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进校园现状与思考
新时代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实践分析
新时代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实践分析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新时代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变得尤为重要。
作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途径,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进行实践,对于学生的教育和文化素养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新时代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实践进行分析。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智慧结晶,是一种特有的民族文化资源。
它承载着民族的历史、风土人情、价值观念等多方面的信息,对于一个民族的文化认同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被淡忘,甚至濒临消失。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显得尤为重要。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校园,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同时也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
1.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为了更好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校园,学校可以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
可以邀请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来校园进行专题讲座或者表演,让学生亲身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活动,如编织、绘画、舞蹈等传统手工艺制作,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乐趣。
2.融入教育教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应该融入到学校的教育教学中,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
在历史和文化课程中增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点和案例分析,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在美术、音乐、舞蹈等课程中,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元素,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更好地感受传统文化的美好。
3.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意义与价值通过以上的实践分析,可以看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校园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有利于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与认同。
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和教育教学融入,可以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与认同,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通过开展一系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可以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提供更多有力的支撑。
新时代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实践分析
新时代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实践分析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逐渐成为了重要的教育资源。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由一代人口口相传、代代相传,并作为其生活方式的一部分的各种传统表现形式、社会惯例和生产方式,如民间音乐、舞蹈、传统手工艺、传统戏剧等。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智慧,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传统美德和审美情趣具有重要意义。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学校教育成为了新时代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年轻一代的参与和传承,而学校作为教育机构,具有着培养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责任。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校园教育有助于丰富学校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国家认同感。
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道德品质和工匠精神,扩大学生们的艺术视野和文化眼界。
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弘扬,也有助于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增强学校的软实力和文化底蕴。
1. 开设非遗课程学校可以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课程,让学生从小学习和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
课程内容可以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分类、传承与发展,以及相关的表演、制作等实践活动。
通过这些课程,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传统文化,培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爱和认同感。
2. 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活动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活动,如传统手工艺制作、传统舞蹈、民间音乐演奏等。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能够亲身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感。
这些实践活动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3. 开展校园非遗展览学校可以利用校园文化节、艺术节等重要的文化活动时机,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
展览内容可以包括传统手工艺品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传统戏剧演出等。
通过这些展览活动,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热爱。
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服务的路径探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服务的路径探析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日、传统医药、手工技艺等非物质的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文将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路径等方面展开探析。
1. 丰富校园文化内涵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民间音乐、舞蹈、传统手工艺等,能够为高校校园文化提供丰富的内涵。
