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粤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二章《声音与环境》-新教案
新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2章 声音与环境【创新教案】2.3 我们怎样区分声音(续)
2.3我们怎样区分声音(续)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路什么是响度、音色在。
(2)知道响度与振幅、距离的关系,了解响度单位——分贝。
(3)了解不同响度和不同音色的波形上的差异。
过程与方法:(4)经过实验探究响度与振幅这间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验创新和动手操作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5)观察,了解身边的声现象感受我国民族乐器优美的音色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响度和音色是乐音的基本特征。
难点:响度与音调容易混淆,应注意区分。
教学方法:演示法,讲授法,实验法等!教具准备:教学模式:教学过程:新课引入:回忆上节内容:什么是音调?其影响因素是什么?什么是频率?影响弦乐器音调的因素是什么?进入新课:P17故事引入声音除音调还有什么特征?声音不但有高低,还有强弱之分。
物理学中把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
俗称音量或声量!也就是声音的大小。
声音大即强,声音小即弱。
我们知道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是发声体的振动频率。
那么影响响度强弱又是和什么因素有关?引导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引入活动一演示:1鼓面上撒小纸屑,用轻重不同的力敲鼓观察纸跳动的幅度、听辨鼓面发出的声音的响度!实验结果:轻敲响度小纸跳动幅度小;重敲响度大纸跳动幅度大。
2分别用不同力度敲击音叉,慢贴静止坚直的乒乓球观察被弹开的距离。
实验结果:轻敲,音叉声音小,球弹开距离小;重敲,音叉声音大,球弹开距离大。
总结: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动幅度有关,物体振动幅度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就越大;物体振动幅度越小产生的响度就越小。
用波形比较振幅:课本P35页,图2-27。
教师:响度又称为音量或声量,它是人耳对声音感觉的强弱。
人们通常用分贝(dB)作为单位计量声音的强弱。
新学案P17零分贝:人耳能听见的最弱声音的强度。
分贝数越大表示声音越强。
看课本2-28了解日常生活中常见声音的分贝数!测量声音强弱的仪器有“分贝仪”。
教师:实际中响度也就是音量还跟听者与发声体的距离有关:距离越远,听到声音的强度就越小,响度越小。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2. 我们怎样区分声音_教学设计
2.2我们怎样区分声音教材分析:本节是第二章《声音与环境》的第二节内容,主要是研究声音的高低——音调,并通过探究活动认识音调的高低与什么有关。
在上节学生认识声音的产生、传播的基础上,本节是对我们所听到的各种声音进行“区分”,研究声音的一种特性:音调。
只有学好本节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下节的内容:响度和音色。
内容安排上首先从五幅图中认识到声音有差别,引发学生思考,接着通过活动1—探究并发现声音的高低与什么因素有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音调与频率的概念,然后用波形图显示物体振动的频率,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接着通过活动2—探究弦乐器的音调与什么因素有关。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把学生的感性经验上升为理性知识。
总之,本教材更加贴近学生,更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学情分析:学生在2.2中了解认识了音调,但脑中的概念较为模糊,通过学习响度,再用响度和音调在波形图上的对比有效地明确音调与响度的概念,再通过认识音色,就能达到了解和区分声现象的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1、能说出声音的响度跟声哪些因素有关;会描述乐音的三特征。
2、会用实验的方法探究影响响度的因素;会用声音的三特征来区别声音的不同。
3、能注意在不同场合讲话时,使自己发音的响度适当。
学习方法:探究法,合作学习,转换法等。
学习重点、难点:1、能说出声音的响度跟声哪些因素有关;会描述乐音的三特征。
2、不同发声体发出的乐音的音色不同.教具准备:录音机、磁带、音叉、小鼓等学习过程:一、温故互查(请你和小组内同学合作,互查下列问题)1、声音是由于产生的,停止,发生也停止。
2、声音是以形式传播,声音传播需要,不能传声。
3、声音的高低叫,它与有关。
二、激趣导入:[播放录音]教师提前录好一段赏心悦目的轻音乐和一段在繁忙路口来来往往的各种车辆的声音,上课时用录音机放出来,让学生感受并做出判断。
教师:刚才同学们听到的声音,有的强、有的弱,有的高、有的低,有的悦耳、有的刺耳;这是怎么回事?你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去区分它们?板书:2.2 我们怎样区分声音三、探究新知:(二)声音的强弱1、响度的概念活动1:教师轻击和重击音叉,请同学们认真听这两次声音有何不同?音叉振动有区别吗?小结:声音不但有高有低,还有强有弱。
粤沪版物理第2章 声音与环境 全章教案
第二章声音与环境一、课标要求1.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了解乐音的特性。
3.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
4.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
解读:1.关于“声产生和传播的条件”,《标准》既有过程性要求,即要求通过学生自己的“实验探究”来学习;又有终结性的要求,即“认识声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因此要多设计声音产生和传播的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探究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在探究过程中领悟其中的科学方法。
2.关于“乐音的特征”,《标准》要求达到“了解”的层次。
除了通过听觉,让学生建立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初步概念,还可以让学生在示波器上观察不同声音的波形,对音调、响度和音色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3.关于“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和“防治噪声的途径”,《标准》给出的终结性要求是“了解”和“知道”。
这两部分内容与生产和生活联系密切,可让学生通过收集生产和生活中的实例,了解声音的应用和噪声的防治途径,认识科学及其相关技术对于社会发展及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本章教材分析1.本章概述本章主要学习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乐音的三个主要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探究影响音调、响度的因素,了解声音在生活和技术中的应用,以及减弱噪声的方法、途径。
本章主要介绍声音的基本知识,这些知识在生活和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尽管本章涉及的现象大多是学生所熟悉的,但是学生又很少深入地思考和探讨过。
因此,把本章作为初中物理的开端,可以使学生感到身边处处有物理,物理并不深奥,物理亲切、有趣、有理,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强烈欲望;同时在学习本章知识的过程中,要用到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观察实验、科学探究等,使学生从一开始学习物理,就可以得到良好的学习习惯的训练和科学素养的培养。
教材是按照认知事物的一般规律编排的,其编写顺序是:“我们怎样听到声音”-“我们怎样区别声音”-“声音的应用”。
