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循环队列求斐波那契数列的前n+1项

合集下载

斐波那契数c语言循环

斐波那契数c语言循环

斐波那契数c语言循环
斐波那契数是一组典型的数列,在数学上被定义为:1, 1, 2, 3, 5, 8, 13, ... ,即下一个数等于前两个数之和。

在计算机编程中,我们可以用循环来实现这组数列的求解。

下面展示一段 C 语言代码,演示了如何通过循环来计算第 n 个斐波那契数:
```
#include <stdio.h>
int main() {
int n, i;
int a = 0, b = 1, c;
printf("请输入要计算的斐波那契数的位置:");
scanf("%d", &n);
for (i = 1; i <= n; i++) {
c = a + b;
a = b;
b = c;
}
printf("第 %d 个斐波那契数是:%d", n, a);
return 0;
}
```
上述代码中,我们用 `a` 和 `b` 分别来表示数列中的前两个数,用 `c` 来表示当前计算出的数。

在循环中,我们不断地更新 `a` 和 `b`,使得它们分别表示上两个数,然后用它们来计算下一个数 `c`。

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我们一开始要将 `a` 和 `b` 分别初始化为 `0` 和 `1`,因为斐波那契数列的第一个数和第二个数都是 `1`。

对于任意一个正整数 `n`,运行上述代码都能够求出它所对应位置的斐波那契数。

如果你想进一步优化计算速度,还可以考虑用递归方式实现斐波那契数的计算。

输入整数n输出斐波那契数列的第n个数的算法

输入整数n输出斐波那契数列的第n个数的算法

输入整数n输出斐波那契数列的第n个数的算法算法思路:斐波那契数列是一个经典的数列,它的特点是前两位数之和等于第三位数,即F(n)=F(n-1)+F(n-2),其中F(0)=0,F(1)=1。

那么我们可以通过循环或递归的方式来求出第n个斐波那契数列的值。

算法实现:本算法使用递归的方式实现。

1.当n=0时,返回0。

2.当n=1时,返回1。

3.当n>1时,递归调用函数fibonacci(n-1)和fibonacci(n-2),返回它们之和。

列表划分:1.算法思路2.算法实现3.递归结束条件4.划分递归和非递归两类算法5.时间复杂度分析6.空间复杂度分析7.代码实现算法示例:输入:n=6输出:8分析:第6个斐波那契数列的值为8,因此输出8。

代码实现:def fibonacci(n):if n==0:return 0elif n==1:return 1else:return fibonacci(n-1)+fibonacci(n-2)n=int(input("请输入n:"))print(fibonacci(n))递归结束条件:在递归实现中,递归函数需要有一个结束的条件,否则会导致无限递归下去,最终引起栈溢出的问题。

本算法的结束条件是:当n=0或n=1时,返回0或1。

划分递归和非递归两类算法:本算法是一个递归算法,而在一些情况下,递归算法的效率并不高,我们可以考虑使用非递归算法。

对于斐波那契数列,也有一种非递归的实现方式,称为迭代方式或循环方式。

时间复杂度分析:在本算法中,每次递归需要进行两次递归操作,因此时间复杂度为O(2^n),效率比较低。

空间复杂度分析:本算法中需要n个栈空间,因此空间复杂度为O(n)。

代码实现:def fibonacci(n):if n==0:return 0elif n==1:return 1else:return fibonacci(n-1)+fibonacci(n-2)n=int(input("请输入n:"))print(fibonacci(n))。

while循环实现斐波那契数列

while循环实现斐波那契数列

while循环实现斐波那契数列我们前面学过斐波那契数列,当时是用for循环来实现的,其实Python还可以用while循环来实现。

复习一下之前的for循环斐波那契数列程序num_list = [1,1]index_input = int(input('第几个数?'))for i in range(2, index_input):num_list.append(num_list[i-2]+num_list[i-1])print(num_list[index_input-1])for循环是利用了数字的步长等进行了循环,而while是通过判断条件进行的,在英语当中,while解释为“当”,那么while循环就是表示当条件成立时,执行循环体的语句。

