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9课《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单元第9课《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新人教版.doc
9、土地的誓言一、导入同学们,祖国是什么?祖国是山川地理,是巍巍嵩山滔滔黄河,祖国是历史文化,是辛弃疾“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的”的满腔悲愤,是端木就良面对土地发出的铮铮誓言。
(1分钟)二、展示学习目标(屏显)(1分钟)1、反复诵读,说出感情。
2、品味语言,深化感情。
3、类文阅读,升华感情。
明确了目标,讣我们走进文章,走近关东原野,感受那方土地的美丽与屈辱,领略作者内心的情感。
请大家带看问题人声朗读课文,读出感情,并用笔做好勾画。
(教师板书课题)三、教学过程(5分钟)(一)初步阅读,整体感知1、关东原野上留卜•了作者哪些记忆?2、作者在字里行间流蹋出什么样的感情?(二)品味语言,体悟感情感情的表达需要借助载体,借助语言的描绘,那么作者对家乡的赞美在哪些段落和语句当中体现來呢?赞美、热爱(7分钟)(那)奔流似的马群,深夜/嗥鸣的蒙古狗,我听见/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那)幽远的车铃,晴犬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人道上跑着……(那)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提问:大家非帘迅速的找到了这些语句,这些语句都描写了什么?有怎样的特点?作者用了大量的词语形容东北地区的种种事物,你觉得哪些词语川得好,能够引起你怎样的联想?(小纽合作讨论)联想和想象能够为阅读插上飞翔的翅膀,是对文本的丰富和再创造,比如示例:1、“奔流似的马群”,这“奔流” 一词是否使我联想到“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的黄河Z水?你的眼前能否展现出在辽阔的关东原野上马群似潮水般奔流而过的场面,那马的数量Z多、奔跑速度Z快、气势Z盛都从这“奔流” 一词中体现了出來。
2、我从“红布似的高粱”屮看到了辽阔的关东原野上高粱丰收的美景,那是一张多么人的红布啊,那布上的红色都是由熟透红透的高粱米编织而成的;我联想到农民的屋檐卜-挂满了高粱,粮仓里堆满了高粱;我仿佛看到了那热气腾腾的红高粱米饭,闻到了那香喷喷的高粱酒。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9课《土地的誓言》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学
生
自
主
学
习
和
探
究
一、自主学习阶段:阅读课文独立完成黑板上自学提纲。
1文中哪些句子或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情感?深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并谈谈你的理解和体会。
2作者是运用了哪些手段把自己对故乡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的?请举例说明。
3课文总共只有两段,请大家想一想,这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何异同?
3先用第三人称“她”而不用它隐含将土地比做母亲的意思,随着情感的越趋激荡,作者又将她改成第二人称你直接倾诉对故土的感情显得直接而迫切,产生了强烈的抒情效果。
4运用排比、比喻修辞表达加强情感的冲击力。如:“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怪诞的狂风”、“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喷涌着血液一样。”
学生回答标题的含义
2“泛滥”原意是“江河水溢出,淹没土地”,又引申为“思想、事到处扩散”。细细品味这一词语会觉得十分贴切:作者的心情正如决堤之水不可遏制地四下泛滥奔流,作者那激愤狂放的心情用了“泛滥”来形容,更多了几分野性和难以驾驭的力量。至于“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要知道,埋葬只用于已经死去的事物,那么,我的欢笑已经死去了吗?是的,昔日在田垄间留下的欢笑曾经是晶莹如露珠般点缀在龚上,散发着迷人的光泽。这样想来,用“埋葬”是不是更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呢?
4所选景物各有什么特点?为何选取不同景物?
