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产业经济学第六章
产业经济学第六章06知识分享
![产业经济学第六章06知识分享](https://img.taocdn.com/s3/m/907785735fbfc77da369b14b.png)
门、新技术、新原料、新材料、新能源的出现,改 善了自己供应给其他产业产品的质量。
2020/10/12
三、产业结构优化的机理
产业结构优化的机理就是通过四步过程实现国 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 1.调整影响产业结构的决定因素。
调整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也就是要调整投入结构 和产出结构,其中包括调整国际贸易结构和国际投资结 构,从而改变产业结构。
(思考:创新可能导致生产要素流入或流出相应的产业)
2.创新对产业结构的间接影响。
创新对产业结构变化的间接影响也有两种方式:一是创 新通过对生产要素相对收益的影响而间接影响产业结构 的变化。二是创新通过对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的改变而 间接影响产业结构的变化。
2020/10/12
二、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机制
❖ 前向关联效应就是指一个产业在生产、产值、 技术等方面的变化引起它前向关联部门在这些 方面的变化,或导致新技术的出现、新产业部 门的创建等。
❖ 后向关联效应就是指一个产业在生产、产值、 技术等方面的变化引起它后向关联部门在这些 方面的变化,例如由于该产业自身对投入品的 需求增加或要求提高而引起提供这些投入品的 供应部门扩大投资、提高产品质量、完善管理 、加快技术进步等变化。
2020/10/12
2.产业结构得到优化。
产业结构优化的结果一方面是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另 一方面是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3.产业结构效应发挥作用。
产业结构效应是指产业结构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 响程度。即对经济增长产生积极的作用。
4.国民经济得到持续快速发展。
国民经济在产业结构效应的积极作用下取得比正常 增长速度快得多的增长。
钢铁工业、铁 路修建业
产业经济学 第6章 进入壁垒[精]
![产业经济学 第6章 进入壁垒[精]](https://img.taocdn.com/s3/m/ea659a8ef121dd36a32d8277.png)
结构性进入壁垒
结构性进入壁垒是传统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重 点。
构成进入壁垒的结构性因素主要有规模经济、 绝对成本优势、必要资本量、产品差异、网络 效应和政府管制等。
5
规模经济壁垒的高低主要取决于: 市场容量OM的大小; 最小有效规模产量OB相对于OM的大小。一个产业的 MES越大,且在OM中所占份额越大,则该产业客观上只 能容纳少数企业存在,从而进入壁垒较高; 产量小于OB时平均成本曲线斜率的大小。产量小于 OB时平均成本曲线斜率的绝对值越大,表明产量小于 MES的企业的生产成本劣势越大,进入壁垒也就越高。
1984年,美国电报电话公司和司法部了结了针对美国电报电话公司的反 托拉斯案,美国电报电话公司同意将自己分解成几个公司。有一个公司 (美国电报电话公司)提供长途电信服务,而其他的公司则提供地方电话 服务。司法部的律师们明显感到,同时提供地方电信服务和长途电信服 务的垂直一体化的电话公司,在生产效率方面没有存在的必要,或者, 解体能够带来与之相抵消的其他收益。根据司法部的说法,一个公司的 垂直结构给其他长途电信服务供应商提供了一个不公平的竞争机会。例 如,通过收取较高的地方电信服务费率,或者向其他长途电信服务(长途 电信需要地方电信服务的配合)供应商提供低质量的地方电信服务,美国 电报电话公司可以损害联网的竞争者。司法部还注意到,很难对美国电 报电话公司在管制业务(电话)和相对未受管制业务(例如电话机和其他设 备的制造)之间展开的成本转移活动进行监管。美国电报电话公司的解体 被认为可以减轻司法部的这些担忧。
第六章 进入和退出
第一节 进入壁垒 第二节 策略性行为
1
第一节 进入壁垒
