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海洋观测网规划

合集下载

国外海洋观测系统建设及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海洋观测系统建设及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海洋观测系统建设及对我国的启示翟璐;倪国江【摘要】在我国"海洋强国"战略实施的背景下,海洋观测系统建设成为感知海洋的基础性重点建设工程,对于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海洋灾害防治和海洋权益维护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论文基于国外先进海洋观测系统建设的现状,从管理体制、观测技术、资料管理及共享机制和预报服务四方面总结其建设的特点,结合我国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了政策建议.论文认为我国海洋观测系统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与国外沿海发达国家相比具有较大差距,应该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技术装备、人才队伍、资料共享和海洋预报方面的制度体系和管理机制.【期刊名称】《中国渔业经济》【年(卷),期】2018(036)001【总页数】7页(P33-39)【关键词】海洋观测系统;管理体制;观测技术;资料管理和共享机制;海洋预报服务【作者】翟璐;倪国江【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山东青岛 266100;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山东青岛 266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26.417海洋观测是关注海洋、认识海洋和经略海洋的基本途径。

在政府和科研机构共同努力下,我国海洋观测能力得到较大提升,具备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但与国外相比,我国海洋观测系统建设起步晚,观测能力仍显薄弱,无法满足“海洋强国”建设的需求。

为加快提升海洋观测与预报能力,认真总结其管理体制、观测技术、资料管理及共享机制和预报服务等方面的建设特点,借鉴国外先进海洋观测系统建设经验,对于推进“透明海洋”工程海洋观测系统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外海洋观测系统建设概况近几十年,全球海洋观测已从不连续的船基或岸基考察转变成连续原位实时观测。

沿海发达国家或地区开发先进技术和装备进行海洋观测,综合运用卫星、飞机、船舶、水下滑翔器、浮(潜)标等先进技术手段,对海洋动力环境、海洋生态、海洋地质、海洋生物资源等进行跨地区、跨部门、长期、连续地观测[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部令第73号——海洋观测站点管理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部令第73号——海洋观测站点管理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部令第73号——海洋观测站点管理办法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土资源部(已撤销)•【公布日期】2017.06.07•【文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部令第73号•【施行日期】2017.06.07•【效力等级】部门规章•【时效性】已被修改•【主题分类】海洋资源正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部令第73号《海洋观测站点管理办法》已经2017年6月5日国土资源部第2次部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部长姜大明2017年6月7日海洋观测站点管理办法(2017年6月5日国土资源部第2次部务会议通过)第一条为了加强海洋观测站点管理,保护海洋观测设施和观测环境,服务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社会发展,根据《海洋观测预报管理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设立、调整和保护海洋观测站点,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海洋观测站点,包括海洋观测站、测点、浮标、潜标、雷达站、海上观测平台、海底观测站点等。

第三条海洋观测站点分为基本海洋观测站点和其他单位或者个人海洋观测站点。

基本海洋观测站点,是指国务院海洋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海洋主管部门根据海洋观测网规划统一设立的海洋观测站点,包括国家基本海洋观测站点和地方基本海洋观测站点。

第四条国务院海洋主管部门负责全国海洋观测站点的管理。

国务院海洋主管部门的海区派出机构(以下简称海区派出机构),按照国务院海洋主管部门规定的权限,负责所管辖海域内海洋观测站点的管理。

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海洋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近岸海域内地方基本海洋观测站点以及其他单位或者个人海洋观测站点的管理。

第五条海洋观测站点的设立和调整应当符合海洋观测网规划,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技术要求。

海洋观测站点的调整,包括海洋观测站点的迁移、撤销以及观测要素和规模的变更。

第六条设立国家基本海洋观测站点,由海区派出机构按照全国海洋观测网规划,组织专家根据国家有关标准进行论证,报经国务院海洋主管部门同意后,按照国家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建设程序设立。

海底观测网络系统技术方案报告

海底观测网络系统技术方案报告

海底观测网络系统技术方案报告目录1 概述 (3)2 需求描述及分析 (3)2.1需求描述 (3)2.2需求分析 (4)3总体设计 (4)3.1整体方案 (4)3.2系统架构 (5)3.2.1水下部分 (6)3.2.2岸基部分 (6)3.3海底观测网特点 (7)3.3.1“网格化”布设海底观测网 (7)3.3.2海底观测网预留标准接口 (7)3.3.3结合国情建设海底观测网络 (7)4关键技术 (8)4.1海底接驳盒技术 (8)4.2电能供给技术(高压直流输电) (8)4.3海底工程布设技术 (8)5技术指标 (9)5.1节点技术指标 (9)5.2接口技术指标 (10)1 概述海洋覆盖了70.8%的地球表面,平均深度约达3800m,对全球环境和气候变化影响巨大。

