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第一章
马原 第一章
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物质、脱离任何个 人的精神变为独立自存的客观存在,并把它作 为世界本原和万物创造者。 古希腊柏拉图:理念世界。人是身心合一的, 但身体是一个物质的,有重量,有惰性的存在, 是软弱的,会妨碍人类拥有智慧,比如有时候 我们希望早起,却怎么也爬不起来,此时会觉 得身体实在是自己最大的敌人。因此柏拉图说: 哲学就是练习死亡。这当然不是要我们自杀, 而只是练习减少身体的控制程度,也就是让身 体的惰性无法对个人产生影响力,就好像死亡 一样。如此,才能让心灵自由地追求智慧。 德国黑格尔:绝对观念。宋代朱熹:理
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发展形态
化学和物 理实验中 可以观察 到的原子 是物质世 界的共同 本质。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列宁物质定义的意义: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可知 性;多样性的统一;高度抽象性
意识是 与物质物质既相对立又相统一的精神现象。 在人类早期,人们曾把意识看作是一种独特的、 寓于人的肉体之中并可以脱离肉体而存在的灵魂 的活动。 古代的唯心主义哲学家通过哲学论证巩固、发展 了这一观念。柏拉图 认为灵魂在进入肉体之前, 曾居于理念世界,具有理念的知识。中世纪经院 哲学认为,灵魂是一种单纯的精神实体,灵魂是 不死的,可以脱离肉体而存在。 古代的唯物主义者强调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往往 把意识或者灵魂说成是某种物质,如古希腊的德 谟克利特认为灵魂是由精细的原子构成的,中国 的荀子提出“形具而神生”,范缜主张“形质神 用”。
在近代,众多的哲学家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的角度, 对意识作出定义,并探究意识的来源和属性,得出 了不同结论: 如笛卡尔提出意识与物质相互独立的二元论; 贝克莱主张“存在就是被感知”,把意识作为世界的 本 原; 霍布斯、洛克等则认为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狄德罗、拉美特里等则明确指出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 属性; 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家提出并以思辩的形式阐发了 意识的能动性问题; 费尔巴哈则不仅提出人脑是意识的生理基础,而且还 初步涉及到意识的社会根源问题。
马原第一章官方笔记
马原第一章官方笔记一、教材节构图二、本章知识点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知识点1】:哲学三问【知识点2】列宁关于物质的含义及意义①含义:(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出发)a.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b.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c.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d.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e.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②意义:a.它指出物质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b.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c.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知识点3】物质和运动①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a.物质必须是运动的(否认运动的物质)。
否认运动,必然导致形而上学b.运动的主体必须是物质(不存在没有物质的运动)。
否认物质,必然导致唯心主义②运动与静止的关系:物质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相对主义诡辩论【知识点4】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①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
(一维性,不可逆)②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
(三维性:长宽高)【知识点5】实践1、实践的定义: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客观物质活动①主体:具有实践能力的人②客体:主体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2、实践的基本特点:客观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3、实践的基本形式:①物质生产实践(最基本)②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③科学实验4、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实践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第二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知识点1】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知识点2】联系1、含义: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2、特点1客观性:事物本身固有,不以人的意志为主观转移;2普遍性:任何事物、事物之间都是联系的,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3多样性:直接和间接、内部和外部、必然和偶然联系等。
马原课件第一章
——是绝对的
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
——是相对的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及割裂两者关系的错误
相互依存相互包含
动中有静 静中有动
一个极端: 认为静止就是绝对地不动,把相对静止绝对化,导致形而上学不变论 另一个极端: 强调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导致相对主义、诡辩论和不可知论
人类社会的突出特点
人类世界具有“为人性”。
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
自然界是无主体的纯粹客观过程,而社会则是由人的活动造成的。
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
自然界是无意识的纯粹自发过程,而社会则是由人们的有意识的活动造成的。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
自然过程遵循单纯的客观因果性规律,而社会运动则是客观规律性和主体目的性的统一。
高级
低级
机械运动
物理运动
化学运动
生物运动
社会运动
2、运动的特殊状态:相对静止
(1)含义:指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的稳定和平衡状态。 其基本内容: 第一,相对于一定的空间位置 第二,相对于事物自身的“质”
(2)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相对静止是认识不同事物的前提; 相对静止是测量和计算运动的尺度; 相对静止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1、下例现象中属于物质现象的是:
(1)镜中花水中月 (2)阶级斗争 (3)引力场 (4)未实施的城市规划 (5)梦中树
(1、2、3)
下列诗句中体现了哪一辩证唯物主义原理?
