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中医疗法研究进展

吞咽困难(假性延髓麻痹)中医诊疗方案

吞咽困难(假性延髓麻痹)诊疗方案 吞咽困难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是指吞咽不利,进食或饮水时发生呛咳,甚者吞咽唾液即可出现呛咳,是脑血管疾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假性延髓麻痹。 中医运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调治吞咽困难具有独特的优势,这在临床已得到验证。总结近年来中医对吞咽困难的治疗,我们认为单纯依靠脏腑功能失调辨证,仍旧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我们在研究古今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多年的临床探索,形成了吞咽困难的诊断、量化标准,临床筛选出了对吞咽困难具有疗效的药物、方剂和针刺取穴,确立了吞咽困难的诊疗方案,该方案适用于中风病并发吞咽困难,不包括真性延髓麻痹导致的吞咽苦难。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中医诊断: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 T1001 1001.9094中风的诊断标准; xx 诊断: 参照《神经病学》(王维治主编,第五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假性延髓麻痹的诊断标准。 1. 诊断标准 (1 )发音及语言障碍,咀嚼及吞咽困难,饮水呛咳。 (2)软腭、咽喉肌、舌肌、咬肌或面肌运动障碍,但无舌肌肌萎缩及束颤。 (3)病理性脑干反射阳性: 如下颌反射、吸吮反射等。 (4)咽反射存在,软腭反射消失或极弱。 5)椎体束征(一侧或双侧肢体瘫痪),或情感障碍(表情淡漠、强哭强 笑)。

(6)脑血管病(中风)发作或反复发作史。具有1及2-6中任何2项者可确诊。 2. 证候诊断 (1)肝肾xx: 吞咽困难,晕眩耳鸣,五心烦热,低热颧红,头胀胁痛,视力减退,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2)肝xx 证: 吞咽困难,眩晕耳鸣,头目胀痛,头重脚轻,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失眠多梦,腰膝酸软,口苦,舌红脉弦。 (3)痰瘀阻络证: 吞咽困难,意识不清,或见紫斑、肿块,或出血色暗,舌白腻或紫黯有斑点,脉涩或脉滑。 3. 鉴别诊断 与真性延髓麻痹的鉴别: 真性延髓麻痹为下运动神经元性延髓麻痹,有舌肌萎缩,肌纤维颤动,咽反射消失;吞咽困难为上运动神经元性延髓麻痹,无舌肌萎缩,无肌纤维颤动,咽反射存在,下颌反射亢进。并可根据病史和辅助检查,帮助进行鉴别诊断。 (二)功能分级 吞咽功能状态分级参照“洼田氏饮水试验” 评定方法让患者端坐,喝下30ml 温开水,观察所需时间及呛咳情况)1 级: 能顺利的一次咽下。 2 级:

吞咽障碍综述+文档

脑性瘫痪吞咽障碍的诊治进展 何金华综述张惠佳审校 湖南省儿童医院康复中心长沙 410007 吞咽障碍是脑性瘫痪重要并发症之一,多数患者伴有构音障碍和摄食困难,难以实现言语交流。文献报道各种类型脑瘫58~86%患儿合并吞咽障碍[1-3], Calis等研究发现严重痉挛型脑瘫仅1%没有吞咽障碍[4].由于吞咽困难易于导致较多不良预后,如吸入性肺炎、脱水、胃食道返流、营养不良等各种并发症,甚至可造成生命危险,影响脑瘫康复,因此强调对脑瘫患者吞咽困难早期诊断、早期评定、早期治疗,显然是十分必要的。 1正常吞咽及吞咽的神经生理机制 1.1 吞咽生理过程:正常吞咽从功能上可分4个阶段:准备期、口腔期、咽期和食管期。准备期是咀嚼食物,将食物与唾液充分混合形成适合吞咽的食团。口腔期是舌体依次从前向后把食团推送进入咽部之前的过程。几乎同时,软腭开始抬高,舌后部下降,舌根前移,食团进入咽部[5]。食团在口腔传递的时间应在1—1.25s[6]。咽期是指食团从进入口咽部到通过食管上括约肌(UES)进入食管的这一阶段。这一过程可分解为几乎同时发生的几个顺序紧密协调的动作:软腭上提、舌骨上肌群收缩将舌骨前上提、喉上提、声带内收关闭、会厌盖住喉入口、杓状软骨内向运动关闭喉前庭,舌、咽缩肌收缩,环咽肌打开,加上重力使食团通过环咽肌进入食道,然后喉、咽结构复位,重建呼吸道,整个过程需要0.75—1s[6]。因此这一阶段必须快速、有效,使呼吸仅有短暂中断而防止食团进入气道的过程。食管期是指食管以蠕动运动把食团从UES沿食管向胃部移送的阶段,约需8—20s,该期不受吞咽中枢控制,主要由平滑肌和横纹肌的收缩产生蠕动[6]。 2脑瘫吞咽障碍的病理 2.1吞咽障碍的定义:吞咽障碍是指由于与吞咽有关的中枢部位或神经损伤使吞咽的一个或多个阶段损伤而导致各种症状出现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可分为口咽、食管吞咽障碍两种类型,脑卒中主要表现为口咽期及食管期吞咽障碍吞咽障碍,患者不能顺利完成吞咽过程并保护气道,因此也称为转移性吞咽障碍[7]。 2.吞咽障碍的临床表现 .2.1口阶段异常:面肌及舌肌瘫痪、舌感觉丧失可引起唇闭合异常,口腔流涎,影响咀嚼和食团形成,口内滞留,口期吞咽延迟或无吞咽;舌不能与硬腭形成封闭腔,食物从口角流出或提前溢入口咽喉而误吸;舌前2/3运动异常,可导致食团的抬举、形成和推进困难,舌来回做无效运动,食物滞留于口腔一侧或溢出,而不能送到口腔后部,表现为反复试图吞咽动作,咽启动延迟或困难,或分次吞咽[7]。 2.2咽阶段异常:咽肌无力可造成该侧食物残留,咽缩肌不能将食物充分挤压通过咽部导致咽部滞留;舌后部力量减弱使舌将食团推入下咽部的力量大大降低,咽阶段延长;咽喉部感觉减退,或咽肌运动紊乱或收缩力减弱,导致食团到达腭咽弓的前部时不能触发吞咽称作吞咽反射延迟或缺乏,吞咽触发延迟2s或任何时间的延迟导致误吸均属异常[6];喉前向运动减退、环咽肌功能障碍可造成梨状窝滞留;喉上抬差或延迟是误吸的最常见原因。UES顺应性降低和打开不全导致吞咽后咽部食物滞留和误吸,患者主诉食物梗在喉部。咽推进力量的减弱导致食团介导扩张UES的力量减弱,或UES放松和咽推进力不协调也会出现吞咽障碍[8]。渗透是指食物或液体侵入气管,但未进入到真声带以下的气管;误吸是指食物或液体侵入真声带以下气管,是吞咽障碍最重要的并发症;沉默性误吸是指食物或液体侵入真声带以下气管而不出现咳嗽或任何外部体征[6]。 2.3食管阶段异常:由于食道上段括约肌松弛导致咽期停滞物吸入延迟,食管蠕动无力导致食物在食管哽咽等[9]。 3吞咽障碍的诊断及检查

