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汇总

合集下载

五年级下第四单元科学知识点

五年级下第四单元科学知识点

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单元知识点1.一昼夜的时间是24小时,因此地球的自转周期是24小时2.地球上被太阳光照到的地方处于白昼,没被太阳光照到的地方处于黑夜。

3.昼夜交替现象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的。

4.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对地球和地球的运动提出了“地心说”理论。

他的理论认为地球是一个球体,处于宇宙中心,静止不动,其他天体绕着地球旋转。

5、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在他的不朽名著《天体运行论》中,提出了“日心说”。

他认为太阳是不动的,并处于宇宙中心,地球以及其他的行星都围绕太阳做圆周运动。

6.地球的自转给我们带来了昼夜交替,自转一周的时间是24小时。

7.1851年,“日心说”发表300年后,傅科用实验证实了地球的自转;“傅科摆”作为地球自转的有力证据,现在已为世界所公认。

8.太阳每天东升西落是因为地球自西向东自转的缘故9.地球围绕地轴转动,北极星处于地轴的延长线上,地球转动时地轴始终指向北极星,因此我们看到北极星几乎是不动的。

10.北极星不仅在一天中是基本不动的,而且在一年四季中,其他星星也都是围绕着北极星东升西落。

11.地球绕着地轴自西向东旋转,这是地球的自转;地球绕着太阳自西向东旋转,这是地球的公转。

12.人们在观察远近不同的星星时产生的视觉上的相对位置差异叫做恒星周年视差。

13.春分、秋分时太阳的直射点在赤道上,夏至时太阳的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冬至时太阳的直射点在南回归线上。

14.极昼和极夜现象的形成与地轴倾斜有关15.北极圈极昼、南极圈极夜出现在夏季,北极圈极夜、南极圈极昼出现在冬季。

16、第一个成功测出恒星周年视差的天文学家是贝塞尔。

17、北极星不动的秘密?地球是围绕着一个假想的轴在转动,称作地轴。

北极星就处在地轴的延长线上。

地球转动时,地轴始终倾斜指向北极星,这就是北极星“不动”的秘密。

18、四季是怎样形成的?地球在公转过程中,由于地轴的倾斜的,导致阳光有规律的直射和斜射某一地区,因此气温有规律的变化,形成四季。

五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知识点资料讲解

五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知识点资料讲解

五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知识点资料讲解五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知识点精品文档五下科学第四单元“地球的运知识点姓名:班级:1、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提出了(地心说)。

他认为地球是(球体)、(地球)处于宇宙中心静止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

2、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他的著作有《天体运行论》。

他认为地球是(球形)、地球是(运动)的,每(24)小时自转一周,太阳是(不动)的,(地球)围着太阳转。

3、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

4、日心说发表300 年后,(傅科)利用(傅科摆)证明了地球在自转。

(“傅科摆”)摆动后,地面的刻度盘会与摆的摆动方向发生偏移,证明(地球在自转)。

5、(天体的东升西落)是因(地球自转)而发生的现象。

6、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

地球自转方向:(逆时针)或(自西向东)。

7、(地球的自转方向)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

8、不同地区所处的(经度差)决定了地区之间的(时差)。

9、人们以(地球经线)为标准,将地球分为(24 个时区)。

将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定为(0度经线)。

从0度经线向东180度属东经,向西180度属西经。

经线每隔(15度)为(一个时区),相邻两个时区的时间就相差1 小时。

10、北极星不动的秘密:地球围绕地轴转动,北极星正好处在地轴的延长线上,地轴始终倾斜着指向北极星,这就是北极星相对“不动”的秘密。

11、从(北极星在天空中的位置)可推测出(地轴是倾斜的)。

12、公转就是地球围绕着(太阳)转动;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周是(一年)。

13、(恒星的周年视差)证明地球确实在围绕太阳(公转)。

14、在围绕某一物体(公转)时,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会观察到远近不同的物体存在(视觉位置差异)。

15、(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有关。

16、(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

科学五下第四单元知识点

科学五下第四单元知识点

第四单元知识点1、(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

(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

(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

(太阳不动,地球自转)。

(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

2、(昼夜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3、地心说: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提出,地球是(球体)、(地球)处于宇宙中心静止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

4、日心说: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著作(《天体运行论》)、地球是(球形)、地球是(运动)的,每(24)小时自转一周,太阳是(不动)的,(地球)围着太阳转。