风定花犹落 鸟鸣山更幽
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是:
(1)正确的原则 (2)人们的主观愿望 (3)领导者的意图 (4)客观存在的事实
马原课件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
哲学的基本问题: 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 内容:
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 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 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 问题。
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一方面 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 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自然和社会都是存在于人的意 识之外,又可以为人的意识所 反映的,所以,都是物质的。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物质运动的形式是时间和空间。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 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 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
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人类社会是否具有物质性?
历史唯心主义把历史过程看成 是人的主观意志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 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
物质性。
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 界的组成部分。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 发展规律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 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 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
和理论体系,方法论同世界观 是统一的。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 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1、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 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 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马原第一章知识点
马原第一章知识点
马原第一章主要讨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和思想。
以下是该章节的主要知识点:
1. 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理论之一,提出了物质决定意识、矛盾普遍存在、事物发展是由内部矛盾引起的观点。
2. 唯物史观: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的意识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3. 社会性: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实践的动物,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受到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的影响。
4. 劳动与劳动力:劳动是人类改造自然和社会的重要方式,而劳动力是人们进行劳动的能力。
5.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力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各种物质和非物质的力量,而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中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6. 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存在着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7.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是不断推动的,历史的发展是由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
8.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主义认为真理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和证明。
这些知识点构成了马原第一章的核心内容,深入理解这些概念和思想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这些知识点也为后续章节的学习和理解提供了基础。
马原第一章知识点
马原第一章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简称马原)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原的第一章主要涉及到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基本原理。
唯物论是马原第一章的核心内容之一。
唯物论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根本实在,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强调物质决定意识,即人的思想和意识是物质生活条件的产物。
唯物论的观点与唯心论相对立,唯心论认为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辩证法是马原第一章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辩证法是一种研究事物发展和变化的方法和理论。
辩证法认为事物是矛盾统一的,事物内部包含着矛盾的两个方面,通过矛盾的斗争,事物得以发展和变化。
辩证法强调矛盾的普遍性和发展的不断性。
此外,马原第一章还涉及到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批判。
马克思主义批判了唯心主义的观点,认为唯心主义是对物质世界的歪曲和片面的认识。
同时,马克思主义也批判了形而上学的观点,认为形而上学只关注事物的表象而忽视了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马原第一章的知识点还包括了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的理论。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认为社会发展是以阶级斗争为动力的。
