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脾胃论治糖尿病187例
徐远教授从脾论治糖尿病方验
徐远教授从脾论治糖尿病方验摘要: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的范畴,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
从古至今,本病的中医研究有从肾论治、从肝论治、从脾论治,以及从瘀论治等。
徐远教授认为“当今2型糖尿病患者多数脾常虚,肝常旺”,脾虚导致的运化及气机升降失调与糖尿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简要介绍徐远教授从脾论治糖尿病的临床经验,如脾气虚宜补、气陷宜升;脾虚兼夹湿浊以健脾为本、同时兼顾化湿、如芳香除湿、淡渗利湿、苦寒燥湿;对肝旺脾虚者调肝健脾案例也将简介,以飨同道。
关键词:消渴,临证经验,脾虚,肝旺,辨证论治,徐远徐远,女,教授、主任医师、双百工程指导老师,从事中医临床、科研数十年,精研医理,勤于实践,尊古而不泥古,多年来对糖尿病的病机及治疗有独到见解,主张中西医优势互补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同时重视糖尿病患者的体质调理。
徐教授认为,既要重视健脾又要重视祛湿浊、肝脾同调。
笔者有幸跟随徐教授临证学习,亲聆教诲,获益匪浅,下面介绍徐教授治疗糖尿病的经验。
1.论治消渴以脾为要糖尿病是饮食密切相关代谢性疾病。
古人认为脾脏位于中焦,与胃相表里。
《素问•经脉别论》中提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水津四布,五经并行。
”指出脾主要的生理功能为运化水谷,输布精微,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
《素问·太阴阳明论》曰:“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可见只有饮食运化输布正常人体才能健康。
反之《素问·奇病论》曰:“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
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提出嗜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内热致消的病理机制。
对于消渴一证,赵献可在《医贯·消渴论》中指出:“脾胃既虚,则不能敷布其津液,故渴。
”进一步说明了脾胃与消渴的关系,笔者在临床中见到许多糖尿病患者,三多症状并不明显,常因疲倦乏力、纳差、精气神不足、腹胀、腹泻等脾虚表现而就诊。
糖尿病从脾论治成功经验处方
糖尿病从脾论治成功经验处方脾失健运,精气不升是糖尿病的病机关键。
血糖乃饮食所化精微,由于脾失健运,血中之糖不能输布于脏腑,营养四肢,使血糖蓄积而增高,蓄积过多的血糖随小便漏泄而排出体外,致使尿有甜味,尿糖阳性。
消渴一病其主因应责之于脾虚失运,导致清气不升,浊气不降,堆积体内,变生诸病。
治疗当以健脾升清降浊为主,使食入之水谷精微能得到正常的利用,壅积在体内的湿浊能及时清除。
作者拟方升清降浊运脾汤。
2型糖尿病都有一脾胃受损、运化失司、痰湿阻滞的病理过程,此时无明显的口渴、多饮、多尿、消瘦等阴虚内热的症状,而是以乏力、倦怠、气短、懒言、身体肥胖等脾气虚弱、痰湿阻滞症状为主。
患者的空腹血糖可能正常,而是以餐后血糖增高为主,胰岛素水平不低,有些还增高,以胰岛素抵抗为主。
辨证当属脾气虚弱、痰湿阻滞。
治疗应益气健脾化痰,旨在恢复脏腑功能,祛除痰湿。
施今墨先生在治疗消渴病时亦谈到:“除滋阴清热外,健脾补气实为关键的一环。
”《景岳全书》曰:“凡遇怒气便作泄泻者,必先以怒时挟食,致伤脾胃,故但有所犯,即随触而发,此肝脾两脏病也。
盖以肝木克土,脾气受伤而然。
使脾气本强,即有肝邪,未必能人,今即易伤,则脾气非强可知矣。
”处方一:降糖方治疗2型糖尿病【药物组成】黄芪30g,玄参30g,生地黄30g,葛根15g,苍术15g,丹参30g,地骨皮30g,山药10g。
【随症加减】如烦渴、便干、脉数者加石膏、黄连、麦冬;尿量多、手足心热者加山茱萸、茯苓、泽泻;血糖持续不降加天花粉30g,地骨皮加至100g。
【治疗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300ml,分2次早、晚服,1个月为1个疗程。
【功效】补气生津,滋阴润燥。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68例,显效43例,有效2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5.6%。
王某,男,36岁,干部。
患者自觉困乏无力,多汗1年余,加重3天。
1年前无明显诱因而自觉周身困乏无力、多汗、活动后较甚,易烦躁。
无厌油腻,服了一些降糖西药后效果不佳。
脾胃分治理论治疗糖尿病
脾胃分治理论治疗糖尿病传统观点认为糖尿病(消渴病)病机为阴虚燥热,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涉及肺、胃、肾等脏腑。
从脾胃论治糖尿病虽早有论述,但或从胃火燥热加以论述,或笼统地概以脾胃功能失调。
对脾与胃在糖尿病的各自作用,以及糖尿病各个时期脾胃作用尚未作明确阐述。
本文试从脾胃分论来初步探讨脾胃在糖尿病各期的各自作用。
1、从脾胃论治糖尿病溯源脾胃与糖尿病(消渴病)的关系的论述散见于各代医论之中,早在《素问奇病论》即有:“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
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
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提出了肥甘厚味,脾不能为胃行精气,内热致消的机制。
赵献可《医贯消渴论》曰:“脾胃既虚,则不能敷布津液故渴。
”近代张锡纯也指出糖尿病是由于“元气不升,大气下陷,脾不散精。
”现代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糖尿病患者很大部分有疲乏、多食口干、大便不畅等症状,提示了脾虚、胃热在糖尿病形成的重要作用。
现代研究也认识到了脾胃与糖尿病的关系,如熊曼琪等较早提出了脾虚是糖尿病的重要病机,并从体质、饮食、情志及误治等损伤脾气而致消渴进行了分析。
潘善余认为,脾气虚弱是糖尿病的病机关键。
刘承琴认为脾虚湿盛是胰岛素抵抗的病理基础,痰浊瘀血是胰岛素抵抗的病理产物。
2、脾不散精、胃火雍盛,糖尿病始成综上所述,脾胃与糖尿病的关系已被认识,但多以脾胃虚弱作为主因,脾失健运而致水谷精微不得输布,五脏不得滋养,津不上乘则肺生燥热,消渴由生。
这种认识突出了脾虚在糖尿病发生发展的作用,但于认识上仍不能完全摆脱传统阴虚燥热论的束缚。
特别是模糊了脾胃两脏器在糖尿病发生发展的各自作用,把脾胃两脏器的不同功能笼统地视为脾胃虚弱。
脾胃功能在生理和病理上均有不同。
生理状况下,胃主受纳;脾主运化,为胃行其津液,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及其精微的输布。
正如《内经经脉别论第二十一》所言:“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从脾胃论治糖尿病187例
从脾胃论治糖尿病187例发表时间:2016-05-27T11:36:40.340Z 来源:《系统医学》2016年第2卷第5期作者:李俭胜[导读] 脾胃湿热:呕恶,纳呆,肢体困重,便溏不爽,或面目发黄,或身热不扬,汗出不解,渴不多饮,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李俭胜河南省西华县人民医院河南西华 466600【摘要】糖尿病属于中医的消渴病范畴。
笔者从脾胃论治糖尿病187例,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关键词】糖尿病;临床资料;疗效标准【中图分类号】R58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5-357-011 西医诊断及中医辨证分型标准1.1 西医诊断标准:空腹血糖>7mmOI / L,餐后2 小时血糖>11.1mmOI / L,糖化血红蛋白>6.5mmOI / L。
1.2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1.2.1 脾阴虚胃燥津伤:食欲不振或饥不欲食,痞闷,腹胀,便结,体瘦,倦怠,口干渴涎少,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脉细数。