脑卒中吞咽障碍训练方法

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早期康复训练 摄食-吞咽障碍是急性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轻者只有吞咽不畅感或者出现误咽,重者因水和营养的摄取困难,患者生活质量低,若得不到及时的早期康复护理,严重者可引发误咽性肺炎,甚至因窒息而危及生命,因此,必须尽早改善其摄食-吞咽功能,以补充足够的营养和水分,增加机体抵抗力,对疾病康复有重要意义。 1. 评价方法入院时对患者进行评价,洼田饮水试验为一较方便、常用的鉴别方法。具体操作:患者取坐位,以水杯盛温水30 ml,嘱患者如往常一样饮用,注意观察患者饮水经过,并记录所用时间,根据有无呛咳和分饮次进行评价。标准如下:Ⅰ级(优),5 s之内一饮而尽,无呛咳;Ⅱ级(良),5 s以上分两次以上喝完,无呛咳;Ⅲ级(中),能一次喝完,但有呛咳;Ⅳ级(可),分两次以上喝完,且有呛咳;Ⅴ级(差),常常呛住,不能将水全喝完。(常常呛者应终止实验) 2.心理干预 脑卒中患者起病急,致残率高,有的患者由于表达困难,易出现烦躁、易怒和抑郁情绪,甚至拒食等现象,所以心理护理对吞咽功能恢复方面尤其重要,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的始终。护士应注重与患者及其照顾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告知患者疾病的发生、发展、恢复过程,功能训练的目的、方法和需要配合的事项;又由于病程长,康复训练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这容易造成患者与家属丧失信心。因此,在护理患者时对患者在功能恢复期间取得的一点微小进步给予肯定,鼓励患

者进行主动运动,积极配合康复训练,激发家属共同努力,坚持训练的信心。同时介绍吞咽功能康复的成功例子,以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更好地配合治疗。 3.训练方法 重度吞咽障碍者予以鼻饲,中、轻度吞咽障碍者,自行摄食。患者入院后根据病情护士进行基础训练和摄食训练.基础训练是针对那些与摄食-吞咽活动有关的器官进行功能训练;摄食训练则是实际进食的训练。(1)基础训练:用于脑损伤急性期进食及中重度摄食-吞咽障碍患者进行摄食训练之前的预备训练。①咽部冷刺激与空吞咽:咽部冷刺激系使用冰冻的棉棒蘸少许水,轻轻刺激软腭、舌根及咽后壁,然后嘱患者做空吞咽动作。寒冷刺激能有效地强化吞咽反射,反复训练可使之易于诱发而且吞咽有力。②屏气-发声运动[1]:患者坐在椅子上,双手支撑椅面做推压运动(pushing exerciscs),屏气。此时胸廓固定、声门紧闭;然后,突然松手,声门开、呼气发声。此运动不仅可以训练声门的闭锁功能、强化软腭的肌力而且有助于除去残留在咽部的食物。③舌肌、咀嚼肌运动:在患者未出现吞咽反射的情况下,先进行舌肌和咀嚼肌的按摩。再嘱患者张口,将舌尽力向外伸出,先舔下唇及左右口角,转至舔上唇及硬腭部,然后将舌缩回,闭口做上下牙齿互叩及咀嚼10次,如果患者不能自行舌运动时,护士可用纱布轻轻地把持舌,进行上下、左右运动,将舌还回原处,轻托下颌闭口,以磨牙咬动10次,分别于早、中、晚饭前进行,每次5 min。 ④颊肌、喉部内收肌运动:嘱患者轻张口后闭上,使双颊部充满气体、

