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斯基摩人的现代文明
纪录片之父
纪录片之父:罗伯特·弗拉哈迪(Robert Flaherty)及其代表作《北方的纳努克》(Nanook of the North)《北方的纳努克》在电影史上已经被确凿无疑地确定为第一部“具有真正纪录意义的纪录片”,它是由罗伯特·弗拉哈迪(他的国籍有说是加拿大,也有说是美国)从一九二0年九月开始,在加拿大哈德逊湾东北海岸的亚北极地带花了一年多时间与爱斯基摩人(主要是与一户名叫纳努克的人家)居住并拍摄下来的。
两后年,这部被命名为《北方的纳努克》终于问世并获得成功,引导了往后纪录片的拍摄,更为人类学电影树立了典型。
在此之前,除了新闻片之外,普遍流行的是那种端者摄影机“这里拍拍,那里拍拍”,没有观点的旅游片。
追述起来,弗拉哈迪进入纪录片有些偶然,他成为纪录片历史上的一个奠基者也是其始料不及的。
少年时的弗拉哈迪的梦想是希望成为一个像其父亲一样的采矿工程师,那时,他也跟随父亲去野外勘查,如果说,这期间他得到了有助于日后拍摄纪录片的经验,应该是:驾独木舟、使用雪靴的适应荒野生存的能力,当然还有对大自然和边远民族的一腔钟情。
1910年,26岁的弗拉哈迪已经是一个职业的矿石勘探者,并受雇于一家公司到哈得逊湾去勘查。
在1913年他准备第三次去勘查时,因为朋友说的“借机拍点奇异民俗和珍奇动物”的建议,他买了摄影机和胶片,包括在拍摄地可以使用的小型胶片洗印机,因为对电影技术一窍不通,他专门去学习了三周的电影摄影和洗印的技术。
从1914年到1915年,弗拉哈迪在两次勘查中开始拍了三万英尺的胶片,内容均是关于爱斯基摩人的生活。
但是,此后当弗拉哈迪回到多伦多做后期剪辑时,一天,胶片被一把大火吞噬,罪魁祸首是一根搁在桌子上、抽了半截的香烟掉下来,落在地上的碎胶片上。
正在工作的弗拉哈迪也被严重烧伤,他虽然没能保住花费了巨大心血的胶片,但总算保住了性命。
这时的弗拉哈迪已对矿石勘查毫无心思,他把兴趣全都投向拍摄电影上,而且,他对从前拍摄的、被烧毁的胶片并不痛惜,他总结那些镜头不过是些场面冗繁的纪行片,他决定重返原地,再拍一部另外一种形式的爱斯基摩人的电影,焦点就对准一个爱斯基摩人和他的家人身上。
短文神奇的北极阅读理解答案
短文神奇的北极阅读理解答案神奇的北极①北极,号称“世界神秘的顶点”。
今年7月1日,我们随我国的“雪龙”号考察船开赴北极地区,领略了北极的神奇风光。
②打开世界地图,那穿过亚洲、欧洲和北美洲最北端的一条虚线,就是北极圈。
北极处在北极圈以北的地区,而北冰洋恰好位于北极圈以内,它是世界上面积最小、深度最浅和最寒冷的大洋。
常年冰雪覆盖的北冰洋,像洁白如玉、晶莹剔透的仙境一般,汽车能在冰上行驶,飞机也能在冰上安全着落。
③如果说企鹅是南极的吉祥物,那么北极熊就是北极的象征。
④北极熊是世界上哺乳动物中最大的四足食肉动物,身长可达3米,体重有650公斤,相当于两三匹马那么重。
北极熊爪子很锐利,撕起食物来十分利落。
它特别能吃,一头驯鹿还填不饱它的肚子。
⑤北极熊看起来笨笨的,它可是个游泳健将。
因为它的脚上长着蹼,身上的毛又是防水的。
⑥北极的冬天非常寒冷,找不到不结冰的地方,北极熊没法躲起来睡大觉,所以北极熊从来就不冬眠。
它身上有厚厚的毛,皮肤下的脂肪层也特厚,好像穿上厚棉衣,这样就可以平平安安地度过严冬。
⑦刚到北极,你一定会吓一跳,来来往往都是黑头发黄皮肤的人,你还以为到了亚洲的哪个城市。
其实,他们是北极最古老的居民——爱斯基摩人,又称固纽特人。
大约4000—5000年前,他们的祖先从亚洲中部迁移到北极,成为地球上最北的居民。
难怪他们和亚洲人一样,头发黑黑的,皮肤黄黄的,只不过因为天气寒冷,体形圆胖矮小许多。
⑧现在的爱斯基摩人仍保留着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靠捕鱼和狩猎为生。
驯鹿、北极熊、北极狐、海象和海豹等,常常成为他们的美食。
他们穿的是海豹皮缝制的皮衣、皮靴;住的更特别,房屋呈圆顶形,既防风又保暖,被称为“雪屋”。
不过,随着现代文明的进入,“雪屋”被有暖气的木板屋所代替。
⑨过去,狗拉雪橇是爱斯基摩人的交通工具,现在,雪上汽车大大加快了他们的生活节奏。
1.给下面加粗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并打上“√”。
着落(zhuózháo)亚洲(yǎyà)脂肪(zhīzhǐ)哺乳动物(bǔpǔ)2.第③自然段的作用是________。
《爱斯基摩人》第2课时教案示例
《爱斯基摩人》第2课时教案示例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查阅资料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爱斯基摩人独特的生活方式。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朗读,查阅资料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爱斯基摩人独特的生活方式。
教学思路:《爱斯基摩人》是一篇介绍世界民族风情的文章,分别介绍了爱斯基摩人居住的地理环境、气候环境以及他们的生活习惯三方面内容,从学习中了解爱斯基摩人有趣的生活。
全文共有三个自然段,构段方式呈并列式,本课教学中没有过多的语法训练,教学中可以以读代讲,注重学生的感悟及审美情趣的培养。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听写词语:交通、传来、响起、信号、夏天、战利品。