通过传承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丰富高校校园文化,为师生提供更多的精神食粮,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2. 增强文化认同感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了一个民族或地区独特的文化品牌,传承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增强师生的文化认同感。
在高校校园中,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展示活动,可以帮助师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认同自己的文化传统,增强文化自信。
3. 促进人文精神的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是历史的沉淀和智慧的结晶。
在高校校园中,传承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促进人文精神的传承和发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传播中华传统文化,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让更多的人了解、喜爱并参与其中。
二、存在的问题1. 传承人才匮乏在当今社会,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面临着年龄老化、传承人才匮乏的问题。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传承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传承人的支持和参与,但是传承人才的缺失给传承工作带来了困难。
2. 传统与现代融合不足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已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在高校校园中,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相结合,如何让年轻人更好地接受和理解传统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面临的挑战。
3. 缺乏开展传统文化活动的平台在高校校园中,缺乏开展传统文化活动的平台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许多传统文化活动需要一定的场地和设施,而高校校园中的这些资源有限,导致传统文化活动难以开展。
新时代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实践分析
新时代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实践分析随着新时代的到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教育领域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进入校园成为学生们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文将从实践角度,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意义、实践方式以及存在的问题。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意义1.传承中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通过学生与文化遗产的互动,让学生们更深入地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和魅力,从而在传承中华文化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元性使学生在体验中了解不同的文化形式,拓宽视野,增长才干。
同时,文化体验还能够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感悟与探索,发展学生的审美与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
3.培养道德情操非物质文化遗产侧重于传统文化价值观的传承,通过宣传传统文化,教育学生尊重传统、尊重文化、守法、守规、守德,从而培养学生正义、诚信、宽容、勤奋等道德情操,使学生具有积极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1.展览展示学校可以邀请文化馆、博物馆等机构,组织文化展览,让学生通过展示、展览、观察等方式更深入的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多种多样的文化形式,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文化体验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传统文化活动,例如乐器演奏、舞蹈表演、传统制作手工等,让学生亲身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拉近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距离,加深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和认识。
3.课堂教学学校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教材的一部分,进行传统文化的教学,通过深入、全面、系统式的课程体系,向学生传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精髓,使学生从根本上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部内容。
三、存在的问题1.认识误区学生认识误区普遍存在,需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普及,让学生更加正确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意义。
2.开发不足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教育领域的开发利用还有待加强,需要加强和文化机构的合作,共同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
浅谈非遗文化进校园必要性3篇
浅谈非遗文化进校园必要性3篇浅谈非遗文化进校园必要性篇1 目前,通州区共有30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其中,花丝镶嵌制作技艺、面人汤面塑成为国家级保护项目,另有7个北京市级保护项目。
通州近年来逐步建立和完善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和保护制度,使许多处于生存困境或濒临消亡状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保护。
目前,我区已经开展了一些非遗进校园活动,有些非遗项目已经在一些学校开展了教学和传承,如通州大风车作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在西集镇中心小学已编辑出版了6本乡土教材,每月两课时,在全校推广。
文化遗产保护的根本出路在于唤醒全体国民,特别是青少年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特别是在通州区即将成为北京行政副中心背景下,传承通州区特有的非遗文化更有必要。
目前,我区非遗传承在校园还存在如下一些问题:1、缺少宣传意识。
通州的非物质遗产有多少项目,具体内容都是什么,许多居民都不了解,学校师生更是知之甚少。
2、缺少整合意识。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如何走进校园,和学校的德育建设平台、社会大课堂、学科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有机结合,为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服务,相关部门还缺少利用和整合的意识。
3、缺少规划意识。
非遗作为文化传承的有效方式,有目的、有计划的引领学校的文化建设,在全区层面缺少全面设计、整体规划的意识。
4、缺少相关师资,教师和非遗大师之间鲜有学习、交流、沟通。
建议:1、加强宣传、领导与协调。
建议区里相关部门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加大非遗宣传力度,制定非遗进校园规划,并形成长效机制。
加强教委和文化委等相关部门的协调与沟通。
宣传部门、文化部门和教育部门应该定期组织学校和非遗互动。
使学校师生了解非遗,零距离领略非遗的独特魅力,从而产生学习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兴趣与动力;非遗项目也应该有意识地走进校园,加强宣传和沟通。
2、建议区相关部门设立非遗进校园传承基金。
鼓励非遗项目走进校园,与学校课程、社会大课堂活动等进行整合,初步形成区级课程、校本课程。
非遗入校园发展概况
非遗入校园发展概况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作为我国独特的文化资源,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
