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青少年犯罪法律规定

合集下载

与青少年相关的法律常识

与青少年相关的法律常识

与青少年相关的法律常识青少年的法律概念是什么?青少年的年龄界限定在13周岁至25周岁。

它既包括一部分1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法学界关于青少年犯罪是界定于此年龄段);也包括一部分19—25周岁的已成年人(统计青少年犯罪率即界定于13—25周岁)。

与青少年有关的法律有哪些?专门保护未成年人有:《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义务教育法》;内容中有关于未成年人的法律:《民法典》和《刑法》。

有禁止青少年吸烟的法律法规吗?《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十五条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和学校应当教育未成年人不得吸烟、酗酒。

任何经营场所不得向未成年人出售烟酒。

青少年犯罪要坐牢吗?青少年犯罪是否需要负刑事责任不能一概而论,要看行为人犯罪时的年龄和犯罪情节的严重性。

可以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7条的规定来判断哪个年龄段的青少年对哪些犯罪行为是需要负刑事责任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五四青年节的设定是为了让我们铭记先辈们光荣历史的一天,“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是新一代青年的进步宗旨和任务,青少年应该为了国家的繁荣和富强,勤奋学习,努力工作。

最后,给青少年们提示一下网络安全:青少年网络安全知识:1、网络交友要警惕,注意区分网络与现实的区别,避免过分沉迷于网络。

2、不要在不信任的网站上留下任何个人真实信息(包括姓名、年龄、住址以及就读学校、班级等),或者把这些信息透露给其他网友。

3、谨慎防范网络中出现的有不良意识的网友或违法分子,注意加强个人保护意识,以免不良分子对个人生活造成不必要的骚扰。

未成年人犯罪未成年人犯罪如何进行法律处理

未成年人犯罪未成年人犯罪如何进行法律处理

未成年人犯罪未成年人犯罪如何进行法律处理未成年人犯罪如何进行法律处理未成年人犯罪是指未满18周岁的少年犯罪行为。

对于这类犯罪行为,法律一方面需要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另一方面也要对其犯罪行为进行适当的法律处理。

本文将从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法律责任的界定、刑事责任年龄的设定以及司法程序等方面,探讨未成年人犯罪如何进行法律处理。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未成年人犯罪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未成年人处于心智发展的阶段,对行为后果的认知能力较差;其次,未成年人常常受到社会环境、家庭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容易受到不良行为的诱导;第三,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多属于新兴犯罪类型,如网络犯罪、欺凌等。

二、法律责任的界定针对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法律界定了未成年人的法律责任。

对于14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法律认定其无刑事责任能力,即无法承担刑事责任。

对于14至16周岁的未成年人,法律认定其具有部分刑事责任能力,视犯罪行为的性质轻重而采取教育、矫治措施。

而对于16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则根据其犯罪行为的性质轻重,可能会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三、刑事责任年龄的设定刑事责任年龄是指法律界定的未成年人开始承担刑事责任的年龄。

不同国家和地区对刑事责任年龄有不同规定。

在中国,刑事责任年龄为16周岁。

这意味着16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如果犯下犯罪行为,可能会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四、司法程序在处理未成年人犯罪时,司法程序尤为重要。

一般而言,涉及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会由专门的未成年人法庭或未成年人审判庭进行审理。

在审理过程中,要充分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尽量采取非刑事处罚措施,如教育、矫正、康复等措施,以期使未成年人改正错误,重新回归社会。

此外,在未成年人犯罪的处理中,也需与教育部门、社会工作人员等相关机构进行密切合作,共同为未成年人提供全方位的帮助和支持。

通过采取综合性的教育矫治措施,帮助未成年人认识到犯罪的错误性和危害性,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青少年法律知识10条

青少年法律知识10条

青少年法律知识10条1. 青少年犯罪责任年龄根据我国法律,青少年犯罪责任年龄为14周岁。

这意味着14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在犯罪行为中不承担刑事责任。

然而,对于14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青少年,虽然承担刑事责任,但刑罚将较轻。

2. 不得从事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活动法律明确规定,任何人都不得利用或者容留未成年人从事违法犯罪活动。

任何以经济利益为目的的拐卖、诱骗未成年人进行犯罪行为的行为都将受到法律的严惩。

3. 保障未成年人的权益未成年人享有与其年龄相适应的教育权、表达意见权和参与社会活动权等多项权益。

社会和家庭应当保证未成年人的人身安全和健康发展,并提供必要的精神和物质条件。

4. 未成年人出版物保护未成年人出版品和互联网上的内容都要遵循保护未成年人的原则,不得含有暴力、色情、恐怖等不适宜未成年人接触的内容。

未成年人不得购买、获取或传播不适合其年龄的出版物。

5. 未成年人禁止吸烟和饮酒未成年人在法定年龄前不能吸烟和饮酒。

这些行为对未成年人的身体和心理发展都会带来负面影响。

社会和家庭需要共同努力,防止未成年人参与这些不良行为。

6. 未成年人上网行为规范未成年人上网行为应遵守法律法规,不得从事非法活动,包括网络欺凌、网络谣言传播等。

家长和学校应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网络教育,引导他们正确使用互联网。

7. 未成年人交通安全教育交通安全教育对未成年人非常重要。

未成年人在未获得驾驶证之前,不能驾驶或操纵机动车辆。

同时,未成年人在街头、公共场所应遵守交通规则,注意行人和自己的安全。

8. 未成年人保护规定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是社会应当重视的问题。

社会各方面应当共同努力,加强未成年人的保护工作。

对于任何对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合法权益的损害行为,都要果断采取措施予以制止。

