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诗作之心境分析

李清照诗作之心境分析
李清照诗作之心境分析

国立台南师范学院语文教育学系92级

专题研究论文

李清照诗作之心境分析

学号:882070

班级:语四乙

姓名:卓仪枳

指导老师:康云山

中华民国九十二年六月

目录

一.前言………………………………………………………P.1

二.生平…………………………………………………P.1~10

1.年少……………………………………………………………P.4

2.婚后…………………………………………………………P.4~6

3.靖康之变……………………………………………………P.6~8

4.夫亡…………………………………………………………P.8~9

5.改嫁……………………………………………………………P.9

6.终老…………………………………………………………P.9~10

三.李清照的诗…………………………………………P.10~12

四.诗作的心境…………………………………………P.12~25

(一)议评政治………………………………………………P.13~18

1.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P.13~14

2.乌江…………………………………………………P.14~15

3.咏史…………………………………………………P.15~16

4.上枢密韩公…………………………………………P.16~18

5.上工部尚书胡公……………………………………P.16~18

(二)抒发现实………………………………………………P.18~25

1.晓梦…………………………………………………P.18~19

2.感怀…………………………………………………P.19~20

3.分得知字……………………………………………P.20~21

4.偶成…………………………………………………P.21~22

5.春残…………………………………………………P.22~23

6.夜发严滩……………………………………………P.23~24

7.题八咏楼……………………………………………P.24~25

五.结语………………………………………………………P.25

六.参考数据……………………………………………P.25~26

李清照诗作之心境分析

一.前言:

李清照,是我国宋代一位很有名的女性文学家,她的著作〈漱玉词〉里收有不少词作,

其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词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等等,特色是不用深奥难懂的字词,平易简单却又不落俗套的几句,就能将其心情韵味十足地表达出,读来朗朗上口,令人印象深刻。

一般的人多只听过或认识李清照的词,笔者原来也是见识浅薄,及至深入了解后,才晓得她不只词写得好,更有不少好的诗作、文章。正因为其词广为流传,诗方面却很少人知道,所以才会想对这部分加以研究。而已有多位专家学者于此有过探讨,殊不容笔者置喙,仅以这份报告略表于李清照诗作的学习成果。

以下先谈李清照的生平,分年少、婚后、靖康之变、夫亡、改嫁、终老六个时期,再概述其诗作的特点,然后看各首诗作之心境,最后是结语。

二.生平:

李清照,生于公元1084年,即宋神宗元丰七年,约卒于绍兴二十六年,七十三岁。自号易安居士。为济南章邱人(注1)。

其父为李格非,母亲为王氏,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弟弟李迒,高宗初任敕局删定官;丈夫是赵明诚——字德父,密州诸城人,赵明诚的父亲是赵挺之,官至丞相,母亲郭氏也是名门郭概之后。根据一些专家学者的推断,李清照应该没有子嗣(注2)。

由对李清照相当有研究的陈祖美推断,李清照的母亲应该是如宋庄绰所云,为王准的孙女,而不是〈宋史?李格非传〉所说王拱辰的孙女,前者早夭,后者为李格飞的继室(注3);也有其它学者认同此种说法(注4)。而李清照的父亲,是个很有作为的人,这里列举关于他的一些事迹:他小时候就很聪明;朝廷以诗赋取士,可是他专注在经学的研究,「着礼记说数十万言」(注5),遂登进士第。后来当冀州司户参军,为郓州教授,郡守看他贫穷,想让他兼其它官,以增收入,他谢绝了。后来当上博士,以文章受知于苏轼,曾着《洛阳名园记》,

*注1:关于李清照的籍贯,众说纷纭,大抵不出山东省。此根据于中航《李清照年谱》,及其它专家学者的说法,定为济南章邱。

*注2:见傅锡壬《古风丛书之十四——李清照》第8页「……清照晚年孑然一身,并无子嗣,……在『四六谈尘』中引用李清照祭赵明诚的文字时,用『杞妇』自比,就可以断言她是没有子嗣了。……」

*注3:见陈祖美《李清照新传》第一章第四节。

*注4:刘维崇《李清照评传》第200、201页,依作着身世、年龄比照、政治

背景分析言,「由以上所举,我认为清照之母以王珪之女为可信。……」

*注5:见刘维崇《李清照评传》第189页「清照的父亲,李格非,字文叔,山东济南人,约生于庆历六年﹙公元一○四六年﹚左右。幼时俊警,卓尔不羣。当时宋朝以诗赋取士,而格非却热衷经学,着礼记说数十万言﹙见宋史本传﹚。……」

里面不止写景记事,还寓有兴亡之感、讽喻之旨,提到全天下是否治理良好要看洛阳的盛衰,后来金人果真攻陷洛阳,人们觉得他很有见解。有道士蒙骗百姓,他路上遇到,令人把那道士抓下车,杖打后驱逐出境(注6)。又当过著作佐郎、礼部员外郎等。曾经说文章不能乱作,没发自真诚的心就不会写出好的文章(注7)……。家庭影响一个人性格的养成

以及日后各方面的发展,有这样的父亲,想当然他的女儿一定也是知书答礼,其人格的秉正是不容怀疑的,正所谓:「有其父必有其女」,历史上不只此例(注8)。

李清照于词、诗、文、书、画皆能。其词婉丽,自成一格,被推为婉约派大家,着有《漱玉词》,词人侯寘及辛弃疾都曾以其风格「易安体」作词。其诗自少年时便出名,晁补之屡对士大夫称赞她,现存者仅十余首。她的文章也有不少佳篇,像针对「词别是一家」的〈词论〉,关于博奕的《打马图经》,在诉讼离婚后对恩人的〈投内翰綦公崇礼启〉。其夫赵明诚撰的《金石录》,亦笔削其间(注9)并写有后

*注6:见金仕善《词坛女杰——李清照》第2页。

*注7:见元脱脱《宋史》宋史卷四百四十四列传第二百三文苑六李格非。

*注8:见陈祖美《名家名著赏析丛书——李清照作品赏析集》前言第4页「……,李清照的父亲自称绣江李格非,人谓其“俊警异甚”,是当地出类拔萃的人物。有其父亦有其女,格非、清照父女尝被视为可与东汉蔡邕、蔡琰父女相颉颃,都是历史上难得的人才。……」*注9:引张端义《贵耳集》卷上:「易安居士李氏,赵明诚之妻,《金石录》亦笔削其间。」

序。其书画亦工(注10)。其实,李清照的著作很多都已散佚,现在仅存后人重新编辑的《李清照集》、《漱玉词》等等。

1.年少:

如同许多伟大的人物一样,李清照小时候也是很聪明,十一岁就能说出「少陵也是可怜人,更待明年试春草。」这样的诗句(注11);十七岁时,更作了〈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二首,其史识比前人更高明,见解更不凡(注12)。

2.婚后:

李清照于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辛巳),嫁给了赵明诚(二十一岁)。那时赵明诚在太学作学生,〈金石录后序〉有提到他每朔望谒告出,就到相国寺买碑文、果实和清照展玩咀嚼,好比葛天氏之民般惬意。后来赵明诚在京师作官时,往往脱下衣服拿去卖掉来买名人字画、奇器。

赵明诚因为父亲的影响,很早就喜欢收集古物(注13)。他

在《金石录》序有说,他从小就喜欢跟随当时的士大夫访问前代

*注10:见于中航《李清照年谱》第12、13页。

*注11:见傅锡壬《古风丛书之十四——李清照》第11页「李清照秉赋特异,绝顶聪明,她在文学方面的才华,大约十一岁时,已锋芒初露。据宋朱弁(与清照同时,生于元丰八年,少清照一岁)风月堂诗话的记载,清照写了首诗,深得晁补之的赞誉。可惜现在只剩二句残句,是:『少陵也是可怜人,更待明年试春草。』……」

*注12:见陈祖美《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88──李清照评传》第五章第一节。

*注13:见刘维崇《李清照评传》第216页。

的金石刻辞,后来得到欧阳文忠公的《集古录》,读后很喜欢,认为此书正谬误,对后学者帮助很大,可惜尚有阙漏,所以才会想效法他,再致力于此,对欧书多所订正(注14)。李清照婚后也从而投入这项爱好(注15),两人投注大量的心力(注16),共同修订了《金石录》此一巨著(注17),李清照作的后序,清楚地介绍收集情形(注18、19),他们也收

藏保存为数可观的书画、古器等,平时两人研究于此,也从中获得无穷乐趣(注20)。可*注14:见刘维崇《李清照评传》第44页。

*注15:见刘维崇《李清照评传》第43页「这种考证雠校工作,如果不是兴趣的话,很难持久。清照夫妇能持续十数年,乐而不倦,实属难得。……」

*注16: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明诚知莱州,之后宣和七年守淄州,〈后序〉「连守两郡,竭其俸入,以事铅椠。每获一书,即共同勘校,整集签题,得书画、彝鼎,易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率。故能纸札精致,字画完整,冠诸收书家。」宣和五年《金石录》装卷初就,明诚每晚校勘二卷,跋题一卷。

*注17:见范纯甫《断肠西风李清照》第43、44页「……这本〔金石录〕是自欧阳修的〔集古录〕之后,中国第一本有系统的金石学著作,它奠立了明诚在中国学术史上,金石学方面的权威地位,使他成为了中国有名的美术金石学家。……」

*注18:见陈祖美《李清照新传》第171页「李序的重点是放在叙述金石书画的“得之艰而失之易”上,是一篇带有自传性的重要文章。《后序》的内容大都已被融入李、赵的生平事迹之中,……」

*注19:见雪岗《漱玉清芬——李清照》第174页「这篇长文,后来作为《金石录后序》,放在全书的最后,是帮助人们了解《金石录》编纂经过的最真实记录,也是了解李清照生平的最重要的文献。……」

*注20:见〈金石录后序〉「后屏居乡里十年……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茶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老是乡矣。故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

惜这些资产在靖康乱后,辗转流徙,所剩无几(注21)。

「党争」,乃是中国政治史上常见的名词——两个以上不同

政治立场、主张的派别,为掌握主权,用排挤、中伤、冠罪名

等方法来削减对方势力。李清照正生在这样的一个年代(注22)

,而其父亲甚或是李清照本人,又是如此情势下的受害者(注

23)。崇宁元年,即清照十九岁时,其父李格非就因为旧党而遭罢官,之后陆续遭受党争的迫害,李清照曾对担任丞相的公公赵挺之上诗求情:「何况人间父子情」,此乃真情流露,令人兴怜悯之意。

3.靖康之变:

实行文人政治的宋朝,软弱到两个皇帝先后被异邦掳去。

*注21:见〈金石录后序〉。

*注22:见刘维崇《李清照评传》第208页「当时在朝为官的,以志趣及乡土关系,结为三党:一、洛党──以程颐为首,朱光庭、贾易为辅。二、蜀党──以苏轼为首,吕陶等为辅。三、朔党──以刘挚、梁焘、王严叟、刘安世为首,辅之者更多。因此朝中羣臣,相互排斥倾轧。赵挺之乃属于朔党,也是王安石亲党,而李格非却是蜀党。……」*注23:见雪岗《漱玉清芬——李清照》第33、34页「……主变法的称为新党,主守旧的称为旧党。新旧党争约可分为三期:神宗熙宁、元丰的十八年间,是第一期,新党执政,

以王安石为首。哲宗元佑的六年间,是第二期,旧党执政,以司马光为首,文人有名的如苏东坡都是,清照的父亲格非以文章受知于东坡,在政治上自然也属于旧党,这一期的旧党因为是在元佑年间得势,便称为元佑党人。绍圣元年以后,是第三期,新党再起,以绍述王安石的新法为目标。

新旧两党,原先只是因为政见不同才互相攻击,动机还算纯洁,等到了第三期新党再起的时候,便专以报复为能事了。……」

在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金人掳徽宗,同年不久钦宗也被俘

北去(注24)。金人还曾立张邦昌为楚帝,建炎四年(1130)九

月,又立刘豫为帝。战乱频仍,百姓流离失所,这样的朝廷,

这样的耻辱怎不令人愤慨!深切忧心国事的李清照更是作了

许多诗来讽喻当时的情形(注25)。

金石学的研究,需要有足够的空间来存放古器物,也要花

费很大的心思、时间、资金去维护,更要求一个平稳的环境(注

26),动荡不安的时局,生命的保全当然优先,要顾及那些又多

又重的文物,真的是非常不容易,其间难免终有被破坏、被迫

放弃者(注27)。〈金石录后序〉:「建炎丁未春三月,奔太夫人

丧南来。既长物不能尽载,乃先去书之重大印本者,又去书之

多幅者,又去古器之无款识者,后又去书之监本者,画之平常

者,器之重大者,凡屡减去,尚载书十五车,至东海,连舻渡

*注24:见于中航《李清照年谱》第99页引《宋史.钦宗纪》。

*注25:见于中航《李清照年谱》104页「有诗刺宋室君臣逃跑偷安。胡仔《笤

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三引《诗说隽永》:……。李在赵氏时,建炎初从秘阁守建康,作诗云:『南来尚怯吴江冷,北狩应悲易水寒。』又云:『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注26:见缪香珍《李清照与朱淑真评传》第11页「金石学是一门专门学问,必须在安定的环境中,持之有恒的去做,最怕遇到战争,兵荒马乱时刻,逃命都来不及,那还顾得了这些砖块石瓦,真的是『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杜牧阿房宫赋语)」*注27:见雪岗《漱玉清芬——李清照》第120页「……!战乱真是文化的死敌;战乱一起,文化必定遭殃。自古以来,被战火烧毁的文化遗产不知有多少。……」淮,又渡江,至建康。青州故第尚锁书册用屋十余间,期明年

再具舟载之。」、「十二月,金人陷青州,凡所谓十余屋者,已

皆为煨烬矣。」多年来的心血,因为萎靡不振的国家,一一从

自己手中流失,可以想见李清照是多么地悲痛!跟着大家逃难、

还得竭力运载古物,真是折磨煞人(注28)。

4.夫亡:

建炎三年(1129),李清照四十六岁时,五月,明诚被旨知湖州,六月十三日赴建康,两个月后卒于此。葬毕,清照就生了场大病,时势也很紧急。有许多人乘人之危,觊觎他夫妻俩的收藏:先是闰八月时,高宗御医王继先以黄金三百两拐骗明诚家古器;又时传有密论说赵明诚生前有所谓颁金之语,李清照只好带着所有铜器等物追随帝踪,希图投进,以表忠

心,流离浙东一带,所余文物又丧失大半;绍兴元年(1131)三月,到越住在锺氏的一户人家,一夕之间好几篓的书画被盗……。

才刚承受丧夫的苦痛,又惨遭他人侵扰,一波未平好几波

*注28:见章培桓?安平秋?马樟根《锦绣版:中国名著选译丛书76——李清照诗文词》第19页「……,李清照坎坷的遭遇是与国家的危亡、民族的苦难联系在一起的。靖康乱后,李清照『飘零遂与流人伍』,代表了在民族灾难中地位下降的一部份士大夫。他们与普通人民接近并有相似的命运与共同的愿望。……」又雪岗《漱玉清芬——李清照》第189页「……李清照就是这样。她把个人的不幸和国家的不幸紧紧联系在一起。……」又起,对亡夫的思念,对现实的不满,所有的一切一切,李清

照都投注在诗词的创作上,也正因为有这样的磨炼,这样的人

生,才成就了她在中国文坛不朽的地位(注29)。

5.改嫁:

绍兴二年(1132)九月,李清照于四十九岁再婚。不幸的

是,所遇非人,张汝舟只因贪图她的收藏,才于其病中巧舌骗婚,之后达不到目的就对她拳打脚踢,为了将来的生活和维护古物,最后李清照告官指控张汝舟妄增举数入官,有司当汝舟私罪徒,诏除名,柳州编管,就结束了不到百日的再婚,但是宋代法律有订妻告夫要坐两年牢,最终因亲友綦崇礼的援助,才只待了九天即出狱,她也写〈投内翰綦公崇礼启〉来表达谢意。脱离了魔掌,然而此事对李清照的伤害很大,除了内心的煎熬,肉体的痛苦,还得忍受他人对其贞德上的冷嘲热讽,一个夫亡又无子的嫠妇情何以堪!

6.终老:

绍兴四年(1134),李清照作〈金石录后序〉,「悼旧物之不存,伤遭遇之不幸。」(注30)

九月避乱金华,卜居陈氏第,作《打马图经》。

*注29:见范纯甫《断肠西风李清照》第59页。

*注30:见于中航《李清照年谱》第123页。

李清照七十二岁时,想把她的学问传给孙氏女,但对方不接受,竟说:「才藻非女子事。」(注31)

绍兴二十六年(1156),清照卒(注32)。

三.李清照的诗:

首先,我们来看看宋代的诗。宋在刚开始立国时,赵匡胤鉴于唐

末五代武人跋扈,因而实行文人政治,这样提高了文人的地位,文人

也更负有政治责任感,因此,宋代文人的特色就是「以天下为己任,

积极干预生活,品评时政。」他们常在诗歌创作里表达自己的政治、

社会理想,对国事的关心、对劳苦大众的同情、对当权者的讽刺、对

人生的执着、对前途的追求等等,语气比前代的诗人要更直率激烈。

「咏史诗在宋代诗人的作品中较为易见。诗人们往往就历史上一位人

物,一个史实,一种现象,一条教训,加以发挥,以借古非今,借古

比今;或陈述政见,或抒发怀抱。」就连在描写自然风光,也要添上

社会的色彩(注33)。

再者,「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酝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

精能,而贵深析透辟。」(注34)严羽《沧浪诗话》「近代诸公乃作奇

*注31:见于中航《李清照年谱》第138页引陆游《夫人孙氏墓志铭》。

*注32:见于中航《李清照年谱》第138页「清照卒年,文籍无载,但七十二岁似尚建在,则其卒年不应早于七十三岁。」

*注33:见陈友冰?杨福生《中国古典文学系列——宋代絶句赏析》第5~10页。

*注34:见程千帆《宋诗精选》第4、5页引缪彦威《论宋诗》。

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夫岂不工,终非

古人之诗也。」(注35)又程千帆也说:「以散文为诗,又往往和以议

论为诗是紧密地联系着的。」、「富有思辩性的散文,当它被移植到诗

歌中之后,我们可以看到两种往往为人们所忽略的情况,一是散文化

的议论本身有助于突出抒情诗的主人公--作者自己的形象。宋人大

量的政治诗、咏史诗﹙特别是这两类诗中的翻案诗﹚最能证明这一点。」

(注36)还有,严羽认为宋人以才学为诗,主要体现在诗中用典,因

为宋代诗人多是文化修养很高的博学之士,所以作品风格繁缛、用意

深曲(注37)。

根据以上所提,李清照也如同宋代其它诗人一样,在诗中展露其爱国情怀(注38)。尤其她于〈词论〉中指出「词别是一家」的观点(注39),认为词跟诗是不同的,「词能保留其『艳科』的面目,而诗则应当铺陈胸襟大志。」(注40)「诗庄词媚」,谨守以词言情,以诗言志

的传统(注41),很多都是缘事而发的忧时伤乱,风格豪迈雄放之作;她的诗勇评天下大事,慷慨陈词,壮怀激烈(注42),她把忧国思乡

*注35:见严羽《河洛文库094——沧浪诗话校释》第24页。

*注36:见程千帆《宋诗精选》第2页。

*注37:见程千帆《宋诗精选》第3页。

*注38:见侯建.吕智敏《李清照诗词评注》第10页。

*注39:见陈祖美《李清照新传》第92页。

*注40:见陈友冰?杨福生《中国古典文学系列——宋代絶句赏析》第5、6页。

*注41:见缪香珍《李清照与朱淑真评传》第45页。

*注42:见雪岗《漱玉清芬——李清照》第1页。

等庄重情思,诉诸诗文,其内容或批判投降行为,或怀念故土父老,或激发民族气节。她流传下来的诗大部份都作于南渡之后(注43)。

还有,她别具史识,现存十多首诗中,都或多或少含有咏史的成

分;在其诗中更是运用大量的典故(注44)。另外,李格非曾提出「诚

着」作为文学批评的标准:「不可以苟作,诚不着焉,则不能工。」

即作诗为文要发自内心的真实情感,继承如此的家学传统,李清照的

作品风格,也是以情真意切为其风格特色(注45)。

四.诗作的心境:

李清照就像她父亲,小时候已展露头角,据宋朱弁(与清照同时,生于元丰八年,少清照一岁)《风月堂诗话》的记载,清照写了首诗,深得晁补之的赞誉,但现在只剩二句残句:「少陵也是可怜人,更待明年试春草。」(注47)

现存完整的李清照的诗有十二首:

1.古体诗:五古——〈晓梦〉、〈咏史〉、〈上枢密韩公〉。

七古——〈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二首〉、〈感怀〉、〈上工部尚书胡公〉。

*注43:见章培桓?安平秋?马樟根《锦绣版:中国名著选译丛书76——李清照诗文词》第25页。

*注44:见陈祖美《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88──李清照评传》第21、175页。

*注45:见金仕善《词坛女杰——李清照》第3页、侯建.吕智敏《李清照诗词评注》第2页。

*注46:见傅锡壬《古风丛书之十四——李清照》第11页。

2.近体诗:五绝——〈分得知字〉、〈乌江〉。

七绝——〈偶成〉、〈春残〉、〈夜发严滩〉、〈题八咏楼〉。

在这里,分作议评政治和抒发现实两大类加以分析,前者有:〈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二首〉、〈乌江〉、〈咏史〉、〈上枢密韩公〉、〈上工部尚书胡公〉;后者为:〈晓梦〉、〈感怀〉、〈分得知字〉、〈偶成〉、〈春残〉、〈夜发严滩〉、〈题八咏楼〉。

