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刘永福的历史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刘永福的历史贡献
摘要刘永福是一位反帝反封、爱国爱民的大英雄。
在反帝斗争中的贡献,主要表现在援越抗法,取得两次纸桥战役的胜利;保台抗日,大战八卦山,浴血台南保卫战。
在反封建斗争中的贡献,主要表现在早期投身反清起义,组织黑旗军聚啸山林;中期与清廷貌合神离,一度对清廷抗旨不遵;晚年与清廷决裂,支持三那人民抗捐斗争,出任广东民团总长。
在维护祖国统一方面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充当台湾抗日盟主,三次拒任“台湾民主国总统”。
关注民生方面的贡献,主要表现在打击盗匪,安定老百姓;爱护战友,关心其家属。
1、前 言
刘永福(1837-1917),名义,字渊亭,广东钦州(今属广西)人,是我国近代史上一位传奇人物。
通过电视、电影,刘永福的部属黄飞鸿(1847-1924)的生平事迹现已家喻户晓。
但刘永福的事迹、贡献却鲜为人知。
在史学界上,权威的、专业的、研究刘永福这一人物的成果不多。
除了由于这一人物在史学界不受重视之外,一些研究成果对其评价不一,有的评价甚至缺乏客观性、全面性,掩盖了一代大将的真实面貌。
因此,本文本着还原历史大将的真实面貌的目的,对其在反帝斗争、反封建斗争、维护祖国统一以及关注民生方面的贡献进行探讨,力图让史学界对刘永福这一人物有一个比较客观公正的认识。
2、在反帝斗争中的贡献
刘永福的一生抗击法、日两大帝国主义,在越法战争和中日战争中都立下了汗马功劳,援越抗法、保台抗日可歌可泣的业绩,说明刘永福在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中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2.1 援越抗法
1873年,法国国王派遣驸马安邺上尉率“远征军”进攻越南河内,企图建立“法兰西东方帝国”,然后沿红河向中国进犯。
面对法国的步步入侵,越南国王阮福请求驻扎在中越边境的黑旗军出兵协助。
黑旗军首领刘永福欣然应诺:“中越乃属近邻,古人云,唇亡则齿寒,助越南,捍边疆,我刘永福纵使赴汤蹈火,在所不惜!” [1](P57)刘永福率黑旗军驻越南20余年,因成功抗击法国的侵略而名闻中外。
2.1.1 第一次纸桥战役。
1873年12月21日,刘永福率黑旗军与越南军队列阵于河内城西纸桥,与法国侵略者展开了一场激战。
法军按照步兵战术,排好一字雁队,分前后两排,前排鹅步持枪瞄准射击,后蹲跪填装弹药,轮番射击,交替前进。
刘永福传令全军沉着应战,先派出一部分兵力,向左右两侧运动,猫腰跃进,迂回包围;接着又出动敢死队正面迎敌,接火后详装败退,诱敌深入伏击圈。
法军大摇大摆直上。
黑旗军装上刺刀,霎时间伏兵四起,杀声震天,展开惨烈的血刃战,打得法军抱头鼠窜,败不成阵。
黑旗军的先锋营吴凤典横冲直砍,如入无人之境,尾追安邺,击毙这个不可一世的战争狂人;安邺的部属百余人也成了黑旗军的刀下鬼,余部则狼狈地逃回河内。
这一仗缴获枪械百余支,弹药一批,取得“诱斩安邺,覆其全军”的胜利。
这次战役,“打乱了法国侵略者侵占越南的预定计划,推迟了他们吞并整个越南的进程” [2](P93),“使法国殖民者占领北圻的计划,推迟了足足十年。
” [3](P95)刘永福因军功卓著,被授予三宣副提督。
“中越两国人民及两国政府中的一些官员对他在抗法斗争中所取得的胜利,给予以充分的肯定和热烈的赞扬。
中国人民称赞刘永福和黑旗军此举,‘为数千年中华吐气’,清朝政府中一些官员撰诗曰‘黑云压阵鸦军来,喋血斑斑战袍紫;视师传檄气喷薄,鬼胆先寒鬼魄褫;我不识君作何状,心知自是奇男子。
’”[4](P63)“就在今天,越南史学界的一些忠于历史的史学家在回顾这段历史时也说到:‘当时,越南人民正面临着亡国的危险,摆在越南人民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一条投降,一条反抗。