1.2.2 脾气虚湿盛胃呆:食少,腹胀,大便溏薄,神疲,肢体倦怠,舌淡胖边有齿痕,脉弱。
1.2.3 脾胃湿热:呕恶,纳呆,肢体困重,便溏不爽,或面目发黄,或身热不扬,汗出不解,渴不多饮,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2 临床资料187 例患者均为门诊病人,男性84例,女性103 例,全部为II型糖尿病,年龄在38~ 65岁之间。
病程最短4年,最长20年。
187例患者辨证分型为:脾阴虚胃燥津伤者121例;脾气虚湿盛胃呆44例,脾胃温热者22例。
3 治疗及观察方法3.1 治疗方法按辨证分型服药,脾阴虚胃燥津伤者处方:沙参15 g,麦冬15 g,白芍15 g,山药、茯苓各12 g,五味子12g,甘草6g;脾气虚湿盛胃呆者处方:党参30g,黄芪40g,白术12g,苍术15 g,茯苓、泽泻、各12 g,鸡内金30g;脾胃湿热者处方:厚朴10 g,茯苓、泽泻、黄连各15 g,白芍15 g,党参、黄芪各20 g。
从脾论治糖尿病,糖尿病患者一定要看
从脾论治糖尿病,糖尿病患者一定要看
中医认为脾气虚弱,运化功能障碍,散精功能失职,使津液不能上输,机体乏津,化燥生热,故需饮水自救,因此糖尿病患者经常可见口干、口渴、多饮等症状。
李东垣在《东垣十书》中有这样的描述:“脾气不足,则津液不能升,故口渴欲饮。
”脾虚功能失调,气血生化乏源,不能充养四肢百骸,所以乏力、消瘦;另外脾虚日久,精微不布,心肺肝肾长期失养,最终可以出现五脏皆虚的病理转归。
所以在临床上,益气健脾是糖尿病必不可少的治法之一。
我有这样一位患者,男, 47岁,空腹血糖20mmol/L,医院要求注射胰岛素口服降糖药,患者拒绝接受。
于是来寻求中医治疗,找我看诊时,患者乏力,口干口渴,喝水量大。
大小便比较正常。
舌质软,舌苔白厚,脉虚数粘滞。
诊断为脾胃虚弱证,治法以补气健脾为主。
方用人参、黄芪、白术补脾益气;神曲消食和胃;麦冬、五味子养阴生津;青皮、陈皮理气;再配伍当归补血活血;黄柏清热燥湿;升麻、葛根升阳止泻;炙甘草调和诸药。
服药一段时间之后,患者空腹血糖5.6mmol/L。
乏力减轻,口干口渴减轻。
舌红,苔变薄一些。
效不更方,继续服用一段时间,患者血糖稳定,各种症状基本消除。
糖尿病患者一定要时刻注意减轻脾胃的负担,促进脾胃功能的恢复,因此糖尿病患者要会吃,选择对脾胃有益处的食物。
另外如果没有严重的心脑并发症,建议糖尿病人每天都要坚持运动,但是要量力而行,更要持之以恒。
从脾胃论治糖尿病(一)
从脾胃论治糖尿病(一)从脾胃论治糖尿病(一)【摘要】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与脾胃功能失调有着密切的联系。
对于糖尿病的治疗,必须要调理脾胃,以益气健脾,和胃养阴为大法。
从脾胃论治的溯源认为“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脾胃功能失调是糖尿病的基本病机,糖尿病贵在调理脾胃。
【关键词】糖尿病脾胃功能中医病机健脾和胃笔者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结合历代文献,认为脾胃功能失调是糖尿病的重要病机,现略述如下。
1从脾胃论治溯源李东垣在《脾胃论·脾胃盛衰论》中提出:“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糖尿病亦是如此。
早在《素问·奇病论》即有:“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
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提出嗜食肥甘厚味,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内热致消的机制。
近代张锡纯也提出了糖尿病是由于“元气不升,大气下陷,脾不散津。
”《类证治裁·三消论治》认为:“小水不臭反甜者,此脾气下脱,症最重”〔1〕“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清气在下,则生飧泄”。
糖尿病患者可表现为大便稀溏,甚至泄泻。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若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即脾不散津,精微物质上不能输注于肺,而下注膀胱,则尿多尿甜而成消渴;津液趋下,从小便而走,则体内水液匮乏,饮水自救则多饮;精微物质随尿大量外泻而不能被人体所吸收故逐渐消瘦。
现代研究也认识到了脾虚湿盛是胰岛素抵抗的病理产物〔2〕。
2脾胃功能失调是其基本病机《素问·太阴阳明论》云:“阳道实,阴道虚。
”胃为阳腑,脾为阴脏,故脾胃病易见胃腑实,脾脏虚变。
胃属燥,脾属湿。
胃喜润恶燥,脾喜燥恶润。
两脏燥湿相济,阴阳相合,则水谷纳化如常。
生理上脾主运化升清,胃主受纳降浊,脾升则胃降,相反相成,只有相互协调平衡才能圆满达到其“后天之本”的作用。
可见脾胃功能健旺是人体生命活动和新陈代谢的重要前提。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加上缺乏体力活动,肥胖患者逐渐增多,糖尿病的发生率也不断增加。
从脾胃失和论治糖尿病胃轻瘫90例
1211从脾胃失和论治糖尿病胃轻瘫90例吴敏田商丘市虞城人民医院(476300)关键词:糖尿病胃轻瘫;脾胃;中医药疗法糖尿病性胃轻瘫(D G P)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表现为早饱、腹胀、嗳气、纳呆、恶心呕吐等,有研究证实,50%的糖尿病患者,有胃轻瘫的症状,它影响着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致人健康生活质量下降,血糖难以控制,且使糖尿病发生诸多并发症。
笔者辨证论治,糖尿病胃轻瘫大多为脾胃失和,采用健脾和胃法,治疗糖尿病胃轻瘫90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汇报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病例来源于我院门诊患者,150例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90例,男性40例,女性50例,年龄到36~66岁;糖尿病病程6~18年;胃轻瘫病程3~10个月。
对照组60例,男性27例,女33例,年龄36~69岁,糖尿病病程7~17年,胃轻瘫病程4~9个月。
两组病例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P>0.05)。
1.2诊断标准糖尿病的诊断按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 H O)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确诊。
D G P诊断标准:①糖尿病病程≥5年。
②早饱、腹胀、嗳气、恶心、呕吐等消化系统的症状,且持续4周以上。
③胃排控检测:胃排空明显延迟。
④经B超、胃镜或上消化道造影以及生化检查,排除肝病及上消化道的器质性病变。
1.3剔除标准①有其他影响胃动力的消化系统器质性疾病者,如幽门梗阻、胃肠肿瘤、溃疡病等。
②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
(3)电解质紊乱者。
④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者。
2治疗方法本组90例患者全部均在控制饮食、运动疗法、口服降糖药以及皮下注射胰岛素基础上,从脾胃失和论治予健脾和胃法中药治疗。
处方:党参12g、炒白术12g,制半夏10g,茯苓15g,砂仁6g,木香6g,枳壳15g,丹参20g,柴胡10g,桃仁10g,檀香10g,生甘草10g,焦山楂15g。
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口服。
对照组60例:口服吗丁啉片(西安杨森制药厂生产)每次10m g,每日3次,饭前半小时服用,疗程4周。
从脾论治糖尿病
从脾论治糖尿病关键词:糖尿病;消渴;脾糖尿病属中医学“消渴”范畴,历代医家大多认为本病的病机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具有多饮、多食、多尿及消瘦之“三多一少”的典型症状,治疗分上、中、下三焦论治,以养阴生津、清热润燥为原则,其病位分别在肺、胃、肾。
而现阶段临床所见之糖尿病患者常可见一派中州失运之象,若循常法,一味润上、清中、滋下,实难奏效。
《灵枢》云:“脾脆则善病,消瘅易伤。
”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明确指出“消渴起于中焦”。
