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智贤《儿童心理学》(第5版)课后习题(乳儿期儿童心理的发展)【圣才出品】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章节题库(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圣才出品】
第7章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一、单项选择题1.研究认为()是学习障碍产生的高峰年龄。
A.1~2年级B.2~3年级C.3~4年级D.4~5年级【答案】B【解析】学习障碍是指一个异质群体在听、说、读、写、推理和数学能力的获得和运用上有明显的困难或障碍。
在美国,40%以上的接受特殊教育的学生被认为有学习障碍,约占所有学校儿童总数的4%。
研究者认为小学二至三年级为发病的高峰年龄,一般男多于女。
2.小学阶段的儿童的数字记忆广度()。
A.远低于成人B.远高于成人C.略低于成人水平D.已经与成人水平接近【答案】D【解析】成人的短时记忆容量为7±2个信息单位。
儿童的记忆容量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小学儿童的数字记忆广度已经与成人水平接近。
3.童年期思维的变质表现为从幼儿期的()。
A.形象逻辑思维为主变为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B.感觉运动思维为主变为以具体逻辑思维为主C.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变为以形象逻辑思维为主D.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变为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答案】D【解析】我国心理学家朱智贤指出,小学儿童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
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
4.童年期儿童的元记忆()。
A.发展缓慢,水平有限B.发展较快,但水平有限C.发展缓慢,但水平较高D.发展较快,水平较高【答案】B【解析】元记忆是指人对自己记忆过程的认知和控制。
童年期儿童的元记忆发展较快,但水平有限。
在教育中应该教给他们记忆的知识和操作性技能,并不断地丰富他们的知识和经验。
5.儿童记忆策略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A.复述、组织、归类B.复述、经过诱导使用策略、主动而自觉地采用策略C.没有策略、经过诱导使用策略、主动而自觉地采用策略D.没有策略、组织、主动而自觉地采用策略【答案】C【解析】儿童运用记忆策略经历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
这一过程被分为三个阶段:①没有策略,多为5岁以前的儿童;②过渡阶段,一般为5~7岁儿童,其特点是自己不能主动运用策略,但经过诱导可以运用;③能主动而自觉地采用策略,10岁以后记忆策略稳定发展。
(NEW)朱智贤《儿童心理学》(第5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分为:感觉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 段(7~12岁);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
13.下列研究设计类型中,既能描述因变量的年龄差异,又能描述 年龄变化,还能对年龄、群组、测量时间等效应进行分离的是 ( )。[统考2012年研]
A.横断设计 B.纵向设计 C.聚合交叉设计 D.双生子设计 【答案】C 【解析】纵向设计是指在较长的时间内对同一群被试进行定期的观 察、测量或实验;横向设计是指在同一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组被试进行 观察、测量或实验;聚合交叉设计是将横向研究与纵向研究融合在一 起,克服了纵向设计的缺点,又保留了横向设计的长处,从而更好地研 究心理发展变化的特点与转折点。
A.蒙台梭利 B.霍尔 C.斯宾塞 D.桑代克 【答案】B 【解析】霍尔的复演说认为游戏是远古时代人类祖先的生活特征在 儿童身上的重演,不同年龄的儿童以不同形式重演祖先的本能特征。C 项,席勒一斯宾塞的精力过剩说把游戏看做儿童借以发泄体内过剩精力 的一种方式。
4.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相比,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更强 调( )。[统考2014年研]
6.对同一批被试分别在其55岁,65岁和75岁时测试了他们各方面 的能力,随年龄增长,其中表现出明显下降趋势的是( )。[统考 2014年研]
A.对事实性知识的回忆 B.感觉记忆能力 C.限时条件下的动作反应速度 D.控制了视敏度的个别差异后对线段长度的比较判断 【答案】B 【解析】18~30岁是人的记忆的“黄金时期”,记忆的效率最高。35 岁以后,记忆逐步减退。减退的趋势,假定18~35岁时记忆的平均成绩 为100%(最高),那么35~60岁时记忆的平均成绩则为95%,60~85 岁时为80%~85%。A项和D项,对事实性知识的回忆和对线段长度的 比较属于晶体智力,晶体能力在人的一生都在发展,只是到25岁以后, 发展的速度渐趋平缓。而感觉记忆与动作反应速度相比,感觉记忆的下 降速度更显著。
儿童心理学答案(部分)
