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我与地坛

合集下载

(新教材)-15我与地坛PPT课件_高一语文统编版(2019)必修上册

(新教材)-15我与地坛PPT课件_高一语文统编版(2019)必修上册

(新教材)-15我与地坛PPT课件_高一语 文统编 版(20 19)必 修上册 【精品 】
张定宇
• 获授
• “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
• 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渐冻症患者,疫 情期间义无反顾、冲锋在前、救死扶伤,为 打赢武汉保卫战作出重大贡献。他曾说:“我 必须跑得更快,才能从病毒手里抢回更多病 人。”
海伦凯勒虽然五官残缺,但是她能克服不幸,完成大学教育。以后更致 力于教育残缺儿童的社会工作,这种努力上进的精神,实在值得我们效 法,海伦凯勒真可算是个身残志坚的人。
(新教材)-15我与地坛PPT课件_高一语 文统编 版(20 19)必 修上册 【精品 】
《命运交响曲 》是贝多芬最杰出的一部作品,它的主题是反映人类和命运搏斗,最 终战胜命运。这也是他自己人生的写照。 这是第一乐章中连续出现的沉重而有力的 音符。贝多芬说:"命运就是这样敲门的。"
史铁生
史铁生
作者简介
史铁生
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
原籍河北涿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 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 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 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 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代表作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 《合欢树》《我与地坛》等。《我与地坛》写于 作者残疾后的第15年。
华罗庚初中毕业后,华罗庚曾入上海中华职业学校 就读,因学费而中途退学, 故一生只有初中毕业文凭。 此后,他开始顽强自学,他用5年时间学完了高中和大 学低年级的全部数学课程。1928年,他不幸染上伤寒病 ,靠妻子的照料得以挽回性 命,却落下左腿残疾。20岁时,他以一篇论文轰动数学界,被清华大学 请去工作。 从1931年起,华罗庚在清华大学边工作边学习,用一年半时间学完了数学系 全部课 程。他自学了英、法、德文,先后在国外杂志上发表了多篇论文。1936年夏,华罗 庚被保送到英国剑桥大学 进修,两年中发表了十多篇论文,引起国际数学界赞赏。 1938年,华罗庚访英回国,在昆明郊外一间牛棚似的小阁楼里,他艰难地写出名着 《堆垒素数论》。

高一语文我与地坛

高一语文我与地坛

* 怎样理解文章最后提到的“这园中不单处 处都有我的车辙,有过我车辙的地方也都有 过母亲的脚印”这句话?
明确: 这句形象地表现了母亲在“我”生命中的重要性—
— 在“我”的每一寸进步中都凝聚着母亲的心血, 孩子 不管走到哪里,都走不出母亲的心。 母亲的关爱像一颗会 发芽的种子,不知不觉它就埋下了土地,然后 潜滋暗长。 直到有一天, 成熟了的心灵才突然发现,母亲的爱原来已 经长成了一棵苍翠的松柏, 一直为"我"遮风挡雨。母亲与 地坛已经合二为一,融为一体,也早与“我”融为一体。 " 我"在此时的顿悟与这一部分的首段"现在我才想到,当年 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遥相呼应,完成了作者对母爱的诠释。
父亲从来无是无非,关心而弄不明白各种国家大事,可 以说在精神上是贫困的。富有者被给与,贫困者被剥夺,那 么他是被剥夺了:从前因为贫困而没有机会接受文化教育, 后来倒是不断地接受各种政治教育,而终于都没有弄明白。 但他显然没有遗憾过,因为他有劳动,因此而填补了一切缺 憾。巧者劳矣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但他还有所求—— 祈求世事不乱,有安稳的日子。
母亲很为我担心,但她又不想惊扰儿子,所以她在儿子面前从来不表现 出自己的担忧。当她在家迟迟等不到儿子,就来园子里找。找不到儿子 时,她焦灼、茫然不知所措;一旦看到了儿子,她又克制住自己内心想 让儿子回家的冲动,悄悄地离开。而"我",出于倔强、羞涩等复杂的原 因,躲着母亲,拒绝与母亲的交流。母亲懂得儿子的心理,儿子却不能 体谅、回应母亲的心,等到自己能懂得母亲的时候,却已经来不及了。
2、为什么作者要说"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 活得最苦的母亲。"? "我"所承受的,是我自己的不幸;母亲不但 要承受"我"的痛苦,还要承受不能将这种痛 苦现于形色的痛苦。她不但要随时准备接受 儿子自杀的噩耗,还要想儿子今后的人生道 路该怎样走。因此,作者说"这样一个母亲, 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高一语文我与地坛划分层次

