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合集下载

《孟子》原文详细翻译与解读

《孟子》原文详细翻译与解读

《孟子》原文详细翻译与解读《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为儒家学派的代表性著作之一,与《论语》、《大学》、《中庸》并称为“四书”。

该书主要记录了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阐述了儒家的道德观念、政治主张和哲学思想。

本文档将为您提供《孟子》原文的详细翻译与解读,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这一经典之作。

目录1. 孟子简介2. 《孟子》主要内容概述3. 原文翻译与解读3.1 孟子见梁惠王3.2 公孙丑上3.3 滕文公上3.4 离娄上3.5 万章上3.6 告子上3.7 尽心上3.8 告子下3.9 尽心上3.10 滕文公下3.11 离娄下3.12 万章下3.13 告在下1. 孟子简介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省邹城市)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了“性善论”,主张人性本善,强调道德修养、仁政爱民,倡导王道政治,反对战争和暴力。

他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孟子》主要内容概述《孟子》共七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上。

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 道德观念:孟子强调人性本善,提出“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认为人们应当努力培养和践行这些道德品质。

2. 政治主张:孟子主张仁政爱民,认为君主应当以民为本,关注民生福祉,实现国家和谐稳定。

3. 哲学思想:孟子提出“性善论”,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强调道德修养和内心自我完善。

4. 教育观念:孟子主张因材施教,强调启发式教育,提倡“不言之教”和“存心养性”。

3. 原文翻译与解读3.1 孟子见梁惠王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解读:孟子在此段中批评了梁惠王只关注国家利益而忽视道德修养的做法。

孟子全文及译文

孟子全文及译文

孟子全文及译文孟子全文及译文《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孟子全文及译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梁惠王章句上【原文】孟子见梁惠王①。

王曰:“叟②!不员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③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 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土庶人④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⑤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⑥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⑦。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⑧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⑨。

未有仁而遗⑩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注释】①梁惠王:就是魏惠王(前400-前319),惠是他的谥号。

公元前370年继他父亲魏武侯即位,即位后九年由旧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北)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所以又叫梁惠王。

②叟:老人。

③亦:这里是“只”的意思。

④土庶人:土和庶人。

庶人即老百姓。

⑤交征:互相争夺。

征,取。

⑥弑:下杀上,卑杀尊,臣杀君叫弑。

⑦万乘、千乘、百乘:古代用四匹马拉的一辆兵车叫一乘,诸侯国的大小以兵车的多少来衡量。

据刘向《战国策。

序》说,战国末期的万乘之国有韩、赵、魏(梁)、燕、齐、楚、秦七国,千乘之国有宋、卫、中山以及东周、西周。

至于千乘、百乘之家的“家”,则是指拥有封邑的公卿大夫,公卿封邑大,有兵车千乘;大夫封邑小,有兵车百乘。

⑧苟:如果。

⑨餍(yan):满足。

遗:遗弃,抛弃。

【译文】孟子拜见梁惠王。

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麽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

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在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

孟子全文注释译文

孟子全文注释译文

孟子全文注释译文孟子全文注释译文《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

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

下面小编收集了有关孟子全文注释译文,供大家参考。

《孟子》简介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皱国(今山东皱县东南人),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

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孟子的出生距孔子之死(前479)大约百年左右。

关于他的身世,流传下来的已很少,《韩诗外传》载有他母亲“断织”等故事,《列女传》载有他母亲“三迁”和“去齐”等故事,可见他得力于母亲的教育不少。

据《列女传》和赵岐《孟子题辞》说,孟子曾受教于孔子的孙子子思。

但从年代推算,似乎不可信。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他“受业子思之门人”,这倒是有可能的。

无论是受业于子思也罢,孟子的学说都受到了子思的影响。

所以,荀子把子思和孟子列为一派,这就是后世所称儒家中的思孟学派。

和孔子一样,孟子也曾带领学生游历魏、齐、宋、鲁、滕、薛等国,并一度担任过齐宣王的客卿。

由于他的政治主张也与孔子的一样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乡聚徒讲学,与学生万章等人著书立说,“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今天我们所见的《孟子》七篇,每篇分为上下,约三万五千字,一共二百六十章。

