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生猪产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
2024年在全市生猪产业发展协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范本(二篇)
2024年在全市生猪产业发展协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范本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首先,我代表全市生猪产业发展协会,向各位领导、各位嘉宾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感谢您们对我市生猪产业的关注和支持,感谢您们的辛勤付出和努力!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召开全市生猪产业发展协会成立大会,旨在推动全市生猪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促进全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进程。
在座各位都是全市生猪产业的重要代表和关键力量,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专家学者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必将为我市生猪产业的繁荣与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
当前,我市生猪产业正面临着新的历史机遇和巨大挑战。
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对肉类需求的不断增长,我市生猪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然而,我们也面临着疫情防控、市场竞争、环保要求等方面的严峻问题。
因此,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机遇,有效化解风险,全面推动生猪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为了做好我市生猪产业的发展工作,全市生猪产业发展协会的成立无疑是一个重要举措。
协会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组织广大会员单位和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集思广益,共同研究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问题和难题,促进交流与合作,推动全市生猪产业的协调、共赢发展。
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深入了解和研究生猪产业发展中的瓶颈和难题,紧密结合我市实际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要增加政府支持力度,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提升生猪产业的科技含量、自动化程度和绿色环保水平。
要加强培训和推广,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推动全市生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我们要积极拓宽市场渠道,加强与企事业单位、批发市场、门店超市等合作,提高生猪产品的销售渠道和销售额,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要加强品牌建设,提升我市生猪产品的竞争力和附加值,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
最后,我要郑重强调,全市生猪产业的发展需要各界的共同参与和努力,需要我们众志成城、携手同心。
促进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
促进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咱们的生猪产业也面临着不少挑战。
猪肉作为我们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真的是老百姓生活中的“必需品”。
不过,咱们知道,养猪这活儿看似简单,背后却有着不少门道。
说白了,不是随便一块地,撒上一些饲料就能养出好猪。
猪的健康,养殖环境,甚至饲料的质量都直接影响着它们的成长。
随着市场的变化,生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可不是一件小事,要想发展好,得从各个方面入手。
咱们得让这个产业走得更稳,走得更远。
首先啊,咱得看清楚形势。
现在的养猪业,竞争可是越来越激烈,大家都在拼速度、拼规模,谁不想做大做强?可是呀,养猪不是一时半会儿能做好的活儿。
要保证猪的健康成长,得有好的技术支持和科学管理。
咱不能光想着增产,还得想着如何提高猪的质量,这才是关键。
比如说,咱得搞好猪的防疫工作。
猪生病了,不仅仅是浪费饲料,最麻烦的还是影响猪肉的质量。
要说养猪,一旦得了病,后果可不是一般的严重。
别看这些小小的病菌,传染得可快了。
要是管不好,整个养殖场就可能都受影响,结果不堪设想。
不仅如此,咱还得重视饲料的选择。
你看啊,市面上的饲料种类繁多,但不一定每种都合适猪猪们。
咱得根据猪的不同生长阶段,选择合适的营养搭配。
现在有些养殖户为了省钱,买一些便宜的饲料,结果猪长得慢不说,吃的也没啥营养,最终影响了整个猪群的健康。
所以说,养猪真不是随便糊弄的事,得讲究技巧和细节,做到精准管理。
说到精准管理,大家伙儿肯定知道,养猪还得有好的环境。
你想啊,要是猪圈里脏乱差,那猪能长得好吗?没错,环境好,猪自然也能长得健康。
现在很多养殖户都在改进猪舍的设计,讲究通风、采光,还要保持清洁,做到人性化管理。
猪也是有脾气的,它们也不喜欢待在潮湿、臭气熏天的地方。
试想一下,要是你天天住在脏乱差的地方,你心情能好吗?猪也一样,环境好了,它们的免疫力自然也就强了,生长更健康。
养猪可不光是个“技术活”,更是个“耐心活”。
有些养殖户看到猪长得慢,心里着急,心想是不是该加大投饲料量。