9. 未成年人禁止参与赌博活动未成年人不能参与赌博活动。

这是由于赌博活动对未成年人的身心发展和学业都会产生负面影响。

社会和家庭要共同营造一个对未成年人进行赌博教育和防范的环境。

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规定

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规定

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规定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办理规定》
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特殊的社会问题,对于这种情况的处理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定和程序。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办理规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保护为主。

未成年人是国家的未来,对于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处理,应该以保护为主,注重教育、矫正和帮助未成年人重新回归社会。

在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时,应该充分考虑未成年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

2. 适用特殊程序。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办理应当依照《未成年人刑事诉讼法》的规定进行,包括特别的审判程序、庭审程序和刑事救济程序等。

法院在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时,应当特别注重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充分考虑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心理状况和家庭情况,尽量减轻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

3. 重视矫正教育。

对于未成年人犯罪行为,应该采取矫正教育措施,督促未成年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帮助未成年人改正错误、改善行为。

在处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时,需要充分发挥社会教育机构的作用,结合未成年人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帮助未成年人重新融入社会。

4. 加强监护和教育。

未成年人的家庭和监护人对于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办理和教育是至关重要的。

尤其需要加强对未成年人家庭环境的教育和帮助,增强未成年人的家庭教育,改善家庭
关系,预防未成年人再次犯罪。

总之,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定和程序,重视保护为主、适用特殊程序、重视矫正教育,加强监护和家庭教育,切实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并帮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青少年犯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青少年犯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青少年犯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十七号)《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于1999年6月28日通过,现予公布,自1999年11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1999年6月28日(1999年6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通过)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教育第三章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第四章对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第五章未成年人对犯罪的自我防范第六章对未成年人重新犯罪的预防第七章法律责任第八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障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培养未成年人良好品行,有效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制定本法。

第二条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立足于教育和保护,从小抓起,对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及时进行预防和矫治。

第三条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在各级人民政府组织领导下,实行综合治理。

政府有关部门、司法机关、人民团体、有关社会团体、学校、家庭、城市居民委员会、农村村民委员会等各方面共同参与,各负其责,做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为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方面的职责是:(一)制定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的规划;(二)组织、协调公安、教育、文化、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工商、民政、司法行政等政府有关部门和其他社会组织进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三)对本法实施的情况和工作规划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四)总结、推广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的经验,树立、表彰先进典型。

第五条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应当结合未成年人不同年龄的生理、心理特点,加强青春期教育、心理矫治和预防犯罪对策的研究。

第二章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教育第六条对未成年人应当加强理想、道德、法制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

对于达到义务教育年龄的未成年人,在进行上述教育的同时,应当进行预防犯罪的教育。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教育的目的,是增强未成年人的法制观念,使未成年人懂得违法和犯罪行为对个人、家庭、社会造成的危害,违法和犯罪行为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树立遵纪守法和防范违法犯罪的意识。

青少年犯罪刑罚处理规定是什么

青少年犯罪刑罚处理规定是什么

青少年犯罪刑罚处理规定是什么世界上⼤部分国家对青少年犯罪的处罚都是⽐较特殊的,往往处罚的⽐较轻。

⽽在我国同样是如此,我国在对青少年犯罪的刑罚处罚上的态度是从宽处理,只在⼀些特别严重的案件中才会采取刑罚措施。

那么我国法律对青少年犯罪刑法是怎么规定的,店铺⼩编整理了相关的内容,希望对您有帮助。

青少年犯罪刑罚处理规定是什么刑法第⼗七条规定,已满⼗六周岁的⼈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四周岁不满⼗六周岁的⼈,犯故意杀⼈、故意伤害致⼈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四周岁不满⼗⼋周岁的⼈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因不满16周岁不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结合我国社会实际状况和对青少年保护的有益经验以及司法实践,⾮刑罚化处理的青少年犯罪包括:1、犯罪情节轻微,按照刑法可以免予刑事处罚的。

