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范文(精选5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登鹳雀楼》教学设计范文(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学会认本课生字。
朗读、背诵古诗,感受自然之美。
2.了解诗古的意思,体会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理解诗题1.由鹳雀楼的图片引入,介绍鹳雀楼及其名字的由来。
2.板书题目,指名读题,指导登/鹳雀楼、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自读古诗,要求读准生字字音,学习生字。
2、结合课文插图,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解释字义。
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
3、在理解字义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4、读一读,想一想:哪两句诗是写景的?哪两句诗是写作者的感想的.?三、精读诗句,悟意明理1、指读古诗,教师范读。
老师的读法与同学们有什么不同?(老师读的有节奏)2、引导学生读诗,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3、用多种方式感情朗读古诗:自由读,同桌互读,指名读。
4.一起来读。
引读,老师引读,师一句生一句轮流读,学生模仿教师读,重在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直至读准诗句的节奏和停顿。
5、拓展诵读《风》《静夜思》,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
6、分组讨论诗句中所描写的景色。
教师小结。
四、拓展诗意1、当你考试得了100分时,为了不让你骄傲,老师希望你继续努力,可以对你说:、(、)当你登到太行山山的半山腰时,妈妈对你说:欲看更多景,就要、(、)2、“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句话是一句千古名句,鹳雀楼的名气之大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这句诗。
它不光用在登楼上,经常被别人用在学习、工作等许多地方来鼓励自己或别人!不管什么人,不管做什么事,要想更上一层楼,都需要再做一番努力!今天我们更上一层楼,明天,我们就会“穷千里目”!五、作业。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6篇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6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工作总结、工作报告、工作计划、心得体会、讲话致辞、教育教学、书信文档、述职报告、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reports, work plans, reflections, speeches, education and teaching, letter documents, job report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登鹳雀楼教学设计6篇一份内容丰富的教案能够从根本上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教案是教师为了保证上课进度预先撰写的文字载体。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优秀5篇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优秀5篇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以其独特的诗性智慧成为不朽之作,传诵千古。
作为鹳雀楼的实体,有几人能见,有几人能登,有几人能知,楼之享有大名和王之涣的这首诗是分不开的。
如下是可爱的编辑为家人们找到的《登鹳雀楼》教学设计优秀5篇,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登鹳雀楼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和蕴含的哲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理解诗题。
1、小朋友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
鹳雀楼是我国四大名楼之一。
古时候,经常有鹳雀鸟飞临居住这座楼而得名。
它位于黄河东岸,体壮观,结构奇特,气势雄伟。
很多诗人登上鹳雀楼,俯临黄河,留下许多诗词名篇。
而王涣的这首《登鹳雀楼》较为有名。
2、板书课题:登鹳雀楼解释每个字:登,凡是带有撇和捺的字写时要舒展一下,登这个字下面是个豆。
鹳,这个字是本诗中笔画较多的一个字,这个字右边是只鸟。
雀,上面是个小字头,雀这个字,小字头我们在脚尖的尖中学过这个部分,那下面部分是“隹”部,隹这个字一般都跟鸟有关,比方说“小鹰学飞”中的“鹰”,雁过留声中的“雁”都有隹部,所以它指的一种鸟,凡是带有隹部的这个字,写的时候距离要紧一些。
“楼”古时候的楼都是木制结构的,那木当偏旁的时候把捺变成点。
楼这个字是左右结构的字,作为偏旁时要把木写得小一点,这叫做左窄右宽。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出示诗中带斜线是的作用?(停顿)学生读题目(登鹳雀楼)所以诗的标题应该这样读,登/鹳雀楼。
全班齐读。
生再读。
录音机范读。
2、诗会读了,要想弄清是的意思就要弄清每个字的意思,现在让我们和诗人一起登上鹳雀楼看一看你们看。
要想学一首古诗,要先把它读好,那你再把诗读一遍,把生字宝宝认一下。
登鹳雀楼教案1
登鹳雀楼教案关于登鹳雀楼教案汇总六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就难以避开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帮大家整理的登鹳雀楼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登鹳雀楼教案篇1设计理念:语文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育创新思维。
通过鲜明的图画入手,创设情景,营造气氛,主动探求知识,采纳直观教学、情境教学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爱好,《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而后由图入文,图文结合,不断理解文字传达的意境。
最后通过有感情地朗诵,渐入佳境,在读中思、在读中想、读中悟,直至最后融情于景,感悟其哲理。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
