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新军失控现象的另类解读-以袁世凯式军队控制为视点

合集下载

袁世凯的小站新军如果能够出来抵抗八国联军,有多大胜算?为什么?

袁世凯的小站新军如果能够出来抵抗八国联军,有多大胜算?为什么?

面对八国联军,袁世凯的小站新军根本不顶用。

当时清朝最强大的一支陆军,是聂士成的武卫前军(原武毅军)。

聂士成军的战斗力是袁世凯军的4倍以上,最后全军覆没。

1,慈禧太后仰仗的武卫军慈禧太后之所以敢跟万国开战,依靠的就是荣禄统帅的武卫军。

武卫军是新军化还不彻底的军队,当时的总兵力大约6万人。

1899年6月,武卫军整编成军:武卫前军是聂士成的淮军武毅军,驻军芦台,兵力2万,整编德械师,其中战斗人员1.5万,后勤人员5千;武卫右军是袁世凯的新建陆军,驻天津小站,兵力7千4百人,乙种师编制;武卫后军是董福祥的甘军为后军,驻蓟州,约1万多人;武卫左军是宋庆的毅军,驻山海关,约1万;武卫中军由荣禄亲统,驻南苑,1万多人,主要是抽调八旗和绿营兵组成的,战斗力最差。

1900年春,荣禄将江苏的武卫先锋左右军各扩编为10营,袁世凯指挥的武卫右军先锋队扩编为20营,武卫军扩充到8万人。

这些武卫军战斗力最强的是聂士成的武卫前军,其次是袁世凯的武卫右军。

其他的几路武卫军要么主管人军事思想不行,要么士兵不行,要么武器不行。

当时袁世凯的武卫右军被安排在山东,监视防备山东胶州湾的德军和威海卫的英军。

武卫左军驻扎山海关,防备辽东的日军(甲午战争后,日本在辽东有驻军),只派马玉昆率3千人支援天津清军。

所以在八国联军侵华时,清军作战的主力是聂士成的武卫前军。

2,聂士成的武卫前军是李鸿章淮军的后起之秀其实教科书里面提到的廊坊大捷,主要是聂士成的功劳。

聂士成的武卫前军在廊坊打垮了八国联军的先头部队。

现在教科书把廊坊大捷说成是义和团的功劳,其实义和团在廊坊的功劳主要是扒铁路和充当炮灰。

1900年6月11日至18日,八国联军先头部队共两千人进攻廊坊,死伤近400人,其中战死62人,负伤332人,大部分是被聂士成的武卫前军消灭的,其中有7个八国联军先头部队的士兵在撤退时,被董福祥的武卫后军和义和团袭击打死。

聂士成与义和团早就在河北和天津结下了梁子,聂士成曾为了保护铁路枪杀了一批义和团。

袁世凯张之洞与北洋湖北新军异化比较研究

袁世凯张之洞与北洋湖北新军异化比较研究

袁世凯、张之洞与北洋、湖北新军异化比较研究本文摘自《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年第58卷第5期作者:同书琴清末新军以北洋新军和湖北新军实力最为雄厚。

但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士兵(包括一些中下级官佐)倒戈打响了辛亥首义的枪声;北洋新军却成为袁世凯威逼清室、胁迫革命的私人工具。

本文拟从两军编练者袁世凯、张之洞的个人因素出发,比较分析两军发生这种异化的根源。

一甲午战败、民族危机日深的历史背景决定了袁世凯、张之洞必然以忠君报国、御侮自强为练军旗帜,但作为封建官僚,他们又不可能不搀杂个人的政治动机。

袁世凯出身于“累世勋阀”的封建大官僚地主家庭。

就其个人来说,“世凯的权欲,本来旺盛,是一个盲进不已的人”。

少年时便好出风头,入仕后,更以出人头地!高官显爵为人生追求,其“攫取高位之野心,无时或辍”。

众所周知,袁世凯是以小站练兵起家的。

当时,甲午战败,举国震惊,朝野上下,皆曰练兵。

袁世凯看出这是一个出人头地的大好机会,便四处钻营,结交权贵,终获督练新建陆军的重要职权。

从此,他发狠经营,以求作为日后显达的政治资本。

袁世凯也确实因此而日趋显赫。

短短几年,他先后晋升直隶按察使,升任工部右侍郎,署理旋实授山东巡抚。

1901年始,即长期执掌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权柄。

亲身经验使袁世凯深信“有军就有权”的法则,一直牢牢抓住、尽量扩充这支军队。

当被荐为山东巡抚时,他借口“鲁省军队,非己部曲,感情未易融洽”,要求率武卫右军前往。

在直督任内,他先以“直省幅员辽阔,又值兵燹以后,伏莽未靖,门户洞开”为理由,继以日俄交恶,“畿辅为根本重地,防范尤须稳固”为借口,几经扩充,终成六镇庞大兵力。

显而易见,袁世凯练兵的最大动机,在于极力把北洋军私化为自己攫取政治权势的筹码,以满足其不断膨胀的权力欲。

这一点,张之洞曾一语道破,谓袁世凯“借俄事而练兵,借练兵而揽权”。

张之洞亦出身于仕宦之家,26岁题名探花,1866年登上仕途。

中法战争期间,他署理两广总督,负责军需供应,饱尝国防军火依赖于外人的辛酸苦涩,始办洋务。

论清末新军的国家失控

论清末新军的国家失控

论清末新军的国家失控
苏全有
【期刊名称】《学术研究》
【年(卷),期】2009(000)007
【摘要】资产阶级革命派致力于清末新军的策反,他们的宣传活动具有明显的公开性特征.清政府对新军失控固然有江河日下的客观外在原因,不过,如此公开化的宣传革命之现状,其自身举措方面的失当之处亦十分突出:一是中央政府的无能;二是清政府心态过急;三是对清末新军的控制较为宽松;四是相对弱化了旗兵建设.
【总页数】5页(P128-132)
【作者】苏全有
【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河南新乡,45300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52
【相关文献】
1.清末新军的编练与教育——以云南新军为中心的探讨 [J], 吴达德
2.清末新军的知识化与新军的背离 [J], 龚春英
3."清末新军"研究的开新之作——《清末新军》简评 [J], 康大寿
4.如何在研究清末新军问题上取得新突破
——兼评张华腾教授的《清末新军》 [J], 杨涛
5."新政"、新军与新势力、新转型——张华腾教授新著《清末新军》恭读 [J], 张浩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袁世凯与近代军事改革

袁世凯与近代军事改革

袁世凯与近代军事改革作者:范俊来源:《海外文摘·学术版》 2019年第6期范俊(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部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1900)摘要:由于清政府的腐朽,日本军事实力的强大,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面临内外困境,为了维护清朝统治,清政府开始实施新政策,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方面进行了全面改革。

袁世凯作为晚清政坛的重要人物,在晚清危亡的特殊时刻,受朝廷指派,在军事方面不遗余力地推行改革,进行军队整治,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清朝后期的统治,也推进了近代军事正规化进程,为近代军事发展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关键词:袁世凯;军制改革;军事近代化中图分类号:E2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19)06-0051-041 袁世凯军制改革的背景甲午战争结束后,袁世凯受命训练新式军队,开始小站内训练新军,企图用西方军事模式,塑造与以往不同的战斗力强的新军。