5、(“日心说”)和(“地心说”)中有关地球及其运动的观点都可以解释(昼夜交替现象)。

6、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

日心说发表300年后,(傅科)利用(傅科摆)证明了地球在自转。

7、(“傅科摆”)摆动后,地面的刻度盘会与摆的摆动方向发生偏移,这可以证明(地球在自转)。

8、(傅科摆)是历史上证明地球自转的关键性证据。

9、(天体的东升西落)是因为地球的(自转)而发生的现象。

地球是(自西向东或逆时针)运动的,自转的方向和天体运动的方向(相反)。

10、地球自转方向决定各地迎来黎明的时间和顺序(不同),东边(早),西边(晚);不同地区的时差是由于经度不同决定的。

11、世界时区图是以地球的经线为标准,将地球分成(24)个时区。

将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法天文台)的经线定为(0)度经线,0度经线向东180度为东经,向西180度为西经,第隔15度为一个时区,每相邻两时区相差1小时。

在地图上越是东面的城市,越先见到太阳。

12、地球是围绕着(地轴)进行转动的,因为夜晚看天空北极星是不动的,它在地轴的北部延长线上。

13、天空中的星星围绕北极星(顺时针)运动,北极星相对“不动”,是因为地球(自转)的结果。

14、从(北极星)在天空中的位置可推测出(地轴是倾斜的)。

15、地球绕地轴自转,而且地轴始终是(倾斜)的。

16、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公转,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的周期是(365天/一年)。

五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知识点汇总(蚯蚓)

五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知识点汇总(蚯蚓)

五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知识点汇总4、蚯蚓的选择活动一: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实验方法:将 5 条蚯蚓放在长方形纸盒中间,盖好一边带孔的盖子,把亮着的手电筒放在孔上,让手电筒的光透过孔进入到盒子里。

5 分钟后打开盒盖,做好观察和记录。

在这个实验中改变的条件是光照,一边有光照一边黑暗。

相同的条件是同一个盒子、相同的土壤、水分等等。

通过实验发现蚯蚓在黑暗处的数量始终多于在光亮处的。

实验证明蚯蚓喜欢黑暗的环境。

活动二: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潮湿的环境?出示实验方法:在一个长方形的盒子里,一端铺上湿润的土壤,另一端铺上干燥的土壤。

把 5 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 5 分钟后打开盒盖观察、记录在这个实验中不同条件是土壤的干燥和湿润情况,一边干燥一边潮湿。

相同条件是同一个盒子、都是黑暗的等。

通过实验发现蚯蚓在潮湿处的数量始终多于在干燥处的。

实验证明蚯蚓喜欢潮湿的环境。

思考实验的关键问题。

(1)实验中为什么不只用一条蚯蚓而是奇数条,实验做一次,还是做多次?这是为了避免实验的偶然性,实验做得越多实验结果越明显,越有说服性。

(2)时间没到,能不能打开盒盖?时间没到,如果蚯蚓爬出盒子,也不能打开盒盖。

(3)我们应该如何保护蚯蚓?轻拿轻放,不要伤害它们。

为了避免蚯蚓受刺激,可以戴手套拿。

实验结束应将蚯蚓放回大自然中。

(4)为什么蚯蚓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因为蚯蚓的皮肤湿润能用来呼吸,蚯蚓很怕太阳,被太阳一晒,身体表面变干燥,无法进行呼吸,最后死掉,所以蚯蚓喜欢在潮湿阴暗的环境生活。

(5)为什么有些蚯蚓会选择明亮的一端,会选择干燥土壤一端?可能蚯蚓在实验过程中受到惊吓做出错误的选择,也可能是蚯蚓身体虚弱判断错误。

不同的动物喜欢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天鹅:脚上有蹼,便于划水。

尾部有尾脂腺,分泌脂肪,使羽毛不易潮湿。

企鹅:这种鸟的皮下脂肪较厚,有利于保温御寒。

脚上的血管较粗,易于血液循环,将热量传到脚趾。

如果环境发生变化,动物们会怎么样呢?会尽量的适应环境。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知识点归纳(教科版)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知识点归纳(教科版)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知识点归纳(教科版).认为地球居于宇宙的中心静止不动,太阳、月球、行星、和恒星都围绕地球运动的学说称为“地心说”。

2.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其他行星都围绕太阳运动的学说称为“日心说”。

3.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提出了“地心说”的理论。

4.波兰的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的理论,他相信研究天文学只有两件法宝:数学和观测,并在临终前出版了他的史著《天体运行论》。

5.(“日心说”)和(“地心说”)中有关地球及其运动的观点都可以解释(昼夜交替现象)。

6.(昼夜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摆.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

2.法国一位物理学家名叫傅科,他用实验证明了地球在自转。

3.(“傅科摆”)摆动后,地面的刻度盘会与摆的摆动方向发生偏移,这可以证明(地球在自转)。

4.(傅科摆)是历史上证明地球自转的关键性证据。

地球自转.地球是围绕着一个假想的轴在转动,称作地轴。

,地轴是(倾斜)的。

2.(天体的东升西落)是因(地球自转)而发生的现象。

3.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即(逆时针)或(自西向东)。

4.在地图上越是东面(右边)的城市,越先见到太阳。

5.天空中星星围绕(北极星)(顺时针)旋转,北极星相对“不动”,是(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6.北极星就处在地轴的延长线上。

