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武汉的水文化
论湖北旅游与水文化
1 沧 海桑 田 。 造就 了湖北 山水 地貌 的本质 特 征
湖北 以 5 O多 座大 型水 库跻 身 国家水 利风 景旅 江西 部地 区被地 中海 占据 , 水淹 没西 藏 、 海 JI 、 海 青 l 黔西 备这些条件 , 西 等 大 片 地 区 , 成 了 一 个 广 阔 的 海 湾 。 在 距 今 一 亿 年 前 的 游 区 。 形 江汉平原 的秀美 , 是 另一 番韵 味 。千里 沃野 , 则 四季 分 次 强 烈 造 山 运 动 后 , 下 云 梦 泽 、 池 等 几 个 大 水 域 。这 留 滇 明 , 色 常 在 。 当金 灿 灿 的 黄 花 铺 天 盖 地 进 入 视 野 , 人 会 绿 游 些 水 域 所 形 成 的 水 系 , 东 向 西 流 入 地 中 海 。在 距 今 约 三 由
里 的水 土 , 里 的 古 今 变 迁 , 都 会 留 下 强 烈 的 水 文 化 印 华 民 族 的 无 穷 智 慧 和 伟 大 力 量 。 当 三 峡 大 坝 泄 洪 之 时 , 这 大 置
记。
身 左 右 岸 , 流 如 万 马 奔 腾 , 人 心 魄 。你 会 感 受 到 山 的 力 飞 撼
一
律和压力 重重 , 享受身心 的释放 和丰收 的喜悦 。
造 大 自然 的鬼 斧神工 , 予湖北 神奇 而独 特 的地质 地 貌 , 为 3 人水 和谐 。 就 了湖北 旅游 的 人文特 色 赋 既 水 是 生命 之 源 、 产 之 要 、 广 阔 的 生 存 空 间 , 奠 定 了 水 文 化 的 厚 实 又
就 了彪 炳史册 的志士 仁人 , 书写 了气 吞 山河 的历史 画卷 , 孕 万 顷 、 态 万 方 的湖 光 山 色 , 秀 气 韵 油 然 而 生 。宏 伟 的 三 仪 灵 峡 工 程 和 面 目一 新 的峡 江 集 聚 了 秦 巴 山 脉 的雄 峻 神 奇 和 中 育 了气 象 万 千 的 湖 北 水 文 化 。 大 凡 游 历 过 湖 北 的 人 , 这 对
[论湖北旅游与水文化]水文化资料
[论湖北旅游与水文化]水文化资料峡江西来,江汉会流,大江东去。
这一方源远流长、气势磅礴、风情万种的皇天后土,养育3600余万荆楚儿女,造就了彪炳史册的志士仁人,书写了气吞山河的历史画卷,孕育了气象万千的湖北水文化。
大凡游历过湖北的人,对这里的水土,这里的古今变迁,大都会留下强烈的水文化印记。
1 沧海桑田,造就了湖北山水地貌的本质特征对一方水土的追根寻源,是众多旅游者的天性。
远古遗存证明了长江流域也是人类起源地之一,远古时期的长江西部地区被地中海占据,海水淹没西藏、青海、川西、黔西等大片地区,形成了一个广阔的海湾。
在距今一亿年前的一次强烈造山运动后,留下云梦泽、滇池等几个大水域。
这些水域所形成的水系,由东向西流入地中海。
在距今约三四千万年前的喜马拉雅山造山运动后,地面被抬高,逐步形成了西高东低的地势,这就形成了今天向东流的长江形态。
秦巴山脉大量的水土流失,泥沙俱下,冲击成了江汉平原。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赋予湖北神奇而独特的地质地貌,既为荆楚生民铺就了广阔的生存空间,又奠定了水文化的厚实平台,山岳景观和湖泊水体景观,使湖北成为富集旅游资源的大省。
神奇的地质构造、肥沃的田野和广阔的水域,成就了鱼米之乡的农耕文明,使“湖广熟,天下足”成为可能,也使湖北成为具有高富集度旅游资源的资源大省。
湖北省共有长江三峡国家地质公园(湖北)、木兰山国家地质公园、神农架国家地质公园、郧县恐龙蛋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武当山国家地质公园、大别山(黄冈)国家地质公园等6处国家级地质公园,14处省级地质公园。
近30处国家森林公园,以及如利川小河水杉森林沼泽湿地、神农架大九湖泥潭藓沼泽湿地等多类型湿地旅游资源。
这些旅游资源都弥足珍贵,游人所至,既可赏心悦目、流连忘返,又可追古抚今,增长知识。
2 万山来朝,造就了湖北旅游的灵秀特色秦巴云雨潇湘水,千山万壑向荆楚。
西高东低、起伏连绵的地里走势,使得山重水复,江河纵横,水网交错。
境内西部山脉蜿蜒千里,如龙走水。
浅谈水文化在城市发展和建设中的作用
及其 面积 是杭州西湖的 6倍这些参数 以外,似乎没有让人想 到 更多, 于是就 产生 了“ 东湖大. 西湖名 ” 这样 的评价 。 东湖年游客接 待量 不及 西湖的 11。 /0旅游 收入 不及 西湖 的 16 ,。武汉东湖虽 然
进 作 用 。本 文 就 主 要 阐 述 了水 文 化 在 我 国 古 代 至 现 代 城 市 的 建 设 发 展 过 程 中所 产 生 的 重要 作 用 。 关 键 词 : 文 化 ; 市 发 展 ; 用 水 城 作
前 言
水 是 人 类 最 宝 贵 的 自然 资 源 , 是 生 命 的“ 泉 ” 工 业 的 它 源 ,
贡献 。
6 充分 利用太 阳 能资 源 . 2
太 阳 能 作 为 一 种 天 然 的 洁 净 能 源 ,也 是 住 宅 建 筑 设 计 上 广
泛推广 的节能设计之一 。 从近 年来 的能源使用和发展情况来看 , 煤、 油 的供应紧张 已经不容忽视 , 电、 太阳能应该 由补充 能源 向”
西湖 的繁 荣 总 是有 着 深 厚 的水 文 化 底 蕴 的 。近 年 来 州 市 打 出 杭
1 水文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在城市发展 中的作用
水运时代, 城市之间的联系及经济交流主要依 托河流 。我国 古代的城市在很大程度上是靠 内河航运 发展起来 的,特 别是大
运 河 , 是 培 育 了杭 州 、 京 、 京 一 大 批 著 名 城 市 。同时 在 运 河 更 南 北
kr 宣kr 童妊 窖妇。 峙 盛 § 宣 - 妊 毫妊-自 窜 — 宣 9 - 窖 r e 宣 穹jr 妊 } 夸 r
灿烂多姿的汉水文化
经济发展格局的形成发挥重要作用;再比如低碳发展试点,既直接有襄阳、宜昌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又涉及到主中心武汉,还与黄石资源枯竭城市转型、鄂州综合改革示范等密切相关。
二是动态性。