进入:是指在某产业内出现新的卖者(企业)。 进入壁垒:使进入者难以成功地进入一个产业, 而使在位者能够持续地获得超额利润,并能使 整个产业保持高集中度的因素。
第六章 新型工业化道路 《产业经济学》PPT课件
![第六章 新型工业化道路 《产业经济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f68549b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4293a78.png)
6.2 为什么要走这条新路
6.2.3 走这条新路是三个必然选择 1.是解决经济发展速度与资源承载能力不相适应的必然 选择 2.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必然选 择 3.是走绿色生产力发展道路、发展绿色经济的必然选择
6.3 怎样走这条新路
6.3.1 明确立足点和升级方向
1.立足国情,放眼世界 2.准确判断我国工业化所处的发展阶段 3.明确我国工业化升级方向
6.3.2 要坚持实施的战略举措
防止下列四种片面性: (1)不能只讲发展大企业,今后应更加注重发展中小企业,特别是乡镇企业。 (2)不能只讲城市工业化,今后应更加注重农村的工业化。 (3)不能只讲工业支援农业,城市支援农村工业也需要农业支持,城市也需农村支持。 (4)要讲工农、城乡在全部资源和全部市场两大方面进行全方位地互动和协调发展。
第6章 新型工业化道路
第6章 新型工业化道路
6.1 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在哪里?
我们把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本质与内涵概括为高、好、低、 少、优、谐、适、序这八个字。高是指科技含量高;好是指 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好;低是指资源消耗低;少是指保持生态 平衡、环境污染少;优是指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谐是 指产业结构和谐;适是指工业发展速度适度;序是指以毛泽东 倡导的农轻重和邓小平倡导的吃穿用为序。这里的序指的 是后者的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要以前者为基础。前六个字 主要是质的规定性;适和序两个字,主要是量的规定性。一句 话,新型工业化道路是质与量的统一体。
6.2 为什么要走这条新路
• 6.2.2 走这条新路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 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目标的两个客观要求 •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
产业经济学第6章
![产业经济学第6章](https://img.taocdn.com/s3/m/23045523eefdc8d376ee3232.png)
• 平衡发展模式
• 基本主张:发展中国家为了摆脱贫困,应该在国民经济的 各产业进行全面的、大规模的投资,以各产业的平衡增长 来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国民经济的发展。
• 代表性理论:
• 罗丹的“大推进理论” • 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1)大推进理论
• 各国的经济服务化趋势明显
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系
人均产值(美元) <150 满足温饱 150~300 300~600 600~1500 1500~2500 >2500 追求个性与时尚 服务化 追求便利与机能 工业化 农业化与初步工业化 消费结构发展阶段 产业结构发展阶段
对产业结构理论的反思
• 在同一理论的指导下,不同国家的发展结果不同
高加工度化过程
• 在重工业化的过程中,工业结构表现出的 以原材料工业为中心转向以加工装配工业 为中心的发展趋势。 • 加工度越深,产值链越长,附加价值也越 大。因此,高加工度化也可称为高附加值 化。
当前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突出矛盾及其成因