(一)议评政治——

1.〈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二首〉:

五十年功如电扫,华清宫柳咸阳草。

五坊供奉斗鸡儿,酒肉堆中不知老。

胡兵忽自天上来,逆胡亦是奸雄才。

勤政楼前走胡马,珠翠踏尽香尘埃。

何谓出战辄披靡,传置荔枝多马死。

尧功舜德本如天,安用区区纪文字。

着碑铭德真陋哉,乃令神鬼磨山崖。

子仪光弼不自猜,天心悔祸人心开。

夏商有鉴当深戒,简策汗青今具在。

君不见当时张说最多机,虽生已被姚崇卖。

君不见惊人废兴传天宝,中兴碑上今生草。

不知负国有奸雄,但说成功尊国老。

谁令妃子天上来,虢、秦、韩国皆天才。

苑桑羯鼓玉方响,春风不敢生尘埃。

姓名谁复知安史,健儿猛将安眠死。

去天尺五抱瓮峰,峰头凿出开元字。

时移势去真可哀,奸人心丑深如崖。

西蜀万里尚能返,南内一闭何时开。

可怜孝德如天大,反使将军称好在。

呜呼!奴辈乃不能道:「辅国用事张后尊。」

乃能念:「春荠长安作斤卖。」

这首诗是李清照十七岁时所作。元符三年(1100)夏,李格非和张耒(字文潜)等人到凝祥池观荷花,张耒作诗记此游,还有〈读中兴颂碑〉诗,之后李清照作此诗和之;前者主要是歌颂唐代中兴元老,持有「女色亡国论」,李清照却有不同看法,她认为玄宗晚年沉湎声色,朝政腐败,奸雄得志,是安史之乱的祸源,也批判肃宗的不孝及后人着碑铭德的愚蠢(注47)……。

李清照作此诗,除了因为张耒乃父亲之好友,对其心存崇拜,也想藉由和诗表达自我,长辈之间谈论小孩自然插不上嘴,透过诗作既不狂妄,又能表示自己的见解,更可训练作诗能力,写得好,受人称赞,写不好,人们也不会拿年仅十七岁的她跟张耒比来嘲笑。

诗中引了「君不见当时张说最多机,虽生已被姚崇卖」这个不合史实的故事,应该是李清照对朝臣相互倾轧,一些前辈随苏轼反对变法而受迫害等有感而发(注48),所以要在朝为官者像「子仪光弼不自猜」。年纪轻轻就能有如此想法,实属难能可贵,也因着这首诗彰显其诗名。

2.〈乌江〉: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是四十六岁之作,也叫〈夏日绝句〉。〈金石录后序〉:「三月,

*注47:见章培桓?安平秋?马樟根《锦绣版:中国名著选译丛书76——李清照诗文词》第164页、陈祖美《李清照新传》第36页。

*注48:见陈祖美《李清照新传》第37页。

具舟上芜湖,入姑孰,将卜居赣水。」舟过乌江县时,她作此诗吊项羽。项羽战败后,退至乌江仍有人愿意帮他渡河,还是有许多人拥护着他,但项羽觉得当初江东许多弟子跟着他北上,如今不但未能成功,共同奋斗的也死伤大半,他实在没有颜面再回家乡,最后自刎于乌江。这是何等的英雄气概!李格非也曾写过文章称赞他,说他用兵「举世莫当者」(注49)。父女皆佩服项羽,不在意其失败,更重视其人格,「提得起,放得下」;反观现在,君王、朝臣苟且偷安,退避江南,不思恢复,堂堂一位国君竟不能像项羽这样的豪杰有志气,还使得百姓流离失所,难怪李清照要作此诗来规讽。

3.〈咏史〉:

两汉本继绍,新室如赘疣。

所以嵇中散,至死薄殷周。

建炎四年(1130)九月,刘豫受金人册封为「齐帝」,看到金人如此妄为,李清照当然很气愤,才会作此风格大不同于词,具独特见解和辛辣讽刺的咏史诗(注50)。

前两句意思很明显,后两句是说嵇康非薄商汤、周武王,为什么

呢?因为他本是「忠信笃敬,直道而行」的儒教奉行者,司马氏却宣

扬儒教以窜国,他才会转而崇尚老庄,隐而不仕以表示不同流合污(注

*注49:见雪岗《漱玉清芬——李清照》第123页。

*注50:见程千帆《宋诗精选》第195页。

*注51:见章培桓?安平秋?马樟根《锦绣版:中国名著选译丛书76——李清照诗文词》第181页、陈祖美《李清照新传》第151页。

51),所以只是指桑骂槐罢了。李清照用此典,乃借题发挥,主要就是不赞同金人建立的伪政府,就像两汉的传承那样,新朝根本是多余的,好比身上的赘疣,她用这么强烈的字眼,可以想见她是多么厌恶、反感了。

4.〈上枢密韩公〉:

诗前有序:「绍兴癸丑五月,枢密韩公、工部尚书胡公使虏,通两宫也。有易安室者,父祖皆出韩公门下。今家世沦替,子姓寒微,不敢望公之车尘。又贫病,但神明未衰落,见此大号令,不能忘言。作古、律诗各一章,以寄区区之意,以待采诗者云。」诗云:三年夏六月,天子视朝久。凝旒望南云,垂衣思北狩,

如闻帝若曰:岳牧与群后。贤宁无半千,运已过阳九。

勿勒燕然铭,勿种金城柳。岂无纯孝臣,识此霜露悲?

何必羹舍肉,便可车载脂。土地非所惜,玉帛如尘泥。

谁当可将命,币厚词益卑。四岳佥曰俞,臣下帝所知。

中朝第一人,春官有昌黎。身为百夫特,行足万人师。

嘉佑与建中,为政有皋夔。匈奴畏王商,土蕃尊子仪。

夷狄已破胆,将命公所宜。公拜手稽首,受命白玉墀,

曰臣敢辞难,此亦何等时!家人安足谋,妻子不必辞。

愿奉天地灵,愿奉宗庙威。径持紫泥诏,直入黄龙城。

单于定稽颡,侍子当来迎。仁君方恃信,狂生休请缨。

或取犬马血,与结天地盟。

5.〈上工部尚书胡公〉:

胡公清德人所难,谋同德协心志安。

脱衣已被汉恩暖,离歌不道易水寒。

皇天久降后土湿,雨势未回风势急。

车声辚辚马萧萧,壮士懦夫俱感泣,

闾阎嫠妇亦何知?沥血投书干记室。

夷虏从来性虎狠,不虞预备庸何伤。

衷甲昔时闻楚幕。乘城前日记平凉。

葵丘践土非荒城,勿轻谈士弃儒生。

露布词成马犹倚,崤函关出鸡未鸣。

巧匠何曾弃樗栎?刍荛之言或有益。

不乞隋珠与和璧,只乞乡关新信息。

灵光虽在应萧萧,草中翁仲今何若?

遗民岂尚种桑麻?残虏如闻保城郭。

嫠家父祖生齐鲁,位下名高人比数。

当时稷下纵谈时,犹记人挥汗如雨。

子孙南渡今几年,漂流遂与流人伍。

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壤土。

想见皇华过二京,壶浆夹道万人迎。

连昌宫里桃应在,华萼楼头鹊定惊。

但说帝心怜赤子,须知天意念苍生。

圣君大信明如日,长乱何须在屡盟!

以上两首是同时作,写同一件事。宋高宗绍兴三年(1133),任军机防务最高机关——枢密院副长官的韩肖胄奉命出使金朝,给事中胡松年以试工部尚书身分任使金副使,去探望被俘在金的宋徽宗赵构和钦宗赵桓(注52),他们五月受命,六月入辞。当年李清照五十岁,作了这古、律各一首,以表示敬意。

韩氏一门为韩琦、韩忠彦、韩治、韩肖胄,李清照的祖父应是韩

琦的门下,父亲李格非则是出于韩肖胄的祖父;而胡松年年纪和李清照相仿,早年曾作过潍州教授,可能也曾师事李格非或和其同门(注53)。所以他们两人都是李家的故旧,她才会写「嫠家父祖生齐鲁」,看到「自己人」被委托重任,真是与有荣焉,又当朝终于想到了远在

*注52:见陈祖美《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88──李清照评传》第207页。

*注53:见南宫搏《新人人文库105——李清照的后半生》第74页。

北方受苦受难的两位前皇帝,代表恢复中原有了一点转机,李清照怎能不欣喜万分?

前首基调冷峻客观,后者是恳切热诚(注54)。但都传达了人民渴望南北统一的心愿,表面上是送行,实际要寄语他二人,期望不辱使命,勿挂念家里,重视每个部下的意见等等。最后一句见解很精辟,「圣君大信明如日,长乱何须在屡盟!」如果君王很贤明,又怎么需要不断的盟约来制止长期的动乱?一针见血地讽刺时局,当然也是希望朝廷振作,重回昔日的太平盛世。

(二)抒发现实——

1.〈晓梦〉:

晓梦随疏钟,飘然跻云霞。因缘安期生,邂逅萼绿华。

秋风正无赖,吹尽玉井花。共看藕如船,同时枣如瓜。

翩翩座上客,意妙语亦佳。嘲辞斗诡辩,活火分新茶。

虽非助帝功,其乐莫可涯。人生能如此,何必归故家。

起来敛衣坐,掩耳厌喧哗。心知不可见,念念犹谘嗟。

此诗当作于崇宁五年(1106),李清照二十三岁时。话要说回崇宁二年九月,庚寅诏禁元佑党人子弟居京,又壬武诏「宗室不得与元佑奸党子孙及有服亲为婚姻」(注55),由于李格非属元佑党,因而李清照被迫离京,三年后毁〈元佑党人碑〉,去除党人一切的禁令,她才得以由原籍返回汴京。所以此乃对遭受党争株连的感叹。虽然当时李清照有所谓的「婕妤之叹」(注56),但是依照其对诗词创作的原则,

*注54:见侯建.吕智敏《李清照诗词评注》第245页。

*注55:见陈祖美《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88──李清照评传》第291页。

*注56:根据陈祖美《李清照新传》第215~217、269、270页,赵明诚曾纳妾或狎妓,冷落李清照,其苦闷的心情在许多词中可见。

这样的心情不宜出现在诗中,只能在词中表现(注57)。

不管是否真的有作这个梦,还是只是托梦抒怀,毕竟经由党争加诸于生理、心理的压力,都使李清照希望到一个快乐的天堂,那儿有众多翩翩仙人聚会,大家赏佳景、美食,妙语连篇,其乐无涯,实在令人乐不思蜀,何必要回到钩心斗角、追名逐利的现实生活中呢?因为无法改变实际所处的环境,所以醒来后才会如此怅惋,失魂落魄,可见李清照是很无奈自身境遇的。

2.〈感怀〉:

诗前有序:「宣和辛丑八月十日到莱。独坐一室,平生所见,皆不在目前。几上有《礼韵》,因信手开之,约以所开为韵作诗,偶得「子」字,因以为韵,作《感怀》诗云。」诗曰:

寒窗败几无书史,公路可怜合至此。

青州从事孔方兄,终日纷纷喜生事。

作诗谢绝聊闭门,燕寝凝香有佳思。

静中我乃得至交,乌有先生子虚子。

诗序已提到作此诗的时间——宣和三年(1121)八月十日,先前赵明诚知莱州,李清照是后来才到,可是接下来的生活却不如意,从这首诗即可看出,把自己以「可怜」来形容,就像当年的袁术(公路)那般失意寥落。

莱州任所残破,书籍更是少,一个人又独自作于室中,「平生所

见,皆不在目前。」应该是指故居那些书籍、收藏等,也暗指其夫「

*注57:见陈祖美《李清照新传》第75页。

赵明诚」,可能他忙于官场,四处应酬,没空陪她,李清照才会说酒(青州从事)、钱(孔方兄)总是易惹是非,然而她根本不想理会这些,百无聊赖,只有作诗解愁,又选择随机以韵作诗这种较难的方式,除了挑战自己作诗能力,也打发较多时间。又最后一句「静中我乃得至交,乌有先生子虚子。」是说,在这么「安静」的环境,她得到至交,那就是——一无所有,什么都没得到的意思!好郁闷啊!

