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上册 寻访小动物教案 教科版
三年级科学上册 寻访小动物 2教案 教科版
“寻访小动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
1.鼓励学生亲近和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
2.对观察和调查中出现的问题,尝试不断改进方法。
3.进行简单的观察和描述活动的经历。
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尊重自己和他人的观察所得,体验交流。
2.在活动中,注意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三、科学知识
了解观察和调查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组织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自主观察和调查
教学准备
校园中可供学生进行寻访调查活动的场地
“寻访小动物”调查记录表
教学过程
1.导入环节,创设情景
出示课件:自然界中的小动物画面
回忆:你还在什么地方见过其它的小动物?
2.探究环节
▲寻访小动物的准备(观察和调查的方法)
在9月,我们能在附近观察到哪些小动物?我们可以在校园中的什么地方进行观察和调查?在这些观察点,大致能找到多少种小动物?(学生个别回答)
我们用什么方法去观察和调查小动物呢?(分组讨论,汇报讨论方案)
能说说你打算用什么方法去观察?还有其他的方法吗?(学生互评,说想法,给建议)
▲寻访小动物的准备(注意事项)
在活动中可能会碰到怎样的问题?
该怎么解决?
我们在观察和调查小动物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
分组讨论并汇报。
实地寻访
校园内
校园附近
家附近
3.拓展
用在校园内的观察和调查方法在校园附近或家附近去寻访小动物。
知识是无处不在的,在生活中还有很多关于小动物的知识,把它补充在活动记录表中。
4.作业
在一周的时间里交一份寻访小动物活动的调查记录。
教科版科学三上2.1《寻访小动物》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上2.1《寻访小动物》教案一. 教材分析《寻访小动物》是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
本课内容紧紧围绕周围的动物展开,让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问等方法,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培养学生热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意识。
教材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对周围的动物充满兴趣。
他们已经有一定的观察和探究能力,但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培养。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借助图片、视频等资源,直观地了解动物的特点,从而更好地进行探究。
此外,学生需要与同伴合作,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发现,提高沟通与协作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常见的小动物的特点,学会观察和描述动物的生活习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调查、访问等方法,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意识,增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认识常见的小动物,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
2.难点:学会观察和描述动物的特点,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活动。
2.观察法:指导学生观察动物的特点,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提高学生的沟通与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了解本班学生的学习情况,准备相关动物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学生准备:观察身边的动物,记录下它们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的小动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展示一只活泼可爱的小兔子,让学生说说它在干什么,有什么特点。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本节课要学习的小动物,如蚂蚁、蜗牛、蜜蜂等。
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动物的特点,如外形、颜色、大小等,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 寻访小动物 教科版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1 寻访小动物教科版教案课题 2.1寻访小动物课时1课时教材与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过程设计一、课前任务1.在爸爸妈妈的陪伴下,寻访自己家附近的小动物。
2.请爸爸妈妈介绍一种小动物。
二、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
1.教师组织学生回忆、交流寻访到哪些动物,并介绍其中一种动物,在学生回答中,归纳出小动物的概念,及寻访小动物过程中的建议:小动物:蝗虫、蝴蝶、鸟、蚯蚓、蟋蟀、蚂蚁等;寻访过程中:①对不知名的小动物可以记下它们的体型特点或用画图的方法记录;②不容易接近的动物,比如鸟类,就先看一看,再接近一点儿看——分步观察的方法。
③可以设计一张表格,做一个简单的调查记录。
2.关注:学生是否注意倾听同学的经历;学生的描述是否有想象的内容。
