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兰亭集序》赏析王羲之

合集下载

王羲之兰亭序鉴赏

王羲之兰亭序鉴赏

王羲之兰亭序鉴赏王羲之兰亭序鉴赏兰亭集序是中国晋代(公元353年),书圣王羲之在浙江绍兴兰渚山下以文会友,写出“天下第一行书”,也称《兰亭序》、《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王羲之兰亭序鉴赏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为诗集《兰亭集》所写的一篇序文,但就其内容和形式而言,它又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书序,而且是我国文学史上一篇立意深远、文笔清新自然的优美散文。

文章从兰亭集会落笔,首先用简洁的文字点明集会的时间、地点、缘由和与会人物,接着用抒情的笔调,描绘了清雅优美的山、水、林、竹等自然景物,而正是这些自然风光引起与会者饮酒取乐、临流赋诗的雅兴,下文就自然转入叙写雅事,叙写与会者“一觞一咏”、“游目骋怀”的种种欢乐情景。

段末以“乐”字作结,揭示了与会者沉浸在美好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中得到审美愉悦而暂时忘却烦恼的情趣。

第二段作者紧承上文“俯”“仰”二字和“信可乐也”一语,转写人世变幻、情随事迁的情况。

不管是“晤言一室之内”的静者,还是“放浪形骸之外”的躁者,他们虽都在一时一事上“快然自足”,但是这些眼前的美景和人世的欢乐,“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乐极而悲生,他们不得不面对严酷的现实:“老之将至”、“终期于尽”,人生苦短。

至此,作者自然提出“死生亦大矣”这一主旨。

本段末以“痛”字反诘作结,不仅为呼应上段的“乐”,更为引起读者深思“死生”这一人生最重大问题。

第三段作者抓住死生问题,进一层表明自己的生死观。

作者首先借古立论,说明从古至今,人们一直重视死生问题,自己也不能例外。

接着作者针对当时士大夫务清谈、鲜实效、无经济大略的社会风气,痛斥“一死生”、“齐彭殇”的老庄学说为“虚诞”、“妄作”,从而表明了作者积极进取的生死观,而这正是作者编辑《兰亭集》并为之作序的目的。

文章前面两段分别以“乐”、“痛”作结,最后一段以“感”字作结,表明作者坚信后世读者会从斯文(这篇序文)中产生同感:认识死生问题的重要,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王羲之《兰亭诗》的全诗赏析

王羲之《兰亭诗》的全诗赏析

王羲之《兰亭诗》的全诗赏析王羲之《兰亭诗》的全诗赏析《兰亭诗》是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在兰亭集会时创作并编入《兰亭诗集》而流传的六首诗,其中一首四言诗,五首五言诗。

以下是店铺收集整理了,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兰亭诗》三春启群品,寄畅在所因。

仰望碧天际,俯磐绿水滨。

寥朗无压观,寓目理自陈。

大矣造化功,万殊莫不均。

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兰亭诗》重点字词解析①群品:指万物。

品,类。

②因:由。

③群籁:即《庄子》中所谓的人籁、地籁、天籁。

《兰亭诗》赏析:东晋永和九年(353)的上巳节,从西晋时起,固定为三月初三日),王羲之等42人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今浙江省绍兴市西南兰渚山下),按照古老的风俗临水洗濯,以祛除不祥。

他们在集会中即席赋诗,井结之为《兰亭集》。

这些诗歌流传至今有三十七首,我们把它们都称为《兰亭诗》。

王羲之《兰亭诗》共有两首,这里所选的,是其中五言的一首,文学史上称它为玄言诗,兰亭雅集,是历史上文人上巳集会中最著名的一次。

当时作会稽内史的王羲之,邀请了谢安、谢万、孙绰、孙统等老少名士四十二人,于会稽山阴的兰亭临水拔楔。

据王羲之《兰亭集序》记载,那一天“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群贤毕至,少长成集”。

这次聚会,留下了一本玄言诗集——《兰亭集》,王羲之为它作前序,孙绰作后序,都成为传世名篇。

尤其是王羲之的前序,以深情的笔墨,简淡的风格,和精妙的书法艺术,成为不朽的精品。

《兰亭诗》的艺术价值并不在《兰亭序》之下,王羲之的这首五言诗,尤其如此。

该诗从狭小的功利世界超脱后,大美的自然呈现,心情无往而不畅于三春开启的群品。

蓝天、绿水,仰望、俯视,清寂旷朗的景象无有边际,即目所见,无非自然之理。

伟哉,造化之功!万物无不沐浴着自然的恩浑,均分了世界的和谐。

各种声响虽有差异,对我们这些久居尘世,久为俗务奔忙的人来说,每一种的谛听,无不是新鲜如斯,激动如斯。

古老的`节日在春天苏醒,再次唤醒了人们奠名的愉悦,以玄学的态度反思这种愉悦,则天地之大美,自然呈现,“适我无非新”,而回到自然,享受大乐,又成为体玄悟道的一种方式。

《兰亭集序》赏析

《兰亭集序》赏析

《兰亭集序》赏析兰花集序赏析(五篇选)《兰集序》赏析(1):《兰亭集序》讲述了东晋时期一场健谈者的大聚会,表达了他们的共同意愿。

文章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文风曲折,变化奇特微妙,满足哲学思辨的需要。

全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是讲述和写景,首先描述会议的时间和地点。

然后,把兰亭美丽的自然环境染成:山峦蜿蜒,清澈的溪流倒映出带状;阳光明媚,天空晴朗,让你可以看到宇宙的无限,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繁荣。