地球转动时,地轴始终倾斜着指向北极星,这就是北极星不动的秘密。

因此,地球仪也就是做成倾斜的样子。

7.北极星的位置并不在头顶正上方,而是在人们视线往上倾斜的北方的天空中。

8.地球是一个自转的球体,不同纬度的地方,自转的线速度快慢不一样,赤道上自转的线速度最大,两极自转的线速度最小,两个极点上线速度为零。

9.地球自转一周是(24)小时,相当于1小时转动(15)度。

0.地球上水平运动的物体,无论朝着哪个方向运动,都会发生偏向,在北半球向右偏,在南半球向左偏。

经度和时区.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指示南北方向的线叫(经线)2.不同地区所处的(经度差)决定了地区之间的(时差)。

五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知识点归纳整理

五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知识点归纳整理

五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知识点归纳整理第1课时:温度与水的变化1.双手握住一杯热茶,手会慢慢地热起来;要是握住一块冰,手就会变得越来越冷。

2.我们平时说得热,实际上是一种能量。

它很容易“跑来跑去”,也就是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3.水在加热过程中,温度会逐渐上升,升到100℃时水开始沸腾停止加热后,水的温度开始下降;静置一段时间后,再次给水加热至沸腾,并保持对水的持续加热,水的温度一直保持在100℃。

4.水沸腾时会有大量气泡产生并伴有声音,这是水变成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的现象。

5.水的沸腾过程和温度的变化有关。

6.水从常温持续下降到0℃以下时会结冰,水从液态变成固态。

7.水在100℃时会沸腾,变成水蒸气,水从液态变成气态。

第2课时:水的蒸发和凝结1.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能看到水蒸发变成水蒸气,水蒸气又凝结成水的现象。

2.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蒸发,在这个过程中,水从液态变成气态。

3.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小水珠,水从气态变成液态。

4.水蒸发的快慢和温度有关。

水的温度越高,水蒸发的速度越快;水的温度越低,水蒸发的速度越慢。

5.在玻璃杯内加入冰块,静置一会儿,玻璃杯外壁有小水珠附着,这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而成的。

6.自然界的云、雾、露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而成的。

7.自然界的霜、雪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固而成的。

第3课时: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1.将冷的牛奶浸在热水中,牛奶由凉变热。

热水的温度会下降。

2.将凉水和热水相互接触,凉水的温度会上升,热水的温度会下降。

最后温度会相同,都等于室温。

3.在实验中,我们测量物体的温度通常使用温度计,生活中还有更多可以感知温度的方法,比如使用感温纸带、感温粉末.把感温粉末加入水中,我们可以观察到温度的变化。

第4课时:热在金属中的传递1.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过程是从加热点往两边传递的;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过程是从加热点开始往四周传递的。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知识点归纳(教科版)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知识点归纳(教科版)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知识点归纳(教科版).认为地球居于宇宙的中心静止不动,太阳、月球、行星、和恒星都围绕地球运动的学说称为“地心说”。

2.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其他行星都围绕太阳运动的学说称为“日心说”。

3.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提出了“地心说”的理论。

4.波兰的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的理论,他相信研究天文学只有两件法宝:数学和观测,并在临终前出版了他的史著《天体运行论》。

5.(“日心说”)和(“地心说”)中有关地球及其运动的观点都可以解释(昼夜交替现象)。

6.(昼夜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摆.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

2.法国一位物理学家名叫傅科,他用实验证明了地球在自转。

3.(“傅科摆”)摆动后,地面的刻度盘会与摆的摆动方向发生偏移,这可以证明(地球在自转)。

4.(傅科摆)是历史上证明地球自转的关键性证据。

地球自转.地球是围绕着一个假想的轴在转动,称作地轴。

,地轴是(倾斜)的。

2.(天体的东升西落)是因(地球自转)而发生的现象。

3.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即(逆时针)或(自西向东)。

4.在地图上越是东面(右边)的城市,越先见到太阳。

5.天空中星星围绕(北极星)(顺时针)旋转,北极星相对“不动”,是(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6.北极星就处在地轴的延长线上。

地球转动时,地轴始终倾斜着指向北极星,这就是北极星不动的秘密。

因此,地球仪也就是做成倾斜的样子。

7.北极星的位置并不在头顶正上方,而是在人们视线往上倾斜的北方的天空中。

8.地球是一个自转的球体,不同纬度的地方,自转的线速度快慢不一样,赤道上自转的线速度最大,两极自转的线速度最小,两个极点上线速度为零。

9.地球自转一周是(24)小时,相当于1小时转动(15)度。

0.地球上水平运动的物体,无论朝着哪个方向运动,都会发生偏向,在北半球向右偏,在南半球向左偏。

经度和时区.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指示南北方向的线叫(经线)2.不同地区所处的(经度差)决定了地区之间的(时差)。

