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木偶戏研究报告 2010年9月4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漳州木偶戏研究报告

指导老师:吴晓红

班级:高一年十二班

课题小组组长:石瑜

课题小组成员:石瑜康嗣超

引语

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布袋木偶,一段段惟妙惟肖的唱腔,一个个精彩绝伦的杂技动作,一幕幕活灵活现的打斗戏,吸引了多少来往路人驻足欣赏。那是在童年的街道口,那是在儿时的的小巷间广场上,还稚嫩的我们对布袋木偶戏的些许印象。今日的街道车水马龙,然而当年那赢得阵阵喝彩的木偶戏让我拉着父亲的衣襟不舍离去的情景似乎还在眼前。

虽然我们为再也很难出现在街头的有些简陋的木偶戏台而感到遗憾,但我们更为偶尔出现于电视舞台上不断发展更新,与时俱进的布袋木偶戏而欢呼。布袋木偶戏是我们童年的记忆,也是我们今日当守望的精神文化。怀着这样的心情,我们的研究性学习小组开始了对漳州布袋木偶戏的追寻。

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查找资料。

(1)在网上查找相关网页资料和课题资料并记录下来。

(2)向当地文化局和有关部门询问和参考历史资料,并作相关访问和记录。

(3)制作一份问卷调查,分发给全班同学,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整理。

(4)将资料进行整理和汇总,记录一份总结。

第二阶段:走访研究

(1)通过石达洲老师(曾任漳州木偶艺术学校政治主任)联系漳州木偶艺术学校,征得学校同意,入校参观学习。

(2)采访漳州布袋木偶戏许洁莉老师及其学生,了解漳州布袋木偶戏的发展状况。

(3)石瑜同学制作计划和采访内容并进行采访,康嗣超同学进行笔录和拍摄。

(4)将走访研究结果进行总结。

第三阶段:表现形式

(1)小组进行总结安排,讨论课题撰写内容和幻灯片制作。

(2)提交老师审核并请求指导,着手写研究论文和完成幻灯片制作。

追溯历史

漳州布袋木偶戏,又称傀儡戏,在我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我国古老珍稀的优秀艺术。据史料记载,木偶戏“源于晋,兴于宋,盛于明”。明代时期,木偶兴旺。布袋木偶,仅福建漳州即有南北两派之分,南派属泉州,北派属漳州,以龙溪布袋木偶戏最为著名。清中叶以来漳州各地大量出现专业布袋戏班社,形

成若干不同的流派。然而由于社会经济的萧条,解放前期,木偶戏走向衰弱,个体班社所剩无几。新中国成立以后,百业待兴,漳州木偶戏枯树逢生,重新进入新的发展时期。1951年5月,龙溪县率先成立南江木偶剧团,郑福来为团长。1953年,漳浦县成立艺光木偶剧团,杨胜为团长。后海澄庄饭、龙溪吴长元、长泰蔡清根、漳州韩如陶等木偶艺人相继组团。

1959年3月,南江与艺光合并成立龙溪专区木偶剧团,也就是今天的漳州木偶剧团,以郑福来、杨胜、陈南田等名艺人为骨干,并充实漳州艺校木偶班一批新生力量,作为艺术改革试验点。剧团集中了一大批木偶戏艺术家为骨干,形成了民间艺术向专业艺术迈进的雏形,漳州布袋木偶戏也在这一时期开始向全国范围内传播,并走向世界。

建团50多年来,曾先后17次晋京献艺,多此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表扬,并数十度出国,到过罗马尼亚、波兰、俄国、南斯拉夫、捷克、匈牙利、法国、英国、德国、西班牙、瑞士、葡萄牙、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韩国、巴西、阿根廷、以色列等国以及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区参加演出,受到了世界各国和境外观众的广泛赞誉。自1960年9月漳州市木偶剧团在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第二届国际木偶傀儡戏联欢节上获一等表演奖和金质奖章两枚后,先后有45次获得国际、国内各种奖项。

文革期间,漳州地方戏剧大部分被解散,唯独木偶剧团因获殊荣得以幸存,文革以后,木偶剧团把重点放在全方位进行艺术革新上,融入了傀儡戏其他门类的手法,并应用了现代科技,浓厚了神话气氛与韵味。如1977年6月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轰动漳州城乡,受到广大观众欢迎。改革开放后,漳州木偶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家重点扶持,足迹遍布四方。

1992年民间故事剧《狗腿的传说》在北京举行的全国木偶皮影戏汇演中获“优秀剧目奖”,及编剧、导演、表演、造型奖。

2001年木偶电视剧《森林里的故事》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2004年6月在捷克布拉格参加国际木偶节大赛中《大名府》、《两个猎人》荣获“最佳表演奖”,获得最高奖“水晶杯”。

2005年12月2日获西班牙国际木偶节政府文化奖,组委会演出奖。2006年6月捷克布拉格第10届国际木偶节也获得了“最佳荣誉表演奖”。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木偶戏,是中国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是中国乡土的瑰宝。

