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平庸之恶”
数学教学中的“平庸之恶”
数学教学中的“平庸之恶”作者:马建秀来源:《内蒙古教育·综合版》2017年第05期“平庸之恶”是一个社会学概念,是犹太籍著名政治理论家汉娜·阿伦特在《反抗“平庸之恶”》中提出来的。
她认为,对显而易见的恶行不加限制或直接参与是一种没有行恶动机的“恶”,是平庸无奇之“恶”。
现代生活中广泛存在的“平庸之恶”表现为:不思考、从众、服从或是默认……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中写道:在群体中,每种情绪与行为都具有传染性,这种传染性可以使个体甘愿为集体牺牲个人利益,群体中的个体,仿佛空气中的尘埃,可以被风吹到任何地方……集体性的不思考,会使人变得野蛮无知。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中,人们因畏惧而缺乏理性思考,因从众而丧失批判精神,成了机械被动的执行者,如同大机器上的一个“零件”。
这种盲目的服从、默认、跟风、不思考,在不知不觉中对己、对人、对社会都造成了伤害。
数学教学中是否也存在阿伦特提出的“平庸之恶”?如盲目服从上级的安排,不思考,不学习,不质疑,虽没有行恶的动机,但客观上导致了数学教育弊端的显露。
一、“平庸之恶”之一:眼里没有数学教育的视野中国学生发展的六大核心素养中,人文底蕴被列在文化基础之中。
要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底蕴。
而不少数学教师,除了阅读教参和教材,很少有人关注其他知识。
有些教师认为,教材上的知识教会就行了,没有必要再管别的事。
致使学生眼里只有“术数”没有“数学”;只会做题,不会学习。
数学教师视野狭窄,必然导致以下问题:(一)对教材的把握肤浅教师在备课中,表现为对教科书的盲目依赖,教材有什么就教什么,不敢越雷池半步。
在课堂教学中,成为一个照本宣科的复述者,无法实现因材施教,以学定教。
尤其是年轻教师,在备课中常常不清楚知识的生长点和延伸点,不知道本课需要准备哪些素材、铺垫哪些知识。
常听他们说,就这一个例题,干巴巴的,三分钟就讲完了,四十分钟让学生干啥呀!课上剩下大量的时间,只能让学生做重复的练习。
教师庸懒散滑贪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教师,肩负着培养下一代、传承文明的重任,本应严谨治学,以身作则,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点亮学生的心灵。
然而,在现实中,部分教师却出现了庸懒散滑贪的现象,这种现象不仅损害了教育事业的声誉,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以下是我对教师庸懒散滑贪现象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庸懒是教师职业道德的败坏。
一些教师缺乏事业心和责任感,对待教学工作敷衍了事,对待学生缺乏耐心和关爱。
他们满足于现状,不思进取,不追求教学方法的创新,导致教学质量低下,学生得不到应有的教育。
庸懒的教师不仅浪费了教育资源,更让学生失去了成长的机会。
其次,散漫是教师职业精神的缺失。
部分教师工作态度散漫,作息不规律,缺乏时间观念,无法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他们上课迟到、早退,备课不充分,教学进度拖沓,甚至随意请假。
这种散漫的态度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和教师队伍的形象。
再次,滑是教师职业操守的沦丧。
一些教师为了个人利益,不惜损害学生和学校的利益。
他们在招生、评优评先等方面存在不正当竞争,甚至收受贿赂。
这种滑的行为不仅破坏了教育公平,也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了信任危机。
最后,贪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极致败坏。
部分教师贪婪无度,追求物质享受,不惜违反廉洁从教的规定。
他们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收受家长礼物,甚至索要好处。
这种贪的行为不仅损害了教育事业,也败坏了社会风气。
对于这种现象,我深感痛心。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时刻警醒自己,做到以下几点:1. 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坚守教育初心,关爱学生,关心教育事业的发展。
2. 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学习,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3. 严守纪律,自觉遵守教育法规,抵制各种不正之风,维护教育公平。
4. 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
总之,教师庸懒散滑贪现象是我们教育事业中的一大毒瘤,我们必须共同努力,坚决抵制这种不良风气,还教育一片清朗的天空。
