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式教学模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导—发现式”教学模式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王佳李莲英孙开仙李燕涛杨仲逸

潘开兵宋天菊李付亚李艳

【内容摘要】“引导—发现式”教学法是一种以启发式教学作为总体指导思想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它是以问题解决为中心,以教师的“引导”为手段,以学生的“发现”为目的,改变知识的传输方式,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与引领下,通过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与发现、发明的心理动机和探索的精神自主地参与学习过程,通过尝试发现、实践体验、独立探究、合作讨论等形式探索知识,去发现、探索、掌握方法或共同点,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引导探究发现定理原理法则公式规律

一、理论依据

1、以教育学心理学为理论基础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动机与学习之间的关系是典型的相辅相成的关系,绝非一种单向性的关系。”这就是说动机可以增强行为的方式促进学习,而所学的知识反过来又可以增强学习的动机。“引导——发现”的策略,正是凭借动机重要组成部分中的认知内驱力,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和满足学生学习中了解和理解的需要,因为这种需求,多半是从好奇的倾向,如探究、领悟等有关的心理过程派生而来。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不断发现、不断成功,既得到学习的愉悦,又加强学习的动机,从而使学习行为与学习动机相互促进。

2、以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新理念为依据

数学新课程标准理念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强调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在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得到培养的,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中得到发展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主阵地。因此,进行小学数学新型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实践,寻找与时代发展相

适应的教与学的方式势在必行。在这一理念的引导下,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引导—发现”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是在数学课程教学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教学模式。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是将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通过精心设计的一一个问题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与合作下,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从而发现问题。所谓“发现”,在这里不是布鲁纳“发现法”的简单移植,而是“用自己的头脑来亲自获得知识”的一种方法,它具有三方面的要义,即“发现”必须“发挥主动精神”;“发现”重视“发掘学生的个体潜能”;“发现”还要求“发展学生的整体素质”。“引导——发现”的“发挥”、“发掘”和“发展”正是为了最佳实现“主体的发展”。

3、以现代教学论的观点为依据

现代教学论的一个基本观点是“教学”乃师生双边活动,教师起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应当表现在“引导”上。“引导——发现式”教学模式在强调“主体”、“发现”的同时,也辨证地规定了“引导”的重要作用,突出了教师“引导”的要义在于目标诱导、过程疏导和评价指导,即突出它对“发现”的目标导向、层次编排、途径选择和价值评判等方面。

二、功能目标

“引导——发现式”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探新求知、概括归纳的能力为教学目标。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师生处于协作的关系,通过学生积极能动的探索研究获得新知,使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三、适用范围

“引导——发现式”教学模式重在学生对现象的分析和概念的形成,因此,教材必须是结构性的、发现式的,故这种教学模式较适用于数理学科中定理、原理、法则、公式、规律一类内容的教学。

四、实施条件

运用该模式进行教学,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要借用一定的工具、仪器和实验设备、图形等。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时,首先要让学生在课前准备好3组梯形:一组是两个完全一样的等腰梯形,一组是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梯形,第三组是两个完全一样的普通梯形,在课堂上学生可借助这些准备好的图形拼一拼,为本节课做好准备。有时,为了进一步扫清“引导”过程中的障碍,加快学生的认识进程,也需要给学生提供一些

学习资料。但是它的主导功能应该是启迪智慧、拓展视野和引发思路。

五、操作程序

(一)设疑(发现问题)

设疑——创设情境,发现问题,明确目标。

“疑虑,思之始,学之始。”教师应依据教材内容设置相应的问题或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进而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进而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把整个身心都投入到教学中来。“引导——发现式”教学模式适用于数理学科定理、原理、法则、公式、规律一类内容的教学。在实际的教学中它在各个板块的设疑(发现问题)又是不尽相同的。例如在教学抽屉原理时,教师首先让学生用4支铅笔、3个笔盒来做实验。试试看用4支铅笔放入3个笔盒中总共有几种放法?学生们通过实验可以得出结论:“4支铅笔放入3个笔盒中不论怎么放,总有1个笔盒里面至少有2枝笔。”接着就设疑,为什么4支铅笔、放入3个笔盒中不论怎么放,总有1个笔盒里面至少有2枝笔呢?让学生自己在老师的引导下发现问题,直面疑虑,从而更好的、顺理成章的去探索问题。在教学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时,教师先出示例题:“一辆摩托车用1/3小时,行驶了18千米,求摩托车的速度是多少?学生们都知道计算速度=路程÷时间,但是用我们已有的知识去计算18÷1/3是无法完成的,因此有必要去探索怎样计算整数除以分数呢?让这个疑问成为学生探究的动力和目标。又如在教学六年级下册《有趣的平衡》时,让学生通过教师演示发现问题:“为什么老师在竹竿的左边放3本质量相同的书,在竹竿的右边放6本质量相同的竹竿会保持平衡呢?”在诸如这类的定理教学中,它本身并没有什么吸引学生的地方甚至是有些乏味,但当我们巧妙的运用设疑让学生提起兴趣,明确目标。在教学植树规律时,首先告诉学生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蕴含着数学问题,比如同学们的手中就捏着一个数学问题,让学生伸开手观察,学生们很奇怪:“手里空空的,什么也没有啊。”接着老师让大家数一数5个手指中有几个间隔?从而发现问题:“5个手指有4个间隔,那么更多的手指间的间隔是什么样的呢?”这样就好像抛石引路一样,先让学生知道这条路的方向,再让学生自主去探寻。根据认知心理学原理,学生的积极“三动”(动手、动脑、动口)常常是从遇到问题引起的。从一个惊异事件或现象开始教学,都会让学生充满探究的欲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