高一语文我与地坛划分层次

高一语文我与地坛划分层次
我与地坛地坛,古老的文化遗产,代表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象征着古老的历史,它见证着一个个历史的变迁、发展和蜕变。

我和地坛有着深厚的缘分。

从小我就深深地被它的外表所吸引,美丽的景色,古朴的建筑,让我感受到历史的沉淀,以及浓浓的文化气息。

每次去参观地坛,我都能感受到它厚重的文化底蕴,走在坛城的青石板路上,看到古老的建筑,感受着古代的文化气息,站在坛城的高处,望着远处的山水美景,我不禁惊叹于古人的智慧。

当我面对着地坛时,我会被它深邃的历史气息所感染,当我走近地坛时,我会感受到它传承千百年来的文化底蕴,这种感受让我流连忘返,仿佛贯穿了时空,走进了古老的历史空间。

地坛不仅让我认识到历史文化的重要性,也让我体会到文化的深刻内涵,当我站在地坛的墙壁上,仔细看着古老的建筑,仿佛能听到古人的声音,传达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地坛不仅仅是一个古老的文化遗产,更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见证和文化传承,它见证着一个个历史的变迁、发展和蜕变,也让我了解到历史文化的重要性,让我体会到文化的深刻内涵。

地坛是我的一本历史书,让我认识了古老的历史文化,它是我探索历史、了解文化的宝库,也是我理解文化深意的桥梁,它不仅让我对历史文化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我对它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高一课文我与地坛原文

高一课文我与地坛原文

高一课文我与地坛原文高一课文我与地坛原文《我与地坛》是一篇很有特色的散文,作者用细腻笔触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沧桑古园,实则是他的精神家园。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一课文我与地坛原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我与地坛》原文我在好几篇小说中都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实际就是地坛。

许多年前旅游业还没有开展,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

地坛离我家很近。

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

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

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座落在那儿了,而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而且是越撤离它越近了。

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

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记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

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

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

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

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

正如我在一篇小说中所说的:“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我在那篇小说中写道:“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

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就摇了轮椅到这儿来。

园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园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沉寂下来。

”“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溜荫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

《我与地坛》说课稿-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我与地坛》说课稿-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我与地坛》说课稿xxx(一)教材分析《我与地坛》是人教版高一上册写景散文单元中的一篇,这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位散文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

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已经学习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学生已经大致了解了散文的相关知识,初步基本掌握了鉴赏散文的基本方法,所以针对这篇自读课文,我主要是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以及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课文的浓郁情感。

《我与地坛》(节选)是史铁生用十五年的时间参悟生命的结晶。

这篇散文第一部分写地坛,写地坛风景以及我在地坛里的思考。

第二部分写母亲,写对母亲的追思以及对母亲生命的理解。

这是一篇感情浓郁的散文,学习这篇课文,能够教育学生热爱生命,珍惜亲情,从而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所以解读这篇课文的核心内容是“感悟生命,体验亲情”。

(二)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目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学习散文必须首先对文章的内容有整体的认识,而概括能力也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一个方面,因此,我把知识目标确定为:整体感知,概括课文前后两部分的要点。

2.能力目标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之一,本文一个重要的表现手法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因此,我把能力目标确立为:学习本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3.情感目标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所以根据课文本身对学生的情感启发,我确立两个情感目标。

(1)感悟作者有“生”到“死”的复杂情感,形成健康的生命观。

(2)体验“母爱”的崇高与伟大,形成正确的亲情观。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1.史铁生先生用了十五年的时间参悟到的最重要的东西便是“生命的价值”,这一结论固然重要,但是这一参悟过程却更显可贵,而学习这篇课文的目标之一是形成正确的生命观,为达到这一目标必须让学生重温作者参悟生命价值这一具体过程。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我与地坛》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我与地坛》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我与地坛》教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我与地坛》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新理解、新感悟的历程。