2、按照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可以作出不起诉决定的。

3、对于能够适⽤缓刑条件的,可以扩⼤性作为相对不起诉处理,适⽤⾮刑罚化处理⽅法。

常⽤的⾮刑罚化处理⽅法包括:1、家庭管教。

青少年⾛上违法犯罪道路多与家长疏于管理和教育有密切关系。

司法机关可以责令家长加强对青少年的管束和教育,并定期向专门机构报告,以促使违法犯罪青少年悔改向善、⾃救⾃新。

2、--教育。

--教育是我国教育、挽救失⾜青少年的⼀种特殊教育形式,它集控制与矫正两种职能于⼀体,是对问题青少年进⾏矫正教育的有效⽅法。

3、社会帮教。

司法机关可以求青少年犯罪⼈所在的学校、单位、街道或乡镇组织负责对其进⾏⽇常的帮助教育,采取有效的措施,协助专门机构做好对青少年犯罪⼈的教育、挽救⼯作。

对在校学⽣、有⼯作单位的青少年犯罪⼈的帮教⼯作以学校、单位为主;对辍学或闲散在家和外来⼈员中青少年违法犯罪⾏为的帮教⼯作以居住地街道或乡镇为主。

4、社区服务。

可以要求⾮刑罚处理的青少年犯罪⼈在指令的场所完成⼀定量的公益劳动,使之在劳动中得到帮助和受到教育。

未成年人犯罪法律规范—法律法规

未成年人犯罪法律规范—法律法规

未成年人犯罪法律规范—法律法规未成年人犯罪法律规范法律法规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未成年人犯罪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维护社会的安宁稳定,各国都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来对未成年人犯罪行为进行规范和惩处。

本文将介绍一些关于未成年人犯罪法律规范的法律法规。

未成年人犯罪的定义未成年人犯罪是指未满刑事责任年龄的个体实施的违法行为,且该行为符合国家法律法规所规定的构成犯罪的条件。

不同国家对于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规范可能有所不同,但大致都会考虑未成年人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对其进行特殊的处理。

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刑事责任年龄是指国家规定的未成年人达到一定年龄才能对其进行刑事追责的年龄。

不同国家对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会有所不同。

在中国,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刑事责任年龄为16周岁,即16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不负刑事责任。

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救济措施由于未成年人在心理和生理方面的特殊性,法律对于未成年人犯罪的处理通常采取了一些特殊的救济措施,以保护和教育未成年犯罪分子。

这些措施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心理辅导和心理疏导;司法救济,包括暂时教养、缓刑、监外执行等;社区教育,例如安置在教育机构接受教育、帮助未成年犯罪分子重新适应社会。

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法律法规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各国都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法律法规:《未成年人保护法》: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于1991年颁布,是我国最重要的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法律法规之一,该法规定了对未成年人权益的保护、教育、照顾和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刑法》:刑法是一个国家对于犯罪行为的法律规范,其中也包括了对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规定。

一般来说,刑法会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犯罪行为的认定和惩处等进行规定。

《教育法》:教育法是指对于教育制度和教育行为进行规范的法律法规,其中也包括了对未成年人教育的相关内容。

通过教育法的规定,可以保证未成年人接受良好的教育,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发生。

青少年犯罪量刑规定

青少年犯罪量刑规定

一、青少年犯罪量刑规定第一,绝对无责任年龄阶段的犯罪 .指不满14周岁的人对所有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都不应该承担刑事责任。

第二,相对有责任年龄阶段的犯罪。

指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只对几种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负刑事责任。

即“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第三,从宽责任年龄阶段的犯罪。

指对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实施了犯罪且依法应承担刑事责任的人,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

这一阶段的人犯罪,通常又称之为未成年人犯罪。

18周岁以上的人犯罪,都称为成年人犯罪。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之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才对全部的犯罪负责,属于完全刑事行为能力人。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只对以下八类犯罪承担责任: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

二、青少年犯罪立案标准未成年人案件与成年人案件在立案程序上最明显的区别是立案的对象不同。

由于未成年案件将采取不同普通案件的处理程序,所以在立案时,对立案对象年龄的审查就显得非常重要。

由于未成年人自身生理、心理的特点,使其极可能成为教唆的对象。

在立案时,要查证未成年是否系教唆犯罪。

同时,为贯彻教育、挽救方针,要扩大审查的范围,除应查明立案的事实条件和法律条件外,对认定案情有意义的材料,都要尽量予以查证。

对案件材料审查后,对符合立案条件的,予以立案。

对不符合立案条件,情节轻微,危害不大,不构成犯罪或者不需要处以刑事罚的,可以案件材料转交有关部门审查处理。

三、青少年犯罪可减轻处罚的情形我国刑法第17条第3款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可见,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是减轻刑事责任能力年龄阶段。

这是未成年人犯罪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的法定情节,表明我国刑法对未成年人犯罪从宽处罚的刑事政策精神。

十七岁孩子打架法律规定(3篇)

十七岁孩子打架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引言打架作为一种常见的暴力行为,在我国社会中时有发生。