这首诗也跟上首一样,虽然被感情折磨,还是会转到别的地方,以其「软着陆」的作诗特色,实践其诗、词创作主张;从另一方面来说,按照李清照的观点,这当被视为词材,要把它写成诗须经一番硬化,成为诗中的「易安体」(注58)。

3.〈分得知字〉:

学诗三十年,缄口不求知。

谁遣好奇士,相逢说项斯。

这是李清照于建炎二年(1128)四十五岁时之作。一看就是表达怀才不遇的心情。

唐代有位诗人名叫项斯,他在成名之前,结识爱惜人才的官员杨

敬之,他读了项斯的诗,回赠一首:「几度见诗诗尽好,及观标格过

于诗。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相逢说项斯。」从此以后项斯因此而声名大振(注59)。

*注58:见陈祖美《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88──李清照评传》第76、125页。

*注59:见雪岗《漱玉清芬——李清照》第103页。

由这首诗可看出,李清照对自己的诗才颇为自负(注60),虽然说着是「缄口不求知」,但这只是谦虚之词,仍希望能像项斯这匹千里马一样,也可以遇到具有慧眼的杨敬之。而且她又是一女流之辈,在那重男轻女的传统社会中,女性要出头是相当不容易的,即使具有才华,也只能待在家里相夫教子,无法如男性那般成就大事业。所以李清照借着此诗,抒发「不为人知」的情绪。

4.〈偶成〉:

十五年前花月底,相从曾赋赏花诗。

今看花月浑相似,安得情怀似往时。

这是李清照在四十七岁那年春天,回忆过往作的诗。题作「偶成」,大抵不是经过长期构思、绞尽脑汁,应属于不经意而发,但不是无病呻吟,必为有所感触,「触于物而感于内,情愫流溢于肺腑」(注61),才会表现出来,而成为诗。

全诗前半段具体地写过去,后半段抽象地写现在;前者点出时间

,也描述夫妻俩于月下甜蜜地赏花赋诗;后者的「浑」、「相似」、「似」

都是那么地不确定、虚无缥缈。不过,在这种虚实对比中,益发显现

妻子思念丈夫的深情(注62)。

无论是丈夫或妻子谁先去世,都是令人伤感的,都会留给另一半

*注60:见章培桓?安平秋?马樟根《锦绣版:中国名著选译丛书76——李清

照诗文词》第193页。

*注61:见陈祖美《名家名著赏析丛书——李清照作品赏析集》第195页。

*注62:见吴姗姗《宋诗三百首》第236页。

无尽的怀念,尤有甚者,郁郁寡欢,孤寂终老。赵明诚于前一年八月

卒,过了寒冷的冬天,又到了春暖花开、鸟语花香的时节,但对一个失去相倚多年的丈夫的寡妇来说,这样的情景,只会使她倍增哀思,感叹人世的多变,逝去的无法挽回,仅能咀嚼当初在一起的美好种种,即使曾被冷落,对方移情别恋过,但毕竟是「结发」、「牵手」,失去了,总叫人难以忘怀。

5.〈春残〉:

春残何事苦思乡,病里梳头恨发长。

梁燕语多终日在,蔷薇风细一帘香。

又过了两年,又到了春天,然而此时李清照的思绪已不同,心情从悼亡夫转为思故乡,但仍是愁苦的。

要附加说明,李清照在创作前期,诗、词的分野是很清楚的,那时的诗几乎是关系到国家、政治,到中年于莱州作〈感怀〉,便把儿女私情作硬化处理,愈到后期,诗、词愈相近,以致被认为「以词语

入诗」(注63)。

这里有个特别的用法——「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

哀乐」(注64),李清照常常在其词里采用王船山论诗的这种手法,于此也是以乐景写哀(注65)。梁上燕子整天呢呢喃喃,自己却孤单一人;一帘香是满屋花香,满屋花香却是

满心思乡(注66)。相对衬的,

*注63:见陈祖美《李清照新传》第153页。

*注64:见丁仲佑《清诗话》姜斋诗话第8页。

*注65:见陈祖美《名家名著赏析丛书——李清照作品赏析集》第194页。

*注66:见吴姗姗《宋诗三百首》第240页。

是缅怀旧事、回忆往昔,又生病无力,恨这「三千烦恼丝」为何那么长!其实是苦闷无处宣泄,才会怪罪到头发上来,长发何错?燕子何错?蔷薇何错?风、帘何错?错就错在「思乡」,都是这烦闷使人无心欣赏罢了。

6.〈夜发严滩〉:

巨舰祇缘因利往,扁舟亦是为名来。

往来有愧先生德,特地通宵过钓台。

绍兴四年(1134),时局仍然危乱,李清照为避难金华,途中过严滩,严滩在浙江桐庐富春江畔,相传为东汉严光钓鱼处,又富春山

上有东西两台,传是严光钓鱼台。行经此地,李清照于是有感而发,乃作此诗。

不管是大船,还是小舟,都是为了名与利在这江上来来往往,世人如此,而自己也是为了保全生命才跟队伍一起逃难,不如东汉严光(子陵)那样,他曾与汉光武帝是同学,刘秀即位后,他就改名隐居,后来被召为谏议大夫,却拒绝不接受,所以当初是要避开名利才选择隐居此地,与其高风亮节、不与世争相比,不只是别人,自己也该感到惭愧,在晚上过钓台也是因为这个缘故。看来,这首诗可视为自嘲诗(注67)。

由此可知,李清照是一个正直知耻的人,不像有些人,追名逐利,甚至不惜手段、丧天害理,他们除了应对严光致敬,也要向李清照的情操看齐,若能这样,南宋也不至于如此萎靡不振了,这也是李清照所衷心企盼的吧。

*注67:见陈祖美《李清照新传》第183页。

7.〈题八咏楼〉:

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

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

绍兴五年(1135)春夏之交,五十二岁的李清照仍居于金华,某日游八咏楼,极目远眺,「三千里」、「十四州」尽收眼底,她所关注的是作为兵家必争之地、浙东重镇的形势,也感慨江山之难守(注68)。

「八咏楼」原名「玄畅楼」,南朝齐诗人沈约任东阳(今浙江金华)太守期间,为此写有总题为〈八咏〉的八首诗于此楼壁,后人因

而改为八咏楼。沈约想当宰辅,可是不被朝廷重用,这〈八咏〉诗,也多寓己不得志(注69);但李清照的感慨不是为个人得失,而是抒

发亟望复国的江山之愁,像这样大好的河山,很可能会落入敌手,想

到这里,当然冀求国家富强起来,卑颜屈膝只会使金人更贪得无餍,家国更没有保障,所以才会写「江山留与后人愁」。

李清照写这首诗,以「风流」来状物,是用拟人法使八咏楼气态非凡,令人心神向往,将其气派最大限度地表现出来,以乐景写哀情,

乃为了指斥、讥讽南宋朝廷不惜土地、放弃美好江山(注70)。「水」、

*注68:见陈祖美《名家名著赏析丛书——李清照作品赏析集》第202、203页。

*注69:见陈祖美《名家名著赏析丛书——李清照作品赏析集》第228页。

「气」则是表达波澜起伏的悲愤。举目所及,都激发了李清照爱国的心理,她一定希望南宋君臣见此雄伟景色,也能更加珍惜,努力留住一分一寸的国土。

五.结语:

李清照,她有强烈爱恨的感情本质和挣脱传统束缚的个性(注71),更有忧国忧时的爱国思想,单论其诗,她可被称为一爱国诗人,从以上所提的诗作,为国家、政治的内容占主导地位,就连她的思乡情都是和国难家愁融合,只有一、两首诗是关系到个人感情,但仍照着其作诗的原则。

陈祖美说:「没有李清照所亲身遭受的党争株连、婕妤之叹、兵燹战乱、丧偶流寓、“颁金”之诬、再嫁离异、诉讼系狱等等人生忧患,其愁思就没有这么重的分量;……」(注72),是的,也因为这样

的境遇,才能造就此一伟大诗人的产生——李清照。

*注70:见陈友冰?杨福生《中国古典文学系列——宋代絶句赏析》第238、240页。

*注71:见傅锡壬《古风丛书之十四——李清照》第1页。

*注72:见陈祖美《李清照新传》第181页。

六.参考数据:

1.张端义《百部丛书集成22津逮秘书第8函——贵耳集》台北,

艺文印书馆1966年

2.元脱脱《宋史》台北,台湾中华书局1971年12站台二版

3.丁仲佑《清诗话》台北,艺文印书馆1977年5月再板

4.严羽《河洛文库094——沧浪诗话校释》台北,河洛图书出版

社1978台景印初版

5.傅锡壬《古风丛书之十四——李清照》台北,河洛图书出版社

1979年1站台排印初版

6.范纯甫《断肠西风李清照》台北,庄严出版社1980年3月四

7.刘维崇《李清照评传》台北,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7

年1月初版

8.缪香珍《李清照与朱淑真评传》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11月初版

9.侯建.吕智敏《李清照诗词评注》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4月第3次印刷

10.章培桓?安平秋?马樟根《锦绣版:中国名著选译丛书76——李清照诗文词》台北,锦绣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8月初版

11.陈祖美《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88──李清照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版

12.程千帆《宋诗精选》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1995年9月第3次印刷

13.于中航《李清照年谱》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11月初版第一次印刷

14.金仕善《词坛女杰——李清照》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台北,台湾汉欣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5年11月第一版