……与阮朝可耻的投降态度相反,刘永福的农民军队从一开始就站在越南人民一边,而后来仍然忠诚于越南人民的抗法事业,这是刘永福最宝贵之处。
’” [5](P63)这是对刘永福最中肯的评价。
2.1.2 第二次纸桥战役。
1883年,法国国会拨款550万法郎作侵越经费,任命殖民头子李威利为侵略军总司令,率领法军2000人先后攻占河内和南定。
接着又分兵进犯越南国都顺化及北宁、山西,局势岌岌可危。
越军望风披靡,清军观望不前。
“据《刘永福历史草》记载,法国第二次进犯北圻时,刘永福刚好回到广西钦州故里省墓。
” [6](P97)当赶回得知法国再次入侵北圻,刘永福马上收拾行李,率领黑旗军3000人在离河内西门十里扎营,派杨著恩率右营将士赶到纸桥,兵分三路布阵。
5月19日,刘永福发挥近战、夜战的优势,诱敌深入,进行短兵相接的肉搏战,先下令大刀队执行巧计引敌上钩的战术。
法军冲杀出城,黑旗军大刀队纷纷扑地卧倒,速将预备好的猪血、朱砂涂在身上,假装战死。
待法军呼啸而过后,猛然翻身跃起,使敌兵腹背受敌,陷入重围,枪炮已不起作用,被砍得人头滚地,鬼哭狼嚎。
法军统帅李威利也被大刀队剁成肉饼。
这一仗打死敌军七画将军总司令李威利和五画校官副司令韦医(注:军装袖口镶白边,画多则官大)及以下军官30余名,打死法兵200多名,夺得军械弹药无数。
第二次纸桥战役,再次大大助长了越南军民与黑旗军的威风,同时也打击了法国侵略者的野心。
经过两次纸桥战役,法军“一闻公名(指刘永福),心胆俱裂” [7](P200),只得躲进和内城内,不敢轻易出城挑衅。
越王为了表彰刘永福纸桥大捷的军功,晋升他为三宣提督,加赐一等义勇男的爵号,其他的黑旗军将士也一一论功行赏。
刘永福所领导的黑旗军,在纸桥战役中痛歼法国侵略军,创造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震惊中外的战例。
刘永福抗法,实
质上是“国际主义精神的体现,是中越人民传统友谊的组成部分,是配合了越南、中国乃至亚洲反帝斗争全局的壮举”。
[8](2)
2.2 保台抗日
刘永福与他的黑旗军抗法归国后,清朝政府命令刘永福以帮办台湾军务的官衔赶赴台湾,帮助办理台湾防务。
此时刘永福“年过六十,十年来未曾领兵作战,自己所率的黑旗军经多次遣散,只剩三百余人,军饷、器械又一时难以筹集,但他仍然毫不犹豫地领旨渡台赴任。
” [9](P123) 1895年6月清廷秘密派员与日本办理了台湾交割手续、台湾省巡托唐景崧携子出逃内渡后,刘永福被推举为抗日盟主,成为领导台湾抗日的核心人物。
2.2.1大战八卦山。
日军占领台北后,随即南下入侵新竹。
刘永福令副将杨紫云统领新楚军会同台湾生员吴汤兴、姜绍祖、徐骧等领导的台湾义民军与日军相持月余,大小20余战,歼灭大量日军。
1895年8月初,黑旗军联合徐骧等义民军会攻新竹,连获大捷。
8月中旬,黑旗军和台湾义军在大甲溪一带同敌人展开激战并取得全胜,缴获敌军枪械甚多。
8月底,日军对驻守彰化城外要隘八卦山的黑旗军进行偷袭。
日军从台中出发,开抵大肚溪北岸,隔溪侦察八卦山黑旗军排军布阵的虚实。
但侦察的行动被黑旗军发现,立即发炮攻击,使得前来侦察的高官伤重毙命。
日军恼羞成怒,次日强渡大肚溪,与黑旗军在八卦山附近展开激战。
黑旗军统帅吴彭年亲率七星队——黑旗军的敢死队火速援救,但日军依靠兵力和火力的优势,将七星队包围,四面围攻。
七星队奋勇抵抗,包括吴彭年在内,七星队300余人最后全部壮烈牺牲在八卦山头,实践了吴彭年“宁死不放神圣海疆台湾”的誓言。
八卦山阻击战,是刘永福领导抗日保台斗争中最为壮烈的一场战斗。
此次战役中,打死少将山根信成等高官,击毙日本号称最为精锐的近卫师团1000余人,大大壮大了台湾军民与黑旗军的士气。
2.2.2 台南保卫战。
台南府城是台湾的历史名城,刘永福的抗日统帅部就设在台南。
为攻占台南,日军以海陆军5万多人对台南形成包围之势。
日军拟定兵分三路夹攻台南的计划。
“第一路由能久亲王率领近卫师团主力军,约一万五千人,从彰化外围出击,占领嘉义,再沿大路,从正面直扑台南;第二路由伏见亲王率领第二师团的第四旅主力约一万三千人,从基隆乘船南下,在布袋嘴登陆,沿着水路,进逼台南侧面;第三路由陆军少将山口率领第二师第三旅主力约一万二千人,从台湾南端的枋寮港登陆,然后朝西北方向进军,切断台南后路。