3、初步培育学生的观察力、想像力,感悟诗人乐观向上、高瞻远瞩的胸襟,略知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诵读诗文,理解其意思,感受其意境教学难点:感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教具准备:挂图、画纸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你能朗诵一首吗?2、你们知道吗?唐代有位非常有名的大诗人,他叫王之涣,他有一首诗非常有名,那是他登上一座楼之后,看到将要落山的太阳和奔腾的黄河,想了很多,就写下这首诗《登鹳雀楼》。
(师出示板书,并解题)3、(师范读)边听边想:诗人在楼上会看到什么?想到什么?二、新课讲授(一)、课前感知:(出示挂图)在这幅图上,你们看到了什么?(二)、精读诗句,悟意明理学习第一行诗句1、轻读,边读边看插图,看看哪个词的意思表示图上的景色,想想什么意思?2、“日”:太阳。
“尽”:完了。
天上的那一轮红日是夕阳还是朝阳?从哪看出?3、“白日依山尽”是什么意思?(师带读、自读、指读、齐读)学习第二行诗句1、除了夕阳,那滚滚黄河水又将奔向哪里呢?2、你能说说黄河的流水声吗?(生仿照)3、把这气势通过读表现出来。
课文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登鹳雀楼》的诗意。
实践活动法: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诗歌鉴赏方法。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登鹳雀楼》的诗意,掌握诗歌鉴赏方法。
通过反思总结,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促进自我提升。
六、教学资源拓展
(1)与《登鹳雀楼》相关的其他古诗: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望庐山瀑布》等,让学生对比阅读,感受不同古诗的魅力。
(2)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其他作品:如《凉州词》、《登飞来峰》等,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诗人及其创作风格。
(3)鹳雀楼的历史文化背景:介绍鹳雀楼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和文化内涵,让学生了解古诗背后的故事。
(2)理解诗意:部分学生对古诗的意境理解存在困难,需要教师通过具体实例和生动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3)文化传承:部分学生对古诗的背景和作者了解不足,需要教师进行相关知识的补充和讲解。
(4)审美鉴赏:部分学生对古诗的意境美感受不足,需要教师通过具体赏析和引导帮助学生提升审美能力。
(5)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部分学生可能对登高望远的美好寓意和爱国情怀理解不够深入,需要教师进行深入讲解和引导。
(3)诗歌创作:鼓励学生尝试创作一首以登高望远为主题的诗歌,可以参考《登鹳雀楼》的格式和意境。这个作业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文学素养。
(4)古诗鉴赏:选择一首唐代古诗,进行鉴赏和分析,要求学生写出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通过这个作业,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2. 作业反馈:
(1)对学生的朗读和背诵作业进行评价,指出读音是否准确、节奏是否把握得当,并给出改进建议。
2023年《登鹳雀楼》教学设计(登鹳雀楼教案板书)
2023年《登鹳雀楼》教学设计(登鹳雀楼教案板书)>《登鹳雀楼》教学设计1知识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会认11个生字,会写6个字。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声情并茂地背诵课文。
3、通过学习这首诗,使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
能力目标:在本课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自学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朗读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会书写6个字,并且要认识11个生字。
教学难点:依据本课教学内容和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确定本课的难点为通过朗读及背诵课文,让学生感受要想看到美丽的风景就要登高远望,同样的道理,我们在做起他的事情时,只要不断努力,不怕困难,一定会走向成功。
本节课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散想象、有感情朗读及诵读,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从本质上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一、激情导入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见一位有名的大诗人,你们高兴吗?生:高兴。
师:但是,我听说这位诗人特别喜欢接见那些会诵读古诗的小朋友,你们说这可怎么办?生:我会朗诵古诗。
(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参与)师:好极了,下面就请同学们来朗诵一下你知道的古诗吧。
生:(朗诵古诗)师:你们知道这么多古诗,真是棒极了!我想这位唐代诗人王之涣早就想见一见你们了。
(出示诗人画像)今天,让我们一同来学习他的一首古诗《登鹳雀楼》。
(板书课题)间评:教师为了引导学生兴趣盎然地走近古诗,在认识诗人王之涣时,设计了一个小难题,并且学生争先恐后地朗诵自己知道的古诗,不仅创设了学诗的情境,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二、讲授新知1、初读感知师:首先请同学们对照拼音自己读一读古诗。
生:(自由读古诗)2、检查读的效果师:刚才在古诗中,我们遇到了很多生字。
同学们,你们认识它们吗?(引导并检查学生认识本课生字状况)(1)难读字音:千(出示“千”的生字卡片);(2)易读错字音:入、日。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板书设计(通用9篇)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板书设计《登鹳雀楼》教学设计板书设计(通用9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