5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
6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而到了后面时却又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朗读课文
找出最能表达作者的情感重点字词重要语句
思考讨论对故乡的这种感情,疑难问题质疑。
代表回答问题
思考,回答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9课《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土地的誓言教学目标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位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
3、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1、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位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
课时安排一课时自学内容: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朗读课文,整体把握作者情感。
3、品析课文中有激情的语言。
教学内容:一、创设意境,导入新课简介本文写作背景,让学生看“九一八事变”录像片断,重点在难民逃亡的场景。
播放《在松花江上》歌曲,进一步渲染氛围二、整体感知,体会情感1、范读课文。
①解决字词,以做到准确朗读课文。
②找出作者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2、以典型段落为例,指导学生体会文中作者表达的感情。
有感情地朗读,进一步感受作者对故乡的一片赤子之情。
(要求:流畅、准确、并尽量读出刚才自己体会出的情感。
)3、配乐朗读,注意朗读时对语气,语速、重音,情感等把握和处理。
4、感受文中作者所蕴涵的情感,画出让你感动的句子和词语来。
5、学生根据朗读要求,自由朗读。
三、理解、探究品读课文,让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探究。
画出自己深受触动的句子或词语;谈谈你的理解和体会并深情地朗读或背诵这些句子。
学生互评,老师指导。
A、认真阅读“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
原野上怪诞的狂风”一段,思考,作者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色、物产?作者用了大量的词语形容东北地区的种种事物,你觉得哪些词语用的好,能够引起你丰富的想象?B、深入思考:课文总共只有两个段落,这两段在内容上和结构上有什么异同?学生讨论,教师明确结构相同,都是先直接抒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然后回忆,最后再直接抒情。
内容上都是对故乡的回忆和描绘,但回忆中选取的景物不同。
C、找出课文中用语别致的句子,并说明别致什么地方?“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深沉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句中的“泛滥”可否换为“拥有”、“充满”这类词语?“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 土地的誓言》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感知目标
2分钟
创设目标情境
1、呈现整合后的问题生成单.
2、快速浏览问题生成单,明确教学的任务。
学生能够认真阅读问题生成单上的问题,明确本节目标。
自主教学二次发现
10分钟
创设思考情景
1.要求学生结合课文解决生成单上的问题。
2.提示学生记录自己的答题思路和要点。
教学过程的督促,和指导。
1、能够进行二次自学能够深入进去,再次提出疑问。
4.
5.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6.教学中你有何收获与体会?
7.教师补充。
生总结知识点
谈体会
专家评价
3、学生展示能够解决问题的答案,引导其他同学认真倾听、思考、补充记录。
4、指导语文学科组任记录班级没有解决的问题,准备问题解决课上解决。
1学生能够踊跃的展讲。
2 认真记录。
生成班级问题。
总结归纳提升意义
3分钟
创设反思情境
1.教学中你有何收获与体会?
2.教师补充。
生总结知识点
谈体会
教学过程设计二
(问题解决课)
程序要素
时间
创作情景
教师行为
期待的学生行为
创作情境引入主题
2分钟
情景引入激发兴趣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前我们某某市归某某省管辖,一九三一年日本关东军攻炸某某,不到半年侵占东北三省,我们某某市也包括在内。当我们的先辈们背井离乡,离开故土家园十年的时候。试想他们是怀着怎样的家仇国恨与思念之情离开自己的故土的?又是如何强烈的渴望回到家园?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我们的先辈当时的心境,随作家端木蕻良一起面对家园,抒发对《土地的誓言》
2、能够解决生成单上的问题。并记录你的问题。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9《土地的誓言》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
第九课土地的誓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采用的人称变化、呼告、排比比喻等表现手法;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3.在熏陶感染中让学生感受到旧中国的苦难,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难点品味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九一八事变之后,当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祖国东北大地的时候,无数的东北同胞被迫背井离乡,远离故土家园。
试想,他们是怀着怎样的家仇国恨与思念之情思?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东北同胞当时的心情。
