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时代国际体系的演变与转型
全球化时代国际体系的演变与转型
全球化时代国际体系的演变与转型【摘要】:国际体系是世界历史研究中的重要问题之一。
对国际体系的演变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正确认识当前国际体系的转型。
古代区域性国际体系各有其自身的特点。
从中国西汉时期至清朝后期,东亚的古代区域性国际体系,是当时世界上覆盖面积最大、人口最多和结构相对稳定的区域性国际体系。
由于中国是东亚地区最大的国家,以及它政治、经济和悠久灿烂文化的巨大影响,使古代东亚地区这一相对独立的国际体系是以中国为中心的“封贡”体系。
17世纪后半期,欧洲建立了近代国际体系。
这包括17世纪后半期至18世纪末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和1815年至1914年的维也纳体系。
由于欧洲列强对亚非拉广大地区的殖民扩张和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全球影响,实际上到19世纪40年代以后,欧洲区域性国际体系已发展为世界性国际体系。
作者对近代欧洲国际体系与古代东亚国际体系进行了比较,认为二者有一些显著特点:近代欧洲国际体系是以资本主义初期发展为背景的,而古代东亚国际体系是以封建制度为背景的;近代欧洲国际体系是均势和大国协调体系,而古代东亚国际体系是非对称的家庭式体系;近代欧洲国际体系是以体系内民族国家主权平等为基础的,古代东亚国际体系是以在绝大多数时期主导性国家不主动干涉它国内政为基础的;近代欧洲国际体系是以国际法来调整国家之间关系,古代东亚国际体系是以“礼”来约束和调整国家之间关系;近代欧洲国际体系中的国家对体系外国家进行侵略和殖民统治,古代东亚国际体系的中国对体系外国家基本采取争取友善或防御政策。
人类已经历过的现代世界性国际体系有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雅尔塔体系。
冷战结束后,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世界正逐渐进入全球化时代,这一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
全球化趋势发展对国际体系产生重大影响,促使当前国际体系处于深刻变革之中。
当前国际体系转型有一个很长过渡时期,现正处于这一过渡时期的相持阶段。
全球经济体系演变与新特征
全球经济体系演变与新特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全球经济体系也在不断演变。
从古代的“丝绸之路”到现代全球化的脉络,全球经济的演变,不仅带来了许多新特征,也给国际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一、全球经济体系的演变全球经济体系是指全球各国的经济活动所形成的协同体系,包括各经济体之间的贸易、投资、货币流通等。
全球经济体系可以分成以下几个阶段:1.古代贸易阶段。
古代贸易时代主要是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大航海时代”进行贸易活动。
这个时期的特点是交通不便,距离遥远,而且商品交换是非常稀少的。
2.现代贸易阶段。
从16世纪开始,现代贸易逐渐成形,主要是通过欧洲殖民扩张,破坏了古代贸易的垄断地位,建立了全球多元经济体系。
这也是第一次真正的全球化交易,为国家、企业和个人创造了更大的市场机会。
3.以产业为主导的发展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方式的变革,工业化成为主导发展模式,全球贸易逐渐快速增长,出现了第一个全球产业体系,形成了世界经济中心向西部国家转移的趋势。
4.以服务业为主导的发展阶段。
进入21世纪,全球经济体系开始以服务业为主导。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全球各地的服务都可以轻松提供并推广,世界各地形成了内部各个部分的竞争市场,并促进了全球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
二、全球经济体系的新特征在全球经济体系的演变中,新的特征不断产生。
以下是其中最值得注意的几个:1.全球化趋势增强。
全球化是各国在贸易、资本流动、普适性认知和文化交流等方面的联通过程,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各种国际组织越来越被重视和接纳,全球化的趋势也逐渐增强。
2.全球竞争加剧。
全球化的趋势使得各国面对的市场不再局限于自己的国内市场,而是更加开放和竞争。
世界范围内企业相互竞争和厮杀不断升级,因此全球竞争一直在加剧。
3.知识经济成为主流。
在现代经济发展中,一项新的领域正在取代传统的工业生产和贸易交换,这就是知识经济。
知识经济是以基于知识和信息的作用为基础的新经济形态,将技术和创新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世界经济体系的历史演变与变革趋势
世界经济体系的历史演变与变革趋势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
随着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加速,世界范围内的经济体系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历史上,世界经济体系也经历了几次重大的演变和变革,这些演变和变革不仅影响了当时的经济格局,也对今天的世界经济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此,我们将回顾世界经济体系的历史演变和变革趋势。
一、农业时代的贸易在古代,由于交通运输和通信的不便,不同地区的贸易相对较少,人们的经济活动主要以农业为主导。
在这个时候,贸易相对较少,东西方经济分离,亚欧非三大洲的经济发展处于相对独立的状态。
此时,最早的人类贸易是由塞浦路斯和克里特岛的食盐、铜材、铁材等贵重物品贸易而起。
而在此之后,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城市国家诞生,这也是民族和商业活动开始发展的时期。
这时人类的贸易也开始跨越海洋到达世界各地,文化和经济也开始互相影响。
二、中世纪的国际贸易中世纪,封建等级制度和地方封建卡舍居住,所以外部贸易不发达,但欧洲洛林、中世纪意大利城邦和门萨拉王朝在东西方贸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时,西欧国家的工商业开始发展,尤其是城市国家与同样处于上升时期的阿拉伯世界之间的贸易达到了巅峰。
在这个时候,中国、印度等东方贸易中心扮演着很大的角色,同时过于重视财富的培养也会导致财经上流行的介入行为。
三、近代的世界贸易在近代工业革命以后,贸易和工业化高度聚集,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增多。
这时,在加入世界经济系统的过程中,贸易和投资规模都变大了,同时国际组织的建立和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竞争也变得更加激烈。
在这个时候,新兴市场国家出现,亚洲、非洲的贸易中心也随之崛起,它们提供高质量的廉价产品,吸引了很多发达国家的贸易合作。
而欧美工业和贸易的领先地位从此被逐渐蚕食,特别是非洲和拉美的减缓崛起影响了其他地区的发展。
近代史上形成的经济体系也正视着全球化发展问题。
四、现代世界经济体系随着快速的技术进步,计算机、通讯技术的高速发展,各国间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
浅析国际体系转变和中国责任
浅析国际体系转变和中国责任国际体系正在经历一个转型期,但是当前国际体系仍然是由大国主导的,大国关系和大国实力对比的变化是导致国际体系转型的基本动力。
