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法临床应用
灸法在临床应用
![灸法在临床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b66c9131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8e8ed71.png)
灸法在临床应用在中医传统疗法中,灸法作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方式,其在临床应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灸法是指利用燃烧的草药或者其他物质,将温热作用引入人体经络穴位,达到调理脏腑、平衡阴阳、壮阳气、祛病邪等疗效的治疗方法。
下面将从灸法的原理、方法、适应症和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灸法的原理**灸法主要是通过温热刺激经络穴位,进而影响人体的经络气血运行,调节脏腑功能,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中医理论中,认为经络是联系脏腑、气血的通道,气血通畅,则疾病自然消除。
而灸法可以通过热量的作用,疏通经络,激活经脉气血,改善机体阴阳失调,促进新陈代谢,增强免疫力,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灸法的方法**灸法一般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两种方法。
直接灸是指将燃烧的灸条直接对准患处或经络穴位,让热量直接传导到皮肤和经络,起到温通经络、调理气血的作用。
而间接灸则是将药物灸贴敷于患处或经络穴位,利用药物的温热效应来温通经络、舒筋活络。
不同病症和患者个体情况,灸法的方法会有所不同,中医医师会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灸法方式。
**灸法的适应症**灸法在临床上应用广泛,适用于许多疾病的治疗。
常见的适应症包括但不限于:1. 风湿痛症:如关节炎、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等疼痛症状。
2. 内科疾病:如消化不良、慢性胃炎、月经不调等疾病。
3. 皮肤病:如湿疹、疮疖、痤疮等皮肤疾病。
4. 精神类疾病:如失眠、抑郁症等症状。
总之,灸法在中医临床上被广泛应用,对于许多慢性病症或者功能性疾病有很好的调理作用。
但在使用灸法治疗时,也需注意一些事项。
**灸法的注意事项**1. 灸前要确保患者情绪放松、气血顺畅,避免在饱食、过度劳累、酗酒后进行灸法。
2. 选择合适的灸具和药物进行灸治,不宜使用异物或不明药物进行灸疗。
3. 控制灸热时间和强度,避免灸烫伤皮肤,而造成不良后果。
4. 灸后要避免受风等,避免感冒或者引发新的疾病。
5. 持续进行灸治需间断,注意密切关注患者的体质变化和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灸法的临床应用
![灸法的临床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c405e15ea98271fe910ef943.png)
灸法的临床应用灸法,用艾绒或其他药物放置在体表的穴位上烧灼、温熨,借灸火的温和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作用,达到治病和保健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
艾灸的作用温散寒邪《素问》:“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而不流,温则消而去之。
”故用艾灸治疗寒邪为患、偏于阳虚诸证。
温通经络、活血逐痹用于治疗风寒湿邪所致的痹证。
回阳固脱阳气虚脱而出现大汗淋漓、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的虚脱证,以及遗尿、脱肛、阴挺等都可随证选用。
消瘀散结用于乳痈初期、瘰疬、寒性疖肿未化脓者。
防病保健常灸足三里、大椎、关元等穴,能激发人体正气,增强抗病能力,起到防病保健的作用。
施灸材料――艾绒艾叶,《本草》载:“艾叶能灸百病。
”《本草从新》说:“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
”艾叶经过加工,制成细软的艾绒,更有它的优点:便于搓捏成大小不同的艾炷,易于燃烧,气味芳香;燃烧时热力温和,能窜透皮肤,直达深部。
常用的灸法灸法治疗疾病,已有悠久的历史,先是单纯艾灸,后来衍化为多种灸法,大体分为艾炷灸、艾条灸、温筒灸和天灸等几类。
使用艾炷灸又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
目前临床常用艾条灸或温针灸,其操作方法如下。
温和灸将艾条一端点燃,对准施灸部位,距皮肤0.5~1.0寸左右进行熏灸,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一般每穴灸3~5min,至皮肤稍成红晕为度。
对于晕厥或局部知觉减退的患者和小儿,医者可将示指、中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通过医生手指的感觉来测知患者局部受热程度,以便调节施灸距离,掌握施灸时间,防止烫伤。
