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土地资源保护规划

合集下载

土地资源集约利用

土地资源集约利用

城 市 土 地 集 约 利 用 目 标
经济效益 投入产出效率高 资源效益 物尽其用,用尽其利 社会效益 资源利用公平公正 生态效益 生态破坏小且污染少
土地投入产出分析
土地利用程度分析
土地利用结构分析
土地利用结构分析
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水平评价
目的意义 1、量度区域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2、进行土地资源粗放利用的原因分析 3、有助于制定实施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政策 或措施
生态 系统
生态 环境 社会 环境 社会 系统
土地资源经济 社会利用系统
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因素、利用主体及主要手段和目标
政 策 制 定 制 度 建 设 法 规 完 善 经 济 发 展
自然生态 基础 气候 水文 土壤 生物
经济社会 基础
土 地
宏观 中央 调控 政府
社 会 进 步
资 源 安 全
生 态 安 全
5 8-10 高度集约
思考题 1、土地集约利用涵义 2、土地集约利用指标评价程序 3、城市土地资源集约利用评价体系 4、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影响因素
55
土地利用集约度:生产过程中,单位 面积土地上投放的资本和劳动的数量。
第一节 土地集约利用概述
• 一、土地粗放利用的概念
• 粗放经营:以一定数量的生产和劳动,投在较多的土地上,
进行粗耕简作的经营方式。
• 特征:(1)土地的数量和土壤的自然肥力重要;
(2)活劳动和物化劳动较少,科学技术应用少; (3)单产低,通过扩大耕地面积提高产品产量。
• 二、土地集约利用的涵义
1)土地投入的提高; 2)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优化;
3)土地产出率的提高;
4)土地使用强度的提高; 5)土地利用率的提高。

第六章-土地整治规划PPT课件

第六章-土地整治规划PPT课件
同时,我国人多水少,水土资源不匹配,水资源供求形势 越来越紧张。淮河流域以北地区耕地占全国的62%,水资 源总量不足全国20%
2009年2月18日星期三
.
据测算,目前我国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的 总潜力为2亿亩,其中土地整理可补充约9000万 亩,复垦可补充约2300万亩,开发可补充约 8800万亩。根据国务院审议通过的《全国土地利 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对农村地 区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和对工矿废 弃地复垦,将是2020年前全国土地整理复垦开发 工作的重点。
2009年2月18日星期三
.
大规模实施土地整治、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是一 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既涉及财政、规划、科技、 农业、林业、水利、交通、气象等多个部门的工 作,又与各级地方政府、农民的利益紧密相联。
在大规模实施土地整治、加快中低产田改造过程 中,一定要建立起相关部门与地方联动的工作机 制,统筹规划,确保投入,突出重点,积极推进, 将《决定》提出的此项战略举措进一步落到实处。
2009年2月18日星期三
.
从国内外实践来看,解决土地利用问题、缓解人 地矛盾的重要途径就是大力推进土地整治,这也 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要求和合理路径。 通过土地整治,统筹城乡用地,还能积极应对水 土资源不断减少而农产品需求持续增加、耕地质 量不断下降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防灾减灾能力 持续提高的需要。 据2005年统计,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土地整治, 全国农用地特别是耕地保护得到强化,建设用地 节约集约利用水平逐步提高,土三
.
二是积极应对耕地质量不断下降而社会要求农业持 续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的需要。 多年来由于农业资源的超负荷利用、水土流失和荒 漠化,我国的土地质量不断下降。目前我国中低产 田面积占耕地面积的2/3以上,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 平均仅为1.8%,这些耕地产量只有高产田的40 %~60%。 据有关部门测算,今后如果我国通过中低产田改造, 增加1亿亩灌溉面积、改善2亿亩中低产田,就可 新增粮食综合生产能力500亿公斤以上。 因此,加快中低产田改造,采取多种措施提高耕地 质量,大幅度增加高产稳产农田比重,是持续提高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主要途径。

