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自然遗产地社区规划若干实践与趋势分析

合集下载

世界遗产地对当地居民的影响

世界遗产地对当地居民的影响

世界遗产地对当地居民的影响作者:张昕华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2017年第11期作为旅游发展环节中的直接参与者,社区居民能够最直接地感受到旅游发展带来的各个方面的影响,消极情绪也可能会随着时间而累积,进而影响世界遗产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选取世界遗产地西递、宏村作为案例,基于理论基础,结合实证调查收集到的问卷数据,研究和分析世界遗产地西递、宏村旅游发展,对社区居民的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的影响,从而针对现阶段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一)国外研究现状20世纪70年代开始,国外学者着手研究社区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

直到20世纪90年代,这类研究才开始兴起。

当可持续旅游进入大众视野,人们逐渐意识到可持续旅游与受旅游影响的社区居民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国外学者对于社区居民的影响感知研究开始较早,因此,研究到现在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体系。

国外学术界对社区居民的感知研究主要包括: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类型;影响居民感知的因素;基于感知差异的居民类型;居民感知的相关理论。

特点如下:从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研究;善于运用模型分析数据;在获得数据结果后注重运用理论基础解释原因。

(二)国内研究现状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内学术界开始着手研究社区居民感知这一领域。

当前国内学术界涉及社区居民旅游感知的研究,大多都集中在普通的旅游目的地,较少关注世界遗产地这类特殊的旅游目的地。

对于世界遗产地的研究而言,学者们侧重于研究游客感知研究,忽略了社区居民的感知。

本文以世界遗产地西递、宏村为例,结合适当的理论知识,对世界遗产地社区居民的实际感知情况进行研究与分析,针对现阶段发现的问题提出实质性的建议。

(三)相关概念1.世界遗产地《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规定,世界遗产地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具有普遍价值、人类罕见、无法替代的文化和自然财富。

本文选定的世界遗产地是中国安徽省黄山市黟县的西递、宏村。

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可持续发展策略近年来,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成为了全球范围内广受关注的话题。

文化遗产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独特历史和文化传统,而旅游开发能够为社会经济带来巨大的收益。

然而,如何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同时推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制定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可持续发展策略时,需要综合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深入了解文化遗产:了解文化遗产的历史、背景和特点,包括其价值和独特之处。

这有助于制定合适的保护和开发策略,保证文化遗产不受侵害。

2. 社区参与:保护和开发文化遗产需要社区的支持与参与。

应该鼓励社区居民参与决策过程,包括制定保护计划和旅游开发方案。

这样可以保证他们的权益和文化价值不被忽视。

3. 科学监测和保护:建立科学的监测和保护机制对于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

这包括定期进行文物状况评估、制定应对自然灾害的预案、修复破损的文物以及对文化遗产进行维护和保护。

4. 教育宣传:加强对公众的教育宣传,提高大众对文化遗产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通过各种媒介途径,如博物馆、展览、书籍和互联网等渠道,向公众传播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保护需要。

5. 建立合理的旅游规划:旅游开发应该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遵循公平、可持续和环境友好的原则。

此外,需要制定合理的旅游路线和游客流量控制措施,以减少对文化遗产的损害。

6. 鼓励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利用文化遗产为基础,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

这包括扶持文化创意企业,提供相关的政策和财政支持,鼓励创新和创业精神。

7. 资金筹措与管理: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政府应当积极主导并提供资金支持,同时还可以吸引民间资本和国际机构的参与。

此外,需要建立健全的资金管理制度,确保资金真正用于保护和开发文化遗产。

8. 公平利益分享:在旅游开发中,要确保当地社区能够从中获得合理的经济利益。

这可以通过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确保当地居民能够分享旅游业带来的经济增长。

在文化遗产保护基础上的社区博物馆规划研究——以三坊七巷为例

在文化遗产保护基础上的社区博物馆规划研究——以三坊七巷为例
合特定条 件的居 民( 如福 州市本地人 、 练掌 握方言 、 意参 与 熟 乐
污; 而后再保 护沿河古桥等建筑 、 古树名木等景观要素 , 整治沿 河建筑风貌 , 除与风貌不 协调 的滨河建 筑 , 拆 并布 置休 闲性 商 业设施和休憩设施 ; 最后结合景观 和绿 化设 计 , 增大绿化面积 , 营造 出河边 园林特色 , 最终将其打造成 以休 闲为主要功能的城 市滨水风情带 , 未来游客将 可 以在河边 品尝地 道 的福 州小 吃 , 欣赏小桥流水人 家的景致 , 重现安 泰河 的“ 福州秦淮河” 风情 , 也
o h so i sre , s c st e t re ln s a d sv n aly , B i ig c mm ut s u i n ft e s lt n 。a d i as ft ehitrc te t u h a h h e a e n e e l s ul n o e d i mu e m so e o h o ui s n t lo y o
j作陈9出,专 舅者亮2生划业 l介O3, :7规规 , 收高1划乡 稿级国 ,师 简工家师规 日,注士划 期2月总 2, 硕。 06 城 1 2年 一册 男 程 , — 师 1
勒 内 ・ 瓦德 1 8 里 9 8年提 出生态博 物馆 与传统博物馆的对 比公式 , : 即 “ 传统博物馆 一建筑 +收藏+专家+观众 ; 生态博 物馆 一地域+传统 +记忆 +居 民。 ” 国际博协 自然历史委员会在 自己制定 的生态博物馆定义 中 指出, 生态博物馆是“ 公众参与社区规划和发展的—个工具” 。 我 国于 1 9  ̄1 9 9 5 9 8年间在贵州梭戛建成 了中国第一座 社
引 言
从 19 9 6年黄 山会议后 , 国将“ 史文化街 区的保护成 为 我 历 保护历史 文化遗产的重要一 环” 从 而建 立起 了从历史 文化名 ,