让我们携手共进,为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论学校中“平庸的恶”
论学校中“平庸的恶”严从根(南京师范大学 道德教育研究所,江苏 南京210097 )摘 要:“平庸的恶”是没有行恶动机的“恶”,是平庸无奇的恶,犯下这种“恶”的人,既不阴险奸诈,也不凶横,他们只是完全按照自上而下的命令来行动,不思考、或者力图忘却命令本身的善恶。
这种恶虽然平淡无奇,但是它能够激发起潜伏在人类中所有恶的本能。
现今学校不仅没有力图去消解,反而是助长了“平庸的恶”的泛滥。
如果连促使人向善的学校,都不能摒弃“平庸的恶”,那么,我们的社会就很可能将陷入危险之中。
为了消解学校中“平庸的恶”,学校中的每个个体都应该形成“扪心自问”的习惯,同时要在学校中构建起正义的制度。
关键词:学校 平庸的恶 良知一、“平庸的恶”与学校中“平庸的恶”恶至少有两种——“算计的恶”和“平庸的恶”。
前者是指有着明显邪恶动机的“恶”,拥有这种“恶”的人,发展到极端,就会对邪恶有着一种恶魔般渴望,从而成为阿伦特所说的用任何惩罚都不能解恨、不可宽恕的极端恶,例如,二战时期,南京大屠杀所犯下的恶。
后者是指几乎没有行恶动机的“恶”,是平庸无奇的恶,拥有这种“恶”的人,既不阴险奸诈,也不凶横而且也不会摆出一种恶人的架势来,他们往往温文尔雅,甚至是那种一见面就能给人留下好印象的人,他们把自己首先定位为“组织中的人”,对自己上级非常忠诚,完全按照自上而下的命令来做,但是他们不思想——完全不明自己所做的事情是什么样的事情,甚至不会去思考事情的善恶。
他们就像机器上的齿轮一样服从于精确计算和科层体系的命令,放弃了作为一个自由行动人所享有的自由和责任。
有的时候,他们即使感到良心不安,他们立刻就可找到“替代的良心”——把执行组织和上级的命令作为借口或“新的良心”,力图忘却扪心自问的道德良心,从而解除个人道德上的过错。
在我国,学校是一个力图使人向善的组织,它一直都致力于消解个体身上的“恶”。
但是我国学校力图消解的“恶”多是“算计的恶”,不仅没有有意识去消解“平庸的恶”,而且还常常在助长“平庸的恶”的泛滥。
高考备考资料精编_教师要警惕“平庸无奇的恶”
教师要警惕“平庸无奇的恶”论文作文0713 0940教师要警惕“平庸无奇的恶”王开东二战结束之后,在对纳粹恶魔艾克曼的审判中,控方提出了海量的材料,希图证明艾克曼杀人如麻,,是灭绝人性的魔头。
孰料阿伦特却提出一个截然相反的观点:艾克曼绝非一个残忍之人,他所犯的不过是“平庸无奇的恶”。
举世哗然!石破天惊!那么,何为平庸无奇的恶?在阿伦特看来,有些作恶者之所以作恶,并不是因为他们本性邪恶,或者他们有什么特殊之处,恰恰相反,他们之所以做出令人发指的恶行正是因为他们平庸无奇,脑袋空空如也。
艾克曼就是这样的人,他并没有深刻的个性,仅仅是一个平庸无趣、近乎乏味之人。
他亦步亦趋,脑袋就像别人的跑马场,除了跑马践踏过的痕迹,里面贫瘠如洗。
他之所以签发处死数万犹太人命令的原因,只是因为他根本不动脑子,他像木偶人一般顺从、麻木和不负责任。
这就是全部真相。
残忍的根源并不一定缘于仇恨,很可能只是冷漠;爱的反义词也不全是恨,很可能只是平庸。
一个平庸的恶魔足以毁灭一个世界。
那么,这些平庸的恶魔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在一个威权统治之下,很多平庸的个体逃避自由,躲到强大的权力卵翼之下,获得一种安全感。
这些沙粒般的孤独的个体,把自己拧在强大的机械之上,失去了自我思考和判断力,对公共事务置若罔闻,对他人世界冷漠敌视,进而摧毁了人与人之间的共同空间。
孤独导致绝望和恐怖,导致人们互相之间的敌意,并逐渐把一个社会毒化为人间地狱。
每一个真正的教育工,读到这些话语,不可能不产生深刻的共鸣,很多教师早就堕落到平庸之恶的深渊,并逐渐成为恶的一部分,甚至要从恶中寻找出美来。
教师的平庸之恶,主要表现在:1灌输教育,把人当做了容器灌输式教育,又名填鸭式教育。
教师目中无人,眼前只有一群被无形的大手捏住脖子的鸭子,教师只需把所谓知识的灵丹,应试的妙药,填入鸭子被迫张开的大嘴,就大功告成。
我们忘记了一个最简单的常识,教育的真正目的不是喂养有学问的人,而是造就能干的人。
教师职业既平凡又伟大
教师职业既平凡又伟大,说它平凡是因为教师在社会心理上地位不高。
说它伟大,是因为在人的言行中,再没有比教师的言行能够在不经意间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鼓舞的或是伤害的了。
教师是学生道德行为的榜样。
教师的任务是教书育人,所谓育人,就是不仅要让学生学到课本知识,更要学会做人。
“教育无小事,教师无小节,教师要严于律己,言行一致,处处用道德规范要求自己”。
教师如烛光,照出什么样影像是非常重要。
教师自身的言行、自身的修养,就是学生明日言行修养的写照,教师自身的职业道德素质对学生起着决定性的影响,负责、认真的教师能够教出认真、刻苦的学生。
相反,对工作不负责任、散慢的教师就会造成学生懒惰、散慢、随心所欲的学习作风。
教师的业务素质对学生的影响。
因为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学生要向教师吸取文化的养料。
教师知识丰富,才能让学生信服,才能够有“讲得出、讲得好”的本领。
古人常说,教师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这就告诉了我们只有拥有丰富的知识与能力,才能成为符合现代化社会和教育所需要的教师。
一名教师是否有能力,直接影响学生对其教学的肯定。
