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作用靶点最新版本
药物代谢酶和药物作用靶点基因检测技术指南(试行)20150729
药物代谢酶和药物作用靶点基因检测技术指南(试行)(该指南由国家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局于2015年7月29日发文,发布通知:国卫医医护便函〔2015〕240号)前言药物体内代谢、转运及药物作用靶点基因的遗传变异及其表达水平的变化可通过影响药物的体内浓度和敏感性,导致药物反应性个体差异。
近年来随着人类基因组学的发展,药物基因组学领域得到了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药物基因组生物标记物及其检测方法相继涌现。
药物基因组学已成为指导临床个体化用药、评估严重药物不良反应发生风险、指导新药研发和评价新药的重要工具,部分上市的新药仅限于特定基因型的适应症患者。
美国FDA已批准在140余种药物的药品标签中增加药物基因组信息,涉及的药物基因组生物标记物42个。
此外,部分行业指南也将部分非FDA批准的生物标记物及其特性(如MGMT基因甲基化)的检测列入疾病的治疗指南。
药物反应相关基因及其表达产物的分子检测是实施个体化药物治疗的前提。
药理学与遗传学结合的关键环节包括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PK)和药物效应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PD)两方面。
药物代谢动力学主要是定量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规律,侧重于阐明药物的体内过程;药物效应动力学主要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作用规律及作用机制,其内容包括药物与作用靶位之间相互作用所引起的生化、生理学和形态学变化,侧重于解释药物如何与作用靶点发生作用。
对药物代谢酶和药物靶点基因进行检测可指导临床针对特定的患者选择合适的药物和给药剂量,实现个体化用药,从而提高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防止严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目前美国FDA和我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CFDA)都已批准了一系列的个体化用药基因诊断试剂盒。
这些试剂盒基本都是对人DNA样本进行基因检测。
而在基因表达的检测方面,由于RNA的稳定性差,样本处置不当可导致目标RNA降解,使得检测结果不准确,影响临床判断。
抗肺癌药物作用靶点的研究进展李晓园
抗肺癌药物作用靶点的研究进展李晓园1,2△※(综述),张士俊3,徐为人1,3(审校)(1.天津医科大学,天津300070;2.天津天士力研究院药理毒理研究所,天津300410;3.天津药物研究院,天津市新药设计与发现重点实验室,天津300193)中图分类号:R966;R73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84(2013)02-0275-04 doi:10.3969/j.issn.1006-2084.2013.02.027摘要:肺癌是当今世界上发生率和病死率最高的恶性肿瘤。
近年来,肺癌分子靶向治疗凭借其特异性好、有效性强以及不良反应小等特点发展迅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近年来肺癌研究较热的几个靶点包括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环氧合酶2、生存素、间质上皮转变因子及棘皮动物微管相关蛋白样4与间变性淋巴瘤激酶融合基因。
关键词:肺癌靶点;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环氧合酶2;生存素;间质上皮转变因子;棘皮动物微管相关蛋白样4与间变性淋巴瘤激酶融合基因Research Progress in the Targets of Lung Cancer Drugs LI Xiao-yuan1,2,ZHANG Shi-jun3,XU Wei-ren1,3.(1.Tianjin Medical University,Tianjin300070,China;2.Tasly Pharmacology and Toxicology Insti-tute of Tianjin City,Tianjin300410,China;3.Tianjin Key Lab of Molecular Design and Drug Discovery,Tianjin Institute of Pharmaceutical Research,Tianjin300193,China)Abstract:Lung cancer is one of the malignant tumors with the highest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in the world nowadays.In recent years,researchers are paying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e lung cancer molecu-lar target therapy,due to its specificity,high efficiency and little adverse effects.Here reviews the research progress about several hot targets of lung cancer,including Bcl-2,COX-2,survivin,c-Met and EML4-ALK.Key words:Target of lung cancer;Bcl-2;COX-2;Survivin;C-Met;EML4-ALK肺癌是全世界发生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其病死率亦居恶性肿瘤第1位。