袁世凯的军事改革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促成的,具有特定的背景。

在甲午战争前期,洋务运动兴办实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为后期袁世凯军事改革提供了物质基础。

晚清后期,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大量农民破产,被迫卷入军队,为军制改革提供了大量可供挑选的兵源。

帝国主义想要售卖军火武器,掌控中国军权,这种欲望催使下的行动为袁世凯军制改革提供了支持。

[1]总之,这些因素都无疑为袁世凯培养新兵,推进军制改革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但除了这些因素,以下几点因素不可忽略。

1.1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在甲午战争中,中国军队被击败,暴露了旧军腐败的弊端。

曾国藩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而成立了湘军和淮军,这支军队吸收了明代戚继光的训练方法,再加上后来曾国藩的改组,具有一定的战斗力,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中发挥了作用。

然而,到了甲午战争前夕,湘淮军队日益腐朽,军纪萧条,缺乏训练,弊端显露,后来在甲午战争中失败了[2]。

战败后,皇帝,太后和执政重臣们意识到,湘军和淮军的战斗力不足以抵抗外国侵略并捍卫统治,必须要组建新的军队以维护国家的安全。

袁世凯与清廷角逐北洋新军控制权

袁世凯与清廷角逐北洋新军控制权
主导下进行 。
由袁世 凯管理 。练兵 处每年 从全 国各 省收缴 约
6 0 0 万两 的 练兵 经 费 ,其 中大 多数 都 拨 给北 洋
练兵 。因此 ,北洋六 镇实 际上是倾全 国财力 编 练而成 ,这是其它各省所无法享受到的特权 。 其 次 ,袁世 凯 掌握 的干 部 资 源 也 是 练 兵 不可或 缺的条件 。从 袁世凯 在小站训 练新建 陆 军之 始 ,即认 为 “ 练 兵 必先 选将 ” ,注意 系 统 化地培养 军官 。小 站时期 的将领多来 自北洋 武 备学 堂毕业生 。在淮 系 旧军 中,学 堂毕业生 受 到歧视 ,一 直得不 到重用 ,他们被袁 世凯搜 罗 入小站 之后 ,委 以重任 ,才 得 以施 展抱 负。此 外 ,袁世凯 在小站 建立 了新 建陆军 随营学 堂 , 将 一批批 学兵 培养成初级 军官 。因此 ,在袁 世 凯接任北 洋大 臣时 ,手 中已积累 了相 当一部 分 近代军 事人才 ,具备 独有 的优势 。在 北洋新 军 成立 后 ,高 级 军 官 以北 洋武 备 学 堂 毕 业 生 为 多 ,基本全 有小站 的经历 ,中低级军 官大多 出 自小站 的随营学 堂。这些 军官 的地 位 、命运 均 与袁世凯 息息相关 ,也是袁 赖 以控制 北洋新 军 的基 础 , 日后的北 洋军阀集团即肇始于此 。
往 事 历 历
袁世凯 与清廷 角逐北 洋新 军控制权
文 l 马 雷
主 末新 政 奠定 了 中国近 代化 的发 展框 架 ,
1同 意义重大。就新政本身而言,其重中之
重是 实现军事 近代化 ,按 “ 西法 ”建设 新军 ,
袁世凯与北洋六镇
庚 子 事 变 后 ,清 廷 痛 下 决 心 ,开 始施 行
围绕 着它 的控 制权 和主导权 ,一直存 在着或 明

清末不同政治力量对新军的思想控驭及其影响

清末不同政治力量对新军的思想控驭及其影响

B ra i n Contro l o f D ifferent Politica l Forces on the N e w A rm yat the end of the Q i n g Dynasty and its Influence清末不同政治力量对新军的思想控驭及其影响t李翔摘要:清政府不仅从新军指挥体系入手强化中央集权,更注重利用思想控驭,加强对官兵/忠君0与/爱清0的教育,力图使新军成为大清王朝的护卫者。

当清政府既不能应付外来挑战,又无法处理好国内问题时,许多新军官兵成为激进的民族主义者。

这为革命党人在新军中的思想灌输大开方便之门。

革命精神和/反满0情绪在大江以南的新军官兵中最为强烈,而北洋新军大部是忠于袁世凯的。

这些都对清朝的统治构成致命打击。

关键词:新军清政府革命党人思想控驭中图分类号:E2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883-(2009)02-0042-05新军对清王朝的覆灭与袁世凯的上台,以及1915年以后的军阀割据,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正因如此,海内外对新军的研究一直比较重视,研究成果已有相当的积累。

¹但从心态史学的角度,系统地探究清政府、革命党人等不同政治力量对各地新军官兵的思想控驭及其影响,则不多见。

笔者试从新军官兵心态的流变,分析清末政局的剧烈变动及其缘由。

一、清末统治危机与各地新军的创建1894年,清政府采纳德国军事专家的建议,由督办军务处创设定武军,原广西按察使胡燏棻负责在天津小站练兵。

定武军成为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军制编练清军的嚆矢。

这种不同于旗兵、绿营、勇营,拥有西式装备,接受西式训练的军队,被称为新军。

º1895年,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被打败。

一些有权势的士大夫阶层被前所未有地惊醒,感受到亡国的危险,呼吁改革军制,编练新军,兴办军事学堂,以重建国防。

»此后,/整军经武以救危亡0的呼声高起。

¼同年,袁世凯接掌定武军,将其更名为/新建陆军0,由步、骑、炮、工程兵及一些辅助部队组成。

袁世凯与清末军事改革

袁世凯与清末军事改革

袁世凯与清末军事改革十九世纪中后期,随着西方殖民者的侵入,清王朝军队节节失利,使之丧失了许多国家利益。

“庚子之变”以后,民族危机和晚清政府的统治危机日趋严重。

为适应日益高涨的军事、政治斗争的需要,清王朝军队开始了强弱兴替的演化过程,其军制变化呈现出由封建化逐渐向近代化演变的趋势。

而在这场变革中,获益最大且有成效的当属北洋军阀的头目——袁世凯。

他一手编练创建的北洋新军是中国第一支近代化军队,也是中国近代史上有名的军阀武装,在历史上起着反动作用,但是,这并不能否认袁世凯军事改革在中国近代军事史上应有的地位。

袁世凯认为,清王朝原有军队腐化,不具备国家机器的职能。

他说:中国军政废弛,匪伊朝夕,其弊端之尤著者,在于营制不一、操法不齐、器械参差、号令歧异。

为将者不习谋略,为兵者半属惰游,平时而心志不相孚,临阵而臂指不相使。

聚同乌合,散同瓦解。

而当时清军的状况是:一、原有军队腐化,形同虚设八旗是清入关前原有的军队,始建于满洲户口编制上,是兵民合一的军事组织,但是入关后迅速腐败,1673年三藩事件发生时,八旗几乎不能打仗。