“能力是中小学教师素质的重要方面,是教育开展有效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条件”。
教师知识面广、教学能力强,才能有效地进行教学,使学生很好吸收所学内容,很好理解所学内容。
如果教师知识面窄,在教学中就不能多方面连贯的传授知识,让教学变得枯燥乏味,同时也会使学生对学习丧失兴趣,对学科丧失积极性,对教师产生怀疑,从而降低教师的威信,所以说教师的业务素质对学生有着很大的影响。
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
俗话说得好:“亲其师而信其道。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一个学生喜欢一个老师时,就会处处表现出一种向师性,这也许就是教师的人格魅力吧!乌申斯基说:“教师的人格是教育事业的一切,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照亮学生心灵的阳光。
”“它必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一个热爱学习的教师也将成为学生的楷模。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指出:“教师的人格是进行教育的基石。
摒弃教学中“平庸的恶”
【 关键词】 教学; 平庸 ; 转变
中图分类号 : H 1 9 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6 7 2 — 8 6 1 0 ( 2 0 1 3 ) 3 - 0 1 5 6 — 0 2
近E l , 笔者一连巧遇三件烦心事 。一 1 3, 批 阅预习作业 , 发现未交者甚繁 。详问之 , 生 日: “ 未竞语文者 , 只因昨 日某科
教师往往是讲 习题 , 殊不知 , 对 已完全掌握 的学生来说 , 是浪 费时间 , 只是被迫再听一遍 , 无所得 ; 但 对仍 未掌握的学生来
讲, 再听一遍未必就懂 。 “ 教学就是让学生 自主地学习 。 为此 ,
我们要 把教育者 的所有 的活动 , 都 变成学生得 以 自学 的辅助
置过量课余作业者 , 拖堂者 , 占用 自习课为 己用者 , 诸如此类 教学活动 的前 提 , 通 常是为 了学 生 , 教 师甚至会说 自己这样 做完全 出于无奈 , 甚至 出于职责。诚然 , 这些教师 的初衷都是
拷 贝课 件 , 准备多媒体设备 、 板 书等 , 拖堂教师霸 占课 堂 , 下
一
节课 的教师就无法准备。
占用 自习课 , 剥 夺 了学 生 自主学 习 的权 利 。 学 生 原 本 可
三件烦心事接踵而至 , “ 平庸 的恶” 四个字 不断在我脑海 浮沉 , 并索引前几年订阅的《 读书》 , 索得刘铁芳 的《 面对我们 生命 中“ 平庸 的恶 ” ) ) ( 2 0 0 6 . 8 《 读书》 ) 一文 , 并复读之 。审视 以 上 三则并不精 彩的“ 故 事” , 恰恰 印证其 都是 当下教 学 中“ 平
堕
鎏
摒弃 教 学 中 “ 平 庸 的恶 ’ ’
O 徐 如 明
教师的平庸之恶
05
应对教师平庸之恶的策略建议
完善教师职业素养培训体系
强化师德师风培训
将师德师风教育纳入教师职业素养培训计划,引导教师树立正确 的教育观念,注重言行举止,以身作则。
增加教育心理学培训
加强教育心理学培训,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心理,提高教育教 学效果。
拓展专业能力
加强学科专业能力提升,鼓励教师参加各类研修和学术交流活动, 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特点
平庸之恶具有隐蔽性、普遍性和 危害性,往往被忽视或被视为正 常现象。
教师平庸之恶的来源
01
02
03
缺乏专业素养
部分教师可能缺乏必要的 专业知识和技能,无法有 效地指导和帮助学生。
道德观念淡薄
部分教师可能缺乏正确的 道德观念,忽视学生的权 益和尊严,甚至对学生进 行体罚或言语暴力。
责任心不强
部分教师可能缺乏责任心 ,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不 关心,不积极解决学生的 问题。
教师平庸之恶的表现形式
敷衍塞责
教师对学生不负责任, 敷衍了事,不认真备课
和批改作业。
歧视和偏见
教师对学生存在歧视和 偏见,不公正对待学生 ,甚至侮辱和打击学生
的自信心。
疏于管理
教师对学生疏于管理, 放任自流,导致学生纪
律松散、学业荒废。
缺乏沟通
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有 效的沟通,不倾听学生 的意见和需求,导致师
03
原因分析
教师的平庸之恶往往源于教育体制的束缚、职业倦怠、个人价值观等多
种因素。
研究不足与展望
研究样本的局限性
本研究主要基于对个别案例的分析,可能无法全面反映教师平庸之恶的普遍性和严重性。 未来研究可以扩大样本范围,包括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学校的教师。
论学校中“平庸的恶”
论学校中“平庸的恶”严从根(南京师范大学 道德教育研究所,江苏 南京210097 )摘 要:“平庸的恶”是没有行恶动机的“恶”,是平庸无奇的恶,犯下这种“恶”的人,既不阴险奸诈,也不凶横,他们只是完全按照自上而下的命令来行动,不思考、或者力图忘却命令本身的善恶。
这种恶虽然平淡无奇,但是它能够激发起潜伏在人类中所有恶的本能。