” [10](P170)日军的攻台南计划相当周全,但一路以来都遭到黑旗军和义军的伏兵截击。
在嘉义,刘永福推行“联庄法”,坐镇指挥各路义军协力作战,一度连获大捷,杀敌近千人,并曾一度继克复云林、苗栗,反攻彰化。
黑旗军的胜利使日寇恼羞成怒,9月向台湾增派第二师团,10月8日疯狂进逼嘉义。
黑旗军在城外暗埋地雷,炸死日军700多人。
其余仓惶溃退,半路又被伏兵截击,死伤甚众,近卫师团长北白川能久中将亦重伤毙命。
翌日,日寇用大炮猛攻击塌城墙才得以拥入城中。
黑旗军
与敌人展开巷战,但终因势孤力弱被迫退守台南曾文溪一带。
10月15日,日舰进攻台南东南的打狗港。
刘永福的养子刘成良率军多次打退敌人的进攻,后来守卫炮台的兵士饥饿不能战,被迫退守台南。
这时,据守曾文溪的黑旗军和义军将士,与日军展开白刃格斗,台南最后一道防线失守。
10月19日,日军大举进攻台南安平炮台,刘永福亲手点燃大炮,轰击敌舰。
当晚,日军攻城益急,城内粮尽弹绝,在艰苦的恶战中,士兵饥疲力尽,至不能举枪挥刀。
当时“城府内秩序混乱,刘永福欲冲回城内,部众极力阻道:‘各路倭兵大至,此城不可守,请公去。
’刘永福仰天捶胸,潸然泪下说:‘我刘某为国为民,今日受困已到极点。
’” [11](P33)在部众的极力劝阻下,刘永福被迫撤离。
21日,台南陷落,台湾全境被日军占领。
台南保卫战虽然最终归于失败,但表现了以刘永福为首的抗日军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的英雄气概,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
“据日本史学家的资料记载:‘日军投入49,835人的兵力和26,214名随军夫役,付出了近卫师团长山北白川宫能久亲王、近卫第二旅团长长山根新成以下4,642人阵亡牺牲的代价,花了4个月时间,才勉强地占领了台湾。
’据中方估计,‘侵台日军共50,000人,因伤亡和疾病而遣送回国者达32,000人,其中死者4,600人’,比在整个甲午战争中伤亡2,547人的损失大得多。
” [12](P33)可见,刘永福为首的爱国军民,把抗日斗争坚持到弹尽粮绝的最后一刻,推延日军进驻台湾的计划,展现了中国军民不屈不饶的民族情操,为中华民族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作出了杰出贡献。
3、在反封建斗争中的贡献
刘永福自幼就生活在贫穷的环境当中,不满腐败的清政府。
他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传统的忠君思想影响,并且因为复杂的原因曾经接受清政府的虚衔,但早期投身反清斗争,中期与清廷貌合神离,晚期则和清廷彻底决裂,总的来看,也曾经为反封建斗争作出过重要贡献。
3.1 早期投身反清斗争
刘永福早期曾投身反清斗争,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历史事实。
3.1.1 参加反清起义。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廷与英国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赔款2100万白银,加重人民的负担;加上地方官吏剥削、自然灾害、战争的耗费,使得人民雪上加霜,人民处于水深火热当中。
随后,清政府越来越腐败,继续对外推行投降政策,出卖国家民族利益;对内加紧残酷压迫劳苦大众。
由于清朝政治腐败,灾荒频繁,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洪秀全金田起义,得到群雄响应。
刘家世代贫寒,为生活所逼,一再迁徙。
永福青年时代,依靠堂兄弟在平福开荒种地过活。
尽管永福身强力壮,为我
所用膂力过人,但仍赤贫如洗,无法糊口。