开展海洋研究,离不开海洋观测。

国际上主要通过三种平台对海洋进行观测,一是通过科学考察船,二是采用卫星遥感技术,三是建立海底网络,对海洋进行实时原位的观测,随时接收海底的信息。

传统海洋学研究方式主要是乘船从海面和用卫星从空中观测海洋,只能获取零星数据或只能观测表层水体,无法长期观测深海。

随着科技发展,载人深潜器和各种水下机器人被用于深海探测,获得了海底热液发现等重大科学成果,但仍无法长期蹲守深海。

浮标和潜标在长期海洋观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受能量或通信带宽的限制。

海洋科学迫切需要通过长期、实时和高分辨率的原位过程观测来揭示深海大洋的运行机理。

海底观测网是一个大范围海底覆盖的基础,有了观测网,观测设备或者观测点将不在是一个孤立的点,不同位置的同一研究内容可以容易的得到比较和分析,新的观测点将容易的加入进观测网,真正的具备如同岸基一样网的概念。

海底观测网实现了能源供应和信息传送的网络化,使得观测网可以长期的,持续的工作。

电能将不再受自带电源能量的限制,信息将更方便的发送至岸基,可以方便的观测实时的信息,及时得到第一手资料,特别是对于原位观测系统有特别的价值和意义。

全国海洋观测网规划-整编(2014-2020年度)

全国海洋观测网规划-整编(2014-2020年度)

全国海洋观测网规划(2014-2020年)建设全国海洋观测网是提高我国海洋综合实力的基础性工作。

为进一步规范海洋观测网的建设和管理,更好地服务于海洋防灾减灾、海洋经济发展、海洋科技创新、海洋权益维护和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依据《海洋观测预报管理条例》相关规定,制定《全国海洋观测网规划(2014-2020年)》。

一、形势与现状(一)面临的形势。

保障和促进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高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度,需要加强海洋观测网建设。

海洋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国务院先后批复设立了舟山海洋经济区、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青岛西海岸新区等沿海经济开发区域,这是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举措。

面对海洋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海洋观测网发展现状已不适应沿海地区海洋资源开发、海上交通运输、海洋渔业、海洋海岛旅游、海洋工程建设的需求,急需进一步加强基础海洋环境要素观测和产品服务能力的建设。

维护海洋权益,需要加强海洋观测网建设。

为海洋权益维护活动、运输通道安全及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提供环境保障,已成为海洋观测网建设的新任务。

我国部分管辖海域和大洋重点关注区域的海洋观测工作远不能满足海上维权的需求,需要及时、准确地获取和利用海洋观测信息,提升海洋环境保障能力。

减轻海洋灾害的影响,提高海上突发事件应急响应能力,需要加强海洋观测网建设。

我国是世界上海洋灾害频度和危害程度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影响范围广。

随着海洋运输、资源开发、海洋渔业和沿海城市的快速发展,各种海上突发事件也日益增加。

海洋防灾减灾和应对突发事件,都需要加强海洋观测,及时、有效提供海洋观测数据和产品服务。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促进海洋科学研究,需要加强海洋观测网建设。

海洋是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因素,气候变化加剧了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等灾害,需要加强气候变化敏感区的海洋观测,深化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认识,提高海洋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全球有缆海底观测网介绍

全球有缆海底观测网介绍

全球有缆海底观测网介绍全球海底观测网(Global Ocean Observing System,GOOS)是一个由各个国家合作组成的全球性项目,旨在收集和分析海洋数据,以改善对海洋环境和气候变化的理解。

GOOS的目标是为全球决策制定者、科学家和公众提供准确和时效的海洋数据,以支持可持续海洋管理和保护。

海底观测网是GOOS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通过在全球范围内布设多种类型的仪器和传感器,收集有关海洋物理、化学、生物和地球系统的数据。

这些数据通过卫星、海底电缆和其他电信设施传输到数据中心,供科学家和决策制定者使用。

海底观测网通常由多个浮标、探测器和传感器组成,用于测量各种海洋参数,如水温、盐度、水流速度、溶解氧浓度、海洋酸化水平和沉降物等。

这些观测设备可以定期或连续测量,并将数据传输到陆地上的数据中心。

海底观测网的主要目标之一是监测海洋环境的变化,以检测海洋酸化、海平面上升、海洋生物多样性损失和其他环境问题。

这些数据对于了解气候变化的影响、预测海啸和海洋风暴以及管理渔业资源等方面至关重要。

目前,全球海底观测网的布设主要依赖于两种技术:卫星通信和海底电缆。

卫星通信可以通过卫星传输数据到地面站点,但存在数据传输速度慢、数据延迟和覆盖范围有限等问题。

海底电缆作为海洋数据传输的另一种技术,能够提供更高速的数据传输,但需要在海底布设大量的电缆。

这些电缆通常由光纤传输数据,能够提供高质量和高速度的数据传输。

海底电缆还可用于传输电力和通信信号,具有多种功能。

全球海底观测网的建设和运营需要各国政府、科研机构、大学和企业等多方合作。

各国可以共享装备、技术和数据资源,共同推进全球海洋观测研究。

此外,国际合作也能提高海底观测网的覆盖范围和数据质量,实现全球范围内的数据互通和标准化。

尽管全球海底观测网在海洋科学和气候研究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海底观测设备的布设和维护成本较高,需要足够的经费和技术支持。