现今学校不仅没有力图去消解,反而是助长了“平庸的恶”的泛滥。
如果连促使人向善的学校,都不能摒弃“平庸的恶”,那么,我们的社会就很可能将陷入危险之中。
为了消解学校中“平庸的恶”,学校中的每个个体都应该形成“扪心自问”的习惯,同时要在学校中构建起正义的制度。
关键词:学校 平庸的恶 良知一、“平庸的恶”与学校中“平庸的恶”恶至少有两种——“算计的恶”和“平庸的恶”。
前者是指有着明显邪恶动机的“恶”,拥有这种“恶”的人,发展到极端,就会对邪恶有着一种恶魔般渴望,从而成为阿伦特所说的用任何惩罚都不能解恨、不可宽恕的极端恶,例如,二战时期,南京大屠杀所犯下的恶。
后者是指几乎没有行恶动机的“恶”,是平庸无奇的恶,拥有这种“恶”的人,既不阴险奸诈,也不凶横而且也不会摆出一种恶人的架势来,他们往往温文尔雅,甚至是那种一见面就能给人留下好印象的人,他们把自己首先定位为“组织中的人”,对自己上级非常忠诚,完全按照自上而下的命令来做,但是他们不思想——完全不明自己所做的事情是什么样的事情,甚至不会去思考事情的善恶。
他们就像机器上的齿轮一样服从于精确计算和科层体系的命令,放弃了作为一个自由行动人所享有的自由和责任。
有的时候,他们即使感到良心不安,他们立刻就可找到“替代的良心”——把执行组织和上级的命令作为借口或“新的良心”,力图忘却扪心自问的道德良心,从而解除个人道德上的过错。
在我国,学校是一个力图使人向善的组织,它一直都致力于消解个体身上的“恶”。
但是我国学校力图消解的“恶”多是“算计的恶”,不仅没有有意识去消解“平庸的恶”,而且还常常在助长“平庸的恶”的泛滥。
打破教师的“平庸之恶”
龙源期刊网 打破教师的“平庸之恶”作者:高晓文来源:《中国德育》2015年第16期出于研究需要,笔者近期在一所小学田野调查三个月。
然而,在与一线教师交流访谈的过程中,总能听到如下一些声音:“学校体制就是这样,中国的应试教育改变不了,教师也无可奈何”“一年级的小学生就有考试压力,这不是我们逼得,是家长要看成绩,我们有什么办法!”“放学要留学生罚写作业,同年段的老师都这么干,我不留学生能行吗?”“上级来检查,学校的公开课就是一场表演,大家都心知肚明,但体制就是这样子的,谁也改变不了”。
教师的上述言论貌似有理,但却触碰到了现代伦理学中的一个经典难题:在一个不完善的组织制度下,个体究竟应当如何行动?20世纪六十年代,汉娜·阿伦特在《耶路撒冷的艾克曼》中提出了“平庸之恶”的概念,她发现,恶行并不一定就是出于人们平常所理解的“卑劣的”或“凶残的”动机,它完全可以以一种平庸的形式出现。
所谓平庸的形式,就是恶行是因为作恶者不思考,个人完全同化于体制之中,服从体制的安排,默认体制本身隐含的不道德甚至反道德行为,或者说成为不道德体制的毫不质疑的实践者。
这一道德逻辑的后果,就是“平庸之恶”亦广泛充斥在当下的教育实践中。
思考教育场域中的种种不完善现象,平庸之恶有着令人渴望回避却又不得不正视的沉重。
在当前的学校制度情境下,教师们或迫于行政压力,或习惯于将自己看成是制度中的一颗螺丝钉,自觉不自觉地完成上级部门分配的各项任务,最终成为不完善制度的千千万万的“参与者”与“执行者”。
以“服从”为特征的“平庸之恶”还弱化了教师的道德操守和责任意识。
由于教师善于把问题归结为是体制的漏洞或缺陷,从而就规避了自己在体制下所应承担的道德责任。
这一状态被阿伦特形容为“道德意识的休眠状态”,即个体逃避与道德自我的对话,在行动中缺乏反思,没有痛感,甘愿成为一名冷冰冰的“理性”的执行者。
这种道德上的自我矮化不仅不会解除教师所应承担的伦理责任,相反却增加了体制的外部控制力量。
高中作文平庸之恶素材
高中作文平庸之恶素材
今天语文课上,老师说要写一篇关于“平庸之恶”的作文,我一脸懵逼。
什么叫“平庸之恶”?老师说,那是普通人表现出来的恶,很常见,很普遍,但也很可怕。
我脑海里浮现出电影里的场景,坏人全是狰狞,凶神恶煞,可老师说,几乎所有的“平庸之恶”更变态,但是它藏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
比如说,看到了有人在电梯里乱扔垃圾,很多人会选择视而不见,这可以说是一种“平庸之恶”。
再比如,在公交车上,看到老爷爷颤巍巍站着,却没人让座,这也是一种“平庸之恶”。
我细细地想了想,身边确实有很多“平庸之恶”:考试作弊,抄袭作业,背后说别人坏话……这些事情看似平常,却会伤害别人。
我稍微有点儿畏缩,但我突然发现,我自己也做过一些“平庸之恶”。
有一次,我看见了隔壁班的铅笔掉了,但我没有去捡,完全是装作没看见。
现在想想,确实惶恐万分。
老师说,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去对抗“平庸之恶”,即使是根本不值一提的小事,也要勇敢地说出来,做个善良的人。
我下定决心要从现在开始,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勇敢自信的人,不再坐视不理,不再做一个沉默不语的“帮凶”。
我要争取让世界变得更美好,让“平庸之恶”消散不见。
甘于平凡拒绝平庸
甘于平凡拒绝平庸作者:沈锦程来源:《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2019年第10期个人简介沈锦程,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实验初级中学语文教师,中学一级教师,吴振华名师工作室成员。
被评为苏州市吴江区教学能手、“学陶、师陶、研陶”先进个人;获得过苏州海外联谊会周氏德育奖励金,多次在苏州市、吴江区评优课和基本功竞赛中获奖;在省、市级杂志上发表论文20多篇,多次主持市级课题研究。