马克
思主义强调了社会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必然性,认为只有通过革命和社会变革,才能实现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解放。
总之,马原第一章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涉及到唯物论、辩证法、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批判,以及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的理论。
这些知识点对于理解和应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
马原(第一章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
(二)必然与偶然(最难,最抽象)
• 太原的伙伴们注意了: • 以后坐1、813、809、855、611、863、865、859、822、848、308、38、
路等等,谁要是敢不在站点强行下车与司机吵架的,全车人揍它…… • 因为这几条公交线路都路过汾河,特别注意,不要影响公交驾驶员心情。
如果“偶然性”不起任 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 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
马克思主义 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 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目录
CONTENTS
第一节 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
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 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 和变化发展
一 / 物质及其存在方式
二 /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二)事物的变化发展 事物变化发展的方法论意义
历史地看问题 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反对因循守旧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蹄疾步稳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辩证法逻辑结构图
第一章第一节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 和变化发展
两大特征 五对范畴
普遍联系
永恒发展
原因和结果 必然性和偶然性 本质和现象 可能和现实 形式和内容
企业的社会生存系统
一、两大总特征
2.联系具有普遍性
(一)事物的普遍联系
蚕沙
蚕 沙
鱼 沼气渣
桑基鱼塘
一、两大总特征
(一)事物的普遍联系
一、两大总特征
2.联系具有普遍性
(一)事物的普遍联系
万物互联时代悄然而至 一幅由种种联系交织起来的世界图景将变得更加清晰可见
3.联系具有多样性
马原理知识点第一章
马原理知识点第一章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事业的科学理论,它主要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之一。
它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制度的变革是由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产生的。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历史的必然性,人类的历史是一个朝着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发展过程。
2.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它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中,剩余价值是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所获取的利润。
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本质,为工人阶级的解放提供了理论依据。
3.阶级斗争理论阶级斗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意识,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强调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认为无产阶级的解放只能通过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
4.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理论目标。
它主张通过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科学社会主义强调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和原则。
二、社会形态的演变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形态的演变是一个历史的必然过程,从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每个社会形态都有其特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以及特定的社会关系和阶级矛盾。
社会形态的演变是由社会矛盾的不断发展和解决推动的。
三、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分析的重点对象,其基本矛盾主要集中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上。
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是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的剥削和被剥削关系,这种矛盾体现为资本家追求利润最大化而雇佣工人追求工资最大化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导致了无产阶级的觉醒和反抗,为社会主义革命提供了可能。
《马原》第一章
哲学基本问题理论思索
—万事万物归结起来无非是两大类现象:物 质现象和精神现象。 —一切活动归结起来无非是两大类活动:认 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这都涉及到客观和主观、物质和精神的关 系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具体内容p28
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 两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物质和精神谁是第一性? • 其二,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
马克思主义时空观的方法论意义? • 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 活的灵魂。p33
3、社会的物质性表现p33