2、理解母爱的深沉伟大和孩子痛悔。

3、品味文章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难点】1、体会作者笔下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

2、咀嚼母爱对我的影响,体悟母亲与地坛之间的同构性。

【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设想】这是一片课内自读文,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速读把握文章概要,通过细读与反复吟诵重要语段体味语言的深沉绵密和领会思想的深邃。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由史铁生照片及地坛图片导入新课。

二、学生速读——带问题迅速阅读课文第一部分,筛选信息,并归纳。

三、指导自读:1、“我”进入地坛时的精神状态如何?颓废、迷惘2、当时作者在地坛里思考着什么问题?结果如何?他在想人为什么要出生,现在是否应该马上去死以及如何活着的问题。

人的出生是上帝交给人的一个事实,不受人的控制,而且只要出生就必定会死亡,不必着急。

从此,他摆脱了自杀的念头,走出了死亡的阴影。

四、详读——地坛是如何帮助作者走出困境的?从课文的景物描写中体会地坛对作者的影响。

1、地坛在等待“我”来临的四百多年里除去了身上所有人工的雕琢,磨灭了身上的浮华与光芒,让生命显露出本真的模样,以便让“我”看到人生的真相。

又在“我”入园的时候,让“我”看见那亘古不变的夕阳,让我在满园沉静中看到时间、认识自己。

2、地坛向我展示了一个鲜活灵动的生命世界,让我意识到不管怎样微弱纤细的生命主体都有它自身的价值,都有属于它的欢乐、悲伤及情趣,这是任何其他生命都无法替代的。

生命的自得其乐促使“我”认识到每一个个体生命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悦。

当然,人也不例外。

3、地坛在不断地变化中显现出永恒的一面,让“我”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永恒。

尽管十五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地坛不断地被不懂其价值的人雕琢、破坏,但生命自身的力量在每一个细微处渗透出来,直达人内心的深处。

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高密五中孙德芳一、教案背景1、教学对象:高一学生2、学科:语文3、课时:一课时4、学生课前准备:(1)初读课文,梳理文章脉络(2)自主学习,掌握文中的字词(3)划出文章中景物描写的句子,体会作者心里路程。

二、教学课题引导学生了解生命的意义,从而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挫折和磨难。

三、教材分析《我与地坛》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史铁生以朴素生动的语言讲述自己的经历和所思,第一部分是人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

第二部分是永恒的母爱,作者在无尽的追思中表达了自己对母亲的怀念;另一方面,写母亲,实际是写作者对母亲及母亲对待生命、对待命运的态的理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掌握散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体味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

通过解读地坛景物对我的启示,领悟作者从颓废到奋起的过程。

品味语言,感受母子间的深情。

教学难点:通过解读地坛景物对我的启示,领悟作者从颓废到奋起的过程。

多媒体课件1、史铁生身残志坚的人物图片和简介2、第一部分景物描写的视频朗读3、当今社会漠视生命现象的图片四、教学方法:诵读鉴赏写作五、教学过程(一)导入“青春•瘫痪•作家”三个词语,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史铁生就“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的残废了双腿”,对于一个血气方刚的生命来说,无疑是一场灭顶之灾,是在轮椅上度过余生,接受这份生命中最残酷的伤痛,还是干脆放弃生命。

他面临人生最艰难的选择。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史铁生的内心深处,看看他是如何走出这条黑暗的精神隧道的呢?(二) 教学目标1、体味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

通过解读地坛景物对我的启示,领悟史铁生从颓废到奋起的心理变化过程。

2、品味语言,感受母子间的深情。

(三)检查预习1走进作者史铁生曾经这样解释自己的名字:“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姓名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的生着,以便不断地区看它。