2007年,我从江南大学汉语言文学系毕业后,回到家乡一所农村中学,担任语文教师。
有人说,教师工作循环往复,几十年如一日默默耕耘,平凡无新,甚至是平淡无奇的。
但我认为,教师可以平凡,但绝不可以平庸。
一个平庸的教师只会误人子弟,而一个追求卓越、追逐梦想的教师能化腐朽为神奇。
反思教学,在困惑中觅“法宝”工作伊始,我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心中无时无刻不惦记着学生,整日想着如何把班级建设好,如何提高学生成绩。
可是一段时间下来,满腔热忱并未换来预期结果。
自修课上,一旦我离开,教室里就异常热闹;我精心备课,可教学成绩与优秀教师的班级相比,却有不少差距;作为新教师,我想避免严肃的师生关系,以朋友的形象面对学生,可学生却认为我软弱……工作一个月,我就陷入无尽的困惑中。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面对困惑,我决定迎难而上。
古人倡导“吾日三省吾身”,所以,我想做“一支有思想的芦苇”。
那段时间,每晚我都辗转反侧,满脑子都是学校场景。
我不断地思考,是对待学生的态度出现了问题?还是教学方法不科学?或是教学理念出现了偏差……渐渐地,教学反思成了我的习惯,成为我发现教学问题、解决问题的“法宝”。
最原始的教学经验在教学反思中不断被审视、被修正,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最后成为强大的理性力量。
对于刚工作时的种种困惑,我反思是由于我缺乏威信。
所以我尝试改变:真诚关爱学生的同时,与他们保持适当距离,使师生彼此尊重、心照不宣;不断提升学识及内涵,让学生敬佩;管理班级,公平公正,一视同仁。
教师十风十弊发言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非常荣幸能和大家一起探讨关于教师十风十弊的话题。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肩负着培养下一代、传承文明的重要使命。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教师队伍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良风气,这些“十风十弊”严重影响了教师队伍的形象和教育教学质量。
在此,我愿借此机会发表一番见解。
一、拜金主义风一些教师把金钱看得过重,追求物质享受,忽视了精神追求。
他们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甚至收受贿赂,严重损害了教育事业。
二、享乐主义风部分教师安于现状,满足于现状,缺乏进取心。
他们追求安逸,不愿付出努力,导致教育教学质量低下。
三、官僚主义风一些教师以权谋私,滥用职权,对下属颐指气使,严重影响了教师队伍的团结和和谐。
四、形式主义风部分教师只注重形式,不注重实效,热衷于搞花架子,忽视了对学生的实际教育。
五、个人主义风个别教师自私自利,只关心个人利益,忽视集体利益,损害了学校整体形象。
六、道德败坏风少数教师道德沦丧,言行不一,对学生进行不良影响,严重损害了教师形象。
七、浮躁之风一些教师急功近利,追求短期效益,忽视了对学生的长期培养,导致教育质量下降。
八、腐败之风部分教师利用职务之便,进行权钱交易,损害了教育事业的纯洁性。
九、师德缺失风一些教师职业道德缺失,对学生不负责任,甚至对学生进行体罚、变相体罚,严重侵犯了学生的合法权益。
十、学术不端风个别教师抄袭剽窃,篡改他人成果,严重损害了学术风气。
针对以上十风十弊,我认为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整改:1.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2. 严格执行教育政策,杜绝腐败现象。
3. 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4. 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教师业务水平。
5. 强化责任意识,关心学生成长。
6. 倡导团结协作,营造和谐校园。
7. 坚持公平正义,关心弱势群体。
8. 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严肃查处违纪违法行为。
总之,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以教师十风十弊为戒,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平庸之恶的现实例子
平庸之恶的现实例子标题:揭示平庸之恶的现实例子引言:平庸之恶是一个深入人心、危害潜在的现象。
它并非只存在于大型组织或权势机构中,实际上,平庸之恶在日常生活中无所不在。
本文将以多个不同领域的实际例子为依据,深入探讨平庸之恶的现实表现,并突显其对个人、组织以及整个社会的潜在危害。
第一部分:平庸之恶在教育领域中的现实例子在教育领域中,我们常常遭遇一些平庸之恶的表现。
一种情况是教师对于教学内容和方式缺乏创新和热情,只是机械式地进行教学,而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潜力。
这种平庸之恶导致了学生的学习动力丧失,知识的应用受限,最终影响了整个学习体系的发展。
