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

合集下载

洋务教育

洋务教育

“果其有益于中国,无损于圣教者”,
中学与西学的地位仍是不平等的,中学是 本体,是基础,为立国之本,西学之用,是 为固本的权宜手段决不能触犯中学为体。
“今日学者,必先通经、考史,即通我中国之学术文 章,然后“择西学之可以补吾阙者用之,西政之可 以起吾疾者取之”。

张之洞所主张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本质,就是
京师同文馆

1861年(咸丰十年) 1月,恭亲王奕等奏请在总理各国事
务衙门下设立文馆,专习外国语言文字。直到1862年6月11 日,京师同文馆才正式开学。同文馆首先开办英文馆,后陆 续增设法文、俄文、德文、东文等馆。1866年12月,奕诉等 奏请在同文馆内添设天文算学馆,讲习化学、天文、数学等,
封建传统教育的首次尝试,是中国半殖民地
半封建教育的开端。
军事(武备)学堂
为“御外侮”和“靖内患”,清政府特别注重创办
军事学堂以培养新型的军事人才。进入19世纪80年
代,创办水师学堂和武备学堂渐成高潮。许多洋务
大员效仿西方,纷纷建立新型的军事学堂。洋务运
动时期著名的军事学堂主要有:
1、福建船政学堂: 1866年)6月, 闽浙总督左宗棠 奏准于福州马尾设船政局,并附设船政学堂,亦名“求是堂艺 局”,以培养中国自己的制造和驾驶轮船的人才。 2、天津水师学堂
发表《救时策》一文,首次明确表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
用”的概念。
1896年,礼部尚书孙家鼐《议复开办京师大学堂折》中再次 提出,“自应以中学为主,西学为辅;中学为体,西学为
用”。
70-80年代,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学习西方 议会,90年代以后进一步抨击洋务派学习的思 想是舍本求末,希望中国能像西方那样实行君 主立宪。张之洞于是在1898年5月出版了《劝学 篇》,对洋务派的指导思想作了全面系统的阐

洋务运动的教育

洋务运动的教育

洋务运动中的教育20世纪60年代进行的洋务运动首次打破根深蒂固的传统经学教育,把科学这一“艺末”之学列入洋务学堂的课程内容中,这使得这场在政治意义上失败了的运动在教育上有了不可磨灭的深远影响。

洋务运动中的所有内容对当时的中国人来说都是十分陌生的。

为了顺利地与外国人进行沟通交流,也为了培养国内的技术人才,洋务教育就变成洋务运动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洋务运动所需要的人才不能由传统的学校教育中培养。

在欧洲科学教育进行的如火如荼之时,清末的社会和教育仍然保持着原有的模式缓慢前进由洋务派创办的新式洋务教育主要有三方面内容:兴办洋务学堂、派遣留学生、翻译出版“西学”书籍。

这三方面在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兴办洋务学堂。

洋务官僚把兴办洋务教育作为洋务运动的重要内容,先后创办了30多所新式学堂,大致分为三类:外国语学堂、军事学堂、科学技术学堂。

其规模和影响较大的有:外语类的京师同文馆、军事类的福建船政学堂、科技类的福州电报学堂。

2,派遣留学生。

洋务派开创了官派留学生之先河洋务派在留学教育领域所掀起的一系列变革对冲破晚清于朝的闭关自守和固步自封的思想起了巨大作用。

留学教育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学成归国的留学生不仅传播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也带来了西方先进的民主思想,促进了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

3. 翻译出版“西学”书籍。

为了更好地学习西文+ 西艺" 洋务派翻译刊印了大量的西方图书,仅同文馆就译刊西方图200多部。

内容除近代物理、化学、数学、天、地理外还包括外交、世界历史和法典等。

洋务学堂中科学教育的主要特征综观洋务学堂中科学教育的实施,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深受技术实用化传统的影响,科学教育具有鲜明的实用性洋务教育培养的科技人才,大多成为洋务企业的监督和技术骨干,他们不乏聪明才智,但很少谈论科学研究,更谈不上科研活动,只是一批实用型人才。