在那里,“更好地看你的眼睛”和“享受听和看”,能够自由地观察和思考,满足人们视觉上的视听需求就足够了。

这是参与者“谈论他们的爱情”和享受自己的完美场所。

这些描写富有诗意,作者的情感平静而从容。

后半部分,用笔变成了抒情和议论,享受美景和饮酒引发了喜忧、生死的感觉,作者的情绪一下子从平静变成了激越。

他说:生活的乐趣是极其有限的。

当快乐得到满足时,就会觉得无聊。

过去一眨眼就成了历史,人终有一死。

从快乐到悲伤,从出生到死亡,这是他此时的哲学思辨。

他认为“死亡是假的生日,彭其的哀悼是假的”,从而进一步探索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产生了珍惜时间、珍惜生命、热爱礼貌的思想。

生、死、死不仅是人类力量无法控制的自然规律,他在文章中也不可避免地流露出一种感伤的情绪。

但在文章的最后,作者的情绪又趋于平静,他觉得人事在变,历史在发展,从兴盛到衰落,从出生到死亡都是必然的。

因为人生无常,岁月不饶人,所以他想把文章留给后人去继承前人,激励新人。

纵观整篇文章,描写了兰亭的风光和王羲之等人聚会的乐趣,表达了作者对事件不频繁,“短而易,期限已尽”的感叹。

[5]作者时而快乐,时而悲伤,他极其快乐和悲伤。

文章也随着他的感情从平静到平静,再从躁动到平静的变化而激荡,极尽跌宕起伏和抑扬顿挫之美。

因此,《兰亭集序》成为千古广为流传的佳作。

《兰集序》赏析(二);《兰亭集序》,也叫《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

金穆宗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当时的内史编年史家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41位好友,齐聚兰亭,赋诗饮酒。

王羲之兰亭集序赏析

王羲之兰亭集序赏析

王羲之兰亭集序赏析
摘要:
一、导语:介绍王羲之和《兰亭集序》
二、
正文:
一、《兰亭集序》的艺术特点
1.书法风格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展现了行书的独特魅力。

他的笔法矫健、流畅,如行云流水,给人以视觉享受。

在结构上,他注重疏密有致,字与字之间相互呼应,富有节奏感。

在用墨上,他巧妙地运用了浓淡变化,使整幅作品更具立体感。

2.文学价值
《兰亭集序》不仅具有极高的书法价值,同时也是一篇优秀的骈文。

文章以山水为背景,描绘了古人雅集的场景。

王羲之以其优美的文字,抒发了对人生哲理的感慨,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文章意境优美,令人陶醉。

3.意境表达
《兰亭集序》通过描绘大自然的美景,展现了人生的美好。

王羲之以其独特的审美观,将自然景观与人生哲理相结合,使整幅作品充满了诗意。

文章中所表现出的对人生的感慨,使人们在欣赏书法的同时,也能体会到作者的心灵感悟。

【结论】
《兰亭集序》作为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不仅代表了王羲之个人的艺术成就,同时也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它对中国书法、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后人学习和鉴赏的楷模。

王羲之《兰亭集序》解析

王羲之《兰亭集序》解析

王羲之《兰亭集序》解析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选自《晋书·王羲之传》)[说明]王羲之(公元321—379),字逸少,东晋瑯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县)人,后南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市)。

出身贵族,乃淮南太守王旷之子,司徒王导之侄。

少有美誉,为人任性真率,胸怀豁达,为时人所重,目为“国举”(全国推崇的出类拔萃的人物)。

曾任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等职,世称“王右军”。

王羲之“以骨鲠称”,素有济世之志,针对当时东晋“外不宁内忧以深”的局面和士大夫崇尚空谈的风气,多次上书权贵重臣,提出不少“暂废虚远之怀,救倒悬之急”的见解,但多不见从。

晚年称病去官,与东土之士尽山水之游,弋钓乐娱。

卒赠金紫光禄大夫。

王羲之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书法家,他早年苦练书法,有“临池学书,池水尽墨”的美谈。

晚年书法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南朝梁武帝称其“字势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

后人誉其为“书圣”。

王羲之也长于诗文,论者称其书扎有远见卓识,“诚东晋君臣之良药”,“兰亭咏诗,韵胜金谷”,但这些成就被其书法之名所掩。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赏析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赏析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赏析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赏析有着天下第一行书之称的《兰亭序》备受人们的关注,而作为这篇佳作的作者的王羲之也让人们十分的佩服。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赏析,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王羲之(321—379),字逸少,琅研临沂(今山东临沂)人。

官至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

早年曾随叔父王厚和卫夫人(名摄、字茂猗)学书画,深受东汉书法家张芝的影响。

三国时魏国书法家钟繇的影响,变汉魏古朴为王体的流美,创造出独特的风格。

辞官后,定居山阴(今浙江绍兴),悉心研究,博采众长,他的楷书完全摆脱了隶书的形迹,达到完美的境地;行书、草书被赞为“飘着浮云,矫若惊龙”。

他书法的特点是“点画清圆,笔力雄健,风度超逸,结构严谨而疏爽”,为历代学习书法者所崇尚,被誉为“书圣”。

而今传世多为事本。

辑有《王右军集》。

公元353年4月22日(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日)东晋谢安、王羲之等40多位著名文士在会稽山阴的兰亭雅集,饮酒赋诗。