但《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比现存的《孟子》多出四篇。

赵岐在为《孟子》作注时,对十一篇进行了鉴别,认为七篇为真,七篇以外的四篇为伪篇。

东汉以后,这几篇便相继亡佚了。

赵岐在《孟子题辞》中把《孟子》与《论语》相比,认为《孟子》是“拟圣而作”。

所以,尽管《汉书.文艺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但实际上在汉代人的心目中已经把它看作辅助“经书”的“传”书了。

汉文帝把《论语》、《孝经》、《孟子》、《尔雅》各置博士,便叫“传记博士”。

到五代后蜀时,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

《孟子》原文及翻译(通用5篇)

《孟子》原文及翻译(通用5篇)

《孟子》原文及翻译(通用5篇)《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属儒家经典著作。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孟子》原文及翻译,希望大家喜欢。

《孟子》原文及翻译篇1原文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

王无亲臣矣。

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

”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曰:“国君任贤,如不得人,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

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

故曰国人杀之也。

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

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齐人伐燕,胜之。

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

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

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

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

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

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

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

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

”齐人将取燕,诸侯谋救之。

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对曰:“臣闻以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

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

书曰:‘汤一征,自葛①始。

’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

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

使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

书曰:‘后来其苏。

’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孟子三章》全文及译文

《孟子三章》全文及译文

《孟子三章》全文及译文《孟子三章》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孟子的一篇重要文章,内容包括了孟子对于人性、仁义道德等方面的思考和观点。

下面将为大家呈现《孟子三章》的全文及译文,并对其进行深入的解读和分析。

《孟子三章》全文。

第一章。

孟子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穷斯益矣,达斯益矣。

”。

第二章。

孟子曰,“其为人也,若让于天地,若让于鬼神,如何其不善?故曰,‘无不善也。

’”。

第三章。

孟子曰,“人皆有不善之心,人皆有不善之心。

夫能去人之不善,自当为善人矣。

”。

《孟子三章》译文。

第一章。

孟子说,“在穷困的时候,要专心致志地修身养性;在达到成功的时候,要尽心尽力地造福天下。

在穷困的时候,是可以得到益处的;在达到成功的时候,也是可以得到益处的。

”。

第二章。

孟子说,“人类生来就应该尊重天地,尊重鬼神,怎么会不善呢?所以说‘人人都是善的’。

”。

第三章。

孟子说,“人都有不善的心,人都有不善的心。

但是能够摒弃自己的不善,就可以成为善良的人。

”。

解读与分析。

《孟子三章》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孟子对于人性和善恶的看法。

在第一章中,孟子指出了在穷困和达到成功的时候,应该如何去行善,以及行善的益处。

这表明了孟子对于人性的理解,认为人在不同的境遇下,都应该去做善事,这样才能得到益处。

在第二章中,孟子强调了人类应该尊重天地和鬼神,这是因为人类生来就具有善良的本性。

这种观点与儒家思想中的“人性本善”相符合,体现了孟子对于人性的乐观看法。

而在第三章中,孟子再次提到了人都有不善的心,但是能够摒弃自己的不善,就可以成为善良的人。

这表明了孟子对于道德修养的重视,认为人应该努力去除自己的不善之心,从而成为善良的人。

总的来说,《孟子三章》体现了孟子对于人性、善恶和道德的深刻思考,强调了人应该在不同的境遇下都去行善,尊重天地和鬼神,摒弃自己的不善之心,从而成为善良的人。

这些思想对于中国古代以及后世的道德伦理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可以从《孟子三章》中汲取到宝贵的道德教诲。