第六章 自然资源-土地资源

第六章 自然资源-土地资源

内蒙中部农牧交错带及草原区 河西走廊及阿拉善高原区 3 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区 1 2 4
蒙陕宁长城沿线旱作农业区
点击图中数字出现相应内容
大海子在干涸
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百年的树林死亡
二月春风似剪刀?尖刀?
风啸啸沙龙舞!大漠漫漫归何处?
背井离乡
沙进人退
我国荒漠化现状
第二节、土地荒漠化
造成土壤荒漠化的因素
1、自然因素 ①干旱程度;②全球气候变化;③地质因素 2、人为因素 ①水资源的过渡开采; ②生态环境的恶化; ③滥垦、滥牧、滥伐。
荒漠化(desertification)的危害
发 展 态 势 严 峻 , 扩 展 速 度 快
总体而言,我国荒漠化有不断扩展与加重趋势,如 内蒙古自治区 1983 年退化草地面积为 2 133.7 × 104 hm2 ,而 1995 年时退化草地已发展到 3 869.9 × 104 hm2 ,作为我国荒漠化主体的风蚀荒漠化土地, 50 年代 到 70 年代平均扩展速度是 1 560 km2.a-1 , 70 年代中期 至 80 年代中期平均扩展 2 100 km2.a-1 ,至 90 年代中期 扩展速度平均达 2 460 km2.a-1 ,约相当于我国一个中等 县的土地面积。 据预测仅我国北方风蚀荒漠化所涉及的 212 个县(市、 旗)的风蚀荒漠化程度,将会由目前的 154 个轻度、 35 个中度、 23 个重度,发展到本世纪初的 76 个轻度、 88 个中度、 48 个重度,预计将有 96 个县(市、旗)的风 蚀荒漠化程度升级。
04、05、06 年我国分别 发生19、19、18 次大的沙尘 暴 宁夏地区是古西夏国的范围,塔里木河流域是楼 兰古国的地域,大约在 1500 年前还是魏晋农垦 之地,但现在上述古文明已从地图上消失了。 从近代时间看, 1961 年新疆生产建兵团 32 团开 垦的土地,至 1976 才 15 年时间,已被高 1 - 1.5m的新月形沙丘所覆盖。。

土地法全文

土地法全文

2013 最新土地法全文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第三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第四章耕地保护第五章建设用地第六章监督检查第七章法律责任第八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土地管理,维护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保护、开发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全民所有,即国家所有土地的所有权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

土地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

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

国家依法实行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

但是,国家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划拨国有土地使用权的除外。

第三条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全面规划,严格管理,保护、开发土地资源,制止非法占用土地的行为。

第四条国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

国家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土地用途,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

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

前款所称农用地是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等;建设用地是指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土地,包括城乡住宅和公共设施用地、工矿用地、交通水利设施用地、旅游用地、军事设施用地等;未利用地是指农用地和建设用地以外的土地使用土地的单位和个人必须严格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用途使用土地。

第五条国务院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统一负责全国土地的管理和监督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的设置及其职责,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国务院有关规定确定。

第六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遵守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义务,并有权对违反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行为提出检举和控告。

第七条在保护和开发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土地以及进行有关的科学研究等方面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由人民政府给予奖励。

土地利用规划课程设计

土地利用规划课程设计

土地利用规划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概念,掌握土地资源利用的分类和原则。

2. 学生能了解我国土地利用的现状和问题,认识节约集约用地的重要性。

3. 学生掌握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步骤和常用方法,具备分析土地利用问题的能力。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地图、统计表等工具,收集和分析土地利用数据,提出合理的土地利用建议。

2.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设计出符合区域特点的土地利用规划方案。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评价土地利用规划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树立保护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土地的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2. 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培养合作精神、探究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3. 学生通过学习土地利用规划,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提高环保意识。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地理学科选修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土地利用规划的相关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为八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和逻辑思维能力,但可能对土地利用规划的了解较少。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达到课程目标。

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将围绕课程目标进行,确保学生达到预期学习成果。

二、教学内容1. 土地利用规划基本概念:土地资源利用的分类、原则及重要性。

参考教材章节:第一章“土地与土地资源”2. 我国土地利用现状与问题:耕地、建设用地、生态用地等利用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参考教材章节:第二章“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现状与问题”3. 节约集约用地:节约用地的重要性,集约用地的方式及其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

参考教材章节:第三章“节约集约用地”4. 土地利用规划基本步骤与方法:规划目标、规划原则、规划程序、常用方法及实践案例。

参考教材章节:第四章“土地利用规划的方法与步骤”5. 土地利用规划案例分析:分析典型区域土地利用规划案例,总结经验教训。

《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笔记

《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笔记

《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笔记第一章:导论1.1 土地与土地利用- 土地:地球表面的物理空间,包括土壤、水体、植被、气候等自然要素。

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资料,也是城市建设和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 土地利用:人类对土地进行的一系列活动的总和,包括农业、工业、居住、交通、娱乐等。

土地利用方式直接影响着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可持续性。

1.2 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 规划:有意识地、有目的地对未来的行动进行设计和安排。

规划是一种系统性的思考和决策过程,旨在实现特定目标并达成预期的结果。

- 土地利用规划: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和利用,以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最大化。

土地利用规划是通过对土地的需求和供给进行预测和评估,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以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

1.3 我国土地资源及其利用- 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较少;地形复杂,土地类型多样,包括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等;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 我国土地利用的现状:农业用地占主导地位,但城市化进程加速,非农用地需求增加;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土地资源浪费严重。