一元多层次战略是发展变化的,特别是工作平台这一层次在不断的丰富中。
2月11日,省委、省政府在荆门召开现场办公会,提出将“中国农谷”纳入湖北向农业强省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战略;2月25日,省委、省政府在十堰召开现场办公会,提出全力支持十堰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4月6日,省委、省政府召开孝感现场办公会,提出将孝感建设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上升为省级战略。
预计还会有省内区域战略作为“平台”进入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
三是外联性。
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不仅对内是动态的,而且对外是开放的。
如“一红一绿”中,大别山试验区与安徽、河南对接,武陵山试验区与湖南、重庆对接;“两圈”和“一带”,也分别是与外部相连的。
特别是武汉城市圈正与长株潭城市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三圈融合”,共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更体现了开放性、外联性。
长江中游城市集群与湖北既有战略不仅不冲突,而且有升华作用。
合力推进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建设,应成为湖北构建中部崛起战略支点的重中之重。
(原载2012年4月18日湖北日报第15版,作者是省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这次2011年10月至11月汉水文化和南水北调工程考察,今天下午结束。
实地考察之后,用座谈会的方式大家谈体会、谈思路、谈见解,谈得深刻、中肯,尤其专家们讲了许多经典,我听了很受启发。
本次考察活动是在举国上下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热潮中,在深入发掘荆楚文化的浓厚氛围里、在南水北调工程的关键时期,我们专程、专题考察汉水文化和南水北调工程。
此次考察由省政协几位老同志和省南水北调办、省荆楚文化研究会联合组团。
杨斌庆同志任团长、郭志高同志任副团长,部分文化、水利专家等15人组成的考察团,用15天时间,从汉水源头--陕西省宁强县至汉口龙王庙入江口全流域的考察。
大江东去——中国古代的水文化现象
大江东去——中国古代的水文化现象中国是一个拥有灿烂文化的古老国度,而其中的水文化更是独树一帜。
从古代汉水、黄河到现代三峡大坝、南水北调工程,中国人对水的运用和认识一直是一个独特的现象。
而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古代的水文化现象。
古代中国的许多文化形式,都带有水文化的痕迹。
比如古代的风水文化,其中对于水的运用和认识有着深刻的体现。
古代人们相信,水能够带来财富和好运,因此在各种建筑和布局中,都会设立水池、流水和喷泉等东西。
另外,水也经常被运用在古代的园林设计当中。
比如,池塘、小溪和瀑布等景观,就是存在于许多园林当中。
除此之外,古代中国的诗歌、绘画和小说中,都有大量描写水文化的内容。
比如宋代大文豪苏轼的《水调歌头》,即是一首出色的水文化诗歌。
在这首诗中,苏轼将水比喻成自己的生命,而江水代表着他的心情。
这种文艺表现形式,深刻地体现出了古代人们对水的感情和爱好。
更为重要的,则是古代中国建筑工程中的水文化现象。
古代中国的水利工程,被认为是世界上古老且最为发达的水利文化。
黄河流域的古建筑,以依靠水利工程为依托而建造。
中国的古代城市,也大多依托于水文化形成。
比如南京、武汉和上海等城市,都是盛名的水城。
而这些城市的繁荣,则与长江、太湖和黄浦江这些大江大湖的水运行相关。
由此可以看出,古代中国的水文化对于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等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水文化还深刻地影响了古代中国社会里的许多习俗。
比如,在春节期间的“赛龙舟”活动中,就可看出古代人们对水文化的热爱和追求。
还有一些传统节日,如端午节,就与龙舟比赛和粽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这些活动和节日的存在,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水运动的热爱和崇尚。
总之,中国的水文化现象,具有很强的独特性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它与中国人民的生活、文化、艺术和经济密切相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华夏大地上的大江大湖,始终在见证着中国古代水文化的璀璨与辉煌。
武汉城市介绍
武汉是位于长江、汉水交汇之处的一颗璀璨明珠,是湖北省省会和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我国6大中心城市之一。
武汉也称为“江城”。
唐代大诗人李白在《与史郎中饮听黄鹤楼上吹笛》诗中写道:“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从此“江城”成为武汉的代称。
“大江大河大武汉”、“中部交通枢纽,九省通衢”…这些都是不少人对武汉最为直接的认识,然而,武汉除了面积辽阔,交通发达外,它还是一个非常具有“文化”的城市,一文化起来不虚全国任何一个准一线城市!1、水文化世界之大,无非城市,城市之名,莫过于象征。
无论哪个城市,它都有自己的象征:巴黎的时装,维也纳的音乐,洛杉矶的好莱坞……而武汉的象征,便是水。