15.南宫搏《新人人文库105——李清照的后半生》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5月二版第一次印刷

16.陈友冰?杨福生《中国古典文学系列——宋代絶句赏析》台

北,正中书局1996年8站台初版

17.陈祖美《名家名著赏析丛书——李清照作品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96年8月第二版

18.吴姗姗《宋诗三百首》台南,汉风出版社1997年10月初版一印

19.雪岗《漱玉清芬——李清照》台北,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2000

年5月初版

20.陈祖美《李清照新传》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年9月第一版

诗词赏析:李清照《鹧鸪天·桂花》

诗词赏析:李清照《鹧鸪天·桂花》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下面是无忧考网为大家带来的李清照《鹧鸪天·桂花》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鹧鸪天·桂花 宋代:李清照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

中第一流。(深红一作:轻) 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阑通:栏) 译文 淡*的桂花,并不鲜艳,但体态轻盈。于幽静之处,不惹人注意,只留给人香味。不需要具有名花的红碧颜色。桂花色淡香浓,应属的。 (和桂花相比)梅花一定妒嫉,菊花自当羞惭。桂花是秋天里百花之首,天经地义。可憾屈原对桂花不太了解,太没有情意了。不然,他在《离骚》中赞美那么多花,为什么没有提到桂花呢? 注释 鹧鸪天:词牌名。 “画阑”句:化用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的“画栏桂树悬秋香”之句意,谓桂花为中秋时节的花木。 “骚人”二句:取意于陈与义《清平乐·木犀》的“楚人未识孤

妍,《离骚》遗恨千年”之句意。“骚人”、“楚人”均指屈原。可煞:疑问词,犹可是。情思:情意。何事:为何。此二句意谓《离骚》多载花木名称而未及桂花。 赏析二 咏物诗词一般以咏物抒情为主,绝少议论。李清照的这首咏桂词一反传统,以议论入词,又托物抒怀。咏物既不乏形象,议论也能充满诗意,堪称别开生面。“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短短十四字却形神兼备,写出了桂花的独特风韵。上句重在赋“色”,兼及体性;下句重在咏怀,突出“香”字。据有关记载,桂树花白者名银桂,黄者名金桂,红者为丹桂。它常生于高山之上,冬夏常青,以同类为林,间无杂树。又秋天开花者为多,其花香味浓郁。色黄而冠之以“轻”,再加上“暗淡”二字,说明她不以明亮炫目的光泽和秾艳娇媚的颜色取悦于人。虽色淡光暗,却秉性温雅柔和,像一位恬静的淑女,自有其独特的动人风韵。令人爱慕不已。她又情怀疏淡,远迹深山,惟将浓郁的芳香常飘人间,犹如一位隐居的君子,以其高尚的德行情操,赢得了世人的敬佩。 首二句咏物,以下转入议论。“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反映了清照的审美观,她认为品格的美、内的美尤为重要。“何须”二字,把仅以“色”美取胜的群花一笔荡开,而推出色淡香浓、

李清照宋词赏析

李清照宋词赏析 (一)《浣溪沙·绣面芙蓉一笑开》 【作品介绍】也题作《浣溪沙·闺情》,被选入《全宋词》。此词以清丽的风格,寓伤春之情于景物描写之中,格高韵胜,富有诗的意境。可以“唐风”、“庚调”论之。 【原文】浣溪沙·闺情作者:宋·李清照 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 【注释】1、绣面:唐宋以前妇女面额及颊上均贴纹饰花样。2、芙蓉:荷花,此处指很好看。3、飞:《历代诗余》作“偎”4、宝鸭:指两颊所贴鸦形图案,可参敦煌壁画供养人之妇女绘画,或以为指钗头形状为鸭形的宝钗,钗,古代妇女头上的饰物。5、香腮:美丽芳香的面颊。6、一面:整个脸上。7、风情:男女爱慕之情。8、韵:标致。9、笺:纸,指信笺、诗笺。 【简析】此词当是易安早期作品。写一位风韵秀的女子与心上人幽会,又写信相约其再会的情景。人物的肖像描写采用比拟、衬托、侧面描写的方法。语言活泼自然,格调欢快俊朗。

这首言情小调通过对一个女子的情态的几个侧面摹写,不仅生动地勾勒出她美丽动人的外貌,而且也展现出人物大胆天真的性格,以及蕴藏在心底的细腻幽深的感情。 上片三句中前两句“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是一副似对非对的偶句。“绣面芙蓉”形容这个女子姣美的面庞宛如出水荷花,光艳明丽;“斜飞宝鸭”是说她把用宝石镶嵌的飞鸭状头饰斜插鬓边,对自己作了精心地修饰妆点;正如古人所说的“粉黛所以饰容,而顾盼生于淑质”,这两句表示词中女主角天生俏丽,再加以入时的华饰,就必然产生不同一般的效果。句中的“一笑开”三字之妙,妙在它以动态描写打破了静物写生,起到了能将词中的女子从字面上呼出的奇效;而其中“开”字在这里用得尤为精巧。诗词之妙,在于炼字炼句,使一词一句的含义达到极大的丰富;即如这个“开”字,无疑是指芙蓉花开,但其深层意思未尝不可以表示词中女主人公心底被禁锢的爱之苞蕾正在展放。接下来的“眼波才动被人猜”这句神来之笔,便为此提出了很好的印证。常言道“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个女子美目流盼,宛如一弯流动明澈的秋水,其中映照着她内心的喜悦与怕人发现自己秘密的悸栗。越怕人猜,偏会被猜,这便是生活的真实;作者捕捉到这一真实,用朴实无华的文字恰当地表现出来,更添了几分韵味。 下片进一步刻划人物的内心世界,前两句“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是一副较为工巧的对偶句,摹写出这样的情景:幽居深闺的怀春女子,完全被“爱而不见”的愁苦与期盼的喜悦所左右,这混杂的感情化为风情万点,都从她一颦一笑的的面部流露无遗;终于她大胆地展开半张素笺,舞动一只彤管,把满怀思念、娇嗔与幽怨倾泻给自己深深系恋着的人。

李清照《渔家傲》原文译文及赏析

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注释 ⑴渔家傲:词牌名。 ⑵星河:银河。转:《历代诗余》作“曙”。 ⑶帝所:天帝居住的地方。 ⑷天语:天帝的话语。 ⑸殷勤:关心地。 ⑹我报路长嗟(jiē)日暮:路长,隐括屈原《离骚》:“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之意。日暮,隐括屈原《离骚》:“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之意。嗟,慨叹。 ⑺学诗谩有惊人句:隐括杜甫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谩有:空有。 ⑻九万里:《庄子·逍遥游》中说大鹏乘风飞上九万里高空。鹏: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大鸟。 ⑼蓬舟:像蓬蒿被风吹转的船。古人以蓬根被风吹飞,喻飞动。吹取:吹得。三山:《史记·封禅书》记载:渤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相传为仙人所居住,可以望见,但乘船前往,临近时就被风吹开,终无人能到。蓬莱,又称蓬壶。 白话译文 天蒙蒙,晨雾蒙蒙笼云涛。银河欲转,千帆如梭逐浪飘。梦魂仿佛又回到了天庭,天帝传话善意地相邀。殷勤地问道:你可有归宿之处? 我回报天帝说:路途漫长又叹日暮时不早。学作诗,枉有妙句人称道,却是空无用。长空九万里,大鹏冲天飞正高。风啊!请千万别停息,将这一叶轻舟,载着我直送往蓬莱三仙岛。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创作背景编辑此词作于李清照南渡之后。根据《金石录后序》记载,公元1130年(宋高宗建炎四年)春间,李清照曾在海上航行,历尽风涛之险。此词中写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词人自己,都与这段真实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关。根据陈祖美《李清照简明年表》,此词就作于公元1130年(建炎四年)。 赏析 这首《渔家傲》在李清照词集中风格独特,历来引人瞩目。下面是中华诗词学会理事徐培均先生对此词的赏析要点。 这首词气势磅礴、音调豪迈,是婉约派词宗李清照的另类作品,具有明显的豪放派风格,是李词中仅见的浪漫主义名篇。 词一开头,便展现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卷。这样的境界开阔大气,为唐五代以及两宋词所少见。写天、云、雾、星河、千帆,景象已极壮丽,其中又准确地嵌入了几个动词,则绘景如活,动态俨然。“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而“转”、“舞”两字,则将词人在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

渔家傲赏析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注释 ⑴星河:银河。 ⑵转:《历代诗余》作“曙”。 ⑶帝所:天帝居住的地方。 ⑷天语:天帝的话语。 ⑸我报路长嗟日暮:路长,隐括屈原《离骚》:“路曼曼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之意。日暮,隐括屈原《离骚》:“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之意。嗟,慨叹。 ⑹谩:徒,空。 ⑺鹏: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大鸟。 ⑻蓬舟:像蓬蒿被风吹转的船。古人以蓬根被风吹飞,喻飞动。 ⑼吹取:吹得。 ⑽三山:传说中海上的三座仙山:蓬莱,方丈,瀛洲。 (11)九万里:《庄子·逍遥游》中说大鹏乘风飞上九万里高空。 (12)路长:意仿《离骚》上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译文 水天相接,晨雾蒙蒙笼云涛。银河欲转,千帆如梭逐浪飘。梦魂仿佛回天庭,天帝传话善相邀。殷勤问:归宿何处请相告。 我回报天帝说:路途漫长啊,又叹日暮时不早。学做诗,枉有妙句人称道。长空九万里,大鹏冲天飞正高。风啊!千万别停息,将我这一叶轻舟,直送往蓬莱三岛去。 赏析 此词当为易安南渡后的词作。写梦中海天溟蒙的景象及与天帝的问答。隐寓对南宋黑暗社会现实的失望,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作者以浪漫主义的艺术构思,梦游的方式,设想与天帝问答,倾述隐衷,寄托自己的情思,景象壮阔,气势磅礴。这就是被评家誉为“无 一毫粉钗气”的豪放词,在她现在的词作中是不多见的。 这首词气势磅礴、豪迈,是婉约派词宗李清照的另类作品,具有明显的豪放派风格。近代梁启超评为:“此绝似苏辛派,不类《漱玉集》中语。”可谓一语中的,道破天机。 南渡以前,李清照足不出户,多写闺中女儿情;南渡以后,“飘流遂与流人伍”,视野开始开阔起来。据《金石录后序》记载建炎四年(1130)春间,她曾海上航行,历尽风涛 之险。词中写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词人自己,都与这段真实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关。 词一开头,便展现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卷。这样的境界开阔大气,为唐五代以及两宋词所少见。写天、云、雾、星河、千帆,景象已极壮丽,其中又准确地嵌入了几个动词,则绘景如活,动态俨然。 “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而“转”、“舞”两字,则将词人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所谓“星河欲转”,是写词人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转动一般。“千帆舞”, 则写海上刮起了大风,无数的舟船风浪中飞舞前进。船摇帆舞,星河欲转,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因为这首词写的是“梦境”,所以接下来有“仿佛”三句。“仿佛”以下这三句,写词人梦中见到天帝。“梦魂”二字,是全词的关键。词人经过海上航行,一缕梦魂仿佛升入天国,见慈祥的天帝。幻想的境