常用靶向治疗作用靶点
常用靶向治疗作用靶点常用靶向治疗作用的靶点是指在肿瘤细胞中的一些分子、信号转导途径或基因表达发生异常,使其具有特异性的治疗效应。
靶向治疗是一种通过特异靶点来选择性作用于肿瘤细胞,从而发挥抗肿瘤疗效的治疗方法。
下面是一些常用靶向治疗作用的靶点:1.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EGFR是一种受体酪氨酸激酶,它促进细胞增殖和生存。
针对EGFR的靶向药物例如西妥昔单抗(Cetuximab)和埃洛替尼(Erlotinib)可用于治疗不同类型的恶性肿瘤,例如非小细胞肺癌和结直肠癌。
2. 基因突变产生的靶点:许多肿瘤发生的基因突变可导致肿瘤细胞的无限增殖和生长。
例如,绝大多数慢性骨髓性白血病(CML)患者具有BCR-ABL基因突变,可以靶向治疗这一靶点。
伊马替尼(Imatinib)是一种靶向BCR-ABL的药物,用于CML患者的治疗。
3.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VEGFR在血管生成和维持方面起重要作用。
靶向VEGFR的药物例如索拉非尼(Sorafenib)和阿昔替尼(Axitinib)已被批准用于恶性肿瘤的治疗,例如肝细胞癌和肾细胞癌。
4. 整合素:整合素是一类跨膜蛋白,它们在肿瘤细胞和周围组织之间起到粘附作用。
靶向整合素的药物例如贝伐单抗(Bevacizumab)用于治疗一些肿瘤,包括结直肠癌和乳腺癌。
5. 肿瘤坏死因子受体(TNFR):TNFR具有抗肿瘤作用,可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TNFR靶向治疗的药物例如奥法替尼(Olaratumab)已被批准用于治疗软组织肉瘤。
6. 细胞周期调控蛋白:细胞周期是细胞生长和分裂的关键过程。
靶向细胞周期调控蛋白的药物例如帕珠单抗(Palbociclib)和里帕替尼(Ribociclib)已被批准用于治疗乳腺癌。
7. 抑癌基因:抑癌基因在正常细胞中能够抑制肿瘤发展。
缺乏或突变的抑癌基因是肿瘤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
一些靶向治疗药物例如帕妥珠单抗(Pertuzumab)和拉帕替尼(Lapatinib)可用于治疗HER2阳性的乳腺癌。
浅论抗脑缺血的药物作用靶点研究
・
学 术 探 讨
Ac d mi su y a e c td
8 ・ 4
C i s o ma o tn me i n n tn p am c hn e ju l f e o dc e a d e o h r a y e h i h
浅 论 抗 脑 缺 血 的 药 物 作 用 靶 点 研 究
海 马组 织 中 R M G b的 表 达 明 显 上 调 ;在 体 外 培 养 的 R Mb G
Tl样受体 4 ( L 4)是一 种跨 膜蛋 白受体 。研 究发 o l TR 现 J Tl样受 体 4 ( L 4 ,o l T R )对脑 缺血再 灌注 小 鼠皮 质干 扰素调节 因子 3 (R 3 I F一 )和 B干扰素 (F IN—p )的表达
研究途径。
损伤的保 护作 用与 K 2 1的阻断 密切相关 ,介 导延迟整 流 v.
钾 电 流 的 K 2 1 道 在 缺 氧 缺 血 引 发 的 细 胞 损 伤 中发 挥 着 v. 通
重要作用 ,提示 K 2 v .1是抗脑缺血药物开发的潜在作用靶
点 。一 些 研究 认为 在 脑 缺 血 时 T E R K—l 孔 钾 通 道 开 放 对 双
—
3 6. l
3 的表 达 , MMP一 ) 而 3有 降 解 细 胞 外 基 质 的 作 用 ,可 改
[ ] Z agHX,L B,WagXL 4 hn i Z n .mRN x rsino otg A epeso fvl e—dpn etp- a eed n e
变 血 管 通 透性 ,介 导 血 管 源 性 脑 水 肿 。 田永 青 证 实 了脑 组织 中 C 4L D 0 、MM P一3 与 脑 缺 血 再 灌 注 损 伤 密 切 相 关 。 C 4 L在 脑 缺 血 再 灌 注 损 伤 的 炎 症 级 联 反 应 中 处 在 上 游 , D0 如 果 能及 时 有 效 的 阻 断 CMO D 0 I /C 4 L通 路 ,将 能 极 大 的 减 少再灌注损伤。 2 保 护脑 神 经 的 新 药 靶 点 钾 离 子 在脑 细胞 损 伤 中起 重 要 作 用 ,用 大 鼠 t A MC O模 型 验 证 钾 通 道 阻 断剂 四 乙铵 ( E T A) 对 脑 缺 血 损 伤 的 保 护
抗癌药物作用机理及作用靶点
抗癌药物作用机理及作用靶点一、常见抗癌药物总作用机理二、常见抗癌药物作用机理1. 氮芥氮芥是最早用于临床并取得突出疗效的抗肿瘤药物。
为双氯乙胺类烷化剂的代表,它是一高度活泼的化合物。