武汉因水而生,因水而盛,抛去长江汉江不谈,光城市里的湖泊数量就能让有些城市羡慕不已,如果要给武汉制作一张城市名片,阿编觉得必须要写上这些数字:境内河流165条,湖泊166个,水库272个,水域面积2000多平方公里,湖泊面积779平方公里,中心城区湖泊40个,水域面积约170平方公里!而拥有如此多湖泊的城市,在全世界都是绝无仅有的。
钢文化提起武汉很多上了年纪的人都会想起武钢因为在早些时候,“钢”就是武汉人心中最值得骄傲的东西!作为新中国诞生后成立的首家钢铁企业,武钢一直都在武汉这块土壤上蓬勃发展,在去年它更是用57年时间交出了一份年产3亿吨,位居世界前十的答卷。
如果说水代表着武汉人的柔性,那么钢,则赋予了武汉人坚韧不屈的硬脾气。
红色文化如果用一种颜色来代表一个城市,那么北京就是黄色,上海是蓝色,而武汉便是红色。
武汉是革命的起源地。
辛亥革命在武汉打响了第一枪,新民主主义精神也从这里开始传播。
这里有民主、拼搏和创新的精神,这里有无数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烈,这里更有武汉人钢铁般的意志和品格。
小龙虾文化有武汉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小龙虾,而武汉人到底有多爱吃虾呢?据统计武汉人一年要吃掉1500吨小龙虾,如果按照158元每锅(2.5斤)计算,武汉人一年要花1.89亿元吃虾子,这么多钱可以买到:把武汉人一年吃过的虾子一锅一锅连起来,可以围着二环线摆6圈!桥文化武汉除了是一座江城还是一座“桥城”光跨越长江、汉江的大桥就高达21座!武汉跨长江大桥:武汉长江大桥、武汉长江二桥、白沙洲大桥、军山长江大桥、阳逻长江大桥、天兴洲长江大桥、二七长江大桥、鹦鹉洲长江大桥、黄家湖长江大桥、杨泗港长江大桥、青山长江大桥。
水文化在水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价值
书名:水文化导论作者:蒋涛吴松秦素粉ISBN:9787564351533出版社: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02定价:38元展之间的关系。
第二篇侧重水与人类文明的关系,内容涵盖第四章到第七章,主要介绍了各大河流域塑造的人类文明,包括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和长江黄河流域的中华文明,明确了水与人类文明发展相伴相生。
第三篇主要介绍了中华传统文化中与水相关的民俗与思想,内容包括第八章到第十一章,主要介绍了古代水文化相关的故事、民俗、思想、治水、事迹等内容总结了水文化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精神内涵。
第四篇主要讲述了著名的中国古代水利工程,主要包括芍陂、郑国渠、灵渠、都江堰、京杭大运河等。
第五篇从人水关系的角度出发,从水患、水利2个角度说明和谐的人水关系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同时结合现代社会城市发展探究了现代社会城市发展下的“驭水之道”,推动现代社会人水和谐的实现。
该书围绕水文化相关内容,对水文化的形成、发展及其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关系展开了深度探究,内容详略得当,既可以作为高校水利专业相关教育资料,也可以为水利行水文化对水利工程建设的推动作用。
由第八章可知,水文化的产生与发展与长江、黄河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我国发展离不开水利工程的建设,在此过程中,中国古代人民兴水之利,除水之害,创造了流传水利工程建设是充分了解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加以运用并进行改造的有效途径。
考虑到水与人类生产生活联系的紧密相,与水相关的文化观点也不胜枚举。
特别是在我国古代时期,水文化中的思想观点与水利设施建设密不可分。
在我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都江堰的设计与建造过程中,都江堰建设的第一期工程中,需要将岷江的水进行分流,使其进入成都平原,从而达到防洪抗旱的目的。
在将岷江水引入成都平原之后,形成了系统完善的灌区渠系网络,不仅解决了成都平原的灌溉排水问题,同样也解决了雨季和旱季的用水问题。
其次,水文化为水利工程建设提供思想指导。
水文化在景观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水文化在景观园林设计中的应用摘要:“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在人们眼里,水是善良,是哺育万物的载体;同时水也是生命之源,由于对水的依赖,使得我国从古代开始就已经形成了独有特色的水文化。
通过了解“水”的发展史可知,我们的祖先已经准确把握了水的特点:流动之态,灵动永恒。
自古以来,我国园林就有“无水不成园”的传统,充分利用水的特点,将水之灵秀融入到园林景观设计中,将自然野趣与艺术加工相结合,传递着各个地域的文化气息。
关键词:水文化;景观园林设计;应用1水文化在园林运用中的起源追溯历史,园林景观的文化产生于人类文明。
不论是地理、政治、宗教信仰,还是人类生活生产的历程以及科技发展的水平,都决定着园林景观背后蕴藏的文化。
随着四大文明古国历史的变迁、地理特征、文化的传承及交流,形成了西亚(古波斯)、欧洲(古希腊)和中国三大园林文化体系。
由于受水影响和用水方式的不同,水景观在各园林文化体系上的运用也不尽相同。
水作为自然界最重要的元素之一,自古以来就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实际的园林设计中,水的应用几乎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
古人的园林设计多以山水为主,以水为中心,构建出亭台楼阁、石景假山等园林元素,形成一种独特的水文化。
水文化在我国景观园林中的应用最早可以溯源到周朝。
自从周文王兴建“灵沼”中含有水湖以来,后来的各个帝王在建立景观园林中都含有水文化;最为典型的是汉武帝时期,章宫苑区内采用人工凿挖形式,建立宽大的太液池,同时内部堆垒了三座假山,以至于“一池三山”成为我国景观园林的传统建筑模式。