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 的组成部分; 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是物质 性的活动;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 展的基础。
• 4、马克思主义世界物质统一性 原理p34
唯心主义
认为精神 是世界的本 原,坚持精 神第一性; 物质是精神 的产物或表 现。
② 唯 心 主 义 两 种 基 本 形 式
*主观唯心论: 人的意识是世界的本原, 客观世界是人的意识的产 物。 *客观唯心论: 世界是由某种非人类、 超自然的“客观精神” 派生的。
主观唯心主义
存在就是被感知 贝克莱
世 界 的 统 一 性
一 元 论 二 元 论 多 元 论
唯物主义 一元论 唯心主义 一元论
世界只有一个 本原:物质 世界只有一个 本原:精神 笛 卡 尔
世界有两个互相平 行、各自独立的本 原: 物质和精神。
世界有两个以上的本 波 原: 物理世界 、 知 普 识世界和心理世界。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世界观和哲学基本问题
马原第一章_世界的物质性和发展规律
第•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物序性,柠遍联系和发展规彳P:)第-节物质世界和实践第•部分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世界观和哲学基本问题、哲学(系统化理论化世界观)和哲学的基本问题: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两大类现彖: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两人类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容:①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持神何者是第•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②我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对于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思维能否认识或反应存在的问题。
哲学史上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有神论和无神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联系孤立、发展静II:、部矛厉)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一一社会历史观(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什么是物质?什么是意识?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有何意义?答: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坚持世界的物质统-性原理的意义:坚持世界的物质统•性原理将有助于我们从根本上去思考和理解并且解决问题。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 世界的真正统•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在的统• 性。
人的实践濟动依赖于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规徐性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
我们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就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通过•定的物质手段作用于客观世界。
人们要取得实践的成功和胜利,就必须正确认识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彳巾,按照客观规徐办事。
这也就是坚持世界的物质统•性原理。
所以世界的物质统-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元论的根本要求。
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及其总义意识和物质的关系:意识从本质上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容和主观形式的统-O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的特殊的物质一一人脑机能的属性,意识在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完整版)马原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物质性,普遍联系和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第一部分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世界观和哲学基本问题一、哲学(系统化理论化世界观)和哲学的基本问题: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①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②我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对于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思维能否认识或反应存在的问题。
哲学史上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有神论和无神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联系孤立、发展静止、内部矛盾)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社会历史观(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什么是物质?什么是意识?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有何意义?答: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将有助于我们从根本上去思考和理解并且解决问题。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
我们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就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作用于客观世界。
人们要取得实践的成功和胜利,就必须正确认识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这也就是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所以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意识和物质的关系:意识从本质上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马原理知识点总结第一章
马原理知识点总结第一章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指的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进行的实际活动,包括生产、劳动、经济交往等。