国内外历史街区保护更新规划与实践评述及启示

国内外历史街区保护更新规划与实践评述及启示

国内外历史街区保护更新规划与实践评述及启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历史街区的保护和更新问题成为城市规划的一大挑战。

历史街区承载着城市的历史和文化遗产,保护和更新历史街区不仅意味着对城市传统的尊重,更是维护城市的人文精神和城市的活力。

本文将对国内外关于历史街区保护更新规划与实践进行评述,并总结出对当前和未来的启示。

在国内,历史街区保护更新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从过去的简单保护到如今的保护与更新的并重,国内历史街区保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保护方面,一方面是对历史建筑进行必要的修缮和保养,以保证建筑本身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另一方面是加强对历史建筑周边环境的保护,如历史街道、庭院等。

在更新方面,不仅注重保持历史街区的原有风貌和风格,更加注重功能的优化和服务的提升。

比如,将历史建筑转变成文创产业基地、艺术工作室等,既保护了历史建筑,又能为城市注入新的活力。

国外的历史街区保护更新则更加成熟和多元化。

从欧洲的历史古镇到美国的老城区,历史街区的保护和更新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规划和实践方法。

在保护方面,注重文化遗产的价值体现,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监督和保护历史街区;在更新方面,更加注重利用历史街区的潜力,开发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等,增加城市的经济效益。

同时,国外历史街区保护更新也更加注重社会参与和民众的意见反馈,尊重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从国内外实践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启示。

首先,保护和更新历史街区需要多方合作。

政府、专业机构、居民和社会各界应共同参与,形成合力。

其次,保护和更新需遵循历史街区的特点和风格,尊重历史文化,不能简单复制和改变历史风貌。

第三,保护和更新需注重可持续发展。

保护不是一次性的投入,而是需要长期维护和管理。

更新需要注重经济效益,将历史街区变成城市的一个重要资源。

最后,保护和更新需注重社会参与和民众参与。

居民和社会各界是历史街区的主体,他们的意见和参与对于保护和更新具有重要意义。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历史街区保护和更新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课题。

世界遗产地旅游发展对社区居民的影响研究——以泰山为例

世界遗产地旅游发展对社区居民的影响研究——以泰山为例

世界遗产地旅游发展对社区居民的影响研究——以泰山为例孟华;范方堃【摘要】我国许多世界遗产地的旅游发展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其旅游影响也已凸显出来.社区居民作为旅游目的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旅游发展中正逐步被视为旅游产品的核心,从而导致旅游发展对社区居民的影响表现得尤为突出.以世界遗产地泰山为例, 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和分析泰山旅游对社区居民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影响,并据此提出促进泰山世界遗产地及其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建议.【期刊名称】《泰山学院学报》【年(卷),期】2010(032)005【总页数】6页(P61-66)【关键词】世界遗产地;社区居民;利益相关者;旅游影响;泰山【作者】孟华;范方堃【作者单位】泰山学院,旅游与资源环境学院,山东,泰安,271021;泰山学院,旅游与资源环境学院,山东,泰安,271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912世界遗产是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化和自然资源,是历史文化和壮丽山河的杰出代表,是精品中的精品,是稀世瑰宝,是高品质的旅游资源,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1]。

在旅游业迅速发展的今天,世界遗产作为最能吸引游客眼球的旅游资源,其明星般的受欢迎程度,为世界遗产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泰山于 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自然、文化双重遗产,其以丰富而独特的自然、科学、历史、文化、美学、艺术等多方面的价值,吸引着大量的海内外游客。

泰安因泰山而得名,泰山与泰城“山城一体”的独特布局,使泰山世界遗产旅游不可避免地对泰城社区居民带来经济、社会、环境等诸多方面的影响。

以泰山为例,就遗产地旅游对社区居民的影响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一)利益相关者理论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是一个来自管理学的概念,最早出现于 20世纪 60年代英美等西方国家,确立于 20世纪 80年代的公司治理理论中。

《2024年世界遗产“突出的普遍价值”评价标准的演变》范文

《2024年世界遗产“突出的普遍价值”评价标准的演变》范文

《世界遗产“突出的普遍价值”评价标准的演变》篇一一、引言世界遗产是人类文明与自然多样性的重要体现,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与自然遗产。

自世界遗产名录的建立以来,其“突出的普遍价值”评价标准一直是各国关注的焦点。

本文旨在探讨世界遗产“突出的普遍价值”评价标准的演变历程,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并展望未来可能的趋势。

二、世界遗产的起源与“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提出世界遗产的概念起源于对人类文化与自然多样性的保护。

在20世纪70年代,随着全球环境与文化保护意识的增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于1972年正式设立了世界遗产名录。

在设立之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突出的普遍价值”作为评价世界遗产的重要标准。

这一标准强调了遗产的独特性、全球性影响以及其在文化与自然方面的不可替代性。

三、“突出的普遍价值”评价标准的演变(一)早期阶段:强调独特性与历史性在早期阶段,世界遗产的“突出的普遍价值”主要强调了遗产的独特性和历史性。

这一时期的评价标准主要关注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建筑艺术和考古发现等。

同时,对于自然遗产,则更注重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生物多样性和自然景观的独特性。

(二)发展阶段:文化多样性及可持续发展观的引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文化多样性的加强,世界遗产的“突出的普遍价值”评价标准也得到了拓展。

在原有的基础上,逐渐加入了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地居民和文化的参与及传承、可持续管理和发展等维度的考虑。

这一阶段更加注重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三)现代阶段:强调综合性与跨学科研究近年来,随着跨学科研究的深入和综合评价方法的运用,“突出的普遍价值”评价标准更加注重综合性。

