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基础知识重要考点:细菌群体繁殖的规律及其各期的主要意义-医学微生物学

合集下载

医学生笔记(医学微生物学总结)

医学生笔记(医学微生物学总结)

医学生笔记(医学微生物学总结)医学微生物学是医学领域中的一门重要学科,研究微生物的特性、分类、生长、繁殖及其与疾病的关系。

以下是医学微生物学的一些基本知识和要点总结。

一、微生物的分类微生物根据细胞结构可以分为原核微生物和真核微生物。

原核微生物包括细菌和蓝藻菌;真核微生物包括真菌、原生动物和病毒。

二、细菌1.细菌的结构:细菌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核质。

根据细菌的形态,可以分为球菌、杆菌、弯曲菌和丝状菌等。

2.细菌的生长:细菌的生长需要适宜的温度、pH和营养物质等条件。

细菌的增殖方式有二分裂和孢子形成两种。

3.细菌的代谢:细菌的代谢方式多样,包括厌氧代谢和好氧代谢等。

厌氧菌可以在缺氧的环境中进行代谢和繁殖。

4.细菌的致病性:部分细菌对人类会造成感染和疾病,如肺炎球菌、结核杆菌和沙门菌等。

这些细菌通过毒素的分泌和细菌的直接侵袭来导致疾病。

三、真菌1.真菌的结构:真菌由菌丝、菌体和孢子等组成。

真菌的菌丝可以分为异丝和同丝两种。

2.真菌的生长:真菌通常在湿度高、温度适宜的环境中生长和繁殖。

真菌的繁殖方式包括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

3.真菌的致病性:真菌感染通常发生在机体免疫力低下的患者身上,如艾滋病患者和器官移植患者。

常见的真菌感染疾病有白色念珠菌病、肺曲霉病和球孢菌病等。

四、病毒1.病毒的结构:病毒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没有细胞结构。

病毒被认为是一种“疑似生物”,需要宿主细胞来进行复制和繁殖。

2.病毒的生命周期: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通过寄生、复制、装配和释放等过程来进行繁殖,导致宿主细胞的死亡。

3.病毒的致病性:病毒引起许多传染性疾病,如流感病毒、登革病毒和艾滋病病毒等。

病毒侵入宿主细胞后,破坏细胞结构和功能,引发疾病症状。

4.病毒的预防和治疗:目前,对于一些病毒感染,可以通过疫苗接种来预防,如麻疹、流感和乙肝等。

对于一些病毒感染尚无特效药物,只能通过支持性治疗缓解症状。

五、微生物与疾病微生物与疾病之间有着紧密的关系。

医学微生物学知识点总结

医学微生物学知识点总结

(4)芽胞
• 1、组成:细菌的休眠形式 • 2、特点:-代谢相对静止,为细菌的休眠状态,不是细菌的繁殖方式 • -芽孢折光性强,不易着色 • -有芽孢的细菌都是G+菌 • -杀灭芽孢最可靠的方法是压力蒸汽灭菌法,应以芽孢是否 被杀死作为判断灭菌效果的指标 • -芽孢的共同点:含水量低,酶活性差,代谢停止 • 3、功能:-抵抗力强 • -杀死细菌的芽孢是作为判断灭菌效果的指标 • -细菌芽孢是某些外源性感染的重要来源
第二章 细菌的生理
• • • • • • • • 第一节:细菌的理化性状 1、细菌的化学组成:水分,有机物(C、H、O、N、P、S等),无机离子 (钠、钾、铁、镁、钙、氯),特有的化学组成(肽聚糖、胞壁酸等) 2、细菌的物理性状: -光学性质(半透明体) -表面积(体积微小,相对表面积大) -带电现象(G+菌ph:2~3,G-菌ph:4~5,故在中性或碱性环境中均带负电) -半透膜(细胞壁、细胞膜均有半透性) -渗透压(G+菌20~25个大气压,G-菌5~6个大气压)
• • •
细菌的营养类型 -自养菌 -异养菌(所有的病原菌都是异养菌,大部分属寄生菌)
• (1)、影响细菌生长的因素 • 1、营养物质:水,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 • 2、氢离子浓度(PH):多数病原菌最适PH为7.2~7.6; 霍乱弧菌在PH为8.4~9.2生长最好; 结合分支杆菌在PH为6.5~6.8生长最好; • 3、温度:嗜冷菌;嗜温菌;嗜热菌。 病原菌均为嗜温菌,最适温度为人的体温,即37度。 • 4、气体 • -专性需氧菌:结合分支杆菌 • -微需氧菌:幽门螺杆菌 • -兼性厌氧菌:大多数病原菌 • -专性厌氧菌:破伤风杆菌 • CO2:大部分可自给自足,但脑膜炎奈瑟菌和布鲁氏菌需人工供给 CO2,可促进细菌迅速生长繁殖。 • 5、渗透压:少数细菌如嗜盐菌,需要在高浓度的环境中成长良好。

《医学微生物学》第2章细菌的生理练习题及答案

《医学微生物学》第2章细菌的生理练习题及答案

《医学微生物学》第2章细菌的生理练习题及答案【知识要点】1.掌握: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方式与规律。

2.熟悉:细菌的代谢产物的种类及其意义。

3.了解:(1)细菌的理化性状及其意义(2)细菌的营养及人工培养方法。

(3)细菌分类与命名的原则【课程内容】第一节细菌的理化性状一、细菌的化学组成二、细菌的物理性状第二节细菌的营养与生长繁殖一、细菌的营养类型二、细菌的营养物质三、细菌摄取营养物质的机制四、影响细菌生长的环境因素五、细菌的生长繁殖第三节细菌的新陈代谢和能量转换第四节细菌的人工培养第五节细菌的分类【应试习题】一、名词解释1.专性需氧菌2.兼性厌氧菌3.专性厌氧4.菌落5.生长因子6.热原质7.细菌素8.培养基9.抗生素10.纯培养11.细菌的种12.细菌的属二、填空题1.根据菌落的特点可将菌落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菌落。

2.含5g/L琼脂的半固体培养基上,___________细菌生长后出现混浊,___________细菌则沿穿刺线生长。

3.半固体培养基多用于检测细菌________,液体培养基多用于________。

4.细菌色素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

5.根据细菌在代谢过程中对营养物质的不同需要,可将细菌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营养类型,而病原微生物多属于________。

6.菌群体生长曲线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细菌在液体培养基中生长可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状态。

8.培养大多数病原性细菌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___________度;最适酸硷度,即pH为______________。

9.细菌的繁殖方式是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

10.大多数细菌生长繁殖必需具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条件。

细菌的生理 细菌的繁殖(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课件)

细菌的生理 细菌的繁殖(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课件)
侵袭性的胞外酶,如血浆凝固酶等。
03 抗生素
由细菌、放线菌、真菌产生,能选择性抑制或杀死其他微生物或癌细胞的物质。 在医学上主要用于细菌、真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的治疗。
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及意义 04 细菌素
是由某些细菌产生的对有亲缘关系的细菌具有一定抗菌作用的蛋白质。 细菌素具有种和型的特异性,可用于细菌分型和流行病学的调查等。
• 迟缓期:适应阶段,数目不增加。 • 对数生长期:呈几何级数增加,性状典型,一般选用此其细菌标本
作为研究对象。 • 稳定期:繁殖数与死亡数相当,代谢产物增加 • 衰退期:细菌大量死亡,衰退型出现。
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及意义
1、热原质 2、毒素和侵袭性酶 3、抗生素 4、细菌素 5、色素 6、维生素
05 维生素
某些细菌能合成维生素,产生后除供自身需要还可分泌到周围环境中。 例如大肠埃希菌在肠道内合成维生素B6 、B12、K等,供人体利用。
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及意义 06 色素
某些细菌在适宜的条件下,能产生不同颜色水溶性或脂溶性的色素。 水溶性色素:培养基、脓汁着色 脂溶性色素:菌落着色
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及意义 01 热原质
许多细菌合成的一种进入机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 ■多由革兰阴性菌产生,即脂多糖LPS ■耐高温,须以250℃经30分钟方被破坏 ■应严防细菌污染注射药剂,产生热原质
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及意义 02 毒素和侵袭性酶
毒素,致病菌产生的对机体有毒害作用的物质,外毒素、内毒素
细菌的繁殖
2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熟悉
细菌的代谢产物及 意义。
1.掌握
细菌生长繁殖的方式 和速度。
3.了解
细菌的生长曲 线。
(一)细菌生长繁殖的方式和速度