社会意识则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和认识,包括社会观念、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生产力是人类劳动能力和生产资料相结合的能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
生产关系包括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存在着矛盾。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变革和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
三、社会形态及其演变社会形态是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将人类社会的历史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五个阶段。
每个社会形态都有一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并且在阶级斗争的推动下发生着演变和发展的过程。
四、阶级和阶级斗争阶级是由于人们在生产中所处的不同地位和拥有的不同财产状况而产生的社会分化现象。
阶级斗争是不同阶级之间为了利益争夺而进行的斗争。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变革和社会进步的动力,也是人类历史的主要矛盾。
五、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是社会的物质基础,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上层建筑则是经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法律、政治、文化等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
六、意识形态与政治权力的关系意识形态是社会意识的一种表现形式,包括宗教、哲学、科学等思想体系。
政治权力是人们在社会中所掌握的统治权力。
意识形态和政治权力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
意识形态对政治权力的合法性和稳定性起着重要作用,而政治权力则通过掌握意识形态来巩固和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
七、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关系物质生活是人们在社会中所进行的生产和消费活动,包括物质财富的获取和利用。
2023版马原第一章第三节知识总结
2023版马原第一章第三节知识总结2023年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原)》第一章第三节主要讨论了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具体阐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在社会存在和思维认识中的运动规律。
本节重点讲述了整体与部分的矛盾关系、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规律以及矛盾运动的辩证法方法。
本节课从矛盾的普遍性入手,指出矛盾是事物内部运动和发展的基本原因。
在宇宙的一切事物中都有矛盾的存在,矛盾是事物运动和发展的动力。
事物的矛盾普遍性表现为事物内部的矛盾以及事物之间的矛盾。
马原特别强调了内外矛盾的关系,指出内部矛盾是事物内部的矛盾,而外部矛盾是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矛盾。
在矛盾的特殊性方面,马原提出了矛盾的特殊性在于事物的矛盾运动有其自身的规律性。
整体与部分的矛盾关系是矛盾的一般特征,事物既是一个整体又是许多部分的总和,整体与部分之间存在矛盾,而这种矛盾又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否定之否定是矛盾发展的一般规律,事物的发展不是简单的线性发展,而是通过一系列的否定与否定,不断推动事物的发展。
否定之否定是事物运动和发展的辩证法规律。
矛盾运动的辩证法方法是本节的重点内容之一。
马原指出了对待矛盾的辩证法方法,即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
这一方法既包括了从实践出发的辩证法方法,也包括了唯物辩证法的方法。
从实践出发的辩证法方法着重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指出了实践是认识事物和改造事物的基础和条件。
唯物辩证法的方法强调了对矛盾的全面分析和具体分析,需要对事物的内部矛盾和事物与事物之间的矛盾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
总结起来,本节主要论述了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强调矛盾在事物运动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对整体与部分的矛盾关系、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规律以及矛盾运动的辩证法方法的阐述,深入理解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
掌握这些知识对我们正确理解和把握世界以及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实际中,我们需要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从实践出发,科学分析问题,找出矛盾的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
马原第一章总结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1、世界观含义: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基本问题:世界是什么?世界是怎样的?人是什么?人能否世界等。
2、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的内涵:举例:哲学家狄慈根说过:“哲学著名人士和哲学权威,对哲学是什么和哲学的目的是什么两个问题,从来没有一致的答案。
”柏拉图:“哲学者,择善之学与善择之学也。
”马克思:哲学是“现世的智慧”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追求的是“头等智慧”,是“唯一的一门自由的学问”。
黑格尔把哲学“定义为对于事物的思维着的观察”,即思维的自我反思。
黑格尔认为:“哲学本身是人的精神故乡。
”如果没有哲学,就如同走进一座庙宇,“其它各方面都装饰得富丽堂皇,却没有至圣的神一样。
”(摘自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赫拉克利特:思想是最大的优点,智慧就在于说出真理,按自然行事,听自然的话。
智慧只在于一件事,就是认识那善于驾驭一切的思想。
德谟克利特:医学医治身体的毛病,哲学解除灵魂的烦恼。
智慧生出三种果实:善于思想,善于说话,善于行动。
庄子: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宋明理学家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确实是一件宝贝,是一件锐利的武器。
我们搞科学研究时(当然包括搞交叉科学研究),如若丢掉这件宝贝不用,实在是太傻了。
”著名科学家袁隆平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原理指导水稻杂交科学研究。