康复科-中风后吞咽功能障碍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中风后吞咽功能障碍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符合中医中风病的诊断同时具有吞咽困难、饮水即呛、构音障碍等主要症状表现。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编写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10年)标准,符合急性脑梗死或脑出血的诊断标准;吞咽障碍符合脑卒中后延髓麻痹诊断标准。 (二)证候诊断 1.风痰阻络证:吞咽困难、舌强语謇,肢体麻木;或兼有恶风头痛,肢体拘急,关节酸痛。舌质淡红,苔薄白腻,脉浮或弦滑。 2.肝肾亏虚证:吞咽困难、言语不清,足废不能用,足冷面赤,口干不欲饮,腰膝酸软。舌淡红少苔,脉沉细弱。 3.气虚血瘀证:吞咽困难、言语不利,身倦乏力,少气懒言;伴肌肤甲错,口干不欲饮。舌淡紫或有紫斑,脉沉涩。 二、治疗方法 (一)康复治疗 吞咽障碍训练:有条件的单位根据患者吞咽障碍的分期情况,由言语治疗师与康复医生指导完成:口腔期障碍的训练措施有口腔周围的自主及被动运动、舌肌运动、冰块按摩皮肤、冰块按摩咽喉等或湿热刺激发声训练;咽喉期麻痹的训练措施有侧卧吞咽、边低头边吞咽、空气或唾液吞咽训练、小口呼吸、咳嗽、哼唱等。 1.感官刺激 (1)触觉刺激:用手指、棉签、压舌板等刺激面颊内外、唇周、整个舌部等,增加这些器官的敏感度。也可以用电动牙刷刺激。 (2)咽部冷刺激及空吞咽:用棉棒粘少许冰水,轻轻刺激软腭、舌根及咽后壁,然后嘱患者做空吞咽动作。 (3)味觉刺激:用棉棒蘸不同味道果汁或菜汁(酸、甜、苦、辣等),刺激舌面各部味觉,增强味觉敏感性及食欲。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康复护理(一)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康复护理(一) 【关键词】脑卒中吞咽障碍康复护理 吞咽障碍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由于与吞咽有关的中枢部位或神经损伤,使吞咽的一个或多个阶段损伤而导致各种症状出现的一组临床综合征。主要见于真性球麻痹和假性球麻痹的患者,单侧皮质脑干束受损也可出现一过性的吞咽功能障碍。其发生率多达25%~73%1],主要表现为饮水呛咳、吞咽困难、语言障碍,常可引起吸入性肺炎,甚至窒息死亡。患者还可因进食困难导致营养摄入不足,机体抵抗力下降,生活质量下降。因此,及时有效地进行康复护理,可避免因吞咽困难导致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同时,尽早改善吞咽功能,不但可以及时从消化道用药,还可以及时补充足够的营养和水分,增强机体抵抗力,对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提高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1心理护理 心理防御机制作用,直接影响着康复的成效。当患者处于兴奋状态及良好情绪时,神经抑制解除,神经肌肉调节达到最佳状态。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常伴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产生紧张、悲观、厌食甚至拒食心理,易激怒或抑郁,甚至失去生存信心。因此应通过心理疏导,要注意调整患者心态,在患者进食过程中,护理人员要运用巧妙的语言积极暗示患者,消除心理障碍,增强其安全感,增强患者康复的信心。对于病情稳定的患者,提倡集体进食,以减轻或消除孤独感。 2摄食训练 2.1进食体位 (1)坐位:躯干垂直,头轻度向前屈曲,这种体位可最大限度地保护气管,有利于吞咽动作形成。尽可能进食后保持此体位30min。(2)仰卧位:躯干45°仰卧,喂食者位于患者的健侧,该体位可促进残留食物从咽峡部排出,防止吸入气管。(3)侧卧位:向健侧卧位,利用重力作用,使食物主要集中在健侧口腔,减少食物残留于瘫痪侧。(4)平卧头偏向一侧:由于病情特殊,如脑出血急性期需要平卧时,可采取此体位,防止误吸入气管。 2.2一口量 指最适宜吞咽的每次摄食入口量(正常人约为20mL)。对患者进行摄食训练时,一口量过多,食物就易从口中漏出或残留在咽部导致误咽,过少则会因刺激强度不够难以诱发吞咽反射,所以一般先以少量食物(一汤匙)试探,后酌情加量。 2.3进食速度 进食速度不能过快,以较正常人相对缓慢的速度咀嚼和吞咽,每进食一口后,要让患者反复吞咽数次。每次进食时间控制在45min左右,进食时尽量不要与患者交谈,防止误吸、误咽。 2.4食物选择 根据患者吞咽障碍的程度,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选择密度及形态均匀,有适当粘性不易松散,易于咀嚼和通过咽部,不易在食道黏膜上残留的食物,可选果冻、蛋羹、豆腐脑、米糊等半固体食物,从小量逐渐增加固体食物并进而过渡到进食普通饮食和水。治疗同时还要兼顾患者的喜好、营养成分及食物的色、香、味、温度等。 3吞咽训练 对摄入、吞咽各个部位进行训练,增加协调能力。一般安排在饭前,每日3次,每次20min 左右。 3.1舌体运动训练 让患者以舌尖抵硬腭部,舌在齿内侧回旋并发“la”音。对舌体运动障碍患者,用压舌板按摩舌部,护理人员用纱布包裹患者舌尖,向左右口角及上下牙龈等不同方向软牵拉,后嘱患者用力缩舌,促进其舌体前后运动或左右反复伸展。