儿童心理学答案(部分)第一篇:儿童心理学答案(部分)客观题部分:选择题(每题1分,共15题)1.儿童心理年龄特征之所以是可变的,其主要原因是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发展(A)A.受社会和教育条件所制约B.受遗传素质影响C.受内因所制约D.受智力发展影响2.新生儿是指(B)A.从出生到1个月的儿童B.从出生到3个月的儿童C.从出生到半年的儿童D.从出生到1岁的儿童3.言语在儿童心理发展上的重要作用(D)A.立即实现B.经过很短时间就能实现C.需经过很长时间才能实现D.需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4.儿童行走动作的发展,主要表现在(D)A.掌握了行走技巧B.在平路上行走达到自动化的程度C.会跑、跳D.能越过障碍5.学前儿童思维的主要方式是(B)A.直觉行动思维B.具体形象思维C.抽象逻辑思维D.经验型逻辑思维6.在一定时间内,把注意保持在某一事物或活动上,这是(A)A.注意的集中性B.注意的稳定性C.注意的范围D.注意的分配和转移能力7.小学儿童概念的发展主要表现在(D)方面。
A.深刻性B.丰富性C.系统性D.以上皆是8.道德信念在儿童已有的道德知识的基础上产生,小学阶段在道德信念形成和发展上(B)A.还没有真正形成道德信念B.道德信念还缺乏稳定性C.开始形成比较自觉的、稳定的道德信念D.道德信念发展到相当水平9.促使小学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条件是(C)A.生理的发育B.正确组织起来的学校集体生活C.言语的发展D.学校的学习活动10.少年期学生认识和评价自己的源泉和依据是(A)A.学会认识和评价他人B.教师对他的评价C.同学对他的评价D.对外部行为的评价11.(B)是培养优而正确发音的关键期。
A.2岁B.3岁C.4岁D.5岁12.(A)一般指认知能力,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
A.智力B.智商C.想象D.能力13.儿童言语的形成中,出现单词句阶段的年龄段是(B)。
A.6个月—1岁B.1岁—1.5岁C.1.5岁—2岁D.2岁—3岁14.(A)是维持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
朱智贤《儿童心理学》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8章 学龄初期儿童心理的发展(中)【圣才出品】
5 / 15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12.下列不属于小学儿童的同伴交往的特点是( )。 A.时间更多,交往形式更复杂 B.传递信息技能增强 C.更善于协调与其他儿童的关系 D.还没有形成所谓的“友谊” 【答案】D 【解析】儿童在 9~15 岁时,友谊已经进入亲密的共享阶段,可以做到在心理上互相 信任和支持。
3.童年期儿童的元记忆( )。[2006 年 11 月心理咨询师二级]
1 / 15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A.发展缓慢,水平有限 B.发展较快,但水平有限 C.发展缓慢,但水平较高 D.发展较快,水平较高 【答案】B 【解析】童年期儿童的元记忆发展较快,但水平有限。在教育中应该教给他们记忆的知 识和操作性技能,并应不断地丰富他们的知识和经验。
10.塞尔曼采用( )方法对儿童的观点采择能力进行了研究。
4 / 15
圣才电子书
A.观察法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B.调查法
C.两难故事法
D.对偶故事法
【答案】C
【解析】塞尔曼通过两难故事法测查了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
11.儿童开始意识到他人不同的观点,但不能理解这种差异的原因。此阶段属于( )。 A.自我反省角色采择 B.相互性角色采择 C.社会和习俗系统的角色替换 D.社会信息角色采择 【答案】D 【解析】塞尔曼关于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阶段模式分以下几个阶段:①阶段 0,自 我中心的或无差别的观点(3~6 岁),儿童不能认识到自己的观点与他人的不同,往往根据 自己的经验对问题进行判断;②阶段 1,社会信息角色采择(6~8 岁),儿童开始意识到他 人有不同的观点,但不能理解产生这种不同观点的原因;③阶段 2,自我反省式观点采择(8~ 10 岁),儿童能认识到即使面临同样的信息,自己和他人的观点也可能会有冲突,已能考虑 他人的观点,并据此预期他们的行为反应;④阶段 3,相互性角色采择(10~12 岁),儿童 能同时考虑自己与他人的观点,能以一个客观的旁观者的身份对事件进行解释和反应;⑤阶 段 4,社会和习俗系统的角色替换(12~15 岁)。
朱智贤《儿童心理学》(第5版)课后习题(学前期儿童心理的发展)【圣才出品】
第6章学前期儿童心理的发展一、名词解释1.语音意识答:语音意识是指个体对口语中声音结构的意识及运用,它的发展对随后拼写与阅读学习有重要的预测作用。
我国研究者发现,拼音学习对幼儿汉语和英语语音意识都有促进作用。
2.积极词汇答:积极词汇的掌握有赖于两个条件:第一,对词义有正确的理解;第二,正确使用词。
有许多词,儿童能听懂,但不会使用,或不能正确地使用,这仍是消极的词。
为把消极词汇变为积极词汇,就要创造条件使儿童在各种场合使用词。
学前儿童的积极词汇随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地增长。
3.自传体记忆答:自传体记忆是对于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特殊事件的长期记忆。
研究者为考察4岁儿童的自传式回忆的表述特征,让4岁儿童在实验室面对陌生实验员和另三名儿童讲述自己过生日的经历。
结果表明,儿童在对过去事件作自传式回忆时,在事件回忆的逻辑顺序性方面,能够独立地按照事件发生顺序回忆的儿童占36.8%。
4.心理理论答:心理理论是指幼儿对于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的理解和认知,这种知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心理理论的经典实验范式是考察儿童对他人错误信念的理解。