李四光常说: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指导科学研究的灵魂,是根本。
”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为什么?:●由哲学家、思想家加工、概括而成;●提出一定的原理、原则、观点;●作出理论解释和逻辑论证。
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有什么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马原2023课件第一章
马原2023课件第一章引言本篇文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以下简称马原)2023课件的第一章内容概要,将为读者介绍马原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思想。
马原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础学科之一,对于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马原简介马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缩写,全称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学科,是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基本范畴和基本方法的学科。
马原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实践观、历史观、人的自由与解放等核心内容。
马原第一章概要第一章主要介绍了马原的基本概念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起源。
本章内容重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起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起源于19世纪的欧洲。
在当时,社会主义运动兴起,马克思和恩格斯开始了他们的研究和探索之旅。
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入研究,马克思和恩格斯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危机,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和共产主义社会的理论。
这一理论体系就是后来的马克思主义。
马原的基本概念马原的基本概念包括:实践观、历史观、唯物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阶级斗争等。
其中,实践观是马原的核心观点,它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理论的真理性来自于实践的检验和实践的指导。
历史观则强调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性和发展规律,指出历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推进的过程。
马原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马原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主要包括:唯物论、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阶级斗争等。
唯物论认为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意识是物质的产物;辩证法是指对事物进行辩证的认识和处理;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由阶级斗争推动的。
马原的主要思想马原的主要思想包括:实践决定意识、阶级斗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等。
实践决定意识是指人的思想观念是建立在对客观世界的实践基础上的;阶级斗争是指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是指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社会的经济结构和社会制度。
总结本文简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原)2023课件的第一章内容概要。
(完整版)马原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物质性,广泛联系和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第一部分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世界观和哲学基本问题一、哲学(系统化理论化世界观)和哲学的基本问题: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整体见解和根本看法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依据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系统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哲学基本问题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①意识和物质、思想和存在,终究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②我们对四周世界的认识关于这个世界自己的关系是如何的?思想可否定识或反响存在的问题。
哲学史上的基本门派:唯物主义和唯物主义。
可知论和不行知论;有神论和无神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联系孤立、发展静止、内部矛盾)社会存在和社会心识的关系问题——社会历史观(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什么是物质?什么是意识?坚持世界的物质一致性原理有何意义?答:物质是不依靠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应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独一特征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久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坚持世界的物质一致性原理的意义:坚持世界的物质一致性原理将有助于我们从根本上去思虑和理解而且解决问题。
世界的来源是物质,不单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拥有物质性,世界的真切一致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物质是世界的来源,物质,运动,时间,空间拥有内在的统一性。
人的实践活动依靠于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限制着人的实践活动。
我们经过实践改造世界,就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经过必定的物质手段作用于客观世界。
人们要获得实践的成功和成功,就一定正确认识客观本质的发展规律,依据客观规律做事。
这也就是坚持世界的物质一致性原理。