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登鹳雀楼》教学设计板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板书设计篇1《登鹳雀楼》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两条绿线中的1个字只识不写。
3、理解课文内容,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涵的哲理。
教学重点:1、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涵的哲理。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教学投影片。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涵的哲理。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一首古诗。
2、板书课题。
指名拼读"登",要求读后后鼻音。
复习“登字头”,指名拼读“鹳”。
复习“三拼音节”。
3、解题。
登,是登上的意思。
鹳雀是一种鸟儿,样子像鹤。
在山西省永剂县有一座楼,常有鹳雀停留在上面休息,所以人们称这座楼叫"鹳雀楼"。
登鹳雀楼,就是登上鹳雀楼。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之涣。
有一天,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就写下了这首诗。
二、初读课文。
1、投影出示课文内容,学生借助拼音读通课文。
2、范读。
指名读。
三、理解诗句。
(一)学习一、二行。
1、指名读,理解意思。
2、出示课文图,设置情境:一天傍晚,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这气势多么壮观。
诗人在黄鹤楼上看到了什么?(太阳、青山、黄河)(1)这轮傍晚的太阳就要落下去了,它会怎样落下去呢?课文中哪个次是"靠着"的意思。
《登鹳雀楼》 教学设计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熟练朗读并背诵《登鹳雀楼》这首诗。
2、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字词和诗句的含义,感受诗歌所描绘的壮丽景色。
3、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积极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掌握诗中的生字词,能够正确书写和运用。
2、教学难点感受诗歌所展现的意境,理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所蕴含的哲理。
三、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2、讲解法:对诗中的重点字词和诗句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
3、想象法: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画面,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4、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哲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鹳雀楼的图片或视频,向学生介绍鹳雀楼的历史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学生是否曾经去过类似的高楼或景点,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
2、初读诗歌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圈出生字词,教师进行巡视指导。
指名学生朗读诗歌,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教师进行正音。
3、理解诗意讲解诗中的生字词,如“鹳雀”“依”“尽”“欲”“穷”等。
逐句讲解诗句的意思,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所展现的景象,教师进行补充和纠正。
4、体会情感引导学生思考诗人登上鹳雀楼时的心情,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重点分析“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两句诗,让学生讨论其中所蕴含的哲理,体会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5、朗读背诵学生再次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教师指导学生背诵诗歌,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检查,如小组背诵、个人背诵等。
6、拓展延伸让学生收集其他描写名胜古迹的诗歌,进行交流和分享。
引导学生思考在生活中如何不断进取,追求更高的目标。
7、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重点和难点。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鹳雀楼》。
理解《登鹳雀楼》的诗意和背景。
分析并欣赏王之涣的诗歌创作风格。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分析,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学会通过诗歌欣赏,提升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登鹳雀楼》的诗意和背景。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王之涣的诗歌创作风格。
2. 教学难点:诗歌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诗歌意境的深入领会。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悉《登鹳雀楼》的诗意和背景。
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资源。
2. 学生准备:预习《登鹳雀楼》。
了解一些基本的文学常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
激发学生对《登鹳雀楼》的学习兴趣。
2. 朗读与背诵:引导学生正确朗读《登鹳雀楼》。
鼓励学生进行背诵练习。
3. 诗文解析:分析诗文内容,解释生僻字词的含义。