例如,小明和小红两个孩子看到糖果被藏到一个盒子里面,然后小红离开房间。
小明看到糖果被移到另一个罐子里面。
当小红回到房间之后,小红认为糖果在哪里呢?研究表明,儿童在心理理论任务上的成功从3岁到5岁有一个转折。
二、简答题1.评析游戏本身的性质和它在学前期儿童身心发展上的作用。
答:游戏是学前儿童的主导活动,这和游戏本身的性质和它在学前儿童身心发展上的作用分不开的。
(1)游戏是适合学前儿童特点的一种独特的活动形式①游戏是一种有目的、有系统的社会性的活动。
儿童在游戏中反映周围的现实生活,通过游戏,儿童理解和体验着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游戏的主题和内容都是由社会生活条件决定的,都是跟儿童周围的生活条件密切联系的,都是社会性的活动。
②游戏跟劳动不同,劳动要生产物质财富,而游戏并不生产什么;游戏跟学习不同,学习是一项必须完成的社会义务,而游戏则不是一种强制性的义务。
朱智贤《儿童心理学》(第5版)章节题库(学前期儿童心理的发展)【圣才出品】
第6章学前期儿童心理的发展一、名词解释1.亲社会行为[人民大学2007研]答:亲社会行为是指准备帮助他人或采取有益于他人行动的行为,如助人、合作、分享等。
从很早开始,儿童就表现出多种亲社会行为;当儿童自愿帮助他人而不考虑任何外在奖励或没有个人动机时,则是一种利他主义,这是亲社会行为的一种主要形式;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受多种内外因素的影响,如父母抚养方式、成人的榜样、大众传媒,儿童的移情能力、社会认知能力、道德判断水平等因素。
2.性别认同[南开大学2006研,中科院2005研]答:性别认同是指对一个人在基本生物学特性上属于男或女的认知和接受,即理解性别。
完整的性别概念包括两个基本成分,一是性别同一性,二是性别恒常性。
①性别同一性指对自己性别的辨认和理解,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知道自己是男性还是女性,儿童在3岁左右就能达到性别的同一性。
②性别恒常性指对一个人性别不变性的了解和认识,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第一,性别的时间恒常性,也称性别的稳定性,指知道一个人的性别不会随时间或年龄而发生变化;第二,性别的情境恒常性,也称性别的一致性,指知道一个人的性别不会随其服饰、发型及所从事的活动而发生变化;第三,性别的非动机性,指知道一个人的性别不会随其愿望而改变。
研究表明,幼儿达到性别稳定性的平均年龄是4岁左右,达到性别一致性的年龄是5岁左右。
研究还表明,幼儿首先获得的是关于自己的性别恒常性,然后是关于其他同性别儿童的性别恒常性,最后是关于其他异性儿童的性别恒常性。
3.恋母情结[东北师大2005研]答:恋母情结原义指男孩亲母反父的复合情绪,后统指幼儿对异性父母的依恋、亲近,而对同性父母的嫉妒和仇恨等复合情绪,也称为俄狄浦斯情结。
相传古希腊神话,俄狄浦斯王子因应验一个神谕,无意杀死生父,娶母为妻。
弗洛伊德借此论证儿童性心理的特征,认为儿童在性器期(3~5岁)男孩出现恋母妒父的情绪,潜意识中想取代父亲独占母亲的爱,但因父亲比自己更强大有力,故心理上常以父亲自居,极力模仿父亲的行为和态度;到了青春期,这种冲动还会出现,直到有了性爱对象才会获得解决。
朱智贤《儿童心理学》(第5版)课后习题详解(7-11章)【圣才出品】
第7章学龄初期儿童心理的发展(上)一、简答题1.学龄初期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是什么?答:(1)学习活动开始成为儿童的主导活动,儿童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开始形成和分化,学习策略也在逐步形成和丰富。
由于各种因素的作用,有些小学儿童在感知、思维、语言、情绪、社会性等方面表现出学习障碍。
(2)在学习的过程中,小学儿童的各种心理过程的有意性和抽象概括性也随之获得发展。
小学儿童的思维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
小学儿童的概括能力、比较能力、分类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在逐步发展,对概念的掌握逐步丰富、深刻和系统,各种推理能力以及思维的品质都在迅速发展。
(3)在新的社会生活中,小学儿童的个性与社会性也有了新的发展,表现为自我意识更加深刻,逐渐发展内化的行为准则来监督、调节、控制自己的行为,开始从对自己的表面行为的认识、评价转向对自己内部品质的更深入的评价。
与此同时,随着儿童认知中的自我中心成分的逐渐减少,儿童对他人的认识也逐渐趋于客观和深刻,其社会性认知迅速发展。
随着儿童社会性交往的发展和范围的扩大,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不断提高。
(4)在整个小学阶段,儿童的品德发展表现出协调性的特点。
儿童逐步形成系统的道德认识及相应的道德行为习惯,道德言行从比较协调到逐步分化,道德动机、道德观念、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都在迅速发展。
2.简述学龄初期儿童学习的特点及其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答:(1)学龄初期儿童学习的特点从学龄初期开始,在学前儿童发展的基础上,在社会和教育的要求下,儿童逐渐以学习这一比较高级的活动形式作为主导的活动形式。
①狭义的学习和广义的学习儿童在学校里所进行的学习是一种狭义的学习,是和在生活中所进行的广义的学习不完全相同的。
儿童在学校里所进行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教师根据国家规定的内容,根据儿童发展水平和接受能力,考虑科学知识本身的系统性,把人类长期以来积累的知识加以选择、安排,并用合乎儿童认识规律的教学方法,使儿童在一定的时间内学习掌握人类长期以来所积累的有益的知识经验。
朱智贤《儿童心理学》(第5版)章节题库(儿童心理学的对象、任务和方法)【圣才出品】