《孟子》全文解读

《孟子》全文解读

《孟子》全文解读孟子全文解读1. 引言《孟子》是中国古代文化经典之一,由孟子及其弟子所著。

本文将对《孟子》全文进行解读,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思想和主题。

2. 内容概述《孟子》共分为七篇,包括《尽心上》、《天命》、《离娄下》、《告子上》、《告子中》、《告子下》和《滕文公上》。

以下是各篇的主要内容概述:2.1 尽心上本篇主要讲述了人性的善恶之辩,强调人性本善的观点,并阐述了如何通过修身养性来实现人的自我完善。

2.2 天命本篇主要讲述了天命观念,即人与天的关系以及人应当如何顺应天命。

孟子认为人与天地万物共同构成一个整体,人应当遵循天命的安排,并尽自己的努力去追求道德和仁义。

2.3 离娄下本篇主要讲述了政治和社会伦理问题。

孟子提出了君主的责任和义务,以及如何通过仁政来治理国家和维护社会秩序。

2.4 告子上、告子中、告子下这三篇主要是孟子与弟子告子的对话。

其中,孟子通过对话的形式,进一步阐述了他的思想观点,包括人性本善、仁义道德、君臣父子之道等。

2.5 滕文公上本篇主要讲述了孟子与滕文公的对话,探讨了君主的品德和行为对国家和社会的影响。

孟子强调君主应当以身作则,以仁义来引导和影响民众,实现国家的和谐与稳定。

3. 思想主题《孟子》的核心思想主要包括人性本善、仁义道德、天命观念和政治伦理等。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但在恶劣的环境下容易受到影响而偏离善的本性。

他提倡通过修身养性,追求道德和仁义,以实现自我完善和社会和谐。

孟子强调君主的责任和义务,认为君主应当以仁义为准则,实行仁政,使百姓得到保障和福祉。

他还强调天命观念,认为人应当顺应天命的安排,积极面对人生的各种挑战和变化。

4. 结论《孟子》是一部具有深厚思想内涵的经典著作,对中国古代文化和社会思潮产生了深远影响。

通过对《孟子》的全文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孟子的思想观点,从而更好地应用于现实生活中,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参考文献- 孟子.《孟子》. 北京:中华书局,2012.。

《孟子三则》原文及翻译鉴赏

《孟子三则》原文及翻译鉴赏

《孟子》原文及翻译鉴赏《孟子三则》原文及翻译鉴赏《孟子》三则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成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注】①景春:人名,纵横家的信徒。

②公孙衍:著名的说客。

③张仪:纵横家。

④熄:指战火熄灭,天下太平。

⑤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古代男子到二十岁叫做成年,行加冠礼,父亲开导他。

(6)广居、正位、大道:广居,仁也;正位,礼也;大道,义也。

(1)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2分)(2)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4分)参考答案:(1)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的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2分,意到即可,酌情给分)(2)“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利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4分,意到即可,酌情给分)二: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①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②往之女家()2.将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3.上文中,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骨气,要坚守 _____.义和。

参考答案1.①的确,确实;②到.往2.富贵不能使他思想迷乱,贫贱不能使他节操改变。

威武不能使他意志屈服,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3.仁礼。

三:[注释] ①景春:战国时纵横家。

②公孙衍:魏国人,号犀首,当时著名的说客。

张仪:战国时纵横家的代表人物,主张连横,为秦扩张势力。

《孟子》简介及概要

《孟子》简介及概要

《孟子》简介及概要《孟子》,语录体散文集,孟轲及其弟子万章著,记录孟子与其弟子们的活动和言论。

全书原11篇,现存7篇,共261章。

《孟子》记载了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唯心主义的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

注释本甚多,主要有赵岐《孟子章句》、朱熹《孟子集注》、清焦循《孟子正义》及近人杨伯峻《孟子译注》等。

孟子的政治主张的核心是仁政论。

仁政论在经济方面的内容是“井田制”。

在井田制度下,“死徙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

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提出恒产恒心论。

他说:“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

并进而由“恒产”描写出一幅理想的图景:“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匆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痒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这一图景的描写,在《孟子》书中凡三见,内容大同小异,《尽心上》说,这是周文王时候的制度。