一、自主探究——预习与交流【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1.请给下面重点的汉字注音。
炽(chì)痛嗥(háo)鸣怪诞(dàn) 亘(gèn)古谰(lán)语蕻(hóng)镐(gǎo)头默契(qì) 污秽(huì) 蚱蜢(měng) 田垄(lǒng)2.解释下面词语。
炽痛:热烈而深切。
泛滥:比喻坏的事物不受限制地流行。
谰语:没有根据的话。
怪诞:怪异无稽,荒唐离奇。
亘古:自古以来。
默契:指双方的意思没有明白说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
污秽:肮脏的、不洁净的东西。
端木蕻良,原名曹汉文,曹京平,某某省昌图人,现代作家,散文作品有《默尔格勒河》《风从草原来》《花一样的石头》,小说有《曹雪芹》《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长江》。
4.背景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强行侵略东北,发动了九·一八事变,造成了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的场面,四个月内东北全境沦陷,我们可爱的家乡就这样被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蹂躏了十四年。
在九·一八事变十周年之际,流离失所的东北作家端木蕻良,怀着难以遏制的情感写下了这篇散文《土地的誓言》。
二、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合作学习,质疑、讨论,师生共同解决问题。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第9课《土地的誓言》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土地的誓言》教学案例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2、通过品味文中关键意象和语句,欣赏写作背景视频和音乐,使学生理解文章的结构和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保家卫国的情感,运用自己的语言歌颂祖国和家乡,做一个具有远大理想的人。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揣摩、品味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
教学方法:背景音乐导入法、自主阅读教学法、读写一体教学法教学准备:1、教师在主机里下载好《生我养我的土地》和《江西是个好地方》两首音乐,计算机网络教室功能齐全;2、学生们课前学会在电脑里打字,知道怎样在互联网里查找和观看视频,会用计算机里的“录音机”功能等。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入课,燃亮土地誓言1、师生电脑屏幕上锁定“东北印象”白桦林的幻灯片,主机音箱播放祖海的《生我养我的土地》,让学生们一进教室就感受到浓浓的土地情。
教师有感情地诵读:“‘生我是这块土地,养我是这块土地……’一声声歌唱,凝聚了人们对土地的多少深情厚意!岁月悠悠,能冲淡许多记忆,却带不走那一串串的深沉与悲壮。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她会带给我们怎样的震撼?”2、显示课题及作者(板书)本文作者是端木蕻良,1912—1996,原名曹汉文,辽宁昌图人,现代作家,先后毕业于南开和清华,学生时代就开始创作,是东北流亡作家群中的代表人物。
他的作品往往用诗情的笔法写出难以想像的人民贫穷,悲愤郁怒之情回荡在平静的叙述中,传达出遭受压抑的凄厉感。
他的作品也很注重方言的运用。
二、师生探究,思索土地誓言由学生质疑,教师参与讨论,适时指导点拨。
预设的问题有:问题一:思索誓言1、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这一标题是比较独特的,其要点在于“誓言”。
从文章来看,这誓言是作者对着土地发出的。
作者在文章末尾壮怀激越地发誓:“我要回到她的身边……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第9课《土地的誓言》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9 土地的誓言知识目标1、掌握本文出现的生字和关键词语;2、理清文章结构;3、反复朗读,领会作者的情感。
能力目标1、分析本文出现的关键的意象;2、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3、学习语言运用的技巧。
价值观目标激发自己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增强对日本帝国主义无比憎恨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充分发挥联想和想像。
2、多读、多体会。
3、在脑海里形成画面。
教学难点努力引起学生的心灵共鸣。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松花江上背井离乡的人们,都习惯在远行之前,在身边珍藏一把故乡的泥土。
可以说,对故乡土地的热爱,是最朴素最真挚的故乡情,难怪艾青这样深情地吟唱:“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而当日寇的铁蹄践踏祖国的东北大地,让无数东北同胞流亡关内数十年之久,有家不可归之时,这土地又将承载着怎样浓烈而炽热的情感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土地的誓言》,来感受游子对故土热烈深沉的爱。
二、作者简介端木蕻良,原名曹汉文、曹京平,辽宁省昌图县人。
作品有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长江》等。
与萧红、萧军、舒群、骆宾基、罗烽、白朗、李辉英等人一起被称作东北作家群。
三、背景简介九•一八事变中国东北三省,以白山黑水著称,土地肥沃,资源丰富。
日本帝国主义自1904年从沙俄手中夺取南满铁路和旅顺海军基地权益后,便设立关东都督府,推行殖民政策;1919年设立专门的关东军,加强军事占领;20年代中期更把夺取满蒙、征服中国列为对外扩张的首要国策。
1931年9月18日夜,由关东军密谋,将沈阳近郊柳条湖的一段铁路炸毁,反说是中国军队有意破坏铁路和袭击日本守备队,随即包围和炮轰中国军队北大营。