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4. 诗歌欣赏:讨论王之涣的诗歌创作风格。
引导学生欣赏和品味《登鹳雀楼》的艺术特色。
五、作业与评价:1. 作业:要求学生完成《登鹳雀楼》的背诵。
选择一首王之涣的其他诗歌进行阅读和简要解析。
2. 评价:教师对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进行评价。
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
六、教学延伸活动:1. 图片展示:教师展示鹳雀楼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诗歌中所描述的景色。
引导学生联系诗歌内容,描述图片中的景色和氛围。
2. 绘画创作:邀请学生根据《登鹳雀楼》的意境进行绘画创作。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用画笔表达出自己对诗歌的感受。
七、课堂小结:1. 回顾诗歌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登鹳雀楼》的诗意和背景。
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和感悟。
2. 强调诗歌欣赏的重要性:教师强调诗歌欣赏对语文素养的提升作用。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阅读和欣赏诗歌,培养对文学的热爱。
登鹳雀楼教案(优秀6篇)
登鹳雀楼教案(优秀6篇)《登鹳雀楼》教案篇一教学要求1.会读会写6个生字,认读4个生字。
2.理解诗句内容,回答课后问题。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1.学会生字、朗读并背诵课文是重点。
2.指导理解诗句意思是难点。
课前准备挂图、生字卡片、CAI课件。
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揭示并解释题目,激发兴趣板书诗题并解释诗题。
【鹳雀楼】旧址在今山西省永济县。
前面可以望见中条山,下面临近黄河。
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鹳鸟停留在上面,所以叫鹳雀楼,又名鹳鹊楼。
楼共三层,是当时文人游览的胜地。
此楼北宋时还存在,后来被河水冲毁。
题目的意思是登上鹳雀楼。
【作者简介】王之涣(688—742),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唐代著名诗人。
二、教师范读教师一边读,一边演示电脑课件(画面:诗人正站在黄河边的鹳雀楼上观看景色,太阳渐渐地落下山去。
)三、学生轻声读,要求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四、指导学习生字1.教师在黑板的田字格上板书生字,带领学生读音、组词。
2.学生书空练习。
说说记生字的方法。
教师重点指导:楼:lóu,读边音。
“木”字作偏旁时,捺要写成点。
入:rù,独体字,两笔。
注意和“人”区别开。
穷:qióng,三拼音,上下结构,写时不要少写宝盖头下面的撇和点。
目:mù,全包围结构,要和“日”字区别开。
更:gèng,读后鼻音。
独体结构。
有7笔。
层:céng,读平舌音,后鼻音。
五、课堂练习1.组词:人日入目2.在练习本上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一、复习齐读课文。
二、导读课文,适时演示电脑课件,帮助学生理解大意1.指名学生朗读后,逐行导读。
2.指名试读试讲后,教师精讲点拨:第一句:白日:此处指傍晚的太阳。
依:挨着,靠着。
山:这里不是专指某座山,而是指连绵起伏的群山。
尽:完。
这里指落日渐渐沉下去了。
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仅次于长江。
《登鹳雀楼》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15篇)
《登鹳雀楼》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15篇)《登鹳雀楼》教学设计1一、学习目标1、学习8个生字,理解诗中生字的意思,学写生字“雀”。
2、落实本课生字词,借助图片理解“白日”、“依”、“鹳雀”等词语。
了解即“入海流”是“流入海”,“千里目”是“目千里”。
了解古诗对仗的特点。
3、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4、背诵古诗。
二、教学重难点1、借助诗句体会傍晚黄河的壮观景象。
2、借助古诗体会“站得高,看的远”的道理。
3、默写古诗。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出示小鸟图和象形文字“隹”。
同学们“隹”是一个象形字,单人旁就像鸟儿的翅膀,里面就像鸟儿的身体(借助“住”识记)隹指短尾巴的鸟,在隹的都上加上“小”(竖钩变成竖)读que,也是指短尾巴的鸟。
能给“雀”组个词吗?2、出示鹳雀图,这就是鹳雀,谁来读它的名字?3、(课件示鹳雀楼图)由于很久以前,鹳雀这种鸟经常喜欢停在山西的一座楼阁上休息,人们就把这座楼称为“鹳雀楼”。
示“楼”词,齐读。
4、鹳雀楼初建时不怎么有名气的。
直到唐代,有位名叫王之涣的大诗人,他有一次登上这座楼,作了一首诗,从此以后,这座楼就名扬四海了,成为我国著名的四大楼之一。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这首诗吧!3、诗的名字就叫登鹳雀楼,齐读课题二、初读古诗,理解诗意(一)初读古诗正音1、请同学打开书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学生自读,指名读,正音)提醒“更”是后鼻音。
(二)识记生字1、同学们,这些红色的生字你认识吗?你能记住哪个字?(指名说)(三)理解词义、诗句的意思1、请同学们再读古诗,将你的理解和疑问与同学们交流一下。
(指名说)2、出示第一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这句诗中你理解哪个词语,或者你还有哪些疑问,我们一起交流交流。
(指名说)预设学生回答1)、白日指夕阳。
2)、依指挨着。
3)、尽指消失。
3、指名说第一行的意思。
《登鹳雀楼》优秀教案设计(通用8篇)
《登鹳雀楼》优秀教案设计(通用8篇) 篇2
1、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认字,巩固看拼音识字的能力。
2、读诗体会这首古诗的节奏和韵味美,理解古诗的意思并会背诵。
3、认识本课的八个生字,学会笔画“竖折”,并学写“山、日”。
2、正确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学2、你们真棒,将来也能成为一个小诗人,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诗中的景象(播放 录像)太阳下山,江水滚滚,奔腾而去。
4、我们看着黑板上的诗,听着音乐,配上手上的动作,现来读读。
过渡句:古诗大家都会读了,这些字你认识吗?(字词课件)
4、出示词卡:有些生字要搬家,跑到了我手上,你还认识吗?