分析了当前国际体系转变的原因、特点,从而得出中国的责任之所在,并做了前景展望。
标签:国际体系;中国责任;大国战略;中国国内改革导论自冷战结束以来,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当今国际体系正经历深刻转型,基辛格称其为“四百年未有之变局”,并非虚言。
哈斯的“无极时代”、梅德韦杰夫的“多极化时代”、萨科齐的“相对大国时代”等等说法,虽是站在不同立场和角度定位“新时代”,但都说明对于时代之变与体系之变,各国都深有体悟并开始全力应对。
与以往的国际体系不同,国家行为体和非国家行为体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现代的新型的国际体系,这就需要政府的治理和没有政府的治理来共同管理全球事务。
一、国际体系转型的实质和特点新旧国际体系交替,各种全球性问题凸显。
同时,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加速进行,人类相互依赖大大增强,和平、发展、合作成为各国共同的诉求。
在这种背景下,传统的“由权力界定利益”的现实主义命题失去了其当然的正当性,尽管国际政治的本质并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但各国对权力和利益的诉求进行了更多的要求。
中国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日益融入国际体系,其发展成就产生累积效应,显示为国家力量的强劲崛起,在国际上的利益面随之扩大。
综观世界,所谓国际体系转型是指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各国特别是现有大国和新兴大国的关系处在适应性调整之中,全球化下国际体系的主体、性质、规则及其运作都将发生深刻的变化,大国关系也将展示全新的面貌。
国际体系转型的实质和特点有:1.全球化和多极化渗透到各个方面在全球化时代,国家已经不再是一个个孤独的核心,它们正在向区域或次区域共同体转换,向全球共治体系的构成体转换,与越来越具有政治、经济、文化影响力的次国家力量、跨国力量或全球力量发生密切关联。
四大国际体系转型成因及特征探究
四大国际体系转型成因及特征探究【摘要】本文通过对四大国际体系转型成因及特征的探究,分析了国际体系转型的背景、原因、特征、趋势和影响,指出了四大国际体系转型的必然性。
文章指出,国际体系转型是由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所推动,其中涵盖了多种复杂因素。
文章也探讨了未来国际体系的发展方向以及国际体系转型所面临的挑战,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建议。
文章全面分析了四大国际体系转型成因及特征,揭示了国际体系转型的复杂性和必然性,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提供了重要参考。
【关键词】国际体系、转型、成因、特征、趋势、影响、背景、必然性、发展方向、挑战1. 引言1.1 四大国际体系转型成因及特征探究引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国际关系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四大国际体系也在不断转型。
这一转型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全球经济发展不平衡、新兴市场体系崛起、科技革命的影响等。
在这种背景下,四大国际体系的特征也在发生变化,如多极化趋势明显、国际制度规则重构等。
未来国际体系的发展方向值得密切关注,同时也要认识到国际体系转型所带来的挑战和影响。
对于四大国际体系转型的必然性,我们需要深入剖析,探究其深层次的原因,并思考如何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挑战。
在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中,只有不断适应和变革,才能更好地应对国际体系转型带来的各种挑战和机遇。
2. 正文2.1 国际体系转型的背景国际体系转型的背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全球化进程加快推动了国际体系的演变。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跨国公司的崛起,国际关系日益紧密,传统的国际体系不再适应当今世界的发展需求。
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也是国际体系转型的重要背景。
随着新兴国家的崛起和老牌大国的衰落,传统的国际体系架构面临着挑战和调整。
全球性问题的凸显也推动了国际体系的转型。
气候变化、恐怖主义等全球性问题的出现,要求国际社会更加紧密合作,传统的国际体系需要进行调整以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
国际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是国际体系转型的背景之一。
四大国际体系转型成因及特征探究
四大国际体系转型成因及特征探究随着国际形势的快速变化,国际体系也在不断演变。
自西方国家在殖民地时代建立起世界体系后,国际体系已经经历了四次比较明显的转型。
本文将探究四大国际体系转型成因及特征。
第一次转型发生在17至18世纪间。
这个时期,欧洲国家已经成为经济和政治中心。
欧洲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市场和技术,欧洲的商品也被其他国家追捧。
这种对欧洲的依赖关系造成了这个时期国际体系的基本特征:欧洲的经济霸权。
另外,法国、英国、荷兰和西班牙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参与者,他们的海军、贸易政策和殖民地争夺引起战争等问题,推动着国际体系不断演变。
第二次转型大约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发生。
在这个时期,欧洲列强的地位有所下降,而美国和日本的崛起则突显了国际体系的变化。
这个时期,国际关系呈现出三个特征:王国和帝国的解体、美国和日本的崛起和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此外,第二次转型也标志着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结束。
第三次转型发生在二战后。
在这个时期,美国成为了世界上除苏联以外的唯一超级大国。
美国带领西方国家在国际政治和经济领域占据绝对优势,呈现出一极主义的国际体系特征。
第三次转型的影响也在欧洲格局的变化中体现,欧洲经济的重心从英国转移到了德法等欧洲大陆国家,欧洲联盟逐渐形成。
第四次转型是当今国际体系的转型。
在这个时期,西方国家的霸权已经丧失,但仍然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和地区。
此外,新兴经济体和亚洲国家、非洲国家、中东地区等国家开始崛起,在国际政治和经济领域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全球化、民族主义、恐怖主义等问题也成为了当前国际体系的重要特征。
总体而言,国际体系的四次转型都是由历史形势和国际政治经济力量变化而产生的。
每一次转型都给世界带来了重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变革,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新的问题和挑战。
因此,只有不断适应国际形势,积极面对挑战和变化,才能发展壮大。
以世界体系理论解读国际体系转型.