当时,中国在东北的军队约胡20万人,日本关东军不支两万人,但国民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命令中国军队不得还击,听候政府处理。
第二天,日本便从朝鲜调来援兵,一个星期内,便占领了沈阳、长春等辽宁、吉林两省的30多座城市和大部分铁路,并继续扩大其占领区。
七年级语文下册 9《土地的誓言》精品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土地的誓言》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⑴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⑵养成默读习惯, 有一定的速度,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 扩大阅读范围。
⑶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 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中招考点(参考资料:中考资料)现代文阅读是中招的必考内容,阅读材料主要来自课外,以简答题形式为主,从考点上看,常见的形式有: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赏析词句、语段作用、分析人物形象、补写、理解标题等。
3、教材分析(参考资料:课本与《七彩课堂》)本文是初一新教材下册第二单元的第四篇课文。
本单元教材是以“祖国”为主题编的,选编了五篇不同题材的文学作品,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表现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人民热爱祖国、发奋图强的美好情操。
本文是在20世纪40年代写于“九一八事变”十周年的一篇散文,抒发了作者对国土沦亡强烈的思念之情。
4、学情分析部分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靠,语言表达能力差,不能够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意思,缺乏深入理解的能力,只能对老师在课堂上提出的简单的问题进行回答,一旦需要对课文进行进一步的理解和探讨就有困难。
二、学习目标1、通过朗读,感受文中饱满、深沉的爱国情感。
2、通过品味欣赏精彩的语句和段落描写,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通过学习呼告、排比等修辞体会运用修辞手法的良好效果。
三、评价任务1、针对目标1, 设计两个活动: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圈点勾画有用信息,能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感。
并会运用这一方法解决此类问题。
2、针对目标2, 设计一个活动:通过揣摩、品味本文精彩段落和语句,培养赏析句子的能力。
并会运用这一方法解决此类问题。
3、针对目标3,设计一个活动:运用呼告、排比的修辞写一段话进行展示。
四、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九·一八”事件,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富饶的关东平原,无数的东北同胞被迫背井离乡,四处流浪。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第9课《土地的誓言》教案 新
①运用呼告的手法,直接倾诉了对土地的热爱、怀想、眷念,并且将倾诉的对象拟人化,还通过多次反复,在读者心里掀起重重波澜,激发学生产生共鸣。
②选取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一个又一个画面,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运用大量富于鲜明感情色彩的词语,直接抒发感情。
人称的变化实际上是情感变化的结果。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起初比较平稳,但随着作者情绪的一步步激动,作者就不满足于使用向第三者介绍的人称代词“她”了,于是抛开读者直接与自己所叙述的对象进行对话交流,对土地以“你”相称,情感显得更加直接而迫切。这在修辞上叫“呼告”,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
五、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③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炽痛( )嗥鸣( )谰语 ( )亘古( )蚱蜢( )镐头( ) 污秽( )
④、解释词语
炽痛: 标直: 嗥鸣:谰语: 亘古: 污秽:
一、导入新课:有一部电影叫《红河谷》,主要情节是讲述格桑与雪儿达娃平实而又充满激情的藏民生活。影片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格桑与雪儿达娃等众多藏民在白皑皑的雪山之间,在广阔辽远的草原上,誓死抵抗西方强盗入侵,用生命和热血捍卫脚下的土地。是啊,面对生我们养我们的故土,我们怎能不为之动容。然而,九一•八事变之后,当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祖国东北大地的时候,无数的东北同胞被迫离乡背井,远离家园。试想,他们内心深处是怀着怎样的家仇国恨与思念之情?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一下东北同胞当时的心情。
2、怎样理解文中“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中的“泛滥”与“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这两个词语的确切含义?
作者那激愤狂放的心情用了“泛滥”来形容较之用“澎湃”“涌动”等词语更多了几分野性和难以驾驭的力量。至于“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就更加特殊。昔日的快乐欢笑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愤!作者的欢笑确实“死了”,它被埋葬在故乡的田垄间。作者的欢乐只属于失去的故园。这样想来,用“埋葬”是不是更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呢?