它反映出耕织结合、自给自足、使劳动力束缚在土地上的封建小农经济;也具有村公社授田制的色彩。

它主张在“黎民不饥不寒”的条件下,进行“孝悌”的教化,以家庭的长幼有序来促使社会秩序的稳定。

同时,这也是孟子所向往的“以德服人”的“先王之道”的理想。

孟子反对所谓“暴君汙吏必慢其经界”,即“为田开阡陌封疆”。

他提出了“正经界”的主张,并把这说成是施行仁政的首要任务。

他说:“夫仁政,必自经界始。

”这种主张的实际内容,是要使贵族保存封土,维持世禄,所谓“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

孟子认为,只顾“君之仓廪实,府库充”,而不管人民的疾苦,国君只顾享乐而使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这样,上下的阶级矛盾尖锐,劳动力逃亡,老百姓“放辟邪侈,无不为己”。

消除这种社会危机的办法,只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矣。

《孟子》原文及翻译完整版中(收藏)

《孟子》原文及翻译完整版中(收藏)

《孟子》原文及翻译完整版中(收藏)尽心下(共三十八章)(一)孟子曰:“不仁哉梁惠王也!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不仁者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

” 孟子说:“梁惠王真不仁啊!仁人把给予他所爱的人的恩德推及到他所不爱的人,不仁者把带给他所不爱的人的祸害推及到他所爱的人。

”公孙丑问曰:“何谓也?”公孙丑问道:“为什么这么说呢?”“梁惠王以土地之故,糜烂其民而战之,大败,将复之,恐不能胜,故驱其所爱子弟以殉之,是之谓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也。

” (孟子说:)“梁惠王因为土地的缘故,糟踏百姓的生命驱使他们去打仗,大败后准备再打,担心不能取胜,所以又驱使他所爱的子弟去为他送死,这就叫把带给他所不爱的人的祸害推及到他所爱的人。

”(二)孟子曰:“春秋无义战。

彼善于此,则有之矣。

征者,上伐下也,敌国不相征也。

” 孟子说:“春秋时代没有符合义的战争。

那一次(战争)比这一次好一点的情况,还是有的。

所谓征,是指天子讨伐诸侯,同等的诸侯国是不能相互征讨的。

”(三)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吾于《武成》①,取二三策而已矣②。

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孟子说:“完全相信《尚书》,不如没有《尚书》。

我对于(《尚书》中的)《武成》篇,就只取其中二三处罢了。

仁人无敌于天下,凭(武王那样)最仁的人去讨伐(商纣那样)最不仁的人,怎么会血流得把舂米的木棒都漂起来呢?”[注释] ①《武成》:《尚书》篇名,早已亡佚。

东汉王充《论衡?艺增》上说:“夫《武成》之篇,言武王伐纣,血流浮杵,助战者多,故至血流如此。

”②策:竹简。

(四)孟子曰:“有人曰,‘我善为陈①,我善为战。

’大罪也。

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

南面而征,北狄怨;东面而征,西夷怨,曰:‘奚为后我?’武王之伐殷也,革车三百两,虎贲三千人。

王曰:‘无畏!宁尔也,非敌百姓也。

’若崩厥角稽首。

征之为言正也,各欲正己也,焉用战?” 孟子说:“有人说,‘我善于布阵,我善于打仗。

《孟子三则》原文及译文

《孟子三则》原文及译文

《孟子三则》原文及译文赏析《孟子》三则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成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注】①景春:人名,纵横家的信徒。

②公孙衍:著名的说客。

③张仪:纵横家。

④熄:指战火熄灭,天下太平。

⑤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古代男子到二十岁叫做成年,行加冠礼,父亲开导他。

(6)广居、正位、大道:广居,仁也;正位,礼也;大道,义也。

(1)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2分)(2)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4分)参考答案:(1)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的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2分,意到即可,酌情给分)(2)“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利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4分,意到即可,酌情给分)二: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①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②往之女家()2.将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3.上文中,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骨气,要坚守_____.义和。

参考答案1.①的确,确实;②到.往2.富贵不能使他思想迷乱,贫贱不能使他节操改变。

威武不能使他意志屈服,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3.仁礼。

三:[注释]①景春:战国时纵横家。

②公孙衍:魏国人,号犀首,当时著名的说客。

张仪:战国时纵横家的代表人物,主张连横,为秦扩张势力。

《孟子》全文

《孟子》全文

《孟子》全文《孟子》全文《孟子》梁惠王上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多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