生态环境部关于海底科学观测网—南海海底观测子网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批复

生态环境部关于海底科学观测网—南海海底观测子网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批复

生态环境部关于海底科学观测网—南海海底观测子网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批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生态环境部•【公布日期】2024.03.22•【文号】环审〔2024〕35号•【施行日期】2024.03.22•【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环境影响评价正文关于海底科学观测网—南海海底观测子网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批复环审〔2024〕35号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你所《关于报送〈海底科学观测网—南海海底观测子网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函》收悉。

经研究,批复如下。

一、该项目位于南海北部海域,主要对所在海域的物理海洋、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地球物理、海洋声学及光学等参数进行大范围、立体化、长期实时科学化观测。

建设内容主要为海底观测站,配套建设观测设备和光电复合缆线等,同时对依托的陵水基站和番禺34-1海上石油平台进行适应性改造。

海底观测站分别为S1、S2、S3、S4、S5、S6,均配备主基站、接驳盒和各类观测设备,另设置1个锚系浮标主基站,并配备观测系统。

海底缆线总长约1725.35公里(包括主干线1663公里,支线62.35公里),其中,干线以番禺34-1海上石油平台为界分为东、西两段(东段长约1039.58公里于广东汕头登陆,西段长约623.42公里于海南陵水登陆);支线分别自S1、S2、S3、S4、S5、S6观测站的主基站伸出,用于连接各类观测设备。

陵水基站依托现有中科院南海海洋技术与系统实验基地,新增配套供电、传输、存储、运维等设施;在番禺34-1海上石油平台上新增光电传输设备。

在全面落实报告书提出的各项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后,该项目可以满足国家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要求。

我部同意批准该环境影响报告书。

二、项目建设和运营期间,应严格落实报告书中的污染防治、生态环境保护和环境风险防范措施,并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污染物的处理和排放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标准。

定向钻施工产生的泥浆、钻屑应处理后综合利用,生活垃圾委托当地环卫部门处理,生活污水收集后送污水处理厂处理。

海洋气象观测站点的规划与选址原则

海洋气象观测站点的规划与选址原则

海洋气象观测站点的规划与选址原则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的日益严重和人类对海洋资源的不断探索,海洋气象观测站的建设变得越来越重要。

海洋气象观测站是进行海洋气象观测、监测和预测的重要设施,对于掌握海洋气象变化趋势、保障海上航行安全以及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在规划和选址海洋气象观测站点时,需要根据一定的原则和要求来进行。

首先,选址原则需要考虑气象观测站的覆盖范围。

海洋气象观测站通常需要覆盖广阔的海域,因此在选址时应尽量选择广阔的海域,以能够更全面地观测海洋气象现象。

此外,海洋气象观测站的选址应该考虑到流场、温度场和海洋生物等要素的分布情况,以确保观测数据的代表性和准确性。

其次,选址原则还需要考虑海洋气象观测站的可达性和安全性。

海洋气象观测站通常位于远离陆地的海域,因此选址时应考虑到交通条件和海况,以确保设备和人员的安全抵达。

此外,观测站的选址还需要考虑到天气和水下地质条件,以防止设备损坏或无法正常运行。

另外,选址原则需要考虑到海洋气象观测站的资源可利用性。

海洋气象观测站通常需要依靠外部能源供应,例如电力和通信网络。

因此,在选址时应考虑到附近是否有现有的电力和通信基础设施,以降低建设和运营成本。

此外,选址原则还需要考虑到观测设备的安装和维护条件。

海洋气象观测站通常需要配备各种各样的观测设备,包括浮标、航标、气象雷达等。

因此,在选址时需要考虑到设备的安装和维护条件,例如水深、浪高、浮标安放条件等,以确保观测设备的稳定和可靠的运行。

总的来说,海洋气象观测站点的规划与选址需要综合考虑气象观测的覆盖范围、可达性、安全性和资源可利用性等因素。

只有在满足这些原则和要求的基础上,海洋气象观测站才能够开展有效的气象观测工作,为海上航行安全、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以及气象预测和研究提供可靠的支持。

海洋气象观测站的规划与选址是一个复杂而严谨的过程,需要科学的方法和准确的数据支持。

通过制定合理的选址原则,能够确保观测站在合适的位置上进行观测工作,有效地提供气象预测和研究数据,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海洋资源的合理利用做出贡献。