2016-2025年中国养猪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2016-2025年中国养猪业发展现状及趋势根据农业部《全国生猪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5》,未来10年我国猪肉消费仍然占肉类消费的60%;养猪业从过去10年年增长2.38%,未来10年将下降到1%-2%;饲料产量从过去10年年增长7.3%,未来10年将下降到1.5%。
养猪业的发展向产业互联网、适度规模养殖、生态养殖、健康养殖等方面发展。
一、养猪生产区域布局加快,重心向北方和粮食主产区转移养猪业总体进入低速发展阶段,环境刚性约束,生产区域布局从东部向北方和粮食主产区转移。
中国东西部地区土地辽阔、饲料资源丰富,是生猪养殖重点发展的区域。
重点是发挥成本优势,建设一批高标准的、种养结合养殖基地;要做大做强加工龙头企业,实现产加销对接;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保障种源供给;针对区域内气候特点,探索生猪养殖的科学模式。
中国中部和西南部是生猪养殖的主产区,重点是持续稳步发展,成为稳定国内猪肉供给的核心区域。
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沿海省份生猪产业发展主要制约因素在于环境压力较大、养殖发展空间受限,重点是稳定养殖规模,提升现代化装备水平和生产效率,加强生猪养殖粪污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利用,因地制宜发展生猪生产,部分满足本地区消费需求,确保区域内猪肉自给率稳定二、适度规模的家庭农场将成为中国未来养猪业的主体尽管规模化养殖是养猪业发展的方向,但中国人口众多,生猪消费量巨大。
建设大型养猪企业投资大,对环境的污染治理成本高,防疫难度大,对人多地少的中国来说难以全面推广。
真正要解决中国的猪肉供应问题,发展适度规模的家庭猪场是较好的模式。
适度规模的家庭猪场是以家庭成员为主的经营单元,一般出栏500-3000头,整个收入以养猪为主。
其优势是经营灵活,有土地,生产成本低,污染治理和猪病防治较容易;同时,专业从事生猪的饲养,防疫、设备、种猪更新交由大中型的专业公司。
这种适度的规模经营将能够有效克服养猪业生产的瓶颈,提升产品的安全性,提高经营效益,实现规模化养殖与效益并行。
农业农村部关于稳定生猪生产保障市场供给的意见
农业农村部关于稳定生猪生产保障市场供给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农业农村部•【公布日期】2019.03.20•【文号】农牧发〔2019〕9号•【施行日期】2019.03.20•【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畜牧业正文农业农村部关于稳定生猪生产保障市场供给的意见农牧发〔2019〕9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农业农村(农牧、畜牧)厅(局、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农村局:近几个月来,我国生猪产能持续下滑,能繁母猪存栏大幅下降,后期猪肉价格可能出现大幅上涨。
为稳定生猪生产,保障猪肉市场有效供给,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快落实稳定生猪生产发展的政策措施各地要落实好非洲猪瘟强制扑杀补助政策,及时足额将扑杀补助发放到养殖场户手中。
要统筹利用生猪调出大县奖励等政策资金,重点支持种猪场和规模猪场尽快恢复生产。
省级农业农村部门要会同省级财政部门,尽快研究出台对种猪场、地方猪保种场和规模猪场的临时性生产救助补贴政策,切实稳定生猪基础产能。
统筹用好中央财政非洲猪瘟疫情防控专项补助经费,支持开展生猪产地检疫、屠宰检疫和运输车辆监管等工作。
同时,积极与地方财政沟通,争取对销毁的非洲猪瘟阳性猪肉产品、建设运输车辆清洗消毒中心、生猪屠宰加工企业配备检测仪器设备、建设非洲猪瘟无疫区和无疫小区给予适当补贴。
贯彻国务院专题会议要求,加强与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合作,进一步稳定预期、稳定信贷、稳定支持,不得对生猪养殖场户、屠宰加工企业等盲目停贷、限贷。
协调全国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充分发挥政策性担保功能,为生猪养殖场户申请贷款提供增信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可结合财力给予必要的贷款贴息补助。
落实能繁母猪和育肥猪保险政策,对符合条件的养殖场户要足额理赔。
二、加强生产和市场监测预警加快部省政务信息资源整合,推进生猪产业链监管监测信息一体化建设。
各省要按照“一省一方案”要求抓紧完善本省监测预警工作方案,建立省级财政资金为主、中央财政资金为辅的基层信息采集经费补助机制,保持监测数据稳定性,提高数据质量。
2024年生猪产业现状调查报告与分析
2024年生猪产业现状调查报告与分析标题:2024年生猪产业现状调查报告与分析一、引言生猪产业在我国农业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不仅对食品安全和民生保障有重要影响,而且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大意义。
近年来,随着人口增长和消费水平的提高,生猪产业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对2024年生猪产业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以期为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启示。
二、生猪产业现状1、生猪养殖根据调查,2024年我国生猪年出栏数预计将达到7亿头左右,与2020年相比,增长约8%。
然而,生猪养殖仍面临着诸多问题,如环境污染、疫病风险、效益下降等。
其中,环保压力导致的小散养殖退出和规模化养殖的快速发展,将是未来生猪养殖的主要趋势。
2、屠宰与加工在屠宰和加工方面,我国生猪屠宰量持续增长,但屠宰企业数量减少,趋向于集中化。
屠宰企业正在逐步实现现代化,低温屠宰和冷链运输将得到广泛应用。
同时,加工产品种类日益丰富,以满足不同的市场需求。
3、销售与消费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生猪销售渠道正在发生变革。
线上销售逐渐成为新的销售模式,也将为生猪产业带来新的增长点。
在消费方面,尽管猪肉依然是我国居民的主要肉类消费品种,但消费者对品质、口感、安全等方面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
三、问题与挑战1、养殖成本上升随着饲料、人工等成本的增加,养殖效益持续下降,成为生猪产业面临的一大挑战。