除了历史、艺术、科学等传统因素外,还涉及社会、经济、法律等多方面因素的考量。

此外,也更加重视运用跨学科的方法和技术手段来综合评价和保护世界遗产。

四、评价标准演变的原因和影响(一)原因分析评价标准的演变反映了人类文明与自然环境保护意识的进步,同时也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等因素有关。

世界文化遗产地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世界文化遗产地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世界文化遗产地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世界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承载着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等多方面的价值。

然而,在当今社会,如何实现世界文化遗产地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需要加强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这是一切发展的基础。

许多世界文化遗产由于自然侵蚀、人为破坏以及不合理的开发等原因,面临着损毁和消失的危险。

因此,我们应当建立完善的保护机制,包括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明确保护的范围和标准,对破坏行为进行严厉的惩处。

同时,要加大资金投入,用于遗产的修缮、维护和监测。

还应培养专业的保护人才,提高保护技术水平,确保遗产能够得到科学有效的保护。

合理的规划和管理也是至关重要的。

在开发利用世界文化遗产地时,必须进行充分的调研和评估,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

规划应充分考虑遗产地的承载能力,避免过度开发导致的环境破坏和资源损耗。

例如,对于游客数量的控制,要根据遗产地的实际情况设定合理的上限,避免过多的人流对遗产造成损害。

在管理方面,要建立健全的管理机构和制度,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权限,加强对开发利用活动的监督和管理,确保一切活动都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

促进当地社区的参与和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当地居民是世界文化遗产的守护者和传承者,他们对遗产有着深厚的感情和独特的理解。

应当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遗产的保护和发展中来,让他们能够从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中受益。

可以通过发展与遗产相关的特色产业,如传统手工艺品制作、民俗文化旅游等,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机会和增收渠道,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从而增强他们保护遗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加强对世界文化遗产的教育和宣传也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教育,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意义,增强保护意识。

学校可以开设相关的课程,培养学生对文化遗产的兴趣和尊重。

同时,利用各种媒体平台,如电视、网络、报纸等,广泛宣传世界文化遗产的知识和保护成果,提高公众的关注度和参与度。

历史城市文化遗产的地理分布与价值评估

历史城市文化遗产的地理分布与价值评估

历史城市文化遗产的地理分布与价值评估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城市文化遗产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承载着人们的记忆与情感,成为人们追寻历史的重要途径。

这些历史城市文化遗产分布于世界各地,每一个城市都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

本文将探讨历史城市文化遗产的地理分布与价值评估。

首先,历史城市文化遗产的地理分布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地理环境是城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自然资源和交通条件,都对历史城市文化遗产的形成和保存起到重要作用。

例如,位于地中海沿岸的意大利罗马、希腊雅典等城市,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成为重要的历史遗产保护地。

此外,历史事件和政治经济发展也会对文化遗产的地理分布产生影响。

例如,欧洲中世纪时期的罗马尼亚布拉索夫城市,因为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了东欧历史和文化的中心,吸引了众多的旅游者。

其次,评估历史城市文化遗产的价值是一个复杂而多维度的过程。

从地理角度来看,历史城市文化遗产代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轨迹和历史足迹。

这些遗产通过具体而丰富的历史事件、建筑风格和文化传统,传达着特定时期社会、经济和政治的信息。

因此,评估其价值需要考虑历史意义、文化内涵和社会影响等因素。

同时,经济因素也是评估历史城市文化遗产价值的重要方面。

这些城市往往因其独特的历史文化魅力而成为旅游胜地,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带动了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

另外,历史城市文化遗产还可以成为城市形象塑造的重要工具,提升城市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在评估历史城市文化遗产的价值时,还需要考虑其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历史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的前提是要保持其真实性和历史感。

在开展经济活动和发展的同时,需要制定合理的规划和措施来保护和恢复历史城市文化遗产。

充分考虑当地社会和环境因素,避免对历史城市文化遗产的二次破坏。

此外,要加强意识形态的宣传和教育,提高人们对历史城市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保护意识,使其成为社会和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最后,历史城市文化遗产的地理分布与价值评估需要与社会各界的努力和合作密切相关。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历史地段保护规划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历史地段保护规划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历史地段保护规划历史地段保护规划的目标是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保护历史地段的历史价值,使其作为文化遗产得到永久保护,并在保护的基础上实现可持续发展。

首先,历史地段保护规划应该明确历史地段的保护范围和边界。

通过对历史地段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进行深入研究,明确历史地段的保护边界,将其划定为有历史价值的地段,并设立相应的保护区域。

同时,还需要确定历史地段的核心区域和辅助区域,有针对性地制定保护措施。

其次,历史地段保护规划应该制定详细的保护措施。

通过研究历史地段的历史和文化特点,确定历史地段的保护策略。

根据历史地段的特点和需求,制定合理的保护措施,包括加强管理和保护机构的建设,加强监督和管理力度,保护历史建筑和文物,修复和复原历史遗迹等。

第三,历史地段保护规划应该重视社区参与和公众教育。

历史地段是一个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和发展需要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

通过开展公众教育活动,提高社区居民对历史地段保护的认识和理解,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并鼓励他们提供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共同推动历史地段的保护工作。

第四,历史地段保护规划应该注重可持续发展。

保护历史地段不仅仅是为了保存其历史价值,更重要的是使其实现可持续发展。

通过合理规划历史地段的利用和开发,可以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并为历史地段的保护和维护提供经济支持。

最后,历史地段保护规划应该注重协调和整合。

历史地段往往涉及多个部门和利益相关方,需要各方共同协作,形成合力。

通过制定明确的保护目标和规划原则,加强多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实现各方的共识和协调,推动历史地段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

总之,历史地段保护规划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

通过制定合理的保护范围和边界,制定详细的保护措施,重视社区参与和公众教育,注重可持续发展,以及加强协调和整合,可以有效地保护历史地段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实现其可持续发展。

