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情感美文谈《战国策》使臣和说客
《战国策》故事原文全文及白话文翻译译文
《战国策》原文及翻译战国策简介《战国策》(IntriguesoftheWarringStates),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作者并非一人,成书并非一时,书中文章作者大多不知是谁。
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
宋时已有缺失,由曾巩作了订补。
有东汉高诱注,今残缺。
宋鲍彪改变原书次序,作新注。
吴师道作《校注》,近代人金正炜有《补释》,今人缪文远有《战国策新注》。
《东周·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原文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周君患之,以告颜率。
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借救于齐。
”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内自画计,与秦,不若归之大国。
夫存危国,美名也;得九鼎,厚宝也。
愿大王图之。
”齐王大悦,发师五万人,使陈臣思将,以救周,而秦兵罢。
齐将求九鼎,周君又患之。
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解之。
”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周赖大国之义,得君臣父子相保也,愿献九鼎,不识大国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梁。
”颜率曰:“不可。
夫梁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晖台之下,少海之上,其日久矣。
鼎入梁,必不出。
”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楚。
”对曰:“不可。
楚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于叶庭之中,其日久矣。
若入楚,鼎必不出。
”王曰:“寡人终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颜率曰:“弊邑固窃为大王患之。
夫鼎者,非效醯壶酱甀耳,可怀挟提挈以至齐者;非效鸟集乌飞,兔兴马逝,漓然止于齐者。
昔周之伐殷,得九鼎,凡一鼎而九万人輓之,九九八十一万人,士卒师徒,器械被具,所以备者称此。
今大王纵有其人,何途之从而出?臣窃为大王私忧之。
”齐王曰:“子之数来者,犹无与耳。
”颜率曰:“不敢欺大国,疾定所从出,弊邑迁鼎以待命。
”齐王乃止。
《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译文秦国发动军队逼近洛阳城下,向东周朝廷索要九鼎,周君为这件事感到忧虑,就告诉大臣颜率,和他一起商量对策。
冯谖客孟尝君原文及赏析
在现实学习⽣活中,⼤家都背过⽂⾔⽂,肯定对⽂⾔⽂很熟悉吧?⽂⾔⽂的特⾊是⾔⽂分离、⾏⽂简练。
你知道的经典⽂⾔⽂都有哪些呢?下⾯是店铺整理的冯谖客孟尝君原⽂及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家。
冯谖客孟尝君 战国策〔先秦〕 齐⼈有冯谖者,贫乏不能⾃存,使⼈属孟尝君,愿寄⾷门下。
孟尝君⽈:“客何好?”⽈:“客⽆好也。
”⽈:“客何能?”⽈:“客⽆能也。
”孟尝君笑⽽受之⽈:“诺。
” 左右以君贱之也,⾷以草具。
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长铗归来乎!⾷⽆鱼。
”左右以告。
孟尝君⽈:“⾷之,⽐门下之客。
”居有顷,复弹其铗,歌⽈:“长铗归来乎!出⽆车。
”左右皆笑之,以告。
孟尝君⽈:“为之驾,⽐门下之车客。
”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孟尝君客我。
”后有顷,复弹其剑铗,歌⽈:“长铗归来乎!⽆以为家。
”左右皆恶之,以为贪⽽不知⾜。
孟尝君问:“冯公有亲乎?”对⽈,“有⽼母。
”孟尝君使⼈给其⾷⽤,⽆使乏。
于是冯谖不复歌。
后孟尝君出记,问门下诸客:“谁习计会,能为⽂收责于薛者乎?”冯谖署⽈:“能。
”孟尝君怪之,⽈:“此谁也?”左右⽈:“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
”孟尝君笑⽈:“客果有能也,吾负之,未尝见也。
”请⽽见之,谢⽈:“⽂倦于事,愦于忧,⽽性懧愚,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
先⽣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冯谖⽈:“愿之。
”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辞⽈:“责毕收,以何市⽽反?”孟尝君⽈:“视吾家所寡有者。
” 驱⽽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
券遍合,起,矫命,以责赐诸民。
因烧其券。
民称万岁。
长驱到齐,晨⽽求见。
孟尝君怪其疾也,⾐冠⽽见之,⽈:“责毕收乎?来何疾也!”⽈:“收毕矣。
”“以何市⽽反?”冯谖⽈;“君云‘视吾家所寡有者’。
⾂窃计,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充下陈。
君家所寡有者,以义⽿!窃以为君市义。
”孟尝君⽈:“市义奈何?”⽈:“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其民,因⽽贾利之。
⾂窃矫君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
谈《战国策》使臣和说客
谈《战国策》使臣和说客作者:朱自清来源:《青春期健康》2014年第06期春秋末年,列国大臣的势力渐渐膨胀起来。
这些大臣都是世袭的,他们一代一代聚财养众,明争暗夺了君主的权力,建立起自己的特殊地位。
等到机会成熟,便跳起来打倒君主自己干。
那时候各国差不多都起了内乱。
晋国让韩魏赵三家分了,姓姜的齐国也让姓田的大夫占了。
这些,周天子只得承认了。
这是封建制度崩坏的开始,那时候周室也经过了内乱,土地大半让邻国抢去,剩下的又分为东西周;东西周各有君王,彼此还争争吵吵的。
这两位君王早已失去春秋时代“共主”的地位,而和列国诸侯相等了。
后来列国纷纷称王,周室更不算回事;他们至多能和宋、鲁等小国君主等量齐观罢了。
秦楚两国也经过内乱,可是站住了。
它们本是边远的国家,却渐渐伸张势力到了中原来。
内乱平后,大加整顿,努力图强,声威便更广了。
还有极北的燕国,向来和中原国家少来往;这时候也有力量向南参加国际政治了。
秦、楚、燕和新兴的韩、魏、赵、齐,是那时代的大国,称为“七雄”。
那些小国呢,从前可以仰仗霸主的保护,作大国的附庸;现在可不成了,只好让人家吞的吞、并的并。
只留下宋、鲁等两三国,给七雄当缓冲地带。
封建制度既然在崩坏中,七雄便各成一单位,各自争存,各自争强;国际政局比春秋时代紧张多了,战争也比从前严重多了。
列国都在自己边界上修起长城来。
这时候兵器进步了,从前的兵器都用铜打成,现在有用铁打成的了。