2园林景观设计中的水景设计原则2.1多活水少死水河流是人类文明的摇篮,承载着古代文化与商贸,发挥着文明传承与流通的重要作用。
自古以来,河流就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河流作为自然界的一种水系统,承担着水文循环、洪水调节、水生态、水资源以及文化历史等多种功能。
在整个社会发展中,河流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贯穿城市的血脉,更是人们生产、生活、文化、休闲等多种活动的重要场所。
武汉的江河湖泊的征文
从前的武汉三镇,无论是武昌,还是汉阳,抑或是汉口,都是浮在水面上的城市。
汉口的湖边坊,是一个街巷。
为什么叫湖边坊,因为这里曾经是后湖的一片水域。
湖边坊就是清末民初,在后湖的一个小高地上发展起来的村落。
这个村落形成之时,面对的还是后湖的那片黄花地,那有着音乐,有着风景,有着黄孝花鼓戏的黄花地,早已潜入到了相关的书籍中,我们现在只能空对着湖边坊,在头脑中来描摹那曾经灿烂的后湖风景了。
其实,在武汉,何止一个后湖?在这个江河交错、湖泊众多的环境下,江河为径,湖泊为点面,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水域网络,加上在湖泊旁边的各种山丘,形成了一个全国少有的、绝妙的山水园林城。
随便数一下,便有东湖、沙湖、南湖、北湖、花桥、汤孙湖、黄家湖、墨水湖、严西湖、严东湖、太子湖、后官湖、杨春湖、青菱湖等等,还有那些星罗棋布的、没有名字的小湖泊,真个是数不胜数。
细品武汉的湖泊,真的很有说道。
武汉的湖泊的特点,在全国各大中城市中首屈一指。
其中有两个含意,一为大,二为多。
今天,我们引以为傲的东湖,大过济南的大明湖,大过南京的玄武湖,也大过闻名天下的杭州西湖。
如果只是大尚且罢了,东湖的野生水产资源曾经相当丰富。
东湖的历史底蕴也不逊色。
屈子在此行吟,黄香在此行孝,朱老在此题诗。
东湖的自然风光更加迷人,清代,来自“人间天堂”的杭州人任桐,发现了东湖,最终定居在了东湖。
清末民初,东湖曾经被称为沙湖。
清末的沙湖,并非目前意义上的沙湖,那时的沙湖涵盖了整个东湖水系,是一个特别大的湖泊概念。
任桐是杭州的商人,本是来汉口做生意。
由于喜欢游山玩水,在生意之余便踏访三镇,意外发现了面积浩大、风景优美的沙湖(今东湖和沙湖及周边小湖泊的水系)。
于是,他不做生意了,他开始环湖游览,遍寻美景与人文历史,并由此写下了武汉第一部反映湖泊历史文化的山水小志《沙湖志》。
武汉的湖多,素有“百湖之市”之称,大大小小的湖泊,用“星罗棋布”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从前的武汉三镇,无论是武昌,还是汉阳,抑或是汉口,都是浮在水面上的城市。
武汉水文化研究论文
武汉水文化研究论文在中国历史上,武汉一直是水文化的代表之一。
这座城市濒临江汉平原,被长江与汉江环抱,因而从古至今都与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为了深入探究武汉的水文化,很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
本文将从武汉的水文化背景、文化影响和学术研究三个方面对武汉水文化研究进行探究。
武汉的水文化背景武汉的水文化远远超出了其地理位置所能描述的范畴,它是江汉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
江汉平原是中国最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而且武汉作为它的重要节点,自然担负了农业生产的桥头堡和物资流通的职责,因此水运再其经济上的地位也越加凸显。
同时,武汉地处于长江中段,又是两江交汇的唯一通路,在历史上居于重要的战略节点。
因为这样的地理环境,武汉水文化成为重要的范畴,广大的民众和官方机构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探究。
武汉水文化对文化发展的影响武汉水文化在文化发展之历程中发挥了几个重要的作用:1.打造武汉的城市形象:武汉的水文化与建筑文化融合,于是形成了独特的景观。
特别是在近代建城的过程中,武汉注重人文与自然之间的相融,并将其渗透到城市建设之中。
这便让人们从武汉的水文化中,看到了一座美丽、简洁和俊秀的城市。
这样的城市形象也让武汉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2.启发文化艺术的创造:武汉的美丽水乡景色,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出现了乌鸦公园这样的现象级营业后,武汉的水文化在文化摄影、文化设计以及文创领域开始繁荣起来。
凭借多年的历史积淀,武汉的文化艺术不仅影响了周边城市,更推进了中国文化艺术的创新和发展。
3.开展水利学研究:武汉地处长江中游,自然水文条件较为优越。
有着充沛的水能资源,一直以来武汉市对水利学研究有着较为深厚的底蕴。
由于现在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武汉市也利用各种民间和官方机构之间的合作,致力于通过科学新成果、科学技术新方法,推进武汉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之平衡。
学术研究成果武汉水文化研究自然衍生出了多方面的成果。
其中,武汉大学自水利工程领域研究成果相对突出。
感悟都江堰水文化 探现代水利工程发展之路