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麋鹿攸伏,麋鹿濯濯,白鸟鹤鹤,王在灵沼,于轫鱼跃。

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

乐其有麋鹿鱼鳖。

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

汤誓曰:时日害丧,予及汝偕亡。

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兵曳甲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污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如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孟子》原文及其译文解读

《孟子》原文及其译文解读

《孟子》原文及其译文解读引言《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经典之一,被尊为“四书”之一。

该书主要记录了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反映了孟子关于人性善恶、仁政、天命等哲学和政治思想。

本文档将提供《孟子》中一段原文及其译文解读,以供学习和研究。

原文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则急走相救者,不忍人之心也。

王若隐其无罪而死者,则为之乎?故天下之达道,致忠信,尊仁义,而善政行焉。

”译文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他人的心情。

古代的君王因为有这种怜悯的心情,所以能实行怜悯百姓的政事。

现在如果有人突然看到一个小孩即将掉入井中,他会急忙跑过去救助,这是怜悯他人的心情。

君王如果对那些无辜而死去的人感到哀痛,那么他会采取行动吗?因此,天下普遍的道理是,要尽力忠诚、诚信,尊重仁义,这样良好的政事就会得以实施。

”解读这段原文体现了孟子关于人性善恶的观点,即认为每个人都有怜悯他人的本性。

孟子认为,古代的君王能够实行仁政,就是因为他们能够发挥自己内心的怜悯之情,关心百姓的疾苦。

他通过一个生动的例子,描述了人们在紧急情况下会自然产生救助他人的冲动,这种冲动就是怜悯之心。

孟子进一步强调,君王应该对那些无辜而死去的人感到哀痛,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这表明孟子认为君王有责任关心民生,实行仁政。

他认为,忠诚、诚信、尊重仁义是天下普遍的道理,只有遵循这些原则,才能够实现良好的政事。

这段原文体现了孟子的人性善恶观和仁政思想,强调了君王的责任和百姓的权益。

它对于我们理解孟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理念具有重要意义。

《孟子》的简介

《孟子》的简介

《孟子》的简介
《孟子》是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

书中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被南宋朱熹列为“四书”之一(另外三本为《大学》《中庸》《论语》)。

《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现存七篇十四卷,总字数三万五千余字,260章。

书中还收录了一些孟子与弟子之间关于政治、教育、伦理等方面的对话和问答,以较为通俗易懂的方式表达了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他是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

《孟子》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其文气磅礴,语言犀利,逻辑严密,具有极高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同时,《孟子》中的许多篇章如《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也被选入中小学语文教材,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总之,《孟子》作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对于我们了解古代政治、文化、伦理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同时也对于我们的人生观、价值
观有着深远的影响。

阅读《孟子》,不仅可以增长知识,更可以启迪心灵,提升自我修养。

《孟子》全文注音翻译

《孟子》全文注音翻译

《孟子》全文注音翻译孟子(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华夏族(汉族),邹(今山东邹城市)人。

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与孔子并称“孔孟”。

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王顾左右而言他》已编入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寡人之于国也》编入高中语文教科书中。

政治上,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他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

他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

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

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即孔子)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善养吾浩然之气“。

浩然正气者,谓君子之气也。

今世或谓之气功,误亦。

浩然正气者,以德充实,无德则虚。

古以无形为气,故谓之气。

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受儒教祭祀。

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共同编写完成。

选读内容:【原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翻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用,管仲从狱官手里获释后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身体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到贫穷之苦,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不具有的能力。

文言文《孟子》原文及翻译

文言文《孟子》原文及翻译

文言文《孟子》原文及翻译原文:___:“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为人臣者,莫先于事君;为子者,___于事亲;为弟者,莫先于事兄。