战术也进步了,攻守的方法都比从前精明,从前只用兵车和步卒,现在却发展了骑兵了。
这时候还有以帮人家作战为职业的人。
这时候的战争,杀伤是很多的。
孟子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可见那凶惨的情形。
后人因此称这时代为战国时代。
在长期混乱之后,贵族有的做了国君,有的渐渐衰灭。
这个阶级算是随着封建制度崩坏了。
那时候的国君,没有了世袭的大臣,便集权专制起来。
辅助他们的是一些出身贵贱不同的士人。
那时候君主和大臣都竭力招揽有技能的人,甚至学鸡鸣、学狗盗的也都收留着。
《战国策》原文及译文
《战国策》原文及译文《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作者并非一人,成书并非一时,书中文章作者大多不知是谁。
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
宋时已有缺失,由曾巩作了订补。
有东汉高诱注,今残缺。
宋鲍彪改变原书次序,作新注。
吴师道作《校注》,近代人金正炜有《补释》,今人缪文远有《战国策新注》。
本文仅摘选部分章节展示秦一·卫鞅亡魏入秦卫鞅亡魏入秦,孝公以为相,封之于商,号曰商君。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
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然刻深寡恩,特以强服之耳。
孝公行之八年,疾且不起,欲傅商君,辞不受。
孝公已死,惠王代后,莅政有顷,商君告归。
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
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
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
且夫商君,固大王仇雠也,愿大王图之。
’商君归还,惠王车裂之,而秦人不怜。
卫鞅从魏国选往秦国,秦孝公让他做相国,封给他商地,称为商君。
商君治理秦国,法令大行,正直无私,惩罚违法者不避强宗大族,奖赏有功者不偏袒亲属近臣,法纪涉及太子,连太子的老师也要受刑。
商君的法令施行一年之后,路上丢失的东西没有人去捡拾,老百姓不敢乱取非分之财,国家兵力强大,各诸侯因此而害怕秦国。
但是,商君执法过于苛刻严峻,只是用强制手段迫使群臣百姓服从而已。
秦孝公用商君法令治国八年后,大病不超,想把王位传给商君,商君辞谢不接受。
后来,孝公去世,他的儿子惠王继位,执政不久,商君害怕惠王陷害自己,想要回到魏国去。
有人对惠王说:“大臣声望过重,将危及国家,左右辅佐的人员过分亲近,将危及君王自身。
如今,连秦国的妇女孩童都在谈论商君的法令,却没有人谈论您大玉法令的。
这是商君反臣为主,而大王您倒变为人臣了。
那商君本来就是大王的仇敌啊!希望大王对他采取措施。
高中语文情感美文使臣不辱使命
使臣不辱使命使臣不辱使命陈轸为齐威王使选自《战国策·齐策》(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标题是编者加的。
《战国策》昭阳〔昭阳〕人名.此时为楚国大司马(掌管军政和军赋).为楚伐魏,覆军杀将得八城,移兵而攻齐。
陈轸为齐王使,见昭阳,再拜贺战胜,起而问:“楚之法,覆军杀将,其官爵何也?”昭阳曰:“官为上柱国〔上柱国〕也称柱国,是楚国的最高武官。
,爵为上执〔上执〕也称“执”,是楚国最高的爵位。
,亦作“圭”,上尖下方的贵重玉器。
”陈轸曰:“异贵于此者,何也?"曰:“唯令尹〔令尹〕楚国的最高官职,掌军政大权,相当于其他诸侯国的相。
耳."陈轸曰:“令尹贵矣!王非置两令尹也,臣窃为公譬可也。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舍人〕王公贵族亲近的管事的人。
一卮〔卮(zhī)〕古代盛酒的圆形器皿.酒。
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
’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今君相楚而攻魏,破军杀将得八城,又移兵欲攻齐,齐畏公甚,公以是为名足矣,官之上非可重也.战无不胜而不知止者,身且死,爵且后归,犹为蛇足也。
”昭阳以为然,解军而去。
公孙弘使秦①选自《战国策?齐策》(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标题是编者加的。
《战国策》孟尝君〔孟尝君〕即田文,又称薛公.为从。
公孙弘〔公孙弘〕又作“公孙宏”,齐人,策士.谓孟尝君曰:“君何不使人先观秦王〔秦王〕指秦昭王,名稷,武王弟,公元前306年至前251年在位。
?意者秦王帝王之主也,君恐不得为臣,奚暇从以难之?意者秦王不肖之主也,君从以难之,未晚.”孟尝君曰:“善,愿因请公往矣。
”公孙弘敬诺,以车十乘之秦。
昭王闻之,而欲〔〕同“愧",使羞愧。
之以辞。
公孙弘见,昭王曰:“薛公之地,大小几何?”公孙弘对曰:“百里。
谈《战国策》使臣和说客 朱自清
68 谈《战国策》使臣和说客朱自清选自《经典常谈》(读书·生活·新知三联书店1980年版)。
标题是编者加的。
春秋末年,列国大臣的势力渐渐膨胀起来。
这些大臣都是世袭的,他们一代一代聚财养众,明争暗夺了君主的权力,建立起自己的特殊地位。
等到机会成熟,便跳起来打倒君主自己干。
那时候各国差不多都起了内乱。
晋国让韩魏赵三家分了,姓姜的齐国也让姓田的大夫占了。
这些,周天子只得承认了。
这是封建制度崩坏的开始,那时候周室也经过了内乱,土地大半让邻国抢去,剩下的又分为东西周;东西周各有君王,彼此还争争吵吵的。
这两位君王早已失去春秋时代“共主”的地位,而和列国诸侯相等了。
后来列国纷纷称王,周室更不算回事;他们至多能和宋、鲁等小国君主等量齐观罢了。
秦楚两国也经过内乱,可是站住了。
它们本是边远的国家,却渐渐伸张势力到中原来。
内乱平后,大加整顿,努力图强,声威便更广了。
还有极北的燕国,向来和中原国家少来往;这时候也有力量向南参加国际政治了。
秦、楚、燕和新兴的韩、魏、赵、齐,是那时代的大国,称为“七雄”。
那些小国呢,从前可以仰仗霸主的保护,作大国的附庸;现在可不成了,只好让人家吞的吞,并的并。
算只留下宋、鲁等两三国,给七雄当缓冲地带。
封建制度既然在崩坏中,七雄便各成一单位,各自争存,各自争强;国际政局比春秋时代紧张多了。
战争也比从前严重多了。
列国都在自己边界上修起长城来。
这时候兵器进步了;从前的兵器都用铜打成,现在有用铁打成的了。
战术也进步了。
攻守的方法都比从前精明;从前只用兵车和步卒,现在却发展了骑兵了。
这时候还有以帮人家作战为职业的人。
这时候的战争,杀伤是很多的。
孟子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可见那凶惨的情形。
后人因此称这时代为战国时代。
在长期混乱之后,贵族有的做了国君,有的渐渐衰灭。
这个阶级算是随着封建制度崩坏了。
那时候的国君,没有了世袭的大臣,便集权专制起来。
辅助他们的是一些出身贵贱不同的士人。
《战国策》读后感(10篇)
《战国策》读后感(10篇)《战国策》读后感1《战国策》是记录战国时期政治斗争最为完整的文献记载,它几乎涵盖了战国时期所有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还涉及一系列政治、军事、外交和经济等方面的活动。
与此同时,它还记述了一大批历史人物,如聂政、荆轲和要离等,以及这些人物对当时军事和政治方面的影响,从而充分体现了当时社会的风貌特征。
