。
铸首陈:“动天之德莫大于孝,感物之道莫过于诚。
诚孝既至,则归梓宫于陵寝,奉两宫于魏阙,绍大业,复境土,又何难焉。
”帝嘉纳之。
拜监察御史,寻迁殿中侍御史。
上疏论:“士大夫心术不正,徇虚以掠名,托名以规利。
言不由中而首尾乡背,行险自售而设意相倾者,为事君之失。
怀险戏之谋,行刻薄之政,轻儇不庄,慢易无礼者,为行己之失。
乞大明好恶,申饬中外,各务正其心术,毋或欺诞。
”盖有所指也。
先是,秦桧力主和议,大将岳飞有战功,金人所深忌,桧恶其异己,欲除之,胁飞故将王贵上变,逮飞系大理狱,先命铸鞫之。
铸引飞至庭,诘其反状。
飞袒而示之背,背有旧涅“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
既而阅实,俱无验,铸察其冤,白之桧。
桧不悦曰:“此上意也。
”铸曰:“铸岂区区为一岳飞者,强敌未灭,无故戮一大将,失士卒心,非社稷之长计。
”桧语塞,改命万俟卨。
飞死狱中,子云斩于市。
桧衔铸。
时金遣萧毅、邢具瞻来议事,桧言:“先帝梓宫未反,太后銮舆尚迁朔方,非大臣不可祈请。
”乃以铸为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为报谢使。
铸曰:“是行犹颜真卿使李希烈也,然君命不可辞。
”既返命,桧讽万俟卨,使论铸私岳飞为不反,欲窜诸岭表,帝不从,止谪徽州。
时有使金者还,言金人问铸安在,曾用否。
于是复使知温州。
未几,以端明殿学士提举万寿观兼侍读,召赴行在,力辞。
乃再遣使金,使事秘而不传。
既归报,帝复许以大用,又力请祠,除资政殿学士、知徽州。
居数月,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
卒,年六十五。
《宋史·何铸列传卷139》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绍大业,复境土绍:继承
B.桧恶其异己恶:厌恶
C.桧衔铸衔:怀恨
D.桧讽万俟卨讽:讽刺
3、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何铸“操履劲正”和“桧衔铸”的一组是( ) ( 3分)
A.动天之德莫大于孝非大臣不可祈请
B.言不由中而首尾乡背为报谢使
C.铸岂区区为一岳飞者欲窜诸岭表
D.失士卒心,非社稷之长计乃再遣使金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何铸为人正直,经御史中丞廖刚的举荐,得以当面回答皇帝的问话,一开始就提出了自己以“诚”、“孝”治国的主张。
B.何铸做了中侍御史后,给皇帝上书,指出士大夫们心术不正互相倾轧,希望皇上分清好坏告诫官员,这可能是专指某些人的。
C.秦桧要除掉岳飞,就胁迫王贵告岳飞谋反,逮捕岳飞后,让何铸审案,何铸没有按照秦桧的意图行事,秦桧怀恨在心,伺机加害何铸。
D.何铸以“报谢使”出使金国,心知此行的危险,但君命不能推辞,后来又再次出使金国,这都是秦桧借刀杀何铸的阴谋。
5、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动天之德莫大于孝,感物之道莫过于诚。
(3分)
译文:
(2)既而阅实,俱无验,铸察其冤,白之桧。
(3分)
译文:
(三)古代诗词鉴赏(16分)
6、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后面问题(8分)。
昭君怨(宋·杨万里)
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
急雨打篷声,梦初惊。
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
聚作水银窝,泻清波。
(1)这首词下片吟诵的对象是。
(2分)
(2)选出与这首词的意境的最为接近的一项:()(3)
A.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B.不堪红叶青苔地,又是凉风暮雨天