那么下面我们就要介绍while 循环了!while True: 是一条无限循环,True之前讲过,是布尔变量。

先初始一个列表num_list = [1,1]按照斐波那契数列定义为num_list添加值num_list = [1,1]num = 2num_list.append(num_list[num-1]+num_list[num-2])print(num_list[num])将while循环放进程序里num_list = [1,1]num = 2while True:num_list.append(num_list[num-1]+num_list[num-2])print(num_list[num])这时候,园友运行了这个程序,可能会有疑问:怎么打印出来一连串特别特别长的数字,根本看不出是斐波那契数列。

那是因为计算机运算速度非常快,前面的较小的数字,一翻就翻过去了,根本看不清。

不用担心,这时,可以使用time库在程序第一行输入 import time如果我们要让程序等待一小段时间,可以使用sleep函数让程序等待。

import timenum_list = [1,1]num = 2while True:num_list.append(num_list[num-1]+num_list[num-2])print(num_list[num])num = num + 1time.sleep(0.4)不过老园友就看到不足之处了,这里是一直死循环的,如果做个退出就更好了。

c语言斐波那契数列通项

c语言斐波那契数列通项

c语言斐波那契数列通项斐波那契数列是一种非常有趣的数列,它的前两项为0和1,后续每一项都是前两项的和。

换句话说,斐波那契数列的通项公式为:F(n) = F(n-1) + F(n-2),其中F(0)=0,F(1)=1。

在C语言中,我们可以使用循环来计算斐波那契数列的前n项。

下面是一段示例代码:```c#include <stdio.h>int main() {int n, i, t1 = 0, t2 = 1, nextTerm;printf('请输入要计算的斐波那契数列的项数:');scanf('%d', &n);printf('斐波那契数列前 %d 项如下:', n);for (i = 1; i <= n; ++i) {printf('%d, ', t1);nextTerm = t1 + t2;t1 = t2;t2 = nextTerm;}return 0;}```在这段代码中,我们使用了三个变量t1、t2和nextTerm来存储斐波那契数列的前两项和下一项,使用for循环来计算前n项,并使用printf函数来输出计算结果。

当我们输入n=10时,程序的输出结果如下:请输入要计算的斐波那契数列的项数:10斐波那契数列前 10 项如下:0, 1, 1, 2, 3, 5, 8, 13, 21, 34,可以看到,程序正确地计算出了斐波那契数列的前10项。

总之,使用C语言编写斐波那契数列的通项公式是一件有趣且有价值的事情,它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数学和编程的关系。

例子:循环语句--斐波那契数列

例子:循环语句--斐波那契数列

例⼦:循环语句--斐波那契数列1# coding=gbk2 count = 03 a = int(input('请输⼊第⼀个数:'))4 b = int(input('请输⼊第⼆个数:'))5print('以该两位数开始的1000之内的斐波那契数列为:',end='')6print(a,b,end='')7while (a + b) < 1000:8 count += 19if count == 1:10 a = a + b11print(a,end='')12else:13 a = a + b14print(a,end='')15 b = a - b16#############################################17 E:\python⽂件夹\venv\Scripts\python.exe E:/python⽂件夹/jiujiu.py18请输⼊第⼀个数:119请输⼊第⼆个数:120以该两位数开始的1000之内的斐波那契数列为:1 1 2 3 5 8 13 21 34 55 89 144 233 377 610 98721 Process finished with exit code 022#############################################23 E:\python⽂件夹\venv\Scripts\python.exe E:/python⽂件夹/jiujiu.py24请输⼊第⼀个数:125请输⼊第⼆个数:326以该两位数开始的1000之内的斐波那契数列为:1 3 4 7 11 18 29 47 76 123 199 322 521 84327 Process finished with exit code 0斐波那契数列的定义为:F(1)=1,F(2)=1, F(n)=F(n-1)+F(n-2)(n>=3,n∈N*),即根据前两个数相加得出后⼀个数,例如:1,1,2,3,5,8,13,21,34,55……那么根据这个公式,我们可以肯定的是代码可以使⽤循环来做(代码7⾏开始),即然是循环,因为前两个数是不固定给出的,可列为是特殊的情况,因此需要⼀个计数变量count,当count=1的时候,即为前两个数a和b的第⼀次相加(即代码9~11⾏),然后剩下的情况有规律可循,相加的值作为加数,加数减掉上⼀个循环的被加数(即上⼀个循环的加数)开始新的⼀轮循环(即代码13~15⾏)。