为了保护和传承非遗,许多学校开始将非遗元素引入校园,以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和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本文将简要介绍非遗入校园发展的概况。
一、背景概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们创造并代代相传的具有文化价值的非物质资产,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知识与实践技术等。
作为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非遗承载着历史记忆和民族精神,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然而,由于传承环境的变迁和时代的变化,许多非遗项目面临着濒临失传的危险。
为了保护和传承非遗,将其引入校园成为了一种重要的途径。
二、非遗入校园的意义1. 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非遗作为一种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文化形式,能够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文化体验和艺术享受,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
2. 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通过接触非遗,学生可以深入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3.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非遗项目通常蕴含着丰富的创意和艺术技巧,通过学习和参与非遗,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发展多元化的才艺。
4. 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非遗活动通常需要师生之间的合作与互动,通过共同参与非遗项目,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得到加强,促进了师生关系的协调与融洽。
三、非遗入校园的实践1. 开设非遗课程:学校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和特点,开设非遗相关的课程,如传统音乐、舞蹈、戏曲等,让学生在课堂上接触和学习非遗项目。
2. 组织非遗展览:学校可以定期组织非遗展览,展示非遗项目的精华和魅力,让学生近距离观赏和体验非遗的魅力。
3. 开展非遗表演:学校可以邀请非遗传承人或专业团队来校园进行非遗表演,让学生欣赏和学习非遗项目的技艺和艺术魅力。
4. 组织非遗体验活动: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非遗体验活动,如制作传统手工艺品、学习传统乐器等,让学生亲身参与到非遗传承中,感受非遗的魅力和魂魄。
非遗进校园可行性分析
非遗进校园可行性分析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是指人们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社会实践、仪式、节庆、表演艺术、口头传说、文化习俗等独具特色的非物质遗产。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文化的演变,越来越多的非遗项目走向衰落,急需新的平台和机会来传承和发展。
在现代社会,学校是培养未来人才的重要阵地,学生是传统文化的主要承载者和传播者。
因此,将非遗项目引入学校,让学生亲身体验、参与其中,有助于唤起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促进非遗的传承和发展。
本文将对非遗进校园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和讨论。
1. 学校教育与非遗文化传承的关联性学校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其中包括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文化自信。
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哲学、艺术和民俗文化,可以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资源,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文化教育。
通过非遗进校园,学生可以近距离接触传统手工艺、民俗习惯、音乐舞蹈等,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
同时,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培养动手能力、创造力、团队协作能力和自我表达能力等。
非遗项目也可以与学科知识结合,激发学生对历史、地理、文学等学科的学习兴趣,提高综合素质。
2. 非遗进校园的现实难题尽管将非遗引入学校具有很大的潜力,但实施过程中仍面临一些难题。
首先,非遗项目的保护和传承需要专业人士的参与和支持,但学校并不一定具备这样的人才。
为此,需要建立起学校与非遗传承机构的合作关系,引进专业人士进行指导和培训。
其次,非遗项目的实施需要一定的场地和设备,学校可能并不具备这些条件。
因此,需要学校向社会寻找合适的场地和设备,并确保使用的时间和费用问题。
最后,非遗项目的实施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持。
此时,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可以提供资金支持,或者寻求其他合作模式,如赞助和捐赠,来满足项目开展的需要。
3. 非遗进校园的可行性分析在实施非遗进校园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分析其可行性:3.1 教育价值非遗进校园可以为学生提供与传统文化亲密接触的机会,激发学习兴趣,增强文化自信,培养创造力和创新思维。
非遗项目在校教育推广调查
非遗项目在校教育推广调查近年来,随着文化多样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非遗项目的传承和推广。
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遗项目在校教育中的推广尤为重要。
本文将对非遗项目在校教育推广的现状进行调查,并提出相关改进建议。
一、非遗项目教育的现状1. 学校课程设置目前,许多学校将非遗项目作为课程内容进行教学。
他们组织学生参观非遗展览,开设非遗手工制作课程以及非遗文化讲座等,以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2. 校园活动许多学校也通过举办非遗项目相关的校园活动来推广非遗项目。
例如,举办非遗表演、非遗技艺比赛和非遗文化体验活动等,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二、非遗项目在校教育推广中存在的问题1. 缺乏系统性和深入性目前,学校在推广非遗项目方面存在一定的限制。
由于学校的课程设置较为繁忙,非遗项目的教育往往仅停留在表面,不具备系统性和深入性。
这导致学生对非遗项目的了解程度有限。
2. 缺乏专业化教师非遗项目的传承和推广需要专业的教师队伍。
然而,目前学校中缺乏专业化的非遗项目教师,导致非遗项目教育的质量无法得到保证。
3. 学生参与度不高部分学生对传统文化缺乏兴趣,对非遗项目教育缺乏主动参与。
这可能与非遗项目宣传和推广不到位有关。
三、改进措施和建议1. 加强课程设置在学校课程中增加非遗项目的内容,扩大非遗项目在校教育的覆盖面。
增加非遗项目理论课程的设置,并结合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对非遗项目的深入了解。
2. 建立专业化师资队伍加强对非遗项目教师的培训和选拔,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同时,鼓励学校与非遗传承人进行合作,邀请他们参与到校园非遗项目教育中,培养学生对非遗传统文化的兴趣。
3. 创新教学方式通过创新教学方式,增加非遗项目教育的趣味性和互动性,使学生更加主动参与。
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互动展览和实践活动等方式,激发学生对非遗项目的兴趣。
4. 加强宣传推广增加非遗项目的宣传推广力度,提高学生对非遗项目的认知度。
新时代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实践分析
新时代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实践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们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非遗文化是指不以具体实物形式保存,而是以特定的传统方式、技能、知识、表演和实践形式传承和创造,并在社区中继承、发展和传播的文化。
如今,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如何将其融入到学校教育中,成为了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需要得到年轻一代的支持和参与,学校作为孩子们学习和成长的地方,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责任。