2020年度《中国海洋灾害公报》

2020年度《中国海洋灾害公报》

重点推介(H:EAN WORLD为使各级政府和社会公众全面了解我国海洋灾 害及海平面变化的影响情况,积极采取有效措施, 保障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自然资源部海 洋预警监测司组织编制了2020年《中国海洋灾害公 报》和《中国海平面公报》,并于近日发布。

《中国海洋灾害公报》显示:2020年,我国 海洋灾害以风暴潮和海浪灾害为主,海冰、赤潮、 绿潮等灾害也有不同程度发生。

各类海洋灾害共造 成直接经济损失8.32亿元,死亡(含失踪)6人。

与 近十年(2011-2020年)相比,2020年海洋灾害直 接经济损失和死亡(含失踪)人数均为最低值,分 别为平均值的9 %和12%。

2020年,我国沿海共发生风暴潮过程14次 (统计范围为达到蓝色及以上预轚级别的风暴潮 过程),7次造成灾害,直接经济损失8.10亿元。

我国近海共发生有效波高4.0米(含)以上的灾害性海浪过程36次,其中台风浪18次,冷空气浪和气旋浪18次。

2019/2020年冬季,我国渤海和黄海北部海域受海冰影响较常年 偏轻,未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共发现赤潮31次,累计面积1748 平方千米。

其中,有毒赤潮2次,累计面积81平方千米。

2020 年4-7月,绿潮灾害继续影响我国黄海海域,但与近十年相比, 2020年浒苔绿潮具有消亡时间早,分布面积和覆盖面积小等特 点。

浒苔绿潮消亡时间提前至7月下旬;最大分布面积和最大覆盖 面积均为最低值。

全年我国未发生海啸灾害。

《中国海平面公报》显示:中国沿海海平面变化总体呈波动 上升趋势。

1980-2020年,中国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为3.4毫米/ 年,高于同时段全球平均水平。

2020年,中国沿海海平面较常年 高73毫米,为1980年以来第三高。

过去+年(2011-2020年)中 国沿海海平面均处于近四+年来高位。

2020年,中国沿海海平面变化区域特征明显,与常年相 比,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沿海海平面分别高86毫米、60毫 米、79毫米和68毫米。

海洋气象观测网的建设与运行管理

海洋气象观测网的建设与运行管理

海洋气象观测网的建设与运行管理近年来,随着海洋气候变化对全球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海洋气象观测网的建设与运行管理变得尤为重要。

海洋气象观测网是指用于采集和收集海洋气象数据的设备和网络系统,它是海洋气象预报与研究的重要基础。

本文将就海洋气象观测网的建设和运行管理进行探讨,以期提出一些建议和对策。

一、海洋气象观测网的建设1.设备建设海洋气象观测网的建设离不开合适的观测设备。

观测设备的选择应根据气象观测需求和实际情况进行,包括气象站、浮标、船只、卫星等。

这些设备应具备高精度、高可靠性和长期工作的能力,以确保采集到准确的海洋气象数据。

2.网络通信建设海洋气象观测网需要建设相应的通信网络,以实现数据的传输和共享。

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利用卫星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可以实现数据的实时采集和传输。

建设高速、稳定的通信网络是保证数据质量和实时性的关键。

3.数据管理系统建设对于大量的海洋气象数据,建设一个高效的数据管理系统至关重要。

数据管理系统要具备数据存储、处理、分析和共享的功能,提供便捷的查询和检索,以及数据的安全保密能力。

此外,还应建立健全的数据质量控制机制,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海洋气象观测网的运行管理1.人员培训和技术支持建设海洋气象观测网需要有一支专业的团队进行运维和管理。

这些人员需要具备丰富的海洋气象知识和技能,能够熟练操作观测设备和数据管理系统,并及时处理数据异常和故障。

同时,还应提供定期的技术培训和更新,以保证整个观测网的正常运行和维护。

2.数据质量控制数据质量是海洋气象观测网运行管理的核心问题。

必须建立完善的数据质量控制机制,对数据进行实时监测和校准,及时发现和修正数据异常。

此外,还需建立数据共享和交换机制,与其他相关机构和国际组织进行数据交流,提高气象预报和研究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3.设备维护和更新海洋气象观测设备的维护和更新是保证观测网正常运行的关键。

定期的设备维护和故障处理是重要的操作环节,能够及时发现并修复设备故障,保障数据的连续性和可靠性。

自然资源的调查与监测

自然资源的调查与监测

自然资源调查与监测在自然资源领域,“调查与监测”所包含的内容与实际工作密不可分。

当前,土地、森林、草原、湿地、水、海洋、矿产等不同类型的自然资源领域,“调查”与“监测”两个术语通常并存并用,但辨析两者的区别与联系并加以应用,有助于支撑与服务自然资源全流程动态管理。

一、“调查”与“监测”的区别与联系根据《辞海》的解释,“调查”是为了了解一定对象的客观实际情况,采用一定的工具如访问、问卷等,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接触,对其进行实际考察、询问,获得相关信息;而“监测”的解释为“监视测量”。