洋务派培养的科技人才主要集中在军事、造船、器械、铁路、矿山等方面,都是为现代军事和工业服务的实用技术人才。

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图文

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图文

三、福建船政学堂
前学堂:专习制造技术,又称造船学堂。因认为法国 的造船技术最先进,故多以法国人担任教习、学习法 文。
目标是培养能够设计制造各种船用零件并能进行整船 设计的人才。
课程:有基本课程和实践课程,基本课程包括法文、 算术、代数、画法几何和解析几何、三角、微积分、 物理以及机械学等;实践课程包括船体建造、机器制 造和操纵等。
这一时期,教育的特点可以概括为:政府举办; 地方试行;军事中心;专业优先。(参见李剑 萍《中国近现代教育史》)
第一节 洋务学堂的创立和发展
一、洋务学堂概览
洋务学堂是洋务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 在培养洋务活动所需要的翻译、外交、工程技 术、水陆军事等多方面的专门人才,教学内容 以所谓“西文”与“西艺”为主。从19世纪 60年代至90年代,洋务派创办的洋务学堂约 30余所,它们是随着洋务运动的展开而逐渐开 办的,大致上可以分为外国语(“方言”)学 堂、军事(“武备”)学堂和技术实业学堂三 类。
“厚给薪水以期专致”,“优加奖叙以资 鼓励”的思想。
二、京师同文馆
(三)课程和考试 京师同文馆的课程经历了不断丰富和逐渐规范化的发展过
程。 成立之初,课程仅为外文和汉文。1866年,丁韪良开设万
国公法;1867年设天文、算学馆,陆续开设了一些“西艺” 课程,当年中国教习李善兰来馆教授数学;70年代初年, 相继开设医学、生理学、化学等课程。1876年,按八年制 和五年制的构想分别拟定了分年课程计划。同文馆主要以 考试来督促和检查学生的学业。考试分月课、季考、岁试 三项。
二、京师同文馆
(一)创立与发展 京师同文馆最初是作为外语学校设立的,是近
代中国被动开放的产物。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不久,1861年1月清廷

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改革及其意义

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改革及其意义

• 教会学校的课程 • (一)宗教 (二)外语 • (三)西学 (四)儒学经典 • 教会学校一般都开设相当数量的数学、物理、化 学课程和其他科技课程,高等级的学校也开设— 定数量的人文社会学课程,如哲学、逻辑学、经 济学等。
教会学校的性质和影响
• 教会学校是西方世界殖民扩张的产物。 • 教会学校的存在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的国家地位在教育上 的反映。 • 教会学校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过渡的促进因 素。
后学堂
与传统教育相比,洋务学堂表现出以下特点: •
培养目标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教学组织形式
传统教育
培养科举入仕 经史义理和八 完全把学生禁 进度不一的个 的人才 股文章 锢在书斋之中 别就各项洋务 接受规律安排 文”、“西艺” 事业需要的专 教学内容,重 为主,注意学 门人才 视理解,理论 以致用 与实践相结合
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改革
4 1
洋务学堂的创立和发展
2
洋务留学教育
3
教会教育的扩张
洋务学堂的创立和发展
• 是洋务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 目的在培养洋务活动所需要的翻译、外交、工程技术、水 陆军事等多方面的专门人才, • 教学内容以所谓“西文”与“西艺”为主。从19世纪60年 代至90年代,洋务派创办的洋务学堂约30余所,它们是随 着洋务运动的展开而逐渐开办的,大致上可以分为外国语 (“方言”)学堂、军事(“武备”)学堂和技术实业学 堂三类 。主要有京师同文馆,福建船政学堂等。
福建船政学堂
• 由闽浙总督左宗棠1866年奏请创办,是近代中国第一个、 也是洋务运动时期最大的专门制造近代轮船的工厂。 • 初创时学生约百余人,学生是从闽、粤、浙、沪等地招来 的十几岁的聪颖幼童及有一定文化知识和翻砂、金工等经 验的青年工人。 • 福建船政学堂学堂由前学堂和后学堂两部分组成,学制五 年。

浅析洋务运动时期的文化教育事业

浅析洋务运动时期的文化教育事业

浅析洋务运动时期的文化教育事业前言洋务运动是1861年(咸丰十年底开始)至1894年,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自强”的改良运动。

这一时期,随着洋务派洋务活动的开展,由于意识到新型人才的极度匮乏,洋务企业逐渐增多,对外交往日益频繁,清朝廷调整教育方针和策略,举办了一系列的文化教育事业。

洋务文化教育涉及面是比较广泛的,它培养了包括翻译、外交、科学技术、电报、矿务、冶炼、机械制造、水陆军事等多方面的专门人才。

之后又意识到光在本国学习西学,并不能深入研究,所以又提出留学到国外再次深入研究所学科目,这些文化教育事业,是由于洋务派在洋务活动的实践中,认识到培养新型人才的急切需要性而逐渐进行的,是为适应洋务活动的具体需要而进行的。

洋务运动时期的文化教育事业主要在于设立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

一、新式学堂的设立(一)新式学堂设立前,清政府与洋人的外交清政府在与洋人打交道中使用通事,不是到鸦片战争之后才开始的,更不是到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后才开始,而是早已有之。

那时的通事,主要是因为广州一口对外贸易等活动,和澳门一隅同洋人接触及传教士的活动等关系,而自发的出现和形成的“通事”群。

只有在北方因与沙俄交往很多,但是俄语通事难寻,清王朝才曾在北京设立过俄文馆。

在鸦片战争,尤其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公使驻京,与西方国家交涉事件也开始增多,以英法为最多。

因此,对于懂英法语言文字的人才需求颇为急切。

以前虽有从买办等渠道自发形成的通事,只是一方面这类人数量有限,质量也不高,不能适应通商形式和国家外交的需求;另一方面,这类通事大多与洋人关系密切,清政府对他们并不是很信任和安心,而事实上“通事”的品行也确实无法让清政府放心。

