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生态效益评价的基本方法
森林生态学:21 森林环境的监测与效益评价

1 森林生态环境监测方法
(3)按监测目的和内容划分 定期监测 利用遥感技术 日常监测 专项监测
6
2 森林生态环境监测指标和内容
(1)监测指标确定原则 代表性 综合性 简易化 可行性 分类实施原则
7
2 森林生态环境监测指标和内容
(2)监测指标与内容 ①气象常规指标
天气、风、大气温度、土温、大气 湿度、辐射、降水、蒸发 ②森林土壤理化指标 森林枯落物、土壤物理性质、土壤化学 性质
17
3 森林生态环境效益评价方法
(2)评价方法 ③分级评价方法 按国家或地方已有的分级标准,对评价项目进 行分级评价。 如土壤侵蚀、空气质量等
18
3 森林生态环境效益评价方法
(2)评价方法 ④计量经济评价方法
A 效益的表达方式 绝对效益 净效益=收益-成本 相对效益 收益率=收益/成本 IRR 投资回收期=总投资/每年的净效益
19
3 森林生态环境效益评价方法
(2)评价方法 ④计量经济评价方法
B 效益评价方法 等效替代法 森林与水利工程 效益相等 相关计量法 氧气、疗养和医疗费用 补偿变异法 破坏应得补偿 随机评估法 随机调查支付意愿
20
3 森林生态环境效益评价方法
(2)评价方法 ④计量经济评价方法
C 计量经济评价步骤 效益分解 效益计量 单项效益经济评价 生态环境效益总体评价
(1)生态效益评价指标 ⑦提高土地自然生产力指标 总生物量增加量 光合生产力提高量 生物量转化率 ⑧森林分布均衡度
28
4 森林生态环境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2)社会经济指标 ①社会进步系数 人均受教育的年限 人均期望寿命 人口城镇化比重 计划生育率 劳动人口就业率
29
森林生态效益价值评价

森林——人类的亲密伙伴——评价森林资源的生态效益价值内容摘要本文分析了森林资源的生态效益价值,包括其分类、作用以及所占比重,论述了生态效益在森林服务系统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了关于未来发展的几点建议。
关键字森林资源生态效益价值一、森林问题森林资源是陆地森林生态系统内一切被人类所认识可利用的资源总称,是一种最为重要的自然资源,包括林地、林木及其空间范围内生长着的的一切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其生存及发挥作用的自然环境因素。
尽管概念上包括由森林形成的生态环境条件,但传统的林业只是以木材及林产品生产为中心。
因此人们长期忽视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在森林资源低价或无价的政策指导下,对森林资源进行掠夺式的采伐和不当的利用,导致其数量日趋枯竭,质量日益衰减,根据《2005年全球森林资源评估报告》,2000年至2005年全球年均净减少森林面积730万公顷,有77个国家及地区森林面积呈下降趋势。
另外,受毁林开荒、择伐及其他人类活动影响,2000年至2005年全球年均净减少原生林面积702万公顷。
二、森林资源生态效益价值评价的理论基础(一)劳动价值论: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认为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商品的价值量是由商品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包括物化劳动消耗和活动消耗)来决定的。
(二)效用价值理论:西方经济学认为,价值不过是表示人的欲望同物品满足这种欲望的能力的关系,即人对物品效用的感觉和评价,并认为效用是价值的源泉,是形成价值的必要条件。
即商品价值=商品的边际效用商品的边际效用可以用支付意愿(WTP willingness-to-pay)来表示,WTP是指人为获得一种效用而自愿支付的货币资金,是人的偏好的自动货币指标。