尤其是在青少年群体中,打架现象更为普遍。

由于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的法律意识相对薄弱,容易因冲动而引发打架事件。

因此,了解十七岁孩子打架的法律规定,对于预防青少年犯罪、维护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二、我国相关法律规定1. 刑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第一款规定:“聚众斗殴的,对首要分子和其他积极参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恶劣的;致人重伤、死亡的;多次聚众斗殴的;聚众斗殴,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

”对于十七岁孩子打架的情况,根据刑法规定,如果参与打架的人是首要分子或其他积极参加者,且情节恶劣、致人重伤、死亡、多次参与或严重破坏社会秩序,则可能面临三年以上十年以下的有期徒刑。

2. 刑法修正案(十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十一)》对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进行了修改,明确了未成年人参与聚众斗殴的法律责任。

修正案规定:“未成年人参与聚众斗殴的,应当依法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3. 民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一百七十九条规定:“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对于十七岁孩子打架造成他人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的情况,受害者可以依法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侵权者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4. 教育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四十三条规定:“学校应当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预防和制止学生欺凌、暴力行为。

”学校作为未成年人教育的主阵地,有责任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预防和制止学生打架等不良行为。

三、十七岁孩子打架的法律后果1. 刑事责任十七岁孩子打架,如果情节严重,构成犯罪,将承担刑事责任。

根据刑法规定,可能面临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2. 民事责任十七岁孩子打架,如果造成他人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将承担民事责任。

受害者可以依法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侵权者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预防青少年犯罪相关部门工作规定

预防青少年犯罪相关部门工作规定

预防青少年犯罪相关部门工作规定为了切实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落实到实处,做到各司其职,通力协作,齐抓共管,现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有关部门的主要职责和任务明确如下:县教育局:抓好各级各类学校的德育工作,构筑预防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的思想道德防线;指导和督促中小学开设法制教育课,做到计划、课时、教材、师资“四落实”,保证普及法律常识的任务在九年义务教育其间完成;组织各级各类学校认真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努力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法律素质;会同公安、司法部门抓好为各级各类学校配备法制副校长的工作;进一步巩固提高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成果,防止中小学失学、辍学生流入社会;协调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育人网络;配合有关部门加强校园及周边地区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为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对学校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进行检查评估。

县法院:充分发挥审判职能,切实维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严惩侵害青少年人身安全等各类犯罪活动;在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时,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方针和“寓教于审”的原则,讲究审判艺术,正确适用刑罚;巩固加强少年法庭组织机构,努力探索有中国特色的未成年人刑事审判制度;积极参与法制宣传教育,共同做好违法犯罪青少年的帮教转化工作,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

县检察院:履行检察职责,进一步做好青少年犯罪案件的检察工作,严厉打击侵害青少年合法权益的犯罪行为;贯彻“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和“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依法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严格执行审查未成年人犯罪嫌疑人的有关规定;对公安机关涉及未成年人犯罪的侦查、立案活动,对人民法院涉及未成人犯罪案件的审判活动及所作判决与裁定的正确性、合法性,对未成年被告人的刑事判决与裁定的执行情况,对未成年被告人的关押、改造活动等,依法进行监督;结合办案情况,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积极开展对违法犯罪青少年的帮教工作,对依法不按犯罪处理、不捕不诉的未成年人做好回访考察和帮教工作,落实综合治理措施,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

关于未成年人犯罪处罚的法律规定

关于未成年人犯罪处罚的法律规定

关于未成年人犯罪处罚的法律规定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关于未成年人犯罪处罚的法律规定关于犯罪处罚的规定未成年人,是指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

未成年人犯罪是指已经实施了危害社会的行为,触犯刑事,但其年龄不满十八周岁,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刑事处罚的情形。

我国刑法关于未成年人犯罪的规定1、《刑法》第17条: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2、《刑法》第49条: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和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

(二)未成年人犯罪不适用的刑种我国刑罚体系,分为主刑、附加刑。

其中主刑为: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附加刑为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

根据刑法及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对于未成年人犯罪不适用以下刑种:1、死刑根据《刑法》第49条的规定,以及我国对于犯罪人的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对未成年罪犯不适用死刑,包括死刑立即执行与死刑缓期执行,给未成年人以改过自新的机会,使未成年人意识到社会的温暖,重新对待生活,激发对生活的希望,以在以后更好的发展,对社会做出应有贡献。

2、无期徒刑《刑法》第17条第3款,是法定的从轻减轻情节。

无期徒刑没有幅度,无法从轻处罚,只能适用减轻处罚。

3、剥夺政治权利未成年人本身就不满十八周岁,而对于大部分政治权利而言,具备政治权利能力的年龄条件是已满十八周岁,因此,未成年人还未享有的政治权利就无所谓剥夺问题。

4、没收财产没收财产是将犯罪分子个人所有财产的一部或者全部强制无偿地收归国有的刑罚方法。

未成年人通常都是与其父母或监护人一同居住,且大部分未成年人尚无参加工作赚钱的能力,其家庭的财产除个人生活用品外,基本为其父母或者监护人所有。

什么是青少年犯罪

什么是青少年犯罪

什么是青少年犯罪一、什么是青山年犯罪?1、广义概念:青少年犯罪是指16-25周岁的青少年的不良行为,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