而且洋人又多懂汉语,在交涉过程中,清政府由于语言不通而吃亏的事情也比比皆是。

同治元年(1862年)冯桂芬在《上海设立同文馆议》中即指出:“互市二十年来,彼酋类多能习我语言文字之人,其尤者能读我经史,于朝章国政吏治国民情,言之历历,而我官员绅士中绝无其人...且一有交涉,不得不寄耳目于所谓通事者而其人遂为洋务之大害...其人不外两种:一为无业商贾,凡市井游闲娇弛,不齿乡里,无负转移执事之路者,以学习通事为;一为义学生徒,英法两国设立义学,广招贫苦童稚,予以衣食而教习之,市儿村竖流品甚杂,不特易于沾染洋泾习气,且多传习天主教,更出无业商贾之下。

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图文

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图文
但即使是这些未完成学业的留学生,仍然 成为近代中国科技、实业和管理等领域的 一支重要力量。
二、留欧学生的派遣
留欧学生的派遣始于船政大臣沈葆桢的建议,并以福 建船政学堂的学生为主。
近代中国官派留欧学生的前导是1875年随船政局正监 督的法国工程师日意格回法国为船政局购买设备的前 学堂学生魏瀚、陈兆翱、陈季同,后学堂学生刘步蟾、 林泰曾5人。
三、福建船政学堂
1868年2月,前学堂内添设“绘事院”和“艺圃”。 绘事院的目标是培养生产用图纸的制作人员,包括船
图和机器图的绘制和说明。课程有法语、算术、平面 几何和画法几何,并有一门150匹马力轮机结构的详 细分析课。 艺圃实际上是一所在职培训学校。学员是从船政局各 生产部门招收的15至28岁的青年工人,名曰“艺徒”。 实行半工半读,学习年限为3年。
参见李剑萍中国近现代教育史第一节洋务学堂的创立和发展一洋务学堂概览?洋务学堂是洋务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培养洋务活动所需要的翻译外交工程技术水陆军事等多方面的专门人才教学内容以所谓西文与西艺为主
第三讲 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
洋务运动发生发展于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
洋务运动的基本内容是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 科学技术。作为洋务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文 化教育上采取了一些重大举措,如创办新式学 堂、翻译西学书籍、派遣留学生等。
学习时间最初是每晚大约学习一个半小时, 后来增加到每天上午和晚上各一个半小时 共3个小时。学习课程与绘事院大致相同。 成绩优秀者担任领班、工场监工,甚至提 升为工程师或派出留学。这种通过工读结 合形式有计划地培养生产和技术骨干的做 法,实开我国近代职工在职教育的先声。
三、福建船政学堂
(二)近代中国海军人才的摇篮 福建船政学堂尤其在近代中国海军事业的发展

10第十讲、鸦片战争前及洋务运动时期的清代教育

10第十讲、鸦片战争前及洋务运动时期的清代教育

二、鸦片战争前清代的教育制度 (一)中央与地方官学 基本上沿袭明朝旧制,但在长期的发展过 程中也有自己的特色: 一是重视八旗子弟的教育,广泛设立各种 旗学; 二是在府、州、县学中创立“六等黜陟 法”,对生员实行动态管理; “六等黜陟法”是在明朝“六等试诸生优 劣”(即生员按其程度分别进入正义、崇志、 广业、修道、诚心、率性六堂学习,然后逐级 递升)方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比后者更为 周密完善,也更为有效。
诂经精舍和学海堂:前清时期的著名书院, 由阮元创建于杭州(1800)和广州(1824)两 地,是当时重要的文化和学术研究中心。诂经 精舍和学海堂在办学宗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 法等方面积累了许多经验,并形成了自己的特 色。它与其他书院教育不同,强调书院宗旨是 “以励品学,非以弋功名”,教学内容以经史、 天文、地理和算法为主,而不学习八股文和帖 括;教师聘用贯彻“各用所长”原则,充分发 挥教师的学术特长。对于学生则实行因材施教; 教学和研究紧密结合,编辑和刊刻师生的研究 成果。
1897年7月3日张之洞视察汉阳铁厂
1889年张之洞参加芦汉铁路通车典礼
张 之 洞
“中体西用”思想为西学教育的合理性 进行了论证,推动了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打破了僵化的封建教育体制,改变了单一的 传统教育结构。他在维新变法前夕再次强调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目的在于强化封建 君主专制,反对政治改革,因而这一主张具 有明显的保守性、反动性。
然而,洋务学堂由于受封建传统教育的桎 梏,具有以下不足之处: 1、零星分散,缺乏全国性的整体规划和 学制系统。 2、在传授“西文”和“西艺”的同时, 仍然要求学习四书五经。 3、在洋务学堂的管理上存在着封建官僚 习气。 总之,洋务学堂的创办动摇和瓦解了传统 封建教育体制,它已初步具备了近代教育特 征,从而启动了近代中国教育改革的进程。

第十章_鸦片战争时期的教育

第十章_鸦片战争时期的教育

第十章鸦片战争时期的教育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中国由长期的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化的开始,也是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起点。

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到太平天国农民革命失败为止的这段历史时期,在文化教育领域里,清政府继续推行以尊孔读经和八股文为主要内容的封建主义教育。

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则利用不平等条约夺取到的种种特权,在中国设教堂,办学校,开医院,发行书刊,对中国进行文化教育侵略。