• 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和城市化水平低是造 成三次产业结构失衡的主要原因
• 克拉克对配第定律的验证
• 利用三次产业分类法,总结了伴随着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 的变化规律,从而开拓了产业结构理论这一应用经济领域。 • 随着经济发展,即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 首先由第一次产业向第二次产业移动,当人均国民收入水 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次产业移动。 • 原因:需求因素与效率因素
• • • • • 支持和鼓励国内产业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发展 适合“小国结构” 选择相对优势产业 以制造业产品代替初级产品出口,提升产业结构 最有成效的当数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
产业经济学课件6
![产业经济学课件6](https://img.taocdn.com/s3/m/6f549e45aef8941ea66e050b.png)
干春晖 博士 教授 博干导春晖 博士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上海财经大学
案例 瑞典利乐公司的捆绑销售策略
瑞典利乐公司(TetraPak)掌控着全球75%软包装市场份额,是全 球最大的软包装供应商,该公司至今已在中国销售出千余台罐装机,取得 中国罐装机市场95%的份额。在中国市场,利乐公司先是从上世纪70年代 末至90年代前期,以罐装机销售为其主要实现盈利模式。然后上世纪90年 代中期起,在中国建立了包装材料工厂,逐渐将实现盈利模式从罐装机转 化到包装材料领域。这使得客户在合同约定的期限内无权选择其他包装材 料公司,并迫使罐装机客长期以来使用该公司的包装材料,从而达到了排 斥其他竞争对手的目的。同时,该公司还在其罐装机与包装材料上分别建
上海财经大学
第五节 提高对手成本
提高对手成本的策略
(1)提高工资和其他投入品的价格; (2)配件生产; (3)提高转换成本; (4)利用政府管制等。
对跟随厂商利润的影响
(1)成本提高,利润降低;
(2)领导企业选择一个新产出价格,跟随厂商利润受到更深影响。
干春晖 博士 教授 博干导春晖 博士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干春晖 博士 教授 博干导春晖 博士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上海财经大学
存在转换成本时的均衡模型
在实际情况中,许多厂商除了有从其用户处获得的收入以外, 还有其他利润来源。例如,互联网公司相当大的一部分利润来自广 告。因此,为获得广告收入,他们有必要提供比较大的折扣,即使 这种折扣使得价格等于或低于互联网公司的成本。
干春晖 博士 教授 博干导春晖 博士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上海财经大学
提高转换成本策略的应有
案例6-1:艾美加的提高转换成本的策略
艾美加(Iomerga)在1995年推出了Zip驱动器,它与Zip磁盘
产业经济学 第六章
![产业经济学 第六章](https://img.taocdn.com/s3/m/62442654168884868762d68f.png)
第六章 产业组织理论流派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Theory)6.1 产业组织理论主要学派及其理论内容 6.2 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6.3Outline:产业组织理论的产生和发展6.1产业组织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一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前《不完全竞争经济学》罗宾逊(Robbison) 《垄断竞争理论》张伯伦(Chamberlin) 马歇尔冲突马歇尔(Marshall)《国富论》亚当·斯密(Adam