同时,土地开发过度和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也日益突出。

1.4 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和内容- 任务: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包括制定土地利用的目标和原则,确定土地利用的结构和布局,制定土地利用的总量和强度,制定土地利用的管制措施。

- 内容: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包括对土地资源进行调查和评估,预测土地利用的需求和供给,制定土地利用的目标和原则,确定土地利用的结构和布局,制定土地利用的总量和强度,制定土地利用的管制措施。

此外,土地利用规划还需要考虑社会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城乡规划等因素,以确保土地利用的合理性和可持续性。

1.5 土地利用规划的体系和程序- 体系:土地利用规划的体系包括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和乡级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资源学66第六章 农用地分等定级(2012)

土地资源学66第六章 农用地分等定级(2012)

为土地交易提供服务,为将来农用地流转服 务;
(二)农用地分等的方法、思路和程 序

请设想一下分等的方法


1、方法:
因素法:对农用地质量起主导作用的因素进行评定, 然后根据其得分算出质量分。 样地法:选取在一定质量水平的标准样地,对样地的 特征进行描述,比如说地形坡度是2度,坡度增加2-5 度减10分,----。特征属性的减分表,把要评定的土 地与样地一个一个的指标进行比较,求出最终减出得 到多少自然质量分。 标准样地比较难以寻找,对样地的描述和指标比较困 难,所以在02-04年用的都是因素法来进行评价。

国土资源部开展的农用地分等定级是对 土地的综合评价,包括质量评价、经济评 价、生产力评价、利用程度评价等,过程 相对复杂。 好处在于分解得当,能够得 到多层次的成果。

评价从质量评价人手,或者说是以质量评价 为主。在整个评价过程中,经济评价是一个 辅助手段,原因在于经济统计数据尚不能完 全满足单元尺度上评价工作的要求,因此经 济评价尺度较大,不落实到地块,而是按经 济区进行,这样做符合经济生活的现实。
农用地的合理配置,除资源的数量分配外,还包含 其空间布局,它是农用地资源优化配置的核心。 农用地空间优化布局的前提和关键,是对区域内 的农用地进行科学分类。 运用农用地分等定级的成果,可对比分析土地利用 现状与上地质量结构的对应匹配关系,确定土地 利用调整对象、在时空上有效地把农用地资源分 配于不同的用途。
③主导因素原则 不同因素影响程度不同 平原地区的坡度,显然不是土地质量的主要影 响因素; ④土地收益差异原则 既反映自然质量,又要反映不同投入水平的生 产力水平;
⑤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实际操作所花的人力物力上说,有 些因素没有可能或没有必要一定要用定量 的方法来表示的。 比如分等中的灌溉条件,可以分为 级:完全满足、一般满足、基本满足和不 满足,实地判定时是经验性的,定性的, 一定要定量的化的话要话很多人力物力;

第六章 土地利用管理

第六章 土地利用管理

第一节土地利用与土地利用管理1.土地利用及其影响因素土地利用指人类通过一定的活动,利用土地的性能来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

可以是生产性的活动,也可以是非生产性的活动。

土地利用是土地的利用方式、利用程度和利用效果的总称。

土地利用的主要内容:①确定土地的用途;②在国民经济各部门间和各行业间合理分配土地资源;③采取各种措施开发、整治、经营、保护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果。

土地利用是一个动态过程,随社会经济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土地利用的影响因素:①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地貌、土壤、水文、地质条件等);②社会经济因素(社会制度、政策、城市化与工业化,土地所处的位置、交通条件,成本、效益、土地利用现状等);③人的文化素质(知识水平、科学技术水平)。

土地利用的原则:①生态平衡原则;②最大经济效果原则(尽量少的劳动消耗生产尽量多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③节约原则(土地是自然产物,数量有限)2.土地利用管理的概念和目标土地利用管理是国家按照预定的目标和土地系统运行的自然、经济规律。

对土地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工作的总称。

本质是对各类型土地的利用水平和数量分配(一种类型到另一种类型的转换)进行干预。

土地利用管理的指导思想:可持续发展、保障土地资源安全和有效供给、前瞻性及科学性的指导思想。

土地利用管理的目标:①经济效率;②分配公平;③社会发展;④保障供给;⑤环境质量。

土地利用管理的任务:对土地的利用水平和用途转变设置一定的约束条件,将土地资源在不同用途间的分配(转换)控制在可持续发展的幅度之内,保证土地资源安全。

我国土地利用管理的主要内容:①保护农用地特别是耕地;②引导建设用地有序扩展;③保护、协调土地生态环境。

3.土地利用管理的依据法律依据:《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理论依据:①土地报酬原理(在科学技术水平相对稳定条件下的土地利用中,当对土地连接追加劳动和资金时,起初,追加部分所得的报酬逐渐增多,在投入劳动和资金超过一定的界限时,追加部分所得的报酬则逐渐减少,从而使土地总报酬的增加也呈递减趋势);②马克思的地租、地价理论(P1877-190);③区位理论;④生态经济学原理。