【药理作用】本品进入体内后,通过分子内成环作用,形成高度活泼的乙烯亚胺离子,在中性或弱碱条件下迅速与多种有机物质的亲核基团(如蛋白质的羧基、氨基、巯基、核酸的氨基和羟基、磷酸根)结合,进行烷基化作用。
氮芥最重要的反应是与鸟嘌呤第7位氮共价结合,产生DNA 的双链内的交叉联结或DNA 的同链内不同碱基的交叉联结。
G1期及M 期细胞对氮芥的细胞毒作用最为敏感,由G1期进入S 期延迟。
【适应症】主要用于恶性淋巴瘤及癌性胸膜、心包及腹腔积液。
目前已很少用于其他肿瘤,对急性白血病无效。
与长春新碱(VCR)、甲基卡肼(PCZ)及泼尼松(PDN)合用治疗霍奇金病有较高的疗效,对卵巢癌、乳腺癌、绒癌、前列腺癌、精原细胞瘤、鼻咽癌(半身化疗法)等也有一定疗效;腔内注射用以控制癌性胸腹水有较好疗效;对由于恶性淋巴瘤等压迫呼吸道和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引起的严重症状,可使之迅速缓解。
2.环磷酰胺环磷酰胺为氮芥与磷酰胺基结合而成的化合物,是临床常用的烷化剂类免疫剂。
【药理作用】该品在体外无抗肿瘤活性,进入体内后先在肝脏中经微粒体功能氧化酶转化成醛磷酰胺,而醛酰胺不稳定,在肿瘤细胞内分解成酰胺氮芥及丙烯醛,酰胺氮芥对肿瘤细胞有细胞毒作用。
环磷酰胺是双功能烷化剂及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可干扰 DNA 及 RNA 功能,尤以对前者的影响更大,它与DNA 发生交叉联结,抑制DNA 合成,对S 期作用最明显。
【适应症】该品为最常用的烷化剂类抗肿瘤药,进入体内后,在肝微粒体酶催化下分解释出烷化作用很强的氯乙基磷酰胺(或称磷酰胺氮芥),而对肿瘤细胞产生细胞毒作用,此外本品还具有显著免疫作用。
临床用于恶性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白血病、乳腺癌、卵巢癌、宫颈癌、前列腺癌、结肠癌、支气管癌、肺癌等,有一定疗效。
神经退行性疾病病变机理及药物作用新靶点
科技前沿与学术评论神经退行性疾病病变机理及药物作用新靶点研究员、博导朱兴族。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上海200031)摘要:神经退行性疾病是医学研究领域中的一大难题。
近年来,该类疾病遗传因素及病变机理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
研究表明这类疾病的发生与某些基因突变后产生的蛋白有关,这些蛋白可进而直接或间接地引起一系列反应,影响神经系统中某些特定的神经细胞,最终导致这些细胞死亡。
氧化应激、线粒体机能障碍、兴奋性毒性、免疫炎症及细胞凋亡等机理在神经细胞死亡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这些研究结果为我们寻找神经退行性疾病的防治药物提供了分析的途径和作用靶点。
抑制神经细胞退行性改变的启动因子,阻断神经细胞退行性改变的信号传导及/或激活内源性神经保护机制均有可能防止神经细胞退行性改变。
尽管目前主要依靠细胞培养技术和动物模型来寻找神经保护药物,但通过这些研究很有可能找到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新型药物。
关键词:神经退行性疾病阿尔采默氏病帕金森病神经保护高度发达的脑是人类区别于世上其他生物的最显著标志之一。
人类的记忆,认知,语言,个性和喜怒哀乐等无不与正常的脑功能密切相关。
人脑一旦出现病变,这些功能就严重受损。
由于脑内受损部位及病变机理的不同,病人可以表现为不同的神经症状,形成不同的神经疾病。
神经退行性疾病(neurode—generativediseases)是一类慢性,进行性神经疾病。
虽然这类疾病的病变部位及病因各不相同,但神经细胞退行性病变(neumde.generati。
n)是它们的共同点。
该类疾病主要包括阿尔采默氏病(Alzheimer’sdisease,AD),帕金森病(Pakinson’sdisease,PD),Huntington舞蹈病(Huntingtondis—ease),不同类型脊髓小脑共济失调(spinalcerebeIlarataxiaS),齿状核红核苍白球丘脑下核萎缩(dentatonIbropallidoluySianatrophy),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lateralsclerosis)及脊髓肌萎缩症(spinaImuscularatrophy)等。
药物作用靶点研究进展
药物作⽤靶点研究进展专家介绍张陆勇:博⼠,⼆级教授,博导,⼴东药科⼤学副校长,药典委员会委员,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理毒理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药安全性评价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药品注册审评专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总体专家组成员,《药学进展》编委。
研究领域为分⼦药理学与毒理学、⾼通量与⾼内涵药物筛选。
⼊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才,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江苏省“333”⼯程第⼆层次培养对象,江苏省“六⼤⼈才⾼峰”⾼层次⼈才,研究团队是江苏省“六⼤⼈才⾼峰”优秀⼈才集体。
2015 年获⼭东省科学技术进步⼀等奖。
