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测射线的方法和19.4放射性的应用与防护解析精选课件PPT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因:a 粒子质量大,不易改变方向,电离 本领大,沿途产生的离子多。
ß射线在云室中的径迹:比较细,且常常弯曲
原因: ß粒子质量小,跟气体碰撞易改变方向, 电离本领小,沿途产生的离子少。
Leabharlann Baiduγ粒子电离能力很弱,云室中一般看不到它的 径迹。
观察威耳逊云室的结构,研究射线在云室中的
径迹:
射线径迹
射线径迹
径迹的长短和粗细 可以知道粒子的性质;
第十九章 原子核
§3 探测射线的方法
探测射线的方法
虽然放射线看不见,但是我们可以根据一些 现象来探知放射线的存在,这些现象主要是:
1、使气体或 液体电离
2、使照相乳 胶感光
3、使荧光物 质产生荧光
·威尔逊云室利用了射线的电离本 领。
观察射线在云室中的径迹(轨迹见教材):
a 射线在云室中的径迹:直而粗
这样,一个粒子进入管中,可以产生 大量电子,这些电子到达阳极,正离子到 达阴极,在电路中产生一次脉冲放电,利 用电子仪器将放电次数记录下来。
3、盖革-米勒计数器优缺点
优点:G-M计数器非常灵敏,用它检测射线 十分方便。
不足:不同射线在计数器中产生的现象相同, 因此只能用来计数,不能区分射线种类;如 果同时有大量粒子,或两个粒子射来的时间 间隔小于200μs,计数器也不能区分。
材料——中子的发现
1930年,德国科学家玻特和贝克用α粒子轰击 元素 铍核,发现铍核没射出质子,而放出了一种新的 射线(铍辐射).这种射线几乎不能使气体电离,在 电场和磁场中也不发生偏转,是不带电的,射线的贯 穿能力强,他们认为这是γ射线.经检测,射线的能量 在10MeV左右,远大于天然放射物质衰变时发出的γ射 线的能量.
二、人工放射性同位素及其应用
1、放射性同位素 天然存在的放射性元素只有四十几种,但用人工方 法得到的放射性性同位素有一千多种,因而放射性 同位素有着广泛的用途。由于同位素的核电荷数相 同,所以化学性质相同。
1934年,约里奥·居里和伊丽芙·居里在用粒子轰击 铝箔时,除探测到预料中的中子外,还探测到了正 电子,正电子的质量跟电子相同,所带电荷与电子 相反,为一个单位的正电荷,更意外的是,拿走放 射源后,铝箔虽不再发射中子,但仍继续发射正电 子,而且这种放射性也有一定的半衰期.原来,铝 核被粒子击中后发生了下面的反应:
粒子轨迹的弯曲方向 可以知道粒子带电的正 负.(加磁场)
二、气泡室
-----高能物理实验的最风行的探测设备
气泡室是由一密 闭容器组成,容 器中盛有工作液 体
二二、、气气泡泡室室
·气泡室利用了射线的电离本领。 粒子通过液体时在它周围就有气泡形成,可分析 粒子的动量、能量和带电情况。 ·带电粒子的径迹呈曲线是由于在磁场中受到了洛 伦兹力的作用
9 4B 4 2 e H 1 e 6C 2 0 1n
一、核反应
1、定义:原子核在其他粒子的轰击下产生新原 子核的过程,------------核反应 2、规律:在核反应中,质量数和电荷数都守恒 3、几个人工核转变方程
(1)发现质子的核反应方程 ——卢瑟福
1 7 4N 4 2H e 1 7 8O 1 1H
第十九章 原子核 §4 放射性的应用与防护
衰变是原子核的自发变化,科 学家更希望人工控制原子核的变化。
一、核反应:
1、定义: 原子核在其他粒子的轰击下产生新原子核 的过程,----------核反应
2、规律:
在核反应中,质量数和电荷数都守恒
材料——质子的发现
卢瑟福在实验中发现,往容器C中通入氮气后,在荧光屏S 上出现了闪光,这表明,有一种新的能量比α粒子大的粒子穿 过铝箔,撞击在S屏上,这种粒子肯定是在α粒子击中某个氮 核而使该核发生变化时放出的。这样,卢瑟福通过人工方法 实现了原子核的转变,人类第一次打开了原子核的大门。