最新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土地的誓言教案新人教版
7 土地的誓言1.揣摩精彩语句及段落,理解作者对故乡挚痛的热爱之情和强烈的爱国情怀。
2.多角度感受课文的抒情方式,体会课文言语形式的特色及其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一、导入新课在我国有那么一片美丽的土地,那里出产著名的“三宝”——人参、鹿茸和貂皮;那里有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那里还有参天碧绿的白桦林,肥硕的小鹿,剽悍的马群……大家知道这是哪里吗?明确:东北!正是东北,可是当时间的指针指向1931年9月18日的时候,日本侵略者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践踏了这片美丽的土地,许多东北人民被迫背井离乡,四处流浪。
1941年的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十周年,正是日寇全面侵华最疯狂的时候,也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
就在这个时候,著名的进步作家端木蕻良为了纪念“九一八”事变十周年,也为了激发全国人民奋起抗日、保卫家乡的热情,写下了散文《土地的誓言》。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要求:①学生认真听老师朗读,画出最喜欢的句子,并能够说明喜欢的理由。
②通过喜欢的句子感受文中的情感。
2.学生朗读课文,进一步把握文中的思想感情。
要求:①流畅、准确,并尽量读出自己所体悟到的情感。
②读后能够谈出自己的感受。
3.面对故土,作者发出了怎样的誓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明确:“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
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我要回到她的身边……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
”表达了作者热爱故乡,思念故乡的情感,抒发了作者失去故乡的忧伤、愤怒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愿意为故乡而战斗而牺牲的坚定信念。
4.本文的结构看似复杂,实则线索清晰,结构简单。
请你简要说说文章结构简单在哪。
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是:“我”常常想起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内心为此热血沸腾!第二段的主要内容是: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魂牵梦萦,“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战斗!两段文字一气呵成,任由情感的激流倾泻,在结构上有如双峰并峙,又宛如对仗工整的一副长联。
七年级语文下册 9《土地的誓言》教案 新人教版
9《土地的誓言》教案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土地、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学难点: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教学仪器与媒体:投影仪、PP软件、录音机等。
教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与方法:一、情境导入1、导语2、学生上网检索有关背景和作者的资料二、整体感知1、范读2、学生自读三、品读精彩语句1、学生朗读并互相评价2、揣摩特殊词语的用法(1)“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2)请再看这样一个句子“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
”作者为什么不用“飘荡着我的欢笑,回响着我的欢笑”之类的词语呢?(3)学生讨论后学法总结指导这两个词语的运用都逾越了常规。
对于这些特殊的用法,应从以下两方面求解: A、明确该词的本意;B、分析该词所处的语境。
最后在本意和语境间可以发现词语的具体确切含义。
四、扩展思考同学们你们在现实生活中是怎样表达对祖国的热爱的呢?五、布置作业(播放《松花江上》)“九一八真的成为历史了吗?”以此为题写一篇小作文。
(可以网上检索有关资料)教后记:土地也就是一个国家的主权问题,结合〈最后一课〉来讲。
用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来导入。
文章是写事变过去十年后,抗日战争正处在十分艰难的时候。
用联系时代背景,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欣赏精彩段落。
《土地的誓言》设计二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感受文中饱满、深沉的爱国情感。
2、了解作者选择有意味的景物组成一个个画面,展现东北大地特有的丰饶美丽的景象。
3、学习作者采用的人称变化、呼告、排比等表现手法。
教学步骤:一、播放《松花江上》的音乐,同时介绍背景,最好通过影视手段展示九一八之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努力唤起学生的内心情感。
二、扫清字词障碍怪诞(dàn )亘古(gèn )默契(qì)污秽()三.教师表情朗读,让学生充分领会本文的诗意和情感.再让学生自由朗读,理解抒情散文所表现的家国之痛,民族之恨和爱国情感四.理解全文结构第一段:我常常详细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内心为之沸腾第二段: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梦萦魂牵,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而战斗而牺牲。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9《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理解体味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通过品味欣赏优美的描写激的语言理清思路,整体把握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性学习。