试述细菌群体生长规律及其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试述细菌群体生长规律及其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试述细菌群体生长规律及其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细菌群体生长规律是指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细菌数量会经历一定的生长过程,从少量逐步增加到一定数量,形成一个菌群体。

细菌群体生长规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潜伏期、对数生长期、平台期和死亡期。

1. 潜伏期:细菌在此期内无法不断繁殖,需要适应环境条件,并准备足够的能量和营养物质以便在下一阶段中进行更快速、稳定的繁殖。

2. 对数生长期:在这个阶段,细菌进一步适应环境条件并进行繁殖,数量呈指数级增长,此时菌落数量急剧增加,细菌群体呈现出高度活跃的状态。

3. 平台期:在菌落数经过对数生长期的迅猛增长后,进入平台期,菌群体数量趋于稳定,此时菌群体的活动也相对减弱,其营养需求量逐渐增加,菌群体中的营养物质也逐渐耗损。

4. 死亡期:当菌落数量持续下降,菌群体进入死亡期,除了少数存活的细菌外,大部分细菌会逐渐死亡。

在生产实践中,细菌群体生长规律应用广泛。

以食品工业为例,细菌群体生长规律研究形成了其最基本的微生物动力学模型,可以帮助企业了解和预测在生产过程中细菌的生长趋势和数量,掌握合理的营养物质及环境控制方法,从而降低食品的微生物污染风险和保证产品的品质与安全。

此外,细菌群体生长规律还被用于医药领域中药物的靶向设计、卫生学、环境流行病学等领域的研究。

简述细菌生长繁殖的规律

简述细菌生长繁殖的规律

简述细菌生长繁殖的规律
细菌生长繁殖的规律可以通过生长曲线来描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1. 潜伏期(lag phase):在初始阶段,细菌数量较少,适应环
境并准备繁殖,代谢活动增加,但细菌数量的增长较缓慢。

2. 对数增长期(log phase):在此阶段,细菌开始快速繁殖,
数量以指数方式增加。

这是由于细菌的营养摄取、代谢速率和细胞分裂速度增加。

3. 平台期(stationary phase):当环境中的资源(如营养物质)逐渐耗尽或废物积累到一定程度时,细菌繁殖速率逐渐减慢,达到稳定状态。

此时细菌的死亡与新的细菌生成数量相当,细菌数量基本保持稳定。

4. 死亡期(death phase):当环境的资源枯竭且废物积累达到
非常高的水平时,细菌开始大量死亡,数量迅速减少。

这些生长规律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温度、氧气、营养物质的可用性、pH值等。

特定细菌株的生长曲线会有所差异。

医学微生物学内容汇总

医学微生物学内容汇总

医学微生物学内容汇总医学微生物学内容汇总微生物: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

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微生物的分类:种类细胞结构核酸特点代表非细胞型微物无典型细胞结构构DNA或RNA,两者不同时存在无产生能量的酶系统,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增值病毒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无核膜、核仁,仅有核糖体 DNA 和RNA 古生菌、细菌(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和放线菌)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很高,有核膜核仁,细胞器完整 DNA和RNA 真菌第1篇医学细菌学(占比70%-60%)第1章细菌的基本性状第一节细菌的形态结构与功能1、观察细菌常采用光学显微镜,一般以微米为单位。

2、细菌定义①广义——泛指各类原核细胞型微生物②狭义——专指原核细胞型微生物中的细菌革兰阳性菌(G+):蓝紫色;革兰阴性菌(G-):红色。

细胞壁结构革兰阳性菌G+ 革兰阴性菌G- 肽聚糖组成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五肽交联桥构成坚韧三维立体结构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构成疏松二维平面网络结构磷壁酸有无外膜无有注:结核分枝杆菌革兰染色不易着色,常用齐-尼抗酸染色法(P87)G-仅有三层肽聚糖,故没有G+坚固4、G-菌的外膜(P14){脂蛋白、脂多糖(LPS)→【脂质A,核心多糖,特异性多糖】、脂双层、}脂多糖(LPS):即G-菌的内毒素。

G-菌的外膜是一种有效的屏障结构,使细菌不易受到机体的体液杀菌物质、肠道的胆盐及消化酶等的作用。

5、细胞壁的功能:维持菌体形态,抵抗低渗环境,参与物质交换,具有免疫原性,参与致病过程。

6、细菌细胞壁缺陷型(细菌L型):细胞壁的肽聚糖受理化和生物等因素被破坏或合成被抑制,可形成细菌壁受损的细菌。

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需在高渗培养基培养,作用于细胞壁的抗生素无效。

7、细胞膜:主要功能:①物质渗透和转运;②参与细胞代谢;③参与细菌分裂和能量合成:细菌部分细胞膜内陷、折叠、卷曲形成的囊状物,称为中介体。

细菌繁殖曲线

细菌繁殖曲线

细菌繁殖曲线引言细菌是一类微小的单细胞生物体,其繁殖能力极强。

细菌的繁殖过程可以通过细菌繁殖曲线来描述,该曲线分为几个阶段,包括潜伏期、指数增长期、平稳期和衰减期。

本文将深入探讨细菌繁殖曲线的各个阶段及相关的因素。

潜伏期潜伏期是指细菌接种到培养基中后,经过一段时间细菌数量没有明显增加的阶段。

在此阶段,细菌准备重新开始繁殖生长,进行各项生物代谢的调整。

潜伏期的长度与细菌的种类、生长条件等因素有关。

一般情况下,潜伏期较短,通常为数小时到数天。

指数增长期在潜伏期之后,细菌进入指数增长期,此时细菌的数量呈指数级增长。

这是细菌繁殖曲线上增长最快的阶段。

在指数增长期,细菌以最适宜的生长条件进行繁殖,代谢活动旺盛,营养摄取充足。

细菌数量随时间的推移呈指数级增加,呈现出爆发性的增长。

生长速率受限因素指数增长期虽然生长迅速,但细菌的生长速率也受到一些因素的限制。

以下是生长速率受限的几个主要因素:1.营养物质:细菌繁殖所需的营养物质包括碳源、氮源、磷源等。

如果培养基中某种或多种营养物质缺乏,会限制细菌的生长速率。

2.氧气浓度:氧气是细菌进行呼吸作用的重要物质。

有些细菌需要氧气才能生长,而有些细菌则不能在氧气存在的环境中生长。

3.温度:不同种类的细菌对于温度的适应能力不同。

细菌的最适生长温度范围内,生长速率最快。

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细菌的生长速率。

4.pH值:细菌对pH值敏感,适宜的pH范围有助于细菌繁殖。

过高或过低的pH值都会影响细菌的生长速率。

生长速率方程细菌繁殖的速率可以通过生长速率方程来描述。

常见的生长速率方程有Monod方程和Verhulst方程等。

这些方程描述了细菌数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对于了解细菌的生长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平稳期当细菌数量达到一定阈值后,细菌进入平稳期。

在平稳期,细菌繁殖与死亡的速率趋于平衡,细菌数量保持相对稳定。

细菌在平稳期内的生长速率与死亡速率大致相等,维持着数量的动态平衡。

环境因素对平稳期的影响平稳期的长度和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完整版)医学微生物学知识点

(完整版)医学微生物学知识点

医学微生物学微生物: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

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3、病原微生物:少数具有致病性,能引起人类、植物病害的微生物。

机会致病性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只有在特定情况下导致疾病的微生物。

4,郭霍法则:①特殊的病原菌应在同一种疾病中查见,在健康人中不存在;②该特殊病原菌能被分离培养得纯种;③该纯培养物接种至易感动物,能产生同样病症;④自人工感染的实验动物体内能重新分离得到该病原菌纯培养。

5、免疫学:㈠主动免疫;㈡被动免疫。

第一篇 细菌学第一章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第一节 细菌的大小与形态1、观察细菌常采用光学显微镜,一般以微米为单位。

2、按细菌外形可分为:①球菌(双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四联球菌、八叠球菌)②杆菌(链杆菌、棒状杆菌、球杆菌、分枝杆菌、双歧杆菌)③螺形菌(弧菌、螺菌、螺杆菌)第二节 细菌的结构1、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芽胞2、革兰阳性菌(G+):显紫色;革兰阴性菌(G-):显红色。

3、细胞壁结构革兰阳性菌 G+ 革兰阴性菌 G- 肽聚糖组成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五肽交联桥构成坚韧三维立体结构 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构成疏松二维平面网络结构 肽聚糖厚度20~80nm 10~15nm 肽聚糖层数可达50层 仅1~2层 肽聚糖含量占胞壁干重50~80% 仅占胞壁干重5~20% 磷壁酸有 无 外膜 无 有4、G-菌的外膜{脂蛋白、脂多糖(LPS)→【脂质A,核心多糖,特异多糖】、脂质双层、}脂多糖(LPS):即G-菌的内毒素。