辨证施用健脾之法,常能收到药到症减病除之功。
1 生理基础藏象学说中所说之“脾”实际上包括现代医学之脾与胰脏。
《难经·四十二难》指出:“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
”所谓“散膏”,《难经汇注笺正》认为系胰腺组织,今人亦多主此说。
从解剖学来看,胰尾接触脾门,共同靠近胃部,所以“散膏”即胰腺组织,附属于中医之“脾”。
广州军区总医院等单位[1]均报道脾虚患者可见血清淀粉酶活性偏低,尿淀粉酶总活性亦降低,说明脾虚患者胰分泌淀粉酶功能低下。
毛氏[2]亦报道,脾气虚弱或脾阴不足,运化失司,皆致胰腺分泌糜蛋白酶(外分泌功能)明显低下。
这些都说明中医常论之“脾”包括了胰脏的功能。
脾气健旺,则胰腺分泌功能正常;脾虚则胰腺分泌功能紊乱,从而产生糖尿病的各种症状。
2 病因病机2.1 病因糖尿病的病因,各家又有不同论述。
崔应珉等[3]认为糖尿病的主要成因是恣啖肥甘,醇酒厚味,致使湿热内蕴,交互积结,壅遏不化,脾胃受其困顿,中焦之气戕伐,健运失常,水谷不化,精微不生,血糖不运,脾失统摄,尿糖漏泄。
巩如伦等[4]认为糖尿病患者发病前有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有不同程度的精神创伤,或思虑过度,发病后忧心忡忡等因素直接伤及脾,影响脾的功能而发病。
王德志[5]认为大多数2型糖尿病的症状均与脾虚有关,原因不外过食肥甘厚味,嗜烟酒或内伤七情,多病体虚而损伤脾胃。
石曾淑等[6]认为:饮食不节伤脾,郁怒伤肝乘脾,久思伤脾,均可导致脾不健运而发病。
从脾辩治糖尿病
从脾辩治糖尿病摘要】糖尿病是现代营养过剩的富贵病,中医认为:脾胃运化失调是患糖尿病最主要的病理因素。
笔者临床总结:分为一、脾气虚弱、运化不及。
二、脾胃积热,伤津耗气。
三、脾阳不足,痰湿阻滞。
四、肝脾郁结,疏运失司,来灵活辩证施治,取得较好临床疗效。
糖尿病和高血压、肥胖、高血脂都是伴随生活水平改善而出现的“富贵病”据资料报告,截止2008年中国人群糖尿病患病率已高达9.7%,糖尿病前期患病率为15.5%,而现代所见糖尿病约80%肥胖。
《黄帝内经》说:“脾瘅……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肥也。
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长期肥甘、厚腻、损伤脾胃,不能完全运化吸收,以致营养堆积,进而化生膏脂痰浊充溢形体而成,更进一步阻碍、损伤脾胃的运化功能。
日久最终导致“消渴”。
由此可见,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与脾胃密切关联,临床所见肥胖型糖尿病实际属于脾瘅范畴。
笔者多年体会,糖尿病从脾辩证治疗取得较好的效果。
特别是改善症状中长期控糖效果更加突出。
《素问通评虚实论》:“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甘肥贵人,则膏梁之疾也。
”则是描述了肥胖—脾瘅—心脑血管病发展过程,这个过程与代谢综合征的演变极为相似,消渴病的发生,不单是某一脏腑的病变,多涉及到心、脾、肝、肾等多个脏腑,但这里主要讨论脾的功能损伤、运化功能失调为主要病因、病理和治疗。
1 脾气虚弱,运化不及《素问·本脏》曰:“脾脆,善病消瘅。
”《素问·脏气法时论》曰:“脾病、身重善饥。
”这里的“脾病”“脾脆”即指脾气虚弱。
临床表现:口干渴,神疲乏力,口淡无味,脘痞满闷,便糖、舌质淡胖,苔白、脉缓弱。
治法:益气健脾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红参1g,黄芪30g,白术20g,云苓20g,扁豆20g,炒薏仁20g,陈皮12g,砂仁15g,葛花30g。
2 脾胃积热,伤津耗气《侣山堂类辩·消渴论》曰:“病阳明之燥热而消渴者,白虎汤主之。
病例连载一,重新认识糖尿病—从中医脾胃论其病因
病例连载一,重新认识糖尿病—从中医脾胃论其病因西医认为2型糖尿病多发于成人,占糖尿病患者90%以上。
和遗传、肥胖、高热量饮食、体力活动不足,紧张劳累、精神刺激、外伤、分娩等因素有关。
早期以口渴多饮,身困乏力等症状为主。
应及时测量血糖,早期确诊。
中医审症求因,辨证施治毎有良效。
《素问·奇病论》说:“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中医两千年前就认识到,饮食失节,过食肥甘,醇酒厚味,辛辣香燥,损伤脾胃,致脾胃运化失职,积热内蕴,化燥伤津,消谷耗液,发为消渴。
东垣谓,饮食损胃,劳倦伤脾,脾胃虚则火邪乘之,而生大热,不能食而肌肉削,乃本病也。
当先补脾之源,兼于脾胃中泻火之亢甚。
饮食损胃,劳倦伤脾,脾胃虚则火邪乘之,病例:二型糖尿病:白女 38岁,2020.5.21.就诊主诉:形体肥胖,2017年底患肾炎。
2018年血糖升高,院诊为二型糖尿病,口服降糖药至今。
现症:神情倦怠,身重腰痛,动则气短自汗,夜间视物不清,心烦易躁,足部水泡瘙痒,常有小便灼热,白细胞增高。
自幼大便不成形,居住深港,夏天不开空调,舌淡胖,中央凹陷,苔白。
脉沉濡。
按:患者生于壬戌年四之气,岁运太木,太阳司天,乃水寒土湿风胜体质。
戊戌年患肾炎,糖尿病,所谓感邪而生病也。
乘年之虚,则邪甚也。
失时之和亦邪甚也。
遇月之空,亦邪甚也。
重感于邪,则病危矣。
中土虚弱,气化乏力,湿则中气不运,升降反作,清阳下陷,浊阴上逆。
中气不运,升降反作,清阳下陷,浊阴上逆,湿乃水火之中气。
此证湿旺气郁,津液不行,此湿寒在上生寒饮。
湿旺水郁,湿热在下,膀胱不利,小便灼热,足长湿疹。
土不生金,气短自汗;土不制水,腰痛便溏,肝失所养,视物不清而急躁,舌胖凹陷,脉沉濡为气虚下陷之象。
现今庚子三之气,南方暑热夹湿,庚子三之气,南方暑热夹湿,拟温中升阳祛湿清热之法,治以清暑益气汤化裁。
方中黄芪、人参、炙甘草补中益气,神曲、藿香、白豆蔻、陈皮、炒苍术、干姜苦辛,温中燥湿,行气助运;猪苓、泽泻、黄连、黄柏清热利湿;升麻、葛根、蔓荆升阳举陷,引气血上升以明目;当归、枸杞补肝养血;麦冬、五味子酸甘养阴以防二火犯肺;嘱其,适其寒温,节制饮食,少食肥甘,辛辣香燥,适当运动锻炼。
从李东垣脾胃学说论当今糖尿病的发病与治疗_伦中恩
增多趋势。
由于其症状涉及广泛、病因复杂,自觉症状常与客观检查不相符,因此具有诊断难、治疗棘手的特点,严重危害女性的身心健康。
目前中药治疗盆腔瘀血综合征疗效尚满意,相关的文献报道很多,但因中药口服味苦涩,患者多难以坚持,故导致本病往往治疗不彻底,反复发作,而中药经皮给药法能较全面地弥补内服法的缺陷。
中药经皮给药是指将中药制成各种合适外用剂型施于皮肤(患处或相应经穴),通过皮肤吸收作用于皮肤局部或进入体内产生药效,达到治疗目的的给药方法[2],具有不经过肝脏的/首过效应0和胃肠道的破坏,且皮肤间层还有储存作用,使药物浓度曲线平缓,避免了/峰谷现象0,提供可预定的和较长的作用时间,维持稳定的血药浓度,毒性和不良反应小,使用方便等优点,具有明显的治疗优势和特色[3]。
姚寓晨名老中医较早应用中药经皮给药法治疗本病,姚老认为妇科疾病的发病特点多为局部发病,部位固定不移,病灶距体表较近,外治用药更易发挥作用,特别是中药经皮给药法中的贴脐疗法,在慢性妇科疾病中占有重要地位。
因脐,即神阙穴,属任脉,为冲脉收稿日期:2009-07-17作者简介:伦中恩(1979-),男,香港人,中医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糖尿病并发症文献研究。
循行之地,乃经脉之海,又与督脉相表里,故冲任督/一源三歧0,三脉经气相通,内联十二经脉,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药物通过脐眼吸收,可以通经贯络作用于全身,在者脐离盆腔最近,中药贴脐可以通过经络和体表两种途径作用于患病部位。
因此他采用中药免煎颗粒兑入氮酮(氮酮引药透皮)贴脐的方法治疗盆腔瘀血综合征,经多年的临床验证,疗效非常显著。
笔者搜集姚老近10年的临床医案,进行总结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姚老辨证肾虚血瘀型盆腔瘀血综合征主要以下腹部疼痛、腰骶部酸胀疼痛、白带量多、月经色黑或有血块为主要证候特点;所用药物以莪术、蛇床子、水蛭三味中药为主。
鉴于其疗效卓越、应用方便、药味精炼;有必要进行规范的临床试验验证,为进一步推广使用奠定基础。
糖尿病脾胃论治53例
糖尿病脾胃论治53例更新日期:2009-04-22 点击:许淑英提要糖尿病属于中医的消渴病范畴,阴虚燥热是其典型的表现,但脾胃虚弱也是其发病的主要病机之一。
对于临床中伴有脾胃虚弱症状的糖尿病患者,根据其临床表现进行辨证分型,注重脾胃的治疗,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糖尿病;高脂血症;脾胃论治中图分类号:R 25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615(2000)02-0022-03 糖尿病属于中医的消渴病范畴,有“消瘅”、“消中”、“食焦”等名。