不是不断地去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者的心灵,看这心灵的可能与去向。

《我与地坛(节选)》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我与地坛(节选)》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地坛的馈赠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 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 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 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 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 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悉悉窣窣悉悉窣窣 片刻不息。
——《我与地坛》
史铁生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中国作家、散文家。
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 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 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后历任中国作家 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 主席。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理智而深沉的母爱
2、作者以前的行为给母亲到底出了一个什么 “难题”?母亲又是怎样对待这个“难题”?
❖ (1)儿子的行为给母亲出了一个难以解决的 矛盾:
五个“知道”,“担心”,不仅仅是“担心 ”,还有“痛苦”、“惊恐”。 (9、10段) ❖ (2)母亲没有退缩,没有消极的对待,更没
有放弃,而是“承担”这“苦难”,坚毅地 走下去,母亲希望直到儿子找到一条通向自 己幸福的道路。
地坛
地坛,又称方泽坛。建于明代嘉靖九年, 是明清两代帝王祭地的场所,也是我国最大 且是唯一现存的祭地之坛。
辛亥革命后祭祀活动废止。1925年开辟 为公园,“文化大革命”期间因遭毁弃及疏 于管理等原因,园址荒芜。1981年开始大面 积修护,2006年成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牌楼
“北京五坛”:
天坛在故宫以南偏东,冬至祭天; 地坛在故宫以北,夏至祭土地神; 日坛在故宫以东,春分祭大明神; 月坛在故宫以西,秋分祭月明神; 先农坛在故宫以南偏西,立春祭先农神。

高一语文 《我与地坛》课件

高一语文 《我与地坛》课件
我懂得母亲没有 说完的话。妹妹也 懂。我俩在一块儿, 要好好儿活……
朗读欣赏
史铁剩截瘫后,又患上了严重的肾 病,身体里只留下了一个受损的左肾, 每周要做两到三次的肾脏透析,用他的 话说,发动机和轮子都坏了。
•1、纪律是集体的面貌,集体的声音,集体的动作,集体的表情,集体的信念。 •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反思自我时展示了勇气,自我反思是一切思想的源泉。 •4、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5、诚实比一切智谋更好,而且它是智谋的基本条件。 •6、做老师的只要有一次向学生撒谎撒漏了底,就可能使他的全部教育成果从此为之失败。2022年1月2022/1/182022/1/182022/1/181/18/2022 •7、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对人以诚信,人不欺我;对事以诚信,事无不成。2022/1/182022/1/18January 18, 2022 •8、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2022/1/182022/1/182022/1/182022/1/18
利用苦难
事例5: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腹地,有一片纯沙漠

带。所谓的纯沙漠,就是年降雨量不足一百毫米,
又没有水灌溉的地方。然而,就在这无雨无水,干
旱,盐碱,人称“死亡之海”的沙漠里,却有着一

古老树种----胡杨树。无论是站着的胡杨还是身躯
弯曲或者扑倒在地的胡杨,在它的脚下,均不见有
一棵小草在生长。干裂得张着大口的地面上,弧形
的裂纹,一环套一环,直接苍天。胡杨树,千年不
死,死了千年不倒,倒了千年不朽。面对不幸,面
对坎坷,它们竭尽全力抗争,显示出生命超乎异常

高一语文我与地坛思维导图

高一语文我与地坛思维导图

高一语文我与地坛思维导图
《我与地坛》这篇文章相必很多人都学过,这篇文章是我国著名作家史铁生所作。

当时作者因病致瘫回京,在双腿残疾的沉重打击下,在找不到工作和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的时候“走”进了地坛,从此与地坛结下了不解之缘,15年期间,没有长久地离开过地坛,作者似乎从这座历经了400多年沧桑地古园那里获得了某种启示,汲取了顽强生活与奋斗的力量,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通过思维导图来赏析一下这篇文章。

以上就是《我与地坛》的思维导图分享了,以北京地坛公园为背景,通过作者与地坛的长久对峙,将个体的情感和生命投射到地坛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石之上,在凝思冥想中展开想象的翅膀,从对自身经历的思考中,逐渐超越个体命运的挫折和苦难,探询生命的意义、死亡的意味和工作的价值,进而感悟生命的永恒和宇宙的生生不息,体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执着的探索精神,感兴趣的话可以自己尝试整理一份思维导图哦~。

高一语文我与地坛笔记

高一语文我与地坛笔记

高一语文我与地坛笔记
我是一名高一学生,最近我们班学习了《我与地坛》这篇文章,让我对地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地坛作为北京历史文化名胜,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参观。