我就《战国策》的价值做一下阐述。
《战国策》的思想内容较为繁杂,但主要体现了纵横家的思想,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对人才重视的政治思想。
这一方面表现出战国时期思想多元化的特征,同时也强调了纵横家思想在战国时期的影响。
西汉时期涌现出了一批纵横家,如陆贾、邹阳、主父偃和徐乐等人,他们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战国纵横家思想的影响。
《战国策》还被当做一部文学典籍一直为世人所称道。
无论是在人物刻画还是在遣词造句上,它都显示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比如它在《秦策》中塑造了苏秦灵活机变的形象;在《荆轲刺秦王》中又塑造了荆轲的悲壮形象等。
书中的语言风格也瑰丽多姿、纵横变幻,常给人以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
尤其是对于纵横家们言辞的记述,更显得精辟犀利,往往总能一语道破天机,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这在《苏秦始将连横》和《庄辛说楚襄王》等篇中体现得最为明显。
自古以来,人们对《战国策》的褒奖都集中于文学价值,对其思想的评说则是褒贬不一。
这主要是由于它与后世所弘扬的儒家思想相排斥所致。
尤其是它主张追名逐利,而且过分夸大了纵横家在历史中的作用,有损其自身的思想价值,但是整体不应影响其历史价值,我们在读的时候要去伪存真,学会辨别。
《战国策》读后感2在生活和工作中,面对与自己利益息息相关的事情,为了使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害,或者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我有时会采用游说的方式去说服领导和朋友。
但是,因为我们没有揣摩对方的心态,或者说我们没有站在对方的角度去分析事情的发展。
嗯,我的游说经常以失败告终。
为什么战国时期的说客和谋士,在不经意之间,能够说服对手?他们所应用的技巧、方法又是什么?作为现代人我,能否从中吸取一些营养,使自己在这方面的知识有所深化。
高中语文 课外古诗文《战国策 赵策》原文及翻译
《战国策·赵策》原文及翻译战国策原文:客见赵王曰:“臣闻王之使人买马也,有之乎?”王曰:“有之。
”“何故至今不遣?”王曰:“未得相马之工也。
”对曰:“王何不遣建信君乎?”王曰:“建信君有国事,又不知相马。
”曰:“王何不遣纪姬乎?”王曰:“纪既妇人也,不知相马。
”对曰:“买马而善,何补于国?”王曰:“无补于国。
”“买马而恶,何危于国?”王曰:“无危于国。
”对曰:“然则买马善而若恶,皆无危补于国。
然而王之买马也,必将待工。
今治天下,举错非也,国家为虚戾③,而社稷不血食④,然而王不待工而与建信君,何也?”赵王未之应也。
客日:“郭偃之法,有所谓柔雍者,王知之乎?”王曰:“未之闻也。
”“所谓柔雍者,便辟⑤左右之近者,及夫人优爱孺子也。
此皆能乘垩之醉昏,而求所欲于王者也。
是能得之乎内,则大臣为之枉法于外矣。
故日月晖于外,其贼⑥在于内,谨备其所憎,而祸在于所爱。
”(选自《战国策·赵策》)【注】①赵王:即赵孝成王。
②而若:或者。
③虚戾:废墟,形容田舍荒芜,人民灭绝。
④血食:祭祀祖先的食品。
⑤便辟:素近宠爱者。
⑥贼:害,此处指日月中黑暗的部分。
译文:有游说之士拜见赵孝成王说:“我听说大王要派人去买马,有这回事吗?”赵王回答:“有这回事。
”说客问:“那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派人去买呢?”赵王说:“没有找到会相马的人。
”说客就问:“大王为什么不派建信君去呢?”赵王答道:“建信君要处理国家大事,何况他又不懂相马的事。
”说客又问:“大王为何不派纪姬去呢?”赵王回答:“纪姬是个女人,不懂得相马。
”说士继续问道:“如果买来了马匹而且特别强健,对国家有什么好处?”赵王回答:“对国家没有什么好处。
”又问:“那么买来了不强健的马匹,又会对国家造成什么危害呢?”赵王答道:“对国家没有什么危害。
”说士说:“既然买的马好或者不好,都对国家没有什么益处或危害。
大王您买马却一定要等待一个会相马的人。
现在大王治理国家的措施不当,国家衰败,几成废墟,甚至不能祭祀,可是大王不等待善于治理国家的人,却把大权交给建信君,这是为什么?”赵王无言以对。
高中语文情感美文说客谏诤诸侯(最新整理)
说客谏诤诸侯说客谏诤诸侯齐客谏靖郭君选自《战国策?齐策》(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标题是编者加的.靖郭君,即田婴,齐威王少子,孟尝君之父,初为齐将,后升齐相,号靖郭君。
《战国策》靖郭君将城薛〔城薛〕在薛(今山东滕县)筑城。
,客多以谏。
靖郭君谓谒者〔谒者〕掌管通报导引之事的官。
,无为客通。
齐人有请者曰:“臣请三言而已矣。
益一言,臣请烹〔烹〕古代用鼎来煮杀人的一种酷刑。
!”靖郭君因见之。
客趋而进曰:“海大鱼!”因反走。
君曰:“客有于此。
”客曰:“鄙臣不敢以死为戏。
”君曰:“亡,更言之.”对曰:“君不闻海大鱼乎?网不能止,钩不能牵;荡而失水,则蝼蚁得意焉。
今夫齐,亦君之水也。
君长有齐阴〔阴〕同“荫"。
,奚以薛为?失齐,虽隆薛之城到于天,犹之无益也。
”君曰:“善。
”乃辍城薛。
王斗讽齐王好士①选自《战国策?齐策》(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标题是编者加的.王斗,策士,齐国人.《战国策》先生王斗,造门〔造门〕来到门外.而欲见齐宣王.宣王使谒者延入〔延入〕请进来。
.王斗曰:“斗趋〔趋〕快走。
一般是对君主或长辈的礼貌.这里指快步向前施礼。
见王为好势,王趋见斗为好士,于王何如〔于王何如〕在王看来怎么样?王觉得怎样??”使者〔使者〕即上文的谒者。
复还报。
王曰:“先生徐之〔徐之〕等于说“等一等"“且慢”。
徐,缓,慢。
,寡人〔寡人〕君主的自称,意为“寡德之人”.请从。
”宣王因趋而迎之于门。
与入〔与入〕与之入,跟他(王斗)一起进来.,曰:“寡人奉先君之宗庙〔奉先君之宗庙〕奉祀祖庙,意思是继承了王位。
,守社稷〔社稷〕社指土地神,稷指谷神。
古代的统治者都祭祀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闻先生直言正谏不讳。
”王斗对曰:“王闻之过〔闻之过〕听说的情况不对。
过,错.,斗生于乱世,事乱君〔事乱君〕侍奉昏乱的君主。
,焉敢直言正谏。
"宣王忿然作色,不说〔说〕通“悦".。
有间〔有间〕隔了一会儿.,王斗曰:“昔先君桓公所好者五,九合诸侯①〔九合诸侯〕齐桓公称霸,三次统率诸侯的军队出征,六次与诸侯会盟,故称九合诸侯。
谈《战国策》使臣和说客
诸家讲坛Celebrity column谈《战国策》使臣和说客他们凭借智谋和辩才,给人家划策、办外交,谁用他们就帮谁。
他们是职业的,所图的是自己的功名富贵;帮你的时候帮你,不帮的时候也许害你。
翻覆,在他们看来是没有什么的。
本来呢,当时七雄分立,没有共主,没有盟主,各干各的,谁胜谁得势。
春秋末年,列国大臣的势力渐渐膨胀起来。
这些大臣都是世袭的,他们一代一代聚财养众,明争暗夺了君主的权力,建立起自己的特殊地位。
等到机会成熟,便跳起来打倒君主自己干。
那时候各国差不多都起了内乱。
晋国让韩魏赵三家分了,姓姜的齐国也让姓田的大夫占了。
这些,周天子只得承认了。
这是封建制度崩坏的开始,那时候周室也经过了内乱,土地大半让邻国抢去,剩下的又分为东西周;东西周各有君王,彼此还争争吵吵的。