王羲之将这些诗赋辑成《兰亭集》,并挥写了一篇《兰亭集序》。

唐太宗对他推崇备至,曾亲撰《晋书》中的《王羲之传论》,推颂为“尽善尽美”。

还将临摹本分赐贵威近臣,并以真迹殉葬。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东晋永和九年( 公元353年 )三月三日,王羲之和居住在山阴的一些文人来到兰亭举行“修禊”之典,大家即兴写下了许多诗篇。

《兰亭序》就是王羲之为这个诗集写的序文手稿。

序文受当时南方士族阶层信奉的老庄思想影响颇深,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全文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

王羲之的行书在当时独树一帜,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

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

历代书家都推《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

关于《兰亭序》,世间流传着形形色色的趣闻逸事。

据说当时王羲之写完之后,对自己这件作品非常满意,曾重写几篇,都达不到这种境界,于是就把它作为传家至宝留给子孙。

后来落入唐太宗手中,此中又有唐太宗派“萧翼计赚兰亭”的传说……唐太宗对王羲之书法推崇备至,敕令侍臣赵模、冯承素等人精心复制一些摹本。

王羲之《兰亭集序》赏析

王羲之《兰亭集序》赏析
《兰 亭集 序 》是 一 篇 宴 集 序 。
《晋 书 ·王 羲 之传 》记 载 : “会 稽 有 佳 山水 ,名 士 多 居之 , 谢 安 未仕 时亦 居 焉 。孙 绰 、李 充 、许 询 、支 遁 等 皆 以 文 义 冠
世 ,并 筑室 东土 ,与羲 之 同好 。 尝 与 同 志 宴 集 于 会 稽 山 阴 之 兰 亭 ,羲之 自为之序 以申其 志。”
中 ,对 “人 的活动 ”的描写却贯 与 死 亡 、无 常 谋 面 的魏 晋 时 人 体验 、尽情享受 ,还是对死 亡的
穿 始终 。从 第 一 段 的 “群 贤毕 呢?他 们往 往更 容 易将 生 与死 、 切肤 之痛 、不能 释怀 。都深刻 的
至 ,少长咸集 ”到第二段 的 “引 乐与哀 敏感地联 系起来 。王羲之 表现 出特定历史 条件下人们对 人
《兰 亭 集 序 》的 前 三 段 文 字 ,展示 了暮春时节 、山水掩映 之下 ,一 群志趣投合 ,少长融怡 的 文 人 雅 士共 聚 一亭 ,饮 酒 赋 诗 、悠游 行乐 的景象 。如 同一幅 以 山水 为 背 景 的人 物 画 。 为 什 么 说 它 是 一 幅 人 物 画 而 非 山 水 画
呢 ? 中 国 传 统 山水 画 有 “丈 山 、 尺 树 、寸 人 ” 的说 法 , 即 山水 画 应 以 山 水 描 绘 、 景 物 渲 染 为 主
怀 , 足 以 极 视 听 之 娱 ”。 这 一 切 的 “乐 ” 又恰 与 时 光 的 华 年 、 山 水 的芳容融 为一体 ,这 可遇而不
的 心 灵 ,我 们 很 难 把 这 些 个 性 特 征 与史料 中记述 的才华横 溢 、高 蹈 不群 、风 流倜 傥 、恍若 仙人的
体 ,人 物 仅 仅 是 点 缀 而 已 。 以 此 可 求 的 难 得 际 遇 怎 不 叫 人 发 出 王羲 之联系起来 ,然 而这 恰恰是 为 鉴 来 反 观 《兰 亭 集 序 》会 发 “信 可乐 也 ” 的由衷 感 喟 呢?这 其 心灵 深 处 的 声 音 ,是 那 个 时 代

《兰亭集序》的主题点评

《兰亭集序》的主题点评

《兰亭集序》的主题点评
《兰亭集序》是东晋文学家王羲之创作的一篇骈文。

通过对文中的主要主题进行点评,可以深入理解这篇文章的内涵与特点。

1. 爱国主题
《兰亭集序》表达了王羲之对国家的热爱和忧国忧民的情感。

文章中提到了自己去任官后的不满和对乱世的忧虑,同时也表达了对国家兴旺的期望,希望通过自己的才华和努力为国家做出贡献。

2. 文化主题
《兰亭集序》充满了文化自豪感和对文化的赞美。

王羲之以自己的书法才华为豪,通过对自己兰亭集会的描写,向读者展示了他的文化修养和美感。

文章中的描写充满了诗意,表达了对文化的热爱和对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3. 禅意主题
《兰亭集序》中体现了王羲之对思想的崇尚。

他通过描写自己与自然的融合、与酒的沉醉,表达了追求心灵自由和宁静的愿望。

文中多次提到了清心寡欲、自得其乐的境界,传递了思想中的自我修炼和超脱尘俗的意味。

4. 人生主题
《兰亭集序》还涉及了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

文章以兰亭集会为背景,表达了对流逝时光的留恋和对岁月易逝的感叹。

通过对书法、音乐等艺术形式的提及,强调了人生美好瞬间的珍贵和丰富多彩的人生体验。

综上所述,《兰亭集序》的主题点评可以概括为爱国、文化、禅意和人生等方面。

这些主题相互交织,彰显了作者的独特思想和情感,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内涵。

王羲之《兰亭集序》原文、注释及解析

王羲之《兰亭集序》原文、注释及解析

王羲之《兰亭集序》原文、注释及解析〔原文〕兰亭集序[晋] 王羲之永和九年,岁在癸丑②,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③,修禊事也④。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⑤,又有清流激湍⑥,映带左右⑦,引以为流觞曲水⑧,列坐其次⑨,虽无丝竹管弦之盛⑩,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11),所以游目骋怀(12),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13),俯仰一世(14)。