而我也有幸在一个周末和我的同学们一起到地坛游览。

我们来到了地坛的正门,门前有两个石狮子,形态古朴,栩栩如生。

门内是一片宽敞的广场,周围是绿树成荫的小道,非常适合散步。

我们先参观了天地坛,这是地坛的核心区域,也是中国古代祭天最重要的场所之一。

天地坛有三个环形围墙,内外圆形相间,象征着中国古代宇宙观念中的天圆地方。

进入内围,我们可以看到一块玄武岩石,这是天坛祭祀时最重要的场所,被称为“心石”。

站在这里,我们感受到了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

接着,我们参观了祈年殿、皇穹宇和圜丘坛,这些建筑都是古代中国皇帝祭天的场所。

祈年殿是地坛中最高的建筑,周围是一片绿草如茵的草坪,非常美丽。

在这次参观中,我不仅了解了地坛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色,更重要的是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深厚底蕴。

这次参观对我来说是一次难忘的经历,也让我更加热爱自己的国家和文化。

- 1 -。

《高一语文我与地坛》课件

《高一语文我与地坛》课件

3
艺术之美
地坛建筑风格庄重典雅,细节处理精细,景点的构思、规划和布置都非常考究, 展现出中国古代建筑的卓越技艺。
地坛的建筑和景点介绍
祈年殿
直径36米,高38米,气势磅礴,被 誉为人类形,按照特定角度讲话可以听到自 己的回音,非常奇妙。
皇穹宇
是地坛的附属建筑,在祈年殿南面, 是乾隆皇帝在上至天子,下及百姓 祈求丰收祈福之地。
我和地坛的亲密接触
1 年味乡愁
2 运动天地
3 文化沙龙
每到农历新年,我总会来这 里,看着祈年殿上空灿烂的 烟花,总能勾起我的思乡之 情。
广阔的草坪、设备完善的健 身房,地坛公园也是我锻炼 的好去处。
社区组织的各种文化活动, 让我认识到更多的朋友和知 识,真正感受到地坛作为文 化之地的魅力。
结语和总结
薄暮时分
每当夕阳西下的时分,我总会默默 地坐在回音壁边,看着夕阳慢慢地 沉没,仿佛所有的故事都在这里被 轻轻地讲述。
万里无云
晨光初现
在晴空万里的夜晚,我会提着书包, 来到地坛,读书学习,享受这份宁 静和安宁,感受着生活的美好。
每当早晨的第一抹阳光洒在祈年殿 上,我总能感受到一种宁静与祥和, 仿佛无论发生什么都不会影响到这 里的宁静。
地坛对我的影响
历史魅力
地坛是古代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这座千年古迹散发着醇厚的历史 气息,让我感受到了中国悠久的 历史文化。
健康乐活
地坛公园是一个健康、休闲、文 化的好去处,让我与周围的环境 自然融合,沉淀心灵,感受大自 然的美好生命力。
道德观照
作为一个文化名城,北京代表了 中国千百年来的发展及变化,地 坛公园更是一座闪烁着无穷文化 火花的博物馆。
高一语文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单篇精读-高一语文同步课堂(统编版必修上册)

《我与地坛》单篇精读-高一语文同步课堂(统编版必修上册)
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 我的名字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地生着,以便不断 地去看它,不是不断地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 些踌躇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灵魂,看 这灵魂的可能与方向。
——史铁生对于自己名字的阐述
生命于自然中突围 灵魂在步履间深彻
——《我与地坛》 史铁生
整体感知 在本文中有哪些“踌躇的脚印”?
园子被肆意雕琢——身残 不能改变——志坚 我也不应因残疾改变生命的
本色。
学习任务二
史铁生是天生具有哲学气质的作家。 ——周国平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 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 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请谈谈你从这句话悟出了怎样的哲思?
生:一个事实——不可辩论 死:必然降临——不必急于求成
参透生死
小结 地坛: 荒芜——生机——激情 我: 痛苦颓废——纠结顿悟——坦然积极
在自然中突破生命的困境
探究文本
第二部分:缘印悟情
学习任务三 脚印深深深几许?思念无重数。 母亲的脚印背后蕴含哪些深情?其中又蕴含着
我对母亲的哪些情感?
小组合作探讨,在文本中找到相关语段进行品 读鉴赏后,各小组派一名代表发言。(5分钟)
小结
母亲的苦难与伟大才在我心中渗透得深彻。
面对苦难 坚忍的意志 伟大
总结