看书,做好指读姿势,我们再来读诗。看看还认识他们吗?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动、爱玩,他们能说的喜欢自己说。根据他们的心理特 征,我在教学中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在课前的学情调查时,设问:“谁愿意做代 表为大家背一背这首诗?”就有学生主动站起来背古诗了。其次,在写字这个块面中 ,我利用游戏形式即“看谁找的对”来指导学生写字,寓教于乐,充分调动学生利 用多种感官,动手动口动脑去学习生字。教学“入”字时,与“人”比较。这是个 形近字,先让学生讨论交流,一起说说“入”和“人”的不同之处,再以顺口溜的 形式帮助学生强化记忆:“看看有点像,比比不一样,就差一点点,错了就变样, 写时要注意,仔细想一想”,学生的兴趣较高,觉得很有趣。在教学“欲”字时, 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通过自己的观察、学习去解决问题,学 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语文教学注重语言的积累,更要注重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根据教学内容教 给学生一个词“登高望远”,并结合学生悟出的道理,来指导学生运用诗中的句子 来鼓励别人取得更大的进步。
《登鹳雀楼》 教学设计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熟练朗读并背诵《登鹳雀楼》这首诗。
2、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字词和诗句的意思,感受诗歌所描绘的壮丽景色。
3、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景象。
(2)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2、教学难点(1)领悟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2)引导学生将诗歌中的意境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联系。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通过展示一些著名楼阁的图片,如黄鹤楼、滕王阁等,引起学生的兴趣。
(2)提问学生是否知道鹳雀楼,以及对它的了解。
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单介绍诗人王之涣的生平,以及他在诗歌创作方面的成就。
(2)讲述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人的心境。
3、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纠正读音和节奏。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4、诗句讲解(1)逐句讲解诗中的字词,如“白日”“依”“尽”“欲”“穷”“更”等。
(2)结合图片和动画,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让学生想象出夕阳西下、黄河奔腾的壮观景象。
5、诗歌赏析(1)引导学生感受诗歌描绘的画面之美,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所展现的宏大场景。
(2)分析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探讨“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所蕴含的哲理。
6、朗读与背诵(1)让学生带着感情再次朗读诗歌,体会诗人的情感。
(2)通过小组比赛、个人展示等方式,鼓励学生背诵诗歌。
7、拓展延伸(1)让学生分享自己曾经登高望远的经历,以及当时的感受。
(2)引导学生思考在生活中如何像诗人一样,不断追求进步,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8、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诗歌的意思、情感和哲理。
(2)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和评价,鼓励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努力。
9、布置作业(1)默写《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5篇
过渡:是啊!想看到更远的景象就再登上一层楼吧!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登高 望远的道理。(板书:登高望远)
四,朗读成诵,演一演,背一背 1,同学们,请看书上的插图(多媒体课件放映并配音:日落西山,晚霞满 天,滔滔的黄河水东流而去,多么壮丽的景象!) 过渡:看到这么美丽的景象,此时,你们想不想像诗人一样吟诵这首诗。 2,学生扮演诗人诵读(先小组读,再个别打扮成小诗人表演读。) 过渡:真不错,多像一位小诗人呀!读到这里,会背这首诗吗谁来试一试。 3,学生背诵(个别背,男,女生打擂台,齐背等形式) 五,注重积累,扩展延伸 课件出示:王之涣写的《凉州词》,让学生读一读,回家背一背,并收集有 关王之涣的其它诗。
充分体现新理念呢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 1—6 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 文 160 篇(段)。各年级对古诗的学习要求也不同。一,二年级的古诗教学只 要求读读背背,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堪称盛唐佳作的《登鹳雀楼》被北师大版一册教材编入第八单元,作为阅读 内容。这首诗是唐朝诗人王之涣所著,写了诗人登高远望祖国山河的壮观,表达 了诗人豁达开朗的情怀。教学时,我根据年段要求和低年级学生爱读爱背,记忆 力强的特点,进行灵活处理教材,重点放在读读背背,学习生字,写字上。在理 解诗句时采用以读代讲,以画促读的教法。一改逐句,逐词讲解翻译的传统教法。 注重创设情境,再现画中景,体现画中情,让孩子们在美的景物中,感受古诗的 语言美。本课设计力求体现快乐学习,自主合作学习的新理念。
3.学生采用多种形式读古诗,(自由读、互读、指名读、赛读、配乐读) 调动学生读的积极性。
4.指导学生想象画面景象,背诵古诗。 (四)作业。 有韵味地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2.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3.揭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学习生字,培养兴趣。 1.出示生字卡片:白、日、目、人、入、千。 2.读准字音:这些字中你认识哪些字,是怎么认识的? 3.记住字形,你会其中的哪些字?用什么方法记住的?用形象记忆法记“日”, 先让学生认识“日”最早的写法“☉”;熟字记忆法;“日”字加撇就是白,“日” 中加横就是“目”,“十”上加撇就是“千”。 4.指导书写: ①弄清笔顺: 白: 日: 目: 人:丿人
