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读后感15篇

合集下载

《大学》读后感优秀8篇

《大学》读后感优秀8篇

《大学》读后感优秀8篇大学读后感篇一《大学》原本是名列五经的《礼记》中第四十二篇,宋朝的程氏兄弟把它抽出来单列,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

《大学》是四书五经当中最短的一篇,共十一章,仅有1700字左右。

虽然很短,但却讲出了一个人由凡转圣的途径,若人能够依照大学的教诲,进修德行、钻研学问就有一个明确的方向,一生受益无穷。

退可善其身,进可报天下。

《大学》第一句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我觉得这条可以作为所有大学的校训,不正是我们所追求的人生的意义吗?再看看当今的大学,仿佛离这三条基本的方向还相差的挺远,大学的教育不仅仅是授人以技,更重要的是授人以道。

之后这本书还说了实现这三条基本方向,实现天下大治的方法“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这八条途径又以修身为本,“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意修身为本。

”如果修身搞不好,治国平天下那是不可能的。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其物而穷其理也。

”是给我感悟最深的一句话,它的意思是“说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是指要想获得知识,就必须接触事物而彻底研究它的原理。

”我们从小学到现在,寒窗苦读十几年多数是为了金榜题名。

但上了大学我又不免迷茫,我们要如何获得自己想要的知识呢?再没有老师象以前那样时刻监督自己了,我们只能靠自觉。

所以我们要去认识事物,接触事物。

只有彻底研究事物的原理我们才可能获得有用的知识。

关于做学问,《大学》里引用了一句《诗经》中的话“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意思是做学问就像磨制一块精美的玉器那样,需要反复的为之,精益求精。

做学问如此,磨练德行也是如此。

接着又提到了诚意的根本“勿自欺也”,所以说君子在独处的时候,更要小心谨慎,不敢随便。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财富可以装饰房屋,品德却可以修养身心,使心胸宽广而身体舒泰安康。

《大学》读后感(通用)(优秀范文五篇)

《大学》读后感(通用)(优秀范文五篇)

《大学》读后感(通用)(优秀范文五篇)第一篇:《大学》读后感(通用)《大学》读后感范文(通用10篇)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

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大学》读后感范文(通用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大学》读后感1同学们,你们知道家喻户晓的“四书五经”指的是哪四书吗?对了,那就是《论语》《大学》《孟子》和《中庸》。

在这个寒假中,我就阅读了“四书五经”中四书之一—《大学》。

《大学》这本书为世人所传诵,是儒家学派的经典。

那么,何为“大学”呢?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其实大学就是一片政治哲学论文,探讨了各国平天下的原则道理。

它以“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为三大纲领,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八个条目,阐明了治国平天下必须从“修身”、“齐家”做起,而“修身”、“齐家”又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作为途径。

其中还特别强调个人修身对政治的影响。

《大学》可真是儒家德治注意原则的表现。

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雅士把《大学》看得很重,还将《大学》中的话用于生活当中做到。

古代汉武帝推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在汉武帝在位时,可见多么重视儒家学派呀!汉武帝也是一个勤政爱民的好皇帝,他打败了匈奴的屡次进攻,最终统一天下。

《大学》这本儒家学派的经典,告诉了我们太多太多。

勤政爱民、自立修身,让我们永远记住“四书五经”中《大学》这本书吧!《大学》读后感2老师说:“《大学》是我国的“四书”之一,它积淀华夏五千年的魂,是中学生必读的经典之一。

”我急忙周六就去图书馆借来看。

之后,我去网上搜查资料,原来《大学》原本是名列《五经》的《礼记》中第四十二篇,宋朝的程氏兄弟把它抽出来单列,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

《大学》卷首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读后感15篇

《大学》读后感15篇

《大学》读后感15篇《大学》读后感1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生活简单的像一杯白开水,温温而饮,不察滋味,我不止一次察觉自己的孤独,深夜里一个人咿咿呀呀,伴着深沉而幽谧的黑穹,独自走入梦的深处,那时一个不可及的远方。

谁的人生,不青春,谁的青春,不迷茫,谁的迷茫,不再有。

有些孤独感被我们挣脱,落入大地生根发芽,有些孤独感北风吹走,千里传播,寻求共鸣。

上了大学,远离了故乡,没有了交心的`朋友左右,没有了家人的陪伴,无论,阳光多好,别人多乐,我的影子总是被拉的很长很长,略显孤寂。

不过,我一个人吃饭,一个人走夜路,一个人上自习,慢慢习惯了一个人,直到突然有一天,我才意识到了,我习惯了孤独,驾驭了孤独,我不再是从前那个以来别人的我了。

从惧怕孤独,到忍受孤独,再到享受孤独,对于野蛮生长的我们而言,也许不过是一场电影的时间,一次失恋愈合的时间。

你总会知道失败是难免,明白黑暗是姿态。

你不再为选错公交路线,坐反开往目的地的地铁,被喜欢的人拒绝,常去的餐馆欢乐厨师,来不及看的影片已经下线,团购的优惠券早已过期等等为这些而郁闷,人生总会从我就是个“傻缺”慢慢变成“呵呵,我是个傻缺。

”然后变成“没事,我们都是傻缺。

”与此同时,我们的父母也从“你绝对不能这样”慢慢变成“这样真的好吗?”然后是“你自己注意点就行”然后,渐渐的,我们就真的长大了。

刘同在书中曾问道:“一路上经历这样的孤独算不算虽败犹荣。

”我虽孤独,可我犹荣,我透过孤独慢慢成长。

我的眼睛里,看到的,也不仅仅是阴霾,而是在乌云背后的太阳。

谁的青春不迷茫,我自跌打中长大,不怕风雨不怕伤,深夜读者刘同的书,这些写给自己的话,希望多年后你还能记得。

无论最终你将收获怎样的自己,要相信你都能一个人度过所有。

当时,你最害怕的,最终都会成为你面对这个世界的盔甲。

《大学》读后感2近日无事,便拿起闲置已久的《大学》细细品读。

品读中,被其中儒家先贤的大智慧所折服,产生写读后感的冲动。

奈何个人水平有限,在此便与诸君讨论其中皮毛。

《大学》读后感14篇

《大学》读后感14篇

《大学》读后感14篇《大学》读后感篇1在这个假期里,我读了高尔基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高尔基将自己的一生写入了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中。