清军入关后,新招募的汉人军队——绿营在平三藩的过程中取代了八旗,处于冲锋陷阵的地位,但不久也没落了。

雍正八年以后,开始招募乡军和防军,绿营形同虚设,到鸦片战争时,已经“兵不见将,将不见兵”,纷扰滋事,全无纪律。

八旗、绿营的蜕化,是封建地主阶级政权的武装力量在当权后的优越条件下必然走向衰落的一种现象,他们既不能对外御辱,也无力镇压国内人民的反抗,于是清政府不得不依赖汉族地主武装——湘军、淮军。

虽然湘军、淮军在镇压太平天国、捻军以及维护清廷统治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其本身的缺点却给了他们致命的打击。

《光绪政要》中关于清朝的军事作如下描述:“军需如故;勇额日缺,上浮开,下折扣,百弊丛生”,“各营员皆以钻谋为能事,不以韬矜为实政,是兵官先不知战,安望教民以战”,“同属一军,而此营与彼营之器不同,前膛后膛,但期备数,德制奥制,并作一家”,“攻守之法,又沿旧习,湘楚各军,尚有以大旗刀矛为战具者”。

袁世凯编练新军与中国军队的近代化

袁世凯编练新军与中国军队的近代化

袁世凯编练新军与中国军队的近代化作者:李明来源:《丝路艺术》2018年第03期摘要:袁世凯在晚晴旧军崩溃,国家孱弱的背景下,编练出了一支近代化的北洋新军。

在北洋新军的编练中,袁世凯建立了一套全新的军事制度。

北洋新军建立了统一的军事编制;引进了西方化的军队装备及训练方式;制定了严格的选拔军官和招募士兵的标准;建立了一套严格的考核、奖惩、抚恤制度和军队纪律;并注重以独特的军事思想教育强化新军的个人色彩。

袁世凯一系列的军事制度改革,推动了中国军队近代化的发展,为中国军队和国防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关键词:袁世凯;北洋新军;军事制度;军事编制前言晚清国事衰退,军力不济,八旗军、绿营兵和湘军等旧式军队不堪一击,清政府和社会不同阶层都迫切需要建立一支近代化的新式军队。

袁世凯在北洋新军中推行的一系列的军事改革,他建立一套全新的、完善的军事编制;统一了军队的武器装备;采取了近代化的训练方式;用严格的标准选拔军官和招募士兵;建立了一套严格的考核、奖惩、抚恤制度和军队纪律并且加强新军的思想教育,对中国军代近代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北洋新军的军事制度自洋务运动开始,一些知识分子便提出了改革旧军队建立新军队的主张,如当时著名的学者郑观应,他在《练兵》一书中便提到了西方编练陆海军的具体情况,请求清政府改革军队,编练新军。

在当时的统治阶级内部也有人看到了这一点,如恭亲王奕訢便在他的奏折中提到了“治国之道,在于自强,而审时度事,则自强以练兵为要”[1]。

而甲午战争的惨败更是让当时的统治阶级看到旧军的腐败和不堪使用,于是朝野上下便纷纷要求编练新军。

其中以两江总督张之洞为主的地方权臣纷纷上书,陈述编练新军的重要性,他在奏疏中说“愤兵事之不振,由固习之太深,非认真效仿西法,急练劲旅,不足以为御辱之资”[2]。

光绪帝也深深地认识到为了维护清朝政府的统治,建立一支西式的精锐国防军,是十分必要的。

当时的中国朝野上下都渴望编练“新军”,在思想上形成了全面的统一,这就為清末新军的建立打下了思想基础。

论袁世凯对晚清陆军的改造与贡献

论袁世凯对晚清陆军的改造与贡献

论袁世凯对晚清陆军的改造与贡献摘要:袁世凯,作为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军事家、政治家,他对于中国陆军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本文将袁世凯对清王朝陆军的改造与贡献做了研究。

在改造之前的八旗绿营其军队组织等方面非常落后;而湘淮军只是在武器装备、和训练组织等做了相应的改变。

从他训练新军伊始,他就非常重视向西方学习,对军队进行大刀阔斧的改编。

他在军队组织体制、军官选拔与士兵招募、武器装备与后勤保障、军事教育思想与训练方式上进行变革,采用科学的方式方法对新军进行训练,努力向西方靠拢,最终在他的努力下晚清陆军焕然一新,成为西方人眼中所赞不绝口的、先进的一支军队。

这支军队除了具有良好的军事素质,先进的军事思想,还具有非常强悍的战斗力,在中国军事史上的地位是空前的。

关键词:袁世凯;新建陆军;近代化中图分类号:G65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826(2018)04-0003-01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较量往往体现在以经济、军事实力为主的综合国力上的较量。

国家军事实力不可谓不重要。

推动我国国防力量的发展,需要我们关注历史现象,从中找寻经验,而袁世凯确是晚清陆军第一人,他在编练新军时有许多先进的东西值得我们借鉴。

然而对于他,我们一般人的印象都是来自于他出卖戊戌变法、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镇压和屠杀先进爱国人士、破坏民主共和制度、建立封建独裁专制统治、最终洪宪复辟,在全国人民的一片唾骂声中黯然退出历史舞台。

但是袁世凯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位著名的历史人物,殊不知,他在中国向近代化方向迈进做出了很重要的贡献。

除政治经济文化外,不得不提出的就是他在军事方面所做的贡献。

他作为著名的军事家,为我国陆军的发展作出过杰出的贡献,他在晚清陆军发展史上的作为是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探讨的。

一、袁世凯对清王朝陆军的改造(一)军队组织体制的创新新建陆军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支近代化的陆军,其军种的变化是之前的任何军队所不可比拟的。

各个兵种都有着各自不同的任务。

袁世凯与晚清军事教育近代化进程

袁世凯与晚清军事教育近代化进程

袁世凯与晚清军事教育近代化进程作者:李宁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08年第10期【摘要】本文重点研究袁世凯关于注重培养将才、建立系统的军事教育体制、理论与实践并重以及学习国外先进军事理念等一系列的军事教育思想,在编练新军的实践中得以具体实施,大大加快了晚清军事教育近代化和军事正规化的进程。

【关键词】袁世凯;晚清;军事教育;近代化晚清军事教育的近代化历程始于19世纪60年代新式海军筹建,但由于国内外时局等因素影响,直至甲午战后,才得以蓬勃发展。

袁世凯作为当时政治军事领域的风云人物,其注重培养将才、广设学堂,建立系统的军事教育体制以及学习国外军事教育理念的思想,对晚清军事教育近代化进程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将才为先,把军官的培养放在军事教育的首先位置在军事教育近代化进程中,军官队伍教育近代化无疑是重中之重。