李清照诗词赏析

中国古代文学史作业 李清照作品赏析 姓名牟娟 学号 20082301B049 学院人文传播学院 班级汉语言文学(1)班

李清照作品赏析 李清照的词总能带给我一种莫名的安静的感觉,她的词或清新明丽、意境优美,或沉重忧虑、沉郁感伤,但总是以朴实自然的语言、抑扬顿挫的音律、至情感性的感情代代流传着,带给人美的感染、带给人至高的艺术氛围,带给人难以忘怀的共鸣。李清照的全部作品是她一生哀乐的真实写照,正因为她写的是自己亲身感受与内心体验,因此她的词就格外真挚细腻、委婉动人。她从女性的心理出发,挑选女性怅惘悲愁时所容易联想到的事物,以女性细腻的笔法加以组织,因而别有风致,所谓“以寻常语度入音律”者也。 李清照是一个将所有感情都倾注于她的作品的才女,她毫不掩饰自己的感情,是喜是悲,是爱是恨,是思念还是痛苦——她就是她,是封建女子的另类,她集才情和感情于一体。正是这个弱女子凭借自己的才气成为了婉约词派的著名代表人之一,使她的作品成为了脍炙人口的名篇。在李清照的作品中,我认为文学史上最有名的作品是《醉花阴》,自己最喜欢的作品是《声声慢》,不那么完美的作品是《蝶恋花》,以下就是我对这三篇作品的赏析。《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是一首闺情词,是作者早期和丈夫赵明诚分别之后所写,表达了重阳佳节独守空闺、思念丈夫的寂寞与孤寂的愁绪。 薄雾浓云,指稀薄的雾气和浓密的云层;永昼则指漫长的白天。瑞脑是指一种香料,金兽是指香炉;纱厨,就是纱帐。东篱,菊圃的代称,反之采菊之地;暗香指菊花的幽香。销魂,用以形容极度的愁苦。西风:秋风。 整首词的意思是:这天,从早到晚都是薄雾浓云,阴沉沉的天气使得作者烦恼白天太长,然而香料在香炉中早已烧尽。又到了重阳节,美丽的瓷枕,轻薄的纱帐,然而到了半夜,凉气渐渐浸透。在东篱饮酒直到黄昏以后,菊花的幽香飘满双袖。不要说不会消损神魂,秋风吹起珠帘,闺中人似乎比菊花还要消瘦。 词的上片,在一开头,描写了一系列美好的景物和美好的环境。首句点明天气,虽说是写天气,实际是写心境。一个“愁”字,道出了作者的心绪。次三句从夜间着笔,“佳节又重阳”点明时令,也暗示心绪不好、心事重重的原因。尤其是“又”字,有很浓的感情色彩,从这也能看出首句作者为何“愁”:明明已是秋季了,白天的时间正逐渐变短,而作者却在忧愁白天太过漫长,从此可以看出作者愁闷难捱,百无聊赖。接着,又从“玉枕纱厨”写出了透人肌肤的秋寒,暗示词中作者的心境。“半夜凉初透”一句,着重在在“透”字上:它暗示了作者辗转反侧、难以成眠的形态。此外,这里的“凉”不只是身体肌肤所感的凉意,更是心灵所感的凄凉,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的透凉。前两句描画白昼思亲,以至百无聊赖,悄然而卧,不能成眠,时至夜半。那种无法排遣的寂寞孤独,层层深入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词的上片以“愁”字起,用“凉”字结,抒写出白日的忧愁烦恼与夜晚的孤寂寂寞。整整一天,作者都沉浸在对丈夫的思念中。深秋的节候、物态、人情,已宛然在目,这是构成下片“人比黄花瘦”的原因。 下片写了重阳节作者独自赏菊饮酒的情景。本是亲人团聚的重阳佳节,形单影只的作者只能伴着忧伤、寂寞的暗香,独自“东篱把酒”,为思念远方的丈夫肠断魂消。其中,“东篱”化用了陶渊明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有暗香盈袖”一句,化用了《古诗十九首》“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句意,暗写她无法排遣的对丈夫的思念。她实际是情不自禁,再无饮酒赏菊的意绪,于是匆匆回到闺房。最后一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是这首词的经典之处。这三句,写西风乍起,卷帘而入,使人愁思更深,以黄花来比喻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原文+赏析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原文+赏析 红藕香残玉簟秋①,轻解罗裳,独上兰舟②。云中谁寄锦书来③?雁字回时④,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注释】 ①红藕:红色的荷花。玉簟(diàn):光滑似玉的精美竹席。 ②裳(cháng):古人穿的下衣,也泛指衣服。兰舟:用木兰木造的舟,诗词中多只泛用作舟的美称。 ③锦书:前秦苏惠曾织锦作《璇玑图诗》,寄其夫窦滔,计八百四十字,纵横反复,皆可诵读,文词凄婉。后人因称妻寄夫为锦字,或称锦书;亦泛为书信的美称。 ④雁字:群雁飞时常排成“一”字或“人”字,诗文中因以雁字称群飞的大雁。

【译文】 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顾地飘零,水,自顾地漂流。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鉴赏】 这首词的创作时间,是一个首先要辨明的问题。根据题名为元人伊世珍作的《琅嬛记》引《外传》云:“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有的词选认为,此说“和作品内容大体符合。上片开头三句写分别的时令和地点;下片起句‘花自飘零水自流’回应这三句。这些都是写分别时情景,其他各句是设想别后的思念心情”(见198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

《唐宋词选》)。有的选本则认为,“就词的内容考察,是写别后的思念,并非送别”;开头三句也是写“别离后”的情景(见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李清照诗词选注》、1982年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唐宋词选注》)。玩味词意,比较两说,似以后一说为胜。首先,《琅嬛记》的记述本不可靠,如王学初在《李清照集校注》(197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中所指出:“清照适赵明诚时,两家俱在东京,明诚正为太学生,无负笈远游事。此则所云,显非事实。”何况《琅嬛记》本是伪书,所引《外传》更不知为何书,是不足为据的。当然,更重要的是应就词句本身来寻绎它的内容、推断它的写作背景。从上阕开头三句看,决不像柳永《雨霖铃》词所写的“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那样一个分别时的场面,而是写词人已与赵明诚分离,在孤独中感物伤秋、泛舟遣怀的情状。次句中的“罗裳”,固明指妇女服装;第三句中的“独上”,也只能是词人自述。至于以下各句,更非“设想别后的思念心情”,而是实写别后的眼前景、心中事。

一剪梅古诗赏析李清照

一剪梅古诗赏析李清照 李清照 的一剪梅 这是一首倾诉相思、别愁之苦的词。下面一起来赏析下!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①,轻解罗裳,独上兰舟②。云中谁寄锦书来③?雁字回时 ④,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 心头。 注释 ①红藕:红色的荷花。玉簟(diàn):光滑似玉的精美竹席。 ②裳(cháng):古人穿的下衣,也泛指衣服。兰舟:用木兰木造的舟,诗词 中多只泛用作舟的美称。 ③锦书:前秦苏惠曾织锦作《璇玑图诗》,寄其夫窦滔,计八百四十字,纵 横反复,皆可诵读,文词凄婉。后人因称妻寄夫为锦字,或称锦书;亦泛为书信 的美称。 ④雁字: 群雁飞时常排成“一”字或“人”字, 诗文中因以雁字称群飞的大 雁。 译文 荷已残, 香已消, 冷滑如玉的竹席, 透出深深的凉秋。 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 独自泛一叶兰舟。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 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顾地飘零,水,自顾地漂流。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 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 心头。 鉴赏
1/7

这首词的创作时间, 是一个首先要辨明的问题。 根据题名为元人伊世珍作的 《琅嬛记》引《外传》云:“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 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有的词选认为,此说“和作品内容大体符合。 上片开头三句写分别的时令和地点;下片起句‘花自飘零水自流’回应这三句。 这些都是写分别时情景, 其他各句是设想别后的思念心情”(见 1981 年人民文学 出版社出版的《唐宋词选》)。有的选本则认为,“就词的内容考察,是写 别后的思念,并非送别”;开头三句也是写“别离后”的情景(见 1981 年上海古 籍出版社出版的 《李清照诗词选注》 、 1982 年北京出版社出版的 《唐宋词选注》 )。 玩味词意,比较两说,似以后一说为胜。首先,《琅嬛记》的记述本不可靠,如 王学初在《李清照集校注》(1979 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中所指出:“清照适 赵明诚时,两家俱在东京,明诚正为太学生,无负笈远游事。此则所云,显非事 实。”何况《琅嬛记》本是伪书,所引《外传》更不知为何书,是不足为据的。 当然,更重要的是应就词句本身来寻绎它的内容、推断它的写作背景。从上阕开 头三句看, 决不像柳永 《雨霖铃》 词所写的“留恋处, 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咽”那样一个分别时的场面, 而是写词人已与赵明诚分离, 在孤独中感 物伤秋、 泛舟遣怀的情状。 次句中的“罗裳”, 固明指妇女服装;第三句中的“独 上”,也只能是词人自述。至于以下各句,更非“设想别后的思念心情”,而是 实写别后的眼前景、心中事。 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 领起全篇。 一些词评家或称此句有“吞梅嚼 雪、 不食人间烟火气象”(梁绍壬 《两般秋雨庵随笔》 ), 或赞赏其“精秀特绝”(陈 廷焯 《白雨斋词话》 )。 它的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 下半句“玉簟秋” 写室内之物, 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 说明这是“已凉天气未寒时”(韩偓 《已 凉》诗)。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 怀。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 肤间触觉, 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 这一兼写户内外景物而景物中又暗寓情意 的起句,一开头就显示了这首词的环境气氛和它的感情色彩。 上阕共六句, 接下来的五句按顺序写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作之事、 所触之 景、所生之情。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写的是白昼在水面泛舟之事, 以“独上”二字暗示处境,暗逗离情。下面“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则明写别 后的悬念。 词人独上兰舟, 本想排遣离愁;而怅望云天, 偏起怀远之思。 这一句, 钩连上下。 它既与上句紧相衔接, 写的是舟中所望、 所思;而下两句“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则又由此生发。可以想见,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 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而这一望断天涯、神驰象外的情思和遐想, 不分白日或月夜,也无论在舟上或楼中,都是萦绕于词人心头的。 这首词上阕的后三句,使人想起另外一些词句,如“日边消息空沉沉,画眉 楼上愁登临”(郑文妻孙氏《忆秦娥》),“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晏
2/7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李清照宋词赏析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李清照宋词赏析 【作品介绍】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的作者是李清照,被选入《全宋词》.作者以浪漫主义的艺术构思,梦游的方式,设想与天帝问答,倾述隐衷,寄托自己的情思,景象壮阔,气势磅礴,被评家誉为“无一毫粉钗气”的豪放词,在她的词作中不多见.这首词,《花庵词选》题作“记梦”,是李清照唯一的南渡以后的作品.李清照南渡以后写的词都是些消沉愁苦之作,而这一首却是例外. 宋词名句“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就是出自《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这首词. 【原文】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作者:宋·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yīn)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jié)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注释】 ⑴星河:银河. ⑵转:《历代诗余》作“曙”. ⑶帝所:天帝居住的地方. ⑷天语:天帝的话语.