迭代算法求斐波那契数列

迭代算法求斐波那契数列

迭代算法求斐波那契数列
斐波那契数列是指:第一项与第二项均为1,从第三项开始,每一项均为其前两项之和。

即:
1,1,2,3,5,8,13,21,34,……
现在,我们就使用迭代算法来求斐波那契数列。

具体步骤如下:
1. 定义变量a和b,初始值均为1;
2. 使用for循环,迭代求解斐波那契数列,循环次数为n-1(n为需要求的数列长度);
3. 在for循环中,定义一个临时变量t,用于存储a的值;
4. 在每次循环中,先将a的值赋给b,再将t加上b的值,将结果赋给a,即完成了一次斐波那契数列的迭代计算;
5. 循环结束后,返回a的值,即为斐波那契数列的第n项的值。

使用迭代算法求解斐波那契数列,代码如下:
```python
def fibonacci(n):
a, b = 1, 1
for i in range(n-1):
t = a
a = b
b = t + b
return a
```
通过调用该函数,即可得到第n项的斐波那契数列的值。

从零开始学习PYTHON3讲义(六)for循环跟斐波那契数列

从零开始学习PYTHON3讲义(六)for循环跟斐波那契数列

从零开始学习PYTHON3讲义(六)for循环跟斐波那契数列《从零开始PYTHON3》第六讲⼏乎但凡接触过⼀点编程的⼈都知道for循环,在⼤多数语⾔的学习中,这也是第⼀个要学习的循环模式。

但是在Python中,我们把for循环放到了while循环的后⾯。

原因是,Python中的for循环已经完全不是你知道的样⼦了。

for循环以c语⾔为例,for循环⼏乎是同while循环完全相同的功能。

在Python中,for循环经过全新的设计,实际只⽀持⼀个功能,当然也是编程最常⽤到的功能,就是“遍历”。

所谓遍历(Traversal),是指沿着某条确定的搜索路线,依次对序列中的每个结点(每个元素)均做⼀次且仅做⼀次访问。

⽐如最常见的字符串,实际就是⼀个序列。

字符串“abcdefg”,中间包含7个字母,每个字母就是⼀个结点。

“沿着某条确定的搜索路线”,其实指的就是按照何种规则来顺序访问字符串中的每个结点。

最常见的可以使从开始到结尾,或者从结尾到开始。

我们先使⽤while循环来做⼀个字符串的遍历:s="abcdefg"i = 0while i < len(s):print(s[i])i += 1在这个例⼦中,我们先定义了⼀个字符串,设定循环初始值0。

while循环的边界条件使⽤了内置标准函数len(),这个函数的功能是给出参数中包含的元素个数,在这⾥是字符的个数。

随后在循环体中我们使⽤print函数在每次循环中打印出来⼀个结点(⼀个字符)。

s[i]是s字符串中,第i个字符(结点)的意思,i在这⾥有⼀个专有名词叫做“下标”,你可以相像数学中常⽤的$ S_i $形式。

这种访问某个序列中具体某个元素的⽅式是今天的重点之⼀。

这⾥i的取值范围是从0开始,因此最⼤可以到字符串中字符总数-1。

最后的i += 1,指的是按照从串头到串尾的⽅式,循环访问整个字符串中的所有字符。

程序的执⾏结果是这个样⼦:abcdefg补充⼀个⼩知识,刚才的循环中,我们使⽤了while i < len(s):,这可以⼯作的很好,理解起来也不难。

c语言实现斐波那契数列

c语言实现斐波那契数列

c语言实现斐波那契数列斐波那契数列是指一个数列,该数列的第一项和第二项均为1,从第三项开始,每一项均为其前两项之和。

例如,该数列的前十项分别为1、1、2、3、5、8、13、21、34、55。

在C语言中,实现斐波那契数列可以使用循环结构或递归结构。

以下是使用循环结构实现斐波那契数列的代码示例:#include <stdio.h>int main(){int n, i, a = 1, b = 1, c;printf('请输入斐波那契数列的项数:');scanf('%d', &n);printf('斐波那契数列的前%d项为:', n);printf('%dt%dt', a, b);for(i = 3; i <= n; i++){c = a + b;printf('%dt', c);a = b;b = c;}');return 0;}在上述代码中,变量n代表斐波那契数列的项数,变量a和b分别代表前两项,变量c代表第i项的值。

