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第一章第1节
新版马原第一章第一节
教学要点
世界的物质性与“哲学的”基本问题 彻底的唯物主义与“实践的”唯物主义 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辩证法的基本特征” 质量互变与辩证否定 对立统一是“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唯物辩证法是根本方法
关键词
物质 实践 联系 发展
意识 矛盾 方法
第一节 世界的物质性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意识统一于物质
(1)从意识的起源上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 物,是物质世界中的一种客观存在。
(2)从意识的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这种特殊的物质器 官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3)从意识的作用上看,意识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尊重 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为前提。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时间的一维特性
古人云:“时乎 时乎不再来”, “机不可失,时不 再来”,“一寸光 阴一寸金,寸金难 买寸光阴”,这些 都是时间一维性的 生动写照。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空间的含义
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 广延性和伸张性。
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
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 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时间和空间离不开物质运动 离开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是不存在的
内容上:客观
意识
形式上:主观
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是人脑对物质世界的反映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人脑的反射活动是意识的生理基础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大 脑 机 能 定 位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二)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作用
新版马原第一章第一节 共44页
特点
把一种或几种 可以直观感知的实物当作物质
进步作用
坚持从自然界本身去解释自然, 反对“神学自然观”
和用“理念”解释自然现象的唯心主义
缺陷
产生于生产和科学不发达时代, 缺乏科学性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哲学物质观发展的第二个历史阶段
近代唯物主义物质观
特点
把原子理解为 构成物质世界一切事物的最小单位,
原子是世界的本原
进步作用
克服了直观性和朴素性
缺陷
混淆哲学的物质范畴 与具体科学的物质结构学说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哲学物质观发展的第三个历史阶段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
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 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
物质的唯一特性
客观实在性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列宁的物质定义
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人类的意识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
岩石风化现象
桂林象鼻山
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葵花向日
动物的感觉、心理
狗追来,人吓跑
人捡石,狗吓跑
人类无意识的机械节律活动
非生物反应特性
机
械
反
应
长时间拍球时的
节律性、无意识性
人类意识
有意识的活动:劳动、社会实践、创造
(2)从意识本质来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 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 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统一性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三)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 和统一的基础
一方面,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 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大学马原-第一章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2013)
庞大的银河系正在以每秒600公 里的速度在广漠无垠的宇宙中疾驰。
太阳正带领着9大行星、66颗卫星、众 多的小行星以及慧星和流星体等围绕银 河系中心以每秒250公里的速度旋转。
我们的地球正在以每 秒30公里的速度绕太 阳旋转。
整个生物界和人类社会 都经历着由低级到高级、由 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
泰山也在运动变 化之中。100万年 以来,它已经长 高了几百米。 泰山日出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什么是哲学
就词意而言, 哲学一词最初是来自古希腊。 古希腊文由“爱”和“智”两个字组成,是爱智慧的意思。 在汉语中“哲”字解释为“聪明”的意思。 但是了解词意并不是等于揭示了哲学的科学含义。
人类社会是否具有物质性?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 实践的客观实在性,认 为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 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 基础,正确解决了社会 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问题,从而使得社会历 史现象得到了唯物主义 的解释。
社会的物质性表现在: 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 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离开了自然界,人类实践活动无法进行。 第二,人类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 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 离开自然界就无法获取物质生活资料。
(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 活动
1、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2、实践的基本特征: ① ② ③ 客观物质性。 主观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物质生产实践
人 类 实 践 活 动 的 形 式
社会政治实践
科学文化实践
3、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第一,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第二,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性的社会性; 第三,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主要知识点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主要知识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第一节主要知识点1、哲学、世界观、方法论。
(P27)2、哲学的基本问题。
(P28)3、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可知论、不可知论;有神论、无神论;辩证法、形而上学。
(P29)4、唯物主义的三种形态、唯心主义的两种形式。
5、列宁的物质定义。