吞咽障碍的治疗

吞咽障碍的康复治疗 一、病因 吞咽障碍是指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可发生于不同部位的吞咽时咽下困难。吞咽障碍可影响摄食及营养吸收,还可导致食物误吸入气管而患吸入性肺炎,严重者危及生命。康复训练是改善神经性吞咽障碍的必要措施。 许多疾病都可以引起吞咽障碍,如:口咽腔、食管肿瘤等占位病变,化学性烧灼伤,咽部肌无力等。 吞咽时,食物被置于口腔的前中部,然后唇闭合,颌的闭合是成人吞咽动作的开始。 而吞咽阶段可分为:(1)?准备期,食物由唇、齿、颌、舌、颊肌、硬腭、软腭分别嚼碎和操纵;(2)?口腔期,此期舌上的食物被主动送至口腔后部,舌将食物压入咽部;(3)?咽期,食物由咽部运送至食管。 这是一种反射活动;(4)??食管期,食团因重力及食管蠕动顺食管进入胃中。 二.治疗措施 吞咽障碍的治疗主要以非手术为主的康复治疗,包括:1.改善食物的物理性状,以利吞咽。如:选择糊状食物等;2.面部及咽部肌肉的功能康复训练,包括:感觉刺激、口面部肌肉训练、呼吸训练、吞咽肌运动协调训练、吞咽技巧训练等;3.咽部肌肉的刺激。包括冷、热、电刺激;4.进食体位的调整;5.中西医治疗;6.针灸治疗;7.心理治疗。(1)康复评估 1.洼田饮水试验:先让患者喝下30毫升水,然后观察和记录饮水时间、有无呛咳、饮水状况等。并记录下病人是否会有一下情况: 饮水试验分级及判断标准 分级判断 I可以一次喝完正常:I级,5秒钟内完成

II分两次以上喝完,无呛咳可疑:I级,5秒钟以上完成,II级 III能一次喝完,但有呛咳异常:III/.IV V级IV分两次以上喝完,且有噎呛V常常呛住,难以完全喝完 整体评估的内容还需要针对以下问题:是否对食物有认识障碍是否有入口障碍进食所需时间及吞咽时间送入咽部是否存在障碍经咽部至食道是否存在障碍与吞咽有关的其他功能是否异常 (2)行为治疗 1.改变吞咽姿势:改变吞咽时的姿势,其原理是在吞咽食团时,让患者改变身体或头部的某种姿势,即可解决吞咽障碍的症状。 包括,侧方吞咽和转头吞咽、空吞咽与交互吞咽、低头吞咽、从仰头吞咽到点头吞咽。 2.感觉促进综合训练:患者开始吞咽之前给予早期感觉刺激,使其能够及时吞咽,称感觉促进法。感觉促进法包括: ⑴把食物送人口中时,增加茶匙下压舌部的力量。⑵给予感觉较强的食物,例如:冰冷的食团,有触感的食团,(例如布丁、果冻),或有较强酸甜苦辣味道的食团。 ⑶给予需要咀嚼的食团,借助咀嚼运动提供初步的口腔刺激。 ⑷在吞咽前在腭舌弓给予温度触觉刺激。进食前,以冷却刺激进行口腔内清洁。或进食时冷热食物交替进食。或用冰冻后的棉签在咽弓出摩擦4-5次。 ⑸慎用3毫米直径以上的食团。 ⑹鼓励患者自己动手进食。 3.改变食物的质地和粘稠度 4.基础训练

吞咽障碍的训练

吞咽障碍的训练方法 吞咽障碍的定义:是指被吞咽的食物经口腔进入到胃的过程中出现了障碍。由于下颌,双唇,舌,软腭,咽喉,食道阔约肌或食道功能受损,由此产生进食困难。 吞咽障碍的危害: 可以导致营养缺乏,饥饿;吸入性肺炎,气道阻塞.严重的导致窒息。 吞咽障碍的治疗: (1)间接训练:不用食物针对功能障碍进行的基础训练。(2)直接训练:使用食物的同时并用体位.食物形态等补偿手段的摄食训练。 (一)基础训练(间接) 目的及特点:预防费用性功能低下;改善相关器官的运动及协调;为经口腔进食做功能性准备;不使用食物,安全性好;适用于轻重度患者。 1.颈部放松——头颈部过度紧张,会妨碍舌及口腔周围肌肉的运动,降低吞咽能力及咳出误咽物能力。 操作方法:点头.仰头.左右转头.耸肩动作。 注意事项:动作需缓慢。 2.口腔周围肌肉的训练 (1)口唇闭锁训练: 缩拢口唇,发wu音,维持5秒;口角向两侧,发yi音;闭紧口唇,发eng音,维持5秒,重复5次,发u,i,增加唇运动;发p,b快速进行唇的张开与闭合;唇无力·用示指或冰棒快速叩击上下

唇;双唇含压舌板,做唇抗阻训练。 吹肥皂泡,吹口哨,吹气球训练;在口唇涂不同食物,如奶酪,鼓励患者闭唇,抿食物;患者口含纽扣,试图拉出,双唇抗阻紧闭;面对镜子练习微笑,噘嘴,呲牙动作,练习唇在各个方向的运动;治疗师用手拨开患者紧闭嘴唇。 (2)下颌运动训练 牵张治疗:在上下牙之间放软硬适中物品;咬肌高度紧张时,按摩紧张的肌肉;下颌左右移动,维持5秒,重复10次;夸张咀嚼动作,重复10次;张口发啊,快速闭合,重复10次;下颌抗阻训练,在张开和闭合时加阻力。 K点刺激:目的-促进张口,促进吞咽反射建立。适应症—假性球麻痹不能张口。 (3)舌体运动训练: 舌肌瘫痪,被动牵拉,诱发舌运动,如利用棒棒糖诱发舌前方,左右,上下运动;主动前后,左右,上下运动;舌前伸口外,维持五秒,重复5-10次。舌尽量贴近硬腭向后回缩,维持5秒,重复5-10次。 快速的伸缩舌,重复5~10次;张口,卷舌运动,重复5~10次;舌尖向左右运动,各维持5秒,重复5~10次;舌尖舔唇一周,重复5~10次。 (4)颊部力量训练 治疗师手向外上方牵拉口角;指尖或冰棒叩击面颊,感觉刺