登鹳雀楼教案七篇
登鹳雀楼教案登鹳雀楼教案七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登鹳雀楼教案7篇,欢迎大家分享。
登鹳雀楼教案篇1知识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会认11个生字,会写6个字。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声情并茂地背诵课文。
3、通过学习这首诗,使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
能力目标:在本课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自学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朗读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会书写6个字,并且要认识11个生字。
教学难点:依据本课教学内容和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确定本课的难点为通过朗读及背诵课文,让学生感受要想看到美丽的风景就要登高远望,同样的道理,我们在做起他的事情时,只要不断努力,不怕困难,一定会走向成功。
本节课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散想象、有感情朗读及诵读,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从本质上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一、激情导入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见一位有名的大诗人,你们高兴吗?生:高兴。
师:但是,我听说这位诗人特别喜欢接见那些会诵读古诗的小朋友,你们说这可怎么办?生:我会朗诵古诗。
(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参与)师:好极了,下面就请同学们来朗诵一下你知道的古诗吧。
生:(朗诵古诗)师:你们知道这么多古诗,真是棒极了!我想这位唐代诗人王之涣早就想见一见你们了。
(出示诗人画像)今天,让我们一同来学习他的一首古诗《登鹳雀楼》。
(板书课题)间评:教师为了引导学生兴趣盎然地走近古诗,在认识诗人王之涣时,设计了一个小难题,并且学生争先恐后地朗诵自己知道的古诗,不仅创设了学诗的情境,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二、讲授新知1、初读感知师:首先请同学们对照拼音自己读一读古诗。
生:(自由读古诗)2、检查读的效果师:刚才在古诗中,我们遇到了很多生字。
古诗登鹳雀楼优秀教案
古诗《登鹳雀楼》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鹳雀楼》。
让学生理解《登鹳雀楼》的诗意,了解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感受诗歌的韵律和美感。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壮丽和美好,培养他们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通过对诗歌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鹳雀楼》。
让学生理解《登鹳雀楼》的诗意,了解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感受诗歌的韵律和美感。
三、教学准备3.1 教具准备:PPT或黑板,用于展示诗歌内容和教学要点。
相关背景资料,用于介绍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2 课前准备:教师应提前熟悉诗歌内容,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准备相关的教学问题和讨论题目。
四、教学过程4.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激发他们对诗歌的兴趣。
向学生介绍本节课要学习的诗歌《登鹳雀楼》及其作者王之涣。
4.2 诗歌讲解:逐句讲解诗歌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结合相关背景资料,介绍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4.3 朗读与背诵: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的掌握。
鼓励学生背诵诗歌,提高他们的记忆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5.1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强调朗读和背诵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练习。
5.2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鹳雀楼》。
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思考并回答相关问题,深入理解诗歌的意义。
六、教学活动设计6.1 互动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
(5)评价工具:采用课堂问答、小组评价、学生自评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实时评价,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为教学提供反馈。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预习: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登鹳雀楼》的学习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
5. 请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展示自己对《登鹳雀楼》的理解和朗读技巧。
例题型及答案:
1. 请用自己的话解释“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意思。
答案:这句话描绘了太阳依傍着山峦即将落下的景象,黄河之水流入大海中去。
2. 请解释“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含义。