雀啄灸和回旋灸点燃艾条一端,与施灸部位并不固定在一定的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地移动。
也可以均匀地向左右方向移动或反复旋转施灸。
温针灸针刺与艾灸结合使用的一种方法,适合于既需要留针,又需要施灸的疾病。
针刺得气后,将毫针留在适当的深度,将艾绒捏在针柄上点燃,直到艾绒燃尽为止,或在针柄上套置一段1~2cm的艾条施灸,使热力通过针身传人体内,达到治疗目的。
动力灸法临床应用与研究
![动力灸法临床应用与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4a1bb157dd88d0d232d46ab1.png)
金元时期,不仅灸疗方法之为应用,对灸法的
理论有了较大发展,刘守真认为灸法有“引热外出 ”和“引热下行”的作用,主张热症用灸。朱丹溪 完善了“热证可灸”论,认为“火以畅达,拔引热 毒,此从治之意”,“大病虚脱,本是阴虚,用艾 灸丹田者,所以补阴阳,阳生阴长故也。”阐发了 热证,包括实热与虚热均可用灸法“泄引热下”, “散火祛痰”、“养阴清热”。
三、 灸 法 的 适 应 症
? 1、灸法的适应症和针法一样,是十分 广泛的,各科都有其主治病症。凡内、外 、妇、儿、骨、伤、皮肤、五官等各科疾 病都可以运用灸法进行治疗。据不完全统 计最近出版的灸法专著和灸法论文中所涉 及的病种有一二百种之多。
? 许多新灸法应运而生,各种灸法灸具也
不断问世,如有了无烟灸条,灸柱以及艾 段。以及用高科技手段创新的灸法:各种 艾灸仪,电热灸,红外灸。在灸法理论上 也有了新的发展,提出了艾灸热性传感的 理论。
从中国石器时代的氏族公社时期直到现在
灸法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发源于用火, 流行于春秋,鼎盛于唐宋,成熟于明代,衰 落于清代,复兴于新中国”。现在,灸法作 为针灸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已被广泛 应用于临床治疗活动中,灸治方法日益丰富 ,防治范围不断扩大。对灸法机理的研究也 日益深入,对国外针灸界的影响越来越大。 并展示了广阔的前景。
明清时期对灸法记载较多的《寿域神方》
第一次运用了艾条灸法。并在此基础上发展 为艾绒和药末混合制成的“雷火神针”、“ 太乙神针”。清代吴亦鼎所著《神灸经论》 是系统的灸法专著,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灸 法,并注重侯脉,辩证的重要性。清代在灸 疗方法上首次运用了“针上烧”,也就是温 针灸。尽管在清代由于封建统治者认为针灸 “袒衣露怀,有伤大雅”,极力禁止,但灸
二、灸法的作用
灸法操作规范
![灸法操作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c8c2e593011ca300a7c390e9.png)
灸法操作规范一、灸法的分类1、艾柱直接灸(1)化脓灸脓灸(瘢痕灸):用黄豆大或枣核大的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施灸,局部组织经烫伤后,产生无菌性化脓现象,能改善体质,增强机体的抵抗力,从而起到治疗和保健作用。
目前临床上,常用此法对哮喘、慢性胃肠炎、发育障碍等疾病和体质虚弱者进行施治。
(2)非化脓灸(无瘢痕灸):近代对灸法的应用,有以达到温烫为主,不致透发成灸疮,称为非化脓灸。
其方法是,先将施灸部位涂以少量凡士林,然后将小艾炷放在穴位上,并将之点燃,不等艾火烧到皮肤,当患者感到灼痛时,即用镊子将艾炷夹去或压灭,更换艾炷再灸,连续灸3~7壮,以局部皮肤出现轻度红晕为度。
因其不留瘢痕,易为患者接受。
本法适用于虚寒轻证。
2、艾炷间接灸艾炷间接灸,又称间隔灸或隔物灸,指在艾炷下垫一衬隔物放在穴位上施灸的方法,称间接灸。
因其衬隔药物的不同,又可分为多种灸法。
其火力温和,具有艾灸和垫隔药物的双重作用,患者易于接受,较直接灸法常用,适用于慢性疾病和疮疡等。
(1)隔姜灸:将新鲜生姜切成约0.5cm厚的薄片,中心- 1 -处用针穿刺数孔,上置艾炷,放在穴位施灸,当患者感到灼痛时,可将姜片稍许上提,使之离开皮肤片刻,旋即放下,再行灸治,反复进行。
或在姜片下衬一些纸片,放下再灸,直到局部皮肤潮红为止。
本法简便易行,一般不会引起烫伤,临床应用较广。
生姜味辛,性微温。
具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呕的作用。
故此法多用于治疗外感表证和虚寒性疾病,如感冒、咳嗽、风湿痹痛、呕吐、腹痛、泄泻等。
(2)隔蒜灸:用独头大蒜切成约0.5cm厚的薄片,中间用针穿刺数孔,放在穴位或肿块上(如未溃破化脓的脓头处),用艾炷灸之,每灸4~5壮,换去蒜片,每穴一次可灸5~7壮。
因大蒜液对皮肤有刺激性,灸后容易起泡,故应注意防护。
大蒜味辛,性温。
有解毒,健胃,杀虫之功。
本法多用于治疗肺痨、腹中积块及未溃疮疖等。
(3)隔盐灸:又称神阙灸,本法只适于脐部。
其方法是:患者仰卧屈膝,以纯白干燥的食盐,填平脐孔,再放上姜片和艾炷施灸。
督灸疗法临床应用综述
![督灸疗法临床应用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577cdeafa45177232e60a21b.png)
督灸疗法临床应用综述摘要:“督灸”又称长蛇灸、铺灸,是国家级名老中医罗诗荣先生在国内独一继承和发扬创导的独特灸法[1],是在督脉上施以隔药灸疗法,通过激发协调诸经,发挥平衡阴阳、抵御病邪、调整虚实的功效,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督灸是在背部正中点火燃艾,形似长蛇。