三、模拟寻访观看微课,记录小动物。
不知名的小动物可以画图。
寻访小动物记录表记录时间:记录者:观察地点观察到的小动物的特点(可以图文结合)动物花坛边石缝里蚂蚁头部有触角,身上有六只脚四、我们的校园里又有哪些小动物呢?1.讨论,明确寻访的任务、寻访的时间、地点和观察与调查的方法。
2.预测校园内可能寻访到的小动物和它们栖息的环境。
3.寻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注意事项。
作业设计到校园里寻访小动物1.课后寻访。
①爱护小动物,不伤害他们;②保护小动物的生存环境,保持动物栖息地的原貌;③注意安全,不在有危险的地方活动。
2.认真记录。
3.下节课交流。
板书设计草丛里——蚱蜢大树上——蜘蛛大树上——小鸟草丛里——蜗牛花坛里——粉蝶石缝里——蚂蚁……看、用放大镜看、听……教学反思。
教科版科学三上《寻访小动物》参考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上《寻访小动物》参考教案一. 教材分析《寻访小动物》是教科版科学三上的一篇课文,通过讲述孩子们在校园和家中寻找小动物的过程,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一些常见的小动物,培养学生对动物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课文内容丰富,插图生动,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表达能力,对身边的小动物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小动物的习性和特点不够熟悉,对动物的保护意识较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并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保护意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认识和了解课文中所提到的小动物,了解它们的习性和特点。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践,培养观察和表达能力,提高保护动物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培养对小动物的热爱和保护意识,学会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认识和了解课文中所提到的小动物,了解它们的习性和特点。
2.难点: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践,培养观察和表达能力,提高保护动物的意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动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习兴趣。
2.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小动物的生活环境,了解它们的习性和特点。
3.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表达和沟通能力。
4.实践活动:学生进行保护小动物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保护意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小动物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准备校园或家中的小动物观察点,方便学生进行观察。
3.准备保护小动物的宣传资料,以便进行实践活动。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小动物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小动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小动物,并简要介绍它们的习性和特点。
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种小动物,分析其生活环境、习性和特点。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寻访小动物》 教案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寻访小动物》教案【教材分析】《寻访小动物》一课是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动物单元第1课,以寻访作为话题,鼓励孩子们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去寻访、去亲近,去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
教学重点在于尽可能地提出寻访活动中可能碰到的问题,和尽可能地启发指导孩子们动脑筋,想出自己观察、调查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寻访小动物》一课用三个活动来完成本课的教学目的。
“曾经见过的小动物们”和“预测校园里能寻访到的小动物和栖息的环境”这两个话题着重于帮助孩子们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周围小动物的经验和认识,发现自己平时与小动物玩的过程中碰到的问题,第二个活动“想想观察的方法及在观察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在第一个活动的基础上,引导、启发孩子们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这也对孩子们实地观察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回忆、想象的过程中隐含了对“观察要求”的适当思考。
基于以上这样的认识,我在设计《寻访小动物》一课时,创设根据经验给校园风景图添加小动物的情景,让他们产生认知冲突,在冲突中提出自己的问题,通过实地观察探究,在“看”的基础上,有目的寻访,有意识开展实践活动,体现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这一基本理念,以学生自主为核心,以一个个连续有结构的活动为主线,体现一个动态的过程,促进学生在实地寻访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有关小动物的直接认识,对“新”的寻访活动过程产生深刻的体会,最后通过交流展示,进一步评价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科学的观察及探究能力。
