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月新生儿窒息后凝血功能状态的临床观察

合集下载

新生儿凝血功能检查及临床意义初探

新生儿凝血功能检查及临床意义初探
王 国川 周 晓璐 张 亚莉 潘 美秀
( 1 贵阳医学院 , 贵州 贵 阳 5 s o o o 4 ) ( 2 贵州省人民医院 , 贵州 贵阳 5 5 0 0 O 4 )
【 摘 要 】 目的
探 讨新生 儿早期 的凝血状 态及临床意 义。
州省人 民医院出生 的新生儿 , 其 中早产5 L ( 2 7 ~3 6 周 ) 1 5 3 例, 新
3 . 2 . 2 负强化激励能增加某种行为预期发生 的概 率 , 而使

【 1 】 涂学亮 , 王坤 , 李玲 , 等. 临床生物化 学检验标本 的采集 与处理【 J ] . 检
验 医学与临床 , 2 0 0 7 , 4 ( 6 ) : 5 5 2 — 5 5 3 .
些不 良行为减少或消失 。 本文在护士标 本采集管理 中适 当引
论坛 , 2 0 1 3 。 3 0 ( 1 o ) : 3 9 — 4 7 . [ 3 】 郑海英. 正确采集血标本减少前误差叨_ 白求恩军 医学院学报 , 2 0 0 9 , 7
( 5 ) : 4 4 — 4 7 .
( 收稿 日期 : 2 0 1 4 - 0 9 - 0 9 )
Hale Waihona Puke 新 生 儿 凝血 功 能检 查 及 临床 意 义 初探
入 了负强化激励 规则 , 实施 的 1 2 个月 中, 明显感受到 了临床送
检标本 不合格情况 的改善 , 通过 负强化激励 理论 的引入 , 使临 床标本采集 质量显著提升 , 有效 提高 了医院医疗 质量 , 值得 研
究推广 。
参 考 文 献
[ 2 ] 吴如荣. 负强化激励 理论在新人 职护士管理 中的应用啪. 医院管理
生儿肺炎 6 3例 , 新生儿窒 息 6 5例 , 吸入综合 征 6 1例 , 呼吸窘

新生儿凝血功能变化在临床上的应用

新生儿凝血功能变化在临床上的应用

当代医学 2008年9月总第149期 C ont em pora ry M edi c i ne,Sept e m ber2008,I ss ue N o.149综述S u m m a ri z e近年来,随着对现代凝血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凝血功能的变化与新生儿疾病的关系越来越受到重视,特别是对新生儿出血倾向、新生儿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 I C)、新生儿危重症凝血功能变化的研究,使检测反映早期凝血功能障碍或D IC早期的分子标志物成为可能,是进一步提高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极低体重儿)疾病抢救成功率的研究热点之一。

现将新生儿凝血功能特点以及临床应用作一简要综述。

1新生儿凝血功能特点人类的凝血系统呈动态平衡,且受年龄影响。

对新生儿凝血系统的研究已显示,新生儿尤其早产儿凝血系统与成年人在很多方面不同,如凝血因子I~X II(V II I因子除外)广泛降低,凝血抑制物抗凝血酶II I(A T-I II)、蛋白C、蛋白S和载脂蛋白TFPI同时降低。

由于凝血因子和凝血抑制物的同时降低,新生儿表现出在较低水平上的凝血系统的平衡。

对于新生儿来说,由于促凝血系统、抗凝系统以及凝血蛋白都受孕龄的影响,所以早产儿的凝血因子水平低于足月儿[1,2]。

2新生儿凝血功能变化在临床上的应用2.1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 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 IC)不是一种独立疾病,而是新生儿危重疾病并发症的一种病理过程,促发原因包括围生期缺氧、新生儿硬肿症、严重感染、严重的新生儿溶血病等。