督灸法施术独特,面积广,艾炷大,时间长,火力足,温通力强,治病快捷,功效卓著,是一般灸法所不能比及的[2]。
督脉铺灸用细软如棉的艾绒,燃烧时速度慢,火力均匀、温和、持久,渗透力强,能够窜透肌肤,直达组织深部,临床多作强壮补虚以治疗虚劳顽疾。
督灸疗法逐渐被广大医务工作者所认识,其理论和临床应用也得到更深的研究和发展,本文对近年相关文献报道进行汇总分析,综述如下。
关键词:督灸;临床应用;综述督灸施灸部位常需铺垫生姜泥,生姜对皮肤的刺激性小,短时间内可重复操作,不会因刺激强度不够而影响功效,常作为通用材料[3]。
督灸不宜过于频繁,每次间隔时间不应少于1周,间隔时间过短容易出现身体疲乏、头昏等症状[4]。
督灸疗法作为祖国医学中传统的治疗方法,经过广大医务工作者的不断地继承和发扬,其理论日趋丰富,其临床应用更加广泛。
一、风湿免疫系统疾病的治疗因督灸施术在背部正中,对强直性脊柱炎、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肌劳损等脊柱相关病证取效最为直接,成为督灸的主要应用范围。
晁金玲等[5]收集109 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给予督灸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针灸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
结果显示治疗组治愈 35 例,显效 15 例,有效 3 例,无效 2 例;对照组治愈 14 例,显效 16 例,有效 13 例,无效 11 例。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96.36%(53/55),明显高于对照组79.63%(43/5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周子朋[6]将 60 例符合强直性脊柱炎诊断标准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 30 例,对照组口服柳氮磺吡啶肠溶片和西乐葆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督灸法治疗;两组疗程均为 3 个月。
灸法在临床中的应用
![灸法在临床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13f13649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0b.png)
灸法在临床中的应用灸法,又称艾灸,作为传统中医疗法之一,历史悠久,用途广泛。
在中医传统理论中,灸法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有着独特的疗效。
本文将探讨灸法在临床中的应用,以及其在治疗各种疾病中所起到的作用。
一、灸法的基本原理灸法起源于古代中国,主要使用艾绒或其他植物材料,通过燃烧产生热量,然后将其放在患处或特定经络上,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据中医理论,灸法能够疏通经络、温经散寒、活血化瘀、调节气血,促进人体的自我修复能力。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等情况,选用不同的灸法方法,以达到最佳的疗效。
二、灸法在各类疾病中的应用1. 风寒湿痹:灸法能够温经散寒,对于风寒湿痹引起的关节疼痛、肌肉僵硬等症状有良好的缓解作用。
通过灸法刺激相应的穴位,可以促进气血畅通,减轻患者的不适感。
2. 肠胃疾病:灸法对于消化系统疾病如胃炎、消化不良、胃痛等有很好的辅助治疗作用。
艾灸作用于胃脘穴,可以促进胃肠蠕动,改善消化功能,缓解肠胃不适。
3. 妇科疾病:对于月经不调、痛经、更年期综合征等妇科疾病,灸法也具有显著的疗效。
适当的灸法可以调节女性的内分泌水平,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4. 神经系统疾病:灸法在神经系统疾病如头痛、神经痛、帕金森病等的治疗中也有一定的效果。
通过刺激穴位,可以缓解神经系统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5. 其他疾病:灸法还可以用于调节免疫功能、改善睡眠质量、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等。
在一些慢性疾病的治疗中,灸法作为一种天然疗法,被广泛应用。
三、小结灸法作为传统中医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临床中的应用前景广阔。
随着人们对中医理论的认可,越来越多的患者开始选择灸法作为治疗方式。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灸法并不是万能的,适用范围也有限制。
在使用灸法治疗疾病时,应该遵医嘱,选择正规的中医医院进行治疗,以确保疗效和安全。
总的来说,灸法在临床中的应用是有积极意义的,对于一些慢性疾病和亚健康状态具有一定的调理作用。
(有图版)不同灸法的操作规范及其临床应用