此外,由于环保要求的提高,部分小散养殖户退出市场,规模化养殖进程加快,也增加了养殖成本的压力。
2、疫病风险疫病是生猪养殖的最大风险。
2018年的非洲猪瘟疫情给我国生猪产业造成了巨大损失。
为降低疫病风险,需要加强防控措施,提高生物安全水平,同时也需要完善疫病监测和预警体系。
3、品质与安全问题尽管我国生猪产业在食品安全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仍存在一些品质和安全问题。
如滥用兽药、非法添加、毒素超标等。
为提高生猪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需要加强监管,推广绿色、环保、健康的养殖方式。
四、对策与建议1、提高养殖技术和管理水平通过推广先进的养殖技术和设备,提高养殖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稳定生猪生产促进转型升级的意见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稳定生猪生产促进转型升级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办公厅•【公布日期】2019.09.06•【文号】国办发〔2019〕44号•【施行日期】2019.09.06•【效力等级】国务院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畜牧业正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稳定生猪生产促进转型升级的意见国办发〔2019〕44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养猪业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猪肉是我国大多数居民最主要的肉食品。
发展生猪生产,对于保障人民群众生活、稳定物价、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和社会大局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国养猪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升,但产业布局不合理、基层动物防疫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仍然突出,一些地方忽视甚至限制养猪业发展,猪肉市场供应阶段性偏紧和猪价大幅波动时有发生。
非洲猪瘟疫情发生以来,生猪产业的短板和问题进一步暴露,能繁母猪和生猪存栏下降较多,产能明显下滑,稳产保供压力较大。
为稳定生猪生产,促进转型升级,增强猪肉供应保障能力,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保障猪肉基本自给为目标,立足当前恢复生产保供给,着眼长远转变方式促转型,强化责任落实,加大政策扶持,加强科技支撑,推动构建生产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布局合理、产销协调的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更好满足居民猪肉消费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二)发展目标。
生猪产业发展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稳步提升,稳产保供的约束激励机制和政策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带动中小养猪场(户)发展的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步健全,猪肉供应保障能力持续增强,自给率保持在95%左右。
到2022年,产业转型升级取得重要进展,养殖规模化率达到58%左右,规模养猪场(户)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8%以上。
2021年全产业链生猪企业发展战略及经营计划
全产业链生猪企业发展战略及经营计划2021年9月目录一、行业发展态势 (3)1、饲料产量稳步增长,规模化进度加快 (3)2、猪肉仍是我国主要肉类消费品 (3)3、我国猪肉价格波动较大,近一年多维持高位运行 (3)4、国内养殖仍以中小猪场为主,规模化进程加速,整体生产水平较低 (4)二、未来发展战略 (4)1、坚持生猪全产业链经营,打造“3+1”产业链经营模式 (4)2、聚焦消费区域,大力发展养猪业务,5年实现xx万头的目标 (5)3、养殖智能化发展战略 (5)4、坚持做养殖场新价值创造的专业服务商 (5)三、2021年经营计划 (5)1、全面以完成“3+1”目标为中心开展工作 (5)2、扩大种猪规模,产能加快扩张 (6)3、做好养殖健康管理,生产成绩提升,做好成本控制与对标 (6)4、优化组织机构,提升员工四大能力 (7)5、价值营销,优化饲料销售结构 (7)6、加强与社会科研机构合作,不断推进生猪养殖智能化建设进度 (8)7、实行事业合伙人机制,激发组织活力 (8)四、面临的主要风险及对策 (8)1、饲料原料价格波动风险 (8)2、肉品安全风险 (9)全产业链生猪企业发展战略及经营计划一、行业发展态势1、饲料产量稳步增长,规模化进度加快自2015-2020年,我国饲料工业总产量稳步增长,连续6年产量破2亿吨,连续10年居世界第一。
2020年全国工业饲料总产量达到了2.53亿吨。
在集约化经营方面。
全国10万吨以上规模饲料生产厂749家,比上年增加128家;饲料产量13352万吨,同比增长19.8%,占全国饲料总产量的52.8%,较上年增长6.2个百分点。
年产100万吨以上规模饲料企业集团33家,其中有3家企业集团年产量超过1000万吨。
2、猪肉仍是我国主要肉类消费品我国是全球猪肉消费第一大国,猪肉是我国居民最主要的副食品,猪肉消费长期占肉类消费比重60%以上,2020年,我国肉类总产量7639万吨,其中猪肉产量4,113万吨,占肉类总产量的54%。
中国生猪产业发展与投资研究报告(2023-2024年)
中国生猪产业发展与投资研究报告(2023-2024年)
无
【期刊名称】《兽药市场指南》
【年(卷),期】2024()3
【摘要】2023年是中国养猪业近十年以来最漫长的亏损年,生猪市场去产能速度不及预期,国内猪价持续低位,养殖企业长期处于亏损状态。
上市猪企高负债,资金链紧张,陷入现金流困境;非瘟疫情常态化,过度防疫或无效防疫泛滥成灾,疫情不断复发;养猪成本逐年攀升(2013年自繁自养平均饲养成本14.2元/千克,2023年增至17.5元/千克),然而经济效益低下,与“降本增效”的愿望背道而驰,猪企生存压力不断加剧。
市场困境与机遇并存,猪企如何破当下困局,未来发展该如何布局?