言之有文而行之,远着;言之无文而行之,不远。

言行远者,天下莫能御也。

夫业者,人之所由养也;故为之者至矣。

无业者,天之所借也。

故无疾风,无暴雨,无天灾。

当是之时也,率土之滋蔬者分列也。

故治有时,乱有时,富有时,贫有时,云有时,雨有时,三光有时,水有时,鱼有时,世无常处也。

故人无常业,而常求也;无常求,而常毁也。

惟至德者,能有世无常处也,___不远。

”翻译:___说:“如果言辞雄辩而行为不远,那是没有意义的。

作为臣子,没有什么比侍奉君主更先要的;作为子女,没有什么比孝顺父母更重要的;作为弟兄,没有什么___从兄长更关键的。

言辞雄辩却不付诸实践,只是徒有其表;言辞不雄辩却付诸实践,能够远大的成就。

能够言行一致的人,在天下无人能够阻挡。

工作是人们谋生的手段;因此,人们会竭尽全力去工作。

没有工作的人,则是___的贷款。

因此,没有狂风,没有暴雨,没有天灾。

在这个时候,大地上的作物茂盛而分布广泛。

因此,治理有时机,混乱有时机,富裕有时机,贫穷有时机,云有时机,雨有时机,三光(指太阳、月亮、星星)有时机,水有时机,鱼有时机。

世界没有永恒不变的地方。

因此,人们没有永恒不变的工作,但是始终在寻求;没有永恒不变的追求,但是始终在毁谤。

真正具有至高德行的人,才能在世界中找到没有永恒不变的地方。

从古以来的教训就没有远离。

”。

《孟子三章》ppt课件

《孟子三章》ppt课件
“□亲□戚□畔□之”。 2.本文论证逐层推进,孟子首先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 ” 、
“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两个“不如”,突出了 “人□和□”的重要性,得出中心论点。接着用攻打“小城”的例子证明 “天□时□不□如□地□利□”;用弃城而逃的例子证明“地□利□不□如□人□和□”;最后进一步 进行类推,由战争推想治国,指出“人和”的实质就是“得□道□” ,并运用 对□比□论证的方法,从“□天□下□顺□之”与“亲□戚□畔□之□”两个不同的结局来再次强 调中心论点。
书中名句
•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
者也。 •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第一课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学习目标:
1.朗读并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把握中心论点及其论证思路。
自学指导一:
1.朗读全文,读准字音,解释红色字词。
得道多助 寡助 天时 地利 人和 三里之城 七里之郭 环而攻之 夫环而攻之 是天时池非不深 兵革非不坚利 委而去之 域民不以封 疆之界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 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 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 故君子有不战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并不是不坚固锋利,粮食并不是 不多,但守城的人弃城而逃,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条件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 向、上下团结。
所以说,使人们定居下来而不迁徙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 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 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 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 的条件,攻打内外亲属都背叛的君主,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上中国绘画艺术欣赏
六年级
养气与成德
孟子提出必须靠修养及发挥善性的功夫,以全力扩充存于内心的“四端”,孟子称之为“尽性”。

“尽性”的修养,培养出浩然之气,使人成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再以”心志统气“,控制自己的情感,便能成德。

道德天
孟子认为现实世界是道德的世界,而道德根源背后的标准,便是天。

天表现于人,便是性。

人苦能有足够修养,便能知天,达致天人合一。

政治思想
民本说:孟子指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政府要保障人民的利益,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决条件。

因此,天命在于民心而不在于君主,若君主无道,人民便可推翻他;但若君主有旨,人民便应谨守岗位。

法先王:孟子主张行仁政,必须效法先王(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的王道统治政治,这样便能把仁政施行於天下。

仁政与王道:孟子主张施行仁政,必须先有仁心,然后方推行仁政。

孟子认为人有不忍之心,乃有不忍人之政,仁政,是统一天下者必具备的条件。

而仁政的具体表现,就是使家给人民、百姓安乐的王道,要实行王道,又要尊贤使能。

德治观念
孔子论“仁”,是自觉的道德;孟子的“仁”,则兼具教化的功能。

君主应培养出德性,这是施行仁政的条件,故主张“有德者执政”。

反对霸政孟子提倡以德服人的仁政,反对武力服人的霸政,目的在减轻民生痛苦,缓和社会矛盾,故孟子主张“王道政治”,反对霸力服人。

恢复井田制度孟子认为理想的经济制度是“井田制度”。

“井田制度”
即土地为国家公有,国家授田人民耕种,但人民亦要助耕公田,当作纳税,因此,农民便有“恒产”(恒常固定的田产),国家自会安定。

教育主张
(贯彻始终)
孟子认为要“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提倡人格和道德教育。