LPS是G-菌的重要致病物质,使白细胞增多,直至休克死亡;另一方面,LPS也可增强机体非特异性抵抗力,并有抗肿瘤等有益作用。

①脂质A:内毒素的毒性和生物学活性的主要成分,无种属特异性,不同细菌的脂质A骨架基本一致,故不同细菌产生的内毒素的毒性作用均相似。

细菌的生长与繁殖

细菌的生长与繁殖

细菌的生长与繁殖细菌是一类微生物,其生长与繁殖是细菌世界中的重要过程。

了解细菌的生长与繁殖机制,对于控制细菌感染和研发抗生素等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细菌的生长过程、繁殖方式以及相关的调控机制。

一、细菌的生长过程细菌的生长是指细菌体积、数量以及代谢活动的增加。

细菌的生长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潜伏期、指数增殖期、平台期和死亡期。

在潜伏期,细菌适应环境,准备进行繁殖。

细菌体积增加,但数量较少。

潜伏期的长度因细菌种类和环境条件的不同而变化。

随着进入指数增殖期,细菌数量以指数级别增长。

这是细菌生长最快的阶段,细菌的代谢活动也最为活跃。

细菌通过吸收外部营养物质和合成必需物质来增殖。

指数增殖期持续一段时间后,细菌进入平台期。

在这个阶段,细菌数量趋于稳定,代谢活动减缓。

平台期的长度因细菌种类和环境条件的不同而变化。

最终,细菌进入死亡期。

死亡期是指细菌数量开始下降,细胞死亡速率大于新细菌的产生速率。

死亡期的长度因细菌种类和环境条件的不同而变化。

二、细菌的繁殖方式细菌的繁殖方式主要有二分裂、孢子形成和融合等。

二分裂是最常见的细菌繁殖方式。

细菌通过二分裂产生两个相同的子细菌。

这个过程包括DNA复制、细胞壁和细胞膜的合成,然后细胞分裂成两个细菌。

孢子形成是一种特殊的繁殖方式。

在某些环境压力下,一些细菌会产生孢子以在恶劣条件下存活。

孢子形成过程包括细菌内部的染色体分离、细胞壁合成和孢子的形成,然后原细胞溶解释放孢子。

融合是一种常见于一些细菌和真核生物的繁殖方式。

通过融合,两个细菌的细胞内容物可以合并。

这个过程涉及到两个细菌的细胞膜融合,然后细胞内容物混合。

融合是一种细菌间基因交流的方式,促使基因的多样性。

三、细菌生长与繁殖的调控细菌的生长与繁殖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调控,包括环境因素、营养因子和基因表达调控。

环境因素如温度、pH值和氧气浓度等,可以影响细菌的生长速率和繁殖能力。

不同的细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也有所不同。

营养因子如碳源、氮源和微量元素等,是细菌生长繁殖所必需的。

《医学微生物学》分章节重点归纳

《医学微生物学》分章节重点归纳

《医学微生物学》分章节重点归纳《医学微生物学》分章节重点归纳细目定义与分类一、微生物的基本概念1.细菌的形态要点(1)微生物和医学微生物的定义(2)三大类微生物及其特点细菌的三种形态及测量单位(1)细菌基本结构的构成(2)肽聚糖的结构(3)革兰2.细菌的基本结构氏阳性菌和阴性菌细胞壁的结构和医学意义(4)细菌胞二、细菌的形态与结构质内与医学有关的重要结构与意义(1)荚膜及其与细菌致病性的关系(2)鞭毛及其与医3.细菌特殊结构学的关系(3)菌毛的定义、分类及其与医学的关系(4)芽孢及其与医学的关系4.细菌形态与结构的革兰氏染色的步骤、结果判定和医学意义检查法1.细菌生长繁殖的条(1)细菌生长繁殖的基本条件与方式(2)根据对氧需件求进行细菌分类三、细菌的生理2.细菌的分解和合成(1)细菌生化反应的原理代谢(2)由细菌产生并与医学有关的主要合成代谢产物3.细菌的人工培养(1)培养基的概念(2)细菌在液体和固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3)细菌人工培养在医学中的应用1.基本概念消毒、灭菌、无菌、抑菌和防腐的概念(1)热力灭菌法的种类及其应用(2)射线灭菌法的原四、消毒与灭菌2.物理灭菌法理和应用3.化学消毒灭菌法常用化学消毒剂的种类、浓度和应用1.噬菌体的生物学性噬菌体的概念、形态、化学组成及主要应用状五、噬菌体2.毒性噬菌体和温和(1)毒性噬菌体的概念噬菌体(2)温和噬菌体的概念及其与细菌遗传物质转移的关系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1.细菌遗传与变异的细菌遗传物质的种类物质基础六、细菌的遗传与变异2.细菌遗传与变异的(1)转化、接合、转导、溶原性转换的概念(2)耐药机制质粒及其与耐药性的关系1.正常菌群与机会性(1)正常菌群、机会性致病菌、菌群失调、菌群失调症致病菌的概念(2)机会性致病菌的致病条件2.医院感染(1)医院感染的来源(2)医院感染的控制七、细菌的感染3.细菌的致病性(1)细菌的毒力(2)细菌内、外毒素的主要区别与免疫(1)固有免疫(非特异性免疫)的组成(2)吞噬细胞4.宿主的非特异性免吞噬作用的后果(3)胞外菌感染、胞内菌感染及外毒素疫力致病的免疫特点(1)细菌感染的来源(2)菌血症、毒血症、败血症、5.感染的发生与发展脓毒血症的概念1.细菌学诊断(1)标本的采集原则(2)检验程序八、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2.血清学诊断常用的血清学诊断方法1 单元3.人工主动免疫和人(1)适应性免疫(特异性免疫)的获得方式(2)人工工被动免疫免疫的概念和常用的免疫制剂(1)形态、染色和分类(2)致病物质的种类和所致疾1.葡萄球菌属病(3)致病性葡萄球菌的鉴别要点(1)形态、染色和分类(2)致病物质的种类和所致疾2.链球菌属九、病原性球菌病(3)链球菌溶血素和临床检测的关系3.肺炎链球菌(1)形态和染色(2)主要致病物质与所致疾病(1)生物学性状(2)主要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3)标4.脑膜炎奈瑟氏菌本采集和分离鉴定5.淋病奈瑟氏菌(1)形态、染色、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2)防治原则1.肠道杆菌的共同特(1)形态、染色和结构(2)生化反应的特点征十、肠道杆菌(1)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的种类(2)肠出血型大肠埃2.埃希氏菌属希氏菌的血清型及所致疾病(3)大肠埃希氏菌在卫生细菌学检查中的应用(1)种类、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2)标本采集、分离3.志贺氏菌属培养与鉴定十、肠道杆菌(1)主要致病菌种类、致病物质、所致疾病(2)肠热4.沙门氏菌属症的标本采集及分离鉴定(3)肥达氏试验和结果判断1.霍乱孤菌(1)生物学性状(2)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十一、孤菌属2.副溶血性弧菌所致疾病(1)破伤风梭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物质、所致疾病和1.厌氧芽孢梭菌防治原则(2)产气荚膜梭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物质、十二、厌氧性杆所致疾病、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3)肉毒梭菌形态、菌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2.无芽孢厌氧菌致病条件、感染特征及所致疾病种类十三、棒状杆菌(1)形态、染色、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2)微生物学白喉棒状杆菌属检查和防治原则(1)形态、染色、培养特性和抵抗力(2)结核分枝杆十四、分枝杆菌1.结核分枝杆菌菌感染的免疫特点(3)结核菌素试验的原理、结果判断属和应用(4)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2.麻风分枝杆菌形态、染色和致病性放线菌属和奴卡氏十五、放线菌属和奴卡主要致病性放线菌及其致病性菌属氏菌属十六、动物源性1.布鲁氏菌属形态、染色、种类和所致疾病2.耶尔森氏菌属鼠疫杆菌的形态、染色、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细菌3.炭疽芽孢杆菌形态、染色、抵抗力、所致疾病和防治原则1.流感嗜血杆菌形态、染色、培养特性及所致疾病2.百日咳鲍特氏菌形态、染色、所致疾病和防治原则十七、其他细菌3.幽门螺杆菌形态、染色、培养特点及所致疾病4.军团菌传播途径及其所致疾病5.铜绿假单胞菌形态、染色、色素及所致疾病6.弯曲菌属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及其防治原则枝原体的概念、培养特性及其与细菌L型的区别十八、枝原体(支原体)1.生物学性状2.主要病原性枝原体(1)肺炎枝原体所致疾病(2)溶脲脲原体所致疾病1.生物学性状概念、形态、染色及其培养特性十九、立克次氏体2.主要病原性立克次普氏立克次氏体、斑疹伤寒立克次氏体、恙虫病立克次体氏体和伯氏考克斯氏体(Q热柯克斯体)的传染源、传播媒介和所致疾病1.生物学性状概念、形态、染色及培养特性二十、衣原体2.主要病原性衣原体(1)沙眼衣原体的亚种和所致疾病(2)肺炎衣原体所致疾病1.钩端螺旋体形态、染色、培养特性、所致疾病和防治原则二十一、螺旋体2.密螺旋体梅毒螺旋体的形态、染色、所致疾病及其防治原则3.疏螺旋体伯氏疏螺旋体的形态、染色及所致疾病1.概述真菌及其分类、形态与结构、培养特性及致病性(1)皮肤癣真菌常见的种类和致病性(2)白假丝酵母二十二、真菌2.主要病原性真菌菌(白念珠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微生物学检查(3)新生(型)隐球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微生物学检查二十三、病毒的1.病毒的形态病毒体的概念和测量单位2.病毒的结构和化学(1)病毒的结构和对称性(2)病毒的化学组成与功能组成基本性状3.病毒的增殖病毒增殖的过程4.理化因素对病毒的(1)物理因素(2)化学因素影响二十四、病毒的1.病毒的传播方式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2.病毒的感染类型慢性感染、潜伏感染和慢发病毒感染(1)病毒对宿主细胞的直接作用(2)病毒感染的免疫3.致病机制感染和免疫病理作用(1)抗病毒感染的免疫(2)干扰素的概念、抗病毒机4.病毒的感染与免疫制及应用(3)中和抗体的概念及作用机制1.病毒感染的检查方(1)标本的采集和送检(2)病毒分离培养方法(3)病法毒感染的血清学诊断方法二十五、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和防治原则2.病毒感染的防治原人工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及其常用制剂则(1)人流感病毒及禽流感病毒生物学性状和变异医学1.正黏病毒教育网搜集整理(2)致病性和免疫性(1)麻疹病毒的致病性、免疫性和防治原则(2)腮腺2.副黏病毒二十六、呼吸道病毒炎病毒的致病性(1)冠状病毒生物学性状(2)SARS冠状病毒致病性及3.冠状病毒防治原则4.其他病毒(1)腺病毒的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2)风疹病毒的致轮状病毒的形态、致病性(1)生物学性状(2)致病性与免疫性(3)微生物学检1.甲型肝炎病毒查和预防措施(1)生物学性状(2)致病性与免疫性(3)微生物学检2.乙型肝炎病毒查和预防措施二十八、肝炎病毒(1)生物学性状(2)致病性与免疫性(3)微生物学检3.丙型肝炎病毒查和预防原则4.丁型肝炎病毒生物学特点和致病性5.戊型肝炎病毒(1)生物学性状(2)致病性(3)微生物学检查1.流行性乙型脑炎病传播途径、致病性、免疫性和防治原则二十九、虫媒病毒毒2.登革病毒致病性形态、结构、培养特性、主要型别、流行环节、致病性三十、出血热病毒汉坦病毒及免疫性1.单纯疱疹病毒致病性2.水痘一带状疱疹病致病性三十一、疱疹病毒毒3.巨细胞病毒致病性4.EB病毒致病性三十二、逆转录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形态、结构、复制和变异(2)传染源和传播途径、感染过程和致病机制(3)微生物学检查(4)防治原则1.狂犬病病毒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防治原则三十三、其他病毒致病性2.人乳头瘤病毒三十四、亚病毒朊粒(1)生物学性状(2)致病性1.概述2.脊髓灰质炎病毒二十七、肠道病毒3.柯萨奇病毒和埃可病毒4.急性胃肠炎病毒病性和防治原则人类肠道病毒的种类和共性型别、致病性、免疫性和防治原则致病性扩展阅读:医学微生物学《分章节重点归纳》绪论、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定义: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形体微小、数(1)微生物和医学微生物的量繁多、肉眼看不见,需借助于光学显微定义:绝大多数微生物对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上千倍才能人类和动植物是有益和必观察到的低等生物体。