2.打开书,自由读课文,回忆一下这篇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二、学习课文(一)学习第一自然段(1)自由读第1自然段,爱斯基摩人住在哪?看,这就是北极,它在地球的最北边。
(2)读了这一段,你觉得爱斯基摩人生活非常独特的地方是什么?对,在南北极圈内才能看到的一种奇特的自然现象。
夏季,北极会出现一天或一天以上的时间里只有白天,没有黑夜,这是极昼;而冬季正好相反,指在一天或一天以上的时间里只有黑夜,没有白天,这是极夜现象。
我们一起看一看极昼、极夜现象的独特景观图。
(3)我们再一起看看美丽的北极光,多么美丽的自然景观啊!请你美美的读读第一自然段。
(4)请你再读读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教师:书中的句子,“低低地,柔和”让人感觉不到一丝寒冷,相反,却让这个冰天雪地的世界充满了温馨和浪漫的气息。
再读一读,读出不同。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1)请同学们读一读第二自然段,爱斯基摩人居住地的气候十分寒冷,你从哪些词句感受到气候寒冷的?全班交流。
(2)我们一起看看他们住的“雪屋”吧。
教师边看边讲解:用积雪压成的雪砖砌成,呈半圆形。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1)读一读第三自然段。
你觉得爱斯基摩人一天的捕猎生活有趣吗?(2)爱斯基摩人的交通工具是什么?我们一起看一看——狗拉雪橇。
古希腊、古中国、古印度:人类早期文明的三种路径
古希腊、古中国、古印度:人类早期文明的三种路径摘要:作为人类早期文明的三种不同形态,我们可以在古希腊、古中国、古印度所信奉的“图腾崇拜”这一自然与血缘的神秘统一中发现其共同具有的人类学前提。
然而,不尽相同的社会历史背景又使得这一共同前提在上述三大区域内得到了不同的利用、发挥和处理。
在“古典的古代”这一海洋文明的基础上,希腊人抑制了“图腾崇拜”中的血缘因素,而将其中的自然因素神秘化,从而导致了西方式的宗教文化;在“亚细亚的古代”这一黄河文明的条件下,中国人抑制了“图腾崇拜”中的自然因素,而将其中的血缘因素世俗化,从而导致了儒家式的伦理文化;而在“雅利安人入侵”这一特殊的文明变故中,印度人同时利用了“图腾崇拜”中的两大因素:一方面将其自然的成分神秘化,一方面将其血缘的因素宗教化,从而形成了印度特有的种姓制度。
正是这种不同的文明路径,使得西方、中国、印度在其后漫长的民族心理和社会结构上出现了截然不同的文化表征。
关键词:古希腊;古中国;古印度;文明;路径美籍华裔学者许烺光曾经指出:“马克斯.韦伯对西方人的一种误解的长期流传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种误解是:印度教徒、埃及人和阿拉伯人都是东方人。
韦伯认为印度文明不过是东方文明的一支,其余的两支则是中国文明和日本文明。
……然而,印度教的生活方式,无论是从家庭结构、政治发展、文学艺术、宗教信仰或种姓制度去观察,它同东方的差别和同西方的差别一样大。
”其实,早在许烺光之前的梁漱溟就已经将印度作为一种既不同于中国又不同于西方的“第三种文化”加以研究了。
在其著名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梁漱溟写道,“所有人类的生活大约不出这三条路径样法:(一)向前要求;(二)对于自己的意思变换、调和、持中;(三)转身向后去要求;这是三个不同的路向。
这三个不同的路向,非常重要,所有我们观察文化的说法都以此为根据”。
“西方文化是以意欲向前要求为根本精神的”。
“中国文化是以意欲自为、调和、持中为其根本精神的。
地理环境对因纽特人的影响
本科学生《文化地理学》课程学院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专业地理科学年级 2008 级姓名田小丹学号 *********任课教师陈亚颦职称教授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地理科学系2011年12月25日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因纽特人为例摘要:地理环境是人类活动的背景和基础,即使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自然环境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类的生产生活。
本文以因纽特人为例,试图探讨地理环境对其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并发现极度恶劣的自然环境不仅影响因纽特人的生理性特征,还影响其饮食、服装、建筑、交通、经济活动、社会关系、文化、宗教等。
关键词:地理环境,因纽特人,雪屋地理环境是人类活动的背景和基础,人类的任何活动都离不开特定的地理环境。
经济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地理环境对不同经济活动的影响程度不同。
经济活动层次越低越容易受到自然环境特别是自然条件与资源的制约,但同样也有人文环境影响的影子;经济活动层次越高受人文环境尤其是经济技术因素的影响越明显。