本章第一节“追根求源”,首先让学生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接着探究声音如何传播。
沪科粤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 声音与环境 2. 我们怎样区分声音》优质课教学设计
《2.2 我们怎样区分声音》教案教学目标:1.知道声音的高低叫音调;知道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
2.了解不同音调的声音在波形上的差异。
3.了解影响弦乐器音调高低的因素。
重、难点:教学重点:探究影响声音高低的因素。
教学难点:建立音调的初步概念。
教具准备:吉它、钢尺、示波器、音叉等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播放刘欢的《弯弯的月亮》和宋祖英的《辣妹子》,让学生感受男低音和女高音家的不同。
提出问题:你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区分它们?引入课题:二、新课教学(一)声音的高低——音调1.音调的初步概念通过前面的活动,引出“声音有高低之分”。
用吉它发出音调不同的声音,让学生反复聆听,从而建立“音调”的初步概念。
再次播放宋祖英的歌曲《辣妹子》和刘欢的歌曲《弯弯的月亮》,让学生品味音调的不同。
2.探究影响声音高低的因素提出问题:既然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差别必然与振动相关,那么声音的高低与振动的什么因素相关呢?设计实验:比较:让一个物体发出两次音调不同的声音,实行比较。
观察:在听声音的同时,注意观察物体的振动情况。
实行实验:1.改变尺子(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分别拨动使其振动。
通过对比能够听出:几次实验声音的高低不同;同时观察发现:尺子振动的快慢不同。
声音的高低跟物体振动的快慢相关。
物体振动的越快,声音的越高。
引入“频率”的概念,完成教材中的填空。
2.频率:物体在1s内振动的次数。
其单位是,简称,符号是。
例:物体1s内振动20次,它的振动就是20 。
(二)用波形比较频率用示波器比较波形。
1.将话筒的插头用两根带夹子的导线跟示波器连接并调整好。
2.对着话筒敲击音叉,调节Y轴增益就会出现波形。
3.敲击两根不同频率的音叉,比较波形。
(三)探究弦乐器的音调和哪些因素相关?1.用吉它演奏一段乐曲,引出弦乐器。
让学生列举出见过的弦乐器。
2.提出问题:弦乐器的音调与什么相关?3.观察吉它,提出自己的猜想和假设。
4.音调的高低跟弦的粗细、长度、张紧水准相关。
沪科粤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 声音与环境 1.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优质课教学设计
2.1我们怎样听见声音学习目标:1.弄清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弄清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快慢不同。
3.描述声波进入人耳后引起听觉的过程。
重点:声音产生的原因及传播条件难点: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学习过程:一.激趣导入:让学生通过多媒体听一段音乐,然后问我们平时听到的美妙的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呢?二.学习探究1.请设计一个简易实验,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请写出实验所需的器材、实验步骤以及实验结论。
要求设计的实验有可行性,要符合安全原则。
(1)实验器材:(2)实验步骤:(3)实验结论:2. 请设计实验,证明固体也能传播声音。
(1)实验器材:(2)实验步骤:(3)实验结论:3. 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A.快 B.慢 C.一样快 D.无法比较4.声音是由发声体的()而产生的.A.运动 B.振动 C.温度升高 D.体积膨胀5.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传来的.A.电磁波 B.真空 C.空气 D.耳朵的鼓膜三、当堂检测:(一)基础知识:1.通常我们听到对方说话,是由__来传播声音。
水中的鱼儿会被人们的说话声、脚步声吓跑,是因为________。
把耳朵贴近桌子的一端,让一个同学敲击桌子的另一端,会觉得声音很大,说明__也能传声,而且传声的性能较好。
2、学习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后,小明同学作了以下小结,请你在横线上填上空缺。
(1)、悠扬的笛声是空气的___产生的。
(2)、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3)、在月球上,声音不能传播的原因是(二)拓展提升:1.关于声音的发生和传播,下列说法准确的是()A.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B.不振动的物体也能发声C.声音能够在真空中传播D.在空气中,声音的传播与光的传播一样快2. 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即便相距很近,也要靠无线电话交谈,这是因为()A、月球上尘埃太多B、月球上温度太低C、月球表面凹凸不平D、月球上没有空气3.如图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会多次被弹开.这个实验是用来探究()A.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 B.声音产生的原因C.音调是否与频率相关 D.声音传播是否需要时(三)中考真题1、(2019•黄冈)端午节赛龙舟时,发出的阵阵鼓声是因为鼓面的而产生的,鼓声主要是通过传到人耳.2、教室内老师讲课的声音,是由老师的声带产生的,并通过___传播到学生的耳朵。
沪粤版八年级上学期物理第二章声音与环境我们怎样区分声音(续)教案
第 3 节我们如何区分声音(续)【教课目标】知道响度跟发声体振幅有关。
认识不一样声音的强弱的大小可以用分贝来描述。
3、知道不一样发声体发生声音的音色不一样。
【教课重难点】要点:研究影响响度大小的要素难点:区分不一样声音的单色【导学过程】【创建情形,引入新课】请同学们想一想,音箱上边的旋钮各起做作用?旋转不一样的旋钮,我们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一样?【自主预习案】1、响度:____________单位:____声源的振幅越___,声音的响度越___。
3、乐音的三个特色是_____________4、响度大小还跟__________有关。
离声源越远,响度越___。
5、人耳听到的最弱声音的强度定为___分贝。
6、增大响度的方法______________。
【课堂研究案】一、研究影响响度大小的要素1、在鼓面上撒些纸屑,轻击鼓,观察小纸屑的跳动幅度;而后用力击鼓,观察小纸屑的跳动幅度。
纸屑的跳动反响了振动幅度。
鼓的响度跟鼓的振动幅度的大小有什么关系?结论:声源的振幅越___,声音的响度越___用波形比较振幅2、观察波形图,问:甲、乙哪个响度大?二、研究声音的质量——音色活动 2:鉴识不一样物体的声音音色:______________观察不一样乐器的波形同样吗?请进行比较。
音色由哪些要素决定?【当堂训练案】1、小华用不一样的力弹奏同一键,发生声音的___不一样,用同样的力弹奏同一键,发生声音的___不一样。
2、黄牛的“哞哞”声和小老鼠的“吱吱”声,音调高的是___的喊声,响度大的是____的喊声。
3、人们听到声音的响度()A、不过由声源的振幅决定的B、不过由声源的频率决定的C、不过由声源到人的距离决定的D、不过由声源的振幅、声源到人的距离决定的4、以下说法错误的()A、响度大的声音音调不必定高B、响度同样的声音音调不必定同样C、离声源越远,声音的响度越小D、音色又叫音品,它反响的是声音的质量5、从声音的特色看,我们平常说某个声音“响彻云霄”,这说明声音_____,说某人声音很“刺耳” ,这说明声音_____,我们说某个声音“动听动听” ,这说明声音_____。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 声音与环境 教案
第二章声音与环境2.1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第1课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知识与技能: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是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快慢不同。
教学重点:声音产生的原因及传播条件。
教学难点: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