不良行为是指《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规定的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

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所有行为,犯罪行为是违反《刑法》禁止的一切行为。

2、狭义概念:青少年犯罪是指已满14周岁、不满25周岁的青少年实施的危害社会、触犯刑律,依法应受到刑事处罚的行为。

这个概念有两个突出的含义,一、主体为青少年。

二、青少年实施的行为具有犯罪行为的三大特征。

青少年犯罪泛指青少年这一特殊主体所实施的犯罪,亦即主体由儿童向成年过渡这个特定年龄段(一般指进入青春期及青春期结束),由于主客观原因而实施的各种犯罪统称。

中国的青少年犯罪主要是指已年满十四周岁至未满二十五周岁的人触犯了刑事法律而应受到法律规定处罚的行为。

按照中国法律规定,未满十八周岁的人为未成年人,已满十八周岁的为成年人。

所以青少年犯罪既包括未成年人中的少年犯罪(已满十四周岁至未满十八周岁),也包括成年人的青年犯罪(已满十八周岁至未满二十五周岁)。

但中国的少年司法制度主要是办理已满十四周岁至不满十八周岁的少年刑事案件的法律和制度,其中包括立案、侦探、强制措施、检控、审理、判处刑罚、矫正与康复等。

二、家庭如何预防青少年犯罪?1、提高父母自身素质,优化家庭环境。

为人父母者,应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和爱好,给孩子做好表率。

同时,这也是社会有关部门需要做的一项工作,要提高婚姻质量,加强对父母(家长)的培养,不仅要提高这些家长的科学文化知识,并且要教会他们培养、教育孩子的方法。

2、注意家教方法,因人而教。

父母教育方法不当,过分溺爱和纵容,不仅教不好,反而把孩子推向邪路。

这方面的例子是很多的,教训也是深刻的。

武汉一酷爱玩网络游戏的16岁少年徐某,拿起菜刀向熟睡的母亲砍去,其目的是索要8000元钱。

母亲的脸、腰上被砍了6刀(后经抢救脱离危险)。

当他逃离现场时,母亲还追着喊:“伢,你把毛线衣穿上,莫冻着了!”可怜天下父母心!这都是娇惯、纵容种下的苦果。

法律知识:未成年犯罪的处理程序

法律知识:未成年犯罪的处理程序

法律知识:未成年犯罪的处理程序未成年犯罪的处理程序未成年犯罪是指年龄在18岁以下的人所犯下的违法犯罪行为。

鉴于未成年人的心智及行为能力尚未完全发展成熟,其对违法犯罪行为的认知和处理能力较有限,未成年犯罪的处理程序具有特别的重要性。

未成年犯罪的处理程序主要分为刑事责任和非刑事责任两部分。

对于涉及刑事责任的未成年犯罪事实,在符合法定刑事程序的基础上,根据国家法律规定对其进行刑事追究。

而对于未成年人犯罪以及家庭亲情纠纷等非刑事责任问题,则由家庭法庭或少年法庭依法进行协调和处理。

在未成年犯罪的处理程序中,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是重要的原则。

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未成年犯罪的处理主要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教育优先原则。

对未成年犯罪人员应当采取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使其认识到犯罪的错误性,并以此为契机进行自我教育,发挥其正能量。

二、限制刑事责任的原则。

对于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罪犯,应当依据年龄、心理及现实情况等因素,限制其刑事责任。

三、对罪犯进行改造和教育的原则。

对于罪犯,应当进行改造和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法律观念,促进其道德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四、尽可能保持未成年罪犯与社会的隔离。

对于未成年罪犯,应当尽可能减少其接触社会的机会,以便更好地进行改造和教育。

五、以保护为主的原则。

对于依照法律规定可以释放的未成年罪犯,必须严格依照法律规定执行,使其不会晚节不保,犯法再犯。

未成年犯罪的处理程序主要包括以下环节:一、立案侦查。

当未成年人犯罪事实被发现后,公安机关应当立即依法立案,进行调查取证,采取必要的措施。

如果具备轻罪处理或未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还可以依法进行民事调解。

二、家庭调解。

家庭是未成年人最为重要的社会群体,家庭调解能够在家庭中妥善解决纠纷,减少家庭暴力等非刑事责任问题的发生。

三、行政诫勉。

如果未成年人犯罪行为轻微,达不到犯罪的程度,但依照刑法规定应当受到教育、惩戒的,可以进行行政诫勉等教育惩戒措施。

未满14周岁的人犯罪怎么规定

未满14周岁的人犯罪怎么规定

未满14周岁的人犯罪怎么规定未满14周岁的人犯罪是指年龄未达到14岁的少年在犯罪行为中所涉及的法律规定和处理方式。

对于这个年龄段的人犯罪行为的规定,在不同国家和地区都有所不同。

本文将着重探讨在中国大陆,未满14周岁的人犯罪是如何被规定和处理的。

首先,中国大陆法律明确规定了刑事责任年龄为14周岁。

这意味着在14周岁以下,少年不承担刑事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7条的规定:“未满十四周岁的人犯罪的,不负刑事责任,但危害社会的,应当给予教养、教育、改造。