材料——中子的发现
1932年1月底,查得威克得到这一 论文,约里奥夫妇的实验使他心跳,他 认为约里奥夫妇的结论肯定有误,违反 能量守恒啊!他敏感到这很可能是导师 卢瑟福预言、自己苦苦寻找了12年的中 子。他决定用云室的方法探测射线的速 度和质量。
他先测出射线的速度不到光速的十分之一,排除了是γ
射线的可能,又用弹性碰撞动量守恒的方法测出不带电粒
三、盖革——米勒计数器
德国物理学家盖革在1928年与米勒合作研
制出的计数器用来检测放射性是非常方便的,
盖革—米勒计数管的结构如图所示:
1、构造
窗
阴
阳
口
极
极
粒 子
接 放 大
器
三、盖革——米勒计数器
2、工作原理
工作原理具体分析:
射线粒子进入管中,使管中气体电离, 产生的电子在电场中加速,撞击气体分子, 又使气体分子电离,产生电子……
材料——质子的发现
为了认定新粒子,把新粒子引进电场和磁场,测出了它的质量 和电量,确认与氢核相同:带有一个单位的正电量,质量是电 子质量的1800 多倍。卢瑟福把它叫做质子.质子的符号是 p
1 7 4N 4 2H e 1 7 8O 1 1H
用α粒子、质子、中子等去轰击其它元素的原子核,也都产生 类似的转变,并产生质子,说明质子是各种原子核里都有的成 分,质子是人类继电子、光子后发现的第三个基本粒子。
(2)发现中子的核反应方程 ——查德威克
9 4 B 4 2 e H 1 e 6 C 2 0 1 n
例1:指出下列核反应中的错误并更正:
( 1 ) 1 7 4 N + 1 8 7 O + 质 子
( 2 ) 1 7 4 C + 2 4H e 1 8 7 O + 1 1H ( 3 ) 4 9 B e + 2 4 H e 1 6 3 C +
子的质量与质子质量差不多。他还确定这不带电的粒子不
可能是由质子和电子组合而成,只能是另一种新的独立粒
子,他称之为中子。就这样,仅用了十天时间,成功地证
实了这种中性射线就是中子流。他当之无愧地成为
“中子之父”,并因此获1935年诺贝尔物理奖。
中子的发现,有重大的意义: 中子不带电,用它去轰击原子核,不受库仑力的影响, 是研究原子核的强有力的“炮弹”。在此以前,可供 研究用的“炮弹”只有天然放射元素发出的α、β、γ 三种射线,中子流则是穿透本领更大,轰击原子核更 有效的“炮弹”,人们用它轰击各种原子核,获得了 许多人工放射性同位素,用它轰开铀核,实现了原子 能的利用。
ß射线在云室中的径迹:比较细,且常常弯曲
原因: ß粒子质量小,跟气体碰撞易改变方向, 电离本领小,沿途产生的离子少。
Leabharlann Baiduγ粒子电离能力很弱,云室中一般看不到它的 径迹。
观察威耳逊云室的结构,研究射线在云室中的
径迹:
射线径迹
射线径迹
径迹的长短和粗细 可以知道粒子的性质;
第十九章 原子核
§3 探测射线的方法
探测射线的方法
虽然放射线看不见,但是我们可以根据一些 现象来探知放射线的存在,这些现象主要是:
1、使气体或 液体电离
2、使照相乳 胶感光
3、使荧光物 质产生荧光
·威尔逊云室利用了射线的电离本 领。
观察射线在云室中的径迹(轨迹见教材):
a 射线在云室中的径迹:直而粗
这样,一个粒子进入管中,可以产生 大量电子,这些电子到达阳极,正离子到 达阴极,在电路中产生一次脉冲放电,利 用电子仪器将放电次数记录下来。
3、盖革-米勒计数器优缺点
优点:G-M计数器非常灵敏,用它检测射线 十分方便。
不足:不同射线在计数器中产生的现象相同, 因此只能用来计数,不能区分射线种类;如 果同时有大量粒子,或两个粒子射来的时间 间隔小于200μs,计数器也不能区分。
材料——中子的发现
1930年,德国科学家玻特和贝克用α粒子轰击 元素 铍核,发现铍核没射出质子,而放出了一种新的 射线(铍辐射).这种射线几乎不能使气体电离,在 电场和磁场中也不发生偏转,是不带电的,射线的贯 穿能力强,他们认为这是γ射线.经检测,射线的能量 在10MeV左右,远大于天然放射物质衰变时发出的γ射 线的能量.