【学情分析】在第一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已了解和掌握科学观察的基本方法。
毫无疑问,在本课的学习活动中,孩子们首先的希望是走出教室,到真实的环境地中去探究,去发现,且迫切希望他们自己的“观察研究活动”得到肯定,得到鼓励,得到指导,得到帮助,对于和小动物们的相处,孩子们是有经验的,且在我们的校园里随处可见,孩子们在平时经常看到三五成群的凑在一起玩过小动物,但他们的活动是无意的,随意性十分明显,仅仅停留在“玩”的层面上,对“怎样去观察”这样的问题,缺乏必要的思考。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节寻访小动物教案
寻访小动物教案课题 2.1寻访小动物课时1课时教材与学情分析《寻访小动物》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是观察小动物的开始课,本课的学习将对本单元小动物的观察开启探索之门。
本课以寻访作为话题,鼓励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去寻访、亲近、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指导学生在动脑筋、想办法的基础上尝试调查、观察,获得更多的生活在附近环境中的小动物的信息。
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寻访小动物》一课用三个活动来完成本课的教学目的。
“曾经见过的小动物们”和“预测校园里能寻访到的小动物和栖息的环境”这两个话题着重于帮助孩子们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周围小动物的经验和认识,发现自己平时与小动物玩的过程中碰到的问题,第二个活动“想想观察的方法及在观察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在第一个活动的基础上,引导、启发孩子们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这也对孩子们实地观察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回忆、想象的过程中隐含了对“观察要求”的适当思考。
基于以上的认识,笔者在设计《寻访小动物》一课时,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课前在家长的陪同下寻访小动物,积累体验;课中自己提出问题,通过集体讨论,达成共识,并在模拟寻访中初步应用;课后实地观察探究,在“看”的基础上,有目的寻访,有意识开展自己活动,体现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这一基本理念,以学生自主为核心,以一个个连续有结构的活动为主线,体现一个动态的过程,促进学生在实地寻访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有关小动物的直接认识,对“新”的寻访活动过程产生深刻的体会,最后通过交流展示,进一步评价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科学的观察及探究能力。
学生对身边的小动物还是比较熟悉的。
他们在平时的生活中,有意无意地对一些小动物进行了观察,但是都是零碎的,不成结构的。
他们的活动是无意的,随意性十分明显,仅仅停留在“玩”的层面上,对“怎样去观察”这样的问题,缺乏必要的思考。
在第一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已了解和掌握科学观察的基本方法。
三年级科学上册寻访小动物教案教科版
三年级科学上册寻访小动物教案教科版第一篇:三年级科学上册寻访小动物教案教科版寻访小动物【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同的动物。
过程与方法: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提出寻访小动物中可能碰到的未提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亲近和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的态度,形成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在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去寻访、亲近、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
【教学难点】避免学生在寻访过程中过分关注某一种小动物。
【教学准备】1.在校园里准备一块可供学生寻访小动物的场地(最好教师提前寻访一遍)。
2.设计简单的记录表,供学生参考。
【教学过程】一、理解小动物1.教师问:“听到‘动物’这个词我们想到了那些动物?”“‘大动物’我们能想到那些动物?”“‘小动物’我们能想到那些动物?”2.学生用举例的方法来区分大动物和小动物。
3.关注:学生举例的普遍性性,举现实存在的动物的为俐。
4.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小动物所指范围。
二、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
1.教师组织学生回忆、交流在一定范围内见过那些小动物。
2.过程中注意引起学生寻访小动物的兴趣。
3.关注:学生是否注意倾听同学的经历;学生的描述是否有想象的内容。
4.设计意图:初步认识动物的多样性。
三、寻访活动的准备1.讨论,明确寻访的任务、寻访的时间、地点和观察与调查的方法。
2.分组讨论,并明确组内的分工。
3.寻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注意事项。
4.做好明确要求:注意安全、关注和爱护小动物。
5.学生任务和分工是否明确。
6.意图:为顺利寻访做好准备。
四、到校园里寻访小动物1.分组寻访。
2.适时提供指导和帮助。
3.学生是否遵守纪律、是否爱护小动物,是否用一定的方式作记录。
4.步增强对动物多样性的认识,获得更多的信息。