从概念来看,“调查”强调通过踏勘、访问、问卷、数据、文献等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多种手段,直接与间接接触相结合的方式,获得调查对象当下的客观实际现状,及其相关情况。

“监测”则强调通过一定仪器设备的测量,定量获取监测对象的某些特征参数数值,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来监视该监测对象的动向和态势。

从目的来区分,调查偏重于了解现状,监测侧重于掌握动向。

调查是为了理清现状全貌,监测是为了监视动向态势。

从技术来讲,调查比监测产生的时间更早,技术手段更为传统,如今也在吸收最新的高技术;监测则是工业时代伴随仪器装备发展而来,是新技术新发明的产物,本身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

两者有交叉,高频次的调查实际相当于监测,纳入权属等管理属性的监测实际相当于调查。

由于调查和监测的对象、尺度等差异巨大,两者的界限不能一概而论,而需要结合具体的应用领域开展探讨。

二、不同类型自然资源的“调查”和“监测”目前我国已经开展的土地调查包括全国国土调查、土地调查、土地变更调查和土地专项调查,主要是对土地的地类、位置、面积、分布等自然属性和土地权属等社会属性及其变化情况,以及基本农田状况进行调查、监测、统计、分析。

其中,土地专项调查是在特定范围、特定时间内对特定对象进行专门调查,包括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和勘测定界等,而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主要是查清耕地后备资源的数量、类型、分布等情况,对其作出科学的评价,分析开发利用潜力。

全球海洋观测计划

全球海洋观测计划

全球海洋观‎测计划(Argo)进入全面实‎施阶段1许建平1、2)朱伯康1)编译(1、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杭州31001‎2)(2、国家海洋局‎海洋动力过‎程与卫星海‎洋学重点实‎验室,杭州31001‎2)在2001‎年3月20‎-22日召开‎的第三次国‎际A rgo‎科学组会议‎上,澳大利亚和‎美国宣称已‎率先在东印‎度洋和东太‎平洋施放了‎21个Ar‎g o浮标,从而正式拉‎开了Arg‎o全球海洋‎观测网建设‎的序幕。

在本次会议‎上,有14个国‎家和团体表‎示愿意提供‎浮标,并参与Ar‎g o计划。

到2001‎年未,全球即将布‎放或已经布‎放的Arg‎o 浮标有8‎71个。

未来三年内‎有计划布放‎的A rgo‎浮标为20‎09个,累计浮标总‎数已达28‎80个(表1),与Argo‎计划当时设‎想的在全球‎大洋中布放‎3000个‎浮标的目标‎已相距不远‎。

此外,丹麦、挪威等国也‎表示将提供‎浮标参与A‎r go计划‎;而日本、韩国等国表‎示若能继续‎争取到资金‎支持,其提供的浮‎标数量还会‎有所增加。

由些可见,Argo计‎划已经愈来‎愈受到沿海‎各国政府和‎团体的重视‎。

表1各国Arg‎o浮标统计‎单位:个1本工作得到‎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G‎19980‎40900‎第一部分和‎G1999‎04380‎5以及国家‎海洋局的共‎同资助。

现将各国或‎团体在本次‎会议上提交‎的参与国际‎A r go计‎划的具体方‎案和设想介‎绍如下,以便对国际‎A r go计‎划的实施和‎进展情况有‎一全面了解‎。

1.美国美国的Ar‎go计划是‎由美国联邦‎机构间的国‎家海洋合作‎计划(NOPP)资助的。

该计划目前‎是由美国的‎浮标联合协‎会组织实施‎,该协会由5‎个研究机构‎,即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SIO)、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WHOI)、华盛顿大学‎(U W)、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局‎大西洋海洋‎学与气象学‎实验室(NOAA/AOML)和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局‎太平洋气象‎学环境实验‎室(NOAA/PMEL)等组成。

“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规划

“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规划

“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规划
“十四五”的生态环境监测规划,将全面实施空气质量、水质情况、
陆地生态、海洋生态等全面监测和排放污染源排放量监测,通过实施省级
监测网、海洋航行观测网等监测网络,实现对全国生态环境的全方位、实时、定量、定类的监测。

在生态环境信息的获取方面,要提高环境监测系统的灵敏度和可靠性,实现连续和实时的环境参数监测,加强生态环境数据的采集和管理工作,
充分发挥卫星遥感的观测能力,实现对大气、水、陆地和海洋环境的全覆
盖监测,及时发现和识别生态环境变化传感点、分布及变化趋势,完善生
态环境模型,改善环境评价和预测能力。

“十四五”期间,要积极提升生态环境信息透明度,加强与公众及社
会组织的双向沟通,推进生态环境信息资源的共享与整合,构建国家生态
环境共享体系,便利科学研究、预警预报和决策支持,深化生态环境保护
创新研究,实现生态环境治理的全要素参与,建立社会共治机制,健全生
态环境责任体系,推动环境治理的层层责任和落实,推动生态环境融入可
持续发展战略,形成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格局。