这两位君王早已失去春秋时代“共主”的地位,而和列国诸侯相等了。
后来列国纷纷称王,周室更不算回事;他们至多能和宋、鲁等小国君主等量齐观罢了。
秦楚两国也经过内乱,可是站住了。
它们本是边远的国家,却渐渐伸张势力到了中原来。
内乱平后,大加整顿,努力图强,声威便更广了。
还有极北的燕国,向来和中原国家少来往;这时候也有力量向南参加国际政治了。
秦、楚、燕和新兴的韩、魏、赵、齐,是那时代的大国,称为“七雄”。
那些小国呢,从前可以仰仗霸主的保护,作大国的附庸;现在可不成了,只好让人家吞的吞、并的并。
只留下宋、鲁等两三国,给七雄当缓冲地带。
封建制度既然在崩坏中,七雄便各成一单位,各自争存,各自争强;国际政局比春秋时代紧张多了,战争也比从前严重多了。
列国都在自己边界上修起长城来。
这时候兵器进步了,从前的兵器都用铜打成,现在有用铁打成的了。
战术也进步了,攻守的方法都比从前精明,从前只用兵车和步卒,现在却发展了骑兵了。
这时候还有以帮人家作战为职业的人。
这时候的战争,杀伤是很多的。
孟子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可见那凶惨的情形。
后人因此称这时代为战国时代。
浅谈《战国策》中谋臣策士的语言技巧
浅谈《战国策》中谋臣策士的语言技巧浅谈《战国策》中谋臣策士的语言技巧杨阳中文摘要:《战国策》是一部具有极高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的历史文献,其中的语言简洁精炼。
各种表达技巧的灵活运用,使这部文献寓意深刻,具有强大的感染力与说服力。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战国策》中谋臣策士的语言技巧。
关键词:《战国策》谋臣策士语言技巧《战国策》是战国时期策士以及各类人士纵论国事与时势的言论辑录,反映出战国时期特有的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文献。
《战国策》其名是西汉时期的刘向在校书、整理之后确定的。
全书以谋臣策士的权术为中心,记载了从春秋以后到楚汉以前240多年间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事件。
《战国策》善于通过人物言行刻画人物性格,对后世的传纪和传奇小说产生量巨大的影响,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在语言方面,《战国策》以记言为主,善于运用修辞,生动形象;妙用寓言、排比,寓意深刻,具有很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在语言技巧方面达到了极高的成就。
张一鲲评论说“肌丰而力沉,骨劲而气猛”,朱鹤龄谓其文“雄深峭健”,吴曾祺更说“其文章之美,在乙部中,自《左》、《史》外,鲜有能及之者”①。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战国策》中谋臣策士的语言技巧。
一、委婉含蓄,曲折达意至战国时代,东周王室已威风扫地,群雄并峙,诸侯混战,各国使节频繁来往,外交风起云涌②。
各类谋士云集各国的朝廷,为其主出谋划策。
《战国策》的谋臣策士长于辞令,巧言善辩,特别在危机关头,委婉之语避免了许多战事。
作为一个谋士,不会说话,很容易得罪权贵、统治者,为自己招来祸事。
有时候直言不讳会刺激到对方到对方感情,使事情弄巧成拙。
因此,委婉表达便成为一种更为有效的方式。
在《战国策·齐策一》中,“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邹忌想劝齐威王,让他广开进谏之门。
从《战国策》看说话的技巧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从《战国策》看说话的技巧卫倩倩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摘 要:《战国策》一部战国时代的国别体史作,战国时期烽烟四起,各诸侯国都想一统天下,这时涌现出大批的谋士,不仅了解各国的风土人情,综合实力,山川形式,还拥有三寸不烂之舌,这些谋士善于揣度人心,在战国时期都是各国有名的人物,通过灵活有力的辩论说辞来折服对方,从而为自己的国家创造名利。
这篇著作在当时意义非凡,包括迄今为止都是人们学习语言技巧的楷模。
本文就《战国策》的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了解当时的背景,剖析其中的内容,以便更好地学习和利用其中说话的技巧。
关键词:战国策;作用;背景;影响;技巧作者简介:卫倩倩,女,汉族,河南三门峡人,河南大学文学硕士,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助教,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与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6-071-02《战国策》中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纵横家们出谋划策以及游说时的言辞。
反应了当时各诸侯之间尖锐的矛盾,以及各国一统天下的欲望,语言生动,文辞优美,善于雄辩,把握形势,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
其中辩士们在各种情况下,临危不惧,巧用智谋,化解了一次次的危机,值得后人剖析,去学习书中纵横家们在和人谈话和辩论的技巧,从而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战国策》背景以及辩才对当时的作用(一)《战国策》背景周王室衰微,各国局势动荡,群雄四起,争霸之心昭然若揭。
各国纷纷意识到单纯地靠武力去解决是远远不够的,所以需要招纳各地的贤能之士来为国家出谋划策。
贤能之人在当时的作用非常大,各国均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文化奇观。
而当时的知识分子为了彰显自己的能力,施展自己的才华,展现自己的魅力,纷纷登上了这个国际的大舞台,其中就包含能言善辩的辩才,这类人会审时度势,看清形势和人心,更会耍手段,通过自身的大脑和一张嘴来实现自我的价值,当时的辩才一度出现“所在国重,所去国轻”的现象,国家如此的推崇,出现了各类士人纷纷效仿之情况,希望能够通过自身的能说会道改变命运,在当时的年代辩才已经泛滥,只有真正有能力的人,才能被诸侯国赏识并重视[1]。
战国策文言文原文及翻译(精选15篇)
战国策文言文原文及翻译(精选15篇)战国策文言文原文及翻译(精选15篇)在平日的学习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文言文吧?文言文是指用文章语言,而不是日常语言写的文章。
还记得以前背过的文言文都有哪些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战国策文言文原文及翻译(精选1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战国策文言文原文及翻译篇1《战国策魏二史举非犀首于王》作者:刘向史举非犀首于王。
犀首欲穷之,谓张仪曰:“请令王让先生以国,王为尧、舜矣;而先生弗受,亦许由也。
衍请因令王致万户邑于先生。
”张仪说,因令史举数见犀首。
王闻之而弗任也,史举不辞而去。