或取诸怀抱(15),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16),放浪形骸之外(17)。

虽取舍万殊(18),静躁不同(19),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20),快然自足(21),曾不知老之将至(22)。

及其所之既倦(23),情随事迁(24),感慨系之矣(25)。

向之所欣(26),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27);况修短随化(28),终期于尽(29)。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30)。

”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31),若合一契(32),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33)。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34),齐彭殇为妄作(35)。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36)。

〔注释〕①本篇选自《文选》。

兰亭,在今浙江绍兴市西南。

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王羲之、孙绰、谢安等四十一人,在此举行“修禊”宴集。

与会者临流酌饮,赋诗抒怀。

王羲之此作即是众人所作汇集之序。

②癸丑,永和九年的干支。

③会稽,郡名。

山阴,县名,今浙江省绍兴市。

④修禊(xi戏),古代风俗,每年三月上旬巳日(魏以后固定为三月三日)到水边洗濯,举行祈福消灾的仪式,并携带饮食宴饮,称为修禊。

⑤修竹,修长的竹。

⑥激湍(tuan),流势很急的水。

⑦映带左右,辉映在亭子四周。

⑧引,导流。

流觞(shang伤),修禊时,将觞放在弯曲的流水上,与会者散坐两岸,觞随水而下,流到谁的面前,谁就取饮,称为流觞。

兰亭集序书法赏析

兰亭集序书法赏析

兰亭集序书法赏析
《兰亭集序》是中国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杰作,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这篇作品不仅是中国书法艺术的巅峰之作,更是中国文化和历史的重要载体。

首先,从书法的角度来看,《兰亭集序》的笔法、结构和章法都达到了极高的境界。

王羲之的书法造诣深厚,他运用笔墨的技巧和独特的艺术构思,使得《兰亭集序》的字迹飘逸、遒劲、婀娜多姿,龙飞凤舞,给人以美的享受。

在章法上,王羲之巧妙地运用了疏密、大小、粗细等元素,使得整篇作品既和谐统一,又富有变化。

其次,《兰亭集序》所表现出的意境和情感也是极为深邃的。

这篇作品是在王羲之酒酣意足之际挥毫写就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自然、人生和艺术的深刻感悟。

在作品中,王羲之表达了他对生命的短暂和无常的感慨,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

这种情感和意境的交融,使得《兰亭集序》具有了很高的艺术价值。

此外,《兰亭集序》在中国文化和历史中的地位也是不可忽视的。

这篇作品不仅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里程碑,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篇章。

它反映了晋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审美追求,同时也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历史上,《兰亭集序》对后世的书法、文学、艺术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兰亭集序》是一篇具有极高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的书法作品。

它不仅展示了王羲之卓越的书法艺术成就,也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对于我们这些后世的读者和艺术家来说,《兰亭集序》是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研究。

兰亭集序原文及赏析【5篇】

兰亭集序原文及赏析【5篇】

兰亭集序原文及赏析【5篇】《兰亭集序》赏析篇一《兰亭集序》,又题为《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

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三月三日,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会聚兰亭,赋诗饮酒。

王羲之将诸人名爵及所赋诗作编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

这篇序文就是《兰亭集序》。

此序受石崇《金谷诗序》影响很大,其成就又远在《金谷诗序》之上。

《兰亭集序》。

文章首先记述了集会的时间、地点及与会人物,言简意赅。

接着描绘兰亭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周围景物,语言简洁而层次井然。

描写景物,从大处落笔,由远及近,转而由近及远,推向无限。

先写崇山峻岭,渐写清流激湍,再顺流而下转写人物活动及其情态,动静结合。

然后再补写自然物色,由晴朗的碧空和轻扬的春风,自然地推向寥廓的宇宙及大千世界中的万物。

意境清丽淡雅,情调欢快畅达。

兰亭宴集,真可谓“四美俱,二难并”。

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有聚合必有别离,所谓“兴尽悲来”当是人们常有的心绪,尽管人们取舍不同,性情各异。

刚刚对自己所向往且终于获致的东西感到无比欢欣时,但刹那之间,已为陈迹。

人的生命也无例外,所谓“不知老之将至”(孔子语)、“老冉冉其将至兮”(屈原语)、“人生天地间,奄忽若飙尘”(《古诗十九首》),这不能不引起人的感慨。

每当想到人的寿命不论长短,最终归于寂灭时,更加使人感到无比凄凉和悲哀。

如果说前一段是叙事写景,那么这一段就是议论和抒情。

在表现人生苦短、生命不居的感叹中,流露着一腔对生命的向往和执着的热情。

魏晋时期,玄学清谈盛行一时,士族文人多以庄子的“齐物论”为口实,故作放旷而不屑事功。

王羲之也是一个颇具辩才的清谈文人,但在政治思想和人生理想上,王羲之与一般谈玄文人不同。

他曾说过:“虚谈废务,浮文妨要”(《世说新语·言语篇》)在这篇序中,王羲之也明确地指斥“一死生”、“齐彭殇”是一种虚妄的人生观,这就明确地肯定了生命的价值。

王羲之兰亭序全文及创作背景赏析

王羲之兰亭序全文及创作背景赏析

王羲之兰亭序全文及创作背景赏析王羲之兰亭序全文及创作背景赏析兰亭集序是中国晋代(公元353年),书圣王羲之在绍兴兰渚山下以文会友,写出“天下第一行书”,也称《兰亭序》、《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