循环从第三项开始,每次计算当前项的值并输出,然后更新a和b的值用于下一次计算。

最终输出整个斐波那契数列。

除了循环结构,还可以使用递归结构实现斐波那契数列。

以下是使用递归结构实现斐波那契数列的代码示例:#include <stdio.h>int fibonacci(int n){if(n == 1 || n == 2){return 1;}else{return fibonacci(n - 1) + fibonacci(n - 2);}}{int n, i;printf('请输入斐波那契数列的项数:');scanf('%d', &n);printf('斐波那契数列的前%d项为:', n);for(i = 1; i <= n; i++){printf('%dt', fibonacci(i));}printf('');return 0;}在上述代码中,函数fibonacci实现了递归计算斐波那契数列的第n项值。

python中def fibonacci的用法 -回复

python中def fibonacci的用法 -回复

python中def fibonacci的用法-回复Python中的def fibonacci函数主要用于计算斐波那契数列。

斐波那契数列是指从0和1开始,后面的每一位数字都是前面两位数字之和。

在Python中,我们可以使用递归或循环的方式来生成斐波那契数列。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递归的概念。

递归是一种函数直接或间接调用自身的方法。

在斐波那契数列中,我们可以通过递归的方式来计算每一位数字。

下面是一个简单的Python代码示例,使用递归方法计算斐波那契数列:pythondef fibonacci(n):if n <= 0:return 0elif n == 1:return 1else:return fibonacci(n - 1) + fibonacci(n - 2)在这个示例中,我们定义了一个名为fibonacci的函数。

这个函数接受一个整数n作为参数,表示要计算的斐波那契数列的位置。

接下来,我们使用if-elif-else语句来处理边界情况。

当n小于等于0时,我们返回0;当n等于1时,我们返回1。

这是斐波那契数列的起始点。

然后,在else语句中,我们使用递归的方式来计算前两位数之和。

我们调用fibonacci函数并将n减去1的结果作为参数传递给它,同时再次调用fibonacci函数并将n减去2的结果作为参数传递给它。

最后,我们返回这两次调用的结果之和。

接下来,我们可以使用这个fibonacci函数来计算斐波那契数列的任意位置。

例如,我们可以调用fibonacci(6),它将返回8,因为在斐波那契数列的第六个位置上的数字是8。

然而,递归的方式在计算较大的斐波那契数列时效率较低,因为它重复计算了许多相同的值。

为了提高效率,我们可以使用循环的方式来计算斐波那契数列。

下面是一个使用循环方法计算斐波那契数列的Python代码示例:pythondef fibonacci(n):if n <= 0:return 0elif n == 1:return 1else:a, b = 0, 1for _ in range(2, n + 1):a, b = b, a + breturn b在这个示例中,我们首先定义了边界条件。

java利用循环语句输出斐波那契数列的前50项

java利用循环语句输出斐波那契数列的前50项

【文章标题】:Java循环语句输出斐波那契数列的前50项1. 引言在计算机编程中,斐波那契数列是一个经典的数学问题,它在算法和编程练习中经常被使用。

通过Java语言的循环语句,我们可以轻松地实现输出斐波那契数列的前50项的功能。

本文将深入探讨斐波那契数列的原理,并结合Java编程,详细展示如何利用循环语句实现输出。

2. 斐波那契数列的定义斐波那契数列是一个充满魅力的数学问题,它的定义如下:斐波那契数列由0和1开始,之后的每一项数字都是前两项数字的和。

用数学表达式表示,即F(0)=0, F(1)=1, F(n)=F(n-1)+F(n-2) (n>=2)。

3. 利用Java循环语句输出斐波那契数列的前50项在Java编程中,我们可以使用循环语句来输出斐波那契数列的前50项。

以下是一个简单的Java代码示例:```javapublic class Fibonacci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int n = 50;long[] fib = new long[n];fib[0] = 0;fib[1] = 1;for (int i = 2; i < n; i++) {fib[i] = fib[i - 1] + fib[i - 2];}for (int i = 0; i < n; i++) {System.out.print(fib[i] + " ");}}}```4. 代码解析以上Java代码中,我们首先定义了一个长度为50的数组来保存斐波那契数列的前50项。

