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图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福建船政学堂
前学堂:专习制造技术,又称造船学堂。因认为法国 的造船技术最先进,故多以法国人担任教习、学习法 文。
目标是培养能够设计制造各种船用零件并能进行整船 设计的人才。
课程:有基本课程和实践课程,基本课程包括法文、 算术、代数、画法几何和解析几何、三角、微积分、 物理以及机械学等;实践课程包括船体建造、机器制 造和操纵等。
职责又可分为总教习、教习和副教习。 同文馆由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直接管理,
校内最初并无专任长官。1869年聘丁韪 良为总教习,总揽全馆教务。他1894年 因健康原因回国后,由英国人欧礼斐接 任。
同文馆的规模不大,也不年年招生。初创 时 仅 有 年 为 学 生 10 人 , 发 展 到 1887 年 为 120多人,这是所见在馆学生最多的时候。
京师同文馆分年课程计划
二、京师同文馆
京师同文馆在近代中国教育史上的地位主要表 现在: 第一,它是洋务学堂的开端,也是中国近代新 教育的开端。京师同文馆的设立,表明近代 以来向西方学习开始由观念变为现实。正是 由于它的“领头羊”作用,才有紧随其后的 一批外国语言学校的创立和众多其他类型的 洋务堂的涌现。
这一时期,教育的特点可以概括为:政府举办; 地方试行;军事中心;专业优先。(参见李剑 萍《中国近现代教育史》)
第一节 洋务学堂的创立和发展
一、洋务学堂概览
洋务学堂是洋务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 在培养洋务活动所需要的翻译、外交、工程技 术、水陆军事等多方面的专门人才,教学内容 以所谓“西文”与“西艺”为主。从19世纪 60年代至90年代,洋务派创办的洋务学堂约 30余所,它们是随着洋务运动的展开而逐渐开 办的,大致上可以分为外国语(“方言”)学 堂、军事(“武备”)学堂和技术实业学堂三 类。
第二,京师同文馆身处帝都北京,乃全国 政治和文化中心,又为洋务中枢总理各国 事务衙门直接统领,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它的一些重要举措以及由此引起的争执往 往能映现出各派关于教育改革的观点。以 上两点,决定了京师同文馆在中国近代教 育史上的标志和象征意义。
三、福建船政学堂
(一)创立和发展 福建船政学堂又称“求是堂艺局”或
洋务运动本质上是一场清政府为提高 其攘外安内能力、拯救其垂危统治的 自强运动,但客观上反映了资本主义 发展的历史要求,开启了中国早期近 代化的进程。其基本路径(按照梁启 超的观点)是器物——制度——文化。
洋务运动时期的中国教育仍然以传统的封建教 育为主体,但在传统教育主体中萌生了近代新 教育的幼芽。正是洋务派举办的新式学堂和留 学教育,还有大量涌现的教会学校,开辟了传 统教育之外的另一番天地。
二、京师同文馆
(一)创立与发展 京师同文馆最初是作为外语学校设立的,是近
代中国被动开放的产物。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不久,1861年1月清廷
应主持对外交涉事务的奕訢等人奏请,批准在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下设立外语学馆。但因一时 找不到合适的外语教习,迟迟没有开张。后经 英国公使威妥玛推荐,聘请英国传教士包尔腾 为英文教习。
第三讲 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
洋务运动发生发展于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
洋务运动的基本内容是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 科学技术。作为洋务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文 化教育上采取了一些重大举措,如创办新式学 堂、翻译西学书籍、派遣留学生等。
倡导和主持这些活动的人物,主要是皇室成员 (如奕訢)和一些封疆大臣如曾国藩、左宗棠、 李鸿章和稍后的张之洞等,被称为洋务派。
于是遭到守旧派士大夫的公开抵制和攻击, 引发了近代以来关于教育改革问题的第一 场大争论。
这场历时半年之久的争论,在朝廷的干预 下,形式上以倭仁的辞职(仍保留大学士 衔),奕訢等人的胜利而告一段落,但所 造成的社会影响是负面的。
二、京师同文馆
(二)教师与学生 教师(教习)有外国人也有中国人,按
百度文库
三、福建船政学堂
后学堂:学习驾驶和轮机技术。因认为英国的航海技 术最先进,故多以英国人担任教习,学习英文。
除英文外,驾驶专业的基本课程设有算术、几何、代 数、平面三角、球体三角、航海天文学、航行理论、 地理等;轮机专业的基本课程设有算术、几何、制图、 发动机绘制、海上操纵轮机规则及指示计、盐重计和 其他仪表的应用等。实践课驾驶专业主要是上船实习 (“练船”);轮机专业主要是在岸上装配发动机或 为本厂所造船只安装发动机等。
1862年6月11日(同治元年五月十五日), 学馆终于在东堂子胡同的总理衙门内正式 上课,定名为同文馆。
开办之初,只设有英文馆,第二年添设俄 文馆和法文馆,各馆学生均为10名,都是 从八旗子弟中挑选,年龄在15岁以下。
二、京师同文馆
京师同文馆设立不久,随着各地洋务事业的开 展,洋务官员们越来越感到培养科技人才的重 要,便有人倡议在学习外国年语言文字的同时, 兼学西洋格致之学。1866年12月,奕訢上奏 朝廷,正式提出在京师同文馆内添设天文、算 学馆(即科技馆)的请求,又一次得到朝廷的 批准。
“厚给薪水以期专致”,“优加奖叙以资 鼓励”的思想。
二、京师同文馆
(三)课程和考试 京师同文馆的课程经历了不断丰富和逐渐规范化的发展过
程。 成立之初,课程仅为外文和汉文。1866年,丁韪良开设万
国公法;1867年设天文、算学馆,陆续开设了一些“西艺” 课程,当年中国教习李善兰来馆教授数学;70年代初年, 相继开设医学、生理学、化学等课程。1876年,按八年制 和五年制的构想分别拟定了分年课程计划。同文馆主要以 考试来督促和检查学生的学业。考试分月课、季考、岁试 三项。
“福州船政学堂”,是福建船政局的组 成部分。福建船政局也称“马尾船政局” 或“福州船政局”,它由闽浙总督左宗 棠1866年奏请创办,是近代中国第一个、 也是洋务运动时期最大的专门制造近代 轮船的工厂。
初创时学生约百余人,学生是从闽、 粤、浙、沪等地招来的十几岁的聪颖 幼童及有一定文化知识和翻砂、金工 等经验的青年工人。学堂由前学堂和 后学堂两部分组成,学制五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