录音机、音叉和小锤、锣鼓、钢锯条、乒乓球(带线)、橡皮筋、抹布和水盆、真空泵、水槽、电铃、电池、示波器、话筒。
一、情景引入1.演示实验:把一个扬声器放到纸盒里,纸盒上放两个糊好的纸人,给扬声器通电后,两个纸人就随着扬声器发出的悠扬乐曲翩翩起舞。
2.提出问题:两个纸人为什么会跳舞呢?要揭开上述现象的奥秘,必须搞清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二、新课教学探究点一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利用这些器材或你周围的其他器材进行下面的活动。
活动A 敲击音叉,将音叉立即插入水中,仔细观察发生了什么现象?学生回答:水花四溅。
活动B 将手指放在正在播放音乐的收录机的扬声器上,你有什么感觉?学生回答:感受到扬声器和机身在振动。
选择其他工具的让学生展示相关的实验,并汇报实验结论: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思考:(1)谈谈你用什么判断出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有没有只发声不振动的物体呢?(3)正在发声的物体,如果它的振动突然停止,这个物体还能发声吗?你能用实验来证明你的结论吗?进一步探究。
分析得出: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如果振动停止,物体也就不能发声了。
对于实验中正在发声的物体,我们把它叫做声源。
解释:扬声器上的小演员为什么会随着音乐翩翩起舞?探究点二声音是怎样传播的用水波进行类比,帮助学生建立声波的概念。
用示波器显示声波,多找几位同学对着话筒说话、唱歌,让学生亲眼目睹自己声音的波形。
探究点三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提出问题:如果让音叉在真空中振动,你能听到声音吗?探究课题:真空能传声吗?将正在发声的电铃放在钟罩内,利用抽气机将瓶中的空气抽出,听到电铃的声音逐渐减弱,以至于几乎听不到;然后再放入空气听声音,进行对比。
八年级物理粤教沪科版上册第二章《声音与环境》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粤教沪科版上册第二章《声音与环境》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基本过程;2.掌握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性;3.分析影响声音传播的因素,如空气的温度、湿度等;4.能够应用声音传播的特性解决实际问题;5.培养学生对环境声音的观察和分析能力;6.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提高沟通与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2.声音的传播特性;3.影响声音传播的因素;4.环境中的声音。
三、教学重点1.声音的传播特性及其应用;2.影响声音传播的因素。
四、教学难点1.影响声音传播的因素的深入理解和应用。
五、教学准备1.课时PPT、教具及实验器材准备;2.学生实验报告的评价标准准备。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不同声音的录音,引起学生对声音的注意和兴趣。
2.声音产生的条件(10分钟)–介绍声音的产生条件,比如物体振动产生声音,需有媒质传播等。
3.声音的传播方式(15分钟)–介绍声音的传播方式,包括机械波的传播,以及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传播特点。
4.小结与讲评(5分钟)–总结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方式,学生回答问题。
第二课时:声音的接收与声音的传播速度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同一声音的录音,但音量不同的几个录音,让学生感受声音的不同强度。
2.声音的接收(10分钟)–介绍声音的接收条件,比如需有听觉器官的参与。
3.声音的传播速度(15分钟)–通过实验测定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让学生体验实验过程,掌握测量技巧。
4.小结与讲评(5分钟)–总结声音的接收条件和传播速度,学生回答问题。
第三课时:声音传播的特性与应用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不同介质中声音的录音,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声音的传播差异。
2.声音传播的特性(15分钟)–介绍声音的传播特性,包括直线传播、反射、折射等,并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和验证。
3.声音传播的应用(10分钟)–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应用声音传播特性解决问题。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二章 声音与环境【教学设计】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音与环境【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 1. 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并能够描述声音的传播特点; 2. 掌握声音的传播速度的概念,并能够计算声音的传播距离; 3. 了解常见物体对声音传播的影响; 4. 能够分析并解决与声音传播相关的问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声音的传播速度的计算;3.常见物体对声音传播的影响。
难点声音传播速度的计算和常见物体对声音传播的影响的理解。
三、教学内容和学习任务1. 导入(5分钟)通过让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声音现象,如钟表的滴答声、音乐、人的谈话等,引起学生对声音的注意和兴趣。
2. 学习(30分钟)主要内容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声音的传播特点;3.声音的传播速度及计算;4.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学习任务1.学生阅读教材第二章的相关内容,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特点。
2.学生观看教学视频,了解声音传播速度的计算方法。
3.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练习声音传播速度的计算。
3. 梳理及思考(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梳理所学内容,并思考常见物体对声音传播的影响。
4. 拓展(10分钟)教师给予学生一些拓展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声音在水中、铁棒中传播的速度是否相同?为什么?5. 练习(15分钟)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一些与声音传播相关的实际问题,如计算悠扬长笛声在校园里传播的距离等。
四、教学方法1.导入引导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声音现象,引起学生对声音的兴趣。
2.讲授法:教师讲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特点,并介绍声音传播速度的计算方法。
3.视听教学法:通过观看教学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声音传播速度的计算方法。
4.小组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梳理所学内容,并思考常见物体对声音传播的影响。
5.情景模拟法:通过实际问题的解答,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教学资源与辅助工具1.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材;2.教学视频资源;3.课后练习题;4.实际问题练习题。
粤教沪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2单元声音与环境小节教案
《第一节我们怎样听见声音》教案教学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了解声音进入人耳后引起听觉的过程。