已发表学术论⽂400余篇,其中SCI 论⽂240 余篇,H 因⼦为34,专利授权60 项,在研主持国家⾃然科学基⾦重⼤国际合作研究项⽬、⾯上项⽬,国家“⼗⼆五”重⼤新药创制专项,财政部中医药⾏业科研专项等项⽬,主持完成国家省部级科研项⽬30 余项。
正⽂药物作⽤靶点研究进展江振洲1,徐登球1,杨航1,张陆勇1,2*(1. 中国药科⼤学江苏省新药筛选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9;2. ⼴东药科⼤学药学院新药筛选与药效学评价中⼼,⼴东⼴州510006)[ 摘要] 通过对中国学者2016 年在国内外发表的相关研究论⽂进⾏检索和整理,分类综述针对神经退⾏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帕⾦森病等)、脑⾎管疾病、精神障碍性疾病、⼼⾎管疾病(如⾼⾎压、⼼绞痛、⼼衰、动脉粥样硬化等)、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脂肪肝、肥胖等)、感染性疾病、⾃⾝免疫性疾病、肿瘤等多种重⼤疾病的药物作⽤靶点研究的最新进展,为后续药物靶点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恶性肿瘤、神经退⾏性疾病、精神障碍性疾病、⼼⾎管疾病、脑⾎管疾病、感染性疾病、⾃⾝免疫性疾病、代谢性疾病等重⼤疾病在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居⾼不下,寻找这些疾病靶点,并研究将疾病靶点转化为药物作⽤靶点,是新药开发前期需要解决的关键⼯作之⼀。
这些药物治疗相关作⽤靶点涉及受体、酶、离⼦通道、转运体、基因等。
药物作用靶点(课堂PPT)
17
2. 上市药物靶点的类别
• 生物化学分类: 上市小分子和生化药靶点, 50%以上属4 个关键生化类别: G-蛋白偶联受体(26.8%),核受体(13%),配体门控性离子通道(7.9%)及电 压门控离子通道(5.5%) 。其他包括青霉素结合蛋白,髓过氧化酶,神经递 质,DNA拓扑异构酶,纤维结合蛋白,细胞色素P450等。
试剂特异结合并产生临床疗效的分子结构。不包括药理学和生物化学研究工 具以及相关技术。得出的结论:目前的分子药物靶点数目为218个。 • Overington 等(2006)提出有价值的评估: 药物数量减至1357种。所有药物通 过324个靶标起作用,其中266个为人类基因衍生的,其余为病原体靶标。 • 小分子药物作用于248种蛋白,其中207个靶标由人体基因组编码;口服小分子 药物靶标227个,其中186个为人类基因靶标。
14
药物研发需要生物学,化学,电脑 物理,仪器分析等多个领域合作
15
五. 靶点药物开发概况
• 现代药物开发是基于特定靶寻找先导化合物,进而筛选候选药物的过程。 • 人类基因组研究结果预测: 有600种小分子靶点,1800多蛋白质靶点,及
2100种基因治疗和siRNA治疗靶点。 • 失败教训: 近20年对高选择性靶点的集中研发,候选新药经临床试验后
ad靶向治疗药物38葡萄糖苷酶小肠内水解糖苷键生成单糖葡萄糖激酶gk醛糖还原酶ar二肽肽激酶dpp蛋白激酶cpkc蛋白酪氨酸激酶ptk和蛋白酪氨酸磷酸酶ptp一氧化氮合酶nos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肉碱酯酰转移酶cpt糖代谢酶蛋白磷酸化酶39天然靶点药物研究模式已知确立大量提取物的筛选几百种可组合活性比较找出作用强的几中细胞组织动物实验可委托临床试验酶活性测定40天然药物提取分离与制备提取分离新方法
药物作用靶点
与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胞内转录因子结合的亲脂性分子
G蛋白偶联受体(G-protein-coupled recepter,GPCR)
• 配体通过G蛋白偶联受体将第一信使的信号通过环磷酸腺苷 (cAMP)、三磷酸肌醇(IP3)、二酰基甘油(DG)、以及钙离 子传至效应器,产生生物效应。
G蛋白
• 之所以叫G蛋白是因为这类蛋白可以和鸟嘌呤核苷酸GTP和GDP相 结合(与GTP和GDP之间的相互作用)。它的功能是识别已经激 活的GPCR,并且向可以启动细胞反应的效应器传达信息。介于 受体和效应器酶和离子通道之间,G蛋白的主要作用是激活第二 信使的形成。G蛋白主要有四种类型,即兴奋型G蛋白(Gs)刺 激腺苷酸环化酶,抑制性G蛋白(Gi),抑制腺苷酸环化酶,转导 素(Go)以及Gq(激活磷酸脂酶C,增加第二信使使肌醇三磷酸和 二酰甘油生成)。
配基门控烟碱性乙酰胆碱受体
A.细胞膜上的乙酰胆碱(Ach)受体 由5个亚基构成。 B. γ亚基脱掉,暴露出受体内部的 概略图,显示其他亚基形成跨膜通 道,如果缺乏Ach,受体门将关闭, 阳离子(主要是钠离子)将不能通 过通道。 C.如果Ach与两个a亚基结合,通道 将打开,钠离子可以顺浓度梯度进 入细胞。
药占领受体时,受体构象改变, a亚单位与受体连接,引起GDP-GTP交换,随之G蛋白三聚体解离, 释放a亚单位和βγ复合物,两者分别与靶蛋白作用,靶蛋白被结合后,a亚单位的酶活性增强,引 起被结合的GTP水解为GDP,于是a亚单位与βγ复合物组合。
具有胞浆区域的酶活性跨膜受体
这类跨膜受体可以激活和一个酶连接的区域,从而将它与细胞外配 基结合的相互作用转化为细胞内的反应。这类受体在各种生理活动 中都有作用,如细胞代谢、生长和分化。根据在胞浆内的作用机制, 可以将胞内酶区域分为五类,所有这些受体都是单次跨膜蛋白,许 多具有胞浆区域酶活性的跨膜受体形成二聚体或多亚基复合物从而 进行信号的转导。
抗真菌药物的新作用靶点
2 抗 真菌药 物 的新作 用靶点
2 1 真菌细 胞壁 .