(P30)6、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P30)7、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P31)8、什么是运动?什么是静止?(P32)9、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P32)10、什么是时间、空间?时间和空间的特点是什么?(P32)11、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
(P33)12、实践的含义、基本特征、基本形式(P35)13、如何理解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P36)14、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P38—39)第一章第二节主要知识点1、什么是联系?联系有那些特点?(P40)2、什么是发展?为什么说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P41)3、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P43)4、矛盾及其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P43)5、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P44)6、什么是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P44—45)7、如何理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P45)8、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怎样的?(P45)9、什么是质、量、度?(P46)10、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及方法论意义。
(P46)11、辨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P46—47)12、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方法论意义。
(P47)13、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及方法论意义(P49—50)14、辨证思维方法有哪些?(P50—52)第一章第三节主要知识点1、规律及其特点。
(P54)2、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
(P55)3、意识的能动作用及主要表现。
(P56—57)4、如何正确理解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辨证关系?(P57—58)5、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P58—59)6、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
2018版 马原 第一章 第一节 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
·主观唯心主义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 含义:物质=具体物质形态 • 类型: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 中国古代的“五行说”、
“阴阳说”
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
泰勒斯:“水”是万物的始基
中国古代阴阳五行说
阴阳:月亮和太阳 日光向背 事物发展的 两种趋势 五行:《尚书.洪范》
(肝)木 五行相生相克图示 火(心) 土(脾)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唯物史观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和规律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哲学是文明的活的灵魂”—马克思《科隆日报》第179号社论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第一节 世界的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 第二节 事物的联系和发展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 世界的根本方法
黑格尔
柏拉图
下列说法哪些属于主观(或客观)唯心主义:
•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 存在就是被感知; • 理在事先(朱熹); • 意念移物; • “万物有灵”、“元神不灭”; • 心外无物(王守仁);
•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陆九渊);
• 《坛经》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 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 ,仁者心动。”
主观唯心主义
贝克莱:
To be is to be perceived.
贝克莱
王阳明:天下无心外之物
含义:把人的感觉、观念、心 等主观精神作为世界的本原。
客观唯心主义
含义:把脱离人而存在的所谓“客观精神”作为世界 的本原,如理念、理、绝对观念、上帝、命运等。
现实世界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
“绝对精神”是世界的主 宰
(肾)水
马原第一章第一节(三)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三、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 (一)规律及其客现性 • (二)意识的能动作用 • (三)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
三、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 (一)规律及其客现性 • 1、规律:事物运动发展过程中的本质的、 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三、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 (一)规律及其客现性 • 1、规律:事物运动发展过程中的本质的、 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意识的作用(能动性)目的性、创造性、对象性、生理
调控性——条件性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唯意志论——机械论——宿命论
本章结束
• 2、客观性: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它不 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规律的客观性
罗马教皇可以烧死布鲁诺, 但它永远烧不死“日心说”。 日心说
布 鲁 诺
人因思想而伟大
----帕斯卡尔
•
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 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 武器来才能毁灭他,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 命。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 于死命的东西更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 ,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 无所知。 • 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我应该追求自己的 尊严,绝不是求之于空间,而是求之于自己思想的 规定。我占有多少土地都不会有用;由于空间,宇 宙便囊括了我,有如一个质点;由于思想,我却囊 括了宇宙。
请回答: 结合材料,分析人类在应对水资源挑战的实践活动 中主观目的和客观规律的关系。
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
• 社会历史趋向:社会历史规律的决 定作用
• 主体选择:历史主体在社会发展中 的能动性和选择性
马原第一章(第一节)
基历 本史 问观 题的
社 会社 意会 识存 的在 关与 系
社会存在决定 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决定 社会存在
唯物 史观
唯心 史观
(3)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 学所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 B.如何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是解决哲学的其它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决定着一定哲学派别的方向和路线。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人们实 际工作中的基本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实践本质的 科学揭示