该病是一种以严重的止血功能紊乱为主要特征,多数患婴病情发展迅速,死亡率高[3]。

研究表明,一些新的生化分子标志物,如凝血酶原片段F1+2、凝血酶抗凝血复合物(TA T)及D-二聚体(D-di m er)是一系列凝血、抗凝、纤溶及血小板活化不同阶段所产生的特定产物,且较凝血酶原时间、血小板等更早出现异常,可辅助早期诊断D I C。

F1+2是凝血酶原活化的特异性分子标志物,TAT是凝血酶早期形成的分子标志物之一。

新生儿窒息的临床分析及预防措施

新生儿窒息的临床分析及预防措施

新生儿窒息的临床分析及预防措施目的探讨降低新生儿窒息率,提高产科助产质量。

方法我院从2004年1月至2009年9月60例新生儿窒息病例回顾性分析。

结果脐带因素、胎盘功能不全及羊水过少为主要原因分别占24.6%、23.1%、21.5%,重度窒息率以产前出血比率最高占41.7%,其次为羊水过少、胎盘功能不全、早产。

结论提高孕妇自我监护意识,加强围产期保健和宣教。

做好产前检查,及时治疗妊娠并发症,加强产前、产时胎心监护及超声检查,及时防治胎儿宫内窘迫。

标签:新生儿窒息预防Clinical Analysis of Neonatal Asphyxia and Preventive Measures.ZHANG Su-Jing.Dongming County People s Hospital,274500.【Abstract】Objective To reduce the rate of neonatal asphyxia, improve the quality of obstetric midwifery.Methods From January 2004 ~ September 2009 60 cases of neonatal asphyxia cases reviewed.Results of umbilical cord factor, placental insufficiency and oligohydramnios as the main reason accounting for 24.6%, 23.1%, 21.5%, severe asphyxia with the highest rates of antenatal hemorrhage 41.7%, followed by too little amniotic fluid, placental dysfunction, premature.Conclusion The improvement of maternal self-care awareness, enhance perinatal care and mission. Good prenatal care, timely treatment of complications of pregnancy, strengthening prenatal, intrapartum fetal heart rate monitoring and ultrasound examination, fetal distress and timely control.【Key words】Newborn Asphyxia Prevention新生儿窒息是产科临床中最常见的新生儿危象,是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凡是能够使血氧浓度降低的因素,都可以导致新生儿窒息,其发生率与孕期保健、产时产科及新生儿处理质量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高原地区足月新生儿窒息后血肌红蛋白、尿а1微球蛋白、尿肌红蛋白的变化与肾功能损害

高原地区足月新生儿窒息后血肌红蛋白、尿а1微球蛋白、尿肌红蛋白的变化与肾功能损害
关 键词 高原 新生 儿 窒息 血肌红 蛋 白 尿 a。微 球蛋 白 尿 肌红 蛋 白 损 害 中图分 类号 R722 文献 标识 码 A
RELATIoNSHIP BETW EEN BLo oD M YoBLoBN , URINE a1 一 M ICROGLoBUL ,URIC M YoG Lo BIN AND
RENAL UNJURY IN FULL —TERM NEW BoRNS W ITH ASPHYXIA IN HIGH PLATEAU AREA
Liu Chongde
(Department of NICU,Qinghai Maternal and Children S Hospita 1)
区窒 息新 生儿 肾功 能损 伤 中相关 指标 浓度 变化 的 临 UMb);生后 24小 时 内尿 液 (并 记 录尿量 )。
sion Full—term newborn s with asphyxia in high plateau area,when Mb,urine a1一 MG and UMb,are respectively
higher than 266.8 4-189.9 L、23.4 4-8.1 mg/L、159.3 ̄96.9 L,asphyxia may lead to rena l injur y.
Key words high plateau newbor n infants asphyxia blood myoblobin ur ine al— microglobul ur ic myo—
globin injury
刘充德(1971一),男 ,汉族 ,青海籍 ,副主任医师
208
出生 早期 血肌 红蛋 白(Mb)、尿 肌红 蛋 白(UMb)、尿 24小 时少尿 (每 小 时 <lmL/kg)。2.BUN(尿 素 氮 )