而甲午战争之前,由于在军官选拔任用上保守和落后,军队大部分军官都还是中国传统体制下行伍出身的旧式将领,陆军尤甚。

部分军事学堂的学生毕业到军队后,也“无指挥军队之权,仅仅当军营之教习,赏罚不属,而日聒于其侧,大为军中排斥,故甲午以前学生无能任用者。

”[1]甲午战争的惨败,使人们对当时清军将领军事教育的落后程度有了清醒的认识。

“中国的指挥官在基本战略战术和使用武器方面,显示出可悲的无知。

把人送到这些为当权者提拔起来的,老而无用的指挥官手下作战,是一种犯罪行为”。

[2]作为甲午战争的亲历者,袁世凯也看出了其中的问题所在。

认为那些将领仍“师心自用,仍欲以‘剿击发捻’救法御强敌,故不得力者不可数睹耳”。

[3]并提出了加强军官军事教育的建议,“宜速延名教习,……教兵官认真研究西法,另改军制。

”1895年12月,袁世凯接手编练新军伊始,便十分注重对军官的选拔培养。

他不拘一格的选拔军事将才“遇有才具出众,堪资任使各人员,由臣处不拘阶途,奏请破格擢用”如聘请徐世昌“至小站任总理本军参谋营务处”,在他的主持和影响下,翻译介绍了一批西方和日本的近代军事著作,如《战法学》、《陆战新法》等,为新军的编练打下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袁世凯的治军思想

袁世凯的治军思想

袁世凯治军思想的特点
◆ 袁世凯为从思想上控制军队,把军队变成供自己驱使的工具, 用封建忠孝思想教育官兵,谋求官兵对他个人的绝对服从。用高官 厚禄笼络下属,使他们感觉到只有袁世凯的地位稳固,才能保证他 们的发展前途,从而建立起封建依存关系。 ◆ 小站练兵以前,袁世凯的治军思想不过是严格法纪化的淮军模 式,没有多少新的因素。甲午战争后,袁世凯见识到勇营精锐的淮 军在学习西方的日军面前不堪一击的现实,他的治军思想倒向采用 西法。 ◆ 袁世凯治军事必躬亲,赏罚分明,恩威并施,突出精神教育, 意在树立个人威信。袁世凯对待部下的军官比较宽容,提升奖励的 多,惩罚弹劾的少。 ◆ 袁世凯治军,目的在于掌控军权,把军队变成供他私人攫取权 力和地位的工具。袁世凯掌控军权,追求掌握军心。 ◆ 袁世凯治军看似法治,实则是人治。
5.师法西方,改革编制
在总结甲午战争战败的经验教训时,袁世凯看出军制落后是 一个本质上的原因。新建陆军建立前,袁世凯就在《上督办军务 处禀》中提出要变革军制,采用西方近代编制,新建陆军就是按 照这一思路建立的。建陆军参照了西方军队的编制,由步兵、炮 兵、骑兵和工兵构成,初步建立了近代专业兵种,各个兵种专业 分工明确,相互配合。新建陆军的编制按照西方近代编制制定, 各个兵种基本齐全,指挥层次分明,编制结构合理,比清军以往 的编制有了飞跃性的进步。新建陆军的编制接近了当时列强的军 队,缩小了同世界先进军制的差距。 袁世凯采用西方军队的编制组建新军,也不完全排斥勇营的 旧制。勇营的编制虽然比较简单,兵种不齐全,但是对于应付稳 定国内局势、镇压起义己经足够了。并且勇营编制利于快速组建 的特点,有利于迅速增加袁世凯的军事筹码,是他用重兵威慑革 命党、恐吓清政府,进而攫取最高统治权的需要。
袁世凯在其治军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整套治军思 想。他在早年萌芽的治军思想,经过小站练兵时期的 实践、摸索和总结,已经发展成熟,进而指导他之后 的练兵活动。袁世凯主持编纂了《训练操法详析图 说》、《新建陆军兵略录存》等军事著作,系统阐述 了他的治军模式,是其治军实践理论化的产物。袁世 凯在选将募兵时注重学识体格,不拘于关系亲疏,体 现了不同于勇营的理念。在对军队的训练教育中采用 西方操法、战法,结合实战,注意提高理论水平,灌 输对他个人忠诚的思想,建立其个人在精神上的控制。 在对军队的管理中严肃军法军纪,赏罚分明,还关怀 士兵,令军队面貌一新。在军队的财务上,严格经理 军队,提高官兵待遇,并按时足额发饱,杜绝空额欠 饱的陋习。

清末军人干政现象解读

清末军人干政现象解读
文章编号 : C N6 1 — 1 4 8 7 一 ( 2 0 1 7 ) 0 5 - 0 0 3 4 — 0 3
“ 军人 干政”在北洋军 阀时期是 一种普遍现象 , 学界 了清廷统 治 中枢 。这些人名 义上是朝 廷 的官 员 , 实 际同
清末军人干政现象解读
孙 红 旗 摘要 : 军人 干政 一向被人们 所诟病 、 恶评 , 该现 象在清 末 已初露 端倪 , 滦 州兵谏 开启先 河。滦 州兵谏 虽然与
后 世 的军人 干政 在本质上有 所不 同, 然该模 式成 为北洋 军阀时期 竞相仿 效的样板 。一是袁世 凯借 助北洋军要挟 南方革命 党人 , 迫使孙 中山让 出临时大总统一职 ; 二是袁世凯 又使用兵威 , 逼迫清 帝退位 。 关键词 : 清末 ; 乱世 ; 军人 干政 ; 解读

政局走 向的极其重要的因子 。
军人集 团形成是军人干政 的基础 二、 皇权式微是军人干政的条件 传统 中国 的政 治体制是 文人 当政 , 这一 点从根本 上 军 人干政 或称 武人 干政在 中 国历史 上不乏 先例 , 如 汉 之刺史 、 唐之藩镇 , 至清一代 , 统治者极力 防范 , 应 当说 讲至清朝覆灭并没有改变 , 但在量 变的积累 中可 以发现 , 同治 中兴之后 , 中央权力 渐渐地被 地方侵蚀 也是不 争 的 卓 有成 效 , 到 了咸 同年 间 , 伴 随着湘淮 军 的崛起 , 晚清 兵
对 这一 问题讨 论很多 , 但 追根溯源 军人干政 现象在清末 袁 世凯荣 辱与共 , 其 本身亦 带有浓烈 的封建人 身依 附关
已显露 端倪 , 只不过论及 的人较 少而 已。本文拟 就清末 系。北洋集 团在 清末 已形成 一股强 大 的势力 , 成为左 右

历史趣谈探秘 袁世凯如何把北洋新军练成了袁家军?