二、人工放射性同位素及其应用
1、放射性同位素 天然存在的放射性元素只有四十几种,但用人工方 法得到的放射性性同位素有一千多种,因而放射性 同位素有着广泛的用途。由于同位素的核电荷数相 同,所以化学性质相同。
1934年,约里奥·居里和伊丽芙·居里在用粒子轰击 铝箔时,除探测到预料中的中子外,还探测到了正 电子,正电子的质量跟电子相同,所带电荷与电子 相反,为一个单位的正电荷,更意外的是,拿走放 射源后,铝箔虽不再发射中子,但仍继续发射正电 子,而且这种放射性也有一定的半衰期.原来,铝 核被粒子击中后发生了下面的反应:
粒子轨迹的弯曲方向 可以知道粒子带电的正 负.(加磁场)
二、气泡室
-----高能物理实验的最风行的探测设备
气泡室是由一密 闭容器组成,容 器中盛有工作液 体
二二、、气气泡泡室室
·气泡室利用了射线的电离本领。 粒子通过液体时在它周围就有气泡形成,可分析 粒子的动量、能量和带电情况。 ·带电粒子的径迹呈曲线是由于在磁场中受到了洛 伦兹力的作用
9 4B 4 2 e H 1 e 6C 2 0 1n
一、核反应
1、定义:原子核在其他粒子的轰击下产生新原 子核的过程,------------核反应 2、规律:在核反应中,质量数和电荷数都守恒 3、几个人工核转变方程
(1)发现质子的核反应方程 ——卢瑟福
1 7 4N 4 2H e 1 7 8O 1 1H
第十九章 原子核 §4 放射性的应用与防护
衰变是原子核的自发变化,科 学家更希望人工控制原子核的变化。
一、核反应:
1、定义: 原子核在其他粒子的轰击下产生新原子核 的过程,----------核反应
2、规律:
在核反应中,质量数和电荷数都守恒
材料——质子的发现
卢瑟福在实验中发现,往容器C中通入氮气后,在荧光屏S 上出现了闪光,这表明,有一种新的能量比α粒子大的粒子穿 过铝箔,撞击在S屏上,这种粒子肯定是在α粒子击中某个氮 核而使该核发生变化时放出的。这样,卢瑟福通过人工方法 实现了原子核的转变,人类第一次打开了原子核的大门。
材料——中子的发现
1932年1月底,查得威克得到这一 论文,约里奥夫妇的实验使他心跳,他 认为约里奥夫妇的结论肯定有误,违反 能量守恒啊!他敏感到这很可能是导师 卢瑟福预言、自己苦苦寻找了12年的中 子。他决定用云室的方法探测射线的速 度和质量。
他先测出射线的速度不到光速的十分之一,排除了是γ
射线的可能,又用弹性碰撞动量守恒的方法测出不带电粒
三、盖革——米勒计数器
德国物理学家盖革在1928年与米勒合作研
制出的计数器用来检测放射性是非常方便的,
盖革—米勒计数管的结构如图所示:
1、构造
窗
阴
阳
口
极
极
粒 子
接 放 大
器
三、盖革——米勒计数器
2、工作原理
工作原理具体分析:
射线粒子进入管中,使管中气体电离, 产生的电子在电场中加速,撞击气体分子, 又使气体分子电离,产生电子……
材料——质子的发现
为了认定新粒子,把新粒子引进电场和磁场,测出了它的质量 和电量,确认与氢核相同:带有一个单位的正电量,质量是电 子质量的1800 多倍。卢瑟福把它叫做质子.质子的符号是 p
1 7 4N 4 2H e 1 7 8O 1 1H
用α粒子、质子、中子等去轰击其它元素的原子核,也都产生 类似的转变,并产生质子,说明质子是各种原子核里都有的成 分,质子是人类继电子、光子后发现的第三个基本粒子。
(2)发现中子的核反应方程 ——查德威克
9 4 B 4 2 e H 1 e 6 C 2 0 1 n
例1:指出下列核反应中的错误并更正:
( 1 ) 1 7 4 N + 1 8 7 O + 质 子
( 2 ) 1 7 4 C + 2 4H e 1 8 7 O + 1 1H ( 3 ) 4 9 B e + 2 4 H e 1 6 3 C +
子的质量与质子质量差不多。他还确定这不带电的粒子不
可能是由质子和电子组合而成,只能是另一种新的独立粒
子,他称之为中子。就这样,仅用了十天时间,成功地证
实了这种中性射线就是中子流。他当之无愧地成为
“中子之父”,并因此获1935年诺贝尔物理奖。
中子的发现,有重大的意义: 中子不带电,用它去轰击原子核,不受库仑力的影响, 是研究原子核的强有力的“炮弹”。在此以前,可供 研究用的“炮弹”只有天然放射元素发出的α、β、γ 三种射线,中子流则是穿透本领更大,轰击原子核更 有效的“炮弹”,人们用它轰击各种原子核,获得了 许多人工放射性同位素,用它轰开铀核,实现了原子 能的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