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凯恩斯就业理论及其在中国的运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凯恩斯就业理论及其在中国的运用

——读《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有感【摘要】《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是一本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书,书中凯恩斯反对了传统的经典学派的就业理论,提出有效需求不足,重新

解释了充分就业的概念。虽然凯恩斯就业理论是基于资本主义制度

建立起来的,但其部分理论也适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

规律,对于解决中国的就业问题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字】凯恩斯经济学思想就业理论充分就业有效需求不足不自愿失业政府干预

“由政府出钱雇人挖坑,再出钱雇人把坑填上,虽然看上去毫无意义,但确实能刺激经济。”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一、凯恩斯印象

在我印象中,最早接触凯恩斯的经济学思想是在《微观经济学》中学到的“流动性陷阱”。凯恩斯认为,在流动性偏好一定时,利息率与货币供应量成反比关系。但是,随着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利息率并不是无限下降,而是在一定水平上保持不变,也即出现了凯恩斯学派无法解释的“流动性陷阱”。这就是我对凯恩斯的最初印象。

后来在《宏观经济学》和《中央银行学》的课本中又多次接触了凯恩斯的经济学思想。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上,凯恩斯特别重视利率指标的作用,他认为直接对产量、就业和国民收入产生影响的是投资,而货币对国民收入的影响是间接的。至此,虽然对凯恩斯经济学思想只是略知一二,但也可以感受到凯恩斯对于西方经济学界的重大贡献。

如今在陈老师的推荐下,我看了凯恩斯的一部伟大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虽然不能做到全部读懂,但是结合所学专业知识及其现实意义,仍然感受颇深。书中所阐述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着力于提出一种理论依据和原则,流露出的那种国家干预主义的思想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崭新的世界,这种思想也当之无愧地成为推动一场思想革命的动力。

凯恩斯在这本书中阐述了许多经济学思想,这些思想有别于传统的古典经济学理论,主要有有效需求和就业理论、三大心理规律、乘数原理、工资与物价理论、危机理论等,这些理论既各自成为独立的理论,但是相互之间又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凯恩斯提到,充分就业难以实现就在于有效需求不足,而有效需求的不足则是由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和流动性偏好三大心理规律所决定的,这三大心理规律也就成了凯恩斯整个就业理论的支

柱;而乘数原理又是建立在消费倾向的基础上。凯恩斯提出这些既独立又密切联系的理论,主要在于解决一个核心问题,即如何解决就业,以缓解市场供求力量失衡的问题。

二、凯恩斯笔下的“充分就业”

书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凯恩斯提出了有效需求不足,重新解释了充分就业的概念。我们知道,传统古典经济学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经济能够借助市场供求力量自动地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而本书中凯恩斯认为,自由经济并非完全能够自我调节,资本主义不存在自动达到充分就业均衡的机制,因而他主张政府干预经济,通过政府的政策,特别是财政政策,来刺激消费和增加投资,以实现充分就业。

“所谓充分就业者,即在一特定真实工资率之下,所能有的最大就业量”。

“所谓充分就业者,即当对劳力产物的有效需求增加时,总就业量不再增加之谓也。”

正如凯恩斯在书中提到的从两个不同角度定义充分就业,这样理解:第一种定义:各生产要素的边际产出等于这些生产要素为维持一定产量所要求的最低真实报酬时的就业水平。这里有一重要前提是说,假设组织、设备与技术不变,则在真实工资与就业量之间有一唯一的关系存在,也就是在通常情况下,就业量增加时,真实工资率必减。

第二种定义:当有效需求进一步增加不会引起就业量进一步增加时的就业水平。这里所说的有效需求,是指商品的总供给与总需求达到均衡状态时的总需求,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对消费物的需求和对投资物的需求。

那么,凯恩斯为什么要重新定义“充分就业”呢?

从萨伊及李嘉图以来,经典学派家们都说:供给会创造自己的需求。20世纪30年代之前的充分就业均衡问题就建立在这一基本理论上,以“摩擦的”和“自愿的”两个范畴来概括一切失业。事实上,在实际中总还有一部分人愿意接受现行工资而工作,却没有工作可作。二三十年代的失业现实让凯恩斯意识到,失业不仅仅包含自愿失业和摩擦失业,往往还存在不自愿失业,也就是失业者愿意接受等于或低于现行真实工资率的工资,但仍然找不到工作时的失业。

“设当工资品的价格——相对于货币工资而言——上涨少许时,现行货币工资下的劳力总需求量与总供给量,皆形增大,则称之为有不自愿失业之存在。”

“我们要推翻经典学派之第二前提,承认不自愿失业存在的可能性,而另创一套经济体系的行为规则。”

当社会存在不自愿失业时,凯恩斯认为经济中就没有实现充分就业;当经济中只有自愿失业和摩擦失业时,社会才处于充分就业状态。他否定了传统经典学派的就业理论,继而提出了自己的就业水平的决定理论。凯恩斯的就业理论以实现充分就业为目标,其逻辑起点就在于“有效需求原理”。

“所谓有效需求,不是只有一个唯一的均衡值,而是有无穷数值,每值都同样可能;故就业量变成不确定,只有劳力之边际负效用,给予就业量一个最高限度。”

“传统的经济学说向以乐观著称:只要听其自然,则一切都在最好可能的世界中、向着最好的路上走。这种乐观态度之由来,我认为是因为他们忽视了一点:有效需求不足,可以妨碍经济繁荣。”

由于传统经典学派理论根深蒂固,李嘉图认为有效需求不会不足的观点被社会各界所接受,虽然有人曾强烈反对此观点,却也因无法征服理论而销声匿迹。然而,凯恩斯通过分析发现,在自由资本主义社会,并不是总能达到充分就业。由于有效需求的不足,使得实际就业量常常小于充分就业量,充分就业只是可能达到的各种就业水平的一个特例。因此,凯恩斯在本书中大胆提出,社会的就业量取决于有效需求,充分就业难以实现就在于有效需求不足。

凯恩斯认为,有效需求的大小取决于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和流动偏好三大基本心理因素。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的增加往往赶不上收入的增加,呈现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规律;资本边际效率是指增加一笔投资所预期可得到的利润率,它会随着投资的增加而降低,从长期来看就会呈现出“资本边际效率递减”的规律;流动偏好是指人们愿意用货币形式保持自己的收入或财富的一种心理因素,在一定的货币供应量下,人们对货币的流动偏好越强,利息率越高,从而降低投资量。在这三大因素作用下,直接造成了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不足,使得总需求小于总供给,从而引起有效需求不足。这样一来,社会上将产生大量的失业,故而难以实现充分就业。由于消费倾向在短期内是相对稳定的,因而要实现充分就业就必须从增加投资需求着手。另外,投资的变动会使收入和产出的变动产生一种乘数效应,因而凯恩斯更主张政府投资,以促使国民收入成倍地增长,实现充分就业。

不仅如此,凯恩斯还否定了传统经典学派认为可以保证实现充分就业的工资理论。他说,传统经典学派将实际工资与货币工资相混淆,忽视了二者的区别。由于货币工资具有刚性,紧靠伸缩性的工资政策是不可能维持充分就业的。资本主义经常出现小于充分就业状态下的均衡。

于是,二战后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把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推行凯恩斯的就业理论。这一理论在20世纪产生了巨大实践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