历史趣谈探秘 袁世凯如何把北洋新军练成了袁家军?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探秘袁世凯如何把北洋新军练成了袁家军?
导语:袁世凯最为人所熟知的就是假装共和实则是想称帝的狼子野心,在历史上留下了81天的闹剧。

袁世凯是清末的一代枭雄,本来可以和曾国藩、李鸿
袁世凯最为人所熟知的就是假装共和实则是想称帝的狼子野心,在历史上留下了81天的闹剧。

袁世凯是清末的一代枭雄,本来可以和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一样成为清末的中兴之臣,但是由于自己的小算盘,最终把清王朝亲手给葬送了,从某种程度上看,袁世凯这种行为是对清王朝的背叛,但是从另一种程度上看,也是时代的一种进步,正如当时有些人发表的言论:清王朝是一对孤儿寡母管家,溥仪一个三岁的娃娃,他懂什么呢?
所以袁世凯就看准了这一点,欺负人家孤儿寡母,结果把清朝的江山彻底推翻了,说起来也很有讽刺意味,无论对当时的清政府来说,还是对当时的革命党来说,袁世凯的翻云覆雨手段已经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革命党人搞了一辈子的革命,没有想到最终灭亡清朝政府的竟然是当年那个哭天抹泪喊着效忠的袁世凯,而清政府也绝对不会想到自己竟然是被自己的手下给推翻的。

1894年中日甲午海战最终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此后清政府再也没有能力去发展自己的海上力量,此时日暮西山的李鸿章也再没了当年中兴清政府的信心,垂垂老矣,后来清政府有人就提出来,既然海军被人家消灭的一个都不剩,那咱们就发展陆上力量吧,于是练新军在不久之后就被提上了议程,开始北洋新军并不叫作北洋新军,而是被称为定武军,而且编练的人数也不太多,只有十营。

后来袁世凯被慈禧太后调到天津后,开始训练扩建,将定武军编练生活常识分享。

袁世凯的军事思想及其实践

袁世凯的军事思想及其实践

袁世凯的军事思想及其实践摘要:袁世凯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颇有争议的人物,同时又是一个非常重要非常复杂的人物,他给中国近代社会留下了多方面的影响,其中对中国近代军事的影响尤深。

他建立了中国第一支近代化军队,推动了中国军事近代化进程。

本文拟就袁世凯的军事思想、实践及历史地位略加探讨。

晚清军政废弛,匪伊朝夕,其弊端之尤著者“在于营制不一,操法不齐,器械参差,号令歧异,为将者不习谋略,为兵者半属惰游,平时而心志不相孚,临阵而臂指不相使,聚同乌合,散如瓦解。

”[10]因此袁世凯在编练北洋新军中,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第一,改革北洋新军的军制。

袁世凯学习资本主义的军制,在北洋新军中实行常备兵续备兵制,这是清代军制前所未有的。

袁世凯还对北洋新军营制的防练进行了革新。

绿营、湘淮等军以营为单位,每营人数少则三四百,多则一千。

营下有哨,设营官,哨官统率。

北洋新军设军、镇、协、标、营、队、排、棚、均有官弁,层层节制,又节节策应,故战每制胜,即败亦不溃。

兵种上也进行改革,增设了炮队、工队、辎重队各队协同作战,更好发挥武器效能。

第二,改进募兵制,对应募兵种提出严格要求,保证兵丁的素质。

为了提高兵丁素质,袁世凯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冬奏拟了募兵章程,强调“断不可以游惰之人滥竽充数,必须以土著乡民,均有家属方准充补,尚有溃勇游民查出重究。

”对应募兵种年龄也有明确限制“二十至二十五岁”,对身高要求也相当严格“身高限官裁尺四尺八寸以上”。

同时注重兵丁的文化程度,粗通文理者与头目一样,加给大文五十文。

经过严格挑选提高了兵丁的素质。

第三,改革武官官制,选拔军官注重文化和近代军事技术。

袁世凯革除八旗外的武官制度。

军设总统,秩仿提督;镇设翼长,秩仿总兵;协设统领,秩仿副将;翼设参谋官、营帮带秩仿督司;标参谋官及队官秩仿守备;队长秩仿干总;排长及标令旗官秩仿把总;各差弁、马弁、护兵、号兵、头目秩仿外委。

经过袁世凯对军队的改革提高了士兵素质,增强了士兵战斗力。

试述袁世凯的军事思想及其特点——以清末为时限

试述袁世凯的军事思想及其特点——以清末为时限

The Military Thought and its Characteristic of Yuan Shikai:within the limit of the late Qing Dynasty 作者: 张华腾[1]
作者机构: [1]安阳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河南安阳455002
出版物刊名: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126-132页
主题词: 袁世凯;军事思想;清末;新军;近代化
摘要:袁世凯是清末一个新军将领,他的军事思想颇为丰富。

学习西方,变革军制是袁世凯军事思想的核心内容;培养各种新式军事人才,以适应编练新军的需要,是袁世凯军事思想的
重要体现;重视军纪建设、关怀士兵和对士兵人格的尊重,在袁世凯军事思想中占有较大的比重;重视武器装备,是袁世凯军队建设的外在表现形式。

袁世凯的军事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制度和军事技术,致力于中国军队的近代化,具有积极的意义,在中
国军事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袁世凯的军事思想还有着务实性和片面性的特点,即重技艺
而轻战略,重训练而轻理论,重陆军而轻海军。

袁世凯的军事思想对清末陆军近代化有着重要
的影响。

袁世凯的时代困境:新军、辛亥革命与民初军阀割据

袁世凯的时代困境:新军、辛亥革命与民初军阀割据
悬 。 清廷虽然形式上建立 了满人控制的 “皇
族 内阁” ,但这个文官政府失去了汉人官僚 和社会精英 的政治认同 。新军因受到现代军 事训练 ,已疏远 清廷倡导 的忠君观念 ,他们 更关注 的是效率 、爱国和民族 主义 。他们干 预政治 ,想使落后 的社会与他们一起并肩 前 进 。特别是许多新军干部因受到的职业 教育 源于欧洲或现代 日本 ,他们的军事知识 与进 步思 想激 发起 自己潜在 意识 深处 的使 命 感 与爱 国心 ,他们的理念使 自己更愿意接近革 命理论 ,由同情革命而转变为参加革命 。
1894年 ,中日甲午一战 ,充当主力 的李 鸿 章 “淮军 ”被 日军所败 ,促 使清廷 决心改 革 陆军 。淮军出身的袁世凯经张之洞 和刘坤 一 的保 荐 ,在天津 小站 练兵训 练 “新建 陆 军”,1903年 ,清政府为统一全国新 军的编 练 ,设立 “练兵处 ”成为全 国练兵总部 ,庆 亲王奕 框和 袁世 凯分任 总理 大 臣和会办 大 臣 ,铁 良为帮办大 臣,但实际控制练兵处的 是 袁世凯。此后 ,袁世凯的北洋军得 以一支 独秀 ,获得了长足的发展。1905年 ,袁世凯 的北洋 六镇 成立 ,此为 新军起 步 的标志 。 1906年 4月 ,清廷 降旨,限令 10年内组建 36镇新 军 ,分 驻各省 。
一 百年前 ,武 昌新军打 响了武 昌起义 的 第一枪 ,敲响了统治中国长达 268年 的清王 朝 的丧钟 。新军是辛亥革命的主角 ,可 以说 , 没 有新 军就没 有辛 亥革命 。在 辛亥革 命之 后 ,各地 新军首领大都成为拥兵 自重 的地方 诸侯 ,权倾一时 。军人 的政治地位达到一个 空前 的状态 。然而 ,传统 中国又是一个重文 轻武 的儒教 国家 。军人在近代 中国的政治地 位 如何从 传统 的社会 边缘 人转 变成核 心 阶 层 。这 中间,确实有一个复杂的历史转变 , 与清末 中国政治文化和社会风气的变迁 ,有 着非常密切的关联 。