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的吞咽训练及护理效果

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的吞咽训练及护理效果 摘要目的探究与分析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的吞咽训练及护理效果。方法192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护理组与吞咽训练组,各96例。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吞咽训练组饮水试验结果正常比例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吞咽训练组可进食普通食物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行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吞咽训练的临床效果显著,饮水及饮食功能明显发问,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吞咽训练;护理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and analysis the swallowing training and nursing effect of swallowing dysfunction in stroke. Methods A total of 192 patients with swallowing dysfunction after stroke were divided by random number table into conventional nursing group and swallowing training group,with 96 cases in each group. Comparison was made on clinical nursing effects of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swallowing training group contained higher proportion of normal results in drinking test than the conventional nursing group,and their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The swallowing training group also had higher proportion of taking normal food than the control group,and their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Conclusion Swallowing training in addition to conventional nursing can provide precisely clinical effect for swallowing dysfunction in stroke patients,and their drinking and eating function are all obviously improved. This method is worth clinical promotion. 【Key words】Stroke;Swallowing dysfunction;Swallowing training;Nursing 脑卒中作为临床上一类发病率较高的脑血管疾病,其中以吞咽功能障碍为最为常见的并发症,据有关调查研究资料显示,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发病率高达40%以上,不仅对整体康复效果造成影响,同时影响了患者对营养的正常摄取[1,2]。以往临床上仅给予常规护理,无法达到康复效果,现本院在此基础上加用康复护理,旨在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将研究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2年10月~2014年5月收治的192例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护理组与吞咽训练组,各96例。常规护理组中男55例,女41例,年龄56~78岁,平均年龄(69.2±3.5)岁。康复护理组中男53例,女43例,年龄54~76岁,平均年龄(68.5±3.1)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急性脑卒中患者合并吞咽功能障碍的治疗

后L A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 AV I较术前降低(P <0.05)。提示射频消融后维持窦性心律可以使左心房形态型结构发生逆重构。可能的原因为左心房不是一个对称的三维结构,且左心房扩大的形式也不是均匀的,因而L AD往往不能正确评估左心房实际的大小。L AV I是经BSA校正的衡量左心房大小的可靠参数,较L AD能够更准确地评估左心房实际大小。虽然导管消融后心房颤动有复发,但左心房大小呈减小的趋势,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术后心房颤动发作时间或频度减少;另一方面是消融能量对心房肌的破坏作用,形成的瘢痕收缩产生类似“夹板”效应,使心房容积减小;另外,有些研究也表明导管消融术后左心房大小的减小可能并不是单纯转律的作用,有可能为心房颤动导管治疗后的心脏逆重构。总之,研究结果提示射频消融术能够减少左心房大小,部分逆转心房重构。 本研究还存在以下局限性:①研究尚不能完全检出导管消融术后的一些无症状复发事件,且样本量较少,可能会对研究结果有一定的影响;②只选取一个时间点,未能观察心房重构逆转的动态过程。 参考文献: [1] Berruezo A,Tamborero D,Mont L,et al.Pre2procedural predictors of atrial fibrillation recurrence after circumferential pulmonary vein ablation[J].Euro Heart J,2007,28(7):8362 841. [2] Hof I,Chilukuri K,Armin2Zadeh A,et al.Does left atrial volume and pulmonary venous anatomy predict t he outcome of cat heter ablation of atrial fibrillation[J].J Cardiovasc Electrophysiol,2009,20(9):100521010. [3] Shin SH,Park M Y,Oh WJ,et al.Left atrial volume is a predictor of atrial fibrillation recurrence after cat heter ablation [J].J Am Soc Echocardiogr,2008,21(6):6972702. [4] 李康,丁燕生,杨俊娟,等.左心房容积指数与心房颤动导管消融 预后的关系[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07,15(3):1392141. [5] Jayam V K,Dong J,Vasamreddy CR,et al.Atrial volume reduction following cat heter ablation of atrial fibrillation and relation to reduction in pulmonary vein size:an evaluation using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J].J Interv Card Electrophysiol,2005,13(2):1072114. [6] Taso HM,Wu M H,Huang B H,et al.Morphologic remodeling of pulmonary veins and left at rium after cat heter ablation of atrial fibrillation:insight from long2term follow2up of t hree2 dimens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J].J Cardiovasc Electrophysiol,2005,16(1):7212. [7] Beukema WP,Elvan A,Sie H T,et al.Successful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in patient s wit h previous atrial fibrillation result s in a significant decrease in left atrial size[J].Circulation,2005,112 (14):208922095. 收稿日期:2010211215 修回日期:2011212213 编辑:李玉丁 急性脑卒中患者合并吞咽功能障碍的治疗 戴晓红1,曹正祥2 (如东县第二人民医院a.内科;b.康复科,江苏如东226403) 关键词:脑梗塞;吞咽障碍;肺炎,吸入性;康复 中图分类号:R74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2583X(2011)0820709203 由于卒中后真、假性球麻痹,造成吞咽功能障碍,食物误吸引起吸入性肺炎,可显著增加卒中患者的病死率,是卒中后1个月内导致死亡的第三大原因,并造成卒中后第1年病死率20%,以后每年约10%~15%[1]。为探讨其临床特点,降低老年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因误吸而引起的吸入性肺炎,提高救治水平和患者的生活质量,现将我科对诊断为老年卒中吞咽障碍,并有误吸及吸入性肺炎可能的患者进行早期综合康复训练,观察其效果,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2007年1月至2009年10月收治的老年卒中患者70例,经颅脑CT或MRI检查证实,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通过吞咽障碍评估,在原有疾病治疗基础上,给予康复训练者为康复组,共36例,男22例,女14例,年龄61~78岁,平均(69.0± 2.0)岁。未予康复训练者为对照组,共34例,男20例,女14例,年龄60~78岁,平均(68.0±4.0)岁。排除意识丧失、有严重认知功能障碍,完全失语及连续治疗不到1个月的患者。两组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1.2.1 选择体位 完全不能经口进食者早期即给予鼻饲饮食。经口进食者给予进食指导,适当的进食体位,以头部前屈,健侧在下的卧位,躯干与地面角度>45°最安全。并以进食泥状食物为主,显著提