中医历来从阴虚燥热论治,又分为上中下三消。
笔者在临床中,经常见到糖尿病患者多伴有脾胃症状,对此类糖尿病患者,加以辨证治疗后均取得良好的疗效。
1 西医诊断及中医辨证分型标准1.1 西医诊断标准根据WHO及IDF的建议分型方案:空腹血糖≥7 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1.1 mmol/L。
1.2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1.2.1 脾阴虚胃燥津伤参照文献[1、2]拟定:食欲不振或饥不欲食,痞闷,腹胀,便结,体瘦,倦怠,口干渴涎少,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脉细数。
1.2.2 脾气虚湿盛胃呆参照有关文献[1、3]拟定:食少,腹胀,大便溏薄,神疲,肢体倦怠,舌淡胖边有齿痕,脉弱。
1.2.3 脾胃湿热参照有关文献[1、3]拟定:呕恶,纳呆,肢体困重,便溏不爽,或面目发黄,或身热不扬,汗出不解,渴不多饮,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2 临床资料53例患者均为门诊病人,男性19例,女性34例,全部为Ⅱ型糖尿病,年龄在37~73岁之间。
病程最短6年,最长21年。
患者平素常规服用西药降糖治疗,控制饮食。
53例患者血糖均控制不良,空腹血糖在8.5~11.2 mmol/L之间;餐后2小时血糖9.2~14.8 mmol/L 之间。
其中伴有高血脂者37例,甘油三脂(TG)在3.11~5.24 mmol之间;胆固醇(TC)在6.52~12.1 mmol/L之间;低密度脂蛋白(LDL)在3.70~4.87 mmol/L之间;高密度脂蛋白(HDL)在1.38~3.52 mmol/L 之间。
从脾胃论治糖尿病
从脾胃论治糖尿病作者:朱文环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12年第02期【中图分类号】R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2-0252-01【摘要】糖尿病是一种内分泌代谢疾病,脾胃运化失调是患糖尿病最主要的病理因素,因此在治疗糖尿病方面也强调重视调理脾胃,通过益气健脾,和胃养阴改善内分泌紊乱,促进糖代谢修复,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脾胃功能的失调是导致糖尿病发生的本质因素,因此糖尿病贵在健脾和胃。
【关键词】糖尿病脾胃功能消渴中医病因病机综述糖尿病是一种内分泌代谢疾病,其发病率越来越高,中医药在糖尿病的诊断与治疗发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般认为,古代的病名“消渴”包括当今的糖尿病。
消渴之名首见于《内经》,是世界医学史上对糖尿病最早的记载,消渴是“因恣食肥甘,或情志过极、房事不节、热病之后等,郁热内蕴,气化失常,津液精微不能正常输布而下泄,阴虚燥热。
以口渴多饮,多食而瘦,尿多而甜为主要表现的脾系疾病。
”笔者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和书籍发现糖尿病的研究早在古代就有学者提出脾胃功能失调是糖尿病的基本病机,治疗则重视健脾和胃,现将一些阐述整理如下:1 从脾胃论治的历史沿革李东垣在《脾胃论•脾胃盛衰论》中提出:“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糖尿病亦是如此。
早在《素问•奇病论》即有:“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
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提出嗜食肥甘厚味,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内热致消的机制。
近代张锡纯也提出了糖尿病是由于“元气不升,大气下陷,脾不散津。
”《类证治裁•三消论治》认为:“小水不臭反甜者,此脾气下脱,症最重”[1]“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清气在下,则生飧泄”。
糖尿病患者可表现为大便稀溏,甚至泄泻。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若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即脾不散津,精微物质上不能输注于肺,而下注膀胱,则尿多尿甜而成消渴;津液趋下,从小便而走,则体内水液匮乏,饮水自救则多饮;精微物质随尿大量外泻而不能被人体所吸收故逐渐消瘦。
从“脾实”论治早中期糖尿病肾病
1592 环球中医药2023年8月第16卷第8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August 2023,Vol.16,No.8㊃争鸣㊃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2174342,82274460,82004272);中医药传承与创新 百干万”人才工程(岐黄工程)作者单位:100029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艾思南(博士研究生)㊁陶嘉茵(博士研究生)];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肾病科(王耀献㊁刘玉宁㊁刘晴晴㊁魏宇㊁刘娜㊁王珍)作者简介:艾思南(1995-),2021级在读博士研究生㊂研究方向:中医药防治肾脏疾病㊂E⁃mail:aisinan223@通信作者:王珍(1985-),博士,副主任医师㊂研究方向:中医药防治糖尿病肾脏疾病㊂E⁃mail:zhenwangdzm@从 脾实”论治早中期糖尿病肾病艾思南 王耀献 刘玉宁 陶嘉茵 刘晴晴 魏宇 刘娜 王珍【摘要】 基于2型糖尿病的发病特点,其中医辨治早已不局限于 阴虚内热”, 脾实”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被学界广泛认可㊂内经言 实则腹胀,泾溲不利”以及 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等论述明确提出脾实可以导致肾系疾病,现代人饮食不节,脾实致消,进一步脾实气涩,邪气入络,郁热丛生,最终导致肾络胀满,经气不利,形成癥瘕,促进糖尿病肾病发病和进展,治疗当泻其脾实,疏利中焦气机㊂本文提出清热泻脾㊁开郁泻脾㊁益气泻脾,以期为糖尿病肾病的辨治开拓思路,供同道参考㊂【关键词】 脾实; 糖尿病肾病; 辨治; 泻脾法; 内热; 癥瘕【中图分类号】 R249 【文献标识码】 A doi:10.3969/j.issn.1674⁃1749.2023.08.018 代谢性疾病大多与脾实相关[1],糖尿病亦是如此㊂糖尿病肾病是在糖尿病的基础上继发的慢性肾脏病,是一种典型的代谢性原因导致的肾脏疾病㊂中医认为,糖尿病肾病的发病与脾㊁肾两脏密切相关,既往多囿于脾虚㊁肾虚的观点㊂然而,随着现代对2型糖尿病病机认识的不断深入,很多医家认为 中满内热”及 壮火食气”等脾实态存在于糖尿病患者中,同时不少肾病大家也提出肾病 肾脏非虚论”,认为从虚论肾的误区在于一是认为肾病即肾虚,二是临床只见其虚,不见其实[2]㊂从糖尿病肾病微观病理上看,肾脏的病理多显示为微炎症状态㊁糖基化产物沉积㊁基底膜增厚㊁肾脏血管玻璃样变㊁肾间质纤维化等以邪实积聚为主要表现,当代国医大师吕仁和教授提出糖尿病肾病 肾络癥瘕”的微观核心病机[3], 脾虚”与肾脏存在 实证”不能一味用因虚致实的观点阐释;‘内经“对糖尿病的发病早有 此肥美之所发也”的论述,临床中不少糖尿病患者起病就存在早期或中期肾脏损伤,多具有能食而肥㊁形体丰腴㊁舌红苔黄腻等脾实证的表现,仅从脾虚解释糖尿病肾病难以解释病机全貌,探讨 脾实态”的对糖尿病到糖尿病肾病的过度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从脾实角度探讨早中期糖尿病肾病的病机和治法,以期提供糖尿病肾病新视角㊂1 脾实”为糖尿病病理状态1.1 脾实”源流脾实”一词早已有之,如‘内经“中就对于脾实的论述脾气虚则四肢不用,脏不安;实则腹胀,泾溲不利”,李东垣‘脾胃论“中虽强调脾虚,但也并非不谈脾实,如‘脾胃论㊃脾胃盛衰论“中也有 脾实”的描述: 脾胃俱旺,则能食而肥 虽肥而四肢不举,盖脾实而邪盛也㊂”从此不难看出,脾旺为生理性,而脾实则为病理性病变,脾实则 能食而肥”,精气为满,水谷为实,邪气盛为脾实㊂北宋‘圣济总录“对 脾实”的临床表现有较为细致地阐述,曰 