《2024年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周边建筑环境的保护与规划设计研究》范文

《2024年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周边建筑环境的保护与规划设计研究》范文

《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周边建筑环境的保护与规划设计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文化遗产资源所处建筑环境的保护与发展已成为当下重要议题。

保护文化遗产,不仅仅是保存过去,更是对于文化传承、城市记忆的尊重与维护。

本文将就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周边建筑环境的保护与规划设计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现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二、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的重要性历史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是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传承。

这些资源不仅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还具有不可估量的经济价值。

因此,保护好这些资源,对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传承民族文化、提升城市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三、周边建筑环境的影响然而,随着城市的发展,周边建筑环境对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的影响日益显著。

一方面,现代化的建筑可能对文化遗产造成视觉上的冲击,破坏其历史风貌;另一方面,不合理的城市建设可能对文化遗产的保存造成实质性损害。

因此,对周边建筑环境的保护与规划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四、保护与规划设计的原则(一)保护优先原则在规划设计中,应首先考虑保护文化遗产,确保其历史风貌和文化价值不受破坏。

对于可能影响文化遗产的建筑项目,应进行严格的评估和审批。

(二)可持续发展原则在保护的同时,要注重可持续发展。

通过科学的规划设计,实现文化遗产与现代城市的和谐共存,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三)公众参与原则公众参与是保护与规划设计的关键。

应广泛征求公众意见,让公众参与到保护与规划设计中来,提高保护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

五、保护与规划设计的策略(一)建筑风格的统一性在周边建筑环境的规划设计中,应注重建筑风格的统一性。

通过统一的建筑风格,使周边建筑与文化遗产相协调,形成和谐的整体风貌。

(二)绿化环境的营造绿化环境对于改善城市环境、减轻污染、提升城市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在周边建筑环境的规划设计中,应注重绿化环境的营造,通过种植树木、建设公园等方式,提高周边环境的生态质量。

世界自然遗产地社区规划若干实践与趋势分析

世界自然遗产地社区规划若干实践与趋势分析
NaurlWo l r a ep o risa d s r d a e 0whih t re t nd nt ec m mu t a niga cp ee t da d a ay e . t a rd He i g r p t e c be b s d O c he r si h o t e e i e ni pln n r rs n e n n lz d y ic u ig: o munt au se lai rm engn glce o b n n a t t em u ilv lv le s se c n l dn c m i v le vau t f y on o b i e e tdt eig 0 cp r h b - e au yt m: omm u i pan ig of e nt l nn y
庄 优 波 / HU N Y ub Z A G o o 杨 锐 /A Y NGRu 划是遗 产地 保护管 理的 焦点川 题之 一 我闰 1界 自然遗 地社 I 世 &技其腻域 背景 处 在快速 变化 的
”, 球触 界遗 产领域 对世 界遗 产地利。 胜 管 理方法 的 认识也 在 断地推 陈出 新 此 背景 F, 传统 规划 的
so l b c r sodn lajs d T epate f o u i lnigf o n Ti a - o n a aghnadJ z a o bud c or p n i y dut h r i s mm nt p n rM ut as n M ut u nsa n i h i u e g e cc o c y a n o h u g
这些
社区的背景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很多社区 遗产地社区管理一直是 。关 应作出调整。
中 。结
识逐步深入,社区规划思路也应相

世界遗产地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策略

世界遗产地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策略

世界遗产地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策略世界遗产地是人类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宝库,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艺术和自然价值。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不断发展,许多世界遗产地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威胁。

为了保护这些宝贵的遗产资源,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策略。

保护世界遗产地的第一步是明确其价值和重要性。

世界遗产地不仅是一种物质文化遗产,更是一种精神文化遗产,具有特殊的历史、文化和意义。

我们需要加强对世界遗产地的管理和监督,确保其完整性和可持续性。

在保护世界遗产地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遵循一系列的保护原则和准则,包括永久保护、尊重传统、文化遗产保持等。

保护世界遗产地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包括有序规划、科学管理、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

我们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确保世界遗产地的管理和保护工作得到有效的实施。

同时,我们还需要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合作和沟通,共同参与世界遗产地的保护和发展工作。

可持续发展是保护世界遗产地的关键策略。

我们需要在保护世界遗产地的基础上,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可持续发展需要充分考虑当地社区的需求和利益,尊重传统文化和生态环境,实现经济增长和文化传承的良性循环。

在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加强对世界遗产地的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

我们需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确保自然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和保护。

我们还需要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促进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展。

同时,我们还需要加强对当地社区的培训和支持,促进当地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保护世界遗产地与可持续发展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我们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我们需要加强对世界遗产地的意识和认识,共同努力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遗产资源。

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我们相信世界遗产地将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发展,为后代留下更加美好的未来。

文化遗产保护的国内与国际发展趋势研究

文化遗产保护的国内与国际发展趋势研究

文化遗产保护的国内与国际发展趋势研究随着全球化的推进,文化的多元性和丰富性愈来愈受到重视,文化遗产保护也日益成为各国关注重点。

本文将从国内和国际两个层面来探究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趋势。

一、国内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文化、社会和环境等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这个背景下,我国出现了一些典型的文化遗产遭受损失的事件,例如,1992年5月九寨沟7.5级地震,导致走亲访友岩等一批文物遭受严重损毁。

得益于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参与,我国文化遗产的保护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这一系列法规的出台为文物保护和文物修复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

此外,中国政府也在文物保护的投入上逐年递增,为文物保护提供了更为强有力的经济保障。

同时,社会力量也逐渐参与到文化遗产保护中来。

在此背景下,文物保护组织和志愿者逐渐崛起。

例如,由北京和江苏两地发起的“走遍中国行动计划”,通过组织志愿者、建立数字档案等方式,探索了一种新的文物保护模式。

二、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国际上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也越来越重视。