新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 第04单元《简单机械》知识点梳理、教材问题解答

新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 第04单元《简单机械》知识点梳理、教材问题解答

新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简单机械》知识点梳理、教材问题解答第13课撬重物的窍门一、知识点梳理:1、用来撬动重物的装置叫作杠杆,它包括一个支点和一根能绕支点转动的硬棒。

2、杠杆的三要素是支点、用力点、阻力点。

3、当杠杆的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省力,这种杠杆是省力杠杆,如开罐头的螺丝刀、修剪花枝的剪刀、拔钉子的羊角锤、压水井等。

4、当杠杆的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费力,这样的杠杆是费力杠杆,如扫帚、理发剪刀、镊子、筷子、食品夹子等。

费力杠杆虽然在使用时比较费力,但是能节省距离,更方便。

5、当杠杆的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不省力不费力,这样的杠杆是一种是既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杠杆。

如天平、跷跷板等。

6、小杆秤称重物利用了杠杆的原理,根据被称物体的轻重,人可调节阻力点(秤砣)的位置使杆秤平衡,根据此刻阻力点(秤砣)的位置读出物重。

在称重时,杆秤实为一个省力杠杆。

7、不同的剪刀,被剪物体在剪刀的不同位置,所属杠杆的类型也不同。

8、公元前3世纪,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在前人使用吊杆和撬棍的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杠杆原理。

9、为了说明杠杆原理的威力,阿基米德曾经说过:“假如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推动地球。

”二、教材中问题解答:1、下面两种抬起重物的方法有什么不同?(P38)图一图二答:图一这种方法很费力,要几个同学才能抬起讲台。

图二这种方法很省力,只要一个同学就能撬动讲台。

2、这些杠杆类工具中,哪些是省力的?哪些是费力的?费力杠杆不省力,为什么还要用它?(P39)答:花剪、开罐头的螺丝刀是省力杠杆。

扫帚、理发剪刀、镊子是费力杠杆。

生活中的不省力杠杆,即费力杠杆,并非真正“费力”,用它是为了省距离、更方便。

3、成人坐在哪里,跷跷板另一端的小朋友才能翘起他?(P40)答:成人应尽可能往支点靠近,小朋友才能轻松翘起大人。

4、你知道小杆秤称重物的原理吗?(P40)答:小杆秤称重物利用了杠杆的原理。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复习提纲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复习提纲

科学五下第四单元知识点1.(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

(昼夜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2.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提出了(地心说)。

他认为地球是(球体),处于宇宙中心、静止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

3.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并出版了著作(《天体运行论》)。

他认为地球是(球形),是(运动)的,每(24)小时自转一周,太阳是(不动)的,(地球)围着太阳转。

4“地心说”和“日心说”都提出了(地球是球体)这一观点。

※布鲁诺因为拥护日心说而被罗马教皇烧死,伽利略也因此被送进宗教裁判所。

5.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

6.“日心说”发表300年后,法国物理学家(傅科),进行“傅科摆”实验:(“傅科摆”)摆动后,地面的刻度盘所指示的方向与摆的摆动方向,沿顺时针方向发生(偏移),证明(地球在自转)。

7.(天体的东升西落)是因(地球自转)而发生的现象。

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

地球自转方向是(逆时针)或(自西向东)。

8.世界时区图,是以(地球经线)为标准,将地球分为(24个时区)。

将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定为(0度经线)。

从0度经线向东180度属(东经),向西180度属(西经)。

经线每隔(15度)为(一个时区),相邻两个时区的时间就相差(1小时)。

9.不同地区所处的(经度差)决定了地区之间的(时差)。

10.(地球的自转方向)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

11.北极星“基本不动”的秘密:(地球围绕地轴转动,北极星正好处在地轴的延长线上,地轴始终倾斜着指向北极星)12.从(北极星在天空中的位置)可推测出(地轴是倾斜的)。

13.公转就是地球围绕着(太阳)转动,方向是(自西向东),一周是(一年)。

14.(恒星的周年视差)是(贝塞尔)观察到的,证明地球确实在围绕太阳(公转)。

15.在围绕某一物体(公转)时,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会观察到远近不同的物体存在(视觉位置差异)。

教科版(2017)科学五年下册第四单元《热》知识点梳理及复习要点

教科版(2017)科学五年下册第四单元《热》知识点梳理及复习要点

教科版(2017)科学五年下册第四单元《热》知识点梳理附复习要点第四单元《热》目录单元知识点梳理4.1温度与水的变化(教科版)实验:观察水加热时的变化现象●实验方法:①在烧杯中加入一些清水,放在酒精灯上加热。