因纽特人主要居住在北极圈内外,气候寒冷,极度恶劣的气候条件对其生产、生活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因纽特人基本概况因纽特人,北极地区的土著民族,又称爱斯基摩人(Eskimo),主要分布在从西伯利亚、阿拉斯加到格陵兰的北极圈内外,分别居住在格陵兰、美国、加拿大和俄罗斯。
属蒙古人种北极类型。
先后创制了用拉丁字母和斯拉夫字母拼写的文字。
多信万物有灵和萨满教,部分信基督教新教和天主教。
住房有石屋、木屋和雪屋。
房屋一半陷入地下,门道极低。
一般养狗,用以拉雪橇。
主要从事陆地或海上狩猎,辅以捕鱼和驯鹿。
以猎物为主要生活来源:以肉为食,毛皮做衣物,油脂用于照明和烹饪,骨牙作工具和武器。
1、历史爱斯基摩人是大约是在一万年前从亚洲渡过白令海峡到达美洲的,或者是通过冰封的海峡陆桥过去的,经历了4000多年的历史,属于东部亚洲民族。
“爱斯基摩” 一词是由印第安人首先叫起来的,即“吃生肉的人”。
爱斯基摩人的生活方式是怎样的?爱斯基摩人现在还住雪屋吗
爱斯基摩人的生活方式是怎样的?爱斯基摩人现在还住雪屋吗本文导读:爱斯基摩是一个民族.不同地区的爱斯基摩人对自己有不同的称呼。
美国阿拉斯加地区的爱斯基摩人称自己为“因纽皮特人”,加拿大的爱斯基摩人称自己为“因纽特人”,格陵兰岛的爱斯基摩人称自己为“卡拉特里特”,意思都是“人”。
爱斯基摩人认为“人”是生命王国里至高无上的代表。
狩猎是爱斯基摩人的传统生活方式。
或者说,在北极地区狩猎是爱斯基摩人的“特权”。
他们世世代代以狩猎为主。
在格陵兰北部,他们在冬夏之交猎取海豹,6~8月以打鸟和捕鱼为主,9月猎捕驯鹿。
而在阿拉斯加北端,全年以狩猎海豹为主,并在冬夏之交猎取驯鹿,4~5月捕鲸。
不同季节、不同地区,爱斯基摩人采用不同的方法猎取海豹。
在北极居住的爱斯基摩人,把下第一场雪的日子定为新年的第一天。
夏季,爱斯基摩猎人划着单人皮划艇,带上海豹叉或带刺梭标、网、绳子等工具来到海豹经常出没的海面寻找猎物。
猎人静静地划着双桨,不停地搜索海面。
爱斯基摩猎人从小练就一副好眼力,能看见100~200米远处嬉戏的海豹。
一旦发现猎物,猎人便快速悄悄接近目标。
等到靠近时,猎人迅速拿起鱼叉使劲投向海豹。
动作要快,投掷要准确,否则海豹瞬间便会潜入水中逃之夭夭。
被叉到的海豹同样也会潜入水中,甚至会把船拖翻。
因为即使后面拖着条船,海豹也能游得跟平时一样快,所以猎手必须用网迅速拖住海豹,直到其最后精疲力尽。
这时猎人再接近猎物,杀死它,把它拴在船边。
然后全面检查一下船上设施,继续寻找下一个猎物。
如果运气好,一个猎手一天能猎到二三只海豹。
不走运的就只能空手而归了。
到冬季时,海面冰封,爱斯基摩人就采用另一种方法猎海豹。
海豹属于哺乳类动物,虽然生活在大海中,但却靠肺呼吸,所以必须经常不断地浮到海面呼吸空气,然后再潜入水中。
海豹每吸一次气,可在水下呆7~9分钟,最长可在水中呆20分钟左右。
如果超过这个时间,它们就会窒息而死。
由于北极地区冬季海面结冰,海豹无法在冰下找到换气的地方,它们就由下而上把冰层凿出一个洞,作为呼吸孔。
历史沿革范文
历史沿革范文自从人类开始创造文明以来,历史便开始了。
历史是指人类社会发展的大事记,是对人类活动的记录和记载,反映着一段时间内人类社会各方面的变化和发展。
从远古时期开始,人类社会一直在不断地演变着。
最早人类生活在石器时代,采集和狩猎一度是人类的主要生活方式。
但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推进,种植业和畜牧业得到了发展,农业成为人类主要的生活方式,人民开始向聚居生活转变,从而产生了城市文明。
古埃及、迦南、美索不达米亚等地开始出现了君主制国家,人类文明开始走向了更加成熟和复杂的方向。
公元前史时期,青铜器的问世标志着人类社会进入了新的文明时期。
中国在这个时期形成了周朝和春秋战国时期的各个诸侯国,古埃及的法老王统一了整个国家,欧洲的古希腊和古罗马也相继出现。
这个时期的文明之美不仅体现在人类创造出的艺术手工艺品上,更体现在人们思想和道德上的进步。
例如,古代中国孔子提倡的“仁慈”和“忠诚”等观念、古希腊的民主政治等。
进入中世纪时期,爱斯基摩人、高卢人、日耳曼人等较为原始的部落成为历史的主角,欧洲大陆上出现了罗马帝国的衰落,维京人和阿拉伯人的入侵,逐渐发展成为许多小国,其中领袖汇集而成的国家,如温莎家族的英格兰、拿破仑的法国、哈布斯堡王朝的奥地利等。
到了现代史时期,从欧洲开端的工业革命进一步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文明发展,进入现代化的快车道。
印刷术、蒸汽机、交通工具、电力等科技的迅猛发展,加速了工业化进程。
这一时期,世界各大国家的科技实力不断提升,在工业、军事、文化等领域的竞争热度也越来越高。
20世纪之后,世界面对两次世界大战,近代的最大著名的是两次世界大战,人类表达了对暴力和血腥可怕的反感,为了保障持久和平而产生了联合国;在互联网的大热影响下,信息通讯、经济流动等变得更加便捷,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
经过千百年的演化,人类社会文明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历史沿革的背后是无数人类的智慧和不懈探索的结果。
我们应该珍视和保护好这个宝贵的财富,为自己和下一代塑造更加美好、繁荣的社会。
爱斯基摩人生存之谜
爱斯基摩人生存之谜他们居住在冰屋里,在冰原上猎杀动物,在冰天雪地中生生不息。