与 地坛
“车辙”——作者心灵求 索的轨迹。 “脚印”——母亲陪我跋 涉的痕迹。
“车辙”与“脚印”的交织 “地坛”与“母亲”的重合
个人再大的哀伤,都会被大自然担待,没 有什么东西是不能过去的。
——蒋勋
主题拓展
在山水中安顿自我的美学传统:
段 藤、夕阳散发着沉静的光芒。

高一语文必修 上册(新教材)第七单元《我与地坛》(节选)知识点清单

高一语文必修 上册(新教材)第七单元《我与地坛》(节选)知识点清单

高一语文必修上册(新教材)第七单元第七单元《我与地坛》(节选)知识点清单15 我与地坛(节选)一、重点剖析1. 文章第一部分第二段开头两句话“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是否啰唆?答案:不啰唆。

这两句话的意思看似有点重复,但所强调的内容并不相同,二者的变化实质上体现了作者的心路历程。

在双腿残废之前,作者的生活按照常态进行,家是其生活的中心,地坛不过是其居家之外的另一个不远的去处,因此他说“地坛离我家很近”。

在双腿残废之后,作者常常独自去地坛,在这里领悟到生命的内涵,从此学会坦然面对人生。

可以说,此时的地坛已经成了作者的精神家园和灵魂栖息地,原本的家则成了这一中心之外的另一个不远的去处,因此他又说“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

这两句话意在强调作者与地坛之间的关系,表明作者与地坛的不解之缘以及地坛在作者生命中特殊、重要的地位。

2. 本文的题目是“我与地坛”,如果改成“地坛”或“我眼中的地坛”,好不好?为什么?答案:不好。

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地坛”给予“我”的种种启示,“地坛”在“我”的生活中有特别的意义,“地坛”与“我”有一种不解之缘。

如果改成“地坛”或“我眼中的地坛”,那么强调的就只有“地坛”,不能准确全面地概括文章的内容。

3. 地坛是如何帮助作者走出困境的?请分析文章第一部分第三、五、七段中的景物描写及其特点,从中感悟作者的心路历程。

4. 文章第二部分是作者对母亲的回忆。

母亲在世的时候和母亲逝世之后,“我”对母亲的认识发生了哪些变化?答案:母亲在世的时候,“我”并不理解母亲,还给她带来了很大的痛苦。

而母亲逝世之后,“我”在悔恨中开始理解母亲。

渐渐地,随着精神追寻的深入,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终于理解了母亲,读懂了母亲。

母亲完全是在苦难的折磨中走完了她的一生。

母亲的爱、母亲的意志、母亲的命运、母亲的苦难,让“我”明白了生存的意义,也让“我”在逆境中更加坚强,解答了自己应该怎样面对生活、怎样面对命运、怎样面对苦难的问题。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15《我与地坛》(共19张ppt)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15《我与地坛》(共19张ppt)
第一层(1—4段):写“我” 与地坛的缘分
第二层(5—7段):写“我” 在地坛获得的人生感悟
我与母 亲
探究一:
我与地坛的缘分
“我”
最狂妄的年龄忽地 残废了双腿
失魂落魄 几乎什么也找不到 逃避现实世界
“地坛”
废弃 荒芜冷落 四百年来历经
沧桑
探究二:我在园中思考了什么?
古老、荒 芜、冷落、 沉寂
才让我有机会看到生 命的本质(荒芜却纯 真质朴)看到时间,
的光芒
看到自己的身影
第 蜂儿如一朵……片刻不息 五

微小、运动、 园子虽荒芜,但并不
向上、旺盛的 衰败,“我”虽残疾,
生命力
却不应该颓废
1. 选 文 第 一 部 分 共 有 三 处 景 物 描 写 , 其 景 物 特 点 分 别 是 什 么 ? “我”从这些景物中得到了怎样的人生启示?请完善下表。
“那时我还能走,走得艰难,走 得让人伤心就是了。当时我有一个 决心:要么好,要么死,一定不再 这样走出来”
——《我二十一岁那年》
我第二喜欢足球,第三喜欢文学,第 一喜欢田径。
——《我的梦想》
“我亲眼看见他把一整瓶 药一口吞下,然后疼得在 床上打滚,看见他一把摸 向电源,全院电灯瞬间熄 灭,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 恐惧和绝望。”
——《秋天的怀念》
草木的描写
心境
《我与地坛》
最初几年 十五年中 母亲逝世后
荒芜
失魂落魄
古柏镇静、草木 飘摇、安卧,味 道清绝、熨帖
接受命运的安排, 看到生命的本质,
安静自适
树林安静、 落叶安详
彻悟母亲苦难、 伟大,决定好好 活儿
但是太阳,它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它熄 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它在另一面燃 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晖之时。