4、通过散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
教学重点1、培养学生通过品味欣赏优美的描写激的语言理清思路。
2、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性学习。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整体感悟与体验1、导入新课:引导学生翻看《中国历史填充图册》,分析通辽市在一九三一年的归属。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拉近与作者的距离)师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前我们通辽市归吉林省管辖,一九三一年日本关东军攻炸沈阳,不到半年侵占东北三省,我们通辽市也包括在内。
当我们的先辈们背井离乡,离开故土家园十年的时候。
试想他们是怀着怎样的家仇国恨与思念之情离开自己的故土的?又是如何强烈的渴望回到家园?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我们的先辈当时的心境,随作家端木蕻良一起面对家园,抒发对《土地的誓言》(板书课题)2、教师简介作者,检查预习。
3、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按要求听读课文。
(出示投影片)要求:⑴感受文中作者所蕴涵的情感。
⑵注意教师朗读时对语气语速重音等的把握和处理。
⑶画出自己深受触动的句子或词语。
4、学生交流各自的听读感受,整体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怀念、赞美、忧伤、愤怒等)5、学生朗读课文进一步感受文章的情感。
(要求:流畅、准确,并尽量读出刚才自己所体悟的情感)二、自主研读、合作探究1、四人一小组,结合课文内容及所了解的东北信息,交流东北印象(包括历史与物产)。
2、教师抛出问题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欲望与热情:(出示投影片)问题一:文中哪些句子或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感情?深情的朗读这些句子,并谈谈你的理解和体会。
问题二:作者是运用了那些手段(技巧),把自己对故土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的?请举例说明3、生精读课文,进行语言品味,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师生共同解决自学疑问,明确:问题一: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
推荐-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9课《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9 土地的誓言端木蕻良教学目标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2、揣摩、品位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揣摩、品位语言,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生我是这块土地,养我是这块土地……”一声声歌唱,凝聚了人们对土地的多少深情厚意!土地,母亲般亲切的名字,每次唤起你,就像母亲用那温柔的双手抚摸着我们,用那甘甜的乳汁滋润着我们一样;土地,你用你宽阔的胸怀养育着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是啊,面对生我们养我们的故土,我们怎能不为之动容。
然而,九一八事变之后,当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祖国东北大地的时候,无数的东北同胞被迫背井离乡,远离故土家园。
试想,他们是怀着怎样的家仇国恨与思念之情呢?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东北同胞当时的心情。
作者简介:端木蕻良(1912-1996),原名曹汉文,是东北流亡作家群中的代表人物,是反映东北沦陷区人民生活的代表。
散文作品有《默尔格勒河》、《风从草原来》、《花一样的石头》、小说《曹雪芹》、《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长江》。
二、整体感悟。
1、朗读课文,课文的标题是“土地的誓言”,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吗?如果不是,该如何解释?作者面对故乡的土地发出的誓言。
2、在作者的记忆里,曾经的故乡是怎样的?在故乡的生活是怎样的?美丽富饶。
生活自由快乐。
3、发出了怎样的誓言?愿为祖国献出自己的一切乃至生命。
齐读课文最后两句话。
三、品读课文。
1、品读揣摩“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原野上怪诞的狂风”一段。
(1)本段写了东北的哪些景物?(2)从哪些角度来写的?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感情表达更充沛,使景物描绘更形象、生动。
文章从听觉、视觉、嗅觉等多角度来描绘东北景物、物产,给人以耐人寻味的感觉。