注释翻译史举在魏王面前指责公孙衍,公孙衍要使史举陷于困境,就对张仪说:“请让我使魏王把魏国让给先生,魏王就成了尧、舜一样的君主了;两先生您又不接受,也成了许由一样的贤人。
我因此再使魏王给先生一座万户人家的城邑。
”张仪大为高兴,于是让史举多次去拜见公孙衍。
魏王听说后就不信任他了,史举没有告别就离开了魏国。
战国策文言文原文及翻译篇2《战国策东周昭献在阳翟》昭献在阳翟,周君将令相国往,相国将不欲。
苏厉为之谓周君曰:“楚王与魏王遇也,主君令陈封之楚,令向公之魏。
楚、韩之遇也,主君令许公之楚,令向公之韩。
今昭献非人主也,而主君令相国往;若其王在阳翟,主君将令谁往?”周君曰:“善。
”乃止其行。
翻译昭献来到阳翟,东周君打算派相国前往迎接,那个相国却不想去。
苏厉替他对东周君说:“先前楚王与魏王会面时,主君曾派陈封到楚国去迎接楚王,派向公到魏国去迎接魏王。
楚王与韩王相会时,主君也曾派许公到楚国去迎接楚王,派向公到韩国去迎接韩王。
现在昭献并非君主,而您却派相国前往迎接;如果楚国的君主来到阳翟,那么您将派谁去迎接呢?”东周君说:“对。
”于是终于停止了这次行动。
战国策文言文原文及翻译篇3原文:或为周最谓金投曰:“秦以周最之齐疑天下,而又知赵之难子齐人战,恐齐、韩之合,必先合于秦。
秦、齐合,则公之国虚矣。
公不如救齐,因佐秦而伐韩、魏,上党长子赵之有。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单元导读先秦历史散文和_史记_的鉴赏方法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教案
《先秦历史散文和<史记>的鉴赏方法》教学目标1、了解先秦历史散文和《史记》的相关知识。
2、掌握先秦历史散文和《史记》的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1、了解先秦历史散文和《史记》的相关知识。
2、掌握先秦历史散文和《史记》的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先秦历史散文和《史记》的鉴赏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具准备教学资料教学时间安排三个课时一、导语设计中国古代散文源远流长,根深叶茂。
它和诗歌一样,同是中国古代文学最主要、最有特色的文体形式,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璀璨宏丽的文化宝库。
数千年的散文创作,或抒情、或言志、或状景、或怀人……莫不反映出时代的风云变幻和人们的思想情感。
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先秦历史散文和《史记》的相关知识,并通过了解这些知识,初步掌握先秦历史散文和《史记》的鉴赏方法。
二、先秦历史散文的鉴赏(一)中国散文的起源中国古代散文产生在文字发明之后,至今发现的最古老的记言、记事文字是甲骨卜辞。
甲骨卜辞是殷商时期为了占卜吉凶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记事文辞,其内容主要是殷代从盘庚到纣时遗留下来的关于祭祀、畋猎、畜牧、农业、战争等的占卜记录。
由于刀锲刻写困难,这些卜辞虽记事简短,但文句已形成了初步的语言规律,有的竟记叙出一个事件的完整过程,句式活泼可读,初具文学趣味,可看出书面记叙散文的雏型。
《易经》卦爻辞则是散文的过渡形态,它具有了更多的文学因素,运用了记叙、议论、比喻、象征、起兴等手法,在篇章结构上已有了一定的中心和层次,比起甲骨卜辞来有显著的提高。
但真正定型的散文是《尚书》,《尚书》出自史官之手,多记人事,其中《盘庚》篇,语言富于感情色彩,多用比喻和格言;《无逸》篇、《秦誓》篇等手法多样,是比较成熟完整的论说文。
《尚书》之后是《春秋》,《春秋》记事粗略,不足成文,在散文发展上本不足道,但它首创“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杜预《〈春秋〉序》)的编年体,遣词造句十分审慎,注重“春秋笔法”,其史事编排和文字表达的技巧比《尚书》有显著的进步,为后世的历史散文提供了借鉴。
《战国策》原文及译文
《战国策》原文及译文第一篇:《战国策》原文及译文或谓公仲曰:“听者听国,非必听实也。
故先王听谚言于市,愿公之听臣言也。
公求中立于秦,而弗能得也,善公孙郝以难甘茂,劝齐兵以劝止魏,楚、赵皆公之仇也。
臣恐国之以此为患也,愿公之复求中立于秦也。
”公仲曰:“奈何?”对曰:“秦王以公孙郝为党于公而弗之听,甘茂不善于公而弗为公言,公何不因行愿以与秦王语?行愿之为秦王臣也公,臣请为公谓秦王曰:‘齐、魏合与离,于秦孰利?齐、魏别与合,于秦孰强?’秦王必曰:‘齐、魏离,则秦重;合,则秦轻。
齐、魏别,则秦强;合,则秦弱。
’臣即曰:‘今王听公孙郝以韩、秦之兵应齐而攻魏,魏不敢战,归地而合于齐,是秦轻也,臣以公孙郝为不忠。
今王听甘茂,以韩、秦之兵据魏而攻齐,齐不敢战,不求割地而合于魏,是秦轻也,臣以甘茂为不忠。
故王不如令韩中立以攻齐,齐王言救魏以劲之,齐、魏不能相听,久离兵史。
王欲,则信公孙郝于齐,为韩取南阳,易谷川以归,此惠王之愿也。
王欲,则信甘茂于魏,以韩、秦之兵据魏以郄齐,此武王之愿也。
臣以为令韩以中立以劲齐,最秦之大急也。
公孙郝党于齐而不肯言,甘茂薄而不敢谒也,此二人,王之大患也。
愿王之熟计之也。
”文言文翻译:有人对公仲说:“处理政事的人要多从国人那里听取意见,并不一定要从贵族那里听取。
因此毙王从市井中听取俗谚,希望您也能听一听臣下的意见。
您在秦王那里请求让韩国不倾向齐、魏任何一方,秦王没有答应,您就亲近公孙郝为难甘茂,勉励齐国军队并鼓励进攻魏国,楚国、赵国都成了您的仇敌。
臣下担心韩国将以此为祸患,希望您再次向秦王请求允许韩国保持中立。
”公仲说:“那将怎么办呢?”那个人回答说:“秦王认为公孙郝亲近您,因而不会听信公孙郝,甘茂同您不友好不会替您说话,您何不通过行愿来向秦王传话呢?行愿傲秦王的大匝很公正,臣下请求让行愿替您对秦王说:‘齐国、魏国联合与分裂,哪砷情况对秦国有利?齐国、魏国背离与联合,对于秦国来说,哪种情况会使秦国更强大?’秦王一定会说:‘齐、魏分裂,秦国地位就显得重要,齐、魏联合,秦国就无足轻重。
试论《战国策》中的女性形象
摘要:《战国策》中对于各种类型的人物都有着生动的刻画,虽然女性这一形象所占比重小,但也不可小觑.本文通过对书中女性形象的分析,进而来探讨这个时期女性所特有的女性意识。
关键词:战国策;女性;形象;意识在先秦史传文学中,《战国策》以其成功地刻画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丽大放异彩。
在六再多个的《战国策》人物,我们可能很容易被“一言以兴邦,一言足以亡国”的策士说客所吸引,却忽略了社会成员的另一个丰体——女性人物。
《战国策》对女性人物的着墨并小多,粗略一算,前后大略写了22个人,其中有姓名的l 3人;无姓名人物6人:还有3位虚拟的人物。
虽然数量少,但却能够小中见大,管窥~幅鲜明生动的战国时期女性生活图。
本文将着重从《战国策》的女性形象和女性意识这两方面作一探讨。
《战目策》中的女性人物分为王后嫔妃和平民女子两种,身份的单一却没有导致人物形象的单一,不同的阶级地位、社会政治处境和生活环境,使她们每一个人的生活经历都寻常,有着鲜明独特的个性。
我们姑且将她们分成以下三种类型进行分析。
一、手握大权之太后系列太后形象是《战国策》描写最为生动的女性形象系列,特别是其中崇实尚利的秦宣太后、政治家赵威后和果敢智慧的齐襄王壬后。
她们作为太后,无一例外,都参与了国政,就是在为政治国的『司时,展现出了鲜明的性格特点。