198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明确了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不仅属于各国所在的国土,也属于全人类。

通过这一公约的签署和执行,文化遗产保护成为全球性的议题。

近年来,国际文件的签署和执行更加注重实践性,例如2011年的“现代化和现代性的保护问题”公约等。

这一公约强调在科技进步和快速城市化过程中保护现代化社会遗产的重要性。

此外,在国际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展览和展示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例如在欧洲,历史长久的城镇在保留历史遗产的同时,也作为旅游景点吸引着大量游客。

在中国,崭新的文物博物馆和陈列馆建设也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硬件设施。

三、文化遗产保护的未来展望对于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趋势,国内外有着不同的看法。

从国际上来看,文化遗产保护可能在以下几个方向得到更好发展:1.利用现代技术加强文物保护和修复近年来,文物保护中出现了一些新技术和新设备,如3D打印技术、激光保护技术等。

《2024年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周边建筑环境的保护与规划设计研究》范文

《2024年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周边建筑环境的保护与规划设计研究》范文

《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周边建筑环境的保护与规划设计研究》篇一一、引言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与周边建筑环境的规划设计成为了重要的议题。

这些文化遗产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的传承,对于提升城市的文化软实力、塑造城市特色形象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如何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合理规划其周边建筑环境,实现历史与现代的和谐共生,是当前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领域的重要任务。

二、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的重要性历史文化遗产资源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它记录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反映了不同时期的文化特色。

这些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不可替代性和不可复制性,是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护和利用好这些资源,对于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塑造城市特色形象、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周边建筑环境的影响周边建筑环境对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的影响是显著的。

一方面,合理的建筑环境能够与历史文化遗产相互映衬,形成良好的空间布局和视觉效果,提升城市的文化氛围;另一方面,不合理的建筑环境可能对历史文化遗产造成破坏,影响其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因此,在规划设计周边建筑环境时,需要充分考虑历史文化遗产的特殊性和重要性。

四、保护与规划设计原则1. 保护优先原则: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应优先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确保其不受破坏。

2. 可持续发展原则:规划设计方案应考虑长远发展,实现历史文化遗产与周边环境的和谐共生。

3. 文化传承原则:规划设计方案应尊重和传承地域文化,体现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色。

4. 功能性原则:规划设计方案应满足现代生活的需求,提高周边环境的舒适性和宜居性。

五、保护与规划设计策略1. 建筑风格与色彩的统一规划: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应统一考虑周边建筑的风格和色彩,使其与历史文化遗产相协调。

2. 空间布局的优化: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实现历史文化遗产与周边环境的和谐共存,形成良好的空间关系。

3. 环境保护与绿化:加强环境保...4. 环境协调性保护:以整体协调的理念处理与文化遗产的相邻区域的关系。

《2024年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周边建筑环境的保护与规划设计研究》范文

《2024年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周边建筑环境的保护与规划设计研究》范文

《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周边建筑环境的保护与规划设计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对于文化遗产及其周边建筑环境的保护意识逐渐提高。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不仅是对过去的尊重,更是对未来的传承。

本文旨在探讨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周边建筑环境的保护与规划设计研究,以期为相关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二、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的重要性历史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是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传承。

这些资源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对于弘扬民族精神、提升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就是保护人类文明的记忆和发展的脉络。

三、周边建筑环境的影响与保护周边建筑环境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良好的建筑环境可以为历史文化遗产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而破坏性的建筑活动则可能对历史文化遗产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

因此,在规划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周边建筑环境的影响,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四、规划设计原则1. 尊重历史:在规划设计中,应尊重历史文化遗产的原有风貌和历史文化价值,避免破坏其历史信息的完整性。

2. 整体协调:注重周边建筑环境与历史文化遗产的整体协调,实现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

3. 生态优先: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实现可持续发展。

4. 公众参与:广泛征求公众意见,让公众参与规划设计和建设过程,提高规划设计的民主性和科学性。

五、规划设计方法1. 现状调查与分析:对历史文化遗产及其周边建筑环境进行详细的现状调查与分析,了解其历史背景、文化价值、建筑风格、环境状况等。

2. 制定保护规划:根据现状调查与分析结果,制定保护规划,明确保护目标、保护范围、保护措施等。

3. 空间布局规划:根据保护规划和实际情况,进行空间布局规划,确定建筑物的位置、高度、密度等指标。

4. 建筑风格设计:结合历史文化遗产的建筑风格和环境特点,进行建筑风格设计,使新建建筑物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5. 环境整治与绿化:对周边环境进行整治和绿化,提高环境质量,营造宜人的生活氛围。

活态遗产视角下的参与式社区营造与韧性治理

活态遗产视角下的参与式社区营造与韧性治理

活态遗产视角下的参与式社区营造与韧性治理目录一、内容简述 (2)1.1 研究背景 (2)1.2 研究意义 (3)1.3 文献综述 (5)二、活态遗产与社区营造 (6)2.1 活态遗产的定义与特点 (7)2.2 社区营造的理念与目标 (8)2.3 活态遗产与社区营造的关联 (9)2.4 参与式社区营造的实施策略 (10)三、韧性治理的理论基础 (11)3.1 韧性治理的概念与内涵 (13)3.2 韧性治理的理论框架 (14)3.3 韧性治理与社区营造的契合点 (15)3.4 参与式韧性治理的实践路径 (16)四、活态遗产视角下的参与式社区营造与韧性治理实践 (17)4.1 案例选取与分析框架 (18)4.2 实践过程与成效评估 (19)4.3 存在问题与改进建议 (21)4.4 研究展望与局限性 (22)一、内容简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区作为人们生活的基本单位,其治理方式和管理模式也在不断地调整和优化。