这本书主要讲的是高尔基的在童年,在社会上,在大学里的故事。

高尔基是在这“令人窒息的、充满可怕景象的狭小天地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

当他到社会上的时候,他才11岁。

他为了生存,做过许多的工作,饱尝了人间的痛苦。

在轮船上当洗碗工时,高尔基结识了正直的厨师斯穆雷,并在他的帮助下开始读书,激发了对正义和真理追求的决心。

16岁那年,他便到喀山去上大学。

梦想破灭后,他不得不为生存而奔波所发生的故事。

住“大杂院”,卖苦力,同流浪汉接触,和形形色色的小市民,知识分子交往,终于进了一所天地广阔的社会大学高尔基是一个有着顽强的精神的人,他在逆境中奋力拼搏着。

高尔基努力探索生活的意义,寻找新的生活道路,他从未放弃过生活,为了生存,在社会上努力工作;为了进大学去努力学习。

这本书中有一段故事、几句话深深地震撼着我:“晚上大家都把蜡烛拿到寝室去了,我没有钱买蜡烛,就自己动手制作灯。

我把蜡盘上的蜡油都搜集起来,装在一只沙丁鱼罐里,加上一点长明灯的油,再用棉线做成灯芯,这样就完成了。

有了灯,我就可以沉浸在读书的喜悦之中了。

”读了这些语句,使我感受到高尔基是那么热爱学习。

高尔基对学习的态度让我联想到我的学习,我对学习总是不认真,测验很考试成绩总是不好。

我应该向高尔基学习,高尔基对学习总是那么认真,总是那么努力。

《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这本书让我知道了高尔基对生活的态度,让我懂得了人要努力为生存,为自己的梦想而去奋斗。

《大学》读后感篇2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经历这样或那样痛苦的事情,知识程度不同。

可能是涉世不深,可能是一直在家人,朋友,老师的呵护,陪伴下,对于“痛苦”这两个字我没有太深的感触。

然而,再读完着本书后,真的让我对这两个字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这位作者所经历的痛,所经历的苦,真的让人都为之心痛。

国学经典《大学》读后感(精选9篇)

国学经典《大学》读后感(精选9篇)

国学经典《大学》读后感国学经典《大学》读后感(精选9篇)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读后的基础上发感想。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介绍的国学经典《大学》读后感,欢迎阅读。

国学经典《大学》读后感篇1大学之道讲的既是成人之道,更是儒家“入世”之道。

作者曾子本人就是传承道统的中坚骨干,所以将人伦作为维系整个社会行为和政治规范的微观基础。

《大学》卷首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所谓“明明德”,前一个明是动词,意指理解掌握;而后一个明为形容词或名词,强调儒家的道统而非其它的歪门邪道。

明明德与亲民、至善一直被认为是《大学》之重要的三纲。

明德是根本,亲民为路径,至善则是境界,是个体行为的理想目标。

这对于一名教师就比较重要了。

因为教师通常肩负明德和明明德的双重责任。

所谓明德是规范的体例,说起来并非难题;关键在于明明德,这又是一个双向的行为过程。

作为一名教师就需要循循善诱,通过传道释疑解惑,激发学生对真和善的渴求,使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得到最高的发展,同时,在言传的同时更可以身教。

以教师自身的良好言行感染学生使其可以不断地明明德,日积月累而达到教学双方自立并立人。

亲民、至善——大学之道强调的不仅是人的道德本性和道德实践,它还要求把个人的道德修养应用于社会政治实践,是一个推己及人的过程。

亲民,说到底就是将自己的道德修养普遍地施及于天下百姓,并使天下百姓都能体认到自己心灵中所具有的诚明德性,由此同样再去施之于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共同创造出一个和谐社会,这样就能做到大学之道所谓的“止于至善”了。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确实可以吾日三省吾身,明明德,亲民,至善既不难;同时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完美修身而齐家治国平天下亦不难。

这就是通过《大学》篇学习受到的教益和启迪。

国学经典《大学》读后感篇2“学而优则仕”,取得一定的成绩就得给予相应的官职,否则便是重视不够关怀不到。

大学读后感800字(通用14篇)

大学读后感800字(通用14篇)

大学读后感800字(通用14篇)大学读后感800字篇1为何读《大学》,上大学之时,时间可以大把大把抓,想做什么都可以。

当然,什么能做的一般也都做了。

唯独花在读书上面的时间太少。

工作之后,为了把KPI 提升漂亮一点,每日加班加点的工作,闲暇之余能抽出点时间陪陪家人已是不太容易,更别提用大把大把的时间读书了。

深有“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知读书迟”的感觉,虽然头发还未白。

愈是繁忙,愈觉读书的重要性。

书籍让一个人的思想不再禁锢,让人可以长上翅膀飞向远方,让每日埋头事务性工作中的职场人士,可以有短暂的心灵的憩息。

上大学期间,虽对古文及历史有些许兴趣,却未能读完几本国学及史书,近段时间读《明朝那些事儿》,对杨士奇印象很深刻,特别是其中这样的一个小故事:这个年仅八岁的小男孩却并未放弃,他从外面捡来土块,做成神位的样子,找到一个无人注意的角落,郑重地向自身亡故的父亲跪拜行礼。

杨士奇所不知道的是,他这自以为隐秘的行为被一个人看在了眼里,这个人正是罗性(杨士奇一岁半丧父,母亲改嫁罗性)。

不久之后,罗性找到了杨士奇,告诉他自身看到了他祭拜祖先的行为,还告知他从今往后,恢复他的杨姓,不再跟自身姓罗。

杨士奇十分惊慌,他以为是罗性不想再养他,要将他赶出门去。

罗性却摇了摇头,叹息道:“我的几个儿子都不争气,希望你将来能略微照顾一下他们。

”他接着感叹道:“你才八岁,却能寄人篱下而不堕其志,不忘祖先,你将来必成大器!你不必改姓了,将来你必定不会辱没生父的姓氏。

”--摘自《明朝那些事儿》少而有志,每日不辍其学,终有所成。

历时五朝,任内阁辅臣四十余年,内阁首辅二十一年,为后世评为“仁宣盛世”主要缔造者之一。

如此成就,何也?因其母,在颠沛流离之战乱年代,随身携一本书,不忘教其学也,书名为《大学》。

余遂读此书,以求学习一二,此为读《大学》之缘故。

《大学》,为大人之学。

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

十五岁入大学,学习“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学问。

《大学》读后感(15篇)_1

《大学》读后感(15篇)_1

《大学》读后感(15篇)《大学》读后感1一提到四书五经,我们极有可能将愚昧、封建、老古董与其相联系。

这是由于当今社会的浮躁性,风行的快餐式、碎片化的阅读使得大多数人不能沉下心去研读经典。

但若你静下心来捧读经典就像品一壶好茶,意蕴绵长,回味无穷。

纵观浩瀚书海,中国的古典文学极具魅力,《大学》就是这样一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大学”即大人之学,亦为未来之君主、栋梁领导天下的必修之学。