另一个例子是教育机构存在的功利主义倾向。
一些教育机构过度关注学生的分数和竞争力,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品格教育。
教育机构为了提高自身的声誉和排名,可能会采取不公正的手段,比如只重视信息记忆而不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或者通过低层次的奖惩制度来刺激学生的表面式学习。
第二部分:平庸之恶在职场环境中的现实例子职场环境中,平庸之恶也展现出令人担忧的一面。
一种情况是领导者对于员工的能力和潜力缺乏真正的认可和培养机会。
这种平庸之恶导致了优秀人才的流失,不利于组织的长期发展。
在这种环境下,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被抑制,整个团队的效率和创新力也会受到影响。
另一个例子是职场中的明显的“庸人管理”。
这种平庸之恶出现在那些只追求权力和地位,而忽视了员工需求和参与的领导者身上。
他们可能会把责任推给下属,缺乏积极的沟通和反馈机制,导致员工的失望和动力下降。
第三部分:平庸之恶对社会的潜在危害平庸之恶不仅仅局限于教育和职场,它也对整个社会造成了潜在的危害。
一种情况是对于社会问题的漠视和不作为。
当社会面临诸如贫困、环境污染和社会不公平等问题时,政府、企业和个人的平庸之恶可能导致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思考和积极行动的缺失。
另一个例子是社会道德水平的下降。
当个体只追求个人权益而忽视了社会价值观和公共利益时,平庸之恶不断蔓延。
摒弃教学中“平庸的恶”
摒弃教学中“平庸的恶”[摘要]当下的中学教学中充斥着“平庸的恶”。
无论什么“恶”,最终都增加了学生学业负担,并且起不到任何教学效果。
所以,应力求摒弃教学中“平庸的恶”,还教学以本来的面目。
[关键词]教学;平庸;转变近日,笔者一连巧遇三件烦心事。
一日,批阅预习作业,发现未交者甚繁。
详问之,生曰:“未竟语文者,只因昨日某科作业尤多也。
”吾强抑怒火,曰:“尤多者,某科也,非语文。
先少而后多,切记,切记!”又一日,吾课前五分钟至教室,吃一闭门羹也。
何者?前课之师拖堂也。
吾苦等,然前课之师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竭,乃至开课。
吾急入室,曰:“补时五分钟,如厕,歇息。
”翌日,生自习,某师手持讲义入室,滔滔不绝者四十分钟也。
生愤而控告,吾曰:“盗时也。
”(半文不白,只增笑耳,以娱诸君。
贻笑大方,愧也愧也!)三件烦心事接踵而至,“平庸的恶”四个字不断在我脑海浮沉,并索引前几年订阅的《读书》,索得刘铁芳的《面对我们生命中“平庸的恶”》(2006.8《读书》)一文,并复读之。
审视以上三则并不精彩的“故事”,恰恰印证其都是当下教学中“平庸的恶”。
“平庸的恶”的前提是不得已而为之。
以上,未经遴选布置过量课余作业者,拖堂者,占用自习课为己用者,诸如此类教学活动的前提,通常是为了学生,教师甚至会说自己这样做完全出于无奈,甚至出于职责。
诚然,这些教师的初衷都是想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只是,他们采用的是劳动密集型的教学手段,没有思考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寻不到有效教学的手段,这就是“平庸”。
“平庸的恶”最终的归宿是恶。
逐个剖析前文三则故事,无不直接或间接导致了教学结果的“恶”。
布置过量的课余作业,大部分学生无法完成,说明教师眼中只有作业,没有学生;或者说没有计量作业时间,从而造成学生过劳作业。
长此以往,严重影响学生身体健康,比如近视眼、驼背,甚至缺乏睡眠;剥蚀学生学习热情,一味的狭隘的知识重复,容易产生枯燥情绪,从而应付作业,进而应付学习。
教师的“平庸之恶”
教师的“平庸之恶”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使命。
然而,在教育领域中,一些教师因对教学工作的不负责任、敷衍了事,甚至滥用职权等行为,给学生和家长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和影响。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教育领域的“平庸之恶”现象,并呼吁广大教师引起警醒,杜绝此类行为的发生。
“平庸之恶”这个概念最早由以色列哲学家汉娜·阿伦特提出,她认为这种恶行是在缺乏思考和判断力的基础上,盲目服从权威或追求自我利益所导致的。
在教育领域中,平庸之恶表现为教师不负责任、敷衍了事,不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成长,仅仅追求完成教学任务,甚至利用职权谋取私利。
例如,有些教师对待学生的作业批改草率,不认真分析学生的错误原因,甚至不看学生的作业;有些教师上课迟到、早退,不按时备课、上课,甚至在课堂上发表不当言论;还有些教师利用学生家长的信任,接受贿赂或滥用职权等行为。
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却给学生和家长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甚至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未来的发展。