![(有图版)不同灸法的操作规范及其临床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6bd74adb1a37f111f0855b18.png)
《不同灸法的操作规范及其临床应用》基本内容提纲:1、灸法种类和操作规范;2、治疗作用和适应范围;3、量效要素和注意事项;4、临床应用和研究进展。
灸法,《说文解字》:“灸,灼也,从火音久,灸乃治病之法,以艾燃火,按而灼之。
”又称“艾灸”,用艾绒或药物为主要灸材,点燃后放置腧穴或病变部位,进行烧灼和熏熨,借其温热刺激及药物作用,温通气血、扶正驱邪,以防治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广义的灸法即是指采用艾绒等为主烧灼、熏熨体表以防治疾病的方法,又可包括一些非火源的外治疗法。
一、灸法种类和操作规范(一)艾灸的材料1.艾叶(1)艾叶的化学成分:艾叶中纤维质较多,水分较少,有许多可燃的有机物,是理想的灸疗原料。
(2)①味辛、微苦、性温热,具纯阳之性;②艾火燃烧时热力温和,能窜透皮肤,直达体表深部;③艾产地广泛,易于采集,价格低廉;2.艾绒(1)艾绒的制备:①制作流程:采集(农历4、5月)→暴晒干燥→捣碎→筛→晒→捣→筛→艾绒(淡黄色洁净细软)②分类:按加工程度不同分为:粗绒(艾条或间接灸);细绒(直接灸)③分级:优—质量以无杂质、柔软易团聚、干燥;劣—以含杂质、生硬不易团聚、湿润,燃烧时易破裂,散落火花而灼伤皮肤,不宜采用新制艾绒—含挥发油多,灸时火力过强,有失温和之性,常致患者不能耐受;陈旧艾绒—临床常用(2)艾绒的储藏密闭于干燥容器内,置于阴凉干燥处;并于每年天气晴朗时重复暴晒几次,以防潮湿、霉烂或虫蛀。
3.艾绒制品(1)艾炷①艾炷规格:(直径与高度大致相等)小炷:麦粒大,常置于穴位或病变部烧灼,作直接灸用中炷:半截枣核大,作间接灸用;大炷:半截橄榄大,可燃烧3~5分钟,作间接灸用②艾柱制作方法ⅰ.手工制作法:上尖下平的圆锥体;要求搓捏紧实,能放置平稳,燃烧时火力由强到弱,患者易于耐受,且耐燃而不易爆;大小可随治疗需要而定。
ⅱ.艾炷器制作法:艾绒紧密,大小一致,便于应用(2)艾条(艾卷)长20cm,直径1.5cm,常用于悬起灸、实按灸①纯艾条:不含药物②药艾条:ⅰ常用药艾条:肉桂、干姜、木香、独活、细辛、白芷、雄黄、苍术、没药、乳香、川椒各等分,研成细末;每支艾条加药末6g。
灸法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应用
![灸法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668c478bd0d233d4b14e691e.png)
ZHONGGUO SHIYONG XIANGCUN YISHENG ZAZHI 2007,14(5)关 键 词:心脑血管疾病;灸法; 预防中图分类号:R2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185(2007) 05-0018-02运用灸法防病保健,是中医预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灸法主要用于各种急性传染病的预防保健。
近年来,尤其是2003年非典型肺炎暴发流行以来,应用灸法进行保健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同时,预防的内容逐渐转移到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1 简介灸法虽为古代疗法,但适应证广、疗效显著。
古有“灸治百病”之说。
根据中医理论,灸法有温阳散寒、助元固本之功。
现代研究表明,制作艾炷(条)的蕲艾中含挥发油约0.002%,其主要成分为苦艾醇、苦艾酮;此外,含胆素钾盐以及多种维生素。
苦艾醇、苦艾酮有兴奋中枢的作用。
因此,灸法具有调整脏腑机能、促进新陈代谢、增强免疫力等功能,现代医学中仍广泛应用于临床。
灸法防病保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①运用艾灸之法,增强抵抗力,以预防疾病。
如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提到,灸膏肓穴可以达到保健增寿的效果;同时,在卷二十九记载了著名的足三里保健灸法:“凡入吴蜀地游官,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著人也”。
《旧唐书》曾载,柳公度年八十余,步履轻健,其养生之术也是使用温灸气海穴法。
②运用艾灸用于早期积极救治。
在发病之初,证候显露之前,用灸疗之法截断病势,灭之于萌芽。
近年来,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其危害逐渐被人们所重视,相应的预防方法逐渐应用于临床。
灸疗法因其施灸材料价廉、易得,操作方法简便,效果显著,成为预防心脑血管病的经济有效手段之一,尤其在缺医少药的基层地区,不失为一种首选的预防方法。
古代医家对灸疗法预防中风(脑血管病)有大量记载。
宋代王执中在《针灸资生经・卷四》提出:“灸绝骨、三里等穴,凡遇春秋,常灸以泄气,素有风人可保无虞”。
新灸法临床应用
![新灸法临床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5de8030679563c1ec5da7165.png)