它主要讲述了如何做一个品德高尚、正直无邪的人和怎样治理好一个国家,怎样治理好社会。

被朱熹认为是古代大学教书育人的纲要和典范。

它也为个人、社会、国家的发展进行了阐述,引发读者深刻的思考。

《礼记》开篇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的宗旨在于显示本有的清明德行,在于把这种修养取得的成就恩泽人间百姓,从而使人人都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界。

主要是为了说明弘扬人性美好的品质从古代就已开始,并不是现代发展下的标新立异,我则认为它包含了一种“人之初,性本善”的意蕴在其中,上帝赋予每个人的品性是一样的,但可能由于后天的环境和自身的修养而导致人的品性发生了改变,所以我们只有加强自身的修养,才能改变命运,把握自己的人生。

修身,即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与文化修养。

在我看来,修身是完成一切宏伟蓝图的基础,一个人的文化底蕴,充分彰显着人格魅力,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人的前途发展。

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拥有与世无争的魄力。

首先我们需要加强道德修养,当今社会出现了极其恶劣的道德滑坡现象,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亟待提高,这也给道德教育带来了极大的难题。

所以我们应当自觉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一个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社会主义好公民。

我们还应努力学习,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积极践行所谓“学到老活到老”的终身学习观念。

齐家,即要求家庭和睦。

这是由于儒家从小农经济的基本单位--家庭出发,形成了家国一体的政治构想,家庭是各种人际关系的缩影,父子关系可推广为上、下级关系;兄弟关系可推广为朋友或平辈关系;夫妻关系可推广为异性关系。

2023年《大学》读后感(精选10篇)

2023年《大学》读后感(精选10篇)

2023年《大学》读后感(精选10篇)《大学》读后感1《大学》原属《礼记》中的一篇,在唐宋时期开始受到重视。

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

《大学》指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这句话告诉我们,从天子到平民百姓,一切都以修养身心为根本。

修身这个根本抓好了,长大以后就可以做到齐家治国平天下;如果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是办不到的。

古代圣贤非常重视修身,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许衡是元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

有一次,许衡在天气非常炎热的时候路过河南沁阳,当时非常口渴,路边正好有一棵梨树,路人纷纷去摘梨吃,惟独许衡静坐树下不动。

有人不解地问:“何不摘梨解渴?”许衡答道:“不是自己的梨,岂能乱摘。

”那人笑其迂腐:“世道这么乱,梨树哪有主人!”许衡正色道:“梨虽无主,难道我们的心也无主了吗?”许衡这种“我心有主”的精神是多么难能可贵呀!这种“我心有主”的精神,就是《大学》提出的修身之道。

修身的“身”,指言行而言,“修身”就是修养自己的言行。

人有身体,从具体的洒扫应对进退,到动静、周旋,所言所行都要合乎礼仪、礼节、与礼貌。

当今,社会上有一些干部以权谋私、贪污受贿,就没有做到“修身”,他们与《大学》的要求相比,与古代圣贤相比,是多么可耻,多么渺小啊!对于我们小学生来说,也要把“修身”放在第一位,按照圣贤经典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

比如:当有客人到家里来做客,我会先给客人倒水。

放学时,有同学摔倒了,我会主动去把她扶起来。

到别人家里串门,或者到学堂上课,没有经过允许,不能动他人的东西。

读了《大学》我明白了许多道理。

今后我要努力学习,做一个好学生。

《大学》读后感2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道理在于两个:其一慎独修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比较脍炙人口,而不读大学不足以知道为什么要修身,然后齐家,然后治国,然后平天下。

读后才知道修其身,一个人的品行好恶偏好,都会影响到家人,所谓齐家。

《大学》读后感

《大学》读后感

《大学》读后感《大学》读后感(精选15篇)读完一本书以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学》读后感1苦难,是最大的力量,也是最好的老师。

从《童年》、《在人间》到《我的大学》,我看到了一个和我差不多年龄的男孩子,他缺少依靠,甚至要面对一些本不该那个年纪面对的挫折,但是他的心永远是金色的,也正是因为我读过人生三部曲的前两部,现在读起《我的大学》,才会格外佩服他——若是人生不曾送你光明,自己也要闪闪发光。

“就这样决定了,我要去喀山大学读书。

”故事缓缓铺开,我也开始暗暗期待,前面经历了那么多挫折的阿廖沙,一定会有个美好的大学生活吧?但是没想到,美梦还未实现,生存的问题就提早一步出现了——饱腹尚且艰难,又怎么谈起去读书呢,于是阿廖沙选择了去工作,在贫民区和码头,他辛苦却薪水微薄,还要忍受辱骂和责备,我本来以为,他会被生活压垮,却没想到他像一棵杂草一样,就地生根发芽,结识了很多不同的人,有工人也有学生,阅读了很多马克思主义著作,尤其是认识了一些学有现今革命思想和知识的人,在向他们学习的过程中,阿廖沙“读”完了自己的社会大学,成长为了一名真正有担当的少年。

我想,如果不是阿廖沙自己的坚持,他也会变成贫民区中一名吝啬、卑微、算计的`普通人,是学习给了他跳出框架的力量,建立了自己的三观。

我可以坐在明亮宽敞的教室里,不愁温饱,不忧寒暑,已经比那时的孩子们幸福许多。

要知道,祖国曾经的炮火和落后距离我们并不遥远,是阿廖沙一样的前辈们为我们铺就了幸福的路,我同样也怀抱着热切的期待和无尽的感激,期待着知识如泉水一样灌溉我,让我带着阿廖沙的期望慢慢成长。