C.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D.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3)这首词的动词使用得生动别致,请以“跳”字为例分析说明。
(3分)
7、阅读下面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晚次鄂州卢纶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注:卢纶(?~约799),郡望范阳(今河北涿县)人,著名诗人。
此诗作于“安史之乱”时,诗人一路漂泊自江西溯长江而上往三湘(今湖南境内)途中。
汉阳处鄂州之西。
估客指商人。
(1)请简要分析首联中“远见”、“犹是”所蕴含的作者的情感变化。
(4分)
答:
(2)请从情与景的角度分析颈联的特色。
(4分)
答:
二、文化经典、文学名著阅读(16分)
(一)文化经典阅读(6分)
8、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6分)
孟子曰:“人之于身也,兼所爱;兼所爱,则兼所养也。
无尺寸之肤不爱焉,则无尺寸之肤不养也。
所以考其善不善者,岂有他哉?于己取之而已矣。
体有贵贱,有小大;无以小害大,无以贱害贵。
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
今有场师①,舍其梧槚②,养其樲棘③,则为贱场师焉。
养其一指,而失其肩背而不知也,则为狼疾人④也。
饮食之人,则人贱之矣,为其养小以失大也。
饮食之人,无有失也,则口腹岂适为尺寸之肤哉!”(《孟子·告子》上)
[注] ①场师,治理园圃的人。
②梧槚,两种木本植物,皆为材木之美者。
梧,梧桐。
槚,音jiǎ,或作榎,即楸(音qiū),叶似桐。
③樲棘,两种木本植物,皆非美材。
樲(èr),酸枣。
棘,小枣。
④狼疾,即“狼藉”,昏乱,糊涂。
(1)下列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与大、贱与贵,都是相对的概念,它们是同时存在,是一体的两面,就生命来说,是同等重要的,但就生命的意义来说,就有小大贵贱的区别了。
B.孟子认为人对于己身,兼其所有一切而皆爱之,因而亦皆养之。
即使是一尺一寸之肌肤亦无不爱护而滋养之,更何况大而贵重者?
C.正因为自身所有的一切都有大小贵贱的差别,因此虽然都养,也有善不善养的区别。
就形躯之四肢百体而言,也有小大之别。
一指是小,肩背是大。
只养一指之小而失肩背之大,则为不善养,其人是颠倒惑乱之人。
孟子在这里强调善养者要“舍小求大,舍贱求贵。
”
D.在孟子心目中,人类若只追求口腹之欲的满足,就是“以小失大,因贱害贵”的,那与一般动物并无两样。
(2)你认为“以小失大、以贱害贵”中“大”和“贵”应该指的是什么?结合自身体会,谈谈你对“以小失大,因贱害贵”的看法。
(3分)
答:
(二)文学名著阅读(10分)
9、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伽西莫多因长相怪异而被遗弃。
路过的人很可怜他,为他而祈祷。
神甫克洛德收养了他。
为他受洗,为他取名为伽西莫多,还让他做了圣母院的敲钟人。
但后来教堂的钟声让伽西莫多的耳朵聋了。
他被视为克洛德唯一的亲人。
《巴黎圣母院》
B.伽西莫多因劫持爱斯梅拉达被捉拿,要接受法庭的审判。
预审官是一个聋子,伽西莫多也是一个聋子。
聋子法官装模作样地审问,伽西莫多乱答一通,引来满堂哄笑,审判草草收场。
最后判决伽西莫多在格雷沃广场的刑台上受鞭刑,示众一个钟头。
《巴黎圣母院》
C.马斯洛娃在她十六岁的时候,爱上了前来度假的女主人的侄子。
三年后,这个侄子(聂赫留朵夫)在奔赴战场前诱奸了她,并一去不复返。
怀孕后,马斯洛娃被赶出了家门。
分娩时因染上产褥热,孩子只好送到育婴堂去,不久便死了。
《复活》
D.爱斯梅拉达被救到圣母院后,国会再次判决她死刑。
这激起了巴黎流浪人的愤怒,他们深夜攻打圣母院要搭救她。
伽西莫多不明真相,在教堂里奋勇抵抗。
克洛德趁乱骗出爱斯梅拉达。
国王下令镇压流浪人,致使圣母院前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巴黎圣母院》