国家海洋局关于印发《海洋观测预报和防灾减灾“十三五”规划》的通知

国家海洋局关于印发《海洋观测预报和防灾减灾“十三五”规划》的通知

国家海洋局关于印发《海洋观测预报和防灾减灾“十三五”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海洋局•【公布日期】2016.12.09•【文号】国海预字〔2016〕632号•【施行日期】2016.12.09•【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海洋资源正文国家海洋局关于印发《海洋观测预报和防灾减灾“十三五”规划》的通知国海预字〔2016〕632号沿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海洋厅(局),国家海洋局属各单位、机关各部门:现将《海洋观测预报和防灾减灾“十三五”规划》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家海洋局2016年12月9日海洋观测预报和防灾减灾“十三五”规划我国海域面积辽阔、岸线漫长、岛屿众多,海洋灾害多样、频发且损失巨大。

为进一步提升海洋观测预报和防灾减灾能力,最大限度减轻海洋灾害损失,更好地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服务,根据《海洋观测预报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家海洋局“十三五”发展与改革规划》等,制定本规划。

规划期限为2016-2020年。

一、发展现状和面临形势(一)发展现状“十二五”时期,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的海洋观测预报和防灾减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1.海洋观测预报和防灾减灾工作基础更为扎实国务院先后批准颁布实施了《海洋观测预报管理条例》和《全国海洋观测网规划(2014-2020年)》,国家海洋局制定出台了海洋观测、预警报、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灾情调查、应急管理等方面的配套制度、标准规范和指导意见,把海洋观测预报和防灾减灾工作纳入了法制化、标准化和规范化的轨道。

国家海洋局先后成立了国家海洋局海洋减灾中心和海啸预警中心,并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等国际组织授权开展了南中国海区域海啸预警中心及全球海洋和海洋气候资料中心中国中心的建设工作。

沿海各级地方海洋部门也相继成立了一批专门的海洋预报减灾管理机构和业务机构,人员队伍规模不断增加,人才结构得到不断优化,为我国的海洋观测预报和防灾减灾工作持续健康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浅析《海洋观测预报管理条例》

浅析《海洋观测预报管理条例》
Q 】
Q: 】
8Cl ENOE & TE CHNOLOGY NFORMATI f ON
浅 析 海 洋 观 测 预 报 管 理 条 例 ①

” 地 n 9 8 7 6 5 4 3 2 l 0
学术论坛


9 8 7 6 5
杨耀 中 ’ 王军 应翰 海 (. 1 国家 海洋局 ( 江苏 省 ) 海涂研 究 中心 南京 2 0 6 2 江苏 省交通 规划设计 院股 份有 限公 司 1 3 ; . 0 南京 2 0 5 1 0) 0
活 动 。 定 任 何 单位 和个 人不 得 侵 占 、 损 规 毁
或 者 擅 自移 动 海 洋 观 测站 及 其 设 施 。 时 同
制 订 了 对海 洋 观 测 站 观 测 环 境 造 成 危 害 的 处理措施 。 ( ) 了 整 合 已有 观 测 资源 、 高 资 料 3为 提 利 用 效率 , 条例 重 点 确 立 了 以 下 三项 制 度 。
关 键 词 : 洋观 测 预报 管 理 条 例 江 苏省 观 测 体 系 海 中图分 类 号 : 9 . D1 2 2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 6 2 7 12 1 ) 6b-0 2 -0 1 7 -3 9 ( 0 0 () 2 2 2 2
《 洋观 测预 报管 理 条 例 》 于 2 l 年 4 条 , 0 2 6 1 l 施 行 。 部 条例 的 海 已 02 0 自2 1 年 月 起 E 这 2 1 月 国务院 第 1 2 常务 会 议通过 , 5日 次 9 测 网 规 划 与设 施 建 设 、 洋 观 测 与 资 料 的 海 颁 布 对 于 海 洋 部 门 加 强 海 洋 观 测 预 报 管
l 2 1 4 1 6 l 8 1 i1 0 11 2 11 4 11 6

广东:计划五年建成海洋观测体系

广东:计划五年建成海洋观测体系

信息发布平台 、应急管理辅助决策支
撑 平 台 、基 础 地 理 信 息 平 台 等 业 务化 支柱 ,建 立更 加 完 善 的海 洋 预报 减 灾
工作运行机 制 ,提高海洋防灾减灾 工
作 效益 。
设力度 ,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整体布局。 在这种情况下 ,广东省将积极参
与 国家海 洋观 测 工作 “ 管理 年 ”活 动 , 努 力推 进 本 省 自主 岸 基 海 洋 观 测 站 网
岸基 海洋观 测 站 网的布 局和 建设 工 作 , 推动 广 东 的 海洋 观 测 站 建 设 实现 零 的 突破 。 ”陈镜亮 介 绍 。 据 悉 ,目前 ,国 家海 洋局 南 海分 局 已经 在广 东 省沿 海建 设 了 1 个 海洋 6 观 测站 ( ,但 对 照 国家 海 洋局 每 点)