WTP和商品的价格和消费者剩余的关系为:消费者剩余=WTP—消费者实际支出从中发现如果消费者剩余可以忽略的话,消费者的实际支出等于WTP,可以用商品的价格作为商品的价值;当消费者实际支出为零时,消费者剩余等于支付意愿,可以用这种方法来评价没有价格的公共物品的价值。
森林生态旅游资源主要的评价方法有

森林生态旅游资源主要的评价方法有一、景观评价森林生态旅游资源的景观评价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景观评价主要考察森林景观的美观程度、独特性和多样性等方面。
美观程度可以从景观的色彩、形状、结构等方面来评价,独特性可以从景观的特色、稀有性和独特性来评价,多样性可以从景观的种类、数量和分布来评价。
二、生态评价森林生态旅游资源的生态评价是评估其生态功能和生态价值的重要手段。
生态评价主要考察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复杂性和完整性等方面。
稳定性可以从森林生态系统的抗干扰能力、抗病虫害能力和自然恢复能力来评价,复杂性可以从森林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生态位多样性和营养级结构多样性来评价,完整性可以从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度、连续性和完美性来评价。
三、文化评价森林生态旅游资源的文化评价是评估其文化价值和文化吸引力的重要途径。
文化评价主要考察森林的历史文化价值、地域文化价值和民俗文化价值等方面。
历史文化价值可以从森林的历史沿革、传统文化和文化遗产等方面来评价,地域文化价值可以从森林所在地的地域特色、地域文化和地域风情等方面来评价,民俗文化价值可以从森林所涉及的民俗活动、民俗传统和民俗节日等方面来评价。
四、经济评价森林生态旅游资源的经济评价是评估其经济效益和经济可持续性的重要方法。
经济评价主要考察森林旅游的收益、就业和投资回报等方面。
收益可以从森林旅游的门票收入、住宿收入和餐饮收入等方面来评价,就业可以从森林旅游的就业机会、就业人数和就业质量等方面来评价,投资回报可以从森林旅游的投资成本、投资收益和投资回收期等方面来评价。
针对森林生态旅游资源的评价方法主要包括景观评价、生态评价、文化评价和经济评价。
通过综合评价这些方面的指标,可以全面了解森林生态旅游资源的优劣和潜力,为相关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评价结果也可以为森林旅游的规划、开发和管理提供参考,促进森林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森林生态环境监测与效益评价

森林生态环境监测与效益评价首先介绍森林生态环境监测方法,监测指标确定的原则和指标内容;阐述了森林生态环境效益评价的指标体系和4种方法,重点介绍计量经济评价的方法和步骤。
另外,还简述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方法和补偿机制。
❖对森林生态环境进行监测,阐明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以及森林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机制,可为森林的合理经营,并进行宏观调控,实现人类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另一方面,将监测结果应用于森林生态环境效益评价,对森林生态效益进行科学计量和评价,对于制定合理的环境政策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1森林生态环境监测方法❖森林生态环境监测是运用可比的方法,在时间或空间上对特定区域范围内森林生态系统或生态系统组合体的类型、结构和功能及其组成要素等进行系统地测定和观察的过程,监测结果可用于森林生态环境评价,为合理利用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提供决策依据。