答案:这句话寓意着人们应当不断努力,追求更高的境界。
2. 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要求学生课后阅读以上拓展阅读材料,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鼓励学生通过互联网或图书馆等途径,了解唐代诗人的生平事迹和创作背景。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所表达的自然美和人文情怀,培养他们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鼓励他们在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更多相关的古诗文。
7. 请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展示自己对《登鹳雀楼》的理解和朗读技巧。
8. 请学生进行诗歌翻译比赛,将《登鹳雀楼》翻译成现代汉语,并解释诗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意义。
9. 请学生进行诗歌欣赏与创作比赛,展示自己对《登鹳雀楼》的欣赏和创作能力。
10. 请学生进行诗歌知识问答比赛,测试自己对《登鹳雀楼》及相关古诗文知识的掌握程度。
强调诗中的意象和意境的重点,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四)巩固练习(预计用时:5分钟)
随堂练习:
《登鹳雀楼》教案(精选14篇)
《登鹳雀楼》教案(精选14篇)《登鹳雀楼》篇1一、教材分析:语文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这节课学生要通过读、想、议、画、比、写等形式,主动地探求知识,进入古诗的意境。
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全程积极参与,在探究活动中达到自悟自得。
这首五言绝句,记叙了作者登鹳雀楼时的所见所思。
全诗仅20个字,语言朴素浅显,言近旨远,给人启迪,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二、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会本课6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借助图片与课文的语言材料体会诗的`意境“情感与态度”目标: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
三、教学重点:难点:体会诗人胸襟的宽大,明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article/四、教具准备:挂图,词卡五、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1、小朋友们,你们还记得《英英学古诗》中,英英学的是哪首古诗吗?(静夜诗)2、集体背诵。
问:诗的作者是谁?3、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古诗《登鹳雀楼》。
板书课题:17、登鹳雀楼,齐读课题。
4、解题:“登”:登上。
“鹳雀”:一种鸟。
“鹳雀楼”:楼名。
“登鹳雀楼”:登上鹳雀楼。
作者是唐代诗人王之涣。
5、介绍鹳雀楼及写诗背景。
鹳雀,一种鸟儿,形状像鹳。
鹳雀楼在山西永济县,因常有鹳雀楼留在上面休息,人们就给这座楼取了这个名字。
楼高三层,是唐代游览胜地。
`北宋时还存在,后来被黄河水冲没。
二、初读课文1、出示课文内容2、借助拼音自读古诗三、理解诗句1、学习一二行(1)出示课文挂图,设置情景:一天傍晚,诗人登上鹳雀楼,放眼望去,看,这气势多么壮观。
出示:A、“依”有三个意思:靠、依靠;按照;顺从“白日依山尽“中的”依“是什么意思?(2)在鹳雀楼看到了什么?(太阳、青山、黄河)这是什么时候的太阳?(傍晚)你怎么知道这是傍晚的太阳的?课文中称傍晚的太阳叫什么?(白日) 这轮傍晚的太阳就要落下去了(在图上演示太阳落下的情景)它会怎样落下去?(靠着连绵不断的青山落下去)课文中哪个词语是“靠着”的意思?(依)引导学生理解“尽”的意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陆集中心学校教学案设计
课题
登鹳雀楼
主备人
苏永娟
执教人
苏永娟
课型
新授
课时
1
授课时间
11.8
教 学目 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
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
教 学
要 点
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难点
简单理解诗意。体会诗中蕴含的积极向上的情感。
采用个别读、小组读、男女生分开读、师生竞读等形式巩固记忆生字。
说说对字的认识。
设计一个师生背诗比赛的活动,调动了学生读诗背诗的积极性。让学生评分,找出老师背诵优美的“秘密”,通过自主探究,在评价中学会了朗诵古诗的技巧,如:节奏、表情、音高等。
必要时解释为何称“白日”:可能是因为想和早上初升的太阳区分开来,所以称为白日;可能是因为当时山谷里的云雾很重,遮挡了太阳的光线,使得太阳看上去成白乎乎的了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读诗要领。(读诗要有停顿,有重音)
没想到老师的秘密都让你们发现了!下面给大家一点时间练习一下,一会儿和老师比赛。(学生练习读诗)
(课件出示:画出停顿符号的古诗)
2、诗中画
师:在每一首诗中都藏着画面,你们能读出来是什么样的画面吗?
请同学们边读诗句,边看图,看看在图上可以找到诗句中的哪些事物?
(课件出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引:千里目指想怎样?要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诗人必须要——
哪个字表示还要登楼?示“更”。(只要再登一层就足够了吗?一层并不是真的一层,而是还要往上的意思。)
引导说:诗人想:要想——,就必须要——。(如果站在原地的话,再好也只能看到那些景色)这是因为——?让生试说。(板书:登高才能望远)指导读。评。还有什么地方也需要更上一层楼?
教学生字“入”时,与“人”比较。这是个形近字,先让学生讨论交流,一起说说“入”和“人”的不同之处,再以顺口溜的形式帮助学生强化记忆
太阳怎样呢?看图,读句,想。
这样效果会更好些
通过想像,学生的说话练习“我仿佛看到了。”
这样诗中描写的景色就在学生脑中清晰地展现出来
在教学中我先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从而感悟出古诗所蕴含的“站高才能望远”的道理,知道了要想取得更大的进步,还要不断努力。这样,通过学生自身的探索、体验,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突破了这个难点。
这一课的生字宝宝很想认识大家,我们先和它们打招呼,叫出它们的名字就能和它们成为朋友。(课件出示:带拼音的生字)
小朋友读得好,如果去掉拼音你还会读吗?