第二篇:三年级科学上册-寻访小动物教案-教科版寻访小动物【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同的动物。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动物《寻访小动物》教学设计 附反思含板书【共两套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第二单元动物第一课《寻访小动物》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观察小动物的起始课,本课的学习将对本单元小动物的观察开启探索之门。
以寻访作为话题,鼓励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去寻访、亲近、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指导学生在动脑筋、想办法的基础上尝试调查、观察,获得更多的生活在附近环境中的小动物的信息。
在观察的过程中,感受动物的多样性,感受动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也是本课的目标。
本课内容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讨论秋天里有哪些小动物;第二部分是调查周围的小动物;第三部分是提出观察中要注意的事项。
二、教学背景学生对身边的小动物还是比较熟悉的。
他们在平时的生活中,有意无意地对一些小动物进行了观察,但这些观察大都没有明确的目的性,观察中的发现也都是零碎的,不成结构的。
现在,我们要真正来观察小动物了,这个观察活动即有目的性又有指向性,是一种科学的探究活动。
这些小动物在哪里活动?我们怎样观察它们的活动?在观察的时候要注意什么?这便是本课的任务。
通过本课教学,学生将会对小动物产生更浓厚的兴趣,更好地开展本单元的学习活动。
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1、动物具有多样性,2、动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同的动物。
科学词汇:动物,多样性,环境,栖息地(二)过程与方法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提出寻访中可能碰到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科学方法:观察寻找,记录比对(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发展亲近和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的态度。
2、形成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核心价值观:认识动物的多样性教学重难点重点:提出寻访活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尽可能地启发、指导学生动脑筋,想出自己的观察、调查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难点:避免学生在寻访过程中过分关注某一种小动物,应充分关注动物的多样性。
教教具学具说明与提醒园中曾看到过哪些小动物呢?2、(PPT出示学校操场,花坛照片)思考:树上有什么小动物?大树周围有什么小动物?草丛里有什么小动物?3、学生交流,教师提示回答的要求,在哪里看到过哪种动物?以此来帮助学生建立记录的要求。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二单元第一课《寻访小动物》∣教科版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二单元第一课《寻访小动
人员分工观看员、记录员
观看打算以小组为单位,做一个
简单的调查记录,留心
观看、认真观看,能发
觉什么小动物。
观看方法:
1.分工合作,作好调查记录;
2.对不知名的小动物能够记下它的形状特点或用画图的方法记录;
3.不容易接近的动物,要先看一看,再接近一点儿看;
4.保持小动物栖息地原貌,注意安全。
注意事项:
观看记录
发觉地点观看到的
动物观看地点观看到的
动物
花坛蝴蝶草丛中蝗虫石块下不知名小
虫
草丛中瓢虫草丛中蟋蟀石块下蚯蚓大树下蚂蚁大树下毛毛虫泥土里蚯蚓树洞里蚂蚁
图示找到的小动物
在观看中我们要注意:爱护栖息地的原貌!不要靠近危险的小动物;不要惊扰被观看的小动物;等等。
总结在观看中
的需要注意
的。
提示要爱护动物
和它们的生活环
境,同时注意自
身安危。
不损害、不惊扰小动物;去靠近、关注小动物;爱护环境!
巩固提升一、判定题
二、选择题
1.在冬天能观看到的动物有(B)
A.蛇
B.小鸟
C.青蛙
2.保持动物栖息地的原貌的要求中,什么也不改变
是指(C)
A.观看地点的物体
B.观看者的物体
C.观看地点的原貌认真做练习。
练习提升,巩固
所学知识点。
课堂小结在我们的周围有专门多的动物,动物具有多样
性,同时动物的生存与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总结归纳归纳所学知识。
板书寻访小动物
活动打算
观看方法
注意事项。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二 动物 寻访小动物》教学设计_5
1、每位学生一面放大镜。
2、相关校内某棵大树附近的动植物的种类、数量的卡片。
3、选择好校内一些可供学生寻访调查的场地。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个性思考
(一)迷语导入
1、同学们,我们研究动物的活动开始了,老师这儿有一个关于小动物的迷语,猜猜它是谁?
2、出示迷语:
身体半球形,
背上七颗星,
棉花喜爱它,
备课教师
备课时间
2018.5.28
教学内容
寻访小动物
教材版本
教育科学出版社
参考资料
课本及教师用书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引导和推动学生展开寻访调查小动物活动,鼓励学生亲近和注重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
2、经历初步的在观察活动前提出问题,尝试解决观察活动中问题,发现更多观察内容的过程。
3、掌握一些探寻小动物及其生活环境的方法,知道不同的动物要用不同的观察方法。
2、在校园中的那棵大树附近,老师去拜访了几位小动物朋友,猜猜师找到了哪些小动物?
3、学生猜测,教师出示相对应的卡片,猜到的挂在树的相对应的位置上。
4、想一想,我们校园内还有哪些能够栖息和生活着小动物的地方?
5、今天,我们要到校园去拜访小动物,每组选择一个地点,估计一下:
l你大概能观察到几种小动物?