以世界体系理论解读国际体系转型[内容提要]参照沃勒斯坦三种优势的观点,霸权国家优势的全面转移和重新聚集可被视为国际体系转型的经济标志,也可能是今后国际体系和平转型的标尺之一。
目前美国仍然是处于中心区的唯一超级大国,三种优势总体上继续存在,但均有不同程度的削弱。
霸权国家当前在经济上已经是一个多国融合体,中心与半边缘国家在经济上的分工已经高度结构化。
与过去经济与地域分割的时代不同,今后不太可能再让一个国家独享所有的优势,全球化理论对冷战后、特别是“9·11”后的国际体系转型具有较典型的解释意义,因为全球性形成的挑战、危机和危险一定程度上已经超越了传统的国家间的安全威胁与地缘竞争战略的重要性。
国际体系转型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试图用中心边缘依附关系、世界劳动分工和阶级冲突等变量来分析世界体系的历史演变,其核心是,世界经济和劳动分工将世界分成三个地带:中心支配地区、处于依附地位的外围-半边缘地区和边缘地区。
它们相互影响,并作为一个一体化的整体发挥作用,在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时发挥整体功能,不断把外围地区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不断汲取它们的经济盈余并使之边缘化。
中心和边缘的不等价交换保证了资本主义的运行和资本的积累,使中心地区的资本积累和经济发展更快,外围地区的经济和政治更不发达。
国际贸易和投资的相互影响是世界经济的基本机制,是由单一的资本主义的世界分工所决定的。
世界经济就是地位不平等的许多国家组成的一种国际结构,这种结构维持国际分工,促使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积累和其余国家的落后和不发达的周而复始。
但是,他也认为国家经济地位、国家经济地位的地理分布是可变的。
中心和边缘地区的变化实际上就是国际力量组合的变化,是国际体系的转型。
沃勒斯坦还提出霸权国通常具有三种优势(农业-工业、商业和金融,一旦这种优势流失,就表明中心地位的转移。
沃勒斯坦强调的世界体系实际上就是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而以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为代表的国际体系也基本上是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同步发展的。
全球化趋势下的国际法与法律体系
全球化趋势下的国际法与法律体系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国家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日益频繁,国际法和法律体系也在不断发展与调整。
在这个多元文化和多边合作的时代,国际法的作用变得愈发重要。
本文将探讨全球化趋势下的国际法与法律体系的演变及其影响。
一、国际法的定义与历史背景国际法是指规范国家之间关系的法律体系,包括国家之间的条约、协议以及国际习惯。
国际法的起源可追溯到公元前4000年的古埃及,而当代的国际法体系则形成于20世纪。
随着全球化的兴起,国际法的发展与进步也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
二、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法发展1. 法律体系的多元化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国家的法律体系也逐渐多元化。
在国际法中,不同国家之间的法律体系可能存在差异,这给国际法的制定和执行带来一定的挑战。
同时,国际法也逐渐融合了各国的法律原则和规定,力求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实现公正和平等。
2. 国际合作的增加全球化推动了国家之间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交流,也促进了国际合作的增加。
在全球化进程中,国际法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国际法规定的条约和协议,各国参与者可以就共同关心的议题达成共识并展开合作。
例如,联合国的成立为国际合作提供了重要的法律框架。
三、全球化趋势对国际法的挑战1. 适应新兴领域的需求随着科技的进步,新兴领域如网络安全、环境保护等也带来了新的法律挑战。
全球化趋势对国际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国际法不断调整和适应新的挑战。
例如,网络犯罪的增加和跨国环境问题的严重性,需要国际法对相关领域进行全面的规范。
2. 解决国际纠纷的挑战全球化也带来了国际纠纷频发的现象。
国际法在解决国际纠纷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现实中,由于不同国家的利益、文化和法律体系的差异,国际纠纷解决仍然面临一定的挑战。
此时,国际法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协调,以更好地解决纠纷并维护国际社会的和平与稳定。
四、国际法发展的建议1. 加强国际法的教育与培训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国际法的需求日益增加。
各国应加强相关教育与培训,提高国际法人才的素质和能力。
全球化时代下的国际发展
全球化时代下的国际发展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全球化为各国带来了更广阔的市场、多元化的合作机会和跨国流动的资金、技术和人才。
然而,全球化也加剧了国际竞争,不平衡发展问题突出,国际金融和贸易体系面临着巨大压力。
在这个背景下,国际发展需要更加深入思考,加强合作,以适应全球化时代的挑战和机遇。
一、全球化加速经济发展全球化为各国带来了更广阔的市场,促进了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加速了经济的发展。
跨国公司利用全球化的机遇,建立全球价值链,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
同时,全球化也使得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有机会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推动自身的经济发展。
二、全球化带来多元化的合作机会全球化加强了国际间的联系与合作,促进了国际组织和跨国合作机制的发展。
各国在面对共同的挑战和问题时,借助全球合作平台,共同制定政策措施,推动国际发展。
例如,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制定,旨在通过全球合作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全球贫困和不平等的减少。
三、全球化推动资金、技术和人才的跨国流动全球化使得资金、技术和人才得以跨越国家和地域的限制,为国际发展注入了动力。
跨国投资和金融机构促进了资金的流动,为各国提供了丰富的融资渠道。
技术的全球传播和创新合作促进了科技进步和技术普及,助力各国实现经济转型升级。
同时,人才的跨国流动也促进了知识和技能的传递,为各国提供了人力资源的补充和才智的交流。
四、全球化加剧国际竞争与不平衡发展问题尽管全球化带来了诸多机遇,但同样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全球化加剧了国际竞争,各国在经济领域、市场准入、技术创新等方面都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压力。