2、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抒发思乡之情,感情舒缓,境界优美,找出文中最富有感情和最精彩的语句,联系文章的背景,理解、揣摩这些句子。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单元 9《土地的誓言》教案 新人教版(1)(2021年整理)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单元9《土地的誓言》教案新人教版(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单元9《土地的誓言》教案新人教版(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单元9《土地的誓言》教案新人教版(1)的全部内容。
土地的誓言知识目标:积累词语,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通过朗读,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作者选择有意味的景物组成一个个画面,展现东北大地特有的丰饶美丽的景象。
感受文中饱满、深沉的爱国情感。
学习作者采用的人称变化、呼告、排比等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提高朗读能力,提高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的能力。
通过介绍时代背景,朗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自读,完成检测,讨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揣摩、品位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导语设计:有一部电影叫《未来水世界》,主要情节是陆地被海水淹没后人们为寻找陆地而展开的斗争.影片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人对陆地的向往。
是啊,面对生我们养我们的故土,我们怎能不为之动容.然而,九一八事变之后,当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祖国东北大地的时候,无数的东北同胞被迫背井离乡,远离故土家园.多媒体展示。
试想,他们是怀着怎样的国仇家恨与思念之情思?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东北同胞当时的心情。
2、播放歌曲《松花江上》,让学生感受歌中的情感,创设情境。
3、了解作者、背景:端木蕻良(1912-),原名曹京平,辽宁省昌图县人,先后毕业于南开和清华,学生时代即开始创作,是东北流亡作家群中的代表人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感情整体感知文意。
2.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了解呼告的写作手法。
3.联系时代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教学难点】
品味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深厚情感。
【教学流程】
一、观看图片,导入新课
1.结合图片简介背景:
1931年9月18日晚10时20分,日本“关东军”将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一段路轨炸毁,却反诬中国军队破坏铁路、袭击日本军队。
以此为借口,日军随即攻占沈阳,策划并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短短3个多月,日军就侵占了我国东北全境。
从此,3000万东北同胞经受了长达14年的殖民统治。
日本军国主义当年发动的对华侵略战争,是中华民族遭受的最大灾难。
面对国土的沦陷,试想,对于东北大地,他们是怀着怎样的家仇国恨与思念之情!
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
作者怀着难以抑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
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东北同胞当时的心境。
2.介绍作者:
创作,是东北流亡作家群中的代表人物。
主要著作有《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和《曹雪芹》等。
那么端木蕻良这个名字到底是怎么来的呢?中国的30年代,是动荡不安的年代,国民党的白色恐怖,日本侵华战争的蹂躏,把中国折腾得千疮百孔。
曹京平为了掩人耳目,避免国民党迫害,在写完小说之后,突发奇想,决定给自己起个既不被人猜疑,又让人难以模仿的名字。
于是,用了“端木”这个复姓,又把他印象很深的东北红高粱中的“红粱”移作名子。
这样他的名字就成了“端木红粱”。
可是,他当时身处白色恐怖之
中,公开使用“红”字,很容易招来嫌疑。
所以,他灵机一动,就将“端木红粱”中的“红”字改为“蕻”了。
但是“端木红粱”又不像人名,就又把“粱”改作了“良”。
这样“端木蕻良”就成了曹汉文的笔名。
在白色恐怖中发表自己的文章和见解就自由了。
二、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1.字词检测
A读准字音
1)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
2)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
……它们从来没有停息,它们的热血一直在流,在热情的默契里它们彼此呼唤着,终有一天它们要汇合在一起。
3)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B写对字形
4)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深夜( yǔ),原野上(guài dàn)的狂风。
C选好词语
5)在那田垄里()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
A 回响 B 飘荡C埋葬
6)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着一种热情。
A澎湃 B 涌动C泛滥2.怀念、赞美、忧伤、愤怒等
三、再读课文,把握内容、情感。
1.课文的标题是“土地的誓言”,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吗?如果不是,该如何解释?