❖鉴于森林生态系统在空间结构上的复杂性,时间序列上的多变性,生长发育过程的周期性和环境反应的滞后性等特点,森林生态环境的监测方法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定位监测和半定位监测方法。
❖①定位监测:在一定的区域内,选择有代表性的森林生态环境类型,设固定监测点,进行长期地、系统地、连续地观测与研究。
❖②半定位监测:相对于定位监测而言,通常由于人力、财力等方面的限制,定位观测站数量有限,对于一些特殊的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进行相对短期的、不连续的观测和研究,作为对定位观测站的补充。
(2) 宏观监测、微观监测、重点地区监测和典型区域监测。
❖①宏观监测:研究地域至少应该在区域生态范围之内,最大可扩展到全球。
❖宏观监测以原有的自然本底图和专业数据为基础,采用遥感技术和生态图技术,建立地理信息系统(GIS)。
其次,也采取区域生态调查和生态统计的手段。
❖②微观监测:研究地域最大可包括由几个生态系统组成的景观生态区,最小也应代表单一的生态类型。
❖微观生态监测以大量的生态监测站为基础,以物理、化学或生物学的方法对生态系统各个组分提取属性信息。
林业生态工程综合效益评价方法分析

林业生态工程综合效益评价方法分析林业生态工程综合效益评价方法分析[摘要]林业生态工程的目的是根据生态经济学的原理,有效地将生态、经济和社会三方面的效益分配在森林与环境之间,通过人的调节作用,使其获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效益。
本文就林业生态工程综合效益评价方法进行分析。
[关键字]林业生态工程;综合效益;评价方法分析林业生态工程综合效益评价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
它涉及面广、评价的内容多,并且不同类型林业生态工程综合效益也具有不同特征。
但总体来看,林业生态工程综合效益评价主要包括效益检测、效益评价指标和指标体系的建立、效益评价方法、手段和技术等多个方面。
1.水文生态效益林业生态工程通过森林生态系统中不同层次对降水的截流、蒸散、吸渗作用,减弱了地表径流速度,增加了土壤拦蓄量,同时改善了土壤结构和物理性质,提高了土壤的抗冲、抗蚀性能,加之植物的根系作用,综合表现为涵养水源、保土减沙和改善水质等效益。
1.1植被冠层截留降水。
该方法分别在各种林分的内外选择有代表性的标准水和空地作为长期观测对象。
在所取得的标准木和林外空地放置雨量槽或雨量筒,测定每次降水量、降雨强度和降雨过程。
林冠截留量I近似地表达为:I=P 林内-P林外。
式中I——林冠截留量;P林内——林内降水量;P林外——林外降水量。
1.2枯枝落叶层水文生态作用。
该方法包括枯枝落叶层蓄积动态(在林分内设置标准地沿对角线机械分布样方,收集其上枯落物,烘干后测得现存蓄积量,并随时间变化测定其分解率和分解量),枯落物抗冲试验研究(水槽法)以及枯枝落叶层阻延样流速度的相关方法。
1.3林地土壤入渗。
该方法包括土壤水分运动参数的测定、野外入渗过程的测定(如单环水头法、双环入渗法),室内入渗过程的测定及土壤饱和导水率的测定。
1.4坡面径流与泥沙。
根据观测地区植被的典型性和实验的对比性,选择实验标准地,布设坡面径流小区,观测每次产流产沙量和过程,分析计算场暴雨坡面产流产沙量,并和对照小区进行比较。
森林生态效益的经济评价

三、森林生态效益评价案例
2、水土保持效益计量
这样,白水江保护区每年的水土保持效益为4.27亿元。 防止泥沙滞留淤泥保护土地资源效益1.35亿元+保护土壤肥力总效益 为2.92亿元= 4.27亿元。
三、森林生态效益评价案例
3、改善大气质量效益计量
根据经验数据,树枝和树根的重量是树干重量的1/4,木材的平均比 重为0.45t/m3。研究表明,根据光合作用方程式,树木每生产162g的 干物质可释放193g氧气,即形成1t干物质可释放1.2t氧气。 据白水江保护区管理局资料,保护区活立木蓄积量平均每年增加15 万m3,可得出白水江保护区每年的干物质生长量15×1.25=18.75万m3, 合8.44万t(18.75×0.45)。 释放的氧气量为8.44×1.2=10.13万t。 目前工业氧气的批发价为每吨370元,从而得出白水江自然保护区 每年释放氧气的效益为0.37亿元。
