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月新生儿窒息后凝血功能状态的临床观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足月新生儿窒息后凝血功能状态的临床观察
摘要目的研究足月新生儿窒息后其凝血功能的改变以及临床意义。方法60例足月新生儿,根据其病情分为轻度窒息组、重度窒息组和无窒息组(即对照组),每组20例。分别对三组的凝血功能进行检测并比较结果。结果对照组与轻度窒息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PLT)、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和D-二聚体(D-D)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重度窒息组的PT、APTT、TT、FIB、PL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重度窒息组的FDP、D-D与轻度窒息组和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轻度窒息对患儿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影响都不大,而重度窒息会导致新生儿凝血功能障碍,其中以FDP、D-D最为敏感,可反映重度窒息时机体的凝血功能状态。
关键词新生儿窒息;凝血功能;足月
凝血功能是指血液由流动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实质就是血浆中的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转变不溶性的纤维蛋白过程。新生儿窒息可引起酸中毒和低氧血症,从而造成多脏器的损害,其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就是常见的也是严重的并发症之一[1]。本文主要研究足月新生儿窒息后的凝血功能状态,是通过观察符合入选标准的足月新生儿的凝血功能得出来的。凝血功能检查主要包括血浆PT及由PT计算得到的PT活动度、FIB,APTT和血浆TT 等。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择本院新生儿科2013年1月~2014年6月均未出现出血症状的窒息足月新生儿40例,均符合新生儿窒息诊断标准[2],其中轻度窒息组(阿氏评分4~7分)20例,男13例,女7例,胎龄37.20~41.28周,平均胎龄(38.79±1.55)周,日龄0.50~16.61 h,平均日龄(6.99±1.75)h,出生体质量2540~4030 g,平均体质量(3345±530)g,其中包含了12例剖宫产和8例自然分娩。重度窒息组(阿氏评分0~3分)20例,男10例,女10例,胎龄36.28~40.93周,平均胎龄(38.95±
2.16)周,日龄0.40~16.65 h,平均日龄(7.00±1.85)h,出生体质量2550~4120 g,平均体质量(3313±569)g,其中包含了9例剖宫产和11例自然分娩。对照组则是同期无窒息组20例足月新生儿,包含男11例,女9例,胎龄36.91~42.12周,平均胎龄(38.23±
3.00)周,日龄0.30~15.90 h,平均日龄(7.00±1.63)h,出生体质量2575~4005 g,平均体质量(3090±572)g,其中包括10例剖宫产和10例自然分娩。入院时所有对象均排除孕妇产前使用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无遗传性出凝血疾病及感染性疾病。三组胎龄、分娩方式、出生体质量、日龄和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治疗方法轻度窒息组、重度窒息组入院后,按新生儿窒息进行常规对
症、对因治疗,包括补液、维持内环境稳定、保暖等处理,必要时氧疗。
1. 3 检测方法在入院后1 h内针对三组病例分别进行静脉采血。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测出APTT、FIB、PT、TT;用乳胶凝聚法测出血浆FDP和D-D;测出PLT。
1. 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数据显示对照组与轻度窒息组的TT、PT、FIB、APTT、FDP、PLT和D-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与重度窒息组的TT、PT、FIB 、APTT、PLT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重度窒息组的FDP、D-D与轻度窒息组和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新生儿窒息常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甚至多功能器官衰竭,而DIC与之密切相关[3]。DIC是指机体在某些致病因素作用下,全身小血管内广泛的发生微血栓形成及继发性纤溶亢进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可伴有继发性纤溶或纤溶受抑。D-D和FDP均可作为反映血栓继发性纤溶的敏感指标,测定其血浆水平有助于临床上判断凝血和纤溶系统的活动状态[4,5]。当血浆检测中的D-D和FDP值升高时,通常提示体内血液大多现已呈高凝状态,且血液纤溶活性也随之增高。鉴于这一临床检测意义,这两项指标目前正广泛应用于脑梗死、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急性心肌梗死及其他血栓性疾病等的临床诊断和病情观察。
本文通过测定本院60例轻度窒息、重度窒息及无窒息新生儿凝血功能的实验结果显示,足月新生儿在发生窒息时,其凝血功能会发生明显的改变,其改变程度也与病情发展的程度有一定的关联,重度窒息的改变幅度明显大于轻度窒息。
综上所述,D-D和FDP值升高可作为体内高凝状态和纤溶活性增高的检验标志,其对于反映足月新生儿发生重度窒息时机体的凝血功能状态有良好的临床价值,值得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和普及应用。
参考文献
[1] 徐建强,万建华.足月新生儿窒息后凝血功能状态的研究.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50(10):47-48.
[2] 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等.实用新生儿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277-314.
[3] 赵绍琴,胡小强,冼伟光,等.窒息新生儿凝血和纤溶改变的临床意义.现代医药卫生,2010,25(12):1804-1805.
[4] 万方锐.新生儿窒息足月患儿凝血功能状态.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9):255-256.
[5] 赵建国.儿童过敏性紫癜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降解物检测的临床意义及应用.中国全医科学,2010,13(24):2725-2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