活态遗产视角下的参与式社区营造与韧性治理作为一种新型的社区治理模式,旨在通过充分发挥居民的主体作用,实现社区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利用,提高社区的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

本文将从活态遗产的理论基础出发,分析参与式社区营造与韧性治理的概念内涵、特点及其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以期为我国社区治理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本文还将对当前我国社区治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我国社区治理体系的完善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1.1 研究背景在当前全球化和城市化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活态遗产作为一种强调遗产活化和社区参与的保护理念,日益受到广泛关注。

在此背景下,参与式社区营造作为一种激发社区活力、促进社区发展的有效手段,与活态遗产保护理念相契合。

随着城市更新进程的加速,社区作为城市的基本单元,其治理方式与营造活动直接关系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在参与式社区营造中融入活态遗产视角,不仅可以促进社区居民对文化遗产价值的认同,还能激发社区居民的参与热情,共同参与到社区的文化建设与管理中。

自然保护地规划体例的融合实践——以《青海可可西里世界自然遗产地总体规划》为例

自然保护地规划体例的融合实践——以《青海可可西里世界自然遗产地总体规划》为例
世界遗产管理规划与西方国家公园管理规划 体系一脉相承,是一个以目标为导向、以计划为 依托、以成果为检验标准指导世界遗产开展适应 性管理的规划内容。由于世界遗产管理规划没有 统一的官方标准,所以本文选取在价值特征上与 可可西里较为接近的塞伦盖蒂国家公园总体管理 规划进行分析。该规划首先在价值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了公园的总目标,将公园总目标分解成不同
图1部分中国自然保护地规划内容对比 图2英国峰区国家公园规划体系示意
理规划为例,首先由国家公园管理规划提出总目 标、专项目标及各层次专项行动计划,然后由各 个不同的专项规划和分区管理规划完善管理规划 确定的相关目标和规划内容。其次通过发展规划 体系处理开发建设、规划许可、人为活动管理和 监督等相关工作(图2)。管理规划提出了明确的 目标和考核指标,用于指导规划实施方开展具体 的管理活动。而发展规划体系中的开发控制内容 也有较为明确和详细的建设指引,便于国家公园 管理机构开展涉及开发建设的规划许可_7“j。
方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从国内外实践来 看,作为指导保护管理的根本规划,二者均属于 战略层面的规划,体现出较高的综合性,其内容 深度、形式和使用方式均与“详细规划”“专项 规划”等指导实施的规划存在较大差异¨‘4】。
1中国自然保护地总体规划特征 从中国自然保护地总体规划的框架可以看
出,无论是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还是其他 类型的自然保护地的总体规划,都具有典的 物质空间规划属性,通常包括保护分区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设施建设规划和居民点调控等
3规划背景和需求 201 6年9月,青海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
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了《青海省可 可西里自然遗产地保护条例》,其中第八条指出
“可可西里自然遗产地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 规划”。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青海可可西里世 界自然遗产,实现保护与发展相协调,20l 8年3 月,《青海可可西里世界自然遗产总体规划》编 制工作正式启动。相对以往,本次规划主要面临 以下新的要求。

世界自然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国际经验评析

世界自然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国际经验评析

世界自然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国际经验评析目录一、内容综述 (2)(一)背景介绍 (3)(二)研究意义 (4)(三)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5)二、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现状 (6)(一)遗产数量及分布 (7)(二)保护机制与政策分析 (8)(三)保护成效评估 (10)三、可持续发展国际经验 (11)(一)国际组织的作用与实践 (12)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14)2.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15)3. 世界自然基金会 (16)(二)国家层面的探索与实践 (18)1. 保护地体系的建设与管理 (19)2. 生态旅游的推广与发展 (21)3. 社区参与的机制与效果 (22)(三)典型案例分析 (23)四、经验总结与启示 (24)(一)原则与策略 (26)(二)挑战与对策 (27)(三)对中国的建议 (28)五、结论与展望 (29)(一)主要发现总结 (30)(二)未来研究方向 (32)(三)政策建议与实践指导 (33)一、内容综述概述世界自然遗产的概念及其重要性,自然遗产是人类共同拥有的宝贵财富,具有重要的生态、文化和科学价值。

随着全球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自然遗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和挑战,对其进行有效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分析当前国际自然遗产保护的发展现状,包括国际社会在自然遗产保护方面的合作与努力,如世界自然基金会的成立、世界自然遗产名录的建立等。

介绍各国在自然遗产保护方面的政策和措施,如法律法规的制定、保护区的设立等。

结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探讨自然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联系。

可持续发展强调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实现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

自然遗产作为重要的自然资源,其保护有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各国在保护自然遗产的过程中,应当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对各国在自然遗产保护方面的国际经验进行评析。

包括成功的案例、存在的挑战以及经验教训等。

通过对比分析,总结出值得借鉴的共性和特点。

提出针对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的未来发展建议,包括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创新保护技术与方法等方面。

社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计划三篇

社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计划三篇

社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计划三篇《篇一》社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计划社区文化遗产是社区历史、文化和居民身份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发展,许多社区文化遗产正面临着消失的危险。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遗产,我制定了本计划,旨在通过一系列的工作内容和规划,加强对社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1.调研与评估:对社区内的文化遗产进行全面的调研和评估,了解遗产的现状、保护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

2.提高意识:通过举办讲座、展览和社区活动,提高居民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增强他们对文化遗产的认同感和保护意识。

3.保护措施:制定具体的保护措施,包括修复和保护文化遗产,制定相应的管理规章,加强对遗产的保护和管理。

4.传承计划:制定传承计划,包括开展传统手工艺培训、举办文化活动等,以传承和发扬社区文化遗产。

5.第一阶段(1-3个月):进行调研与评估,了解社区文化遗产的现状和问题。

6.第二阶段(4-6个月):制定保护措施和传承计划,并开始实施。

7.第三阶段(7-9个月):加强对保护措施和传承计划的监督和评估,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整和改进。