三、森林生态效益评价案例
2、水土保持效益计量
保护区的保土功能保障了农田、水库不被淹埋和淤塞,公路、桥梁、河 道不被冲垮。因此,可用修筑类似拦泥工程的费用来评价水土保持效益。 若以目前建造与维护类似工程的最低费用0.7元/t计,则白水江保护区防 止泥沙滞留淤泥保护土地资源效益每年为1.35亿元。 保肥效益根据白水江保护区林地年积累表土估算均值0.5cm,再乘以化 肥替代价格计算。据经验数据,土壤表土中N、P、K总量约为1.39%,表 土密度为0.77g/cm3,化肥价格2549元/t。因此,保护土壤肥力总效益为 2.92亿元。
三、森林生态效益评价案例
1、涵养水源效益计量
以下是白水江自然保护区各保护站降水量 目前国内外关于涵养水源量的计算方法有6种,这里介绍一种简 单而有代表性的方法——蒸散率计算法。
森林经济林生态效益评估与管理

森林经济林生态效益评估与管理随着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视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提高,森林经济林的生态效益评估与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探讨森林经济林的生态效益评估方法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管理。
一、森林经济林生态效益评估方法森林经济林的生态效益评估是一项复杂而综合的工作,需要考虑多个因素。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评估方法:1. 生物多样性评估:通过调查和研究森林经济林内的物种多样性,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来评估其生态效益。
生物多样性评估可以通过样方调查、群落结构分析和DNA测序等方法来进行。
2. 碳吸存能力评估:森林经济林具有较高的生物量,可以吸收较多的二氧化碳,并将其转化为有机物质。
通过测量和计算森林经济林的生物量和碳含量,可以评估其碳吸存能力,并为碳交易提供数据支持。
3. 水源涵养能力评估:森林经济林的植被能够抵御暴雨的冲击,减少径流和土壤侵蚀的风险,从而起到涵养水源的作用。
通过监测森林经济林的降雨量和水源流量,可以评估其水源涵养能力。
4. 土壤保持能力评估:森林经济林的根系和落叶能够保护土壤,减少水土流失。
通过监测土壤侵蚀情况、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保持功能等指标,可以评估其土壤保持能力。
二、森林经济林生态效益管理有效的生态效益管理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森林经济林的潜力,以下是一些管理方法:1. 合理规划:在森林经济林的规划过程中,要综合考虑经济、生态和社会因素,确保合理的布局和植被结构,最大程度地提高生态效益。
2. 种植多样化:通过种植多种树种和植物物种,可以提高森林经济林的生物多样性,增加其生态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
3. 水土保持措施:采取合理的水土保持措施,如植被覆盖、防治盗伐和防火等,可以减少森林经济林的生态风险,保护土壤和水源。
4. 持续经营与复合经济:通过合理的经营方式和多样化的经济产业,使森林经济林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比如可以发展林下养殖、观光旅游等产业,增加经济收入的同时保持生态平衡。
第4章 森林资源生态效益经济评价-

4.1 森林生态效益评价的涵义与作用
森林生态效益评价是指对一定数量的森林在特定的时空条 件下所产生的,对社会和环境影响的效益,即可以说是森林提 供的生态服务进行货币计量。它是森林生态效益经济补偿研究 的关键,也是制定补偿标准的主要依据。
4.2 森林生态效益评价的方法 1.替代市场法
调查中得到的信息被用于建立总和的支付意愿 函数或补偿意愿函数。