高一《我与地坛》一等奖说课稿3篇

高一《我与地坛》一等奖说课稿3篇

1、高一《我与地坛》一等奖说课稿各位老师,下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课本,“珍爱生命”专题中的《我与地坛》。

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一、教材分析本文是专题“珍爱生命”中“向死而生”板块下的一篇精读课文。

这是作家史铁生自传性的散文,讲述的是作者在绝望中寻找希望的过程,充满了其对于生命的哲思。

教材节选了两部分内容。

一是我与地坛,二是我与母亲。

本课主要学习第一部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文本的资源优势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为学生营造一种读的氛围,让学生在朗读中加深对人物情感的理解和体验。

二、说学情学生基本情况:本班共有学生58人。

学生大多数对阅读有一定的兴趣,基本上能静下心来读一篇课文,并能简单的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学生预习情况:学生上课之前已经预习了课文,查询了史铁生的资料,抄录了字词,对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一个简单的了解。

从上述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结合学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1、理清思路,体会作者对生命以及苦难的感悟。

2、学习课文第一部分,领会地坛使“我”豁达地对待生死。

3、品味语言,理解文中景物描写与作者对生命的思考之间的关系。

四、说重点难点1、作者传达了怎样复杂的情感。

2、作者对生命的思考。

五、说教法学法1、以读促悟:在教学中,通过朗读,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史铁生情感的变化。

2、小组探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引导学生从地坛景物的特点中体会史铁生对于生命的思考。

六、说教学程序为了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围绕上述构想,我将本课设计为以下三大环节:一、课文导入二、文本探究三、课堂总结第一环节:课文导入只要分为三个方面:1、照片导入,由史铁生的照片导入课文2、换位思考,假设你在21岁遭遇了残疾,你会怎样?3、引入课文第二环节:文本探究本环节是本课重点。

高一语文我与地坛知识点总结

高一语文我与地坛知识点总结

高一语文我与地坛知识点总结地坛是北京市的一处著名景点,也是我高一语文课上学习的一个重要知识点。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对地坛进行整理和总结,并分享一些学习地坛知识的心得体会。

一、地坛简介地坛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是中国古代祭祀天地的重要场所之一。

它建于明代,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吸引了许多游客的关注。

地坛由内坛和外坛组成,其中内坛是人们祭祀天地的地方,外坛则是供人们观赏和游玩的区域。

二、地坛文化价值地坛不仅是一处风景名胜,更是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和民族精神的象征之一。

它以其独特的布局和规模宏大的建筑,展示了古代中国人对天地祭祀的敬意和对宇宙万物的敬畏之情。

地坛还寓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和繁荣富强的向往,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三、地坛的诗词与名篇地坛作为文化名胜,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的赞美和吟咏之作。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与地坛相关。

比如明代文学家敬梓庵的《招隐谷》,清代文人袁枚的《登地坛》等,这些作品不仅描绘了地坛的美景,还蕴含了诗人的感慨和哲理思考。

四、地坛与古代礼制地坛作为祭祀天地的场所,在古代礼制的文化背景下扮演着重要角色。

古代中国人认为,祭祀天地是维系人与天地之间关系的一种方式,通过祭祀可以获得祝福和保佑。

地坛的建筑形式和祭祀仪式都体现了古代礼制的独特风采,以及人们对神圣力量的虔诚敬畏之情。

五、地坛的艺术价值地坛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精美的艺术装饰而闻名。

地坛的建筑采用了典型的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如木结构和斗拱。

在建筑装饰方面,地坛融合了传统的中国绘画与彩绘技术,以及砖雕和木雕工艺,使得地坛成为一座集建筑、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品。

六、学习地坛的心得体会学习地坛这一知识点,让我了解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通过研究地坛,我既增加了对中国传统建筑的认知,也深化了对古代宗教信仰与礼制的理解。

同时,学习地坛还培养了我欣赏艺术品和提高审美能力的兴趣,让我更加热爱中华文化并为之自豪。

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第15课我与地坛(节选)