布袋木偶戏的艺术价值

漳州布袋木偶戏又称“景戏”、“指花戏”、“掌中戏”,傀儡戏剧种之一。漳州布袋木偶戏是由木偶表演、剧目、音乐、木偶制作、服装、道具、布景等组合而成的一种综合性艺术,集各艺术门类的特点,丰富修饰,体现布袋木偶戏的内涵。其表演特点是用指掌直接操纵偶像进行戏剧性表演,使之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是一个具有高超技艺,精美造型,独特风格的木偶剧种。

1、木偶表演:布袋木偶戏的偶人操控是用手由下而上,以手掌作为偶人躯干,食指托头、拇指和其他三指分别支撑左右两臂,可一人操纵一个木偶,也可双手同时操纵表演两个性格、感情各异的偶人。布袋木偶戏的角色与人戏相同,基本上分为生、旦、净、末、丑等行档。每个行档里仍有不同的区别和名称。此外还擅长表现神话里的各种人物及飞禽走兽,和表演人戏无法表现的各种动作。布袋木偶戏注重突出动作准确性、表演技巧性、人物细腻性、内容趣味性。旧时

操纵表演者仅设正、副手,一般为父子或师徒。正手除操纵木偶表演外,还兼唱、念、道白。副手只操纵木偶配合正手表演。舞台是2米长的“一字台”,正、副手面向观众,并排坐定,操纵木偶在台板上表演。正手还要能操纵生、旦、净、末、丑等不同脚色的表演,掌握各种行当的道白和唱腔的不同音色(声调)的技巧。木偶戏是以手掌支撑木偶表演,操纵演员必须练好“劈指”,抖手”,“腕功”以及“臂功”等基本功。

2、剧目:布袋木偶戏的传统剧目有幕表戏、全本戏,坠子戏(折子戏)、连台本戏。新中国成立后,演出剧目除了整理、改编优秀传统剧之外,还创作大量新编古装戏、神话剧、现代戏、儿童剧、童话剧、课本剧、小品以及影视剧。

3、音乐:传统的布袋木偶戏根据表演的乐调、词调与戏路划分,可以分为南、北两种不同的流派,它们之间主要的区别在于音乐唱腔和表演风格上。南派盛行于泉州地区,唱的是南调,也就是傀儡调,表演上采用梨园戏做派;而漳州的布袋戏则归属于北派,唱的是北调,如昆腔、京调等,表演上采用的是京戏做派。现如今,随着布袋戏的不断发展和文化的不断融合,南北两派的界限已经越来越不明显了。漳州布袋戏音乐,一般均随当地流行的戏曲剧种,使用各种民族乐器,清中叶布袋戏以汉剧为主,民国初改唱京剧,芗剧兴起以后多用芗剧演唱。但打击乐一直保持京剧风格。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今,音乐开始根据剧目特点进行配曲,故有京剧、芗剧、民间音乐、儿童音乐、歌舞音乐及流行音乐等各种乐调兼容并蓄。

4、木偶造型:漳州布袋戏的木偶造型十分精巧,木偶头的雕刻艺术更是驰名海内外,具有工艺品的珍藏价值。近代负有盛名有徐年松家族和许盛芳家族。布袋木偶头造型分为脸谱类、写实夸张类和变形类以及各种动物类,有二百多种造型以及各种动物造型。

5、服装制作:布袋木偶戏戏装与京剧戏装相似,常用的有长靠、短靠、袍、衣、裤、裙等制作,服装的材料全用绸缎,做工精细,而且全采用漳绣制成。(漳绣是我国著名的民间刺绣工艺,相传始于宋代,为明清朝贡品。)

6、舞台美术:传统布袋戏的舞台仅为一桌二椅是以时空自由的假定性布城、车旗等发展而来。1952年舞台改“坐式”为“立式”后。拓宽舞台表演空间。60年代,舞台又增大到16尺,以后又进行了多次修改调整,1978年,舞台美术设计师从剧情发展和表演上的需要出发,进行全面改革和创新,创造多层次、可移动和可复式的立体表演空间,加上利用现代高科技的灯光音响效果,为布袋戏提供更大的立体表演空间,舞台灯光与表演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现代木偶戏的品种主要有提线木偶戏、杖头木偶戏和布袋木偶戏三种。布袋木偶戏因为演出使用的木偶,除了头、手掌和脚的下半部以外,手部和腿部都是用布缝制而成的,形状酷似布袋,所以被称为"布袋木偶戏"。布袋木偶戏的表演,主要是用手指活动来操作的,所以又被称为"掌中戏"。和提线木偶、杖头木偶两种木偶戏相比,布袋木偶戏中木偶的动作更加节奏明快,迅捷有力。

漳州布袋木偶戏具有很高的历史和学术研究价值。在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但没有消亡,反而在历史长河中发扬光大。并且在中国乃至世界木偶艺术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是中国傀儡戏中一样独秀的奇葩。研究和发展漳州布袋木偶戏,特别是对这一古老剧种的历史与现状进行全方位学术研究极其重要,它不仅可以丰富和完善中国木偶戏史以及中国戏剧学史,而且对世界木偶戏史也将产生一定推动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