都 江堰水利 工程 , 历经 26 2 0年而不衰 , 当今 世界 是 年代久远 、 唯一 留存 、 以无坝 引水 为特征 的宏 大水利 工 程 。都江堰 的历 史 地位 , 仅 在 于它 使成 都 平原 成 为 不 “ 稻如黄云 ”的“ 梗 天府 之土 ” 还在 于它的兴 建和不 断 , 完善 , 对我国古代政治 、 经济 、 化和科学 技术 的发 展产 文 生 过重 大 的影 响 。 在政 治上 , 战国末年 , 国利用都 江堰 创建后 蜀 如 秦 地 的富饶 , 取其 布 帛金 银供 给军用 , 以蜀 中之兵 得 以灭 楚, 最后 统一 中国 , 建成了第一个封建 集权制 国家 ; 都 成 平原给集权的 中央国家 提供 了充足 的粮食 ……时至今 1 都江堰仍是全 国最 大的灌 区 , 3, 在全 国商 品粮生 产 中 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经济上 , 都江堰的开凿使成都平原 渠河纵横 , 灌 “ 溉蜀郡 田亩以万亿计 , 蜀用 富饶 , 号称 陆海 ” 灌溉 之利 , 与航运之便 , 使成都成为 一中国古代著 名 的繁华 都市之 素有“ 一扬二益 ” 之誉 。 在文化上 , 由都江堰 而产 生 的水文 化。诸如 “ 二王 庙” “ 、 伏龙观” 等处 的人 文景观 等, 以及 由此 产生 的诗 、 词、 书画等 , 中国文化历史上 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 在 在科学技术上 , 江堰堪称 中国古代科 学技术成 就 都 的结晶 , 创造了不少 精湛先进 的河工技 术。在都江堰 创 建 与发展 的过程 中总 结和发 明 了许多 先进治 水 、 修淘 、 运行 的整套经验和完善的岁修 制度 。由此证 明 , 都江堰 首 开系统工程管理之先河。正 固如此 , 江堰 相沿两 千 都 余年 , 代有兴建 。水利之饶 , 历九不衰 。
武汉水都
绪言武汉是千年“江城”,更有“水都”之称,水是武汉城市的依托,水也是武汉的文化特征。
武汉不仅是首义之城、黄鹤之乡、知音故里,更应是水资源、水化之都。
江水造就了三镇,江水孕育了武汉……(从汉名称的由来、水孕武汉等内容说起,概括水与武汉的关系,为后面各篇的论述奠定基础。
)水资源篇一、水资源总论(一)水资源概况武汉市江河纵横,河港沟渠交织,湖泊库塘星罗棋布。
现有水面总面积2117.6km2,占全市国土面积约25.0%。
武汉市5km以上的河流有165条;境内共有大小湖泊166个,水面面积779.6km2,湖泊总容积为19.5亿m3;全市有大、中、小型水库272座,其中大型水库3座,中型水库6座。
2008年全市平均降水量1151.0mm,折合降水总量97.77亿m3,年降水量为1956年以来第29位,属于平水年份。
全市地表水资源量36.89亿m3,地下水资源量10.43亿m3,水资源总量40.46亿m3。
全市过境水量6812亿m3,其中长江、汉江过境水量6730亿m3。
全市总用水量36.05亿m3,按工业、农业、生活统计,其中工业用水量17.27亿m3,农业灌溉用水量10.70亿m3,城镇生活用水量4.60亿m3,农村生活用水量1.61亿m3,林牧渔用水量1.87亿m3。
按生产、生活、生态统计,其中生产用水量29.84亿m3,生活用水量6.07亿m3,生态用水量0.14亿m3。
长江、汉江、举水、沙河、倒水、滠水、金水、通顺河及东荆河武汉段水质达到或优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标准,大中型水库水质较好,湖泊水质相对稳定。
(二)水资源量1、降水量2008年全市平均降水量1151.0mm,折合降水总量97.77亿m3,比07年偏多8.7%,比多年平均偏少6.5%。
全市年内降水量分布极不均匀。
丰水期4~9月平均降水量843.5mm,占全年降水量的73.3%;枯水期1~3月和10~12月降水量307.5mm,占全年降水量的26.7%。
城市与水的关系水与武汉
水与武汉1、武汉之水——江湖水系的总体概况武汉之水既不同于威尼斯、芝加哥,也不同于苏州、杭州,其独特性表现为:①“通”——四通八达、九省通衢,是活水。
②“丰”——千湖之省中拥有“百湖之市”的美誉。
拥有一江(长江)、三河(府河、金水河、通顺河)、四水(汉水、滠水、举水、倒水)和200多个湖泊。
全市水面面积率(水面面积占全市国土面积的比率)达25.8%。
图1-1 武汉水系分布图图1-2 武汉主城区湖泊分布图③“全”——江河、湖泊、水库、塘堰等各种水体功能俱全。
④“富”——全市主水、客水、地下水三水之合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达11.4万立方米,是全国的37倍,世界发达国家的10倍。
⑤“均”——各类水体大致呈均匀分布,城市空间与水系相互交融,形成“城中有水、水中有城”的格局。
主城区范围内就拥有长江、汉水和27座大小湖泊。
因此,如果就水面面积率而言,武汉在中国大中城市中不是最高的(山东聊城33%,江西南昌28.2%),但就水与城市空间的关系而言,武汉却是最密切的。
2、水与武汉2.1 得水生城——水是孕育和形成武汉的必要条件①生命源于水,生命之活动离不开水。
考古证明武汉早期人类的聚居点均位于濒临水边的高地上。
3500年图1-3武汉主城区的四大水系图1-4 国内相关城市水面率比较图1-5 老武汉码头的繁华景象8%10%17%25.80%28.20%33%0.0%5.0%10.0%15.0%20.0%25.0%30.0%35.0%上海广州南京武汉南昌聊城8%10%17%25.80%28.20%33%0.0%5.0%10.0%15.0%20.0%25.0%30.0%35.0%上海广州南京武汉南昌聊城前武汉人的祖先最早居住地“盘龙城”就建在黄陂区的江水边。
②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认识和驾驭大自然的能力提高,以及水上运输的需要,遂在沿江形成三镇。
武泰闸一带水域的繁兴诞生了武昌;鹦鹉洲一带来自全国的竹、木排富庶了汉阳;集家嘴码头的帆樯林立迎来了汉口——中国四大古镇之一的美名。
武汉画册设计
武汉画册设计
武汉是中国中部的一个大城市,也是湖北省的省会。
作为中国的中心大城市之一,武汉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独特的风貌,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
武汉位于长江与汉江交汇处,这里的水文化非常丰富。
因此,在这份武汉画册设计中,可以选择展示武汉美丽的江河景观,以及与江河相关的活动和文化。
比如,可以设计一些美丽的长江夜景照片,展示华丽的江滩夜景和闪烁的城市灯光。
此外,还可以展示一些与江河相关的水上运动,如游船、划船、钓鱼等,让人们了解武汉的水文化。