脑卒中后吞咽困难康复治疗

2012年5月 伴随全世界人口的老龄化,我国的老年人口也在不断的增 加,心脑血管疾病是老年人的多发病,也是常见病,大部分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如何做好老年人的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和后期康复,就成为现今许多医疗工作者研究的主要课题。脑卒中是心脑血管疾病严重后果之一,最常见的并发症为吞咽功能障碍,使 患者正常的吞咽同能不能进行。导致患者常发生窒息、 营养不良以及肺内感染等,给患者的治疗和日常生活带来不利的因素。常规的护理治疗,对脑卒中吞咽障碍功能的患者,临床效果不很明显。本文对我院2010年8月~2011年8月收治的168例,脑卒中并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进行早期的系统康复训练,对其临床效果及恢复情况进行统计对比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临床资料:我院2010年8月~2011年8月收治的168例,脑卒中并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男患102例,女患66例;年龄57~82岁,平均年龄(61.2±1 2.5)岁;两组脑卒中伴有吞咽功能障碍的患 者随机分配,在吞咽障碍的程度、 性别、年龄评估经统计学检验,无统计学差异(P >0.05 ),具有可比性具体患者的情况如表1。表1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1.2治疗方法:依据吞咽障碍的程度不同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其 中包括针灸、 电针、药物及手术治疗等。在患者存在轻度的吞咽功能障碍时,应给予针灸或是电针的治疗,来进行吞咽功能的刺激恢复,通过刺激局部神经组织及运动点,以刺激脑神经受损部位进行修复,进而达到治疗吞咽功能障碍的目的。当患者患有严重的吞咽功能障碍时,局部针灸、电针及药物治疗均不能达到治疗效果的时候,应进行手术治疗,此外还有环咽肌切开术会厌重塑部分或全部环状软骨切除喉部悬吊喉气管分离术长期严重吞咽困难应施行喉闭合术甚至喉切除术重建呼吸通路[3]。1.3康复训练的方法1.3.1基本训练:A 组患者常规的护理治疗外,进行了早期的康复护理治疗,治疗方法如下:①颈椎的活动功能训练;帮助患者左右 前后摇动头部,活动颈椎,刺激患者引起咽下反射,预防错误吞咽 的发生; ②增加口唇的闭合:使用手指或是冰块轻叩嘴周围,由外向中间轻叩,清洗干净患者的食指,嘱患者把食指放进自己的嘴里做吸吮③对患者的舌的训练;让患者把舌头伸出口外,向不同的方向运动,嘱患者将舌尖抵在颊后部用力颊,借此增加舌部运动;患者的舌部不能自主运动时,应使用干净的纱布包裹住患者的舌部帮助舌部进行运动;④刺激咽部对温度的训练,分别使用冷藏后的棉签沾水,轻轻碰触舌根、软腭及咽部后壁,并让患者做吞咽动作的训练;⑤发声运动的训练;嘱患者平稳坐在椅子上,两手支撑住椅子,憋气,固定胸廓,闭紧声门后松开双手,打开声门 呼出空气发出声音; ⑦对呼吸及呼吸道的训练;嘱患者深吸口气屏气咳出,刺激和提高咳嗽和预防错误的吞咽。增加呼吸道各种异物的排除能力。1.3.2刺激摄食训练:方法:①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注意体位的变化;采取仰卧的体位,使患者头向前屈,患侧肩部使用棉垫垫起,帮助患者位于健侧进行锻炼,此时口中食物不易脱出,方便舌根运送食物;更加减少鼻腔的食物逆流个错误吞咽的发生。侧卧位;应用健侧卧位,床头部分抬高,使患者口中的食物都聚集在健侧的口腔内,使食物在患侧口腔内残留减少。坐位进食;头部略前 倾,上身坐直,患侧的手部放在桌子上; ②进食的食物大小、形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分阶段进行调整,应先由简单开始再难的进行顺序,比较简单的吞咽食物特点要密度一致,具有适当的粘性,不容易松散,在进行吞咽的时候易变形,不容易粘在黏膜残留;③对吞咽食物摄取的量要有正常的估量,一次正常约为20ml ,不易过多从口中脱出,过少刺激减小,没有达到训练强度。1.3.3对口腔的护理:要注意口腔内的卫生清洁,帮助患者进行漱口的锻炼,刺激口腔酶分泌,减少口腔黏膜的感染。1.3.4心理护理:对患者要耐心、仔细的进行护理操作,切不可粗暴、急躁,动作要轻柔,时常陪患者聊天,讲故事,让患者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以配合治疗。1.3.5康复评定标准:康复疗效判断标准:①吞咽能力≥9分为基 本痊愈; ②吞咽能力提高6~8分为明显好转;③吞咽能力提高3~5分为好转;④吞咽能力1~2分为无效[1] 。2结果 对比洼田氏饮水试验,治疗前A 组与B 组吞咽功能障碍程度,差异无显著性(P >0.05);训练1个月后A 组吞咽功能恢复明显优于B 组(P <0.05),见表2。 摘要:目的:对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系统康复训练临床效果的观察研究。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8月~2011年8月收治的162例, 脑卒中并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 A 组94例,除进行常规治疗意外还进行康复训练干预; B 组68例,给予常规的治疗护理。进行一个月治疗后对两组患者进行洼田氏饮水试验分析,对两组患者的吞咽障碍的恢复情况进行统计对比。 结果:A 组应用常规治疗、护理联合康复训练的患者,吞咽功能障碍的恢复情况明显优于B 组只做常规治疗和忽的的患者,两组患者疗效有显著差异(P <0.05)。结论:对于脑卒中吞咽障碍功能的患者,系统康复训练可以增加治疗和护理的临床效果,对吞咽功能的恢复有显著的作用。关键词: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系统康复训练;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4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0979(2012)10-0179-02 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康复治疗 李葆源* *同煤集团肿瘤医院(037003) 2012年3月10日收稿 组别例数年龄病变性质偏瘫侧别脑出血脑梗死左右A 组9460.9±9.549454648B 组 68 61.7±9.7 36 32 38 30 重要性,帮助患者克服恐惧心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其积极配合康复训练。2.2出院康复指导:患者出院前应指导其正确更衣(如穿裤时先患肢后健肢);在术后三个月内避免患侧卧位,并保持患肢外展15~30°;术后六个月内避免两腿交叉,不能坐低板凳和马桶,不能下蹲,不能坐位时前倾取物,骑自行车时座位不能太低,避免过度屈髋;持续坐位不能大于1小时,以防髋关节的屈曲挛缩僵硬及关 节脱位,避免剧烈运动,登高负重,注意活动量、 活动时间、活动范围,防止关节肿胀和疼痛。术后6~8周避免性生活。定期复查,复 查时间一般为:第一次术后1~2个月, 第二次术后4个月,第三次术后1年。但若有异常情况,要及时复诊。 3讨论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不仅能有效解除患者关节的疼痛,纠正畸形,而且能极大的恢复患者关节的活动功能。成功的手术是取得良好疗效的基础,积极有效的早期康复训练,是保证治疗成功 的重要因素。由于术后容易发生各种并发症, 如脱位、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等,最终导致手术失败,只有积极、合理的护理和康复训练,才能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术后康复训练的基本原则是:早期开始,循序渐进,准确恰当,持之以恒。本组病例的患者进行了有针对性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训练,结果显示疗效满意。从而证明,科学的康复训练可有效的减少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并发症,促进功能恢复,从而提高患者今后的生活质量。 179