第1章儿童心理学的对象、任务和方法一、名词解释1.Sequential design[中科院2007研]答:Sequential design中文翻译为“序列研究设计”。
序列研究设计是一种在几个月或几年内对不同年龄群的被试反复进行研究的设计。
它是将纵向研究设计与横向研究设计交叠在一起构成的、研究个体心理发展的方法。
其主要特点在于:①发扬了纵向研究设计系统、详尽的特点,使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及其特点易于掌握,同时发扬了横断研究设计较大面积测定的优势,加强统计处理,克服纵向研究设计样本少、有时间限制等问题。
②将心理发展既作为特殊的运动形式,又看到其共同之处,从而横向延伸到各个年龄段,又通过追踪的纵向研究,以获得心理结构、属性、规律发展的较全面的资料。
③将共时性和历时性统一起来,采用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原则缩短了长期追踪研究的时间。
2.Cohort effect[中科院2007研]答:Cohort effect中文翻译为“同辈效应”。
同辈效应是指同龄人群体因生活在类似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经历类似的历史事件而对群体成员的发展产生的影响,是横断设计应考虑的因素之一。
通常在横断研究中反映出的年龄差异因未能考虑不同同辈之间文化或历史因素的影响,就可能混淆年龄和同辈效应。
不同的同辈间与年龄有关的差异,部分是由他们在成长经历中的文化或历史的差异所导致,而不是由真正的发展变化引起的。
3.纵向研究[南京师大2003研]答:纵向研究是指对同一组学生在不同的时间里的某种心理活动进行评价,比较两次或两次以上的观测结果,以此作为这种心理活动在这些年内发展变化依据的研究方法。
它与“横断法”相对。
纵向追踪的时间可持续几个月、几年乃至几十年。
其优点是符合个体行为发展的本义,由同一对象所得资料,便于解释发展过程中行为改变的因果关系,也能较系统地掌握同一个体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量变、质变规律。
其缺点是费时费力,难以进行大量研究,且不易查明或控制影响被试的各种条件,当被试的生活条件变化时,不易有效地进行前后比较等。
朱智贤《儿童心理学》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4章 乳儿期儿童心理的发展【圣才出品】
第4章乳儿期儿童心理的发展一、名词解释客体永久性[人民大学2006研,东北师大2005研,北师大2004研]答:客体永久性是儿童感知觉发展时期中的重要概念。
儿童对过去曾经接触或采取过行动的某一客体,当它不在面前时,知道该客体依然存在,并未消失。
一般认为,大约在儿童8~12个月时,即将满1岁的时候,由于动作(特别是手的动作和行走的动作)的发展和言语的产生,客体永久性也开始出现。
在儿童条件反射形成以后,不但发展了反映事物个别属性的各种感觉,而且更重要的是发展了反映事物的整体知觉。
儿童知觉或认识物体的经常存在,要有一个发展过程。
一般认为,大约到一岁左右儿童就逐步形成了认识物体的经常性和永久性的能力。
这种知觉能力主要表现在知觉常性和客体永久性。
二、单项选择题1.胎儿在发育过程中,细胞和组织分化非常迅速,并对环境极为敏感的时期是()。
[统考2008研]A.第1~2周B.第2~8周C.第9~15周D.第21~30周【答案】B2.人类卵子的受精过程通常发生在()。
A.子宫B.卵巢C.输卵管D.宫颈【答案】C【解析】人类卵子的受精过程通常发生在输卵管,受精后发育一小阵子然后在子宫内膜着床。
3.一般认为,母亲产生的强烈情感体验会对胎儿产生影响的时间是在母体怀孕()以后。
A.半个月B.1个月C.2个月D.3~4个月【答案】D【解析】一般认为,母亲产生的强烈情感体验会对胎儿产生影响的时间是在母体怀孕3~4个月以后,在此之前,影响只是身体方面的,不会产生更高级的反应。
这是因为,胎儿的大脑形成是在怀孕后期,无大脑的调节,胎儿不可能把这些神经激素进一步转化为情感体验,只是躯体的直接反应罢了。
4.()的出现,是胚胎发展到胎儿的一个重要标志。
A.骨细胞B.合子C.胚芽D.胚胎圆盘【答案】A【解析】骨细胞出现在身体的结构分化基本完成的时候,它们的出现,使得已经出现分化了的结构开始骨化的过程。
骨化意味着胚胎发育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胎儿阶段。
朱智贤《儿童心理学》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11章 青年初期学生心理的发展【圣才出品】
第11章青年初期学生心理的发展一、单项选择题1.青年初期的个体对问题的看法非此即彼,非白即黑,这是()阶段的思维特点。
[2007年5月心理咨询师二级]A.相对性B.二元论C.约定性D.绝对性【答案】B【解析】美国心理学家帕瑞对青年期的思维进行了研究,发现青年期的思维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①二元论阶段。
青年初期的个体对问题的看法非此即彼,要么对,要么就错,没有“灰色区”,易将知识视为固定不变的真理。
②相对性阶段。
处于这一阶段的个体不再毫无区分地把知识当作不变的真理,而是通过比较不同的理论、方法,进而找到有效的理论和方法。
③约定性阶段。
个体在分析问题时已有自己的立场和观点。
2.埃里克森认为,刚毕业的大学生的心理社会性发展的主要矛盾是()。
A.信任对不信任B.勤奋感对自卑感C.亲密感对孤独感D.同一性对角色混乱【答案】C【解析】婴儿期(0~2岁)的主要矛盾是信任对不信任;学龄期(7~12岁)的主要矛盾是勤奋感对自卑感;青年期(12~18岁)的主要矛盾是同一性对角色混乱;成年早期(18~25岁)的主要矛盾是亲密感对孤独感。
3.在帕瑞对青年期思维发展阶段的划分中,约定性阶段表现为()。
A.对问题的看法非此即彼B.不再毫无区分地把知识当做不变的真理C.能结合个人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D.什么事情都无所谓对错【答案】C【解析】处于约定性阶段的个体在分析问题时已有自己的立场和观点。