Smith)梅森提出了产业组织理论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向,并在1939年出版了《大企业的生产价格政策》一书和一批关于产业集中度的资料梅森(E·S· Mason )在哈佛大学建立了一个产业组织研究小组,对市场竞争过程,组织结构、竞争行为竞争结果进行研究克拉克(J·M·Clark )发表了《论有效竞争的概念》对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和体系的建立也产生了重大影响,提出了有效竞争的基本概念和标准1938年1939年1940年二 20世纪三十年代——七十年代三、70年代以后•哈佛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不断发展和完善•哈佛学派不断受到批评和挑战•代表主流学派即哈佛学派沿着SCP范式继续前进的产业组织理论;代表人物有考林、沃特森等;•以芝加哥学派为首的其他非主流产业组织理论。
代表人物有斯蒂格勒、德姆塞茨等。
6.2 产业组织理论的主要学派及其理论内容Market structureMarket conductMarket performance一 哈佛学派的主要理论 Harvard School 1、SCP 范式Structure-Conduct-Performance Paradigm“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范式 ◆主要以进入壁垒、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异化等指标来衡量。
◆哈佛学派建立了完整的产业组织理论体系,在分析方法上重视实证分析、重视市场结构的作用。
产业经济学 第六章(出版社)[40页]
![产业经济学 第六章(出版社)[40页]](https://img.taocdn.com/s3/m/d050d5bda98271fe900ef935.png)
aLj=Lj/Xj (j=1,2…,n)
各类系数的计算与确定
第六章 第二节
7.完全消耗系数
是直接消耗联系与间接消耗联系的全面反映。其经济
含义是指某产业部门单位产品的生产,对各产业部门产品
的直接消耗量和间接消耗量的总和。用公式表示:
n
bij=aij+
bik akj
(i,j=1,2…,n)
k 1
式中:bij—完全消耗系数,表示生产单位j产品所直接
二、 产业关联类型
(一)根据产业之间依托方式的分类
1.产品、劳务联系 2.生产技术联系
3.价格联系
4.劳动就业联系
5.投资联系
(二)根据产业间供给与需求之间联系的分类
1.前向关联;
2.后向关联
第六章 第一节
二、 产业关联类型
(三)根据产业技术工艺的方向和特点的分类 1. 单向联系 2.双向联系 3. 环向联系
第六章 第一节
单向联系
是指先行产业部门为后续产业部门提供产品,以供其 生产时直接消耗,但后续产业部门的产品不再返回先行 产业部门的生产过程。
例如:棉花→棉纱→棉布→服装
第六章 第一节
双向联系
是指两个产业部门之间相互为对方提供产品。
石油开 采业
双向
电力工 业
环向联系
第六章 第一节
是指先行产业部门为后续产业部门提供产品,作 为后续产业部门的生产性直接消耗,同时后续部门的 产品也返回相关的先行产业部门的生产过程。
和间接消耗i 产品数量之和 (i=1,2…,n);aij—直接消耗系
数; n bik akj
—间接消耗系数,其中k为中间产品部门,表
示通过k 1k种中间产品而形成的生产单位 j产品对 i产品的全部
产业经济学 第六章 进入退出壁垒
![产业经济学 第六章 进入退出壁垒](https://img.taocdn.com/s3/m/f90fd47f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cd.png)
第一节 进入退出壁垒概述
第一节
进入壁垒概述 退出壁垒概述
进入壁垒概述
进入壁垒的定义
进入:是指在某产业内出现新的卖者(企业)。
进入壁垒:产业经济学理论中对进入壁垒含义的理解存在分歧,许多研究者从各自的研究视角 给出了不同的定义 : ——20世纪40年代梅森(Mason)和贝恩(Bain)等人 :进入壁垒是指在一个产业中在位企业拥 有的相对于进入企业的优势,从而使在位企业可以持续地把价格提高到最小平均生产和销售成 本以上,而又没有引起新企业进入这个产业。 —— 施蒂格勒(George J. Stigler) :进入壁垒是新企业寻求进入某一产业时必须承担的、高 于已有企业的生产成本 。