然后通过循环语句,依次计算每一项的值并将其存入数组中。

最后通过另一个循环语句,将数组中的值依次打印输出,即可得到斐波那契数列的前50项。

5. 总结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深入了解了斐波那契数列的定义和原理,并且学习了如何利用Java的循环语句实现输出斐波那契数列的前50项。

python斐波那契数列数组

python斐波那契数列数组

在 Python 中,斐波那契数列是一个经典的递归数列,定义如下:F(0) = 0, F(1) = 1, F(n) = F(n-1) + F(n-2)(n > 1),其中 n 表示斐波那契数列的索引。

斐波那契数列是由 0 和 1 开始,后续的数都是前两个数的和。

可以通过多种方式生成斐波那契数列的数组,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方法:1.使用循环:可以使用循环结构(如 for 循环或 while 循环)来生成斐波那契数列的数组。

def generate_fibonacci(n):fibonacci = [0, 1]for i in range(2, n):fibonacci.append(fibonacci[-1] + fibonacci[-2])return fibonacci# 生成前 10 个斐波那契数fib_sequence = generate_fibonacci(10)print(fib_sequence)1.使用递归:可以使用递归函数来生成斐波那契数列的数组,但递归方法可能效率较低,特别是对于大型数列。

def fibonacci_recursive(n):if n <=0:return []if n ==1:return [0]if n ==2:return [0, 1]fib_seq = fibonacci_recursive(n -1)fib_seq.append(fib_seq[-1] + fib_seq[-2])return fib_seq# 生成前 10 个斐波那契数fib_sequence = fibonacci_recursive(10)print(fib_sequence)通过使用上述方法之一,你可以在 Python 中生成斐波那契数列的数组。

你可以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的方法来生成任意长度的斐波那契数列。

java循环写斐波那契数列

java循环写斐波那契数列

java循环写斐波那契数列
斐波那契数列,也称为兔子数列,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数列,被广泛应用于计算机科学、计算数学、自然科学等领域。

它的定义如下:
斐波那契数列是一个以0和1开头,之后的每一项都是前两项之和的数列。

具体而言,由0和1开始,后续每一项都等于它前面的两项之和,即F(0)=0,F(1)=1,
F(n)=F(n-1)+F(n-2)(n≥2)。

1. 使用for循环实现斐波那契数列
方法一:
public static void fib1() {
int a = 0;
int b = 1;
int c = 0;
int n = 20;
System.out.print(a + " " + b + " ");
for (int i = 2; i < n; i++) {
c = a + b;
System.out.print(c + " ");
a = b;
b = c;
}
}
我们使用了三个变量a、b和c来表示前两个斐波那契数和当前数,通过一个for循环从第三项开始依次输出每一项的值。

和使用for循环的方法一类似,我们使用while循环从第三项开始计算并输出每一项
的值。

最后提醒一下,斐波那契数列的值会快速增长,计算超过40项可能导致计算时间过长,甚至溢出。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建议使用更高效的计算方法,如矩阵乘法等。

js计算斐波那契数列的代码

js计算斐波那契数列的代码

js计算斐波那契数列的代码斐波那契数列是一个经典的数列,它是由0和1开始,之后的每一项都是前两项的和。

例如:0, 1, 1, 2, 3, 5, 8, 13, 21, 34, 55, 89, 144, 233, 377, 610, 987,......在JavaScript中,可以使用递归或循环的方式来计算斐波那契数列。

下面是使用循环的方式来计算斐波那契数列的代码:function fibonacci(num) {let a = 0, b = 1, result = 0;if (num === 0) {return a;}if (num === 1) {return b;}for (let i = 2; i <= num; i++) {result = a + b;a = b;b = result;}return result;}// 输出前10个斐波那契数列for (let i = 0; i < 10; i++) {console.log(fibonacci(i));}// 输出第30个斐波那契数列console.log(fibonacci(30));以上代码中,首先定义了三个变量a、b和result,分别表示斐波那契数列中的前两项、当前项和计算结果。