同时,全球化使得不平衡发展问题更加突出,贫富差距扩大,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日益扩大。
这种不平衡发展也使得一些国家面临社会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挑战,需要加大政策调整和资源投入,实现更加公平和可持续的发展。
五、全球化对国际金融和贸易体系的影响全球化对国际金融和贸易体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国际及国内趋势分析
国际及国内趋势分析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际及国内趋势对世界各个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将从经济、科技和环境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探讨当前的趋势和未来的发展走向。
一、经济趋势分析1. 全球经济发展趋势全球经济正朝着数字化、智能化和可持续性的方向发展。
新兴市场国家迅速崛起,促进了全球贸易和投资的增长。
同时,科技的进步也带动了新兴产业的发展,如人工智能、区块链和生物技术。
此外,全球金融体系也在不断演变,新的数字货币和支付方式正在兴起。
2. 国内经济发展趋势国内经济正朝着高质量发展和创新驱动的方向转变。
随着消费升级和中产阶级的崛起,服务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同时,制造业也在不断转型升级,向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转变。
此外,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也需要得到解决,促进区域均衡发展。
二、科技趋势分析1. 人工智能的发展人工智能正在深刻改变各个行业,包括医疗、金融、制造和交通等。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的突破,使得人工智能在大数据分析、智能决策和自动化生产方面展现出了巨大潜力。
2. 数字化转型的加速数字化转型已经不再是选项,而是企业和组织生存和竞争的必备条件。
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和区块链等技术正在推动各个行业的数字化转型。
同时,网络安全和隐私保护问题也日益引起关注。
三、环境趋势分析1. 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对全球的影响越来越明显,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成为国际社会的共同关注。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广可再生能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措施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和企业的重要议程。
2. 绿色消费与环保意识绿色消费意识的提升,推动了环保产品和服务的市场需求。
消费者越来越注重产品的环境友好性,以及企业的社会责任。
此外,可持续交通和低碳城市建设也在积极推进。
综上所述,国际及国内的趋势分析涉及到经济、科技和环境等多个方面。
全球经济发展正朝着数字化、智能化和可持续性的方向发展。
人工智能、数字化转型和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发展将对各个行业产生深远影响。
国际格局演变与中国的全球战略和角色
国际格局演变与中国的全球战略和角色作者:陈玉刚来源:《当代世界》2017年第09期当前,国际格局演变正进入关键阶段,新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正在加速形成。
由西方单方面主导的国际体系遭到严重冲击,共商共建的全球体系正成为新的时代潮流。
中国是新兴全球体系的积极推动者和塑造者。
冷战结束以来,国际关系发展进入深刻调整期,尤其是在进入冷战结束的第三个十年之后,调整和变化的速度加快,其影响越来越具有全局性和根本性。
国际关系的变化与调整表明,现有国际体系难以反映国际力量对比的深刻变化,国际格局演变进入关键阶段,新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加速构建。
中国是新兴国际关系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持续发展以及中国提出的倡议和贡献的智慧与方案,积极深刻地影响着国际体系的转变和国际新秩序的构建。
西方主导的国际体系遭遇严重冲击近代以来,西方长期主导国际体系发展。
冷战结束一度被认为是西方的全面胜利,历史就此“终结”,美西方自由民主秩序“一统天下”。
然而,事实上,“全面胜利”的时候往往也是危机开始的时候。
20世纪90年代的民族冲突,以及进入21世纪后的恐怖主义威胁和全球金融危机暴露了西方主导的国际体系存在严重缺陷。
与此同时,国际关系新因素在冷战结束后不断孕育并发展,越来越汇集成重要的变革性力量。
经济是秩序的基础。
进入21世纪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经济体逐步丧失作为世界经济增长动力引擎的地位,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的比重已从冷战结束后的30%多下降到目前的20%多。
与之相比,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比重不断提高,其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的比重已达到一半,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则已超过80%。
为西方世界经济中心地位提供理论支持的自由主义经济秩序,在推动冷战后的经济发展中失灵、失效,去管制、自由化等举措难以激发经济活力,无法对越来越脱离实体经济的资本市场形成有效管制。
从过去二三十年的历史进程来看,西式的自由主义经济改革没有使发展中国家取得经济成功,反而导致东南亚、东欧、北非等地一些国家纷纷陷入经济危机。
当前国际形势的变化特点及我国应如何应对
. . WORD.格式整理. .当前国际形势的变化特点和中国应如何应对一、当前国际形势:综合受访专家观点,当前国际形势发展呈现六大主要特征,并处于复杂变化当中。
一是世界多极化更趋明朗,并导致国际格局深刻调整演变。
近年来,新兴大国的崛起、美国实力的相对下降,使世界多极化的趋势更加明显。
传统大国、新兴大国之间及其内部关系出现大调整,从而推动国际格局加速演变。
一个重要趋势是多极化从曲折前进到加快发展。
美国深受一场危机和两场战争的冲击,“一超”地位动摇,单边黩武气焰有所收敛。
新兴和发展中国家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与此同时,全球经济与战略重心东移。
这一趋势仍在继续深化发展。
不过,专家们同时指出,随着西方发达国家开始走出危机,国际力量对比的“东升西降”趋势放缓,美欧等发达国家温和复苏,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发展遭遇困难,“大而不强”的特点突出,与此同时西方“抱团取暖”努力维持其主导地位。
展望未来10年,“东升西降”仍将处于量变过程,世界格局仍将是一超多强,并出现多个力量中心。
美国仍将是世界第一强国,将在创新、金融和军事领域保持全球领导者的地位。
尽管美国对国际事务的主导能力呈下降趋势,但其主导地位发生根本改变需要更长时间。
在国际格局的过渡时期,伴随着的将是国际以及各国国内的不稳定因素增多。