因此世界的物质一致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全部从本质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意识和物质的关系:意识从本质上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一致。
《马原》第一章
第二节 世界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辩证法 既是世 界观也 是方法 论。
普遍 联系 的观 点
唯物辩 证法 的总 特征
永恒发 展的 观点
实质、 核心: 对立统 一规律
事物 发展 动力 人类 认识 特点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区别
(2005年多选题第16题)据媒体报道,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的社会学家利用互联网技术做了一次实验,证明只要通过 “电子邮件的 6 次信息接力”,一个人就可以同世界上
实践不是某些个别的活动。
改造主观世界 改造世界
改造客观世界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 动。
(1)实践就是人的想法。
(2)实践就是做事、行动、干活。
(3)实践就是改造世界的活动。 (4)学习活动是实践。 (5)单个人的活动是实践。 (6)实践既是脑力劳动,又是体力劳动。
(7)工业活动、农业活动、商业活动都是实践。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世界的本质是什么? 世界是怎样存在的? 世界是物质的,物 质世界是普遍联系 和永恒发展的,对 立统一规律是世界 联系和发展的根本 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 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 石,唯物辩证法思想 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 界的根本方法。 世界及其规律
物质世界
普遍联系 永恒发展 对立统一规律
(二)两个根本属性
同 一 性 相互依存
相对性
相互贯通—— 相互渗透, 相互转化
斗 争 性
相互排斥、相互 分离、相互对立
相 互 联 结
同 中 有 异 异 中 有 同
共同推动事物向前发展
绝对性
(三)事物发展的动力 1、矛盾双方对立统一推动事物发展: (1)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作用:
马原 第一章 优质课件
本章主要有三个问题:人们面对千变万化、千差万别、无 边无际、无始无终的茫茫宇宙,又面对有生有死、有爱有恨、 有聚有散、有得有失的有限人生,怎能不引发对宇宙、人生的 无限追问?“明月几时有……”这是人类抑制不住的渴望与好奇。 世界是什么?世界怎么样?人与世界关系怎样,我们当如何? 这是最基本的哲学问题。
哲学总是游弋于有限与无限、确定与不 确定之间,游弋于各种学科之间,游弋 于各学科与哲学自身之间。因此,哲学 既在一切学科之中,又在一切学科之外。 这也意味着任何一个学科的学者一旦深 入思考自己学科的前提性、基础性问题, 他们就会自觉不自觉地需要哲学、进入 哲学。
就马克思主义哲学而言,我们应当首先 承认它是西方文化和哲学发展到一定阶 段的产物,从哲学史的角度看,它是流 而不是源。要真正懂得马克思本人的哲 学,就要深入理解西方哲学,深入理解 两希文化及其启蒙运动之后的变化。而 要真正弄懂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要 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现代变迁。 可以说,西方哲学史和中国传统文化是 马哲的两条腿,没有这两条腿,它就站 立不起来,更谈不上丰富和发展。
“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 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作为自在之物本 然的存在,天无所谓高低,只是相对于我, 天才呈现为高,强调主体意义中的存在。)
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物质、脱离任何个 人的精神变为独立自存的客观存在,并把它作 为世界本原和万物创造者。
古希腊柏拉图:理念世界。人是身心合一的, 但身体是一个物质的,有重量,有惰性的存在, 是软弱的,会妨碍人类拥有智慧,比如有时候 我们希望早起,却怎么也爬不起来,此时会觉 得身体实在是自己最大的敌人。因此柏拉图说: 哲学就是练习死亡。这当然不是要我们自杀, 而只是练习减少身体的控制程度,也就是让身 体的惰性无法对个人产生影响力,就好像死亡 一样。如此,才能让心灵自由地追求智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盘古开天辟地
女娲抟土造人
人天同构: 《内经· 灵枢· 邪客》:天有日月,人有两 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四时,人有 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藏。天有六律,人 有六府。天有冬夏,人有寒热。天有阴阳, 人有夫妻。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
柏拉图的理念世界:
柏拉图认为客观存在的事 物不是真实的存在,而是所谓 “理念”的影子和摹本,只有 理念世界才是真实的。具体事 物是千变万化、多种多样的, “理念”则是具体事物的本质 和原型,它是唯一的、不变的、 绝对的。如:理念的狗、理念 的猫、理念的人……
柏拉图的认识论
肉体是知识的障碍,灵魂要把握纯粹的真 理,必须不受它干扰。 灵魂在它同经验世界接触以前,必定已有 理念,后来忘记了。
一切知识是回忆,一切学问是一种重新觉 醒。
柏拉图的爱情观德的世界观
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件事情
一、世界的起源
神话的世界起源 佛教的世界起源 宇宙大爆炸
局限性
机 械 性
人 关节 心脏 神经 钟 齿轮 发条 游丝
机械性
把本来只适用于描述机械运动的 科学提升为一种哲学观点,力图用力 学观点说明一切。力学是一门关于机 械运动的科学。它的巨大成就使人们 深信可以运用力学原理说明一切,不 仅钟表是机器,动物、人甚至国家也 不过是一部机器,都可以用力学原理 加以解释。如„法‟拉· 梅特里《人是 机器》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泰勒斯(古希腊哲学之父)
水
希腊人生活在海边,天天与水打 交道,他们也许注意到了太阳使水蒸 发成气,雾从海面升起凝聚成云,然 而又变成雨落回大海这种自然现象, 进而联想到水作为构成世上万物的根 源这种思想。
也许是由于观察到万物都以湿的 东西为养料,热本身就是从湿气产生、 靠湿气维持的。他得到的这个看法可 能是以此为依据,也可能是由于万物 的种子都有潮湿的本性,而水则是潮 湿本性的来源。 ——亚里士多德
八卦:
天、地、雷、风、水、火、山、泽 乾、坤、震、巽、坎、离、艮、兑
六 十 四 卦
每一卦有四部分组成:
乾(天)元亨利贞
卦画(卦的符号),即六条符号组成。 卦名,如 乾,乾就是卦名。 卦辞,在卦名后面有一段文字,这段文 字叫卦辞。如乾后面有“元亨利贞”四个 字,就是乾卦卦辞。 爻辞,一卦共六爻,即由六个符号组成, 每爻都有一个意思,表达这个意思的文辞 叫做爻辞。
朴素的、自发的、零散的、 不系统 (日常生活中的世界观)
区别
自觉的、系统化的、理论化 (哲学)
联系
哲学是世界观中的一部分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哲学
世 界 观
世界观
理论化
世界观
系统化
哲学
世界观的影响
柏拉图的世界观
理念不是人心中单纯的思想,而是自在和
自为的,有实体性。它们是实体,是万物原始、 永恒和超越的原型,先于、脱离和独立于事物 而存在。个别事物是这些永恒模型的不完善的
唯心主义的萌芽: 蒙昧时代的灵魂不死的观念和万 物有灵的观点,隐含着精神可以脱离 物质的臆想。