学校作为文化传承和教育的重要阵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密切相关。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促进其传承和发展,已成为当下非常紧迫的任务。
本文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实践进行深入分析,旨在探讨如何更好地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校园中的传承和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意义。
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蕴和传统,它承载着民族的历史经验、文化精神和创造力。
通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校园教育,学生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自己的文化传统,培养对文化遗产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非物质文化遗产又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它超越了地域和民族的界限,具有普世的价值。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校园教育,有助于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促进文化多样性的交流和共享。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方式和途径。
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落地校园教育,需要多方面的合作和努力。
首先是教育部门和文化部门的密切协作,共同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计划和政策。
其次是学校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的合作,通过举办讲座、展览、表演等形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学校课程和校园生活。
还有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参与,通过举办文化活动、赞助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等方式,共同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校园的传承和发展。
然后,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实践案例。
目前,全国各地都有一些学校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积极合作,将非遗文化融入到校园教育中,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效。
非遗进校园现状与思考复习课程
非遗进校园现状与思考“非遗进校园”的现状与思考一、基本情况“非遗进校园”活动,是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载体,是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我省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和相关单位把深入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在不同类型学校开展项目多样、内涵丰富的非遗传承活动。
目前,各地区“非遗进校园”活动共进入572所学校,其中,公立学校552所;私立学校20所。
包含大、中、小、幼和特教、职业技术学校。
全省建立培训班(基地)近50个,惠及学生6万人次;举办展演、展览近1000个,惠及学生 45万人次;组织非遗知识讲座近1000次。
涉及人类非遗项目 2个;国家级非遗项目29个;省级项目63个;市、县级项目202个。
(一)领导高度重视,助推“非遗进校园”活动开展。
马鞍山市科学谋划,精心组织,各县(区)文化部门根据有关要求制定了活动实施方案,明确了各自的工作职责,强化措施,落实责任,非遗进校园工作有条不紊推进。
宣城市局领导把非遗进校园活动作为加强非遗保护与传承的一件大事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实行了强有力的部署、指导,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切实把非遗进校园工作落到实处。
亳州市局联合市教育局制定《“非遗传承进校园”主题活动组织实施方案》,明确活动目的、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确立“亳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领导小组,初步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长效机制。
阜阳市局下发了《关于切实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工作的通知》,得到了各县市区和各项目传承人的积极响应,使得一些有教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纷纷走进大中小学校园。
(二)形式丰富多彩,打造“非遗进校园”特色品牌。
黄山市因地制宜打造非遗进校园品牌活动,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工作。
一是加大非遗进校园宣传力度。
通过校园网、广播站、宣传栏、黑板报、阅报栏、编印宣传册、社团活动等校园文化载体,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知识。
2010年以来屯溪区先后组织“屯溪区文化遗产展”进校园、徽州四雕图片展览进校园、戴震文化进校园等活动。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工作的思考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工作的思考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工作是指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教育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参与,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传统技艺的理解,进一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
以下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工作的一些思考: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工作可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当前,由于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年轻人更多地接触到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形态,传统文化的魅力逐渐淡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工作提供了一个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的机会,通过近距离接触传统技艺,学生可以真切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进而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其次,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工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有助于学生对国家、地区以及自身文化身份的认知和理解,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工作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了解传统文化的平台,比如广场舞、传统舞蹈、剪纸等非遗项目,通过学习和实践其中的技艺和包含的文化内涵,学生可以逐步形成对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再次,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工作有助于传统技艺的传承和保护。
传统技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非遗项目的核心。
随着现代化的推进,许多传统技艺面临失传和衰退的风险,进校园工作可以将这些传统技艺引入学校教学活动中,让学生逐步学习和传承这些技艺。