脾脏盛实,则生热,热气熏蒸,则令人舌本肿胀,语言謇涩,腹胁坚硬,泾溲不利,四肢不举,身体沉重,面目焦黄,不得安卧而唇口干燥也”㊂进一步完善了脾实证的概念,即是由于脾脏或脾经邪气盛实所致的病证,多属湿热㊁瘀血㊁痰浊等湿邪困遏于脾而发病[4],书中并针对 脾实舌本强直” 脾实热” 脾实腹胁坚胀,泾溲不利”等诸证,记录有泻热汤方㊁半夏汤方㊁槟榔丸等方㊂‘普济方“ 脾脏门”中论述脾实证的症候与方药较前更为全面,共计载有治疗脾实方40首,然而中医治疗多讲究因时因地治宜,古人多饥,久饥遇食饱则容易伤脾,故多言脾虚;而今人多饱,多频食肥甘厚味㊁辛辣刺激之品,容易产生痰㊁湿㊁热㊁瘀各种邪气,困遏脾气,因此呈现 脾实”状态,导致肥胖,糖尿病以及肾脏病变的产生㊂1.2 肥胖2型糖尿病状态属中医 脾实”范畴糖尿病的典型症状 三多一少”,多强调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然而2型糖尿病发病隐匿,只有在血糖极度升高时表现为口渴,消瘦的表现也不突出,脾实态是糖尿病发病的重要因素,也是糖尿病阶段的机体的内在状态㊂早在‘素问㊃奇病论篇“便有详尽的描述: 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㊂”可见多食肥甘,内生膏脂,雍遏脾气而致脾实是环球中医药2023年8月第16卷第8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August2023,Vol.16,No.81593糖尿病发病之关键㊂内经所言 中满内热”即脾实证的具体表现㊂除此之外,现代医家仝小林等[5]提出糖尿病 郁㊁热㊁虚㊁损”为四个阶段,其中 郁”亦多指 土壅而郁”,与脾实有异曲同工之意㊂2型糖尿病 脾实”除上述 中满内热” 土壅而郁”外,涉及全身气滞㊁血瘀㊁痰浊㊁水湿等多种病理因素㊂ 脾主运化”功能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吸收㊁代谢及转化,脾实状态多与代谢性疾病相联系,如以肥胖㊁高血脂㊁高血糖㊁高血压为表现的代谢综合征[4],现代人由于饮食多而运动少,容易滋生肥胖,成为糖尿病发病的高发人群㊂2型糖尿病患者以胰岛素抵抗突出,由饮食吸收的血糖无法被组织细胞利用,导致游离的血糖升高,继而发生血糖㊁血脂的代谢紊乱,另外,肠道菌群紊乱与糖尿病发病密切相关,多表现腹胀㊁便秘等 脾实”表现㊂因此肥胖型2型糖尿病发病类似于 脾实”状态㊂2 糖尿病肾病 脾实伤肾”病机探讨既往脾肾相关理论多言后天养先天㊁脾肾同调共治水,主要指脾虚和肾脏之间关系㊂然而脾实和肾的关系亦密切,‘素问“中提到 五行之治,各有太过不及也”,又曰: 脾为孤藏,中央土以灌四傍,其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脾实即为 脾之太过” 岁土太过,雨湿流行,肾水受邪”㊂提出了脾实伤肾,现代医家也提出 土实乘水”之说[6]㊂在糖尿病肾病中亦有类似 脾实伤肾”的描述,如‘素问㊃生气通天论篇“曰 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甘则暗指 肥甘厚味”而脾实,因2型糖尿病起病隐匿,起病时不少患者伴有肾脏损伤,故这种 脾实态”也是早中期糖尿病肾病发病的重要因素㊂那么 脾实态”如何导致肾脏损伤?我们从以下几点分析㊂2.1 脾实气滞,邪气入络吴以岭提出络脉学说,指出络脉易滞易瘀㊁易入难出㊁易积成形的主要的病变特点[7],亦指出肾络 息以成积”㊂由此可见,脾实态加之与肾络容易出现气机的郁滞,刘完素提出了玄府理论,他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提到 玄府者,谓玄微府也㊂玄府者,无物不有 乃气升降出入运行之道路门户也”㊂指出玄府为人体全身各处微小的通道,是气机升降初入的道路,玄府不通,则邪气内闭,邪从中来,肾络亦是人体分清泌浊的重要结构,因此气机通畅在肾络尤为重要㊂糖尿病患者脾实,气机阻滞,脾之运化受阻,高血糖㊁高血脂等邪气病理产物内生,壅塞肾络玄府;气机阻滞则胃肠壅滞,内蕴湿热之邪,循经入肾㊂血糖血脂代谢紊乱是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除此之外,肾脏固有细胞中,胰岛素抵抗亦会导致脂质的沉积,导致尿蛋白的产生和肾纤维化[9]㊂现代研究证实高糖高脂饮食刺激下,肠道菌群失调,导致革兰氏阴性菌表达增多,进而导致肠促胰岛素的生成障碍,肠源性毒素释放入血会导致肾脏损伤[10],由此可见,脾实气机不利,邪实阻络是肾脏病变的重要基础㊂2.2 脾实郁热,络胀络损‘济生方㊃脾胃虚实论治“中说: 脾实也,实则生热,热则心胸烦热 其脉紧实者,是实热之候也㊂”指出了脾实生热的病机㊂刘完素在玄府论的基础上提出 火热论”,言外感六气皆能化火,而气机郁遏而化热是火热论的基本病机,然内伤亦可化火㊂糖尿病肾病早期肾脏表现为高灌注㊁高滤过㊂有研究表明,内热证与糖尿病肾病的发病密切相关,王珍等发现内热积分与早期的高滤过呈正相关[11],刘玉宁教授等提出热邪伏藏肾络导致 络胀”与早期糖尿病肾病高灌注高压力的病理过程相符[12],王耀献也提出内热致癥的理论,强调热邪在糖尿病肾病发病的重要性㊂糖尿病转变为糖尿病肾病阶段病机为脾实所生邪实,加之于肾络,郁而化热,则肾络胀大,精微渗泄,久之灼伤血络,玄府不闭则湿热下注[13]㊂‘圣济总录“言 脾脏盛实,则生热”,记载了脾实生热的病机以及脾实生热的各种证候表现㊂‘内经“曰: 有病口甘者,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㊂”瘅者,热也,脾瘅即为脾热,由此可见脾实态为热之源,而糖尿病肾病中,肾为热之靶㊂糖尿病肾病肾脏产热来源一者脾实生热入于肾络;二者脾实状态下肾络经气阻滞,痰浊郁而化热㊂所生热邪进一步导致肾络玄府开阖失常,灼伤肾络㊂胰岛素抵抗㊁高糖及糖基化产物肠毒素入血是糖尿病肾病的肾脏炎症来源,由于代谢通路受阻,高血糖弥漫全身血管,糖基化产物产生,进一步刺激肾脏细胞导致炎症;肾脏固有细胞胰岛素抵抗,糖脂代谢紊乱导致脂质在细胞内沉积,引起脂毒性炎症㊂另外菌群正常代谢受阻,肠毒素入血引起肾脏炎症相关通路激活,进一步导致炎症因子表达增加[14],体现了糖尿病肾病脾实所生之热加之与肾络,导致络胀络损的病机基础㊂2.3 脾运过盛,痰浊内生糖尿病肾病多伴有血脂代谢异常,既往多言糖尿病多食肥甘厚味伤脾,导致 脾虚生痰”,至于生痰之说,不唯脾虚可致,‘内经“有云: 肥而泽者,气血有余㊂”有医家指出现代高脂血症,从脾虚运化不足来论治存在争议,认为脾实亦可,脾实运化精微过剩,则壅滞脉道,聚而为痰[1]㊂明代王纶在‘明医杂著㊃化痰九论“中说 痰者,病名也,人之一身,气血清顺,则津液流通,何痰之有惟夫气血浊逆,则津液不清,熏蒸成聚而变为痰焉”㊂亦指出气血浊逆,易聚而变为痰㊂现代病理表明,糖尿病肾病脂代谢异常会导致肾脏血管的损伤,加重了肾动脉的硬化,因此,在糖尿病肾病,脾运过盛,亦会导致精微过剩,入血若不能被机体完全利用,则循脉道而行,至于肾络,肾络为玄微之府,痰浊易滞生于此,导致肾脏病的进展㊂2.4 脾实络瘀,终致癥瘕现代病理研究,糖尿病肾病中期系膜基质增生,K⁃W结节形成,从微观病机看,肾络瘀阻是糖尿病肾病发病的核心病机,国医大师吕仁和教授亦提出肾络癥瘕理论[3],指出糖尿病日久,燥热伤及气血,导致气涩血瘀,发为肾络癥瘕,仝小林教授也提出 脾瘅”病机 郁㊁虚㊁瘀㊁浊”,以郁为先导,最终止于络脉瘀滞,为2型糖尿病肾病的基本病机[4]㊂由此不难发现,现代医家普遍认为肾络瘀阻是糖尿病肾病发病的共通病机[15]㊂‘素问“有云 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1594 环球中医药2023年8月第16卷第8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August2023,Vol.16,No.8脉道不利 故不用焉”㊂脾病 脉道不利”一言脾虚,脉道失于濡养,气血衰少,气虚不能行血,脉道不充而导致脉道不利;二者亦可言脾实,脾实所生邪实壅塞脉道[16]㊂在糖尿病肾病中,气滞㊁痰浊㊁热邪㊁湿热等阻滞于肾络,导致血流不畅,甚则脉道闭塞㊂王耀献等[17]提出肾络癥瘕聚散消长理论,指出癥瘕时刻处于形成和消散的动态过程中,一方面,脾实所生邪气雍遏于肾络,导致肾络血脉不利,另一方面,脾实气机雍遏,肾络堆积的实邪不能及时分消,加重病情进展㊂病理上糖基化产物㊁脂代谢异常以及肠毒素的刺激,导致基底膜增厚及系膜基质增生,最终导致KW结节形成,肾小球硬化;因此脾实气机不利,各种病理产物的堆积,以及脾实不能及时消导,最终导致肾络癥瘕㊂3 基于脾实态论治糖尿病肾病的基本思路自古以来治肾多为补法,而少泻肾,因肾为命门之火,不可直泻,‘备急千金要方“中记载有泻肾汤,主治 肾实热 梦腰脊离解及伏水气急”,其所用泻热之品主要为大黄㊁芒硝㊁茯苓㊁黄芩,而‘本草求真“将大黄归为泻脾火之药㊂本文主要结合脾脏门中涉及的治脾实之法,针对早㊁中期糖尿病肾病中表现为实证的患者,根据脾肾相关理论,治肾之邪实壅塞,泻脾以 