【总页数】6页(P9-14)
【作者】无
【作者单位】艾格农业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85
【相关文献】
1.中国生猪产业发展与投资机会
2.商务部发布《2009年中国生猪屠宰行业发展研究报告》
3.《2009年中国生猪屠宰行业发展研究报告》已发布
4.2022年中国生猪产业发展情况及2023年的趋势
5.2023-2024年中国煤炭产业经济形势研究报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附件五:《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一、技术政策的制定背景(一)我国畜禽养殖业发展与环境污染现状1.我国畜禽养殖业发展与现状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我国畜禽养殖业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以来,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和党中央、国务院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畜禽养殖业得到了持续快速发展,主要畜禽产品产量连续20年以10%左右的速度增长。
在1983年至2006年的20年间,肉类从1402万吨/年增长到8051万吨/年,增长了4.7倍;禽蛋的产量从332万吨/年,增长到2946万吨/年,增长了7.8倍;奶类的产量从不足300万吨/年,增长到3303万吨/年,增长了近10倍。
我国畜牧业的构成主要是猪的饲养业(占50%),其次是家禽饲养业(占30%),牲畜(牛、羊饲养业和奶业)则约占20%。
2006年,我国畜牧业的收入已经占据了全部农业总收入的31.4%,但距离发达国家的肉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50%-80%的产业结构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
2.畜禽养殖环境污染现状—40—由于我国发展集约化养殖业的时间比较短,总体上讲,污染物收集处理、粪便资源化装备水平较差。
长期以来各级政府对畜禽养殖都采取扶植态度,将其作为国民经济的增长点;但是对畜禽养殖污染的严重性和污染治理的必要性认识不足,很长一段时间中并没有把畜禽污染治理作为环境保护监督管理的内容,也没有将发展规模化集约化畜禽养殖作为污染防治的一个重要手段,这些造成了我国畜禽养殖业对环境污染十分惊人。
据环境保护部统计,畜禽粪污的有机污染负荷(COD)早就超过了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总和。
早在十年以前(1999年),我国畜禽废弃物排放总量就达到了19亿吨,是工业固体废弃物的2.4倍;仅污水中COD一项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就高达7118万吨,远远超过了当时我国工业污染排放和生活污染排放的总和,是全国污水排放的COD 总量的5.3倍。
生猪养殖发展规划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为 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畜牧业增效和 农牧民增收为目标,因地制宜,立足区域资源 优势,深 度挖 掘区域 资源潜 力, 依靠科 技,加 快培育生猪产品知名品牌和优势产区,走集约 化生产、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的路子,打 造现代畜牧业产业链,逐步形成合理区域分工 和专业化生产格局,做大做强生猪产品产业, 不断提高生猪生产水平和产品档次,为加快社 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 (二)基本原则 1 、坚持统一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 根据《省畜禽品种区域规划》要求,以生猪养 殖主产区特点、养殖品种、技术条件、产业基 础、规划建设要求为依据,对养猪建设项目进 行合理布局、科学配置、重点建设。 2 、坚持新旧结合、注重实效原则 充分利用现有基础,有效整合现有资源,新建 与改建并重,更新与提高并进,注重实效,不 贪大求全,不搞重复建设。Fra bibliotek20 × 20
4 、生猪养殖投入不足,制约养猪产业持续发 展 由于我省经济较落后,生猪生产基础设施条件 差,饲养成本高,农民经济来源少且收入低, 对养猪业投入资金有限。加之信贷担保机制不 健全,养殖户发展生猪生产贷款难,更限制了 养殖户生产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同时各级财政 用于生猪发展的资金少,社会资金投入相对有 限,影响并制约着我省养猪产业持续、健康发 展。 5 、产品质量安全监督体系不健全,质量管理 体系亟待完善 养殖户对畜产品的质量安全意识比较淡薄,饲 料、兽药市场的安全管理体系和制度不健全, 畜产品监管力度弱,管理难度大。标准化生产 技术尚处于推广示范阶段,畜产品质量与国家 及国际标准还有一定差距。新形势下生猪安全 生产的质量管理体系亟待建立与完善。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20 × 20
农业农村部关于印发《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2024年修订)》的通知
农业农村部关于印发《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2024年修订)》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农业农村部•【公布日期】2024.02.29•【文号】农牧发〔2024〕11号•【施行日期】2024.02.29•【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畜牧业正文农业农村部关于印发《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2024年修订)》的通知农牧发〔2024〕1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农村(农牧)、畜牧兽医厅(局、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农村局:为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精神,根据生猪稳产保供工作的新情况新要求,我部对《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暂行)》进行了修订。
现将《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2024年修订)》印发你们,请结合本地实际,认真组织落实。
农业农村部2024年2月29日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2024年修订)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精神,落实《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生态环境部、商务部、银保监会关于促进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农牧发〔2021〕24号)要求,更好发挥政策调控的保障作用,稳固基础生产能力,有效防止生猪产能大幅波动,在总结前期生猪产能调控工作实践的基础上,修订完善本实施方案。