微生物学理论指导:细菌群体的生长繁殖

微生物学理论指导:细菌群体的生长繁殖

3.稳定期:该期的生长菌群总数处于平坦阶段,但细菌群体活力变化较大。

由于培养基中营养物质消耗、毒性产物(有机酸、H2O2等)积累PH下降等不利因素的影响,细菌繁殖速度渐趋下降,相对细菌死亡数开始逐渐增加,此期细菌增殖数与死亡数渐趋平衡。

细菌形态、染色、生物活性可出现改变,并产生相应的代谢产物如外毒素、内毒素、抗生素、以及芽胞等。

4.衰亡期:随着稳定期发展,细菌繁殖越来越慢,死亡菌数明显增多。

活菌数与培养时间呈反比关系,此期细菌变长肿胀或畸形衰变,甚至菌体自溶,难以辩认其形。

生理代谢活动趋于停滞。

故陈旧培养物上难以鉴别细菌。

体内及自然界细菌的生长繁殖受机体免疫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多方面影响,不会出现象培养基中那样典型的生长曲线。

掌握细菌生长规律,可有目的地研究控制病原菌的生长,发现和培养对人类有用的细菌。

细菌的群体生长繁殖

细菌的群体生长繁殖

微生物的同步生长 微生物的同步生长
通过同步培养的手段而使细胞群体中各个体处 于分裂步调一致的生长状态, 于分裂步调一致的生长状态,称为同步生长 步调一致的生长状态 (synchronous growth)。 )
获得微生物同步生长的方法: 获得微生物同步生长的方法:
(1)机械筛选法 ) 利用处于同一生长阶段细胞的体积、 利用处于同一生长阶段细胞的体积、质量的 相同性或同某种材料结合能力的相同,用过滤法、 相同性或同某种材料结合能力的相同, 过滤法、 区带密度梯度离心法或膜洗脱法收集同步生长的 区带密度梯度离心法或膜洗脱法收集同步生长的 细胞。 细胞。
影响微生物增代时间(代时) 影响微生物增代时间(代时)的因素
菌种,不同的微生物及微生物的不同菌株代时不同; ① 菌种,不同的微生物及微生物的不同菌株代时不同;
营养成分,在营养丰富的培养基中生长代时短, ② 营养成分,在营养丰富的培养基中生长代时短, 反之则长; 反之则长;
凡是处于较低浓度范围内, 凡是处于较低浓度范围内, 可影响生长速率的营养物成分, 可影响生长速率的营养物成分, 就称为生长限制因子 (growyh-limited factor)。 )
由于细胞的个体差异, 由于细胞的个体差异, 同步生长往往只能 维持2-3个世代, 维持 个世代, 个世代 随后又逐渐转变为 随机生长。 随机生长。
二、细菌的典型生长曲线
在微生物学中提到的“生长” 均指群体生长。 在微生物学中提到的“生长”,均指群体生长。
生长曲线(Growth Curve): )
对数生长期的细菌个体形态、 对数生长期的细菌个体形态、化学组成和生理 特性等均较一致,代谢旺盛、生长迅速、代时稳定, 特性等均较一致,代谢旺盛、生长迅速、代时稳定, 所以是研究微生物基本代谢及遗传特性的良好材料。 所以是研究微生物基本代谢及遗传特性的良好材料。 它也常在生产上用作种子, 它也常在生产上用作种子,使微生物发酵的迟缓期 缩短,提高经济效益。 缩短,提高经济效益。