8.第四阶段(10-12个月):进行总结和宣传,对社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计划进行推广和分享。

通过实施本计划,我希望能够加强对社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高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社区的凝聚力。

我也希望通过本计划,能够吸引更多的关注和资源,为社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1.定期进行调研与评估,及时了解遗产的现状和问题。

2.制定详细的保护措施和传承计划,并确保其得到有效实施。

3.定期进行监督和评估,对保护措施和传承计划进行调整和改进。

4.定期举办活动和讲座,提高居民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

5.确保调研与评估的全面性和准确性,了解遗产的现状和问题。

6.制定具体的保护措施和传承计划,确保其实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7.加强对保护措施和传承计划的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遗产保护与社区发展的关系

遗产保护与社区发展的关系

遗产保护与社区发展的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遗产保护和社区发展成为了现代社会面临的重要问题。

遗产保护是为了保护和传承人类历史、文化和自然遗产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而社区发展则旨在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经济的繁荣。

遗产保护与社区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遗产保护与社区发展的关系。

遗产保护对社区发展的促进作用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遗产保护可以提升社区的形象和吸引力,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者。

例如,一座历史悠久且保存完好的古城,不仅可以吸引大量游客,还会带来相关的经济收益,促进当地的旅游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从而提升社区的发展水平。

其次,遗产保护可以提供就业机会,改善社区居民的经济状况。

许多遗产保护项目需要人力资源,比如文物修复、导览服务等,这些都能够为当地创造就业机会,提高居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

此外,遗产保护还可以作为社区教育的资源,让居民更好地了解和热爱自己的文化遗产,加强身份认同感和社区凝聚力。

与此同时,社区发展也对遗产保护产生积极影响。

社区发展的繁荣可以为遗产保护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支持。

例如,当一个社区开始繁荣发展,居民的收入增加,人们对文化遗产的价值认同会提升,他们更愿意投入到遗产保护工作中。

此外,社区发展也可以为遗产保护提供经济资金,用于保护和修复遗产。

社区作为一个整体,其经济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到遗产保护的力度和效果。

然而,遗产保护与社区发展之间存在着一些潜在的矛盾和挑战。

首先,社区发展的过程中可能会面临对遗产的破坏和破碎化的威胁。

为了追逐经济利益,一些社区可能会忽视对遗产的保护,导致文化遗产的破坏和流失。

因此,需要在社区发展过程中加强对遗产保护的意识和规划,确保合理利用遗产资源的同时保持对其的保护。

其次,遗产保护项目的推进和实施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金钱和人力资源,这对于一些资源匮乏的社区来说可能是一个挑战。

因此,需要政府和相关部门提供必要的支持和资金援助,以确保遗产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背景截至2012年5月,我国有自然遗产地8处,混合遗产4处,遗产地面积约2.4万km 2,缓冲区面积约1.8万km 2。

其中,遗产地中共有居民约12.8万人,缓冲区中共有居民约50.7万人①。

这些居民与遗产地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从社区角度看,遗产地的建立,一方面对其生产生活产生了很多制约,另一方面,遗产地相关旅游业和保护事业,同时也使得社区从经济和环境上得到很大受益。

从遗产地保护角度看,社区居民的存在,既是遗产地保护可以争取的力量,甚至是保护对象本身,而社区发展需求也是遗产地保护需要面对的主要挑战。

遗产地社区管理一直是世界遗产地保护管理领域的焦点问题之一。

关于遗产地社区的认识也在不断推陈出新,逐步丰富和深入。

例如,2002年11月出版的世界遗产系列第一期“遗产地旅游管理:管理者工作手册”,将利益相关者参与、尤其是社区参与,作为遗产地管理工作的重要世界自然遗产地社区规划若干实践与趋势分析Practices and Trends Analysis of Community Planning for Chinese Natural World Heritage Properties摘 要:遗产地的社区规划是遗产地保护管理的焦点问题之一。

我国世界自然遗产地社区及其区域背景正处在快速变化的过程中。

同时,全球世界遗产领域对世界遗产地社区及其管理方法的认识也在不断地推陈出新。

在此背景下,在传统规划的基础上,自然遗产地社区规划思路也应作出相应调整。

结合泰山、黄山、九寨沟等遗产地社区规划实践,提出并分析了自然遗产地社区规划的3项趋势,包括社区价值识别从不受重视到纳入多层次价值体系;社区规划内容从物质空间规划到综合管理规划;社区规划范围从区内到缓冲区再扩展到多层次区域。

关 键 词:风景园林;世界遗产地;社区规划;趋势分析;缓冲区;价值识别文章编号:1000-6664(2012)09-0009-05中图分类号:TU 986 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2012-04-16; 修回日期:2012-08-21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50908126)资助Abstract: Community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of World Heritage properties is one of the focuses of World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management. The communities of Chinese Natural World Heritage properties and their regional context are changing rapidly. Meanwhile,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ld Heritage community and its management methods is also in the process of innovation. In this context, on the basis of the traditional planning, the methods of community planning for Natural World Heritage properties should be correspondingly adjusted. The practices of community planning for Mount Taishan, Mount Huangshan and Jiuzhaigou Natural World Heritage properties are described, based on which, three trends in the community planning are presented and analyzed, including: community values evaluation from being neglected to being one part of the multi-level value system; community planning content from the physical planning to integrated management planning; community planning ranges from inside the property to buffer zones and then expanded to multi-level regions.Key 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World Heritage property; community planning; trend analysis; buffer zone; value evaluation庄优波 / ZHUANG You-bo 杨 锐 / YANG Rui部分[1];2003年5月举行主题为“联系世界价值和地方价值:管理世界遗产可持续的未来”的世界遗产委员会专家会议,对遗产地社区问题和社区管理进行广泛讨论,提出在世界价值保护的同时要兼顾地方价值[2];2012年在庆祝世界遗产公约颁布40周年之际,将主题定为“世界遗产与可持续发展:当地社区的作用”,把社区与遗产地可持续发展紧密联系起来等[3]。