《大学》读后感2暑假里,我与家长共同阅读了“羊城分级阅读“系列的《大学中庸》这本经典读物。

经过与家长共同阅读,我突然觉得读书的确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大学中庸》是一本文言文的经典书籍,虽说这本书很难读懂,但是我借助电脑的力量觉得其中很有意思,并且也让我领悟了许多人生的.道理。

《大学》读后感(推荐13篇)

《大学》读后感(推荐13篇)

《大学》读后感(推荐13篇)篇1:大学读后感《此岸与彼岸》是贲友林老师的数学教学手记。

书一共有四部分组成:前行中的t望,摆渡中的回首、跨越中的智慧、探索中的课堂。

充分展现了贲老师的课堂教学观和学生观。

我深深地被贲老师那富有人性的教育思想所震撼,为他奇妙的教育方法所吸引。

它们像夏夜的星空一样深远、动人。

我也为自己在平常的教育中曾经一些过失而惭愧,也为自己偶尔的一些成功的教育方法而高兴,因为它竟然与贲老师的方法相同,但遗憾的是我没有把它们记录下来。

贲老师的书中引用了许多名人名言,他自己也说:“当我对一些问题窘迫之际,我钻进书堆。

”我想,正因为贲老师广泛地读书和思考,才成就了他的年轻有为。

我想,这也是我以后的教育生活中必须转变的,将读书和反思进行到底。

我们常常鼓励孩子,凡事要多问为什么,要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

其实对于我们教师何尝不需要如此呢?在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和想法,是抱着“让它去”的态度,还是针对问题进行诊断、反思、改进呢?这是每个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教育应该是快乐的,当一个孩子处于不快乐的情绪中时,他的智力和潜能就会大大的降低。

呵斥和指责不会带来好的结果。

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成为一个快乐的的人,教育的手段和方法也应该是快乐。

就像一根细小的芦苇管,你从这头输进的是苦涩的汁水,在另一端流出的不会是甘甜的蜜汁。

孩子在快乐的时候,他学习任何东西都比较容易,相反在情绪低落、精神紧张的状态下,他的信心会减弱,这时即使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在面对他们,也不会有任何的办法。

唯一的办法就是先把他们的情绪调节到快乐、自信、专注,然后再开始学习,许多被认为没有天赋、天生比其他孩子差的孩子,其实并非如此,只是教育方法不得当。

阅读了他的数学教学手记《此岸与彼岸》,我感觉字里行间流淌的是贲老师的从容,对学生的热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作为教师职业的幸福。

没有对学生那么挚热的爱,怎么会有书中与孩子精彩的互动;没有对教育事业挚热的爱,怎么能做到天天坚持写反思呢?以前听他说过,他欣赏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先生的一句话: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

《大学》读后感

《大学》读后感

《大学》读后感《大学》读后感(精选68篇)《大学》读后感篇1今天,我读了《大学中庸》这一本书,这本书是将《大学》和《中庸》两本书合为一体,我读后,深有感触。

《大学》是孔子传下的书,是古人做学问时读的第一本书,也可以说是古人想学习道德的入门书。

《中庸》是孔门传授心得的方法,“中”是不偏不倚的.意思,指天下正道,“庸”是静止不变的意思,指天下定理。

《中庸》这本书开头讲了一个道理,中间把这个道理用各种方式讲述,最后又归回到开头的道理。

这个道理每读一次都会让你有新的收获,这收获,是让你终生受益的。

人要使自己永世垂青,就必须为人民做善事,但是,人要做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事,就必须有道德。

道德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和“修身”开始,将自己的根本修正了,才可以成大器、做大事,而道德,是要一生坚持、坚持不懈的,还要从思想上认识,从行动上实践,从小事上做起。

道德,不止是表面的样子,更是内心上的修为,也就是做到“自谦”和“慎独”。

干大事,就是懂得修身,为民找想,才能万众一心,让人民得到幸福。

《大学中庸》让我明白了许多,我一定会再重读这本书《大学》读后感篇2读完高尔基写的《我的大学》,我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

薄薄的一本《我的大学》蕴藏了高尔基深厚的感情。

这本书的`内容大致是:高尔基在外流浪了一些年头,但在此期间他却从没有放弃过学习,最终得以去喀山大学读书。

于是他就这样来到了一半是俄罗斯人一般是鞑靼人居住的地方。

没过多久,他便认识了一个叫古里普列特涅夫的人,古里待他如亲人一般。

之后,他和朋友一起开了家面包店,又招来了一个面包师。

一个月能挣几十个卢布。

过后,由于经济原因,他曾想过自杀,便买了一把枪,超自己射去,他本以为自己会死。

但是由于射偏了,活了下来,他又来到乡村,经过辛勤的劳动,终于在渔场找到了一份新的工作。

读了《我的大学》,我发现了自己与高尔基的差别。

他遇到困难不放弃,敢于尝试。

而我遇到困难就退缩。

大学读后感(通用10篇)

大学读后感(通用10篇)

大学读后感大学读后感(通用10篇)《大学》教导我们做人的道理,做人要以身作则,待人处事要心平气和。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整的境界。

下面是小编为你们整理的大学读后感,希望你们能够喜欢!大学读后感篇1悠久漫长的历史,积淀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具有自己的特色文化。

上下五千年,无数圣人贤士对自然、人生、社会的思索、探求与总结,一路传承,薪火相传,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大学语文老师让我们读一本关于古代的道理之书。

我选取了《大学》。

曾今看到过这样的一段话“闲暇之余,游弋其间,细细品读,感。

悟人生,于物欲横流、亲情疏远、道德偏失之今日,不失为国人修身养性、为人处世、立功立业的一剂良方猛药。

”借老师的安排,重拾“四书”之《大学》,于自身之修养是一次很好的锤炼。

《大学》为“四书”之一,作者是孔子的弟子曾子。

宋朝的朱熹把《大学》的原文进行了重新编排,分为“经”和“传”。

“经”是曾子记录的孔子的原话,“传”是曾子学生记录下来的曾子对“经”的理解和阐述。

开篇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个纲目”,然后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方面阐述了实现“三纲目”的途径。