第一节面对“千年未有之变局”一、封建传统教育的继续二、龚自珍的“更法”思想三、魏源“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早在鸦片战争前后,以龚自珍、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开明人士,就已提出了中国近代的改良思想。

生活在鸦片战争前夕的龚自珍①更是敏锐地觉察到了“乱世”的来临,提出了“更法”的主张。

他说:“自珍少读历代史书及国朝掌故,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所恃者,人才必不绝于世而已。

”②可见,人才是决定国家兴衰的根本,要实施社会变革就必须依赖治世之才。

①龚自珍(1792-1841),字璱人,号定庵,浙江仁和(今杭州)人。

道光九年(1829年)中进士,历任内阁中书、礼部主事等闲职,1839年辞官南下,年五十卒于丹阳书院。

其著述颇丰,文字骜桀,出入诸子百家,自成学派。

今有《龚自珍全集》供研究。

②《上大学士书》,《龚自珍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19页。

然而,龚自珍认为清王朝业已出现了“衰世”的表象,人才极度匮乏,突出表现为“左无才相,右无才史,阃(kun门坎,旧时指妇女居住的内室)无才将,庠序无才士,陇无才民,廛(chan,古时指一户平民所住房屋。

)无才工,衢无才商,抑巷无才偷,市无才驵(zang,骏马。

驵侩,马匹交易的经纪人,泛指经纪人。

),薮(sou,长着很多草的湖。

)泽无才盗。

”①也就是说,当时人才匮乏已酿成严重的人才危机,不仅没有颇具才能的将相,士农工商也是碌碌无为者多,甚至连小偷山贼等也都是无能之辈。

中外教育思想史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时期的教育

中外教育思想史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时期的教育
艺” 。此外汉文经学,要贯穿始终。
京师同文馆是清末洋务运动的产物,是带有某 些资本主义因素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学堂,是 洋务学堂的典型。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它被 视为最早的新式学堂,是中国近代新教育的开 端。
(五)对新式学堂的评价 1.新式学堂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和买办性 2.开设“西文” “西学”课程,对封建教育进
第十章 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 时期的教育
第一节 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
一、创办新式学堂
(一)外国语(方言) 学堂
1.京师同文馆:1862年 恭亲王奕訢奏请在北京 创办的外国语学堂。
2.上海广方言馆:1863年李鸿章奏请“仿照同 文馆之例”,在上海设立的外国语学堂。
3.广州同文馆:1864年广州将军瑞麟等奏请仿 照上海广方言馆之例,在广州开设的外国语学 堂。
两监督带赴法国,学习制造。

(三)选派驾驶学生12名,交两监督带赴英国
学习驾驶兵船。
是最早的官办新式学校 清政府在与外国列强的交涉中,深感“语言不
通,文字难辩,一切隔膜”,因而受人欺蒙,培养 “通事” 、“译员”即成为当务之急。 1861 年1月20日清政府批准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下 设立京师同文馆,并于1862年6月正式开学。
1862年设英文馆; 1863年设法文馆和俄文馆; 1866年设算学馆; 1872年设德文馆; 1896年设东文馆; 1902年并入京师大学堂 课程是外国语居首位,外语通后, “方可兼习别
1887年新疆俄文馆 1888年台湾西学馆 1889年晖春俄文书院 1893年湖北自强学堂
(二)武备学堂
1.福建船政学堂 1866年闽浙总督左宗棠奏请于福建船政
局福州马尾船厂附设船。 政学堂

2024年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改革综述

2024年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改革综述

2024年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改革综述洋务运动,又称为自强运动,是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自强”的改良运动。

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改革作为这一时代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推动了教育体制的近代化,也深刻影响了后来中国教育的发展路径。

一、背景与起因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改革,其背景与起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随着鸦片战争的失败和列强的入侵,清朝政府面临空前的内外压力。

为了挽救国家危局,洋务派认为必须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培养掌握先进知识的人才。

因此,教育改革成为了洋务运动的重要内容之一。

其次,传统的教育体制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

科举制度虽然为政府选拔了大量的人才,但这些人才往往重文轻武,缺乏实际的技能和知识。

与此同时,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对于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传统教育体制显然无法适应这一变化。

最后,西方教育思想的传入也为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改革提供了思想基础。

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接触并研究西方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他们认为西方的教育体制更加注重实用性和实践性,能够更好地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二、教育改革内容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改革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创办新式学堂:为了培养掌握先进知识的人才,洋务派积极创办了一批新式学堂,如京师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等。

这些学堂注重实用性和实践性,开设的课程包括外语、数学、物理、化学等,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全面的知识体系。

改革科举制度:洋务派认为科举制度已经严重制约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

因此,他们提出了改革科举制度的方案,如增设算学科目、废除八股文等。

这些改革措施旨在引导学生更加注重实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引进西方教材和教学方法: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洋务派积极引进西方的教材和教学方法。

他们翻译了大量的西方科技著作,作为学堂的教材使用;同时,还引入了实验教学、课堂教学等现代教学方法,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派遣留学生:为了更好地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教育理念,洋务派还积极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