二是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并导致世界各国相互依存加深。
经济全球化是一柄“双刃剑”,对一些国家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特别是对经济实力薄弱和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它们将面对全球性的激烈竞争,所遇到的风险、挑战将更加严峻。
一个重要趋势是全球化从西方主导变为西方失势,全球治理中的“南升北降”明显。
八国集团日渐式微,北方国家或发达国家在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的优势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
金砖国家、二十国集团地位在这一过程中凸显。
这一点仍在继续发展。
多名专家还指出了全球化同时有放缓的趋势。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傅梦孜从三个方面为记者做了分析,首先是上个世纪90年代美国引领和主导了经济全球化,但近年来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美国缺乏继续推动全球化的意愿以及能力,奥巴马政府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发起能源革命,以及经常出现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等,就是例证;其次是现在全球贸易额每年高达30多万亿美元,靠某个国家推动变得越来越困难,而且各国的技术优势也不再像从前那样明显;最后,各大力量纷纷兴起后,更多地考虑本国、本地区的利益得失,在全球范围内的谈判困难很大。
经济全球化、多极化的国际格局:当今世界的两大趋势
经济全球化、多极化的国际格局:当今世界的两大趋势古平近年来,我国领导人在阐述世界发展和国际形势时多次谈到,当今世界有两个趋向,一是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迅猛发展,二是多极化的国际格局正在形成。
这两个论断准确把握了今天国际形势的发展走向和特点,是我们理解和分析世界风云演变的基本判断。
(一)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热门话题,也存在较多的争议和不同理解。
从广义上说,经济全球化是一个较长的历史进程,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以后就出现了世界范围内的经贸活动和资本殖民扩张,在某种意义上,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从那时起就开始了。
20世纪90年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形态的演变使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更为突出,这一现象恰与冷战的结束大体处于同一时期。
换言之,世界格局多极化的整合酝酿与经济全球化的迅猛扩展几乎同时进行。
冷战时期,由于两极格局的存在,在某种程度上,世界也存在着两个市场体系,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世界范围经济活动的交流。
冷战结束前后,随着一些国家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转型,全球性市场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进程也获得了某种更大范围的体制便利。
所谓经济全球化,就是各国的经济活动向全球范围扩展,它包括生产、贸易和金融活动等多方面内容。
这一过程以发达国家为主导,以跨国公司为主要载体,以世界主体市场的形成为标志。
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到今天,既促进了全球资源的有效分配,也带来了南北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等一系列问题。
近年来,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着经济活动的方式,在国际经贸活动中,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在新技术支撑下变得更为快捷便利,极大地促进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规模和效益,并在全球范围内实现生产要素的配置。
在经济全球化现象中,有两大特征值得注意。
一是区域性经济整合和一体化的趋向,如从欧共体发展而来的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酝酿中的东亚自由贸易区,南美和非洲的经济共同体等,反映了地缘因素在经济中仍起重要作用。
最近实现了统一货币的欧盟值得关注,在这一地区,超国家的经济政治实体正在形成发展之中。
世界秩序的演变与国际体系
世界秩序的演变与国际体系随着时间的推移,世界秩序也在不断演变。
这种演变在国际体系中尤为明显,影响着全球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从二战后到冷战期间,再到当今全球化时代,世界秩序呈现出了多样性和复杂性。
二战后的世界秩序可被视为以国家主权和边界为核心的国际体系。
联合国的建立被视为维护全球和平与安全的代表性事件。
各国通过联合国机构来促进对话、协调立场、解决争端,以维持国际稳定。
然而,随着冷战的兴起,国际体系再次发生了变化。
冷战期间,世界秩序被二分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东方阵营。
这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竞争对抗的格局成为国际体系的主导。
两个阵营之间形成了军事同盟和军备竞赛,全球政治被分割为两个主导势力的影响范围。
然而,随着苏联的解体和冷战的结束,国际体系再次发生了深刻的转变。
冷战结束后,世界进入了全球化时代。
传统意义上的国界逐渐模糊化,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各国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国家间的合作取代了竞争,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变得越来越重要。
世界秩序逐渐从以国家为中心转向以全球为中心,国际体系逐渐呈现出多极化的趋势。
在全球化时代,国际体系的演变越来越复杂。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拥有不同的利益和发展模式,他们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更加错综复杂。
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的作用得到了提升,通过共同制定规则和推动全球发展,以应对共同挑战。
同时,新兴国家的崛起也给国际体系带来了新的挑战。
这些崛起中的大国,如中国和印度,正在通过经济实力和地缘政治影响力改变着世界秩序。
尽管如此,国际体系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
全球治理不平衡,贫富差距日益扩大,气候变化和恐怖主义等全球性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此外,新兴的地缘政治和经济竞争也给世界秩序带来了不确定性。
在这种情况下,各国应该加强合作,推动共同发展。