国土工作制度管理制度

国土工作制度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国土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和治理,实现国土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各级国土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以及其他与国土工作相关的单位和个人。

第三条国土工作制度管理制度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依法行政,严格执法;(二)保护资源,合理利用;(三)节约集约,可持续利用;(四)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五)公众参与,社会监督。

第二章组织机构与职责第四条国土资源部是国务院负责国土工作的部门,负责全国国土资源的规划、管理、保护和监督工作。

第五条地方各级国土管理部门是地方人民政府负责国土工作的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国土资源的规划、管理、保护和监督工作。

第六条国土资源部及地方各级国土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责:(一)制定国土资源管理政策、规划、标准和规范;(二)组织国土资源的调查、评价、监测和预警;(三)审批和管理国土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项目;(四)负责国土资源的征收、征用和补偿;(五)查处国土资源的违法行为;(六)指导、监督和检查下级国土管理部门的工作;(七)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三章国土资源调查与监测第七条国土资源调查应当遵循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方法、统一数据的原则。

第八条国土资源调查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土地资源调查;(二)矿产资源调查;(三)水资源调查;(四)森林、草原、湿地等自然资源调查;(五)生态环境调查。

第九条国土资源监测应当建立监测体系,对国土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状况进行实时监测。

第十条国土资源监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土地利用变化监测;(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监测;(三)水资源利用监测;(四)生态环境监测。

第四章国土资源规划与审批第十一条国土资源规划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二)符合国土资源的实际状况;(三)符合区域发展战略和城乡规划;(四)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中国农业大学_852土地资源管理_本科生讲义 第六章 土地资源利用

中国农业大学_852土地资源管理_本科生讲义 第六章 土地资源利用

第六章土地资源利用二、土地利用系统的构成要素–一定的土地单元和一定的土地利用方式–活动者、自然环境系统、能动系统三、土地利用系统的特点(1)是具有多层次等级的大系统(2)是开放的系统,表现出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动态特性和演化特性(3)其功能是由构成土地利用系统的各要素的整体决定的,而并非是各要素的功能之和(4)是不断地运动着的,不断地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交换的系统四、土地利用系统分析•是把研究对象——土地利用视为系统,在收集系统信息的基础上,建立与系统结构、功能有关的模型,对信息进行整理、加工、综合、评价,从而解释与系统有关的现象,预测和调控系统行为与发展的研究过程。

第二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一、土地资源利用的发展和制约因素•(1)土地资源利用的发展过程–原始型自给型商品型•(2)土地资源利用(土地利用)–指人类根据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以土地资源的自然属性为基础,对土地进行的开发、利用、改造与经营等社会经济活动的总称。

•(3)土地资源利用的制约因素–自然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生态利益要求;–可持续发展要求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和内涵•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通过技术、行政、经济和法律手段,使一个区域的土地利用的类型、结构、空间分布与本区域的自然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利用合理,土地资源本身的功能能够得到连续不断的发挥的土地资源利用。

–包括:土地资源数量和质量的可持续性。

(1)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涵义–存在形式的可持续性–物质生产能力的可持续性–经济效益的可持续性–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2)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生产性原则–稳定性原则–保护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可承受原则(3)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边缘经济发展模式–土地资源限制极端模式–土地资源服从经济模式–经济服从土地资源模式–相互协调模式三、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管理•(1) 可持续土地利用评价•概念:将与土地利用有关的自然环境、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因素联系起来,通过一系列的科学分析,指出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的评价方法。

国土资源法全文

国土资源法全文

国土资源法全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护国土资源,合理利用国土资源,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国土资源包括土地、矿产资源、水资源、海域、林地、草地、荒地等。

第三条国土资源的管理应当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原则,坚持保护优先、合理利用、科学开发和综合治理的方针,坚持集约利用、循环利用和可持续利用的要求。

第二章土地资源第四条国家实行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的制度。

第五条土地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

第六条国家对城市土地实行有偿使用、有偿出让制度。

第七条国家加强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和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的保护。