4、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环境,不伤害小动物的意识,获得关于动物和环境,环境保护等方面丰富的直接理解。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重点
尽可能地提出寻访活动中可能碰到的问题,和尽可能地启发指导孩子们动脑筋,相出自己观察、调查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尽可能地提出寻访活动中可能碰到的问题,和尽可能地启发指导孩子们动脑筋,相出自己观察、调查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2024年教科版科学三上《寻访小动物》课件
2024年教科版科学三上《寻访小动物》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学习2024年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寻访小动物》单元,具体章节为第三章《动物世界》,其中详细内容包括:1. 动物的基本特征;2. 常见的小动物及其生活习性;3. 人类与动物的关系;4. 如何观察和保护小动物。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动物的基本特征,能区分不同种类的小动物;2. 培养学生对小动物的兴趣和热爱,提高观察、保护动物的意识;3.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并区分不同种类的小动物及其生活习性。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观察、保护小动物的意识,以及动手实践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小动物模型、观察盒、放大镜等;2. 学具:笔记本、铅笔、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小动物图片,引发学生对小动物的兴趣,进入课题;2. 新课内容:讲解动物的基本特征,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小动物模型;3.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分组,利用观察盒、放大镜等工具,观察校园内的小动物;4. 例题讲解:针对学生观察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解答;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7.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观察并记录身边的小动物。
六、板书设计1. 《寻访小动物》2. 内容:动物的基本特征常见小动物及其生活习性人类与动物的关系观察和保护小动物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并记录身边的小动物,描述它们的外貌、生活习性等;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小动物的兴趣较高,参与度较好,但部分学生对动物分类掌握不够准确;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了解更多关于小动物的知识,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保护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用词严谨,段落衔接流畅,确保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并吸收所学知识。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实践操作,引导他们观察、思考、交流,提高课堂效果。
教科版科学三上《寻访小动物》表格式教案
⒈寻访小动物
一、教材简析:
本课是观察小动物的起始课,本课的学习将对本单元小动物的观察开启探索之门。
以寻访作为话题,鼓励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去寻访、亲近、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指导学生在动脑筋、想办法的基础上尝试调查、观察,获得更多的生活在附近环境中的小动物的信息。
在观察的过程中,感受动物的多样性,感受动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也是本课的目标。
本课内容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讨论秋天里有哪些小动物;第二部分是调查周围的小动物;第三部分是提出观察中要注意的事项。
二、教学背景:
学生对身边的小动物还是比较熟悉的。
他们在平时的生活中,有意无意地对一些小动物进行了观察,但这些观察大都没有明确的目的性,观察中的发现也都是零碎的,不成结构的。
现在,我们要真正来观察小动物了,这个观察活动即有目的性又有指向性,是一种科学的探究活动。
这些小动物在哪里活动?我们怎样观察它们的活动?在观察的时候要注意什么?这便是本课的任务。
通过本课教。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2单元第1课寻访小动物∣教科版
二、动物⒈ 寻访小动物一、教材简析:本课是察看小动物的开端课,本课的学习将对本单元小动物的察看开启研究之门。
以寻访作为话题,鼓舞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去寻访、亲密、关注四周环境中的小动物;指导学生在动脑筋、想方法的基础上试试检查、察看,获取更多的生活在邻近环境中的小动物的信息。