泻肾”,泻脾并非局限于清脾热,应究其所因以疏利气机,虚实同治,使气机通畅,运化如常,则热随之而解,因此从泻脾角度提出清源抑脾法㊁开郁泻脾㊁清热泻脾㊁益气泻脾三法治疗糖尿病肾病㊂3.1 开郁泻脾法脾实者,实则气机不利,故首要的是调畅气机,因此,开郁很重要㊂在‘圣济总录“脾脏门中亦注重开畅脾胃气机,如治脾实腹胁坚胀,泾溲不利;治以槟榔丸方,其中主要是槟榔㊁木香㊁枳壳㊁桂枝等行气破气之药,开畅脾胃气机㊂另多方载有升麻㊁柴胡㊁石膏㊁羚羊角的开散气机等药物以调畅脾胃气机㊂刘完素以玄府立论,强调气机升降出入的重要性,李东垣虽以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立论,其所用方药亦十分注重调畅脾胃气机,其著名方如补中益气汤㊁升阳散火汤㊁升阳益胃汤等均有调畅脾胃气机之药㊂李东垣调畅脾气主要体现在升举清阳㊁疏风散火,其中升清阳多用升麻㊁柴胡㊁黄芪,言升麻 引胃气上膈而复其本位,便是行春升之令”,柴胡 引清气,性少阳之气上升”,升麻,柴胡均有上升㊁引气㊁疏散之意,故用来疏理脾胃气机㊂临床亦有医家提出脾实从肝论治,提出 繁木泻土”治疗脾实证[18],临床上亦证实疏肝㊁开郁法治疗糖尿病肾病有较好的疗效[19⁃20]㊂另外,李东垣多用羌活㊁防风㊁桔梗㊁鼠妇㊁蝉蜕等风药以开脾郁,张完素以气味厚薄与药物升降浮沉相结合,总结出风升生一类药,此类药为 味之薄者,阴中之阳,味薄则通,酸㊁苦㊁咸㊁平是也”,李东垣法张完素,将风药用于调理脾胃气机,认为 味薄风药,升发以伸阳气”,因此,临床上亦有医家用风药可治疗糖尿病肾病[19,22],有异曲同工之妙㊂3.2 清热泻脾法清热泻脾法有两层含义,一者言生理性脾旺,脾旺则人易多食肥胖,在糖尿病肾病患者中,此类患者腹型肥胖,平素饮食不节,喜食肥甘厚腻之品,体内脂肪含量高,容易产生胰岛素抵抗,治疗当泻脾火,目的是降低患者食欲,减少胃肠道对于饮食物的吸收,常用苦寒之品,脾火消则人自饮食节制,身体渐瘦,胰岛素抵抗减轻,脾实易消;二者言,因脾实生热,热与脾实紧密关联,相互促进,脾实郁闭气机,火热内生,热与体内湿邪㊁痰饮㊁瘀血博结,阻滞气机,导致脾实㊂泻脾法可降低血糖,减少糖基化产物产生,调节肠道菌群稳态,减少肠源性内毒素,减轻肾脏的炎症反应㊂常见的药物泻脾药物有黄连㊁黄芩㊁黄柏㊁黄蜀葵花㊁大黄等㊂泻脾法‘圣济总录“中脾脏门中脾实一篇记载最多,其中如治脾实热,头痛胁满,烦闷或渴,唇口干燥,予泻脾大黄汤方,以大黄㊁黄芩为泻脾的主药,主治脾实导致腹胁雍肿㊂现代医家及临床也多用泻脾法治疗糖尿病肾病,如王耀献认为热邪贯穿糖尿肾病始终,多用黄连㊁黄芩㊁黄蜀葵花清热之法治疗早中期糖尿病肾病[13];仝小林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核心药物多有大黄㊁黄连㊁黄芩等药物[23];多项临床研究亦证实清脾胃之热法治疗早中期糖尿病肾病取得较好的疗效[24⁃25]㊂3.3 益气泻脾法纵观脾实证的用药,虽多清法㊁泻法,然并非一味清泻之品,然还有补益之品,益气不单指补脾,强调补气以通脾实,其代表的药物为黄芪,黄芪归肺脾二经,走脾以通脾实㊂凡气虚者,容易出现气机郁闭,如‘杂病源流犀烛㊃诸郁源流“论曰: 诸郁,脏气病也㊂其原本于思虑过深,更兼脏气弱,故六郁之病生焉㊂”气机郁闭则脾实,因此泻脾中常加入补气升提之品㊂然益气泻脾与健脾区别在于何处,人常言 中药不传之秘在于剂量”㊂‘金匮要略“对黄芪的用量有着明显变化,其以小剂量治疗虚劳不足,中剂量治疗血痹㊁肌肤不仁,大剂量治疗黄汗㊁水气㊁水肿[26];由此可见,黄芪小剂量是用于补虚,而随着剂量的增加,对于气血痹阻之证有通达之效,大剂量则可以治疗水液代谢病变,以及水湿郁遏肌表之黄汗㊂‘本经“言黄芪 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黄芪亦能治疮疡托毒外达,所以黄芪能推陈出新,开通气机㊂李东垣脾胃论中补脾胃泻阴火升清阳一方,亦是其理,补脾胃之气,升脾胃清阳,同时兼顾泻阴火,方中则用黄芪㊁人参大补元气,以通脾气㊂在糖尿病肾病中,大剂量黄芪治疗糖尿病肾病可以获得显著疗效㊂现代医家临床上用大剂量黄芪治疗糖尿病肾病可以显著减少蛋白尿,改善肾功能[27⁃28]㊂一项70例患者的临床研究提示黄芪注射液治疗糖尿病肾病患者可以改善肾功能,总有效率达60%[29]㊂由此可见,除了传统的辨证认为,脾肾气虚不能固摄,那么运用小剂量黄芪健脾即可,那么大剂量应用黄芪的案例也提示我们还存在益气以泻脾的作用㊂糖尿病肾病蛋白尿的产生其源头是脾,其靶标为肾,脾实所生郁热,与肾脏下焦湿邪相合,湿热下行故容易出现蛋白尿,从气虚脾实生热病机角度则为我们带来一种新的视角,因此益气与泻脾㊁清湿热本就是相辅相成的治法,益气后气方得以行,脾窍通畅则邪热自消㊂环球中医药2023年8月第16卷第8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August2023,Vol.16,No.815954摇小结糖尿病肾病为典型的代谢因素继发肾脏疾病,与脾的关系密切相关,虽脾虚的在糖尿病肾病中十分关键,但亦不能忽视脾实证的存在,故本文基于2型糖尿病 脾实”的病理状态认识的基础上,重点阐释脾实如何导致糖尿病肾病的发病和进展,脾实则气机郁滞,邪实入络;脾实则火热丛生,络胀络损;脾实则气涩血瘀,肾络癥瘕,造成一系列病理改变,治疗上要强调开郁㊁清热㊁益气泻脾,从泻脾治肾探讨了糖尿病肾病治法,希望为临床提供一定的参考㊂参考文献[1] 潘祥宾,刘影哲. 脾实证”在高脂血症成因中作用的探讨[J].中医药信息,2007,135(3):63.[2] 彭建中.赵绍琴教授辨治慢性肾病的学术经验[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4,17(5):39⁃41.[3] 刘尚建,王翚,王耀献,等. 肾络微型癥瘕”理论初探[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9,15(9):649⁃650. [4] 程引,张治国. 脾实”与 泻脾”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21,27(4):533⁃535.[5] 仝小林,周强,赵林华,等.糖尿病肾病的中医辨治经验[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4,29(1):144⁃146. [6] 陈静.运用 土实乘水”理论进行辨证论治的临床研究[D].石家庄:河北医科大学,2011.[7] 吴以岭,魏聪,贾振华,朱昭明.从络病学说探讨糖尿病肾病的病机[C]//.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络病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2:108⁃110. [8] 刘玉宁,方敬爱,余仁欢,等.从肾络六态辨治肾小球疾病的思路与方法[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21,22(1):1⁃3.[9] Artunc F,Schleicher E,Weigert C,et al.The impact of insulinresistance on the kidney and vasculature[J].Nat Rev Nephrol,2016,12(12):721⁃37.[10] Mosterd C M,Kanbay M,van den Born B J H,et al.Intestinalmicrobiota and diabetic kidney diseases:the Role of microbiotaand derived metabolites inmodulation of renal inflammation anddisease progression[J].Best Pract&Res Cl.En,2021,35(3):101484.[11] 王珍,刘玉宁,王梦迪,等.糖尿病肾脏病内热证分布规律及与肾脏功能相关性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7,18(6):505⁃508.[12] 黄一珊,符馨文,王旭,等.从 肾络三态论”探讨糖尿病肾病的临床辨治[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9,20(6):559⁃561.[13] 高亚斌,郭敬,苗润培,等.王耀献清热消癥法治疗糖尿病肾病经验[J].北京中医药,2020,39(2):152⁃154. [14] 姚碧晴,陈铖.肠道菌群失调与糖尿病肾病的关系[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20,34(1):102⁃105. [15] 王耀献,孙卫卫,刘伟敬,等.辨机论治诊疗模式及其临床应用意义[J].中医杂志,2021,62(23):2025⁃2031. [16] 张会永,崔家鹏,杨关林.