2.知道声音是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快慢不同。
3.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及传播的条件,领悟其中的研究方法;通过观察耳的结构图结合生活经验,了解人耳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4.通过探究声音的产生及传播的条件,感受实验的严谨性及合作交流的重要性,养成乐于探索自然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的习惯。
5.理解保护耳朵的重要性,培养关心帮助聋哑人的爱心。
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及传播条件。
教学难点会设计实验进行科学探究。
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声音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正是依靠声音我们才能交流,才能听到自己喜欢的音乐。
那么大家有没有想过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传播的呢?不同的声音该如何区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学习《第一节我们怎样听见声音》的相关知识。
(板书课题)二、自学互研(一)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自主阅读教材P24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1.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物理学中,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2.如图所示,喇叭在“唱歌”,看到纸盆上的纸屑上下跳动。
这个现象说明喇叭发声时,纸盆在不停地振动。
3.如图所示,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轻插入水中一部分,你会看到溅起水花,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用手握住正在发声的音叉,音叉不再发声,说明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二)声音的传播自主阅读教材P25~27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4.随着音叉的不断振动,空气中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这就是声波;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如遇到障碍物就会被反射回来,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
5.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在真空中,声音是不能传播的。
6.指出下列情况中声音是靠什么传播的(选填“固体”“液体”或“气体”)。
(1)耳朵贴在枕头上,可以听到放在枕头下的机械表的“滴嗒”声——固体;(2)岸边人的谈话声吓跑了正要上钩的鱼——气体和液体;(3)用拉紧的细线连接两个小火柴盒制成的“土电话”进行对话——固体;(4)人们平时面对面交谈——气体。
新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2章 声音与环境【创新教案】2.2 我们怎样区分声音(1)
2.2我们怎样区分声音【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音调跟声源振动频率有关,不同的动物发出声波和接收声波的频率范围不同。
2、会用实验的方法探究影响音调的因素;会调节弦乐器的音调。
过程与方法:通过经历探究影响音调的因素和调节弦乐器的音调,学习并培养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出简单科学规律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利用手边的学习或生活用具进行简单物理实验的习惯和探究物理问题的能力【教材分析】本节内容的安排,是通过实验了解乐音的三要素,即以实验为基础,而不要求具体的数量关系。
本节安排了二个活动、一个信息浏览,教学重点和难点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实验、学生的交流讨论,让学生知道什么是音调,知道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重点、难点】2、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教学方法】讲解、实验、交流讨论。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用具】录音机、磁带、音叉、刻度尺、笛子、电子琴等。
【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播放录音]教师提前录好一段赏心悦目的轻音乐和一段在繁忙路口来来往往的各种车辆的声音,上课时用录音机放出来,让学生感受并做出判断。
教师:刚才同学们听到的声音,有的强、有的弱,有的高、有的低,有的悦耳、有的刺耳;这是怎么回事?你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去区分它们?板书:2.2 我们怎样区分声音(二)新课教学一、声音的高低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学习音调的概念,知道物理学中的音调指的是声音的高低。
2、活动1:探究影响声音高低的因素将刻度尺的一端伸出桌面,用手按住另一端,拨动刻度尺,使尺上下振动,听它发出的声音。
改变尺伸出桌面部分的长度,也就改变了它振动的快慢,它发出的声音有变化吗?让每个学生自己动手做这个实验,体会两种情况下声音的变化。
3、教师指导学生结合刚才的实验体会,学习频率的概念、单位,知道“1HZ”的含义。
4、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刚才的实验,归纳音调和频率的关系二、用波形比较频率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用波形比较频率,进一步理解频率的含义,知道音调与频率有关。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二章声音和环境教案 沪粤版
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1)演示实验
A.请同学们一边说话一边用手摸着喉头部分,提问学生有什么感觉。认识人发声时,声带在振动。
B.敲响音叉,把音叉放进水里,观察到水被溅起来,说明正在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归纳以上实验,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
“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
2.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1).声音是一波的形式传播的叫声波
四.练习
“自我评价与作业”和练习册
五、作业
课后反思:
课题
教学目的
1.知道声音的分类
2.知道音调是乐音的特性,音调由频率决定。
3.了解弦乐器的音调与哪些因素有关
4.知道人的听觉范围
重点
知道音调是乐音的特性,音调由频率决定
难点
知道音调是乐音的特性,音调由频率决定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复习上一节内容。
二.新课教学
课题
教学目的
1.知道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发生。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同的介质声音传播的速度不同,知道声音在空气(15℃)中的传播速度。
3.了解回声和利用回声可以加强原声、测量距离。
重点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难点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利用回声测量距离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阅读后
问:生活中到处有声音,声音是怎样发生的?声音又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里的?