他们对现代文明一无所知,把生肉视为人间最美的食物。
在那个不适宜于人类生存的地方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个族群……位梦华,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报专家。
他是第一个深入北极地区,对爱斯基摩人做过全面研究的人,在过去的十年里,他八次进出了北极,写了大量的专著。
今天我们通过他的视角来看一看,生活在北极地区的爱斯基摩人到底是什么样的人?阿拉斯加北边那个尖上有一个圈,那个地方叫巴洛,是爱斯基摩人聚居的地方。
当飞机即将在巴洛落地的时候,我首先看到的是北冰洋,北冰洋茫茫的一片,上面有好多白的,就像天上有白云,下面有浮冰,非常漂亮。
一下飞机一看吓一跳,飞机场那些人像我们中国人一样,我以为飞机搞错了方向,飞到亚洲去了。
从表面一看,爱斯基摩人跟我们黄种人根本没有区别。
很多人在机场等他们的亲人,有个小伙子是白人,他在那儿接旅游的人,我就过去跟他说,你能不能帮我找一个住宿的地方。
他说好,结果他把我的东西放到他的汽车上,把我拉到一个旅馆,那个旅馆的名字我一看吓一跳,世界之巅,世界之顶,价钱很贵。
那时候我就想,我在这儿住下去可能不行,我只能说要赶快想办法,找一个地方能够节省我的经费的,否则我很快就要走投无路了。
如果不能找到合适的住处,我在几天之后内就得打道回府,中国科学家的第一次北极之行也许就这样草草收场了。
不过我还是希望能够用照相机记录下他所看见的一切。
不料生性温和的我在这里遭遇上平生第一次剧烈冲突。
那天因为天气很好,我就拍印第安海边的照片,巴洛的照片。
结果我注意到那两个人,一个男一个女的在草地上聊天,我就这样拍。
那个男的怒气冲冲地找我,一开始我还不知道怎么回事,我还跟他打招呼,挺好的。
他一把就揪住我的相机。
他说你拍我的相片了,你必须把相机给我,我把你的相机扔到北冰洋里去,我就死死地抱着我的相机,他夺不去,后来说把胶卷倒出来给我,我说我没有拍你的照片,我拍的是风景,他说不是,你拍我的照片了,那时候我也没办法。
【北极】探访因纽特人家园
【北极】探访因纽特人家园【北极】探访因纽特人家园梦在远方的晨依P01.格陵兰岛是因纽特人居住的主要地区P02.位于斯科斯比松(ScoresbySund)峡湾入口处的Ittoqqortoormiit,因纽特人村庄P03.生活在北极地区的因纽特人,又称爱斯基摩人,据称他们的祖先最早大约一万年前来自中国的北方,经历了4000多年的两次大迁徙,来到北极圈内外居住,与印第安人一样,因纽特人也是在万年前从亚洲踏过白令海峡的冰桥到达美洲的,因为当时是世纪冰河时期,海峡封冻,可以直接走过去到达北美洲,而印第安人则继续南下,到达了南美洲。
由于因纽特人居住的地区,是世界上有人居住的最寒冷之地,气候恶劣,环境严酷,生存条件很差,他们基本上是在死亡线上挣扎,能生存繁衍至今,实在是一大奇迹。
在世界民族大家庭中,因纽特人无疑称得上是最强悍、最顽强、最勇敢和最为坚韧不拔的民族。
狩猎是爱斯基摩人的传统生活方式,他们必须面对长达数月乃至半年的黑夜,抵御零下几十摄氏度的严寒和暴风雪,夏天仅凭一叶轻舟和简单的工具,奔忙于汹涌澎湃的大海之中,猎取海豹和鲸鱼,冬天挣扎于漂移不定的浮冰之上,用一根梭标甚至赤手空拳去和陆地上最凶猛的动物之一北极熊拼搏,一旦打不到猎物,全家人,整个村子,乃至整个部落就会饿死。
就这样年复一年,在极其严酷的条件下生存至今,据统计,目前全世界因纽特人,总数大约有12万人。
格陵兰岛是因纽特人居住的主要地区,经过数千年的进化,尤其是从上世纪20年代至70年代,昔日极度封闭的因纽特人,也慢慢受到现代文明影响,开始从四处散居进入固定村庄定居新的生活方式,到上世纪70年代末,已经有百分之七十的因纽特人住到固定的村庄。
只有极少数因纽特人仍然沿袭古老的生活方式,依靠打猎、捕鱼维持生活,即使这样,但他们也不再使用古老的工具和传统的交通工具,机动船代替了以往的皮划艇,人们骑着雪地摩托四处寻找猎物。
第一代移居城市的因纽特人,仍然保持着一部分传统习惯,如生吃鱼、肉,而他们的子女及后代,却更喜欢吃烹饪过的食物。
025第二十五课爱斯基摩人的冰屋
为了保温和防风,爱斯基摩人在冰屋顶铺一层野 草,还盖上海豹皮。
冰砖垒成
爱斯基摩人的冰屋
屋顶
半球形 铺野草 海豹皮
爱斯基摩人的冰屋
几十年前,爱斯基摩人的房屋是用冰做的。
这种冰屋,是用大小冰砖垒成的。建造时,先在 避风的地方选好地基,挖一个坑;再在坑上垒成半球 形的冰屋顶;然后,开一个小窗,使光线能够射进屋 里。
025第二十五课爱斯基摩 人的冰屋
2020/9/15
导入
爱斯基摩人与冰屋
狗拉雪橇
2020/9/15
爱斯基摩人的冰屋(wū)
几十年前,爱斯基摩人的房屋是用冰做的。
这种冰屋,是用大小冰砖垒成的。建造时,先在 避风的地方选(xuǎn)好地基,挖一个坑;再在坑上垒成 半球形的冰屋顶;然后,开一个小窗,使光线(xiàn)能 够(ɡòu)射进屋里。
为了保温(wēn)和防风,爱斯基摩人在冰屋顶铺一 层野草,还盖上海豹皮。
床也是冰块垒成的。晚上睡觉,一家人钻进 皮制的大袋子里。招待客人时,他们在冰床上铺 开垫毯和鹿皮,坐着暖和多了。
晚上,爱斯基摩人点燃海豹油灯。这样,既 能照明,又能取(qǔ)暖(nuǎn)。
Hale Waihona Puke 这种冰屋,住两三个月就会融化,爱斯基摩 人总是忙着盖新房子。
现在,爱斯基摩人住上了舒适的木板房,从 原始生活一下子进入了现代文明。但是,他们没 有忘记传统,还造一些冰屋供人们游览。
思考:爱斯基摩人的冰 屋有哪些奇特的地方?