一、修订背景近几轮“猪周期”波动表明,做好生猪稳产保供工作,必须以稳固的基础产能作为支撑。
2021年9月《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暂行)》印发以来,各项调控工作稳步推进,相关调控响应机制逐步建立运行。
落实了分级调控责任,守住了4100万头能繁母猪正常保有量目标;建立了一大批生猪产能调控基地并挂牌,守住了规模猪场数量目标。
两年多来,生猪产能总体稳定,产业素质加快提升,猪肉产量恢复并保持在较高水平,猪肉市场充足供应的基础不断夯实。
但随着生猪生产效率持续提升,猪肉消费趋于稳定,调控方案所设定的能繁母猪正常保有量和波动范围及产能调减等措施,已不能很好适应新形势下的生猪稳产保供工作,需要进一步修订完善。
关于发展生猪养殖的意见建议政协提案
关于发展生猪养殖的意见建议政协提案尊敬的政协委员们: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高品质肉类的需求不断增加,生猪养殖业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
然而,在生猪养殖业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为了促进生猪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我提出以下建议:一、加强科技创新,提高养殖效率加强科技创新是提高生猪养殖效率的重要途径。
政府应加大对养殖技术研发的投入,推广现代化的养殖设备和技术,提高养殖效率。
同时,鼓励养殖企业加强与科研机构的合作,引进先进的养殖技术和设备,提高养殖效益。
二、加强环保治理,推进绿色养殖环保问题是生猪养殖业面临的重大挑战。
政府应加大对环保治理的投入,推广环保技术和设备,加强对养殖企业的监管,推进绿色养殖。
同时,鼓励养殖企业采取环保措施,如建设污水处理设施、采用环保饲料等,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行业管理,规范市场秩序加强行业管理是促进生猪养殖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政府应加大对行业管理的力度,建立健全行业管理制度和标准,规范市场秩序。
同时,加强对养殖企业的监管,打击不法商贩和劣质猪肉的生产和销售,维护消费者的权益。
四、加强人才培养,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人才培养是促进生猪养殖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政府应加大对人才培养的投入,加强培训和技能提升,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同时,鼓励高校和职业院校开设相关课程,培养专业人才,为生猪养殖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总之,发展生猪养殖业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只有加强科技创新、环保治理、行业管理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工作,才能实现生猪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希望政协委员们能够认真考虑这些建议,为推动生猪养殖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谢谢!。
我国生猪产业的现状与发展
我国生猪产业的现状与发展
我国生猪产业是全球最大的生猪养殖和屠宰加工国家,但也面临着一系列困难和挑战。
以下是我国生猪产业的现状和发展:
现状:
1.生猪养殖场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但仍有大量小规模养殖户。
2.养殖业对粮食等天然资源的需求量巨大,对环境的影响和治理难度不断加大。
3.产业链分工不够明晰,上下游企业之间相互独立,合作和资源共享度有限。
4.疫病和垂直整合问题严重,生猪免疫状况和防控能力亟待提升。
发展:
1.大力推进生猪养殖场规模化和现代化,提高生产效率和品质水平。
2.发展绿色循环生猪养殖模式,落实“猪粪变肥、肥料还田”的生态农业理念。
3.构建完善的生猪产业链和价值链,促进上下游企业合作和资源共享,提高整体利益。
4.加大疫病预防和控制工作力度,健全生猪免疫制度和信息化管理。
5.加强品牌建设,提高我国生猪养殖和肉品加工的品牌影响力,拓宽出口渠道。
生猪养殖行业用地政策的用地需求及规划政策建议研究报告
生猪养殖行业用地政策的用地需求及规划政策建议研究报告生猪养殖作为我国重要的畜牧养殖行业,在推动农业经济发展、提供就业机会以及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肉类需求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凸显,生猪养殖所需用地的供给与规划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问题。
一、生猪养殖行业用地需求分析生猪养殖需要大量的养殖场和养殖设施,用地面积直接影响着生猪养殖的规模和效益。
根据我国畜牧业的发展情况以及生猪养殖对用地的需求特点,我们可以预测未来生猪养殖用地的需求将呈现以下趋势:首先,生猪养殖用地需求不断增加。
随着我国人口的增长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市场对肉类的需求量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
因此,为了满足市场需求,生猪养殖企业需要扩大养殖规模,进而增加用地面积。
其次,生猪养殖用地需求将趋向集约化。
尽管生猪养殖业务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但为了确保养殖场的规模经济效益和环境可持续性,未来的发展趋势将是通过集约化生产来降低能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最后,生猪养殖用地需求的空间分布非均衡性增加。
由于我国的生态环境类型差异较大,生猪养殖业务的发展会受到地理条件、气候因素等的影响。
因此,未来的用地规划需要根据具体区域的特点进行合理调整,以实现空间分布的均衡。
二、生猪养殖行业用地规划政策建议基于对生猪养殖行业用地需求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政策建议,以期实现生猪养殖用地政策的合理规划和管理:一是优化生猪养殖用地的供给机制。
政府应通过土地资源的统一规划和管理,确保生猪养殖用地的供给能够满足市场需求。
同时,政府应进一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鼓励农民通过流转、合作等方式实现农地集约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二是加强生猪养殖用地的环境保护。