能结合个人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认识到两个相反的观点都可能是正确的。
4.自然科学和数学领域的创造力达到最高峰是在()。
A.青春期B.青年期C.中年期D.老年期【答案】B【解析】自然科学和数学领域的创造力在青年期达到最高峰,而人文科学领域的创造高峰是在中年期甚至老年期。
5.青年期的朋友关系存在性别差异,主要表现在()。
A.女性的朋友数量要比男性少B.女性朋友之间是相互聊天,男性朋友之间是一起做事C.男性比女性对情感关系更有责任心D.男性朋友之间谈更多的心里话,有更多的情感支持【答案】B【解析】青年期朋友关系的性别差异表现在女性的朋友数量要多于男性,女性朋友之间谈更多的心里话,有更多的情感支持。
朱智贤《儿童心理学》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2章 儿童心理学发展简史【圣才出品】
第2章儿童心理学发展简史一、名词解释1.关键期[中科院2005研]答:关键期指有机体早期生命中某一短暂阶段内,对来自环境的特定刺激特别容易接受或掌握某一种技能的最佳时期。
1937年洛伦兹曾对鸟类自然习性的观察研究发现,刚出生的小鸭子在出生后很短的一段时间内会追逐它首先看见的活动的有机体,这种现象称为“印刻”。
这段时间很短,称为关键期。
儿童在发展过程中也有关键期,如2~3岁为语言发展的关键期。
如果错过关键期,与这个时期相联系的能力就会永远丧失。
2.成熟[中科院2005研]答:成熟是指由个体内部的(如遗传密码)时间表而非经验引起的身体和行为的发展,包括身心两方面的成熟。
生理成熟包括个体神经系统、肌肉组织和各种器官的形态、结构和机能随着年龄增长而发展。
心理成熟指个体智力、语言、情绪及社会能力随着年龄增长而发展。
二者并未同步。
格塞尔的双生子爬梯实验表明,机体在生理上处于准备状态,即成熟时能容易地习得某种行为,在未达到成熟时,学习无效或事倍功半。
二、单项选择题1.最先具有完整的毕生发展观的心理学家是()。
A.荣格B.霍尔C.普莱尔D.埃里克森【答案】A【解析】精神分析学派对个体的生命全程的发展率先进行了研究。
荣格是最早对成年心理开展研究的心理学家,他的发展观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提出前半生和后半生分期的观点;二是重视中年危机;三是论述了老年心理,特别是临终前心理。
2.()是人格中最原始、最难接近的最基本的成分。
A.自我B.超我C.道德伦理D.本我【答案】D【解析】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认为本我是原始的、本能的、且在人格中最难接近的部分;自我是意识结构部分,是本我和外部世界的中介;超我包括良心和自我理想两个部分。
3.1882年发表的()被认为是科学的儿童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A.《青少年心理学》B.《发展心理学》C.《儿童心理之研究》D.《儿童心理》【答案】D【解析】儿童心理学的创始人是普莱尔。
普莱尔于1882年发表了他的《儿童心理》一书。
朱智贤《儿童心理学》(第5版)课后习题详解(1-6章)【圣才出品】
第1章儿童心理学的对象、任务和方法一、名词解释1.个体发展答:心理的个体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直至衰老的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历史。
个体发展的研究内容包括:一个人出生的时候是否具有心理;个体心理是怎样产生的;在人的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心理又是怎样发展变化的;个体心理按照什么规律发展变化;这些发展变化在人的生活和教育上具有怎样的意义。
2.种系发展答:心理的种系发展是指从动物到人类的演化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历史,心理这一反映形式是在动物出现以后才开始产生的,是跟神经系统特别是脑相联系的。
动物心理发展史是人类心理发展的前史,它研究从低级动物到类人猿为止心理是怎样发生的,又是怎样在适应自然的情况下逐步从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发展的。
人类发展史研究人的心理、意识发生发展的历史。
3.聚合交叉研究答:聚合交叉研究是一种在纵向研究中分段研究个体心理发展的研究类型。
聚合交叉研究吸收了纵向研究和横断研究的长处,避免了其缺点,起到了扬长避短的作用。
优点在于:发扬纵向研究系统、详尽的特点,使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及其特点易于掌握;发扬横断研究较大面积测定的优势,加强统计处理,克服纵向研究样本少、有时间限制等问题;将心理发展既作为特殊的运动形式,又看到其共同之处,从而横向延伸到各个年龄段,同时通过追踪的纵向研究,获得心理结构、属性、规律发展的较全面的资料;将共时性和历时性统一起来,采用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原则,缩短了长期追踪的研究时间。
二、简答题1.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答:(1)儿童心理学是心理科学的一个分支。
普通心理学研究人的最一般的心理规律,即人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的一般规律。
儿童心理学以普通心理学为依据对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年龄特征进行专门的研究,同时,儿童心理学的研究也能丰富普通心理学的内容。