从‘内经“脾病 脉道不利”探讨从脾论治”冠心病[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3,19(11):1256⁃1258.[17] 王耀献,刘尚建,付天昊,等.肾络微型癥瘕三态论探析[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10,17(3):17⁃18.[18] 张德英.脾实证与繁木泻土[J].中医杂志,2004,45(1):74⁃75.[19] 娄志杰,韩向莉,邵岩.疏肝温肾通腑泻浊方治疗糖尿病Ⅲ期肾病[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7,30(18):2706⁃2707.[20] 赵丽,马继伟,刘浩飞,等.加味升降散治疗糖尿病肾病患者临床研究[J].内科,2022,17(2):145⁃148,190. [21] 范增慧,马锋锋,李小会,等.糖尿病肾病从 伏风”及 风毒”立论[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22(1):110⁃113.[22] 南赫,黄晓强,王宣权,等.糖尿病肾病 肾络伏风”病机学说及 从风论治”治法的探讨[J].环球中医药,2020,13(4):620⁃623.[23] 周强,仝小林,赵锡艳,等.仝小林教授治疗糖尿病肾病门诊病历数据挖掘[J].中医药信息,2013,30(1):37⁃41. [24] 穆托航,张美玲.缬沙坦联合葛根芩连汤加减治疗糖尿病肾病尿蛋白及水肿的效果[J].慢性病学杂志,2020,21(11):1684⁃1685,1688.[25] 吴伟,冯儒庭,韩琳.黄连素治疗糖尿病肾病鼠和人的系统评价[J].河南中医,2021,41(11):1756⁃1764. [26] 张雪,周丽萍.‘金匮要略“大剂量黄芪应用验案举隅[J].世界中医药,2016,11(2):277⁃279.[27] 刘英猛.雷根平用大剂量黄芪治疗糖尿病肾病验案1则[J].湖南中医杂志,2016,32(5):131⁃132. [28] 赵洪樱,张学贵.谈黄芪治糖尿病肾病肌酐的体会[J].内蒙古中医药,2017,36(Z1):82⁃83.[29] 赵蕾.大剂量黄芪注射液治疗糖尿病肾病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11):281⁃282.(收稿日期:2022⁃06⁃07)(本文编辑:王馨瑶)。
周兴武从脾胃论治糖尿病前期的辨治举要
Clinical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2017 V ol.(9) No.7 -60-周兴武从脾胃论治糖尿病前期的辨治举要Experience of Zhou Xingwu for treating diabetes in early stage fromthe perspective of spleen and stomach阮加飞(淮安市洪泽县东双沟中心卫生院,江苏淮安,223100)中图分类号:R58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860(2017)07-0060-证型:DGB【摘要】两年来,笔者在老师指导下学习中医典籍,在临床跟师实践中学习老师的临证医案及与老师的交流中获益颇多。
周师秉承中医“治未病”思想,遵循叶天士治病于萌、既病防变之“三消之萌”理论,结合现代医学,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得出从脾胃论治糖尿病前期的论述,笔者在基层临床工作和慢性病防治中运用周师经验,对糖尿病前期、早期患者进行治疗和干预,在阻止向糖尿病转化、延缓糖尿病的发展及降低其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方面取得满意效果。
【关键词】周兴武;治未病;从脾胃论治;糖尿病前期【Abstract】In the past 2 years, the author had learned TCM books and clinical experience from Mr. Zhou. According to TCM theory and modern medicine, treating diabetes in early stage from the spleen and stomach was explored. In clinic, treating and intervening diabetes in early stage can prevent from diabetes, delayed the development of diabetes and reduce various complications.【Keywords】Zhou Xingwu; Treating diseases in the future; Treatment from spleen and stomach; Pre-diabetesdoi:10.3969/j.issn.1674-7860.2017.07.028周兴武老师是淮安市名中医,淮安市中医院主任医师,南京中医药大学兼职副教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20余年,以“治未病”理论为指导思想,以“从脾胃论治”理论为依据,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在糖尿病前期、糖尿病及其急慢性并发症的防治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从脾论治糖尿病
32从脾论治糖尿病⊙攀枝花市妇幼保健院 谢 波糖尿病按其临床表现,如渴而多饮、饥而多食、小便频数、肌肤消瘦等,被归属于祖国医学中“消渴”范畴。
既往述及本病者,论病变脏腑责于肺、胃、肾,论病机则以阴虚燥热概括,论治疗则专注于养阴清热。
然而,消渴病何以饮水连连不解其渴,所饮之水反直趋下焦而为小便频频?何以消谷多食不为肌肤,饮食精微外泄而形体日见消瘦?且消渴发病多与体质肥胖有关,肥人多痰湿,何以痰湿素盛之体反易患“阴虚燥热”之疾?故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以岭指出,这种病理现象的矛盾主要由于机体水液代谢与输布、饮食精微转输与利用的紊乱及不平衡状态所致。
在这一病理过程中,脾的转输功能失常至关重要,从脾去探讨消渴病的治疗亦不容忽视。
《内经》讲:“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所谓“脾气散精”,即脾将胃所腐熟的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和津液,并把水谷精微和津液吸收转输到全身脏腑,以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使其发挥正常功能。
若“脾气散精”功能受损,不能将水谷精微布散全身,而是聚为 “糖浊”,表现为血糖升高;脾不散精,不能上达于肺,故口干欲饮;“脾为胃行其津液”,燥热伤胃,脾阴不足,故口渴多饮,多食易饥;脾不能转输水谷精微,则水谷精微下流入小便,加之肾阴亏虚,开门太过,肾失封藏,故小便多而味甘。
现代医学认为过多摄入碳水化合物、脂肪等饮食,是导致肥胖的主要原因。
肥胖者常伴有高胰岛素血症,出现胰岛素抵抗,可诱发2型糖尿病。
酗酒可致肝脏葡萄糖贮备能力降低,加重肝细胞损害,使糖尿病加重。
现代医学的观点与中医的认识不谋而合,控制饮食成为防治糖尿病发生和发展的基本方法。
再者,脾为后天之本,为津液气血生化之源。
若脾失健运,则脾的转输和散精功能无法正常进行,导致气血生化不足。
这会出现3种变化,一则,阴不足则无以制阳,阴虚阳亢,则化内热,故患者表现为“多饮”;二则,水谷无法转化为精微,碍滞脾胃,久则郁而化热,则更损阴精,若燥热伤胃,胃火炽盛,则多食善饥;三则,气血生化不足,五脏六腑及四肢百骸失于濡养,则身体消瘦。
从脾胃论治糖尿病例析
从脾胃论治糖尿病例析
朱林森
【期刊名称】《中医药研究》
【年(卷),期】1996(000)003
【摘要】糖尿病属中医消渴病范畴,阴虚燥热为消渴病的基本病机,养阴润燥消
热为其治疗大法。
本文提出了脾胃虚弱及湿热阻中为消渴病的另一病机,益气养阴,益气健脾与清热化湿为其相应治法。
并附验案三则。
【总页数】2页(P41-42)
【作者】朱林森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任港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9.871
【相关文献】
1.张朝晖教授从脾胃论治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经验简介 [J], 李萌;徐强;张朝晖