在察看的过程中,感觉动物的多样性,感觉动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也是本课的目标。
本课内容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议论秋季里有哪些小动物;第二部分是检查四周的小动物;第三部分是提出察看中要注意的事项。
二、教课背景:学生对身旁的小动物仍是比较熟习的。
他们在平常的生活中,存心无心地对一些小动物进行了察看,但这些察看多数没有明确的目的性,察看中的发现也都是琐碎的,不可构造的。
此刻,我们要真实来察看小动物了,这个察看活动即有目的性又有指向性,是一种科学的研究活动。
这些小动物在哪里活动?我们如何察看它们的活动?在察看的时候要注意什么?这即是本课的任务。
经过本课教课,学生将会对小动物产生更浓重的兴趣,更好地展开本单元的学习活动。
三、教课方案:(一)科学观点1、动物拥有多样性,2、动物的生计依靠于环境,不一样的环境中生长着不一样的教动物。
科学词汇:动物,多样性,环境,栖息地学(二)过程与方法回想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提出寻访中目可能碰到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科学方法:察看找寻,记录比对标(三)感情、态度、价值观1、发展亲密和关注四周环境中的小动物的态度。
2、形成爱惜小动物,爱惜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中心价值观:认识动物的多样性教重点:提出寻访活动中可能碰到的问题和尽可能地启迪、指导学学生动脑筋,想出自重己的察看、检查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难难点:防止学生在寻访过程中过分关注某一种小动物,应充足点关注动物的多样性。
教教具学具说明与提示学①教师课前找寻一块可供校园平面图,检查记录表,学生进行寻访检查活动的准课件放大镜场所,借助校园平面图,备进行合理分组,划定寻访范围。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寻访小动物教科版
教课设计课题 2.1 寻访小动物课时 1 课时《寻访小动物》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是察看小动物的开始课,本课的学习将对本单元小动物的察看开启研究之门。
本课以寻访作为话题,鼓舞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去寻访、亲密、关注四周环境中的小动物;指导学生在动脑筋、想方法的基础上试试检查、察看,获取更多的生活在邻近环境中的小动物的信息。
对培育学生察看能力、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拥有重要作用。
《寻访小动物》一课用三个活动来达成本课的教课目的。
教材与学“以前见过的小动物们”和“展望校园里能寻访到的小动物情和栖息的环境”这两个话题侧重于帮助孩子们回想和整理已剖析有的对四周小动物的经验和认识,发现自己平常与小动物玩的过程中碰到的问题,第二个活动“想一想察看的方法及在察看中可能碰到的问题”在第一个活动的基础上,指引、启迪孩子们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这也对孩子们实地察看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回想、想象的过程中隐含了对“察看要求”的适合思虑。
鉴于以上的认识,笔者在设计《寻访小动物》一课时,从学生的兴趣、喜好出发,课前在家长的陪伴下寻访小动物,累积体验;课中自己提出问题,经过集体议论,达成共鸣,并在模拟寻访中初步应用;课后实地察看研究,在“看”的基础上,有目的寻访,存心识展开自己活动,表现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这一基本理念,以学生自主为中心,以一个个连续有构造的活动为主线,表现一个动向的过程,促使学生在实地寻访过程中获取丰富的、相关小动物的直接认识,对“新”的寻访活动过程产生深刻的领会,最后经过沟通展现,进一步评论提高学生学习的踊跃性和科学的察看及研究能力。
学生对身旁的小动物仍是比较熟习的。
他们在平常的生活中,存心无心地对一些小动物进行了察看,可是都是琐碎的,不可构造的。
他们的活动是无心的,任意性十分显然,只是逗留在“玩”的层面上,对“如何去察看”这样的问题,缺少必需的思虑。
在第一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已认识和掌握科学察看的基本方法。
教科版科学三上寻访小动物参考教案
寻访小动物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的生存依托于环境,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同的动物。
进程与方式: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体会和知识,提出寻访小动物中可能碰着的未提及解决问题的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进展靠近和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的态度,形成爱惜小动物,珍爱生命,爱惜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在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体会和知识的基础上,去寻访、靠近、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
教学难点幸免学生在寻访进程中过度关注某一种小动物。
教学预备1.在校园里预备一块可供学生寻访小动物的场地(最好教师提早寻访一遍)。
2.设计简单的记录表,供学生参考。