灸法临床应用拾萃楼喜强医海拾贝: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2020/6/28·灸法的创新:新灸法是在临床实践中发现了特殊灸感现象,经反复探索、实践而总结出来的用灸火在病人身上寻找宜灸点(嗜热点)、线(嗜热线)施以一定的热刺激,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本法治疗跌打损伤后遗症、各种风湿骨病(包括多年的颈椎、腰椎、膝关节骨质增生、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关节炎、)、各种疮疡(包括骨结核、静脉炎、静脉栓塞)、中风偏瘫、口眼歪斜(包括面瘫后遗症)、小儿麻痹后遗症、神经-血管调节紊乱、慢支、哮喘、冠心病、心绞痛、糖尿病并发症、胃肠神经紊乱等20多种疾病。
嗜热点、线、区的存在!?A.灸时热反应迟钝;越灸越舒服;出现异于灸其它各点的感觉(酸.痹、痒、热痛感、电麻感等),直往体内钻(风吹样、锥入样、压迫佯)·,或在体表扩散、移动等(简称灸感)。
每次施灸,深入体内的灸感会再浅出至皮肤(或在深入或浅出过程中消失);向四周或定向扩散的灸感会再收拢。
浅出、收拢后灸感才消失!,然后皮肤才出现爪常情况1二的灼痛;B.具备上述症状的点称嗜热点,成片称嗜热区;在体表成线;比或带状移动的,称嗜热线。
C.附:忌热点,艾灸火以同样的高度掠过皮肤,如某点比别处灼痛,或远离此处的病灶区灼痛、疼痛,此点称忌热点,成片称忌热区.忌灸。
嗜热、点、线区的特性I.同步性:多数病人的灸感如减弱或消失.与之有关的症状也会好转或痊愈:故可根据其灸感施灸,治疗各种存在着灸感的不同疾病。
II.同一性:对同一个点施以任何灸法,其灸感基本相同.只是强弱而巳。
故似施火针或瘢痕灸的点,可无用温和灸寻找和选择;III.统一性:对一个嗜热点施任何灸法或针刺,只要疗效明显.全身所有的嗜热点、线、区都会相应缩小、消失或移位;因此,只需灸最有意义的嗜热点,或灸感最强的嗜热线(痿症例外)。
·IV.趋向性:艾火灸到达嗜热点附近.热感会趋向嗜热点;对一个嗜热点施灸,有时会有线状灸感瞬间趋向另一嗜热点,或原灸点的热量满足后.灸感趋向另一嗜热点。
灸 法
![灸 法](https://img.taocdn.com/s3/m/ab58ccf11711cc7931b716d3.png)
• 艾卷由纯净细软的艾绒外裹细草纸做成。其为长20 cm、直径约1.5 cm的圆柱形(见图5-33-6)。也可在艾绒中掺入药物,制成药物艾 卷,如“太乙神针”“雷火神针”。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灸法的种类及操作
• 艾卷灸根据操作方法可分为悬灸和实按灸。 • 1. 悬灸 • 包括温和灸、雀啄灸和回旋灸。 • (1)温和灸。将艾条一端点燃,在距离施灸部位约1寸处进行熏灸(
在穴位或肿块上, 上置艾炷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尽时换炷再灸。一 般每穴可灸5~7壮。具有消肿化结、拔毒止痛、杀虫的作用。临床用 于瘰疬、痈疽疮毒未溃、肺痨、腹中积块等。 • (3)隔盐灸。多用于脐窝部施灸。操作时先将湿纸铺于脐孔中,上 用细食盐填平,食盐上盖一鲜姜片,上置艾炷施灸(见图5-33-5)。 具有回阳救逆、温中散寒的作用。临床用于急性腹痛吐泻、痢疾、四 肢厥冷、虚脱、中风脱症等。
瘢痕灸和瘢痕灸。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灸法的种类及操作
• (1)无瘢痕灸(非瘢痕灸)。用中、小艾炷。将艾炷放在穴位上, 从上端点燃,当剩2/5左右、患者感到烫时,用镊子将艾炷夹去,换 炷再灸,一般灸3~7壮。灸至局部皮肤红晕而不起泡为度。若灸后起 小水泡,无须处理。出现大水泡时,可用消毒针穿破放水。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灸法的作用
• 气为血帅,血随气行,而气得温则行,气行血亦行。灸之能使气机通 利,营卫调和, 瘀血自消。临床常用于治疗气血凝滞的乳痈初起、 瘰疬、瘿瘤、寒性疖肿未化脓等证。
• 4. 防病保健 • 无病自灸,能激发人体正气,增强抗病能力,一方面可预防疾病发生
,另一方面使人精力充沛、减缓衰老、延年益寿。
见图5-33-7), 使局部有温热感,每穴灸5~7 min,以皮肤红晕为度 。对昏厥、局部知觉减退的患者和小儿,医者可将食、中两指置于施 灸部位两侧,感知患者局部受热程度,随时调节施灸距离及时间,防 止烫伤。温和灸多用于灸治慢性病。 • (2)雀啄灸。
灸法
![灸法](https://img.taocdn.com/s3/m/960db98483d049649b665818.png)
二、注意事项
(一)体位选择和施灸顺序
1、体位选择:应需便于医生正确取穴,方便操作,患者能 体位选择:应需便于医生正确取穴,方便操作, 坚持施灸治疗的全过程。 坚持施灸治疗的全过程。 2、施灸顺序:一般宜“先上后下、先背后腹、先头部后四 施灸顺序:一般宜“先上后下、先背后腹、 肢、先阳经后阴经”。 先阳经后阴经”
四、温针灸
温针灸是针刺 艾灸结合应用 温针灸是针刺与艾灸结合应用 针刺与 的一种方法,适用于即需要留针而 的一种方法, 又适宜用艾灸的病症。 又适宜用艾灸的病症。 五、温灸器灸 利用器具施灸的方法。 利用器具施灸的方法。
第二节
艾灸法的临床应用
一、艾灸法的治疗作用和适应范围
1、温经通络:寒凝血滞、经络痹阻所致的风寒湿痹、痛经、 温经通络:寒凝血滞、经络痹阻所致的风寒湿痹、痛经、 经闭、寒疝、腹痛等。 经闭、寒疝、腹痛等。 2、祛风解表、温中散寒:风寒外袭之表证、脾胃寒盛之呕 祛风解表、温中散寒:风寒外袭之表证、 吐、胃痛、泄泻。 胃痛、泄泻。 3、温肾健脾:脾肾阳虚的久泄、久痢、遗尿、阳痿、早泄。 温肾健脾:脾肾阳虚的久泄、久痢、遗尿、阳痿、早泄。