第八条国家加强对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和保护。

第九条国家鼓励和支持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有序流转。

第十条土地利用计划是国家对土地利用进行总体和分区规划的重要依据。

第十一条国家实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的制度。

第十二条国家对土地利用实行分类管理。

第十三条国家对土地利用实行审批制度。

第十四条国家对土地利用实行监督检查制度。

第十五条国家对违法违规占用耕地、破坏耕地的行为予以严肃查处。

第十六条国家对耕地实行保护制度。

第十七条国家鼓励和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合作社发展农村土地规模经营。

第三章矿产资源第十八条国家对矿产资源实行保护、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

第十九条国有矿产资源属于全民所有。

第二十条国家对矿产资源实行有偿使用、有偿出让制度。

第二十一条国家对矿产资源实行分类管理。

第二十二条国家对矿产资源实行储量核查制度。

第二十三条国家对矿产资源实行采矿权的授予和管理制度。

第二十四条国家对矿产资源实行矿产资源税制和矿产资源补偿费制度。

第二十五条国家对矿产资源实行矿山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

第四章水资源第二十六条国家对水资源实行保护、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

第二十七条国家对水资源实行水资源调度和水资源分配制度。

第二十八条国家对水资源实行水权的授予和管理制度。

第二十九条国家对水资源实行水资源费征收制度。

土地利用规划学精要

土地利用规划学精要

3.土地适宜性评价
(1)概念
土地适宜性评价就是评定土地对于某种用途是否 适宜以及适宜的程度.
(2)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原则
➢ 针对性原则 ➢ 永续利用原则 ➢ 效益原则 ➢ 因地制宜原则] ➢ 综合性原则 ➢ 当前适宜性与潜在适宜性兼顾原则
(3)土地适宜性分类体系
我国目前为土地利用规划进行的适宜性评价 一般采用类、等和型三级组成。
第六章 土地资源质量评价
➢ 土地质量与土地利用规划 ➢ 土地质量评价
— 土地质量与土地规划
• 土地质量是土地综合属性,具体指土地对某钟用 途的适宜与否及适宜程度. 当前研究重点:防止土地退化(水土流失,风沙侵 蚀 , 物理退化和化学退化)
2.土地利用规划考虑土地质量的意义. 合理组织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土地利用是土地利用 规划的重要任务.在制定土地利用规划方案时,既 要考虑规划区域的土地数量水平,又要重视规划 区域的土地质量状况,合理运用土地数量与质量 的互助替代作用,因地制宜地组织土地利用.不仅 要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的数量,还要重视对耕地 和基本农田质量的保护.
□土地适宜性等级的确定方法
土地适宜性等级的确定方法是指将土地用途对土地性质的 要求与评价单元内土地性质进行相比较时采用的方法。将 土地利用的要求与评价单元内实际土地性质比较,结果有 三种情况:
评价单元的土地性质完全满足所评价的土地用途的全部要 求,对于这种土地用途来说,该评价单元为一等地。
评价单元的土地性质完全不能满足所评价的土地用途的要 求,对于这种土地用途来说,该评价单元为不适宜。
④相关性原则
在影响土地适宜性的诸多因子中,许多因子之间具有较强 的相关性。例如海拔高度和积温、降水量之间,地面坡 度与土层厚度、土壤侵蚀之间,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全氮 含量之间等。在选择参评因子时,尽量选择那些相对独 立的因子,或从几个紧密相关的因子中选择其中一个因 子。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办法》政策原文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办法》政策原文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强和规范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严格保护耕地,促进节约集约用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国家空间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土地用途管制,保护土地资源,统筹各项土地利用活动的重要依据。

城乡建设、区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等各类与土地利用相关的规划,应当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

第三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审查、实施、修改和监督检查,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及其相关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规划编制第五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分为国家、省、市、县和乡(镇)五级。

村土地利用规划是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六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法由各级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具体承办。

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编制本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审查下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坚持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协作、公众参与的工作原则。

第七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前,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对现行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开展基础调查、土地调查成果资料收集、重大问题研究等前期工作。

第八条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依据土地利用现状,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等要求,以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土规划、国家发展战略为基础,组织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包括:(一)规划背景;(二)土地利用现状与评价;(三)指导思想和原则;(四)土地利用战略定位和目标;(五)土地利用规模、结构与总体布局;(六)规划实施措施。

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是否编制,由设区的市、自治州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决定。

第九条县级以上地方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依据经审核通过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工业用地管理规定(3篇)

工业用地管理规定(3篇)

第1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工业用地管理,优化资源配置,保障工业发展,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本行政区域内工业用地的规划、审批、供应、使用、保护和管理。

第三条工业用地管理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依法管理、公开透明;(二)节约集约、合理利用;(三)产业集聚、优化布局;(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工业用地的规划、审批、供应、使用、保护和管理。