E.聂赫留朵夫年轻时做过不少荒唐事:从同事手里把一个法国女人夺过来,和同事们挥霍、赌博花了很多钱,他还把大片土地分发给农民。
亲戚们不断责难和讥笑他,他的母亲为此伤心欲绝。
《复活》
10、简答题。
(任选一题,100字左右)(5分)
(1)请简述爱斯梅拉达搭救穷诗人甘果瓦的故事情节。
《巴黎圣母院》
(2)简述马斯洛娃是如何沦为妓女的。
《复活》
三、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1 一 13题。
近来,有关“中国威胁”论的另一种形式--“中国制造”(质量安全),成了国际国内的重点关注话题,彷佛“中国制造”不但在威胁世界各国,同时也在威胁中国自己。
本轮“中国威胁”论中的“中国制造”风波,是由不到1%的“中国制造”的“问题产品”引发的“正常而又复杂的利益”纠葛。
原本这些“正常而又复杂的利益”纠葛完全是可以通过相关的国际游戏规则进行双边或者多边的友好协商得以解决的,然而不幸的是,和平崛起的中国却成了一些羡慕、猜疑者在政治层面的国家主义和精神层面的民族主义的恐慌,不到1%的“中国制造”的“问题产品”却变成了一些妒忌、憎恨者攻击中国的靶子。
致使“中国制造”和中国国家形象蒙受极大的不白之冤。
这一风波终于演变成了“相信中国制造”的国际攻关行动与“感谢‘中国威胁’”的国家理性行为。
面对“中国威胁”论中的“中国制造”风波,中国政府除了外交惯例的正常表态和对“中国威胁”论的严肃批驳外,在理性的国家行为表现中,由央视挂帅的“相信中国制造”的专栏节目,终于用国际攻关的行动手法、以事实说话的方式展现在了中外各界人士的视野中。
实惠的“中国制造”价格、透明化的“中国制造”过程、国际化的“中国制造”方式、生活化的“中国制造”体验、抒情化的“中国制造”评论……,无一不在告诉世界:“中国制造”就是中国信心,“中国制造”就是中国承诺,“中国制造”就是中国责任,“中国制造”就是中国贡献!
面对“中国威胁”论中的“中国制造”风波,我们应该“感谢‘中国威胁’”。
试想,假如没有“中国威胁”的推动作用,就一定不会有今天央视挂帅的“相信中国制造”的专栏节目,世人就难以全面了解“中国制造”背后的方方面面,同时也不会清楚了解“中国制造”的国际贡献,更不会深切体会由“中国制造”支撑的中国国际地位;试想,假如没有“中国威胁”的推动作用,就不会有国务院副总理吴仪挂帅的“国务院质量和食品安全领导小组”,中国也不会现在就把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摆放到如此重要的高度,就不会有这场大规模、广覆盖、全方位、长时间的被吴仪称为“特殊战役”的“全国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试想,假如没有“中国威胁”的推动作用,就不会有关于产品质量安全的6个100%的强制性规定(具体内容略)。
总之,正是有了“中国威胁”的推动作用,中国的相关改革才会视野更宽、目标更明、力度更大、步伐更快,才能在未来的全球一体化中更加稳健地和平崛起。
因此愚下认为,坏事可以变成好事的“中国威胁”,事实上起着推动中国进步的作用,“感谢‘中国威胁’”应当成为理性的国家行为。
相信中国制造,感谢“中国威胁”,并不是愚下的矛盾观点,而是从正反两个方面看待同一事物相互作用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有理由相信,在纷繁复
杂的国际关系中和中国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上,我们还将遭遇意想不到的“中国威胁”论,怎样以理性的思维面对“中国威胁”论和利用“中国威胁”论,无疑将关系到中国和平崛起的进程。
相信中国制造,感谢“中国威胁”,真正的国家理性行为,也许才刚刚开始。
11、各国消费者都很欢迎中国产品,下面哪一项不属于他们选择“中国制造”的理由:
A、“中国制造”的产品绝大多数质量没有问题。
B、“中国制造”的产品价格实惠。
C、“中国制造”就是中国信心,就是中国承诺,就是中国责任,就是中国贡献!