•所 谓 实 践 , 就 是 人 类 能 动 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客观物质 活动。
(2)实践的特点
A.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 具有直接现实性。
B.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 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
C.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 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A.实践是物质性的活 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首先,现代科学进一步证实和深化了辩证 唯物主义关于物质形态的可变性和物质 不可穷尽性的原理。
其次,现代科学证明,新发现的物质客体 及其复杂结构和特性,并没有改变物质 是“客观实在”的事实,而是进一步丰 富和充实了“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 科学论断。
(三)物质的存在形式
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统一性
• 第二,它揭示了物质的可知性,有力地批判了不 可知论。
• 第三,它对物质世界的多样性作了最高的哲学概 括,指出了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 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体现了唯物论和辩 证法的统一。
•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 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定义经受了科学实践发展 的不断检验,日益显示其深刻性、正确性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第一节知识笔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第一节知识笔记2021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第一节知识点笔记总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笔记蓝色为重点课堂笔记+教材+课堂PPT+其他笔记由于时间仓促,部分内容可能出错,欢迎后台留言斧正您的支持是我的动力~第一章第一节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一、物质及其存在方式P21-P25哲学是一种系统的、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对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提供了全面而深刻的反思。
★哲学的基本问题①存在和思维、物质与意识谁为本原的问题,对该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哲学问题。
②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对该问题的不同回答,产生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理论分野。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识、感觉、心灵)等夸大为唯一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于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人的意识是世界的本原,客观世界是人的意识的产物。
★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物质世界是由某种非人类、超自然的客观精神派生的。
(一)哲学的物质范畴世界是物质世界,对物质的正确认识是我们认识和把握世界本质和规律的前提。
一切唯物主义哲学都是基于这个前提,以物质范畴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概念是与实践的观点内在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意义★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
马原第一章第一节世界多样性及发展规律
马原第一章第一节世界多样性及发展规律一、多元世界的存在与现象解读在这个不断发展、变化的世界中,我们可以观察到世界的多样性现象,包括社会、政治、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
这种多样性的存在,反映了不同国家、社会和民族之间的差异和独特性。
世界多样性的形成,既与人民的意识形态、文化传承、历史背景等密切相关,也受到各个国家的地理环境、资源禀赋、政治制度等影响。
二、发展规律的解读与思考正如人类社会的发展一样,世界的多样性也存在着一定的规律。
这些规律在不同国家和时期有所不同,但总体上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差异性与相似性并存世界各国之间存在着差异性与相似性的并存。
每个国家、社会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制度,在某些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然而,也存在着相似性的因素,如人们对于幸福生活的追求、社会公正的要求等。
这种差异与相似性的并存,决定了人们在交流合作中既存在着相互理解与凝聚力,也存在着冲突与矛盾。
2.发展与变革的趋同性尽管世界多样性的存在给不同国家和社会带来了发展的路径侧重点的差异,但总体上可以观察到发展与变革的趋同性。
在全球化的影响下,国际社会在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不断加深,为了适应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各国积极进行模式创新和制度改革,以促进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进步。
3.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相互关系世界多样性的发展往往与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密切相关。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国家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
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也得到了推动,如教育水平的提高、科技创新的推进等。
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相互关系,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
三、展望与思考世界多样性及其发展规律的存在,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思考和启示。
首先,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和尊重世界多样性的存在。
不同国家和社会的差异是自然而然的,应该以平等和包容的心态对待他们,建立多元共生的国际关系。
马原第一章第一节物质论和意识观
7
[教学重点] 物质的根本属性及人类社会的物质 性;规律及其特点;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及 核心内容;意识的本质及能动作用 [教学难点] 1.物质世界与实践的关系 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3.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之、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世界观和哲学基本问题 • 1、 哲学与世界观
坚持用联系的、 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 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 事物的内部矛盾。
辩证法
形而上学
主张用孤立的、 静止的 观点看问题, 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 存在。
45
哲学是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看的是整个世界最深 层次的本质 例
存在
物 有机物
生物
动物
脊椎动物
猫科动物 猫 我家的花猫
• “存在”作为“共性”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因而,人们一直在问它是人的思维、心造 出来的,还是世界万物中所固有的?