通过学校的传承教育,可以培养更多的传统技艺的继承人,进一步促进传统技艺的传承和保护。
最后,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工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传统文化中蕴含了丰富的智慧和创造力,通过学习和实践传统文化,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比如学习传统的绘画技巧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作能力,学习传统的音乐剧情可以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创作能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工作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的平台,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和综合素质。
新时代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实践分析
新时代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实践分析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已经成为了国家文化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非遗文化的传承和继承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
为了推广和传承非遗文化,各地的政府、学校、社会组织等都开展了一系列的实践活动。
本文将从实践的角度,对非遗进校园的实践进行分析。
一、非遗文化进校园的现状近年来,随着人们文化意识的提高,在传承和保护非遗文化的意义和价值方面得到了广泛的认知和承认。
在社会经济的背景下,非遗文化进校园逐渐成为了推广和传承非遗文化的重要途径。
各地的学校、政府、社会组织等都纷纷将非遗文化带进校园。
一些非遗文化通过学校开设的选修课或兴趣班得以传承,例如春节传统文化课、民乐班、剪纸班等。
一些非遗文化通过学校组织的校园文化活动得以传承,例如校园里的文化展览、讲座、比赛等。
非遗文化进校园的形式多样,注重实践与体验,使学生更好地接受和传承非遗文化。
二、实践分析非遗文化进校园,不但能让学生了解和传承非遗文化,还能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到非遗文化的内容和特点。
在非遗文化进校园的实践中,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实践,通过亲身体验、感性认识,提高学生对非遗文化的认知和了解。
1.开设非遗选修课或兴趣班非遗选修课或兴趣班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实践方法,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开设不同的课程,例如民乐班、书法班、剪纸班等。
在非遗选修课或兴趣班中,学生可以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学习非遗文化。
学生在实践中自我感受和体验,从而更好地了解和认识非遗文化的魅力和特点,增进了学生对非遗文化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2.组织非遗文化体验活动组织非遗文化体验活动是一种可以让学生亲自参与非遗文化,实践中感受、了解非遗文化的方法。
例如组织学生参观传统村落、民族博物馆、参加非遗文化体验营等。
学生在体验中可以感受到非遗文化的生动性、实践性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非遗进校园现状与思考(精选五篇)
非遗进校园现状与思考(精选五篇)第一篇:非遗进校园现状与思考“非遗进校园”的现状与思考一、基本情况“非遗进校园”活动,是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载体,是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我省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和相关单位把深入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在不同类型学校开展项目多样、内涵丰富的非遗传承活动。
目前,各地区“非遗进校园”活动共进入572所学校,其中,公立学校552所;私立学校20所。
包含大、中、小、幼和特教、职业技术学校。
全省建立培训班(基地)近50个,惠及学生6万人次;举办展演、展览近1000个,惠及学生45万人次;组织非遗知识讲座近1000次。
涉及人类非遗项目2个;国家级非遗项目29个;省级项目63个;市、县级项目202个。
(一)领导高度重视,助推“非遗进校园”活动开展。
马鞍山市科学谋划,精心组织,各县(区)文化部门根据有关要求制定了活动实施方案,明确了各自的工作职责,强化措施,落实责任,非遗进校园工作有条不紊推进。
宣城市局领导把非遗进校园活动作为加强非遗保护与传承的一件大事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实行了强有力的部署、指导,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切实把非遗进校园工作落到实处。
亳州市局联合市教育局制定《“非遗传承进校园”主题活动组织实施方案》,明确活动目的、活动内容和活动—1—形式,确立“亳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领导小组,初步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长效机制。
阜阳市局下发了《关于切实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工作的通知》,得到了各县市区和各项目传承人的积极响应,使得一些有教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纷纷走进大中小学校园。
(二)形式丰富多彩,打造“非遗进校园”特色品牌。
黄山市因地制宜打造非遗进校园品牌活动,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工作。
一是加大非遗进校园宣传力度。
通过校园网、广播站、宣传栏、黑板报、阅报栏、编印宣传册、社团活动等校园文化载体,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知识。
非遗进校园现状与思考
非遗进校园现状与思考非遗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即由人类口传、表演、实践及人类交流中连续传承下来的具有代表性、非常规化、独特性、创造性和确定性的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和文化遗产的瑰宝,是人类民族意识的核心,更是人类文明的基石。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非遗项目成为了人们的文化品味,但是在校园中,非遗却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和利用。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会探讨非遗进校园的现状和思考。
一、非遗进校园的现状在当今时代,非遗在校园内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
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和新课程的开展,传统文化和非遗也逐渐被纳入课本中。
非遗进校园有了更多的教育支持和保障,而且学校也逐渐增加了非遗元素。
但是,现实却让人失望。
在校园中,许多的非遗项目被“遗忘”。
学校并没有很好地发挥非遗的作用。
一方面,非遗只是作为一种文化遗产被存放在教室里,并没有很好地融入课程和校园生活中,另一方面,学校也没有为非遗项目的开展提供充分的条件。
非遗进校园的现状表明,学校对非遗的利用还需要更进一步的探讨和尝试。
二、非遗进校园的思考要让非遗真正进入校园,我们需要找到切合实际的解决办法。
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实现:1.扩大课程设置非遗的传承需要一代代人来延续,而学校的课程正好可以成为这样的传承载体。
要想让非遗更好地融入校园生活中,学校可以增加课程的设置。
例如,在音乐、美术、体育、历史、语文等课程中增加非遗元素,引导孩子们了解非遗文化。
2.举办各类活动在学校里开展非遗活动,可以增加学生们对非遗的了解和认知。
学校可以举行非遗展览、民俗体验、文化节庆等活动,以各种方式展示非遗文化,让学生们感受和传承非遗文化。
3.利用媒体宣传在当今互联网时代中,各种媒体渠道可以成为非遗的宣传渠道。
学校可以利用校园官网、微信公众号、百度贴吧、学校广播和校报等多种媒体渠道宣传非遗文化,增加学生们对非遗文化的了解和认知。
4.注重非遗人才培养非遗文化的传承需要非遗人才来延续,因此,学校应当注重为非遗人才的培养。
非遗进校园现状与思考
“非遗进校园”的现状与思考一、基本情况“非遗进校园”活动,是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载体,是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我省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和相关单位把深入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容,在不同类型学校开展项目多样、涵丰富的非遗传承活动。