构和 功能的多烯类 ( 两性 霉素 B及 制霉 菌素 ) ; 作用 于真 菌 细胞 P 5 4 0依 赖 酶 的 唑 类 ( 氟 康 如 唑 、 曲康唑 、 伊 伏立康唑 等 ) 作用 于角鲨烯环 氧 ; 化 酶 的 丙 烯 胺 类 ( 特 比 萘 芬 ) 及 干 扰 真 菌 如 以 核 酸 合 成 的 嘧 啶 类 ( 5氟 胞 嘧 啶 ) 。 这 些 如 . 等 抗真 菌药 都 存 在一 定 的毒 副 作用 , 比如两 性 霉 素 B具 有严 重 的 肾毒性 , 唑类 药物 在作 用 于 真 菌 P5 4 0依赖酶 的同时对 哺乳 动物 的 P 5 4 0依 赖 酶 也 具 有 抑 制 作 用 , 而 出 现 一 定 的 肝 毒 性 从 等 。而且 , 随着 临 床 上 预 防性 的 用药 及 治 疗 上 的 大 量 应 用 , 现 了 越 来 越 多 的 耐 药 株 , 。 出 因此 寻 找 新 的 抗 真 菌 药 物 的 药 靶 , 究 开 发 出 研 高效 、 安全 的广谱抗 真菌药物成了当务之急 。
【 要】 近年来 , 摘 由于各种原 因真菌感染发病率 明显升高 , 临床 上使用 的抗真菌药物都存在 一定的毒副作用 且 出现越 当前
来越多 的耐药菌株 , 寻找新的药物作用靶 点 , 研发新的 、 高效 、 安全的抗真菌药 物成 了当务之 急。现着重对抗 真菌药物 的儿 个新 的药物作用靶点包括真菌细胞壁 、 延长因子以及 双组 分信 号转导蛋 白等进行详细 阐述 。
1 抗 真菌 药作 用靶点 必 需具备 的条件 通 常一 个 理想 抗 真菌 药 物 的作 用 靶 点必 需 具
(优质)抗肿瘤靶向药物的作用靶点总结
KIT和PDGFR受体酪氨酸激酶
白血病,胃肠间质瘤。
FDA批准:嗜酸细胞增多综合征
(HES)、慢性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
(CEL)、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
增殖性疾病(MDS/MPD)侵袭性系
统性肥大细胞增生症(ASM)、隆突
性皮肤纤维肉瘤(DFSP)
主要作用于多腺昔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ARP)的药物
肝细胞癌、甲状腺癌(FDA批准)、
肾癌(FDA批准)、子宫内膜癌(FDA
批准)
味口奎替尼
fruquintinib
VEGFR-1、VEGFR-2和VEGFR-
3酪氨酸激酶
结直肠癌
培嗖帕尼
pazopanib
VEGFR-2酪氨酸激酶
肾癌、软组织肉瘤(FDA批准)
瑞戈非尼
regorafenib
抑制RET、VEGFR-1. VEGFR-2x
PDGFR-β. FLT-3、c-KIT, p38-
α激酶
肾癌、肝细胞癌、甲状腺癌(FDA批
准)
主要作用于BCR-ABL酪氨酸激酶的药物
达沙替尼
dasatinib
BCR-ABL和SRC家族激酶
白血病
尼洛替尼
nilotinib
BCR-ABL、PDGFR和C-KIT酪氨
酸激酶
白血病
伊马替尼
imatinib
BRAF
黑色素瘤、非小细胞肺癌(FDA批
准)、Erdheim-Chester病(FDA批
准)
达拉非尼
abrafenib
BRAF
黑色素瘤、非小细胞肺癌(FDA批
准)、未分化甲状腺癌(FDA批准)
曲美替尼
糖尿病药物的作用靶点
糖尿病药物的作用靶点摘要:糖尿病是需要终身治疗的慢性疾病,目前传统的降糖药物均有各自的局限性,如:磺脲类和胰岛素能增加体重,并增加低血糖风险,二甲双胍和α糖苷酶抑制剂有消化道反应,噻唑烷二酮类可引起水肿、体重增加并有可能增加心衰和骨折风险。
糖尿病治疗需要新作用靶点的抗糖尿病药物。
通过查阅文献对近几年已经上市和正在进行临床研究的新作用靶点的抗糖尿病药物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
文中就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二基肽酶-4抑制剂、2型钠葡萄糖转运子抑制剂和葡萄糖激酶激动剂分别从药物的作用机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三方面进行阐述。
糖尿病是一种与胰岛素产生和作用异常相关、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代谢性疾病。
目前,糖尿病在全球范围内己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肿瘤之后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第三大慢性病。
据预测,全球糖尿病患者将从2006年的2.46亿例增至2025年的3.8亿例。
世界卫生组织预测,至2030年,发展中国家的2型糖尿病患者数可能占全球的76%。
由于糖尿病并发症的高发性和严重性,糖尿病已经成为全球第五大致死性疾病。
随着对糖尿病基础理论研究的深入,加深了对胰岛β细胞生理学和胰岛素外周作用机制的了解,已研制出具有多种作用机制的新型抗糖尿病药物用于临床评价和治疗[1]。
1. 胰岛素分泌促进剂1.1 磺酰脲类磺脲类药物是最早应用的口服降糖药之一,是不依赖血糖浓度的胰岛素促泌剂。
第一类磺酰脲类降糖药在体内代谢部位主要是磺酰基芳环上对位取代基R,由于蛋白质结合率和代谢速度的不同造成了它们作用时间的差异。