医学微生物学重点总结

医学微生物学重点总结

医学微生物学重点内容总结细菌学总论1、微生物的六大特点:体积微小、结构简单、种类繁多、分布广泛、繁殖迅速、容易变异;2、微生物的种类与分布:①非细胞型微生物最小,无典型的细胞结构,无产生能量的酶系统,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繁殖,核酸类型为DNA或RNA,两者不同时存在,病毒属之;②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原始核呈dsDNA结构,无核膜、核仁,细胞器很不完善,只有核糖体,DNA和RNA同时存在,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放线菌属之;③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高,有核膜和核仁,细胞器完整,真菌属之;3、细菌的细胞壁:①G+和G-细菌细胞壁的共有组分为肽聚糖,G+细菌的肽聚糖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和五肽交联桥三部分组成,G-细菌的肽聚糖由聚糖骨架和四肽侧链两部分组成;②G+细菌细胞壁的特殊组分为磷壁酸;③G-细菌细胞壁的特殊组分为外膜,外膜由脂蛋白、脂质双层和脂多糖三部分组成,脂多糖由脂质A、核心多糖、特异多糖三部分组成,即G-细菌的内毒素;脂质A是内毒素的毒性和生物学活性的主要组分;④细菌L型:细胞壁受损的细菌能够生长和分裂者叫细菌L型;细菌L型的四大特点:高度多形性、高渗、对作用于细胞壁的抗生素不敏感、可恢复到有细胞壁的状态;4、质粒:18页整个一段5、异染颗粒:胞质颗粒中有一种主要成分是RNA和多偏磷酸盐的颗粒,嗜碱性强,用亚甲蓝染色时着色较深呈紫色,叫异染颗粒或纡回体,常见于白喉棒状杆菌;6、核质:细菌的遗传物质叫核质或拟核;7、细菌的特殊结构:掌握各自的概念及功能,一道10分的论述题8、微生物学两大经典染色:一道5分的简答题①Gram染色:标本固定后,先用碱性染料结晶紫初染,再加碘液媒染,使之生成结晶紫-碘复合物,此时不同细菌均被染成深紫色;然后用95%乙醇处理,有些细菌被脱色,有些不能;最后用稀释复红或沙黄复染;此法可将细菌分为两大类:不被乙醇脱色仍保留紫色者为G+细菌,被乙醇脱色后复染成红色者为G-细菌;②抗酸染色:分枝杆菌一般用抗酸染色,以5%石炭酸复红加温初染后可以染上,但用3%盐酸乙醇不易脱色,若再加美兰复染,则分枝杆菌呈红色,其他细菌和背景中的物质呈蓝色;9、细菌的营养物质:水、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10、细菌生长繁殖的必备条件:营养物质、能量、适宜的环境;11、耐酸之王-结核分枝杆菌;耐碱之王-霍乱弧菌12、专性厌氧菌在有氧环境中不能生长的原因:①缺乏氧化还原电势高的呼吸酶②缺乏分解有毒氧基团的酶13、细菌群体的生长繁殖可分为四期:迟缓期、对数期、稳定期、衰亡期;14、吲哚I、甲基红M、V、枸橼酸盐利用C四种试验常用于鉴定肠道杆菌,合称IMViC试验;大肠埃希菌对这四种试验的结果是++--,产气肠杆菌则为--++;15、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致热源、毒素与侵袭性酶、色素、抗生素、细菌素、维生素;16、培养基按其营养组成和用途不同,分为以下几类:基础培养基、增菌培养基、选择培养基、鉴别培养基、厌氧培养基;17、菌落:经过一定时间的培养后,单个细菌分裂繁殖成一堆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叫菌落;菌落分三型:光滑型菌落S、粗糙型菌落R、粘液型菌落M;18、消毒与灭菌的区别:消毒-杀死病原微生物,不一定能杀死含芽孢的细菌或非病原微生物;灭菌-杀死所有微生物;19、用于消毒灭菌的物理方法有:热力、紫外线、辐射、超声波、滤过、干燥、低温等;20、关于噬菌体的知识:①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②特点:个体微小,可以通过滤菌器;没有完整的细胞结构,主要由蛋白质构成的衣壳和包含于其中的核酸组成;只能在活的微生物细胞内复制增殖,是一种专性细胞内寄生的微生物;③根据与宿主菌的相互关系,噬菌体可分为两种类型:毒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溶原性噬菌体;21、细菌的变异现象:形态结构的变异、毒力变异、耐药性变异、菌落变异;22、质粒与生物学性状的对应关系:F质粒-生殖;R质粒-耐药性;Vi质粒-毒力;细菌素质粒-细菌素;代谢质粒-代谢酶;23、质粒DNA的五大特点:①具有自我复制的能力②质粒DNA所编码的基因产物赋予细菌某些性状特征③可自行丢失与消除④转移性⑤可分为相容性与不相容性两种24、细菌基因工程:转化-供体菌裂解游离的DNA片段被受体菌直接摄取,使受体菌获得新的性状;接合-细菌通过性菌毛相互连接沟通,将遗传物质主要是质粒DNA从供体菌转移给受体菌; 转导-以温和噬菌体为载体,将供体菌的一段DNA转移到受体菌内,使受体菌获得新的性状; 溶原性转换-当噬菌体感染细菌时,宿主菌染色体中获得了噬菌体的DNA片段,使其成为溶原状态时而使细菌获得新的性状;原生质体融合-将两种不同的细菌经溶菌酶或青霉素等处理,失去细胞壁成为原生质体后进行相互融合的过程;25、条件致病菌机会致病菌-有些细菌在正常情况下并不致病,但当在某些条件改变的特殊情况下寄居部位的改变、免疫功能低下、菌群失调等可以致病,这类菌称为条件致病菌机会致病菌;26、正常菌群的生理学意义:生物拮抗、营养作用、免疫作用、抗衰老作用;27、构成细菌毒力的物质是侵袭力和毒素;侵袭力包括荚膜、粘附素和侵袭性物质等;毒素有内毒素和外毒素之分;外毒素可分成神经毒素、细胞毒素和肠毒素三大类;要求掌握破伤风痉挛毒素、肉毒毒素、白喉毒素、霍乱肠毒素;77页内毒素和外毒素的主要区别表几乎每年必考;28、85页5个概念,病理学也要求掌握,故是重点;29、二重感染的概念:机体因感染性疾病使用抗生素,特别是长期服用广谱抗生素后,正常菌群中的敏感菌被抑制或杀死,耐药菌大量繁殖而致病,这是抗菌药物治疗原感染性疾病或预防某些微生物感染过程中发生的一种新感染,即二重感染或重叠感染,是微生态平衡被破坏的较严重后果,系一种菌群失调症;细菌学各论一、葡萄球菌属基本知识点:+2.葡萄球菌无鞭毛,无芽孢,体外培养时一般不形成荚膜;3.在血琼脂平板上,有的菌株菌落周围形成明显的全透明溶血环β溶血,溶血菌株大多有致病性;4.三种葡萄球菌的主要性状表看一看即可5.致病物质:凝固酶、葡萄球菌溶素、杀白细胞素、肠毒素、表皮剥脱毒素、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其他;凝固酶有两种:游离凝固酶-血浆凝固;结合凝固酶-细菌凝聚;导致β溶血的是α溶素;表皮剥脱毒素可引起SSSS,又称剥脱性皮炎;可引起TSS的物质有:TSST-1、G-杆菌内毒素、葡萄球菌肠毒素、溶素等;6.所致疾病:重点看看假膜性肠炎,并要和病理学假膜的构成成分联系起来;菌群失调性假膜性肠炎:又名抗生素性肠炎,常由于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造成肠道菌群失调所致;病原可能非单一因素;过去认为抗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要的病原体,以后则认为病原菌是一种梭状芽胞杆菌,该菌在正常情况下存在于肠腔内,当菌群失调时则出现异常增生,其毒素可引起肠粘膜上皮细胞变性坏死;坏死的肠粘膜与渗出的纤维蛋白形成假膜而成为假膜性肠炎;肠的各段均可受累;病变特点有:肠壁充血水肿,常见出血、粘膜表面坏死和假膜形成;假膜脱落后,可形成表浅而不规则的溃疡;肠腔扩张,腔内充满液体,可致水样腹泻、脱水和休克;除上述细菌性肠炎外也可因长期使用抗生素消除了正常肠道菌群中与霉菌相拮抗的细菌,使霉菌得以大量繁殖而引起肠霉菌病;如肠曲菌病、毛霉菌病和白色念珠菌病等;此时肠粘膜表面坏死,有溃疡形成及出血;肠白色念珠菌病时在肠粘膜表面还可形成灰白色假膜;7.