学生发言,教师总结:这一标题比较独特,从文章来看,这誓言是作者对着土地发出的。
作者在文章末尾壮怀激越地发誓:“我要回到她的身边……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
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
”这种掷地有声的誓言读者自可强烈地感受到。
因此,这一标题应该理解为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本身发出的誓言”。
2.作者为什么要发出这样的誓言?他的家乡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明确:作者热爱家乡,可故乡被日本人侵占了,回不去。
作者的故乡关东原野是一片美丽、丰饶的土地,从作者对家乡的回忆可以看出。
(1)第一自然段,作者列举了一大串富有东北地域特征的景色、物产,作者如数家珍,像电影镜头一样展现,展现东北大地的富饶美丽,表现了对故乡深切的留恋和炽痛的热爱,也加大了信息容量和对读者的冲击力与感染力,可以唤起读者的想象。
(2)作者在第二自然段里,为了表达“我不能离开她”的感情,描述了故乡特有的景物:“土壤的香气在田野里飘扬。
河流浅浅地流过,柳条像一阵烟雨似的窜出来,空气里都有一种欢喜的声音。
原野到处有一种鸣叫,秋天,银线似的······选择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
3.他对故乡有怎样的感情,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深切怀念、热情赞颂、忧伤回忆、愤怒呐喊,从作者的倾诉和誓言可以感受到。
语句有:
(1)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
(2)我无时无刻不听见……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它召唤我回去
(3)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4)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
……
四、品读课文,揣摩语言
(要求:流畅、准确,并尽量读出刚才自己所体悟的情感)
思考: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抒发思乡之情,感情舒缓,境界优美,你认为文中哪些语句最富有感情或最精彩,请找出来并理解、揣摩这些句子。
让学生将划出的语句反复品读加以揣摩,以加深对作者感情的理解。
参考例子如下:
1.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泛滥”原意是“江河水溢出,淹没土地”,又引申为“思想、事物到处扩散”。
这里表现作者的心情正如决堤之水不可遏抑地向四下泛滥奔流,一发不可收拾。
它比用“澎湃…‘涌动’”等词更多了几分野性和难以驾驭的力量。
“泛滥”一词是贬义褒用,这里是无法操纵与控制的意思,表达了作者无法控制的思乡之情。
2.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
“埋葬”用于已经死去的事物,那么,我的欢笑已经死去了吗?是的,昔日飘荡、回响在田垄的欢笑曾经是晶莹如露珠般点缀在垄上,散发出迷人的光泽。
而今,这一切早已
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愤!作者的欢笑确实“死了”,它被埋葬在故乡的田垄间。
这里用“埋葬”比“飘荡”、“回响”更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
3.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这声音便是从那里来的。
从表层看,这是写实。
在任何一块大地的深层,都涌动着沸腾的岩浆,这些岩浆就是“红熟的浆液”“燃烧的洪流”。
从深层看。
这是虚写。
在作者的心中也正如地下沸腾的岩浆一样在燃烧在沸腾在奔突,似乎正要喷涌而出。
表达了作者与故乡密不可分的亲密之情,须臾不可分割。
4.在故乡的土地上……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
作者在句中没有用“飘荡着我的欢笑”“回响着我的欢笑”之类的语句,因为埋藏只用于已经死去的事物,作者昔日在田垄间留下的欢笑曾经是晶莹如露珠般点缀在垄上,散发着迷人的光泽。
而今,这一切早已不复存在。
昔日的欢笑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愤!作者的欢笑确实“死了”,它被埋葬在故乡的田垄间。
作者的欢乐只属于失去的故园。
所以用“埋藏”更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
谁埋藏了我们的欢笑,谁夺去了我们的“田垄”,我们就要埋藏他们!让埋藏我们欢笑的田垄成为埋藏侵略者的墓地!这正是作者发出铮铮誓言的原因之一。
5.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
我必须看见一个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
作者愿意为了土地不惜奋斗,为了美丽的东北故乡而奋斗,甚至不惜牺牲自己。
表达了强烈而深沉的爱国之情。
文中还有很多,学生的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五、赏析特色
思考: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而到了后面时却又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人称的变化是情感变化的结果。
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起初比较平稳,但随着作者情绪一步步的激动,作者就不满足于使用向第三者介绍的人称代词“她”了,直接对着土地倾诉自己的热爱、怀想、眷念,并且将倾诉对象拟人化,隐含将土地比做“母亲”的意思情感显得更加直接而迫切。
这在修辞上叫做“呼告”,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文章正是运用了这种独特的抒情方式,才在读者心里掀起重重波澜,激起强烈共鸣,这一点值得我们在以后的写作中借鉴。
【板书设计】
土地的誓言
端木蕻良
忆故乡——热爱、怀念、眷恋
诉衷肠——为她而战斗而牺牲的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