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

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

100%
派遣留学生
为了学习西方先进科技和文化, 洋务派派遣了一批留学生前往欧 美等发达国家学习。
80%
推广西学课程
在新式学堂中,开设了大量西学 课程,包括数学、物理、化学、 机械、航海等,以培养专业人才 。
洋务运动的教育改革
改革教育体制
洋务运动时期开始探索教育体 制改革,尝试建立与现代化相 适应的教育体系。
教育体制的变革
洋务运动时期,中国开始尝试 建立新式教育体制,逐渐摆脱 传统的科举制度。
洋务派创办了各种新式学堂, 包括军事、工业、商业等领域 的学堂,以满足国家发展的需 要。
同时,也开始派遣留学生到国 外学习先进知识和技术,为中 国培养了第一批现代化人才。
02
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政策
洋务运动的教育宗旨
军事教育内容
军事训练
洋务运动时期,军事教育是重要 组成部分,通过严格的军事训练 ,培养士兵的纪律和战斗技能。
近代兵器知识
教授近代兵器知识和技术,如枪 炮制造、战舰建造等,以提升军 队的装备水平和战斗力。
04
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影响
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培养了一批实用人才
推动了教育的近代化
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注重实用性和技 术性,培养了一批掌握现代科学技术 的实用人才,为当时的工业化、现代 化建设提供了人才支持。
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

CONTENCT

• 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背景 • 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政策 • 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内容 • 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影响
01
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背景
时代背景
19世纪中叶,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西方列强 的侵略使得中国社会动荡不安。
洋务运动时期,中国开始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试图 通过改革自强。

洋务运动时期的近代教育研究-精选教育文档

洋务运动时期的近代教育研究-精选教育文档

洋务运动时期的近代教育研究1861年1月,因奕等人奏请,清政府批准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开始,洋务事业呼唤新式人才,为此,以培养洋务人才为中心,相应在文化教育上采取了一些重大举措,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如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等。

洋务教育启动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历程,对中国教育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一、洋务运动促进了传统观念意识向近代化的转变“洋务”作为一种社会思潮,有力的冲击中国传统文化。

洋务思潮,加速了传统文化观念意识向近代化转变的过程。

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目的,在全国各地掀起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即“洋务运动”。

他们兴办近代军事工业;兴办近代民用工业;创办三支海军,建立海军衙门;建立新式学堂,培养翻译科技人才,派遣留学生。

洋务运动采取的这些措施,虽然没有使中国真正富强起来,却把“近代工业导入中国”,“开始了中国的机器时代”,使中国在近代化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持续了三十年之久,而新式工业在这个时期诞生,新的社会阶级在这个时期孕育和形成,新的思想文化在这个时期传播。

“洋务运动”可算是晚清的改革开放,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对改革有着一定的启示。

二、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中国古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从西周时期开始,统治者就确立了以“德”和“礼”为核心的教育政策“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也都具有建立教育制度的政策理念”从封建社会开始,统治者更加重视教育政策的作用。

”不论是秦朝的教育政策,还是西汉武帝的“罢黯百家,独尊儒术”政策,不论是宋朝的“重文”政策,还是明清时期的教育政策,这些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表明了历代统治者对文化教育事业的重视程度和改革的勇气,它们对中国的人才一培养目标和选拔标准进行了明确的界定,并对中国古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不同程度的作用。

三、对洋务运动的反思由于教育的社会制约性,封建社会的教育制度在政策杠杆的调节下,必然会呈现出自身的弊端,对教育活动产生了重大的消极影响等教育。

第十讲 洋务教育

第十讲 洋务教育
中 国 留 学 生 之 父
二、留学教育
(一)留美教育
(1)派遣幼童赴美留学 (1872、1873、1874、 1875四批),每批30人, 学习年限为15年。 (2)在监督陈兰彬和吴 子登的破坏下, 1881年 清政府决定撤回留美学 生,结果120人中只有两 人(詹天佑和欧阳赓)获 学士学位,其余均未达 到预期学习目的。
(四)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评价
B消极影响: 消极影响
由于中体西用倡导固守中国传统的东西,因而大大延缓 了中国教育近代化步伐。 1. 从制度上看,30年洋务教育未敢触动传统教育体制。 从制度上看,30年洋务教育未敢触动传统教育体制。 2.从办学来看,洋务教育未能系统地建立学校体系,只 从办学来看, 从办学来看 洋务教育未能系统地建立学校体系, 有片面发展高等教育。 有片面发展高等教育 3. 从管理来看,新式学堂任用了一批封建官员去管理 从管理来看,新式学堂任用了一批封建官员去管理。 4 . 从选才来看,新式学堂毕业生无进身之阶,仍然采 从选才来看,新式学堂毕业生无进身之阶, 用奖励科举出身的办法来解决生员出路。 用奖励科举出身的办法来解决生员出路。 从教育宗旨来看,清末新学制是中体西用的产物, 5. 从教育宗旨来看,清末新学制是中体西用的产物, 因而笼罩着浓厚的封建色彩。 1906年宗旨 年宗旨: 因而笼罩着浓厚的封建色彩。如1906年宗旨:“忠 尊孔、尚公、尚武、尚实” 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
石、富国策、练习译本。
丁韪良
丁韪良(W.A.P.Martin , 1827-1916),美国传教 士,1869年任京师同文 馆总教习(教务长), 担任京师同文馆总教习 长达25年之久,直到 1894年病回国才辞职, 他重视现代科技教育。
洋务学堂的特点