②测量加热过程中水的温度变化。

③待水沸腾时,撤走酒精灯(停止给水加热),测量水的温度变化。

④静置一段时间后,再次给水加热至沸腾,并保持对沸水的持续加热,观测、记录水和温度的变化。

●实验现象:①水在加热过程中,温度不断升高,水温达到100℃时沸腾。

②水沸腾后停止加热,温度逐渐降低,水面冒出的白气逐渐减少。

③再次加热至沸腾时,水温再次上升,直至100℃保持不变。

沸腾时,水面不断翻腾,有大量白气产生,水中有大量气泡快速上升。

1.水在被持续加热过程中,温度不断升高,水逐渐变为沸腾的状态,水开始翻滚,水面之上有大量白气,水中有大量气泡快速上升。

停止加热后,水停止沸腾,温度逐渐降低,白气逐渐减少。

2.一般情况下,当温度升高到100℃时水会沸腾,并且只有持续加热,水才会持续沸腾。

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

3.当温度下降到0℃以下时,水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固体状态;当温度上升到0℃以上时,冰会融化,从固体状态变成液体状态。

4.2水的蒸发和凝结(教科版)基础知识梳理1.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能看到水蒸发成水蒸气、水蒸气又凝结成水的现象,水和水蒸气的互相变换与温度有关。

2.水蒸发的现象:湿衣服晾干了,水洼里的水变干了。

3.水蒸气凝结的现象:早晨草地上的露珠,刚洗完澡后浴室的玻璃上有水珠。

实验:水的蒸发和凝结※探究水蒸发快慢与温度高低的关系●实验方法:①向两个大小相同的烧杯里分别倒入相同质量的水。

②将其中一杯水用酒精灯加热至80℃,另一杯水加热至40℃。

③各放置5分钟,用电子秤称量每杯水的质量观察并比较水量减少得多少。

●实验现象:温度为80℃的水质量小,水量减少得多;温度为40℃的水质量大,水量减少得少。

实验结论:温度越高,水蒸发得越快。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复习资料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复习资料

第四单元 地球的运动1、(昼夜交替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说有4种: ①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②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 ③地球自转;④地球围着太阳转,并且自转。

2、古时对地球的形状和运动方式(提出了两种可能的解释:(1)(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提出“地心说”,认为:地球是球体;地球是宇宙中心,静止不动;日月星辰围着地球转。

(2)(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日心说”,认为:地球是球体;太阳是宇宙中心,静止不动;地球及其他天体围着太阳转,而且地球自转。

3、法国科学家(傅科)研制的(傅科摆)是历史上证明地球自转的关键性证据。

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

而傅科摆摆动的方向与刻度盘指示的方向发生了偏转(顺时针),这可以证明(地球在自转)。

4转动叫地球(自转)。

(1)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逆时针)。

自转周期:1天(24小时);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

(2)昼夜交替、太阳东升西落说明了地球的自转。

(3)观察地球仪或地图能确认各地的位置关系:如北京在乌鲁木齐的东边,因而北京先迎来黎明。

各地迎来黎明的时间是(东早西迟)。

我国横跨5个时区,为方便工作、学习,我国统一用北京时间作为标准时间。

(4)国际上把全球分为24个时区(确定通过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为0度经线,以此每隔15°为1时区);每相邻两个时区相差1小时。

5、北极星“不动”,那是因为:地球自转时,地轴始终倾斜地指向北极星。

(1)夜间观星,北极星看似不动,其他星星围绕北极星顺时针转动。

(2)北极星不在头顶正上方,而在我们视线往上倾斜的北方天空,可推测出(地轴是倾斜的)。

6、地球围绕太阳(自西向东)转动叫地球(公转)。

(1)地球公转周期1年(约365天);地球公转产生(四季交替)。

(2)恒星周年视差(关键性证据)、四季交替现象证明了地球的公转。

恒星的周年视差:在围绕某一物体(公转)时,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会观察到远近不同的物体存在(视觉位置差异)。

人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

人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

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1.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猜测:(与太阳、地球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2.西方两个重要学说:3.地球的运动:4.傅科摆的基础:摆具有摆动方向保持不变的特点。

原理:(“傅科摆”)摆动后,地面的刻度盘会与摆的摆动方向发生偏移,这可以证明(地球在自转)。

5.地球的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

6.不同地区所处的(经度差)决定了地区之间的(时差)。

以经线为标准,全球分为24个时区,每15°为一个时区。

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为0°经线。

0°经线以东为东经,0°经线以西为西经,北京位于东八区。

7.天空中星星围绕(北极星)(顺时针)旋转;北极星相对“不动”是因为地轴是倾斜的,北极星在地轴的延长线上。

8.四季的成因: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导致阳光有规律地直射或斜射某一地区,因此,气温有规律地变化,所以形成了四季。