常见新生儿疾病中患儿凝血功能监测分析

常见新生儿疾病中患儿凝血功能监测分析
1 资料 与方 法 I . 1 一 般 资 料
异常 , 本文 数据 为患 儿入 院后 首次凝 血功 能指 标。对照组 为 本 院出生 的健康足月新生儿 2 0例 , 男1 2 例, 女 8例 , 孕母及家 族史要求 同上 , 新生儿 Ap g a r 评分≥8分 , 生后一般状况佳 。
1 . 2 研究方法
文献标识码 : A
・ 临床 科 研 分析 ・
常见新 生儿疾病 中患 儿凝血功能监测分析
唐 洁 于文亮 赵凤华一
绵阳 6 2 1 0 0 0 )
( 绵 阳市 中心 医院检验 科

要: 目的: 分析探讨处于几种常见新生儿疾病病理状态下患儿凝血功能改变及 l 临床意义 。方法 : 用s P s S软件回顾性分析
与对 照组 比较 有 差 异 ( P< O . 0 5 ) , 患 儿 组 问 比较 有 差 异 ( P - <0 . 0 5 ) 。各 患 儿 组 P T、 I NR、 A P TI " 高于对照组 , F I B低 于 对 照 组 。结 论 :
多种新 生儿疾病病理状态下存在凝血功能紊乱 , 应加强监测凝血功能筛查指标 , 避免病情恶化和药物滥用 。
了1 8 3 例处于 6 种不同疾病病理状态下 的首次新生J L ( 患儿组 ) 凝血酶原时间 ( P T ) 、 凝血酶原时 间国际标 准化 比值 ( I N R ) 、 活化部分
凝血活酶时 间( AP TT) 以及纤维蛋 白原( F I B) , 与2 O例同期本 院出生的健康足月新 生儿 ( 对 照组) 以上 指标 比较 。结果 : ①处 于疾病 病理状 态下 的患儿组整体凝血功能指标 ( P T、 P T- I NR、 AP T T、 F I B) 与对照组 比较有差异( P<O . 0 1 ) 。②各疾病组 患儿凝血功能指标

窒息新生儿血浆D-二聚体水平变化研究

窒息新生儿血浆D-二聚体水平变化研究
瓣 修 复 指 端 缺 损.中 华 手 外 科 杂 志,l993,9:87-88. 4 韩 风 华.V-Y 推 进 皮 瓣 改 进 法 在 指 尖 修 复 中 的 应 用.
中 华 整 形 烧 伤 外 科 杂 志,l987,3:92. 5 陈爱民,侯春林,屠开元.带指固有血管蒂的指掌侧推
进 皮 瓣.中 华 手 外 科 杂 志,l996,l2:l26. 6 赵东风,孙诚信,宋广恩等.改良指掌侧推进皮瓣修复
对照组 20 ll00:876 289l70 l6:5 45:l8 l.8:0.5
D-D: 重度窒息组 与 轻 度 窒 息 组 及
对照组比较, 轻度窒息组与对照组比较
p<0.0lO PLT~PT~APTT~FIB:重度窒息组
与轻度窒息组及对照组 比 较 p<0.05O 轻