2、非化脓法
主要是麦粒灸。即用麦粒大的小艾炷直接在腧穴上施灸, 主要是麦粒灸。即用麦粒大的小艾炷直接在腧穴上施灸, 灸后不引起化脓。 灸后不引起化脓。 (1)操作方法: 操作方法: 在穴位上涂凡士林,使之黏附,放置艾炷点燃,病人有温 在穴位上涂凡士林,使之黏附,放置艾炷点燃, 热或灼痛感时,即更换艾炷一般可用3-7壮 。本法灼痛时间短, 本法灼痛时间短, 热或灼痛感时,即更换艾炷一般可用3 约20秒钟左右。 20秒钟左右。 秒钟左右 (2)临床应用: 临床应用: 适用于气血虚弱、小儿发育不良及虚寒轻症。 适用于气血虚弱、
百会压灸在临床中应用概述
![百会压灸在临床中应用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18b4b56c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6a.png)
百会压灸在临床中应用概述摘要:百会灸法是临床以及民间常用的一种治疗与保健方法,而百会压灸是司徒铃教授独创的一种灸法,它能通过压灸使热力直达病所,以凑温提气血、醒脑启窍效果更佳,本文将介绍百会压灸在临床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百会压灸临床应用百会穴位于头部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属于是手足三阳经、足厥阴经与督脉的交会穴,又名天满、泥丸宫、巅上,在《针灸甲乙经》中称为“三阳五会”,《中藏经》中又曰:“天脑者,一身之守,百神之会”,“百神”指的就是全身之神之会;脑又为髓海,五脏六腑的精微物质皆上养于头,艾灸百会可起升提阳气、醒脑开窍之功;艾灸百会常用于临床多系统疾患的治疗,同时也是老百姓常用的保健穴;而百会压灸又与普通的百会悬灸、艾盒灸等灸法不一,它是通过直接在百会穴上燃烧艾柱至一定程度,施与按压,将热感直达脑部的一种灸法。
现将百会压灸相关临床研究总结如下:1.脑窍神志病证:朱详英以[1]失眠患者为观察对象,压灸百会穴与针刺治疗较单纯针刺更能有效改善失眠,尤其对心脾两虚证型的效果最佳。
蒋素珍[2]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以取离卦、坤卦为主的针刺结合压灸百会穴为治疗组,对照组口服阿普唑仑,治疗组的疗效较对照组显著。
杨淑荃[3]采用压灸百会穴和口服多奈哌齐片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D)轻、中度患者,治疗后AD认知功能量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与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较单纯口服药物改善明显,且能有效改善血钙水平。
金瑛[4]将75例脑损伤后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以压灸百会结合刺络放血为治疗组,以常规西药为对照组,对照组有效率为92%,对照组为57%。
2.颈性眩晕证陈欣泽[5]等选择三组临床随机对照方法来研究颈性眩晕,三组均对眩晕有改善,压灸百会穴较单纯针刺疗效更佳,而压灸百会联合针刺较单纯压灸百会的效果更甚,它可有效加快颈部血流速度,改善颈部血液循环,从而提高疗效。
颜良达[6]同样也采用三组随机对照的方法研究椎动脉型颈椎病,针刺结合百会压灸较单纯针刺在头晕与头肩痛缓解方面疗效更佳,且在止晕及改善头痛方面更具有远期疗效。
灸法
![灸法](https://img.taocdn.com/s3/m/a9be21b36294dd88d0d26bc3.png)
手指同身寸定位法
是指依据患者本人手指为尺寸折量标准 来量取腧穴的定位方法,又称“指寸法”。 ❖ 中指同身寸:以患者中指中节桡侧两端纹头 (拇、中指屈曲成环形)之间的距离作为1寸。
❖ 拇指同身寸:以患者拇指、无名指 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为标准,其四 指的宽度作为3寸。四指相并名曰“一夫”; 用横指同身寸取腧穴,又名“一夫法”。
❖ 隔姜灸:常用于因寒而致的呕吐、腹痛以及 风寒痹痛等,有温胃止吐、散寒止痛的作用。
❖ 隔蒜灸:多用于治疗瘰疬、肺痨及初起的肿 疡等病症,有清热解毒、杀虫等作用。
❖ 隔盐灸:用于治疗伤寒阴证或吐泻并作、中 风脱证等,有回阳、救逆、固脱之力
❖ 隔附子饼灸:多用于治疗命门火衰而致的阳 痿、早泄或疮疡久溃不敛等,有温补肾阳等 作用。
常用骨度分寸表
部位
起止点
折量寸
前发际正中至后发际正中
12
眉间(印堂)至前发际正中
3
头 第7颈椎棘突下(大椎)至后发际正中 3
面 眉间(印堂)至后发际正中第7颈椎棘 18
突下(大椎)
部 前两额发角(头维)之间
9
耳后两乳突(完骨)之间
9
胸 胸骨上窝(天突)至胸剑联合中点(歧骨) 9
腹 胸剑联合中点(歧骨)至脐中
大椎
❖ 归经:督脉 ❖ 定位: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 主治:
1.热病、疟疾、恶寒发热等外感病证 2.项强,脊痛 3.癫狂痫证、小儿惊风等神志病证
肺腧
❖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 ❖ 定位: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 主治:
1.咳嗽、气喘、咯血等肺疾 2.骨蒸潮热、盗汗等阴虚病证