如甲苯磺丁脲的分子中R为甲基,在体内易发生氧化生成对羟甲基苯磺丁脲。
对位如引入体积较大的取代基如β-芳酰胺乙基时,活性更强,此即第二代口服降血糖药。
其特点是吸入迅速,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高,作用强且长效、低毒。
其体内主要经脂环的羟基化而失活。
磺酰脲类化合物和其他弱酸性药物一样能与蛋白质牢固结合。
因此,该类化合物会和其它弱酸性药物一起竞争蛋白受体结合位点,如果同时服用,可能会使游离药物浓度水平上升。
糖尿病药物的作用靶点
糖尿病药物得作用靶点摘要:糖尿病就是需要终身治疗得慢性疾病,目前传统得降糖药物均有各自得局限性,如:磺脲类与胰岛素能增加体重,并增加低血糖风险,二甲双胍与α糖苷酶抑制剂有消化道反应,噻唑烷二酮类可引起水肿、体重增加并有可能增加心衰与骨折风险。
糖尿病治疗需要新作用靶点得抗糖尿病药物。
通过查阅文献对近几年已经上市与正在进行临床研究得新作用靶点得抗糖尿病药物进行分析、归纳与总结。
文中就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二基肽酶4抑制剂、2型钠葡萄糖转运子抑制剂与葡萄糖激酶激动剂分别从药物得作用机制、临床疗效与安全性三方面进行阐述。
糖尿病就是一种与胰岛素产生与作用异常相关、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得代谢性疾病。
目前,糖尿病在全球范围内己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肿瘤之后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得第三大慢性病。
据预测,全球糖尿病患者将从2006年得2、46亿例增至2025年得3、8亿例。
世界卫生组织预测,至2030年,发展中国家得2型糖尿病患者数可能占全球得76%。
由于糖尿病并发症得高发性与严重性,糖尿病已经成为全球第五大致死性疾病。
随着对糖尿病基础理论研究得深入,加深了对胰岛β细胞生理学与胰岛素外周作用机制得了解,已研制出具有多种作用机制得新型抗糖尿病药物用于临床评价与治疗[1]。
1、胰岛素分泌促进剂1、1 磺酰脲类磺脲类药物就是最早应用得口服降糖药之一,就是不依赖血糖浓度得胰岛素促泌剂。
第一类磺酰脲类降糖药在体内代谢部位主要就是磺酰基芳环上对位取代基R,由于蛋白质结合率与代谢速度得不同造成了它们作用时间得差异。
如甲苯磺丁脲得分子中R为甲基,在体内易发生氧化生成对羟甲基苯磺丁脲。
对位如引入体积较大得取代基如β芳酰胺乙基时,活性更强,此即第二代口服降血糖药。
其特点就是吸入迅速,与血浆蛋白得结合率高,作用强且长效、低毒。
其体内主要经脂环得羟基化而失活。
磺酰脲类化合物与其她弱酸性药物一样能与蛋白质牢固结合。
因此,该类化合物会与其它弱酸性药物一起竞争蛋白受体结合位点,如果同时服用,可能会使游离药物浓度水平上升。
临床抗凝药物种类、作用机制、作用靶点及不同情况下抗凝药物选择
临床抗凝药物种类、作用机制、作用靶点及不同情况下抗凝药物选择抗凝药物种类、作用机制及作用靶点抗凝药物的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表 3 口服抗凝药物的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不同情况下抗凝药物选择1. 不同危险分层的抗凝药选择表 4. 血栓栓塞症危险分层表表 5. 不同危险分层的抗凝药选择2、妊娠期患者抗凝药物选择表6. 妊娠期合并急性 PTE 的抗凝药物选择3. 肝功能不全患者抗凝药物选择1)胃肠外抗凝药物:普通肝素应根据 APTT 调整剂量;低分子肝素谨慎使用,剂量需遵循个体化原则;磺达肝癸钠、比伐芦定、阿加曲班,均谨慎使用。
2)口服抗凝药物:华法林应谨慎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的选择及用法见表7。
表7 肝功能异常患者新型口服抗凝药的选择4.肾功能异常患者抗凝药物选择1)胃肠外抗凝药物用法见表 8。
2)口服抗凝药物:华法林应根据 INR 调整剂量。
5、合并恶性肿瘤患者药物选择:长期抗凝推荐选择 LWMH。
对于未合并胃肠道肿瘤的肺栓塞患者,可考虑使用将依度沙班或利伐沙班作为低分子肝素的替代药物。
而对于合并胃肠道肿瘤的肺栓塞患者,使用 DOACs 增加患者出血风险,需谨慎使用。
6.当患者存在血小板计数减少合并血栓1)当血小板计数> 50×109/L 时,可全剂量使用抗凝药物;当血小板计数为 25~50×109/L 时,可考虑半量或足量给予抗凝药物联合血小板输注预防;当血小板计数< 25×109/L 时,应避免使用抗凝药物。
2)HIT 患者抗凝药物的选择:阿加曲班、比伐芦定、磺达肝癸钠、DOACs。
7.对于抗磷脂抗体综合征患者,推荐服用维生素 K 拮抗剂无限期治疗。
8. 溶栓前后的抗凝药物选择:急性高危 PTE,溶栓治疗前如需初始抗凝治疗,推荐首选UFH。
溶栓治疗结束后,应每 2~4 小时测定 1 次 APTT,当其水平 < 正常值的2倍,即应重新开始规范的抗凝治疗。
考虑到溶栓相关的出血风险,溶栓治疗结束后,可先应用 UFH 抗凝,然后再切换到LMWH、磺达肝癸钠或利伐沙班等更为安全。
药物作用靶点