如秦宣太后,她生前与魏H丈淫乱,而且在“痫将死”时还特别出令:“为我葬,必以巍子为殉。
”不仅仪揭露了她个人的自私残忍,更是反映出整个剥削阶级腐朽丑恶的灵魂。
而赵威后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光辉政治家形象。
作者既写了她在政治卜的远见卓识,同时也写到她作为母亲呵护儿子安全时那种自私的母爱。
在她身上,实是明智与昏味、伟大与渺小、心胸宽广与自私狭隘的统一体。
正足作者带有思辨色彩的刻I画,才使得赵威后这个女性形象更加真实和自然。
在所有女性形象单面,齐襄王后可以说是最熠熠t辉的一个,她身t所体现出来的果敢、智慧的气质绝不比那屿能左右国家命运的策士说客逊色。
经典常谈战国策第八阅读感悟
经典常谈战国策第八阅读感悟《战国策》第八篇是一篇非常经典的篇章,讲述了楚怀王在治国中的一系列教训和体会。
阅读这篇文章,我深受启示和感动。
首先,文章中提到了“不同则同,同则异”的思想。
这一点告诉我们,在处理公务时,要抱持开放的态度,尊重不同的看法和意见,不固步自封,不愿思考和借鉴。
只有当你能够接纳不同的思路,综合各方面的意见,才能够做出更为全面、合理的决策。
其次,文章中讲到了“欲民之富,则当抑奸”这一思想。
这告诉我们,治理国家必须依法治国,不能让奸邪势力横行。
只有通过各种手段制止奸邪之徒,才能够让民众得以安居乐业,推动国家的发展。
最后,文章中还提到了“百姓若长蟠龙之志,则王者之威不与天下人等”这一至理名言。
这告诉我们,国王要懂得留百姓一线生机,尤其是要保护他们的心理状态,让他们能够为国家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总之,这篇文章告诉我们,治国不易,需要依照不同的情境,结合自己的经验和智慧,采取不同的措施。
只有通过不懈努力,持之以恒地推进国家的发展,才能够实现治国的伟大理想。
《战国策》的个人观后感800字5篇
《战国策》的个人观后感800字5篇《战国策》为西汉刘向编订的国别体史书,原作者不明,一般认为非一人之作.资料年代大部分出于战国时代,包括策士的著作和史料的记载.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战国策》的个人观后感800字,希望能帮到各位.有关《战国策》的个人观后感800字1这是一部闪着智慧之光的书籍,我惊异于谋臣策士们的谋略,惊异于谋臣策士们的雄辩才能,我更惊异于他们面对君王时的无所畏惧,沉稳大气.虽然有些故事是早已知晓的,有些故事是《芈月传》里已然播放了的,但这正好降低了我阅读的难度.虽是文言文,但有时感受到的语言的气势磅礴,雄辩有力,绝不逊于《孟子》.诚然,以德治国是真理,然而,在国与国之间,却从来不以德而相安.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剩下的是赤裸裸的利益,利益至上.如果不是,强秦何以能出尔反尔,却屹立不败?陈轸看透了,所以,劝谏楚怀王联齐抗秦,可惜,楚怀王身在其中,王蔽之甚,最终相信苏秦游说,误以为可得秦六百里.可笑地与齐国决裂.后又因此嫌隙,不听陈轸之谏言,没有联秦抗齐,最终导致自己孤立无援.有时,德是便于统治的砝码,可真当事情来临,需要的还是实力,权衡的还是利益.楚王何以一开首不听从墨子游说,原因即在这里.现实生活不也如此吗?就像新房安装外挂衣架一样,上门的物业工作人员不能说不热情,游说的口才不能不叹服,可谓站在业主的角度,多方面多角度耐心解说,悉心陈情,可最终,安与不安,还是利益的权衡.只要我不是第一个,只要不邻里影响,只要不在乎小区外观影响,这方便自己生活的事,何不为也?回想,有时德就和听话差不多.有时是优点,有时也可变成缺点.还记得我第一次去婆婆家,大伙在厨房忙活,我怯怯上前:需要我帮忙吗?不需要,你去看电视吧.当时,我很听话地回房看电视了.婚后,一年回一两次婆婆家.婆婆还是相敬如宾,我也依旧很听话,像做妈妈的乖乖女一样做婆婆的好儿媳.需要我帮忙吗?不需要,你去看电视吧.结果就引来了背后的议论:说我不帮忙.所以,有时,学生时代的优点,不见得会是一辈子的优点.人情练达确实难啊!芈月,真的那么善良吗?我曾这样问同事.不会,只是社会需要正能量罢了.一个没有心机,没有手腕的女子,何以能统治秦国41年!是啊,所以,是否又一次证明:德,有时在利益面前会退居二线呢?学生不是学习的机器,他们是生命的个体,他们有血有肉,可是,有些人却因为中考,因为高考,让爱阅读的孩子们眼泪汪汪,并告状到家长那里,说你的孩子读小说,耽误了学业.于是乎,去学校读书不能读书了.这难道不是利益高于一切的实例?我很难想象,热爱阅读的心灵被摧残后,她是否会因此与阅读绝缘.想来,不知道是现实的残酷,还是教育的悲哀.然而,存在即合理.我们能做的就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尽量呵护,呵护幼小的心灵免受伤害;尽量练达,告诉孩子们听话的孩子不一定是最出息的孩子.成长需要思考,成长需要兴趣.只要在成长的路上,确定自己在成长.有关《战国策》的个人观后感800字2今天,我看了一部电影,电影的名字叫做战国,这部电影主要是讲的孙膑与庞涓的故事,孙膑看起来好像是不庞涓傻的样子,其实,他却比庞涓聪明,这就是世人所说的大智若愚.孙膑与庞涓是一个师傅,有人说,孙膑和庞涓的师傅把他的一本经书传给了孙膑,可是,庞涓也想得到这本经书,但是他们的师傅并没有把这本书传给庞涓,这让庞涓很是苦恼,这时,庞涓效力的那个国家的国君想让自己的国家强大起,所以,就让庞涓抓住孙膑让他说出经书里讲的什么,而孙膑却恰恰效力于另一个国家,孙膑在另一个国家里喜欢上了一个女将,叫做田夕,而就在这时,孙膑就被庞涓派来的人给抓走了,庞涓让孙膑写出经文,可是孙膑写出来以后,庞涓一看,那都是他学过了的知识,她便用了各种各样的刑罚来逼问孙膑,可是孙膑就是不告诉他,庞涓便挖掉了孙膑的膝盖骨,把它扔在了大街上.正在这个光景的时候,田夕用自己的智谋与武功经过了几次的努力,终于把孙膑救会了自己的国家.回国了以后,国军给孙膑弄了一把轮椅,便让孙膑去征讨庞涓所在的那个国家,最后,庞涓带着他的军队投降了,而就在这时,他们拦截的时候打石头的绳子断了,庞涓就被乱石给砸死了,这时,孙膑痛不欲生,在他伤心过度的时候,他选择了跳崖,便跳下崖自尽了,后来,孙膑的恋人田夕,就嫁给了孙膑所在的国家的国君,并宣布孙膑和庞涓的师傅并没有把什么经书出给任何人,并对孙膑进行了大葬.从这可以看出,孙膑比庞涓要重情义,庞涓竟然会因为孙膑不说出经文而对孙膑加以酷刑,还挖去了孙膑的膝盖骨让他终身残废了,而孙膑因为庞涓被乱石砸死了居然跳下悬崖自杀了,我们一定要学习孙膑的良好优点.有关《战国策》的个人观后感800字3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书架上无意发现了《战国策》,本来浮华的内心早已不能静下来读这如此经典,覆手放下,却难耐心中的好奇,这部从初中到高中经常在语文书上出现经典著作,而我却从没认真的看过.夏日午后的阳光透过树荫洒在我身上,手捧着书就这样默默的在树下坐着,就着书底的注释,我静下心来慢慢的欣赏着传说中的经典.天子陨没落而诸侯起,天下并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多年征战,多年割据.智士谋臣远交近攻,合纵连横.将守士卒攻伐征战,决战千里.前人的智慧,为后世点亮无数明灯.黄口孺子,哪敢听雷电轰鸣?病体樵夫,怎闻得虎啸龙吟?庞涓出山,便名动天下.胜昭阳,辱田忌,封官拜候,却小肚鸡肠容不下同门孙膑,惨死马陵,正所谓以害人始,以害已终.苏子之论,天下绝唱,佩六国相印,为百姓苍生而谋略.张仪去楚而灭越,去秦而吞巴.蜀.鬼谷四子,无不震惊世野,谈笑间,决定一国的荣辱.