他说:“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而且,孟子认为修养是求学的基点,但又认为人善性,是无法从外在培养(教育只可起感化作用),最终都要凭自己的思考来达致。

修身方法上,主张自由发展,因势利导。

此外,孟子也十分重视学习环境,置学子于优良环境中,施以自发的教育,方能成功.孟子学说对后世的影响启发未明理学孟子提出“内圣之学”指出人的天性是善良,只要每人扩充善性,压抑物欲之性,自身反省。

这种内省的修养方法,成为后世儒家思想的主流。

程颢、程颐、陆九渊、王阳明等宋明理学家,都是继承孟子这方面的学说。

形成道统观念
孟子时,更把尧、舜、禹、禺、文王、武王、周公、孔子等,视为儒家的“道统”(一脉相承的知识系统)。

从此,儒家的道统观念与儒家思想之间,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

民本思想的影响孟子的民本思想,行仁政的主张,一切以民心向背为标准。

这套革命理论,成为中国传统政治理论的创见,号然此说缺乏现代的民主精神,却成为传统治制度中,抑制君权的合理性渊源。

孟子“为民制产”的主张,更成为历代经济制度的最高理想,如隋唐的均田制。

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

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

正因此原因,《汉书》「艺文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

到五代十国的后蜀时,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

到南宋的孝宗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并成为「十三经」之一,《孟子》的地位才被推到了高峰。

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因不满孟子的民本思想,曾命人删节《孟子》中的有关内容。

仁政学说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一方面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并且模仿周制拟定了一套从天子到庶人的等级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比作父母对子女的关系,主张统治者应像父母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人民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去亲近、服侍统治者。

孟子认为,这是一种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不顾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

仁政的具体内容很广泛,包括经济、政治、教育以及统一天下的途径等,其中贯穿着一条民本思想的线索。

而且,这种思想是从春秋时期重民轻神的思想发展而来的。

相关成语
《孟子》中的语言,包括用以帮助说理的比喻、寓言等,多为后人引用,并逐渐化为成语。

《梁惠王上》
不远千里,五十步笑百步,《孟子》明察秋毫,始作俑者,缘木求鱼,引领而望,挟泰山以超北海,寡不敌众
《梁惠王下》
妻离子散,匹夫之勇,出尔反尔,与民同乐,顾左右而言他,水深火热,救民水火,箪食壶浆
《公孙丑上》
揠苗助长,事半功倍,出类拔萃,与人为善,解民倒悬,具体而微,心悦诚服,反求诸己
《公孙丑下》
彼一时,此一时(此一时,彼一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地利人和,舍我其谁
《滕文公上》
为富不仁
《滕文公下》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乱臣贼子
《离娄上》
为渊驱鱼,自暴自弃,不虞之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手舞足蹈
《离娄下》
赤子之心,好为人师,不为己甚,左右逢源,夜以继日
《万章上》
自怨自艾,先知先觉
《万章下》
却之不恭,知人论世
《告子上》
专心致志,一暴十寒,舍生取义,杯水车薪
《告子下》
以邻为壑
《尽心上》
独善其身,习焉不察,不言而喻,引而不发,仁民爱物,当务之急,一毛不拔
《尽心下》
尽信书,不如无书,茅塞顿开,言近旨远,同流合污
相关名句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孟子·公孙丑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下》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尽心上》
“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孟子·告子上》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孟子·梁惠王下》“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 《孟子·公孙丑上》
“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

” 《孟子·公孙丑上》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 《孟子·公孙丑下》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 ——《孟子·梁惠王上》“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 《孟子·离娄下》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 《孟子·离娄下》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孟子·告子下》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孟子·尽心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告子下》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

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下》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孟子
孟子曰:“不以规距,不能成方员(圆)¨¨¨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孟子·离娄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