度窒息组与对照组比较 p>0.0lO
男 11 例 女 9 例 胎 龄 38 1 周 体 重 3746 623 g 两组在性别 胎龄 体重上 无统计学差异
1.2 测定 方 法 分 别 于 生 后 第 l 天 桡动脉采血 2m1 分离血浆 采用酶联免 疫分析法进行 D-二聚体的检测 同时常 规做血小板计数 凝血酶原时间 部分凝 血酶原时间 纤维蛋白原的检测
2.l 与 对 照 组 相 比 观 察 组 D-D 水
平明显增高O 且窒息程度越重,D-D 的水
平越高O
2.2 重度窒息组的 PLT~FIB 和 PT~
APTT 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和延长,和对
照组相比有的明显的统计学差异O
2.3 轻 度 窒 息 组 的 PLT~PT~APTT~
FIB 和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O
3.3 宫 旁 神 经 阻 滞 麻 醉 不 影 响 人 流术中出血 骨盆神经丛含有向心传导 的感觉神经纤维 能将子宫的冲动传向 中枢 从而引起子宫的反射性收缩 但子 宫平滑肌有自律活动 神经被完全切断 后仍能出现有节律的收缩 甚至完成分

新生儿窒息抢救的护理体会

新生儿窒息抢救的护理体会
作 者单位 :456300 河南省内黄县人 民医院
即置于二肩 间后肩垫 2~3 cm厚的毛 巾或无菌 巾,使婴儿处 于 15。一3O。头低 足高仰卧位 ,有利 于气道通 畅 。吸引时 , 不 可 吸 得 太 深 ,每 次 吸 引 时 间 不 宜 超 过 10 s,否 则 可 引 起 迷 走神经反射 ,导致心率及呼吸暂停 。 2.3 建立呼吸 严格 执行无 菌操作 技术 ,勤洗 手。严重胎 粪污染 羊水 的新生 儿 ,助 产者应 用双手 紧箍新生 儿胸部 ,以 防痰未吸净前 出现呼吸将胎粪羊水吸人肺部 ,吸引时可给予 自流氧。一般新生儿经上述处理能啼哭 ,未 啼哭婴儿给予较 强的触 觉刺激 ,诱 发呼吸 和啼哭 。触觉 刺激无效 ,未 建立呼 吸或心率 <100 0 ̄/min,应 立即用复苏囊加压给氧 ,进行正压 通气 ,频率 40~60 ̄/min,呼吸之 比为 1:2,压力 以胸廓起 伏或听诊呼吸音正常为宜 ,l5—30 s后再评 估 ,如 心率 >100  ̄/min,出现 自主呼吸可予 以观察 ,如无规 律性 呼吸或 心率 <100 ̄/min,须进行气管插管正压通气 。 2.4 恢复循环 复苏囊 或气管插 管正压通 气 30 s后 ,心率 <60 ̄/min或心率 在 60—80 ̄/min,不 再增 加 ,应 同时进 行胸外 心脏按压 ,部位两 乳头连 线下一 横指 ,两拇指 平行或 重叠 ,呈环抱式按压 或单 掌按压 (同时左手 打开患儿气道)按 压深度 为 1.5~2 cm或 /I,JD胸廓 的 1/3—1/2,频 率为 120  ̄/min,每按压 3次 ,正压通气 1次 或通气 2次 ,按压 3O次 , 胸 外心脏按压有效时可摸到股动脉搏动 。 2.5 药物治疗 建立 有效 的静 脉通道 ,保 证药物 的准确应 用 ,遵医嘱给予 1:10 000盐酸肾上腺素 0.1~0.3 ml/kg,静 脉或气管 内注人 ,如心率仍 <100 0 ̄/min,可根据病情纠酸扩 容 等 ,有休克症状者可 给多 巴胺 或多 巴酚丁胺 ,在小 儿出生 前 6 h内曾用过麻 醉药者 ,可用纳洛酮静脉或气管内注入。 2.6 复苏后监 护 我 院对轻度 窒息儿入母 婴同室 ,主要监 护内容为体温 、脉搏 、呼吸、血压 、尿 量、肤 色和窒息所致的神 经 系统症状 ,注意酸碱失衡 ,电解质 紊乱 ,大小便 ,异常 ,感染 和喂养等 问题 ,认 真观察并做好相关记 录。重度 窒息儿转入 儿科监护 中心 。 3 讨 论 3.1 发生窒息 的原因 胎 儿宫 内窘 迫未能及 时纠正 ,孕妇 本身糖尿病心 肾疾病 及严重 贫血 ,急性传 染病等 ;妊娠 高血 压 ,前置胎盘 ,胎盘早剥等 ,出生后 因呼 吸中枢抑 制而延续成 新生儿窒息 ;羊水或 粘液胎 粪等 吸入呼 吸道而引 起窒息 ;产 程 中的麻醉 、镇痛剂和催 产药使用 不当 ,脐带受压 、打结 、绕 颈等都可使新生儿呼吸中枢受 到抑 制引起窒息 ;畸形如后鼻 孔 闭锁 ,先 心病 等 。