爱斯基摩人的冰屋
几十年前,爱斯基摩人的房屋是用冰做的。
这种冰屋,是用大小冰砖垒成的。建造时,先在 避风的地方选好地基,挖一个坑;再在坑上垒成半球 形的冰屋顶;然后,开一个小窗,使光线能够射进屋 里。
生命是唯一的理性——观《北方的纳努克》有感
生命是唯一的理性——观《北方的纳努克》有感在《人类学概论》课上观看了多部人类学方面的纪录片,其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还是第一部纪录片《北方的纳努克》,该部片子是纪录片之父弗拉哈迪的开山之作,影片记录了加拿大魁北克省北极圈内哈德逊湾的伊努朱亚克附近因纽特人首领纳努克一家人从1920年8月到1921年8月期间的日常生活,包括与白人交易、捉鱼、捕猎海象海豹、灶火烹饪,以及建筑冰屋的场景,开创了人类学社会影像记录的起点。
弗拉哈迪用镜头向我们反映了一个群体的生存状态——至少是介绍一个远离我们的边缘群体的另一种生活:一个叫做纳努克的爱斯基摩家族,一个男人,一个女人,几个孩子和一群狗。
他们的生活方式十分的原始,甚至是野蛮,在茫茫北极,他们自己捕食,自己搭建房屋,为生存而生存地过自己的一生。
很难想象,在当时的时代环境下——一个工业发展迅速,电影已经诞生的时代,竟然在环境如此恶劣的地方还存在着原始人类的缩影。
外界的所有东西,战争、掠夺、买卖等都与这个地方、这个群体没有一丝关系,他们像是生活在一个独立的世界,被弗拉哈迪的镜头像是发现新大陆般展现在我们眼前,让我们开始知道,并且去探索它。
我们在惊讶于如此的一个原始文明的同时又感到非常真实,在人类漫长的进化史中,的确有某个阶段我们的祖先是用那样拙朴的智慧顽强地生存下来的,因为生存的本能而与自然的恶劣条件搏斗。
我之前看过动画电影《疯狂原始人》,当然这两部是风格迥异的,动画是比较幽默、夸张而又浪漫地把人类进化表达为一个“追随光”的梦想,然而在这里,真实的影像把它记录为荒凉冰原上制作冰屋、用鱼叉狩猎的生活,而这些的共同点是人类繁衍、生存,以及缓慢的进化。
我记得十分清楚,当纳努克和他的伙伴们用梭镖猎杀海豹和北极熊时,教室里发出了此起彼伏的惊叹声,我们在惊叹于他们的极为原始的捕食方式时,也被他们和海豹搏斗的勇猛身姿所吸引,为他们的最终的胜利而激动。
人与兽的血性直观的摆在我们面前,不得不承认,爱斯基摩人的确是野蛮的,在北极,肉是生吃的,他们吃得很开心,当然这是我们看起来十分荒谬和野蛮的行为。
爱斯基摩人
爱斯基摩人爱斯基摩人(印第安语),3000多年前到北极地区,传说是蒙古族的后代。
“爱斯基摩(Eskimos)”一词出自印第安语,意思是“吃生肉的人”。
因为历史上印第安人与爱斯基摩人有矛盾,所以这一名字含有贬意。
因此,爱斯基摩人自称为“因纽特人”,在爱斯基摩语中即“真正的人”之意。
多住在北极圈内的格陵兰岛(丹麦)、加拿大的北冰洋沿岸和美国的阿拉斯加州。
爱斯基摩人都是矮个子、黄皮肤、黑头发,这样的容貌特征和蒙古人种相当一致。
近年来的基因研究发现,他们更接近西藏人。
爱斯基摩人是由从亚洲经两次大迁徙进入北极地区的。
经历了4000多年的历史。
由于气候恶劣,环境严酷,他们基本上是在死亡线上挣扎,能生存繁衍至今,实在是一大奇迹。
在世界民族大家庭中,爱斯基摩人无疑是最强悍、最顽强、最勇敢和最为坚韧不拔的民族。
传统的爱斯基摩人过着近乎原始的生活,他们四处打猎,靠天吃饭,生产力水平非常低,每天为食物而奔波。
与之相适应的是,爱斯基摩人有共享自然资源的传统,只有武器、日常生活用具和衣服归个人所有。
虽然他们的社会生活简单,但是家庭生活却很复杂。
爱斯基摩人的婚姻通常是一夫一妻制,但有的地区是一夫多妻制(2~3个妻子)。
家庭是爱斯基摩人社会生活的重要基本单元,也是个人生存的重要依靠家庭规模一般固定在20几人到30几人的范围。
提起爱斯基摩人就联想到他们住在雪屋中,其实这是非常片面的。
实际上有3/4的爱斯基摩人都没见过这种雪屋,常年住在雪屋的只是极地爱斯基摩人。
由于没有木材、草泥,他们只能就地取材,用雪块建造房屋。
建造圆顶雪屋需要一定的技术,要求力学上的稳定,外形要求也颇为严格。
有经验的爱斯基摩人建成的雪屋堪称建筑上的杰作。
现在真正的爱斯基摩人大约只有15万人,他们的生活今非昔比,已经相当现代化了。
在20年的时间里,从原始的传统生活一跃而进入了现代文明,其速度之快和变化之大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然而巨大的文化反差也同时打乱了爱斯基摩人固有的心理平衡,他们也面临了很多社会问题。
爱斯基摩文化
爱斯基摩人 - 简介爱斯基摩人图册爱斯基摩人(Eskimo)是北极地区的土著民族,自称因纽特人(Inuit),分布在从西伯利亚、阿拉斯加到格陵兰的北极圈内外,分别居住在格陵兰、美国、加拿大和俄罗斯。
属蒙古人种北极类型,先后创制了用拉丁字母和斯拉夫字母拼写的文字。
多信万物有灵和萨满教,部分信基督教新教和天主教。
住房有石屋、木屋和雪屋,房屋一半陷入地下,门道极低。
一般养狗,用以拉雪橇。
主要从事陆地或海上狩猎,辅以捕鱼和驯鹿。
以猎物为主要生活来源:以肉为食,毛皮做衣物,油脂用于照明和烹饪,骨牙作工具和武器。