略论清末新政时期军队装备与军制的革新及影响

略论清末新政时期军队装备与军制的革新及影响

略论清末新政时期军队装备与军制的革新及影响(岳宝安长丰县朱巷中学)摘要:恩格斯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也刺激了清朝统治开始反思,清末新政由此开始。

为了维护清朝腐朽的封建制度,清政府被迫开始了最后的十年救赎,这一举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历史进程,加速了清朝统治的覆灭和近代化进程,尤其是清末军事革新,新建立的新式军队成为清朝统治的直接掘墓人和辛亥革命的主力军。

关键词: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末新政新式军队近代化Zhao xuegang in military equipment and institution innovation of the New Deal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its influence(YueBaoAn ChangFengXian zhu xiang middle school) Abstract: Engels said: "there is no history of a huge disaster is not with the progress of history for compensation". The eight power allied forces invasion of China, has brought severe disaster, but also stimulated the government of the Qing Dynasty to reflect on the Qing Dynasty rule, the New Deal of the late Qing Dynasty began. To maintain the corrupt feudal system of Qing Dynasty, the Qing government was forced to start the last ten years of redemption, which promoted the Chinese modern history, accelerated the demise of the Qing Dynasty rule and modernization process, especially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military innovation, the newly established new forces become the rule of Qing Dynasty grave digger directly and the main force of revolution.Key Words: the eight power allied force invasion of China, the new policy of the late Qing Dynasty, new forces, modernization历史发展的起点与终点存在着必然联系。

[CPS历史]论清末新军的思想失控

[CPS历史]论清末新军的思想失控
①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委员会编《: 辛亥首义回 忆录》第 2 辑 ,湖北人民出版社 1979 年版 ,第 124 页 。 赵国材《: 清末新军的革命化及原因》《, 内蒙古师大学 报》2001 年第 5 期 。
② 蔡少卿《: 中国秘密社会》,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9 年版 , 第 288 页。
事实也正是如此 。《苏报》1903 年 1 月 8 日 刊载一文称 :“开一窗隙 ,使窥见外界之森罗万 象 ,且导之出游 ,使之领略良辰美景 、大块文章之 滋味 ,又复从而锁之 ,不毁瓦破壁以思突出者 ,未 之有也 。”近代化的军队就本质而论属于西方工 业文明的产物 “, 近代化军事体制基本上是科技 、 管理 ,甚至意识形态的复杂有机体 ,接受先进国 家的军事体制相当于吸收了先进工业社会的价 值观”①。汤因比指出 “: 一个社会想把军队西方 化而让其他方面保持原样 ,这是空想 ;这在彼得 式的俄国 、十九世纪的土耳其和美赫麦德 ·阿里 的埃及都得到了证实 。因为不仅是一个西方化 了的军队需要西方化的科学 、工业 、教育 、医药 , 就是军官本身也接受了一些和专业无关的西方 思想 ———如果他们出去留学学习本行的知识的 话那就更是如此 。”②
清廷在清末为什么未能成功收回军权 ? 决 定清末新军控制权的因素一在于督抚 ,二在于军 心 ,清廷着意于从督抚手中收回军权 ,却对军心 控制失败 ,从而导致清末新军的思想失控 。对 此 ,以往学界习惯于将之归因于资产阶级革命派 的宣传鼓动 ,如陈文桂之文《论清末新军向革命 转化》就认为 “: 新军之所以能够向革命转化 ,是 与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宣传教育 、争取引导分不 开的 。”① 乔 志 强 之 文《清 末“新 军”与 辛 亥 革 命 ———辛亥革命前十年史札记之四》②也有类同 性看法 。这固然是不错的 ,只是问题尚不仅仅如 此 。为什么革命派的宣传能够使新军异化 ? 其 生发出效用的内在基础是什么 ? 除此之外还有 什么因素成了异化新军的酶 ? 毕竟 ,革命派的活 动只是外在 ,而新军自身则是内在 。在今天看 来 ,我们有理由怀疑 ,革命派的作用被夸大了 ,清 末新军的思想失范乃合力造就 ,革命派的宣传只 是因素之一 。

清末新军的身体塑造及其社会影响———以小站练兵中的身体规训为中心

清末新军的身体塑造及其社会影响———以小站练兵中的身体规训为中心
一、背景:“低心学西法”的社会心态
早在 咸 同 之 际,湘 军、淮 军 其 实 便 已 开 始 仿 效西法进 行 军 队 的 训 练。 但 当 时 湘、淮 诸 将 “师 心自 用,以 为 昔 年 曾 经 战 阵,即 无 不 能 御 之 敌”,[1](P8~9)并 未 真 正 服 膺 西 法,只 是 将 之 用 作 “号令、步 伐 仅 为 美 观” 的 [2](P373) 一 种 点 缀。所 以,洋务运动时期的所谓“西法练兵”往往有形而
行,称为切实。但孙子论多玄空微妙,非上智不 个反面说明,要建设真正的近代军队,“其必不一
兵去寻求答案。袁世凯在小站所训练的新建陆 军,正是日 后 北 洋 新 军 的 雏 形,同 时 也 是 整 个 清 末新军的骨干来源。其所运用的身体规训技术, 便成为后来数十万中国军队的范本。因此,通过 分析小站练兵的身体训练与控制方式,或许可以 初步还原清末新军身体构建及其习惯观念变化 的过程,从而由一个新的视角来审视清末军事变 革同社会转型的关系。
201711 No11,2017
学 术 探 索 AcademicExploration
2017年响
———以小站练兵中的身体规训为中心
赵鲁臻
(华北电力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摘要:在甲午惨败后愿意“低心学西法”的社会心态与舆论之下,军队改革得以走向深入。尤其是袁世凯所主持 的小站练兵,便全盘仿效西方军队的训练模式,遂令一种前所未有的身体管控、模塑方法实施于小站众多官兵身 上,清末新军身体形象的改变由此肇端。纪律意识、效率意识、现代时间观念、集体荣誉感等全新价值观念及相应 的行为习惯亦随之逐渐生成。小站便因此成为近代中国转型过程中的一个“再社会化”媒介。另外,在当时强身 尚武以救国的思潮影响下,这个身体构建历程不仅使军人角色的社会印象得以改观,更令其一跃而成为国民身体 改造的先导。此亦为清末新军能够由边缘走向中心的一个原因。 关键词:新军;小站练兵;身体规训;军人形象 中图分类号:K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7)11-0127-06

袁世凯为什么没有把新军模范团打造成第二个小站?因为一个人

袁世凯为什么没有把新军模范团打造成第二个小站?因为一个人

袁世凯为什么没有把新军模范团打造成第二个小站?因为一个人众所周知,中国近代史上第一号大奸雄袁世凯是在天津小站起家的。

小站新军是袁世凯东山再起的最大资本,也是后来袁世凯叱咤民国政坛的杀手锏。

这支军队表面上是所谓的“国家军队”,其实质却是袁世凯的私家军队,绝对效忠于袁世凯。

但是,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运动是宇宙亘古不变的真理。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局的变化,袁世凯的小站班底也在悄悄地发生变化,逐渐脱离了袁世凯的控制。