D、中国政府提高和加强了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和检查。
12、通读全文,下面对文章的分析与概括,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中国制造”不但在威胁世界各国,同时也在威胁中国自己。
B、出现不到1%的“中国制造”的“问题产品”是符合国际游戏规则的。
C、“全国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是一场大规模、广覆盖、全方位、长时间的为“特殊战役”。
D、制定关于产品质量安全的6个100%的强制性规定将能杜绝那不到1%的“中国制造”的“问题产品”。
13、面对“中国威胁”论中的“中国制造”风波,文中“理性的国家行为”具体指的是什么?(分点概括)
答:
(二)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
本题为选考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做另一类文本的题目。
(甲)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
寒山寺的钟声
严阵
你到过寒山寺吗?你听过寒山寺深夜的钟声吗?
当一场纷纷扬扬的小雪落定之后,当群山经繁茂而凋尽万木由葱茏而萧疏之后,在夜半,在姑苏城外,在淡淡的远远的月光下,你会听到一种声音,一种由远而近又由近而远的声音,一种一直萦绕于你的心际似不断轻叩着你心上的那扇门的声音,一种似在近处相识却又似远隔时空的声音,那声音平静而舒缓,那声音空灵而幽秘,它脉动于所有的空间,它浸润着整个的人世。
这就是寒山寺的钟声。
我第一次来寒山寺,那还是上个世纪50年代初期,应该说我那次来,完全是受了唐代诗人张继的那首《枫桥夜泊》的诗句的影响。
作为一个来自北国的少年,我是纯粹为了寻求“月落乌啼”、“夜半钟声”的名句中所传达出的那种诗意的。
虽然在我来的路上,在苏州古老的阊门外,有人正在那一夜的月光下为曾被战火毁坏而今又重建的砖屋贴上红色春联,但我当时并不懂,它正是我即将听到的钟声的一个重要部分。
虽然张继的诗里只有“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句子,并没有说明那钟声的真正含意,但对一个经过多年战乱刚刚目睹了自己的共和国诞生的中国人来说,那寒山寺的钟声,当时无疑是一种和平的钟声,那一声声钟声里,都含满人们对安居乐业的向往,对和平的赞颂和对和平的祈祷。
我第二次来寒山寺,是80年代,我那时正在上海,时值年终,友人颇有雅兴地邀我:白天到邓尉赏梅,午夜到寒山寺听钟声。
得到如此富有诗意的邀约,我当然乐于前往。
不过那次在深夜的寒山寺令我震撼终生的,却并不是寒山寺的钟声本身,而是一个远渡重洋专程来此听午夜钟声的日本老人的那种呐喊。
我记得,当时他一个人跪在江南那迷离一片的雪里,面对钟声响起的地方,用日语大声地喊着什么,后来他身边的翻译告诉当时在场的人:他是一个日本老兵,曾经亲历过南京那次有名的大屠杀。
自此之后,我才领悟到寒山寺的钟声,不仅仅是一种和平的钟声,同时也是一种和解的钟声。
由此我也开始明白:和平来自和解。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在这个世界的任何一个地方,虽然争端的起源各有不同,但所有的和平都应该是来自和解,不管他过去做过什么,只要他愿意和解,都应该受到欢迎,这是因为和解是来自生命进程中的一种灵魂的苏醒,一种良知的觉悟。
近年我又有机会来过一次寒山寺。
与以往不同的是,来这里听钟声的人比过去多了。
世界上这么多人来听钟声,全中国这么多人来听钟声,说明这里的钟声之美,并不仅仅是因为张继诗中所说的“夜半钟声到客船”的那种美,而是因为它悠悠音韵中透露出的那种魅力,那种把一个普通的人推向新的精神境界的魅力,那种魅力不是别的,就是一种和谐,一种天和地的和谐,一种山和水的和谐,一种人和物的和谐,一种人和人的和谐。
仔细了解来这里听钟声的人便会发现:其中不乏来自台湾的少男少女亲亲热热地挽着来自北京上海的男孩女孩,他们就是在这里的钟声里相约为侣,自定终身。
这里也有来自朝鲜来自韩国离散多年的父母和子女,妻子和丈夫,他
们就是在这里的钟声里,重温夫妻之情和家庭之乐。
还有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他们不但同桌吃饭,还友好地举杯共饮,完全没有你死我活的那种感觉。
活在这个世上的人到底有什么解不开的疙瘩?人们为什么要一代一代地相互仇恨相互厮杀呢?