药物作用靶点逐个数时间:2008—01—07 14:42:00 来源:食品商务网大多数药物通过与器官、组织、细胞上的靶点作用,影响和改变人体的功能,产生药理效应。
由于药物结构类型的千差万别,因而呈现诸多作用靶点.有些药物只能作用在单一靶点上,有些药物可以作用在多个靶点上。
目前已经发现的药物作用靶点约有500个.研究表明,蛋白质、核酸、酶、受体等生物大分子不仅是生命的基础物质,有些也是药物的作用靶点.现有药物中,以受体为作用靶点的药物超过50%,是最主要和最重要的作用靶点;以酶为作用靶点的药物占20%之多,特别是酶抑制剂,在临床用药中具有特殊地位;以离子通道为作用靶点的药物约占6%;以核酸为作用靶点的药物仅占3%;其余近20%药物的作用靶点尚待研究发现。
“斩草除根”型:以核酸为作用靶点的药物核酸包括DNA和RNA,是指导蛋白质合成和控制细胞分裂的生命物质.干扰或阻断细菌、病毒和肿瘤细胞增殖的基础物质核酸的合成,就能有效地杀灭或抑制细菌、病菌和肿瘤细胞。
以核酸为作用靶点的药物主要包括一些抗生素、抗病毒药、喹诺酮类抗菌药、抗肿瘤药等。
作用于RNA靶点的药物:包括利福霉素类抗生素,作用机制是影响RNA的合成;抗肿瘤药阿糖胞苷、氟尿嘧啶、放线菌素D、柔红霉素、多柔比星、普卡霉素等,作用机制是抑制RNA的合成。
作用于DNA靶点的药物:包括喹诺酮类抗菌药,作用机制是阻断DNA的合成;抗病毒药阿昔洛韦、碘苷、阿糖腺苷、齐多夫定等,作用机制是干扰DNA的合成;抗肿瘤药氮芥、环磷酰胺、塞替派、甲氨蝶呤、羟基脲、丝裂霉素、博来霉素、白消安、顺铂、喜树碱等,作用机制是破坏DNA的结构和功能。
“通道疏导”型:以离子通道为作用靶点的药物离子通道是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小孔,属于跨膜的生物大分子,具有离子泵的作用,可选择性地允许某种离子出入。
离子经过通道内流或外流跨膜转运,产生和传输信息,成为生命活动的重要过程,以此调节多种生理功能。
药物作用靶点范文
药物作用靶点范文
一、药物作用靶点的概述
药物作用靶点,是药物与生物大分子间作用的中心位点,即药物与生
物分子之间发生的化学反应。
它是指传统药物分子与生物体细胞内的其中
一种物质之间产生的有效抗微生物作用。
它是药物的药效发生的关键。
因此,药物作用的靶点是药物研究中最重要的一个概念。
二、药物作用靶点的分类
1.受体作用靶点
受体作用靶点是指药物作用的基本单元,如细胞膜上的受体蛋白、细
胞内的内源性受体、DNA、RNA等。
受体作用靶点的耐药性非常低,大多
不能永久地抵抗药物的作用,在应用药物后,受体作用靶点可能发生复原。
2.信号传导靶点
信号传导靶点是指当受体上的信号被激活时,传导出细胞内,从而影
响细胞活动。
一些合成的药物可以干扰受体信号传导,从而抑制疾病的发
生和发展。
3.酶作用靶点
酶作用靶点是指其中一种特定的酶,可以抑制或增强特定的生物反应。
这类药物的作用原理往往是阻止酶的功能,从而直接影响受体或信号通路
的活性。
4.调节基因靶点
调节基因靶点是指向特定的基因的调节作用,通过抑制或激活特定基因的表达,调节细胞内的交叉调节反应,从而影响生物的正常活动。
5.其他靶点
还有一些其他的药物作用靶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药物研究与开发
• 生命科学各领域中最薄弱,最落后,面临危机 • 西药: 到目前为止只有开发了半个(青蒿素)或一个半自主药物 • 中医药: 最古老,也最落后 • 缺乏系统的药物研究与开发体系 • 急功近利,投机取巧,夸大吹嘘等成风, ”研发”了大量无用新药,无用新药批文 • 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院士秦伯益: “国家投入大幅度增长、新药苗头不断
我国药品市场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我国医药业年均增长17%,在36个行业中排第18-20位,总值占GDP的3.2%. • 1)制售假劣药行为屡禁不止。生产和销售假劣药的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 • 2)药品虚假广告铺天盖地。夸大疗效被药企奉为营销宝典,违法率达95%。 • 3)药品购销不规范,商业贿赂严重,回扣风行。行贿受贿已是公开的秘密。药品在
生命科学研究新进展系列讲座
药物作用靶点与天然药物筛选
李海航, Ph.D 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li_haihang@
内容
一. 前言(我国药物行业存在的问题简介) 二. 药物靶,靶点或靶标 三. 药物靶标的发现 四. 基于靶标的药物设计 五. 靶点药物开发概况 六. 基于靶标的天然药物 七. 多靶点药物的开发 八. 重要疾病的靶点药物 九. 天然药物提取分离与靶点药物筛选研究
涌现,可成果寥寥无几,有国际影响的创新药一个都没有。” • 49年以来,我国自主研发、有国际影响的“新药”仅两个,50年代合成的二巯
基丁二酸钠和60年代开发的青蒿素。60年代至今,无一原创药诞生。 • 我国每年都有上百新药被注册,而美国、英国一年难出几例新药
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院士秦伯益
原创药研发中存在三大误区
存在的问题: 工艺复杂,载药量少, 稳定性差, 制剂, 体内代谢, 评价 与标准, 体内生理作用等. 大量生产尚有不少问题.