下面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王羲之兰亭序全文及创作背景赏析,希望对您有帮助!王羲之兰亭序全文及创作背景赏析篇1兰亭序全文兰亭序(晋)王羲之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兰亭序译文永和九年,正值癸丑,暮春三月上旬的巳日,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举行禊饮之事。

此地德高望重者无不到会,老少济济一堂。

兰亭这地方有崇山峻岭环抱,林木繁茂,竹篁幽密。

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罗带一般映衬在左右,引溪水为曲水流觞,列坐其侧,即使没有管弦合奏的盛况,只是饮酒赋诗,也足以令人畅叙胸怀。

这一天,晴明爽朗,和风习习,仰首可以观览浩大的宇宙,俯身可以考察众多的物类,纵目游赏,胸襟大开,极尽耳目视听的欢娱,真可以说是人生的一大乐事。

人们彼此亲近交往,俯仰之间便度过了一生。

有的人喜欢反躬内省,满足于一室之内的晤谈;有的人则寄托于外物,生活狂放不羁。

兰亭集序王羲之赏析

兰亭集序王羲之赏析

《兰亭集序王羲之赏析》同学们,今天咱们一起来赏析一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这篇作品呀,那可是书法和文学的双料瑰宝。

先来说说它的书法。

同学们要是能看到王羲之写的这幅字,一定会被那优美流畅的线条吸引住。

每一个笔画都好像是有生命的,或轻盈,或厚重,或舒展,或紧凑。

就好像一群舞者在纸上欢快地跳跃,充满了动感和韵律。

再看它的文字内容,那更是精彩。

开篇就写道:“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简单几句话,就把时间、地点、事件交代得清清楚楚。

文中描写聚会场景的部分也特别生动。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想象一下,那么多有才华的人聚在一起,周围是高高的山峰,茂密的竹林,还有清澈的溪流在旁边流淌,是不是感觉特别美好?还有啊,王羲之在文中抒发的情感也很值得我们品味。

他先是享受着当下的快乐,“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 但接着又想到人生短暂,快乐易逝,“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这种对人生的思考,深刻又真实。

给大家讲个小故事。

有个叫小李的同学,他第一次读《兰亭集序》的时候,没觉得有什么特别。

可是后来,他跟着老师一句一句地理解,越读越觉得有意思。

有一次,他和家人一起去郊外游玩,看到美丽的风景,突然就想到了《兰亭集序》里的句子,那一刻,他真正感受到了这篇作品的魅力。

还有呢,同学们,《兰亭集序》里的用词也很精妙。

比如“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流觞曲水”这个词,多有画面感呀,大家围坐在一起,酒杯顺着水流漂,是不是很有趣?总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无论是书法还是文学,都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

希望同学们能多读几遍,用心去感受其中的美。

评价王羲之兰亭序

评价王羲之兰亭序

评价王羲之兰亭序
王羲之的《兰亭序》是中国书法艺术中的经典之作,不仅在艺术价值上有着深远的影响,也在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以下从书法艺术、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三个方面对王羲之的《兰亭序》进行评价。

一、书法艺术
王羲之的书法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他的书法风格简洁、流畅、自然,造型线条婉转有致,寓意深远,彰显出中国文化的精髓。

《兰亭序》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以行书体写就,笔力雄健,构图合理,字体端庄秀美,气韵悠远。

整篇文章字字如画,一气呵成,极具艺术价值。

因此,《兰亭序》成为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经典之一,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二、文化内涵
《兰亭序》不仅是一篇优秀的书法作品,更是一篇文化内涵极为丰富的文章。

文章在描绘兰亭的美景时,穿插了很多关于人生、情感和境界等方面的思考和感悟,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世界的独特认识和理解。

文章中“得失荣辱,自可安危”、“有所作为,而后成就感”等句子,道出了人生的真谛,让人深受启迪。

三、历史意义
《兰亭序》不仅是中国书法艺术史上的重要作品,也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兰亭序》体现了王羲之的个性和文化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

同时,《兰亭序》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述,反映了中国人对自然的独特理解和热爱。

因此,《兰亭序》对于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有着深远的意义。

综上所述,王羲之的《兰亭序》不仅是一篇优秀的书法作品,更是一篇文化内涵丰富、历史意义重大的文章。

它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之一。

兰亭集序书法作品鉴赏

兰亭集序书法作品鉴赏

兰亭集序书法作品鉴赏兰亭集序是王羲之在343年中秋晚秋时所写,以记述他与友人一同饮酒、品茗、吟诗赋文的情境,以及这些活动所带给他的种种启迪和感受。

此后,这篇文章不仅成为王羲之最著名的书法作品,也被誉为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

兰亭集序的书法艺术特点及作品鉴赏如下:一、整体结构简洁清秀王羲之兰亭集序以笔墨磨炼的方式,将整篇文章勾勒成一个精致的平面图案。

本篇书稿于千物萧条的秋季下所创,其笔意沉着,意境悠远,构图更趋天然。

王羲之兰亭集序的结构,圆润古典,笔画纤细圆润,具有清秀、简洁、明快之感。

书法构图上,书写计结的布局表现,使兰亭双影,在典雅中充满了咏史之感。

二、梅兰竹径的奇趣妙笔兰亭并不是一座真正的庭院,梅兰竹径亦是构思之物,但王羲之在集序中,将兰亭竹径的奇趣妙笔尽现眼前。

王羲之的笔墨丰富,他的书法读破墨色、诗呼雅致,开创了一种典雅的书写艺术,“笔意象征”与“笔意具象”兼备,让人品味其中的意趣。

三、书法技法多样丰富王羲之在书写兰亭集序时,不仅运用了草书、隶书、楷书等多种书体,还运用了变化多端的笔画技法,包括泼墨、点染、颠簸、一泼三叹等,丰富了作品的艺术效果。