寒山寺的钟声又一次在午夜里响了起来。
此时此刻,面对似乎来自全世界的肃然的静默,人们不由感到,这钟声已经不完全是来自寒山寺古老寺庙的那种原始的钟声,因为它已超越了宗教,超越了国度,超越了时空,而成为一种象征,成为一种和解的象征和一种和谐的象征。
同时它也和中国的雨露和月色融为一体,变成了震颤于人们内心的一种心灵的乐音,这些乐音的主旋律,就是对和平和解及和谐的一种温柔的呼唤。
(本文有删改)
1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月落乌啼”、“夜半钟声”所表达的诗意感动着世世代代的中国人。
而作为一个从未听过钟声的北国少年,第一次到寒山寺纯粹是带着少年的幼稚和对“夜泊枫桥”的崇拜而来的。
B.作者第二次到寒山寺,看到了一个曾经参加过南京大屠杀的日本老兵在声嘶力竭
地忏悔。
尚未泯灭的“善”无情地拷问着他残存的良知,于是他希望寒山寺的钟声能成为他罪恶灵魂的洗涤剂。
C.世界各地的人们纷至沓来听寒山寺的钟声,其实没有必要。
因为这里的寺庙也好,钟声也好,和别处是一样的。
人们来忏悔或祈祷,取决的是个人的心态,和钟声及环境没有关系,因此,没有必要舍近求远。
D.作者认为无论是视觉形象的雨露月色,还是听觉形象的钟声,在人们的心中,都能化成对和平、和解、和谐呼唤的乐音。
E.文章第二段,作者用抒情的笔调营造出一种空灵而幽秘的氛围,点出了寒山寺钟声在特殊背景下的特殊韵味,从而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15、“有人正在那一夜的月光下为曾被战火毁坏而今又重建的砖屋贴上红色春联”,句中“红色春联”有何含义和表达效果?请简析。
(4分)
答:
16、作者先后三次来到寒山寺,请问他对寒山寺钟声的感受和体会是否相同?请结合文章进行探究。
(6分)
答:
(乙)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一篇人物传记,完成14-16题。
梅贻琦,清华的名片
①由教授到校长,连续为清华服务近半个世纪,这在中外教育史上是罕见的。
他出任清华校长后创造了清华的黄金期,全面提升了清华的素质和声誉,厥功至伟,被誉为清华的“终身校长”。
②“他的确是蔡孑民先生而后最值得我们学习的一位教育家。
”教育家傅任敢先生如是说。
“他”是谁?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也。
③“生斯长斯,吾爱吾庐”。
梅贻琦用这八个字概述了他与清华的血缘之亲,也表达了他对清华的挚爱。
他说:“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
”
④1931年底,他出任清华校长,可称得上受命于危难之时。
在就职演说中,他提出一句关于大学教育的经典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他不拘一格揽人才,被“三破格”的华罗庚即是典型一例。
⑤在治校方面,梅贻琦倡导“吾从众”的民主作风。
他以京剧中的“王帽”自喻,把主戏让别人唱,并说“那是自己运气好,搭在一个好班子里,……”大家都说他是个只知有事,不知有“我”的人。
他博采众议,无为而治。
但又择善固执。
他在主张学术独立、自由教育的同时,审时度势,极力推行通才教育。
他认为在抗战的特殊背景下,大学重心“应在通而不在专”,以满足社会、国家的需要为宗旨。
显然,他的这一办学方针是与国民政府颁布的《抗战建国纲领》相悖的,但他一意坚持唯实,不唯上。