肾腧
❖ 艾条灸 即将艾绒制作成艾条进行施灸。艾条灸
气交灸的临床应用
![气交灸的临床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db1f9172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0c78369.png)
三、气交灸操作方法
(一)物品准备
三、气交灸操作方法
(一)物品准备
➢ 仿古青花瓷小茶杯,口 径5~6厘米,高度3.5~5厘米, 容积40~50毫升,碗底有个直 径3厘米左右的足
➢ 天然生桐油1瓶(涂抹 薄薄一层)(调和脾 胃,利三焦)
三、气交灸操作方法
(一)物品准备
➢艾柱若干(搓成直径约2பைடு நூலகம்5厘米 粗塔状) ➢棉枝一包(涂桐油) ➢小纱块(清洁皮肤) ➢防风打火机(点燃艾柱) ➢防烫保暖毛巾 ➢镊子或小木片(更换艾柱) ➢灭火盅
二、气交灸的原理
内经有句话:“审察卫气为 百病母”。人体营卫二气,皆遵 循自然规律而阴升阳降。脐部属 于阴阳气交之处,又名“天枢”, 意即调控人体气机升降出入。而 气交灸所用艾绒原料,性温,味 辛苦,归肝脾肾三经,明白卫气 的人立刻便知气交灸实际上就是 在助推卫气的循行。
二、气交灸的原理
➢轻微的负压:有利于卫气的循 行及改善血液微循环 ➢温度方面:微微的温暖,更换 艾柱的时候,温度会略微下降然 后随着新艾柱的燃烧,慢慢的温 度又升起来。这种温度的起伏变 化,虽然细微,但在调气的环节 里,作用却是非常精妙的
二、气交灸的原理
➢热量:温煦中焦 ➢渗透力:在生桐油的引经作用下 顺利渗入肝脾肾三经—将热力引至 足底—从足底推行至头部 ➢艾烟气:药气,在上焦处与下焦 上行的渗透力相汇合—进一步将热 力提升至头。 ➢然后卫气出于目,热力再次沿着 太阳、少阳、阳明这三经下降至足 底,如此周而复始
二、气交灸的原理
二、气交灸的原理
➢帮助和增强卫气循行的能力 ➢热力所到之处,寒凝散发,瘀积消融,功效 法宏 ➢由于渗透力的存在,极大的促进和改善了卫 气的循环,有病祛病,无病强身 ➢当人体受到风雨寒暑、情志、居处、饮食等 等影响,卫气耗散,血气容易发生分离、阻痹、 虚空、逆乱等,继而生病。要改变这些状况, 首先要强大卫气的能量,气行则血行,同时饮 食摄入得到的话,多数病不药而愈
灸法概述、技术及在临床中应用
![灸法概述、技术及在临床中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58fd51e60b4c2e3f562763b6.png)
(三)消瘀散结
灸能使气机通畅,营卫调和, 故瘀结自散。常用于治疗气血 凝滞 之疾,如乳痈初起、瘰疬、 瘿瘤等疾病。
将蒜片置于应灸 的腧穴部位或患处
将艾炷放在蒜片上点燃施灸
艾炷燃尽,易炷灸再法概灸述、技术及在临床皮中的肤应用 红润不起泡为度
灸法概述、技术及在临床中的应用
清热解毒、杀虫
用于治疗淋巴结核、 肺结核及初起的肿疡(未溃 疮疖、乳痈)及虫、蛇、蝎、 蜂蜇咬伤等病证。
灸法概述、技术及在临床中的应用
隔附子灸
将姜片置于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
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
艾炷燃尽,易炷灸再法概灸述、技术及在临床皮中的肤应用 红润不起泡为度
灸法概述、技术及在临床中的应用
温胃止呕、散寒止痛
治疗因感寒而致的呕 吐、腹痛、痛经以及风寒 痹痛等。
灸法概述、技术及在临床中的应用
2、隔盐灸
将纯净干燥的食盐填敷于脐部
或于盐上再置一薄姜片
灸法概述、技术及在临床中的应用
艾条灸
灸法概述、技术及在临床中的应用
(一)悬 灸
将艾条悬放在距离穴位一定高度 上进行熏烤,不使艾条点燃端直接接 触皮肤。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 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皮 肤3~5厘米左右进行熏烤,使患者局 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施灸 10~15分钟。
太乙针灸
雷火针天灸
将纯净的艾绒 , 放在平板上,用手 搓捏成大小不等的 圆锥形艾炷 ,艾炷 高1厘米左右,直径 0.8厘米左右,燃烧 完1柱为一壮。
艾灸疗法在临床中的应用 ppt课件
![艾灸疗法在临床中的应用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47ed300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b1a8d56.png)
温针灸
•
温针灸,是在毫针刺入穴位后留针过程中,在针柄上插
入艾卷施灸的一种灸法,是毫针针刺和艾卷灸的结合。《针
灸聚英》中载有:“王节斋日,近有为温针者,乃楚人之法。
其法针于穴,以香白芷作团饼,套针上。以艾蒸温之,多以
取效”。
•
操作时,在针刺得气后,将针留在适当的深度,在针柄
上穿置一段长约1.5~2cm、距皮肤2~3 cm的艾卷,从艾
艾属草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我国各地均有 生长,以蕲州产者为佳,故有“蕲艾”之称。
《名医别录》载:"艾味苦, 微温,无毒,主灸百病。"
气味芳香
艾叶
容易燃烧
火力温和
艾绒的制作
选用干燥的艾叶,捣制后除去 杂质,即可制成纯净细软的艾绒,
晒干贮藏,以备应用。
灸法的作用
(一)温经散寒
《素问·异法方宜论篇》 载:“脏寒生满病,