难点
1.声音的响度,音色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复习:音调
二.新课教学
1.响度:声音的强弱,俗称音量,声量。
单位:分贝
符号:d B
振幅:声源振动的幅度
“活动1”探究响度跟哪些因素有关
2024-2025学年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沪粤版)教学课件第二章声音与环境第2节音调
物理量。
声音的高低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声源
振动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声源振动的频率
越低,音调越低。
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简称赫,符
号为Hz。若声源每秒振动100次,它
的频率为100Hz。
二、用波形比较频率
敲击两根不同频
率的音叉,比较
波形有啥不同
在音乐中,C大调“1”(do)的频率是 262 Hz,D 大调
细 弦调为____弦来调节的;在
粗
改为“C”调时,他是通过将____
同一根弦上,从拉“3”(mi)到拉“1”(do)的过程中,按弦
长度
上
的手指应从____向____移动,这是通过改变弦的_____来改变
下
声音的音调的。
4. 在电视节目中,我们看到过:表演者敲打装有不同质量
水的8个瓶子瓶口时,会得到“1、2、3、4、5、6、7、ⅰ”的
课 堂 检 测
1. 拿一张硬纸片,在木梳齿上划过,先快些,后慢
高
些,划得快时,发出声音的音调______,这说明音调跟
振动频率
发声体的_____________有关。
2.如图所示,演奏民族乐器二胡时,一只手拉弓,另一
只手的手指按住琴弦的不同位置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音调
_______.
3.二胡有两根粗细不同的弦,琴手在演奏时,由“D”调
不同音调,反复练习后,便可演奏歌曲了。在如图所示的4个瓶
丙
中,如果用嘴向瓶口吹气时得到“1、2、3、4”四个音,则___瓶
发“1”音,___瓶发“4”音;如果用细木棒敲打瓶口时也能得到
丁
甲
乙
“1、2、 3、4”四个音,则___瓶发“2”音,___瓶发“3”音。
粤沪版八上《第二章 声音与环境》word教案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单元整合【知识框架建构】定义强度单位:dB声音的产生:物体振动产生声音传播介质传播速度传播形式:声波气体、液体、固体真空不能传声声音的传播声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传播速度还与温度有关,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m/s(15℃)。
音调响度音色乐音——区分声音噪声听得见的声音超声波次声波听不见的声音声音的分类控制噪声途径:在声源处、在传播过程中、在人耳处方法:消声、吸声、隔声【单元学习评估】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20XX年•湘西中考试题)夏天,我们通常能听到讨厌的蚊子发出的嗡嗡声,这种声音是由于()A.蚊子翅膀振动发出的B.蚊子细嘴尖叫发出的C.蚊子小腿抖动发出的D.蚊子腹部鼓动发出的2.(20XX年•绵阳市中考试题)在“5. 12”地震的生命救援过程中,救援人员使用的红外生命探测仪和音频生命探测仪()A.向幸存者发出多种信息B.向幸存者发出不同信息C.分别收集幸存者发出的多种生命信息D.分别收集幸存者发出的某一种生命信息3.(20XX年•哈尔滨市中考试题)我们生活在声音的广袤空间里,下面有关声音的叙述不合理的是( )A.游人听到山间潺潺的水声是水和岩石撞击产生的B.科学家利用声波的反射可以测定月球和地球之间的距离C.村民能够根据音色辨别蝉唱虫吟D.医生利用人体发出的微弱噪声可以探测病灶4.(20XX年•成都中考试题)当喇叭里响起“我和你,心连心,共住地球村……”的男声演唱时,小明和小亮齐声说:“是刘欢在演唱!”他们作出判断的依据是:不同演员声音的()A.音调不同B.响度不同C.音色不同D.声速不同5.(20XX年•聊城市中考试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只要物体振动,人耳就一定能听到其发出的声音B.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传播声音C.闪电和雷声都可以在真空中传播D.乐器发出的声音一定不是噪声6.(20XX年•南充市中考试题)我们平时所说的“女高音”、“男低音”,这里说的“高”和“低”指的是()A.音色B.音调C.响度D.速度7.(20XX年•天津市中考试题)二胡是我国劳动人民发明的一种弦乐器。
【粤教沪科】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音与环境》全章教案
第二章声音与环境【教课剖析】本章主要叙述的是一些自然和生活中相关的声学初步知识。
内容包含:我们如何听见声音,我们如何划分声音,让声音为人类服务。
要点是声音的产生和流传,它是解说各种声音现象的基础。
本章教材安排了一系列自然现象和生活中的案例,指引学生认识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在固体、液体、气体中流传,知道声音在不一样介质中流传速度不一样,从生活中领会到:声音拥有响度、音调、音色这三个特点,知道噪声的根源,以及控制和减弱噪声的三种举措,知道人耳听到的声音的频次范围,知道什么是超声和次声,知道声音的反射现象――回声。
本章要点是让学生学会科学研究,经过察看和实验知道声音产生和流传的条件,响度和音调的决定因素;知道控制和减弱噪声的举措,加强环保意识;学会设计实验进行科学研究。
难点是学会设计实验进行科学研究。
【课时安排】第一节,我们如何听见声音,1 课时;第二节,我们如何划分声音,1 课时;第三节,们如何划分声音(续),1 课时第四节,让声音为人类服务, 1 课时;第五节,习题课, 1 课时。
2.1我们如何听见声音【教课目的】知识与技术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并以波的形式在介质中流传,在空气中声波的速度是 340m/s;认识声波进入人耳后惹起听觉的过程。
2、经过学生自己的设计和活动,证明物体振动发声;经过对水波、弹簧上疏密波和声音惹起空气振动形成的疏密波的察看、类比等活动过程认识声波;经过比较知道声波可在空气等不一样介质中流传成效是不一样的;经过看图和议论,回想生物课上已学的人耳构造,认识惹起听觉的过程。
3、能踊跃设计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对声音经过空气等介质流传的活动有兴趣,并能找其余物体试验,还可以跟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
过程与方法在研究活动中,能进行合理的推理,学习并培育从物理现象中概括出简单科学规律的方法。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培育学生利用手边的学习或生活器具进行简单物理实验的习惯和研究物理问题的能力。
沪粤物理八年级上册 第二章 声音与环境 2.4 让声音为人类服务【教学设计】