这一刻,我轻轻的合上书,闭上眼,任由阳光已西斜,脑海中无数翻腾,仿佛浮现出那征战的沙场,我一身戎马,手持尖锐,带的对君主的信任,对胜利的热血,愤然冲锋,血染长沙.睁开眼,日已西沉,怅然这午后的时光过得太快,我只是囫囵一般看完这《战国策》,而其带来的震撼确是无与伦比的.〝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庄子在濮河钓鱼,楚国国王派两位大夫前去请他,对庄子说:〝想将国内的事务劳累您啊!〞庄子拿着鱼竿没有回头看,说:〝我听说楚国有神龟,死了已有三千年了,国王用锦缎包好放在竹匣中珍藏在宗庙的堂上.这只神龟,它是宁愿死去留下骨头让人们珍藏呢,还是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尾巴呢?〞两个大夫说:〝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尾巴.〞庄子说:〝请回吧!我要在烂泥里摇尾巴.〞庄子的莫过于游历于山水,忘情的天地,而不入尘世,为那功名利禄而奔赴.这不由想到今人,朝九晚五的生活,繁忙的工作,日夜崛起的高楼,车水马龙的街道,无不为名为利而存在.君不见绿洲不再复,流水不再清,空气早已污.世人啊世人,都做了什么,鸟鱼虫兽已无踪影,现代化的节奏太快让世间急剧向前,没有喘息的机会.经常有老师问我们你的理想是什么,我从来只是摇摇头,不语.不是没有理想,只是难以出口,四十五岁之前放开一切拼搏,而之后便退休,找一有山有水的地方,带着父母妻儿,独居一方.不说出来,是怕别人笑我异想天开,太高估自己.可是理想吗,是我自己的事,又何必到处宣扬.躺在床上,手轻轻抚摸着《战国策》,其间有太多道理我都无法体会,惟有以后的生活中,慢慢来推索.这夜梦回,千里江山,英雄喋血…有关《战国策》的个人观后感800字4在生活和工作之中,面对一些和自己利益息息相关的东西,为了使自己的利益不受到损害,或者说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我有时也采用了游说的方法,想去说服领导.朋友.但是,由于没有去揣摩对方的心态,或者说没有站在对方的角度分析事物的发展.那么,我的游说往往以失败告终.为什么战国时期的说客和谋士,在不经意之间,能够说服对手?他们所应用的技巧.方法又是什么?作为现代人我,能否从中吸取一些营养,使自己在这方面的知识有所深化.阅读了《战国策》西周策后,我认为战国时期的谋士和说客,他们随时把握着全局观,再寻找彼此的利益点,从利益点,作为切入点.其实人与人.家庭和家庭,在交往过程中,都有双方能够接受的利益点,从利益点切入,那么,就可以达到双赢的目的.牺牲一方的利益,满足另一方的利益,即使你是谈判高手,也是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战国策》西周篇,韩庆游说的最初目的,就是想让齐国打消向西周借兵.借粮的目的.但是,韩庆却没有直接说,而是站在齐国的角度分析齐国如何做才能获得较大的利益.这点确实反映出古人的智慧,在这点确实是应该借鉴的.我想再阅读《战国策》西周策,也许会有一定的收获和启迪的.齐国孟尝君田文,又称薛公,用齐来为韩.魏攻打楚,又为韩.魏攻打秦,而向西周借兵求粮.韩庆(韩人但在西周作官)为了西周的利益对薛公说:您拿齐国为韩.魏攻楚,5年才攻取宛和叶以北地区,增强了韩.魏的势力.如今又联合攻秦,又增加了韩.魏的强势.韩.魏两国南边没有对楚国侵略的担忧,西边没有对秦国的恐惧,这样地多辽阔的两国愈加显得重要和尊贵,而齐国却因此显得轻贱了.犹如树木的树根和枝梢更迭盛衰,事物的强弱也会因时而变化,臣私下替你齐国感到不安.您莫如使敝国西周暗中与秦合好,而您不要真的攻秦,也不必要向敝国借兵求粮.您兵临函谷关而不要进攻,让敝国把您的意图对秦王说:‘薛公肯定不会破秦来扩大韩.魏,他之所以进兵,是企图让楚国割让东国给齐.’这样,秦王将会放回楚怀王来与齐保持和好关系(当时楚怀王被秦昭公以会盟名义骗入秦地,并被扣押),秦国得以不被攻击,而拿楚的东国使自己免除灾难,肯定会愿意去做.楚王得以归国,必定感激齐国,齐得到楚国的东国而愈发强大,而薛公地盘也就世世代代没有忧患了.秦国解除三国兵患,处于三晋(韩.赵.魏)的西邻,三晋也必来尊事齐国.薛公说:很好.因而派遣韩庆入秦,使三国停止攻秦,从而让齐国不向西周来借兵求粮.韩庆高明游说之处,似乎使人感到他是在为齐国筹划,但是,他最终的目的达到了.这一点是值得今后去效法的.有关《战国策》的个人观后感800字5《战国策》是现在保存下来的不多的记载战国时代的历史文献之一.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是依次分国家编写的.比较客观地记录了当时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是战国历史的生动写照.西汉末年刘向将其编订为三十三篇,正式定名为《战国策》.我近日闲来无事,便将其潜心〝攻读〞了一番,觉得有所斩获.全书读下来最大的感觉就是一个字〝诡〞,真的很〝诡〞.由于《战国策》的基本内容是战国时代各国谋臣和策士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辞令,故而保存了不少纵横家的著作和言论.所谓纵横家,也是战国时代独有的一派.当时的政客分合纵与连横.连横及与秦交好,而合纵则是各国合力抗秦.于是乎,抱有不同政见而又渴望权力以一展宏图的策士们,比如苏秦.张仪等等便开始了一番波澜壮阔的对决.举个例子吧,齐助楚攻秦中,张仪就完美演绎了一个说客足以扭转乾坤的能力.话说齐国援助楚国打秦国,占领了曲沃.秦王想要讨伐齐国,可是齐楚邦交友善,无从下手.于是张仪自告奋勇前去楚国游说.他对楚王说:我们秦王最敬爱的是您,我们的臣子都想做您的手下,我们最恨的的君王就是齐王,我们的臣子最不想侍奉的就是齐王.可是您怎么能和他这样的人为伍呢?因为齐国太丑恶了,所以我们秦国想要讨伐他,可是贵国却和齐国相交甚欢.所以秦王无法好好听从于您,我们也不能好好侍奉您.如果您能和齐国断交,我会恳请秦王把方圆六百里的土地献给您.这样您不但削弱了齐国,交好了秦国,还增强了自身实力,岂不是一举三得?张仪看似出了个高招,将楚王说得是心花怒放.可是当楚国与齐国绝交后,张仪却〝耍赖〞再也没有出现.楚国没得到土地,齐楚两国最终被秦国各各击破了.其实,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管中窥豹〞一般地看出《战国策》中的那些策士的说辞,大多都是引用生动的寓言故事,或者是暗喻.譬喻等等,他们大多步步为营,层层推进,通过一个又一个看似常理而又十分诡异的小观点,让你不断对其进行认同,小观点聚沙成塔,使得你最终不知不觉的对他的观点表示赞成.这就是我读完全本书最大的感觉.〝诡〞!各色人士诡异的性格不说,最令人称道的就是说客们的诡辩了.一则又一则充满逻辑思想而又争锋相对的说辞,一篇又一篇向君王们阐述自我见地的高谈阔论,处处彰显着策士们的睿智以及语势磅礴.不得不承认,古人的智慧完全不亚于现代人.他们的思想.智慧使我彻底折服,这是《战国策》给我带来的巨大震撼.有关《战国策》的个人观后感800字。
《经典常谈》,第八篇《战国策》读后感
《经典常谈》,第八篇《战国策》读后感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那《经典常谈》第八篇里提到的《战国策》。
哎,一想到这书,我脑子里立马就浮现出那些纵横捭阖的画面,这本书可真是个有趣的家伙。
记得当初读《战国策》的时候,我还小呢,总对那些勾心斗角啊,兵不血刃的斗智斗勇特别着迷。
就像看着一群聪明绝顶的人在下棋,每一步都走得让人捏一把汗。