爱斯基摩人 - 历史这双漂亮的靴子是由海豹皮,驯鹿皮,狗毛等和彩色的线缝制而成图册“爱斯基摩(Eskimos)” 一词是由印第安人首先叫起来的,即“吃生肉的人”。
因为历史上印第安人与爱斯基摩大有矛盾,所以这一名字显然含有贬意。
因此,爱斯基摩人并不喜欢这名字,而将自己称为“因纽特( Inuit)”或“因纽皮特( Inupiat)”人,在爱斯基摩语中即“真正的人”之意。
爱斯基摩人是由从亚洲经两次大迁徙进入北极地区的。
经历了4000多年的历史。
由于气候恶劣,环境严酷,他们基本上是在死亡线上挣扎,能生存繁衍至今,实在是一大奇迹。
他们必须面对长达数月乃至半年的黑夜,抵御零下几十摄氏度的严寒和暴风雪,夏天奔忙于汹涌澎湃的大海之中,冬天挣扎于漂移不定的浮冰之上,仅凭一叶轻舟和简单的工具去和地球上最庞大的鲸鱼拼搏,用一根梭标甚至赤手空拳去和陆地上最凶猛的动物之一北极熊较量,一旦打不到猎物,全家人,整个村子,乃至整个部落就会饿死。
因此,应该说,在世界民族大家庭中,爱斯基摩人无疑是最强悍、最顽强、最勇敢和最为坚韧不拔的民族。
[1]爱斯基摩人 - 分布于北极地区各种因努伊特语使用者的分布图册北极地区的土著民族,自称因纽特人,分布在从西伯利亚、阿拉斯加到格陵兰的北极圈内外。
总人口约13万(2000年),分别居住在格陵兰(5.3万)、美国的阿拉斯加(4.1万)、加拿大北部(3.4万)和俄罗斯白令海峡一侧(约2千)。
爱斯基摩人:北极圈的原住民
爱斯基摩人:北极圈的原住民作者:肖瑶来源:《党员生活·中》2020年第02期愛斯基摩人曾一度被称为“最孤独的民族”。
1.4万年前,爱斯基摩人由亚洲经两次大迁徙进入北极地区,成为极地地区的神秘族群。
而实际上,说爱斯基摩人是一个“民族”,某种程度上有些牵强。
今天的爱斯基摩人主要分布在俄罗斯、加拿大、美国、丹麦、冰岛、挪威、瑞典和芬兰这8个国家,常住人口加起来有400万。
如果今天偶然遇到一个爱斯基摩人,你未必能认出他们。
科学家推测,爱斯基摩人的祖先来自中国北方。
黄皮肤和黑头发让他们看上去很像蒙古人种,较短小的手足也比美洲印第安人更像亚洲人,性格中也有着中华民族的爽朗热情、好客朴实。
这是一个常年挣扎在严酷环境中的族群,他们过去往往以冰为屋,以兽皮为衣,以生肉为食,要面对长达数月的黑夜,极夜期间的最低气温可达-70℃。
在近代以前,他们没有货币,没有商品,文字简单。
爱斯基摩人能生存繁衍至今,实在是人类史上的一大奇迹。
遥远的“偏见”今天我们知道的爱斯基摩人,最重要的印象是“茹毛饮血”。
“爱斯基摩”这个词本身就有“吃生肉的人”的含义。
肉类食品占据他们饮食的90%,海豹、鲸和鱼类是主要的食物来源。
这些动物身上有大量脂肪,可以提供充足的热量。
此外,驯鹿、鸭子、野鹅、鹌鹑也是餐桌常客。
狩猎是他们世代相传的传统生活方式。
格陵兰北部的爱斯基摩人,在冬夏之交猎取海豹,6到8月以打鸟和捕鱼为主,9月猎捕驯鹿;生活在阿拉斯加北端的爱斯基摩人,则全年以狩猎海豹为主,并在冬夏之交猎取驯鹿,4到5月捕鲸。
由于技术匮乏、文明落后,他们的传统饮食文化中基本没有“烹饪”一说。
对于捕到的猎物,他们会趁着它们还有体温,生食它们。
北极地区的燃料十分宝贵,将燃料用于烹饪,的确是对生存资源的浪费。
他们也会将猎捕到的动物加工成肉块后,腌在鲸鱼油里,可以保存好几年。
日常摄入大量脂肪的爱斯基摩人,与现代人的养生观念无疑是背道相驰。
曾有人认为,他们很少患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和癌症等病,血脂几乎都保持在正常范围内。
20920481_加拿大因纽特人的前世今生_
文、图|陈婷
北美地区的因纽特人(Inuit)有个更为外界 熟知的名字:爱斯基摩人(Eskimo),意 为“吃生肉的人”。他们不喜欢这种带有 歧视性的称呼,更愿意称自己为Inuit,即“真正的
28
人”“土地的主人”。 2017年7月,我第三次赴格陵兰岛,乘坐极地邮
轮跨越大西洋,进入加拿大的北极地区,沿着纽芬 兰和拉布拉多省一路南下直到纽芬兰岛。由于交通
然而,有一项因纽特人古老的技能传承了下来。 位于北纬54°的小镇里戈莱特(Rigolet)——我来到 世界上最南端的因纽特人定居点,正是在这里,第一 次听到因纽特人传统的喉音唱法(Throat Singing), 他们将其称作“Katajjaq”。两个十几岁的当地女孩 子(一个患有侏儒症,看起来像六七岁)面对面,
All Rights 最 Re早se的rv供e给d.服务中心迅速发展起
来。到了20世纪50年代,大约150 个来自Nutak和Hebron的因纽特人定 居在此。那时政府需要在马库维克岬修 建一个远程预警线雷达站,一段时间里为当地 提供了一些就业机会。
加拿大北极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就业机会极少。 曾经有段时间,因纽特人受雇建设军事基地和雷达 站。然而工程结束后,没有技术特长的因纽特人便失 去了生活来源。到了50年代末期,甚至一半人只能依 靠政府救济,生活困顿。也就是从那时开始,加拿大 政府才重视起因纽特人,开始在定居点建立学校,开 办医院。如今因纽特人在住房、交通、医疗、教育等 方面享受加拿大政府的福利。