在巴西里约热内卢进行的一项关于地表水质量改 进的支付意愿的调查使用了单次投标博弈法 (Scura and Maimon,1993)。
该项目对100个家庭进行调查,对每个家庭的调 查为30分钟,共有39个物品,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了在假想市场上可以买到的不同质 量的水,包括文字叙述、水源和水污染的照片和 水质的等级标准。
50 100 200 450 150 50 1000
1000 2000 4000 9000 3000 1000 20000
1** 7.5 30 135 75 50 298.5
*总人口乘以接受赔偿得愿望范围的中值,对于300以 上中值取500美元。
**即1000×[(0+20)/2]=10000美元
求出娱乐的年经济效益在支付愿望 68.5万美元至接受赔偿愿望298.5 万美元之间,即每人每年娱乐价值 在34.25美元至149.25美元之间。
调查者首先给被调查者一组环境状态和价格的 初始值,然后给出一组替代。
例如,原来湖水保持现状,不付钱;现在湖水 可以游泳,每人付10元。被调查者对两者进行 取舍。价格继续上升直至被调查者找不到更好 的替代为止。通过被调查者的选择,可以估算 出他对环境产品增加量的支付意愿。
(3)无费用选择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森林生态效益价值评价的基本方法森林生态效益价值评估的研究是一项工作量大且具有挑战性的工作,由于森林生态效益的多样性、各国国情和计量目的的不同、以及人们对这一领域研究程度的限制,生态效益经济计量方法表现出多样性和不确定性。
3.3.1按照森林生态效益价值评价所采用的理论基础分类 ()l价值法V(alueMhetdo)。
该方法主要以产生生态效益的森林效能所承担的价值量,或以森林效能引起的土地级差收入、社会劳动节约量,作为森林生态效益的计量值,一般用货币额表示。
其主要方法有:替代品市场法、消耗法、效能价值分解法、再生产费用倍乘法、补偿法、加权推比法、估计法等。
(2)效益法B(neetfiMcthdo)。
该方法完全撇开培育森林所投入的劳动量,以森林诸效益造成的社会劳动节约,作为森林生态效益计量值,并用货币额表示。
运用这种方法的程序是:首先确定森林诸效益的等效益物及其等效益调整系数;其次确定随时间变化的森林诸效益在特定时期内的空间作用范围和作用程度;最后根据森林诸效益在各年度的空间作用及其程度,借助于等效益物及其调整系数,计算出分年度的森林生态效益计量值。
(3)效能法(FunctoinMethdo)。
该方法以采取技术手段获得与森林效能作用相似的结果作为计算森林生态效益计量值的依据。
它既可以用实物量表示,也可以用货币额表示。
用货币额表示时,有形产品由凝结在产品中的价值量确定,无形产品用可比产品的价格换算。
森林无形产品效益计量值一般采用类比法或效能置换法计算。
3.3.2按照森林生态效益价值评价对象分类 (1)效果评价法。
该方法是根据森林综合效益的利用程度,如以森林影响范围内农作物产量的提高、水资源的增加以及土壤流失量的减少等对森林生态效益做出经济评价。
目前,森林的涵养水源效益、保持水土效益、保护农田效益的经济计量等都普遍采用此类方法。
(2)消耗评价法。
该方法是以劳动价值为基础,以森林中凝结的劳动价值量为依据评价森林生态效益的大小,注重森林诸效益如何分担凝结在森林中的价值量,而不注重森林效益对社会产生的实际使用。
这两类方法的着眼点是不同的,前者重在评价森林生态效益的使用价值,后者重在评价森林生态效益的价值,因此,这两类方法的理论基础和方法都不相同。
笔者认为这两类方法都有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只是要根据不同的评价目的选择使用,前者应主要用于森林生态效益使用价值的评价,也就是本文所进行的生态效益的评价,后者应主要用于森林价值评价,包括森林生产价格的制定。
3.3.3按照森林生态效益价值评价时市场信息完全性分类 (1)市场价值法。
是指存在市场信息的情况下,通过市场价格来反映森林生态效益的价值。
具体包括生产率变动法、人力资本法、机会成本法、.有效成本法和置换成本法等。
(2)替代市场法。
