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孩子的情绪信号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懂孩子的情绪信号灯
虽然情绪没有好坏之分,但情绪会产生正向或负向的能量,利用情绪的正向能量,会让家庭教育事半功倍;放任情绪的负向能量,则会对亲子关系和孩子的成长带来不利影响。怎样识别情绪的正负能量呢?心理专家郑海英教你读懂孩子情绪的“信号灯”,利用正向能量,实现有效亲子沟通。
情绪是“流动的能量”
虽然情绪没有好坏之分,但郑海英、相信,情绪会产生“移动的能量”,这种能量有正负之分,正向的能量让人大笑,蹦蹦跳跳;负向的能量会让人沮丧失落、悲伤;愤怒时候情绪的力量是向外的;恐惧的时候是害怕的,情绪的能量是向内的。总之,情绪能产生向各种方向移动的能量,如何疏导这种能量,考量着家长的智慧。
如果情绪能量的通道不顺畅,特别是一些悲伤的情绪产生了一些负能量,而这些能量又未得到很好的释放的话,就会产生累积效应,以致情绪病,比如抑郁症。“当我们出现难过、伤心等情况时,是情绪的能量在向我们传达一种信号,遇到这种情况,我们不能把它压抑,而应该积极疏导,否则能量就会堵塞。当能量越聚越多,得不到释放的时候,就会出问题。”郑海英说。
今年夏天,郑海英带不同的孩子学习:一群是江门的,一群是深圳的。在此过程中她发现,江门的孩子比深圳的孩子“好带”。深圳的孩子经常会突然蹦出一句话“我不喜欢”,然后突然就中断进行中的游戏。
经过深入思考和分析,最终郑海英和她的团队认为,导致深圳孩子“不好带”的原因是,在深圳这座快节奏城市工作的一些父母,在无形中把工作中的负面情绪和压力传染给了孩子,对孩子产生了一些不好的影响。对此,郑海英总结说:“事情本来不难,但是情绪一来,事情似乎就变得很艰难。不适的情绪会大大延缓孩子的成长。”
郑海英还讲到一个例子,一位妈妈因为孩子犯错而生气,她的数落声越大,孩子的头埋得越低。于是妈妈更生气了,就在胸膛要冒火的时候,爱人回家了,于是妈妈转头对准爱人又是一通火……“有时候,情绪的破坏力非常强大,是跨越时空的。”郑海英说。
闯“红灯”可能爆发争吵
经常有家长向郑海英反q映,自己的孩子做事磨蹭,做作业要催、上学要催、吃饭要催……这些家庭琐事,常常会导致亲子“战争”。对此,郑海英以一个家庭生活场景为例:父母下班后带着满腹怨气回到家,看到孩子没写作业,顿时气不打一处来,“你怎么还不写作业!”此时的大声呵斥其实是父母自己的负面情绪的发泄。孩子对父母的情绪感到莫名其妙,索性不理不睬,这也就是情绪闭合期,也就是孩子的情绪信号亮起了“红灯”。家长此时应该立即停止交流,先调整自己的情绪。
郑海英提出,识别孩子情绪的信号灯,应当遵循“红灯停,绿灯行”原则。当孩子的情绪处于闭合、自我保护状态,这是红灯信号,应该立即停止交流。当孩子愉悦的时候,情绪处于开放的状态,属于绿灯信号,才可以正常交流。
“亲子交流应遵循这个原则,交流的时候,如果一方是红灯信号,即表现为生气、愤怒、悲伤等,那么交流将很难顺利地进行下去,应该立即暂停。等待双方情绪处在一个绿灯信号,即情绪平稳、舒缓的时候再进行。如果在一方情绪信号亮起红灯时,另一方坚持…闯红灯‟,就有可能酿成…交通事故‟,即爆发争吵。”郑海英提醒。
让孩子开启“思考脑”
为什么要学习情绪管理的“信号灯”理论呢?郑海英从生理机制层面为我们解释了原因:人的大脑有两种状态,第一种状态是最原始的原始脑状态,我们称之为“求存脑”,主管人的