“间接的网络效应”:随着某一产品使用者数量的增加,该产品的互补品数量增多、价格降低而 产生的价值,这种网络效应主要是由基础产品与辅助产品之间技术上的互补性所形成的。
策略性进入壁垒:即进入阻挠,是指产业内在位企业为保持在 市场上的主导地位,获取垄断利润,利用自身的优势通过一系 列的有意识的策略性行为构筑起的防止潜在进入者进入的壁垒。
对进入壁垒的这种分类只是为了方便理论分析,现实中的进入壁 垒并不是由单一因素构成的,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形成的,既包 括结构性因素又包括策略性因素 。
平
均
规模经济壁垒
成 本
C
D
需求D
LRAC
O
A
B
M
图6-1 规模经济与进入壁垒
产量
规模经济壁垒
规模经济壁垒的高低主要取决于: ①市场容量OM的大小; ②最小有效规模产量OB相对于OM的大小; ③产量小于OB时平均成本曲线斜率的大小。
一个产业的MES越大,且在OM中所占份额越大,则该产业客观上只能容纳少 数企业存在,从而进入壁垒较高。产量小于OB时平均成本曲线斜率的绝对值 越大,表明产量小于MES的企业的生产成本劣势越大,进入壁垒也就越高。
最新产业经济学 第六章
![最新产业经济学 第六章](https://img.taocdn.com/s3/m/c7cc4b0f50e2524de4187ead.png)
传统幼稚产业保护面临的修正
• 传统幼稚产业保护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 • 传统幼稚产业保护造成产业结构的长期滞
后; • 传统幼稚产业保护面临跨国公司的挑战; • 传统幼稚产业保护面临贸易自由化的冲击。
幼稚产业的选择标准
• 穆勒标准 ①正当的保护只限于对从外国引进的
产业的学习掌握过程,过了这个期限就应 取消保护。②保护只应限于那些被保护不 久之后,没有保护也能生存的产业。③最 初为比较劣势的产业,经过一段时间保护 后,有可能变为比较优势产业。 巴斯塔布尔标准
我国产业转移的发展趋势
• 1.我国产业转移将延续结构高度化的趋势。
• 2.以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投资将成为我国产业转移 的新热点。
• 3.我国产业转移出现了组团式或产业链整体转移的趋势 。
• 4.跨国公司成为国际产业转移主体的趋势更加明显,投 资方式多样化。
结束语
谢谢大
• 第一节 产业结构优化 • 第二节 主导产业的特征及选择 • 第三节 支柱产业的特征及选择 • 第四节 幼稚产业的特征及选择
产业结构优化
以产值结构为指标的“标准结构” 赛尔奎因和钱纳里在分析产业结构高级化时所使用的,以产值结构
为指标的“标准结构”,被称之为赛尔奎因-钱纳里模式。 以劳动力结构为指标的“标准结构”
⑴ 在国民经济中承担主要责任。 ⑵ 具有较大的市场份额。 ⑶ 具备相对成熟和较高的技术水平。 ⑷ 同时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国内适用 性。
支柱产业的振兴途径
• 1、促进主导产业的迅速发展,使之及时向 支柱产业转移;
• 2、增强本身的及时开发能力,延长支柱产 业的生命周期;
• 3、重视产业结构演变规律,有目的地培育 新兴支柱产业;
①受保护的产业在一定时期以后,能 够成长自立;②受保护产业将来所能产生 的利益,必须超过现在因为实行保护而必 然受到的损失。
产业经济学6章 非合作性策略
![产业经济学6章 非合作性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f0e5423d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faa1774.png)
这种模型,有两类可能的均衡:
(1)分离均衡。在第一阶段,在位企业是低成本时的 定价和它是高成本时的定价是不同的,因此,第一阶 段的定价就向潜在进入者显示了完全的成本信息。
(2)混同均衡。在第一阶段的定价是独立于成本的,因 而潜在进入者无法从第一阶段的定价中推断出在位者 的成本信息。
1,分离均衡
行业需求
P
AC P0
进入者的剩余需求
0
Qe Qi
Q
贝恩模型
这个模型中的限制进入策略是: 企业1选择产量Qi,使进入者进入后的产量为Qe,
当企业2生产该产量时利润为0. 即:两厂商产量之和Qi+Qe决定的市场价格刚
好等于进入者的平均成本。其进入是无利可图 的。
该限制策略成功的关键是:要使进入者相信在 第2阶段进入者进入后在位者会选择Qi产量。 如果进入者知道在位者与自己成本函数相同, 则该策略一定是不可行的。因为此时Qi不是在 位者的理性选择,理性选择是按古诺产量生产。