3
改变世界的三个犹太人
4
• 马克思
爱因斯坦
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学的理论框架
• 心理结构的三个层次:
潜意识-前意识-意 识; • 人格结构的三个层次: 本我-自我-超我 ; • 行为原则的三个层次: 快乐-现实-唯善。
5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 及其发展规律
6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基本原理, 着重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实践的基本观点, 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根本方法,为树 立科学的世界观打下理论基础。
唯物主义者对此的回答是,它是客 观的、物质的,万物自身固有的。 即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二、 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1、唯物主义发展的历史形态
唯物主义哲学在历史发展中经历了三种形态: 第一种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第二种是近代形而 上学唯物主义;第三种是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主要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第一节主要知识点1、哲学、世界观、方法论。
(P27)2、哲学的基本问题。
(P28)3、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可知论、不可知论;有神论、无神论;辩证法、形而上学。
(P29)4、唯物主义的三种形态、唯心主义的两种形式。
5、列宁的物质定义。
(P30)6、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P30)7、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P31)8、什么是运动?什么是静止?(P32)9、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P32)10、什么是时间、空间?时间和空间的特点是什么?(P32)11、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
(P33)12、实践的含义、基本特征、基本形式(P35)13、如何理解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P36)14、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P38—39)第一章第二节主要知识点1、什么是联系?联系有那些特点?(P40)2、什么是发展?为什么说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P41)3、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P43)4、矛盾及其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P43)5、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P44)6、什么是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P44—45)7、如何理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P45)8、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怎样的?(P45)9、什么是质、量、度?(P46)10、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及方法论意义。
(P46)11、辨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P46—47)12、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方法论意义。
(P47)13、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及方法论意义(P49—50)14、辨证思维方法有哪些?(P50—52)第一章第三节主要知识点1、规律及其特点。
(P54)2、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
(P55)3、意识的能动作用及主要表现。
(P56—57)4、如何正确理解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辨证关系?(P57—58)5、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P58—59)6、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
马原第一章第一节
可知论——唯物主义、唯心主义 不可知论——怀疑论、二元论
不可知论的代表人物
休谟:没有必然性因果 链条,有的只是习惯。
康德:人只能认识现象, 不能认识自在之物。
3、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辩证法: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
的观点看世界。
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片
面的观点看世界。
辩证法的历史形态:
运动形式 机械运动 物理运动 运动主体 宏观物体 分子、原子、基本粒子和场
化学运动
社会运动 思维运动
原子、离子、原子团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人的大脑
生物运动 蛋白质、核酸、生物个体、生物种群
B、运动与静止
物质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相对静止是事物运动的
特殊状态,是物质运动 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 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 衡状态。 它包括两种情形: 事物的相对位置未变; 事物的根本性质未变。
空间具有三维性:
Y 高 P(X1 ,Y1 ,Z1 )
Y1
O
Z1
Z
X1
X
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离:
①物质运动离不开时空,离开时空的
物质运动是无法存在的。 ②时空也离不开物质运动,离开物质 运动的时空是根本不存在的。
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①时空的绝对性,是指时空作为运动
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是客观的,是 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喜怒哀乐)
低等生物的反应性(刺激感应性)
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
②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劳动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 物质基础和需要; 语言的产生,使劳动和语 言一起共同推动了意识的 发展; 制造和使用工具是意识诞 生的标志。 意识在产生的初期是社会 的产物,在现代社会它依 然是社会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理论概述第一章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的实践唯物主义:物质决定意识,存在决定思维。
唯心主义:意识决定物质,思维决定存在。
物质的客观实在性: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坚定了理论基础。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1.什么是运动?涵盖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与过程,从单纯的位置直到思维。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着,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
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容,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3.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4.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要把握以下两个大的方面:一是,实践是是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二是,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时间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了。
三.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马原第一章(第一节)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可知论 不可知论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
•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 主义
唯心主义两种基本形式 • 主观唯心主义:贝克莱 • 客观唯心主义
(2)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观中的 贯彻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是两种 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唯物 主义
唯心 主义
辩证 法
形而 上学
唯物辩证法
唯心主义 形而上学
(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1.哲学物质观的发展
(1)古代的朴素的唯物主义的 物质观
• 基本观点: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是唯物主 义哲学的第一个历史形态。它肯定世界的 物质性,但是它把作为世界本原的物质归 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1. 世界观与哲学
(1)什么是世界观
• 所谓世界观,就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的总的、根 本的观点。世界观也叫宇宙观,二者是同义词。
• 世界观就具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带有整体性, 二是带有根本性。
(2)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一致性
• 哲学就是世界观,又是方法 论。人们关于世界普遍本质 的观点,这是世界观;人们 用这种观点去指导自己的认 识和实践,去观察、分析和 处理各种问题,它就又是方 法论。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 律(第一节)
第一节 世界的物质性
本节主要内容
一、物质及其存在形态 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三、世界统一于物质
世界是什么:
• 我们所面临的物质现象形形色色,物质世 界具有无限多样性,奥妙无穷。
• 怎样把握世界?