目前,各地区“非遗进校园”活动共进入572所学校,其中,公立学校552所;私立学校20所。
包含大、中、小、幼和特教、职业技术学校。
全省建立培训班(基地)近50个,惠及学生6万人次;举办展演、展览近1000个,惠及学生 45万人次;组织非遗知识讲座近1000次。
涉及人类非遗项目 2个;国家级非遗项目29个;省级项目63个;市、县级项目202个。
(一)领导高度重视,助推“非遗进校园”活动开展。
马市科学谋划,精心组织,各县(区)文化部门根据有关要求制定了活动实施方案,明确了各自的工作职责,强化措施,落实责任,非遗进校园工作有条不紊推进。
市局领导把非遗进校园活动作为加强非遗保护与传承的一件大事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实行了强有力的部署、指导,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切实把非遗进校园工作落到实处。
亳州市局联合市教育局制定《“非遗传承进校园”主题活动组织实施方案》,明确活动目的、活动容和活动形式,确立“亳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领导小组,初步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长效机制。
市局下发了《关于切实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工作的通知》,得到了各县市区和各项目传承人的积极响应,使得一些有教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纷纷走进大中小学校园。
(二)形式丰富多彩,打造“非遗进校园”特色品牌。
市因地制宜打造非遗进校园品牌活动,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工作。
一是加大非遗进校园宣传力度。
通过校园网、广播站、宣传栏、黑板报、阅报栏、编印宣传册、社团活动等校园文化载体,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知识。
2010年以来屯溪区先后组织“屯溪区文化遗产展”进校园、徽州四雕图片展览进校园、戴震文化进校园等活动。
新时代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实践分析
新时代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实践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经济的飞速增长,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在这个新时代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变得尤为重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创造的具有独特文化特征的非物质性文化遗产,包括社会实践、传统表演艺术、口头传统文学、习俗等。
这些文化传统承载着民族历史、文化认同和道德观念,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文化交流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失传和沦为空壳的危机。
为了有效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文化遗产,许多学校开始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校园教育中,通过课程设置、活动开展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体验和传承这些传统文化。
本文旨在探讨新时代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实践分析,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主要是探讨在新时代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实践效果和价值,以及对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影响。
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实践分析,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探索如何有效传承和保护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创新能力。
研究还旨在为当前教育改革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为推动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新思路和新途径。
通过深入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实践过程,探讨如何借助教育资源和实践活动的方式,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有机结合,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及和传承工作。
1.3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部分的内容如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智慧精神。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变得愈发紧迫和重要。
而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校园教育,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还可以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和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非遗进校园、进课堂活动
非遗进校园、进课堂活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化的多样性,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
作为我国丰富的文化资源之一,非遗项目在校园教育中的融入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
非遗进校园、进课堂活动旨在通过向学生传授和体验传统文化,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本文将对非遗进校园、进课堂活动进行探讨,从意义、方式和效果等方面展开论述,以期促进非遗项目在教育中的更好发展。
一、非遗进校园、进课堂活动的意义1. 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非遗项目是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包括传统技艺、民俗文化、传统艺术等。
通过将非遗项目引入校园和课堂,可以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和了解传统文化,从而传承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
2.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体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3. 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通过非遗项目,学生可以了解到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增强对国家文化的自信和自豪感,形成正确的民族认同。
4. 满足学生多元化的文化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文化消费需求越来越多元化,非遗项目的介入可以满足学生对文化的多样化需求,增加学生对学校和课程的兴趣和参与度。
二、非遗进校园、进课堂活动的方式1. 举办非遗文化节:学校可以定期举办非遗文化节,邀请非遗项目传承人或专家来校园进行展示和讲解,让学生亲身体验非遗项目,增强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
2. 开设非遗文化课程:学校可以在课程设置上增加非遗文化课程,让学生在课堂上接触和学习非遗项目的历史、技艺和意义,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兴趣。
3. 开展非遗手工制作活动:通过组织非遗手工制作活动,让学生学习传统手工艺,提升动手能力和创造力,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
4. 参与非遗田野调研: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非遗田野调研,亲身走访非遗传承人,了解非遗项目的传承和发展现状,增强学生对非遗项目的认知和体验。