“刘永福气愤地说,这种世道真是吃人的世道,我们如果不起来推翻清政府的黑暗统治,那才是没有一点血气的奴隶!” [13](P380) 1857年,正值20岁刘永福蓄发加入天地会,投身于农民起义的行列,走上反抗压迫剥削的道路,以一名反清义士的身份展开了自己的壮烈人生。
最初刘永福在天地会首领吴凌云的部属郑三手下任先锋。
他率部打垮巫必灵为首的地主武装,队伍迅速扩大。
1864年,清朝政府在围攻太平天国天京的同时,也加紧对广西农民起义军的“清剿”,吴凌云壮烈牺牲。
3.1.2 组织黑旗军聚啸山林。
1865年,刘永福加入了以吴亚忠、黄崇英为首的广西天地会,坐第三把交椅,继续他的反清斗争。
1866年,刘永福部属扩充整编为一个旗,刘永福被任为旗头。
当时他扎营于归顺州(今靖西)安德圩的北帝庙,看见北帝神像傍边的周公像手执着一面绘有“北斗七星”图案、镶有狗牙白边的黑色三角旗,就仿造黑旗作自为己队伍的旗帜。
从此以后,这支队伍就常举黑旗作战,人们称之为黑旗军。
1867年,清军进攻天地会义军,吴亚忠在清兵追击中牺牲,后来投靠了侵越法军司令李威利的黄崇英因与刘永福意见不一分道扬镳,刘永福只得率领黑旗军流亡于中越边境从归顺州的波斗翻越崎岖的大岭进入越南苏圩,此后又不断扩展地盘,据有安礼、高平、左大、六安等地,直至1868年把势力伸展到与云南隔河相望的保胜(老街)。
在此期间,刘永福一直在积蓄力量以图东山再起。
他收编了正在越南活动的壮族农民领袖黄守忠的队伍,使黑旗军的队伍扩充到了2000 多人,分编成3 个营;他抓紧操练士兵,整肃纪律,选择人才,统一军令,为后来黑旗军一鸣惊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2 与清廷貌合神离
由于法国进犯越南威胁中国,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反清斗争暂时让位于反对帝国主义的作斗争,刘永福由反清斗士转变成了反帝战将。
在开展反帝斗争的过程中,他虽然曾在一定程度与清廷妥协,但一直与清廷貌合神离。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3.2.1 双方妥协的原因比较复杂。
从清廷来看,法国侵略越南时,越南政府请求清政府派兵援助,但清政府不敢公开派兵助战。
考虑到越南与中国唇齿相依的关系,也为了借力瓦解黑旗军这支对朝廷构成威胁的反清武装,清政府便利用黑旗军阻挡法军的扩张。
这正如四川总督丁宝桢在一个奏折中所说,如果“该匪幸而获胜”,可以使越南感激中国,而黑旗军又不是正规的清朝遣派的军队,又不至于使法国得到对中国寻衅的借口;如果黑旗军打不过法国人呢?则“亦隐为中国除一大患,驱狼斗虎,似属一举兼得”。
[14](P12)1884年8月26日清政府正式对法国宣战后,清政府起用在越法战争中功勋卓著的刘永福与法军抗衡,也不外乎是灭法威风和借刀杀人两个动机。
从刘永福来看,他的妥协并非出于对朝廷的心悦诚服。
“刘永福在取得抗击法军的初胜后,感到自己孤军作战难以完成抗法守边这一重任,希望得到清政府的支持和帮
助,与清军联合抗击法国。
” [15](P18)正是为了得到朝廷在抗法方面的支持,刘永福才接受了清廷的“记名提督”的封号,接受清廷的军火物资的援助,成为清政府的一名官员。
3.2.2 清廷长期对刘永福不放心。
法国扬言,“黑旗军一日不离开保胜,法国就一日不交还澎湖”。
[16](P104)清政府为了保全其与法国政府之间的“议和大计”,便把刘永福当作了牺牲品。
中法战争后,清政府在法国的压力下,于1885年4月到6月,连颁九道上谕,以“赏给依博德恩巴图鲁名号,并赏给三代一品封典”为诱饵,诱逼刘永福回国。
刘永福是天地会起义军,清朝官方的文书中曾长期对他以“匪”相称。
没想到运用对法作战借刀杀人不但没有达到目的,而且让其更加威风。
如硬性将其铲除,不仅为舆论所不容,而且也不利于今后有需要时用刘永福抵御洋人。
但是,也绝不能让刘永福拥兵自重,威胁朝廷。
正因为如此,1885年10月,刘永福率3000名黑旗军入关回国后,清政府便下令将黑旗军裁减大半,只留1200人。