除了水文化,武汉还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可以在画册中展示一些著名的历史文化景点,如黄鹤楼、古琴台、武汉长江大桥等。
通过这些景点的介绍,可以让人们了解到武汉悠久的历史,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传承。
同时,武汉还是一座现代化城市,拥有繁华的商业区和多元化的文化活动。
可以在画册中展示一些武汉的现代化建筑和商业街区,如江汉路、武汉广场等。
此外,还可以展示一些武汉的文化活动,如音乐会、演出、艺术展览等,让人们了解到武汉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最后,为了增强武汉的地域特色,可以在画册中加入一些特色的美食和小吃。
武汉有着独特的饮食文化,如热干面、豆皮、烧麦等。
通过展示这些美食,可以让人们了解到武汉的特色饮食文化。
总之,武汉作为中国中部的一个大城市,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地域特色。
通过这份武汉画册设计,可以让人们更全面地了解到武汉的美丽风光、历史文化和特色饮食,进一步吸引更多的游客来到这座城市,体验武汉的魅力。
武汉江滩简介3
江滩简介
武汉江滩是武汉市最靓丽的“名片”,他的建设让武汉饱受多年水患困扰的景点变为了城市景点,位居武汉市民热爱武汉原因的榜首,让武汉人民与江水和谐共生,当年被洪水一遍遍冲刷涤荡的“堤外”,已被倾心打造成独具滨江魅力的人民乐园。
98'大水后,按照发展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要求,武汉市牢固树立人水合一的科学发展观,打破了传统“治水”观念桎梏,将防洪、整治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有机结合起来。
近几年来,武汉市投资上十亿元,对两江四岸江滩进行综合整治。
从2001年开始,对长江汉口段客运港至后湖船厂7007米长的滩地吹填整治滩面114.62万平方米,平均宽度160米,吹填高程28.80米, 2005年底分三期陆续建成开放。
武昌、汉阳两地的江滩建设随之先后推进。
武昌江滩上起临江大道紫阳路闸口、下至长江二桥,全长8公里,于2004年底建成;汉阳江滩起于晴川阁,止于杨泗港,2006年5月完成一期工程,在晴川历历、芳草萋萋的鹦鹉洲头,大禹神话园——一个集大型雕塑、观江休闲、体育健身于一身的水文化主题公园展现在市民面前,它重点刻画大禹文化,重塑“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的诗中景象和意境,突出鹦鹉洲的历史文化底蕴。
2007年10月,汉江河口—月湖桥两岸防洪及环境综合
整治工程完成桥口、汉阳两岸全长5286米整治建设彰显了塞纳河般迷人的夜景。
26公里的三镇江滩各具神韵,交相辉映,融城市防洪、景观、旅游、休闲、健身于一体,构成武汉市中心区独具魅力的景观中心,俨然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城市与江河融合的风景长卷,成为城市防洪与环境创新有机结合、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成功典范。
武汉旅游有哪些独特的文化特色
武汉旅游有哪些独特的文化特色武汉,这座位于中国中部的城市,拥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地域特色,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寻。
武汉旅游的独特文化特色,犹如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等待着我们去一一展开。
武汉的饮食文化是其独特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热干面,这道闻名全国的美食,是武汉人的早餐首选。
碱水面条经过煮熟、过冷、过油等工序,再配上芝麻酱、葱花、萝卜丁等调料,香气扑鼻,口感爽滑有劲道。
边走边吃热干面,也成为了武汉街头一道独特的风景。
除了热干面,武汉的鸭脖也是不容错过的美味。
鸭脖经过特制的卤料腌制,辣味十足,让人欲罢不能。
无论是周黑鸭还是精武鸭脖,都有着众多的忠实粉丝。
此外,还有三鲜豆皮、面窝、糊米酒等特色小吃,每一种都能让你的味蕾沉浸在武汉的美食世界中。
武汉的建筑文化也别具一格。
黄鹤楼,这座屹立在长江之畔的名楼,自古以来就吸引着无数文人墨客的目光。
它飞檐翘角,气势恢宏,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登上黄鹤楼,俯瞰长江和武汉三镇的美景,感受着“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诗意。
汉口的江汉关大楼,是武汉近代建筑的代表之一。
这座具有欧式风格的建筑,见证了武汉的近代历史和商业发展。
还有武汉的古德寺,融合了欧亚宗教建筑的特色,其建筑风格独特,是拍照打卡的好去处。
武汉的方言文化也是一大特色。
武汉话直率、豪爽,充满了生活气息。
一句“过早冇?”就能瞬间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武汉话中的一些词汇和表达方式,如“克哪里”(去哪里)、“冇得”(没有)等,都反映了武汉人的性格和生活态度。
听着武汉人用方言聊天,仿佛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热情和活力。
武汉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
每年的端午节,武汉会举办盛大的龙舟比赛。
龙舟在江面上飞驰,鼓手们奋力击鼓,队员们齐心协力,岸上观众的加油声此起彼伏,场面十分壮观。
此外,武汉还有汉剧这一传统戏曲形式。
汉剧的唱腔优美,表演细腻,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一些传统节日或庆典活动中,常常能看到汉剧的表演。
武汉的水文化也是其独特之处。