”因此,对于未满14周岁的人犯罪行为,通常会采取教育、矫治和保护为主要方式进行处理。

其次,中国大陆建立了少年司法制度,对未满18周岁的青少年犯罪行为进行专门的司法处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未满18周岁的青少年犯罪嫌疑人,应当依法由专门的少年法院审理,并且在司法过程中受到特殊保护和关注。

少年法院会根据少年的性别、年龄、身心特点、人格发展等综合因素,在处理犯罪行为时采取教育、矫治、帮助和保护的原则。

此外,还会配备专门的少年法官、检察官、辩护人和法律援助人员等专业人士,以确保未满18周岁的青少年能够获得公正的审判和合理的处理。

最后,中国大陆政府还着力开展了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工作。

这包括加强对青少年法律知识的宣传教育,提供心理辅导和帮助服务,推动开展校园暴力和欺凌现象的防治,建立少年犯罪预防机制等措施。

通过这些预防工作的开展,旨在使未满14周岁的年轻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树立法律意识,提升自我保护能力,从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发生。

综上所述,未满14周岁的人犯罪在中国大陆有明确的规定和处理方式。

法律规定了14周岁以下的人不承担刑事责任,但对于危害社会的行为,应该给予教养、教育、改造。

中国大陆建立了专门的少年司法制度,保障未满18周岁的青少年犯罪嫌疑人在司法过程中的权益保护。

此外,政府还加大力度开展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工作。

通过综合治理,期望能够减少未满14周岁人犯罪的发生,为年轻人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未成年人犯罪如何处理

未成年人犯罪如何处理

一、未成年人犯罪如何处理1、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2、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3、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4、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犯罪,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处理原则(一)从宽处理的原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第三款:“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的规定,对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必须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也就是说,不满十八岁是一个法定从宽处罚的情节。

至于是从轻还是减轻以及从轻的幅度,则根据具体案件确定。

根据这一原则,对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原则上不应判处法定最高刑,在具体量刑时一般应将未成年人中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低龄犯罪者与已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的高龄犯罪者区别开来,在同一年龄段内的犯罪,在决定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时,一般也要体现不同行为人年龄上的差别。

只有这样,才能完整地体现和实现我国刑法对未成年人犯罪从轻、减轻处罚的从宽原则。

(二)不适用死刑的原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49条:“犯罪的时候不满18周岁的人和审判时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的规定,未成年人不论犯何罪均不应判处死刑。

这是刚性要求,不允许有任何例外。

所谓犯罪的时候是指实施犯罪行为的时候。

如果犯罪的时候不满18周岁,即使审判的时候已满18周岁也应适用本条规定。

我国刑法之所以规定对不满18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主要原因在于:死刑是一种最严厉的刑罚,它关系到犯罪人的生死存亡。

不满18周岁的人由于未成年,还处在生理与心理发育过程中,认识能力和控制能力都还比较弱,因此,尚未达到罪行极其严重、不堪改造的程度,故不宜适用死刑。

(三)教育、感化和挽救的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人保护法》第38条规定:“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

司法部关于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实施意见

司法部关于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实施意见

司法部关于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司法部•【公布日期】2005.04.15•【文号】司发通[2005]27号•【施行日期】2005.04.15•【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正文司法部关于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实施意见(2005年4月15日司发通[2005]27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司法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司法局、监狱局:根据中央综治委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2005年第一次全体会议精神,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综治委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2005年工作要点》,充分发挥司法行政机关的职能作用,配合有关部门认真实施“为了明天--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程”,现就司法行政系统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提出如下意见:一、进一步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努力提高青少年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各级司法行政机关要切实提高思想认识,把加强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作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一项重要工作抓紧抓好。

要继续把加强对青少年特别是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教育工作作为普法教育的重点,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转发的“四五”普法规划和全国人大有关决议,利用今年“四五”普法总结验收和法制宣传教育开展20周年这一有利契机,把青少年法制教育推向深入。

一是继续加强学校法制教育工作。

按照中央综治办、教育部、司法部、团中央下发的《关于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努力推进学校法制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认真抓好青少年法制教育的检查验收。

二是结合青少年的实际,组织开展好适龄青少年的法制教育活动。

要加强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调研和经验交流,努力探索适合青少年特点的法制教育途径和方法。

三是加强对青少年保护和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努力提高全社会对青少年保护工作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的关注。

通过广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提高青少年遵纪守法的自觉性,提高青少年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努力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一个安全、和谐、健康的社会环境。