(2)儿童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出生到成熟(青年初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即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儿童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的学科。
朱智贤《儿童心理学》(第5版)课后习题(儿童心理学的对象、任务和方法)【圣才出品】
第1章儿童心理学的对象、任务和方法一、名词解释1.个体发展答:心理的个体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直至衰老的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历史。
个体发展的研究内容包括:一个人出生的时候是否具有心理;个体心理是怎样产生的;在人的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心理又是怎样发展变化的;个体心理按照什么规律发展变化;这些发展变化在人的生活和教育上具有怎样的意义。
2.种系发展答:心理的种系发展是指从动物到人类的演化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历史,心理这一反映形式是在动物出现以后才开始产生的,是跟神经系统特别是脑相联系的。
动物心理发展史是人类心理发展的前史,它研究从低级动物到类人猿为止心理是怎样发生的,又是怎样在适应自然的情况下逐步从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发展的。
人类发展史研究人的心理、意识发生发展的历史。
3.聚合交叉研究答:聚合交叉研究是一种在纵向研究中分段研究个体心理发展的研究类型。
聚合交叉研究吸收了纵向研究和横断研究的长处,避免了其缺点,起到了扬长避短的作用。
优点在于:发扬纵向研究系统、详尽的特点,使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及其特点易于掌握;发扬横断研究较大面积测定的优势,加强统计处理,克服纵向研究样本少、有时间限制等问题;将心理发展既作为特殊的运动形式,又看到其共同之处,从而横向延伸到各个年龄段,同时通过追踪的纵向研究,获得心理结构、属性、规律发展的较全面的资料;将共时性和历时性统一起来,采用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原则,缩短了长期追踪的研究时间。
二、简答题1.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答:(1)儿童心理学是心理科学的一个分支。
普通心理学研究人的最一般的心理规律,即人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的一般规律。
儿童心理学以普通心理学为依据对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年龄特征进行专门的研究,同时,儿童心理学的研究也能丰富普通心理学的内容。
(2)儿童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出生到成熟(青年初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即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儿童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的学科。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课后习题详解(幼儿的心理发展)【圣才出品】
6.2 课后习题详解1.为什么说游戏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最好的活动形式?答:朱智贤认为,游戏是适合于幼儿特点的一种独特的活动方法,也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一种最好的活动方式。
具体而言:(1)游戏具有社会性,它是人的社会活动的一种初级模拟形式,反映了儿童周围的社会生活。
儿童渴望参与成人的一些活动,可又受到身心发展水平的限制,游戏解决了这一矛盾。
(2)游戏是想象与现实生活的一种独特结合,它不是社会生活简单的翻版。
(3)游戏是儿童主动参与的、伴有愉悦体验的活动,因而深受儿童喜爱。
2.幼儿言语的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言语发展对于幼儿的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有何重要意义?答:(1)幼儿言语发展的表现幼儿期是儿童言语不断丰富的时期,是熟练掌握口头言语的关键时期,也是从外部言语逐步向内部言语过渡并初步掌握书面言语的时期。
言语能力是儿童智力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
①词汇的发展幼儿词汇的发展主要表现为词汇的数量不断增加,词汇的内容不断丰富,词类的范围不断扩大,积极词汇不断增加。
a.词汇数量的增加幼儿期是一生中词汇数量增加最快的时期。
幼儿的词汇量呈直线上升的趋势,3~4岁幼儿词汇量的年增长率最高。
b.词汇内容的丰富和深化第一,幼儿词汇的内容涉及非常广泛。
第二,幼儿词汇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在增加。
第三,幼儿使用最频繁和掌握最多的词汇是与他们日常生活关系最密切的词汇。
c.词类范围的扩大词汇的发展还表现在词类范围的日益扩大,幼儿先掌握的是实词,其中最先掌握的是名词,其次是动词,最后是形容词;虚词如连词、介词、助词、语气词等,幼儿掌握得较晚,掌握的数量也较小,没有明显增加。
d.积极词汇的增长积极词汇是指儿童既能理解又能正确使用的词汇;消极词汇是指儿童不能理解,或者有些理解却不能正确使用的词汇。
幼儿对词义的理解常有或失之过宽,或失之过窄的现象。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对词义的理解逐渐准确和加深,幼儿运用词的积极性也逐渐高涨。
