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对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如何面对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

在全国多个省市不断深化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广西也于2012年开始实施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这场改革究竟应该如何面对,作为高中教学一线的历史教师不得不做好充分的准备。为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为了在新课程改革中轻松应对和开展,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省外实施新课改的经验,谈谈我对新课改的认识。

从过去旧的教学模式和思维中走出来,迎接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洗礼,是时代的要求,更是国家、社会对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殷切期待与必然要求。从根本上说,是新课程观念的转换和更新问题,新课程改革下,教师和学生都将面临更大的挑战!挑战因何而起,国家的需要,推动人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要求。新教材与旧教材最大的区别就是采用专题式编写体例,实施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模式。希望在探究式的教学中实现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的三维目标。

以往,在班级课堂教学工作中,对历史章节知识结构、概念的界定、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衔接与组合、具体运用等方面关注多一些,也就是说在应对高考层面上多一些。这很容易造成对学生整体考虑的弱化,带来诸如某些学生学习动力减少、班级历史学业成绩差距加大等,尤其让人(包括教师与学生)苦恼的是:历史学科只是一种应对高考的纯功利性的武器,对历史的思索不是无法开展,简直是没有心思进行。难怪,学生高考一完,所有我们历史老

师认为应该把握的历史就轻易的被丢到“爪哇国”去了!这或许是对我们的一个调侃。当然,新课程教学也有面对高考检验的问题,但它通过必修模块过关及课程性质、理念、设计思路、目标等的调整,尤其是理念、目标上的调整,让广大的教师必须注意所有学生、凸现学科思维发展的轨迹,强行提升教师的施教能力与学科驾驭能力,迫使教师将学校、班级、学生、自己的所长等综合思考并且不断反思,推动新课程的有序实行。在这里,我想谈几点想法。

一、转变学生历史学习心理,优化学习效果

新课改要求教师必须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目的观,一切要以学生为中心。这让我想到教师在思考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方法的衔接的同时,也应正确分析学生学习历史的心理,促使其历史学习心理的转变,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毕竟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这样才能使历史教学达到如期的效果,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很多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不高,主要有这样几种心态:第一种心态是排斥历史。第三种心态认为历史课可有可无,既不喜欢也不排斥,跟着感觉走。高中历史新课程将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甚至是培养初步的史学专才。不可否认,很多人对历史并无多大兴趣(不仅是大、中学生,连成年人亦是如此),即便有,也只是停留在逸闻趣事、野史演绎方面。新教材的专题式研修对于有一定基础而又有浓厚兴趣的同学,无疑是搭建了一个初习史学方法、感受历史魅力的平台。这样,既转变学生学习历史的心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历史教学吸引学生,使我们的历史

教学充满活力,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二、更新观念,优化教学,提高效益

(1)历史新课程知识体系庞大、知识容量大、史料素材庞杂,有些知识内容和问题设计难度较大,教学任务重,相较于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耗时更多。作为新课程改革的执行者和实践者,老师们应以积极的态度去解决,紧跟时代的步伐,刻苦钻研,优化教学,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那么怎样去解决呢?第一,更新观念,解放思想。老师们要尽快接受和深刻理解新课程观、新教材观,摒弃传统课程的一些观念和做法。例如要明确新课程观是“以人为本”,而非“以本(课本)为本”;新教材观是“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观念的改变,才能为你的教学实践,为你解决时间与效益的问题做出正确的指引。第二,研读课标,把握要求,精心设计教学,科学整合教学内容。课程知识体系庞大,教材内容庞杂,在教学中,我们不必完全按照课程体系编排去教,我们也不必完全的照搬和使用教材素材。有些专题,知识容量大,时间安排紧,我们就必须根据课标的要求重新整合教材,该删减的删减,该略讲的略讲,重点的内容重点讲,最大限度地优化教学,节约时间,提高效益。第三,合理分化教学任务,科学组织教学活动,适当选择教学方式。针对教材中有些内容和问题设计难度较大的情况,我认为对于在某一阶段在学生的认知水平难以达到的情况下,我们不妨把它放下来,等到学生知识储备增加、能力有所提高后再去解决。如对于高一刚入校的学生,必修一的某些难点我们可以放到分科后

再去处理;某一课中暂时难以解决的问题我们可以放到单元再去解决,等等。合理地分化教学任务,不失为解决时间与效率问题的好的做法。另外,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在教学活动的组织上,我们也应该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实际的教学情况进行合理的安排,我们不能“为赋新词强说愁”,搞一些不必要的假活动或运用一些不适用的新方法,浪费时间。第四,强调学生的本位意识,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挥学生自身的积极主动作用。教师有所为,有所不为,学生懂的或学生利用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能轻易解决的问题,我们就不需要占用课堂时间去处理。教师在课堂上应讲授课标要求的重点问题、学生难懂的问题,解决学生难以解决的问题,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但这里要注意,一定要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学生自己解决的问题我们也应该监督学生去落实、去掌握。

(2)新教材添加的一些新的知识(如希腊罗马政治制度、世界文化遗产等),以及模块化教学的设计,无疑将对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需要我们老师不能死守旧有的知识结构,必须不断地通过图书、报刊和网络获取新知识、新观念,对教师素质的提高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在日常的教学中还需向学生介绍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如史料的甄别与判读、多学科工具、多维角度阐释历史的观念、以及近年高考中出现的传统文史知识的介绍,这都将成为历史教学的新亮点。

总而言之,面对新课程的挑战,作为历史教师,一定要尽快融入

新课改的浪潮,做一个思想型的教师,与学生共成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