广 东 省 岸 基 海 洋 观 测 站 规 划 示 意 图
测体系
{ j自 ”一 } I£ } ‘ ,K 0 £l
口文 / 《 洋与 渔业 》 图 海 记者 吕华 当
“ 洋 灾 害 是 影 响 广东 最 主要 的 海
灾害的预报 ,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根据规划 ,广东省将在沿海重要 经济带 、自然保护区 、灾害脆 弱区建
中遥 感 、岸 基 观 测 、浅海 深 海 观 测 于

海洋灾害应急辅助决策支撑平 台 ,海 洋防灾减灾和风险管理能力有待进一
步 提 高 ,迫 切 需 要建 立 自主 创 新 的 海
体 的立体化 观 测体 系 。
为 防 灾 减 灾 提 供 技 术 支 撑
海 洋 岸 基 观 测 站 点建 设 是 海 洋 防 灾 减 灾预 报 的最 基 础 工 作 ,只 有 做 好 这 个 基础 工作 ,为海 洋 防 灾 减 灾 的工 作 提供 依 据 ,才 能 为后 面 要 建 设 的 海 洋 风 险评 估 、海 洋 渔业 安 全 生 产 、海

海洋观测预报管理条例(2023年修订)

海洋观测预报管理条例(2023年修订)

海洋观测预报管理条例(2023年修订)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公布日期】2023.07.20•【文号】•【施行日期】2023.07.20•【效力等级】行政法规•【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海洋资源正文海洋观测预报管理条例(2012年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615号公布根据2023年7月20日《国务院关于修改和废止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修订)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海洋观测网的规划、建设与保护第三章海洋观测与资料的汇交使用第四章海洋预报第五章法律责任第六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海洋观测预报管理,规范海洋观测预报活动,防御和减轻海洋灾害,为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从事海洋观测预报活动,应当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海洋观测预报事业是基础性公益事业。

国务院和沿海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海洋观测预报事业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四条国务院海洋主管部门主管全国海洋观测预报工作。

国务院海洋主管部门的海区派出机构依照本条例和国务院海洋主管部门规定的权限,负责所管辖海域的海洋观测预报监督管理。

沿海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海洋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毗邻海域的海洋观测预报工作。

第五条国家鼓励、支持海洋观测预报科学技术的研究,推广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培养海洋观测预报人才,促进海洋观测预报业务水平的提高。

对在海洋观测预报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海洋观测网的规划、建设与保护第六条国务院海洋主管部门负责编制全国海洋观测网规划。

编制全国海洋观测网规划应当征求国务院有关部门和有关军事机关的意见,报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授权的部门批准后实施。

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海洋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全国海洋观测网规划和本行政区毗邻海域的实际情况,编制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海洋观测网规划,在征求本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的意见后,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实施,并报国务院海洋主管部门备案。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海洋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2013)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海洋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2013)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海洋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2013)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办公厅•【公布日期】2013.06.09•【文号】国办发[2013]52号•【施行日期】2013.06.09•【效力等级】国务院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行政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正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海洋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国办发〔2013〕5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国家海洋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已经国务院批准,现予印发。

国务院办公厅2013年6月9日国家海洋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根据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批准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和《国务院关于部委管理的国家局设置的通知》(国发〔2013〕15号),设立国家海洋局(副部级),为国土资源部管理的国家局。

一、职能转变(一)取消的职责。

1.取消专项海洋环境预报服务资格认定。

2.取消海洋倾倒废弃物检验单位资质认定。

3.取消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溢油应急计划审批。

4.取消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实验区内开展参观、旅游活动审批。

5.取消海岸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核。

6.根据《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需要取消的其他职责。

(二)下放的职责。

1.将省内县际海域界线勘定职责下放省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

2.根据《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需要下放的其他职责。

(三)加强的职责。

1.加强海洋综合管理、生态环境保护和科技创新制度机制建设,推动完善海洋事务统筹规划和综合协调机制,促进海洋事业发展。

2.加强海上维权执法,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指挥中国海警队伍,规范执法行为,优化执法流程,提高海洋维权执法能力,维护海洋秩序和海洋权益。

二、主要职责(一)负责起草内海、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及其他海域涉及海域使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海洋科学调查、海岛保护等法律法规、规章草案,会同有关部门组织拟订并监督实施海洋发展战略以及海洋事业发展、海洋主体功能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海洋经济发展、海岛保护及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等规划,推动完善海洋事务统筹规划和综合协调机制。

全国海洋观测网规划-整理(2014-2020)

全国海洋观测网规划-整理(2014-2020)