如果要计算的数列项数为0或1,直接返回a或b的值即可。

在循环中,从第三项开始,使用result保存当前项的值,a和b 分别表示前两项和当前项,然后将b的值赋给a,将result的值赋给b。

最后,返回result的值,即为所求的斐波那契数列的第num项。

在这个例子中,我们输出了前10项和第30项斐波那契数列的值,你可以自己尝试输出更多项的值。

python斐波那契数列递归

python斐波那契数列递归

python斐波那契数列递归斐波那契数列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数列,其中每个数字都是前两个数字的和,起始数字为0和1。

例如,斐波那契数列的前几个数字是0, 1, 1, 2, 3, 5, 8, 13, 21, 34, 55等等。

Python是一种非常适合进行递归的语言,因此我们可以使用递归来计算斐波那契数列。

以下是一个Python程序,用于计算斐波那契数列中前n个数字:```def fibonacci(n):if n <= 0:return Noneelif n == 1:return 0elif n == 2:return 1else:return fibonacci(n-1) + fibonacci(n-2)n = int(input('请输入要计算斐波那契数列的前几个数字:')) for i in range(1,n+1):print(fibonacci(i),end=' ')```在这个程序中,我们首先定义了一个名为fibonacci的递归函数,该函数接受一个整数n作为参数,并返回斐波那契数列中第n个数字的值。

在函数的实现中,我们先判断n的值是否小于等于0,如果是,就返回None;如果n等于1,则返回0;如果n等于2,则返回1;否则,我们将计算斐波那契数列中第n-1个数字和第n-2个数字的和,并返回该值。

在程序的主体部分,我们首先要求用户输入要计算的斐波那契数列的前几个数字,然后使用一个循环来计算并输出斐波那契数列中每个数字的值。

我们调用fibonacci函数来计算每个数字的值,并将其打印到屏幕上。

这个程序可以非常快速地计算斐波那契数列中的前几个数字,但由于它使用递归,因此在计算较大的数字时可能会变得非常慢。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使用循环而不是递归来计算斐波那契数列中的数字,这将使程序更快并且更容易理解。

编写函数返回斐波那契数列的列表

编写函数返回斐波那契数列的列表

编写函数返回斐波那契数列的列表斐波那契数列是指从0和1开始,后面每一项都等于前两项之和。

也就是说,斐波那契数列的第一个数是0,第二个数是1,第三个数是0+1=1,第四个数是1+1=2,以此类推。

要编写一个函数来生成斐波那契数列的列表,可以使用循环或递归的方式实现。

下面分别给出两种实现方式。

1.使用循环实现:```pythondef fibonacci(n):a,b=0,1#初始化前两个数while a <= n:fib_list.append(a) # 将当前数添加到列表a,b=b,a+b#更新前两个数return fib_list```这个函数中,定义了一个空列表 `fib_list`,用于存储斐波那契数列的结果。

然后使用循环来生成斐波那契数列,直到当前数大于传入的参数 `n` 为止。

在循环中,每次将当前数 `a` 添加到列表中,并更新前两个数 `a` 和 `b`。

2.使用递归实现:```pythondef fibonacci(n):if n <= 0:return [] # 如果 n 小于等于 0,返回空列表elif n == 1:return [0] # 如果 n等于 1,返回列表 [0]elif n == 2:return [0, 1] # 如果 n等于 2,返回列表 [0, 1]else:fib_list = fibonacci(n-1) # 递归调用函数来生成前 n-1 个数的斐波那契数列fib_list.append(fib_list[-1] + fib_list[-2]) # 计算当前数并添加到列表中return fib_list```这个函数中使用了递归的方式来生成斐波那契数列。