其字形条平、墨色稠重、线条流畅,凸显书法表现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四、气韵生动、卓尔不群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气韵生动、卓尔不群,给观者一种流畅、灵动的节奏感。

完整、韵达、造型典雅,兼具书法、围绕、着墨之长处。

整篇书稿充满波涛般的韵律,诗意深邃,意境高远,表现了王羲之对于求学与精神追求的卓识情怀。

五、影响世人,传诵千秋兰亭集序不仅是一篇文学巨作,也是中国书法艺术的代表作品之一。

被誉为“天下书法之始、师法典范”,对后世书法界影响巨大。

如今的兰亭集序原本已不存,但众多传世的兰亭集序碑帖,更加凸显了这篇作品的巨大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

兰亭集序赏析(精选11篇)

兰亭集序赏析(精选11篇)

兰亭集序赏析兰亭集序赏析(精选11篇)兰亭集序赏析1永和九年,是癸丑年,暮春三月初,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举行修楔仪式。

许多名士都参加了,年轻的年长的都来了。

那里有高峻的山岭,茂密的树林,挺拔的翠竹;又有清澈的溪流,湍急的流水,映衬在亭子的左右。

引清流作为飘流酒杯的弯曲水道,大家排列而坐于曲水之旁,虽然没有音乐伴奏的热闹气氛,可是一边饮酒,一边咏诗,也足以尽情地抒发深藏的感情。

这一天呀,天气晴朗,空气清新,春风柔和,温暖舒畅。

仰望宇宙空间的广大,俯察万物种类的繁多,因而纵目游览,舒展胸怀,完全能够尽情享受眼看耳闻的乐趣,实在是很欢乐啊。

人们生活在一齐,很快就度过了一生。

有的人把自我的胸怀抱负,在室内与人应对面地交谈;有的人凭借某种事物寄托自我的情怀,无拘无束地生活。

他们对生活的取舍千差万别,性格也有安静浮躁的不一样,但他们都高兴于自我所接触的事物,对于自我暂时得的,高兴满足,竟没有想到老年将要到来了。

等到他们对所爱好的事物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改变,感慨也就随着产生了。

从前感到高兴的东西,顷刻之间,已成为陈迹往事,尚且不能不因为它而产生感慨;何况人的寿命长短要听凭上天决定,终归于死呢。

古人说:“死生也是一件大事。

”岂不悲痛吗!我每次看到古人对死生发生感慨的原因,都像符契那样完全相合,未尝不应对文章感叹悲伤,但不能从内心理解它。

我本来明白把死和生看作一样是虚诞的,把长寿和短命看作相等是荒谬的。

后人看待我们今日发生的感慨,也会像我们今日看待古人发生的感慨一样,不能从内心理解,可悲啊!所以我一一记下这次兰亭集会的人的姓名,抄录他们所作的诗。

即使时代变了,事情不一样了,但人们产生感慨的原因、情景是相同的。

后世的读者,也将对我这篇文章产生一番感慨。

这篇序文可分为两部分。

前半部分生动而形象地记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和乐趣。

其中对兰亭地理形势和自然风物的描绘,短短几句,不但写出了兰亭环境的清幽,也写出了与会者的雅情。

兰亭集序赏析

兰亭集序赏析

兰亭集序赏析兰亭集序赏析1中国的书法博大精深,海外闻名,要说中国书法,所有人都会想到《兰亭集序》吧,可以说是中国书法的巅峰,它不求平正,强调欹侧,不求对称,强调揖让,不求均匀,强调对比。

结体或修长或浑圆,突破隶书扁平方正的行貌。

特别是文中字有重复者,则转构别体,无一雷同,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二十个“之”字,写法个个不同,或平稳舒放,或藏锋收敛,或端整如楷,或流利似草,变化不一,尽态极妍,是无法复制的艺术品。

唐太宗赞叹它“点曳之工,裁成之妙”。

黄庭坚称扬说:“《兰亭序》草,王右军平生得意书也,反复观之,略无一字一笔,不可人意。

但,人们通常所关注的只是它的书法价值,而不曾关注它的文学价值。

《兰亭集序》从文学方面来看,是一篇优美的散文。

其描述了会稽山美丽的景色,“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语言朴素自然,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从遒劲的书法中阅读此文,兰亭的景色已浮现在眼前。

如此美景,当然要有知己陪伴,虽然没有热闹的音乐,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天气晴朗,使王羲之心情也很舒畅。

便有了“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因此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的快乐。

在抒发了生之快乐的同时,又表现出一种旷达的心境。

让读的人也不禁因此而快乐起来了,或许,人们就是因为这优美的文章中,这不拘一格的书法中,传达出来的积极愉快之情所感染了吧?兰亭集序赏析2兰亭集序中王羲之说过:“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的确,人生匆匆,短短数十载而已。