标本采集:化脓性病灶采取脓汁、渗出液;疑为败血症采取血液;脑膜炎采取脑脊液;食物中毒则分别采集剩余食物、病人呕吐物和粪便等;8.致病性葡萄球菌的鉴定主要根据产生凝固酶和耐热核酸酶,产生金黄色色素,有溶血性;发酵甘露醇等作为参考指标;二、链球菌属基本知识点:+2.根据溶血现象分类:甲型溶血性链球菌菌落周围有1~2mm宽的半透明的草绿色溶血环,称甲型溶血或α溶血,这类菌也称草绿色链球菌;α溶血环中的红细胞并未完全溶解;这类链球菌多为条件致病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菌落周围有2~4mm宽、界限分明、完全透明的无色溶血环,称乙型溶血或β溶血,β溶血环中的红细胞完全溶解,这类菌也称溶血性链球菌;这类链球菌致病力强;丙型链球菌不溶血,不致病;3.青霉素是链球菌感染的首选药;4.致病物质:链球菌溶素、致热外毒素、透明质酸酶、M蛋白、链激酶、链道酶、F蛋白; 链球菌溶素有两种:O和S;了解临床上风湿三项的检查内容;致热外毒素也称红疹毒素或猩红热毒素,是人类猩红热的主要毒性物质;透明质酸酶:你能理解病理学中蜂窝织炎为什么不易局限了吗链激酶:了解临床上用来溶栓的药物;5.所致疾病:大致可分成化脓性、中毒性、超敏反应性三类;化脓性疾病:太多,不一一列举了中毒性疾病:猩红热跟致热外毒素有关超敏反应性疾病:风湿热、急性肾小球肾炎跟SLO有关三、肺炎链球菌与甲链的鉴别超级重点:四、关于奈瑟菌属:1.脑膜炎奈瑟菌:G-,多位于中性粒细胞内,巧克力色培养基,主要致病物质是内毒素,是流脑的病原菌;想一想流脑和乙脑各属于哪一种炎症类型乙脑流线性乙型脑炎和流脑流行性脑脊髓炎虽然都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传染性疾病,临床表现也有一些相同之处,但它们是两种不同的疾病;首先,乙脑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的,此种病毒通过蚊虫先在牲畜如幼猪、马、牛等中传播,而后再传播给人;流脑是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是由带菌者或病人经呼吸道飞沫传染;乙脑流行有严格的季节性,大都在夏季和初秋;流脑流行每于冬末开始,春节盛行,到初夏就明显下降,季节性不如乙脑严格;两种病发病开始都有发热、头疼、恶心呕吐,典型病人可以有嗜睡、抽搐、昏迷等,但乙脑病人没有菌血症期,不会出现皮肤淤点,也少有很快出现休克者;重症的病人都会发生颅内压增高的种种危险症状,但乙脑病程进展不象流脑那么迅速;流脑一般病程为7~10天左右,恢复期常在口、鼻周围起疱疹,而乙脑病程约经2周方进入恢复期,甚至在发病6个月后仍遗留神经、精神方面的症状;两者的脑脊液化验结果也有很多不同;流脑在脑脊液涂片或培养时可发现脑膜炎双球菌,脑脊液浑浊如米汤样,白细胞数和蛋白质明显增高,而糖和氯化物减少;乙脑的脑脊液呈澄清或微混,白细胞数和蛋白质仅轻度增高,糖和氯化物一般正常;最后,流脑可用抗生素如青霉素控制感染,而乙脑因是病毒感染,至今尚无特殊治疗法;2.淋病奈瑟菌:了解外膜蛋白PI、II、III的功能;五、肠杆菌科的基本知识点:1.大肠埃希菌能发酵葡萄糖等多种糖类,产酸并产气,这一点可以和球菌区别;发酵乳糖,可以和沙门菌、志贺菌区别;2.引起腹泻的大肠杆菌有:ETEC、EIEC、EPEC、EHEC、EAEC;3.志贺菌属是人类细菌性痢疾最为常见的病原菌,俗称痢疾杆菌,根据O抗原的不同可分为痢疾志贺菌、福氏志贺菌、鲍氏志贺菌、宋内志贺菌四群;4.志贺菌内毒素作用于肠粘膜和肠壁植物神经系统各会给人体带来哪些后果5.志贺毒素具有三种生物学活性:肠毒素性、细胞毒性、神经毒性;志贺毒素和内毒素还有协同作用;6.了解小儿中毒性菌痢死亡率高的病因;7.人类沙门菌感染有4种类型:肠热症、胃肠炎食物中毒、败血症、无症状带菌者;了解肠热症中两次菌血症的成因及病人的临床表现;选择培养基的组成成分:葡萄糖、乳糖、FePb、含硫aa、中性红;大肠杆菌形成红色、较大、混浊的菌落;致病菌形成无色透明的或中心有黑色沉淀的菌落;9.微生物学三大经典试验:一道10分的论述题肥达试验-伤寒杆菌127页锡克试验-白喉杆菌155页PPD试验-结核杆菌163页肥达试验1.试验目的:用已知伤寒沙门菌菌体O抗原和鞭毛H抗原与受检血清作凝集反应,测定受检血清中有无相应抗体及抗体的效价;抗体和H抗体的比较:3.结果评价:★O和H都高于正常值,肠热症的可能性大;★O和H都低于正常值,患病可能性小;★O不高H高,可能是预防接种②或非特异性回忆反应③;★O高H不高,可能是感染早期①或是与伤寒沙门菌O抗原有交叉反应的其他沙门菌如肠炎沙门菌的感染共同抗原;锡克试验1.试验目的:调查人群对白喉是否有免疫力;2.试验方法:在一侧前臂皮内注射白喉毒素,内含1/50豚鼠最小致死量;另一侧前臂皮内注射对照液同样毒素加热80℃ 5min破坏其毒性;3.结果评价:PPD试验-purified protein derivative 纯蛋白衍化物;2.左侧前臂曲侧中上部1/3处,5U皮内注射;3.测量硬结的直径,而不是测红晕的直径;4.硬结直径≤4mm为阴性,5~9mm为弱阳性,10~19mm为阳性,≥20mm或虽≤20mm但局部出现水泡和淋巴管炎为强阳性;5.结果评价:⑴阳性反应见于:①接种BCG后;②年长儿无明显临床症状仅呈一般阳性反应,表示曾感染过结核菌;③婴幼儿尤其是未接种BCG者,阳性反应多表示体内有新的结核病灶;年龄越小,活动性结核可能性越大;④强阳性反应者,示体内有活动性结核病;⑤由阴性反应转为阳性反应,或反应强度由原来小于10mm增至大于10mm,且增幅超过6mm时,示新近有感染;⑵阴性反应见于:①未感染过结核;②结核迟发性变态反应前期初次感染后4~8w内;③假阴性反应,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或受抑制所致,如部分危重结核病;急性传染病如麻疹、水痘、风疹、百日咳等;体质极度衰弱者如重度营养不良、重度脱水、重度水肿等;应用糖皮质激素或其他免疫抑制剂治疗时;原发或继发免疫缺陷病;④技术误差或结核菌素失效;六、弧菌属:1.霍乱弧菌根据O抗原不同,分为好多血清群,其中O1群、O群会引起霍乱;2.霍乱弧菌O1群血清型有三种:小川型、稻叶型、彦岛型;每一个血清型还可以分为两个生物型,即古典生物型和E1 Tor生物型;3.霍乱肠毒素的作用机制:北医出版社练习册77页第4题,一道5分的简答题;4.副溶血性弧菌:嗜盐性、我妻琼脂平板、神奈川现象;七、厌氧性细菌:1.了解破伤风杆菌感染的重要条件;2.破伤风杆菌能产生两种外毒素:破伤风溶素、破伤风痉挛毒素;了解破伤风痉挛毒素使神经系统中毒的主要机制;3.了解破伤风患者的临床表现;4.破伤风的防治原则;5.百白破三联制剂:百日咳疫苗、白喉类毒素、破伤风类毒素;6.产气荚膜杆菌在血琼脂平板上,多数菌株有双层溶血环,内环是由θ毒素引起的完全溶血,外环是由α毒素引起的不完全溶血;7.掌握Nagler反应的现象及产生机制;8.掌握“汹涌发酵”的现象及产生机制;9.肉毒毒素是已知最剧烈的毒物,它作用于外周胆碱能神经,抑制神经肌肉接头处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释放,导致弛缓性麻痹;八、白喉棒状杆菌:1.异染颗粒2.白喉早期致死的主要原因是假膜脱落引起呼吸道阻塞;晚期致死的主要原因是心肌受损;3.白喉的防治原则九、结核杆菌:1.抗酸染色2.罗氏培养基的成分:蛋黄、甘油、马铃薯、无机盐、孔雀绿等;3.抵抗力:对乙醇、湿热、紫外线敏感,对干燥抵抗力特别强,对酸或碱有一定的抵抗力;4.卡介苗的概念:几乎每年必考,名词解释;5.不产生内、外毒素,致病物质为荚膜、脂质和蛋白质;脂质包括索状因子、磷脂、硫酸脑苷脂、蜡质D;6.联系病理学中结核结节的构成成分,了解临床上结核病病人的主要临床表现及常规抗痨治疗的药物;7.结核菌的免疫主要是以T细胞为主的细胞免疫;十、动物源性细菌:1.