(课件出示:不带拼音的生字)
三、精读诗句,悟意明理
1、师生赛读
看着刚才小朋友们读得很认真,老师想和大家比赛读这首诗好吗?(师读,生评价)
(课件出示:古诗)
学生读课题
二、初读诗句,学习生字。
1、初读诗句
那么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那打开书,自己读读课文吧!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准字音,把不认识的字和不明白的地方画出来。(学生自渎课文)
(课件出示:自读要求)
2、学习生字
小朋友读书读得很认真,很正确,可见昨天在家里书读得很好。可是不知道大家生字预习得怎样?
一、引入新课
(一) 生字教学导入。
1、读:指名读,齐读。
今天啊,有一个生字朋友出来和二(3)班的小朋友打打招呼,谁认识它呀?
(课件出示:生字“楼”)
2、写:注意形与声,字的结构
师:古时候,楼房都是用木头建成的,所以“楼”字的左边是一个……
(课件出示:楼的画面)
(师生齐书“楼”,师范写一笔画,生说出该笔画名。)
充分给予学生自由想象、自由表达、学习空间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已经站在鹳雀楼最顶层,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美景?
我看到小朋友略显紧张的小脸渐渐变得舒缓起来了。有的小朋友沉醉在音乐当中,和着旋律一起唱时,欣赏儿歌这一环节达到预期目的。
在教学这一环节时。要面向全体。在检查自读情况时,先检查生字,再由生字连词,对于学生易读错的字词我进行重点指导。
4.小结:一千多年前,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引读),诗人想要看到更远的地方,于是诗人说(引读)。这首诗主要写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的景物和产生的想法,写诗人看到诗句是——?写诗人想法的诗句是——?(指导背诵诗句)
四、写字教学:
(课件出示:雀 依)
1、教师范书,学生空书。
2、生习字册描红。师强调写字姿势。
师:我来说口令,你来跟我做。“身正、肩平、足安。”师巡视指导,点评姿势,强调描红、写字要求。
3、投影展示(有梯度的展示)
五、欣赏名楼,课后拓展
(课件出示: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等图片)
要求学生课后搜集有关岳阳楼、黄鹤楼和滕王阁的古诗并阅读。
通过欣赏儿歌《悯农》,让学生放松心情,拉近师生间距离。
讲解:左面是木字旁,右面的上面 “米” 右边的这个字呀也念“娄”,上面一个“米”字笔画比较多,所以写的时候要紧凑一些。下面的这个“女”字要把“米”字托住,所以横画要拉长。
配乐写字可以起到静心增加感情的作用,可以把内心的力量更多的容忍的字里面。
板书设计:17登鹳雀楼
登高才能望远
教学法指智慧
个性设计
教学后记
课前互动:
1、老师自我介绍。
2、播放儿歌《悯农》,活跃课堂氛围,师生进一步熟悉。
3、由音乐引出授课相关内容。
这首歌曲叫什么名字?它的歌词就是一首古诗。今天,老师还要和小朋友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结束的时候,看你能不能把将要学的这首古诗也唱出来呢?好好表现哦!
(二)、理解诗题,简介诗人。
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座楼(出示),它叫鹳雀楼。谁能说出它的名字?(出示:鹳雀楼)因为有一种叫鹳雀的鸟经常栖息在上面,所以叫它鹳雀楼。鹳雀楼本来并不出名,就因为一个人写了一首诗而名扬四海。这个人叫王之涣。他是唐代的大诗人。(课件出示:诗人简介)一天,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眺望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想得很多,就在楼上写了《登鹳雀楼》这首诗。因为这首诗,鹳雀楼成为我国古文化的象征。今天我们来学习《登鹳雀楼》(板书课题)。
(太阳 黄河 鹳雀楼 山 )
提问:
(1)太阳在文中指的是什么?诗人是什么时候去登山的?
(2)请大家说说“白日依山尽”是指什么依靠着什么?
(3)从这句诗的哪里知道黄河水流向大海?
那我们能用我们的朗读表现黄河入海的雄浑的气势吗?指名,评,读出气势。
小结:读了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3.诗中理
真有气魄呀!此时的诗人在鹳雀楼的哪里呀?看着这样壮观的情景,诗人在想什么,引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