三、非遗进校园、进课堂活动的效果1. 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非遗进校园、进课堂活动可以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非遗进社区进校园工作总结
非遗进社区进校园工作总结
近年来,非遗进社区进校园工作在我国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支持。
通过将
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社区和学校教育,不仅可以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还可以促进文化交流和促进社会和谐。
在过去一段时间里,我有幸参与了非遗进社区进校园工作,深刻体会到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意义。
首先,非遗进社区进校园工作可以有效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许多非物
质文化遗产都是口传心授,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技艺和传统已经濒临失传。
通过将非遗项目引入社区和学校,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这些传统技艺,从而有效地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次,非遗进社区进校园工作可以促进文化交流和增进民族团结。
在这个多元
文化的时代,不同的民族和地区都有着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通过在社区和学校开展非遗项目,可以让不同的文化得到展示和交流,增进民族之间的了解和友谊,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最后,非遗进社区进校园工作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许多
非遗项目都具有很高的艺术和文化价值,通过将这些项目引入学校教育,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创造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非遗进社区进校园工作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
通过这项工作,我们可以有效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文化交流和增进民族团结,丰富课堂教学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人加入到非遗进社区进校园工作中,让传统文化在当代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非遗文化进高校的传承教学研究
非遗文化进高校的传承教学研究非遗文化是指传统的、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变得尤为重要。
如何将非遗文化融入高校教学,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本文将从非遗文化传承的重要性、高校传承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的建议等方面展开研究。
一、非遗文化传承的重要性非遗文化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将其作为文化交流的桥梁,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在这个背景下,高校应当充分认识到非遗文化传承的重要性,积极倡导并开展相关研究与教学工作,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加强国际文化交流。
二、高校非遗文化传承教学的现状和问题在我国的高校中,非遗文化传承教学的开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非遗文化传承教学的资源不足。
虽然我国拥有丰富的非遗资源,但是在高校中,能够真正参与到非遗文化传承教学的资源却比较有限。
高校的非遗文化传承教学体系尚未形成。
目前,高校开设非遗文化课程主要以单一的传统手工艺和民间艺术为主,缺乏整体性的教学体系和课程设置,导致学生对非遗文化的了解不够全面和系统。
师资力量不足也是一个制约高校非遗文化传承教学的问题。
高水平的非遗传承师资队伍非常有限,这就限制了高校进行非遗文化传承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要充分利用非遗资源开展实践教学。
高校可以与地方非遗保护机构合作,共同开展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实践项目。
学生参与能够亲身体验非遗文化,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建立完善的教学体系和课程设置。
高校应当根据地方文化资源的特点,建立非遗文化传承教学的体系和课程设置,从而全面、系统地开展非遗文化传承教学。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应当重视非遗文化传承教学师资的培养和引进工作,增加非遗传承师资力量,为非遗文化传承教学提供更多的专业支持。
鼓励学生参与非遗文化研究和保护。
高校应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非遗文化的调查、研究和保护工作,提升学生的非遗文化认知和保护意识,培养学生对非遗文化的热爱和责任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遗进校园”的现状与思考一、基本情况“非遗进校园”活动,是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载体,是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我省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和相关单位把深入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容,在不同类型学校开展项目多样、涵丰富的非遗传承活动。
目前,各地区“非遗进校园”活动共进入572所学校,其中,公立学校552所;私立学校20所。
包含大、中、小、幼和特教、职业技术学校。
全省建立培训班(基地)近50个,惠及学生6万人次;举办展演、展览近1000个,惠及学生45万人次;组织非遗知识讲座近1000次。
涉及人类非遗项目2个;国家级非遗项目29个;省级项目63个;市、县级项目202个。
(一)领导高度重视,助推“非遗进校园”活动开展。
马市科学谋划,精心组织,各县(区)文化部门根据有关要求制定了活动实施方案,明确了各自的工作职责,强化措施,落实责任,非遗进校园工作有条不紊推进。
市局领导把非遗进校园活动作为加强非遗保护与传承的一件大事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实行了强有力的部署、指导,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切实把非遗进校园工作落到实处。
亳州市局联合市教育局制定《“非遗传承进校园”主题活动组织实施方案》,明确活动目的、活动容和活动形式,确立“亳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领导小组,初步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长效机制。
市局下发了《关于切实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工作的通知》,得到了各县市区和各项目传承人的积极响应,使得一些有教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纷纷走进大中小学校园。
(二)形式丰富多彩,打造“非遗进校园”特色品牌。
市因地制宜打造非遗进校园品牌活动,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工作。
一是加大非遗进校园宣传力度。
通过校园网、广播站、宣传栏、黑板报、阅报栏、编印宣传册、社团活动等校园文化载体,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知识。
2010年以来屯溪区先后组织“屯溪区文化遗产展”进校园、徽州四雕图片展览进校园、戴震文化进校园等活动。
2012年以来区将“文化遗产日主场宣传活动”设在仙源中心学校,开展展板宣传、发放资料、集体宣誓和民俗节目展演等系列活动,增强师生们对当地文化认同感。
二是开展丰富多样的非遗进校园活动。
市将非遗进校园活动常态化,通过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及学者讲授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知识、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进校园进行技艺传授、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展览和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表演艺术进校园专场演出等方式,使学生全方位、多角度直观地了解非遗,增强对当地文化的热爱。