原始艺术对现代艺术的启示与借鉴[权威资料]
原始艺术对现代艺术的启示与借鉴本文档格式为WORD,感谢你的阅读。
现代艺术家对原始艺术的发现不是一件偶然的、孤立的事件。
它有着一个很漫长的发展过程,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重复,最终出现了整体的风格和性质。
在半个多世纪的过程中,现代艺术家领会了很多样式的原始艺术,利用原始艺术展现了现代艺术中隐含的原始冲动。
一般情况下,学术界对艺术与社会两者在名称和用法上相为呼应,例如部族艺术、土著艺术、民族学艺术及人类学艺术等。
关于“原始艺术”的概念,除了欧洲艺术史上曾将解释为欧洲各国绘画与雕塑发展史的早期阶段外,史学家们通常把“原始艺术”解释为存在于非洲黑人、澳洲、太平洋地区土著的艺术,及某些在美洲、亚洲及印度尼西亚的艺术形式;国内一些学者也认为“原始艺术”是指远古人类所创造的艺术,比如非洲黑人、大洋洲土著、美洲印第安人和非洲其他族群的艺术。
按照这个说法,原始艺术的基本范围是指西欧和东方文明圈外的诸多地区,但欧洲的农民艺术和中国的民间美术也都带有很多原始成分,故而宽泛地讲,“原始艺术”应解释为产生自原始社会人们手中的艺术。
原始主义与原始主义艺术“原始主义”一词是19世纪创造的词汇,它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遍及欧美的影响许多现代艺术家创作中的一种倾向。
“原始主义”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指某种有“原始”倾向的艺术创作态度与艺术风格,因为它不能固定或代表任何艺术史上的时代和派别,所以很难把它归纳出一种独有的特征。
综观20世纪的西方现代艺术、部族社会的原始艺术(过去或现在)、民间艺术、儿童艺术、朴素艺术(稚拙艺术),都能从中发现类似的风格或特质。
“原始主义艺术”亦可被归类于原始艺术的范畴,内容包含两种族群的艺术活动,一种是生活在20世纪原始部落所创造的,如非洲人、北非爱斯基摩人和台湾高山原住民的艺术;另一种则是生活于现代文明中现代原始艺术,例如法国卢梭的稚拙派艺术,美国的摩西祖母、陕北的库淑兰、台湾的洪通和林渊等人的朴素艺术;此外,现代民俗艺术也包含很大的原始成分,比如中国的民间美术,也可归入原始主义艺术之中。
爱斯基摩人是从亚洲迁徙过去的吗?爱斯基摩人是黄种人吗
爱斯基摩人是从亚洲迁徙过去的吗?爱斯基摩人是黄种人吗本文导读:爱斯基摩人是北极土著居民中分布地域最广的民族,其居住地域从亚洲东海岸一直向东延伸到拉布拉多半岛和格陵兰岛,主要集中在北美大陆。
通常西方人把爱斯基摩人分为东部爱斯基摩人和西部爱斯基摩人。
西部爱斯基摩人指阿留申群岛、阿拉斯加西北部和加拿大西北部麦肯齐三角洲地区讲因纽特语的居民。
这些地区的爱斯基摩文化深受相邻地区亚洲和美国印第安人文化的影响。
东部爱斯基摩人指北美北极地区的中部和东部讲因纽特语的居民。
当人们不分青红皂白笼统地称之为爱斯基摩人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这些爱斯基摩人实际上说着不同的语言。
当然,这些语言属于同一个语系,即如今所说的爱斯克兰特语。
人们相信这个语系和东亚地区的某些语言有关系,只是至今还没有找到足够的证据说明这一点。
爱斯基摩人都是矮个子、黄皮肤、黑头发,这样的容貌特征和蒙古人种相当一致。
基因研究发现,他们更接近西藏人。
爱斯基摩人在过去几千年里,他们虽然生活得自由自在,并没有外人来打扰,但其发展变化却也极其缓慢,没有货币,没有商品,没有文字,甚至连金属也极少见,是一种全封闭式的自给自足,一种真正的自然经济,与人类历史上的新石器时代差不多。
直到16世纪,西方持枪的狩猎者才发现了他们的存在。
于是,毛皮商人、捕鲸者、传教士们接踵而至,本来冷冷清清的北极,顿时变得热闹非凡,世界各国的报刊也频频出现“爱斯基摩”这个名字。
这些外来者带来的两种东西曾对爱斯基摩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是金钱,这引起了爱斯基摩人价值观念的深刻变化;二是疾病,曾使爱斯基摩人的数量减少了许多。
如今,在树线(由于寒冷的气候条件,再往北就不可能生长树木了,有人把这条线而不是北极圈作为北极的界限)以北的当地居民总共还不到10万人,而外来居民却越来越多。
生活在阿拉斯加北坡自治区的爱斯基摩人实在是幸运者,因为这里有两个美国最大的油田,他们每年可以从石油公司那里得到一笔相当可观的收入。
把冰卖给爱斯基摩人 (3)
把冰卖给爱斯基摩人背景介绍爱斯基摩人,也被称为因纽特人,是居住在北极圈地区的民族之一。
他们生活在极寒的环境中,以捕猎和渔业为主要生计。
在他们的生活中,冰被广泛使用,不仅是作为建筑材料、储存食物的容器,还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然而,在现代文明的影响下,冰的供应面临了一些问题。
本文将探讨如何把冰卖给爱斯基摩人,以满足他们对冰的需求。
冰的重要性在爱斯基摩人的生活中,冰是不可或缺的资源。
它不仅可以用来建造房屋,还可以制作工具、儿童玩具等。