生猪养殖业是一个高排放、高污染的行业,调整用地规划应充分考虑环境保护的需求,避开水源保护区、生态敏感区等重要生态功能区域。
政府应制定严格的环境准入标准,加强环保监管,推动生猪养殖业向清洁、低碳、循环发展的方向转变。
重庆市生猪屠宰行业发展规划
重庆市生猪屠宰行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为加快推进生猪屠宰行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有效保障猪肉产品市场供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生猪屠宰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总体思路(-)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坚持“优供给、强安全、防风险、保生态、促发展'工作思路,以推进生猪屠宰行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坚持科学规划、质量为先、严格监管、规范经营,着力增强屠宰监管能力、提高产业发展质量,提升猪肉产品供应保障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安全肉品的消费需求。
(二)基本原则1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基础,有机衔接相关专项规划,综合考虑辖区生猪养殖规模、动物疫病防控和生猪产品消费等因素,科学规划生猪屠宰厂(场)设置。
鼓励规模化经营,压缩过剩屠宰产能,控制低水平重复建设,压减从事代宰的屠宰企业数量。
2 .严格标准,规范经营。
生猪定点屠宰厂(场)必须依法取得生猪定点屠宰证、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和排污许可证,生产布局、设施设备、人员配备等达到相关规定要求。
严厉打击私屠滥宰等违法行为,维护生猪屠宰经营秩序。
3 .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优先支持生猪养殖大县、一体化大型养殖企业新建标准化生猪定点屠宰厂(场卜引导屠宰企业向养殖、屠宰、加工、冷藏和销售一体化方向发展,提升屠宰加工和产品经营、配送、流通能力。
4 .质■为先,安全为要。
实施生猪屠宰全过程监管,完善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和标准化体系,全面提升质量安全水平。
健全行业管理和质量安全监管制度,压实屠宰企业产品质量、动物疫病防控、生产安全等主体责任,落实属地责任和部门监管责任。
(三)发展目标1 .屠宰行业发展持续提高。
全市生猪屠宰产能布局明显优化,规模化经营、标准化屠宰、规范化检疫检验、信息化监管水平明显提升,冷链配送体系进一步完善,基本形成布局合理、管理规范、安全可控的生猪屠宰行业发展格局。
关于生猪产业发展实施方案
关于生猪产业发展实施方案
生猪产业是我国重要的农业产业之一,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
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生猪产业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
为了促进生猪产业的健康发展,制定并实施生猪产业发展实施方案
势在必行。
首先,要加强生猪养殖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
通过技术创新,
提高生猪养殖效率,降低养殖成本,改善生猪养殖环境,提高生猪
品质和养殖效益。
同时,加强对生猪疾病的防控和治理,提高生猪
养殖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其次,要优化生猪产业布局结构。
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和
市场需求,合理规划生猪养殖基地,推动生猪产业向资源丰富、市
场广阔的地区集中发展,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的生猪养殖产业集群,提高生猪养殖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再次,要加强生猪产业的市场监管和品牌建设。
加大对生猪产
品的质量安全监管力度,建立健全生猪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提
高生猪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消费者信任度。
同时,加强生猪产业品
牌建设,推动生猪产品走出国门,拓展国际市场,提高生猪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最后,要加强生猪产业的产业链协同发展。
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和协同,推动生猪产业与农业生产、加工制造、物流配送等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提高生猪产业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总之,生猪产业发展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对于促进我国生猪产业的健康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和企业能够高度重视,积极推动生猪产业发展实施方案的落实,为我国生猪产业的繁荣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2023年全球生猪产业发展情况及2024年的趋势
3241卷第22023年,全球生猪产业迈入新阶段。
经历非洲猪瘟和新冠肺炎疫情洗礼后,生猪养殖业逐步恢复生机。
国际猪肉贸易竞争激烈,各国努力提高产量、降低成本、优化品种结构,以适应市场需求变化。
中国及欧盟在全球猪肉市场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其猪肉产量变动对全球市场影响巨大。
美国和巴西猪肉产量增长,有望在全球市场中发挥更大作用。
全球猪肉消费需求持续上升,我国市场猪肉消费对全球产业发展产生积极推动作用。
1 全球生猪产业现状分析1.1 生猪产能与市场规模变化全球生猪存栏量和出栏量略有减少。
2023年,全球生猪存栏量为77 810.9万头(图1),存栏量前三的国家为中国、欧盟(27国)和美国,占总存栏量的比重分别为58.16%、17.27%、9.62%。
预计2024年全球生猪存栏总量将小幅下降。
2023年全球生猪出栏量为128 431.8万头(图2),中国、欧盟和美国的出栏量占全球比重分别为54.89%、18.22%、10.39%,前三国(地区)的出栏量占比达到83.50%。
2023年全球生猪产业发展情况及2024年的趋势张海峰 1,王祖力 2,陈泽芳 1,黄玄星 1,陈 南 1 *(1.湛江科技学院生猪产业研究所,广东 湛江 524000;2.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北京 100081)基金项目:财政部和农业农村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资助(CARS-35)湛江生猪市场监测预警分析研究(2023ZKDCJJ57)*通信作者:陈南(1989—),男,湛江科技学院生猪产业研究所研究员,2023年,全球猪肉需求持续增长,推动生猪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全球猪肉总产量同比增长0.85%,达到11 550万t (表1)。