沪粤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声音与环境 2.4 让声音为人类服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 1. 理解声音的反射、衍射和干涉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 认识到声音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并了解一些常见的声学设备; 3. 了解声音在通讯、医学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1.声音的反射、衍射和干涉对人类生活的影响;2.声音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3.声音在通讯、医学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幻灯片或展示板;2.学生课前预习本章内容。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5分钟)教师通过问题引入话题:“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声音在我们生活中扮演了哪些角色呢?”Step 2: 概念解释(10分钟)教师介绍声音的反射、衍射和干涉的概念,并通过幻灯片或展示板上的图示进行解释和示范。
Step 3: 影响和应用(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反射、衍射和干涉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并展示一些常见的声学设备,如反射板、扩音器等。
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声学设备的原理和应用。
Step 4: 案例分析(20分钟)教师给学生呈现一些声音在通讯、医学和科学研究中的实际应用案例,例如电话通讯、超声波探测等。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并呈现他们的结论。
Step 5: 学生实践(2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通过自己设计与声音相关的实验,验证声音的反射、衍射和干涉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Step 6: 总结与拓展(1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思考声音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教学后记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声音的反射、衍射和干涉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以及声音在通讯、医学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学生通过参与实验,能够通过亲身实践验证和加深对声音现象的理解。
这样的教学设计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声音的特性和应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粤教沪科八年级上册教案:第二章《声音与环境》
教案:第二章《声音与环境》一、教学内容本章主要内容包括: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声音的特性,噪声的控制以及声与能量。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声音的基本知识,掌握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原理,认识声音的特性,了解噪声的控制方法,以及声与能量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原理,掌握声音的特性,认识噪声的控制方法,了解声与能量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声音现象的兴趣,提高学生探究科学的积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原理,声音的特性,噪声的控制方法,声与能量的关系。
难点:声音的传播和接收原理,声音的特性,噪声的控制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扬声器、麦克风、噪声计等)。
学具:课本、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常见的声音现象,如汽车的喇叭声、人们的谈话声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声音是如何产生的,是如何传播到我们的耳朵里的。
2. 知识讲解:(1)声音的产生:讲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通过示例,让学生了解不同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
(2)声音的传播:讲解声音是通过介质(如空气、水、固体)传播的,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米/秒。
(3)声音的接收:讲解声音是通过耳朵的听觉系统接收的,人耳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约为20Hz~20000Hz。
3. 声音的特性:讲解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音调由声音的频率决定,响度由声音的振幅决定,音色由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决定。
4. 噪声的控制:讲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以及控制噪声的方法,如隔音、降噪等。
5. 声与能量:讲解声音可以传递能量,如利用声波清洗物体、超声波碎石等。
6. 例题讲解: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7.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判断生活中常见的声音现象,设计控制噪声的方法等。
新编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2章 声音与环境【创新教案】2.2我们怎样区分声音
2.2我们怎样区分声音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声音的高低叫音调,知道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
了解不同音调的声音在波形上的差异。
(2)了解影响弦乐器音调高低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3)经历“探究影响声音音调高低的因素”的实验过程,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
(4)通过探究弦乐器的音调与什么有关,让学生学习控制变量的方法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5)通过参与“探究影响声音高低的因素”的活动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养成善于观察,乐于探索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1)探究影响声音高低的因素;(2)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
2、难点:如何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音调的初步概念。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吉它、刻度尺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一些声音(一种鸟的叫声、汽车刹车的声音、流水声、一段音乐),让学生感受这些声音的差别。