2.追赶生长理论与中医脾胃论治糖尿病的相关研究 [J], 陈伟铭;闫黎娜;张效科
3.基于调节胰高血糖素样肽-1机制论中医药从脾胃论治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J], 孙雨濛;曹拥军
4.邬嘉琛从脾胃论治糖尿病肾病经验 [J], 王冬燕
5.周兴武从脾胃论治糖尿病前期的辨治举要 [J], 阮加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脾胃论》谈糖尿病合并肥胖医案1则
从《脾胃论》谈糖尿病合并肥胖医案1则发布时间:2022-09-12T05:45:17.635Z 来源:《科技新时代》2022年第2月4期作者:李兴权1;王秀阁2通讯作者[导读] 2020年我国脱贫攻坚战顺利完成任务,全国832个国家级贫困县全部摘帽,随之而来的李兴权1;王秀阁2通讯作者长春中医药大学吉林省长春市 130000摘要:2020年我国脱贫攻坚战顺利完成任务,全国832个国家级贫困县全部摘帽,随之而来的不仅使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更有糖尿病、肥胖等一系列“富贵病”的涌现,笔者在跟师过程中发现,导师在临床诊疗过程中治疗糖尿病合并肥胖患者经常通过健脾开郁,化热泄浊的治疗方法,在控制血糖,减重,改善胰岛素抵抗等方面有显著疗效。
这与李东垣所著《脾胃论》中的对消渴病治疗治疗的章节有相同的学术思想,笔者通过导师治疗医案一则,以飨同道。
关键词:肥胖;2型糖尿病;健脾开郁;减重前言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饮食结构上从原先的单纯解决温饱,到如今方式的多样化,从而出现高糖、高油、高盐饮食结构的产生,最终结果导致2型糖尿病和肥胖的发生人群日益增多,已经成为危害全球公共卫生的重大问题。
最近的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按目前的诊断标准来说,中国成人糖尿病患病几率已达到了11.6%,也就是说糖尿病患病人数已经达到了1.139亿人次。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超重与肥胖人群中,糖尿病(diabetesmellitus,DM)患病率分别为12.8%和18.5%[[[] Yang W Y, Lu J M, Weng J P, etal. Prevalence of diabetes among men and women in China.[J].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10, 362(25):1090-101. ]]。
而在糖尿病患者中,超重和肥胖的人数所占的比例逐年递增,到目前的研究为止,已分别达41%和24.3%,而腹型肥胖[腰围≥90cm(男)或≥85cm(女)]患者则高达45.4%[[[] Hou X, Lu J,Weng J,et al.Impact of waist circumference and body mass index on risk of cardiometabolic disorder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Chinese adults: a national diabetes and metabolic disorders survey. PLoS One. 2013;8(3):e57319.]]。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脾胃论治糖尿病187例
1 西医诊断及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1.1 西医诊断标准:空腹血糖>7mmOI / L,餐后2 小时血糖>11.1mmOI / L,糖化血红蛋
白>6.5mmOI / L。
1.2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1.2.1 脾阴虚胃燥津伤:食欲不振或饥不欲食,痞闷,腹胀,便结,体瘦,倦怠,口干渴涎少,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脉细数。
1.2.2 脾气虚湿盛胃呆:食少,腹胀,大便溏薄,神疲,肢体倦怠,舌淡胖边有齿痕,脉弱。
1.2.3 脾胃湿热:呕恶,纳呆,肢体困重,便溏不爽,或面目发黄,或身热不扬,汗出不解,渴不多饮,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2 临床资料
187 例患者均为门诊病人,男性84例,女性103 例,全部为II型糖尿病,年龄在38~ 65岁
之间。
病程最短4年,最长20年。
187例患者辨证分型为:脾阴虚胃燥津伤者121例;脾气
虚湿盛胃呆44例,脾胃温热者22例。
3 治疗及观察方法
3.1 治疗方法按辨证分型服药,脾阴虚胃燥津伤者处方:沙参15 g,麦冬15 g,白芍15 g,
山药、茯苓各12 g,五味子12g,甘草6g;脾气虚湿盛胃呆者处方:党参30g,黄芪40g,白术12g,苍术15 g,茯苓、泽泻、各12 g,鸡内金30g;脾胃湿热者处方:厚朴10 g,茯苓、
泽泻、黄连各15 g,白芍15 g,党参、黄芪各20 g。
每日1 剂,分早晚2次服,7天为1疗程,3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3.2 观察方法每周测定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餐后2小时血糖1次,评估疗效。
4 疗效标准
显效:临床症状消失或明显改善,空腹血糖<7mmOI / L,餐后2 小时血糖<11mmOI / L,糖化
血红蛋白<6.5mmOI / L。
有效:临床症状改善,空腹、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均有下降,
血糖下降2mmOI/ L;无效:治疗前后症状及血糖变化不大。
5 结果
187例患者中,显效78例(41.7%),有效:98例(52.4%),无效11例(5.9%),总有效
率为94.1%。
6 讨论
1.脾胃失调,本病病机关键
脾主运化,输布精微,升清降浊,开窍于口,脾失健运,浊气久滞,郁而化热,则多食善饥。
脾虚散精不及,上归于脾的精微物质减少,脾失所养,肺阴有足,失其清润之机,则易干渴。
脾为胃行其津液,脾阴不足,胃热亢盛,亦会多饮多食。
脾在体合肌肉,主四肢,糖尿病患
者虽多饮多食,但因脾运失健,大量食物无法为人体所利用,肌肉失养,故形体消瘦。
血糖
乃饮食所化,病者血糖升高,为脾失健运,精微物质不能及时上归于肺,部分停积于脾,致
使肝浊内滞所致。
脾胃虚弱,升清降浊功能失常,精微物质随浊阴之气下流,导致尿量增多,
混浊如脂膏或小便味甘。
若脾气下陷,精微不断流失,日及累及五脏,致精血阴阳俱衰,变
生他疾,以致迁延难愈。
2.胃脾正常,津液生化有源
消渴的病理由于阴虚燥热所致,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养阴生津为其治疗大法。
有道是“养脾则津液自生”。
这是因为津液的生成虽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涉及到多个脏腑的一系
列功能,但其中脾胃是气血津液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起着主导作用。
《素问·静脉别论》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津液的生成,是通过胃对饮食物的“游溢精气”和小肠的“分清别浊”,“上输于脾”,而生成。
津液有滋润和濡养的生理功能,津液生化有源有助于缓解糖尿病人阴津耗损。
糖尿病以阴虚为本,而脾为太阴,乃三阴之长,阴伤者脾阴首当其冲,故滋养脾阴乃养阴关键。
脾阴足,自能灌溉诸脏腑也。
3.养阴生津,用药易碍胃脾
消渴病总以养阴生津、润燥清热为法,但养阴生津药中多味甘质腻之品,虽能滋补,但易碍
脾胃,故临床使用时要注意患者的脾胃运化功能,注意调理脾胃,分健脾益气,力求养阴不
恋湿,清热不碍胃,否则一味重合滋阴清热之品,可致脾气受损,中焦运化更趋无力,易酿
成腹胀、纳呆、便溏、乏力等脾运乏力、湿浊内蕴的症状,而使病情迁延。
4.脾胃受损,发病明显增多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营养结构的改善,糖尿病的发病日渐增多,究其原因,与饮食不节导
致脾胃损伤有关。
长期恣食甘肥,醇酒厚味,日久则酿成内热,消谷耗津,而发为本病。
糖
尿病的发生,发展及愈后与脾胃关系密切,故治疗贵在调治脾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