9.极昼和极夜现象的成因:地球的自转、公转,地轴的倾斜(倾斜角度越大,极昼极夜发生的范围越大)10.在我国,白昼最长为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白昼最短为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1.古代的计时工具日晷: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和方向水钟(容器中水越多,水滴得越快):泄水型水钟、受水型水钟(课本P54)钟面2.机械摆钟摆绳钟摆摆锤摆幅无关3.影响摆快慢的因素摆锤无关摆绳长度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4.摆长不等于摆绳的长度。

摆长指支架到摆锤重心的距离。

(结合作业本P27)5.摆的特点:同一个单摆,每摆动一次所需的时间是(相同)的。

根据(单摆的等时性),人们制成了(摆钟),使时间的计量误差更小。

影响单摆摆动快慢因素是摆绳长短,(伽利略)证实了这一点。

6.摆在摆动过程中摆幅会越来越小(由于空气阻力的作用使摆的摆动幅度越来越少,最终会停下来),但在相同时间内,摆动的次数是相同的。

XX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汇总

XX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汇总

XX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汇总一、填空: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运动方式自转自转自转公转方向自西向东(或逆时针)自西向东周期24小时一年特点地球是围绕着一个假想的轴在转动,称作地轴。

北极星就处在地轴的延长线上。

地球转动时,地轴始终倾斜着指向北极星,这就是北极星不动的秘密。

因此,地球仪也就是做成倾斜的样子。

【地轴倾斜】地球围绕太阳公转过程中,地球总是倾斜的,而且倾斜的方向、角度不变。

【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有关。

】开始学说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提出了“地心说”的理论;波兰的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的理论,他相信研究天文学只有两件法宝:数学和观测,并在临终前出版了他的史著《天体运行论》。

证明人法国一位物理学家名叫傅科,他用实验证明了地球在自转。

傅科摆作为地球自转的有力证据,现已被世界所公认。

恒星的周年视差是【贝塞尔】观察到的,证明了地球确实在围绕太阳公转。

带来的现象由于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或逆时针),也就意味着越是东边的时区,就越先迎来黎明。

地球的自转方向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

【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地球公转形成四季变化】地球围绕太阳公转过程中,地球总是倾斜的,而且倾斜的方向、角度不变。

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有关。

4、地球上水平运动的物体,无论朝着哪个方向运动,都会发生偏向,在北半球向右偏,在南半球向左偏。

5、人们以地球经线为标准,将地球分为24个时区,将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定为0度经线。

从0度经线向东180度属东经,向西180度属西经。

经线每隔15度为一个时区,相邻两个时区的时间就相差1小时。

6、由于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或逆时针),也就意味着越是东边的时区,就越先迎来黎明。

地球的自转方向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

7、人们在夜间观星时,发现一个特殊现象:北极星的位置好像始终没有变化,而其他的星星每天都围绕北极星在【顺时针】旋转。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热》背背默默知识点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热》背背默默知识点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热》背背默默知识点教科版科学五下第四单元《热》小科背背(适合背诵的知识点)第1课温度与水的变化1.物质通常以固态、液态、气态的形态存在,物态变化取决于温度等。

2.热是能量的一种表现形式,热量变化导致了物体温度变化。

3.观察水加热时的变化现象实验注意事项①戴护目镜。

②正确使用酒精灯等仪器,防止烫伤。

(1)水沸腾后,停止加热,水会停止沸腾,水的温度会降低。

(2)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水会持续沸腾,水的温度不变。

(3)水沸腾时的温度,叫水的沸点,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

水从液态变成气态,称为汽化。

4.水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且持续吸热。

5.水结冰时的温度,叫水的凝固点,标准大气压下,水的凝固点是℃。

水从液态变成固态,称为凝固。

1第2课水的蒸发和凝结1.水在吸收或放出肯定热量后,会产生物态变化。

2.水的蒸发过程吸收热量,水蒸气凝结成水的过程放出热量。

3.水的蒸发:湿衣服变干、水洼变干。

4.水蒸气凝结成水:浴室镜面上构成的水滴、水烧开时冒的白气(小水滴)、早晨草叶上的露水。

5.水的温度越高,水蒸发得越快。

6.观察水蒸气的凝结现象(1)在玻璃杯内加入冰块,用干布将玻璃杯外壁擦拭干净,静置一会儿,窥察玻璃杯外壁,发现出现了小水珠。

这是因为玻璃杯内温度较低,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水。

(2)若再加入食盐,玻璃杯内温度更低,外壁上出现的小水珠更多。

7.自然界中水的形状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云、雾、雨、露、霜、雪等,他们的形成都与水蒸气的凝结有关。

2第3课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1.刚从冰箱里取出的牛奶,要使它变成热的,我们会把它浸在热水中。

热会从热水转移到牛奶。

2.将温度不同的水相互接触温度(1)实验现象:凉水的温度逐步升高,热水的温度逐步降低,最终凉水和热水的温度相同。

凉水的温度不会一直上升,热水的温度不会一直下降。

(2)实验结论:热平日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

(3)实验中用试管控制凉水的水量,使用大烧杯让热水尽量多一些的目的是让凉水的温度尽快上升,使实验现象更明明。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思维导图+知识要点)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思维导图+知识要点)