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障碍处理

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障碍处理 【摘要】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障碍处理,将吞水试验作为判断是否行鼻饲的处理方法,减少吸入性肺炎、窒息的危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神经内科2001年1月至2011年1月共620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产生吸入性肺炎、窒息的原因。结果本组发生吸入性肺炎16例,其中发生窒息4例,窒息死亡2例。结论对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应尽早进行吞水试验,对异常的患者则给予行鼻饲,鼻饲流食和药物,同时行普通针刺或电针、加强康复训练,可配合行高压氧治疗,以期获取更好效果。 【关键词】脑卒中;吞咽障碍;饮水试验 急性脑卒中患者常并发球麻痹,引发吞咽功能障碍,在进食后常常出现吸入性肺炎、窒息等情况。本文旨在探讨如何避免出现吸入性肺炎、窒息。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共620例,其中男320例,女300例,年龄在35~88岁,平均为58.3岁,其中脑梗死395例,脑出血225例。均经头颅CT或MRI确诊。均有不同程度的吞咽、言语功能障碍。 1.2 吞咽功能的评价 根据洼田氏提出的30ml饮水试验[1]作为评价吞咽功能的床边检测依据。嘱患者喝30 ml温开水,观察和记录患者的饮水所用时间、有无发生呛咳、饮水时状态,并进行评估。如果患者在5 s内将30 ml水全部喝尽,未发生呛咳,判定为正常;如果患者喝水时间大于或者等于5 s或者2次喝尽,未发生呛咳,我们判定为可疑;如果患者分1~2次喝尽,或无法全部喝尽,均发生呛咳,我们判定为异常。 1.3 处理方式 我们对评估为吞咽功能障碍(异常)的患者均行鼻饲并鼻饲流食及药物,如果患者再次进行评价试验时吞咽功能(1次/7 d)时,判定为正常时,则给予停止鼻饲并瞩其自行进食、服药;对判定为吞咽功能正常的患者瞩其自行进食、服药;对判定为为吞咽功能可疑的患者则瞩其流质饮食,如果发现患者进食后发生呛咳症状则按吞咽功能障碍(异常)处理,如果在7 d内进食时为发生呛咳者则按方法判定为吞咽功能正常处理,治疗中如进食过程中发生呛咳者则再次评估吞咽功能,并参照上诉方案处理。常规行药物治疗、普通针刺或电针治疗以及高压氧、功能康复训练等治疗。 2 结果