首先判断如果`n` 小于等于 0,返回空列表;如果 `n`等于 1,返回 `[0]`;如果 `n`等于 2,返回 `[0, 1]`。

对于其他的 `n`,先通过递归调用来生成前`n-1` 个数的斐波那契数列 `fib_list`,然后计算当前数并添加到列表的末尾。

python 写斐波那契数列

python 写斐波那契数列

python 写斐波那契数列
斐波那契数列是一个经典的数学数列,从第三项开始,每一项都等于前两项的和。

在Python 中,可以使用循环来计算斐波那契数列,并将结果存储在一个列表中。

以下是一个简单的 Python 代码示例:
```python
def fibonacci(n):
# 初始化斐波那契数列的前两个数
fib = [0, 1]
while len(fib) < n:
# 添加下一个数,为前两个数的和
fib.append(fib[-1] + fib[-2])
return fib
# 示例用法
if __name__ == "__main__":
# 生成前 10 个斐波那契数
fib_numbers = fibonacci(10)
print(fib_numbers)
```
上述 Python 示例代码中,定义了一个名为`fibonacci`的函数,该函数实现了斐波那契数列的生成。

它接受一个整数参数`n`,表示生成斐波那契数列的长度,并返回斐波那契数列的列表。

在函数内部,首先初始化斐波那契数列的前两个数为 0 和 1,然后使用循环,不断计算并添加下一个数,直到数列的长度达到指定的值`n`,最后函数返回生成的斐波那契数列列表。

斐波那契数列javascript

斐波那契数列javascript

斐波那契数列javascript
斐波那契数列是指从0开始,每一项都等于前两项之和的数列。

在javascript中,可以用递归和循环两种方式实现斐波那契数列。

1. 递归方式
递归方式是指函数调用自身的编程方式。

在递归方式中,斐波那契数列可以定义为:
function fibonacci(n) {
if (n <= 1) {
return n;
} else {
return fibonacci(n - 1) + fibonacci(n - 2);
}
}
在这个函数中,当n小于等于1时,直接返回n。

当n大于1时,递归调用自身,计算前两项之和。

2. 循环方式
循环方式是指用循环语句实现的编程方式。

在循环方式中,斐波那契数列可以定义为:
function fibonacci(n) {
var a = 0, b = 1, result = 0;
if (n <= 1) {
return n;
} else {
for (var i = 2; i <= n; i++) {
result = a + b;
a = b;
b = result;
}
return result;
}
}
在这个函数中,当n小于等于1时,直接返回n。