平庸之恶的影响是深远的。
它会给学生带来不良影响,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学生在学习上缺乏信心和兴趣。
它会破坏师生关系,让学生失去对教师的信任和尊重,甚至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抵触情绪。
它会损害教育的公信力,让社会对教育产生质疑和不满。
对于平庸之恶的问题,我们应深入反思。
学校应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教师的道德素质和职业责任感。
完善教学管理和考核机制,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严格监督和评估。
加强学生和家长对教师的评价和监督作用,让教师更加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成长。
教师应加强自身反思和修养,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育理念,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榜样。
教育领域的“平庸之恶”现象是一种严重的教育问题和社会问题。
它给学生、家长和社会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损害了教育的公信力和教师的形象。
为了杜绝这种现象的发生,需要广大教师、学校、家长和社会共同努力,加强合作,共同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教师拒绝摆烂演讲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非常荣幸能够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个重要的议题——教师拒绝摆烂。
在这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时代,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肩负着培养下一代、传承文明的重任。
然而,在现实工作中,我们有时会面临各种压力和困难,导致一些教师产生摆烂的心态。
在此,我想借此机会,向大家呼吁:让我们拒绝摆烂,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投入到教育事业中!首先,我想谈谈教师摆烂的原因。
众所周知,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既要承担起教书育人的重任,又要面对诸多现实困境。
以下是一些可能导致教师摆烂的原因:1. 工作压力: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从教学质量的提升到学生的全面发展,从家长的期望到学校的考核,种种压力让一些教师感到力不从心。
2. 社会评价:在当今社会,教师的职业地位受到一定程度的质疑。
一方面,社会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教师在社会中的地位却并未得到相应的提升。
这种评价体系导致一些教师产生失落感。
3. 个人发展:教师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和成长的职业。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一些教师由于各种原因,如年龄、家庭、经济等,导致个人发展受限,进而产生摆烂心态。
针对以上原因,我认为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拒绝摆烂: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明确自己的职业使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我们要坚信,教育是一项崇高的事业,是关乎国家未来、民族命运的大事。
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我们才能在面临困难时,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二、加强自身修养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我们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有着深远的影响。
因此,我们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具体来说,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1. 严谨治学:我们要对所教授的知识有着深入的了解,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2. 严于律己:我们要以身作则,做到为人师表,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3. 关爱学生:我们要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三、调整心态,积极面对压力面对工作中的压力,我们要学会调整心态,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的“平庸之恶”