此后,先把刘永福从南宁转到广州近郊的燕塘,后来又以领兵驻守为名,将他再一次贬到广东边远孤岛南澳岛;而且黑旗兵又被历年裁撤,到刘永福受命赴台湾时已只剩300余人,以致刘永福赴台前不得不往广州等地重招旧部。
3.2.3 刘永福一度对清廷抗旨不遵。
1885年中法议和后,清廷多次谕令黑旗军回国。
起初,刘永福拒不执行,后因两广总督、云贵总督等奉旨多次严催“不准稍有延迟”,刘永福被迫无奈,经粤督向清政府提出入关若干条件:对所部员弁勇丁开单请予奖励;所部兵卒3000余众,均须偕行,以备有用;发给关防以资办公而昭信守;枪炮、火药、辎重等须因随军运回等。
粤督应充上述各条后,刘永福才率精锐三千人入关回国。
可惜的是后来清廷言而无信。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同年8月,清政府颁布“上谕”任命刘永福为帮办台湾军务大臣,率黑旗军渡台抗日。
但清政府根本无心与日交战,准备与日“求和”的噩耗从大陆传来。
1895年4月,清政府战败求和,与日本签订了臭名昭著的中日《马关条约》,其中最为让人痛心的是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和澎湖列岛的条文。
《马关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派李经方为割台专使前往台湾办理割台事宜,并命令在台湾的大小文武官员撤回大陆。
6月初,日军由三貂角澳底登陆进逼台北。
但是,刘永福作为台湾军务帮办,旗帜鲜明地抗不奉诏,坚守台湾,与台湾人民一道抵抗日本侵略者。
刘永福在台南草拟了《盟约书》,“聚众宣誓:‘为大清之臣,守大清之地,分内事也,万死不辞,一时千载,纵使片土之剩,一线之延,亦应保全,不令倭得’”。
[17](P3)历史把老总兵刘永福推上民族自卫战争的舞台,他不惜丢官弃职,不顾年老力衰,与清政府的高官截然不同,身体力行地演绎了壮烈的保台抗日的历史。
3.3 晚年与清廷决裂
在战场驰骋多年的刘永福,步入晚年但仍忧国忧民,他看透了清廷的所作所为,毅然挺身坚持反封建,垂老不忘天下事。
3.3.1 支持三那人民抗捐斗争。
1907年,钦州附近的三那(那桑、那黎、那彭)地区的人民在刘思裕的领导下,组织万人举行声势浩大的抗捐斗争,刘永福对三那人民的正义举动十分关注,并深表同情与支持。
三那抗捐斗争发展迅速,三那人民一度攻占钦州城,清政府派兵镇压。
“一些侥幸逃出清军追剿的起义群
众听到刘永福回来了,就来向他求助。
在刘永福看来,这些参加起义的群众是贫困的农民,他们处在官府的重压之下,走投无路,才铤而走险,所以很同情他们,将他们藏匿在自己家中。
” [18](P198)三那人民的抗
捐斗争是辛亥革命前我国人民反对腐败的清政府统治的前奏。
刘永福虽然没有直接参与到这场反清风暴中,但他态度鲜明,对三那人民的斗争给以了极大的支持与同情,迈出了与清廷决裂的第一步。
3.2.2 出任广东民团总长。
1911年,刘永福加入同盟会,参加了推翻封建王朝的反清斗争。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的枪声打响,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拉开了序幕,结束了清廷的统治。
随着起义的
深入,各省纷纷宣布独立。
11月7日,刘永福的故乡广西也宣布独立。
刘永福这个在官场上浮沉的清廷
命官,对于大清王朝的崩溃并没有表现出丝毫的眷念,相反,他的思想跟随着时代进步的步伐,来到广州,看到独立后的广州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他十分高兴。
为了稳定社会局势,胡汉民请刘永福出任广东民团
总长之职。
刘永福也欣然答应。
“为了表明自己全力支持革命的决心,他坚定不移地说:‘自是感愤时局,弃职隐居,郁之至今,已历数载,自谓生平碌碌无所长,惟推诚布公,爱国爱种,当艰难危险,历万折而
不少变!’这不仅道出了刘永福竭诚拥护辛亥革命的心声,也说明了他彻底摆脱了大清王朝命官的羁绊,开始迈出了新的一步。