全国海洋观测网规划(2014-2020年)建设全国海洋观测网是提高我国海洋综合实力的基础性工作。

为进一步规范海洋观测网的建设和管理,更好地服务于海洋防灾减灾、海洋经济发展、海洋科技创新、海洋权益维护和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依据《海洋观测预报管理条例》相关规定,制定《全国海洋观测网规划(2014-2020年)》。

一、形势与现状(一)面临的形势。

保障和促进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高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度,需要加强海洋观测网建设。

海洋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国务院先后批复设立了舟山海洋经济区、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青岛西海岸新区等沿海经济开发区域,这是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举措。

面对海洋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海洋观测网发展现状已不适应沿海地区海洋资源开发、海上交通运输、海洋渔业、海洋海岛旅游、海洋工程建设的需求,急需进一步加强基础海洋环境要素观测和产品服务能力的建设。

维护海洋权益,需要加强海洋观测网建设。

为海洋权益维护活动、运输通道安全及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提供环境保障,已成为海洋观测网建设的新任务。

我国部分管辖海域和大洋重点关注区域的海洋观测工作远不能满足海上维权的需求,需要及时、准确地获取和利用海洋观测信息,提升海洋环境保障能力。

减轻海洋灾害的影响,提高海上突发事件应急响应能力,需要加强海洋观测网建设。

我国是世界上海洋灾害频度和危害程度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影响范围广。

随着海洋运输、资源开发、海洋渔业和沿海城市的快速发展,各种海上突发事件也日益增加。

海洋防灾减灾和应对突发事件,都需要加强海洋观测,及时、有效提供海洋观测数据和产品服务。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促进海洋科学研究,需要加强海洋观测网建设。

海洋是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因素,气候变化加剧了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等灾害,需要加强气候变化敏感区的海洋观测,深化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认识,提高海洋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发展 状
2
...........................................
指导思想 本原则 发展目标
4
......................................................................
一 指导思想
4
......................................................................
本原则
4
...........................................................................................................
四 建设综合保障系统
12
五 保障措施.................................................................................13
对全球气候变 ,促 海洋科学研究,需要 强海洋 测网建设 海洋是全球气候变 的关键因素,气候变 剧了海 面 升 极端 气气候 件等灾害,需要 强气候 变 敏感区的海洋 测,深 对全球气候变 的认识,提高 海洋领域 对气候变 的能力 促 海洋科学研究的发 展,需要针对研究热点,优 选择海洋科学的重点 测内容, 提升关键海洋 象和海洋过程的 测能力,保证获取 效的 海洋科学试验 测资料
通 输 海洋渔业 海洋海岛旅游 海洋工程建设的需求,
急需 一步 强 础海洋 境要素 测和产品服 能力的
建设
维 海洋权益,需要 强海洋 测网建设 海洋权益
维 活动 输通道安全及 21 世纪海 绸之路建设
提供 境保障,已 海洋 测网建设的新任
国部分
管辖海域和大洋重点关注区域的海洋 测工作 能满足
海 维权的需求,需要及时 准确地获取和利用海洋 测信
离岸 测 局..............................................................6
大洋和极地 测 局..................................................7
...................................................................................
....................................................................
制 标准
14
....................................................................
四 人才队伍
15
四 要任
7
......................................................
一 强 岸 测能力
7
......................................................
提升离岸 测能力
9
................................................
15
建设全国海洋 测网是提高 国海洋综合实力的 础
性工作
一步规范海洋 测网的建设和管理,更好地服
于海洋防灾减灾 海洋经济发展 海洋科 创新 海洋权
益维 和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依据 海洋 测预 管理条例
相关规定,制定 全国海洋 测网规划 2014-2020
一、形势与现状
一 面临的形势
保障和促 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高海洋经济对国
....................................................................
五 科 支撑
15
....................................................................
六 安全管理
一 组 保障....................................................................13
经费保障....................................................................14
民经济的贡献 ,需要 强海洋 测网建设 海洋经济已
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国 院 后批复设立了舟山海
洋经济区 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 广 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
青岛西海岸新区等沿海经济开发区域, 是发展海洋经济
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举措 面对海洋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海
洋 测网发展 状已 适 沿海地区海洋资源开发 海 交
全国海洋观测网规划 2014-2020 年
国家海洋局 〇一四 十
目录
一 形势 状...............................................................................1
一 面临的形势..................................................................1
息,提升海洋 境保障能力
1
减轻海洋灾害的影响,提高海 突发 件 急响 能 力,需要 强海洋 测网建设 国是世界 海洋灾害频 和 害程 最 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影响范围广 随着海洋 输 资源开发 海洋渔业和沿海城 的快 发展, 各种海 突发 件也日益增 海洋防灾减灾和 对突发 件,都需要 强海洋 测,及时 效提供海洋 测数据和 产品服
发展目标
5
总体 局...................................................................................6
一 岸 测 局..............................................................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