⑸我报路长嗟日暮:路长,隐括屈原《离骚》:“路曼曼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之意.日暮,隐括屈原《离骚》:“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之意.嗟,慨叹. ⑹“我报”二句:意谓人生路长而时光渐晚,徒有诗才,志事难酬.报,回答.王灼《碧鸡漫志》云:李清照少时便有古诗名气,“才力华赡,逼近前辈.”但男女不平等的封建社会,其才华被扼制,不能有所 作为,故说“谩有”.惊人句,化用《江上值水如海上势聊短述》有“语不惊人死不休”诗句. ⑺谩:徒,空. ⑻鹏: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大鸟. ⑼蓬舟:像蓬蒿被风吹转的船.古人以蓬根被风吹飞,喻飞动. ⑽吹取:吹得. (11)三山:《史记·封禅书》记载:渤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相传为仙人所居住,可以望见,但乘船前往,临近时就被风吹开,终无人能到. (12)九万里:《庄子·逍遥游》中说大鹏乘风飞上九万里高空. (13)路长:意仿《离骚》上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水天相接,晨雾蒙蒙笼云涛.银河欲转,千帆如梭逐浪飘.梦魂仿佛回天庭,天帝传话善相邀.殷勤问:归宿何处请相告. 我回报天帝说:路途漫长啊,又叹日暮时不早.学做诗,枉有妙句人称道.长空九万里,大鹏冲天飞正高.风啊!千万别停息,将我这一叶轻舟,直送往蓬莱三岛去. 【赏析】 此词当为易安南渡后的词作.写梦中海天溟蒙的景象及与天帝的问答.隐寓对南宋黑暗社会现实的失望,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作

李清照《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的作品赏析

李清照《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的作品 赏析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借暮春之景,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塑造了一个孤苦凄凉环中流荡无一的才女形象。下面是为你带来的李清照《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的作品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作品原文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白话译文: 恼人的风雨停歇了,枝头的花朵落尽了,只有沾花的尘土犹自散发出微微的香气。抬头看看,日已高,却仍无心梳洗打扮。 春去夏来,花开花谢,亘古如斯,唯有伤心的人、痛心的事,令我愁肠百结,一想到这些,还没有开口我就泪如雨下。 听人说双溪的春色还不错,那我就去那里划划船,姑且散散心吧。 唉,我真担心啊,双溪那叶单薄的小船,怕是载不动我内心沉重的忧愁啊!

二、写作背景这首词是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年)李清照避难浙江金华时所作。黄盛璋《李清照事迹考辨》:词意写的是暮春三月景象,当做于绍兴五年三月。又《赵明诚李清照夫妇年谱》:绍兴五年乙卯,金人犯滁州,围亳州。壬午,伪齐犯安丰,韩世忠游击金人于大仪镇,败之。乙丑,金人困承州,又围濠州,高宗如平江。李清照《打马图》序云:今年十月朔,闻淮上警报,浙江之人,自东走西,自南走北,居山林者谋入城市,居城市者谋入山林,旁午络绎,莫不失所。易安居士自临安泝江,涉严滩之险,抵金华,卜居陈氏邸。其时金兵进犯,丈夫既已病故,家藏的金石文物也散失殆尽,作者孑然一身,在连天烽火中飘泊流寓,历尽世路崎岖和人生坎坷,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 三、作品赏析整体赏析 这首《武陵春》是作者中年孀居后所作,非一般的闺情闺怨词所能比。这首词借暮春之景,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全词一长三叹,语言优美,意境,有言尽而意不尽之美。 这首词继承了传统的词的作法,采用了类似后来戏曲中的代言体,以第一人称的口吻,用深沉忧郁的旋律,塑造了一个孤苦凄凉环中流荡无依的才女形象。 这首词简炼含蓄,足见李清照炼字造句之功力。其中风住尘香花已尽一句已达至境:既点出此前风吹雨打、落

渔家傲李清照范文

渔家傲李清照范文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作者: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注释 ⑴星河:银河。 ⑵转:《历代诗余》作“曙”。 ⑶帝所:天帝居住的地方。 ⑷天语:天帝的话语。 ⑸我报路长嗟日暮:路长,隐括屈原《离骚》:“路曼曼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之意。日暮,隐括屈原《离骚》:“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之意。嗟,慨叹。 ⑹谩:徒,空。 ⑺鹏: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大鸟。 ⑻蓬舟:像蓬蒿被风吹转的船。古人以蓬根被风吹飞,喻飞动。 ⑼吹取:吹得。 ⑽三山:传说中海上的三座仙山:蓬莱,方丈,瀛洲。 (11)九万里:《庄子·逍遥游》中说大鹏乘风飞上九万里高空。

(12)路长:意仿《离骚》上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译文 水天相接,晨雾蒙蒙笼云涛。银河欲转,千帆如梭逐浪飘。梦魂仿佛回天庭,天帝传话善相邀。殷勤问:归宿何处请相告。 我回报天帝说:路途漫长啊,又叹日暮时不早。学做诗,枉有妙句人称道。长空九万里,大鹏冲天飞正高。风啊!千万别停息,将我这一叶轻舟,直送往蓬莱三岛去。 赏析 此词当为易安南渡后的词作。写梦中海天溟蒙的景象及与天帝的问答。隐寓对南宋黑暗社会现实的失望,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作者以浪漫主义的艺术构思,梦游的方式,设想与天帝问答,倾述隐衷,寄托自己的情思,景象壮阔,气势磅礴。这就是被评家誉为“无一毫粉钗气”的豪放词,在她现在的词作中是不多见的。 这首词气势磅礴、豪迈,是婉约派词宗李清照的另类作品,具有明显的豪放派风格。近代梁启超评为:“此绝似苏辛派,不类《漱玉集》中语。”可谓一语中的,道破天机。 南渡以前,李清照足不出户,多写闺中女儿情;南渡以后,“飘流遂与流人伍”,视野开始开阔起来。据《金石录后序》记载建炎四年(1130)春间,她曾海上航行,历尽风涛之险。词中写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词人自己,都与这段真实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关。

对李清照的咏春词赏析

对李清照的咏春词赏析 仲春时节,沐浴和煦的暖风,或踏青于郊野,或倦懒于窗前檐下。闲散间爱 读读前人咏春的词句,或唐诗 , 或宋词。 其实, 无论是前人还是今者, 春天都是一个值得我们吟咏的季节, 有春风拂面,有柳绿桃红。但面对良辰美景,也不全是赞颂,字里行间,说的也 不全是欣喜和快乐,也有忧愁和哀惋。本人喜欢李易安的词,在她的词里,就有 很多都是在春天美丽的季节里,抒发自己的一腔愁绪和满目的辛酸。 关键词:李清照 咏春词 信手从易安居士的咏春词中拣选出两三首,与同好者共赏。 《孤雁儿》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沈香烟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 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 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现代人再没有谁睡过藤床纸帐了。宋人林洪在《山家清事》的“梅花纸帐” 条目中描写道:于独床四周立柱,挂瓶,插梅数枝;床后设板,可靠以清坐;床 角安竹书柜,床前置香鼎;床上有大方目顶,用细白楮(纸的代称)作帐罩之。 想像着“梅花纸帐”的淡雅, 恨不得马上在自己的卧室里置上一架。 有花以养目, 有沉香以怡神,有素纸以安心。读一卷书,或诗词 , 或经文, 想想都惬意、 舒服。 和现代人相比, 还是古人会生活, 懂得享受。 也许是我们现在有太多可以分散注意力的东西了, 使得我们再不能像古人那样去 关注“春花秋月”。 李清照的“梅花纸帐”并没有给她带来那么多的恬适和快乐, 因为她最至亲 的人不在身边,随亲人逝去的,还有那份缠绵的柔情。所有的诗人都是敏感的, 只有一颗敏感的心才会对一片秋叶的飘落、 一朵春花的盛开寄托无限的情思。 不 知道李清照看到沉香燃尽的时候, 心里的那份孤寂可否一心承载, 她是否想到的 是柔情远去后的冷清。她说:“沈香烟断玉炉寒”是不是影射自己的心情呢,追 忆当年的两情相悦,伤怀眼前的孤枕难眠。哪怕是简陋木床,哪怕是粗布棉被, 只要鸳鸯交颈,寒夜也温暖,而现在,虽然是“梅花纸帐”,但孤枕寒衾,也让 人长夜难奈。春夜还有几分的寒意,而如水的心情,更平添几分寂寞。
1/8

走进李清照讲解

(一)设计理念 1、李清照的《声声慢》处于必修三第二单元(诗歌单元),在完成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这首诗,并且组织学生将较长一段时间的研究性学习——对李清照词的朗诵、推荐、赏析,李清照的生平经历,对李清照生平与其词的感悟进行研究。 2、全班学生分为6小组,要求每组选出1个组长,确立一个主题,写出一份学案,做出一份课件,派出一个主讲。 3、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新课程下进行的学习,是一种主动的学习,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主动体验,并主动地思考和提出问题。 4、在美的音乐声中,美的课堂境界中,美的情感氛围中,美的作品赏析中,形成了多渠道、多方向、立体交叉的课堂信息传递模式,在课堂进行展示、交流。 5、这是一节校内公开课。 (二)、内容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李清照以词著名,兼工诗文,并著有词论,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2、“学情”及教学资源分析:我所任教班级是平行班,学生基础不扎实,而且阅读量较少,积累不够丰富。因此,课前引导学生收集有关李清照资料,并加以分类、整理、分析。在这节课中,学生各自谈“我心中的李清照”,让学生的心灵得到了一次净化,情感得到了一次感染,能力得到了一次锤炼,兴趣得到了一次激发。