第二章工业用地规划第五条工业用地规划应当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

第六条工业用地规划应当符合以下要求:(一)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二)符合国土空间规划,与城市发展方向和功能布局相协调;(三)符合生态环保要求,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四)符合安全生产要求,确保生产安全;(五)符合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要求,方便企业生产和生活。

第七条工业用地规划应当明确以下内容:(一)工业用地范围;(二)工业用地布局;(三)工业用地规模;(四)工业用地用途;(五)工业用地配套设施。

第八条工业用地规划应当进行公众参与和专家论证,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第三章工业用地审批第九条工业用地审批应当遵循以下程序:(一)提出申请;(二)审核材料;(三)现场踏勘;(四)公示公告;(五)集体审议;(六)批准用地。

第十条申请工业用地,应当具备以下条件:(一)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二)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三)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四)符合生态环保要求;(五)符合安全生产要求;(六)符合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要求。

第十一条工业用地审批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作出批准或者不予批准的决定。

第四章工业用地供应第十二条工业用地供应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公开透明;(三)节约集约;(四)合理定价。

第六章 土地资源的经济利用(10.1)

第六章  土地资源的经济利用(10.1)
把企业配置在特定 支付地租 的能力 位置可望获得的收益 把企业培植在边际 位置可望获得的收益
企业占用土地面积
边际位置指的是不产生级差地租的位置。
6
支 付 地 租 能 力
零售业
支 付 地 租 能 力
工业
支 付 地 租 能 力
高层公寓
支 付 地 租 能 力
独立住户
市中心距离
市中心距离
市中心距离

屠能根据上述基本假定,逐步形成他的农业区位的向心圈 理论模式。
(4)第四圈种 植牧草及粮食, 不实行集约生产; (5)第五圈实 行粗放的三年轮 作制;(6)第 六圈放牧,也可 发展粗放的种植 业。在六圈外, 由于距消费地太 远,只能供作狩 猎。 森林 集约 农业 种植 牧草 三年轮 作制 放牧
4
–投资收益增长率,如
投资收益增长率 平均每年增加纯收入( 投资总额 或利润) 100
–投资回收期
投资回收期 投资总额 平均每年增加纯收入( 或利润) (年)
• 动态分析法
–即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将所有的收益和支出均换算 到同一时间点进行》
• 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和农业土地集约化程度的影响因素: 土地的自然特性、经济的发展状况、生产力发展水平→ 农产品生产地到消费地的距离
(1)第一圈距市场 最近,种植园艺作 物,饲养奶牛,以 及种植饲料、土豆、 甜菜等;(2)第二 圈发展林业因为它 的产品量大、运费 高;(3)第三圈以 非常集约的方式种 植农作物,并实行 二年轮作。
园艺和饲 养奶牛
• 根据屠能的农业区位向心圈理论可知
– 易腐烂、不宜长途运输的农作物应布局在消
费中心附近;
市中心距离
支付地租能力曲线
零售业为了占有市中心的位置,可以支付很高的 地租,但一离开市中心位置,它支付地租的能力就急 剧下降。而独立住宅根本不要求布局在市中心,它的 最佳位置在郊区,但又离市中心不太远的地方。为了 争夺这个区位,富裕户愿意付出相对较高的地租。 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二)土地资源保护规划的原则 • 1.综合保护的原则 • 土地资源保护规划必须坚持标本兼治 、综合保护的 原则。 • 2 连续保护的原则 • 土地利用是一种承前启后的连续的社会行为,土 地利用现状是过去土地利用历史积 累的结果,今天 的土地利用方式必将对明天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 , 土地资源保护也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土地利用的 连续性,要求土地资源保护必须具有前瞻性 ,必须 跟上土地利用的发展步伐,防范土地破坏 于未然, 走连续保护的道路。
第六章 土地资源保护规划
第一节:概述 一、土地 、土地资源及土地利用 (一)土地 、土地资源的概念与特性 1.土地的概念与特性 目前,我 国多数学者对土地的一般 理解是: 土地地球特定的地域表面,是由气候 、水文 、地 质 、地貌 、土壤和植被等要素所组成的 自然综合 体。有其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土地是一个垂直系统, 它可以分为地上层 、地表层和地下层 ,它应包括 地形 、土壤 、植被的全部以及直接影响它的地表 水 、浅层地下水、地表层岩石和作用于地表的气候 条件。
• • • • • •

