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导读《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共48张PPT)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后一回:“神宗帝下诏 旌贤,刘尚书奉旨承祭” 以 “幽榜”回映“楔子”。
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图谱
一、儒生形象(八股文士)
1、热衷功名、可怜可叹的腐儒 如:二进(周进、范进)
2、迷信八股、笃守礼教的自害与害人者 如:马纯上(二先生)、王玉辉
3、道德败坏,招摇过市的骗子 如:匡超人、牛浦郎
主要人物介绍
这类人物是作者心目中非常尊重的“真 儒”。体现了作者对八股取士、理学教育造成 的儒林学术空疏、歪曲儒学真典现象的思考。
作者虽厌弃八股,但以复古寻求出路,连 作者自己也觉得有些迂腐,他笔下这类人物也
表现出迂腐的特性。
9.沈琼枝(正面人.物)
沈琼枝是反抗包办婚姻,蔑视封建礼教、 法律,对抗世俗,敢作敢当,自食其力的女 性代表。
理想文士的探求
吴敬梓描写了一批真儒名贤,如:虞博士、 庄绍光、迟衡山等,他们重文行出处,有真才 实学;蔑视权贵,淡薄利禄;鄙视八股,向往 真儒。吴敬梓主张以“礼乐兵农”的实学取代 空谈性理的理学,以“经世致用”的学问取代 僵化无用的科举时文。作品里写了两件大事, 一是祭泰伯祠,一是萧云仙重农桑、兴学堂的 政绩,体现了作者改造社会的理想。
第 七 讲
学习目标
1.立足文本,从作品的语言文字描述中读出 作者的情感态度 。
2.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把人物放到特定 的时代背景中去理解。
3.欣赏并品味这部作品的艺术特色 。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

号粒民,晚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

中年后自称秦淮寓客,五十四岁客死

扬州,只因喜欢杜牧诗句“人生只合
匡超人
八股选家马二先生为骗子洪憨仙送葬回来,途中碰到 匡超人。由此,故事转到匡超人身上。匡超人流落异乡, 无以谋生,只能沿街拆字。马二先生资助他盘缠回乡,并 教诲一番“文章举业”“显亲扬名”的道理。回乡之后, 匡超人尽心侍奉父母,“早半日做生意,夜晚伴父亲,念 文章”。其孝心和苦读精神感动了偶然经过的知县,在他 的提携之下,匡超人先后中了秀才和举人。后来知县被审 ,他惟恐祸及自身,在潘保正的帮助下,来到了杭州,先 与景兰江、浦墨卿、赵雪斋等一帮所谓“名士”往来聚会 ,互相唱和。后碰到潘保正所推荐的潘三,得其照顾,颇 赚了一些银子,又在潘三的操办下娶了妻。接下来就是节 选部分,匡超人蒙老师召唤,“平步青云”,于是就开始忘 恩负义、停妻再娶,有了许多势利、悖德的言语和行为。
王冕
第一回楔子以王冕作为“隐括 全文”的“名流”。作者借王冕 之口痛斥八股科举制度导致知识 分子一味追逐功名富贵,从而“ 把那文行出处都看轻了”,使“ 一代文人有厄”。
第一回“说楔子敷陈大义 借名流隐括全文”
第一部分(2-30)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图谱 第二部分(31-46)理想文士的探求 第三部分(46-55) “市井奇人”的发现
6.汤奉(贪官污吏的典型)
汤奉是高要知县,沽名钓誉,为了表示“ 清廉”,枷死了老师傅。
7.严监生(吝啬鬼的典型)
严监生,书没读过太多,他这个监生也是 花钱捐来的。他最为人熟知的桥段莫过于临 死前那两根放不下去的手指。几个侄儿以及 奶妈怎么也猜不中严监生到底想说什么,而 赵氏一语道破,原来是灯中有两茎灯草,严 监生怕它费油,难以合眼。待赵氏挑去一根 ,严监生便一口咽了气。
关于作品
《儒林外史》假托明代故事,除了 楔子写元明易代时王冕的故事外, 正文从明宪宗成化末年写到神宗万 历二十三年为止。小说展示的是18 世纪清代中叶的社会风俗画。既描 绘了一幅儒林群丑图,又被视为文 运衰落、文人有厄的痛史。
《儒林外史》是我国小说史上第一部也是最 具有鲜明批判色彩的社会问题小说。
4.匡超人(由淳朴善良的青年,变成卑鄙 恶劣的文痞)
匡超人本是一个淳朴的农村少年,为人乖 巧、做事勤快,其对父亲的一片孝思亦令人 感动。在流落他乡时,他受社会环境影响逐 步发生了变化。在杭州,匡超人遇到了马二 先生,并受马二先生的影响,把科举作为人 生的唯一出路;考上秀才后,又受一群斗方 名士的“培养”,以名士自居,追名逐利。 他吹牛撒谎,钻取功名,卖友求荣,忘恩负 义,一步步走向堕落,变成一个衣冠禽兽。