通篇文辞简约,条理清晰,内涵深刻,对我们如何修身养性、为人处世、立功立业等问题都具有深刻而实用的指导好处。

在《大学》中阐述的八个方面中,我对于“诚意”感受颇深。

升入大学,我应对的是一张张陌生的面孔,我迷茫彷徨,我不知所措。

而那时我就告诉自己:“不用害怕,以诚意待人就好,做最真实的自己。

”在大学里,我做的每一件事情基本都是以诚心诚意之心。

怀着诚意之心我交到一群好朋友。

诚意是美酒,年份越久越醇香浓厚;诚意是焰火,在高处绽放才愈是美丽;诚意是鲜花,送之人手有余香。

一颗孤独的心需要爱的滋润;一颗冰冷的心需要友谊的温暖;一颗绝望的心需要力量的托慰;一颗苍白的心需要真诚的帮忙;一颗充满戒备关掉的门多么需要诚意这把钥匙打开呀!诚意让我拥有很多。

《大学》读后感(精选18篇)

《大学》读后感(精选18篇)

《大学》读后感《大学》读后感(精选18篇)《大学》读后感篇1“学而优则仕”,取得一定的成绩就得给予相应的官职,否则便是重视不够关怀不到。

当然,没有一官半职也无法说明你取得了成绩。

正是这一句辛辣的书评吸引了我,从头至尾,一气呵成!书中对人物的刻画可以说做到了极致,心理描写更彰显了人物百态,然而读罢给我最深的感觉却是:这里不是校园。

没有莘莘学子的朗朗读书声;没有青春校园的生机和活力;没有学术论坛的笔剑争锋。

这里是一个工厂,专门负责生产经营的地方;这里是一个围城,城里城外的人们各显神通;这里更是一个集市,到处都是呼喊叫卖的声音。

文章还在陆续的连载之中,我还没有读到故事的首尾,我不知道文章的作者会以什么样的结局来结束这所谓的大学。

暂且不去谈那些领导们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杜小春的见异思迁,高歌的形骸放荡,马长有的拾阶而上,这哪里是大学教师的模样!正如一位网友评论的那样,到底是我上了大学,还是大学上了我?在这样的校园里,这样的潜规则作用下,我不禁感到非常的悲哀。

文章开头的杜小春很像现实中的我,所以读到她出现的地方,我是一路同情,直到我再也不能忍受——因为我知道,我是永远不会成为杜小春那样的人。

我可以与名利无缘,我可以生活得辛苦贫寒,但我要永葆我心中的明灯不灭,走过悠长的黑暗,迎来的定会是灿烂的黎明。

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人生最好的境界莫过于此吧!《大学》读后感篇2大学之道讲的既是成人之道,更是儒家“入世”之道。

作者曾子本人就是传承道统的中坚骨干,所以将人伦作为维系整个社会行为和政治规范的微观基础。

《大学》卷首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所谓“明明德”,前一个明是动词,意指理解掌握;而后一个明为形容词或名词,强调儒家的道统而非其它的歪门邪道。

明明德与亲民、至善一直被认为是《大学》之重要的三纲。

明德是根本,亲民为路径,至善则是境界,是个体行为的理想目标。

这对于一名教师就比较重要了。

《大学》读后感(精选15篇)

《大学》读后感(精选15篇)

《大学》读后感(精选15篇)《大学》读后感1《我的大学》是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

这本书通过描写饱尝人间辛酸的阿辽什卡,抱着进大学读书的梦想来到喀山。

可是,由于当时的大学并不向穷人敞开的,所以阿辽什卡的理想破灭了。

为了反抗黑暗的社会制度,为了争取受教育的权利,不久以后,他参加了秘密的革命组织。

阿辽什卡生活贫困,在伏尔加河一带流浪,和搬运工、小偷、乞丐生活在一起。

后来,他终于在一家面包店找到了一份工作。

他向工人们传播革命思想,不仅如此,他还鼓励工人们参加大学生的秘密组织,领导工人们罢工,与反动的政府进行斗争。

这些事实告诉我们要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和学习环境。

我们现在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有了更好的学习环境,我们更要努力学习,在学习新知识同时,也不要忘记复习巩固旧的知识,古语:温故而知新。

我们不但要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而且在生活中,我们应该观察生活中的一点一滴,从大自然中学习新的知识。

大自然就是一本无字的移动的字典,也是一本百科全书。

在人与人的社会中,每个人都有可能是你的老师,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我们要努力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

我们现在是桃李芬芳,明天是社会的栋梁,将来为祖国的建设奉献自己的一份光和热,一片丹心,报效祖国,让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繁荣昌盛。

今年暑假,我阅读了《女大学生宿舍》,里面的主人公——匡亚兰姐姐的经历让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匡亚兰姐姐的父亲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不幸牺牲,她的母亲也改嫁了,她只能同年迈体弱的奶奶生活在一起。

尽管如此,匡亚兰姐姐仍然没有失去对生活的热爱,她勤奋好学,孜孜不倦。

由于没钱买自己喜欢的书,她就每天到图书馆借书,并做了许多读书笔记。

周末,其他同学纷纷到郊外游玩,她却悄悄地到码头打工挣钱。

贫穷的她还热情地帮助其他同学。

看了匡亚兰姐姐艰苦朴素、自强不息的事迹,我感到惭愧极了:我既有爸爸妈妈的疼爱,又有爷爷奶奶的呵护,生活得无比幸福。

我喜欢看的书爸爸妈妈一旦得知就一定会给我买,可我是怎么做的呢?看不了几页就到处乱丢。

《大学》读后感(精选16篇)

《大学》读后感(精选16篇)

《大学》〔精选16篇〕《大学》〔精选16篇〕《大学》篇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是啊!《大学》的宗旨就是让人们显示自己天赋的美德,革新人们的思想观念。

每次读到《大学》时,这种体会都让我感触良多,受益匪浅。

你听!“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段话是我最喜欢的,它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弄懂了自己的人生目的后就能安定自己的心,不会为外界所迷感,就能做到心静如平静的海面,在人生的道路上坚决地走自己的路。

一个心静的人心态也会安稳,远离急躁,思虑周全,从而收获最伟大的学问之道。

记得四年级时,我雄心勃勃地报了许多数学竞赛,可获奖的次数却寥寥无己,我一下子惊呆了!平日里在奥数班里的“鸡头”走出去却是如此的不堪一击!我变得烦躁不安起来,对奥数也起了排挤之心……在这关健时刻,全校要求背诵《大学》,我一遍又一遍地朗读,正是这段话让我顿时豁然开朗,它让我明白了人最重要的是自身的意志,假如你的决心动摇了,思绪混乱了,那你以前所作的努力都将会付诸东流,因为这样的人绝对不会成功,更加不能克制任何的困难。