只有通过合作,国际体系才能更好地应对全球性挑战,实现和平与繁荣。
总之,世界秩序的演变与国际体系密切相关。
从以国家主权和边界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到冷战期间的两极格局,再到全球化时代的多极化现象,国际体系一直在不断适应和调整。
四大国际体系转型成因及特征探究
四大国际体系转型成因及特征探究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国际形势的快速变化,国际体系也在不断发生转型和变革。
在国际关系领域,有四个重要的国际体系,即西方国际体系、苏联国际体系、后冷战国际体系和全球化国际体系。
这四个国际体系各自具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特征,其转型成因也各不相同。
本文将分别探讨这四个国际体系的转型成因及其特征。
西方国际体系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构成了这个国际体系的主要力量。
西方国际体系的主要特征包括冷战格局、美国对外政策的主导地位和北约的建立等。
这个国际体系的转型成因主要包括了苏联的解体和东欧剧变、全球化的发展等。
苏联的解体和东欧剧变是西方国际体系转型的重要成因。
苏联解体使得冷战格局结束,世界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苏联的解体和东欧剧变导致了西方国际体系的崩溃,美国的霸权地位受到了挑战,国际体系也出现了多极化的趋势。
全球化的发展也是西方国际体系转型的重要成因。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际社会之间的联系日益加强,国际网络化和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已不再是一个统一的国际体系。
全球化加速了世界范围内的资源和市场的整合,因此也促进了国际体系的转型。
西方国际体系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多极化趋势加剧、美国霸权地位受到挑战和全球化的深入发展。
多极化趋势加剧表现在各大国之间的力量对比出现了新的变化,世界范围内的领导地位不再是美国一家独大。
美国霸权地位受到挑战表现在美国在世界政治、经济和军事领域的主导地位受到了挑战,美国在一些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已经不如以往。
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表现在国际社会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信息传播和资源配置有了更为高效和便捷的途径。
二、苏联国际体系的转型成因及特征国际社会的多极化趋势也是苏联国际体系转型的重要成因。
随着国际社会的多极化趋势加剧,苏联国际体系所处的地位和地区影响力出现了大的变化,苏联的国际政治地位和实力也受到了挑战。
冷战结束是后冷战国际体系转型的重要成因。
国际关系史
(一)国际体系▪体系:system,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国际体系”是“一种独立政治实体(国家)之集合体的政治体系,这些实体非常频繁地并且依据一些规律性程序进行交往” 。
国际体系的演变:1.威斯特伐利亚特体系与世界(1648-1815年)▪1618-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肯定了国家的主权原则和新教与天主教的平等权利,形成了历史上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国际关系体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促成了一种多元政治格局▪18世纪,法国、英国、奥地利、普鲁士和俄罗斯等欧洲五强崛起。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当时主要反映的是欧洲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
2.维也纳体系与世界(1815—1883年)▪维也纳体系是在欧洲反法联盟围剿法国革命和拿破仑帝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正统主义、均势、补偿三原则▪均势的“黄金时期”▪1948革命、克里米亚战争和德国的统一促使这个体系的崩溃3.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与世界(1883-1894年)▪德国的统一▪大陆联盟体系▪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的核心思想是:建立以德国为中心的大陆联盟体系,孤立和打击法国,避免法、俄两国夹击德国,巩固和保障德国在欧洲大陆业已取得的霸权地位。
▪具体外交战略可以概括为在均势外交原则指导下的联奥、拉俄、亲英、反法。
▪1884-1885年柏林会议▪威廉二世的世界政策4.从多极均势到两极对抗(1894-1918年)▪殖民帝国主义兴起▪英国放弃了恪守已久的“光辉孤立”▪德国的“东方政策”▪三次帝国主义战争▪美国的“大棒政策”、“金元外交”和“门户开放”政策▪欧洲霸权体系开始解体5.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全球性的体系▪防止战败国东山再起,满足和平衡战胜国的既得利益,建立国联等机构和条约来防止战争;▪集体安全/民族自治/公开外交/航海自由/裁军等原则。
5.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特点:▪体系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没有形成有效的协调机制▪德国和俄国被排除在体系之外,留下“隐患”▪对战败国德国的苛刻惩罚,激起德国强烈的民族复仇心理;▪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世界格局演变与国际秩序变革
世界格局演变与国际秩序变革利益由冲突到高度一致世界大同大国无疆摘要:世界格局与国际秩序密切相关,世界格局的演变将在一定程度上成就新的国际秩序;国际秩序的变革主要表现于世界格局在军事和经济的演化与改变。
军事领域是世界各国都在永不停息地攀登的制高点;经济又是军事竞争的有力杠杆和基础建筑。
可以说世界格局的演变与国际秩序的变革与军事和经济息息相关,而这一切都是大国之间政治博弈的主要手段与方式。
而这一切的根源在于利益的冲突。
关键词:世界格局演变国际秩序变革军事制高点经济基础建筑息息相关政治博弈手段与方式根源利益冲突引言:自从人类步入到文明社会,就已经存在部落、种族及宗教并不断地以地域、宗教、信仰等方面发展成为高度意识统一的国家,国家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映射出科技与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可以说世界是由不同国家组成的,国际秩序的制定和遵守也与世界各国密切相关。
世界格局的演变与国际秩序的变革本质在于不同阶级、国家在阶级利益、国家利益不协调而斗争与妥协的结果,而军事和经济则是其主要的斗争手段。
1914年6月28 日,德国先后与俄、法、英三国宣战,持续了四年之久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并以德国的胜利暂时停止但德国并没有应此而知足,反而不断加速发展军事、经济使其成为综合实力较强的国家;1939年9月1日具有臭名昭著的邪恶轴心国之称的德、意、日等国与世界反法西斯的正义之国之间进行了第二次全球大规模的战争,从欧洲到北非,由大西洋波及到太平洋,前后共计约60 多个国家和地区20多亿人被卷入其中。