2.1洋务运动教学设计教案5篇

2.1洋务运动教学设计教案5篇

2.1洋务运动教学设计教案5篇第一篇:2.1 洋务运动教学设计教案教学准备1.教学目标知识技能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洋务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口号、内容及对洋务运动的评价等历史知识;通过对洋务运动的作用的客观分析,提高学生运用辩证发展的观点看待历史事件的能力。

过程方法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学习的方法,感知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办洋务以维护清朝封建统治为目的,进而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筹划海防、兴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虽未达到富强,但却使中国迈出了走向近代化的重要一步。

培养学生史论结合、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历史知识的方法。

情感态度使学生认识到洋务派既要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又阻挡不了外国的侵略,结果导致洋务运动的破产。

洋务运动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本国封建经济起到了一定的解体作用,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了一些抵制作用。

2.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洋务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与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的评价洋务运动,理解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3.教学用具多媒体工具4.标签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出示三个图片(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

2、根据三幅图片讲述:步入近代的清王朝,遭到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又受到太平天国运动的沉重打击,统治已是风雨飘摇,面对残酷现实,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了分化,在19世纪60年代,出现了一次统治阶级内部的自救运动。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6课《洋务运动》。

3、释题。

《洋务运动》是第二单元的第一课,第二单元是近代化的探索。

所谓近代化,即是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寻求新的出路的过程。

同时结合目录了解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二、学习新课1、组织学生欣赏一段关于洋务运动的视频。