我国的世界自然遗产地,目前在国家保护地层面,很大一部分是风景名胜区,这些遗产地的相关社区主要延续了传统的风景名胜区社区规划和管理的方法。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这些社区的背景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很多社区本身也处在快速变化过程中。

结合对世界遗产地社区及其管理方法的认识逐步深入,社区规划思路也应相应作出调整。

笔者近年来参加了若干世界自然遗产地规划实践案例,均涉及社区规划内容,如1999—2001年泰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2—2005年黄① 人口和面积为概数,笔者根据各遗产地申报文件加和统计得到。

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1年至今的九寨沟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规划等。

这些规划在时间上有先后,面临的社区问题也各有侧重,本文尝试结合上述实践中相关探索,对社区规划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2 世界自然遗产地社区规划若干实践2.1 泰山风景名胜区社区规划实践①2.1.1 居民点调控1999年泰山风景名胜区规划范围内居民共45 800人。

当时规划认为,数量庞大的居民生活、生产对泰山风景名胜区造成了很大的不利影响,如污染环境的生活垃圾;破坏性生产经营活动包括开山采石、垦荒种地、滥伐森林、工厂污染等。

规划对泰山风景名胜区内居民的态度是:分区、分期全部搬迁出泰山风景名胜区, 其中无居民区的居民点涉及7 160人,在近期全部搬迁;居民衰减区的居民点涉及38 000余人,分近期和中期两期搬迁(图1)。

当时规划认为,风景名胜区内可以存在适量的居民,但需要有完善的风景区管理制度,以及有较高的素质如法制观念、环境保护意识等的居民相配合;现阶段,管理力量还很薄弱,居民素质的提高还需假以时日,而环境破坏的局面却日益严峻。

因此决定把居民从泰山风景名胜区分区、分期全部搬迁出去。

2.1.2 缓冲区范围划定泰山在缓冲区规划方面,根据《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的要求,划定了外围保护地带的范围,基本是围绕山脚边界向外扩展1km的范围,局部地段结合自然地貌进行调整,包括一些重要的自然和文化资源,如水库、古城区等。

规划没有规定缓冲区的具体管理政策。

2.2 黄山风景名胜区社区规划实践②2.2.1 非物质空间调控黄山风景名胜区位于黄山市黄山区境内,涉及5个乡镇1个林场的11个行政村,2002年有居民6 000人左右。

黄山风景区160km 2中130km 2左右为国有林,位于海拔800m以上;另外30km 2左右为周边五镇一场的集体林,位于海拔800m以下的低山区域,瀑布、池潭等水景资源丰富。

低山区域有社区自行开发的景点8个,各自管理经营,缺乏沟通合作。

有① 根据《泰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1—2020)》相关内容整理,编制单位: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清华大学资源保护与风景旅游研究;规划项目负责人:杨锐;项目成员: 郑光中、王彬汕、庄优波、李守旭、袁牧、邓卫、党安荣、张清华、张鸣岐、姜谷鹏、汪震铭、杜鹏飞。

② 根据《黄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5—2020)》相关内容整理,编制单位: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清华大学资源保护与风景旅游研究;规划项目负责人:杨锐;项目成员:庄优波、袁南果 、邹桂武、罗婷婷、崔宝义 、刘晓冬、祁黄雄 、王萌、王彬汕、杜鹏飞、林瑾、龚道孝、陈海燕。

图1 泰山居民点调控规划图图例规划范围居民点现状居民点现状居民衰减区居民控制区搬迁型居民点缩小型居民点水面案二是周边五镇一场的行政范围,由地方政府决策从管理协调可行性的角度,选择了第二方案, 总面积约为490km 2。

在缓冲区规划方面,利用黄山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对缓冲区工作的重视,在传统规划的基础上,对缓冲区规划内容进行了丰富和深化,包括缓冲区土地利用、资源与环境、基础工程、社区居民点、低山景点调控等。

同时,规划注意到,风景区规划的实施主体是管理机构黄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是黄山市的直接派出机构,而缓冲区规划的实施主体则是所在地政府,即5个乡镇政府和直接上级黄山区政府,管理机构与所在地政府并非一体化,管理机构不可能像政府部门一样来管理缓冲区,管理机构需要做的是引导与协调,用各种方式来辅助缓冲区社区政府的工作,使缓冲区的发展目标与风景名胜区的发展目标相一致。

因此,规划内容是以非强制性内容的形式出现,并在管理机制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建议由黄山市人民政府统筹处理黄山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与缓冲区社区间的协调关系。

黄山区目前正在编制《环黄山风景名胜区周边地区协调发展规划》,内容涉及相关城镇、基础设施、产业及旅游产业、生态环境保护等协调发展及实施保障,从一个角度反映了地方政府对缓冲区规划这一规划类型的需求。

2.3 九寨沟风景名胜区社区规划实践①2.3.1 居民点价值识别和综合调控九寨沟居住用地在《九寨沟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修编(2001—2020)》中已经成为焦点问题。

当时规划认为大量的居民由于投入到风景区的开发建设工作中,将会对风景区政策逐步加深理解,也就有条件逐渐引导部分居民迁出,使居民呈逐渐减少的态势,并将人数控制在1 003人以内。

但是,至2011年,尽管居民就业基本实现了景区的退耕还林和大部分的经营活动外迁,在吸收居民景区内就业和居民收入补偿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居民人口却未得到控制,2011年景区内共有居民1 183人,比2005年增加180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