公安部关于印发《公安机关办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的规定》的通知

公安部关于印发《公安机关办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的规定》的通知

公安部关于印发《公安机关办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的规定》的通知【发文字号】公发〔1995〕17号【发布部门】公安部【公布日期】1995.10.23【实施日期】1995.10.23【时效性】部分失效【效力级别】部门规章公安部关于印发《公安机关办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的规定》的通知(公发[1995]17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厅、局:现将《公安机关办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的规定》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执行中有何问题请及时报部。

公安部一九九五年十月二十三日公安机关办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的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有利于教育、挽救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严格依法办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及其他有关法律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办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必须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贯彻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应当照顾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尊重其人格尊严,保障其合法权益。

第三条办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应当对违法犯罪未成年人进行法制宣传教育,主动向其提供法律咨询和帮助,并明确告知其依法享有的权利和应当承担的义务。

第四条办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严禁使用威胁、恐吓、引诱、欺骗等手段获取证据。

严禁刑讯逼供。

第五条办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应当保护未成年人的名誉,不得公开披露涉案未成年人的姓名、住所和影像。

第六条公安机关应当设置专门机构或者专职人员承办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

办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的人员应当具有心理学、犯罪学、教育学等专业基本知识和有关法律知识,并具有一定的办案经验。

第七条本规定是办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的特别规定。

规定中未涉及的事项,适用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第二章立案调查第八条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是指:(一)已满14岁不满18岁的人犯罪,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案件;(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4条第4款规定由政府收容教养的案件;(三)已满16岁不满18岁的人予以劳动教养的案件;(四)已满14岁不满18岁的人违反治安管理规定,予以治安处罚的案件;(五)18岁以下未成年人的收容教育案件;(六)18岁以下未成年人的强制戒毒案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2020年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2020年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2020年修订)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日期】2020.12.26•【文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六十四号•【施行日期】2021.06.01•【效力等级】法律•【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未成年人保障,犯罪和刑事责任正文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六十四号《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于2020年12月26日修订通过,现予公布,自2021年6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2020年12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1999年6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通过根据2012年10月26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决定》修正2020年12月26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修订)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预防犯罪的教育第三章对不良行为的干预第四章对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第五章对重新犯罪的预防第六章法律责任第七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障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培养未成年人良好品行,有效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制定本法。

第二条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立足于教育和保护未成年人相结合,坚持预防为主、提前干预,对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及时进行分级预防、干预和矫治。

第三条开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应当尊重未成年人人格尊严,保护未成年人的名誉权、隐私权和个人信息等合法权益。

第四条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在各级人民政府组织下,实行综合治理。

国家机关、人民团体、社会组织、企业事业单位、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学校、家庭等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共同做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及时消除滋生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的各种消极因素,为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五条各级人民政府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方面的工作职责是:(一)制定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规划;(二)组织公安、教育、民政、文化和旅游、市场监督管理、网信、卫生健康、新闻出版、电影、广播电视、司法行政等有关部门开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三)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提供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四)对本法的实施情况和工作规划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五)组织开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宣传教育;(六)其他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职责。

宪法解读宪法与少年犯罪的处理

宪法解读宪法与少年犯罪的处理

宪法解读宪法与少年犯罪的处理近年来,少年犯罪问题日益突出,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少年犯罪的危害性不仅对当事人造成了伤害,更对社会的稳定和公共安全产生了严重威胁。

在处理少年犯罪问题时,宪法作为法律的最高准则和基本法,起着重要的引导和保障作用。

本文将通过解读宪法,探讨宪法与少年犯罪的处理。

一、宪法对少年犯罪的立法基础宪法是国家根本法,它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原则和基本制度,对各级立法机关在制定法律时具有指导性和约束性。

在宪法中,关于人权、法治和司法公正等原则的规定对少年犯罪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宪法强调保障未成年人权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49条规定,国家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保障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对于少年犯罪问题,应当从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出发,注重对其进行教育和帮助,避免将他们置于更加恶劣的环境中。

其次,宪法要求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也是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的重要保障。

对于少年犯罪问题,宪法要求依法处理,确保每一个少年犯获得公正的审判和合理的处罚。

最后,宪法要求司法公正。

宪法第126条规定,人民法院独立办案,不受任何干涉。

法官和审判人员在审理案件时应当秉公执法,坚决维护司法公正。

对于少年犯罪问题,宪法要求保证审判的公平和公正,避免个别案件因权力干预而偏离法律原则。

二、宪法与少年犯罪的处理实践根据宪法的要求,中国建立了一套针对少年犯罪的法律体系,并开展了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旨在保护未成年人权益、预防和处置少年犯罪。

首先,中国加强了对未成年人的保护。

依据《未成年人保护法》,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和指导、保障其受教育权等,以促使未成年人在健康和和谐的环境中成长。

此举对于预防少年犯罪具有积极意义。

其次,中国建立了少年刑事司法制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和《未成年人刑事法》,少年犯罪案件采取差别化的司法机构和程序,注重以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进行处理。