现代滨水城市水文化研究——浅析城市“水文化”的历史意蕴
3 水 文 化 的哲 学 含 义
在 城 市 和 居 住 环境 的 空 间众 形 态 中 ,水 是 一 个 最 为 活 跃 的元 素 ,有 其 极 为 丰 富 的姿 态 和 语 义 ,水 的韵 律 、 水 的 空 灵 、水 的 舒展 、水 的豪 放 … … ,会 为 城 市 形 象 平 添 许 多 的意 蕴 与 品味 。可 以说 ,滨 水 城 市 之 水 是 城 市 的
作者简介 : 刘虹 弦(96) ,讲师 ,研究方 向:环境艺术设计 17 ,男
维普资讯
武
汉
科
技
学
院
学
报
2 0 正 07
无论 是最 终 栖 息 陆 地 的 民族 ,还 是 走 向海 洋 的 民 族 ,他们 最 初 以渔 业 为 目的航 海 活 动 都 是 作 为农 业 的补 充 而存
证 了 文 化对城 市 形象 的浸 润和提 升 ,为美化 环境 ,提 升 环境 品质 和滨 水城 市 文化 品位 ,深 化城 市审 水 美主体 与 自 景观 互动 关 系提供 现 实指 导意义 。 然
关键词 :滨水城市;水文化;文化
中图分 类号 : K 3 9 文献标 识码 :A 文 章编号 : 10 -56 ( 0) 02 -0 09 10 0 7- 03 2 2
走 可 持 续 发 展 之路 。
1 水 文 化 的 分 布
水 ,作 为 自然 的元素 、生命 的依 托和最早为人类所利用的交通运输载体 ,以其 天然的联系性 ,似乎从一开 始便 与人类生活乃至文化历史形 成了一 种不解 之缘 。 纵观世 界文化 源流 ,无论是 东方还是 ug.2 007
浅论水文化
浅论水文化第一篇:浅论水文化浅论水文化摘要:水文化的实质是一个国家或区域人民的优良传统和品德在水事活动中的体现,其根本理念是创造以人为本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境界。
武汉市作为“江城”和“百湖之市”,具有独特的水文化优势,本文通过对武汉市水文化的研究,对武汉市水文化建设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武汉水文化江城武汉市地处江汉平原东部、长江和汉水的交汇处。
徐城北先生的文集这样叙述到:“武汉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一线贯通、两江交汇、三镇雄峙、四海呼应、五方杂处、六路齐观、七星高照、八面玲珑、九省通衢、十指连心。
”寥寥数语,想必是对武汉最全面的概述了。
同全国其他特大城市相比,武汉市的水资源优势突出。
166个湖泊、165条河流点缀其间,水面面积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4,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数第一。
丰富的水资源为武汉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武汉的人文历史就是水兴武汉、武汉兴水的历史。
一、水文化的内涵水,是自然的元素、生命的依托。
管仲曾说:“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诸生之宗室也。
”综观世界文化流源,水势滔滔的尼罗河孕育了灿烂的古埃及文明,幼发拉底河的枯容消长明显地影响了巴比伦王国的胜衰兴亡,地中海沿岸的自然环境是古希腊文化的摇篮,流淌在东方的黄河长江,则滋润了蕴籍深厚的中原文化和绚烂多姿的楚文化。
所以,从人类发展的角度来看,似乎可以将一切文化现象纳入到“水文化”的范畴内,“水文化”称的上是其他文化的母体。
总的来说,水文化是对传统水功能的一种延伸和升华,其实质是一个国家或区域人民的优良传统和品德在水事活动中的体现,其根本理念是创造以认为本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境界。
从不同的角度来看,水文化有不同的含义。
从哲学的角度来讲,《管子·水地篇》中说“书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流通者也……”这里,水充满生机和活力;而老子从另一个角度论水德“上善弱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众人之所恶,故儿于道。
”这也体现了水的人格魅力。
可见,水文化就是人的文化,这也是我们现在提倡“人水和谐发展”的最初依据。
水文化【古诗词】
水文化【古诗词】第一篇:水文化【古诗词】登鹳雀楼咏鹅(唐)王之涣(唐)骆宾王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江雪池上(唐)柳宗元(唐)白居易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赠汪伦(唐)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渔歌子(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望庐山瀑布(唐)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凉州词(唐)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早发白帝城(唐)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浪淘沙(唐)刘禹锡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清明惠崇《春江晓景》(唐)杜牧(宋)苏轼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泊船瓜洲小池(宋)王安石(宋)杨万里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书湖阴先生壁(宋)王安石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谈武汉的水文化