在时代背景上,清朝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三代, 中国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社会表面 的繁荣掩盖不了封建社会的腐朽,统治者镇压武装起 义的同时,采用大兴文字狱,考八股、开科举,提倡 理学以统治思想等方法以牢笼士人,吴敬梓反Baidu Nhomakorabea八股 文、科举制,憎恶士子们醉心制艺,热衷功名利禄的 习尚。他把这些观点反映在《儒林外史》里,以讽刺 的手法,对丑恶的事物进行深刻的揭露。
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图谱
二、官绅形象
科举是求取功名的桥梁,少数幸 运者一旦功成名就,就要用无厌的 贪求来攫取财富,压榨百姓。
他们出仕多为贪官污吏,如王惠; 处乡则多是土豪劣绅,如严贡生、 严监生; 而王仁、王德的行径则充分暴露 了这些“代圣人立言”的道学儒生 的虚伪。
5.王惠(贪官污吏的典型)
南昌太守王惠,也是一个贪官的典型。他 念念不忘“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通 例,他一到任,衙门里就满是“戥子声,算 盘声,银子声,衙役百姓一个个被他打得魂 飞魄散,合城的人,无一个不知道太守的厉 害,睡梦里也是怕的”。
阅读拓展
15回
• 匡超人头一年跟着一个卖柴的客人来省城杭州, 在柴行里记账,不想客人消折了本钱,不得回 家,于是流落在此。遇到马二先生,受到夸奖: “又勤学,又敏捷,可敬可敬!”并且得到他 十两银子的资助。马二先生让他回乡读书, “图个日后宦途相见”;并且告诉他,书中自 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 从马二先生这里,匡超人第一次知道能够求取 功名富贵,“显亲扬名”“才是大孝”。这是 马二先生给他上的第一课。
10.杜少卿(正面人物)
杜少卿虽然出身于大官僚地主家庭,却“ 出污泥而不染”,行为中有些离经叛道,思 想中具有某些民主主义的成分。他蔑视科举 ,瞧不起功名富贵。他淡泊功名,讲究“文 行出处”。朝廷征辟,但他对朝政有着清醒 的认识——“正为走出去做不出甚么事业” ,“所以宁可不出去好”。他装病拒绝应征 出仕:“好了!我做秀才,有了这一场结局 ,将来乡试也不应,科、岁也不考,逍遥自 在,做些自己的事罢!”
16回
• 回到家乡乐清县,匡超人见人作躬打揖, 甚是知书达礼。整日杀猪磨豆腐,帮助久 病在床的老父亲出恭,念书至四更鼓。作 品中运用大量的细节描写,突出匡超人是 个顶极孝子和酷爱读书之人。因他的知书 达礼和勤奋苦读,受到知县的提拔,中了 相公。
总结
• 经过这一番见识之后,匡超人的思想与精神发生了急剧 的变化。小说在第18、19回里写到他与潘三的相遇,则 使他彻底陷入了腐化堕落的儒林大染缸。在潘三眼里, “这一班人(西湖诗会诸友)是有名的呆子。”景兰江 因为做诗把头巾店的本钱做得精光,并且告诫匡二相公, “在客边要做些有想头的事,这样人同他混缠做甚么?” 在潘三的招待之下,匡超人先是做起了赌场的抽头, 接着为潘老爷弄回批、假文书,经过潘三的出谋划策, 成为考场枪手,干起了替考的勾当。在潘三看来,“像 这都是有些想头的事,也不枉费一番精神,和那些呆瘟 缠甚么!”匡超人果然听了潘三的话,和那边的名士来 往稀少。后来,在潘三的一手策划之下,娶巡抚衙差郑 老爹的三女儿为妻。从此,匡超人便彻底堕落为一个无 耻可笑可鄙之徒。

扬州老”一语成谶。三十三岁时移居
南京,在秦淮水亭,历时十余年,创
造出不朽之作
《儒林外史》
背景资料
《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出身望族。吴敬梓康熙 六十一年考取秀才。由于不善于治理生计,他过着挥 霍浪子生活。雍正七年,他应科举时,被斥责为“文 章大好人大怪”,遭到侮辱。后愤懑离开故土,靠卖 文和朋友接济为生。乾隆元年,吴敬梓参加博学鸿词 科预试。安徽巡抚赵国麟正式荐举他入京廷试,但他 “坚以疾笃辞”,从此不再参加科举考试。至晚年, 常处于饥寒交迫。这样的个人经历,令他本人对考八 股、开科举等利弊感受尤深。
8.严贡生(地痞恶棍)
严贡生是严监生的哥哥,他强圈王二的猪 ,打折王大的腿;坐船不给钱,还诬赖船夫 吃了他的贵重药;没借给人银子却要利息; 弟弟刚死,他就强占弟媳和侄子的房产。“ 你的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