2、学生阅读课本,完成自学卡。

(1)什么是洋务派。

(2)洋务运动(时间、代表人物、目的、性质、结果、标志)。

(3)洋务运动的内容。

(表见后面)3、检查自学效果。

(幻灯片出示)最近网上流传一本新编历史剧《洋务运动》,请根据教材知识,判断下列剧情是否符合历史事实,如有错误,指出错在何处。

第十章-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全

第十章-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全

分斗 地 左 疆 。 古 地年船 派 棠
裂 争 区 宗 人 18 柏 区 督 政 重 (
祖 , 进 棠 民 76 入 。 办 局 要 18
国 迫 行 恢 的 年 侵 新 , 人 12
西使 交 复 配 , 新 北沙 涉 了 合 他 疆 领俄 , 除 下 率 后 土归 左 伊 , 清 , 的还 宗 犁 清 军 当 阴伊 棠 以 军 , 时 谋犁 积 外 取 分 任 ,。 极 的 得 三 陕 巩左 进 新 重 路 甘 固宗 行 疆 大 进 总 了棠 军 地 胜 军 督 祖收 事 区 利 新 的 国复 部 , 。 疆 左 的新 署 之 不 , 宗 边疆 , 后 久 讨 棠 防, 配 , 阿 伐 力 。粉 合 中 古 阿 主
12、不足 同文馆是一个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孱弱的婴儿,它的 身上既保留了封建痼疾,又反映出外国侵略的烙印。 经费被外国侵略着控制。从海关办公费中提成三成。 在教学内容中,充斥着殖民主义思想,渗透着宗教观念。
一、外国语学校
“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梁启超
(二)上海广方言馆
侍讲学士、内阁学士等 3、1898年发表职《。劝在学晚篇清》,,他提是出一“旧个学 为体,新学为用非常”,突以出维的护人封物建,伦不理论纲常, 反对戊戌变法。是在政治上、军事、文 4、1903年,强化调等办多学方首面重都师有范自。己的 5、1906年,授建军树机。大臣,兼管学部。他 注重教育,对清末教育有很大的影响。
(二)“中体西用”
6、评价: 积极作用:A :在向西方学习上: a:引进技术,建立企业,培养科技人才,造就中国最早的产业工人; b:使某些社会结构发生变化,如旧式学校逐渐向新学堂过渡; c:向西方学习由科技进入政治领域,带来了人们思想认识、价值观念的变化。 B:在教育领域:影响到了百日维新和“新政”改革。同时,改变了传统教育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留学教育
容闳
留学教育始末
1870年容闳向曾国藩建议,派遣幼童赴美留学。1871年9月曾国藩和 李鸿章上书清政府奏请选送聪颖子弟出国留学。该奏折获准后,计划 从1872——1875年四年间,先后派出四批12—15岁的幼童共l20名出 国留学,15年后回国。其中最著名的是由容闳率领的首批三十名幼童 赴美,学习“军政,船政,步算,制造诸学”。这些留学生在国外, 除学习西学外,还在留学生监督指导下,随时课以中国经学。除18 72年开始派赴美国留学外,1876年李鸿章、沈保祯奏请派留学生到 欧洲留学。 实践证明,派遣留学生这一措施,是培养人才的有力方法。但后来, 由于封建顽固派势力的严重阻碍,同时清政府也十分害怕留学生被西 方资产阶级民主所同化,于是在1881年7月大批撤回留学生,留下继 续学习的仅十人而已。 后期的洋务派首领、两江总督张之洞,积极主张奖励留学,并大力 提倡去日本留学。1896年清政府派13名学生去日本留学。此为中国 正式派遣留日学生之始。1898年起,清政府明令各省选派青年学生去 日本留学,并作为一项固定的国策。总之,洋务派派遣留学生是中国 第一次官费留学,开中国近代留学生之风,有一定贡献。
8、内容
(一)京师同文馆
9、考试 月课:每月初一考试; 季考:2、5、8、11月的初一考试; 岁考:每年10月定期面试; 大考:每三年考,成绩优秀者授7、8 品官,劣者降革留馆。 10、课程 分为八年课程和五年课程安排。
(一)京师同文馆
11、影响 对外交的影响。同文馆的历史是与中国近代最初的外交活 动有关的。 对教育的影响。同文馆是中国近代最早按照资本主义教育 模式建立起来的新式学校,打破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教育 模式,是中国新教育的胚胎。 对中国学术思想的影响。西方近代科学技术书籍的翻译和 传播,冲击着陈腐的传统观念,改变着中国人民的学术思 想,使人们开始重新考虑传统文化的地位,重新估量科学 技术的价值。
二、工业技术学堂
(一)福州船政学堂 1、创立人 2、时间 3、地点 4、专业 左宗棠 1866年 马尾 造船技术 驾驶技术
二、工业技术学堂
(二)江南制造总局
1、创立人 2、时间 3、地点
曾国藩和李鸿章 1865年 上海
三、军事学堂
(一)天津水师学堂 1、创立人 2、时间 3、地点 李鸿章 1880年 天津 (二)江南水师学堂 (二)天津武备学 堂 曾国荃 1890年 南京 李鸿章 1895年 天津 中国第一所陆 军学校
第三节 张之洞的教育思想
这张稀见照片,摄于1903年 5月14日,系张之洞奉召入 京途经保定府与英军军官 (姓名无从考证)的合影。 其时,张之洞在湖广总督任 上编练自强军,被视为清末 新军的南方首领。图中张之 洞威严持重,目光犀利,不 失新军首领风采。东方的宽 袖大袍、官顶子,与西方的 笔挺军服的合照,显示了变 迁时代中西文化的接触与碰 撞。
3、涵义
就是要人们在新旧学说杂然相 处的时候,维护封建专制制度 和纲常名教
《劝学篇》
4、写作目的 A:泰晤士报翻译为《中国唯一的 希望》; 对新旧派的折中,表示既重 “中 学”,也不反对 “西学”,而是 B:林乐知说:“岁在戊戌,南皮 要“中体西用”,发挥不同的作 张孝达大司马著劝学篇二十有 用。 四……天下皆曰,中国风气从此开 矣”。 C:梁启超:“不三十年将化为灰烬, 为尘埃野马。其灰其尘,偶因风 扬起,闻者犹得掩鼻而过之。” D:鲁迅:“他们(帝国主义) “尊重”中国旧文化,是利用了 我们得腐败文化,来治理我们这 腐败民族”
一、生平及教育活动
(一)简介 1、1884年中法战争时,由山西巡抚升任 张之洞,(1837- 两广总督,起用退休老将冯子才,在广 1909),洋务派代表人 西边境击败法军。又设广东水陆师学堂, 物之一 ,河北南皮县人。 立广雅书院,武备文事并举。 字孝达,号香涛,易号 抱冰,谥文襄。清末洋 2、1894年任两广总督。曾上疏阻和议, 务派首领,曾任翰林院 要求变通陈法,力除积弊。 侍讲学士、内阁学士等 3、1898年发表《劝学篇》,提出“旧学 职。在晚清,他是一个 为体,新学为用”,以维护封建伦理纲 非常突出的人物,不论 常,反对戊戌变法。 是在政治上、军事、文 4、1903年,强调办学首重师范。 化等多方面都有自己的 建树。 5、1906年,授军机大臣,兼管学部。他 注重教育,对清末教育有很大的影响。