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障碍的护理 汪玲怡

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障碍的护理汪玲怡 发表时间:2016-06-28T12:03:33.460Z 来源:《医药界》2015年10月第10期作者:汪玲怡 [导读] 脑卒中伴有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能有效的改善吞咽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上海市宝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上海 201999) 【中图分类号】R4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550-1868(2015)10【摘要】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障碍的护理。方法??总结2015年1月至6月脑卒中伴有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结论脑卒中伴有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能有效的改善吞咽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关键字】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护理 吞咽困难是脑卒中常见症状,主要表现为进食吞咽困难,饮水呛咳,甚至误吸,轻者导致营养不良,重者导致误吸入性肺炎,甚至窒息死亡。因此,早期对脑卒中患者进行吞咽功能障碍的护理,有助于吞咽功能早日康复起到重要的作用。 1 临床资料 本组50例脑卒中伴有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接受早期康复护理,男28例,女22例,年龄38~80岁,病例最短7天,最长20天。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心理护理是吞咽功能训练成功的保障,据报道[1],通常情况下,脑卒中患者不但伴有吞咽障碍,也常会伴有肢体、语言功能障碍,由于日常生活不能自理,又不能用语言表现出来,而产生焦虑、悲观等心理问题,发生率占总发病率的近一半。为此护理人员应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工作,使患者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护理人员康复训练。 2.2 吞咽功能训练 2.2.1口运动训练①采用咽部冷刺激和空吞咽训练,用棉棒蘸冰水,抵住前腭弓部摩擦,刺激软腭、咽部,叮嘱患者练习空吞咽动作,并发出“a、o”音节,发音可抬高软腭,利于吞咽训练,诱发吞咽反射。空吞咽训练可增加前口腔咽部的机械运动,冷刺激具有提高咽部吞咽的敏感性,强化咽部吞咽功能。②加强舌肌、口腔肌群运动训练,采用湿纱布,引导患者上下左右抬卷牵拉舌头,若患者舌头逐渐有力量,可应用压舌板阻抗增强肌力。指导患者开闭颌关节,做咀嚼动作、微笑动作、磕牙动作、鼓腮动作训练,以此加强吞咽肌群的力量。 2.3 摄食训练①摄食体位:建议对能坐起的患者,指导患者垂直躯干,颈部前屈,最大限度保护气道,预防呛咳;对卧床患者,指导患者取躯干与地面呈45°或者取躯干30°仰卧位,头前驱;对偏瘫患者,指导患者将患侧肩部用软枕垫起,于患者健侧喂食,有利于食物向舌根运送。②食物形态:早期选择质地平滑均匀、有适当粘性、不易松散的食物,如肉类、淀粉、面包、谷物制成泥状的或混合成稠的食物,蔬菜、水果制成泥状,再逐渐过渡到碎状食物、普食。进食量从1~4 mL小量开始逐渐增加,掌握每次喂入口中食物的量,防治食物外流或滞留口中,食物吞咽后,再反复空吞咽动作,每次吞咽后饮1~2 mL温开水。选择食物的温度和色香味要能够激活患者的食欲,促进患者能主动吞咽。③食物在口中位置:将食物置放于口腔健侧的后舌部,使患者口腔及舌部能感知到食物在口腔的具体位置,利于吞咽食物。 3 讨论 吞咽功能障碍是脑卒中常见并发症,易引发呛咳、窒息、吸入性肺炎、脱水等后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治疗,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安全。为此早期对吞咽障碍患者实施吞咽功能康复护理干预,有利于降低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2]。 脑卒中患者的舌部和口腔肌肉活动受限,因此应着重对此进行功能锻炼。同时遵循循序渐进,不可急求效果的原则,不断对患者口腔肌肉、舌头敏感性等进行训练,以此锻炼摄食和吞咽功能,防治发生吞咽、呛咳[3-4]。 综上所述,通过对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行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系统化地强化吞咽和摄食功能训练,同时疏导患者负面心理,争取患者配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此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拥军,卒中单元[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2~4. [2] 曾海涓,覃艳玲.脑卒中吞咽障碍康复护理的进展[J].护理与康复,2012,7(15):145. [3] 何桂兰.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康复及护理研究进展[J].中医药导报,2012,7(6):152. [4] 孙素侠.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早期康复护理的效果观察[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0,7(9):134.

吞咽障碍的治疗

吞咽障碍的治疗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吞咽障碍的康复治疗 一、病因 吞咽障碍是指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可发生于不同部位的吞咽时咽下困难。吞咽障碍可影响摄食及营养吸收,还可导致食物误吸入气管而患吸入性肺炎,严重者危及生命。康复训练是改善神经性吞咽障碍的必要措施。 许多疾病都可以引起吞咽障碍,如:口咽腔、食管肿瘤等占位病变,化学性烧灼伤,咽部肌无力等。 吞咽时,食物被置于口腔的前中部,然后唇闭合,颌的闭合是成人吞咽动作的开始。 而吞咽阶段可分为:(1)准备期,食物由唇、齿、颌、舌、颊肌、硬腭、软腭分别嚼碎和操纵;(2)口腔期,此期舌上的食物被主动送至口腔后部,舌将食物压入咽部;(3)咽期,食物由咽部运送至食管。这是一种反射活动;(4)食管期,食团因重力及食管蠕动顺食管进入胃中。 二.治疗措施 吞咽障碍的治疗主要以非手术为主的康复治疗,包括:1.改善食物的物理性状,以利吞咽。如:选择糊状食物等;2.面部及咽部肌肉的功能康复训练,包括:感觉刺激、口面部肌肉训练、呼吸训练、吞咽肌运动协调训练、吞咽技巧训练等;3.咽部肌肉的刺激。包括冷、热、电刺激;4.进食体位的调整;5.中西医治疗;6.针灸治疗;7.心理治疗。

(1)康复评估 1.洼田饮水试验:先让患者喝下30毫升水,然后观察和记录饮水时间、有无呛咳、饮水状况等。并记录下病人是否会有一下情况: 饮水试验分级及判断标准 分级判断 I 可以一次喝完正常:I级,5秒钟内完成 II 分两次以上喝完,无呛咳可疑:I级,5秒钟以上完成,II级III 能一次喝完,但有呛咳异常:III/.IV V 级 IV 分两次以上喝完,且有噎呛 V 常常呛住,难以完全喝完 整体评估的内容还需要针对以下问题:是否对食物有认识障碍是否有入口障碍进食所需时间及吞咽时间送入咽部是否存在障碍经咽部至食道是否存在障碍与吞咽有关的其他功能是否异常 (2)行为治疗 1.改变吞咽姿势:改变吞咽时的姿势,其原理是在吞咽食团时,让患者改变身体或头部的某种姿势,即可解决吞咽障碍的症状。包括,侧方吞咽和转头吞咽、空吞咽与交互吞咽、低头吞咽、从仰头吞咽到点头吞咽。 2.感觉促进综合训练:患者开始吞咽之前给予早期感觉刺激,使其能够及时吞咽,称感觉促进法。感觉促进法包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