度。每日1~2次,至治愈。
•
4、隔姜灸法:用鲜姜切成直径大约3厘米~4厘
米,厚约0.3厘米~0.4厘米的放于姜片上点燃施灸,
当患者感觉灼烫时,可将姜片稍微提起,稍停后放
下再灸,以免烫伤。艾炷燃尽,易炷再灸,每穴每
次艾灸5~7壮。每次选取3~4穴,每日1次,至痊愈。
•
2.在所灸的部位覆盖几层棉纸或布,再将点燃的艾条隔着纸或布,直接
按在穴位上,留1~2秒钟即可。紧接着再按其他穴位。若火熄则重新点燃。
每次按灸10次左右。
•
(2)雷火针疗法
• 雷火针疗法是用沉香、木香、乳香、蕲艾等药物粉碎, 用绵纸卷紧,然后点燃,灸治一定的部位来治疗疾病的一 种方法。(闪腰岔气、风寒湿痹、腰疼腿痛、关节疼痛、 寒性腹痛、寒性腹泻) 此法见载于明代杨继洲的《针灸大 成》,属于灸法的一种,主要用于畏针患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灸法的临床应用
一.灸法的治疗作用和适应范围
根据艾灸的作用特点,其适应范围以寒证、虚证、阴证为主,对慢性病、阳虚尤为适宜,某些热证、实证也可酌情施灸。
下面将灸法的治疗作用与适应范围归纳如下。
1.疏风解表温中散寒
唐代医家王焘说:“御风邪……虽曰针、汤、散,皆所不及,灸为其最要。
”
《素问·异法方宜论》说:“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
灸法有疏风解表、温中散寒的作用,适用于风寒表证、寒性胃痛、呕吐、腹痛、泄泻等病证。
如寒性胃痛、呕吐,隔姜灸中脘、梁门、内关、足三里。
2.温经通络活血止痛
《灵枢·禁服》说:“陷下者,脉血结于中,中有著血,血寒,故宜灸之。
”
《灵枢·官能篇》说:“结络坚紧,火所治之。
”
由于寒邪或外伤、劳损使经络气血凝滞、痹阻不通所造的风寒湿痹、痛经、寒疝、经闭、肩凝、肘劳、腰痛等病证,可用灸法温经通络、活血止痛。
如膝关节痹痛,可在犊鼻、足三里、阴陵泉等穴温针灸;肩凝可在肩髃、肩髎、臂臑温针灸;腰痛可在肾俞、大肠俞、委中温针灸。
3.壮阳益气回阳固脱升阳举陷
《灵枢·官能篇》说:“阴阳皆虚,火自当之。
”
《灵枢·经脉病》说:“陷下则灸之。
”
灸法能温补阳气,用于脾肾阳虚之阳痿、早泄、遗精、遗尿、久泻、久痢等病证。
如阳痿、灸关元、肾俞、命门。
灸法能回阳固脱,用于亡阳虚脱证,可在神阙或关元灸几十壮、甚至几百壮。
灸法能升阳举陷,用于中气下陷之内脏下垂、脱肛、阴挺、久泻、久痢、久咳等证。
如脱肛,可灸长强、神阙、百会。
4.消瘀散结拔毒泄热
《灵枢·官能篇》:“结络坚紧,火所治之。
”由于毒邪造成经络阻滞,气滞血瘀形成的外科疮疡肿结,可用灸火消瘀散结、拔毒泄热。
如疮疡、痈疽、疖肿初起未化脓者,局部隔蒜灸;疮疡溃破后久不愈合,局部桑枝灸;痄腮,灯火灸角孙、耳尖。
5.防病保健益气延寿
《千金方》说:“凡入吴蜀地宦游,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着人。
”
《扁鹊心书》:“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
”
现代研究证明:灸法可以激发人体正气,提高免疫功能,增强抗病能
力,具有预防疾病,保健益寿的作用。
用灸法防病保健,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两晋唐宋都有灸法防病保健的记载。
明代灸脐保健,成为时尚,李有“炼脐”之法,杨继洲有“蒸脐”之法,都是在神阙穴上间隔温补药物施灸,以培补元气、预防疾病、益气延年。
清代《针灸集成》记载,有一人每年坚持灸神阙,年过百岁,身体健壮。
日本学者很重视保健灸,把灸足三里称为“长寿之灸”,有“勿与不灸三里三人行旅”之谚语。
上世纪初,日本开展全民健身,其中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在中小学集体灸足三里。
常用的保健灸穴有:足三里、关元、气海、神阙、中脘、膏肓、三阴交、风门、大椎、曲池等。
二.灸法的注意事项
(一)体位选择
卧位或坐位,要求平正舒适,有利于准确选穴与艾炷的安放,顺利施灸。
(二)施灸顺序
先上后下,先背后腹,先头部后四肢,先阳经后阴经,先少后多。
但不可拘泥,应酌情灵活掌握,如治气虚下陷之脱肛,可先灸长强收肛,后灸百会举陷。
(三)部位禁忌
1.颜面五官、阴部、关节附近、大血管附近不宜用化脓灸。
2.乳头、心脏虚里处、睾丸不宜灸。
3.妊娠期妇女不宜灸下腹部、腰骶部。
4.文献记载中的禁灸穴慎灸。
(四)病情禁忌
1.阴热内热证、外感热证、脉象数疾者禁灸。
2.高热、抽搐、极度衰竭、形瘦骨弱者禁灸。
△关于热证可否用灸的争论:
关于热证可否用灸,学术界有两种不同观点。
张仲景、张景岳等医家认为热证禁灸,在《伤寒论》中张仲景引述了很多热证用灸出现的变证、坏证及不良反应。
孙思邈、刘河间、朱丹溪、李等医家认为热证可灸。
现代的周楣声、魏稼等针灸专家认为热证可灸,周楣声还把灸法用于流行性出血热的治疗,效果显著。
我们认为,热证用灸宜慎重,如出现因热证用灸后的不良反应时应停止使用。
(五)烫伤防治
施灸时,应注意防止艾火脱落,烫伤皮肤,烧坏衣物。
灸火与皮肤之间的距离,要根据患者的反应及时调节(悬起灸、温针灸)。
灸后出现小水泡,可不必处理,嘱患者不要擦破;出现大水泡者,可用消毒针穿破放水,涂龙胆紫。
(六)晕灸防治
在灸治过程中,晕灸者极为罕见。
但是,一旦灸量太大,火力过猛,
施灸环境又不通风,或者病人对灸法对于敏感时,可出现晕灸,按晕针处理方法急救。
此外,施灸环境要注意通风,空气清新,防止烟雾过浓,污染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