“平庸之恶”(banality of evil)是现代道德哲学中不断升温的一个理论议题。
这一概念之所以成为争论的焦点并被指代为现代社会中的新型“道德危机”,就在于它深刻地指出了现代道德哲学中的一个经典难题:由于道德责任的稀释和分散,普通人在毫无反思能力的情况下就可能参与不道德的行为。
这一道德逻辑的后果,就是“平庸之恶”亦广泛充斥在当下的教育实践中。
思考教育场域中的种种不完善现象,平庸之恶有着令人渴望回避却又不得不正视的沉重。
可以说,中国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中所包含的种种“体制痼疾”,教育改革中所遭遇的种种执行阻力,都与千千万万一线教师的实践态度和日常行动不无关系。
因而,如何分析“平庸之恶”在基层学校中的运作逻辑,
如何分析教师的日常行动与“平庸之恶”之间千丝万缕的道德联系?成为本文论证的关键。
论文采用了校园民族志的方法对教育场域中的“平庸之恶”现象进行了分析。
研究者以实习教师的身份进入厦门市海沧学校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实地调查与观察,通过与一线教师深入接触,站在教师的立场去感受他们周围的世界,并且保持对“异文化”的开放心态,利用实地搜集的资料来建构教师行动的逻辑。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进行理论对接,对基层学校中“平庸之恶”的出现进行了一种在地化、阐释性的分析。
论文由导论和正文五章构成。
导论对研究缘起、文献综述、核心概念界定、研究方法及田野工作进行了介绍和说明。
正文部分由五章构成,依照逻辑关系又可被分为三个部分:前两章主要对教师的工作环境与劳动过程进行了分析;第三章走向微观
的分析,对16名教师的日常行动进行了描述;最后两章属于理论分析,对教师行动的制度后果与道德后果进行了分析。
论文开篇试图阐明教师的劳动过程是如何被塑造出来的。
成为一名教师是职业角色的一个主体建构的过程,同时也创造出了一个新的话语空间,在这个空间里,
微观权力的规训与女性气质的塑造在偶然性中相互碰撞,并建构出了
一个新蜕体。
学校通过女性气质来构建教师劳动的生产过程,女性特
有的服从、依顺、不反抗、被动、细致、勤劳作为一种气质类型则卷入进了学校制度的日常运转之中。
显然,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中,
女性气质是一种特殊的支配关系。
我们有必要考察女性气质的话语空间是如何被构造出来的,其在职业关系中又是如何被放大、支配与利
用的?教师在权力的支配-服从关系中又存在着怎样的矛盾与挣扎?其次,教师在劳动行动中存在着何种抗争的空间和策略?它与“责任稀释”的道德后果之间又存在着何种关联?文章认为,隐秘的、生活化的“日常反抗”(everyday resistance)是教师在学校场域中常采用的一种
反抗形式。
日常的反抗形式是一种没有正式组织、没有正式领导者、不需证明、没有期限、没有名目和旗号的抗争策略。
在基层学校中,
这些日常形式的反抗通常包括:吐槽,找借口,打折扣,钻空子,选择性应付,假装顺从,偷懒和怠工,工作-家庭的边界迁移等等。
这种伪装的、低姿态的、未宣称的反抗行动不可小觑,大量的微不足道的小行动的
聚集就像成百上千万的珊瑚虫日积月累地造就的珊瑚礁,最终可能导
致制度的搁浅或失灵。
再次,“平庸之恶”在教师日常行动中是如何
卷入与渗透的?作为一种权力支配与日常反抗之间的博弈均衡,循规
文化是指教师在日常生活中遵从的一些稳定的“认知图式”和行动惯习。
论文在追踪了16名教师上课、教研、考试、管理班级等的日常行动后,刻画了他们嘲弄理论、浅层表演、压制性纪律、小升初考试等活动中的意义创造实践。
显然,中国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中所包含的种种“体制痼疾”,与教师的实践态度和日常行动不无关系。
最后,论文对教师日常行动的制度后果和道德后果进行了分析。
在制度后果上,教师的日常行动中包含着一套稳定的行动脚本:它是指行动者在学校生活的具体情境中,无需明言就知道如何“进行”的那些实践意识;教师的“应试图式”、“教学图式”、“纪律图式”通常代表着“只做不说”的潜意识和支配日常生活实践的惯例性。
它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在自我维持的结构中再生产其自身的特征。
它们“侵蚀”和“变通”着基层制度在情境性、具象性场域中的互动规则,并最终导致学校制度变革的困难性。
在道德后果上,零件论、集体责任论、小恶论作为教师个体的行动逻辑,参与了“平庸之恶”的生产。
防范与消解“平庸之恶”,既应保护教师个体在道德上的“自我准则”,也应重视制度环境的支持。
综上,在教育场域中,“平庸之恶”的出现与运行有多种机制,这些机制都有自己的历史、自己的轨道、自己的技术与策略,它们被卷入、利用、改变、扩展到教育场域的途径各不相同。
如何克服视域的单一性,从多学科视角出发对教育场域中的“平庸之恶”现象展开分析与阐释,仍是一个有待探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