因此他才认为死和生同样有重大的好处,他本来就明白“一死生”“齐彭殇”是虚幻荒唐的、妄造的。

读那些文字,我感受到了他对自己生命的热爱之情。

正因为人生无常,因此才更加珍惜;正因为死生亦大,因此才有无尽的眷恋……生活在当今社会,我们并没有像王羲之那时的社会压力,因此我们就应活得更自在。

“既来之,则安之”,既然拥有了享受生活的权利,那就要好好地珍惜,不要等将要失去时才恍然大悟后悔莫及。

《兰亭集序》原文翻译及赏析

《兰亭集序》原文翻译及赏析

《兰亭集序》原文翻译及赏析《兰亭集序》原文翻译及赏析导语:《兰亭序》,又名《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作者是东晋“书圣”王羲之。

本文是一篇书序。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和当时名士谢农、孙绰等41人,于三月三日在会稽郡山阴的兰亭集会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兰亭集序》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参考!《兰亭集序》原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成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谮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困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生死亦大矣。

”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兰亭集序》翻译永和九年,岁星在癸丑,三月初三日,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举行祓禊活动。

许多著名人士统统来了,年轻的和年长的都聚集在一起。

这专访有高峻的山岭主,茂盛的树林,外长的竹子。

还有澄清的急流,在左右映衬环绕,引来作为流觞的曲水。

大家依次坐在水边,虽然没有琴、瑟、箫、笛演奏的盛况,但边喝酒边赋诗,也足够畅叙衷情。

这一天,天色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

抬头看到天空的广阔,低头看到万物的众多,藉此放眼观赏,开畅胸怀,可以尽情享受耳目的乐趣,确实是欢乐的。

人与人的相处,时间很短暂。

有的把自己的抱负倾吐出来,和朋友在一间房屋里谈论;有的凭借爱好的事物寄托志趣,过着放纵性情的生活。

兰亭集序赏析(精选12篇)

兰亭集序赏析(精选12篇)

兰亭集序赏析兰亭集序赏析(精选12篇)兰亭集序是中国晋代(公元353年),书圣王羲之在绍兴兰渚山下以文会友,写出“天下第一行书”,也称《兰亭序》、《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兰亭集序赏析及主题思想,希望有所帮助!兰亭集序赏析篇1抒情成分较多的“序”,多半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

例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等。

这种“序”的抒情,也都离不开议论和叙事。

例如《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

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

会桃李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

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

幽赏未已,高谈转清。

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

不有佳咏,何伸雅怀。

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显然,这篇短文是桃花丛中欢宴的记实。

饮酒赋诗,自古为文人一大乐事,加之春风和煦,百芳争艳,怎不引发诗性大作。

故秉烛于桃花丛中,欢宴之余为从弟与其诗集作“序”。

这篇“序”,抒情、叙事、议论融为一炉,而人生短暂、需及时行乐的情怀是全篇的主干。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开头慨叹天地万物,如匆匆过客,虽慨叹,但不悲观,在他看来,既然“浮生若梦”“为欢几何”?那么,只要“人生得意”,学古人“秉烛夜游”纵情欢乐,便无所遗憾。

文题中一“夜”字通贯全文,“及时行乐”连夜也不肯放过,今天看来不免产生人生消极之嫌,但作者似仙人之语,胸襟如此旷达,可为一叹。

“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这里用“春”照应题目,在这“春夜”之际,“阳春”用她的“烟景”召唤我,“大块”(天地)把他的“文章”献给我,这是何等的快慰与陶醉。

所以,此句同他的“烟花三月”一样成为千古名句,为后人吟诵不已。

作者借“烟景”,“序天伦之乐事”,“幽赏”助长“高谈”,快乐无比。

“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这是春宴的最高潮。

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文学价值探析

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文学价值探析

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文学价值:1、兰亭序是序言文体的楷模。

文章描绘了兰亭的景致和王羲之等人集会的乐趣,抒发了作者盛世不长,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而由平静而激荡,再有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

在结构和章法上以情感为线索,叙中有情,以情说理。

第一段在清丽的境界中,着重写一“乐”字,由乐而转入沉思,引出第二段的“痛”字,在经过一番痛苦的思考后。

不觉感到无限的悲哀,最后以一“悲”字作结。

情感色彩迥乎不同,前后过渡却妥帖自然。

提供了序言文体的楷模。

2、兰亭序开拓了游记文体的先河。

本文脉络清晰,顺理成章,逻辑性强,没有虚浮雕琢的痕迹,这篇散文叙事写景和说明,一切都围绕着兰亭聚会进行,由兰亭聚会的目的引发出议论,发表了作者自己的观点。

有玄理的意味,但又不是虚妄空谈,所表述的是确定的宇宙观念和东晋人所产生的时空观念意识。

兰亭集序这种由某一事物引发议论,构成了后来的游记范例,开拓了游记文体的先河。

3、兰亭序是古代骈文精品。

这篇序言疏朗简净而韵味深长,突出的代表了王羲之的散文风格,且其造语玲珑剔透,朗朗上口。

是古代骈文的精品。

兰亭集序在骈文的几个方面都有所长。

在句法上,对仗整齐,句一排比,如“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两两相对,音韵和谐,无斧凿之痕。

语言清新朴素自然。

属于议论部分的文字也非常简洁,富有表现力。

在用典上也只用齐彭殇和修禊事这样浅显易储的典故。

这样朴素的行文与东晋时代雕章琢句,华而不实的文风形成鲜明对照。

这篇文章体现了王羲之积极入世的人生观,和老庄学说主张的无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品读《兰亭集序》赏析王羲之
原文
永和(1)九年,岁在癸gui(三声)丑,暮春(2)之初,会于会(kuài)稽(3)山阴之兰亭,修禊(xì)(4)事也。