足月新生儿窒息71例临床分析

足月新生儿窒息71例临床分析
维普资讯

44 6 ・ 7
20 0 7年 1 1月第 1 第 3 4卷 2期 ( 刊 ) JMT N v m e.2 0 , o. 4 N0 3 (su dE e v e 旬 P o e b r 0 7 V 1 1 , . 2 I e v r n s T
4 诊 断 和鉴 别 诊 断
5 7 控制血压 , . 保护肾功能
5 8 中成 药 .
有 高血压者合理使用降压 药与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 如巯 甲丙脯 酸) 能改善患者 预后 。
雷 公 藤 多 甙 1 g~ 0 m , 次 / , 0m 2 g 3 d 口服 , 用 应
后 能降低蛋 白尿红细胞 , 并能降低血清 I g A水平 ; 昆明 山海棠 片, 3片/ , 次 3次/ , d 口服 , 隐匿性 肾炎 轻 、 对 中度 蛋 白尿有 一 定疗 效 ; 肾功 能不全 者应用大黄 , 可延 缓肾功能衰竭 的进展 。
的肾小球或其毛细血管襻 的基膜 外侧 , 圆丘状免 疫复 合物 有
沉 积。
反复 发作 血尿者应与其他泌尿 系结石、 肿瘤 、 泌尿系统炎症 等
属 于 这 种 鉴 别
5 治 疗
23 膜 性 、 一 生性 肾炎或局灶性肾小球硬化 . 膜 增
表现 的虽是 少数 , 但经过较长期 随访 , 发现这种类型 的患 者也 不在少数 , 故隐匿性肾炎可能是这类 型的早 期阶段 , 这种类 型 的预后远较 上两种类 型为差。 24 肾活检 无明显改变 .
尿、 预后 较差者 , 当应用 此类 药物 ( 适 强地 环 磷 酰胺 ) 能 ,
取得 一定 的效果 , 根据近 几年治 疗 的经 验 , 大量 蛋 白尿 者 , 首
先 应用激素或合并环磷 酰胺 有一定 效果 , 以血 尿为 主者疗 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足月新生儿窒息后凝血功能状态的临床观察
摘要目的研究足月新生儿窒息后其凝血功能的改变以及临床意义。

方法60例足月新生儿,根据其病情分为轻度窒息组、重度窒息组和无窒息组(即对照组),每组20例。

分别对三组的凝血功能进行检测并比较结果。

结果对照组与轻度窒息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PLT)、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和D-二聚体(D-D)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重度窒息组的PT、APTT、TT、FIB、PL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重度窒息组的FDP、D-D与轻度窒息组和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新生儿轻度窒息对患儿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影响都不大,而重度窒息会导致新生儿凝血功能障碍,其中以FDP、D-D最为敏感,可反映重度窒息时机体的凝血功能状态。

关键词新生儿窒息;凝血功能;足月
凝血功能是指血液由流动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实质就是血浆中的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转变不溶性的纤维蛋白过程。

新生儿窒息可引起酸中毒和低氧血症,从而造成多脏器的损害,其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就是常见的也是严重的并发症之一[1]。