是指在不存在直接市场信息的情况下,通过寻找替代物的市场价格来衡量森林生态效益的价值。
如森林制氧的价值可以制造同样氧气所需的工业成本作为其影子价格。
主要包括旅行费用法和资产价值法。
(3)假想市场法。
是指在不存在直接或间接替代物市场信息的情况下,通过意愿调查的方法,直接对森林生态价值做出估价。
除了上述分类方法外,按照评价方法研究范围的不同,可以分为宏观法和微观法:按照评价方法是否考虑时间因素,可以分为动态法和静态法上述评价方法是从不同角度进行的划分,它们之间实际上是相互交叉和重叠的。
笔者认为,由于森林生态产品没有现实的市场存在,主要通过替代法和假想市场法进行评价。
但在具体评价时应考虑公众对森林生态环境价值的支付意愿和所选择等效物的可比性。
3.4森林生态效益价值的具体计量方法森林具有多种生态效益,目前的森林生态效益评价的主要计量类别有:涵养水源效益、保土保水效益、抗逆作用效益、提高土壤肥力效益、气候改善作用效益、改善大气质量效益、提高土地自然生产力效益、森林旅游效益、防风固沙效益、保护珍稀物种效益等。
根据现有文献资料,森林生态效益计量研究成果主要分为两类,一类只给出一般数学方法的描述性模型,另一类是给出具体计算公式的求解型模型。
对森林生态效益的价值评估,主要是评估森林为社会提供的巨大有效效益的程度,其意义远远超出了森林本身的直接经济范围,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
如前所述,由于生态效益没有现实的市场存在,因此不能直接计量其效益的价值,只能以达到同等效益的其它工程所消耗的费用等来代替,或用生态效益间接带来的效果来衡量。
3.4.1涵养水源效能评估综合有关文献,目前,国内外提出的评估方法归纳起来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通过河川调节径流、降低洪枯比等对灌溉、发电等部门增加的效益:二是达到与森林同等涵养水源作用的其它措施(如修建水库)所需的费用(称为替代工程法)。
该价值的评估基本上采用“替代工程法”,即用其它措施可以产生同样效益的费用作为森林涵养水源的货币值,例如森林减缓洪水功能的经济评估可用水库蓄洪工程投资费用来代替,若水库蓄水拦洪100m3平均占有工程费30元,那么森林含蓄减缓10om3洪水也相应为30元。
以此数据作为标准,可算出某一林区比无林地区的潜在调节量的经济价值。
3.4.2固土保肥效能评估目前大多从2个方面计量:一是按有林地比无林地每年减少土壤侵蚀量中N、P、K的含量,再按市场化肥平均价格折算其带来的间接经济效益。
可用公式:V=sSi (DO一Di)KIPi;其中vs一某类森林年保土效益(元/hnrZ);si一某类森林的面积;DO-无林地上土壤侵蚀模数柑hmZ);Di一某类林地上土壤侵蚀模数(t/hmZ);儿一土壤中N、P、K 含量(%);Pi一N、P、K的价格(元/t)。
二是根据有林地比无林地减少的对河川、水库的淤积而减少的损失费用,按水利工程设施修建费用换算。
核算方法有影子价格法、机会成本法和经济效益法等。
欧阳志云运用机会成本法和市场废弃、泥沙淤积所造成的损失,即土壤保持价值。
其核算方法如下:①减少土地废弃:E=sAc“B/(0.6只l0000xp);式中:Es-减少土地废弃的经济效益(元/a);Ac一土壤保持量(灯)a;B一林业年均收益(元爪mZ):.06一土壤表土平均厚度(m);p一土壤容重(/tm3)。
②减轻泥沙淤积价值;按照我国主要流域的泥沙运动规律有:En=24%AcC/p:式中:24%一我国江湖平均淤积系数;En一减轻沙淤积经济效益(元/a);Ac一土壤保持量(内);C一水库工程费用(元/m3);p一土壤容量(灯m3)。
3.4.3固碳制氧效益评估固碳制氧的经济核算是一项比较新的研究。
目前计算固碳量方法主要有3种:一是根据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方程式来计算固定coZ量;二是实验测定森林每年固定CO:的量,即实测法;三是根据数学模型来估算森林每年固定CO:的量。
之后再进行固定CO:的价值核算,具有代表性的有:人工固定COZ成本法、造林成本法、碳税法、避免损害费用法。
其中方法一最为简便、易行,故被普遍采用。