” [19](P200)出任广东民团总长,体现了他彻底与清廷决裂,从对清廷抱有幻想到失去信心,最后摆脱正统的思想的束缚,投身到反封建的资本主义民主革命的潮流中,这一转折性的选择体现了“刘永福晚年思想起了一个质的飞跃,他不再是一个只反‘贪官’、‘番佬’的草莽英雄,而是一名光
荣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斗士。
” [20](P51)
4、在维护祖国统一和关注民生方面的贡献
刘永福不仅是反帝的战将与反清的斗士,而且在维护祖国统一和关注民生方面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下面分别探讨。
4.1 热爱祖国
现在有某些台独主义者将1895年短暂存在过的“台湾民主国”奉为主张台独的法理依据,并称刘永福为“台湾民主国”第二任“总统”。
这不仅是对历史的无知,而且也违背了历史事实。
事实上,刘永福任职于“台湾民主国”和不担任所谓“总统”,都是刘永福维护祖国统一的实证。
4.1.1 “台湾民主国”本质上没有台独倾向。
1895年5月25日,在丘逢甲等人的推动下,台湾官绅“台湾民主国”,推举唐景崧为“总统”,丘逢甲为“副总统”,刘永福为大将军。
说“台湾民主国”本质上没有台独倾向,有以下理由:第一,该政权是在清廷默许下成立。
当时满清的目的一方面是想让台湾人民认为是日本来占领的,而非是朝廷将台湾出卖的;另一方面又不愿台湾以一个省的名义与日本战争,导致朝廷难以对付的中日战争,因而暗中支持和默许了“台湾民主国”的成立。
当时的南洋大臣张之洞便曾暗示唐景崧,强调台湾的反抗无论是自立救助、或是结以外援,都必须在与清廷无关的前提下,以台湾“自保”的名义、或民众“意愿、从违”的形式,从事抗争活动[21]。
第二,该政权成立后就公开宣称永戴圣清。
“台湾民主国”之年号为“永清”,意即永远隶属清朝;“台湾民主国”成立后即电告清廷:“遵奉正朔,遥作屏藩”、“台湾绅民,誓不臣倭,愿为岛国,永戴圣清”;[22]“台湾民主国”以“蓝地黃虎”旗为国旗,以别于清廷使用的“龙旗”,并强调“龙兄虎弟”的特殊情谊;“总统”就职典礼上,绅民对唐景崧行的是“两跪六叩”礼,以別于对清朝皇帝的“三跪九叩”礼。
第三,该政权本质上是维护祖国统一的抗日政权。
“台湾民主国”是在台湾将被日本占领的危急关头,台湾同胞自发保卫台湾,反抗侵略而成立的抗日救亡政权,“以独立之名,行抗日之实”。
自行立国事出有因,这就是刘永福的公告所说的“抗不奉诏”。
正因为刘永福“抗不奉诏”,如果惹恼了日本人,也就与朝廷无关。
宁愿牺牲自己也要保全祖国,这是刘永福对祖国的一种深沉的爱。
第四,该政权寿命极短,基本上没有造成主张台独的国际影响。
从5月25日算起,无论算到6月6日唐景崧内渡、6月7日台北沦陷止,或者算到丘逢甲6月9日内渡止,还是算到刘永福10月19日内渡、10月21日台南沦陷止,“台湾民主国”的寿命都非常短暂。
另外,“台湾民主国”虽然曾号称是“东亚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但在当时沒有得到任何国家的承认,基本上没有造成主张台独的国际影响。
4.1.2 刘永福从未担任过“台湾民主国总统”。
唐景崧、丘逢甲内渡后,在台北陷于敌手的情况下,从6月28日开始,台南抗日绅民曾三次推拥刘永福继任“总统”,接受“总统”大印,刘永福每次都没有接受。
他推心置腹地对大家说:“尔等众百姓公举我做总统,送印而来,可以不必多此一举!此印不能打得的,无论如何,均要打赢,方可完全领土。
今天之事,军事也,土地之存亡,人民之关系,千钧一发,甚宜注意。
其实事在将兵相互得力,咸皆用命,或者易亡而存,转危为安,从此上国衣冠不沦夷狄耳。
区区此印,无能为力。
盖有在此不在彼之故,诸君以为然否?请将印带回销之可也。
” [23](P138)刘永福虽拒绝接任“总统”,但仍以帮办之职,统率防军与台湾义军抗敌保台。
他将全台各军及各地义军百数十营,分别调遣巡防各要隘,并派人接替“内渡”大小文武各官的职务,积极领导全台的抗日斗争。
他还同时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