严贡生、严监生兄弟
• 严贡生:读书人中的无赖、恶霸 • 严监生:精明、懦弱的悲剧人物
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图谱
全书共55回,实写清朝,背景却放在明 朝,它以封建时代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 象,以批判科举制度为中心内容,描绘了 广阔的社会生活,揭露了封建社会末期各 种丑恶现象。
内容主旨
《儒林外史》是一部以辛辣的笔触对社会现状和儒士 命运进行批判揭露的讽刺小说。小说形象地刻画了在科 举制度下,普通士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境界。它透过人 生百态揭示了士人功名利禄的观念、官僚制度、人伦关 系和整个社会风气。作者从揭露科举制度以及在这个制 度下的士人丑恶的灵魂入手,进而讽刺了封建官吏的昏 聩无能、地主豪绅的贪吝刻薄、附庸风雅的名士的虚伪 卑劣,以及整个封建礼教制度的腐朽和士人灵魂的扭曲。 通过描绘这幅士林的“群丑图”,展现了金钱权势对人 的品格的毒害,清楚表明作者否定功名富贵的基本立场, 通过书中少数淡泊名利、恪守道德的贤者奇人,寄托了 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周进
2.范进(腐儒的典型)
范进时年五十余岁,连秀才都没考中,家 中穷困不堪,他腊月还穿着单衣,冻得他直 打哆嗦(广东虽然气候温暖,但腊月时节温度 也不高)。周进见到他,便想起了自己当年的 惨状,在惺惺相惜之下,将他录取为秀才, 后来又将他录取为举人,因此上演了一出“ 范进中举”的癫狂闹剧。
范进
三、形形色色的假名士 最初热衷科举的名利之徒,但在碰壁 之后,转而清高,其实全是一些毫无真 才实学,甚至连八股文也写不好的庸才。 如娄三、娄四公子、杜慎卿等。他们故 弄风雅,其实空虚做作;明明是趋势之 徒,却伪装不叩权门;明明是不学无术 之徒,却故弄风雅。因此,闹出无数愚 蠢自嘲,使人发笑,也使人憎恶之行经。
• 第17回:因知县提拔中了相公,却因知县遇事, 将会祸及于匡超人,于是,他只得躲回杭州, 旧地重游。客舍中遇到景兰江,景兰江不喜欢 马二先生的时文(功名),在一次众人饮酒之 时,景兰江问道:“众位先生所讲中进士,是 为名?是为利?”众人道:“是为名。”景又 说道:“可知道赵爷虽不曾中进士,外面诗选 上刻着他的诗几十处,行遍天下,哪个不晓得 有个赵雪斋先生?只怕比进士还享名多着呢。” 匡超人听得,才知道天下还有这一种道理。— —除了马二先生说的功名富贵之外,还有士林 秀才们的附庸风雅之趣。
3.王玉辉(劝女殉夫尽节)
王玉辉是个六十多岁的“迂拙的人”,做了 “三十多年的秀才”但依然功名不就。家中既无 恒产,子女又多,生活极端“清贫”,可是却立 定志向,要撰写礼书、字书、乡约,以“嘉惠来 学”。他解释自己所著礼书是讲“事亲之礼,敬 长之礼”,乡约是“添些仪制,劝醒愚民”。
当他的“三姑娘”要绝食殉夫时,他不仅不 劝阻,反而诚心诚意地鼓励女儿绝食殉夫,认为 这是“青史留名的好事”。结果女儿真的殉夫后 ,他的精神又落入了痛苦的深渊。使他在“烈女 入祠”的当儿“转觉心伤”。
人物形象
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虚伪狡诈、迂 腐辛辣的士林丑恶之人,他的言行举止与众儒 林众生相比,有过之无不及。他的语言、心理 活动已使儒林众生丑相毕现,他的行为结果却 令人生厌和不屑。然而,作者笔下的匡超人最 初却并不是这样一个人。
作者塑造匡超人这个人物形象的用意 是什么?
小说共55回,却用了5回多来塑造匡超人这 个人物形象,说明作者所处的儒林已经是一个大 染缸,匡超人的变质堕落的过程正是儒林熏染的 结果,这充分说明了匡超人这个人物在《儒林外 史》中具有重要的社会历史地位。
1.周进(腐儒的典型)
周进原本是个教书先生,对科举考试极为 热衷,可惜到了花甲之年,却连个秀才都没考中 。有一回,他和姐夫来到省城开科取士的考场贡 院,触景生情,伤心欲绝,竟一头撞到木板上, 晕了过去。醒来以后,他满心悲怆无法排解,索 性号啕大哭,满地打滚。这一幕被几个商人见到 了,他们出于怜悯,凑钱帮这个可怜的老头儿捐 了个监生。周进欣喜不已,向他们叩头谢恩。后 来,借着监生的身份,他居然中了举人,接着又 中了进士,到广东为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