并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师:我们能听到声音,又能区分声音。
那么我们是如何区分这些声音的呢?(二)讲授新课1、乐音和噪音师:你喜欢听以上哪些声音?不喜欢听哪些声音?生:喜欢鸟的叫声、流水声和音乐,不喜欢汽车刹车的声音。
师:同样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有的好听,有的不好听这是为什么呢?生思考:师总结:(1)乐音:使人感到愉快,悦耳动听的声音叫做乐音。
(2)噪音:令人烦躁不安,嘈杂刺耳的声音叫做噪音。
2、声音的高低(1)教师首先请一位男生和一位女生说相同的一句话“声音的高低”,问学生: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2)播放音乐(青藏高原、三国演义主题歌)师:你听到的两种乐音有什么不同呢?生:青藏高原高昂,三国演义低沉。
师总结:声音有高有低,声音的高低在音乐和物理上称为音调。
音调:声音的高低师:音乐中的C调和D调指的就是音调。
师:那么影响声音高低的因素有哪些呢?3、探究影响声音高低的因素活动1:步骤参见课本P31。
学生动手做,仔细听并观察。
师:通过实验你知道影响声音高低的因素是什么呢?生在老师的提醒下总结:声音的高低与尺子振动的快慢有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声音与环境我们怎样听见声音◇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与传播的,从而让学生初步了解探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实验探究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活动中增强交流和合作的意识。
2.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声音是如何产生的、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声音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自然界以及生活中常见的某些声音,如电铃声,钢琴曲片段,丛林中的鸟语,夏日的蝉声,流水声等。
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又是如何被我们听到的二、教学步骤探究点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阅读课本]P24“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思考]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特征[提示]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而产生的;声源是指正在发声的物体;振动是指物体在围绕平衡位置(静止时的位置)往复来回运动。
[小组讨论]发声的音叉在振动吗如果在振动,你如何证明[归纳提升]方法1:用乒乓球靠近发声的音叉(如图所示)。
方法2:将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如图所示)。
探究点2声音是怎样传播的[阅读课本]P25“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思考]声音以什么形式进行传播[归纳提升]鼓面向左振动时压缩左侧的空气,使得这部分空气变密;鼓面向右振动时,又会使左侧的空气变稀疏。
鼓面的振动带动周围的空气振动,空气中就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
这个过程和水波的传播相似。
用一支铅笔不断轻点水面,水面就会形成一圈一圈的水波,不断向远处传播。
因此,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着,我们把它叫做声波。
探究点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阅读课本]P26“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实验]在玻璃罩中放一个小电铃,接通电源,能听到铃声;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抽出,再听铃声有什么变化[分析]在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抽出时,罩内的空气越来越少,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小,直至完全听不到声音。
[归纳提升]真空不能传声。
:[思考]正在钓鱼的人为什么讨厌周围有人走来走去或大声说话[提示]液体能传播声音。
[思考]一位同学轻敲课桌一端,另一位同学把耳朵贴近课桌的另一端听桌面传播过来的声音(注意安全),这说明了什么[提示]固体能传播声音。
[归纳提升]大量实验表明:声音需要气体、液体、固体等作为传播的介质。
在真空中,声音是不能传播的。
探究点4声音传播有多快[阅读课本]P27~P28“声音传播有多快”[小组讨论]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吗#[班内交流]距离不同的两个喇叭,我们听到声音的先后是不同的,总感觉近处发声早,这是为什么[思考]阅读表格中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归纳提升]声音传播的距离和传播所用时间之比叫做声速。
(1)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
(2)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传播最慢。
探究点5人怎样听见声音[阅读课本]P28~29“人怎样听见声音”[思考]你是如何理解人耳构造及声音传播过程的~[提示]人耳构造及声音传播过程:外耳道→鼓膜(振动)→听小骨→耳蜗→听神经→大脑。
在声音传递给大脑的整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例如鼓膜、听小骨或听觉神经损坏),人都会失去听觉,导致耳聋。
由于听觉神经损坏而导致的耳聋为神经性耳聋;由于声音的传导发生了障碍(如鼓膜、听小骨损坏)而导致的耳聋为非神经性耳聋。
三、板书设计我们怎样听见声音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声音在空气中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介质: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传播的介质既可以是气体、固体,也可以是液体。
真空不能传声。
4.声音传播有多快(1)15 ℃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 m/s。
(2)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
5.人怎样听见声音◇教学反思◇学生对物理探究课的教学形式还有某些不适应的地方,如同学间的合作、师生间的交流还不够熟练,不够大胆,这需要教师的鼓励与培养。
学生在实验探究活动中,如何进行实验,实验中出现与探究课题偏离或与生活常识矛盾时,应如何对待,也需要教师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并鼓励他们大胆尝试。
%我们怎样区分声音◇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音调跟声源振动频率有关,不同的动物发出声波和接收声波的频率范围不同。
2.会用实验的方法探究影响音调的因素;会调节弦乐器的音调。