教学进程一、明白得小动物1.教师问:“听到‘动物’那个词咱们想到了那些动物?”“‘大动物’咱们能想到那些动物?”“‘小动物’咱们能想到那些动物?”2.学生用举例的方式来区分大动物和小动物。
3.关注:学生举例的普遍性性,举现实存在的动物的为例。
4.设计用意:使学生明确小动物所指范围。
二、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体会和知识。
1.教师组织学生回忆、交流在必然范围内见过那些小动物。
2.进程中注意引发学生寻访小动物的爱好。
3.关注:学生是不是注意倾听同窗的经历;学生的描述是不是有想象的内容。
4.设计用意:初步熟悉动物的多样性。
三、寻访活动的预备1.讨论,明确寻访的任务、寻访的时刻、地址和观看与调查的方式。
2.分组讨论,并明确组内的分工。
3.寻访进程中可能碰到的问题和注意事项。
4.做好明确要求:注意安全、关注和爱惜小动物。
5.学生任务和分工是不是明确。
6.用意:为顺利寻访做好预备。
四、到校园里寻访小动物1.分组寻访。
2.适时提供指导和帮忙。
3.学生是不是遵守纪律、是不是爱惜小动物,是不是用必然的方式作记录。
4.进一步增强对动物多样性的熟悉,取得更多的信息。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 动物 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动物教案课题2-1 寻访小动物授课时间月日累计第节教学重、难点1.去寻访、亲近、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要强调安全。
2.避免学生在寻访过程中过分关注某一种小动物。
教具准备老师在校园里准备块学生寻访的安全场地和观察记录表教学过程一、理解小动物1、教师问:“听到‘动物’这个词我们想到了那些动物?”我们能想到那些“大动物’和‘小动物’2、学生用举例现实存在的动物的,使学生明确小动物所指范围。
二、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三、寻访活动的准备1、组织讨论,明确寻访的任务、寻访的时间、地点和小组分工2、教师做好明确要求:注意安全、关注和爱护小动物。
四、到校园里寻访小动物1、学生分组寻访。
教师适时提供指导和帮助2、关注:学生是否遵守纪律、是否爱护小动物,是否作记录。
教学后记小学科学课三年级上期学案课题2-2蜗牛(一)授课时间月日累计第节教学目的发展研究小动物的兴趣,树立起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地观察态度教学难点学生观察过程中对蜗牛的态度及对观察到的信息的整理。
教具准备2-3只蜗牛、放大镜、树枝、绳子、玻璃、饲养槽。
教学过程一、观察蜗牛的身体1、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在那里捉到的蜗牛,捉到蜗牛的地方有什么环境上的特点?2、组织讨论观察蜗牛的身体的顺序,讨论纪录的方法。
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
3、学生观察蜗牛的身体,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
二、观察蜗牛的运动和反应。
1、组织学生讨论观察蜗牛运动的方法和记录的方法。
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
2、学生观察记录蜗牛的运动。
并在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3、老师强调蜗牛运动的特点:靠腹足运动,爬过的地方有粘液。
教学后记小学科学课三年级上期学案课题2-2 蜗牛(一)授课时间月日累计第节教学目的发展研究小动物的兴趣,树立起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地观察态度教学难点学生观察过程中对蜗牛的态度及对观察到的信息的整理。
教具准备2-3只蜗牛、放大镜、树枝、绳子、玻璃、饲养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鼓和小鼓
课型:唱奏综合课
课题:体验音乐感受快乐——大鼓和小鼓
课时:一课时完成
教学内容:
1.歌曲《大鼓和小鼓》
2.音的强弱
教材分析:这是一首二拍子的日本儿歌,旋律共有两句,歌词内容为大鼓和小鼓一强一弱的敲击,体现音乐中力度的对比,歌曲简单易学。
从第一册开始,器乐学习的内容已经从打击乐器的个人敲击到相互配合,经过了循序渐进的过程。
到第三册第七课,器乐学习初步进入培养学生参与小乐队配器和多层次演奏的阶段,《大鼓和小鼓》一课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学生参与多层次演奏活动的起承转合的切入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用轻快的声音演唱歌曲《大鼓和小鼓》
(2)能力目标:结合生活中的经验,用敲击、动作等方式探索、感知、体验音的强弱。
(3)情感目标:体验快乐的音乐学习,通过进行各种音乐游戏和活动,发展大脑与身体运动的协调性。
教学重点:学习歌曲《大鼓和小鼓》,能用强弱对比的手法来边唱边演奏歌曲。
教学难点:分辨音的强弱,并用唱、拍、舞、奏等不同形式来表现音的强弱。
教法:听唱法示范法启发联想法表演法
学法:游戏律动法模仿表现法综合活动法自主活动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大鼓、小军鼓、动物头套、贴图、音响设备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创设情境
1.猜谜语
圆圆一只大木桶上下肚皮都是空
娃娃见了爱打它一打就说咚咚咚
以生动有趣的形式抓住儿童好奇的心理,在有效引发其对课程的兴趣的同时,清晰、直观的让学生
初步认识乐器—鼓。
2.玩乐器
(1)认识乐器:大鼓和小鼓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个鼓朋友,他们来和大家一块玩呢
一个叫大鼓。
×× ×
嗨你好!