此外,冰可以储存食物,保持其新鲜和营养。
对于爱斯基摩人来说,冰是他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此,提供冰的供应对于满足他们的需要至关重要。
技术解决方案在现代科技的帮助下,我们可以使用冷冻技术来将冰制成各种形状和规格,并通过物流方式将其送达给爱斯基摩人的社区。
下面是一些可能的技术解决方案:冷冻设备为了将冰制成可供销售的形状和规格,我们需要先进的冷冻设备。
这些设备可以通过低温和压缩技术将水变成冰,并在不损害冰的质量的同时,确保冰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冰的包装和保鲜冰是易融化的物质,因此,在将其运送到爱斯基摩人社区之前,我们需要考虑如何包装和保鲜冰的问题。
可采用密封包装和保温材料,以确保冰的温度稳定,并延长其保持冰的状态的时间。
运输和物流将冰送往北极圈地区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物流任务。
为了保证冰的质量和新鲜度,我们需要考虑合适的运输方式,如冷链物流。
这将包括使用专门设计的冷冻车辆和冷藏设备来确保冰的质量在运输过程中不受损坏。
市场发展和商业机会冰的供应是一个潜在的商业机会,可以满足爱斯基摩人对冰的需求。
下面是一些相关的市场发展和商业机会:冰的销售和分销可以建立销售和分销网络,将冰销售给爱斯基摩人社区。
可以与当地的超市、零售商以及社区组织合作,确保冰能够顺利地达到消费者手中。
冰的定制和创新针对爱斯基摩人的需求,可以开发定制的冰产品。
例如,可以制造不同形状和大小的冰块,以适应爱斯基摩人的各种用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斯基摩人的现代文明
20世纪20年代至70年代,是各国政府和其他白人控制爱斯基摩人及其领地的时期,同时也是爱斯基摩人开始进入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完全接受外来文明的转变时期。
爱斯基摩人越来越依赖外界,逐渐完全脱离了传统的游猎生活。
20世纪70年代之前,有7/10的爱斯基摩人己经住在固定的村庄中。
但他们的总体生活水平基本上只能维持温饱,很难有自己的发展。
他们的房子多是破旧的小木屋,一般是用包装箱的板条草草搭成的。
在寒冷的冬天,房子四壁透风,屋内仅有睡觉用的床,条件好的家里才有一张桌子和一些椅子。
饮用水必须到村子附近的河边去取,冬天人们还必须砸开河面上的冰取水,而厕所就是放在屋外的一个旧木桶。
尽管爱斯基摩人遭受了各种磨难,但他们仍然顽强生存下来,而且逐渐学会面对现实。
有一些爱斯基摩人离开自己居住的村庄,到其他能挣钱的地方工作,如制材厂、矿山、鱼产品加工厂等。
在那里工作几个星期或几个月后再回到村中,与家人团聚。
大多北极地区的工作都是季节性的,比如鱼类罐头厂只在夏季开工,而且时间只有几个星期,在那里工作的爱斯基摩人只能靠这段时期的工资维持全家人一年的生活。
还有一些爱斯基摩人离开村庄来到白人居住的城镇谋生,比如到阿拉斯加的州府安克雷奇和北部最大的城市费尔班克斯以及
格陵兰岛的戈特霍布等地。
这些离开家乡的爱斯基摩人已经开始像白
人一样生活。
他们的子女完全脱离了祖先打猎、捕鱼的生活方式,他们在政府办公室和百货商店上班,靠薪水支付生活费用,住在公寓,到超级市场买东西,为找地方停汽车而担心,喜欢吃冰淇淋。
起初许多爱斯基摩人感到很难适应城市生活。
经济状况决定他们只能住在廉价的房子或拥挤的棚户区中。
这使他们感到从未有过的失落。
人与人之间的陌生,更使他们备感孤独。
这与爱斯基摩人传统的社会成员关系形成强烈反差。
在村子里,几乎每个人不是亲戚就是朋友,而城市里充满了陌生的面孔,人与人互不关心,相互间难于理解沟通。
虽然存在着种种问题,现代物质文明依然充满着吸引力,现在只有极少数爱斯基摩人沿袭古老的生活方式,依靠打猎、捕鱼维持生活,但他们已不再使用古老的器具,也不是跟随猎物一年四季从一个地方迁徙到另一个地方。
他们住在固定的村庄,不再使用传统的交通工具。
机动船代替了以往的皮划艇,人们骑着雪地摩托四处寻找借物。
在很多爱斯基摩人居住区,至今已经有二三十年见不到狗拉雪橇了,孩子们只能在展览馆的陈列室中看到它。
使用雪地摩托为交通工具虽然快,同时也给猎人带来了其他问题―摩托本身很重,容易陷入冰缝中,无法脱身;骑上它去很远的地方,如果迷了路,汽油用完了,又没有打到猎物,摩托是不能充饥的,而传统的爱斯基摩猎人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把拉雪橇的狗杀了吃。
猎人对外界的需要越来越多,从而越来越依赖外界,他们卖掉猎物获取子弹、食品、烟草、汽油和机器备用件。
但是各国爱斯基摩人的日常生活仍然保持着自己的一部分传统习惯。
他们既讲本民族的语言,也讲所属国家的语言;在现代化公寓的窗子上,挂着海豹肉,在寒冷的空气中保鲜;第一代移居城市的爱斯基摩人还愿意吃生鱼和生肉,而他们的子女及后代却更喜欢吃烹饪过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