1 11 12 (1 k1)k1 (1 k1 k2*)k1
3 2
k1 (1
k1 )
f .o.c. k1
3 2
(1
2k1
)
0
k1*
1 2
所以k 2*
1 4
, 11*
1 4
, 12 *
1 8
,1*
3 8
,2*
1 16
2,当f>0时
企业2需要承担进入成本。此时,只有当
2 *(k1, k2 )
因此,在斯搭克尔伯格模型中,进入壁垒的大 小由固定成本f的大小决定。在固定成本投资要 求很低的行业,市场的进入壁垒也低,在位企 业难以通过任何策略阻止潜在竞争者进入市场。
产业经济学产业结构
![产业经济学产业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35048bf96f1aff00bed51e3d.png)
3.产业结构理论的发展。
产业结构理论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里昂惕夫在原来研究的基础上对产业结构进行了更加深入 的研究。于1953年和1966年分别出版了《美国经济结构研究》 和《投入产出经济学》两书,建立了投入产出分析体系;在 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的关系方面出版了《现代经济增长》、 《各国经济增长》等重要论著。 刘易斯于1954年发表了著名论文《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 经济发展》,提出了用以解释发展中国家经济问题的理论模 型——二元经济结构模型;于1958年出版了《经济增长理论》 一书,全面分析了影响经济发展的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
个量分析—总量分析—产业分析的漫长过程。
与此相适应,经济理论也经历了从微观经济理论的 成熟到宏观经济理论的形成、再到产业结构理论的产生 这一演进过程。
第六章 理论发展
以完全竞争为假设条件的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经济理论, 其经济分析侧重于个量分析。个量分析继亚当· 斯密之后, 经马歇尔、瓦尔拉斯和帕累托,将“看不见的手”如何
第三篇
产业结构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理论发展 关 联 优 化 布 局
第六章 理论发展
第一节 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 产业结构的演进及其规律 第三节 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 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一、产业结构的涵义 二、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三、产业结构理论的研究对象及理论体系
自动调节市场均衡、优化资源配臵的过程进行了理论抽
象,形成了资产阶级正统的价格理论——微观经济理论。 其重要结论是,市场机制(看不见的手)能自行调节资源
的最佳配臵,不需要任何外来干预。
第六章 理论发展
1929 年爆发的世界性大危机、 大失业使自由主义价格理论发 生了严重危机,市场失效了, “看不见的手”不灵了。正是 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凯恩斯 的国民收入理论。凯恩斯及其 追随者,将经济分析投向国民 经济宏观层次,即总量分析, 诞生了以国民经济有关总量的 变化及其规律为分析对象的宏 观经济理论。
产业经济学第3版PPT(王俊豪) 第6章.企业并购行为
![产业经济学第3版PPT(王俊豪) 第6章.企业并购行为](https://img.taocdn.com/s3/m/3fb0b3e5700abb68a982fbc9.png)
的减少和集中度的上升,这会产生有利于达成
协同性条款的条件,有利于发现和惩罚背离行
为,因此促进企业之间的合谋。
(二)单边限制竞争效应