我忍不住对着墙大喊:“王子陌,沉着镇定地面对所有的一切吧!”从此,我把奥数看作是我人生路上最大的敌人,我下定心要击垮它,要征服它,不知不觉中,我欣喜地发现,每一次的拼搏我都会收获到不一样的新知识,它让我的头脑更敏锐,思维更活泼,让我的数学成绩平走青云……你看!《大学》就像是我的一个益友,将数不清的道理塞满了我每一根血管,让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让我终身受用!《大学》篇2用了几天时间,把《大学》精读了几遍,真有一种相见恨晚、醍醐灌顶的感觉。

子程子曰:“《大学》,孔氏之遗书,初学入德之门也。

”大学是千百年来读书人做学问必读的第一部书,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根,是2000年来士子们做人做学问的标杆。

程颐先生还说,大学是做学问第一部,《论语》《孟子》到在其次,学者做学问必须从这本书学起。

《大学》读后感【优秀10篇】

《大学》读后感【优秀10篇】

《大学》读后感【优秀10篇】大学读后感900字篇一中国的古典文学向来是极具魅力的,而《大学》更是其中的代表性作品。

这里的“大学”并不是我们现代的大学,《大学》里讲的是如何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以及怎样治理好一个国家,怎样治理好社会。

朱熹在《大学》章句序中的第一句写道“《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

”意思是说《大学》这本书是后代大学教书育人的纲要和准绳。

由此可知《大学》对后人的意义重大。

初读《大学》,仿佛置身云海,完全摸不着北,一头雾水,甚至厌烦其长篇大论,十分乏味,只记得开篇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然而等到真正静下心来细细研读时,才发现全文虽短短二千来字,但是字字珠玑,包罗万象,揭示了许多深刻的人生道理,我也受益匪浅。

《大学》的总体框架为“三纲八条七证”。

“三纲”指“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条”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七证”则为“知,止,定,静,安,虑,得。

”将篇章捋顺后,会发现整篇结构紧凑而又逻辑清晰,理解起来也就没那么难了。

读完《大学》,有两处让我印象比较深刻。

一是“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至吾之知,在其物而穷其理也。

”它的大概意思是“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是指想要获得知识,就必须接触事物而彻底研究它的原理。

”多数人读书都带着功利性,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寒窗苦读十余载,只为博得一张好文凭,到头来却忘记了获取知识的初衷。

只有少数人愿意潜心做学问,将问题理个透彻,研究明白其原理。

而我们只有正确的认识万物,将其研究透彻之后,才能获得更多的知识。

现在许许多多学校里都贴有“格物致知”的标语,我想这也是呼吁我们回归到获取知识的最初做法去吧。

二便是《大学》中引用的《诗经》中的一句“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大概意思是风度高雅的君子,好像切磋过的象牙,好像琢磨过的美玉。

在我看来不止君子如此,我们平时在很多方面都应如此。

《大学》读后感15篇

《大学》读后感15篇

《大学》读后感15篇《大学》读后感1什么是大学?这是个长盛不衰的话题,特别是每年新生入学时,更是被翻出来讨论又讨论。

只是,对于什么是大学、大学该怎样做这个问题。

仁者见仁,智者见者,长久以来并无定论。

近日拜读了香港中文大学前任副校长金耀基先生的《大学之理念》,这本收录了金先生关于“大学之理念”的凝想与感悟的文集,讨论了大学的理念、专才教育和通识教育、学术自由等相关问题,视野之广阔、见解之独到,给井底之蛙的我一种豁然开朗之感,仅摘一些哲理警言留作回忆、一个大学生应该对人类知识文化有相当程度的了解,对自己民族的学术文化有一基本的欣赏与把握,同时,他应该养成一种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一种对真理、对善、对美等价值执着的心态。

(page 11)大学生不是中学生,大学生对他(她)不再、也不应提供保姆式的照顾,她应该也必然会自我寻求生命之意义和人生之目标。

在最后意义上说,人之成长(包括自我形象与自我认同之形成)是要靠他(她)自己的。

(page 21)人是不能永远没有孤独时刻的,人需要孤独以创造思想,以体认人生,但人之为人,人之成长需要靠头脑与,心灵与心灵之相遇和对话。

(page 21)惟能见乎大,立乎大,然后喜爱能有狂有狷,才能有格调,也才不会沉耽于追逐短暂与细微的事物。

(page 21)“我确信在教育中,你排除了专精,则摧毁了生命”——怀海德洛克菲勒基金会主席洛尔士以为今日之“知识人”应该有能力把“不同的知识综合。

融汇而一以贯之”,并能够从人文精神出发,知道哪些是“应该”做的,从科学与技术角度判断,哪些是“可以做的”。

大学的世界精神的孕育与发挥,诚有多途,惟学人之相互访问,则不知为中古大学之传统,亦为极有意义与价值者。

温士顿·丘吉尔在1929年对布雷士多大学的学生说:“教育最重要的事是对知识的渴欲。

教育非始于大学,也当然不应该终于大学”我个人相信,在求学时期的大学生,应尽量积蓄自己的知识,尽量充实自己的智慧。

《大学》读后感14篇

《大学》读后感14篇

《大学》读后感14篇《大学》读后感1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不要管别人说什么,我们都不要放弃梦想。

这就是我读了《建一所自己的大学》后所想到的。

这篇__讲了:高考前,纳巴克老师让学生写一篇名为《我向往的大学》的作文。

弗朗西斯在作文中写道,他向往自己建的大学。

纳巴克老师给这篇__判了不及格,还批评他好高骛远,并让他重写一篇。

可是弗朗西斯没有重写,又把原文交了上去。

后来,他考上了建筑设计大学,并如愿以偿,建了著名的查尔斯顿大学。

读完__,我感受颇深。

假如在纳巴克老师批评弗朗西斯的梦想不切实际,让他放弃时,他真的放弃了,那么他还能建查尔斯顿大学吗?每个人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比如不被人认可等。