2012年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将非遗进校园纳入主题活动,以“播洒非遗种子,传承民族文化”为主题在校园里开展征文比赛、“非遗大家谈”活动和非遗体验活动,让非遗走进校园、让师生亲近非遗、让师生共享非遗。
三是编写非遗进校园知识读本。
市以教材的形式普及非遗知识,发挥国民教育在文化传承上的基础性作用。
屯溪区大位小学把人类非遗项目程大位珠算法融入教学,开设珠心算教学。
区编撰出版《区非遗基础教程》面向全区中小学发放,作为课外读物,共学生教师学习阅读。
省行知学校编撰非遗项目专业教材,非遗专项技能鉴定材料。
目前校本课程教材《皖南皮影制作与表演》已经编篡完成。
皖南木雕传承人丁峰2011年5月18日与市特殊教育中心签约4年,义务向聋哑学生传授皖南木雕技艺,已成功培养聋哑残疾学生20余名为皖南木雕技艺的弟子。
据统计,截至目前,共有6个市把非遗项目编进了课外知识读本,11个市正在编写进程中。
(三)采取切实措施,构建“非遗进校园”传承平台。
一是成立传习大讲堂和培训班。
泾县的市工业学校宣纸制作技艺专业班,由人类非物质文化宣纸技艺传承人邢春荣授课,宣纸专业班毕业学员90%进厂就业。
以泾县创建书法之乡为契机,结合县教体局书法进课堂,国家级非物质名录项目宣笔制作技艺传承人佘征军,到部分中小学提供宣笔并讲解宣笔制作使用方法,使每个学生对非遗传统技艺深入了解和对书法艺术的热爱。
2013年1月至今,皖南皮影戏传承人何泽华被市第二小学特聘为特色课程“皖南皮影制作与表演”校外辅导员,目前带有六年级、五年级、四年级三个班级121名学生,系统学习皖南皮影制作与表演专业知识。
以“百姓文化大讲堂”为依托,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及学者讲授走进大、中、小学兴趣办非遗讲座,先后在凤台县花鼓灯艺校、师学院、理工大学、联大、工贸学院、家集回民小学举办了花鼓灯、推剧、剪纸、寿州窑、六洲棋、永京拳、华岳心意六合八法拳等非遗进校园讲座。
开设少儿花鼓灯培训班,全市城乡花鼓灯培训班达50多个,每年有数百名少儿参加花鼓灯训练,每年都有几十个少儿花鼓灯节目推出。
二是建立传习基地和传习学校。
市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办法,鼓励传承人走进校园与师生近距离教学,使得一批教学基地、校园传承基地如雨后春笋相继建立,如:师学院剪纸教学基地、太和一中《太和清音》教学基地、颍上花鼓灯传习基地、阜南嗨子戏教学基地、特殊学校《剪纸》传习基地、界首职业中学传承基地等,师学院美术学院和开源剪纸艺术合作建立的师学院剪纸教学基地,顺昌剪纸文化传播与市路第二小学合作建立的剪纸教学基地、师学院信息学院剪纸教学基地的做法和成功经验在全市得到了推广和普及。
市采取建立“皖西非遗传承教学基地”、成立“皖西非遗传习队”、“皖西非遗文化展馆”、“水上演艺广场”和“霍山石斛等非遗文化教学实训传研基地”等措施,促进了“非遗进校园”如火如荼开展。
市广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普及活动。
以开展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为契机,出台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管理办法》。
2013年10月11日,“市推剧研究会、师学院推剧研究所教学传承基地”在集区古沟民族中学揭牌。
二、活动效果(一)拓宽了非遗保护传承领域。
非遗进校园活动的开展,对于非遗的有效传承和深度保护来说,无疑是最具潜力和效力的途径。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只有通过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不断丰富他们的非遗知识,增强他们的保护意识,让非遗在他们心中扎根,我们的非遗工作才不至于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扩大了非遗保护传承影响。
青少年是文化传承创新的生力军。
从学校教育入手,从青少年抓起,对于文化遗产传承与繁荣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非遗进校园活动的大力开展,进一步拓展了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面。
使广大学生感受到了非遗的魅力和欢乐,提升了广大学生非遗保护传承的意识,同时也带动了家庭、社会等对非遗保护传承的进一步认识和参与。
(三)提升了学生传统文化素养。
各地开展形式多样的非遗进校园活动,进一步丰富了校园生活,开发了学生潜能。
使年轻学生在耳濡目染和活动参与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熏,从而提升人文素质和文化底蕴。
(四)培养了非遗传承后备人才。
非遗保护的理想初衷是保护人类文化多样性及重建正确文化价值观的崇高追求。
只有在青年人的心灵里播下非遗保护的良好种子,建构非遗传承的长效机制,才是保护非遗最为根本和有效的办法。
通过非遗进校园,培养了一批非遗保护传承后备人才。
2006年至今,休胜鲁班木工学校依托徽州传统手工木工手艺,先后培养出了400余名木工匠士。
(五)涌现了一批非遗文化作品。
为扩大非遗传承的影响,市新创排了大型无场次泗州戏音乐剧《垓下绝唱》、大型廉政梆子剧《平安是福》等走进校园。
市围绕花鼓灯、五河民歌等歌等项目创作了《花红柳绿淮妞俏》等一批作品,并荣获大奖。
池州市利用东至花灯音乐元素,创作了少儿舞蹈《花灯娃娃乐翻天》,参加省小荷风采少儿舞蹈比赛获金奖,参加省六一少儿文艺调演获二等奖。
利用池州特色文化音乐素材组织创作了广场舞《盛世欢歌》、《美丽家园》,九华民歌《神奇灵秀九华山》,参加省群星奖舞蹈类(广场舞)总决赛和音乐类(声乐)总决赛,均获三等奖。
艺术剧院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花鼓灯为核心,编创了大型花鼓灯歌舞风情剧《俺爷爷的花鼓灯》进校园、进基层演出。
三、存在问题(一)缺乏部门合作和社会支撑。
非遗进校园向纵深发展还需要文化部门、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的进一步深入合作。
比如对文化部门和教育部门来说是职责,符合文化体制改革的方向和要求,通过学校教育培养强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也是教育事业的题中应有之意;对社会来说,还要实现非遗的社会教育和社会支撑。
(二)缺乏宣传推广和理论指导。
虽然全省各地开展了非遗进校园活动,有的地方开展的还相当有特色和成效,但是却没有形成宣传,推广开来。
理论研究上,仍滞后于此项活动的实践,许多实际问题缺乏有针对性的研究和指导,基础性理论研究和应用性理论研究均有待加强。
四、几点思考(一)进一步完善“非遗进校园”制度建设。
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进一步认识非遗进校园的重要意义,根据《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中办发〔2015〕2号)文件中提出,开展优秀文化遗产进校园容;《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第二十六条提出,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引导中小学校将具有本地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纳入素质教育容,结合“十三五”规划的编制,尽快制定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和制度建设,在机构、人员和经费上对非遗进校园活动给予支持。
(二)进一步加大“非遗进校园”宣传推广。
利用各大宣传媒体,广泛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的宣传与报道。
对各地非遗进校园成功经验加以总结和推广。
比如市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建立教学基地、成立传习队、建立文化展馆、水上演艺广场、教学实训传研基地等多种传习平台,把皖西北非物质文遗产的传习、保护融入到大学生素质拓展之中,打造出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做实非遗进校园工作。
市举全市之力,坚持“一校一品、特色发展”的非遗进校园工作思路,每个学校各有侧重,选择1-2项重点非遗,开展有效传承。
例如徽戏童子班已经成为非遗进校园的成功例和样板工程。
(三)进一步探索“非遗进校园”理论引领。
非遗进校园是一项需要长期开展的工程,在不断的实践中需要科学理论来引领。
一是省文化厅会同省教育厅适时组织召开全省高校非遗学科建设研讨会,就加强高校非遗学科建设,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建立等问题进行深入研讨。
二是在高校组织开展各类非遗主题讲座,邀请一些知名学者、非遗专家等开展高端讲座。
三是2015年在全省高校中举办一场“省大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辩论赛”。
四是出台相关激励措施,鼓励更多的学者、专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进行理论探索和研究。
(四)进一步打造“非遗进校园”特色品牌。
一是编撰出版《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乡土读本》系列丛书。
二是开展传统文化特色学校评审和认定工作。
省文化厅将与教育部门联合,通过申报评审的方式,认定一批传统文化特色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