• 单边限制竞争效应理论认为,企业并购可能会使并购企业单 方面的行使市场势力和提高价格。并购能通过消除企业之间 的竞争而使并购企业的市场势力上升,这种市场势力的上升 并不是来源于企业之间协调行动而是并购企业通过并购独享 的效应。 • 当市场中企业数量减少时,市场中的产品价格会上升,产量 会下降。在并购之前,由于市场竞争限制了企业的市场势力, 并购之后,由于并购带来市场竞争者的减少会导致市场竞争 程度下降,这会增强并购企业的市场势力。此时,即使并购 后不存在合谋促进效应,并购企业的市场势力也会增强,可 能会产生高价格和低产量。
第一节 企业并购概述
二、并购的类型
(一)按照被并购双方的产业特征划分
1、横向并购 横向并购双方处于同一行业的并购活动,即一种竞争者之 间的并购。 并购企业与目标企业生产相同产品或提供相同服务。 企业间通过实施横向并购,能够充分利用并购后企业的规 模经济效应来扩大市场竞争力,达到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目的。
1
企业并购概述 横向并购 纵向并购 混合并购
2
3 4
第一节 企业并购概述
本章概览
并购的三种形式:横向并购、纵向并 购、 混合并购。 核心问题:并购是否会导致对市场竞
争的伤害,是否对社会福利产生影响。
第一节 企业并购概述
一、并购的概念
(一)兼并: 狭义的兼并是指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企业通过产 权交易获得其他企业的产权,使这些企业法人资格丧 失,并获得它们控制权的经济行为。
横
向
并
购
一、横向并购的效率效应
产业经济学第三篇第六章ppt课件
![产业经济学第三篇第六章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d551992e45c3b3566ec8b16.png)
精选PPT课件
29
• 旁侧效应是指主导部门的成长引起它周围 地区在经济和社会方面的一系列变化。主 导部门的成长,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城 市人口增加,需要更多的服务,甚至促进 各种制度的变革。这样,新主导部门的出 现常常改变了它所在的整个地区。
精选PPT课件
30
罗斯托经济增长六个阶段: 1.传统社会阶段:主导产业是农业。 2.为“起飞”准备阶段:这阶段主要有食品、饮料、
烟草、水泥等工业部门。 3.起飞阶段:起飞指在工业化初期的较短时间内,实
现经济、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的质的飞跃。非耐用 消费品,纺织业等工业部门发展较快,实现替代进 口。 4.向成熟推进阶段:工业向多样化方向发展;重型工 业和制造业体系较为完善,如钢铁。 5.高额群众消费阶段:社会已经从供应方面转到需求 方面,从生产问题转到消费问题和福利问题,这时 耐用消费品有关部门,如汽车工业体系较为完善, 发展较快。 6.追求生活质量阶段:经济主导部门由工业转变为服 务业和建筑业。
量向第三产业转移 由人均收入变化引起产业结构变化的规律即配第一克拉 克定律。
精选PPT课件
24
中国GDP的三次产业结构图,1952—2001
第一产业比重(%)
第二产业比重(%)
第三产业比重(%)
60 50 40
30 20 10
0
1952 1955 1958 1961 1964 1967 1970 1973 1976 1979 1982 1985 1988 1991 1994 1997 2000
精选PPT课件
19
3.从三大产业的内在变动来看
产业结构的演进是沿着以第一产业为主导到 第二产业为主导,再到第三产业为主导的 方向发展的。
精选PPT课件
产业经济学第6章 广告
![产业经济学第6章 广告](https://img.taocdn.com/s3/m/7b619c56524de518974b7d75.png)
最优的广告决策
(Dorfman-Stainer)条件
某种程度而言,广告主要提供了实物产品的信息 ,两者是一种联合产品
如果 广告和实物产品具有互补性,那么广告支出 越大,对产品的需求量就越大,广告对产品销售 具有促进作用
但不同商品的需求对于广告的反应并不相同,即 需求的广告弹性不同
广告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广告强度)不同行 业之间存在巨大差异
回忆勒纳指数
P MC 1
P
EP
整理可得
A EA
Pq
EP
最优的广告支出
多夫曼-斯坦纳条件
p
p
q1 q2
q
低广告弹性需求曲线
广告弹性与广告收益 p
q1 q2
q
高广告弹性需求
曲线
p
q1 q2
q
q1 q2
q
需求价格弹性和广告收益
广告支出的实证结果
超级市场 便利店 品牌牛仔裤
EA
0.1~0.3 0