有些人不怕挫折,不怕嘲笑,最后实现了梦想。

而更多的人害怕讥讽,丧失了信心,最后放弃了梦想。

我国优秀的乒乓球运动员邓亚萍就属于第一类人。

邓亚萍从小立志做一名优秀的乒乓球运动员。

但是她的个子太矮了,而且手脚短粗,去体校面试,都被拒绝了。

体校老师对她说:“你的个子太矮了,没有任何打乒乓球的天赋,还是别练体育了。

”还有人说:“你长这么矮,还练体育?”但是,年幼的邓亚萍并没有因别人的劝阻、讥讽而改变她的梦想,跟父亲学起了打乒乓球。

她每天练完体能后,还要做100个接发球动作。

腿肿了、手磨破了是家常便饭。

终于,邓亚萍进入了国家队。

她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不懈地追求。

几年后,邓亚萍就夺取了世界冠军。

她用自己辉煌的成绩证实了梦想可以成真。

通往理想的路是曲折的,在这条路上,会有许多困难。

我们要像弗朗西斯好邓亚萍一样,不怕困难、不怕嘲笑,最终才能摘取到理想之树的果实。

《大学》读后感2《大学》里的名言警句数不胜数,我最赞同的是“荀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句,它让我明白了一个人要不断进步,必须弃旧图新。

试想,我们的社会不做到日日新,我们的生活怎么会像今天这么美好呢?在建国初期,我们伟大领袖毛就坚信这一点,他提出中国必须要有全新的面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读后感15篇《大学》读后感1《大学》原为《礼记》中的一篇,在唐宋时期开始受到重视。

朱熹把它从《礼记》中抽出,单独成篇,并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

大学开篇便提出了自己宗旨,即“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朱熹把它称之为“三纲领”。

实现三纲领的途径是“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在“八条目”中,“修身”是根本。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要做到修身,就必须心正意诚,改掉自己不好的习惯,养成美好的品德。

对于子女来说,修身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要孝敬父母。

一个人在家里孝敬父母,将来在工作上才能够做到忠和义。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这样的事例很多,比如,赵善应就是这样的人。

赵善应是宋朝人,是历史上有名的孝子。

有一次,赵善应的母亲得了一种怪病,他四处寻医为母亲医疗,但母亲的病还不见好转。

后来靠皇室亲族的关系,请来御医为母亲诊治,御医说要用人血和药,赵善应二话没说,便用刀刺破手臂,用他的血和药一起给母亲服下,不久,母亲的病就好了。

但却留下了心悸的病根,害怕雷鸣。

所以一到打雷下雨天,赵善应就去陪伴母亲。

曾经在一个寒冷的夜晚,赵善应出远门回来,手下人要敲门,却被赵善应给制止了,他说:“不要敲了,我怕惊动母亲。

”就这样,赵善应和手下人在门沿下过了整整一夜。

赵善应做到了“百善孝为先”,也正因为赵善应孝敬母亲,才被大家拥护称赞,在事业上有所成就。

这也正应了《大学》中的那句话:“孝者,所以事君也。

”只有在家孝敬父母,在外才能有所成就。

与《大学》提出的修身要求相比,与古代圣贤相比,我做得还远远不够,比如在家里,我有时会不听话、和家长顶嘴;有时家长让我写作业,我想出去玩;还有时会挑食。

在学校,我有时会因一些鸡毛蒜皮的事和同学闹不和,还有……。

《大学》提出:“为人子止于孝,与国人交止于信”。

所以说,作为青少年,在家听家长的话,做力所能及的活;在学校,见到老师要问好,上课积极回答问题,认真学习考高分;与同学交往言而有信,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学习。

做到这些,就做到“止于至善”了。

我爱《大学》这本书,爱里边的名句,爱圣贤的智慧,更爱《大学》提出的人生境界。

今后,我要努力钻研这本书,以古代圣贤为榜样,为国家、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大学》读后感2一看到这个书名,我就沉入了深思,《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读后感。

进入大学也快一年了,可是从未去思考过......刚进入大学难免会感觉到一些迷惘,因为一直以来所追求的目标已经被实现了,所以,一时失去航向的我显得有点手足无措,不知道此时该干什么。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这一本书的书名,我就觉得我可以在里面找到答案。

果然......在书里面,作者向读者们概括的说了“读大学究竟读什么”。

首先一定要有独立的人格、独立的思想。

,我很赞同作者的一句话“一个经过独立思考而坚持错误观点的人比一个不假思索而接受正确观点的人更值得肯定,因为前者的人格才是独立的,独立的人格理应比一切都更重要”。

回想我们走过的十几年的学习生涯,我们已经被剥夺了多少独立思考的空间啊?现在我们到了大学,虽然我们还不能说是完全摆脱了过去的那种教育模式,但至少在大学里,我们多了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时间。

如果我们让中可遇而不可求的机会与我们擦肩而过,那就太可惜了!我们就没有资格称得上是一个真正的大学生所以我们要多读书,读好书,并将其有效的付诸实践,不断的丰富自己,提升自己。

按作者的话来说,就是要在“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的同时,还应该与社会现实为友。

另外,我们要见微知著。

要善于思考身边的那些看上去毫无意义的小事,你会发现,生活就是一本最好的教科书。

另外,作者在书中还列举了大量的事例,而其中很大一部分取材于作者身边现实的生活。

这些生活在作者身边的大学毕业生比任何一个权威的案例都更为生动而真实。

虽然你可能梦想着成为比尔·盖茨之类的风云人物,但是,你将来更大的可能只是成为作者在书中提到的这些平凡的大学毕业生中的一员:毕业时找一份满意的工作,然后挤着公交车上下班,接着盼望老板给自己升职、加薪,最后,你在某个恰当的时候选择自主创业“请原谅我无法让你摆脱这种平凡的模式,我所能做的,只是让你在这条平凡的道路上走得更快、更稳、更坚实。

”所以,如果你也是一名大学生,请读一读这本书吧!也许这本书不一定能改变你什么,但是它却会告诉你一些你并不了解的东西。

《大学》读后感3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五千多年历史的民族。

“读史可以明鉴”,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从书中找到解决现状的办法。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在巨大的压力下成长与生活,逐渐变得浮躁,急于成功,基本的东西抛之脑后。