亚洲(尤其是中国)、欧洲和北美洲为全球主要养殖区域。
美国农业农村部预测,2024年全球猪肉产量将略有下降,主要源于中国和欧盟的猪肉产量可能小幅减少。
我国猪肉产量预期下滑的原因是调控过剩的生猪产能,而欧盟猪肉产量下降则源于猪肉出口需求减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全国生猪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5)(征求意见稿)生猪生产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猪肉是大多数城乡居民的重要食品。
我国既是养猪大国,也是猪肉消费大国,生猪饲养量和猪肉消费量均占世界总量的一半左右。
发展生猪生产,对稳定市场供应、满足消费需求、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国生猪生产稳定发展,有效保障了城乡居民猪肉消费需求。
受内外部环境变化影响,我国生猪产业面临的问题日益突出,可持续发展面临重大挑战。
为加快生猪产业转型升级,保障猪肉有效供给,制定本规划。
一、生猪产业发展历程及现状新中国成立以来,生猪产业经历了计划经济背景下的统购统销阶段、改革开放背景下的市场放开阶段和从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推进的转型发展阶段,取得了较大成就,逐步从农村居民家庭副业发展成为农业农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
(一)生猪产业发展历程1、计划经济背景下的统购统销阶段(1949-1984)建国初期,主要农副产品实行有计划的统购统销政策。
生猪生产实行“调五留五”政策,主要特点是养殖规模小、生产水平低、产品短缺,种、料、药和技术服务等处于起步阶段,生产和消费严格按国家计划调配。
由于经济发展滞后,养猪生产力低下,肉食品供给匮乏,人均猪肉消费很低。
1984年,全国猪肉产量1445万吨,人均占有量仅13.84千克,猪肉产量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高达93.78%,1979-1984年猪肉产量年均增速7.61%。
2、改革开放背景下的市场放开阶段(1985-1997)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极大调动了畜禽养殖的积极性,生猪产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198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逐步取消生猪派养派购,实行自由上市,随行就市,按质论价,生猪购销政策放开。
随着“菜篮子工程”和生猪产销经营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生猪生产发展迅速,居民猪肉消费大幅提高。
1997年,全国猪肉产量3956万吨,人均占有量增加到29.09千克,猪肉产量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下降为68.3%,1985到1997年猪肉产量年均增速6.7%。
3、从传统向现代推进的转型发展阶段(1998-至今)1998年以来,生猪养殖从以数量增长为主逐步向数量质量并重、优化结构和增加效益为主转变。
主要特点是生猪养殖开始向优势区域集中,产业整合速度加快,更加注重质量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尤其是2007年以来,生猪养殖规模化、标准化水平大幅提升,良种覆盖率逐步提高,现代生猪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二)生猪产业发展现状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生猪产业发展,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大,产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稳定市场供应的意见》(国发(2007)22号)以来,先后出台了标准化规模养殖、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和生猪大县奖励等扶持措施。
在国家政策的带动和市场的拉动下,生猪产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产业素质大幅提升,科技支撑能力显著增强,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明显加强,组织化程度逐步提高,现代产业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
1、猪肉产量持续稳定增长新世纪以来,生猪生产总体保持增长态势。
2013年,全国生猪存栏47411万头、出栏71557万头、猪肉产量5493万吨,均居世界第一位,分别是1978年1.57倍、4.44倍和7.25倍,年均增长1.30%、4.35%和5.82%,有力保障了城乡居民猪肉消费需求。
其中2000-2013年,全国生猪存栏、出栏和猪肉产量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00%、2.51%和2.54%,增速有所回落。
2013年猪肉产量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64.4%,人均占有量40.4公斤,猪肉产品仍然是我国城乡居民肉类消费的主要来源。
表1 2000-2013年全国生猪生产情况单位:万头、万吨、%2、标准化规模养殖水平不断提升2004年,农业部发布《关于推进畜禽现代化养殖方式的指导意见》,指导各地大力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
2007年以来,国家启动实施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项目和畜禽标准化养殖(“菜篮子”产品生产扶持)项目,累计支持近7万个规模养殖场户标准化改造。
2010年起,农业部组织实施畜禽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在全国创建了1567个生猪标准化示范场,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以点带面,辐射带动推动全国标准化生产水平的提高。
在全行业的共同推动下,生猪规模养殖发展步伐明显加快。
2013年,全国年出栏5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比重达40.8%,比2007年(21.8%)提高了19.0个百分点,生猪规模养殖场户已逐步成为猪肉市场平稳供给的重要支撑。
3、良种繁育体系日趋完善2009年《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2009~2020年》的颁布实施,为加快建设现代生猪种业指明了发展方向。