二. 药靶 (Drug Targets)
1 药靶的定义: 存在于组织细胞内, 与疾病发生有因果关系或参与疾病发展, 与药
物相互作用,并可通过药物对其进行调节而实现治疗目的的特定生物分子
流通过程中价格翻十几倍,造成药价过高。研发好药不如搞定几家医院! • 4)无证经营和超范围经营, 买卖、出租、出借许可证等屡禁不止。 • 5)零售药店和生产企业不规范。80%以上购药者会向药店销售员咨询,大多数最
后采纳其意见选药。但药店销售人员70%以上未经正规医药知识培训。销售员为 “厂家提成”而向顾客推荐高价药。 一些药企取得GMP等认证后,为节约成本和迅速获利而降低生产条件和管理。
误区三,传统的新药研发途径过时了。
传统新药研发途径包括: 经验积累、偶然机遇、药物普筛、综合筛选、天然物提 取、定向合成、代谢与药理研究、毒副作用、老药新用等。 现在新药研发的团队都想“一口气吃个胖娃娃”、“跨越发展”,不符合发展规 律。 很多研究人员都没有“蹲下去找靶点调研。
我国药物创新和研发存在的问题
靶向给药 (被动靶向)
局部给药: 膏药,局部用散剂,眼膏,眼药水,宫内给药,栓剂,肠溶剂, 手术靶向给药: 穿刺给药,手术局部给药,脏器动脉/血管给药,
长效缓释剂或前体药物: 微球,微囊, 脂质体,磁性微球, 细胞载体, 药物-大分子/配体/单克隆抗体结合物
我国研究: 脂质体, 药物-糖蛋白/单克隆抗体结合物, 蛋白质等 各种天然与合成物相结合物的微球, 肝/脑靶向前体药等
中和药业
• 1.研发经费不足。全国药物研发总投入少于美国的辉瑞公司。 • 2.技术水平有限,研发团队建设不力。药物行业是技术密集型行业。
没有几个企业真正投入技术力量研发新药,无研发部门或研发部门转行。 国外药企研发人员占从业员30%,我国不到4%,且大多从事技术型改造。 • 3.主流研发机构与药企合作不成熟。研究机构重文章,企业重市场。 • 4. 宏观政策影响大,缺乏总体规划,高税收和逐年降价使企业濒临停产。 • 5. 知识产权问题日益突出。外国药企纷纷加大在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 在国外上市的新药中几乎不可能有新药供国内药企仿制。美国、日本、 欧盟批准的新药在化合物专利、制备工艺专利、适应症专利、用法用量 专利都获得相应的保护。
药物研究与开发是我国 最有发展潜力的行业之一
药物开发途径的变化
传统的药物筛选途径
化合物 → 组织,细胞,动物 → 分子(作用靶) → 人体
现代药物筛选途径
分子(作用靶) → 化合物 → 细胞,组织,动物,人体
靶点药物与靶向治疗
靶点/标药物 (主动靶向)
药物与病变细胞特定部位或特定分子结合来实现药物的作用。 大多是与特定细胞或蛋白有特异反应的分子或分子基团,如抗体、 单抗、蛋白受体、激素类等。
4. 药靶的意义: 药物发现从依赖动物筛选逐渐转变到“一病一靶”。是高通量药
物筛选及其模型建立的基础.
5. 最成的例: 胆固醇合成抑制剂 HMG(3-羟基-3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为
误区一,对基因组药物学期盼过早。
盲目追求时髦的新概念
2000年《自然》杂志对人类基因组研究现状与展望的评述
第一阶段: 2000年测定全部DNA序列; 第二阶段: 2010年识别所有基因;
第三阶段: 2050年确定所有基因功能; 第四阶段: 2100年确定基因变异与疾病关系
”不少所谓专家学者“正根据基因变异设计药物”,短期内根本不可能.
误区二,对中医药开发潜力指医药发展靠不断研究,而不是过头的舆论宣传”。 “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 靠的是中医药”、“西医治病、中医治本”、“西药有毒副作用,中药没有毒副 作用”、“西医对疑难杂症没有办法,中医有办法”。 过高指望中医不实际。“不少检查、治疗手段需要西医,中医不能相比。”
2 药靶的条件: 与疾病相关, 有适当的化学特性和亲和力结合小分子物,在病变细
胞或组织中表达,在细胞培养体系中可通过调节靶标活性产生特定效应,在动 物模型中再现,药物在人体内有效。
3. 药靶的化学成分: 绝大多数(98%以上)为蛋白质。50%以上属G蛋白耦联受体,
丝氨酸、苏氨酸和酪氨酸蛋白激酶,锌金属肽酶,丝氨酸蛋白酶,核激素受体及 磷酸二酯酶等6个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