人要不断的学习,并确立明确的目标,然后为之奋斗,一步一步的实现自己的理想。

没有理想的人是可怜之人,因为漫无目的的生活着,是在消磨时光,没有真正的价值。

在当今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几乎每个人都想成功,都想实现自己的理想,但是有很多人由于各种原因将自己的理想搁置,而在忙着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觉得压力很大,不是因为现在就业难,而是无法定下心来学习书本上的知识。

我认为,现在大学生就业难虽然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但是根本原因是现代学生的整体水平在下降,已经满足不了市场对人才的要求,据我了解,每年都有空缺的岗位,不是企业不招人,而是没有适合企业招的人。

通过阅读《大学》,我懂得“大学之道,在于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善”。

只有现拥有光明正大的品德,弃旧图新才能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在__中,我找到了解决自己浮躁的方法,即知止而后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只有确定目标,志向坚定,才能镇静不躁的心安理得的思虑,进而得到收获。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我相信,每个人在努力之后,都会实现自己的理想。

修身是“八目”中的核心,只有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都做到了,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看事物要看实质,只有拥有良好的品德才能看到事物的本质,才能确立正确的目标。

据调查显示,目前社会上对大学生的评价并不是很高,本来受人敬仰的大学生如今多半遭人唾弃,这值得我们反思。

而且,近年来知识侵权的问题也很严重,一个不会学习的的民族最终会被社会淘汰只有不断的学习,在学习中是自己成长,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在广阔的天空下拥有自己的一片土地。

有志者事竟成,只要心中有一个目标,低着头去努力,也许某一天,当你抬起头的时候,目标就在咫尺之间,不要远望目标,那样只会让自己感觉遥不可及,要“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

在做学问的时候,只要像打磨美玉一样,反复琢磨,就能将自我修炼成人生的最高境界。

生活在水泥森林中,压力确实很大,我相信,只要我们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充实自己,就能创造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大学》读后感4《论我国之独立》是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中的最后一章,谈论的是日本当时所面临的真正困难----对外关系,以及日本如何独立的问题。

下面就以我的理解来论述一下这一章的主题思想以及我的感想。

从文中可知当时的日本已经认识到自己的文明落后于西洋,日本学者把其原因归咎于旧的风气。

故而废藩置县,诸侯降为华族,武士降为平民,广开言路,登用人才。

这些措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等级制度不再森严。

日本国民以为现在唯一的问题就是贫穷,致使社会变成了钱之所向,天下无敌的社会。

日本国民的精神也随之有所懈怠。

也有有识之士明白此时日本不应该休息。

所以部分学者开始办学育人,印书刊于世。

但这只是一厢情愿罢了,国民已然麻木,这些措施不见显著功效。

这必然引起了学者与政府的反思,但他们将这种情况的出现归咎于“人心不古”。

故而就出现了皇学派主张国体论,洋学家主张推行耶稣教,汉学家则主张实行尧舜之道的现象。

都试图致力于维系人心,统一思想,以保卫日本的独立。

但是这些都没有收到成效,所以说这些都不能实质上改变当时日本的国情,使之独立。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福泽谕吉是一个逻辑思维很强的人,他论述每个问题的时候都很有条理并且逻辑感很强。

从原因、目的、手段、结果各方面论述,环环相扣,很能说服读者。

就从他对解决日本人心不古这一例子来说。

“凡是讨论事物,首先要弄清楚事物的名义和性质,然后才能找到处理的方法。

”这句话作者在文中强调了很多遍。

当时日本政令推行无碍,人民并非无智,官吏并非愚昧而营私,就好像日本只是人心不古而已,但是作者却透过这些现象看到了事物的本质。

那就是当时日本的对外关系困难。

在当下每个人都知道弱国无外交这一道理,那为什么日本当时自知文明落后于西洋,却看不透自己外交困难且存在被西洋侵略压迫的现实呢?我认为这就是时代的局限性。

毕竟当时的日本国民没有经历过世界大战的洗礼,也没有现在这么发达的信息网络,都还天真的以为国与国之间是友好和平的,也可能根本就没想过国与国之间的平等问题。

福泽谕吉也认识到了这一问题。

所以说当时的日本国民目光短浅甚至说是不开化的民族也不为过。

《大学》读后感5今天我读了一篇__——《带着养母上大学》,我很喜欢__中的小女孩,也很佩服她。

她叫孟佩杰,5岁的时候,生父车祸去世,重病的母亲在临终前,无奈将她送给了别人。

不幸并没有因此而停止,8岁时,养母瘫痪,养父离家出走,她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承担起家庭的重任;她站在小凳上用自己的小手给瘫痪的养母炒菜、做饭、穿衣、刷牙、换尿布、喂早饭……。

小小的年纪已然学会了“当家”,因为所有的经济________便是养母微博的病退工资。

生活的残酷并没有压垮这个坚强的孩子。

终于,17岁那年,她考上了大学。

为了继续照顾养母,她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震惊的举动---带着养母上大学。

于是每天,我们都会在校园里看到一个十分忙碌的身影---她奔波于课堂与出租屋;于是每天,我们都会看到一幕幕感人的画面---趁着学习空隙,为养母调理生活。

看到这里,我的眼眶湿润了,放下书,想想自己,不由得汗颜。

面对不幸,孟佩杰选择了勇敢的面对,八岁的弱小身躯担负着成人也难以想象的压力。

而我现在已经十岁了,每天生活得无忧无虑,成天“饭来张口,衣来伸手”。

每天放学回家,书包一扔,往沙发上一坐,酸奶、点心就会“出现”在我的面前。

而我还经常把嘴一撅,冲着妈妈埋怨:“妈!怎么又是这个,我不要!”每天换下来的脏衣服、脏袜子直接往脸盆里一扔,第二天起床时大叫:“妈!衣服、袜子呢?”看着妈妈每天忙碌的样子,我却丝毫不觉得惭愧,总以为家务活应该是大人们的事儿。

有时,爸爸妈妈批评我“懒”“不懂事儿”,我也只是撒娇地说上一句:“好爸爸、好妈妈,我还要学习呢!我可是你们最宝贝的女儿哟!”“我爱你们嘛!”每到这时,他们就只能无奈的笑着说:“唉!就会甜言蜜语。

”而我,也就继续心安理得地享受一切。

“百善孝为先”这是孟佩杰在接受采访时说的一句话,在她的心中,她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似乎不值得一提,但她却不知,这是她的“孝”,她的“善”,燃起了养母生存的希望与勇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