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是通过这个城市的一些地标性建筑或者其自身具备的特质决定的。
比如巴黎的时装,维也纳的音乐,罗马的建筑,洛杉矶的好莱坞,就是这个城市的文化。
武汉市作为“江城”和“百湖之市”,具有独特的水文化优势。
武汉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两江交汇,三镇雄峙,九省通衢,百湖棋布。
武汉市水面面积2117.6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25%,水域面积率居全国各省会城市之首。
全市境内5公里以上的河流165条,总长度2166公里,水面面积471.31平方公里,河流综合污染指数呈下降趋势,总体水质状况稳中趋好。
近年来,随着“大江大湖大武汉”的中部崛起战略开展,武汉的发展优势和地理位置变得尤为突出。
武汉市政府也在梳理一些可以代表武汉的城市文化,如楚文化、知音文化、码头文化、黄鹤楼文化、盘龙城文化、江滩文化等等。
这些也确实是武汉的城市文化,但这些文化有一个共同的源头,那就是水文化,它们都离不开水。
可以说水文化是武汉城市文化的母文化。
武汉拥有丰富的水资源、水文化和壮丽的水景观。
所以武汉有“江城”之称。
武汉三镇隔江鼎立,全市现辖13 个行政区、2个国家级开发区、1个国家4A风景名胜区,市域国土面积8494 平方公里,人口897万。
如果制作一张水资源名片,必然要写上这些数字:境内河流165条,湖泊166个,水库272个,水域面积2000多平方公里,湖泊面积779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湖泊40个,水域面积约170平方公里。
东湖水域面积33平方公里,是中国最大的城中湖。
水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对人类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生产交通上,而且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经过调查分析,湖泊不仅养活了千千万万的武汉人民,而且当之无愧成为我们武汉市最具标志性的特色文化符号。
这个特色
文化符号可以从我们武汉城市形象口号中充分体现出来,那就是“大江大湖大武汉”。
武汉首先有大江,再有大湖,然后才有大武汉。
大江大湖是大武汉的第一构成条件。
在一个城市拥有上百湖泊,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上,唯有武汉。
只有湖泊真正属于一座城市,只有湖泊是属于一座城市独有的特色资源,是一座城市的标志性文化符号。
武汉湖泊纵横,素有”百湖之市”的美誉。
武汉是典型的傍水城市,现在有166个湖泊,272座水库。
如此多的湖泊在全世界各大城市中绝无仅有。
武汉中心城区有40个湖泊。
新城区有126个湖泊,这些原郊区的湖泊有的比中心城区的湖泊更大更美。
作为城市的湖泊,它具有雨水调节、排洪防涝、养殖、绿化园林、景观休闲的作用,把这些湖泊称之为武汉明珠、武汉之肺一点也不夸张。
三大湖泊造就三大城市文化。
在武汉166个湖泊中,东湖、月湖、盘龙湖三大湖泊,造就了江城三大城市文化:楚文化、知音文化、盘龙城文化。
东湖是武汉标志性的景点,也是我国最大的楚文化游览胜地。
外地游客来武汉除了去黄鹤楼就是去东湖,除了东湖秀丽的自然景观很受人们的欢迎,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东湖的山水孕育了很浓厚的楚文化色彩。
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武汉一带属楚地。
楚国将黄河流域文化与长江流域文化融合在一起,创造了开放多元的有自身特色的楚文化。
东湖周边有不少关于楚国遗迹的传说和故事,这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屈原的故事。
屈原是楚国的一个贵族,由于政见不合被楚王流放了。
他来到今天的东湖这个地方,被东湖的美景所吸引,使他吟颂高歌。
后人为了敬仰他建造了行吟阁。
武汉的知音文化起源于月湖。
觅知音一定离不开高山流水,那高山流水在哪里呢?在座的许多人一定到过古琴台,它就在汉阳的月湖边。
其实这里有武汉最早的城堡。
在月湖东畔,有为纪念两千多年前的楚国人士俞伯牙和钟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而筑的古琴台(又名伯牙台)。
在月湖改造过程中,为弘扬知音文化,特地修建了
一座知音桥,这个桥上也是月湖观景最好的地方。
盘龙城是武汉的城市之根,这是大家都知道的。
但很少人知道有个盘龙湖,而且盘龙湖比盘龙城历史更长。
盘龙湖被誉为“华夏文化南方之源,九省通衢武汉之根”。
据清同治年间《黄陂县志》记载,盘龙湖位居汉口北郊,坐落黄陂西陲六十里,千余亩水面拥抱着盘龙古城,犹抱琵琶半遮面。
“长江流域第一城”——盘龙城商代遗址,也因盘龙湖而得名。
盘龙城遗址是1954年防汛起土时被发现,上世纪70年代正式发掘,列为中国20世纪100大考古发现之一。
武汉湖泊水文化是个有机融和的体系,可以说三镇湖泊文化各有特色,在武昌有以东湖为代表的楚文化,铸就了武昌人的儒雅知性的个性。
在汉阳,以月湖为代表的知音文化,形成了汉阳人讲义气、够哥们的气质,这些是知音文化的延伸。
在汉口,以盘龙湖盘龙城为代表的武汉城市之根文化,塑造了武汉大城市的脉络。
正是这三大湖泊文化体系构成了武汉城市文化的特色符号。
不同的人文孕育出了不同的文化,但追根溯源,两江分三镇的武汉,经过世世代代长江水的孕育,也陶冶和激励了一辈辈的武汉人。
通过自己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有武汉首义的红色文化,还有湖北人都喜闻乐见的“楚剧”文化,不论是哪一类的文化,都离不开养育了武汉人无数辈的水文化。
作为一名武汉人,为先辈的创造和付出,深深感动,同时也激励着我们更加努力去建设好自己的“大武汉”,愿一代一代武汉人把武汉这座“江城”建设得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