我当时心里就想,古代这些人脑子里到底装了些啥呢?嗯,就像是下了一盘生死攸关的棋局,每一个策略都是精心设计。
虽然我不是个大棋圣,但看他们斗智,还真有点痒痒。
哈哈,其实说起来,《战国策》感觉有点像儿时玩过的那种紧张刺激的多人游戏。
你知道吗?每个国家的使节团就跟游戏里的玩家似的,为了利益不断地出招、互相攻击。
就比如说,那苏秦合纵连横,把六国串联起来一起对付秦国,这不就是古代版的“组队联盟”嘛。
我有时候合上书本,想着如果古人们能玩手游,这苏秦可能早就是“联盟之神”了。
还有一次,我看《战国策》看得太入迷了,恍恍惚惚地还做了个梦,梦见自己成了一位说客,正在努力游说各国君主。
结果,那些君主们个个都不买账,把我晾在那里,好不容易才醒过来,那心情真是叫一个复杂,不提也罢。
《战国策》里的那些策略妙计,不仅是戏剧化的故事,其实每一篇都在教我们做人做事的高招。
有时候我经不住想,要是能把书里的策略搬到现代职场中,会不会就能巧妙避开老板的刁难,顺利升职加薪呢?嘿嘿,这不过是我的胡思乱想。
当然,读这本书也让我想起一个道理,正如吃水蜜桃不用纠结它是怎么长出来的,读《战国策》也不必对那些复杂的历史背景太过纠结。
反正这本书带给我的那种智力的激荡和思维的启发,已经让我觉得赚了。
说着说着,我又扯远了。
读书嘛,就该这样,随性一点,享受那智慧与故事给你带来的快乐就好。
朋友,要是你有兴趣读《战国策》,我们可以一起来交流交流,看你有没有被那些古人的聪明才智能感动。
我这个读后感,说到底也就是对这本书的小小敬佩和分享。
期待听到你们的读书趣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战国策》使臣和说客
谈《战国策》使臣和说客
选自《经典常谈》(读书?生活?新知三联书店1980年版)。
标题是编者加的。
朱自清春秋末年,列国大臣的势力渐渐膨胀起来。
这些大臣都是世袭的,他们一代一代聚财养众,明争暗夺了君主的权力,建立起自己的特殊地位.等到机会成熟,便跳起来打倒君主自己干。
那时候各国差不多都起了内乱。
晋国让韩魏赵三家分了,姓姜的齐国也让姓田的大夫占了。
这些,周天子只得承认了。
这是封建制度崩坏的开始,那时候周室也经过了内乱,土地大半让邻国抢去,剩下的又分为东西周;东西周各有君王,彼此还争争吵吵的。
这两位君王早已失去春秋时代“共主”的地位,而和列国诸侯相等了。
后来列国纷纷称王,周室更不算回事;他们至多能和宋、鲁等小国君主等量齐观罢了。
秦楚两国也经过内乱,可是站住了。
它们本是边远的国家,却渐渐伸张势力到中原来。
内乱平后,大加整顿,努力图强,声威便更广了.还有极北的燕国,向来和中原国家少来往;这时候也有力量向南参加国际政治了。
秦、楚、燕和新兴的韩、魏、赵、齐,是那时代的大国,称为“七雄”。
那些小国呢,从前可以仰仗霸主的保护,作大国的附庸;现在可不成了,只好让人家吞的吞,并的并。
算只留下
宋、鲁等两三国,给七雄当缓冲地带.封建制度既然在崩坏中,七雄便各成一单位,各自争存,各自争强;国际政局比春秋时代紧张多了。
战争也比从前严重多了。
列国都在自己边界上修起长城来.这时候兵器进步了;从前的兵器都用铜打成,现在有用铁打成的了。
战术也进步了。
攻守的方法都比从前精明;从前只用兵车和步卒,现在却发展了骑兵了。
这时候还有以帮人家作战为职业的人。
这时候的战争,杀伤是很多的。
孟子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可见那凶惨的情形.后人因此称这时代为战国时代.
在长期混乱之后,贵族有的做了国君,有的渐渐衰灭。
这个阶级算是随着封建制度崩坏了.那时候的国君,没有了世袭的大臣,便集权专制起来.辅助他们的是一些出身贵贱不同的士人.那时候君主和大臣都竭力招揽有技能的人,甚至学鸡鸣、学狗盗的也都收留着。
这是所谓“好客”“好士"的风气。
其中最高的是说客,是游说之士.当时国际关系紧张,战争随时可起.战争到底是劳民伤财的,况且难得有把握;重要的还是外交的功夫。
外交办得好,只凭口舌排难解纷,可以免去战祸;就是不得不战,也可以多找一些与国,一些帮手。
担负这种外交的人,便是那些策士,那些游说之士。
游说之士既然这般重要,所以立谈可以取卿相;只要有计谋,会辩说就成,出身的贵贱倒是不在乎的.
七雄中的秦,从孝公用商鞅变法以后,日渐强盛。
到后来成了与六国对峙的局势.这时候的游说之士,有的劝六国联合起来抗秦,
有的劝六国联合起来亲秦。
前一派叫“合纵”,是联合南北各国的意思,后一派叫“连横”,是联合东西各国的意思──只有秦是西方的国家。
合纵派的代表是苏秦,连横派的是张仪;他们可以代表所有的战国游说之士。
后世提到游说的策士,总想到这两个人,提到纵横家,也总是想到这两个人。
他们都是鬼谷先生的弟子。
苏秦起初也是连横派.他游说秦惠王,秦惠王老不理他;穷得要死,只好回家.妻子,嫂嫂,父母,都瞧不起他。
他恨极了,用心读书,用心揣摩;夜里倦了要睡,用锥子扎大腿,血流到脚上.这样整一年,他想着成了,便出来游说六国合纵。
这回他果然成功了,佩了六国相印,又有势又有钱。
打家里过的时候,父母郊迎三十里,妻子低头,嫂嫂趴在地下谢罪。
他叹道:“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真是少不得的!”张仪和楚相喝酒,楚相丢了一块璧。
手下人说张仪穷而无行,一定是他偷的,绑起来打了几百下。
张仪始终不认,只好放了他。
回家,他妻子说:“唉,要不是读书游说,哪会受这场气!”他不理,只说:“看我舌头还在吧?”妻子笑道:“舌头是在的。
”他说:“那就成!"后来果然做了秦国的相;苏秦死后,他也大大得意了一番.
苏秦使锥子扎腿的时候,自己发狠道:“哪有游说人主不能得金玉锦绣、不能取卿相之尊的道理!”这正是战国策士的心思。
他们凭他们的智谋和辩才,给人家划策,办外交;谁用他们就帮谁.他们是职业的,所图的是自己的功名富贵;帮你的时候帮你,不帮的时候也许害你.翻覆,在他们看来是没有什么的。
本来呢,当时七雄分立,没有共主,没有盟主,各干各的,谁胜谁得势。
国际间没有是非,爱帮
谁就帮谁,反正都一样.苏秦说连横不成,就改说合纵,在策士看来,这正是当然。
张仪说舌头在就行,说是说非,只要会说,这也正是职业的态度。
他们自己没有理想,没有主张,只求揣摩主上的心理,拐弯儿抹角投其所好.这需要技巧;《韩非子?说难篇》专论这个.说得好固然可以取“金玉锦绣”和“卿相之尊”,说得不好也会招杀身之祸,利害所关如此之大,苏秦费一整年研究揣摩不算多.当时各国所重的是威势,策士所说原不外战争和诈谋;但要因人因地进言,广博的知识和微妙的机智都是不可少的。
记载那些说辞的书叫《战国策》,是汉代刘向编定的,书名也是他提议的。
但在他以前,汉初著名的说客蒯通,大约已经加以整理和润饰,所以各篇如出一手。
《汉书》本传里记着他“论战国时说士权变,亦自序其说,凡八十一篇,号曰《隽永》”,大约就是刘向所根据的底本了。
蒯通那枝笔是很有力量的.铺陈的伟丽,叱咤的雄豪,固然传达出来了;而那些曲折微妙的声口,也丝丝入扣,千载如生。
读这部书,真是如闻其语,如见其人。
汉以来批评这部书的都用儒家的眼光.刘向的序里说战国时代“捐礼让而贵战争,弃仁义而用诈谲,苟以取强而已矣",可以代表。
但他又说这些是“高才秀士"的“奇策异智”,“亦可喜,皆可观"。
这便是文辞的作用了.宋代有个李文叔,也说这部书所记载的事“浅陋不足道",但“人读之,则必乡其说之工,而忘其事之陋者,文辞之胜移之而已”.又道,说的还不算难,记的才真难得呢.这部书除文辞之胜外,所记的事,上接春秋时代,下至楚汉兴起为止,共202年(公元前403—前202年),也是一部重要的
古史.所谓战国时代,便指这里的202年;而战国的名称也是刘向在这部书的序里定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