广告与价格竞争
广告竞争对价格竞争的替代效应
在产品竞争的初期,价格竞争成为了竞争的主要手段
随着生产的发展 ,厂商开始大规模使用广告策略来增加 产品的销售量
现代企业并购活动的加快,寡占型市场的特征越来越明 显 ,广告竞争开始取代价格竞争成为竞争的主要手段
广告与利润
不管是信息性广告还是劝说性广告,其目的都是为了促进产 品的需求 广告树立的品牌效应使需求曲线外移,从而消费者愿意以相 对更高的价格购买一定的产品 广告促进了产品的差异化,提高了市场的进入壁垒 利润对广告的激励作用也是显而易见 广告与利润关系的单期模型
MC
P1
AC1
d1
P0
AC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 进退无障碍理论与潜在竞争
一、进退无障碍理论 (Contestability Theory)
所谓进退无障碍理论是指厂商可以自 由地、无任何损失地进入或退出某一行业, 这实际上是完全竞争概念的推广和具体化。 鲍莫尔等人认为,进退无障碍理论是分析 资源有效配置的最好基础,是产业组织理 论的新研究领域,对制定公共政策很有帮 助。
三、进入退出壁垒理论对我国的启示 四、制度性进入退出壁垒与国有企业亏损
第三节 流动壁垒
Barriers to Mobility
从广义上说,流动壁垒是指那些阻碍厂商进 入或退出某一产业、从某一产业的某一细分市 场转向另一细分市场的所有因素。从这个意义 上来说,流动壁垒是包括进入壁垒、退出壁垒 和在同一产业内转移壁垒的总称。
一定的沉淀成本可以由不同的产品分摊, 即存在范围经济时,厂商更倾向于进行多样 化经营,这也会使市场更加集中。
3、策略的非对称性
如果某些厂商享有策略优势(在序贯进入中 就是先动优势),市场也更可能出现集中的 趋势。
以上三个方面说明,一旦存在水平的产品 两个要素:一是退出的程度; 另一个是退出的速度。可以用退出率或 净退出率来表示。
退出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1、全部退出 2、逐步退出 3、同一产业中的企业间的兼并,使该 产业的厂商数量减少
二、退出壁垒(Barriers to Exit)
退出壁垒是指当某一产业的在位厂商 不能赚取到正常利润(亏损)决定退出 时所负担的成本,或者说是已经投资还 未收回的那部分投资在退出时依然还不 能收回,即沉淀成本。
产业经济学第六章
第一节 进入、进入壁垒及其影响
一、进入(Entry) 进入是指一个厂商进入新的业务领域,
即开始生产或提供某一特定市场上原有产 品或服务的充分替代品。
进入涉及两个方面,一是进入的程度;一 是进入的速度
第二节 退出、退出壁垒及其影响
一、退出(Exit)
退出指的是一个厂商从原来的业务领域 中出来,即放弃生产或提供某一特定市 场上的产品或服务。
二、 潜在竞争与效率
在任何市场结构下,只要市场保持进入的 自由,不存在进入退出市场的沉淀成本,潜在 竞争的压力就足以迫使在任何市场结构条件下 的企业都不得不采取竞争性的行为,否则,就 会招致进入者的袭击。
正是由于潜在进入的威胁,而不是在位企业 之间的竞争,使得在在位企业的价格和市场地 位的可持续条件下达到了可竞争市场的均衡, 由此有效率的市场结构进而产业组织就成为一 种内生的结果。
按照进退无障碍理论,政府的竞争政
策是不应该重视市场结构的,应该重视 是否存在充分的潜在竞争力,而确保潜 在竞争压力的关键是尽可能的降低沉淀 成本。政府的公共政策的着眼点一方面 应放在积极研究能够降低沉淀成本的新 工艺、新技术,另一方面应放在排除一 切不必要的人为的进入退出壁垒。
第六章 沉淀成本及其对进入退 出的影响
(二)产品差异情形下沉淀成本的作用及影响
当水平产品差异存在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需求方面的特性,包括 -市场扩张效应
-竞争效应
竞争效应强烈,市场可能出现集中的后果,进入 后的激烈竞争使得进入的吸引力下降;相反,强烈 的市场扩张效应可能会使市场更加细分化,吸引更 多的进入。
2、成本方面的特性
一、沉淀成本
沉淀成本是那些一旦投入、承诺了专 用用途就不能收回的成本。沉淀成本产 生的原因在于某些经济活动需要专用性 资产,这部分专用性资产几乎不能再作 别的用途。
二、沉淀成本的影响
(一)同质产品情形下沉淀成本的作用及影响
既然所有厂商生产的是无差异产品,进入 时厂商的无法收回的固定成本构成沉淀成本, 那么,这种沉淀成本水平的高低就不影响厂 商平时的产品定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