最终以苏联红军攻占德国柏林,阿道夫.西特勒自杀;美国投掷两枚原子弹于日本的广岛和长崎;中国8年艰苦抗战的胜利而暂时告一段落。
1945年5月18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同年9月2日,日本外相在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正式签署投降书。
鉴于两次世界大战给世界各国及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以及为了预防、阻止类似危机的再次发生和促进世界各国和平健康地发展,联合国于1945年10月24在美国纽约应运而生。
全球经济体系的演变
全球经济体系的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全球经济体系发生了重大的演变。
这种演变不仅影响着各国家的经济发展,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本文将探讨全球经济体系的演变,并分析其对世界各地的影响。
第一部分:农业时代和工业革命在过去,世界上的经济主要依靠农业。
人们通过种植农作物和养殖动物来维持生计。
这种经济体系主要是封闭的,每个地区都依赖自给自足。
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贸易的增加,工业革命的到来使全球经济从农业时代进入了工业时代。
第二部分:工业化与全球化工业革命将工厂和机械引入了生产过程,大大提高了生产力和效率。
这使得商品大规模生产和销售成为可能。
随着交通和通信技术的改进,全球贸易开始迅速增长。
工业化对经济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将全球经济的重心从农业转向了工业和制造业。
第三部分:信息时代和数字经济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全球经济进入了信息时代。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人们能够更加便捷地进行交流和商业活动。
数字经济崛起,电子商务成为主流。
跨国公司通过在线平台进行销售和营销,打破了地域限制。
同时,创新和知识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第四部分:新兴市场的崛起过去几十年,新兴市场国家经济的崛起引起了全球经济体系的重大变革。
中国、印度、巴西等国的快速发展为全球贸易和投资提供了新的机遇。
这些国家的产业结构从传统的农业和制造业向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转变,增加了全球经济的多样性和竞争力。
第五部分:全球合作与挑战全球经济体系的演变也带来了许多挑战和机遇。
金融危机、贸易争端、气候变化等问题使得国际合作变得尤为重要。
国际组织如世界贸易组织(WTO)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挥着关键作用,促进各国间的合作,维护全球贸易和金融的稳定。
结论全球经济体系的演变是一个复杂而多样化的过程。
从农业时代到工业革命,再到信息时代和数字经济的崛起,全球经济体系不断变革和发展。
这种演变改变了世界的格局,推动了全球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四大国际体系转型成因及特征探究
四大国际体系转型成因及特征探究随着国际形势和全球经济的变化,世界上出现了四大国际体系的转型,其中包括:西方体系、社会主义体系、后冷战体系和全球化体系。
本文将从转型的成因和特征两个方面进行探究。
一、成因1.国际形势的变化:随着二战后国际形势的变化,美国成为了全球经济和军事强国,西方体系得以形成;而苏联及其盟友则形成了社会主义体系。
2.技术革命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后期,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革命,加速了全球化体系的形成。
3.制度变革的影响:社会主义体系的解体和后冷战体系的建立,表明各国民主化和市场化的趋势加剧。
二、特征1.西方体系:西方体系以美国为中心,泛大西洋地区、欧洲共同体及其盟友为主要成员。
其特征是一体化、建制化和民主化,其国家通过经济和军事手段在全球范围内维护国家利益。
2.社会主义体系:社会主义体系以苏联为中心,东欧和亚洲一些共产主义国家为主要成员。
其特征是计划经济、国有化和政治集中。
但计划经济的低效率和效益低下,导致了社会主义体系的崩溃。
3.后冷战体系:后冷战体系由美国和苏联等大国主导,以经济全球化为主导。
其特征是经济全球化、市场化和去政治化。
国家利益之间的竞争逐渐变成了市场竞争,市场原则渐渐成为了世界政治的主导。
4.全球化体系:全球化体系是建立在后冷战体系基础上的体系。
其特征是强化了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等方面的特点。
国家之间的关系更具有多边性,主权国家的地位相对较弱,世界经济和政治的影响越来越具有全球性。
三、结论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全球化的加速,四大国际体系之间的转型和交替已成为时代的特征。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不同体系的出现都是国家利益、科技革命和制度变革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在未来的发展中,各国更需在共同合作中,逐渐加强经济文化合作交流,以建立更加和谐稳定的世界体系。
国际经济体制演变与全球化
国际经济体制演变与全球化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剧,国际经济体制也在不断演变。
这种演变的核心驱动力是全球贸易的发展和国际金融的深化,但同时也受到国家间的政治、地缘经济和文化差异的影响。
本文探讨了国际经济体制的演变过程,并分析了全球化对国际经济体制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国际经济体制的起源和发展。
二战后,世界各国意识到通过合作和贸易来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于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成立,旨在解决战后全球金融体系的稳定和重建。
此后,通过一系列的多边贸易谈判,世界贸易组织(WTO)成立,并制定了一系列准则和规则,以促进全球贸易的自由化和便利化。
然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经济体制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
首先是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
在当前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和贸易摩擦升级的背景下,一些国家采取了一系列贸易限制措施,如提高关税、实施配额和对外国投资进行限制。
这种保护主义的行为对国际经济体制的稳定和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冲击。
其次,国际金融的深化也对国际经济体制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全球金融市场变得更加复杂和紧密相连。
然而,国际金融市场的脆弱性也因此增加,如金融危机、货币崩溃等问题频发。
因此,国际社会需要加强对金融体系的监管和风险管理,以维护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