第四单元 单元划重点思维导图蒸发 沸腾 升化 凝结 凝固 数量转移 温度变化保温瓶内胆向低温物体 固体导热物体容易传导热量不容易传导热量陶瓷、木头、橡胶 热的良导体 热的不良导体空气、水 三个杯子遇热上升,遇冷下降 循环流动 太阳、篝火陶瓷杯吸热 放热 原因水的三 态变化热对流 热辐射方向之间接触气体、液体 不需要热传物质 由高温部分传向低温部分 热传递金属 散热性好 保温性好 制作 制作保温杯塑料杯 不锈钢杯 加盖包裹保温材料木塞真空隔层 镀银内壁知识要点一、水的三态变化1、物质通常以固态、液态、气态的形态存在,物态变化取决于温度等。

2、热是能量的一种表现形式,热量变化导致了物体温度变化。

3、一般情况下,水的凝固点是0℃,沸点是100℃。

4、水吸收热量蒸发变成水蒸气(吸热过程),水蒸气遇冷凝结变成水(放热过程)5、气温变化形成了自然界的云、雾、霜、雪等。

雾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在适合的条件下液化而成的。

雨是水蒸气上升到一定高度之后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

这些小水滴组成了云。

它们在去里互相碰撞,合并成大水滴。

当它大到空气托不住的时候,就从云中落了下来,形成了雨。

二、热量的传递1、两个系统在发生热传递的条件下趋向于热平衡。

2、热可以在物体间和物体内传递,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递热。

3、热可以通过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三种方式进行传递。

4、三种热传递的方式的不同点:(1)热传递的过程不同,热传导需要直接接触;热对流是循环传递;热辐射是从热源处向四面八方传递。

(2)热传递的媒价不同,热传导在固体中传递能力最强,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弱;热对流只在气体和液体中存在;热辐射可以不依靠媒介直接传递。

5、热量的传递有一定的方向性,热通常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

6、太阳传递热量的方式是热辐射。

7、热传递有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这三种方式。

在实际的热传递过程中,这三种方式往往不会独立存在,而是两种或三种同时存在。

三、传热快慢1、根据物体的导热性,我们可将物体分为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

五年级下科学四个单元知识点

五年级下科学四个单元知识点

第一单元沉和浮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3、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重量和体积)都有关。

4、(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的物体容易沉。

5、(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6、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7、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8、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9、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

10、(上浮物体)和(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11、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物体(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排开的水量就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12、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下沉);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于重力。

13、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它们的(材料)和(液体的性质)有关。

14、(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15、(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很多。

16、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在水中(上浮)。

17、(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18.船从江入海,排开的水量减少,也就是说船上浮。

船从海入江,排开的水量增加,也就是船下沉。

第二单元热1、有多种方法可以(产生热)。

比如:(吃东西、烤火、运动等)2、加穿衣服会使人体感觉到热,这(并不是衣服)给人体(增加了热量),而是(阻止热量的散发,冷空气的进入。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热》知识点整理(共7课)(2022新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热》知识点整理(共7课)(2022新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热》知识点整理(共7课)(2022新版)①在没有食盐的情况下,玻璃杯外壁出现了水珠,温度计显示玻璃杯外壁温度低于室温;②在加入食盐后,玻璃杯外壁出现了更多的水珠,温度计显示玻璃杯外壁温度更低。

实验结论:水蒸气在接触到低温物体时会凝结成水珠,加入食盐可以使冰块的温度更低,从而加速水蒸气的凝结。

1.在加入冰块后,玻璃杯外壁出现了小水珠,同时玻璃杯内温度计的读数为-2℃,而杯外的温度为20℃。

2.加入食盐后,玻璃杯外壁上的小水珠变得更多了,同时玻璃杯内温度计的读数为18℃,杯外的温度仍为20℃。

结论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在遇冷时会凝结成小水珠,而加入食盐后温度会降低,从而导致小水珠变得更多。

云是由水蒸气在高空中受冷而成的小水珠或小冰晶,而雾则是在低空中形成的小水珠。

霜是低空的水蒸气在0℃以下受冷形成的小冰晶,而雪则是高空的水蒸气在0℃以下受冷形成的小冰晶。

当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时,热量会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导致高温物体温度下降,低温物体温度升高,直至两个物体温度相同。

在实验中,试管中的凉水从烧杯中的热水中吸收热量,温度上升,而热水的热量则向试管中的凉水传递,温度下降。

当两者温度相同时,二者的温度在室温的影响下同时下降,直至与室温相同。

生活中可以使用感温纸带、感温粉末等来感知温度,感温粉末遇热时颜色会变浅,可以通过观察颜色的变化来观察温度的变化。

热可以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也可以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这个过程叫做热传递。