第二节:土地资源保护规划的内容与程序 一、土地资源保护规划的任务 土地资源保护规划的任务是对地区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 进行分析,明确土地利用和保护 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确定 土地资源保护的 目标 、任务和方针 ;确定区域重点土地类 型的保护方案;划分地区土地资源保护的生态功能区 ,确定 各分区的相应管理要求 ;制定土地整理 、复垦 、开发方案; 制定规划实施和管理的相关政策措施。 二、土地资源保护规划的内容 土地资源保护规划工作涉及面广,内容多而复杂,其主要 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编制工作方案; ②土地资源调查和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③土地保护战略方向拟定 ,部门用地预测与保护; ④确定主要地类保护区面积、划定保护片块和进行土地 保护功能分区; ⑤制定并落实保护措施。
生态环境 状况调查
现状分析
各用地部门土地 需求量的预测
生态环境质量 评价预测
部门用地协调与土地保护 成果总结与编写规 划报告 土地资源保护规 划图的编制
编制规划方案
成果审定与验收
• (一)准备工作阶段 • 包括组织准备和资料 、图件准备。前者包括编制 和批准规划任务或工作方案,后者包括 自然资源条件 (地貌 、气候 、植被 、土壤和水文)和社会经济资 料(人口、GDP、工农业产值等)的准备。 • (二)分析预测 和规划编制阶段 • 要进行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 质量评价 、土地生产潜力和人 口承载力分析 、土地 需求量预测 、编制规划方案 、确定各项用地保护的控 制指标和划定保护区边界。 • (三)成果总结与检查验收阶段 • 包括整理出成果图、编写规划报告和进行数据汇总 与整理 、检查验收。
一、基本农田保护规划
• • • • • • • • (一)研究的目的 1.基本农田的四保障作用 (1)粮食安全 (2)社会稳定 (3)生态安全 (4)经济(金融)安全 2.适应我国的国情和经济发展新阶段面临的形势 3.贯彻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基本农田保护重大决 定的要求
• (二)研究的任务 • 1.查清现有基本农田面积、构成和分布,在分析 变化情况及原因的基本上,提出分类、分区域处 理意见。 • 2.在各项非农业建设用地尽量少占或不占耕地的 前提下,预测必须占用耕地的数量,研究提出控 制建设占用耕地的措施。 • 3.全面分析生态退耕、农业结构调整与耕地保护 的关系,研究提出合理的规划退耕标准。生态环 境建设要充分考虑国家保护基本农田的要求。 • 4.围绕增加有效耕地面积,研究提出完善耕地占 补平衡、推进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的政策措施。
• (3)土地利用规划研究 • 在现状分析 的基础上,针对 区域土地利用 的 特点及存在的问题,结合当地的国民经济发展计划, 通过文本和图件的形式确定土地利用的发展 目标 。 具体内容包括土地供需预测 、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 调整、土地利用分区、实施规划的步骤与措施等: • (4)土地保护研究 • 为了保持并提高土地资源的承载能力,支持社会 经济的持续发展,在土地利用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土地 保护。土地保护是指在土地利用过程中停止 、制止 土地破坏的行为,或者依据 自然生态规律 采取各项 保护措施。土地保护研究的主要内容就是弄清土地退 化的自然机制和土地破坏的社会经济机制,依此来因 地制宜地制定土地保护的具体目标、保护方案和措施。
• 3.因地制宜的原则 • 土地利用具有很强的区域性。各地的自然条 件、社会经济条件是有差异的,土地资源保护方 面存在的问题也各不一样。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 使土地保护更具有针对性,并采取适合于地方特 点的保护措施,充分发挥地方的优势条件,才有 利于土地资源保护规划 目标的实现。 • 4.生态效益与社会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 • 土地资源的保护是一种社会经济行为,是一 项投资 ,在进行土地资源保护规划时必须考虑地 方的经济实力,量力而行。同时还要考虑规划中 的工程措施的经济合理性 。
• 四、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 (一)土地资源调查 • 土地调查通过运用土地资源学的有关知识 ,借助 现代的科学技术手段 ,查清土地资源的数量 、质量 、 结构 、分布格局及其发生和发展规律。 • 土地调查的工作程序包括准备工作 、外业工作 、内 业工作和检查验收 4个阶段。 • 准备工作有:组织准备、资料、图件等。 • 外业工作有 :①外业调绘 ,②补测地物,③调 绘整饰 ,④填写外业手簿。 • 内业工作有 :①航片的纠正与转绘,②土地面积 量算 ,③编绘土地调查成果图,④编写土地调查报告。 • 检查验收工作包括向上级主管部门提交验收申请 报告 ,主管部门召集有关专家组成验收评审小组对工 作成果进行检查验收。