最典型的就是段祺瑞,这只北洋猛虎,经常撂挑子,和袁世凯对着干。

而冯国璋则很狡猾,对袁世凯阴奉阳违。

张勋则更不像话,整天领着一群辫子军,活像从棺材中爬出来的僵尸。

这些让袁世凯很是担忧。

为了扭转这种局面,袁世凯决定对北洋军进行改造,再来一次小站练兵。

袁世凯采纳一代军事家蒋方震的建议,编练新军模范团,培养一批军官,然后将他们派到各军中任职,以达到改造北洋军的目的。

欲要练兵,必先择将。

一支军队能否练好,关键在于是否有一位优秀的练兵军官。

对于新军模范团的练兵军官人选,蒋方震向袁世凯推荐了他的同学蔡锷。

袁世凯也很欣赏蔡锷,准备让他来练兵。

但是,此举遭到了北洋内部许多核心将领的强烈反对。

头号智囊杨士琦对袁世凯说:“蔡锷是个外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一旦让他掌握了兵权,后果恐怕难以设想。

”杨士琦的意见代表了绝大多数北洋将领的意见。

经过再三权衡,袁世凯只好忍痛割爱,放弃蔡锷,另外物色练兵人才。

正在这时,袁世凯的“大公子”袁克定自告奋勇,主动请缨,申请主持新军模范团的工作。

他信誓旦旦地表示:一定要练出一支和当年天津小站一样的军队。

看到儿子这么争气,袁世凯很欣慰,心想,不让给儿子一个磨练的机会。

再说了,与其将军权让给外人掌握,倒不如给自家人。

于是,袁世凯决定任命袁克定为第一期模范团团长。

然而,飞扬跋扈的段祺瑞还是坚决反对。

段祺瑞说,袁克定就是个纨绔子弟,完全不懂军事,让他练兵,纯粹瞎胡闹,再说他的腿脚又不好,有碍军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8-05-10作者简介:苏全有(1966-),男,河南辉县人,河南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中国近代史研究。

第42卷 第4期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7月 V o.l 42 N o .4J OU RNAL OF Z HENG Z HOU UN IVERS I TYJu.l 2009清末新军失控现象的另类解读以袁世凯式军队控制为视点苏全有(河南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河南新乡453007)摘 要:清末新军在辛亥革命中的逸轨是一个常态,但袁世凯掌控的北洋新军却属例外。

袁世凯的军控手法有三:一是强化军事学堂的控制,重用武备派而非有异化倾向的留学生;二是借助勇营制度,强化对军队自身的控制;三是培植派系统属,愚化下层士兵。

清朝中央政府之所以对北洋新军失去控制,勇营制度的实行是一重要原因。

袁世凯得以控制北洋新军,最主要的原因来自于制度层面的运作,其个人作为只能视为对制度作用的效验及推进。

关键词:清末;新军失控现象;袁世凯中图分类号:K 2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04(2009)04-0013-04导致清王朝灭亡的原因很多,其中新军的失控乃重中之重,如武昌起义就是湖北新军失控后的杰作。

然而,清末新军亦有例外者,如四川新军,其中尽管有不少同盟会员任军事领导,竟然对保路同志军采取敌对态度,不仅不能与湖北革命化的新军相提并论,而且连四川资产阶级革命派所期望的中立立场也未完全做到[1]。

比之四川新军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是袁世凯所控制的北洋新军,尽管 同志在其间者亦不少![2](P331-332),却并未能成为武昌起义军的并行者,反而兵锋相向,为清廷所倚重。

如果说四川新军没有异化是受四川籍与外省籍矛盾制约的话,北洋新军则与袁世凯的控驭之术有相当的关系。

目前学界对清末新军的研究多取自下而上视角,自上而下探究新军失控的原因者乏见,且一概归咎于积重难返、不可救药[3]。

这样的研究既显单一、片面,又似不负责任,缺乏价值、意义。

有鉴于此,本文拟以清末北洋新军为考察中心,以袁世凯式的军队控制为视点,针对清末中央政府军队控制失败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以推动研究走向深入。

一、强化对学堂及留学生的控制,重用武备派,排斥士官生对于学堂特别是军事学堂的控制,清政府也确实采取了一些措施。

清末新政确定的教育宗旨即 学堂以中学为主,西学为辅;培养通才,着重德育;并以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诸端定其趋向![4](P188)。

军校的课程设置也注意强调∀四书#、∀五经#等封建旧学, 以固中学之根柢,端学生之趋向![5](P546)。

一些学校还明文规定,逢皇太后、皇帝及孔子生日,全校师生须集合礼堂行三跪九叩礼,烟台海军学堂以孝、悌、忠、信、仁、义、礼、智命名该校的八个班级[6]。

对于出洋学生,光绪二十七年八月初五颁发的上谕要求 务择心术端正、文理明通之士前往,学习一切专门艺学,认真肄业,实力强求![7](卷486)。

清政府还颁布∀训练制略#,强调 治军之道,首重训兵,其次练兵。

训以开其智识,固其心性;练以精其技艺,增其材力。

凡兵丁入伍之初,必须择忠义要旨,编辑歌诀,由将弁等分授讲解,时常考问,并由各将弁各据所见,随时诲勉,务令人人通晓大义,立志报国![8](P 9521)。

就效果而论,上述举措并未能完全贯彻落实,而袁世凯统领的北洋新军则是一个例外。

袁世凯以小站练兵起家,他开始主要提拔和倚赖的是天津武备学堂的学生。

据不完全统计,1895-1896年在该部任职的39名主要军官中,有29名是毕业于天津武备学堂者,占74%[9](卷130,兵志一∃序)。

天津武备学堂是清末第一所新式陆军学校,为清廷所严密控制,教学上虽采用西法,学习外国军事操典,但严禁民主进步思想,极力宣传忠君尊孔,学生大多抵制革命,北洋骨干段祺瑞、冯国璋、曹锟、王士珍、段芝贵、吴佩孚等均出于该校。

这样,北洋军中就形成了以学缘为纽带,相互依存、提携,具有强烈的封建性和排他性的武备派,其他势力难以介入其间。

正如有材料所道: 北方军队的武备派成了一种势力,(士官生)不能插进。

![10](P41)在20世纪初的几年里,袁世凯先后创办了几所陆军学堂,如行营将弁学堂、武备师范学堂、北洋武备速成学堂、陆军小学堂、北洋讲武堂、保定军官学堂等。

袁世凯创办一系列军事学堂后,明文规定各学堂的课程设置要以圣教为宗,以艺能为辅!,除军事技术课外,古人嘉言懿行!、圣谕广训!、∀左传#、∀春秋#都列为必读的修身课。