根据光合作用的过程可知,林木每生产tl干物质就可固定1.63Ct02,释放1.五02。
考虑到枯枝落叶每年分解消耗氧气与枝叶形成所释放的大致相等,故可根据树干部分生物量来计算得到某一地区森林每年可固定CO:和释放O:的量,再按森林固定COZ和释放O:的成本(我国分别为273.3元/t和369.7元/t)计算出该区森林固碳制氧成本:Vo=l.63、273.3GIDi;其中Vo一某类森林的固碳效益(元);Gi一某类树种的年生长量(m3);Di一该树种木材绝干比重(/tm3). 我国林业研究人员采用前两种方法对我国热带林固碳的能力进行了研究。
对海南尖峰岭热带林区的研究就是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
此外,李金昌在《生态价值论》[1‘〕一书中还提出了温室效应损失法。
3.4.4生物多样性价值评估生物多样性经济价值是指生物多样性所包括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所提供的具有经济意义的价值。
由于其量化具有一定的难度,目前只是提出一些探索性的价值核算方法,.[36‘8,‘9]如直接市场价值法、替代花费法、防护费用法和支付意愿法等。
美国在列举森林资源贡献时,建议采用最优控制技术核算森林生物多样性中遗传基因多样性的价值。
芬兰的uJkkaHorffne19%年采用森林多样性的机会成本来核算多样性的价值核算标准,估算了不同地区每增加一公顷森林时生物多样性价值的增加值,如在华南区森林生物多样性价格为5.94万元/mhZ。
在目前世界各国进行的24个森林生物多样性评估中,仅有5个案例明确对其进行了核算。
且核算的方法各不相同。
3.4.5游憩价值评估根据国内外的研究成果,从实际利用的角度来看,森林游憩的经济价值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森林游憩的利用价值(USeValueS),即人们为了获得森林游憩服务愿意付出的费用,它有类似市场交换的“替代市场”(SurrgoateMarket)和“影子价格”(ProxyPriCe)。
由于森林以及其中的河流可以狩猎、野营、漫步、观赏、游泳、划船和钓鱼等,因此消费者愿意付出一定的费用如门票费、执照费、税收和旅行费等,以获得这种服务。
另一类是森林游憩的非利用价值(Non一useValues),是森林资源中不能被人们当前利用的游憩价值,而是供自己未来或子孙后代利用的游憩价值,如未开发的景点。
非利用价值又包括三类价值:①选择价值(0p、ionvalue),人们不仅自愿支付(wPT)一定的费用以现场获得游憩服务这种服务,而且愿意为自己未来支付一定的费用,以便把这种森林游憩服务的选择留给自己,这种为自己未来wPT的费用即为森林游憩的选择价值;②遗产价值(BequestVal。
)e,遗产价值是指当代人为了把森林游憩遗产保留给子孙后代自愿支付的费用,因为人们不希望森林游憩遗产在后代人能利用之前就完全损失掉;③存在价值(ExistenceValue);森林游憩的存在价值是人们为后代人保护森林野生生物及其生境愿意支付的费用,如人们自愿支付一定的资金为后代人保护生物多样性。
这种伦理上的存在价值反映了人们对森林野生生物的怜悯、关注和责任感,其经济价值不能用成本一效益分析(CBA),但这些价值的大小可以从社会对森林野生生物保护所捐献的资金来衡量。
3.4.6净化环境功能价值评估目前,森林生态系统的净化环境价值主要是对有毒气体的吸收、滞尘、灭菌和降低噪音等方面进行估算。
l’9,50,53]主要采用市场价值法来衡量,具体计算结果如下:①森林生态系统减少酸雨危害的效益价值计算,其中净化50:的价值:根据《中国生物多样性经济价值评估》中采用502的平均治理费用评估公式为:VS=W(q.sl+qZs:);式中Vs一阔叶林和针叶林面积(腼2);q.、qZ一吸收50:的能力(灯mhZ)。
②杀灭病菌的价值:Vj=aTqA(l/x一)l;式中:vj一森林灭菌价值;T一林价;a一森林灭菌价值占森林总生态功能价值的比例系数,一般取20%:q一林木单位蓄积量:A-森林直接实物性使用价值占森林有形和无形总价值的比例系数,一般取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