当n大于1时,用循环语句计算前两项之和,直到计算出第n项为止。

以上就是斐波那契数列在javascript中的实现方式。

使用递归方式实现代码简单,但性能较差;使用循环方式实现代码较长,但性能较好。

根据具体应用场景选择合适的方式实现。

使用循环队列求斐波那契数列的前n1项

使用循环队列求斐波那契数列的前n1项

使用循环队列求斐波那契数列的前n+1项使用循环队列求斐波那契数列的前n+1项另一篇“k阶斐波那契数列的非递归算法”使用栈求斐波那契数列的第n项。

本篇也是处于练习的目的,使用循环队列求斐波那契数列的前n+1项,算法结束时队列中保存了数列的最后k+1项。

下贴出实现,读者可参照“k阶斐波那契数列的非递归算法”,自行对比。

//cyclequeue.htypedef struct CYCLEQUEUE{int *pEle;int front;int rear;int size;}Queue;void initQueue(Queue &q, int size);int enQueue(Queue &q, int num);int deQueue(Queue &q);int getFront(const Queue &q);int getRear(const Queue &q);void calc(int n, int k);void destroy(Queue &q);//cyclequeue.cpp#include <iostream>#include "cyclequeue.h"using namespace std;void initQueue(Queue &q, int size){q.pEle = (int*)malloc(sizeof(int)*(size+1));//空余一个空间用于判定队列满if(q.pEle == NULL){cout<<"Malloc failed!\n";exit(-1);}q.front = q.rear =0;q.size = size+1;}//入队int enQueue(Queue &q, int num){if((q.rear+1)%q.size == q.front){ cout<<"Queue overflow!\n";return -1; }q.pEle[q.rear] = num;q.rear = (q.rear+1)%q.size;return 1;}//出队int deQueue(Queue &q){if(q.front == q.rear){cout<<"Queue empty!\n";return -1;}int ret = q.pEle[q.front];q.front = (q.front+1)%q.size;return ret;}int getFront(const Queue &q){if(q.front == q.rear)return -1;return q.pEle[q.front];}int getRear(const Queue &q){if(q.front == q.rear)return -1;return q.pEle[(q.rear-1+q.size)%q.size];}void destroy(Queue &q){free(q.pEle);q.pEle=NULL;q.size=0;cout<<"Queue destroyed!\n";}void calc(int n, int k){if(k<2){cout<<"k<2 unexpected!\n";return;}int i, tmp;Queue q;initQueue(q, k+1);//循环数列中最多保留最后k+1项(0到k)for(i=0; i<=k-2 && i<=n; ++i){cout<<"0 ";enQueue(q, 0);}for(i=k-1; i<=k && i<=n; ++i){cout<<"1 ";enQueue(q, 1);}for(i=k+1; i<=n; ++i){tmp = 2*getRear(q)-getFront(q);//f(m+1)=2f(m)-f(m-k); cout<<tmp<<" ";deQueue(q);enQueue(q, tmp);}cout<<"\n";destroy(q);}//main.cpp#include <iostream>using namespace std;#include "cyclequeue.h"int main(int argc, char *argv[]) {calc(20, 4);system("PAUSE");return true;}。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q.front = (q.front+1)%q.size;
return ret;
}
int getFront(const Queue &q){
if(q.front == q.rear)
return -1;
return q.pEle[q.front];
q.pEle=NULL;
q.size=0;
cout<<"Queue destroyed!\n";
}
void calc(int n, int k){
if(k<2){
cout<<"k<2 unexpected!\n";
return;
#include "cyclequeue.h"
using namespace std;
void initQueue(Queue &q, int size){
q.pEle = (int*)malloc(sizeof(int)*(size+1));
//空余一个空间用于判定队列满
使用循环队列求斐波那契数列的前n+1项
另一篇“k阶斐波那契数列的非递归算法”使用栈求斐波那契数列的第n项。本篇也是处于练习的目的,使用循环队列求斐波那契数列的前n+1项,算法结束时队列中保存了数列的最后k+1项。下贴出实现,读者可参照“k阶斐波那契数列的非递归算法”,自行对比。
//cyclequeue.h
}
int getRear(const Queue &q){
if(q.front == q.rear)
return -1;
return q.pEle[(q.rear-1+q.size)%q.size];
}
void destroy(Queue &q){
free(q.pEle);
cout<<tmp<<" ";
deQueue(q);
enQueue(q, tmp);
}
cout<<"\n";
destroy(q);
}
//main.cpp
#include <iostream>
using namespace std;
#include "cyclequeue.h"
int main(int argc, char *argv[])
{
calc(20, 4);
system("PAUSE");
return true;
}
}
for(i=k-1; i<=k && i<=n; ++i){
cout<<"1 ";
enQueue(q, 1);
}
for(i=k+1; i<=n; ++i){
tmp = 2*getRear(q)-getFront(q);//f(m+1)=2f(m)-f(m-k);
return 1;
}
//出队
int deQueue(Queue &q){
if(q.front == q.rear){
cout<<"Queue empty!\n";
return -1;
}
int ret = q.pEle[q.front];
typedef struct CYCLEQUEUE{
int *pEle;
int front;
int rear;
int size;
}Queue;
void initQueue(Queue &q, int size);
int enQueue(Queue &q, int num);
int deQueue(Queue &q);
int getFront(const Queue &q);
int getRear(const Queue &q);
void calc(int n, int k);
void destroy(Queue &q);
//cyclequeue.cpp
#include <iostream>
if(q.pEle == NULL){
cout<<"Malloc failed!\n";
exit(-1);
}
q.front = q.rear =0;
q.size = size+1;
}
//入队
int enQueue(Queue &q, int num){
}
int i, tmp;
Queue q;
initQueue(q, k+1);//循环数列中最多保留最后k+1项(0到k)
for(i=0; i<=k-2 && i<=n; ++i){
cout<<"0 ";
eize == q.front){
cout<<"Queue overflow!\n";
return -1;
}
q.pEle[q.rear] = num;
q.rear = (q.rear+1)%q.siz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