一个叫小鼓,也叫小军鼓。
×× × × ×
你好小朋友
(2)通过敲击、观察正确分辨大小鼓在声响、形状、敲击方式上的区别。
师:大鼓小鼓真有礼貌,小朋友要不要也和他们问好呢?运用生动的语言邀请学生进行乐器的敲击。
(3)找出合适衬词,为歌曲学唱做好准备
让学生通过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为大小鼓在声响和击奏方式上分别找出合适的衬词。
鼓励学生通过合作的方式选择一个最合适的词语,运用于歌曲的学唱而并非完全一致的按照书本上的来进行,这样做的目的是尊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同时有效的提升了他们对于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积极性。
(二)新课教学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学唱歌曲
1.运用课件进行歌曲旋律的学唱
2.学歌曲,听音乐
3.“大家一起唱”活动
4.为学生创设情境
5.歌曲的教唱
6.参与学生的演唱
音的强弱
1.音乐游戏“我的大鼓和小鼓”
2.通过律动发现音乐中的强弱规律
3.通过边演奏、边演唱歌曲来体现音的强弱。
并进行互相的评价。
4.带领学生音乐游戏
5.引导学生找到音乐中的强弱规律
6.观看学生进行歌曲的演奏和演唱,并组织学生进行评价。
律动、创编
1.根据乐谱创编歌词并进行试唱
2.根据创编的歌词进行音乐律动
3.启发学生对歌曲进行各种创编
4.参与学生的律动
5.歌曲的学唱
(1)通过使用教师设计的课件,让学生用互相合作的方式,运用听唱法、模唱法进行歌曲旋律的学习。
(2)教师进行歌曲的范唱。
(3)学生将自己在前一环节选择好的衬词便成歌曲的歌词,并进行演唱,教师协助学生完成学唱的过程,随时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充分的给予其个人发挥的空间,并适时帮助学生解决在练唱时的困难。
(4)完整的演唱所学习的歌曲,分组合作来进行演唱。
可由一个组演唱歌词,一个组演唱衬词。
轮流来。
(5)教师对所有同学的表现进行肯定。
6. 音的强弱—游戏、演唱、演奏环节
(1)节奏律动游戏——“我的大鼓和小鼓”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分辨音的强弱,并且通过唱、拍、舞、奏等形式来表现音的强弱。
通过律动游戏“我的大鼓和小鼓”来引入
××××│×××│
↘↗↘↗﹨↗
我的小鼓咚咚咚,
××××│×××│
我的大鼓咚咚咚,
××××│×××│
大鼓响来我跺脚
××××│×××‖
小鼓响来我拍肩
让学生通过节奏律动游戏在加深对大小鼓音响、强弱对比的概念,并且能正确地区分和表现强和弱这两种不同的音乐力度的同时,加强了学生的节奏表现能力。
(2)音乐律动游戏“大鼓、小鼓唱”
在学生对强弱对比有一个初步认识的时候,引入音乐的律动。
请学生围成圆圈,听音乐律动。
当听到大鼓和你问好的时候,用脚有节奏的敲击“1.2.3”;当听到小鼓和你们说话的时候,用你的双手拍肩。
让学生体会强弱规律在音乐中的体现。
(3)请学生对所学歌曲进行边演唱边演奏的活动。
用生动的语言暗示学生表现出强弱规律。
让学生自由发挥他们想要表达的音乐和为音乐进行动作伴奏。
让他们的音乐同时具备演唱、演奏和舞蹈的性质。
教师组织大家一起来进行“我们是快乐的小乐手”歌曲表演环节,并请大家相互评价,表扬所有同学。
7.律动、创编
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物体进行歌词的创编。
如发现学生在创编的过程中有困难,可启发他们观察生活中的小动物,模仿动物的叫声来改编歌词。
(例:公鸡在唱歌喔喔,小鸡在唱歌叽叽叽……)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歌词后,教师拿出动物的头套,让学生模仿动物的律动,边唱,边表演。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选择用乐器为他们伴奏。
在唱唱、奏奏、跳跳中完成本课。
(三)课后总结
本节课通过和大鼓小鼓一起学唱歌曲,使同学们认识了大鼓、小鼓,并能边演唱,边运用大鼓和小鼓来进行伴奏。
同学们的表演能力、音高节奏能力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对于音乐中力度变化的处理也做得十分恰当。
请大家不要忘记了大鼓和小鼓,还有他们和我们一起表演的歌曲,下节课我们再见!(播放歌曲《大鼓和小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