在幼儿阶段,当儿童词汇贫乏或词义掌握不确切时,还会出现“造词现象”。
朱智贤《儿童心理学》(第5版)课后习题(少年期学生心理的发展)【圣才出品】
第10章少年期学生心理的发展一、简答题1.如何理解少年危机?答:少年期是指12岁到14、15岁这一时期,大致相当于初中教育阶段。
少年期是从儿童期向青年期过渡的一个时期,从少年期开始,个体逐渐步入青春期。
(1)青春期是人类个体生命全程中的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
这个阶段的少年生理发育十分迅速,但其心理发展的速度则相对缓慢,心理水平尚处于从幼稚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时期。
这个时期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
(2)少年期的个体面临着学习活动的变化、集体生活的变化、生理方面的变化,少年所具有的这些新特点,说明少年期是一个错综复杂、充满矛盾的时期。
一方面,少年的身心发展已经具有很多成熟期的特点;另一方面,他们又有很多儿童期的特点。
他们能够学习一些比较系统的科学知识,理解一些理论问题,但是他们看问题还很不全面,很不深刻。
处于少年期的个体开始能够比较自觉地完成学习任务,但是自我监督的能力还很不高。
他们能够理解和参与集体生活和社会生活,但是还不能像一个独立的社会成员那样自觉地控制自己的情感和支配自己的行动。
他们似乎懂事,但是又不很懂事。
他们精力旺盛,能够参加更多的劳动,但还不能算是一个完全的社会劳动力。
他们一方面希望自己是个“大人”,以便受到人们的重视;另一方面却又留恋儿童时代,行动上常常流露出一些稚气。
(4)针对少年期的这些特点,父母和教师应该采取正确的态度来关心和教育他们。
一方面,不要把少年当做“小孩子”来看待,要鼓励少年的独立倾向,要适当地尊重他们的意见;另一方面,也不要把少年当做成熟的青年来看待,要给予必要而正确的指导监督,既要采取措施来充分发展他们在学习上和生活上的独立性和自觉性,同时要积极而恰当地克服他们的幼稚性、冲动性和依赖性。
2.如何在初中的教育中提高少年的逻辑思维能力?答:儿童进入初中以后,教学活动向他们的思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要求他们的抽象思维有更大的发展,要求他们能更独立地、批判地支配自己的思维活动。
朱智贤《儿童心理学》(第5版)名校考研真题【圣才出品】
第一部分名校考研真题一、单项选择题1.儿童发展的性别差异研究表明,学前男童和女童之间的最大差异在于()。
[统考2014年研]A.语文测试成绩B.数学测试成绩C.工作记忆容量D.游戏模式【答案】D【解析】儿童的性别偏爱最早表现在对玩具的选择上。
大约l4~22个月的男孩就偏爱小汽车之类的玩具,而女孩则喜欢玩娃娃和毛绒玩具。
l8~24个月的婴儿即使在没有其他玩具的情况下,也通常拒绝玩异性孩子的玩具。
进入幼儿园后,儿童一般都喜欢从事与性别相符合的活动或中性活动。
因此,学前期男童与女童的最大差异是游戏模式上出现了性别差异,此差异大于其他三方面。
2.在家庭生活中,盈盈的父母在某种程度上接纳了她目前对音乐的喜爱,而盈盈也认同了父母关于学业成绩重要性的看法,这个例证所体现的发展现象是()。
[统考2014年研]A.同步现象B.再社会化C.相互社会化D.远端——近端发展【答案】B【解析】再社会化是指用补偿教育或强制方式对个人实行与其原有的社会化过程不同的再教化过程。
在某种情况下,青少年和成人通过再社会化,有意忘掉旧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重新塑造出新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是生命中具有转折意义的阶段。
3.认为游戏是远古时代人类祖先生活特征在儿童身上重演的心理学家是()。
[统考2014年研]A.蒙台梭利B.霍尔C.斯宾塞D.桑代克【答案】B【解析】霍尔的复演说认为游戏是远古时代人类祖先的生活特征在儿童身上的重演,不同年龄的儿童以不同形式重演祖先的本能特征。
C项,席勒一斯宾塞的精力过剩说把游戏看做儿童借以发泄体内过剩精力的一种方式。
4.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相比,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更强调()。
[统考2014年研]A.社会起因B.个体起因C.婴儿期的发展D.青少年期的发展【答案】A【解析】维果茨基更强调,心理发展的高级机能是人类物资产生过程中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他提出了社会文化—历史发展观。
5.自我同一性的确定是青少年期的主要发展任务,未经历危机和探索就做出选择的个体,其自我同一性的发展类型属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章乳儿期儿童心理的发展
一、名词解释
1.客体永久性
答:客体永久性是知觉常性的进一步发展,它指客体从视野中消失时,儿童知道这客体并非不存在了,如和乳儿做“藏猫儿”游戏时,你藏起来,不见了,他还用眼睛到处寻找。
这个概念是由皮亚杰提出的。
实际上,这已进入了表象的范畴。
一般认为乳儿要到8~12个月时才有这种能力。
2.深度知觉
答:深度知觉是对一个物体多深的认识,乳儿大约在两三个月时就有这种能力。
吉布森的视崖实验证明两个月大的乳儿能分辨出视崖的两边,乳儿长大到能爬过视崖时,表现出明显的视崖恐惧。
研究表明三个月大的儿童能够在空间关系的基础上对知觉进行分类。
3.依恋
答:依恋是指乳儿和照看者之间亲密的、持久的情绪关系,这种关系被具体描述为乳儿和照看者之间相互影响并渴望彼此接近,它主要体现在母婴之间。
依恋的形成和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即前依恋期、依恋建立期、依恋关系明确期、目的协调的伙伴关系。
二、简答题
1.新生儿具有什么样的无条件反射?它们有何作用?