神在哪里, 天堂在哪里?
一、物质及其存在形态
(一) 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践的基本特征 社会历史性
2、实践的形式
(1)生产实践
(2)处理人与 人社会关系的 实践
(3)科学实践
(三)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首先,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其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 会性。 最后,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 性的活动。
凡以知,人之性也;
可以知,物之理也。
荀
子
16
不可知论
认为物质和意识不具有 同一性,否认思维认识世界 或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休谟
康德
•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 (1)回答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 • (2)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
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 内部矛盾。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的、 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 的存在和作用。
• 含义:指静止是暂时的、有条件的、 相对的。
•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 表现在:①相对于机械运动而言, 物质没发生位移。
•
②相对于质变而言,物质
没有发生质变
2、时间和空间--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1)时间的涵义、特点
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 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 (2)空间的涵义、特点 空间就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或伸张性。 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
18
(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1.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旧唯物主义指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唯物主 义,包括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2、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的含义
“实物、物质无非 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 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 抽象出来的”。
——恩格斯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 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 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 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 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 、反映。”
• (四)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 1.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
(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 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一)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 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二)实践的基本特征和形式
1、实践的特征
(1)客观物质性
① 实践的要素是客观的; ② 实践的过程是客观的; ③ 实践的结果是客观的。
实践的基本特征
(2)自觉能动性
(2)哲学基本问题原理的意义
首先,哲学基本问题是人们在实际活动中的基本问题。 其次,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 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第三,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 学可划分为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 义。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 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所谓自觉能动性,是指人的实践 不同于动物盲目的本能活动,而是 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实践的基本特征
(3) 社会历史性
①任何一个从事实践活动的人都是生活在一定 的社会环境、社会关系中的,而且还在于实践活动 赖以进行的条件和手段都是由社会提供的,甚至实 践活动所改造和探索的对象也是人们社会活动的产 物,是人类以往实践活动的结果。
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全部哲学, 特别是近代哲学的 重大的基本问题, 是思维和存在的关 系问题。”
①存在和思维或物质和意识何为世界 本原,谁是第一性的问题。
② 思维和存在或物质和意 识有无同一性,即人们的思维 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
思维
? 存在
(1)运动的含义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 程的哲学范畴。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2)物质和运动不可分
①物质是运动的物质,没有无运动的 物质。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没有无物质的 运动。
(3)运动的绝对性与静止的相对性
①运动的绝对性:
指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无条件 的,是绝对的。
②静止的相对性: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 发展规律
• 教学目的和要求 • 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辩证法
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 性和实践的基本观点,掌握唯物辩证法 的基本规律和根本方法,为树立科学的 世界观打下理论基础。
2
关键词
哲学 实践 矛盾 否定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联系
发展
量变
质变
方法
意识
物质 规律 肯定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12
一
世界只有一个本原:
元
物质或精神。
论
一元论
唯物主义一元 论
唯心主义一元 论
二 元
世界有两个互相平行、 各自独立的本原:物质和 精神。
论
笛卡尔
14
多
世界有两个以上的本原。
元
论
世界
物理 世界
心理 世界
知识 世界
波普
15
可知论
认为物质和意识具 有同一性,主张世界 是可以认识的。
——列宁
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①物质是哲学范畴。 ②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③物质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具有可知性 。
21
3 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起源——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本质——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 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世界观与哲学的基本问题
1、世界观
人们对于 包括自然界、社 会和人的精神世 界在内的整个世 界的总体看法和 根本观点。
2、 哲学既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又是方法论。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 世界的根本方法的理论。
22
4.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
列
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
宁
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的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
物
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质
定
义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的
意
义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
义历史观的统一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3)时间和空间与运动物质的不可分离性 时间空间离不开运动物质 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空间
物质的这两种存在形式 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 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 空洞的观念、抽象。
恩格斯
3、社会的物质性
(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 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人类的实践活动是以物质力量 改造物质力量的物质性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