布氏杆菌病的波浪热:布氏杆菌→胞内寄生菌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菌入血→菌血症→发热→菌入脏器细胞→发热渐退→菌再度入血→菌血症→发热2.炭疽毒素由保护性抗原、致死因子、水肿因子三种蛋白质组成;3.在含微量青霉素的培养基上,链杆菌排列的细菌形态发生变异,变成大而均匀呈链状的串珠状,称串珠试验,对炭疽杆菌有鉴别意义,其他需氧芽孢杆菌无此现象;4.皮肤炭疽、肠炭疽、肺炭疽;联系病理学中三种坏疽的相关知识;十一、其他细菌:1.幽门螺杆菌存在于胃粘膜,与人类B型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密切相关;了解慢性萎缩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病因的探究历史及临床治疗的三联疗法;2.流感嗜血杆菌:生长需要X因子和V因子;X因子是血红素及其衍生物高铁血红素,耐热,是细菌合成一些呼吸酶的辅基;V因子是NAD或NADP,耐热性差,在细胞呼吸中起递氢递电子的作用;卫星现象-当流感嗜血杆菌与金葡菌在血平板上共同孵育时,由于金葡菌能合成较多的V因子,在金葡菌菌落周围生长的流感嗜血杆菌的菌落较大,离金葡菌菌落越远的越小,叫卫星现象;3.百日咳鲍特菌:了解百日咳毒素;百日咳的病程分三期:卡他期、痉挛期、恢复期;十二、支原体1.概述:支原体是一类没有细胞壁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膜含固醇,能通过μm的滤菌器;呈二分裂繁殖,含DNA与RNA;支原体是目前所知能在无生命培养基中繁殖的最小微生物;2.典型的菌落呈荷包蛋样;3.对人致病的有肺炎支原体,可引起原发性非典型肺炎间质性肺炎;溶脲脲原体、人型支原体和生殖器支原体在一定条件下也能引起泌尿生殖系统感染和不育症;十三、立克次体1.共同特点:专性在细胞内寄生,以二分裂方式繁殖;有DNA和RNA两类核酸;有多种形态,主要为球杆状,G-,大小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与节肢动物关系密切,寄生在吸血节肢动物体内,使其称为寄生宿主,或为储存宿主,或同时为传播媒介;大多是人兽共患病的病原体;对多种抗生素敏感;2.外斐反应-斑疹伤寒等立克次体的脂多糖与变形杆菌某些菌株的O抗原有共同的抗原成分;由于变形杆菌抗原易于制备,其凝集反应结果又便于观察,因此临床检验中常用这类变形杆菌代替相应的立克次体抗原进行非特异性凝集反应,这种交叉凝集试验叫外斐反应,用于检测人类或动物血清中有无相应抗体,供立克次体病的辅助诊断;3.立克次体病的基本病变部位在血管,主要病变是血管内皮细胞大量增生,血栓形成以及血管壁有节段性或圆形坏死等;4.主要致病性立克次体:普氏立克次体-流行性斑疹伤寒虱传斑疹伤寒,传播方式为虱-人-虱;斑疹伤寒立克次体-地方性斑疹伤寒鼠型斑疹伤寒,鼠是主要储存宿主,传播媒介主要是鼠蚤或鼠虱;恙虫病立克次体-恙虫病,恙螨贝纳柯克斯体-Q热汉塞巴通体-猫抓病十四、衣原体1.概念:严格在真核细胞内寄生,有独特的发育周期,能通过滤菌器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共同特征:G-,圆形或椭圆形体;具有细胞壁,其组成与G-菌相似;有独特的发育周期,行二分裂方式繁殖;有DNA和RNA两类核酸;有核糖体和较复杂的酶类,能进行多种代谢;但缺乏供代谢所需的能量来源,必须利用宿主细胞的三磷酸盐和中间代谢产物作为能量来源;对多种抗生素敏感;2.衣原体的发育周期:EB→0h,吸附的EB被吞入细胞质→8h,EB发育成RB→24h,RB增殖→30h,RB分化成EB,包涵体形成→48h,细胞破裂,释放EB;3.包涵体指在易感细胞内含繁殖的始体和子代原体的空泡;4.沙眼衣原体沙眼亚种主要引起的疾病:沙眼、包涵体结膜炎、泌尿生殖道感染;十五、螺旋体1.概述:是一类细长、柔软、螺旋状、运动活泼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其基本结构与细菌相似,例如有细胞壁、原始核质,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对抗生素等药物敏感等;2.获得性梅毒,临床分三期:I期-无痛性硬下疳II期-皮肤、粘膜的梅毒疹III期-梅毒树胶样肿3.梅毒血清学试验:非密螺旋体抗原试验:用正常牛心肌的心脂质作为抗原,测定患者血清中的反应素抗脂质抗体;密螺旋体抗原试验:采用Nichols株螺旋体作为抗原,测定患者血清中的螺旋体特异性抗体,特异性强,可用作梅毒证实试验;真菌学总论、各论1.真菌可分单细胞和多细胞两类;单细胞真菌称酵母菌;多细胞真菌大多长出菌丝和孢子,交织成团,称丝状菌,又称霉菌;各种丝状菌长出的菌丝和孢子形态不同,是鉴别真菌的重要标志;2.孢子是真菌的繁殖结构,可分有性孢子和无性孢子两种;病原性真菌大多形成无性孢子,无性孢子根据形态分3种:分生孢子、叶状孢子、孢子囊孢子;分生孢子又分大小2种;叶状孢子分芽生孢子、厚膜孢子、关节孢子3种;3.了解沙保培养基;4.培养真菌最适宜的酸碱度是~,即酸性环境;5.真菌的菌落有两类:酵母型菌落、丝状菌落;6.真菌可通过下列几种形式致病:致病性真菌感染、条件致病性真菌感染、真菌超敏反应性疾病、真菌性中毒症、真菌毒素导致肿瘤;黄曲霉毒素可导致肝癌的发生;7.皮肤癣真菌有嗜角质蛋白的特性,使其侵犯部位只限于角化的表皮、毛发和指趾甲;8.新生隐球菌:主要传染源是鸽子;双壁细胞,外包有一层透明的荚膜,非致病的隐球菌则无荚膜;能分解尿素,以与假丝酵母菌区别;肺是主要的入侵途径;9.白色念珠菌的芽生孢子伸长成假菌丝和厚膜孢子有助于鉴定;病毒学总论1.病毒的特点:①体积最微小-必须用电子显微镜放大几万至几十万倍后方可观察;病毒体大小的测量单位为nm;最大约为300nm,如痘苗病毒;最小约为30nm,如脊髓灰质炎病毒、鼻病毒等;②结构最简单-无完整的细胞结构,仅有一种核酸DNA或RNA作为其遗传物质;③“一包基因”-为保护内部的核酸不被破坏,外围有蛋白衣壳或更复杂的包膜;④必须在活细胞内方可显示其生命活性;⑤不是进行二分裂繁殖,而是根据病毒核酸的指令,使细胞改变其一系列的生命活动,结果大量地复制出病毒的子代,并且导致细胞发生多种改变;2.病毒的几种对称类型:螺旋对称型、20面体对称型、复合对称型;3.病毒的增殖过程:吸附和穿入、脱壳、生物合成、组装成熟与释放;4.缺陷病毒-带有不完整基因组的病毒体叫缺陷病毒;5.缺陷干扰颗粒-当缺陷病毒不能复制,但却能干扰同种成熟病毒体进入细胞则被称为缺陷干扰颗粒;6.顿挫感染-因细胞条件不合适,病毒虽可进入细胞但不能复制的感染过程叫顿挫感染;构成顿挫感染的细胞叫非容许性细胞;能支持病毒完成正常增殖的细胞叫容许性细胞;7.水平传播-病毒主要通过皮肤、粘膜传播,但在特定条件下可直接进入血液循环而感染机体,这种传播方式叫水平传播;8.垂直传播围生期传播-通过胎盘或产道将病毒由亲代传播给子代的方式;9.病毒的持续性感染可分为3种:慢性感染、潜伏性感染、慢发病毒感染;10.细胞水平的病毒感染:溶细胞型感染、稳定状态感染、细胞凋亡、细胞增生与细胞转化、病毒基因的整合;11.干扰素的相关知识点:①是一种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抗病毒活性的糖蛋白;②产生诱发因素:病毒、细菌内毒素、人工合成的双链RNA;③能产生干扰素的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体细胞;④干扰素具有广谱抗病毒活性,但只具有抑制病毒作用而无杀灭病毒的作用;⑤干扰素抗病毒作用有相对的种属特异性,一般在同种细胞中的活性最高;⑥干扰素还有调节免疫功能和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作用;⑦IFN-α——白细胞——抗病毒作用>免疫调节作用IFN-β——纤维母细胞——抗病毒作用>免疫调节作用IFN-γ——T细胞——抗病毒作用<免疫调节作用⑧干扰素的作用机制:见北医出版社练习册,几乎每年必考,一道5分的简答题;12.病毒分离培养的方法:鸡胚接种、细胞培养、动物接种;病毒学各论一、呼吸道病毒:。