渔家傲李清照阅读答案

渔家傲李清照阅读答案 【参考答案】 1.海天相接船摇帆舞,星河欲转磅礴豪迈 2.怀才不遇的感慨 3.殷勤问我归何处?海上仙山是自己的归宿追求自由光明的渴望 4.婉约豪放 5.词人借梦境把天上和人间作了一个鲜明的对照,充分表现了她 对现实的不满及人生际遇坎坷的感怀.词人还借虚幻梦境表达对自由 的渴望,对理想人生的追求,其非凡才能和美好愿望在现实生活中不 可能实现,因此只有把它寄托于梦中仙境,在这梦境中寻求出路. 6.浪漫或豪放的艺术风格,该词意境阔大,想象丰富,天上人间,摇曳多姿,给人应接不暇之感,梦幻现实辉映对照,那船摇帆舞,星河欲转,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为全篇的 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利清照晚年虽身处困境,想象的翅膀却飞进了 另一个世界,幻想出一条能使精神有所寄托的道路,显示了“九万里 风鹏正举”的豪迈气概,使这首词显示出来浪漫的情调,豪放的风格. 7.开头两句写天、云涛、晓雾、星河、千帆,景象极为壮丽;“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云涛、弥漫的大雾自然地 组合在一起,展现出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描绘出一种 瑰奇雄伟的境界.下阕的“九万里风鹏正举”三句虚实结合,形象愈 益壮伟,境界愈益恢弘.词作中对于开阔壮美的境界富于浪漫主义的 想象,表现出作者内心一种刚健昂扬的气概,词风豪放.【意境(壮美)1分、风格(豪放)1分,结合写景分析(一两处即可,不必面面俱到)2分,意思对即可,酌情给分】 8.“嗟”字生动地写出了词人彷徨忧虑的神态,表明自己在人生 道路上日暮途远,茫然不知所措的叹惋.“谩”字流露出心中的哀怨 惆怅:一是空有诗情诗才,因知音(丈夫)早逝,而无人能会意;二是

《如梦令》李清照赏析

《如梦令》李清照赏析 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 【原词】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译文】 时常记起溪边亭中游玩至日色已暮,沉迷在优美的景色中忘记了回家的路。尽了酒宴兴致才乘舟返回,不小心进入藕花深处。怎么才能出去呢?怎么才能出去呢?划船声惊起了一群鸥鹭。 【作者】 李清照,南宋女词人,婉约派代表。号易安居士,济南人。所以后人又称她为李易安,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代表作品有《漱玉词》等。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年生活优越,和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背景】 公元1127年,金兵入侵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之词,前期多写悠闲生活,清新明丽,意境优美;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伤感,有时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而我们今天所学的这首词就是李清照前期的作品。 【主旨】 这首词形象生动逼真,语言自然优美,表达了作者内心世界的深美和高雅的生活情趣。显现出一位活泼率真、热爱生活的女词人形象。 【名句赏析】 这首小令是词人李清照的早期作品,一共六句话,却似一幅图。内容曲折而含蓄,语言深美而自然,笔调跌宕而有致。 写景:“雨疏风骤”,雨小而风急;写人:“浓睡”、“残酒”,睡得香甜而残醉未醒;写花:“绿肥红瘦”,绿代指叶,红代指花,暮春时节,叶儿茂盛了,花儿稀少了;如此精心刻意地选择对立统一的形象和词语,相彰并比地渲染和形容,给读者

更加鲜明醒豁的印象.其中尤以“绿肥红瘦”一语最为清新、色泽浓艳,形象逼真,从来没有为人道过.甚至在用韵上,依律上、去可以互押,但作者哪怕在这方面也用心做到上去递换使用,象∶“骤”、“酒”、“旧”、“否”、“瘦”,抑扬相间,跌宕入耳。 再看词中的问答。“卷帘人”指正在卷帘的侍女。“试问卷帘人”,引出女主人公与侍女的一番对话.“却道海棠依旧”,是答语,问语省去,从答语中可知问的是:“经过一夜风雨的海棠究竟怎么样了?”问答显然不相称,问得多悄,答得淡漠,因答语的漫不经心,逼出一句更加多情的“知否?知否”来.《如梦令》小词,安顿两个叠句短语最难,然而这里的“知否?知否”,口气宛然,浑成天巧,非圣于词者不能到此。女主人公出于对花的关心,问得那么认真:出于惜花的心情,驳得那么恳切。 结句“应是绿肥红瘦”,是她脑中浮现的景象和感受,“绿肥红瘦”四个字,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蕴积了她对春光一瞬和好花不常的无限惋惜心情;体现了女词人的纯净心灵和高雅情趣。

渔家傲李清照赏析

渔家傲李清照(宋)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一、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约1155年),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 二、字词解释 ⑴渔家傲:词牌名。⑵星河:银河。⑶帝所:天帝居住的地方。 ⑷云涛:如波涛翻滚的云。一说指海涛。⑸殷勤:情意恳切。 ⑹嗟(jiē),慨叹、慨叹。⑺谩:同“漫”空、徒然。 ⑻九万里风鹏正举:我要像大鹏鸟那样乘风高飞。举:高飞。《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⑼蓬舟:如飞蓬般轻快的船。 (10)三山:神话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海上的仙山。 三、全诗大意 天蒙蒙,晨雾蒙蒙笼云涛。银河欲转,千帆如梭逐浪飘。梦魂仿佛又回到天庭,天帝传话善意地相邀。殷勤问道:你可有归宿之处?我回报天帝说:路途漫长又叹日暮时不早。学作诗,枉有妙句人称道,却空无用。长空九万里,大鹏冲天飞正高。风啊!请千万别停息,将这一叶轻舟,载着我直送往蓬莱三仙岛。 四、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李清照南渡之后。公元1130年春间,李清照曾在海上航行尽风涛之险。此词中写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词人自己,都与这段真实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关。 五、内容理解 这首词气势磅礴、音调豪迈,是婉约派词宗李清照作品,具有明显的豪放派风格,是李词中仅见的浪漫主义名篇。 词一开头,展现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天、云、雾、星河、千帆,景象已极壮丽。“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转”、“舞”两字,则将词人在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所谓“星河欲转”,是写词人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在转动一般。“千帆舞”,则写海上刮起了大风,无数的舟船在风浪中飞舞前进。船摇帆舞,星河欲转,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 因为这首词写的是“梦境”,所以接下来有“仿佛”三句。这三句写词人在梦中见到天帝。“梦魂”二字,是全词的关键。词人经过海上航行,一缕梦魂仿佛升入天国,见慈祥的天帝。在幻想的境界中,词人塑造了一个态度温和、关心民瘼的天帝。“殷勤问我归何处”,虽然只是一句异常简洁的问话,却饱含着深厚的感情,寄寓着美好的理想。 此词则上下两片之间,一气呵成,联系紧密。上片末二句是写天帝的问话,过片二句是写词人的对答。可称之为“跨片格”。“我报路长嗟日暮”句中的“报”字与上片的“问”字,便是跨越两片的桥梁。“路长日暮”,反映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经历。词人结合自己身世,把屈原在《离骚》中所表达的不惮长途远征,只求日长不暮,以便寻觅天帝,不辞“上下求索”的情怀隐括入律,只用“ 路长”、“日暮”四字,便概括了“上下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诗词赏析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诗词赏析 【导语】李清照词作中的笔力横放、铺叙浑成的豪放风格,使她在宋代词坛上独树一帜,她被称为宋代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美誉。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诗词篇一 《满庭芳》 作者:李清照 小阁藏春,闲窗锁昼,画堂无限深幽。篆香烧尽,日影下帘钩。手种江梅渐好,又何必、临水登楼。无人到,寂寥浑似,何逊在扬州。 从来知韵胜,难堪雨藉,不耐风揉。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莫恨香消雪减,须信道、扫迹情留。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 赏析: 这是李清照的咏梅词之一,后人曾补题为“残梅”,借梅花清瘦高雅之趣,写个人情思;堪称咏物词中的佳作。 “小阁藏春”一句“先盘远势”描绘了一个特殊的抒情环境。作者首先写出了她住处的寂寞无聊。“小阁”即小小的闺阁,这是妇女的内寝:“闲窗”即表示内外都是闲静的。“藏”与“锁”互文见义。美好的春光和充满生气的白昼,恰恰被藏锁这狭小而闲静的圈子里。唐宋时富贵之家的内寝往往有厅堂相连结。小阁设画堂里侧。春光和白昼俱藏锁住了,暗示这里并未感到它们的存,因而画堂显得特别深幽。“深幽”极言其堂之狭长、暗淡、静阒。作者已习惯这种环境,似乎还满意于它的深幽。古人爱尚雅洁者都喜焚香。篆香是一种中古时期的高级盘香。它的烧尽,表示整日的时光已经流逝,而日影移上帘箔即说明黄昏将近。“小阁”、“闲窗”、“画堂”、“篆香”、“帘箔”等一系列的物质景致说明,抒情女主人公生活上层社会,富贵安闲,但环境中也透出一股异样的冷清寂静。“手种江梅渐好”是词意的转折,开始进入咏物。黄昏临近之时女主人公,于室外见到亲手种植的江梅,忽然产生一种欣慰。它的“渐好”能给种树人以安慰;欣赏“手种江梅”,又会有许多往事的联想,因而没有必要再临水登楼赏玩风月了。除了对梅花的特殊情感之外,似乎心情慵倦,于应赏玩的景物都失去了兴致。接着由赏梅联想到南朝诗人何逊恋梅

渔家傲李清照

渔家傲(宋·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翻译 水天相接,晨雾蒙蒙笼云涛。银河欲转,千帆如梭逐浪飘。梦魂仿佛回天庭,天帝传话善相邀。殷勤问:归宿何处请相告。我回报天帝说:路途漫长啊,又叹日暮时不早。学做诗,枉有妙句人称道。长空九万里,大鹏冲天飞正高。风啊!千万别停息,将我这一叶轻舟,直送往蓬莱三岛去。 赏析 1.赏析第一句 这是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图。船摇帆舞,星河欲转,既富有生活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虚虚实实,为全诗奇情壮采奠基。 2.分析“接”“连”“转”“舞”连用的表达作用。 “接”“连”两字,描绘出天幕四垂,云涛汹涌的瑰奇雄伟的境界,“转”“舞”两字,将人在破浪前进的舟船上,直觉得星河在旋转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 3.赏析“殷勤” 情真意切的样子,刻画出一个温和仁厚,关心民生民苦的天帝形象,寄寓这词人的美好理想,并将天上人间作对比,讥讽了黑暗冷酷的现实社会。 4.赏析“嗟” 嗟叹之意,生动地表现出词人彷徨忧虑的神态,侧面表现词人对现实的不满。 5.“我报路长嗟日暮”运用的典故?作用? 运用屈原《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的典故,表达词人空有才华而遭不幸的苦闷和对现实的强烈不满。 6.“九万里风鹏正举”运用的典故?作用?

运用《庄子。逍遥游》的典故,词人自比鲲鹏,抒发了词人怀才不遇的苦闷和为寻求幸福追求理想的坚定决心。 7.最后一句运用的神话?作用? 运用了三仙山的神话传说,抒发了词人对幸福的追求,以及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反衬出现实的苦难词人内心的孤独。 中心 通过写行舟梦景,借回答天帝的问话,感叹自己怀才不遇的悲愤和晚年孤独无依的苦痛,也表达了她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光明的执着追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