热传递是一个从热源中心向四周各个方向逐渐扩散的过程,其中包括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三种方式。

液体或气体受热上升、遇冷下降,使冷、热液体或气体相互混合,这种传热方式叫热对流。

在烧杯底部的一侧加热时,烧杯内的水都会变热,热的传递过程如图中箭头所示。

热在液体和气体中的主要传递方式是热对流。

3.在冬天使用取暖器时,取暖器周围的空气会先被加热,热空气会上升,而房间上部的冷空气则会下降变热,这种冷、热空气的相对流动会使整个房间的空气都变得温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汇总
一、填空:
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
运动方式
自转自转
自转公转
方向
自西向东
自西向东
周期
小时
一年
特点
地球是围绕着一个假想的轴在转动,称作地轴。

北极星就处在地轴的延长线上。

地球转动时,地轴始终倾斜着指向北极星,这就是北极星不动的秘密。

因此,地球仪也就是做成倾斜的样子。

【地轴倾斜】
地球围绕太阳公转过程中,地球总是倾斜的,而且倾斜的方向、角度不变。

【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有关。


开始学说
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提出了“地心说”的理论;
波兰的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的理论,他相信研究天文学只有两件法宝:数学和观测,并在临终前出版了他的史著《天体运行论》。

证明人
法国一位物理学家名叫傅科,他用实验证明了地球在自转。

傅科摆作为地球自转的有力证据,现已被世界所公认。

恒星的周年视差是【贝塞尔】观察到的,证明了地球确实在围绕太阳公转。

带来的现象
由于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也就意味着越是东边的时区,就越先迎来黎明。

地球的自转方向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

【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
【地球公转形成四季变化】地球围绕太阳公转过程中,地球总是倾斜的,而且倾斜的方向、角度不变。

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有关。

地球上水平运动的物体,无论朝着哪个方向运动,都会发生偏向,在北半球向右偏,在南半球向左偏。

人们以地球经线为标准,将地球分为24个时区,将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定为0度经线。

从0度经线向东180度属东经,向西180度属西经。

经线每隔15
度为一个时区,相邻两个时区的时间就相差1小时。

由于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也就意味着越是东边的时区,就越先迎来黎明。

地球的自转方向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

人们在夜间观星时,发现一个特殊现象:北极星的位置好像始终没有变化,而其他的星星每天都围绕北极星在【顺时针】旋转。

北极星的位置并不在头顶正上方,而是在人们视线往上倾斜的北方的天空中。

地球是围绕着一个假想的轴在转动,称作地轴。

北极星就处在地轴的延长线上。

地球转动时,地轴始终倾斜着指向北极星,这就是北极星不动的秘密。

因此,地球仪也就是做成倾斜的样子。

0、公转就是地球围绕着太阳转动。

公转一周是一年。

1、地球围绕太阳公转过程中,地球总是倾斜的,而且倾斜的方向、角度不变。

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有关。

人们在不同夜晚的同一时间观察星座时发现,天空中的星座的位置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由东向西移动,比如北斗七星就是如此,这可以说明地球在公转。

3、阳光的直射和斜射造成了地球上不同地区气温的不同。

在地球的同一地点,不同季节的正午观察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冬季最长,夏季最短,春季和秋季适中。

在地球的同一地点,夏至时的太阳高度比冬至时大。

北半球夏季时,太阳长挂在北极天空就是不会下落,北极中心的白天甚至长达半年时间;而到了冬季,就几个月见不到太阳,北极点附近有半年的时间都处在黑夜之中。

人们把这样的现象叫极昼和极夜。

在北半球对着太阳时,南极附近会出现极夜现象。

赤道地区不可能出现极昼或极夜现象。

现在人们已知道,地轴倾斜度大约是23度。

毛泽东在他的一首诗中写道:“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0、现在,人们通过太空望远镜、人造卫星等,能直接观察到地球确实在围绕太阳公转。

1、地球是一个自转的球体,不同纬度的地方,自转的线速度快慢不一样,赤道上自转的线速度最大,两极自转的线速度最小,两个极点上线速度为零。

二、问答题:
关于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说有几种观点?哪一种是正确的?
为什么地球上昼夜会不断地交替呢?
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有哪些异同?这两种学说能
否合理地解释昼夜交替现象呢?
哪些证据能说明地球在自转?
北京、乌鲁木齐、东京、伦敦哪个最先看到黎明?
地球上各国新年钟声会不会在同一时刻敲响?为什么?
对于北极星“不动”,我们如何解释?
地球上,为什么会有四季变化?
如果地轴的倾斜度再大一些,会怎样呢?
0、如图所示:当地球公转到A、B、c、D4个方位时,太阳的照射情况季节是怎样的?
五年级科学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知识点归纳与梳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