《医学微生物学》分章节重点归纳

《医学微生物学》分章节重点归纳

《医学微生物学》分章节重点归纳医学微生物学是研究与医学相关的微生物的科学,主要涉及病原微生物、微生物病和微生物学方法等内容。

以下是对医学微生物学的分章节重点归纳。

第一章:概论本章主要介绍医学微生物学的概念、历史背景、研究方法以及与医学微生物学相关的其他学科的关系。

重点内容包括病原微生物与人类疾病的关系,微生物学方法的发展以及医学微生物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第二章:原核微生物学本章主要介绍细菌和古菌两类原核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命周期、生理代谢以及病原性。

重点内容包括细菌的分类与鉴定、细菌的培养方法、细菌对人体的感染机制以及细菌引起的典型疾病。

第三章:真菌学本章主要介绍真菌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生理代谢以及病原性。

重点内容包括真菌感染的分类、真菌的培养方法、真菌引起的典型疾病以及抗真菌药物的应用。

第四章:病毒学本章主要介绍病毒的结构、生命周期以及病原性。

重点内容包括病毒的分类、病毒的培养方法、病毒感染的机制以及病毒引起的典型疾病。

此外,还包括病毒感染的免疫学和病毒疫苗的研制等内容。

第五章:寄生虫学本章主要介绍寄生虫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生活史以及病原性。

重点内容包括寄生虫的分类、寄生虫的诊断方法、寄生虫引起的典型疾病以及抗寄生虫药物的应用。

第六章:微生物感染的防控本章主要介绍微生物感染的传播途径、预防措施以及监测和控制方法。

重点内容包括医院感染的防控策略、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以及医院环境的消毒方法。

此外,还包括医学微生物学在流行病学研究中的应用以及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第七章:微生物学检验与诊断本章主要介绍微生物学检验与诊断的方法,包括病原微生物的分离与鉴定、感染性疾病的实验室诊断以及微生物耐药性检测。

重点内容包括细菌培养与鉴定的方法、快速诊断方法(如PCR技术和免疫学检测等)以及耐药性检测的方法。

第八章:免疫学与微生物感染本章主要介绍免疫系统的基本原理、免疫学方法以及免疫系统与微生物感染之间的相互作用。

微生物免疫学复习重点精华版

微生物免疫学复习重点精华版

一、菌群生长曲线分期及各期的特点和意义分四期:迟缓期、对数期、稳定期、衰亡期(1)迟缓期:生长曲线平缓稳定,一般为1~4小时,是细菌对新环境的短暂适应阶段,此期细菌菌体增大,代谢活跃,为细菌进一步分裂增殖合成充足的酶、能量及中间代谢产物。

(2)对数期:又称指数期,细菌生长迅速,活菌数以恒定几何级数增长,此期细菌形态、染色和生物活性都很典型,对外界环境因素作用敏感,常取此期细菌做研究。

(3)稳定期:该期细菌总数处于稳定状态,细菌群体活力变化较大,细菌死亡数与增殖数渐趋平衡。

细菌形态、染色和生物活性可出现改变,产生代谢产物,如外毒素、内毒素、抗生素等,此期有芽孢形成。

(4)衰亡期:细菌繁殖减慢,死亡数明显增多,与培养时间成正比。

此期细菌生理代谢活动趋于停滞,细菌形态呈现肿胀或畸形,甚至自溶。

意义:生长曲线以时间为横坐标,细菌数目的对数为纵坐标,生动形象地反映了细菌生长繁殖的规律。

明确地观察到细菌生长繁殖的延迟期,对数期,稳定期和衰亡期。

二。

简述细菌的感染过程?(1)侵袭:细菌突破机体免疫防御机制,在宿主体内定居、生长繁殖和扩散。

①粘附与定植:细菌表层的粘附因子与宿主细胞的表面受体选择性结合;②抵抗或逃避宿主的免疫防御(抗吞噬、补体等);③侵入:细菌利用侵袭性酶等损伤粘膜等,从粘附部位进入组织;④扩散:局部扩散或全身扩散;(2)产毒素:①外毒素,是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并分泌到菌体外的毒性物质。

②内毒素是革兰阴性细胞壁中的脂多糖成分,细菌裂解后释放出来,可引起发热反应、白细胞反应、内毒素休克、弥漫血管内凝血;三.细菌的抗药性机制细菌抗药性有遗传机制和生化机制(1)细菌抗药性的遗传机制:1)固有抗药性。

细菌的耐药性基因来自亲代,存在于染色体上,故对某些抗菌药物的天然不敏感。

2)获得抗药性:抗药性基因可来源于基因突变(染色体突变)或获得新基因。

抗药基因能在质粒、转座子和整合子等可移动的遗传元件介导下进行转移并传播。

细菌的生长繁殖的考点分析--中公卫生临床资料库

细菌的生长繁殖的考点分析--中公卫生临床资料库

细菌的生长繁殖的考点分析--中公卫生临床资料库中公卫生人才网今天带大家一起学习《细菌的生长繁殖的考点分析》。

在临床医学考试中,细菌的生理是考查的重点,其中细菌的生长繁殖更是其中重要的知识,但是细菌的生长繁殖四期以及各期特点内容分散,记忆起来很困难,中公卫生人才网的医疗专家讲师将该部分内容编写成了口诀,方便大家记忆。

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的掌握。

一、细菌的生长繁殖——知识点1.细菌生长繁殖四期(1)迟缓期(2)对数期(指数期)(3)稳定期(4)衰亡期2.细菌生长繁殖四期的特点(1)迟缓期:短暂适应阶段。

(2)对数期(或称指数期):细菌在该期生长迅速,研究细菌的生物学性状(形态染色、生化反应、药物敏感试验等)应选用该期的细菌。

(3)稳定期:一些细菌的芽孢、外毒素和抗生素等代谢产物大多在稳定期产生。

(4)衰亡期:该期细菌形态显著改变,出现衰退型或菌体自溶,难以辨认。

二、细菌生长繁殖四期——中公速记(1)口诀一“迟到指定衰亡”。

口诀详解如下:“迟”:迟缓期;“到”:没有意义;“指”:指数期;“定”:稳定期;“衰亡”:衰亡期。

(1)口诀二(2)“迟迟适应后;对其快快变异,进行研究;产物出现;改变难认”。

口诀详解如下:“迟迟适应后”:迟缓期,短暂适应阶段;“对其快快变异,进行研究”:对数期,快速生长,易变异,用该期的细菌研究细菌的生物学性状;“产物出现”:稳定期,一些细菌的芽孢、外毒素和抗生素等代谢产物大多在稳定期产生;“改变难认”:衰亡期,该期细菌形态显著改变,出现衰退型或菌体自溶,难以辨认。

细菌的生长繁殖的考点分析今天就讲到这里啦,希望可以帮助到正在备考医疗卫生招聘考试的小伙伴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微生物学是医疗事业单位考试中医学基础知识会考察到的科目,中公卫生人才网帮
助大家复习一下细菌群体繁殖的规律及其各期的主要意义。

将一定量的细菌接种到一定量的液体培养基中于37℃培养,每间隔一定时间取一定量的
菌液,分别计数活菌数和死菌数。

以培养时间为横坐标,培养物中的活菌数的对数为纵坐标,绘制的一条生长曲线可观察到细菌群体生长过程的规律表现为四期:迟缓期、对数期、稳定期、衰退期。

1.迟缓期:为繁殖做准备,是细菌适应新环境的阶段;
2.对数期:菌数以几何数增长,此期细菌的生物学性状(形态、染色、生理活性)最典型;
3.稳定期:细菌繁殖数与死亡数大致平衡,细菌的外毒素、抗菌素及芽胞在此期产生;
4.衰退期:死菌数大于活菌数,生物学性状发生变异而不典型。

这四期是体外实验中细菌群体生长繁殖的一般规律,而在体内其生长繁殖情况可能不一样。

例题:
研究细菌性状应选择哪一生长期的细菌
A.稳定期
B.迟缓期
C.对数期
D.衰亡期
E.稳定晚期
正确答案: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