还明令禁止进步思想,规定学生不得妄议时政,私著邪说,结党聚会!,甚至新闻报纸闲书杂志!不经允许也不准携带[11](P107-111)。

此前的1895年5月,袁世凯在写给军机大臣李鸿藻的信中说:广设学堂,精选生徒,延西人著名习武者为之师,严加督课,明定官阶,数年成业,即检夙将中年力尚富者分带出洋游历学习,归来分殿,最后予以兵柄,庶将弁得力而军政可望起色。

![12](P42)于此可知,袁世凯不仅要办学校,还力主选派学生出洋游学。

袁世凯对出洋学生的态度有一个变化的过程。

起初,他对清廷的号召持积极的态度。

1904年,清廷正式颁布∀选派陆军学生游学章程#。

章程规定:凡人民志愿游学武备的学生都可由各省督抚咨送练兵处,经甄试后即可膺选。

![13](P89)执掌练兵处大权的袁世凯自然不会放过这一进行甄试!的机会,除了北洋系选拔派出的留学生以外,要出国留学的他省学生也必得拜于袁的门下方可出得国门,例如蒋介石赴日留学,也是走的袁家之门![14](P12)。

随着留学生的日趋异化,袁世凯对于归国士官生采取排斥的态度。

除了由其挑选派出者得以回到北洋任职外,其余各省回国的士官生,在北洋很难有立足之地。

如士官一期生毕业回国者39人,除几个留京任用外,余皆分在各省带兵!,二、三期也皆在江浙、两湖、闽粤各地任职![15](P111)。

尤有甚者,即使是北洋士官生在北洋派内部亦受到排斥,如北洋大将段祺瑞就颇信任陆军速成(及早期)军官学生,不重用国外陆军留学生![10](P34)。

北洋士官生华世忠、何子奇、杜幼泉三人,以其聪慧多谋,有北洋小三杰之称![16] (P11),但回国后均不受重用,仅能充任教官各职!,杜幼泉甚至因郁郁不得志而投湖自杀[17]。

值得注意的是,在袁世凯与清中央政府就北洋新军控制权问题进行激烈拼争的折冲中,留学生也涉足其间。

当时统制以下各级军官,都是袁旧部武备派旧人,陆军部拟陆续以士官派更换!,自非旧派所能甘服![10](P51)。

同时清廷中的亲贵又利用湖北派陆军留学生,如卢静远、哈汉章等,以挟制北洋派势力。

![18](P489)那时北京中央军事机关如军咨府、陆军部、练兵处等重要人员是留日士官生回来的居其多数。

![19](P196)其中,军咨府各厅处长悉为留学日本的士官毕业生%%对于用人,行政握有相当的实权![19](P96)。

良弼曾宣称:我们训练军队,须打破北洋武备势力,应当找士官作班底,才能敌得过他。

![18] (P547)于是练兵处就成为士官派的大本营,良弼即暗中作为士官派与北洋派争夺军权的领导者![10] (P41)。

陆军部成立以后,铁良将在练兵处招致士官生,纷纷带到陆军部![10](P41)。

在今天看来,北洋新军之所以为袁世凯所控制,与其强化军事学堂的控制、重用武备派而非异化程度较为突出的留学生有相当的关系。

二、强化勇营制度,加强对军队自身的控制袁世凯对北洋新军的控制,学界多有关注,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袁世凯用官禄拉拢收买军官,培植私党,形成浓厚封建性的人身依附关系;对士兵进行愚化、奴化教育,泡制偶象崇拜[20]。

这一看法有一定道理,事实也是如此,只是其不足之处在于人们把结果归结到了袁世凯本人而非制度层面,可谓是看准了结果而找错了原因。

自曾国藩创建湘军始,晚清军队实行招募制度,西方式的征兵制并未能落实。

这种勇营制度推行的结果是兵为将有!,军队内部形成下级服从上级、全军服从一人的封建家长式管理体系,别人根本无从插足军队内部,如湘军就在很大程度上是私人性质的军队%%是20世纪中国军阀手中的私人军队的先驱![21] (P17)。

袁世凯继续推行勇营制度,只是做了局部改进。

他在小站练兵时改变了过去由统兵将弁自主招募的办法,结合西式的兵役制度和我国古代募兵制度的特点,实行规范有序的募兵制度,结果使北洋新军日趋私家化,并为袁世凯所控制。

因此,军队私家化是招募制度的产物,袁世凯只是推波助澜而已。

长期以来,有许多记载批评袁世凯促成了北洋军的私家化。

如张国淦就说:这些军队,心目中并不知有国家,只知有他的&袁宫保∋。

![22](P135)吴虬也指出:盖北人对长官之忠,非发生于公的意识,全基于私的感情,服从之外,更有&报恩∋的观念,牢不可破,只要是&恩上∋或是&恩宪∋,无论是否&乱命∋亦须服从。

!北洋军人的行为准则,足以说明它是私的结合![23] (P223)。

受此影响,目前学界也多是否定之声。

有论者说:袁世凯在军中各营供设他的长生禄位牌,向士兵灌输他是大家的衣食父母,培养对他个人的信仰与忠诚,以致士兵只知有袁宫保,而不知有大清朝![24]。

还有论者称,袁世凯强调事事以本督办为心!,大树特树个人权威,所有军官的选拔任用都由他一人决定,即官禄的予夺也由袁的喜怒而定。

这样,就会使将弁对朝廷的忠心自然地转移到袁世凯的身上,一切以他的意志为转移[20]。

这种被私属化非正式群体关系所掏空的国军!与朝廷的离异不过是迟早的问题[25]。

其实,袁世凯尽管在北洋军中倡导亲上、死长!以强化自己的控制力,可忠国忠君等传统教育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袁世凯编练新军时继承了曾国藩的衣钵,他坚持对将士进行封建思想教育,灌输忠君!、取义!等封建伦理观念,要求官兵报效皇恩!、忠于长官,把忠义!之道视为新军行动的最高准则和精神支柱[26]。

1899年11月,袁世凯组织编写了∀训练操法详晰图说#,其中∀训将要言#指出受朝廷之禄位,当思所以图报!;∀训弁哨要言#指明盖兵为国家之兵,尔不得玩视以溺职!;∀训兵要言#则说:自顶至踵,何莫非朝廷之赐,尔不为兵尚应图报,今日应募而来,坐食厚饷矣,不知效忠,何以对尔祖父?![27]在∀练兵要则#中袁世凯还要求士卒须以忠国爱民为首务!,他规定将弁教训士兵的宗旨,在亲上、死长!之上的是忠国、爱民![12](P103-125,352)。

至于学界对袁世凯用官禄收买方式控制军队的批评,则是忽略了清末新军的厚饷制特征。

袁世凯与张之洞等编练清末新军,无一例外地实行优厚的薪饷制度以增强吸引力,新军各级军官的收入均高于同级地方官,士兵也有余钱养家糊口。

北洋军士兵正目月饷4两5钱,每月扣饷1.5两,副目及正副兵扣1两,扣足6个月后,统一寄送兵丁家属;而士兵每月仍有余银将近1两,退伍之时,类多购买布匹日用等物,携带还乡![2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