图6-2 自然环境要素
选择土地性质
确定土地质量
适宜性评价
潜力评价
经济评价 确定土地最佳利用方式
第三节
• • • • • • • •
土地资源保护规划的类型
土地资源保护规划主要有: ①基本农田保护规划; ②林地资源保护规划; ③草地资源保护规划; ④名优特产地保护规划; ⑤特殊物种生长栖息地保护规划; ⑥风景名胜; ⑦历史纪念地保护规划等类型。
• (二)土地资源评价 • 1.土地资源评价内容 • 土地资源评价通常包括适宜性评价、生产潜力评价和经济 评价。 • (1)土地适宜性评价 •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通过对土地的特有属性与特定土地 用途的利用要求进行对比,从而达到鉴别土地对某种特定 用途的适宜性和限制等级。 • 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分为两步法和平行法两种。其中 两步法第一步主要进行土地的质量评价 ,完成土地定性 分类 ;第 二步进行经济及社会分析。平行法则是土地的 定性分类和经济及社会分析同时进行。两步法首先根据不 同的用途对土地进行适宜性分类,然后通过投人产 出分 析和社会分析对分类结果进行校正。
• (3)土地资源经济评价 • 土地经济评价则主要运用土地利用投人与产 出的对比关系来评价土地 。 • 土地作为人类最基本的生产资料 ,它具有 自然和经济双重属性。因此 ,考察土地质量可 以从 自然和经济两个角度进行。土地经济评价 就是从社会经济角度出发,运用土地的社会经济 特性指标来评价土地质量 。 • 2.土地资源评价方法 • 土地资源评价是在调查各土地要素(土壤 、 地貌 、气候和植被等)性状及其对土地生产力 影响的基础上,通过综合分析,评定土地质量或 土地适宜性等级。其工作流程如图6一2所示。
• 2 土地资源的概念及特性 • 土地资源可定义为:是指能够满足或即将满足 人类 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利用需要的土地。与土 地的概念相比较 ,土地资源所指的范围较窄 ,更 强调土地在人类生产活动中所具有 的价值。 • 显然 ,土地资源所指的范围是一直在变化的 , 它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随着人类认识 的深化和生 产力的提高,土地资源所包含的范围将来可能会更 广,内容可能会更丰富;另外,土地资源不是脱 离生产实际而存在的抽象研究对象 ,是在不同时 间内可为人类利用的劳动对象和生产资料。
• • • • • • • • • • •
(三)土地资源保护规划的类型 1.按土地资源利用规划的性质可分为: ①土地资源利用总体规划 ②土地资源利用专项规划 2.按规划时间期限可分为: ①长期规划 ②中期规划 ③短期规划 3.按空间范围可分为: ①区域性土地资源利用规划 ②城乡土地资源利用规划
• • •
• 二、土地资源保护规划的原则与类型 • 土地资源保护规划是指运用土地生态学的基本原理, 通过确定区域土地资源保护的目标、制定保护方案和确 定实施方案的措施,对区域土地资源的保护进行统一的 安排和部署,以使土地在一定时期内得以充分、科学、 合理和有效的利用 ,保护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的 良性循 环 ,获得系统的最佳结构和功能。 • (一)土地资源保护规划的意义 • 1.土地资源保护规划能为土地利用创造良好的生态经济 环境 • 充分利用 自然规律 ,用有限的投人换取最大的产 出 ,对开发的资源进行最全面有效的利用是人类的美好 愿望 。通 过土地资源保护规划 ,限制对重要土地的占 用,维护和改善土地资源生态环境质量,有利于充分发 挥每块土地的生态功能 ,提高土地整体产出的数量和质 量 ,从而获得更好的土地利用经济效益。
• (二 )土地利用 • 土地利用是人类通过一定的行动,利用土地的特性来满足 自身需要的过程;是某一国家 、某一地区、某一单位的土地在 社会需要 的不同方向上 ,在国民经济各个不同的部门之间、各 个项 目上的分配和使用。土地利用研究的内容十分丰富,总体 说来 ,主要包括 : • (1)土地资源利用的调查 、分类 、统计 • 指运用现代的技术手段 ,全面充分地提取能够反映土地资 源各方面特性的原始数据和其他资料(照片、标本等),并对这 些数据资料进行处理、分类、统计出供实际工作和分析使用的信 息。 • (2)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 首先是对影响土地利用的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分析 ,明确 土地利用的有利与不利因素 ;其次是对土地资源数量 、质量及 动态 变化分析 ;第三是对土地利用程度与效益分析。
• (2)土地潜力评价,又称土地利用能力评价 • 土地生产潜力评价是要通过对土地自然和经 济属性的综合鉴定,并根据土地生产力的大小来 划分土地等级。这两种评价在考虑选择综合性的 农业生产基地时具有较大参考价值。 • 主要依据 土地 的自然属性及其对于土地的 某种持久利用的限制程度 ,就土地在该种利用 方面的潜在能力等级对其作出划分。土地生产潜 力评价是适应大农业生产的土地利用要求而进行 的,在农业用地评价中历史较久 ,应用也很广 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