生存和危险规避,属于最低层次的。人的大脑在“求存脑”状态下,通常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是搏斗,要么是逃跑。“…求存脑‟也叫…爬行动物脑‟,人的大脑处于这一状态时,与爬行动物无异。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两个冲动的人在吵架时,会说出一些非常不理智的话。”郑海英说。
另一种是“思考脑”状态,当一个人感到安全和非常舒适的时候,就会处于人类所独有的“思考脑”状态。“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是“思考脑”的最大特征。换句话说,当孩子情绪稳定的时候,他处在“思考脑”状态中,这个时候最具人类智慧,能够冷静地面对和解决问题。
郑海英说,当家长和孩子都处于“思考脑”状态的时候,称之为“可教时刻”。意思就是孩子此时是处于一种可以被说服的时间段,这个时候交流的效率和效果都是最佳的。所以,如何在家庭中创造出“可教时刻”,是家长在教育孩子前要特别思考的问题。
接纳情绪创造“可教时刻”
当孩子情绪来临的时候,家长要接纳孩子的情绪,而不是评判孩子的情绪,这是创造“可教时刻”的重要一步,这么做的目的是引导孩子释放情绪,开启“思考脑”状态。
假如孩子回到家,明显带有情绪地说:“老师给我布置了那么多作业,怎么写啊?烦死了。”若家长看不到孩子情绪的信号灯,或者看到了也不管不顾,甚至还讽刺挖苦:“这么一点作业,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半个小时就写完了。我上了一天班,不比你更累啊!”这样的家长是不高明的,因为他们失去了让孩子把情绪释放出来的好机会。
当同样的情形发生以后,家长回应说:“有那么多作业,真的是一件烦心事。”这样回应等于是接纳了孩子的情绪。然后,家长还可以适当表达自己的情绪:“其实我上班也挺累的,我也希望轻轻松松做事。”过了一会,孩子就会有所反应:“算了,我还是去写作业吧。”这样,家长让孩子主动写作业的目的便达到了。孩子的情绪得到了释放,感到舒适了、轻松了,随后还是会去完成该做的事的。
家长接纳了孩子的情绪后,这种情绪就开始流动,反之,当孩子的情绪得不到接纳,就会卡在那里,很难有下一步的举动。在一次夏令营中,一个孩子无论如何也不肯参加蹦床这个项目。郑海英见状先安抚孩子,然后引导他把自己的紧张程度做一个量化,孩子第一次的自我量化分是最高值10分。在郑海英的鼓励下,孩子顺利跳过了第一轮,再次量化紧张程度的时候,分数已经降低了。如此循环往复,最后一次跳的时候,孩子紧张程度已经降低到了3分。郑海英解释说,这么做的目的,就是要让孩子觉察自己的情绪,同时做出情绪的表达。经过几轮,孩子的情绪完全释放出来,便克服了紧张。
以正向方式表达情绪
郑海英还提及一些情绪表达的误区。家长通常会把不想要的东西讲出来,而不是把需要的东西讲出来。有一位妈妈跟郑海英诉苦说,对孩子有很多担心,担心这个担心那个。郑海英反问她:“你说了那么多的担心,这些都是你不想要的东西,那么你最想要的是什么?担心的反义词是什么?”听到这个问题,那位妈妈足足愣了2分钟。
郑海英解释说,“担心”的反义词是“信任”。担心孩子做不好,不如相信孩子能做好。家长要多用正向的表达方式,比如孩子要去考试了,家长通常会提醒说“别紧张”,但这种安慰往往会让孩子变得更紧张,不如用“放心、冷静”这样的词语。“家长一定要想清楚你想要什么,而不是你不想要什么。”郑海英说。家长想让孩子“不紧张”,其实想要的是“放松”。那么,在表达的时候,家长就要表达“放松”,而不是“不紧张”。人的潜意识是跟身体连接在一起的,当家长说“别紧张”的时候,孩子的大脑反映的恰恰是“紧张”这个词语,此时用“冷静”、“放松”这样的词会有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