另外,全球化对国际经济体制的演变也带来了一些机遇。
首先是技术创新的加速。
全球化使得各国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促进了技术和知识的传播。
这种技术创新的加速有助于提高生产力和经济效益,推动全球经济的发展。
其次是对国际合作的需求增加。
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各国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日益复杂,需要通过国际合作来解决。
比如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全球性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努力解决,这就需要国际经济体制提供更加强大的合作机制和框架。
总的来说,国际经济体制的演变是一个复杂而多变的过程。
全球化的发展既给国际经济体制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
为了应对挑战并利用机遇,国际社会需要加强合作,建立更加公正、稳定和有效的国际经济体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球化时代国际体系的演变与转型
【摘要】:国际体系是世界历史研究中的重要问题之一。
对国际体系的演变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正确认识当前国际体系的转型。
古代区域性国际体系各有其自身的特点。
从中国西汉时期至清朝后期,东亚的古代区域性国际体系,是当时世界上覆盖面积最大、人口最多和结构相对稳定的区域性国际体系。
由于中国是东亚地区最大的国家,以及它政治、经济和悠久灿烂文化的巨大影响,使古代东亚地区这一相对独立的国际体系是以中国为中心的“封贡”体系。
17世纪后半期,欧洲建立了近代国际体系。
这包括17世纪后半期至18世纪末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和1815年至1914年的维也纳体系。
由于欧洲列强对亚非拉广大地区的殖民扩张和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全球影响,实际上到19世纪40年代以后,欧洲区域性国际体系已发展为世界性国际体系。
作者对近代欧洲国际体系与古代东亚国际体系进行了比较,认为二者有一些显著特点:近代欧洲国际体系是以资本主义初期发展为背景的,而古代东亚国际体系是以封建制度为背景的;近代欧洲国际体系是均势和大国协调体系,而古代东亚国际体系是非对称的家庭式体系;近代欧洲国际体系是以体系内民族国家主权平等为基础的,古代东亚国际体系是以在绝大多数时期主导性国家不主动干涉它国内政为基础的;近代欧洲国际体系是以国际法来调整国家之间关系,古代东亚国际体系是以“礼”来约束和调整国家之间关系;近代欧洲国际体系中的国家对体系外国家进行侵略和殖民统治,古代东亚国际体系的
中国对体系外国家基本采取争取友善或防御政策。
人类已经历过的现代世界性国际体系有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雅尔塔体系。
冷战结束后,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世界正逐渐进入全球化时代,这一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
全球化趋势发展对国际体系产生重大影响,促使当前国际体系处于深刻变革之中。
当前国际体系转型有一个很长过渡时期,现正处于这一过渡时期的相持阶段。
作者在对国际体系的四个主要构成部分,即国际行为体、国际力量结构、国际互动规则和国际机制进行研究基础上,认为当前国际体系转型具有下述特点:国际行为体多元化;国际力量结构多样化;国际互动模式多种共存;国际机制在各方博弈中变革发展。
国际力量结构是国际体系的基础,而国际力量结构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大国战略关系。
作者对构成当前国际力量结构和大国战略关系的世界上最重要的一些三边关系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中美关系,以及它们对国际体系转型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认为当前大国战略关系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重大变化,大国之间既相互合作又相互竞争,既相互协调又相互防范。
为了推进建立互信、互利、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全球安全架构,有必要构建21世纪大国战略稳定框架。
当前国际体系向国家之间相互依存为主要特征转型,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战略机遇期。
从长远来说,相互依存状态的国际体系还将再发展到一体化条件下的国际体系,这将为进一步建立和谐世界奠定基础。
【关键词】:国际体系全球化趋势大国战略关系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D815
【目录】:论文摘要6-7ABSTRACT7-11绪论11-22第一节研究国际体系演变与转型的意义12-15第二节国内外研究现状15-20第三节研究方法与特色20-22第一章国际体系的历史演变22-37第一节古代区域性国际体系的特点──以东亚为例22-25第二节近代欧洲国际体系的形成与特点25-28第三节近代欧洲国际体系与古代东亚国际体系比较28-30第四节区域性国际体系发展为现代世界性国际体系30-35第五节历史演变对当代国际体系转型的若干启示35-37第二章全球化时代国际体系的转型37-45第一节当代全球化趋势对国际体系的影响37-38第二节当前国际体系转型的特点38-43第三节未来国际体系的趋势43-45第三章大国战略关系对国际体系的影响45-103第一节中美战略关系45-52第二节中美俄三边关系52-57第三节中美欧三边关系57-67第四节美欧俄三边关系67-73第五节中美日三边关系73-83第六节中美印三边关系83-91第七节构建21世纪大国战略稳定框架91-103第四章世界经济体系转型对国际体系的影响103-112第一节世界经济体系结构转型的特点103-105第二节世界经济体系转型的主要原因105-108第三节世界经济体系转型的主要影响108-112第五章新
科技革命与新军事变革对国际体系的影响112-130第一节新科技革命发展对国际体系影响112-118第二节新军事变革特点及其对国际体系影响118-122第三节伊拉克战争对国际体系和大国关系的影响122-130第六章国际机制演变对国际体系的影响130-139第一节国际机制发展进入新阶段130-131第二节全球化时代国际机制发展需要新理念131-133第三节构建适应全球化时代的国际机制133-135第四节中国在国际机制方面的选择135-139第七章亚欧大陆跨区域合作趋势对国际体系的影响139-146第一节亚欧大陆跨区域合作趋势的主要特点139-140第二节亚欧大陆跨区域合作趋势的主要原因140-142第三节亚欧大陆跨区域合作趋势对国际体系的影响142-146第八章中华文明复兴及其对国际体系影响146-168第一节世界各种文明之间关系发展趋势146-149第二节中华文明复兴的内涵与途径149-150第三节中华文明复兴对国际体系的影响150-153第四节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符合和平与发展时代潮流153-160第五节中国特色的国际战略新理念160-164第六节中国和平发展促进和谐世界的建立164-168结论168-176附录:主要参考文献176-183后记183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