群贤(5)毕至(6),少长(zhǎng)(7)咸(8)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9),茂林修竹(10),又有清流激湍(11),映带(12)左右,引以为流觞(shāng)曲水(13),列坐其次(14)。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15),一觞一咏(16),亦足以畅叙幽情(17)。

是日也(18),天朗气清,惠风(19)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20),所以(21)游目骋(22)怀,足以极(23)视听之娱,信(24)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25)。

或取诸(26)怀抱,晤言(27)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28)。

虽趣舍万殊(29),静躁(30)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31)自足,不知老之将至(32);及其所之既倦(33),情随事迁(34),感慨系之(35)矣。

向(36)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37),犹不能不以之兴怀(38),况修短随化(39),终期(40)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41),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42),未尝不临文嗟悼(jiē dào)(43),不能喻(44)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shāng)为妄作(45)。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46),录其所述(47),虽世殊事异(48),所以兴怀,其致一也(49)。

后之览者(50),亦将有感于斯文(51)。

注释1、永和:晋穆帝年号,345—356
年,上巳节,王羲之与谢安,孙绰,支遁等名士共四十一人在兰亭集会,举行禊礼,饮酒赋诗,事后将作品结为一集,由王羲之写了这篇序总述其事。

2、暮春:春季的末一个月。

3、会(kuài)稽:郡名,包括今浙江西部、江苏东南部一带地方。

山阴:今浙江绍兴。

4、修禊(xì):这次聚会是为了举行禊礼。

古代习俗,于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定为三月三日),人们群聚于水滨嬉戏洗濯,以祓除不祥和求福。

实际上这是古人的一种游春活动。

5、群贤:指谢安等三十二位社会的名流。

贤:形容词做名词。

6、毕至:全到。

7、少长:指不同年龄的社会名流。

如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王徽之是少;谢安、王羲之是长。

少长:形容词做名词。

8、咸:都。

9、崇山峻岭:高峻的山岭。

10、修竹:高高的竹子。

11、激湍:流势很急的水。

12、映带:映衬、围绕。

13、流觞曲水:用漆制的酒杯盛酒,放入弯曲的水道中任其飘流,杯停在某人面前,某人就引杯饮酒。

这是古人一种劝酒取乐的方式。

流:使动用法。

14、列坐其次:列坐在曲水之旁。

列坐,排列而坐。

次,旁边,
水边。

15、丝竹管弦之盛:演奏音乐的盛况。

盛,盛大。

16、一觞一咏:喝点酒,作点诗。

17、幽情:幽深内藏的感情。

18、是日也:这一天。

19、惠风:和风
20、品类之盛:万物的繁多。

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

21、所以:用来。

22、骋:奔驰,敞开。

23、极:穷尽。

24、信:实在。

25、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人与人相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

夫,引起下文的助词。

相与,相处、相交往。

俯仰,一俯一仰之间,表示时间的短暂。

26、取诸:从……中取得。

27、晤言:坦诚交谈。

《晋书·王羲之传》、《全晋文》均作“悟言”(“悟”通“晤”),指心领神会的妙悟之言。

亦通。

一说,对面交谈。

28、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的生活。

因,依、随着。

寄,寄托。

所托,所爱好的事物。

放浪,放纵、无拘束。

形骸,身体、形体。

29、趣舍万殊:各有各的爱好。

趣,趋向,取向。

舍,舍弃。


殊,千差万别。

30、静躁:安静与躁动。

31、快然自足:感到高兴和满足。

32、不知老之将至: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

语出《论语·述而》:“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33、所之既倦:(对于)所喜爱或得到的事物已经厌倦。

之,往、到达。

34、情随事迁: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

35、感慨系之:感慨随着产生。

系,附着。

36、向:过去、以前。

37、陈迹:旧迹。

38、以之兴怀:因它而引起心中的感触。

以,因。

之,指“向之所欣……以为陈迹”。

兴,发生、引起。

39、修短随化:寿命长短听凭造化。

化,自然。

40、期:至、及。

41、死生亦大矣: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

语出《庄子·德充符》。

判断句。

42、契:符契,古代的一种信物。

在符契上刻上字,剖而为二,各执一半,作为凭证。

43、临文嗟悼:读古人文章时叹息哀伤。

临,面对。

44、喻:明白。

45、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shāng)为妄作:本来知道把死
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

固,本来、当然。

一,把……看作一样;齐,把……看作相等,都用作动词。

虚诞,虚妄荒诞的话。

殇,未成年死去的人。

妄作,妄造、胡说。

一生死,齐彭殇,都是庄子的看法。

46、列叙时人: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

47、录其所述:录下他们作的诗。

48、虽世殊事异: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

虽,纵使。

49、其致一也:人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

50、后之览者:后世的读者。

51、斯文:这次集会的诗文。

译文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为了做禊事。

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这里。

兰亭这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树林,高高的竹子。

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罗带一般)环绕在亭子的四周,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热闹的音乐,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仰首观览到宇宙的浩大,俯看观察大地上万物的繁多,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
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

有的人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放纵无羁地生活。

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
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

等到对得到或喜爱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

过去所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

古人说:“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

”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
每当看到前人所发感慨的原因,其缘由像一张符契那样相和,总难免要在读前人文章时叹息哀伤,不能明白于心。

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

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

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

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

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