在所有的物质存在物或感知的事物背 后,原始人推断出一种非物质的力量,一 种精神的实体,一个幽灵——它控制着物 体。
在梦中,原始人和清醒时一样逼真地 体验到兴奋地打猎、军事远征和其它活动。 这就向他表明他的灵魂或幽灵已在别处, 然而他周围的人使他相信他的躯体仍在原 处。 迷睡、昏厥和各种形式的丧失知觉以 及梦游,都进一步表明幽灵可以随意离开 和返回躯体,而死亡则表明幽灵不愿意回 去或迷路了。从此以后,它开始寄居在其 它躯体或物体上。
复制品,个别事物有生有灭,理念则永存不息。
理念如何和感官世界起作用?
有一基质,它可以成为任何事物,而理念 不是。可感觉的存在就因这一基质而不完善。 亚里士多德称之为柏拉图式的物质——呆滞的、 无理性的、顽强的力量,理念的不驯服的奴隶。 同一名称的许多不同对象的差异和不完善,乃 因这一基质而起。
世界灵魂是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之间的媒
主观唯心主义
把个人的某种主观精神如感觉、经验、 心灵、意识、观念、意志等看作是世界上 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与基础,而世 界上的一切事物则是由这些主观精神所派 生的,是这些主观精神的显现。
主观唯心主义导致唯我论,因为它把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看作是个人自我的主 观精神的显现和产物,实际上就是认为世 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只能存在于个人自我的 主观精神之中,没有个人自我的主观精神, 也就没有世界上的事物。
方法论同世界观是统一的。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一定的方法论体现着一定的世界观。
世界观:
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世界观 建立在人对自然、人生、社会认识的基础之 上,包括自然观、社会观、人生观、价值观、 历史观。 神话世界观 宗教世界观 哲学世界观 科学世界观
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乃是某种介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它和神
学—样,包含着人类对于那些迄今仍为确切的知识所 不能肯定的事物的思考;但是它又像科学—样是诉之 于人类的理性,而不是诉之于权威的,不管是传统的 权威还是启示的权威。—切确切的知识 ——我是这
样主张的——都属于科学;—切涉及超乎确切知识之
外的教条部属于神学。但是介于神学与科学之间还有
形而上学性
以自然科学为依据,把当时自 然科学中流行的分析方法提升为哲 学方法,使这个时期的唯物主义具 有形而上学的性质。
形 而 上 学 性
盲人摸象
片面、孤立、静止地看问题。
自然科学所采取的方法:把整个自 然界分解为各个部分,把所要研究的部 分或对象,从自然界的普遍联系中抽取 出来,分别地、单独地加以考察。但它 给人们留下了一种习惯,即撇开事物的 广泛的、整体的联系,对自然事物进行 孤立的、片面的、静止的考察。
介。
柏拉图的人生观
我们周围的物质的现象,不过是永恒不 变的理念的流动的影子,不能持久,没有价 值。只有理性具有绝对的价值。因此,人类 有理性的部分是真正的部分,要培养理性 (即灵魂不死)的一面。肉体是灵魂的监狱、 桎梏,从中解脱出来是精神的最终目的。 “我们要尽快地飞离尘世,飞离就是变得同 神一样。”——禁欲主义
《理想国》
柏拉图的理念世界:
当我们说到“马”时,我 们没有指任何一匹马。而“马” 的含义本身独立于各种马 (“有形的”),它不存在于 空间和时间中,因此是永恒的。 但是某一匹特定的、有形的、 存在于感官世界的马,却是 “流动”的,会死亡,会腐烂。
柏拉图的洞穴说:
有一群囚犯在一个洞穴中,他们手脚都被捆绑, 身体也无法转身,只能背对着洞口。他们面前有一堵
乾, 元亨利贞
上九,亢龙有悔。
爻辞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阳爻称九, 阴爻称六。
初九,潜龙勿用。
韩信:
刘邦当皇帝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削弱韩信 的势力,把当时还是“齐王”的韩信封为“楚王 ”,使其远离自己的发迹之地,然后又有人适时 告发韩信“谋反”,刘邦又再将他贬为“淮阴侯 ”,不出几个月他的妻子吕雉又以谋反之名将韩 信诱至长乐宫杀死。韩信在临刑之前发出了“狡 兔尽,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 亡”的浩叹了。
客观唯心主义
认为某种客观的精神是先于物质
世界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本体, 而物质世界(现象世界)则不过是这 种客观精神的外化或表现 。
所谓客观精神,实际上是把人的思 维或一般概念加以绝对化的结果,是通 过抽象思维把它们升华为不仅脱离人头 脑并且脱离或先于物质世界及具体事物 而独立存在的实体,同时还进一步把它 们神化、偶像化,导致神秘主义的创世 说、宗教信仰主义和宿命论。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世界是由众多物构成的,世界 的生成、演变都是物作用的结 果,致力于用物来解释世界。 如:水、火、气 世界是由人主观及主观所产生 出来的事物生成的。如:上帝、 神仙
《圣经》:
上帝第一天创造了天地,第二天创造了空 气,第三天创造了植物,把陆地、海洋分开, 第四天创造太阳、月亮和星辰,第五天创造了 爬虫和飞禽,第六天创造了野兽和人,第七天 上帝休息。
张良隐退
原子
近代机械(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自然界各种物质都是由不同的元素组成 的,元素是组成化合物的基本单位,而各种 元素的分子又可以进一步分解为原子。原子 是当时科学认识已经达到的关于物质结构的 最深层次。 原子既不能分割,也不能相互转化,原 子质量不变、不可分。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
大自然是由无数形状各异的原子组成 的。原子(atom)这个字的本意是“不可分 割的”。其中有些是平滑的圆形,有些是 不规则的锯齿形。正因为它们形状如此不 同,才可以组合在一起,成为各种不同的 物体。然而,无论它们的数量和形状多么 无穷无尽,它们都是永恒不变、不可被分 割的。
在奴隶社会时期,地球上许多国家都有着 殉葬的传统。那些奴隶主、贵族们相信,即使 他们的肉体死亡了,他们的意识也不会灭亡, 而是以“灵魂”的方式存在于另一个世界之上。 这样,到他们的肉体已经死亡的时候,他们把 他们的狗、马杀了,武器一起埋葬,甚至把妻 子焚烧,这样使它们的幽灵能象以前那样为奴 隶主、贵族的幽灵服务,去照料他们的“灵 魂”。
两个结果:
一个是人的灵魂可以脱离肉体,而以一种 独立的形式存在于世界之上,并且永远不会消失。 另一个是将自然界各种现象的神性化。即早 期的人类将大自然中许多自己无法解释的自然现 象归咎于众多拥有自然力的神的作用。如中国神 话中的雷公、电母,希腊神话中奥林匹斯山上面 的众神:太阳神阿波罗、海神波塞冬,就是在这 种思想的作用下产生的——泛灵论。
“这种考察事物的方法被培根和洛克 从自然科学中移到哲学中以后,就造成 了最近几个世纪所特有的局限性,即形 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恩格斯
形而上学
①指超经验的问题,“形而上学”一词源 出于亚里士多德,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形而上 学是指“在自然之外”,是指专门研究抽象问 题的学说。在现代哲学中,凡是超出经验范围, 不能被经验所证实的哲学问题,均属于形而上 学问题。 后人在编辑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时,把讲述 自然现象的著作归为一类,称作“物理学”, 又把讲述世界本质以及神、灵魂、意志、自由 等篇章放在“物理学”的后面,称为《物理学 之后》或《后物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