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第15课我与地坛(节选)
他的创作比较突出地表现出对残疾人命运的关注。有的作 品反映了他对社会与人生的某些带有哲理性的思考,语言优美, 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主要作品 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礼拜日》《命若琴弦》《往 事》。散文随笔集:《我与地坛》《自言自语》《病隙碎笔》。长篇小说:《务虚笔 记》。剧本:《死神与少女》《边走边唱》。
①第一处景物描写:那些看似沉寂、荒凉、萧瑟、幽深的景物中,充满醇厚 沉重、超然博大的历史沧桑和喧嚣不已、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识。荒凉残破的景物 描写正与作者落魄的精神状态相吻合,曲折含蓄地反映了作者截瘫后,消极无奈、 烦躁不安的心情。
高中语文 必修上册 第七单元 第15课 我与地坛(节选)
②第二处景物描写:作者走进地坛,思考人生,他把自己双腿残疾渴望行动 自由的愿望寄寓在活 前途的迷茫和抗争寄寓到蜂儿那里……昆虫们用自己的方式向作者展示着缤纷的生 命世界。这喧嚣不已、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识给了作者深深的启迪:人应该积极乐观 地生活,勇敢地面对现实。
残垣断壁所显现出的历史沧桑感让史铁生充分感受到时间永恒的伟力,感受 到岁月流逝的无情。面对宇宙的浩渺和历史的凝重,史铁生在体悟到个人的微不足 道、个人遭遇的无常和偶然的同时,也深刻体悟到一个不幸的人应该如何获得精神 的解脱,得到灵魂的自救。在这种情况下,史铁生写下了《我与地坛》。
高中语文 必修上册 第七单元 第15课 我与地坛(节选)
高中语文 必修上册 第七单元 第15课 我与地坛(节选)
7.第二部分第二段,连用五个“知道”来写母亲,有什么作用?
连用五个“知道”,表现了母亲的善解人意以及对儿子的疼爱、 理解、体谅和宽容。
五个“知道”与后面的“只是不知道”形成对比,表现了母亲在 痛苦面前的无助和默默支撑的忍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与地坛
蒋玖萍
班级姓

教学目标
1.解开“我”与“地坛“之间的关系,领悟史铁生的心路历程
2.学习文中的言语形式,体验作者在地坛获得的启示。

课前预习
1史铁生,现代作家,主要作品
有,等。

我们学过他的散
文和。

2选出加点字音全都正确的一项()
A.坍圮(tan) 熨帖(yù) 猝然(cù) 亘古不变(gèng)
B.隽永(jùn) 倔强(juè) 嘈杂(cáo) 假期(jiā) C.恪守(hè) 独处(chǔ) 教诲(huì) 捋胡须(1u ō)
D.焦灼(zhuó) 荒芜(wú) 剥蚀(bō) 宿命(sù)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随着小说获奖的激动逐渐减退,使我开始相信,至少有一点我是想错了。

B.只是到了这时候,往事才在我眼前幻现得清晰,母亲的苦难与伟大才在我心中渗
透得深彻。

C.谁曾会想到,刚出生三个月的他,突然一场灾难性的厄运降临到他身上。

D.奥运会上,中国体育健儿斗志昂扬,一举囊括了所有金牌中的32枚,大长了中国
人的志气。

4.为什么史铁生自从无意中进了地坛之后,“就再也没有长久地离开过它”?
5.史铁生曾经给母亲出过一个什么样的难题?
我思我疑
我与地坛
蒋玖萍
班级姓

当堂训练
一、阅读课文4-6小节,完成下列习题。

1.2段文字的最后两处引文把园子描写得形象生动,作者笔下的园子可以说充满生
机。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2.系课文,想想在“荒芜但并不衰败”的园子里,作者会得到怎样的生命感悟。

3概括出已经“截瘫”只能靠“轮椅”活动的“我”感悟到关于“生死”问题的宝贵体验。

4.请谈一谈选段最后两句话的写法以及在内容上的表达作用。

二、根据课文回答问题
1.作者是怎样通过对地坛景物的描写,表达自己对生与死的思考的?这些景物分别具有什么特点?
2.作者对母亲的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从文章中找出显示这一变化过程的语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