(一)京师同文馆
12、不足 同文馆是一个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孱弱的婴儿,它的 身上既保留了封建痼疾,又反映出外国侵略的烙印。 经费被外国侵略着控制。从海关办公费中提成三成。 在教学内容中,充斥着殖民主义思想,渗透着宗教观念。
一、外国语学校
“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梁启超 (二)上海广方言馆 (三)广东同文馆 李鸿章
(二)教育活动
二、兴办洋务教育
(一)改书院为学堂 将经心书院和两 湖书院改为学堂
1、方言学堂-湖北自强学堂 (二)创建新式学堂 2、军事学堂-广东水陆师学堂 3、实业学堂-农务、工艺学堂 4、师范学堂-三江师范学堂
三、《劝学篇》和“中体西用”
(一)《劝学篇》 1、时间 1898年
2、篇章
内篇9篇,外篇15篇,共24篇
制 外 造 总 局 、 金 陵 机 辱 器 局 等 约 军 。 工 企 业 江 南 , 办 创 条 国 丧 权 定 , 签 交
务 大 两 臣 等 总 要 职 、 。 曾 多 总 次 代 兼 表 清 政 府 商 办 事 通 北 洋 督 隶 直 督 江
任 徽 合 肥 人 。 道 光 进 士 , 淮 军 军 阀 , 历
(二)“中体西用”
4、其实质是为了适应帝国主义侵略的需要和向西 方资本主义学习“新”的手段,以便维护摇摇欲坠 的封建主义专制制度。
5、总之,“中学”是根本,“西学”是末节; “中学”为主,“西学”为辅,只有在通“中学” 的基础上,才能学习“西学”。
(二)“中体西用”
6、评价: 积极作用:A :在向西方学习上: 积极作用 a:引进技术,建立企业,培养科技人才,造就中国最早的产业工人; b:使某些社会结构发生变化,如旧式学校逐渐向新学堂过渡; c:向西方学习由科技进入政治领域,带来了人们思想认识、价值观念的变化。 B:在教育领域:影响到了百日维新和“新政”改革。同时,改变了传统教育只 重儒学的教育内容,增加了自然科学知识,发展了中国近代科学技术教育, 培养了中国第一批不同于封建士大夫的一代信任,对中国教育的发展无疑 起到了促进作用 消极作用: 消极作用 从哲学和方法论的角度来看,“中体西用”是形而上学的
二、影响与作用
培养了一批科学技术人才 培养了一批企业管理人才 培养了一批海军人才 培养了一批外交人才 经过留学生的介绍,传播资 产阶级社会的政治经济学说 和哲学思想,促进了中国近 代思想解放运动
三、洋务教育的性质
洋务教育作为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的开端, 它是外国资本主义侵入中国后,中国封建 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瓦解,半殖民 地半封建经济逐步形成过程中,反映向买 办转化的地主阶级集团要求的教育。它既 不是战前的封建专制主义教育,也不是资 本主义教育,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
李 鸿 章 ( 18 23 19 01 年 ) , 字 少 荃 , 安
-
。 著 作 为
等 外 国 分 裂 祖 国 迫 西 北 领 土 的 阴 谋 , 巩 固 了 祖 国 的 边 防 , 。 碎 了 英 俄 粉 疆 新 复 收 棠 宗 左 。 犁 还 伊 归 俄 沙 使 , 争 斗 交
伊 犁 地 区 进 行 交 复 涉 了 , 左 宗 棠 积 极 的 进 行 军 事 部 署 , 配 合 清 俄 政 府 的 就 方 双 , 中 后 , 之 区 疆 地 新 以 外 犁 伊 除 恢 棠 宗 。 左 亡
第一节 创办新式学堂
第一节 创办新式学堂
(一)京师同文馆 1、创立人 2、时间 3、地点 4、专业 奕訢 1862 北京 最初英文,1863年添设俄文和法文馆 1872设德文馆,1896年5、历程 6、教师 7、学生 1902年并入京师大学堂 除中国语文和算学二科由中国教师 担任,其他均为外国教习 最初来自八旗,后来有其他洋务学堂 选派的学生以及满、汉聪颖子弟经考 试进入。 英、法、俄、日、德等国语言外,西 方近代自然科学列入课程,如算学、 化学、医学生理、天文、物理、万国 公法等。
洋 务 派 重 要 棠 左 宗
民 18 的 76 年 配 , 合 他 下 率 , 清 清 军 军 , 取 分 得 三 重 路 大 进 胜 军 利 新 。 疆 不 , 久 讨 阿 伐 古 阿 柏 古 兵 柏 败 。 身
( 人 18 物 12 之 18 一 85 , 年 任 ) 闽 , 浙 字 总 季 督 高 时 , , 湖 于 南 湘 18 阴 66 人 年 底 。湘 奏 军 请 军 创 阀 办 , -
5、评价
(二)“中体西用”
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洋务派教育思想的核心。“中 学”和“西学”的问题贯穿于中国近代整个旧民主主义革命 阶段 2、所谓“中学”也叫旧学,指的是封建的典章制度,伦理道 德,中国的经史之学,孔孟之道。即《四书》、《五经》、 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并且把这些看作是一切学问 的根本,应当放在首位,学生应该先从经史文集中学习“圣 人之心”,然后才学习于封建统治有用的“西学” “中学” 在于 “明纲”,就是三纲五常. 3、“西学”包括“西政”和“西艺”,包括了资本主义的某 些规章、律例,但反对那些动摇封建统治的资产阶级民主、 自由的政治学说和进步的资产阶级文化。
四、综合性学堂
1874年创办的【上海格致书院】 1874年,我国近代科学和教育的先驱徐寿与英国人傅兰雅等人在 上海创办格致书院。前门门额“格致书院”四字,系北洋大臣李 鸿章所题。格致书院是我国第一所开展自然科学活动,培养科技 人才的新型学堂。作为“中国化学之父”的徐寿亲自主讲化学, 传授西方科学新知识,对国内兴办近代科学教育起了优良的示范 作用。1914年10月,格致书院归公共租界工部局,学校改名为 “华童公学”。其后,学校几迁校址,几易其名,曾用“工部局 格致公学”、“上海特别市市立格致中学”、“上海市市立格致 中学”等作为校名。1949年6月,学校改名为“上海市格致中 学”,此校名沿用至今。1958年学校被市教育局确定为上海市重 点中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