青少年犯罪案例适用法律(2篇)

青少年犯罪案例适用法律(2篇)

第1篇一、引言青少年犯罪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我国对青少年犯罪的法律适用具有严格的规定。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个典型的青少年犯罪案例,探讨我国在青少年犯罪案件中适用的法律,以期为青少年犯罪的法律适用提供参考。

二、案例一:故意伤害案案例简介:被告人李某,15岁,因与同学发生争执,持刀将同学刺伤,致同学重伤。

法律适用:1.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伤害致人重伤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分析:根据《刑法》第十七条的规定,李某已满十四周岁,应对故意伤害致人重伤的行为负刑事责任。

根据《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的规定,李某应被追究刑事责任,并依法判处相应的刑罚。

三、案例二:盗窃案案例简介:被告人张某,17岁,伙同他人盗窃他人财物,涉案金额达5000元。

法律适用:1.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分析:根据《刑法》第十七条的规定,张某已满十六周岁,应对盗窃行为负刑事责任。

根据《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的规定,张某的行为构成盗窃罪,应被追究刑事责任,并依法判处相应的刑罚。

四、案例三:交通肇事案案例简介:被告人王某,16岁,驾驶摩托车逆行,与一辆正常行驶的汽车相撞,造成对方驾驶员重伤。

法律适用:1.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关青少年犯罪法律规定青少年犯罪已成为现代社会犯罪中一个越来越突出的问题。

尽管在我国现代有关犯罪的法律法条中还没有出现“青少年犯罪”这一称谓,但作为青少年这一特殊群体中的部分个体因其某些已构成“犯罪”的行为给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热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将自然人犯罪主体的刑事责任年龄划分的4个阶段:绝对无责任、相对有责任、完全负责任、从宽责任。

青少年犯罪应该是:第一,绝对无责任年龄阶段的犯罪 .指不满14周岁的人对所有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都不应该承担刑事责任。

第二,相对有责任年龄阶段的犯罪。

指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只对几种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负刑事责任。

即“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第三,从宽责任年龄阶段的犯罪。

指对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实施了犯罪且依法应承担刑事责任的人,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

这一阶段的人犯罪,通常又称之为未成年人犯罪。

18周岁以上的人犯罪,都称为成年人犯罪。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之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才对全部的犯罪负责,属于完全刑事行为能力人。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只对以下八类犯罪承担责任: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

一、已满十六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出于以大欺小、以强凌弱或者寻求精神刺激,随意殴打其他未成年人、多次对其他未成年人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公私财物,扰乱学校及其他公共场所秩序,情节严重的,以寻衅滋事罪定罪处罚。

二、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盗窃、诈骗、抢夺他人财物,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当场使用暴力,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或者故意杀人的,应当分别以故意伤害罪或者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

三、已满十六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盗窃、诈骗、抢夺罪,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应当依照刑法第二百六十九条的规定定罪处罚;情节轻微的,可以抢劫罪定罪处罚。

于首要地位。

对每个人来说,生命和健康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国法律规定,公民享有的生命健康权,不容他人侵犯。

要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如果减轻处罚,则在3-10年有期徒刑间量刑。

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未满18岁不处死刑)。

:根据《刑法》规定,强奸罪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奸淫不满十四周岁的幼女的,以强奸论,从重处罚。

未成年犯罪减轻处罚。

抢劫:1一般情形之下,为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2为在法定的加重情形之下,为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3、已满14岁不满18岁犯抢劫罪应当承担刑事责任,但应依法予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如案件情况属于一般情形,则在3-10年之内从轻或减轻处罚处罚;如有上述加重情形,则在10年以上从轻或减轻处罚;未成年人犯罪不适用死刑。

贩卖毒品:具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禁毒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第二条第一款和第二款规定对已满十四岁不满十六岁的人应追究刑事责任,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处十五年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没收财产:
放火罪,是指故意放火焚烧公私财物,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根据刑法规定,犯放火罪的,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重伤、死亡或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死刑。

“尚未造成严重后果”包括两种情况:一是放火行为没有造成任何实际损害后果;二是放火行为造成了一定的实际损害后果,但并不严重。

只有当放火行为造成他人
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时,才能根据刑法第115条的法定刑处罚。

“重大损失”的标准,一般为损失5万元以上。

爆炸罪:是指故意用爆炸的方法,杀伤不特定多人、毁坏重大公私财物,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投毒罪:是指故意投放毒物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指向公共饮用、食用的水
全或者造成重大财产损失的毒物的行为。

不论投毒行为的具体方式怎样,也不论使用何种毒物,只要投毒行为已经威胁到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财产安全,就可以构成本罪。

根据刑法典第17条的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第一百一十四条放火、决水、爆炸、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一十五条第一款放火、决水、爆炸、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地位。

对每个人来说,生命和健康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国法律规定,公民享有的生命健康权,不容他人侵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