目前全国范围已遴选出74家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核心群种猪达12万头;成立了国家种猪遗传评估中心和华南、华中、华东等区域性种猪遗传评估中心,建立了武汉、广州、重庆等农业部种猪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和山东等省级种猪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确立国家级猪遗传资源保种场、保护区50个,以地方猪品种为素材,成功培育了龙宝猪1号配套系等24个优良品种(配套系)。
目前,以核心育种场、资源场为基础,扩繁场、改良站为支撑,质量检测中心为保障的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初步形成。
4、区域化、产业化进程加快目前,生猪生产区域主要集中在四川盆地、黄淮流域玉米小麦主产区和长江中下游水稻主产区等三大区域。
四川是我国生猪出栏最多的省份,2013年出栏7314万头,占全国的10.22%;全国生猪出栏排名前10位的省份生猪出栏占全国总量的63.58%;560个养殖大县生猪出栏量占全国总量的80%以上。
随着生猪规模化、标准化水平的提升,生猪产业化进程加快,一大批产业化企业集团相继涌现。
2013年我国前10大养猪企业生猪出栏2000万头以上,占全国的2%-3%。
其中,温氏集团年出栏生猪已达1200万头。
5、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标准化规模养猪场质量安全风险管控的意识不断增强,按照《畜牧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兽药管理条例》、《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建立养殖档案、健全防疫制度、规范投入品使用,生产管理更加规范,有力地保障了猪肉质量安全水平的提高。
屠宰检疫和肉品品质检验制度的推行,有效提高了屠宰企业上市肉品质量。
经农业部抽检,2013年养殖环节“瘦肉精”监测合格率达99.9%,153个大中城市畜禽产品监测合格率达99.7%。
6、生猪疫病防控工作取得显著成效随着国家进一步加大对动物防疫工作的投入力度,各地切实落实各项防控措施,生猪重大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影响生猪生产的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等疫病流行强度逐年下降,发病频次大幅降低,发病范围显著缩小。
以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为例,疫情由2007年的1042个疫点,下降到2011年14个疫点,新发疫情大幅度下降。
海南、辽宁、吉林永吉建成了免疫无口蹄疫区。
近年来,口蹄疫等生猪重大疫情总体平稳,未发生区域性重大生猪疫情。
7、屠宰行业加快转型升级1998年国务院颁布实施《生猪屠宰管理条例》,我国生猪屠宰行业进入依法管理新时期,生猪屠宰行业技术水平升级加快,企业规模化、品牌化经营势头良好,猪肉产品质量稳步提升。
据统计,目前全国共有生猪定点屠宰企业14720家,其中规模以上屠宰企业近2500家,年屠宰量占比超过70%,全国共有肉类注册商标600余个。
部分品牌屠宰加工企业开始跨省配置生产资源,冷链物流配送体系迅猛发展,品牌猪肉专卖店、连锁店、加盟店迅速扩张,地区市场封锁现象逐步破解,优质猪肉产品跨区域流通格局初步形成。
二、面临的主要挑战、国外的经验与启示(一)面临的主要挑战1、价格波动频繁,影响产业稳定发展和市场平稳供给目前猪肉在我国CPI中的贡献率达3.03%,生猪价格的大幅波动,不利于生猪产业的稳定发展和城乡居民猪肉消费,甚至可能影响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
2003年以来,我国生猪产业经历了3轮价格的大涨大跌,特别是2006年以来的两轮波动,波动幅度较大,导致猪肉市场供给一度偏紧,给城乡居民正常生活造成一定影响。
为防止生猪价格出现大起大落,国家先后发布实施了《防止生猪价格过度下跌调控预案》《缓解生猪市场价格周期性波动调控预案》,通过加大冻猪肉收储等手段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生猪价格的大幅波动。
当前生猪产业发展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增多、价格波动风险加大,现有的调控手段单一,难以适应新时期生猪产业平稳发展的要求。
2、产业素质整体偏低,综合生产能力与国外差距大尽管这些年我国生猪规模养殖发展势头较快,规模化比重不断提高,但总体上农户分散养殖仍占主体,年出栏500头以下的分散饲养占近60%;具备一定规模的中小养殖场大多设施装备条件低,即便是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养殖场相当一部分也没有推行精细化管理,生产方式依然落后,生产良种化、装备设施化、管理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等标准化生产推广普及率较低,低效率导致低产出,综合生产性能与国外存在相当差距。
生猪饲养料肉比平均在3.0以上,每公斤增重比美国和欧盟多消耗饲料0.5公斤左右;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约为15头,比国外先进水平低10头以上。
特别是在当前养殖成本持续攀升的大背景下,生猪养殖环节保持稳定的收益难度大,市场综合竞争力低。
3、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产业可持续发展面临较大压力近年来,生猪等畜禽养殖污染问题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而实现生猪生产和生态协调发展也是现代养猪业面临的难点。
中小养殖场户缺乏环保意识和资金投入,大多没有配备建设粪污处理设施设备;具备一定规模的生猪养殖企业,尽管配套建设了粪污处理设施,由于缺乏技术工艺完备、运行成本低廉的成熟处理模式,粪污处理不彻底的现象较为普遍;由于缺乏科学规划和集中可消纳土地,农牧结合不紧密。
特别是随着《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的颁布实施,养殖场户粪污处理主体责任进一步明确,生猪养殖污染防治压力巨大。
生猪养殖污染问题不解决,势必影响生猪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影响猪肉产品有效供给。
4、外来疫病传入风险加大,疫情防控形势更加严峻当前,生猪疫情防控形势更加严峻。
一是疫情复杂,影响生猪发展的病种多、病原复杂、流行范围广,原有疫病短时间内难以清除,新的疫病不断出现,当前全国生猪疫情依然复杂,形势比较严峻。
加之,我国生猪散养比例高,中小规模养殖场和散养户防疫条件差,生猪长途调运频繁,流通环节引发疫情的风险较高,生猪疫病防控难度进一步加大。
二是外来疫病传入风险加大。
对生猪,主要以非洲猪瘟的传入风险最大。
该病临床症状和病理剖检与古典猪瘟十分相似,基层兽医人员及时发现和报告疫情的难度更大;该病的传播速度快、致死率高,且目前无有效的特异性防控手段。
在我国传统的养殖和流通模式下,一旦传入,疫情很难控制,将对我国养猪业造成毁灭性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