他还强调对学生的操行的培养,要求教授在指导学生读书、做学问时,“必须指导学生如何做人。
”
⑥1948年时局发生变化,是年底梅贻琦与一些名教授被当局接到南京。
12月22日国民政府要梅贻琦出任教育部长,梅坚辞。
据当时一起同行的张起钧教授回忆,梅贻琦在清华同学会上沉痛地表示:他身为清华校长,把清华弃置“危城”,只身南来,深感惭愧,怎好跑出来做官?这“表现了学人的风格,树立了师德的典范”。
⑦身为校长的梅贻琦,对清华的一草一木寄有深情。
对“清华基金”,他更视为命根子。
晚年的梅贻琦患病住院,无力支付医药费。
而在他病桌旁始终有只从不离身的手提包。
在梅贻琦去世后,夫人韩咏华打开包一看,竟是清华基金的历年账目,一笔一笔,清清楚楚,在场者无不动容。
⑧西南联大时期,闻一多被害,令他悲愤欲绝。
梅贻琦为防止类似惨案发生,旋将潘光旦夫妇、费孝通一家和张奚若安排到美驻昆明领事馆避险。
他一面妥善安排闻一多的善后,一面向当局交涉追查凶手,向报界发表谈话,揭露
特务的罪行。
吴晗教授思想活跃,当局曾令清华解聘吴晗。
梅贻琦一面拒绝,一面悄悄地通知吴晗离去。
⑨梅贻琦爱生如子。
他说:“学生没有坏的,坏学生都是教坏的。
”国难当头,学生运动迭起。
梅贻琦完全理解、同情学生的爱国热忱。
他以超人的冷静维持稳定局面。
学生进城游行后,梅贻琦派卡车把同学接回。
对当局逮捕、开除学生,他总想方设法予以保护。
或通知可能要遭逮捕的学生立即离校。
一次为掩护郭德远同学脱险,甚至同意把他藏在自己的汽车里偷运出去(未实施)。
有学生被逮捕,他总费尽周折去保释。
对梅贻琦与警察局周旋呵护学生的行迹,学生们模仿梅校长的口吻,编了一首顺口溜:“大概或者也许是,不过我们不敢说。
传闻可能有什么,恐怕仿佛不见得。
”
⑩梅贻琦在1941年曾说:“在这风雨飘摇之秋,清华正好像是一条船,漂流在惊涛骇浪之中,有人正赶上负驾驶它的责任。
此人必不应退却,必不应畏缩,只有鼓起勇气,坚忍前进。
虽然此时使人有长夜漫漫之感,但吾们相信,不久就要天明风定,到那时我们把这条船好好开回清华园,到那时他才能向清华的同仁校友敢说一句‘幸告无罪’。
”梅贻琦以他的智慧、务实精神和果断的态度,在那非常的岁月,保存了清华的元气,实现了他的理想。
⑾梅贻琦曾亲自为清华校刊题写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⑿他以毕生的实践,躬行了清华的校训,弘扬了清华精神。
(张昌华《曾经风雅》,有删节)
1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梅贻琦自比为京剧中的“王帽”,作为清华大学校长,乐于当师生的配角,既反映了他民主治校的作风,也表现了他为人谦逊的品格。
B.梅贻琦极力推行通才教育,认为大学重心“应在通而不在专”,说明清华大学毕业的学生都长于基本技能,而缺少尖端专门的技术。
C.1948年,南京国民政府拟聘梅贻琦出任教育部长,梅贻琦坚辞不就,表现了梅贻琦对清华大学的挚爱和一个知识分子的民族气节。
D.梅贻琦亲拟的清华大学校训反映了他注重德行的人才观,本文标题则突出了梅贻琦作为校长对清华大学的伟大贡献和巨大影响。
E.本文以“生斯长斯,吾爱吾庐”为纲,记叙了时势危难之际,梅贻琦出任清华大学校长的言行与功绩,表达了作者坚梅贻琦的崇敬之情。
15、文章第九段记录学生模仿梅贻琦口吻编的一首顺口溜有什么作用?(4分)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