本文主要研究足月新生儿窒息后的凝血功能状态,是通过观察符合入选标准的足月新生儿的凝血功能得出来的。

凝血功能检查主要包括血浆PT及由PT计算得到的PT活动度、FIB,APTT和血浆TT 等。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择本院新生儿科2013年1月~2014年6月均未出现出血症状的窒息足月新生儿40例,均符合新生儿窒息诊断标准[2],其中轻度窒息组(阿氏评分4~7分)20例,男13例,女7例,胎龄37.20~41.28周,平均胎龄(38.79±1.55)周,日龄0.50~16.61 h,平均日龄(6.99±1.75)h,出生体质量2540~4030 g,平均体质量(3345±530)g,其中包含了12例剖宫产和8例自然分娩。

重度窒息组(阿氏评分0~3分)20例,男10例,女10例,胎龄36.28~40.93周,平均胎龄(38.95±
2.16)周,日龄0.40~16.65 h,平均日龄(7.00±1.85)h,出生体质量2550~4120 g,平均体质量(3313±569)g,其中包含了9例剖宫产和11例自然分娩。

对照组则是同期无窒息组20例足月新生儿,包含男11例,女9例,胎龄36.91~42.12周,平均胎龄(38.23±
3.00)周,日龄0.30~15.90 h,平均日龄(7.00±1.63)h,出生体质量2575~4005 g,平均体质量(3090±572)g,其中包括10例剖宫产和10例自然分娩。

入院时所有对象均排除孕妇产前使用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无遗传性出凝血疾病及感染性疾病。

三组胎龄、分娩方式、出生体质量、日龄和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治疗方法轻度窒息组、重度窒息组入院后,按新生儿窒息进行常规对
症、对因治疗,包括补液、维持内环境稳定、保暖等处理,必要时氧疗。

1. 3 检测方法在入院后1 h内针对三组病例分别进行静脉采血。

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测出APTT、FIB、PT、TT;用乳胶凝聚法测出血浆FDP和D-D;测出PLT。

1. 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数据显示对照组与轻度窒息组的TT、PT、FIB、APTT、FDP、PLT和D-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而对照组与重度窒息组的TT、PT、FIB 、APTT、PLT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重度窒息组的FDP、D-D与轻度窒息组和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3 讨论
新生儿窒息常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甚至多功能器官衰竭,而DIC与之密切相关[3]。

DIC是指机体在某些致病因素作用下,全身小血管内广泛的发生微血栓形成及继发性纤溶亢进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可伴有继发性纤溶或纤溶受抑。

D-D和FDP均可作为反映血栓继发性纤溶的敏感指标,测定其血浆水平有助于临床上判断凝血和纤溶系统的活动状态[4,5]。

当血浆检测中的D-D和FDP值升高时,通常提示体内血液大多现已呈高凝状态,且血液纤溶活性也随之增高。

鉴于这一临床检测意义,这两项指标目前正广泛应用于脑梗死、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急性心肌梗死及其他血栓性疾病等的临床诊断和病情观察。

本文通过测定本院60例轻度窒息、重度窒息及无窒息新生儿凝血功能的实验结果显示,足月新生儿在发生窒息时,其凝血功能会发生明显的改变,其改变程度也与病情发展的程度有一定的关联,重度窒息的改变幅度明显大于轻度窒息。

综上所述,D-D和FDP值升高可作为体内高凝状态和纤溶活性增高的检验标志,其对于反映足月新生儿发生重度窒息时机体的凝血功能状态有良好的临床价值,值得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和普及应用。

参考文献
[1] 徐建强,万建华.足月新生儿窒息后凝血功能状态的研究.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50(10):47-48.
[2] 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等.实用新生儿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277-314.
[3] 赵绍琴,胡小强,冼伟光,等.窒息新生儿凝血和纤溶改变的临床意义.现代医药卫生,2010,25(12):1804-1805.
[4] 万方锐.新生儿窒息足月患儿凝血功能状态.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9):255-256.
[5] 赵建国.儿童过敏性紫癜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降解物检测的临床意义及应用.中国全医科学,2010,13(24):2725-272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