【过程与方法】通过经历探究影响音调的因素和调节弦乐器的音调,学习并培养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出简单科学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利用手边的学习或生活用具进行简单物理实验的习惯和探究物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知道声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
【教学难点】实验探究声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昆虫飞行时它们的翅膀都要振动,蝴蝶每秒振翅五六次,蜜蜂每秒振翅三四百次。
凭听觉人们能发现飞行的蜜蜂而不能发现飞行的蝴蝶,为什么呢二、教学步骤探究点1声音的高低——音调[阅读课本]P30开头~P31的“声音的高低——音调”[思考]什么是乐音什么是噪音[提示]使人愉悦的声音叫做乐音,令人厌烦的声音叫做噪音。
[小组讨论]老师用手机分别播放一段杨培安的《我相信》和罗大佑的《童年》。
两首歌曲的声音有何不同[归纳提升]声音的高低不同,高音尖细、高亢,低音沉闷。
物理学中把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
、[思考]如何探究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分析](1)分组实验:①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拨动钢尺,注意观察钢尺振动发声时振动的快慢及声音的特点。
②用硬纸片快慢不同地拨动梳子,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
(2)让学生讨论、分析得出:音调的高低与声源振动的快慢有关。
[归纳提升](1)物理学中声源每秒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简称赫,符号是Hz。
(2)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声源振动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声源振动的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探究点2用波形比较频率[阅读课本]P31~33“用波形比较频率”[小组讨论]如何用波形比较频率高低\[提示]如图是两个声音在同一示波器上显示出来的波形,从波形图可知,甲、乙的振幅相同,但在相同的时间内,甲出现的波数少,甲的振动频率低,乙出现的波数多,乙的振动频率高,所以甲的音调低,乙的音调高。
[归纳提升](1)相同时间内,波的个数少,频率低,音调低。
(2)相同时间内,波的个数多,频率高,音调高。
[小组讨论]影响弦乐器音调高低的因素有什么[实验]怎样调节弦乐器的音调经过小组讨论,提出了影响音调大小的以下猜想: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粗细有关;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度有关;^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为了验证这些猜想,他们找来了一些琴弦,其规格分别如下表所示:(1)为了验证猜想一,可选用编号为、、的琴弦进行研究。
(2)为了验证猜想二,应选用编号为、、的琴弦进行实验。
(3)表中有的材料规格还没有填全,为了验证猜想三,请你填上该琴弦的横截面积。
(4)随着实验的进行,小雨又觉得琴弦音调的高低,可能还与琴弦的松紧程度有关。
请你设计实验,验证这一猜想。
[答案](1)A B C (2)A D F (3) (4)略[归纳提升](1)长度、松紧相同时,弦线越细,音调越高;,(2)粗细、松紧相同时,弦线越短,音调越高;(3)粗细、长度相同时,弦线越紧,音调越高;(4)琴弦的材料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
[思考](1)人的发声频率与听觉频率范围相同吗(2)为什么有时候在人没有任何感觉时,狗却能觉察出异常情况[提示](1)人的发声频率与听觉频率范围不相同。
人的发声频率范围为85 Hz~1100 Hz,人听到的频率范围为20 Hz~20190 Hz。
(2)人与狗的听觉频率范围不相同。
狗听的频率范围为15 Hz~50000 Hz,大于人听到的频率范围。
三、板书设计~我们怎样区分声音1.乐音和噪音使人愉悦的声音叫做乐音,令人厌烦的声音叫做噪音。
2.音调(1)概念:声音的高低(2)单位:Hz(3)影响因素:频率3.影响弦乐器音调高低的因素~弦的长度、粗细、松紧程度、材料4.发声频率与听觉频率◇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声音三要素之一的音调。
通过学生探究实验得出音调与频率之间的关系,通过示波器观察波形与频率间的关系。
在研究影响弦乐器的音调的因素时,按科学探究的一般规律,应该先让学生进行猜测。
猜测弦乐器发出的音调高低与什么有关然后设计实验与计划,最后按计划分步骤去进行实验,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这个实验又很复杂,如果先去猜测,后制定计划,会浪费过多时间,后面实验部分的时间没有保证,整个活动会半途而废。
因此这节课这一教学难点的突破,没按常规进行教学设计,而是灵活地结合教材,结合学生实际进行了创造性地处理。
即直接提出问题:音调高低和什么因素有关下面直接按照课本上给出的问题进行探究。
教师不用过多地讲解,很轻松地使学生明确了研究的步骤。
接下来就是巡视指导每组学生进行实验,尽管部分学生摸不着方向,操作能力差,但经过教师引导、大多数都得出了正确结论:弦乐器的音调与弦的材料、长度、粗细、松紧程度有关。
我们怎样区分声音(续)◇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响度、音色。
|2.知道响度与振幅、距离的关系,了解响度的单位——分贝。
3.了解不同响度和不同音色的声音在波形上的差异。
【过程与方法】经历用实验探究响度与振幅关系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验创新和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观察了解身边的声现象,感受我国民族乐器优美的音色,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响度和音色是乐音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响度与音调的区别以及怎样用波形区分声音的特征。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将音箱的音量由小逐渐调大让同学们用手感受音箱前纸盆振动的变化情况,讨论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二、教学步骤探究点1声音的强弱——响度.[阅读课本]P34~35“声音的强弱——响度”[思考]什么是响度[提示]物理学中,把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
响度又叫做音量。
[思考]如何探究影响响度的因素[提示]用细线把乒乓球吊起来,使乒乓球静止在竖直位置,恰好跟音叉的一个叉股接触。
轻敲音叉,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
重敲音叉,使音叉发出响度更大的声音,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
比较音叉发出不同响度的声音时,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有什么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