答:儿童刚刚降生以后,主要是依靠由皮下中枢实现的无条件反射来保证他的内部器官和外部条件的最初适应。
新生儿具有的重要的无条件反射包括:
(1)食物反射,接触儿童的嘴唇,就引起吸吮动作。
(2)防御反射,儿童出生后的头几天就能对温度刺激或痛觉刺激产生泛化性的反应,刺激一处,全身反应。
(3)定向反射,儿童出生两周左右就能对强烈的刺激产生定向反射,如眼睛转向光源。
(4)巴宾斯基反射,轻轻地抓或刺激儿童的脚心的时候,就引起脚趾向上张开的动作,以后这个反射就逐渐消失了。
(5)抓握反射,物体接触手掌的时候就握住不放,甚至可以把物体悬挂起来,大约到第二个月时,这个反射就消失了。
(6)惊跳反射,当新生儿突然失去支持或受到大声刺激时,常常表现为惊恐状态,如双臂伸开,又迅速收回胸前,紧握拳头等,这个反射约在出生后四个月消失,又叫摩罗反射。
(7)游泳反射,托住新生儿的腹部,他就会做出像游泳一样的动作,这种反射约在出生后四个月以后消失。
(8)行走反射,用两手扶在新生儿的腋下,使其脚心着地,他就会做出行走样的动作。
这个反射约在出生后两个月消失。
无条件反射是遗传而来的,是本能性的,是固定神经联系,因此,它的适应性是非常低的,但是它同时又是形成条件反射的自然前提。
2.什么时间被称做大脑发育加速期?它对儿童心理发展有何影响?
答:(1)母亲怀孕的最后三个月和儿童出生后的头两年被称做大脑发育加速期,在这
段时期由于脑细胞的体积和神经纤维的增长,使脑的重量不断增加。
新生儿的脑重平均为390克,相当于成年人的1/3。
9个月的时候增加到660克,2.5~3岁的时候,脑重量增加到1011克,相当于成人的2/3。
(2)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功能,是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因此,个体大脑结构和功能的发展,直接影响到个体心理的发展。
大脑皮质功能的发展,不仅表现在兴奋过程中,还表现在抑制过程中。
儿童年龄越小,神经的兴奋过程比意志过程占得优势越强,兴奋也就特别容易扩散。
随着大脑功能的发展,皮质抑制功能也得到相应的发展,大脑皮质抑制功能的发展是大脑功能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神经系统结构的发育,促进了神经系统功能的发展,为心理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生理条件。
首先,神经系统兴奋和抑制功能的不断增强,使条件反射形成速度逐步加快,是个体学习效率提高的基本前提。
其次,皮质抑制的发展使大脑更可能细致地分析综合外界事物刺激。
对于儿童心理发展来说,皮质抑制功能是儿童认识外界事物和调节、控制自身行为的生理前提。
再次,第二信号系统的形成和发展,1周岁时,语言的强化作用开始出现,在幼儿期,第二信号系统的作用不断增强。
第二信号系统的发展为个体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
3.请谈谈你对儿童早期动作发展的理解。
儿童早期的动作发展有何意义?
答:(1)儿童早期动作的发展
①儿童动作发展和动物动作发展的本质区别
手的动作和直立行走作为人类特有的动作,标志着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
具有高度复杂性的儿童的动作,是在大脑皮质的直接参加和控制下发展起来的,而动物的动作机能则在出
生不久经过一定的练习就逐步成熟了,大脑皮质的支配作用则远远不能与儿童相比。
②乳儿动作发展的顺序或规律
a.从整体动作到分化动作,儿童最初的动作是全身性的、笼统的、散漫的,以后才逐步分化为局部的、准确的、专门化的动作。
b.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如果使乳儿俯卧在平台上,他首先出现的动作是抬头,至于俯撑、翻身、坐、爬、站立,以至行走,则是按照一定顺序发展起来的。
c.从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动作,乳儿首先出现的是躯体大肌肉动作,如头部动作、躯体动作、双臂动作、腿部动作等,以后才是灵巧的手部小肌肉动作,以及准确的视觉动作等。
③乳儿手的动作发展
a.儿童逐步学会拇指与其余四指对立的抓握动作,这是人类操作物体的典型方式。
随着这种操作方式的发展,手才有可能从自然的工具逐步变成使用或制造工具。
b.儿童在抓握动作过程中,逐步形成眼和手,即视觉和动觉联合的协调运动,这就发展了儿童对隐藏在物体当中的复杂的属性和关系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这就发展了儿童的知觉和具体思维的能力。
④乳儿爬行和行走的发展
儿童行走动作的发展在儿童心理发展上的意义也是非常巨大的。
行走动作的发展同样要经过一个漫长的道路。
首先,大约三个月的时候,开始能够翻身,到第六个月的时候,能够坐起来,大约八九个月的时候,开始会爬。
爬行虽然被认为是乳儿期比较自然简单易行的动作,但是婴儿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协调头和肩的运动及伸手和蹬的动作。
(2)儿童早期动作发展的意义
①儿童对外界事物的认识、儿童心理的发展,跟儿童的动作和活动的发展分不开。
同时,儿童的心理不是儿童行为和活动中的一种消极的副产品或副现象,而是始终积极地参与在儿
童的动作和活动中的。
一方面,它作为动作和活动的前提,调节着全部动作和活动的过程;另一方面,它又作为动作和活动的结果,来进一步参加到以后的动作和活动中。
②为了发展乳儿的动作,应该使他有一定的练习动作的机会,这就要求提供适当的设备。
例如,使儿童在干净的地板上爬来爬去,在有木栏的床上学习站立和迈步。
同时,也要提供一些适当的玩具,如活动的、颜色鲜亮的、发声的、大的玩具,以及乳儿喜欢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